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外阅读 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有关英语课外学习与活动日益受到关注,已经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如下:袁桂林对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和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克服了学科课程割裂知识的弊端。
阅读效果检测与巩固方式的研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研究等也有所提及,但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葛炳芳指出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的补充。尽量上几堂这样的专题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课堂上老师的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或做练习,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技能自主训练策略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实效教学”: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英语课外阅读训练策略”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三、课外阅读策略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给予了系统的对比评析。通过对学习策略定义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学习策略可以促进语言学习,即学习者适当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策略的种类繁多,课外阅读策略是一种主要的学习策略。
四、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
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是指采用学习成功者阅读时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对学习者,尤其是不善阅读者进行训练,并使有意识地自我调控阅读过程来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国内外最常用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方法指导。2.调整阅读难度。3.组织相互交流。使学生了解彼此的阅读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4.引导探究思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进行反思:我为什么这么理解?有何依据?5.开发阅读资源。除教材外,选一本与教材难易程度相近的有练习的课外读物。6.引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倡导学生自己和自己竞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使用策略。
2.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会使用哪些阅读策略。
3.研究学生所使用的课外阅读策略哪些策略是有效的。
4.研究同种阅读策略在不同个体上体现的不同效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策略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发展学习能力也能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同时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策略使用意识和能力上有所裨益,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范围
1.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涵盖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领域,从高中艺术班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研究适合于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2.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3.课外阅读重点运用学生手上所拥有的中学生英语报上的文章,这些文章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趣味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以传统文本和现代媒体为支点,拓展阅读范围,搭建阅读平台。
七、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思路方法。1.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的重要形式之一。2.赏析性阅读。许多英语阅读材料,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抒情,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3.扩展性阅读。由于学生知识少、阅历浅,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个案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
总之,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只有课上充分利用好教材,不断地扩大词汇量,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就一定会攻克阅读的难关,享受阅读理解给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这表明,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对此我有下面几点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充分利用学生对阅读主体性的投入进行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我最有体会的一点是:调动学生阅读主体观的投入,是保证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是一项主惯性很强的活动,喜不喜欢阅读是一种现实,谁也没有办法回避。文章是好文章,但学生由于年龄、思想、情感等原因对阅读的投入是有局限的。如果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何谈形成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相应的给学生推荐符合他们阅读能力的读物。如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推荐一些如传记、寓言、童话、小说等可读性强的文学读物;高年级以“逻辑思维”为主,可以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和哲学理论书籍。
二、充分利用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进行阅读教学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做到知己(吃透教材)知彼(了解学生),从文章中找到适当的“线索”去“引爆”学生的思想,去开启学生“自我体验”的天窗。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其设计的题材、内容、时空多么广泛、多么不同,但有一点肯定相同:每篇课文一定有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捷径,每篇课文一定有一个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触发点。找到它、利用它,我们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把学生导入阅读之门。如,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以选择选了刘绍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园》,使学生了解百草园的现状,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学生通过同步阅读,从课文向课外辐射,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三、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调动阅读兴趣
有些学生普通话标准音质浑厚,让有这样特长的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中优美的段落或讲述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事也可引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致。如介绍朱自清的作品,就可朗读《荷塘月色》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推荐《三国演义》,可以讲述“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情节,使学生产生恨不得马上阅读的欲望。
四、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主要靠激趣,如何激趣呢?我以为应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疑惑,造悬念的形式吸引学生
