能源服务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服务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服务发展分析

篇1

为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我国政府在气候峰会上承诺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这些指标也被作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低碳化成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可以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杠杆调节、中介服务等职能支持能源低碳化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一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缓、适应、技术、资金”4个轮子共同驱动。可见,金融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大有所为。

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进行研究。如SchlEish etal (2009) [1]发现,碳信用交易能够有效地刺激能源和相关工业部门提高能效并开发低碳技术。Friberg(2009) [2]认为清洁发展机制能为能源体系的多元化,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作出积极贡献。另外,Victor.K.del(2011)[3]指出,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战略性投资和对CCS项目的开发,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2009)[4]的研究表明,低碳技术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之路的的根本保障。张帅(2010)[5]认为能源低碳化发展关键要依靠新型的清洁能源,如何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是高碳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当务之急。曹洪军、陈好孟(2010)[6]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以信贷配给约束污染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治污选择,能够大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成思危(2011)[7]认为碳金融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激励机制和解决方案,成为推动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外学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对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而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作用机制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新疆实践,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进行研究。

二、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

由于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是根据行为序列几何形状的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影响因素对行为贡献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样本容量及样本分布无特殊要求,因此本文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研究。

5.排关联序。根据R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前人的经验,当ρ=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0.6时,便认为其关联性显着[8]。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测度,首先要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效益状况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能源低碳化发展水平。金融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服务推动能源低碳化发展,其中电力的投资、银行的技术改造贷款、节能减排贷款和能效贷款都能降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银行对企业的节能贷款和能效贷款额不可得,同时考虑到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有关,可以把这些因素也都考虑进来,以利于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看出金融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的驱动贡献。因此,本文选取碳排放强度作为参考序列,记为x0,电力投资(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贷款(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贷款)、能源结构(低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占比)、能源效率(单位GDP能耗)、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作为比较序列,分别记为x1,x2,x3,x4,x5,x6。

原始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0),其中碳排放强度①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数据根据年鉴整理得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和可测性,GDP数据按1999年不变价格折算,同时以1999年数据为基准,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分析计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以新疆碳排放强度指标为参考序列,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指标为比较序列,对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指标数据,按前述的计算步骤进行测算,得到了新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见表1)。1999-2008年新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1.74下降到2008年的1.05,年均下降5.46%。由表1可知电力投资、技改贷款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在0.6以上,可以认为金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显着影响,它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对各指标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率>电力投资,即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改贷款和能源结构,最后是经济增长率和电力投资。这说明在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中,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改贷款和电力投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六位,揭示出金融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贡献还有待提高,尤其在电力投资方面。

三、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机制

(一)金融驱动作用机理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金融驱动是指以能源消费需求为基础,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作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既定目标。碳排放是在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费需求对碳排放有影响,而能源消费需求又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会对能源要素产生直接需求,能源要素通过加工整合转化为能源商品,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又会对能源商品产生间接需求;另一方面,从居民角度来说,一部分能源商品会成为居民的直接需求,另一部分则通过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转化为间接需求。由此可知,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对碳排放产生显着影响。

据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新疆2008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752.73万吨标准煤,各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8 331.18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11倍。随着新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企业和居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因此,金融要从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领域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通过采取绿色金融、价格激励等政策改善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引导企业低碳生产和居民低碳生活。

(二)金融驱动作用渠道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驱动作用机理的实现关键要靠有效的作用渠道。资金扶持渠道 、碳金融市场渠道、政策引导渠道和金融服务渠道,这四个渠道作用的层面、领域不同,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一个驱动轮,才能更好地发挥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作用。具体来说,资金扶持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清洁能源,研发低碳技术和开展CDM项目的重要保证。碳金融市场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和碳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来限制高碳产业的投资,鼓励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保障,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低碳信贷、低碳消费和价格激励政策。中介服务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平台,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参与者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技术集成和项目管理等服务。

(三)金融驱动作用路径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最终目标,金融渠道是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而路径是连接彼此的纽带。通过对新疆碳排放强度下降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因素、经济因素、能源因素均能影响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除了金融的直接作用外,金融还可以间接推动能源的低碳化发展。即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碳金融市场、政策引导、中介服务这四个渠道,通过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继续保持技改贷款规模,降低企业与居民能耗,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目标。

四、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对策建议

1.加大清洁能源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一是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疆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创建清洁能源体系,降低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使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二是要为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供资金扶持。大力发展煤炭提质加工、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洁净燃煤和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降低煤炭的消费强度,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强化低碳信贷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疆的碳排放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中产生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碳排放状况采取差别信贷政策,强化低碳信贷政策。对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事低碳环保产业的企业可以给予优惠贷款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则提高贷款利率,提前收回贷款,以引导资金流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篇2

[关键词]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0-04

作者简介:徐崇灏(1988-),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田红(1967-),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低碳生态软科学项目”支持。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后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暖趋势,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对化石燃料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全球的气候变暖有显著的影响,并已经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就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之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据山东省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山东城市群GDP将增长50%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30%以上,由于短期内能源消费仍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所以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作为山东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而且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理应加快实施碳减排的步伐,力争成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但是现在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致能源消费量居高不下,碳排放量也没有得到有效减少,这不符合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控制碳排放总量应成为青岛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其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分析该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而且能够为减少该地区碳排放提供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有利于青岛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对贯彻落实十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都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5―2010)》和《青岛统计年鉴(2005―2010)》。

(一)青岛市碳排放量的计算

根据IPCC2006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气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使用能源消费释放的碳来近似地估算碳排放量。本文采用IPCC指定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碳排放系数法,按照能源碳排放系数法计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其公式为:

