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设备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设备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设备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能源效率;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可持续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34-04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Murillo-Zamorano(2005)得出能源如同资本与劳动力,对加速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能源效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Andrew和Warren(1982)把能源效率称为“第五类能源”,以突出能源效率在节能中的重要作用。改革以来伴随着安徽省(以下简称“我省”)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资源瓶颈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制约性越发显现。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历元下降到2010年的1.03吨标准煤历元,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但节能降耗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目标,可见节能降耗已上升为我国基本国策。众所周知,服务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少,而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的大户,且工业化是我省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如何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有效缓解我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在能源约束下,通过节能降耗来实现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有关能源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能源效率进行测算,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引入能源分析,通过编制能源投入产出表及能源结构分解分析(SDA)来研究能源、环境、经济、产业间的关联。本文与已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研究节能降耗约束下,工业内部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调整的依据。二是本文不但借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单独分析,而且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综合关联评价分析了工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

安徽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建筑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这些工业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明显。而其余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较小(小于1),说明它们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低。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林牧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大于1),反映出这些工业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在对其他部门发展表现出较强支撑性的同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即所谓“瓶颈产业”)。而其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小(小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支撑性较弱。

二、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计算

由于投入产出表中将工业划分为24个部门,而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包括采掘业(7个行业)、制造业(29个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3个行业),共计39个行业。因为安徽统计年鉴中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H2)的数据,且其他采矿业(H6)的数值较小,为了减少计算误差,将其剔除,因此,计算结果中没有H2和H6两项的分析。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均超出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平均值,其中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005-2007年万元GDP能耗均值超过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均值的10倍以上,这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所在。在2005-2007年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呈稳定下降趋势;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V形波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则呈现A起伏,如何提高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安徽省42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及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测算,笔者提出了在节能降耗约束下,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层次可选择的思路。

第一,优先发展具有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高的行业,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充分发挥该行业对对其他产业的支撑性和拉动性,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同时,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过渡。

第二,有选择性地发展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一般的行业,如: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共同作用,改变其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现状,为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扶持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低,但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关联紧密的行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篇2

1目前通信网络能量消耗的内容分析

我国通信网络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极大的便利了工作的服务,虽然通信网络行业的发展有这么多的优势,但是通信网络行业也具有唯一的缺点,那就是能量的过度消耗。通信网络行业的能量消耗主要来源于通信网络的相关设备,主要包括在通信网络行业中的机房系统的能量消耗、通信网络的电力消耗以及其他方面的能量消耗。以下就对通信网络能量消耗进行详细的分析。

1.1我国通信网络行业的相关设备的能量消耗分析我国通信网络行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由于一些设备的运行导致的过度浪费,在通信网络行业中,设备的运行采用大多都是电源直流的供给,所以在通信网络设备运行的时候要保证电力的一直供给,特别是通信网络设备的电源供给,使用的前提就是整个通信系统的电力安全可靠的持续提供。在进行通信网络设备的电源供给时,一定要对其进行特殊独立的电路结构,从而进行电力系统的供电服务,只有保证通信网络设备的电力能源供给才能够保证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的安全稳定。通信网络的设备运行是一个独特的工作方式,在进行通信网络设备的时候采用的大多都是比较消耗能量的设备,不仅会占用较大的资源,还会极大的消耗电力能量,使得整体的通信网络能源消耗现象严重,此外通信网络的能源消耗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来源就是指这些电力在进行转换时,也会形成能源的损耗。

1.2我国通信网络行业的机房系统的空调能源与能量的消耗分析一般情况下通信网络行业的设备运行都是在机房内进行的,机房的环境会极大的影响到通信网络设备的运行,想要保证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就要保证通信网络机房的规范化环境管理,尤其是对通信网络运行中的远程网络控制器,其他的一些通信网络设备的运行环境一般不能为较高的温度环境,还要保证合适的湿度,这样能够极大的降低通信网络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整体机房的环境组成就是通信网络设备以及电力设备,这些设备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一旦机房的空调能源系统不稳定,就会造成通信网络设备损坏问题,若是通信网络机房内的环境温度与湿度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就会降低通信网络设备的使用能力与寿命,一旦通信网络设备的使用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通信网络运行的过度能量消耗。其中导致通信网络设备能源消耗的原因就是机房内的空调系统的不稳定,导致整体环境的温度问题,形成通信网络设备的能源消耗。

1.3我国通信网络行业的电力系统的能量消耗分析目前我国通信网络行业的供电方式都是从基础的电源发散状的供电,这种供电类型若是设计合理就会降低通信网络的能源与能量消耗,但是在实际的通信网络的电源供给系统中存在着较大的供给结构方式的设计不合理现象,导致电力系统的电源供给存在着较大的设备老化以及设计不合理问题,极大的降低了通信网络设备的质量,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在通信网络的电源供给中还会产生较大的谐波干扰,这些干扰会造成供电质量的下降,极大的浪费了通信网络的能源与能量。

2通信网络解决能耗问题的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我国的通信网络能源消耗问题严重,以上我们对通信网络能源消耗的主要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我们可以知晓在通信网络能耗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通信网络行业要想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就必须要采用节能的新技术降低通信网络的能源消耗,根据科学的技术手段改善通信网络的设备,改善电源的供给方式,改善通信网络的机房环境,从而降低通信网络能耗。以下就针对节能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1节能技术在通信网络设备中的应用分析要想降低通信网络设备中的能源消耗,就要采取节能的技术对通信网络设备进行有效的改善。要换掉通信网络设备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设备构件,在进行通信网络的设备选择中,要选择具有节能性的设备,采用新型的高效低耗节能设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通信网络能耗。其次对于那些高耗能、老化导致效率低下的设备进行全新的更换,统一使用低耗能的通信网络设备,提高通信网络设备的质量,避免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通信网络设备的损坏问题。最后我们在选择通信网络设备时,还要注意通信网络设备的外形,尽量选取一些结构简单,实用性比较强的通信网络设备,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还要加大通信网络设备的维护与检修,保证通信网络设备的质量达到标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降低能量的损耗,保证通信网络运行的节能环保性。