情节曲折的小说、故事、童话等可围绕读物的内容,提出令人疑惑的问题,或叙述离奇的情节片段,或叙述内容至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如可以这样激趣:“鲁滨逊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请大家看看《鲁滨逊漂流记》吧。”或者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讲节选前的一部分,那么后面的故事将如何发展呢,这样就既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欣赏了故事。
2.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
教说明文《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向学生提出一串问题:死海在哪里?为什么叫它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海有这样的特征?“死海”又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读读讲讲,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学习效果也就比较好了。
3.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装》、《牛郎织女》类童话和民间故事时,就采用这一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行阅读教学
1.定时举办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活动可以分小组、班级、学校进行。可采取人人发言、轮流发言、代表发言、抽签发言等方式。交流的内容很多,一般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细品优美词句、复述精彩段落、畅谈感想体会、排演角色和新书介绍等。交流会上,学生通过轮流主持最终达到全员参与。如童话等文艺性读物,读完后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按人物角色化装表演,表演后再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事、物进行讨论评价,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以赛促读
如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课外阅读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测练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比较中知长短、长见识。
这几点思考尽管比较肤浅,但我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摆正了师生的位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出浓厚的阅读兴趣,注重阅读,不断加强阅读,定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大教师应该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己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语文教育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今天的信息时代更需要人们广泛而有效地进行阅读,因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能直接阅读外语书籍、报刊杂志,从中获得必要的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掌握的语言材料越多,使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在目前学生缺乏直接听、说外语机会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接触外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得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外语的途径。
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1]这是因为:第一,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第二,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故课文生词和新结构的密度大,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第三,精读实质上是综合训练,大量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复用掌握而安排的听、说、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因此,大纲的提出,实际上对我们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优化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1、遵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除教材内容外,对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由教学大纲的20万字到课程标准七级目标的23万字,再到八级目标的30万字,直到九级目标的35万字至40万字,从中可以看出,未来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教学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越来越重。这显示出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要求的必然需要。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选材极其广泛,内容涵盖文史哲、科技、心理、新闻、广告等,文体多样、语言真实、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文化特征明显,思想内涵深刻。而且,阅读量大,要求用不低于每分钟60字至70字的阅读速度,大约35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成2000字左右的5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的材料。不仅检测学生对材料的表层理解,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把握,难度大,且呈上升趋势。以上这些也显示出要不断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早已产生,主要包括:课堂心理气氛的最优化;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最优化;学生学习负担的最优化。如今该理论更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类知识爆炸式急增,这给学校、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教学最优化的主旨在于追求高质量、低消耗。[2]按照巴班斯基的说法,就是师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要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先要丰富英语课外阅读资源。
1、英文报刊杂志。英语课外阅读的资源丰富多彩,最方便快捷的莫过于英文的报刊与杂志。学生可以通过邮局征订或到报刊亭购买等方式获得资源。一旦拥有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携带阅读。学生还可以在报刊或杂志上做划线或打圈等标识。
除了方便快捷外,报刊杂志还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题材比较的新,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英文小说。英文小说主要有两种形式:简易读本及原著。简易读本上有中英对照,比较适合初等水平的学生,看不懂时可以参考译文。但很多学生在阅读简易读本时往往会被故事的情节吸引,为了知道故事的结局,学生会一口气把译文读完。一旦知道了故事结局,学生就没了阅读兴趣。所以笔者把简易读本整理到电脑中形成了电子文档,删除掉全文翻译后打印给学生阅读,避免了简易读本的缺点。
阅读原著对于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一旦喜欢上了它,就会乐此不疲。阅读原著最大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的耐性,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看不懂,但还要坚持,直到完成为止,无形中已经使得学生更有毅力。[3]看完一章或一节之后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3、英文网站。中国日报、21世纪报等都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网站。登录主页后就可以自由阅读了。有娱乐、体育、文化等栏目,题材新颖多样,更贴近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缺点在于一定要有电脑才能阅读,从而在时间及地点上限制了高中生的阅读。因此,笔者很多时候是布置学生回家阅读。阅读时会碰到很多生词,金山词霸等可以帮助解决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只要把鼠标放在不懂的单词上,屏幕上就会出现单词的中文意思,很方便阅读。同一个生词出现的频率越多,学生点击的机会就大,记住这个单词的机会就更大。
三、培养阅读能力,需要注重加强阅读技巧训练。
针对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来进行英语阅读训练。
