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村环境的具体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农村环境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农村环境的具体措施

篇1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物资,包括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土壤污染。有关资料显示,农药直接作用于作物和害虫的仅5%左右,约80%左右的农药残留进入环境。土壤污染除了引起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低劣外,同时更为恐怖的是土壤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这会导致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聚集到农作物中,进而引发人或牲畜食用后的中毒。二是乡镇工业排放的废水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所造成的水污染。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t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水环境的破坏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极大地危害了我国农民的身体健康,我国的癌症村等都让人触目惊心。同时,污水的灌溉和养殖对我国农业会造成巨大破坏,污水灌溉所造成的各种损失难以估算。三是农村焚烧的垃圾以及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影响农村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引发农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的数量与质量。

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环保意识整体性不高。长期以来,政府“重经济、轻环境”、“重城市、轻农村”,在政策、制度等方面都向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倾斜,造成对农村环境的忽视和农村环保宣传的不足,公众从各相关部门及组织所举办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环境保护知识信息的比例较低,其中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只占了13.5%。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我国一直都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这些基础产业大多是石化、钢铁、交通运输等污染较重的行业,高污染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刚性因素和历史性原因。同时为了加快地区发展,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往往不考虑环境因素,导致一些重污染的企业进驻农村;再加上有些地区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等等,都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原因。三是农村环保资金缺乏“资金”是农村环境问题的最大瓶颈。近几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解决了少数农村基层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环境问题,然而,大多数农村仍然没有提供环保的配套资金;农村环保中除一些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有少量的资金投入外几乎没有其他资金投入,这就导致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二、地方政府承担农村环境治理责任的必要性

第一,环境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所以,环境治理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特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环保所带来的利益。另外,环境治理还具有非竞争性,在一定程度其未达饱和范围内,社会成员对环保收益享用的增加并不会带来相应环保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性质,就决定了政府不可替代地扮演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农村环境治理具有外部性,外部性可以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农村的环境污染不仅会破坏农村的田地、河流等,同时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农村环境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负外部性仅仅靠市场机制是很难解决的,还需要政府干预环境治理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政府具有环境保护治理的职能。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大方面,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是其社会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第十六条指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应采取措施改善本辖区的环境质量。”

第四,我国政府间的关系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我国政府间的关系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纵向上看,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地方政府负责实施本辖区的具体工作。所以,农村的环境治理的重任需要地方政府来承担。从横向上看,主要是指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的利益存在激烈的竞争;同时,现在很多问题都带有区域性,仅靠一个地方政府的能力是很难解决的,于是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又存在横向合作。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合作来共同承担这一责任。

三、完善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责任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因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的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专门性规定。对农村污染源问题的预防、治理以及实施污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等问题,作出全方位的规定。

另外,针对我国目前环境立法内容滞后、惩戒力度小等问题,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责任主体要进行界定。不仅仅要包括农村乡镇企业,还应当把农民以及地方政府也纳入责任主体的范畴,增强其环境责任意识。其次,修改我国相关立法,加大环境污染惩治力度。特别是针对地方乡镇企业,在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后,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企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实施污染。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改变目前企业守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的怪异现象,从根本上抑制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

(二)普及宣传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地方政府必须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把农村环境问题纳入基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第一,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等多种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环境。可以通过环境警示教育这一有效形式,用身边的反面案例,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教育。

(三)努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通过发展农村生态平衡、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环境条件三者的有机结合建立良性农村生态环境。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抓紧编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为全面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法治和科学依据;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领域。具体措施有: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秸杆粉碎还田、秸杆气化综合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二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殖业的发展,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养殖模式和养殖小区污染集中治理模式。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快集乡镇建设和旧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减少分散居住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活污染。同时尽快将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环保等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在农村逐步推行乡镇、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切实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四)建立多渠道集资形式,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农村环境治理的大难题,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依照“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村环境治理投人机制。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投入机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坚持城乡公平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把农村环保放在重要位置,每年给农村环保提供一定的资金,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合理的国家财政支持。二是农村环境治理集资应该适应当今的市场体制,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多渠道投资市场机制,通过当地政府环保政策的积极引导,调动一切因素尽可能的吸纳多方社会资金来治理农村环境。广开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环保财政分配体制,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多方投资、大众参与的农村环保资金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治理逐步步入市场化的大道。具体做法有:设立政府农村环境治理专项基金,落实农村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污染防治资金,严格依法足额征收企业的排污费,落实各项农村环保财政、信贷、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五)加快环保科技进步,建立农村环境科技发展机制

篇2

日照市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沙沟村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西北部,距镇驻地约2公里。全村共有560户,1760人,分为11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土地1568亩,山场600亩,茶园360亩,少量林果50亩,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5座。该村村民以外出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一)生活垃圾污染

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随意堆放

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三)生活污水排放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四)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存在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去年主要道路两侧美化、亮化资金缺口比较大。

(二)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三)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沙沟村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沙沟村在党委政府和中级法院的帮助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先后硬化村内道路12条,对主要道路两侧排水沟进行了修建,对村内多处地方进行了绿化、对公共厕所进行了整修、对墙面进行了粉刷绘制,安置了健身器材,配备了多处垃圾箱和专职保洁员。

(二)综合治理环境

沙河沟村在河道治理方面,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垃圾、淤泥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在党委政府和当地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将进行河道治理和护坡。

(三)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沙沟村定期向农民宣传,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签订责任书,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的老大难问题,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帮助农村制订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建房、道路、排污、排水和公共设施,都要有规划,不能到处乱建。

