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篇1

一、大学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性原则的必要性

关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孔子就曾有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还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西方也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的典范。启发性教学原则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具体分析学生的个体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同样源于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告知了学生歌唱的方法,学生却并不一定就能够掌握。唯有启发,才能把知识从文字性的论述变成歌者切实可行的演唱。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声乐知识,如果教师把声乐规律简单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必要性还在于这一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我们不仅要继承古人的思想和理论,而且还要学会把前人的思想和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更要学会创造,进而超越前人。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一种可贵的教学态度,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这一原则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促使学生调动思维,培养情趣,学会探究。正是因为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这些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大学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一原则利用好,发挥好。

二、启发性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启发性教学原则,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工作,比如:授课内容的多少、深浅、主次、难易,都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而定,越是仔细、认真地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帮助也就越大,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有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声乐这门学科的教学中,这一部分知识源于他对声乐艺术本身的造诣与积累。其次,要对学生现有的歌唱水平,和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特点了然于胸。比如:有的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方法,能够显示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反映非常快;而有的学生当时并不能理解,他会记住教师说的话,等回去以后自己好好想一想才会弄明白;还有的学生对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浑然不知,而只有在别的同学身上清晰地表现出来的时候,他才会有所觉悟。这些本不是什么聪明与不聪明,悟性好与坏的差异。只是学生个体之间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对教学过程要有一个预先的设计。比如:以什么问题来作为切入点,是否做示范,采用什么样的练声曲,如何收尾,是否留课堂作业等等。这些工作做得越充分,就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课堂讨论

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的形成,是声乐教学互动的标志。要想永远的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保持下去、且永不消退,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它传授给别人。课堂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学生之间的友谊。笔者发现在大学中,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比高中、初中阶段的学生要淡漠很多,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集体认同感”和“集体归宿感”,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可以密切同学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发现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依据。通过讨论也可能会促使学生中新颖的观点产生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最好的办法就是讨论和辩论,所以在大学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讨论。这点主要是针对声乐小组课的教学。

(三)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让学生真正在交流中进行成长的方式。这一原则有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课堂教学所独有的合作关系。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的开始,也才是他进行参与的真正开始。并且,只有学生注意到了,他们的心才不会四处游走、才会看得见其眼前的事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要求教师从其兴趣入手,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教师的讲课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以教师拥有得体、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启发性教学有重要作用。精心地设置教学语言,使其生动、准确,用明了的词汇进行阐释,不要使用比道理本身更抽象、更深奥的言语。这样做似乎显得十分的高深,但那只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正的高深,是不但能够深入,而且还能够浅出。即,用浅显的话语,去说明深刻的道理,方显水准。此外还应该直至主题,不要顾左右而言它,扯到别的地方去。这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而最重要的却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态度一定要明朗化,不管是对还是错,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或者是否定。以避免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落不到实处。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精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语言,就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刺激,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如:“你很认真,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这样的语言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说错了没关系,我会帮助你!”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没有顾虑地投入学习。“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以这样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此外,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性语言,对学生良好表现给予肯定、赞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你与老师想到一块了,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你的思维很活跃,你提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不错,这声音好,记住保持感觉”等等,教师的赏识和赞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应当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思想交融、情感共鸣。教师对质疑的学生说:“你敢于向老师提出个人见解,非常了不起!”教师采取一种邀请的方式:“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使学生感到人格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充分发展。第四,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能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思想情感以及人文关怀。

总之,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教学原则,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声乐素质有重要意义。启发性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实践中是一种可贵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针对其特点进行教学。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以人为本”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实施此原则,也会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篇2

一、贯彻启发性原则

有心理学家曾做实验证明:思维不灵活的学生,宁可只听教师的讲解;而思维灵活敏捷的学生,则对于自己运用思考的学习最感兴趣,并且长进比前一类学生更快。把这一结论反过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多提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问题的整个情境,分辨事物的概念和规律。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能够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感兴趣,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能够激起并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