1、扩大词汇量。词汇是影响阅读的第一要素,离开了词汇,阅读就等于纸上谈兵。然而英语单词浩如烟海,多如牛毛。短时间内掌握大量词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勤记,多记单词;另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单词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单词有很多种,在中学阶段常用以下几种:利用构词法记忆单词英语中有词根加前或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利用归纳法记忆单词,把同一方面的知识归纳在一起记;利用音标记忆单词,利用上下文猜词义等。
2、扎实语法知识。英语语法是一种比较系统,严密的知识体系,在阅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凡是好的文章无不是在灵活运用该体系所规定的各中规则下完成的。因此只有掌握扎实的语法知识,学生才能在阅读时准确捕捉作者意图,理解文章信息。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灵活运用英语教法,引导他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潜力和能动性去理解运用语法,而不是死记条条框框,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英语的兴趣。
3、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学生喜欢逐字逐句地指读,也有的一目十行地读,也有的反复阅读。这些阅读方式都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与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1)按意群阅读。英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遵循传统的语法教学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水平。因此,我必须教会学生能按意群阅读,来改变往日逐字逐句地读,指读,心读。这样即便是很复杂的长句也可以两三眼看到头,很快理解文章的内容。
(2)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由于受到传统的教法影响和受精读教学的制约,学生经常在阅读时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这样即延误阅读速度,也打扰阅读思路,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去猜生词,根据上下文辨别词义,根据词性辨别词义,根据语法猜词义。懂语法,构词法的知识,在阅读时猜词能力就会大大增加。
4、指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材料。英语原著、中学生阅读教材、专业报刊杂志或网络资源等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选择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联系性原则,指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与课文、句型、语法、词汇教学的联系,考虑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2)专题性原则,指阅读同一话题的若干篇文章,其优点在于随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一话题的了解和背景知识的积累,他会相对容易地了解相关话题的文章;(3)时效性原则,指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现实和社会,能放映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等;(4)趣味性原则;(5)难易度适中原则,一般认为,选材时应对词汇和语法进行严格的控制,生词不超过总词汇量的2%,新句型不超过5%,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本无语言障碍。
四、合理采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模式。
1、自主式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自主式课外阅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教师不需要就阅读材料进行太多的导读活动,只需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时完全自主。以现行教材NSEFCModule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为例。学生对Nelson Mandela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本单元Reading部分对该的物的介绍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购书或网上查阅的方式阅读有关Nelson Mandela的故事。
2、探究式课外阅读活动的模式。探究式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并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确立其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探究式课外阅读中则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协作者和伙伴。如:NSEFC Module1Unit4为例。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地震”。教师在进行该单元的教学时,可以组织相关的探究式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地震发生前的征兆。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地震以及地震来临时,应如何保护自己,树立良好自救意识。
3、创造性课外阅读活动的模式。创造性课外阅读活动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使学生根据材料的文学思考和品味课文内涵,读出疑问,读出新意,提出独特的思想感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其创造的成果。如:教学NSEFC Module3 Unit2 Healthy Eating,我感觉到学生具有创造戏剧的强烈愿望,他们把日常生活中两个餐馆老板为抢顾客采取了各种降价措施。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都表演的栩栩如生。
总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学校的课本阅读材料,已不能满足现代高中生的阅读要求,他们渴望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不仅是加深对课堂知识理解的最好的途径,而且还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补充和延伸,对课内阅读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积极而正确的课外阅读更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注重学生语法、课文语言点的学习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全面的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1983年,美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知名专家组成的“阅读委员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阅读是语文中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很多名家在回顾自己成才的经验时,都提到了阅读对自己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并且在每学年要求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将这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几年来,虽一直在尝试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并做阅读积累,也有些许成效。但从现状来看,出现阅读盲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阅读无思考倾向,读而无思,不懂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而从教材来看,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
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能走出课外阅读这条暗胡同呢?基于此,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研究”这一课题,力图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拓展性阅读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计,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找准联结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课题实施之初,我就思考如何起步?那就是从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入手,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为了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经典魅力,我力求精心设计教案,把课上得精彩有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感受文章的独特。课上我还尽量补充资料,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于是,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我给学生读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在海边与一个小偷的对话的片段,一下就激发课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天许多学生的手头上就出现了《城南旧事》。一时间,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一部分学生反复读了三四遍,对书中的一些章节津津乐道,家长反映强烈,说孩子从没有如此投入地看过书,阅读课上交流起来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的佳作频频亮相班级。