2.2节能技术在通信网络的机房系统环境里的应用分析在通信网络的运行中,导致能源消耗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指通信网络机房内的空调系统的过度消耗,所以节能新技术的应用之一就是提高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将节能理论与技术应用在空调设备的安装中,从而降低通信网络通信的能量消耗。通信网络机房内的环境会极大的影响到通信网络设备的使用,我们要使用节能的空调设备,从而保证通信网络机房环境的温度规范性,也降低空调自身的能量消耗。在通信网络的空调系统中安装节能的装置,将外部的环境引入到机房内,从而实现通信网络的节能目标,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应用在通信网络的运行中,可以有效的解决通信网络的能源过度消耗问题,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结束语

篇3

中国产品适合东盟国家

在越南与中国接壤的芒街、凉山和平顺等地,一条条输电线路将中国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越南。“这不仅解决了居民用电问题,同时也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电力。”越南平顺省官员说。

其实,不仅是电力和电网技术,东盟国家需要的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技术等都可以在东博会上找到。中国优质的电力、新能源技术企业每年汇聚东博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针对东盟国家的采购需求,第13届东博会将继续展示中国的发电设备、输配变电设备、成套设备及电工附件等电力设备。同时,为满足东盟商家对新能源技术不断上升的需求,本届展会还将继续展示中国在电力新能源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制能技术项目展示及应用等新能源技术及应用。

据了解,报名参加第13届东博会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展的中国企业十分踊跃,知名的企业包括中国大唐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南方电网、中国国家电投、中国广核集团和鲁能集团等。

集思广益共推电力合作

第13届东博会会期将举办“2016年中国一东盟电力合作与发展论坛”。作为本届东博会35个重要论坛活动之一,该论坛将以“共建能源丝路”为主题,就中国与东盟国家电力行业合作发展以及电力行业领域的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能耗

1.引言

国家建设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飞速发展,一栋栋光鲜亮丽的建筑在我们身边矗立起来,在装饰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建筑行业的进步,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一直困扰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的能源正在呈直线下降的态势,出现了能源资源枯竭的现象,而且我国的建筑总量在逐年上升,且多为高耗能建筑,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的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二到三倍,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如今的城市建设方面也在不断的摆脱传统的施工观念,注重于先进技术的引用,通过技术不断的改进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研究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意义重大。

2.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现状

如今我国的城市建筑行业越来越红火,住宅建筑在不断的增加,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但是在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和工作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带来的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整体的建筑趋势呈现出了高度浪费的形式,属于高能耗产业。据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就已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19%~20%,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并且处于持续发展之中,那么这个比例已经是非常巨大了,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之中,建筑能耗在逐年增加,已经到了不得不抑制增长的程度(如图1所示)。

图1 1996~2010年建筑能耗统计图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能有效结合当前的先进施工技术进行建设的情况,有很多的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有很多的欠妥部分,特别是在建筑材料方面,很少采用高环保度的材料,现在很多建筑企业只注重于发展的进度,忽略了能源消耗问题,并且由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产生的污水、建筑垃圾等处理不当,导致工程结束后要耗费大量能源来治理环境污染,这又加大了能源消耗,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非常的不利。我国大部分的建筑都是高能耗的类型,这种建筑的方式与我们的建筑施工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对建筑施工技能进行科学的优化改良,能够有效减少建筑能耗,促进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3.建筑能耗的主要表现形式

3.1施工设备消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施工设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施工设备,尽管使用这些设备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但与此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能源,却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对于经济利润过分追求,只注重工程进度的控制和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往往并不重视施工环节的能耗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工作不到位;(2)工程设备缺乏维护与保养;(3)设备老化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施工的质量及能耗问题。同时,由于设备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许多施工设备的低效率运转,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现象。

3.2建筑材料内含能量的消耗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完工后使用寿命长短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建筑材料的质量的高低与建筑材料的内涵能量也有着较大的关系,建筑材料的内涵能量指的是单位重量的建筑材料在生产时所消耗的能量的总值,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在一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能耗大约占据了90%以上,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占据的地位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就是:水泥、钢材、砌块以及玻璃。

4.建筑施工技术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改进措施

4.1降低施工环节的能源消耗

建筑施工的能源消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环节,因此,降低施工环节的能源消耗是降低建筑总体能耗最有效的方法。施工设备的能耗占施工能耗的绝大部分,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设备的检查工作,选购施工效率高、能源消耗相对较低的设备参与工程施工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施工能源消耗问题。另一方面,建筑施工技术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采用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建筑物的护墙,这是一种利用火力发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经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对于建筑物的保温节能具有很好的效果。

4.2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因为建筑施工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而且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由于施工遗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者资源消耗,也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做好施工能源的消耗控制工作、降低环境污染的影响力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且意义非凡。

4.3合理利用建筑材料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用户的使用效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合理利用建筑材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建筑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加大对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是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径;(2)要增加对新能源的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以被应用的建筑施工现象的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针对不能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新能源(如图4);(3)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率。

图4:墙体结构的能耗优化

5.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建筑业进步显著,但是,建筑行业是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行业。因此,在施工设计时需要选择正确的建筑结构,在材料选择及施工能耗上合理控制。加强建筑施工技术,合理规划设计,减少建筑施工能耗环节,才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促进建筑行业健康的发展。通过建筑施工技术的提高,来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心成,论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应用[J],建筑工程2012(1):204.

