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孩子的教育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孩子的教育建议

篇1

1、紧急联系电话。比如:110 是报警服务电话;119是火警报警电话;122是交通事故报警服务电话;120是医疗急救求助电话。

2、交通安全。比如说红灯不能过马路,不能跨栏杆。

3、用电用水安全。家里不用的电器即时把插头拔下来。

4、不要轻信陌生人。比如说教育孩子不要随便拿别人的零食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刚接手新班,换了班主任,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就有很多孩子“浑水摸鱼”……开学初,笔者要面对很多亟待解决的班级管理事务,但是,为了响应并完成教育厅及学校“访万家”的号召,我排除万难,将家访和班级管理融为一体,将每次家访当作一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力求在每一次家访中解决孩子或家长在教育、学习中的一个问题。开学至今,笔者一共走访了学生家庭40余家,并全部按要求写了“手记”,每次家访用时都在1到2小时。家访时,笔者耐心与孩子及家长交流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帮助孩子克服一个个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在家访中,有很多孩子和家长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难忘的是对肖楚葳和方灏哲两位同学的家访。

笔者家访的第一个学生叫肖楚葳,她是一个很自觉的懂事的女孩,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努力,爱好也很多,美术很好。可是学习成绩一直不拔尖,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慢慢地,她对学习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在家访中,笔者建议家长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多鼓励孩子,找个突破口让孩子建立自信心。喜欢画画是肖楚葳的爱好,其所画作品常常被美术老师表扬。家长像我说的那样,以此为突破口,经常鼓励孩子在绘画中的点滴进步,逐渐让孩子找回了自信。以绘画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比以前提高了……我为自己的家访成效感到欣慰,家长及时采取的赏识教育也很值得其他家长学习。

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就是方灏哲,他聪明机灵,可是平时非常好动,爱玩,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开小差,各种习惯都很差。第一单元词语听写不及格,单元测试成绩居班上倒数。家长和孩子都有留级的想法了……到了他家后,笔者耐心地与家长面对面地交谈,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他爸爸性子急,一看到孩子的作业或试卷不满意,就是斥责打骂。他妈妈虽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但总是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只会当着孩子的面说爸爸的不是。在谈话中,笔者似乎成了一个调解员,最后我请家长平心静气地商量孩子的教育方法,建议他们与孩子多谈话多沟通,慢慢把孩子引导到细心学习中来。并且,家长在孩子学习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帮扶孩子。家长在与我沟通后,很感谢我的指点,并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每天帮着孩子报报词语听写、听听孩子的朗读、一起谈谈课后问题的看法……这样一来,孩子乐了,学习不再无趣了,后来的几次听写都达到90分以上。笔者也及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了表扬,在经历了40多次的家访后,我对家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1.家访要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斥责批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时,教师就要发自内心地进行赞扬,并通过家访的形式告诉家长,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就感。那么,他的学习就会更加努力,他的思想就会更加进步。同时,家长也会分享孩子的快乐,会更加关注孩子,关注学校。教师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2.家访要全方位关注孩子的成长。以前我们可能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可如今家长关注的已经不再是成绩,而是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多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在家访中,笔者也时时处处关注孩子们各方面的情况,与家长交流时也不仅仅只谈学习了。

篇3

一、架设联系与沟通桥梁,夯实家校共育基础

1.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组织机构

按照“制定章程、成立组织、保障运行”的工作思路,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各级部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家校共育委员会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成立家长委员会致家长一封信》,组织发动家长自愿申请报名。学校利用家长课时机,采取投票、相互推荐等方式,先后成立并健全了班级、级部和学校三级家委员会组织,明确了家委会的宗旨和工作目标,为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搭建“家校连心桥”

我们始终相信家长是教育的同盟者,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实践者。家长的积极建议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财富,学校以“家校联系卡”为纽带,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学校家委会及时把家长针对学校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统计和论证后,由校长定期向家委会常务代表汇报学校的发展规划及意见建议整改落实情况。“家校连心桥”使学校及时地倾听到家长的呼声,让广大家长的合理化建议第一时间得到落实,真正实现了家校联系无障碍,沟通无缝隙。

3.组建“父母俱乐部”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较多,这些孩子跟父母的沟通交流较少。针对这一教育弊端,学校成立了“父母俱乐部”。通过组织开展“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孩子,我想对你说……”“亲子读书工程”等活动,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一名八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样深深自责道:“作为爸爸,我不太称职,平时我总以工作忙为理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总以为孩子在学校是教师的事,在家是他妈妈的事。现在我充分认识到,‘忙’不应该成为忽视孩子教育的借口,为了孩子的成长,爸爸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培育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只有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才能优势互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才能达到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终教育目的。