努力改变农村“三无”现状,争取实现“三有”。一是要实现家家建有厕所,或村上建标准卫生公厕,消灭解手要“打游击”的现象;二是建有鸡圈和猪栏,做到鸡要圈养、猪要关养,不能把禽畜与人混住。三是继续抓好改水、改厕、改灶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建沼气池或使用煤气、太阳能 四、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二)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保洁员队伍,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保洁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明确保洁员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安排专职基层干部负责村容村貌和卫生设施的日常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篇3

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区财政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支持与使用的监管;区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制定综合性政策措施,加大支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力度;区乡村管理与建设部门负责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推行适宜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建设适合农村需求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置设施;区农业农村工作部门负责农村集中供水和平安饮水工程的规划实施,加快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平安问题;要依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依照省环保厅和市环保局统一部署。部门分工。区环保局要统筹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指导。负责指导农业清洁生产,扩大平安农产品生产面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指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统一指导和管理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负责指导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指导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区爱卫办负责指导农村改厨、改厕工程建设;区卫生部门指导村卫生室集中、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区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农村工矿企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区科技服务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维护科技创新,研究、开发农村环境维护适用技术,促进科研效果转化;区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有关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置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维护部等部门关于实现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11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境维护厅等部门关于实现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143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文81号结合我区实际,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认真贯彻全国农村环境维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和问题严重区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通过“以奖促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平安、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二基本原则

集中投入资金,1.突出重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必需运用综合措施.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环境问题,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村庄饮水平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改善村庄环境状况,使农民得到实惠。

2.因地制宜.

3.政府引导。结合我区实际。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4.规范管理.

三工作目标

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办运输、区处理”城乡统筹垃圾处置模式;建设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置和养殖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继续巩固和创建省、市级生态文明村,完成峡窝镇生态镇规划编制工作,为创建生态镇创造条件。加快山区生态项目建设,从而使我区各行政村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得到增强。2011年,建设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集中治理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全区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基本得到治理。年。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局部重点区域的镇(办村环境状况得到整体改善。

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

二整治内容和要求。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农村区域污染减排等与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工作。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依法取缔维护区内的排污口。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划定水源维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维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维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垂钓、网箱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二级维护区内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建的要关停或迁移。

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污水。鼓励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办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经济基础较差、交通方便的村可采取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置;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办运输、区处理”城乡统筹垃圾处置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置。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结合《省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养殖区布局。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规模经营。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有机农产品基地、沼气示范工程等。

5.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优化农村区域工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依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加大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消除污染隐患。

三、申报顺序和资金管理

一资金申报顺序。依照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的具体要求。由区环保局、财政局制定全区“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以奖促治”资金由申请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村庄所在镇(办提出申请。报送市环保局、财政局,市环保局、财政局根据国家、省下达的资金计划和市年度预算安排“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补助资金。

二资金管理。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各镇(办依照施工进度向区级财政报账。区财政、环境维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下一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生;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38-02

民生问题是当前的热点话题,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要务,是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工程。民生的概念,从广义上讲,范围比较广,凡是与民生直接间接相关的都属于民生问题;而狭义上理解,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因此,环境问题无疑是民生问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是提升黑龙江省民生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工作也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为贯彻落实该意见,促进我省民生工作,2012年2月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以黑政发〔2012〕11号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分别从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着力解决环境民生问题、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4部分对改善民生环境工作指出了明晰的方向,确定了工作的重点。

本文将围绕着该意见中第二方面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阐述个人观点。

第一,“饮水思源”。改善民生环境首先要从人民的基本生存环境着手,从居民饮用水水源保护入手,要对重点城市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推进水源地环境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同时,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质量监控与整治工作,进而改善广大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让纯洁的水源为人民多产出有机、绿色食品。

第二,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提高城乡综合绿化水平,提升空气质量,强化空气污染防治。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用轿车大量出现,在拥堵了交通的同时,加重了空气的污浊。黑龙江省又是工业大省,大量工业气体的排放也在不停地污染着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近年,在黑龙江省的大力改造之下,飘荡怪味的工厂虽然不见了,但是空气质量问题似乎只能维持未能改善。这应该是一项长期投入、关注,坚持不懈的重点民生环境工作之一。根据规划目标,要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强化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力争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8.6%,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3.1%。

具体措施,如在重点城市启动开展PM2.5监测,在源头控制有毒气体的生产和排放,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的环保检查检测工作,保护现有的林业及各项绿色生态资源。

第三,重点加强将农村民生环境整治建设工作。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国内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业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是民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工作。其中,农村的固费处理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固体垃圾污染问题,黑龙江省也不例外。固体废物中包括塑料、玻璃为材质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多数属于不易降解物质,不及时清理会长期留在农业环境中,阻碍农作物生长,污染水源,这类物质多为农药包装物,残留的农药对人体牲畜危害很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以及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农业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环境的指导意见,但是其中没有明确认识到或者说提出农村固废污染防治工作,这项工作属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具体任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通过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应该在实践工作中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点。

第四,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投入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大力开展适合北方生态环境的各项环保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鼓励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启动车尾气治理。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保护环保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环境服务机构发展壮大。近几年,黑龙江省涌现了一批以环保产业为依托的高科技企业,例如利用农村废弃垃圾发电的高科技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政府应给予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