启发性原则,作为思维训练的原则,与它作为整个教学的原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思维训练虽然只是这个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它与掌握知识密不可分,它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彻启发性原则,可以说是思维训练反过来对于整个教学的方式的规范和要求。这一原则不仅要贯彻在掌握知识中,也要贯彻在物理教学的其他内容中。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有无与多少。就教学中某一具体的问题,教师指导的有无或多少,必须兼顾学生主观方面能力的强弱、已有知识的多少,以及客观方面问题本身的难易等,做出综合的选择,这种选择,以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为合适。如果教师的指导过少,学生的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其思维就会中断,注意就会转移,这显然不符合启发性原则;如果指导过多,往往发生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这同样违背了启发性原则,是注入式教学。只有兼顾学生主观方面能力的强弱、知识准备情况,以及客观方面所学内容的难易两方面的情况,给学生以合适的、恰当的指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从中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这样才符合启发性原则。

二、按照扶放结合的原则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心理因素的发展不够充分,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因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同时两者又密不可分。教学中,扶与放两者的配合是否协调统一,决定着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等目的能否同时达到。如果没有扶,学生就无法克服学习中的有些困难,学习难有成效;但如果扶得过多,而忽视放,往往又会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等于没有学习。教学中的扶,其意义不在它本身,更不是用它来取代放,扶的目的和意义都在于用它作为手段来促进放。

教学中只有遵循扶放结合的原则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把扶与放两者统一起来,避免顾此失彼。就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而言,扶放结合即指教学中要做到既扶又放,并且随着学生思路的发展把扶和放穿行,使两者互相配合,保证学生既运用思考又不敢到困难,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思路的连续性。这样,才能把扶和放统一起来,做到通过扶促进放,而不是扶取代放,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

三、从整体出发实施思维训练

在物理教学中,对思维训练有价值的因素包括在三个方面,物理知识、物理研究方法及基本思维方法。所谓把握训练的整体性,就是指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该全面落实在上述几个方面,而不应该有任何一种偏废或遗漏,否则,都会给思维发展造成损失。

换一个说法,把握物理教学中思维效率的整体性,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思维定势”。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训练。什么是物理学科的“思维定势”呢?笔者的体会,它就是人们在物理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对该学科所产生的一种感觉经验。因此,要学好物理,就要首先对物理学科有所感知,在思想上建立起一种“思维定势”,然后才能从所知的大量材料中去抽象、归纳,找出其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理论认识。能够做到这些,物理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就会进入一种自动化反应的境界。不论是处理物理问题,还是解题答卷,都能轻松愉快,而且效率和准确率极高。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学生往往处在被架空的物理知识里,当然感觉枯燥乏味,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篇3

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从教学原则的角度出发,中学数学实验教学原则主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主,探讨适合中学生的教学原则。1.1量力性原则。在教学中,中学数学实验的实验知识应该适应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一般在不需要学量新知识,又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就可以精设数学实验来进行教学。1.2实用性原则。数学实验的培养目的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数学实验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选编实际应用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1.3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实验的一大功能。在日常教学中,选择的实验课题以有多种求解方法为宜。学生在对实验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可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中学数学实验的设计类型

因实验目的、涉及的知识、应用的技术手段等不完全相同,因此,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类型的分类也迥然不同。常规上,将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类型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依据数学知识素材划分,有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角实验以及概率统计实验等。例如:用多个矩形面积逼近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过程可划为几何实验,解析几何实验有求圆锥曲线中的轨迹方程,圆周率的计算实验可以作为代数实验。第二类,按照数学实验的任务不同,可分为体验实验、计算实验、计算实验和应用实验,进行弧度概念测量实验、球面距离概念实验都是体验实验。第三类,按照实验中使用的不同实验工具,可以分为色字实验、折纸实验、算法实验和计算机实验等。比如用计算机软件的测量、绘图和演示进行实验。第四类,依据需求不同来区分。依据实验所用数学原理、思想方法的不同可将数学实验设计类型分为逻辑确定型、随机模拟型等。如:简单高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可视为逻辑确定型的实验,而对幂函数图象性质研究的实验即为随机模拟型的数学实验。