篇5

[关键词]散热仿真技术;新能源;电力电子

中图分类号:TM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51-01

一、新能源电力电子技术行业概析

电力电子技术是有效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应用电路设计理论及开发工具,实现电能高效能变换与控制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是以电子技术、电力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基础,其中,电子技术是硬件基础,电力技术是主要应用范围,控制技术则是软件算法的主要实现形式。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和国防军仁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行业,就是对所有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研制生产电力电子器件和电力电子设备、提供相关设计与施工服务一大类现代工业基础行业的总称。整体来看,国内新能源电力电子产业可划分为三个环节:上游的电力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上游)、中游的电力电子设备(产业链中游)、下游的电力电子的行业应用(产业链下游)。其中,电力电子设备正朝着高性能化、智能化、全数字控制、系统化和绿色化发展。由于电力电子技术是实现节能高效、升级传统产业的关键技术,因而,整个电力电子行业也在倡导节能环保的当下,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上新兴节能的先锋。

二、散热仿真技术

散热仿真技术,就是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来对散热性能进行模拟,以评估温度分布、对流设计是否合理、高效,是否符合设计指标要求。利用散热仿真技术,能够提高电力电子产品的设计水平,缩短设备等产品研制周期,降低成本。在设备研发初期,利用散热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为设计者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是未来产品设计的大势。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输出功率仅占到设备输入功率的一部分,其功率损失通常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在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功率密度的不断增加,温度已成为影响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的失效率呈指数增长趋势,一般地,环境温度每升高10 ℃,失效率增大1倍以上,因此称为10 ℃法则。据统计,超过 55%的电子设备的失效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因此,为了避免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影响电子器件正常工作和运行,就需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增加散热功能设计。

三、散热仿真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电子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变频空调电子散热仿真优化设计为例,来探讨散热仿真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电子行业中的应用。目前,变频室外机的电子元器件散热器的相关参数一般都是设计人员根据经验设计的,为确保保证产品运行的可靠性,散热器各设计参数的裕度通常设计的也比较大。其缺点是散热器开发初期需要不断进行实验测试,导致开发周期变长,开发成本过高。通过CFD 数值仿真计算,能够优化电子元件散热器的性能,降低散热器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升变频空调控制器运行的可靠性。本文以某款分体式变频空调室外机的主要电子散热元件及与之相关的散热器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CFD 方法,并结合相关实验测试的方法,进行计算及详细的对比,验证仿真计算的准确性,并对散热器方案进行仿真优化设计。

初步CFD 仿真计算校核

以某变频空调室外机为研究对象,建立计算的三维模型,通过CFD 仿真软件进行三维定常数值模拟计算,在仿真计算时,将轴流风扇简化为二维模型,设定其速度大小(或风机特性曲线)及出流方向,进口为环境边界条件。计算仅考虑该变频室外机的四个主要发热元件(IPM、二极管、IGBT、整流桥),其他热损耗小的电子元件忽略不计。图1是仿真计算建立的三维模型,图2 是该款变频室外机的散热片示意图。

由于运用电子元件运行的工况复杂性,运用测试仪器难以得到电子元件的真实热功耗,所以,仿真计算首先任务是需要预估各款电子元件的热功耗值。先研究四个主要电子散热元件中的两个元件之间的功耗变化对各自的温度及最高温度 Tmax(4 个元件的最大温度值)的影响,图3、图4分别为仿真计算的预估 IGBT- 整流桥及二极管 -IGBT 对 Tmax的影响曲线。将电子元件的所有以下组合 IPM- 二极管、IPM-IGBT、IPM- 整流桥;二极管-IGBT、二极管 - 整流桥;IGBT- 整流桥,按照如上的思路研究其功耗预估对 Tmax的影响,并将其与实验测试的 Tmax及其他的测点温度值进行比较,从所有的仿真数据里选择一组与实验的测点温度值比较接近的功耗预估值作为最终校核准确的温度值,其预估的功耗值即为各个元件的功耗值。

四、结论

借助热仿真分析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系统的热设计分析结果,给出设备的温度场分布以及元器件温度,从而使设计者对设备的散热能力有直观、准确的了解,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予以修改,迭代进行设计和仿真,使其最终满足技术要求。

通过CFD仿真计算方法对该款变频室外机的风道、电子散热元件以及散热器进行分析,说明电子散热的 CFD 仿真计算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为设计方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对于此类变频室外机,虽然中间隔板打孔可降低各电子元件的温度(3℃左右),但是同时也增加了风机侧低频噪声与压缩机侧高频噪声的相互影响,恶化了噪声音质。所以当变频室外机运行工况下的电子元件温度过高时,可以考虑采用此种方法来实现降温;在变频室外机运行工况下的电子元件温升正常情况时,不建议采用此种方法。

参考文献

篇6

1.1碳排放的测量方法我国官方并没有对碳排放量进行特别统计,学界用的碳排放数据都是基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碳排放系数估算得到的。如张雷、李艳梅、胡初枝等基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徐国泉等建立了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svisia分解法,对我国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20]。李健等结合上述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3]。上述研究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研究思路大体相似,煤、石油、天然气热力和电力是我国主要能源,只要估算出这五种基础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结合能源的消费统计数据,就可以对碳排放进行估算。本文碳排放采用如下公式在李健提出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其中,TC为碳排放总量;Ei为第i类能源的消费量,Pi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规定的数值,即1吨原煤折0.7143吨标煤、1吨原油折1.4286吨标煤、1万立方米天然气折13.330吨标煤、1百万千焦热力折0.03412吨标煤、1万千瓦时电力折1.229吨标煤。碳排放系数各国测算的结果有所差别,本文煤炭、石油、天然气采用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作为测算的依据,热力和电力则依据宋佩珊、王文秀和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编制的《2010年中国区域及省级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出。

1.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类问题的数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样本自身的属性,按照某种相似性或差异性指标,定量确定样本之间的亲属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系程度对样本进行聚类[25]。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变量空间中根据变量特征或者指标性质对样品,即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叫做Q型聚类分析;二是在样品空间中根据变量在样品上的观测值对变量进行分类,叫做R型聚类分析[26]。本文着重对各产业进行分类,故采用Q型聚类分析。

1.3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GDP(万亿)和广州市年末常住人口数(万人)均来源于历年《广州市统计年鉴》(2004~2013)。