同时,坚强环境监管,坚强环境监测执法力度,设立监督制度。加强新建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督工作,将农村、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落到实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设立监督执法人员,在企业设立环境监督员,将环境执法工作制度化、责任化、程序化。

第五,按照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按照规划要求,将黑土地水土流失和防治沙漠化治理有效落实,通过环保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东北平原土壤环境;对采暖期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综合治理;对大庆、七台河等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后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管。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工作。强化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努力保持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发矿产,旅游资源,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也是提升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要大力推进黑龙江省的环境监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大幅度提升各市县的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提升监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保障资金经费的有效投放。建设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监管、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环境监测、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六,全省范围内提升社会环保意识。通过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提升全体居民的环保认识水平,加强各级政府的民生环保意识并作为重点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民生环保方案、制度等。提升公众低碳生活认识度,倡导绿色消费习惯,将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定期公开,鼓励公众共同监督关乎民生的环境问题,开放公众检举渠道,及时揭发对环境保护违法的行为,引导企业、公共团体公开组织公益环保活动。建立黑龙江省各地区民生环保工作的协作沟通机制,将先进地市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

环境保护工作是关于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工作,本身涵盖面广,落实难度较大,且很多工程周期较长、投入较多见效不明显。因此在更重改善民生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制定、环境执法等有效手段,全面遏制破坏民生环境的一切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治理,积极推进大气综合治理,加大环保产业投入,支持环保科技研究工作,将农村环保重点放在处理固费垃圾问题,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程度,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关于百姓生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

第七,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去年美国桑迪的飓风期间,让我看到了发达国家政府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的高效应对和妥善处理,灾难过去之后我们并没有听说发生任何混乱的发生和出现人员伤亡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的情况,这无疑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和应急措施得当有直接关系。通过先进国家经验借鉴,我们认识到应该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应急制度,可以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将环境风险作为重要的监测评估内容,从严落实监控责任。健全黑龙江省内环境监管预警联动机制,定期组织环境预警应急演练。制订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和人员,建立全省统一、高效、共享的环境应急资源库。全力做好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公开准确的信息。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迟报、漏报、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篇5

关键词: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欧洲模式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022-02

一、欧洲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的启示

(一)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有以下特点:

1.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相衔接。欧盟在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肥料和农药合理施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行政监管之外,在经济上实行农业环境补贴,将对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的贯彻情况挂钩,对减少肥料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实施或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耕作或者使用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其他生产技术都可以给予补贴 [1],并大幅度增加用于环保措施的资金。

2.严格的制度保障。农业环境补贴标准是以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额度为参照系,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投入越多,其获得的补贴也就越多。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农业生态补贴项目时必须承诺预期成果和保证措施,若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能获得全额的农业补贴甚至不能获得农业补贴。欧盟2007―2013财政规划,进一步将补贴用于整个农村大环境的综合保护与治理。

欧盟制定的农业生态环境补贴政策为纲领性政策,其所有农村发展措施都不仅仅是一种指导原则,而是一些操作性非常强的具体措施,对于资金来源、支持条件、支持额度、违规的处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3.以合作方式引导农户实施环保行为。成员国在执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时,尊重公众意愿。欧洲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以自愿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财政补贴往往以合同方式落实。从20世纪90年代荷兰开始实施新的农村政策。在联盟政策框架内,区域联盟的国家,民间社会和市场各方开始寻求通过具体项目方式的处理农村问题 [2]。法国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对于农业经营单位为减少和防止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氮化物、硝酸盐等污染物排放而采取的环保防范措施,给以一定的公共资助。(2)农业经营单位与政府签订为期五年的合同,农业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合同规定的环境标准,政府给予相应补贴 [3]。

4.成员国积极承担责任。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框架内,成员国对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采取积极补贴政策。英国政府规定,农民负责对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养殖农场必须有环保计划书。农场遵守了这些措施,政府支付105英镑补贴费;农场在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不施用氮肥,政府则每公顷补贴450~550英镑。在氮污染敏感地区,如果农户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小于150公斤,则补贴65英镑 [4]。

在德国从事生态农业每公顷土地每年可以得到450 马克的补助。德国农业部还提出了资助农村综合发展新思路。这一新思路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把各种资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改进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和农场工作条件,以达到有效促进有关地区综合发展的目的 [5]。

(二)启示

1.在经济上鼓励农业清洁生产,重视农业源污染的源头治理。欧盟农业环境补贴鼓励基于环境利益,从源头预防农业污染,不是单纯的事后治理。

2.采取经济诱导方式,激发农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直接与生产利润预期相联系。自愿方式摒弃了强制命令的不足,能够激发农户发自内心地能动地参与农业环保,有利于农业源污染治理的持续性。

3.成员国对责任的积极承担是欧洲农业环境保护制度保障。

二、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的缺失

目前中国农业源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存在严重缺失:

(一)农业环境技术推广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农民缺乏当地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指导。据农业源污染控制课题组进行的农村调查发现,在最近的二十年间,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过施肥培训,有的地方多达40%的家庭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庄里有任何推广活动。很多农民对农药带来的污染和危害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化肥也会造成严重污染 [6]。

农民对清洁农业的认知受教育程度、习惯以及对农业产出追求的限制,对农民进行农业环境技术培训是政府的公益性职能。然而,财政支持农业环境技术推广受到限制,表现为人员经费、推广经费无保障。其原因,一是公益性环境技术推广范围模糊,法律没有界定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职能范围。二是保障制度软化。法律只是原则上规定了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财政责任,但缺乏具体的保障制度。