3. 通过语文园地的“课外书屋”引领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开展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倾听》等为读者展示了一群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课文学完了,却有点意犹未尽,学生似乎也有了一些难舍情怀,时常会提起残疾青年,装聋的老教授及用心灵倾听孩子心声的苏珊。于是,我与学生携手走进“课外书屋”,与学生通读教材对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主要内容介绍,在此基础,把书中一些精彩章节读给他们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导以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 指导阅读大部头和世界名著。
(1)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2)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这样加强了阅读方法的示范和指导,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并做全班的交流。
(3)阅读外国名著遇到的困难;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间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
这样的指导为阅读实效提供了保障,使学生翻开外国经典作品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异彩缤纷的历史画廊,进入奇闻趣事的异域他乡,吩咐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2. 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写摘记式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积累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优势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更为读写结合开辟了捷径。因此在阅读中边指导边引领学生做好积累――让学生做好摘记。这一环节至今记忆犹新。在学生过了识字关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做摘记,当时,学校还没有开展创书香校园活动,我只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书。在他们上三年级时(2005年)就推荐了当时刚刚畅销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从那时起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完全被淘气包马小跳所吸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指导他们开始写摘记。从摘记格式到内容,我都一一明确规定,但没有硬性规定学生摘多少词语,多少句子,只是说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分类摘抄到笔记本里,多少无关紧要,重在坚持。这样走过了一年的时间,由于我经常表扬展示优秀笔记,使一些孩子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为其他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全班读书和摘抄的兴致大增,质量也与日提高。每当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学生的不同感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1.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读书课,引领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这也是推动学生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轻易不去占用。学生的精彩发言,使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读书让学生逐渐变得有思想,有见解。
2. 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一段时间,我会把优秀读书笔记打开,整齐地平铺在学生第一排桌面上,请学生轮流来观赏借鉴,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设计版面,怎样搭配色彩。几次这样的展示评比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
3. 开展唐诗宋词积累活动。每学期我会根据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内容及作者,进行拓展,向学生推荐十几首必读古诗词名目,每天由家长督促积累,到班级后由几名背诵积累好的学生检查。寒暑假之前也会下发唐诗宋词题目,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定期利用阅读指导课开展朗诵会,评选出背诵明星,然后加星奖励,并将照片张贴班级名星榜上。大大激励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
4. 制作读书手抄报。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创新,动脑动手,把自己平时的读书积累所得汇集在一张白纸,让白纸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每学期,我都开展制作读书手抄报活动。通常是提前一周布置主题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时间。制作出手抄报贴到班级展览,并由师生根据内容、版面、书写等进行评比,按名次予以星级奖励。有时会要求学生每人出一份,有时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要求合作出一份。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小报内容都比较丰富,有自己的优秀习作选登,介绍读书格言,读后感,摘抄名篇名段,推介好书等等。而且,随年级的升高,小报质量也越来越好。
(四)创设读书环境和氛围
1. 设立班级图书角。早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其中有家长捐献的书,有学生捐献的,到三年级时,总计有400多本。
2. 保障课外阅读时间。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由于学生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使她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无法保障。所以,我这样安排,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每天12:30~13:00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和好书推荐活动。我就如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如何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情,如何摘记好词佳句等阅读方法一一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读书时圈圈画画,剪剪贴贴、读读想想,要求不高,贵在坚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 学生间本身存在的差异,由于无法做到100%的学生100%阅读,致使这种知识积累及阅读感悟的差异更大了,两级分化。
篇5
关键词 阅读 西部 小学生
阅读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增加生活经验,提高表达能力,开阔视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英国的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座充满热情的、独立方式的阅读者。” 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得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