2结果分析

2.1广州市三次产业碳排放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二、三”调整为目前的“三、二、一”,第三产业占据了三次产业的主体地位。据统计,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35.2%和64.3%。形成了以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支柱的国民经济体系。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95%、42.05%、42.49和13.50%左右。第一产业的碳排放量趋向稳定,近10年来一直维持在2%左右的低位,这说明第一产业并不是影响广州市碳排放总量的主要因素。另外,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增长迅速,2012年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广州市碳排放量比例中,以工业部门为主要构成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工业结构重型化,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相对低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2012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为32.02:67.98,重工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的71.72%。随着广州城市化、现代化不断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碳排放需求将进一步释放。10年来,第三产业的碳排放比重迅速增加,2012年第三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由于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等较耗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所致,第三产业比重所占比重加大。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小,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能耗增加,碳排放比重有所提高。除第一产业外,其他部门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图1),其中第二产业部门下降幅度最大,这是由于工业行业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部分高能耗企业(印染、造纸等)关停或转移,高附加值低能耗行业(电器机械制造业、医药业等)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最低,但同时应该看到,10年来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缓慢,第三产业是未来广州经济增长的核心,金融、保险、物流等服务业是发展的重心,而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小,所以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仍有较大下降空间。第一产业碳排放强度有所上升,这是农业机械化导致能耗上升的结果。

2.2广州工业内部各行业碳排放分析第二产业作为广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低碳指标无疑是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放弃一些碳排放较大,但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部门。进一步优化广州工业结构的关键是甄别出碳排放量小、社会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方面提取指标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进行聚类分析,建立起广州工业内部的分类体系,该体系显示未来广州应该大力发展的行业和重点优化的行业。

2.2.1指标选取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衡量分别选取增加值规模、就业系数、碳排放强度这三项指标。增加值规模代表该行业占工业比重,体现了该行业重要程度,增加值规模越大,则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越强。就业系数为行业的就业人数与该行业增加值的比值,反应行业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就业系数越大,则单位增加值吸纳劳动力越多,但同时也说明劳动生产率较低,在目前我国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需要辩证的看待这项指标。碳排放强度是单位增加值的碳排放量,该项指标反映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2.2.2聚类分析本文采取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工业内部行业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广州统计年鉴2013》查得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单位增加值能耗等数据,从而计算出增加值规模、就业系数和碳排放强度等反应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指标(表2),依据指标对各行业进行聚类分区。本文采用的是系统聚类法,运用SPSS19选择ward聚类方法,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聚类结果见图2。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将广州的工业部门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2个,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占总增加值规模比例高达34.18%(为叙述简便,下述指标占比规模未作特别说明皆为该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增加值规模最大的两个产业,是广州的支柱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就业系数较低,但就业人数较多,就业人数规模为13.95%;同时也是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产业,碳排放强度仅为0.11,碳排放量占比为5.98%。上述产业为经济效益很高,同时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产业,就业人数较多,是广州今后优先发展的产业。第二类,14个,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规模37.09%,就业规模44.82%,碳排放规模8.37%,就业系数0.04234,碳排放强度0.15749,主要为先进制造业和饮食制造业,该类产业产值的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较小,增长速度快,科技含量较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属于典型的低碳行业。造船业,各类设备制造业,通信电子以及生物医药应该作为广州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对于食品饮料,应健全监测与监控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应用各项信息技术改善销售方式和渠道,依靠“广式食品”的传统美誉,做强做大“广式腊味”“广式月饼”,更好地体现岭南美食文化。第三类,8个,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规模10.78%,就业规模30.93%,碳排放规模4.64%,就业系数0.10587,碳排放强度0.28035吨每万元,大部分属于轻工业,就业系数较高,碳排放强度较低,但经济效益偏低的产业,从现阶段来看,该类产业能够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对环境污染较小,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如高端服饰、体育用品、高尚家具品牌的建立。第四类,6个,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规模4.75%,就业规模8.46%,碳排放规模12.89%,就业系数0.0595,碳排放强度1.37282,属于典型的高碳低效产业,是今后广州发展需要重点控制的产业,关停部分高碳产业,提高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如通过环保搬迁、园区集聚和技术升级,提高造纸工艺技术水平,开发各类高档新闻纸和高档文化用纸,进一步发展广州特色的高档印刷业。第五类,2个,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碳排放高达68.12%,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碳排放强度最大的两个产业,碳排放强度高达3.18吨/万元,为平均碳排放强度的5.3倍;增加值规模为13.20%,就业系数低,就业人数仅占1.84%。上述产业为经济效益较高,但碳排放较大的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不大,产业的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较大,增长方式不够“低碳”,通过技术革新,大力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还很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通过上述产业分析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对广州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城市生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来说,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略有增加,由2003年的1.60%提高到2012年的1.95%,这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变化最大,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由2003年的59.09%降低到2012年的42.05%,而第三产业则从2003年的24.48%提高到2012年42.49%,2012年第三产业碳排放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贡献率高达64.3%,说明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二产业中工业部门众多,其内部各行业碳排放相差较大,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五类。第一是优先发展行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该类产业产值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碳排放强度低,就业人数较多。第二是重点发展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该类产业科技含量高,产值规模较大,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同时碳排放强度较低。第三是优化发展行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该类产业大部分属于轻工业,就业系数较高,碳排放强度较低,但经济效益偏低的产业,关键在于提高技术,打响品牌。第四是限制发展行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碳低效行业,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必须发展外,其他行业应重点监控,关停部分行业,引导行业走低碳化道路。第五是深化发展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该类产业作为能源供应业,虽然属于高碳排放产业,但是能源是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今后需要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发展核能、风能、潮汐能等能源,满足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篇7

关键词: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计量器具;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21-03

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计量仪表进行联网,实现计量仪表的在线实时数据采集和管理[1]。系统的组成通常由计量检测设备、数据集中器(分站)、用户终端、管理服务器(主站)、管理软件和网络器件等构成,具有能源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能源计量功能,其输出数据可用于能源统计与能源审计。