(二)财政政策设计缺乏农业源污染源头治理的考量

中国目前农业源污染的治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二是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三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前两项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中国正通过实施农村沼气项目,推进农作物秸秆等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对从源头上采用清洁农业生产,预防和减少农业源污染却缺乏足够的财政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农补贴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导向性不强,对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对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节水灌溉等生态方面的建设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农民采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等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生产措施,农民对生态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选择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农业清洁生产缺乏税收优惠。

环境是财富潜在来源,减少化学物质、农作物轮种等,使农民真正受益,必须清楚农民获利目标与社会环境质量目标是冲突的,为了发展农业,政策必须致力于提供财政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财政手段缺乏使农民环保意识内化的机制

一方面,农业清洁生产的环境技术标准不健全,缺乏认证、评价农业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过分依靠监管和处罚等行政措施,而缺乏合同和指导等积极措施。农业清洁生产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成本,无直接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较长的实现周期,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农民选择低碳技术的欲望。由于农民自愿为前提的农业环境补贴政策的缺位,农民对生态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选择得不到良性激励。

三、完善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重视农业源污染治理中的财政作用

与欧洲相比,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更加艰难。困难来自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管理等诸多层面的不合理性。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化模式,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和农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欧洲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失时机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农业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护措施,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应加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源污染治理中的财政作用,将农业补贴建立在环境保护理念之上。

(二)改革补贴方式

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存在两种选择,一是通过征税、收费等惩罚手段抑制农民的非生态行为,二是通过补贴、减税、减费等财政手段奖励环境保护行为。积极以财政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可以培育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意识。由于农业环境补贴的额度与其环境保护投入相关,在利益驱动下农民可以自觉地把环保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中,做到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这种积极引导方式是农业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

借鉴欧盟的经验,对于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合理减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农户给予补贴。补贴应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可以包括亏损补贴和奖励补贴。同时坚持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最低环境技术标准的实施采用强制方式,对高于最低环境标准的农业清洁生产采取自愿原则。

(三)扩大财政资金来源渠道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清洁生产的财政扶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资金来源。

1.设立鼓励农业清洁生产的专项基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的财政投入。同时建立严格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立法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的范围,建立资金使用问责制度。

2.城市反哺农村。长期以来,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和城市,与此相比,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财政支持力度小、资金投入不稳定。建立资金向农村流动的机制,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资金以外的资金投入少制约着农村环境保护的实现。中国目前立法中,由于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投入补偿等财政措施的缺位,其他参与者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的动力不能被有效调动。应尽快完善保障和鼓励私人投资者利益的法律规定,立法规定税收减免,风险损失补偿,贷款贴息等财政工具的适用。

参考文献:

[1]余瑞先.欧盟的农业环保措施[J].世界农业,2000,(11).

[2]Chapter 9 Dutch Rural Policies at a Turning Point Froukje Boonstra [G]// B.Arts and P.Leroy (eds.).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Springer,2006:183-201.

[3]周淑景.法国农业公共支持的变化趋向及其启示 [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

[4]英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及启示[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4,(11).

篇6

关键词:新农村;中小城镇;生态优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24-02

1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问题研究的意义

近十年来,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河南省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普遍落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鉴于河南省城乡现状,大城市的现代化成果直接进入农村落差太大,需要在城乡之间添加一个或多个台阶,才能比较顺畅地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过程,新农村建设也会自然地获得外力的推动。因此,中小城镇将是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大城市发展之间的重要角色,同时,发展中小城镇,也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

2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主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它覆盖了“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覆盖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所以,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内容可概括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目标、价值规范和价值需求;在农业生产方式上,要转变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前提和保证以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农民生活方式上,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使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新追求,从而使人们过上真正符合自然规律及社会道德的生活;在中小城镇社会结构上,使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以期维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3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面临的困境

解决“三农”问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路径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目标。但目前状况是:在加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却经常损害到农村的生态平衡。当前,河南省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一些地方的新农村中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较低,居民点建设及道路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加之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不科学施用,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的不配套,乡镇招商引资企业布局的不合理等,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大面积污染。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加突出。假如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4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具体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优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河南省各地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既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的同时,也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优化带来新的机遇。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途径主要体现在走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循环农业,就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来发展农业生产,它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思考”为原则,以资源低消耗、废物低排放、产品高产出、转化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和生活的无害化。

河南省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改造中低产田;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同时,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资源化利用。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开展农作物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和秸秆气化的试点工作。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河南省洛阳市结合以上方面具体实施了数十个项目:

(1)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截至2010年上半年,洛阳市全市户用沼气池数量已达到了49.5万座,4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能源,298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沼气。

(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截至2010年上半年,洛阳市发展沼气工程417座,70%的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

(3)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基本解决了养殖小区、农村寄宿学校、敬老院等地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利用,村民享有系统的乡村物业服务;

(4)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推广秸秆直接还田、青贮、堆沤、生产食用菌、秸秆沼气等综合利用措施,2009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75%以上,31个重点乡镇利用率达到92%以上,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种地养地”模式及“种植――秸秆――养殖”和“种植――秸秆――食用菌”等循环农业模式面积不断扩大,以前的废弃物如今成了优质的肥源、发展养殖的饲料、种植食用菌的原料、农民增收的资源。

(5)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合理减少化肥使用量。2009年洛阳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30万亩,亩年均节约化肥4公斤、节本增效30元以上。

(6)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采取使用耐旱品种、应用旱作栽培技术、地膜或者秸秆覆盖、修建集雨水窖、实行水肥一体化栽培、示范滴灌节水技术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09年,洛阳市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农民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节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7)推广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2009年,洛阳市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17万亩,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8)推广农村节能技术。重点是推广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技术,果园铺设反光膜技术,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多功能节煤炉和秸秆气化炉等,减少煤炭的消耗量。

(9)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用节药型新器械和高效低毒新农药,建立机械化专业防治队,实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量。

(10)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主要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提高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11)建设循环农业示范村,组装、配套使用各种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为循环农业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提供典范。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实现“人-自然资源-农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就成了首选。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的生态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继荣.大众传媒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新农村建设,2007,(8).