在式(1)中,C代表碳排放量;C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数量(折算成标准煤的标准量);F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能源品种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焦炉煤气、其它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天然气、其他焦化产品共16类。

(二)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公式分解

C表示青岛市碳排放总量;Ci表示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A表示化石能源的总消耗量;Ai表示某一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Ai/A表示某种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就是能源结构;Ci/ Ai表示单位化石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即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ei;Y表示青岛市的GDP;A/Y表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能源强度I;P表示青岛市人口数(常住人口);Y/P表示人均GDP,即人均产出,用R表示。基于LMDI方法,分解公式如下:

三、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对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消耗进行计算可得每年的碳排放量(如图1)。2005年碳排放量为121956万吨,2010年上升到236782万吨,6年增加了114826万吨,总的增长率为9415%,年平均增长1569%。

通过LMDI方法计算的各因素的碳排放量贡献值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对碳排放有正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23649万吨和110607万吨。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有负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6542万吨和-12888万吨。

(一)能源结构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结构即能源消费中各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5年青岛市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比重超过了70%,原油比重为87%;而到了2010年原煤所占比重降为344%,原油升为544%。其他种类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小,2005―2010年消费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即为原煤原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原煤的碳排放系数为07559,原油的碳排放系数为05857,相对原煤较低。所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负的,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图2 2005―2010年青岛市各种

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

(二)能源强度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排放因子是另一个让碳排放量下降的因子。青岛市的能源强度从2005年的04524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4179吨/万元。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是典型的高碳产业,而第三产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碳排放下降。因此,能源强度的下降对青岛市碳排放量有负的影响,即减少碳排放。

图3 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强度变化

(三)生产效率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从图4中可以看出青岛市的人均GDP从2005年的329万元/人上升到650万元/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均产出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即人均产出的增加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人均产出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工业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图4 2005―2010年青岛市人均GDP变化

(四)人口变化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的影响

青岛市2005年的常住人口为81955万人,2010年上升到87190万人,而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青岛市人口变化趋势是持续上升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量和生活活动量的增加,这些活动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人口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增加了碳排放的总量。

图5 2005―201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变化

三、结论和对策

(一)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青岛市2010年的碳排放量大约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69%,短短6年时间碳排放量增长如此迅速。虽然碳排放增加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但是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不断推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计算结果显示,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导致青岛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这说明青岛的经济发展还是以能源消耗拉动,虽然能源强度有下降的趋势,能源结构也有一定程度优化,但是这些因素还不足以扭转青岛市碳排放的整体趋势。

(二)对策

青岛市作为东部沿海著名的旅游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成为青岛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减少碳排放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代服务业是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青岛市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旅游业又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尤其对于青岛市这样的著名旅游城市来说,可以依靠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虽然是青岛现在的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还不算很高,青岛应该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

2开发利用新能源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青岛市的新能源种类丰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尽管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以煤和石油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还只起到补充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必将加快。青岛市作为太阳能丰富的城市,在今后的低碳发展中应加大对太阳能企业的扶持,拓宽利用太阳能的渠道,另外还要发展太阳能核心技术,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青岛市位于东部沿海,海洋是其巨大的财富,可以重点发展海洋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材料等绿色产业。比如青岛市可以考虑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这些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利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可持续利用性,可以进行长久的利用,为青岛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和石油为主,要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因为煤的碳排放系数很高,所以煤的清洁利用对于减少碳排放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煤技术,促进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煤燃烧的碳排放量。青岛市这些年对于石油的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石油的高效清洁利用对低碳减排有重要意义,应鼓励炼油企业对原油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化提炼,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

4发展碳汇项目,增加碳吸收

青岛市政府应该加大投资以促进草地、森林、城市绿地等碳汇项目的建设,同时扩大现有的森林草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增加碳贮存;另外,应加快“碳中和”技术的研发,通过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等方法将二氧化碳吸收掉。此外,尝试建立“绿色碳基金”,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造林绿化,把绿化面积或者植树量作为获取碳信用的指标,碳信用再跟企业或者个人的商业信用挂钩,通过这一举措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减排意识的同时,拓展森林草地建设的筹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伟,孙燕玲,朱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碳排放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区域经济研究,2012(4):150-156

[2]杨建云基于LMDI方法的河南省碳排放分析[J]经济论坛,2012,505(08):21-24

[3]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4]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5]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88-92

[6]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7]田立新,张蓓蓓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1-7

篇3

在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需要充分应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操作,才能够使管理效率得以提升。针对自动化设备在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能源管控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随后分析了自动化设备应用的必要性,并阐述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中应用自动化设备的方式方法,以及各个系统设备的功能,以使其能够在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以后的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作出一定的借鉴以及参考。

关键词:

自动化设备;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分析

根据我国近十年来在钢铁行业上的发展,从而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钢铁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提升。在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时,需多向国外的钢铁企业进行学习,将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融合到我国钢铁企业中,同时引进较为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以使能源的利用率和生态环境得到保障[1]。