4.设立家长开放日

我们定期把家长请进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进展,参与学校评议、决策等有关活动。开放日里,我们设立家长接待室,由学校领导接待家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分级部、班级开展各种咨询活动,向家长解答培养、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举行各任课教师公开课,邀请家长入班和学生一起听课,向授课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常规作业、特色作业及教师教案和教室文化;召开家长座谈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研究等等。

二、以共育促共赢,实现家校和谐健康发展

1.更新了家长育人理念,提高了家长教育水平,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加家校共育管理活动后,家长的育人观念转变了,认识提高了。七年级有位家长在信中说:“听了你们的课才知道家庭教育有这么大的作用,今后一定多学点这方面的知识,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八年级一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家长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学生情绪不高,失去了学习兴趣。家长走进课堂听课之后,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失败,便主动同教师联系,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通过从感情上接近孩子,捕捉孩子的闪光点,时刻加以表扬鼓励,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其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随着家校共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感到“教子有方”的家长越来越多了,体罚子女的家长越来越少了;理解、支持教师工作并主动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家长越来越多了,与学校、教师关系不够融洽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稳步提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上课开小差违反纪律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2.促进了家庭和睦幸福,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而家庭不和、关系紧张往往是导致子女性格孤僻或品质低劣的重要因素。八年级有一名学生,他的父亲对他管得特别严,母亲却溺爱孩子,孩子无所适从,性格反复,时好时坏。夫妻二人经常为教育孩子吵架,有时还大打出手,婚姻关系趋近破裂的边缘。自从二人参加家校共育管理活动后,取得了教育孩子的一致看法。他们在信中说:“为教育孩子产生矛盾就是因为缺乏知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研究不但使我们学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为我们化解了一场感情危机。”

篇4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人员如何达成一致?

4个老人、2个家长、1个孩子是多数现代家庭的模式,平时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两代人之间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庭常会出现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况,有近五十年育儿经验的桂林市新艺幼儿园园长徐玉珍介绍,这种分歧其实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大,不过,在处理这些典型问题时有方法可循。那么这些隔代教育导致的家庭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应该如何协调?本报记者请教了相关专家。

情景一:爷爷奶奶很“小气”

何女士宠爱孩子,给孩子买了很多东西,还报了兴趣班,但如果这些被一向节俭惯了的婆婆知道,肯定会心疼得唠唠叨叨。因此何女士要求幼儿园老师帮瞒着老人。平时,何女士的孩子也很大方,会把自己的糖果等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是婆婆就会反对:“你怎么这么傻,我们家的东西怎么可以给人家呢。”这也让何女士很担心婆婆的“小气”思想会影响孩子,让孩子变成斤斤计较的人。

解决方案:借老师之口“教育”长辈

徐玉珍老师介绍,和别人一起分享是一种良好品质。因为公公婆婆们以前的生活很艰辛,他们小气可以理解,同时有的公公婆婆们的观点顽固,很难沟通,确实应该像何女士一样适当瞒着公公婆婆。

此外,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力量来解决。徐玉珍老师建议,当奶奶不允许孩子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时,家长可以教会小孩如此告诉奶奶:“这是老师上课时说的,自己的东西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情景二:奶奶溺爱会宠坏孩子

3岁的小强和别的小朋友玩时,喜欢抢别人的玩具,妈妈看到总会批评他没礼貌,但如果是奶奶看到这种情况,通常是一声不响,还认为“拿点东西没关系。”就算是小强打了其他小朋友,奶奶还在反过来维护小强:“别人孩子比我孙子大,怎么还会被打?”李女士生怕孩子被奶奶带得越来越没规矩,但是又不能当面反对,十分为难。

解决方案:分析后果,沟通提醒

婆婆认为孩子打人是长了本事,以后才不会被别人欺负。徐玉珍老师建议,孩子的爸爸和婆婆沟通更好,和婆婆分析这件事情的后果,如果孩子打人被其他更大的小孩反击时可能会受伤。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徐玉珍老师建议,孩子虽小也有自尊,也许孩子是故意拿着别人的东西,应及时制止,但是应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可以先和孩子沟通:“你的玩具哪里来的,是不是忘记还给别人了?如果你很喜欢,妈妈给你买。”公公婆婆常常不自觉地宠爱孙子,家长们也要常常和婆婆们沟通,提醒他们,孙子的教育也要严格。

