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创新;实践;管理会计

一、引言

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实践能力突出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为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之一。《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广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2020年达到430万人,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基于上述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提高国际化程度、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等方面探索,但仍处于探索和实施的初期阶段,未能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但这种培养模式亦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较为轻视专业外语沟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偏重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国际视野,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目前教育体系衔接不够的问题突出,亟需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总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特别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我校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在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上,以当前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加快管理会计师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立足“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建设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探索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应突出特色和创新,具体通过创建CMA方向班拓展以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组建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工程,如图1所示

(一)以全面发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管理会计方向”为突破口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在全面发展政府财务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拓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专业方向教育”。从目前情况看,近期以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会计方向”上。主要根据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很少,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十分突出,供需缺口极大。开设管理会计(CMA)方向班的可行性:(1)CMA证书被社会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盛誉。CMA证书受到众多跨国公司高管的青睐,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袂推荐国际管理会计师资格,国家国资委要求在全国国资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和获取该资格,可见它是目前国内外最受推崇的管理会计师资格之一。(2)CMA认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已相对成熟,并为大家所公认。(3)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CMA方向班,如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数十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招生情况都非常火爆,学生在取得CMA资格后就业渠道明显拓宽。

(二)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改革现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充分考虑专业学习与相关职业资格(如财务分析师CF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管理会计师CMA、理财规划师CFP等)考试认证的关联性,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除了CMA方向班学生的定位是取得CMA证书之外,鼓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有针对性地选修与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和认证接轨的专业课程。(2)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在现有《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平台和资源,组织教学团队与合作单位开展案例设计研究,建设财务管理学科教学案例库,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中突出案例的环节和内容,加强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3)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和类型,实现实践基地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的集中实习以及就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和应用能力。(4)探索定向培养模式。学生自大三开始,实施定向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培养,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案例研讨、实践实习等渠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会计管理人员长期结对,互相提高,共同提高;鼓励专职教师参加CMA考试,成为“双证”或“多证”型专业教师;聘请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实践技能锻炼和顶岗实习。

(三)建立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机构建立联盟式、开放式合作模式,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体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开展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引入更多政府、行业和企业创新资源,研究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解决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过程中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建立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明确各合作机构的角色和分工,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协同创新培养相结合。本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务实创新精英人才的理念,突出校企(行业)协同育人方式,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注重产学结合,构建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和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改进教学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方法指导

1.构建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导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核心专业课程的授课,在校内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专题聘请校外实践导师做案例讲解;组织体现新的发展动态和学员需求的专题讲座,包括:请专业名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案例分析,请相关专家开展人文素质专题讲座等。

2. 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3.推行“挂牌选课”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选修课程中推行挂牌选课,由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比如,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挂牌授课”,不再固守行政班级的划分与约束,由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或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有关课程学分可由学院自定打通模块。一方面促使教师在竞争促动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7-03

一、物流产业及区域发展概况

(一)产业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说明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区域背景

广东省也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紧贴国家发展规划,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要求要以国家规划目标为总体目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打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现代物流网络。

二、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

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六、结语

构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突出、三优化、三加强”,即:突出能力素质提高、突出职业道德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社科教学,加强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实现“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取得社会企业的认可与接纳。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6):23-25.

[2]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教探索,2010,(7):166-167.

[3]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6.

[4]曹军,陈兴霞.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10,(2):45-48.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我们必须了解电子商务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及变化趋势,把握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从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有的放矢。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经过几年连续不断的专业调研我们认为河南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产业政策对电子商务支持力度大。《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普及应用、保障体系健全、技术服务完善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方式,大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100%,网上采购和销售比率分别达到60%和55%,重点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70%,企业网上支付比率达到40%,打造形成2到3家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成为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先进城市。

1.2传统市场对电子商务认同度快速提升。南方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借助网络,通过类似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将产品快速低成本的销往国际和国内市场,南方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认同度高,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旺盛。

近几年随着中部产业带承接产业转移,转移来较多的南方企业带来比较深刻的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刺激,我省大量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同度快速提高,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对企业电子商务投入力度加大。

1.3从事电子商务营销岗位多于从事设计岗位。近几年电子商务人才岗位需求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从事网络营销和网络服务的人才需求比例大增。