西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育环境,受图书资料和课时的限制,特别是受教师观念的限制,我国西部小学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未达到“课标”的要求。李秀红在《西部论丛》2005年第8期撰文指出,西部农村教育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是经费不足,负债累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县乡财力有限,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普遍不足。二是师资队伍与教育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图书室缺乏,图书资料有限,种类不齐全,质量不高,是目前和今后需要加强和提升的部分。从课时来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大量阅读的需要。目前相当多的西部小学教师仍然把“阅读教学”等同于语文课内课文的阅读和讲解,把阅读教学的目的理解为提高语文考试的分数,甚至以为只要学生学好了课文,就能学好语文。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西部山区的小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或很少的学生有阅读的习惯,缺乏阅读与语文素养低就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提高西部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提高西部小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图书室的重整着手。学校图书室是学校课程资源重要的一部分,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一资源使之发挥更大效益。农村小学,如何做好图书室的管理和培养学生阅读这项工作,是值得研究和实施的。但是,就当前西部农村小学而言,虽然在图书装备方面已经基本达到“普九”要求,但办学条件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阅览场地和阅览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在时空上仍制约着图书室效益的正常发挥。为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图书的借阅方法和管理方法上想办法,使学校图书最大限度地得到流通,让图书室这一教育资源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其次,提高西部小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小班及也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和行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风气。让学生养成浏览小憩的良好习惯。浏览文章无需端起读书的架子。在浏览时若发现值得记忆的语句或章节时,才认真去思考,分析,或做读书笔记。在爱读书的环境下,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愿读,乐读,好读。我们学校有一个图书室,可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风气,我先给学生介绍许多作家和书籍。然后就按图书系列分借给学生,有自然类的,有童话故事类,有科幻类的,有游记类的,有名人传记类的等等,让他们选读自己喜欢的书。要对读物的选择,因为学生不知道读哪些书,有可能乱读一气。因为读物的无限性和作品的优劣逼着我们去选择,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也逼着我们去选择。没有选择的阅读是盲目的阅读,选择是阅读的战略和阅读战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就是对教科书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的到正确的阅读方法。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成了帮助他们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可见课内阅读的重要性。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方法,恰当地利用课内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有些语文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家形象地描述:教师如一个不负责的导游,领着学生东一个景点,西一个景点飞快地跑来跑去,全然不顾学生有没有把某一个景点看完,有没有具体的收获,有没有交流看景点的感受。
第一,教师在课内阅读中又教学生读又讲方法。“授人以鱼则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用无穷”。
课内阅读中可采取粗、细、精“三步曲”传统读法。在课内阅读中教师可以用阅读“三步曲”将课文按照粗、精、细的过程读,每一步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还可采取读写结合额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长期实践证明,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后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是形成学生作文的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协作素材和方法。
篇6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 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我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不断构建、选择、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模式及时我的体会。
一、激趣融情模式
理论依据:创新过程既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模式注重情感在阅读中的催化剂作用,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在情境与体验中走进文本,自主阅读,发展思维,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操作程序:激趣引情、释题入境学中循法、读议悟情导在思维、导中激情创新表演、理解运用。
实施感悟:本模式注重导入的趣味性——情由趣发。采用情感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有感情朗读、诵读、创新表演为主要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在体验与理解中发展想象能力。应用此模式,教师必须重视鼓励的作用,使学生能品尝到学习与创新的愉快,实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
二、质疑研读模式
理论依据:自主研读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即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学习者拥有发展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本模式力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为特征。
操作程序:初读存疑、感知全文质疑研读、感悟探究品读积累、赏析表达 回读巩固、整体深化。
实施感悟:自主研读模式,顺应了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思考、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以自学为主,以品读为本,以激疑促思为核心,以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先学后导模式
理论依据: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这与语文学科学习结构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新课文时,完全可以以其原有的“字、词、句、段、篇与听、说、读、写、背”构成的结构,去同化新的“字、词、句、段、篇” ,从而促其原有的听、说、读、写、背的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本模式以构建理论为基础,遵循新旧知识的迁移规律。
操作程序:独立阅读、体会学程交流收获、质疑研讨小组品读、赏析积累强化训练、自悟学法。
实施感悟:本模式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量与知识结构会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学生所采用的自学方式以及最后形成的结果必然也会不同。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萌生出许多新想法、新创造。
四、电化教学辅助模式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角色转化、心理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从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入境品读、互动评价合作研讨、拓展思维内化运用、小结延伸。
实施感悟:电化教学的运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与完整性。它可以超越时空,是一些难以用语言解释的问题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对典范文章的领悟能力,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艺术化、情感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水融。同时,根据教学网络,随时改变和设计适合学生个性教育或个别教育的最佳方案,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自由表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7
关键词:英语;课外活动;理论依据;步骤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41-01