1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钢铁冶金企业也随之有了迅猛的发展,首先,市场环境趋于开放性发展成就了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得钢铁行业中的钢产量的增长速度维持在每年百分之二十五。因快速的发展,在冶金方面能源的消耗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问题,而我国在此方面的能源消耗中占比较大,导致环境受到一定影响。在冶金过程中排放出的有害气体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容易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不利于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观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在钢铁行业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上就有着很好的解决措施,这样既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能源方面的利用[2]。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我国的钢铁行业已出现了饱和情况,使得钢铁企业在竞争中表现不出很好的优势,产量有所下降,所以钢铁行业的发展需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使上述问题能到得到改善。基于此种背景,就应该积极引进自动化设备以及先进工序,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也较为快速。但是站在保护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角度,我国的冶金企业与国际标准还相差甚远。虽然现阶段的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都开始应用较为先进的网络以及数据服务,使集中监视以及控制工作得以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监控上有效的实施了管控一体化思想,但是管理上却存在一定欠缺,没有严格按照流程化以及标准化做好管理,企业间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标准管理流程,将能源信息以及生产信息分开进行管控,导致信息失去了一定的连续性。

2对能源管控的必要性分析

在钢铁行业中,能源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就要求在能源管理上应用较为先进的手段。通过对国外企业的观察发现,能源管控中心的建立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项关键手段,其在进行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提高了企业在进行管理中的运行效率,同时也在节省能源、成本的控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在能源管控中心中最为核心的系统就是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其主要就是将自动化以及信息化技术作为基础内容,以在日常能源管控中应用好能源调度技术以及能源管理技术。

3在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中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应用

钢铁企业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钢铁工业的整体水平;资源、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已在国际上得到相当的重视。自动化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气传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构成钢铁企业等大型流程工业装备自动化的共性技术平台。比如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在线监测、钢厂环境连续监测系统等。其中,网络系统、GPS系统、中央服务器以及大屏幕显示系统、采集子站是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结构。在此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工业以太网以及中央标准以太网两层结构,主干网络速度能够超过100M[3]。对于中央以太网来说,其主要作用就是对各类服务器进行连接,例如数据采集、应用、数据库、GPS、数据备份以及报警趋势等服务器,加上磁盘阵列、工程师站、系统操作站。以上所有设备全部利用UTP电缆与中央以太网进行直接连接,图1为中央网络结构图,下面分布针对各个设备做出分析。数据采集子站设备的主要功能是,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现场数据采集子站以及远程I/O站进行建立健全。使其能够分别与不同的交换机相连接,在数据采集工作上,还需要连接于现场PLC设备接口以做好通讯工作。而数据采集子站的作用主要就是采集、计算、连锁以及控制数据。在此环节中,应该做好工业交换机的应用,并在配置系统中,使各个端口的线速大于100Mbit/s。数据采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为:将数据采集服务器连接于现场以太网,在数据采集后还需要做好其他单元的通讯工作,将趋势、报警以及短时归档数据传送到数据库的功能进行完善,对操作记录以及信息记录做好保存工作。在服务器的使用上,还需要准备一个进行备用,在服务器的选择上最后选用4核CPU,4G内存,以及250G的硬盘存储,双电源、具有热插拔功能,且具有PCI以及PCI-X扩展槽。

应用服务器的主要功能为:将运行管理类的应用软件安装在应用服务器上,且需保证所安装的软件具有管理和预测能源、查询数据、报表以及打印的功能,并能够实现数据交换ERP。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一台服务器将其作为网页服务器,借助浏览网页的方式可以实现查询数据、报表并做好打印。需保证选择的服务器硬盘以及电源具备热插拔功能,在选购时,做好选用四串口卡。实施历史数据库服务器的主要功能为:将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IH、EDNA实施历史数据库安装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借助实时历史数据库将长时归档数据进行存储。此种服务器能够实现长时归档、压缩以及备份数据、冗余等功能。其运行原理就是借助采集服务器内部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运算以及整理,而后向数据服务器进行输送。

对于操作站来说,其工作的位置主要是在能源管控中心调度室中,不需要人员到现场进行操作,借助操作界面,就能够监控相关的能源数据以及设备运行情况,并能够完成画面的监视工作、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信息数据、设定各项参数、语音报警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实现查询数据、报表、打印的功能。在对操作站进行选择时,需要选用商用PC机,且需保证其兼容性较好。对于时间同步系统来说,为了使其的时间一致性以及精度得到保障,就应该将GPS接收装置进行安装。GPS服务器能够对GPS时间同步信号进行接收,且对各个计算机、PLC时钟具有定时以及校正的功能,系统内的各个设备时钟精度的分辨率可以达到毫秒级。与此同时,还需将GPS装置安装在供配电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中,从而使高压系统的事件分辨率得到保障。对于远程监控设备以及能源计量设备而言,电动以及气动调节阀、监控摄像仪、电气综合保护装置是远程控制设备的主要构成部分。而电磁以及巴类、超声波流量计,压力、差压变送器,电压互感器、热电阻、电能表是能源量计量设备的主要构成部分。

对于WEB服务器来说,其主要在B/S框架服务器上应用较多,而备份服务器系统能够使能源中心EMS系统安全、可靠性得到保障,从而将系统的数据保护工作实时完成。以上各个设备就是能源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就是在现场控制系统中借助数据采集子站将使用的数据点进行采集,根据系统不同,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接口方式,以使数据库类型能够形成于数据采集子站中。每一个分散的采集子站在相互连接时,能够构成环形的网络体系,在环网内部能够实时共享各项数据,而后在环网内借助采集服务器的作用,分析处理采集数据库中所有数据,在处理完毕后,需要将处理结果向监控管理电脑中传输。操作人员能够应充分利用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等系统,有效发挥电脑的功能,以便对全厂能源量情况做好实时掌控,借助能源管理效率的提升,从而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能源。

4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条件,今后能源的利用率也会随之提升,这就对冶金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重视节能减排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引进先进的能源管理理念并应用,使自身的工艺能够最大化的完善,做好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形成绿色生产链,也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的模式。与此同时,还应该将节能减排技术进行创新,使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能够更加健康、环保,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广宇.自动化设备在钢铁企业能源管理方面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33(25):240-241.