1.4多面手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竞争力极强。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职能设置比较宽泛,企业希望一个电子商务人才能够解决运营中的所有问题如:网页修改、图片处理、简单flash广告制作、网络维护、服务器管理、网络推广等,甚至还包括单位电脑的重装、网络管理等工作。因此具有多面手和较强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深受企业青睐。

2、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趋势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年30-40人的毕业规模,学生初次就业岗位分布比较分散。除去少量同学进行专升本极个别同学进入事业单位以外,剩余同学都进入企业工作。约有20%左右的同学(主要是女同学)从事办公室文员等企业内部岗位工作,约有40%同学到企业中从事传统的营销工作,约有40%同学从事和电子商务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工作,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企业淘宝网店经营、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客服等岗位,仅有少量同学从事网站设计制作或者网络编程等工作。

从就业趋势来看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同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围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服务的职位。符合我们对河南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标及途径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逐步建立项目驱动的任务化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结构重组,围绕具体的任务组织课程结构,使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而是处理具体问题的工作能力。例如:整合Photoshop、网页制作、Flash制作、Dreamweaver等课程,围绕网店装修这一任务进行教学,将以上课程知识点进行衔接,形成平面设计这一课程,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将能够胜任企业在网络平台开店的工作需求。在今后的人才方案改革中将逐步以网站架设为任务整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等课程。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化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3.2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推进2+1教学模式。分析省内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结合我专业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掌握熟练应用电子商务体系能力的学生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要大力加强学生实际动手练习的能力,自2012级教学计划我专业就将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转化为2+1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熟练解决各种常见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3.3发挥专业特色构建依托网络特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校人才培养重要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解决学生在学校所无法获得的岗位培训,企业资源支持。电子商务专业和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岗位主要依托于互联网,而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例如: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在淘宝上建立自己的店铺,和淘宝上几百万小店铺主一样经营和管理店铺。我们和淘宝已经实质上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对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网络支付、网络安全、网络宣传等能力、可以了解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业务流程,通过注册各类会员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讲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极大的先天优势。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候要充分的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好网络平台为专业服务。

3.4实验实训室建设设想。传统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实训室一般都是机房+互联网+相应软件(网络模拟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等)。在我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今天,这样配置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需要。新的实训室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借助网络接入系统进行实验或查找资料。

(2)每位学生有自己的网络实验平台、可以安装网络操作系统、配置服务器、数据库、调试网站等功能。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当前我国航空事业迅猛发展,航空服务队伍不断扩大,航空服务专业具备有行业性质,越来越多高校将其设置在学科体系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形式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与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有非常大差距,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性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要针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相比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有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目标差异性有充分考虑。但是中职院校并未对自身教育定位有清楚认识,受到片面认识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对实践操作课程有足够重视,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受到普通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文化课和理论课为主,很少有实践方面课程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存在严重脱节,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1.2 在师资投入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相对较少,很少有针对中职阶段航空服务专业的教材,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都是自编教材,或者使用高等学校教材,高等学校教材并不适用于中职院校教学。想要保证中职学校编制教材的合理性,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情况,就急需要花费大量的师资力量在针对专业教学展开深层次研究,受到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这一策略无法得到落实。

1.3 在教师水平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短,为了节约师资成本,仅在航空核心专业方面聘用专业教师,航空服务专业的老师多为其他任课教师转岗,这些老师没有足够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整体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1.4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多的集中在校内实验室培养,未能结合实际生产展开实践教育。航空服务专业实验室模拟服务与高空环境下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受到行业特殊性限制,虽然很多中职学校积极寻找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合作关系的建立还存在有非常大难度。

2.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必须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是为航空服务事业输送生产、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基础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需要结合专业基本要求,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后,展开针对性的拔高培养。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不仅无法得到教学水平方面支撑,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知识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礼仪知识、航空知识等;在态度培养方面,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等;在技能培养方面,掌握岗位服务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等。

2.2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积极简洁高等院校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提高在市场调查方面重视度,准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因为航空企业本身特殊性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与当地航空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教学方式方面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为基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做好各课程时间的设定。另外,适当增加学生毕业难度,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制度,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学校方面考核,同时还需要得到市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场的认可和肯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师招聘条件,合理设置薪酬待遇,聘请更高素质教师,同时注意航空服务专业工作经验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做好对老师的培训,为老师提供深入企业机会,感受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区别。航空服务专业任课老师还需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教学技巧,完善自己知识体系。

结束语

通过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能够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最后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凤,司首婧.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3):34-37.