一、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各行业开发和使用的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无统一规范标准。因为缺乏国家规范性的指导文件,企业按照自行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能源计量管理系统模式较混乱。许多企业因为没有相关标准或规范的指导而茫然。据浙江省医药化工行业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调查显示,现阶段企业在能源计量系统由于系统结构、功能模块、数据结构与输入输出报表等多方面的不规范,使得企业在计量器具选择、计量数据采集点设置的规范导致企业能计量与源平衡的不确定性。因为缺乏相关标准或规范,很多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系统输出政府能源监管部门的需要的各类申报报表(企业耗能设备一览表、企业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能源工业企业能源购销存表、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报表、生产信息报表),误报和漏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政企不一致的状况,使得政府能源监管部门较难统一管理企业的能源统计与审计工作。本文就结合当前中国用能行业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对系统的设计规范做一些浅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二、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一般要求和设计原则

1.系统的软硬件环境设计要求

在设计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时,对设计硬件上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逐步完善。同时,配备的计量器具必须要能在线检定或校准;软件设计要考虑全面,给予必要的完善及升级的空间。

2.确定现场能源计量检测点设置与计量器具配置要求

(1)现场能源检测点确定。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应能采集行业不同种类能源的数据。所称能源数据,指煤炭、原油、电力、天然气、焦炭、水、蒸汽等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回收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2]。

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点的设置原则是以能够准确和实时采集数据的作为计量检测点,并且要考虑能满足能源平衡、能源统计与审计要求 [3]。具体数据采集范围包括:

a)输入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的能源及载能工质;b)输出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的能源及载能工质;c)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使用(消耗)的能源及载能工质;d)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自产的能源及载能工质;e)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科回收利用的余能资源。

(2)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根据GB/T 17167―2006标准要求,能源计量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点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不低于表1的规定(见下页表1)。

3.合理选用现场能源计量器具

根据GB/T 17167―2006标准要求,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所选用的能源计量器具,要依据不同用能设备所耗的能源类型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计量器具。所选用的计量器具必须要能提供数计量据输出接口。选用的计量器具除了保证精度要求,也要根据生产工艺、使用环境等条件的要求,进行选择相适应的计量器具。

能源计量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计量器具准确度不低于表2的规定(见下页表2)。

4.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原则

(1)计量器具系统模块。计量器具系统模块的功能是能源计量管理系统与能源供应部门收费端计量数据联网,实时监控一级计量和二级计量能源数据偏差,并将所采集计量数据形成对比图,出现不合理偏差系统立即报警。系统对电能供应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有报警提示和报警记录。

(2)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模块。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模块的功能是自动采集各类能源计量点的实时瞬时量和累计量,采集周期在1分钟~24小时范围内可调。采集数据项目完全符合能源统计和能源计量管理部门的要求。

(3)采集数据传输、存储、查询系统模块。采集数据传输、存储、查询系统模块应满足实时传输的要求,考虑到数据传送速度,有线传输200米以内可采用双绞线串口传送,超过200米宜采用光纤以太网传送,也可采用无线传输;各采集点数据传输到人机交互界面的时间不应超过1秒。数据输出应满足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可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查询到所有的能源计量数据输出。能源数据中心服务器实时监控历史数据一般要求保存不少于60天。

(4)数据汇总和计算分析系统模块。数据汇总和计算分析系统模的功能是对能源消耗计量数据进行汇总,并按照系统设定各种能耗定额指标和节能量化指标计算分析,并自动形成对比分析图表。超过指标系统立即报警提示。通过报警提示,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能源浪费现象和能源消耗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纠正与改进,及时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能源成本开支。能耗定额指标和节能量化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企业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企业和车间能源消耗定额及用能设备单耗等。数据汇总和计算分析系统模块功能能够对每个产品能源成本、每个车间能源成本和企业能源成本进行监控和分析,并自动形成对比分析图表,用能成本超过预定费用,系统立即报警提示。

(5)报表统计系统模块。报表统计系统模块功能是能够根据政府、各级公司及分公司需要,自动导出所有的各类满足政府能源统计与审计要求的用源申报报表(企业耗能设备一览表、企业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能源工业企业能源购销存表、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报表、生产信息报表等),能源统计报表数据均能追溯到系统计量检测记录。

(6)企业、车间、设备能源管理系统模块。企业、车间、设备能源管理系统模块功能是实时监控企业、车间、设备能源实时消耗量,监控各项用能指标不超过定额指标。超过定额指标经报警提示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改进。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能对重点用能设备能耗状况、负荷率、有效利用时间、开启、停止时间等影响能源消耗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设备的高效、经济运行,减少设备的空载时间和能源浪费的地方。

5.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和维护原则

信息系统应做好防电磁干扰,采集信号线应采用屏蔽线,并禁止与强电信号线混敷;与信息系统相连的外网系统应做好防火墙等病毒隔离措施。用能单位应设系统维护人员负责能源计量信息系统的整体维护;各车间也应有专人负责每天不少于一次的仪表值和信息系统反馈值的一致性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

三、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工作成效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3月,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上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了《医药化工行业能源计量信息系统》联盟标准,建立了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的管理模式,实现能源计量管理标准化。通过近一年的标准实施表明,统一规范的能源计量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工艺过程中的能源计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的正确必可靠性,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改节能效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真正发挥了能源计量数据的功效。其次应用能源管理的科学方法,结合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精确计量,自动采集能源量值数据信息,对能耗数据进行计算汇总、图形对比、经济分析、量化评价,控制能源消耗,节约了能源成本开支,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例如,浙江省重点试点企业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发酵车间经过对蒸汽消耗数据的分析,将灭菌工艺由原来的间歇消毒改为连续消毒,使车间每月蒸汽消耗量下降30%。精馏车间强化循环水温差管理,优化了操作参数,耗汽量从原来6吨/小时下降为4.5吨/小时,循环水用量从910 吨/小时下降到450 吨/小时,使该车间每吨产品能源成本下降15%。通过考核,公司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6%。

为了扎实推进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企业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规范、有效、科学的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规范企业能源计量与管理,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家依法实施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涛.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274.