篇4

平台能效管理、智能运维模块已开发完成,并于2019年12月24日上线运行,目前正在开展功能深化应用工作,具体功能如下:

一、智能运维模块

2019年作为运维服务构筑阶段,以配电房及分布式光伏项目代维起步。2020年,根据市场反映,逐步向变电站、集中式光伏、储能、充电桩、能源站等代维发展,并基于设备代维刚性需求,一方面向运维服务商提供资产管理、项目运营管理等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向代维的终端用能客户提供用能监视、在线业务申请办理等增值服务。最终借助平台建立省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与综合能源服务商、终端用能客户的纽带,提升用户黏性,进而扩大客户群体,实现客户聚合。

目前已完成运行监视、故障研判、巡视工单、检修工单、缺陷工单和客户交互等共22项功能的开发,可展示配电房数量、故障数量、工单数量、抢修数量等智慧运维业务开展情况,辅助公司或第三方服务商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或配电设备智能运维服务,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智能研判用户设备故障等级、位置等。正在开展运维工单流程、客户全景能源展示深化功能开发,以及互联网大区平台客户、能源服务商、省综等视角功能规划,预计年底可以完成功能深化和互联网大区平台相关功能建设,实现业务流转内外网一体化、各视角功能实用化。

二、能效管理模块

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出口;竞争力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5年也出现了飞跃式发展,产销量大幅上升,并且在2016年也保持了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进入了一个高速蓬勃发展的阶段。

1.出口现状

(1)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大幅增长,发展迅速

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出口发展迅速,产量出口数量及金额大幅增长,发展迅速。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大规模,高速发展的状态,出口数量大幅增长。在早期由于技术不成熟,人们接受度不高和一些相关的限制,并未实现大规模的发展,在2011年产量仅有8159辆,出口量仅有1700辆,而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与扶持,以及相关环保理念与宣传的不断深入人心,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到34万辆,出口量也达到了64236辆。

(2)出口市场与国别趋向多元化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早期国别单一, 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少量国家,随着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我国的一些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逐步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一些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遍布英国、美国、日本、荷兰、巴西、俄罗斯等7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在海外合作建厂,出口模式与规模进一步扩大。

(3)出口类别主要以电动客车为主,乘用车将有所发展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中,主要是以电动大巴为主,而中国的客车产业在之前就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一直以来,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应用新能源技术的中国客车,也同样具有很强竞争力,将替代传统出口客车占据很大出口份额。

(4)新能源汽车出口以自主品牌为主,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出口以自主品牌为主,包括力帆、奇瑞、长城、华晨、比亚迪、吉利、江淮、康迪、宇通、金龙等自主品牌。其中宇通、金龙、比亚迪等主要以新能源客车为主,康迪以低速电动车为主,江淮、吉利、比亚迪等致力于新能源乘用车的开发。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分析

(1)价格优势

相对于其他一些新能源汽车出口国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价格优势。首先,由于汽车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中国相对来说具有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厂房等,成本更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同时我国用于制造新能源汽车的锂,锌等资源丰富,企业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2)政策优势

我国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对新能源汽车出口有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进行一些补贴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一些新能源企业的进行补贴与政策扶持,积极促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我国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起去战略,鼓励出口。同时,一些自贸区协定的签订,也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

(3)技术优势

各国技术水平差距不大,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相近,国际竞争程度较低,我国一些相关企业在一些技术方面占据一定势,如比亚迪公司拥有专利权14000多项,拥有锂电池制造的先进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方面,拥有700多项专利技术,同时我国在电动机,整车集成技术,动力平台的成熟性方面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近。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1.针对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的做工粗糙,质量不过关及售后服务缺乏等问题,企业应注重品牌发展战略,结合国际相应标准,制定较高的产品标准,同时不断革新技术,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售后服务方面,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售后管理,不断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竞争力。

2.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国家要加强对国内车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政策导向与市场驱动”的体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提供一些保护性措施,为国内车企出口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引导国内车企良性竞争,规范出口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之间更多领域相互合作,多方位,多领域融合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与服务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出口的健康发展。

3.针对知识产权问题和在出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贸易壁垒,国内车企在汽车出口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产权,在与国外车企发生纠纷或面对贸易保护措施时,积极使用法律武器和向国家有关机构寻求帮助

4.对于我国在某些核心技术方面存在差距的问题,相关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新型技术的研发与产品升级,重视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破技术瓶颈。提高我国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外国车企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科技人才,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国家成立由国家主导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中心,综合企业、学校、各种科研机构的力量,积极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田鑫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期刊论文]-日本研究 2014(4).

[2]王嘉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学位论文] 2012.

[3] 周革新 中国汽车出口现状与问题解析[期刊论文]-大观周刊2012(45).

[4] 蔡学晶.徐萍萍.闵梦云 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上海企业 2013(12).

[5] 李杰 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学位论文] 2013.