篇7

为全面落实《省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进一步改善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的环保和垃圾处理意识,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山清水秀地干净”目标,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转发县关于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政府支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用”的原则,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构建农村环卫队伍,建立和完善“户分类定点投放、村收集转运、乡集中处理”的乡、村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成农村存量垃圾集中治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乡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乡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进体制,实行乡、村、组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协同推进。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

2.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注重对乡、村、组垃圾的清扫、清运、处理等治理措施,保持农村的良好环境卫生,重视垃圾分类,按照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对可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的垃圾尽可能回收利用。

3.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既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科学规划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因地制宜,选择经济适用、安全无害的处理方式和技术;建立和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垃圾处理率。

二、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县提出的“今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总体要求,明确年度工作任务。

(一)工作任务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1)以村为单位,在全乡所有村组开展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2)在各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道路沿线、水塘边和村庄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1)乡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建设规划。(2)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点全面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积极探索节约有效的技术和途径,因地制宜选择简便易行、生态环保的农村污水处理工艺,严禁生活污水直排直放。(3)水库水质治理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全面取缔或补签水库承包合同,全面实行“人放天养”,坚决打击畜禽养殖污水直排、施肥养鱼等行为,确保水库水质全部达到III类以上。

(二)工作任务

在全乡村组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常态,实现“六个有”和“六个基本没有”。“六个有”即:有机构队伍,有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及网络,有生态高效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有稳定来源的工作经费,有保洁、管护机制,有考核评比具体措施;“六个基本没有”即:集镇内外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内基本没有垃圾和村庄周边基本没有成堆垃圾,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岸边基本没有乱倒的垃圾,公路、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没有乱排乱流。

(三)工作任务

在全乡所有区域形成科学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长效机制,使垃圾污水治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运作模式

结合__乡具体实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对农村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置,严格末端控制,严禁垃圾进入江河、水库等水体,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一)垃圾处理模式

1.乡镇处理模式。乡政府兴建1座(或多座)垃圾填埋场,集镇附近的村负责在辖区各个组内设立垃圾收集点,采取“户保洁、村收集、乡处理”的方式,其中:“户保洁”即各村民小组由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并将垃圾初步分类后投放到指定地点,小组聘请保洁员(一般一个村民小组聘请一人)负责将定点投放的垃圾收集拖运到本组的一个固定场所,同时负责本组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村收集”即由各村聘请的环卫专干负责村庄道路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并将各村民小组固定堆放点的垃圾收集清运到本乡的垃圾填埋场。

2.村组处理模式。偏远(离集镇远)的村庄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自然沟壑或废弃坑塘、砖场深坑等地形建设小型垃圾填埋场(没有的就在山场上选址新建),通过“户保洁、村收集处理”方式,进行填埋或焚烧,解决近期山村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问题,零星散落农户以户为单位处理为最佳方式。同时,垃圾填埋或焚烧前,也要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减量化处理。

(二)污水处理模式

各村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

1.分散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推开。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2.集中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推开。将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

四、实施内容

(一)宣传动员,教育引导。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改善农村环境、转变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新生活”宣传活动,开好乡、村农村清洁工程动员大会,组织开好各村民小组清洁工程动员大会。采用广播和图展、标语、横幅等形式,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教育宣传农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分类,养成定点投放的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参与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工作。

(二)迅速启动,集中清除。

从8月底开始,利用2个月时间,在全乡组织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农村陈年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存放多年、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存量垃圾,可对上层垃圾进行清理后覆土绿化。道路两侧、排水沟渠、饮用水源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要进行彻底清理,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清理后的区域及时硬化、绿化,及时配套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巩固工作成果。

(三)完善机构,定岗定人。

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乡政府安排专人负责乡域内生活垃圾治理的指导、督查、服务和具体操作;各行政村按人口3左右的标准配备保洁人员,优先从低收入农户和低保户中聘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环卫专干、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

(四)摸查情况,合理布局。

各村需摸清本村各自然村基本情况,包括户数、人口数、日产生活垃圾量等情况,做好自然村的垃圾收集点选点工作,利用现有的处理垃圾手段,对收集点的垃圾及时进行填埋或焚烧。对本村各自然村和路网的布局做好梳理,规划一条合理的垃圾清运路网,为实施垃圾长期处理工作打好基础。

(五)配置设施,尝试运行。

乡政府建设好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性垃圾收集设施,集镇和村庄可按10-15户配备1个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从垃圾中转站到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当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辆运输,从村庄到垃圾中转站可使用密闭式简易车辆运输。环卫保洁员按标准配置“一车、一铲、一钳、一帚”和保洁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推进机制,乡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乡长__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__、常务副乡长__、综治办专职副主任__任副组长,中、小学、卫生院负责人、乡干部、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的__乡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__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日常工作。各村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根据村民小组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工作人员,村支书和村主任要亲自抓,具体划片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在乡驻村干部指导下制定村规民约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细则,层层落实,长抓不懈。