篇8

[关键词]新型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22-01

一、新型能源种类分析

(一)风电

目前,我国风力发电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当前风电基地规划主要是在西北,规模比较小,传输距离远,并且存在许多复杂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所以风力发电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促进节省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同时风力发电由于投入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大大抑制风力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风力发电的发展。

(二)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是最常见的新能源,目前有待进一步开发。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到一定的功率峰值。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我国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较少,所以还需要加大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发力度。

(三)核能

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但是具有高风险,应重视对核反应堆技术的改进。当前使用的核反应堆技术还不成熟,核能源的使用范围也过于狭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技术开发上的突破。核能的发展存在核泄漏的风险,由于技术不成熟会导致放射性危害极大,恢复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核能技术的利用过程中应加强监督使用。

二、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一)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我国能源的需求非常大,能源需求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电力新能源作为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结构。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极大地缓解用电压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煤炭的紧张局面,解决能源危机。

(二)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

新能源的使用直接结果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将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能源的需求,煤矿的开采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将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有利于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发电将使非法煤矿开采量大大降低,并促进空气污染水平降低。

(三)发展新能源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我国目前煤发电和北方冬季取暖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力新能源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因此,电力新能源发展已成为电力行业的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

就风能发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通常会带来复杂的电力系统技术和经济问题,对电力新能源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国风电新能源发展数量多,但电网规模小,对电网的顺利运行需要依靠更高电压的支持,才能可以实现远程传输。同时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发展造成了系统调峰和频率调制新问题。掌握核心技术不够,关键部件所需的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同时无创新平台开发新技术。同时,当前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缺乏社会的支持。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深入使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缺乏社会支持导致其应用活性研究受到严重限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带来了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的发展不协调,加之新能源的开发成本增加导致新能源发电设备闲置。

四、加强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创新新能源发展制度,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极为严重,所以国家应根据新能源,在充分调查和评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电力行业中的新能源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设定,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阶段性任务。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对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继续完善投融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商业银行和国际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并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种财政补贴,解决新能源产业投资成本高的问题。

(二)注重新技术的研发,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

使用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首先必须确保新能源技术研发投资稳定增长,支持新能源和工业产品发展,增加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力度,在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加强技术合作,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促进新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三)规划新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的使用

积极规划未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建设综合能源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在电力行业中大力推进新能源使用,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结合各地不同资源结构头部,基于相关行业发展的规模,进一步解决新能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有效改善电力行业发展中的能源结构。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要越来越大,能源发展形势和面临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我国在发展新能源和电力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型能源在未来电力行业中所处地位及前景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电力行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创新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策略,总之,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影响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坤云.论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

[2] 陈月阳,朱冰,王聪.浅析新时期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4(01).

[3] 郭淑贞.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08).

[4] 连杰,王璐.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3(11).

篇9

1.1参考Chai[8]的研究成果,出口贸易引起的碳排放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式(2)中带撇的变量表示该变量在研究时序内的变化量,等式左边表示由出口引起的碳排放变化量,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效应,即在总出口额和部门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由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量变化;第二项为技术效应,即在出口总额与出口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各部门碳排放强度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化;第三项表示规模效应,即在出口结构和部门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由出口总额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量变化。

1.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中的工业分行业增加值、分行业能源消耗量以及出口贸易总额数据均来源于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出口贸易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分行业出口贸易额选取的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出口贸易额。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分别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出口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数据。鉴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借鉴前人文献的分类方法,将中国主要工业分类归并调整为14个行业,具体如表1所示。

1.3行业碳排放量测算为计算各主要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而计算出口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技术效应,有必要经测算获得各工业行业的行业碳排放量数据。本文将采用方程(3)所示的计算公式,通过一次能源消耗量及其碳排放系数来估算各主要工业行业一次能源消费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C为行业碳排放量,E表示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行业消费量,F为一次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通过搜集不同机构研究确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取其平均值,确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的碳排放系数F分别为0.728,0.549,0.416。

2出口贸易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因素分解分析

2.1结构效应根据模型(2)的计算方法,将2008年相对2004年、2012年相对2008年各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份额变化量,分别与2004年和2008年该行业的碳排放量相乘,加总后即得到出口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在2004~2008年和2008~2012两个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由于出口结构变动而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化,计算结果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由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在第一个计算期内,我国工业行业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出口份额下降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由此带来的碳减排量分别为142.002万吨和1536.27万吨。值得注意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口份额的减少量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其对我国工业碳排放量的增加发挥了最大的抑制作用,减排量为299.28万吨,此外,一些加工制造业出口份额的小幅降低也为碳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出口份额增长较快的行业包括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行业的能源利用率高且碳排放量低,即使出口份额增长很快,带来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比重并不大。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加工制造行业,由该行业出口份额变动带来的碳排放增量最多,多达21006.23万吨。总的来看,在2003~2007年这一计算期内,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0140.03万吨,结构效应为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结构处于从轻纺制品行业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行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在朝着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从图4、图5和图6可以看出,在第二个计算期内,出口份额增长较快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这些年里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的出口,由此带来的碳排放增量分别为819.425万吨、154.5555万吨和274.29万吨。由于这些行业本身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低碳行业,所以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增量并没有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出口份额减少的行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和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口份额的调整对降低碳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碳排放量减少了17810.1万吨。2007~2011年处于“十一五”规划期间,总的来看,在这一计算期内,工业行业出口结构不断向低碳低能耗转变,工业行业的碳减排起到了成效,减排量为167.81万吨,结构效应为负。由此可以说明,此计算期内,我国始终坚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出口结构,把减少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结合这两个计算期来看,在第一个计算期内,我国初步确立了工业碳减排意识,但减排成效尚不明显。在第二个计算期内,各主要工业行业已基本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结构转变,并取得了较显著的碳减排成效。