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储备区。煤炭储量、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40%、30%、34%,丰富的资源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支持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新疆的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能源产业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疆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新疆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综合考察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选取1978-2007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及能源消费总量考察能源产业总量情况;其次,以1978-2007年能源生产结构系数和消费结构系数来考察能源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通过对能源产业总量及结构相关指标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量上看,自1978年至今,新疆的能源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能源生产总量发展迅速,而能源的消费总量略低于能源生产总量。2.从结构上看,1990年后新疆能源产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炭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的产量所占比重上升很快,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能源支持,以及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新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略有变化,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以煤炭为主。

(二)新疆近年来金融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疆金融业也逐步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逐步成熟、组织体系日趋完善、经营机制不断转变,在新疆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7年末,全区共有金融机构3493个,金融业从业人员54145人,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其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形成。2005年以来,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近年先后成立了华融、长城、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和东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工作组,依法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不良资产,对改善全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业服务和支持体系渐趋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基础,逐步加大了新疆能源、交通、电力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促进工业、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了能源、交通、冶金、通讯、电力等重点行业、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及一批效益优良上市公司的资金需要。此外,努力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金融支持助学、就业力度不断加大。

三、新疆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反映能源产业发展的指标和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y1(能源产量年增长率)及y2(能源产业生产结构系数)来反映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在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指标并用来综合考察新疆金融发展,选择以下指标: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证券业/外源融资总量(x2)、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考虑到新疆地区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证券业数据只能从1994年开始,时间跨度较小,不适合做长期分析,因而本文主要考虑x1、x3、x4与y1、y2间的关系。

采用时间跨度较小的年度样本研究的可信度较高,但难以反映长期趋势。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比性,本文选取1985-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新疆金融发展与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 转贴于

(一)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基于非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建立一个稳定模型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根据Dickey—Fuller检验确定各时序数列的平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来检验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相关性和因果作用方向。采用常用的ADF检验统计量对各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临界水平下,二阶差分后的DF值小于α=0.05的临界值,达到平稳。结论是:变量x1、x2、x3、 x4 、y1、 y2都是二阶单整的。

2.Johansen协整检验

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说明,x1、x3、x4和y1、y2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Granger Causality分析

如果一对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至少在某一方面存在granger原因。上面已经检验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由J.Granger提出的Granger causality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可为真实的因果方向提供有用的依据,可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包含有助于改善相互预测的信息。

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1可以得到格兰杰检验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滞后阶数取为2)。

四、实证分析结果及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新疆地区1985-2007年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和因果作用方向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避免了“伪回归”出现,提高了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对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得出结论如下:

(一)通过应用协整技术对服从二阶单位根过程的所有变量做分析,解决了传统经济建模中非平稳性的难题。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与能源产业产量与结构之间均具有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是明显的,其中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和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对新疆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单向推动作用,这说明能源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业对其的间接融资作用,同时保险业融资对其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此外,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化可以通过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疆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晓彤.Eviews操作与实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高鸿.金融在支持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J].经济师,2005(11).

[4]宋国玉.基于协整分析的东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研究 [J].科技与产业, 2007(7).

[5]申振东.贵州能源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7).

[6]刘贵生.金融支持西北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观察思考,2008(9).

篇7

摘 要:本文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新型节能模式的概况、流程,对比了国内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指出EMC的特点和存在风险,分析了市场需求。研究表明EMC模式在我国工业、建筑、农业领域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国家出台的一些优惠与激励政策对发展EMC产业有利,但同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与市场成熟度层面存在较大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分析

1.合同能源管理介绍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MCo)与自愿进行节能的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对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并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分享节能收益,到期后,节能设备归客户企业所有。EMC这种模式最新颖的特点是:被改造的企业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也不需要担心技术和资金问题,节能方案、节能设备和项目资金全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并且双方都能获得节能收益,是一种双赢模式[1]。具体流程如表1

2.国内外发展情况

2.1 国外发展状况。20世纪70年代, EMC这种新型节能模式起源于美国,伴随着当时的“世界能源危机”迅速在其他国家发展起来,比如加拿大、日本。

20世纪90年代,美国EMC得到快速发展,能源管理整个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递增,这主要得益于当时联邦政府的扶持和推动。首先,当时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EMC的指导性文件,并通过了关于所有联邦政府办公楼建筑至2005年达到30%的目标议案;其次,DOE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网络服务,促进各个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国家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促进了EMC在美国的发展[2]。

加拿大在合同能源管理运用方面也非常成熟,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和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联邦政府、各个地区政府和六家大型银行都大力支持开展EMC项目。政府要求市政楼宇率先接受节能改造,而银行方面则主动对客户和项目进行评估,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加拿大节能服务公司初步测算,加拿大在节能方面的潜在市场需求达到约200 亿加元,约合180亿美元。

日本政府方面想来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视。自1997年以来,EMC模式得到广泛发展和运用。根据新能源和工业技术开发机构测算,目前日本年均节能服务项目大约存在13亿美元的市场容量。日本政府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主要采从事业资金、金融支持、税制改革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

2.2 国内发展状况。我国在20世界90年代末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模式,随后产生了一些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各个领域,服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照明节能、变频器改造升级、废热回收利用。近几年,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渐从设备设备节能方向向全方位节能管理方向发展,服务范围扩展到热电系统、空调系统、蓄能系统等工程。通过能源方案的设计,可以降低用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可再利用的能源,真正达到节能减排。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今天在北京的2012年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及研究报告显示,中节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百强企业数量占全部节能服务公司数量的2.86%,年度节能量占该行业节能总量的17.51%。这凸显了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据悉,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从502家猛增到3500家,节能服务项目投资额从195.32亿元增加到412.13亿元。

EMC节能服务模式引入我过已经多年了,经过了政府、企业家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和探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速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形成,在推进EMC模式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障碍:

1.融资困难。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很难通过券商、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为EMC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首先,我国EMC刚刚起步,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都是规模较小的公司,现金流不足,无法保证其能按规定时间偿还贷款。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从前期投入到产出周期较长,大型项目大概需要几年时间才有回报,后续的资金投入面临很大压力,由于缺乏资金,后期大量的项目无法开工。很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制约了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其次,银行等相关机构缺少对这种新机制的了解,这也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难度。

2.节能公司缺乏专业性。我国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缺乏专业性,营运能力不强。现阶段,EMC机制对节能服务公司在正在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监测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几方面的不足,降低了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3]。

3.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前景

3.1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缔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神话”。但是,在经济飞速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大量资源。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期间,我国能源每年耗费量迅速增长。这无论从经济还是环保方面,都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不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3.2政策激励

1.“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出炉。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广阔发展前景。《规划》中还提出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保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至2015年,该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规划》还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包括装备产业化与重大节能技术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等[4]。

2.税收优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为节能服务产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意见》将EMC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的投资和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相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有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免征节能服务公司在实施节能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对节能服务公司转到让给客户企业的相关资产,免征增值税[5]。

因此,从国家出台的政策上看,对于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减排的态度,国家是明确的,积极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减轻节能服务公司的负担。

3.3 合同能源管理应用前景。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从单位产品耗能看,有部分行业的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近4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节能市场方面有极大的需求空间。

1.建筑业。我国现价段95%的建筑是高耗能建筑,其中,大型公共楼宇能耗最严重。据相关机构调查,一般公共建平均能耗为20-60kwh,是城镇普通住宅的两倍;大型公共楼宇的平均耗能为70-300kwh,是城镇普通住宅的10-20倍。因此,如果这些高耗能的大型公共楼宇能实施节能改造,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减少用户单位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支持,从而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6]。

2.工业。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耗费量占全国总量的71%,发达国家工业能源耗费只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工业方面节能改造方面,我们存在大量市场空间。有研究表明,我国在2000-2020年期间,如果通过节能改造等节能措施,可实现的节能潜力达3.1亿-3.9亿吨标准煤,建材工业节能潜力为13%-22%,有色金属节能潜力为4%-10%,石化工业节能潜力为10%-24%[7]。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丰富经验。

2.工业和建筑也领域,进行节能改造的潜力相当大。

3.随着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采取EMC模式的节能服务企业将会从中受益,这些企业不仅有充足的现金流,而且还可以带动节能设备的需求。

4.虽然EMC模式在我国前途一片光明,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虽然市场上有大量节能服务公司,但大多承接的项目规模较小,而且技术水平难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对信用、技术要求极高的EMC模式下,必然会淘汰大批的竞争者。最终,那些在管理、资金、风险控制和技术方面都具有实力的企业才可能发展起来。

4.2 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奖励力度,对项目达到和超过预期目标的企业,明确用户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可分享奖励,从而促进节能公司和用户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的积极性;这对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起步晚的特点,政府应在节能公司发展初期给予保护。

2.扩宽融资渠道。虽然我们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放开银行信贷规模,但是仍无法满足我国节能服务市场的需求。不要把融资目光仅限于银行贷款,我们可以设立专业化的基金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融资。

3.建立行业规范。为提升整个节能环保行业的专业化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没有相关资质的公司扰乱市场秩序,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审查节能服务公司资质。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婷,胡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7(5):24-26.

[2] 李岩 沙瑞丽.美国的ESPC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J].环境保护.2012:80-81

[3] 常燕.节能投资新机制[J].能源技术经济.2011(23):40-44

[4]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5] 《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篇8

[关键词]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碳排放量测定;陕西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能源消耗所产生的CO2也随之不断增加,其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碳排放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为之努力去实现的目标。根据IEA 2009年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燃烧化石能源所排放出的CO2已超过美国,中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一的大国。虽然当前我国还没有承担起降低碳排放量的任务,但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肩负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由能源消费产生的问题在许多方面严重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如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都能受到来自能源供给、能源结构和能源战略的影响。[1]

1陕西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现状分析

1.1陕西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

陕西是我国的工业大省之一,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尽管它拥有极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但其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利用率不够高,对煤炭和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过于严重,企业生产力水平整体上较低。[2]陕西省能源消费变动特点是:能源消费增速较快;能源消费框架比较单一;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于化石能源,煤炭消费比占较大;工业消费占据主体地位。这是因为从2000年,国家开始施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西部地区发展,能源产业作为陕西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快速增加。[3]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面对高碳的发展模式,所以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陕西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

陕西省目前的能源消费主要由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和电力消费四部分构成。[5]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调整影响着能源消费,不同产业部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同。第一产业对煤炭消费的占比远超其他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主要为对电力和石油的消费,并且,不同产业的耗能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因而三次产业的调动将直接影响到能源消费的变化,尤其是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直接关系着陕西省能源消费的总量。并且,因为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消费的强度不一,重工业能源消费强度高,轻工业能源耗费强度低,所以轻重工业的比重也会对能源消费量产生影响,可见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6]

1.2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从2000年经济总量就迅速增长并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长水平,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6045.21亿元,比2000年的经济总量1804亿元增加了8.89倍,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以矿产能源开发和消耗为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图1为2000―2014年陕西GDP与全国GDP的对比。

图12000―2014年陕西GDP与全国GDP的对比

由图1可见,从2000―2010年陕西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从2011―2014年陕西省的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此,本文将对影响陕西省经济大幅增长的产业进行研究,探究各产业在陕西省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表1说明了2008―2014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在陕西省生产总值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其中第一产业主要为农业,包含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等的传统产业;第二产业主要为工业,包含以制造业与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第三产业主要为服务业,包含了高新技术产业,流通业,金融业等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最大的是工业,这是因为它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说明假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工业是关键。[7]