情景三:老人观念太陈旧

桂林市民陈女士很郁闷,孩子一岁了,最近去医院体检时,医生说孩子的精细动作不够好,智力发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家长平时在家多做练习,比如教孩子拿杯子喝水等,并及时到医院进行体检评估。陈女士工作忙,平日小孩由婆婆带。婆婆却说:“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自己喝水,现在太小,没有必要教。医院也不必去了。”陈女士十分困惑。

解决方案:中间人“搭桥”化解矛盾

徐玉珍老师介绍,孩子的精细动作是应该进一步加强,也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评估。婆婆的观念比较老旧、顽固。媳妇儿和婆婆沟通需要有中间人,比如说孩子他爸,或者是奶奶平日很信任的人。只有得到婆婆信任的人才能说服奶奶。徐玉珍老师说,或者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让孩子取得明显进步后,婆婆看到了自然也会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

情景四:孩子到底给谁带

“孙子只要一和你在一起,就会生病,说什么也不能给你带孩子,一个晚上都不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带就怎么带!”“我给孙子出钱上学,他是我们家的根!”……3岁小明的家里,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发生婆媳大战。小明妈妈喜欢带上儿子一起搓麻将、打牌、喝酒,但小明第二天上幼儿园后通常会感冒、咽喉发炎。几次下来,小明奶奶坚决反对媳妇带孩子。而小明爸爸每天忙着做生意,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小明因此也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话,常常和老师说:“我不想回家。”

解决方案:在最有利孩子的立场互相配合

徐玉珍老师介绍,这样的家庭很多,有的确是家长做得不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建议小明暂时由婆婆带。幼儿园的老师可以和小明妈妈谈谈,做好小明妈妈的思想工作,让小明妈妈转变思想观念,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和婆婆一起互相配合教育小孩。

篇5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常见方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转贴于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二、现代孩子差强人意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纵观社会,不难发现,现代家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成天把孩子关在高高的院墙里,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硬逼孩子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成天不是做作业就是读书,不是读书就是做作业,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单调的生活别说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十分讨厌,就是成人也难以适应,难怪孩子不喜欢家长,甚至讨厌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有的家长则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干坏事,这样的家长在纯真的孩子心中简直就是大坏蛋,深恶痛绝,彻底没有地位,这时你的教育会有效吗?……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家庭教育的对策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面对两代人的关系日益恶化,现代家庭教育该如何适应呢?

(一)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年代已逝,父母与孩子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有他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父母应该时常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做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即使发现孩子有错误,这个错误是父母认为的,孩子却不认为是错,毕竟孩子的社会阅历不深,还有许多东西是他们未知的,这是的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除了打就是骂,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孩子也许当时服从,但内心都在咕哝,不服气,甚至产生逆反心,如果长期积存,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可想而知。

(二)家长应该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你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成不了“李四光”、“陈景润”,但他也许能成为“徐虎”、“刘翔”之类的人才,你有何必苦苦要“分”、要孩子考大学呢?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都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光有高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不好,即使考上了大学,将来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被社会淘汰出局,甚至走上歧道,那时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结合教育的现状,笔者总结出了现代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原则,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爱: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

建议: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2.规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应该教给他一些为人处事的规则,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建议:使用严厉的但能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不管你什么时候再犯这样的错误,我都会阻止你的,直到你自己改正为止。”

3.以身作则:对孩子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行为,因为在孩子整个成长中,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榜样。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看着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4.自尊: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

建议:即使孩子的发展与你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或者他的表现令你难以理解,你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你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还要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

5.表扬、批评恰当: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称赞是重要的,但如果言过其实,反而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健康发展。相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建议:让孩子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做完后说一声好,让孩子有成就感。

6.良好的健康习惯:父母注重身体、饮食卫生,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照料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

建议:让孩子定期去医院接受必要的体验,让孩子了解坏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7.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忙,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每周和孩子一起计划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期盼这个时刻的到来,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

8.学习动力:要注重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切忌拔苗助长。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过大的压力会影响他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幼儿期就开始指导孩子阅读;培养他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讨论问题。

9.幽默感: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要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幽默书籍,看喜剧电影;当孩子尝试幽默行为时,父母应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10.伙伴关系:孩子需要和同龄或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耍,你所要做的是适时给他们一些指导。