2.2技术效应碳排放强度也称碳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各主要工业行业,因此这里的碳强度是指单位工业增加值中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模型(2)的计算方法,结合两个计算期各主要工业行业的行业出口额与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二者相乘再加总便可得出主要工业行业出口对碳排放影响的技术效应,计算结果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由图7、图8和图9中的碳强度数据可知,2004~2008年和2008~2012年两个计算期内,碳排放强度都较大的行业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和造纸印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这些高碳排放行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制造行业为主,其生产效率和排污处理水平较低,伴随着能源消耗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也较大。碳强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清洁型工业行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总的来看,各主要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资源密集型和重度污染行业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和医药制造业表现尤为显著。具体而言,第一个计算期内碳强度下降最多的行业依次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和医药制造业,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分别减少了191.1万吨,215.83万吨,34.01万吨,295.23万吨和327.04万吨。在第二个计算期内,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仍保持着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减少并跃居减幅量首位,给工业行业碳减排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到第二个计算期结束,14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13个行业的碳强度水平已经降低到每亿元1万吨以下,表明我国在节能技术上的进步,使得工业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减排效果,一些行业如各类机械、设备和器材制造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已经接近每万吨0万吨。综上所述,由于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在第一个计算期内碳排放量减少了1233.08万吨,技术效应为负,在第二个计算期内碳排放量减少了1809.81万吨,技术效应为负。这说明在过去这两个计算期内,我国工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了,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应用,对国家的碳减排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3规模效应根据模型(2)的计算方法,将2008年相对2004年、2012年相对2008年各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与2004年和2008年该行业的碳排放量相乘,加总后即得到出口结构和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在2004~2008年和2008~2012两个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由于出口规模变动而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化,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第一个计算期内,除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外,其余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规模都大幅增加,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率均超过了100%,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更是高达730.01%。因而在该计算期内,由于出口规模的变动而带来的碳排放增量大大超过减排量,总计2230144.01万吨,规模效应为正,但一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行业的出口行业的出口规模显示出大幅度的增加。在2007~2011年也即第二个计算期间,各主要工业行业的出口规模均大幅缩小,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出口增长率分别下降至-60.02%、-64.07%、-1.80%和-18.51%,由此带来的碳排放减量分别为792701.55万吨、37204.81万吨、352.78万吨和339860.07万吨,为工业碳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碳排放减少了204136.20万吨,规模效应为负,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坚持走信息化道路,扩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品行业的出口,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排污控制,工业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3.4总效应综合来看,主要工业行业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变化是出口结构、生产技术和出口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表3可知,在第一个计算期内,主要工业行业出口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为正,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碳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给碳减排带来了积极作用,结构效应虽为正,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出口结构已经处于向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清洁化方向转型的过程中。在第二个计算期内,总效应为负,其中出口规模的减小是导致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出口结构的变化给碳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结论与建议

篇10

关键词:

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宁波;减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70-03

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高耗能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近年来,各国以保护环境为由,力主对高耗能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限制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气候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法国则提出将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巨额碳关税。

随着国际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WTO在环境和贸易问题的立场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征收碳关税即将成为一种趋势。而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来看,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耗能和高碳排放的商品占了主导地位。而提出开征碳关税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是我国的主要市场,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即将面临碳关税壁垒的压力。在此情形下,有必要对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进行研究,制订相应的减排措施,以降低出口成本,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个目的,本文以全国外贸百强列第七位的宁波为数据样本,测算该地区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并分析如何减少出口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对策措施。

1 宁波主要出口商品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碳排放主要与能源消耗相关,是化石能源燃烧的副产品。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标准,碳排放量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目前我国并未对碳排放量进行监测,因此很多数据均通过对能源消耗而计算得来。

本文采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提出的方法计算出口商品的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燃烧释放的CO2量。

燃煤的碳释放量=耗煤量×0.982×0.73257

上式中:0.982为有效氧化分数;0.73257为每吨标准煤的含碳量。

在获得相同热能情况下,燃油的碳释放量=燃油折算成的标准煤当量×0.982×0.73257×0.813(燃油释放CO2量/燃煤释放CO2量);

在获得相同热能情况下,燃气的碳释放量=燃气折算成的标准煤当量×0.982×0.73257×0.561(天然气释放CO2量/燃煤释放CO2量)。

在采用上述方法计算碳排放量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作了如下处理:

针对宁波对外出口商品数据,笔者撷取了出口量前20位商品(前20位商品占总出口产品的比例高达50.4%),本文数据中,能源消费量、历年全市及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源自宁波统计年鉴2006-2011年的数据,出口商品数据源自宁波外经贸局。出口商品所属行业的划分则根据质检总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来进行统计。

要计算宁波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可先将宁波主要出口商品进行分行业归类,然后,根据ORNL的方法对分行业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进行计算,以上结果得到各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各行业工业产值的比值就是行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每个行业占行业出口生产总值的比例相乘,就可以得到各行业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

(1)2006-2010年宁波工业分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碳排放这一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即碳排放强度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宁波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见表1),与其工业产值的比值就是其碳排放强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宁波各个行业碳排放强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仅为2006年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仅为2006年的百分之三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甚至达到了2006年的百分之二十。这与我国近几年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并提高相关产品的排放标准政策有关,比如2006年起,我国就提高了服装业污水的排放标准以及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审核;各种装备制造业也纷纷制定了行业的绿色标准。但也有部份行业碳排放强度五年来并未下降,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其中家具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小是因为国家对家具制造业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的排放标准实施较晚,自2011年起,这几个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才有所提高;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于资源性产品的开采和压延,碳排放强度大于1,多年来没有下降,说明宁波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对能源效率和结构问题关注不够,没在在资源开采的技术上有所突破,未能切实降低碳排放强度。

(2)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宁波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每个行业占行业出口生产总值的比例(见表3)相乘,就可以推出各行业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见表4)。