3中学数学实验的内容选取

中学数学实验有别于物理、化学等实验。数学实验以思想为主要材料,而不是物质。作为专门研究课程的数学实验,主要强调自主探索和应用实践,以学习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而作为数学教学辅助工具对的中学生数学实验,其主要目的为采用相关数学技术和数学知识,来突破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无论是作为专门研究课程的数学实验,还是作为数学教学辅助工具的数学实验,在其实验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注重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克服传统数学课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的弊端。3.1典型性:数学实验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数学知识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点,并进行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而对于典型问题的处理上,也应采用“与之相适宜”实验方法,如数形结合问题中,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化静为动,在动中观察并体会,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更鲜活深刻。3.2启发性:启发性是各科教学的灵魂,启发性在数学上的作用尤为突出。在数学实验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可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采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时,利用数学实验能充分展现具备对称性的图形的特征,通过动态实验过程可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点充分展示,具有启发性。3.3针对性: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极限、渐近等问题非常抽象,针对此类实验,可利用计算机的优势,针对研究的问题,设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方案,不仅增强了问题的目标性,也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在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再实现更多的问题的抽象,从而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此外,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适合该群体的实验,因材施教。3.4趣味性:折叠、旋转、截面、展开、空间等问题是传统数学教学的难点,但通过数学实验,特别是在计算机环境下,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则能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较容易的突破难点。一个好的数学实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题目是关键。数学实验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综合上述原则,选取好实验内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近几年中学数学实验已得到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对于中学数学实验的研究与推广远远不够。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不断深入研究中学数学实验相关问题,并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收益。

作者:沈林 庞留勇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板书设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就教育领域而言,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引起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专家们的重视。有学者预言,“课程整合是未来2l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多媒体技术和语文课程的结合。“缘于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缘于它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前进动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中的多媒体板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取得。

一、多媒体板书的含义

对于多媒体板书的定义的确定,我们不妨从“多媒体”和“板书”他们各自的定义来确定这个组合概念――多媒体板书的定义。

首先,“媒体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语‘media’,意思是‘两者之间’.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教育媒体是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一般而言,多媒体就是多种信息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其次,关于“板书”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传统板书中受到启发,传统的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图画等以更好服务于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将知识信息重新编码,给学生准确、清晰的印象。

二、多媒体板书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认识多媒体板书,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地研习以划分它的类型,因为只有具备清晰明确的类型划分.才能更加全面而准确地研究它。根据板书的呈现特点.我们可以将语文多媒体板书划分为:

(一)直接显示式板书和分步显示式板书

所谓直接显示式板书.就是此种语文多媒体板书的呈现方式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课件中要显示的板书内容便能在一次性的鼠标点击中显现无遗。这种多媒体板书在语文学科中多用来显示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其作品介绍。而在一张课件上的信息是通过数次操作才能出现的板书信息,则称这种板书为分步显示式板书、分步显示式板书运用的比较广泛,包括课文生字词的注音、解释,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分析,问题和答案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二)静态式板书和动态式板书

依据板书内容的视觉效果,板书有静态板书和动态板书之分。他们的区分点主要是看板书信息显示方式是否有动作和动画设计。静态板书呈现的多为教师传授的识记性的客观知识,如课文写作背景、作者和作品简介、课堂作业等。动态式板书是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为了突出、强调显示课文标题、重难点、中心思想等信息,语文多媒体板书中信息内容的显示动作可以自行设定,动画方案多种多样:如由后向前突出显示,渐变式缩放,向内溶解……动态式板书的主要功用在于强调突出关键信息,使学生对设有动画的信息印象深刻。

(三)单向式板书和交互式板书

单向式板书是指那些只是简单的展示、输出客观信息的一类板书.问题和答案是一对一的关系,学生和多媒体课件缺少交互性。这类板书大多用来呈现客观的、稳定的信息。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之一是人机交互性。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设计出一些能和学生积极互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不同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具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板书主要用于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和思维拓展训练等。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软件开发能力的增强,设计语文多媒体课件常用的软件有很多。

(一)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简约性原则。简约性的语文多媒体板书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识记课文的关键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简约性原则要求板书在内容上选择简明扼要的文字信息,让学生能够在看到板书中的简约文字就能回想到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串联起文章的主要知识点。它在形式上要求文字大小适中,以保证坐在多媒体教室最后排的学生能够看到.具有简洁明了.疏朗大方的视觉特点。

2.启发性原则。和教学过程一样.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它要求板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启发性。内容上,选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中的关键字词作为提示语。形式上,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设计出与之相接近的板书形式。

