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

篇1

关键词:基层连队 战士 学习型组织

21世纪最成功的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学习是全面提升基层连队质量,锻造优秀战士人才的阶梯。针对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党以才兴,国以才立,军以才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关键靠人才和部队担负的任务,我们从抓学习型组织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战士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战士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基层连队工作要求和战士队伍现状

1.1基层连队工作的要求

我连是负责所属地区执勤保障工作任务,执勤工作是警备纠察连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连队的重中之重,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执勤保障工作开展的。能否在执勤任务工作中,做到了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执勤管理能力和技能,特别是在执勤标准要高,形象要好,并注意文明礼貌的严格要求下,注意维护好连队形象,认真履行管理哨兵职责和哨位纪律至关重要。

1.2连队战士队伍现状

履行职责提高全连责任意识。连队现有战士中较为年轻且新同志多,大专以上学历为数不多,而军事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要是以“人”为中心,人才已成为战斗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目前现状与信息化条件下打赢现代战争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

2.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做法

打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关键环节。针对基层连队工作的要求与战士总体素质不高的矛盾,我们采取以下方式开展战士学习与培训。

2.1统一认识,制定目标

通过召开骨干会议和全体战士会议,把脉会诊,针对基层连队的队伍现状与担负任务的突出矛盾,统一思想认识,将打造学习型组织,把提升战士能力素质作为连队人才建设的突破口,制定了短期与长期学习目标,即:①逐步提高战士的学历和实际学识水平;②通过开展多元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2~3年内,使所有战士均能熟练掌握相关工作任务技能。用目标细化促进层次升华,在时间上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在对象上坚持执行任务与基层落实共同实施,在类别上坚持干部与战士共同学习,通过丰富履历、多岗执勤、任务历练、实现人才信息化素质与战斗力生成发展的要求。③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战士,拟到2012年底前,培养1~2名军事技术尖子,3~5名学习标兵。我们将目标公布,并制定了明晰的实施方案,使战士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身上有动力,连队迅速掀起了学习的。

2.2形式活泼,开展学习

2.2.1鼓励战士参加学习提高学历层次

我们采取促进学习提高战士学历,大专以上战士以及参加大专以上学习者给予时间的照顾,上级遴选优秀士兵优先推荐大专以上战士等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战士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2.2.2举办战士业校

积极开办战士业余学校,通过晚间开展多种学习讲座、计算机理论及网络学习与考试、随机抽考等形式进行学习。聘请有一定资历和学历的干部、大学生士官、高年资战士授课,定期进行考试,战士可根据不同年资与学历抽取难度系数不同的考题,通过学习与考试,不仅提高了战士的专业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大家的应试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几年来,连队战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战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陶冶了战士的情操,展示了战士的才华,培育了战士们学习、竞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2.3开办各种形势和内容的学习

为了提高战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先后开展了计算机理论与应用、基本英语口语、Powerpoint制作、军事理论论文选题与写作、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成功学等学习班,通过学习,使战士的综合能力和军事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全连战士都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Powerpoint等开展各项工作。近年来,我们尝试利用Powerpoint进行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分给每个战士制作成Powerpoint动漫课件,由每个战士轮流上课。这些健康教育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受战士的欢迎,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讲课,也提高了战士的Powerpoint课件制作水平和授课能力。我们通过Powerpoint课件展示军事技术训练要领等适时动态照片,战士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好,可以使军事科目的学习与观察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记忆和掌握。

3.培训工作的效果与成绩

篇2

各区委、县委,市委各部委,各局、总公司和市属高等院校党委(党组):

经市委同意,自1992年7月1日起,凡本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时期参加革命工作、1982年底前行政15级的离休干部,可享受“优诊医疗”待遇,用车包干费每人每月按50元发给。

国营企业1983年底以前,事业单位1982年底以前的非国家行政级而工资额高于行政15级工资额、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参照以上办法执行。

上述离休干部享受“优诊医疗”、用车包干费的审批手续和实施办法,分别按京组通〔1992〕270号文和(91)京卫医字第21号文的规定执行。

篇3

关键词: 政治高考复习 教材知识 结合点

近几年来政治高考命题的重点是:教材的重点和当前时政热点的交叉点,教材内部知识之间的交叉点,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综合考查。