1.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要求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许多初级中学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限,关键是缺乏使用英语的语境,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致使他们缺乏交际的动机与心智,从而不具备通过情景学语言的心理准备,也未养成说英语的习惯,大多局限于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模式。英语基础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费时多,收效低”,要达到“改变目前哑巴英语教学”,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开创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英语。特别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找准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英语课外活动也就必不可少了。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好处有三:①通过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熟练程度,并能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所学知识;②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所学语言国家概况的了解,丰富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③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2.英语课外活动实施步骤和方法
2.1 师生共同转变观念,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过去的英语教学成功与否,全凭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是否可观。而今要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那种高分低能,只会做题而不能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状况就应改变。语言的功能在于应用,因而就应大力创设交际环境,课内外相结合,全面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但课堂教学中空间、时间、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知识水平的层次,都决定了交际情景的创设,交际时间也就不可能很好保障。而课外活动就可以不受制约,还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
2.2 抓好基本功,培养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和录像等现代媒体,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特别要注重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加强训练,使学生保持极高的热情和无比的信心,为开展课外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课外活动的准备与组织。课外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活动一样,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单一搞成课堂教学的延伸,加重学生负担。教师应精心准备和设计,使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意参与。可根据不同年龄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开展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外活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率。
3.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方式
3.1 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可适用于低年级学生)挑选一些对英语感兴趣,成绩优良的学生,适当吸收有绘画、音乐特长的学生参加,以班为单位,每小组十至十五人,每组推选出组长和干事,教师充当顾问,指导和协助小组活动。活动内容由学生提出方案,教师提出建议,每周活动一次。通过做游戏,教唱英语歌曲、小竞赛等,既可以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又能熟练和巩固课堂中所学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
3.2 英语口语角。适用于各年级学生,每周组织一次,时间30-50分钟。每次由一位教师组织,先讲解英语背景知识,语言表达习惯,英语语言国家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再分小组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每小组3-5人,可以对某话题进行讨论,自编自演课本剧,可讲英文故事和做游戏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英语知识,也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营造逼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言语学语言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英语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让学生进行"free talk",练习语音语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用英语讲话、表演的胆量。鼓励学生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熟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节假日外出旅行时有条件的尽量多听外国游客讲话,多与外国游客会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是一项全方位的立体式工程,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语言的实践性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3 英语手抄报。(适合各年级学生)不定期开展活动,可以配合学校活动如运动会、节日庆祝或期中、期末复习等。要求统一规格,图文并茂,美观新颖,内容不限。可以是摘抄,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介绍,专题讲座,解答疑难或优秀习作,作业等。学校提供场地进行展览,并评出名次和奖励,对优异作品存档。
3.4 课外阅读活动。每周一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由科任教师按时到场辅导,介绍阅读方法和注意事项,解答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查阅词典,并在读后写英文读书报告,向其它学生介绍读物中的人物、情节和主要内容等。
篇8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研究与应用
培养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取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即从最小的单词短语讲起,然后按语法规则理解句子,最后把句子意思联系起来,构成语篇层次的理解。这种传统的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只要学生的词汇量扩大了,语法规则记住了,其阅读能力就会相应地提高。但是这种模式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从而没有达到真正的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无法准确地把握文化背景而导致理解的偏差,或者在没有生词的情况下也很难理解长句的意思,这些都是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在起作用。心理学家指出,阅读是读者的语言和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读者头脑中固有的图式对文章的理解会产生影响,而图式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构建并拓展自己的图式,以达到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一、图式理论的概念及其特征
图式理论由德国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康德(Kant)在1781年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康德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纯概念的东西,概念本身没有意义,只有把它们同大脑中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而图式就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随后,图式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发展,现代图式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193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提出。巴特利特认为,图示是对过去已有经验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an active developing pattern),图式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总的来说,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存储和处理而将新事物同已有知识相关联而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