篇5

关键词:吉林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吉林省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对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现状

1.吉林省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各个层面对物流发展的重点及要点进行了详细规划。根据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吉林省政府提出“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节能环保服务,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的发展纲要,计划到2020年,吉林省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2013年9月吉林省长春市由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第二批15个物流配送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计划在三年内重点打造7个中心,1000个重要物流节点,使物流行业成为吉林省农业、工业、医药等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2.吉林省物流企业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现状

物流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物流技能的人才。笔者通过走访吉林省部分物流企业,了解到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具体汇总如下。

(1)工作岗位。物流企业一线岗位急需具有专业能力的基层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如仓管员、配送员、分拣员、信息处理员、理货员等。

(2)职业素养。物流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责任感、忠诚度、吃苦耐劳等职业意识的要求,同时还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职业能力的要求。

(3)信息技术。物流企业建议相关院校适当增加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实践能力。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能够灵活使用专业的设施设备。

二、目前吉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1)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吉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以理论类课程为主,实践类课程比重有限。

(2)实训条件方面。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购置了相应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3)职业素养方面。在目前人才培B方案中没有设置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没有明确认识清,对未来职场生活茫然。

(4)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吉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是刚毕业就走上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三、吉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

(1)明确专业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需要围绕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基层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为目标,重新调整,使之符合现实企业实际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注重职业素养。笔者通过走访物流企业发现,所有物流企业均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一些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欠缺,对工作期望普遍较高,对自己的实际水平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增加职业素养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深化校企合作。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发实习实训课程, 共育人才。利用新开发的实训课程,发挥校内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作用,达到提高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效果。

(4)提高师资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应与一些有合作意向的企业签订协议,使教师在课余可以进入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采取邀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人员共同教学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物流工程作为跨学科、复合型专业,2012年才正式成为教育部目录内专业,迫切要求现有的物流类专业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标准,采用工业领域广泛采用的新产品开发和设计工具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探索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及实施路径,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基于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与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依据专业认证标准(见图1)及具体要求,这三个部分可以进一步细化,通过进一步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思路及实施路径:一是依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依据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三是依据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教学方式。

图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逻辑体系

2基于内外部需求的培养目标设计

内外部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外部需求包括国家和社会的宏观需求、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微观需求、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质量追求等。[3]而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制定主要取决于内部需求,即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等。

根据麦可思提供的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类型分布统计资料(如图2所示),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重点调查,并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毕业生、学校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在校生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能够清楚地描述学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及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够承担的社会与专业责任。

参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和我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的培养目标设计为:物流工程专业按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工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物流系统策划、设计和实施、决策及运作与管理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国际化视野、终身学习的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5~10年左右能够在其所从事的物流及相关领域承担物流系统设计、运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毕业要求指标设计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體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4]专业认证理念要求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即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

国家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毕业生达成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要求毕业生达成具备从事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设计、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系统运作管理等基本工作与实践能力。

图2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麦可思毕业生质量评价报告认定的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前三项基本工作能力有效的口头沟通、疑难排解、积极学习,将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具体化为如下七条:

第一,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第二,具有扎实的工学、管理学、应用数学(主要是运筹学)及计算机科学基础;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第三,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与工程的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物流系统各环节的业务运作,能够应用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工程项目、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装备及物流运作管理方案的设计;能够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及其管理工作。

第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方法进行物流预测、数据分析、物流系统模拟及优化,解决物流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第五,了解工程实践活动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能分析和评价物流工程解决方案对社会、环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第六,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七,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物流最新理论、前研和发展动态。

4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按毕业要求合理确定各类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工程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一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二是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三是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5] 在基本满足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依据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及能力导向理念,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路径构建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建立所有课程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表2所示)。并通过进一步建立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矩阵,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依据麦可思毕业生质量分析报告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效性综合评价情况(如表3所示),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及征求意见,从开课学期、实验学时比例调整及教学方式改进等方面对主要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点的修订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满足度。