教材知识之间的结合点是指教材内的概念、关系、观点之间的联系或共同点,即交叉点。如有一年高考第16题是:“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它表明了什么哲学理论观点?”它的答案没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也没有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证明,而是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上说明。因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所以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交叉点,即结合点。此题的命题思路预示了高考命题的方向和注重考查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

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概念和知识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主要是把握知识之间直接的必然联系。例如: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讲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其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其二是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三是优胜劣汰。三个作用充分体现了市场和产品质量的竞争,技术人材和劳动生产率的竞争,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通过市场来实现,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通过选择最好的市场,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走集约化道路,通过产业优化、结构优化、企业优化来实现。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的。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是把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最好的部门之中,把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各企业之中,这样才能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益,促使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辩证法的三个特征,即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矛盾的联系,无论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还是整体联系、部分联系,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是矛盾,没有矛盾着的双方的斗争和转化,就极易发展,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消失了,这一事物就不存在了,更谈不上变化和发展了。全面的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对任何事物和矛盾都要看到它们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等。这样认识事物既是全面的观点,又是矛盾的观点。所以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三个特证的集中点,即交叉点。把握住矛盾的观点也就掌握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唯物论中要辩证地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地位和作用,而在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若否认这一点就唯心主义辩证法,所以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识论强调实践的第一性,就是坚持唯物论,在实践第一的基础上又强调认识的反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三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理论体系。如果单纯孤立地认识某一方面,就不能理解和掌握它的理论实质,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去认识把握知识之间的结合点。

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知识内容,要集中把握好三个问题: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意识,逐渐淡化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这一思想认识,强化国家利益和意识。

政治常识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国家这一个中心展开的。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职能、民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政策,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又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例如,我国的政府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主义公共事务的职能,集中到一点都是为了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昌盛――国家利益。

当前我国内部经济、科技发展上存在着东西部的差距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能,进行调节,宏观调控经济,合理配置资源,逐步缩小差别,实现平衡、持续健康发展。这样不仅能维护各民族的利益,达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而且能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这种关系又表现为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使国际关系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复杂状态。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国家的利益和力量决定的,这又集中地反映了国家利益。在中美关于知识产权谈判的问题中,有许多磨擦,最终达成协议,这不是由两国的性质所决定的,而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国家利益和。联系到当前国际关系,中日关于问题,中越关于西沙群岛问题,搁置不谈,以后解决,现在共同开发。这一战略措施既体现了不能让步、不能丢失,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又说明了共同开发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

关于,主要是解决国家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我们都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击。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就是意识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最好表现。

篇4

一、关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这样写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我选择了漫画《贪的变奏》(见图1)。该漫画通过“tn”的声调的逐渐变化对应“贪、谈、坦、叹”四个汉字,讲述一个官员慢慢走向犯罪的过程,既能形象地演绎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关于该知识点教材中这样表述:“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为方便教学,我精心绘制了图2、图3。(注:图中的每个圆代表一个完整矛盾体)

图2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复杂事物,里面包含着A(经济)、B(文化)、C(政治)、D(生态)等多个矛盾。根据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可以看出矛盾A(经济)是众多矛盾中最重要的一个,居于支配地位,即主要矛盾,且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这就为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矛盾B(文化)、矛盾C(政治)、矛盾D(生态)则居于被支配地位,统称为次要矛盾,且次要矛盾可以为多个。并且这些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这就为我们提出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搞好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是针对复杂事物而言的,所以会出现一对多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用完整的圆表示,即它们都是完整的矛盾体。

图3代表我国当前的所有制性质由a(公有)、b(私有)两部分构成,即a(公有)、b(私有)共同构成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其中a(公有)占多数,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即a(公有)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b(私有)处于被支配地位,即b(私有)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主要是针对矛盾内部双方而言,是一对一的关系。a(公有)和b(私有)都只是圆的一部分,即它们都只是完整矛盾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矛盾体。

三、对立统一规律

篇5

关键词:韩国;FDI;立法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D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106-02

近几年来,韩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2011年韩国GDP为10 964亿美元,已位居世界第14位,人均GNI为22 489美元,位居世界第33位。特别是2010年以来,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2010年GDP增长率高达6.2%,2011年亦达3.6%。①世界经济论坛《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韩国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14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4位[1]。对于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中,FDI起到重大作用。根据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韩国吸引外资申报金额为1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实际到位外资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