(二)明确分工。

(1)乡政府职责:负责保洁队伍、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建立实施保洁和垃圾收运管理制度。(2)村组和理事会职责:制定实施环卫保洁的村规民约,管理环卫设施,按“一事一议”要求做好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工作,做好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3)环卫专干职责:负责村主干道的清扫,村主要活动场所的保洁工作,村组范围内固定投放点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站或填埋场;协助村干部负责自然村保洁员选聘、监督。(4)保洁员职责:负责自然村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打扫清运和农户投放点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处理工作。(5)农户职责:主动做好门前“三包”、垃圾源头分类和定点定时投放工作。

(三)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村民自治、乡村资助”原则,乡政府承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费用。村、组承担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保洁及环卫专干、保洁员工资等日常运行保障费用。各村民小组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在乡政府的指导下确定收费标准,主要用于村庄保洁费用,包括垃圾分类减量、收集、清运至本组垃圾固定存放点的费用。

(四)深化宣传教育。

乡、村和村民小组要利用宣传单、图展、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常识。及时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先进典型。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开展观摩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督查考核

(一)建立督查机制。

乡政府将分工作组定期调度、督查、抽查、通报有关情况,制定督查考评方案,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与集中督查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对各村清洁卫生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进行考核,重点督查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洁人员队伍建设、卫生费收缴、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群众满意度、垃圾收运、人员配备和经费收支等情况。同时,要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序,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对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收缴不到位、工作迟缓、进展不力的村进行批评并在年终考核时扣除相应分值;对建设工作不力给全乡治理工作带来被动和负面影响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乡政府将对各村进行评比表彰,各行政村要在农户中开展“卫生户”、“文明户”、“清洁户”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 环境保护 重要性 教育宣传 增强环保意识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已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随着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如:发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没有关闭时,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其关上,再者,在使用电池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投递到专门的回收桶内,而不是直接丢入垃圾堆,还有,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应该自觉备用购物袋,从而减少一次性的塑料袋的使用,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相关部门要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和水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笔者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中牢固地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二、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从治理着手,而是要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嬴。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培养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和需求非常迫切,城市居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情高涨,这是个好现象。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是人,在污染、恶化环境方面,人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人类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广大民众,要动员全社会民众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公众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一是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提倡、推广和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公开环境保护现状、环境质量、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平台,推行环境政务公开,对环境保护法律政策、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予以公告公示。对于涉及公共环境利益的规划或项目还应当组织论证会、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接受民众的监督,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出台具体措施,确保民众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可以通过向社会聘请环境监督员、指导成立环境保护民间社团组织、鼓励民众检举揭发有关违反环境保护的行为,拓宽和畅通群众对环境问题的举报渠道,完善环境保护听证、公益诉讼等制度,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这样,争取实现民众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使民众发自内心意识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选择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全社会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进行环境保护时,应该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从战略上进行环境保护,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的方向和重点。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要保护优先、科学防治,真正发挥资金的环境效益。

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激发政府、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国家应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的区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维持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促使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良好相互协调,早日实现中国梦。根据以上分析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推动者。所以说环境保护绝不是制定几个政策、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问题的,人民群众才是环境保护中的生力军,只有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强化其环保责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环境保护机制,才能把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政府一定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广大群众的环保宣传力度,使得环保意识深入民心,环保知识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决心和环保信心。

篇9

【关键词】 东圳水库水质变化防治对策

东圳水库是当前莆田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库,肩负着莆田人民生活供水和生产供水、农业灌溉等重要职责,扮演着“大水缸"角色,是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随着秋芦溪外度水库、大樟溪金钟水库引水进入东圳水库,其水资源已成为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近年来,由于东圳库区内大面积山地开发,发展畜禽养殖,以及人口往库沿不合理迁徙等原因,造成库区水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保护好东圳水库水环境,保障全市人民的用水安全,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 东圳水库概况

东圳水库位于木兰溪支流的延寿溪中游,1960年4月建成,流域总面积321km2。水库总库容4.35亿m3,设计正常蓄水位80.5m,相应库容2.8亿m3。东圳水库2006年供生活用水近5000万m3,工业用水1000万m3,农业灌溉面积近22万亩。库区上游有3个乡镇,人口近6万人,果园以枇杷种植为主,面积约5530hm2,年产量约3万t,库沿还不同程度存在散养或小规模化的生猪养殖。

二 东圳水库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1.水质变化趋势

莆田市环境监测站自1984年起对东圳水库水质进行了常规监测,表一是2001~2005年东圳水库水质异常指标监测结果。

从表中比较可以看出,影响水库水质综合评定的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总氮指标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2005年水质已达Ⅲ类,虽然水质状况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但呈现恶化趋势。

2.主要污染源与污染成因分析

一是水土流失。目前,库区果园面积为5530hm2,其中仅常太镇就有果园面积4270hm2,其水土流失面积为2640hm2,占全镇果园面积的62%。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量的泥沙进入水库。据水文部门测算,东圳水库入库河流含沙量一般为0.17kg/m3,每年泥沙淤积量为5.22万t。水土流失的特征污染物是泥沙,由于库区土壤类型为酸性红壤,颗粒细小,淋溶性强且粘性大,进入水体后呈胶状存在,不易沉淀,极易造成水库长期的浑水化现象。