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基本不变,而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略有上升,唯独第三产业的占比在2009―2012年反而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到了2013年、2014年又处于缓慢上升中。由于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第二、第三产业分析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寻找其可改变性。

2陕西省能源数据的整理分析

需对近年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变化规律和它的驱动因素认识进行首要明确,只有在对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才能保证既能使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又可以寻找最为有效的减排路径,为达成发展和减排的双赢目标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8]本文主要对陕西省近几年的能源消费进行分析,主要的几种能源的消耗状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煤炭占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且逐年快速增长,而焦炭、原油、汽油、煤油的消耗量基本保持不变,但较煤炭所占的比重来说,还是相差甚远。所以在对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时,本文将以煤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煤炭的数量、使用效率及由此产生的CO2排放量进行对比,由此对第二、三产业中可以调整的产业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减少CO2排放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陕西省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对煤炭的消耗,本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陕西省2001―2010年能源消耗CO2排放量。

本文选取2002―2010年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消费量进行统计整理,其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陕西省地区能源平衡表。地区能源平衡表中提供了各品种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量、损失量和终端消费量。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整理计算各品种能源消费量。为进一步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化石能源在能源投入产出端,如煤炭火力发电与供热产生了碳排放,其消费量应该计入能源消费量,而在终端消费量中用作工业原料、材料的能源消费因为没有直接燃烧而产生碳排放,其消费量应不予统计,如表2所示。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采用IPCC推荐的化石能源排放因子,但该因子并不与我国能源排放测定的实际情况相符,因此我们应根据陕西省实际能源测定进行调整。[9]碳排放强度指增长一单位的GDP的碳排放强度,每单位GDP排放的CO2下降,说明该地区实现低碳发展。碳排放量与GDP之比,一般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CO2排增的关系。假如区域可以在减少单位GDP 的同时,保持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就说明其实现了低碳的发展模式。图3为陕西省2001―2010年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看,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其主要源于工业、建筑业、电力产业等的对煤炭消费增长,工业企业一般是能耗产出较高的企业,其消耗模式难以改变,因此我们应主要从其他产业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量,促进节能减排。

而在节能减排时,从其产业的生产成本来看,我们可以从其消耗的能源入手,利用碳排量较低且成本也低的能源来替代碳排放量较高且成本较高的能源。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电力行业利用水利、风能发电,降低火力发电的比重,则其节能减排的空间巨大;此外,政府应调整交通运输业对于能源的使用,加大在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的投入经费,也可以降低碳排放量。

3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都处于快速增长期,我们应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处理好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之间及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政府若在短时期内强行压低煤炭的比占,会严重危及到陕西省支柱产业与经济框架的平滑调整,反而制约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能源结构对降低能源强度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更为明显,所以政府应该给省内能源结构一个充分合理的调整期和适应期。

因此,本文就陕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通过制定合理高效的能源政策,逐步降低煤炭消耗比重。提高煤炭在生产中的使用效率,对其排放的废气等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

第二,在第二产业中,对于这种能耗产出都比较高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使其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就第三产业而言,可以利用陕西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加大在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开发和投入,使陕西省实现工业化到现代服务业化的缓慢转变。

第三,合理利用陕西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和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文,张娟娟.甘肃省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产业经济,2015,5(1):82-84.

[2]窦红宾,李朋林.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2):233-236.

[3]张亚南.陕西省能源产业的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减排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3.

[4]李峰,杨青.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4):231-234.

[5]马远鑫.陕西省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6]张元元,王琴梅.能源消耗与陕西省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25(9):79-83.

[7]周江,李颖嘉.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J].求索,2011(12):41-44.

篇9

1 销售现状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超过2013年全年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85辆和1177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07辆和8700辆。

2 国家政策

我国2001年将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列入“863”计划,以此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随后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除了往年提出的优惠政策外,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将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同时,国家公务用车也明确将进行“新能源化”,中央国家机关及示范推广城市,3年内公务用车中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低于30%;而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从今年起采购比例不低于15%,并逐年提高至30%以上。

3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两种类型,其中纯电动汽车既能实现节约能源又能实现真正的零排放,是各大汽车厂商主要的研发力量所在,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下面以纯电动汽车为例,与传统汽油车相对比,来分析其优缺点。(见表1)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特点是“低碳”“绿色”“环保”,这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最大差异和突出的亮点,也是新能源汽车优势所在,应该以这个理念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特色进行宣传。

4 营销策略

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应了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销售情况及国家相关政策,同时要立足于消费者,详细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普遍关心购车成本、运行成本以及维护保养费用三个方面。从购车成本来看,由于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因此购车成本相对可以降低。从运行成本分析,电动汽车无疑更加节能,但由于目前基础设施不全,导致电动汽车充电成了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而对于维护保养费用,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各大汽车品牌的研发能力及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体系是否完善。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策略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质以及消费者的购车心理来制定,应区别于传统汽车的销售方式。

4.1 明确消费对象

明确消费对象是制定正确营销策略的第一步。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对象主要应该锁定在年轻群体、中高收入家庭及一些环保人士。

一方面,首先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价位相对较高,同时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初期,而年轻人更易接受新的思想,敢于尝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主要倡导的是节能环保,因此一些环保人士也应列为消费对象。