一、FDI的概念界定

根据韩国法律,以列举的方式可将FDI定义为:外国人以与大韩民国法人或大韩民国国民经营的企业建立持续性经济关系为目的,拥有其股票或股权,或者海外母公司等企业向该外商投资企业提供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或者外国人向非经营性法人出资等。

二、韩国FDI法律体系

对于韩国FDI的法律体系,笔者从广义的角度分为基本法律和配套法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本法律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基本法律,主要是韩国法律中直接专门性规范FDI的法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这部分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商(外国人)投资促进法》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以后,韩国政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1998年着手制定了《外商投资促进法》,其主旨就是开放市场、采取自由化措施,以期大力吸引外资。这部法律已成为韩国FDI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对韩国外资法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2010年4月,韩国颁布了新修改的《外国人投资促进法》,并规定于2010年10月6日实施,这次修改部分的主要特点是鼓励和更加方便外商投资。《外国人投资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外商投资程序、对外商投资的支援、外商投资区域、外商投资的事后管理、技术引进合同、补充规则、处罚规定等部分。

2.《外商投资促进法施行令》

2010年10月修改,并于10月6日与《外商投资促进法》同时实施的《外商投资促进法施行令》,其立法主要目的为规定《外商投资促进法》所委任的事项以及实施其所必要的事项。

3.其他直接规范FDI的法令

其他直接规范FDI的法令主要以韩国知识经济部制定的有关规定为主。知识经济部是FDI的主管部门。其中,知识经济部下的贸易投资室是主要负责机构,主要从事有关FDI的相关政策、法令制定、数据等工作。其为更好地管理外国投资,可以制定类似于我国部门规章的各项法令。这部分法令主要如《关于外商投资与技术引进的规定》、《外商投资综合公告》,对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和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二)配套法律

除上述基本法律外,在FDI的其他方面,除有特殊规定以外,韩国主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实施国民待遇,以国内法进行规范。从实用主义出发,这些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FDI的法律条款部分亦属于FDI法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1.设立登记方面

在韩国成立外商投资企业,除须符合《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定的条件外,在企业设立阶段,与内资企业一样要适用《商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在韩国新设外资企业及分支设立时,《商法》、《商业登记法》等法令为基本的法律依据,应按此履行相应的程序,提交相应的资料。

2.外汇交易方面

有关外商投资的外汇及对外交易的事项需要外汇交易方面的法律进行专门规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废止了以事前管制为主的《外汇管理法》,改变了对于外汇过多管制的做法,开始逐步推行外汇自由化政策,并于1998年颁布了《外汇交易法》,该法于1999年4月生效。根据现行规定,外资企业可自由在韩国国内开立外汇账户,完税后利润的兑换及汇出一般情况下不受限制。外国人入境时携带1万美元以上现金的,须向海关申报;离境时携带相同数额以上的,同时还需得到韩国银行的许可。除《外汇交易法》以外,这部分法律还包括《外汇交易规定》、《关于资本市场与金融投资业的法律》等。

3.对外贸易方面

一项对外投资活动的开展,从企业设备、原材料采购,到技术的引进、服务咨询等很多方面,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活动。《对外贸易法》是韩国管理和振兴对外贸易的核心法律。目前,韩国外贸行业实行完全自由化的政策,任何个人和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均可自由从事外贸活动。只是对药品、有害化学物质、石油等一些特殊商品的进出口需活动许可后才能进行。

4.特殊经济区域建设方面

同中国一样,韩国亦采取设立特殊经济区域的方式吸引外资。韩国为吸引外资而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主要包括:FIZ、FTZ及FEZ。其中FIZ指“外国人投资地区”,可由各市、道行政首长经韩国外国人投资委员会批准后,在辖区内的产业园区或外商希望投资地区设立,包括“园区型”和“个别型”。目前,“园区型”共18个,“个别型”共44个,入驻企业共267家。FTZ指“自由贸易区”,由知识经济部长官根据地方行政长官或其他中央行政机关长官的请求设立,法律依据为《关于制定和运营自由贸易地区的法律》,包括“产业园区型”和“物流型”。目前,“产业园区型”共8个,“国际物流型”共6个,入驻企业共184家。①4FEZ指“经济自由区域”,由知识经济部部长根据《关于指定和运营经济自由区域的特别法》的规定,每5年制订一次10年期的基本计划;根据这一基本计划,地方行政首长可提出设立请求和开发计划,最后由韩国“经济自由区委员会”指定。目前,全国共设有仁川、釜山―镇海、光阳湾圈、黄海、大邱―庆北、新万金―群山等6个FEZ,入驻企业共124家。②