5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环节虽占一定比例,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入和严密,而忽视工程技能的培养。据麦可思调查,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7%),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4%)(如图3所示),而对实践环节改进需求较多的是工程训练实习(如图4所示)。

在充分分析原有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专业认证理念,通过建立毕业要求教学环节关系矩阵,按照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模式,构建新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创新训练三大模块。

第一,基本技能类实践。除了所有专业都需要的外语训练、计算机训练、社会实践和文化素质教育等外,根据物流工程专业需求,开设了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企业现场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

第二,专业技能类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是指物流专业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附属于具体专业课程,如生产系统实验、物流自动化技术试验、ERP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如工程经济课程设计、物流系统综合模拟实验等。一般安排在大三。

第三,技术应用或综合创新类实践。主要包括研究创新型的课程实验(如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实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实验、物流系统仿真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

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体现了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而且还体现了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篇7

摘 要: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现代的人们崇尚旅游休闲活动,热衷于旅游文化,使旅游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学校重在为旅游业培养实用性、专业性人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就需要做到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需要从旅游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本论文针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2]张颖.基于“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5):30-32.

篇8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高职高专 物流人才 专业建设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落后,物流人才供需错位,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如何使物流专业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成为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课题,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探讨势在必行。

1.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物流人才供需错位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受主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物流人才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教学内容与现代物流相差甚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1.2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口径过宽

物流专业的口径是指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行业,涉及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作业方式。学生在校2-3年的时间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很多院校在设置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未明确培养方向,专业建设口径过宽。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在其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材的选定上,与本科大同小异,在实践环节上很多院校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

1.4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匮乏

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很多物流专业课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专业背景不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不能胜任物流岗位。

2. 我国各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由于我国区域特点的不同,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物流发展状况不一,下面主要从宏观上分析各区域物流特点。

2.1东部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域的物流产业也迅速发展。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处于长江、东黄海结合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形成了国际国内物流聚散节点,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等产业发达,经济总量大,货物中转量逐年增长,成为了进出口货物的重要中转站。上海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浙江省则重点突出浙江依托深水海港和干线机场的国际物流集散地及部分具有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小规模的国际物流网点三个层级,形成了各种专业物流企业。

2.2中部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经济与东部比较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东部地区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等问题,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如浙江省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向安徽转移。以安徽为例,形成了皖中、皖北、皖南经济圈。皖中地区具有良好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网络,以合肥为中心,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电为主的制造业物流;皖南马、芜、铜等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以港口为主的原材料及机械装备、汽车等特殊物流产业;皖北铁路运输系统发达,形成了以蚌埠和阜阳为中心的铁路运输系统,形成了煤炭、农副产品物流。

2.3西部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西部地区占全国70%的国土面积,22%的耕地面积,矿产资源丰富,已成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能源矿产的接替基地,同时也是接受东中部地区生产要素进行大跨度转移的重要空间。西部地区区域物流特点:重庆濒临长江、嘉陵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陆水运中心;成都位于宝成、成昆、达成、成渝4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南最大的铁路客货枢纽,公路、航空发达,是西南重要的航空枢纽和客货集散地,已形成综合运输体系;昆明凭借其地理位置,已具有发展特色物流的平台;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地区成为西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贵阳、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成为西部地区主要制造业基地,形成制造业物流。

区域物流伴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物流人才短缺使其步调不一,一些物流企业明确表明普通劳动力和中、高级人才都存在短缺现象,企业对有经验、有技术的中、高级物流人才求贤若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社会培训机构的培养,更主要的是依靠高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其首要任务就是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3. 结合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特点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3.1明确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订单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

3.2结合区域经济特点选择窄口径建设高职高专物流专业

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特点、物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确定专业方向和具体岗位群。针对东中部沿海区域,如:浙江、皖南可重点考虑港口、码头物流人才需求;对于中部和西部不沿江、河、湖、海的地区,如:皖北、成都重点考虑以公路或铁路运输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需求,对于特殊的生产制造区域则考虑特殊物流专业的发展,同时要注意在物流业务中,50%以上业务及收入是运输作业,所以在专业设计时要足够重视。此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因其流通业务量大,配送业务发达,同样是专业设计的重点。总之,专业的口径要依本地区物流企业的特点来把握,虽然相对整个行业来说是窄,但能够满足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

3.3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流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化教育

现代物流业需要“重口径、厚基础、专业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其职业定位对应的是一个职位层次带。职业岗位的专业化要求毕业生对知识能力有专攻,具备专业领域特有技术技能,这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既要保证专业发展方向,又要做到“技能”型。

3.4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积极引进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重视行业专家的作用,让企业管理人员走进学校,开展专业课堂,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强化培养学校专业教师,让老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制定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臣攀,段晓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J],物流科技,2011(9):38-39.