二是农业污染。通常果园每年每亩施用农家肥600kg、化肥75kg,库区年施用农家肥5万t、化肥0.62万t。果树施肥一般采用浅埋等传统方式,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未被吸收的部分氮、磷等元素,部分被土壤吸附存留于土壤中,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进入水库,导致水体pH值下降,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浓度增高,水质呈有机污染。据监测,东圳水库近五年来,每年5月份水体氨氮、总磷浓度、高锰酸盐指数都比年初有大幅度提高,且为全年最高,原因是4月份为枇杷主要采摘期,5月初大面积施采果肥,适逢梅雨季节,大部未被分解吸收的农家肥、化肥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库。农药残留物也是农业主要污染源。据2005年12月市环境监测站对东圳水库水源地有机污染物测报,9种有机磷及16种有机氯农药成分检测值均小于规定检出限值,说明当然推广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致污不明显。

三是生活污水、垃圾直排。目前,库区内约有居民6.26万人,其中仅环库公路内就有6300多人。按每人每天用水量110L,其中70%作为污水排出计,库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4800t,按每人每天产生0.7kg生活垃圾计,库区日产垃圾43.8t,若遇刮风下雨,便直冲溪道,随流进入水库。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等,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据调查,环库公路以下仍有多家小规模养猪场,共存栏生猪2000多头,日产生污水约40t,粪便约5t,其中的大部流失或直接排入水库,也成为水库主要的有机污染源。猪粪尿混合排出物的COD值高达11000~13000mg/l,氨氮浓度为127-1780mg/l,养猪在畜禽业对水质的污染中居首位。

三 东圳水库水质污染规律及污染物削减方案

1.污染规律及其成因

第一季度,入库流量小,水土流失少,人畜排放污水为主要污染源,对水质影响不大,水质较好。

第二季度,进入梅雨季节,进入库区的污染物除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水排放外,五月份是果园集中施肥期,随降雨量增加,地表径流夹带大量农家肥、化肥、农药残留物进行库区。但此时入库流量增大,库容量增大,出库流量较大(主要是农业春耕用水),水库对污染物的稀释、迁移、净化能力增强。但COD、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含量维持在较高值,可判断是果树施肥残留物入库产生污染,需要削减施肥量或实施退果还林。

第三季度,进入汛期,台风暴雨带来明显的水土流失,水体浑浊度增大,残留在土壤表面的化肥、农药以及各类生活、工业、医疗垃圾也随洪水一起涌进水库,污染物各类呈多样化、复杂性,但由于水库维持较高库水位(全年最高),且进出库水量交换频繁量大,水库环境容量较大,能容纳较多的污染物,水库水质仍可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检测显示COD、总氮、总磷指数较高,减少果园肥料施用量,科学施肥或实施退果还林是改善水质的根本途径。

第四季度,入库流量虽逐步减少,水库仍保持较高水位,自净能力强,水质较好,一般能长期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

2.污染物削减方案

污染物削减方案根据东圳水库水体的纳污能力进行分析,按季度,分Ⅱ类、Ⅲ类不同水质保护目标分别进行,其设计水量确定办法概化为时段入库流量和时段平均库容量二个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以2005年为例。2005年东圳库区来水量为3.9亿m3,属多年平均偏丰年份。据水文部门水质监测数据,6、7、8三个月水库取水口COD污染物指数分别为6.7mg/l、7.8mg/l、8.3mg/l,达Ⅳ类水质标准,测算可知,三个月进入库区的COD总量约为3463t。主要污染源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二。从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率可知,果园是造成库区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查2005年气象资料可知,6-8月份库区降雨量达637mm,入库水量1.43亿m3,地面径流夹带环库区果园肥料残留物进入库区,引起库水COD含量提高,这与监测结果报告相吻合。由于人、畜污水排放量较为稳定,且对COD贡献率低,从果园施肥的角度考虑,若按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果园输入COD量应削减630t,折合农家肥1.26万t。按一般认为农家肥的利用率为40%、每亩果园施肥600kg估算,应退果还林1400hm2。若按Ⅱ类水质标准要求,果园输入COD量应削减1350t,折合农家肥2.70万t,应退果还林3000hm2。

四 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

1.基本思路

以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保障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保护目标为核心,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通过环境工程建设,自然生态修复等途径,提高和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卫生安全。

2.治理目标任务

――近期(5年内)治理任务

治理目标是水库水质力争达Ⅱ类水质标准,具体措施:

(1)禁建禁养和取缔畜禽场:(1)在一类保护区即环库公路以下范围内,严禁养殖畜禽;(2)在二类保护区即常太镇范围内,禁建规模或小规模畜禽场,只准许散养,且户养生猪和家禽分别不得超过5头和100羽,其污染物排放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3)二类保护区外即常太镇范围外,禁建规模畜禽场,若建设小规模畜禽场(存栏生猪5-50头、家禽100-1000羽),要报所在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备案,其污染物也要实现达标治理;(4)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养殖场(户),一律予以限期整改或由当地县(区)政府责令其搬迁或关闭。

(2)推广使用高效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把垃圾用做库区果园肥料;不使用未经发酵的人粪尿,提倡使用沤制粪肥、绿肥和生物菌肥和科学施肥、用药。

(3)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①环库公路以下禁止新建民房;②环库区流域内各户都要建立三格式无害化厕所或沼气池;常太集镇区要建设日处理2000t的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生活、生产污水,并按一级标准达标排放;③库区生活垃圾集中外运,做到日产日清。