5.进出口检验检疫方面

韩国主要针对农产品进口方面实施较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同许多国家一样,韩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取消了对农产品进口的硬性管制,另一方面却通过实施较为完善、严格复杂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制度对农产品的进口实施有效管制。此部分涉及的法律主要包括:《植物防疫法》、《水产品检验法》、《自然环境保护法》、《饲料管理法》、《肥料管理法》、《畜产法》、《粮谷管理法》、《农水产物品质管理法》、《关于鸟兽及狩猎的法律》等。

6.海关管理方面

韩国海关的基本法是《关税法》,该法不仅涉及关税的课征,还包括通关、违法处罚等多方面的内容,内容已经超出税法的范畴,是兼具通关法、刑法等多重性质的综合性法律。目前,韩国一般仅对商品进口征收关税,平均税率8%。征收方式包括从量税和从价税,以从价税为主。

7.赋税支援方面

从调整FDI的税赋法律方面看,最直接的为《赋税特例限制法》的第5章“关于外商投资等的税赋特例”,据此规定,FDI可减免法人税、所得税、财产税、购置税、综合土地税等。同时,对国有、公有土地亦有租赁费减免的规定。除此部分特例规定外,有关税赋的其他方面,统一适用韩国有关国税、地税的法律,如《国税基本法》等。

8.土地使用方面

在FDI使用土地方面,韩国除在《外商投资促进法》中对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土地时,在申报程序、税赋减免、国有财产出售等方面有相对集中规定外,还制定有《外国人土地法》,该法规定了关于外国人取得韩国土地的一般事项。韩国实施典型的土地私有制制度,但是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土地行使强有力的管理。主要涉及的法律有《国土利用管理法》、《国土建设综合计划法》、城市计划法》、《土地征用法》等。

9.劳动管理方面

外商投资企业在韩国雇用劳动者时,必须遵守有关劳动法律。韩国《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法律,主要包括《个别性型劳动关系法》、《集团性劳资关系法》、《合作性劳资关系法》、《雇佣相关法》等四大类。值得一提的是,从2007年开始,韩国对引进外籍劳务实施雇佣许可制,主要法律依据为《外国工人雇佣法》。其主要方式是由韩国劳动部和外国相关主管部门签订备忘录,每年3月至次年2月为引进年度,配额和工种由外国人力政策委员会确定。2007年3月,以雇佣许可制特例方式实施“访问就业制”,允许部分居住在中国和苏联等地的朝鲜族来韩劳务。截至2011年3月,有15个国家与韩国签订《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从中国等引进的朝鲜族(H-2)累计共28万人,中国籍占98%。

10.环保管理方面

韩国对内外资企业在环保方面适用统一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在企业设立阶段的环评阶段,需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估法施行令》的标准进行。目前,韩国现有《环境政策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纠纷调解法》、《大气环境保全法》、《噪音和震动管制法》、《水质和水体保全法》、《废弃物管理法》等60余部与环保相关的法令。

11.中国投资者特殊保护方面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为促进双边投资贸易的发展,两国间签订了许多双边协定。在投资保护方面的有:1992年的《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2007年的《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在避免双重征税方面的有1994年的《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2007年的《谅解备忘录》;其他还包括在贸易、海运、邮电合作、环境合作、水资源合作、海关互助、和平利用核能合作、渔业、输韩劳务人员、节能领域合作、高技术领域合作、进出口水产品卫生管理、中韩产业园等方面亦签订有双边协定或备忘录。

韩国作为亚洲区域的发达国家之一,其FDI法律体系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对韩国FDI法律体系进行深入解读,并与我国外资法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提出我国在改进外资法过程中以资借鉴的内容,对我国重新建构、优化外资法体系具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韩国[Z].2012.

[2]梅新育.韩国外资政策的历史变迁[N].中国经营报,2008-06-09.