[2] 王朝晖,王志英,鲍玉鑫.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分析[J],中国市场,2008(2):144-145.

[3] 杨佩珍,张无畏,许华荣.西部区域物流模式整合研究[J],商业时代,2005(21):19-20.

[4] 梁春梅.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9):122-123.

篇9

关键词:市场导向;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0 引言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要强化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之外,更要结合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强实践教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以及企业物流相关的岗位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新时期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与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的结合,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此可见,高职物流专业有必要基于市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1 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设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认识到物流管理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和国际物流人才的要求,树立现代化的物流教学理念,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岗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设置教学明确的目标,鼓励学生考取物流管理相关的技能证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物流行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能促进现代物流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因此,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时,更要注重对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经济物流管理理念,这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坚持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根本、能力为核心”作为现代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

2 依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引导和支撑,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要依据市场需求,以优化物流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除了要注重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强化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三部分构成,并按照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院校的专业实际情况对课程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融合,从而构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也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

3 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教学

物流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条件和设备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而且也不能切实体会到物流行业实际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不能感受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物流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积极引进校外的教学资源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在与当地物流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安排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比如让学生参加仓库管理、集装箱搬运、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具体的岗位工作。学校还可以依托企业环境,组织物流专业学生在校内进行仿真实习,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业务活动了解物流岗位在实际工作,领悟物流职业的真正内涵,从而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还能为企业培养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赢,促进企业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4 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培养不同方向的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物流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于强调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有限的课时不能满足太高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这更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具体需要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物流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十分熟悉和了解现阶段互联网以及网络购物的运营模式,具备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销售与推广、物流配送、网络支付和结算、客户服务等业务技能。第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物流知识之外,由于其面向的都是国际性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因此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第三,采购与供应链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要对市场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时刻洞悉市场的供需变化,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地选择供应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教学;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培养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使其专业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崔国成.基于市场导向优化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J].物流技术,2014(05):464-466+475.

[2]饶志平.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6):53-54.

[3]孙浩,廖日卿.市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物流科技,2015(07):43-45.

篇10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开始加快了步伐,与此对应,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也在逐步深化。本文就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是将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资源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即传承知识。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将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研即新知识。无论是何种研究,都是对知识进行的创新;产即用知识。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产离不开人与科技,即学与研。研只有依存于学与产,才能有所创新与应用。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学习最新的成就,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政策性文件》指出,高等教育在新的世纪必须以“针对性”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回应,“现在职业界变化很大,学生在较早的学习阶段所学的很大一部分专门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有必要与生产部门保持相互合作的关系,这一点应该纳入高等院校的总任务和活动中”。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关系

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来看,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从而所选择的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影响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模、体制、组织机构、效果等重要因素。合作教育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的模式。

一是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一般被培养国内国际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如美国的NSF和欧盟的C0METY计划等,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上海财经大学培养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二是以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养设计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安提亚克大学模式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实习完全企业化与社会化,即所谓的“工学交替”模式,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直接顶岗工作。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会计师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三是以某一职业技能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养操作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专科院校所选择。如德国的以就业为基本取向的职业教育系列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就从事这种职业,即所谓的“专业对口”模式,让学生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其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会计人员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所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所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同。但是具体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即有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规律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做保障。两者是相互相成。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是不能充分体现一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培养的会计人才与“产”、“学”、“研”教育模式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只是一种口号,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但那只是一个数字比例,不能很好的落实,有时校企合作也只是纸上文章,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尤其是会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校学习期间,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可能都具备会计上岗的工作经验。因为这不是学校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

2.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学”主要是教师将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因为教师本事就缺乏会计实践知识;“研”即创新知识。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是我们学员所能研究创新的,这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结合企业单位的特点,帮助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财务分析等。“产”即用会计知识。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3.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