3.交互性原则。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性就是交互性。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中也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交互性特点。人与计算机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互性的板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思维,交互性的原则要求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应该留有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精心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思考,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师生共同参与。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方法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是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关键内容.多媒体板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课件的优劣。设计出一幅漂亮的板书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将从版面方面来谈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方法。

1.对课文标题的多样化处理。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中,标题即语文课文的题目,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我们应当突出标题,强调课文题目以展示学习对象。对课文标题的处理可以多样化。

2.对重难点问题的形象化处理。语文课文的重难点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这些知识经常是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因此,语文多媒体板书可以发挥其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把课文中的重难点信息显示在多媒体板书上,并采用分布显示式板书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地启发和引导。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传统教学;启发式;填鸭式

我遇到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叹到:“数学太难了!”在他们看来,就算自己尽力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还是会变得越来越难,到底谁会觉得数学简单呢?还有这样一份资料显示:对几百名中学数学教师以及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进行调查,当你节触数学这个概念时,你把数学想象成什么?调查结果是:“76%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20%的人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成绩不及格;4%的人回答数学使人聪明、有趣、有用”这些结果的确令人深思,我们的数学及教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使那么的人对数学望而生畏,谈而生厌;其实数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是长期以来数学及其教学中缺乏或未能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的缘故,下面我来谈谈缺乏启发式的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及启发式在数学教学各环节的渗透。

一、缺乏启发式的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育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被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式在现代教学中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观、教学思想;尽管在传统教学体系中不乏时有启发式教学的倡导,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均主张“启发式”教学,从国内到国外当前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与启发式相联系的;但截止到目前我国在大中专和中小学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学的局面仍充斥着课堂教学,或者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和严重,人们把它生动地比喻为“课前赶鸭子”、“课堂填鸭子”、“期末烤鸭子”及“毕业时变成板鸭子”;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从而造就了高分低能的畸形儿;“填鸭式”教学偏重于讲授法,忽视发现法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摧残了学生身心健康,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谈而生厌的罪魁祸首;因此我们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束缚,更新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启发式在数学教学各环节的渗透

启发式教学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一节数学课从开始时新课的导入,到课堂中的提问,课堂中内容的讲解,课堂内容的板书设计,课堂内容的结束都应具有启发性,采取启发式教学。

1、课堂导入:无论是一节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考虑如何导入的问题,导入环节犹如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安排得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知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矛盾圈内,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形成学习期待;2、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也应在启发上下功夫,也只有富有启发性的问,才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要巧妙提问,给学生指导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引导、鼓励、启迪,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提出的问题,要有序,内容要有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提问的语言要有艺术,具有趣味性,要根据学生实际;提问应问在当问之处、当问之时、当问之人;精心,巧妙,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才是切实有效的;3、课堂讲解:教师在数学课堂内容讲解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要科学的加工、处理、利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堂心态,应用启发式,努力让讲解内容句句扣击学生心扉,抓住学生的思维,作到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望合拍,思维与学生的探询心理沟通,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为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只有利用启发式才能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否则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串讲;4、课堂板书:课堂板书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课堂上可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教师精心设计的、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富有启发性的板书,会使学生产生联想、类比,前后呼应;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且富有连惯性,就会产生一种美感,使学生喜欢数学,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5、课堂结束:课堂结束同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结束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对所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有效地纳入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富有启发性的结束,则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使人回味无穷的作用,能够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运用发散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难忘和回味中结束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并会以更热切的心情盼望下一节数学课的到来。

总之数学是一门既美又实用的科学,数学的美存在于教材的各个角落,有时呈现在数、形之中,有时呈现在解题过程中;数学实用性表现为:不仅在推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在科学研究中起核心作用,而且在工程计算中必不可少,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金钥匙;因此只有把启发式有效地渗透到数学教学各环节中去,才能展示数学美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把抽象的数学展示在学生面前,渗透在学生心中,使学生认识数学是一个奇妙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大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形成人人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数学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串;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阶段创新性课程的一种,也是新教育理念的客观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阶段学生难以掌握的课程之一,采用问题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串概述及作用

问题能够给学生以启发,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对教学整体的目标以及方向都具有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课堂思维活跃程度。根据教学的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使问题结构符合逻辑、循序渐进,形成一个连贯的问题串。