根据表4,可以看出纺织业、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造纸这四大行业所占比例最高,这四大行业对应的出口商品为:纺织纱线与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钢材、纸及纸板(未切成形的)。2006年到2010年,这几个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高达40%,这与其行业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以碳排放量比例排位第一的纺织业为例,纺织业位列国家“十一五”统计的10个高耗能工业部门的第一位,作为纺织工业重要部分的化纤行业则高度依赖石油资源,而且化纤行业还面临着高能耗、重污染的问题;就排位第二的纺织服装业而言,服装从原材料的制作到其自身的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每一个环节均会排放出一定的二氧化碳以及消耗大量的能源;排位第三的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所占出口比例并不高,在出口前二十种主要商品中排名末位,但因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煤、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折合而成的标准煤高出其他行业好几倍,因此碳排放量高居不下;排位第四的造纸业是国家七大“三高”产业之一,资源、能源消耗高,需消耗大量的原煤、汽油、柴油、燃料油,污染严重,能耗效率低下。

2 结论与启示

本文根据宁波主要出口商品所属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工业产值和出口比例,计算出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量所占比例,结果发现:

从整体规模上看,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并无下降的趋势。部份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碳排放强度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出口量的攀升,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没有太大变化。而部份行业如纺织业、交通运输、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及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平稳变化的态势。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资源密集型的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及出口规模多年来没有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碳排放强度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其出口规模略有所扩大,耗费能源没有明显下降,因此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一直为21%多,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本身碳排放强度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小,其碳排放量在出口行业中所占比例较低,对宁波出口商品整体减排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减排意识的普及,碳关税未来将成为影响宁波出口商品的新绿色贸易壁垒。此外,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即碳排放强度)需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省市,纳入各省市的发展规划并作为约束性目标的要求。总体上来讲,“低碳”贸易势在必行,我们应及早制定相应的出口减排措施,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以宁波为例,需筛选出碳排放量高的行业进行重点减排,根据对表4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的分析,当前宁波需对纺织业、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造纸这四大重点碳排放行业进行减排。

首先是纺织业及纺织服装业。这两个行业出口比例与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均排前两位。在此可将宁波的纺织、服装业与同是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最发达的深圳作比较。根据深圳统计年鉴的数据,深圳2009年、2010年服装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13、0.11,低于宁波。究其原因,深圳很早就对服装业进行转型升级,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制造环节,不断地向价值链的两端(研发、设计、销售)升级,打造出了多个自主品牌,这样可以达到合理分配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深圳服装企业致力技术创新以降低碳排放。如深圳的利华成衣集团花费百万资金改造纺织设备,改进工艺,推动了低碳纺织品的生产,如此循环利用节省下来的资金达280万元,远高出花费的资金。而宁波服装虽然出口量巨大,却仍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出口的交货值只占出口额的1%。贴牌加工模式实质上是生产发达国家外包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这种对资源高强度、高密集化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

针对这二行业采取的措施如下:第一,从服装的面料入手,纺织及服装业所用面料主要是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的碳排放量极大,可尽量使用丝绸、棉麻等天然纤维等面料进行生产,并鼓励环保型、低能耗面料等新型面料的开发;第二,对纺织业的产品及设备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消耗、节约染化料、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工艺,生产批量小、个性化、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开发新型工艺设备和改造落后高能耗设备,当前纺织设备的热效率低,消耗能源量大,改造之后,不但可以增强产品出口的优势,还能节省能源与原料的消耗,以适应国外市场更高的进入标准;第三,加快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将宁波纺织服装业从“贴牌生产”向原创设计、自创品牌、创立名牌转变,逐步调整升级为高设计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意型产业。第四,注重配套环节的节能减排。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关注原料、工艺及设备,还要考虑其他环节如运输历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即推行服装低能耗、低排放运输方式,在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等环节,充分考虑环境污染问题,使运输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其次,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针对这一行业的措施措施如下:一方面,注重技改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产品的开发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重点,研究能够增加载重量、节能,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轻型高强度钢材。钢材品种的改造提升有助于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增强钢材出口的优势;另一方面,钢铁产业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出口的钢材碳排放量高,需调控钢铁制造产业规模,禁止盲目扩大产能,支持以提升质量、节省能源、改善工艺等为目的而扩建的钢铁项目,所有投资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前提,以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为由;加强减排核查,加强对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督检查,按期淘汰有关政策明确需淘汰的设备。

最后,造纸业。针对造纸业的措施如下:一方面,选择可再生木材原料。木材和纸产品是可再生和可循环使用的产品,使用林木原材料可以扩大生物质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着重发展新型生物经济和循环经济,采用全新技术对农业剩余物进行综合利用以制浆造纸。努力发展木浆、废纸浆等纤维原料,减少节能环保难度较大的草类原料比重;另一方面,选择可再生的燃料。在造纸的过程中,化石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农村、林地的剩余木材、加工剩余木材、产品废材及循环利用材以及制浆造纸业等所产生的废弃物等产品是可循环的生物质能源。可循环原料及燃料的使用可大大降低隐含在造纸业当中的碳排放量。

以上是针对碳排放量占出口比例较大的一些重点行业提出的减排措施。要想降低宁波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出口企业申请相关产品的碳标签,即核算出商品从原料采购、运输、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用数据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从而影响消费决定,引导消费者选择较低碳足迹的环境友好产品,最终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企业来说,引入碳标签,量化碳排放指标,并计算每个生产零部件、每个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数据,生产成本肯定会上升,但从长远来看,产品的低碳化实际上是成本的降低,利润的增加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上升。

另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降低出口商品的碳排放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技术密集型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本身碳排放强度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增加其出口的比重,努力降低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等占碳排放量比例较大的产品出口比重,是降低碳排放,避开碳关税的有效途径。

总之,只有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先一步实现出口商品的低碳化,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外低碳贸易壁垒,对外贸易才能在低碳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海鹏,对外贸易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