篇6

1.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分析具体说来,外国在发展会计教育时,重视加强基础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渐从实际操作向着基础教育转变,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视。基础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把技术课程替换为基础课程,从而巩固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关于人文、自然科学的课程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增加学生在相关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西方还注重培养学生在经济方面的非会计能力和素养,也就是说在经济领域与会计专业不直接挂钩的知识。虽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经济知识并不是会计专业课程,但是作为选修课程,同样可以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在今后的会计岗位上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因为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只关于会计知识的工作,而是要运用到金融、投资、会计、市场等多个方面的经济知识。除此之外,会计专业的课程包括会计方面的历史、世界会计发展等课程都应该列为基础课程,教授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这种转变主要是为了让会计专业学通过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来使得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

2.西方教育注重改变教学方法西方教育还注重改变教学的方法,来提供会计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学生不再是接收会计知识的机器,而能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来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许多案例都是会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不常出现但难度较大、不易解决的情况,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在今后的会计岗位上不会因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变得不知所措。最后,西方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会计实践环节,国外大学往往通过实地训练来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与企业工厂或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会计业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者一起努力,增加会计实践经验。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会计岗位不再是新手,而是具有会计经验的好手。

二、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中国会计教育的作用

通过西方会计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来看,对我国的会计教育获得了一些启示,并且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建立会计教育方面的杂志,对会计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编制等。一些会计方面的杂志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案例,能够为会计教育提供教学案例。其他杂志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通过提供一些从实际工作中采集到案例,为会计教学做有益的贡献。因为会计教师不可能跑到每个会计岗位上去了解和收集案例,主要就是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而会计方面的杂志则是一个非常快捷而方便的途径。我国的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如何使其更加规范,并且具有创新性,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说,我国需要创立会计教育方面的杂志。

但是我国不能直接把这种模式搬过来就用,而是需要结合本国的特色,创立符合我国情况的杂志。其次,我国的会计教育缺乏案例教学,教师总是给学生教授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但是却很少用案例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案例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应该包括财务、审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如何收集到优秀的案例,并且从案例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就需要会计教师做出不少的努力。除此之外,我国会计教育需要重视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提供会计教学的效果。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各个学科教育常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当然,我国会计教育在使用多媒体时,需要考虑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结合了案例,并且通过反馈来了解教学的效果怎么样。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档案工作;宣传;环境;贡献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档案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工作了,单靠档案工作者凭着老黄牛的默默奉献,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档案工作的需要。档案事业体系在全省范围内,还存在着许多影响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协调的因素。这些不协调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

客观上档案事业的发展与部分地区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间的矛盾,档案工作监督、检查、指导职责的履行与缺乏必要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保证之间的矛盾;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扩人与档案部门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等。现如今只有转变观念,“立足档案,面向社会”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加强档案工作宣传力度,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使各级领导真正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使社会各界真正关心支持档案工作才能有利于档案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档案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传统的档案工作,过份强调保密,远离宣传,拒绝交换,所以宣传工作被视为“可有可无”。随着人类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各档案部门的重视。

要发挥档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除了档案工作者的忠于职守和兢兢业业外,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档案宣传工作极其重要。在新的形势下,档案宣传工作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先导,在档案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档案宣传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快传递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档案和档案利用方面的知识,提高对档案工作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认识,对内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知名度,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引起领导重视,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工作环境。近几年的档案工作实践也一再证明,什么时期加强了档案宣传工作,这一时期的档案工作就有明显成效,那些档案馆加强了档案宣传工作,这些档案馆的工作就主动,工作就有显著成绩。

二、面向社会、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力度

(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提出的“立足档案,面向社会”的档案工作宣传方针。立足档案是根本,是档案宣传的基石。面向社会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宣传的需要。只有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仅仅限于档案工作系统内,才能更有效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理解,促进档案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是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宣传,既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规定,特别是对《档案法》的宣传,又要宣传档案工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既要宣传档案知识和档案学理论,又要宣传档案保护知识和档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在宣传过程中要根据工作安排,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宣传,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三)是档案宣传工作方式要多样化。如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档案方面的文章、信息;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请来各级领导讲话,借助领导,引起各方关注,并通过新闻媒介广泛传播;举办种种档案史料展览,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传播档案知识;向各级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赠送档案方面的书刊;举办档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档案知识广播电话竞猜;设立档案知识咨询电话;举办档案利用方面的学习班等。通过宣传,力求达到:档案工作报刊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领导的工作议程里有安排,群众心里有“分量”,档案管理者有身份、有地位。

三、研究档案工作宣传艺术,提高档案宣传水平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的档案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宣传,却收效甚微,而有的档案馆投入力量不多,却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时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除了对宣传工作是否重视外,还有一个掌握档案宣传艺术,提高档案工作宣传水平的问题。