篇6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条件不同,教育方式不同。

流动人口作为特殊性的群体,他们的组成五花八门,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其生活理念、方式却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常常被边缘化。尽管其中有部分条件相对好的,但大多数是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商贩、“打工族”。他们一般会选择地点偏、环境差、价格便宜的地方居住,而这些地方人员杂、素质相对低、生活设施简陋、学习条件匮乏,缺乏读书学习氛围,在耳闻目染中,这些孩子难免会受到影响。

2.家长本身的素质影响孩子的教育。

外来流动人员一般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他们缺乏必要的现代家庭教育方法,难于指导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停留在简单放任或粗暴阶段。另一方面,本身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孩子学习成长,把大多家务强加在孩子身上,耽误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更有甚者,某些家长晚上在家喝酒、抽烟、打牌,导致孩子在家不能正常完成作业,不能按时睡觉,影响了第二天的听课。

二、重视孩子的成长,对家长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1.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生活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老师建议家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周边环境相对好的地方居住,在为孩子配置房屋时要选择那些光线充足、空气通畅的房间。父母何尝不想孩子有所出息,虽然生活压力大,但更渴望下一代能脱离自己一样的处境,有好的发展。为此,老师要建议家长学会在家中关注孩子的教育,引导孩子分配好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困扰,要及时解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2.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宽严相济,促进孩子个性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为此,老师要利用家长会,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使他们明晰现代教育思想的方式和方法―“既民主又严厉”、“既宽松又严格”;清楚如果对于子女管理过于宽松,放任子女的个性发展,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和行为;如果采用管制式、高压的方式教育,就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形成,只有宽严相济才是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最佳手段。明白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表扬更需掌握分寸,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让孩子认识到不足,又不伤害其自尊心;既让孩子得到及时的鼓励,又不使其产生自傲,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利用空闲,多和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使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亲人也是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学习上也关注他。

3.改变评价方式,正确看待孩子的发展。

受本身教育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处在“分数”这个简单数据上,缺乏全面认识,只以孩子分数高低论孩子的好坏,而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健康状况、个性发展等关注度不高。因此,老师要介绍现代教育的评价方法,让他们知道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仅是成绩好并不能代表全面好,要用综合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与进步。一个“好”的孩子,应该是会读书、会做人,身体、心理都健康的人;是一个具备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人;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均衡发展的人。

4.家庭沟通,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受工作时间、工作性质的影响,一些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放手不管,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老师。这使孩子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容易“留白”,教育成了单方面的“独角戏”,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老师要充分说明家校联系的重要性,建议家长与学校多沟通,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多向老师请教教育方法、经验,与老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5.注重安全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安全意识。

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上班时间长,工作相对不稳定,对孩子的管理相对粗放,孩子单独在家的机会很多。为了防患于未然,老师要借家长会的机会,传授安全方面的知识,全面消除家里的安全隐患。如遇到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要告诉孩子,只要是陌生人敲门,我们就坚决不开,要尽量记住陌生人的样子和来访的原因,等爸爸妈妈回来时将当时的情景完整地描述给他们听,让他们区分究竟是怎么回事;遇到陌生人抢劫怎么办?假若身上有钱,我们应该以生命为重,不与坏人争夺,假若身上没钱,我们要将情况说清楚,总之,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开动脑筋,尽量寻求成人的帮助,不要在危险时刻逞英雄与坏人搏斗,冷静沉着不慌张,保护好自己最关键。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审视家里的摆设、水、电、暖等设施,坏的及时修理好,有危害性的工具、设备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能有一点儿马虎。还要教给子女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例如,教给孩子自己的姓名、记住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会拨“110、120、119”等电话号码等。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要让孩子懂得自防自卫,提醒孩子交友要慎重,禁止孩子去“网吧”、“歌厅”等场所。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校互动;教师;家长;教育衔接

一、家校互动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中,增强家校互动有重要意义。家校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家长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家校互动首先是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的家校互动能够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有利于教师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反映给家长,然后家长根据教师的建议衔接好孩子在家的教育。这样一来,孩子在家在校的成长情况都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并且根据孩子面临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增强家校互动的有效措施

增强家校互动对提高幼儿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结合实践中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三个增强家校互动的措施。