问题串设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采用问题串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在学生思维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课堂集中力,同时也能够为课堂营造一个动静结合的氛围,让学生在“静”中思考、在“动”中进步。

2.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自身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很难理解,通过问题串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为学生打开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

3.问题串具有循序渐进的功效,在一个个渐进的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状态,然后及时地调整课堂策略,及时地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不断地认识到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思维的对错,从而找寻更多的解决策略。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串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问题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设计的问题串必须具有层次性。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来说,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过程。高中生对于难度较大、内容比较抽象的信息技术课程,很难一下子掌握,如果设计问题串时,一下子向学生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会使问题串模式流于形式。

2.问题串设计必须坚持有效性原则。问题串中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设计的问题串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联系,或者问题的难度过大,与学生近期发展范围不符,问题串也就成了设问串,成了教师自问自答模式。这就需要问题串不仅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性。

3.问题串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串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太过简单没有技术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那就失去了问题串设计的根本目的。另外,在设计问题串时应该考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情况,根据教学大纲,有启发性地让教学向着大纲发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大教学成果。

4.问题串设计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设计,确保问题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问题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目的性以及引导。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设计问题串,保证问题串的循序渐进,保证其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思考与解决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会对知识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启发 直观引趣法 设悬激疑法 联系实际法 善于思考 课外实验

“启发”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教学经验。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指导思想。“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悱”是口欲言而不能的意思;“启”是开启其意;“发”是达其辞。总的意思是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与积极的状态,然后加以引导点拨,此为“启发”一词来历。现在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渗透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也应渗透启发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主要是由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再大,也只是外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归根结底要考学生自己,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可见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因,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下面就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做法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往往胜过责任感。”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是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现就这一发面谈谈在教学后动中的做法。

1、直观引趣法。物理作为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一个好的演示实验,比单纯的口授讲课更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因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主义和激发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演示实验为例,在两个铅块间进行演示。课堂上,用没有削平的铅块给学生演示一下,证明两个铅块并没有粘在一起,说明这两个铅块不具有磁性。然后用刀削平两个铅块的表面,用力压在一起,结果在铅块下挂住200克的钩码的现象,这使学生大为惊讶,难以置信,但现实却摆在眼前,这时,再解释分子间存在引力,学生就心悦诚服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增强了学习物理、钻研物理的兴趣。

2、设悬激疑法。针对一些物理现象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惯性与惯性现象”时,如果先做“惯性球落入小碗”的实验,然后向学生解释现象,教法比较简单,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先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当小锤猛击钢片时,小球掉入小碗还是随钢片一起运动”的疑问,设置悬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好奇激发下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求知欲大增,学生能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针对众说不一的结论,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学习过程充满愉悦气氛,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在讲授“液体蒸发制冷作用”时,结合实际向学生提出“夏天的中午,教室里非常闷热,怎样使教室里凉爽些”的疑问,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学到的知识有用而乐意去学。

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善于思考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思是说,教师的启发教学,是引导,是激发,是策励。物理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有求知的要求时,既不要生硬的灌输知识,又不能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把问题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句俗话说得好:“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例如利用教材中“想想议议”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的“想象议议”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想象议议”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活动,为营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有力的条件。教材中根据“想象议议”提出的问题,可采取多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节时,根据教材中“想想议议”针对不同的杠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展示,得出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的结论,从而为以后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奠定基础,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路,训练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课外实验,进行创造性学习

篇8

    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扮演课堂“演员”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灌输知识的人,扮演课堂“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第二,教学应该具有启发性。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坚持这一原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包含不完全信息,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部分信息,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其次,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包含模糊信息,通过这些模糊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多样的关系。最后,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剖析案例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通过回答启发性问题,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第三,选取的案例具有适应性。一方面,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适应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适应教学内容。

    2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的环节

    第一,案例教学的准备环节。在该环节,教师需要对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案例相关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案例学习。第二,小组讨论环节。在该环节,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案例中的相关信息和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进而将小组成员的智慧集于一体,相互激发、相互融合,使小组工作效果最优化。第三,班级讨论环节。在该环节,在教师指导作用下,有效引导课堂讨论,将各小组的思维融为一体,激发新的思想成果的产生。第四,总结评价环节。在该环节,主要是老师进行说与讲,归纳、评估上述各个环节的最终成果和取得的具体效果。