档案工作宣传艺术,是宣传工作和档案工作的有机结合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掌握了它,就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反之,违反档案工作宣传规律,效果就差。档案工作宣传艺术对于各档案部门来说是个新课题,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研究探索,结合几年来档案宣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找出适合本档案部门特点的宣传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并组织实施档案宣传工作方案,真正提高档案宣传效果和水平,为促进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篇9

一、经济学知识在公司法课程中的体现

公司理论在经济学中主要是通过企业制度、金融学、信息经济学等知识进行体系构建,因为公司是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公司法课程作为讲授公司法律制度的专业课,经济学的知识是加深公司法理论认识的重要基础。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现在有许多关于实体法的学科,例如公司法课程,都是从法和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授课程内容的。②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则将公司的法律经济分析纳入了企业组织和金融市场的法律这一部分展开论述,③由此可见经济学知识在公司法的理论知识构成具有重要地位。从现代公司法律制度观察,公司法中的经济学知识体现主要是企业制度(公司)、金融规则和财产制度。

(一)公司制度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④企业作为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生活的建设性力量,公司更是其中的领头羊。经济学将公司作为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加以研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公司理论。在一些学者撰写的公司法教材中已经开始注意到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调整和确认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没有公司法的存在,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就成了一句空话”。⑤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司法所规范和调整的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最典型也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部分。经济学中关于公司制度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是我国公司法律的制度基础,公司立法、执法以及司法都与公司制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息息相关。公司法课程和教学中更需要对公司制度加以了解,如果只是学习单一的公司法规范,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公司理论的基础支持,因为公司法规范背后蕴含着经济学中的公司制度理论。

(二)金融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公司理论除了制度性知识以外,还涉及金融方面的内容。公司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降低交易成本的组织工具,同时也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公司资金的融通是当今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公司的证券发行,如债券、股票的定价发行都是公司法规范的内容。经济学对于公司金融方面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公司资产、上市公司的融资、股票上市交易、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公司破产和并购等内容。这也说明公司法理论和规范中包含大量的经济学知识,而且法学理论借鉴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早已成为法学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经济学中的资产、效率、成本等概念和相关原理如今已经内化成为法学上的词汇,金融经济学中的公司金融部分更是体现了公司法理论借助这些内容构建自身规范体系的作用,架构在金融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公司法理论和制度才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公司法制度的真正需求。

(三)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法学理论层面,许多学者对产权和财产权进行了区分,认为产权是经济学上的概念,而法学上用的是财产权这一概念。我国《公司法》第3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可见我国公司法采用的是财产权制度,并规定了公司的法人财产权。有学者指出:“产权是一种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财产法现象。”⑥现代经济与法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学上的产权概念和相关制度完全可以进入法学研究尤其是公司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实践的视野,为公司法的完善提供有益元素。经济学对于公司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知识反映到公司法其实就是关于公司财产权的相关规范,即公司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利。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法关于财产权的规范中包含着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和逻辑结构。

二、公司法课程中的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在公司法中的知识呈现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管理和绩效激励等公司治理问题。了解或者掌握管理学中的这些知识对于公司法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一)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的组织设计,能提炼出一套高效率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公司作为最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自然成为管理学领域的重点内容,公司的内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都是管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公司法中,公司作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内部权力配置和机构设置出现的,属于公司治理的基本内涵。其具体内容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大组织机构以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如财务、执行等的法律设置程序和机制结构。

(二)企业内部管理

管理学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具有绝对的分析资源和研究优势,管理学一直关注着企业内部管理目标高效率实现的发展趋势。⑦企业内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人力资源在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最优选择,以实现企业的高效率运转和收益最大化。公司法主要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在法律层面的程序和资格要求,反映在公司法上就是对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责任和义务作出了规定,这同时也符合管理学对于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

(三)企业绩效激励

企业绩效在管理学的理论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绩效评估来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已经被奉为管理学的宝典,激励理论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行为的方法。而公司法在激励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程序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激励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普通职工参与公司经营的积极性,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其主要体现为对股东的权利保障激励、经理阶层的股权激励、职工民主参与的激励等几个方面。管理学和公司法,两个不同领域的激励理论却在功能实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旨在于提高所有者、管理者、职工的经营热情,促使公司能够稳定、高效地运作,以创造最大的价值。