(4)推进生态果园建设。实施果园坡改梯,田埂、梯面、梯壁种草,以草护坡、护埂,分5年完成改造,每年改造400hm2。

(5)封山育林。严禁新开果园,对现有林地内贵重的阔叶树种蕴藏量大的杂木林,逐步加以人工改造,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固土的特殊作用。同时,禁止炼山造林,取缔矿山开采并进行治理。

(6)实施退果还林工程。重点抓好环库公路以下1500hm2枇杷有计划分年度逐年退果还林,营造樟、楠、擦、银杏、黄储、厚斗栎、红锥、绿竹、麻竹等常绿阔叶树种,建立绿色生态拦污带。

(7)建设水环境监测系统。合理布点、科学监测,建立和完善水量、水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远期 (20年内) 整治任务

治理目标是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以上,呈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具体措施是:

(1)环库公路以下民房迁移。公路以下现有民房1712处34.2万m2。未来结合东圳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公路随之上移,以及社区建设等统筹规划,有计划地迁移公路下所有民房。

(2)坡度25°以上退果退耕还林。目前,坡度在25°以上不宜种果的果园有633hm2。按计划分年度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

(3)加快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建设规划,逐步撤村并点,群众居住往社区集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集中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美化人居环境。

五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环保、规划、建设、国土、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库区水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制定,资金筹措,技术指导,监督管理。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2.政策保障

制定库区水资源、水环境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实施办法和鼓励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库区生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编制库区流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库区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3.投入保障

立足当地,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从提高自来水价格、电价、城市建设附加、交通管理费用、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项目中提取费用,设立库区生态补偿基金;征收农村卫生管理费等,从多层次多渠道建立稳定资金投入机制。

4.科技保障

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研究利用环境容量,优化污染源布局,推广生态果园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推行绿化消费,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篇10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农业 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6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逐渐得到人们重视,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传统的嫁接技术到杂交技术再到基因工程,每一次生物技术向前推进,都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美国政府将生物技术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点,进行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立足于现代高端科技,从细胞层次进行开发和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发展现状

生物技术是基于遗传学、生物学、细胞学等近现代高端技术发展起来的,具有科学性、根本性、长久性,对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根据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的研究,培育出了抗倒伏、抗病害等特点的玉米、棉花、小麦种子,减少了这些农作物植株生长初期的死亡情况;将烟草花叶病毒基因转入烟草、黄瓜等作物中,得到了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增加了作物产量。从总体上看,生物技术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农业生产中,在育种、施肥、催熟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2 生物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加速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业总体产量

我国农业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虽然快,但制种方式、技术跨越并不大。根据调查发现,大田种植使用的包衣种子前后3年保持在一个水平中,并不能根据农业的现实需求进行及时改进,进而影响到大田农作物的产量。基于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生物技术还需要在农作物抗病、抗倒伏、抗旱三个特性中投入研究,不断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吸收氮磷钾的能力,加快植株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例如:小麦的产量由250公斤不断增产到600公斤左右后趋于稳定。研究人员应根据小麦氨基酸组合以及排列顺序,近一步优化小麦品种,使其在合理地管理下可以增加100公斤的产量。优化农作物品种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一步,是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2.2 加强对植物细胞的研究深度,减少农业成本

植物细胞工程是基于传统嫁接技术发展而来的。为了得到良好的种苗需要进行多次杂交和自交,确保品种纯正,基因表达趋于稳定状态。在农作物中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细胞培养是最有难度的;西瓜、草莓等水果难点次之;果树、林木和花卉是最简单的。研究者应该通过细胞融合、细胞培养、无性繁殖等手段,不断扩展植株优良品种的个数,增强植株的代谢功能,将营养成分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农作物的使用部分,加大农作物的生产效益。植物细胞培养和研究将从植株性状层面进行植物基因的改造和研究,更加适合农业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应将这种技术进行完善,降低制作成本,投入到实际生产中,为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利用胚胎技术改良牲畜品种

胚胎技术是提高牲畜繁殖速度、肉制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在畜牧业中需要将试管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联合起来,既增加牲畜的繁殖效率,又提高牲畜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和死亡。目前,牲畜试管技术已经得到了使用和推广,羊、猪、牛等牲畜的繁殖速度得到明显提升,大大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效益。但是,单克隆抗体技术以及新型的品种改良技术不够成熟,应用不够广泛,大部分地区仍采用有性繁殖的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人员还需要在改良牲畜品种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和关注度,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此外,政府部门需要向畜牧业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让农业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让研究发展的阻力达到最小的程度。

2.4 加快农业“变废为宝”步伐,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

生物技术还具有“变废为宝”,将农业副产品资源化的功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很多地区都采用发酵设备进行供热发电,不仅做到了废物利用,还做到了废物利用,保护环境。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和产生氨气的原理,通过燃烧氨气获得能源。这种方式造价比较低,适合小家小户独立使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变废为宝”的产业化管理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又一关键性问题。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者应看到农业废弃物的使用现状,找到废物资源利用的突破口,不断扩大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力,进行系统化梳理,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保护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结语

生物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对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各国发展生物技术的时期,我国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扩大自身的生物技术优势,将技术带入农村、带入大田,切实性地促进农业发展。总之,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还有发展空间,值得研究人员进行深层次挖掘。

参考文献

[1]张丽双.浅议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