    3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的策略

    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的策略包括案例编写方法、案例展示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案例结果归纳评价方法。其中,案例编写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深入广泛调研,根据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实际经济业务编写教学使用的案例。第二,使用现有图书中比较经典的案例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案例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以文字材料方式呈现案例;第二,以多媒体技术方式再现案例;第三,以教师口头描述方式展示案例;第四,以组织学生表演方式展示案例。案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把握好课堂讨论内容和节奏,以有效分析案例。第二,营造轻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有效辅助案例分析。案例结果归纳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点:第一,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评价案例结果。第二,教师在归纳评价案例结果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篇9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提问要合乎科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问的科学性是学生对知识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

2、目的性原则。该原则指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对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性。要有的放矢,就必须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3、启发性原则。提问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启发性提问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只有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

4、兴趣性原则。兴趣性是指提问要使学生获得愉,觉得有意思,从而吸引其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特性。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提问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知识点相联系的兴趣点,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设问中的密切统一。

5、循序渐进原则。提问时应遵循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后,再叫学生回答的基本要求,贯彻循序性原则能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让学生回答,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6、因材性原则。将问题按难易程度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由好、中、差生回答,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1、在“开始”处提问。一堂课,头开得好,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为这堂课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如讲授“体内物质运输”一章开始时,问:“人是有生命的,人的细胞也是有生命的,表现在它每时每刻都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氧气和养料,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那么,细胞周围环境中的氧气和养料是从哪里来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排出去的?”这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结尾”处提问。以提问方式结尾,既可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又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起到前串后联、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重点、难点”处提问。诱导学生突破一个重点、难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很多,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甚至富于情趣。

4、在“有疑”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教师若能在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初中生物学“脊髓与脊神经”中有个问题:人的手被刺一下,是先感到疼,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先感到疼痛。在教师解答是先缩手时,有许多学生不相信,还很有理由的说:“不感到疼,缩手干什么?”于是教师提出下列问题:“疼痛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而缩手又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终于有部分学生从神经冲动所走的路程和时间这两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5、在“创新”处提问。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大胆探索和实践型的教学方法,做好“导”和“扶”。如在“贯彻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问“我们如何测定出某洋葱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呢?”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思维非常活跃。此刻教师的适时引导、组织讨论,有可能帮助学生自行归纳出“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的方法和进行测定的原理。最后教师提供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要求每组重新实验并上报实验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十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遵循提问的原则,把握好提问的的时机,开拓思路, 诱导质疑,积极营造创新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效果,所任教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素养,并在各级考试均能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心德等编著. 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 杭州大学出版社.�

篇10

一、数学教学学生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询问、课堂听课和查阅教案等方式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校小学数学老师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及类型形式的认识肤浅;问题的切入点不能紧扣教学目标及知识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提出的多,学生提的少;教师对待学生的回答激励性评价不够浓厚。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范围不广;课堂上教师处理学生错答的方式有待彻底转变;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老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成立了《小学语、数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与有效性评价》的课题小组,经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初步总结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原则与策略。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遵循的原则

1.遵守明确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2.逻辑性原则。3.遵守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4.遵守趣味性原则,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5.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6.遵守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7.遵守情感性原则,对学生及时评价,令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情感性原则。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要注意:1.置问于教材的兴趣点。2.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3.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4.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乐学、活学、善学、会学。好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燃料。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节课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七性”,即趣味性、启发性、整体性、深刻性、开放性、探索性、评价性。

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元、角、分》的认识时,有位老师这样设计的:一开课,他就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会用钱吗?”“你们认识钱吗?”“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里的钱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把你认识到的钱告诉你的组员。”4人小组同学一打开信封,很兴奋,因为信封里老师准备了很多不同种面值的钱,有10元、20、50元等等,学生因为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激烈的讨论起对钱的认识,接着学生反馈对钱的认识,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失去重心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圆,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圆,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圆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跟这个近似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学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

3.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开展活动。

4.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学生中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数学科,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为此,教师要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提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这样的素材其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