三、公司法教学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的贯通

现代社会的学科交叉已经司空见惯,学科教学和研究之间相互借鉴的模式主导了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高等院校的课程更是发展这一教学、科研模式的主要阵地,对学科交叉和借鉴提出了发展需求。但是纵观我国的公司法教材和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没有完全进行调整来适应这种课程需求。要尽快适应这些需求,就应当在公司法课程中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完善公司法学的理论构成和教学工作。

(一)现代企业制度相关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司法课程还没有将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教材方面欠缺相关知识的整合,教学上还没有广泛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讲解。这导致公司法的教学工作陷入了单纯讲授法条而缺乏基础知识支撑的困境,学生只是僵化地学习法律规范,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来理解和消化这些法条,难以适应当今市场和法律事务的要求。对于公司法课程的完善首先应当从教材入手,在公司法教材中适当融入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企业制度、激励理论等知识的融合,依托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构建坚实的公司法基础。这也可以丰富公司法学理论研究的内在元素,为公司法学的理论分析提供多元化的知识工具。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能具有必要的知识构成来适应现代社会法律事务工作的需要,推动法律事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公司法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公司法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依赖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的,如主体制度、法人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这也形塑了公司法的私法属性和公法特点并存的法律结构。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多元化的时代,法学教育和研究中的学科交叉和相互借鉴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公司法作为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部门法学,其知识结构更应当得到优化。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学院或者商学院都会开设企业法或者公司法的课程,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公司法知识结构的优化表现在部门法教学中就是教师应当适当讲授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公司法理论的基础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制度、产权分析、金融知识、激励理论方面实现不同层面的融合授课,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公司法的理论基础,在制度研究或者实务操作中能够应付多元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向人们证明了公司的力量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公司法作为规范公司组织关系和经营活动的商事单行法,在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济学院和商学院早已经将公司法或者企业的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以补充学生的知识构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要求。法学教育的公司法课程应当及时意识到公司法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情况,在公司法教材和教学中及时跟进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通过教材融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教学优化学生的公司法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社会从事法律事务或者公司实务奠定基础。

[注释]

①关于公司法的经济结构,美国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法官和丹尼尔?费希尔撰写的《公司法的经济结构》一书将法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参见[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译者序:《公司法的适应性品格》,第9页。

②[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五版)》,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③[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中文第二版),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

④[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

经济学分册》,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⑤雷兴虎主编:《公司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22。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如果将市场经济比作是大海的话,那么企业就如是海上航行的小船,在海浪之中依托于不断发展逆水行舟,而一旦发展止步则会迅速淹没在浪潮之中,尤其是进入到经济实际全球化时代中,越来越多外来企业进入到我国,将国内经济市场提升了原有的竞争程度,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创新内部管理,从管理层面上下功夫方可实现长远性稳定发展。

一、初探企业管理创新实际内涵

所谓企业管理指的是企业基于自身经营生产进而展开的有关控制以及协调组织和相应计划职能总称。一般来讲企业日常实际经营生产相关活动包含诸多要素,管理正是合理规划并科学整合要素的具体过程,从该层面上讲管理属于生产力范畴之内,而较为有效的以及较为科学的管理往往能够帮助企业将发展目标较快较好实现,并能够积极的促使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现实环境中经济市场变化快速,在该种环境背景下企业如果仅仅是依托于以往管理方式则难以适应市场更新需求,只有随着市场更新变化而变化才是生存之道,换句话来讲只有将自身管理方式予以不断的调整以及创新方可更好的适应经济市场并在经济市场中稳定的前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应用新型的管理方法思维重新对内部管理予以设计,尤其是对管理思维以及技术和相应的组织结构等等予以良好创新,进而促使企业实现管理方面长效运营,管理创新强调了既不复杂又较为重要的一种过程。

二、探析企业强化管理创新必要性

企业强化管理创新具备的必要性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市场竞争必然需求,现今网络知识时代来临促使市场有着较为迅速的变化,企业存在于经济市场作为国际经济重要支撑载体对于网络时代的适应力决定了其后续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买方市场开始产生之后,经济市场中的竞争性被较大化放大,在该种较强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企业势必需要强化内部管理,依托于管理创新逐渐将自身具备的竞争力提升,这样也才能真正促使自身稳定发展;其二是知识经济客观发展需求,所谓知识经济是依托于信息共享以及知识共享的经济模式,工业经济中经济发展建立在原料消耗以及大范围使用基础上,相较于传统经济看重的是劳动力以及资本资源的不同性投入,而知识经济则强调的是知识有效利用和良好加工共享,因此企业就需要创新管理以适应知识经济;其三是大众需求更新的基本要求,时代变迁背景下大众在需求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简单来讲就是大众希望企业提供给自身的产品应该是多样性的,能够满足自身不同方面的需求,基于此企业就需要创新管理内容,力争将大众需求有效满足,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稳定发展。