Howard(1987)指出,图式不仅有助于人们感知世界,而且有助于人们对语言的理解。Carrel把图式分为三种: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是读者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积累,读者通过对这些书面文字的感知达到语言理解的目的。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内容的一种熟悉程度。读者应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文章所提供的信息相关联,去把握语篇深层次的含义。形式模式是指对文章体裁的把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篇章知识,它可以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预测文章发展,掌握文章细节。在这三种图式中,语言图式是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内容图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依据,而形成图式是调用内容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阅读理解过程被认为有三种信息处理模式。第一种是高夫(Gough)的“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该模式是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语篇逐级辨认编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综合运用一切语言数据,逐步弄懂短语、句子直至段落篇章的意义。第二种是史密斯(Smith)和哥德门(Goodman)的“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这种模式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理解文字信息,而是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根据文字提供的意思,结合自己已有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进行预测,对文章的发展进行验证和修正的过程。第三种模式是鲁梅尔哈特(Rumelhart)、柯狄(Coady)和本哈特(Bernhardt)的“对流”模式(Interactive Model),这种模式是以交互补偿论为基础,是视觉信息与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模式强调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又是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处理过程。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运用头脑中存储的图式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通过自下而上阅读对文章的文字信息进行解码,激发读者已有图式,同时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图式从语篇整体出发,利用已激发图式所形成的高层次图式对阅读信息进行预测,并对已获取的阅读信息进行验证。因此这种模式就是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与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综合运用。
二、以图式理论指导英语阅读教学
1.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阅读的基础。语言图式是指一定量的词汇、句法知识,这往往是英语学习者最薄弱的环节,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无法识别阅读材料,也就无法调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因此也无法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词汇是语言图式的基础,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应从词汇教学抓起。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猜测疑难单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在语境中学习单词的好途径。如何猜测词意呢?(1)以上下文为线索。如: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 fishermen were wearing sou’westers,that storm was so heavy that they were wet through.根据wear,某宾语一定是穿着某种东西,而根据fishermen,heavy storm和wet through,则一定为某种防水防雨的东西,这就能引导学生很快猜测出单词的意思。(2)以上下文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为线索。(3)以提示词为线索。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利用上下文理解词和通过构词法猜词,而且要强调一词多解,在不同的上下文与其他词搭配可能产生的新的意义,容易造成误解的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阅读者往往因为句子过长而无法正确理解句意,这就涉及了句子的语法分析。阅读者需要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获得扎实的语法。
2.丰富内容图式
广义的内容图式指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图式知识,狭义的内容图式指的是读者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和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了解。背景知识储存在头脑中,在阅读过程中被调用出来与文章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利用多方面的图式知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预测、推论等获取意义,理解读物。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认识到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知识图式(如背景知识、跨文化知识、阅读材料的结构知识)和语言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将英美文化的特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所学语言。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异域文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原著。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可以体验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这样读懂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就不会困难了。
3.区分文章体裁
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就是形式图式。对文章题材的了解也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任何一个作者在撰写文章时,都会考虑如何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织起来。例如记叙文要了解故事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主要线索;议论文要了解其中心论点、主要论证,以及所做的相关阐述。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和框架,对文章的结构越熟悉,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清楚文章的逻辑关系,阅读速率和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体裁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图式理论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为学生顺利、大量地阅读创造条件。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有关语言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向学生尽可能地多介绍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扩大阅读量,最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Bartlett,E.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in Rand J.S,B.C.Brace&W.E.Breaer(Eds.),Theoretical Issues Reading Comprehension[C].