4.2 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目前我国轿车的主流仍然是汽油发动机车,大部分人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及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偏激,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非常重要。比如营销人员应侧重对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宣传,同时可以为消费者计算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成本,通过数字对比,使消费者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新能源汽车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在销售门店内利用电子屏广告或者海报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一些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活动,比如有奖问答,试乘试驾等,让消费者逐渐了解新能源汽车,认识到它的优势,进而才有购买的可能。

4.3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车主购车后,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售后服务、经销商的处理态度。我国现在还处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各大品牌除了研发新技术来提高品牌竞争力之外,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途径。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积累较多的客户,必然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处于优势地位。比如经销商可以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关怀车主的用车情况,指导用车注意事项及保养方法,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

4.4 成立新能源汽车车友俱乐部

车友俱乐部提供了车友与车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新能源汽车有别于传统汽车,因此经销商可以专门成立新能源汽车车友俱乐部,供大家交流学习,提供技术服务。

篇10

摘 要:文分析了我国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同时阐述了智能电网新技术的相关理论,总结了智能电网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技术模式,旨在加强智能电网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改变我国能源浪费的现状,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电能需要,促进电力系统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取得长远进步。

关键词:智能电网 新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001-02

1 中国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

智能电网的引进始于2006年前后,之后才广泛在国内传播,各大电网公司也开始了大力研究和发展。华东电网开始试点工作,对智能电网展开可行性分析,开启建立了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和调度系统。到了2008年,华北电网开始了主体信息构建系统的建设工作,发展调度系统的有效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计划在2020年落成全国智能电网搭建,构建智能信息平台。根据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指示,该计划的实施要绿色清洁,对于电力充分利用,改变我国资源浪费的现状,使电网建设得到广泛提升。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计划投入10.5亿元人民币,扩大智能电网的研究宽度和深度。

近年来,我国在特高压电流传输、交流电超远程传输等智能电网的相关领域均已实现重大突破,成绩较为瞩目。“十二五”做出重要指示,将智能电网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对象,希望在新能源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是关乎国家社会和民生的大问题,能够促进我国服务、旅游、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步伐。2016年7月,在新疆举行了智能电网暨电力技术设备展,展现了智能电网迈入新阶段的坚定步伐。

2 智能电网新技术简介

智能电网俗称“电网2.0”,具体来说就是运用新兴现代化科学技术,使电网智能化。智能电网通过高端智能设备的使用,结合高效的集成设计和控制技术,实现电网双向通信,达到更高效、节能、经济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智能电网满足了不同情况下的用电量,保障了用户的用电安全。还能对用电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和监测,传递用电信息,防止因为故障使电网崩溃情况的发生,保证了电网的安全和系统正常运转。智能电网运用传感等新技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运行成本,使电网更加多元化和兼容化。

3 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应用

3.1 发电领域

智能电网新技术出现的核心意义是优化现有电网技术,促进电网行业的发展。在发电领域,需要重建电网能源利用结构,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发电站能源转化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智能电网将新型能源引入使用后,应该对能源转化方式深入探讨,对已有的电力传输技术要不断优化提高,发电站老旧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提高电站的电容量和转化量。对于发电传输过程中的故障要不断总结分析,防止同类故障再次发生,维护系统正常运转,使发电领域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3.2 配电领域

在配电领域,智能电网新技术能使其原本功能更好展现,提高储能技术。储能技术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优化配置问题,即使在用电高峰也能正常运转。若将此技术在汽车上善加运用,汽车对汽油的消耗量将大大降低,也就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节约运行成本。智能电网不仅加大了配电储能数量,还改善了电能质量,使电网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用户服务更加优质。智能电网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电网装置能够感知系统负荷能力,根据传感器传回来的信号变化做出改变,适应动态范围内的配电工作,提高运行性能。同时,智能电网新技术的运用,要合理规范,视实际情况而定。

3.3 输电领域

传感和测量等智能电网新技术在输电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系统设备的测量和分析更加准确,拓宽了同步向量测量装置(PUM)的使用,新技术的研发,优化了信息利用。在输电领域的管理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控制系统和电子监控,对电网各部分流过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合理监控,实现全面的控制,提高输电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各大电力公司都在进行技术革新和结构优化,如华北电网在输电领域建设了动态电子监控,研发出运行更加优化的输电控制系统。

3.4 用户领域

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提提供更优化的服务,减少用电高峰供电不足给用户带来的困扰。2006年,国家电网提出了搭建“SG186”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全部电网系统的纵向贯通和横向集成。随后我国部分城市开始试点运行,建立了智能化服务平台,试点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及时更正,然后全国推广。在用户服务上,要全面采集用户信息,建立用户信息交流平台,为未来更优秀的服务平台搭建提供事实依据。

3.5 控制系统

科研人员和单位通过全方位的分析考察,对电网系统的安全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调研,结合有关的科学技术,搭建了智能控制系统,摆脱了原有技术的限制,实现控制系统研发的革新。华北电网将在线分析、能源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更高端全面的防御控制系统平台搭建,使智能电网的控制更加流畅和稳定。

3.6 电网标准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国情,国家电力科学院曾安排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制定了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电网标准。我国国情复杂,疆域辽阔,地貌多变,该标准能根据各地区需求不均匀的状况进行合理安排,实现了电网标准的智能化建设。

4 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运行故障的维修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了能源转换和使用率,满足了社会各界不断增长的能源需要,有效解决了能源危机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能源需求还将不断增加,全国电力需求分配不均等问题还等待我们完善和解决,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智能电网新技术将不断提高,电网行业也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青山.浅谈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继电保护新技术[J].低碳世界,2014(19):79-80.

[2] 辛志勇,靳涛.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