三、探析企业方面管理创新发展建议

1.建议之理念上的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较为重要,因为任何行为均建立在思想支配基础上,思想可以说为行为优劣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强化管理创新应该是从管理理念上入手,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方面:其一是对传统管理思维予以摒弃,将以往纵向思维转化为是横向思维,企业相关管理者对新型化管理理念以学习引入国际一流先进理念并对市场新事物予以观察,构建全新管理理念思路,尤其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之下对以往发展观念予以转变和改造,赋予其新活力内涵,将粗放型管理提升到增效型实际管理理念上;其二是企业需要将新机遇牢牢抓住并大胆性创新,企业依托于市场环境将内部管理理念予以调整,进行新思想理念的创造,尤其是需要对市场变化过程中新机遇仅仅掌控,构建质量管理以及成本理念等方面具备特色性的理念,换句话来讲就是不仅要看市场变化,而且还要看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其三是树立超值服务以及信息经济方面理念,信息经济环境之下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对企业实际管理予以优化,能够将企业管理不断升级,并能够促使企业关注管理方面的时效性,强化风险管理,依托于信息经济理念推动自身生产与信息技术的良好结合,最终将管理发展为智慧信息管理;其四是树立循环低碳方面理念,现今国家强调了低碳发展,尤其是对于能源资源来讲高效利用实现最大化利益获取,并兼顾生态环境较为重要,企业也需要将低碳生产以及绿色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良好树立,围绕节能以及低碳和响应的环保绿色主题进而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2.建议之技术上的创新

现今管理创新不仅仅是集中在理念上,还集中在技术方面,技术创新为当前管理创新重要构成部分,技术创新优劣很大程度上展现企业整体性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企业要想实现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获取就需要依托于技术营销创新。企业更加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在经济市场的大力发展,而对于技术上的良好创新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聚焦新型化国际技术,企业依据相应的市场变化加大自主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对于产品结构予以进一步良好优化,促使产品在经济市场更新换代,对新型化国际技术予以引进以及研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产品性能技术实施更新改造,将原本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以此将目标市场当前产品空白良好填补,尤其是需要对高性能以及差异化相关产品进行重点性开发,以此将自身企业新的业绩两点引燃;其二是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除了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引入其中之外,更加需要将一些先进化的技术设备和工艺仪器同时引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创建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测试相关科研中心,并和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高校予以技术合作,促使自身研发技术能力不断进步。此外还需要对资源循环方面利用技术予以强化,如对减排减量相应技术的优化等等。

3.建议之制度组织上的创新

现今管理创新除了集中在上述两方面之外,还集中在制度组织上,具体来讲,对组织予以实际创新属于管理创新重要构成部分,企业可以依托于对信息资源以及物和人力等方面资源的结构调整实现资产有效重组和有效重置,在新型租住比例关系和组织结构基础上构成全新管理模式,最终为企业创收较多经济利益;而对制度予以实际创新则同样是管理创新重要构成部分,企业可以对自身分配形式以及经营模式和相应生产方式等予以创新,最终实现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具体创新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管理内容应该真正的在制度上得以落实,依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通过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制度实现权责分明以及职责明晰;其二是制度要真正在考核上予以落实,所有的制度要想检验其是否有用就需要依托于考核,制定具体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确定制度具体落实程度以及还存在怎样的缺陷,最终起到创新企业制度组织的有效作用。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现今企业的良好发展不仅仅能够扩大自身规模并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为国际富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之中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就需要强化管理创新,从管理理念以及营销技术和相应在制度组织的战略管理三方面入手,通过管理创新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更优发展与进步,而本文将企业实际管理创新良好发展作为研究核心,旨在为现今以及未来企业优化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根兴,严德铭,姚宝敬.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促进软件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考[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3,02:38-39.

[2]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04:150-163+166-167+164-165.

[3]夏李.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210+212.

[4]张彦伍,尚言明.关于对专利巡回审查模式服务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157-158.

[5]罗琳.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科技管理创新人才培训班考察学习报告之一关于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思考[J].今日科技,2014,0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