[3]Carre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Gough,P.B.One second of reading[A].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C].J.F.Kavanaugh,I.G.Mattingly(eds).Cambridgy:MIT Press,1972:85-102.
[5]元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篇9
一、客观确定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恩格斯指出,人只为可能实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能实现或者学生自认为不可能实现,就会失去信心,失去努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强化,保持自信,开发创造潜能。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所谓的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二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学生的需要,又照顾了其他层面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因目标的实现获得了成功机会,增强了自信心。而后教师逐渐提高要求,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目的。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自己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还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而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言、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指导或精湛的讲解。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这是一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四、借助影视媒体,深化语文学习内容
如何还语文课本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值得探索的问题。新课标的颁布使课改找到了理论依据,大胆将优秀电影引入语文教学中,定会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从九年级开始,尤其到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小说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合理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的欣赏结合,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有机结合,对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我们要清醒地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是关键,即要以影视作品作为阅读的迁移和深化,不让学生过于依赖电影电视的趣味性,而放松对小说语言的解读。因为当今青少年都是在形象艺术中长大的,如果过于强调影视的欣赏,就会淡化语言艺术的欣赏,就不能达到语言艺术欣赏的目的。如在欣赏小说的语言特点时,一般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二是小说的叙述语言,带有作家本人的语言风格。有的小说从语言上较难理解,可通过画面帮助理解小说内容,使小说内容更形象。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阿Q正传》时,由于鲁迅的叙述语言不容易理解,尤其小说序言部分关于阿Q起名一节,但是学生看了电影就很容易理解,并且很容易理解了阿Q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再者电影中阿Q个性化的语言被演员严顺开演绎得惟妙惟肖,学生很容易理解小说幽默夸张的语言特点。
五、放眼课外,打造大课堂,丰富课外资源
篇10
为了强化学生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与2008年3月积极申报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协调发展》的课题研究。依对该课题工作的时间和探索,学校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龙头的教育、教研体系。现在广大实验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此次课题研究中。现将我校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课题组确立了具体的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由在阅读中不会积累语言过度到能积累有价值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文献资料法。搜索有关语感培养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文献资料,通过复印、做文摘卡片、专题索引、读书笔记、存光盘等方法处理、归类相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案例研究法。整理和提炼比较科学的、富有成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形成典型的研究个案。
实践反思法。
针对课题研究中不断生成的一些新的问题,通过集体备课,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形成新的研究目标,并付之于行动,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经验总结法。对在时间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二、精心安排
为了充分利用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课题组要求广大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内外资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中的语文材料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积累环境中。
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学校规定每周有三个早自习为晨读,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段篇领悟、诵读。每周五安排一节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谈体会,做交流。每天学生在家阅读要保证30分钟。
合理利用图书资源。我校有较为丰富的图书,课题组规定每周利用两次课外活动课,对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并规定学随时摘记好的词句段篇,每月进行一次图书交流活动。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精彩段篇都要分门别类编辑成册,装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各班定期评出优秀生。
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定期收听、收看远程教育录像课以及名师名家的观摩课,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积累范围。
强化写。学校要求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每人要有一个“日记本”,要随时摘记好的词句段篇,或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描写身边的人、事、物。学校每月对学生的日记做一次全校规模的展评。
三、研究成果
- 上一篇: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 下一篇:口腔医学技术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