1.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时间段召开家长会。教师在家长会上主要是和家长交流一些孩子的在校情况,为家长提供一些在家教育的建议以及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关注的内容,并且告诉家长如何和教师开展合作教育,将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结合起来,关注孩子在成长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孩子在校在家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师可以通过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教育衔接。幼儿园教师在给孩子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要求孩子和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比如,中秋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手工灯笼的制作,或者家长为孩子讲述寓言故事等。这样,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能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了解到孩子在校学习的内容,遇到的苦恼等。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比如提高孩子做手工的能力和对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并且在游戏中与教师合作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主题的亲子活动,包括节日由来、游戏环节和课外教育等内容,这样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校的情况,而且能够通过与孩子一起游戏,增进感情,对孩子实施其他教育。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在儿童节的时候,举行周末庆祝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参与到老鹰做小鸡、躲猫猫等游戏中,或者以家长和孩子为一支队伍,与其他的家庭进行比赛,看谁的孩子最会讲故事、哪家的手工做得最好,哪个孩子最懂礼貌、养成的卫生习惯最好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不仅能增进和孩子的情感,更有利于家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能教师和家长合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增强家校互动对于提高教师和家长的衔接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从召开家长会、布置孩子的家庭作业和举办亲子活动三个方面加强与家长的衔接,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亓桂茹.谈学前教育中家与园的沟通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3).

[2]张德光.家校互动 有效沟通[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

篇8

自从上幼儿园后,乐乐时不时会冒出些脏话来,有一次,妈妈去幼儿园接乐乐,发现他在与小朋友一起玩时,相互之间总会冒出一些不文明的话来,比如“猪猡”、“笨蛋”、“你这小子”等。看来,孩子说脏话是缘于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乐乐妈非常担心,多年来精心营造的文明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竟如此不堪一击,一接触外界环境,孩子就变得脏话连篇,该怎么教育和扭转呢?乐乐这么小就学会了说脏话,以后怎么才能和人友好地交往呢?

分析:

说脏话是一种粗俗恶劣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他人人格及心理的攻击。年幼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呢?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可以把孩子说脏话分为三种类型:

模仿性脏话――年幼的孩子往往没有是非观念,别人说一句骂人的话,他觉得很好玩,也跟着骂人,这是孩子说脏话的一种普遍心理。

习惯性脏话――如果孩子的脏话曾经得到成人的默许或者赞赏,那么,孩子说脏话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有意识的脏话――3岁以上的孩子说脏话时,除了出于好玩、互相模仿外,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们能够初步理解脏话的含义,并对特定的对象说脏话,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建议:

说脏话会引起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善于克制自己不说脏话的孩子往往能够赢得更多的友谊。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建议一: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

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极快,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说话,实际上有时却根本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脏话时,要找出根源,尽量让孩子远离不文明的语言环境。比如限制孩子与经常说脏话的同学来往;或者借助老师的力量促进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等等。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有效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家庭中多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的习惯。

建议二:给孩子示范友善表达的方式

当孩子第一次说脏话时,有些父母会觉得很好笑,孩子以为大人喜欢他这样,于是就不断以此来逗大人乐。所以父母要明确地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态度:“爸爸妈妈不喜欢说脏话的孩子,小朋友也不愿意跟这样的孩子玩。”同时,父母要教育孩子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比如说“请你让我安静一会!”而不是“滚开!”或者用“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代替“你不是人!”“混蛋!”

建议三:教孩子宽容对待他人的过失

许多孩子的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例如当东西被他人偷走、被人踩了一脚等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磨擦,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同时,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等。

篇9

关键词: 教师 家长 沟通艺术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助互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家长,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下面笔者就新时期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沟通的内容

要把学生各方面表现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沟通的主要目标,紧紧围绕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加强交流、密切联系,增进彼此理解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一)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特点。

(二)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难点和困惑、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措施。

(三)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及学校建设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四)向家长宣传各级各类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等。

(五)围绕教育热点问题,接受家长及社会的咨询,争取家长对学校和教育的理解与支持。

二、沟通的原则

(一)平等交流原则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家长开展沟通交流活动。要尊重家长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努力营造和谐、坦诚、友好的交流环境,让家长轻松、愉快、积极地面对学校和教师。

(二)互相配合原则

教师要树立协作意识,与家长沟通时,不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一味要求家长配合。要把家长当做亲密合作的伙伴,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与家长亲切交换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

(三)主动性原则

教师是家校沟通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实施者。各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发挥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的主导作用,主动与家长沟通,积极听取家长意见,提出学生教育的建议。

(四)差异性原则

坚持差异主义,根源在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对象、沟通内容、沟通情境本身是多样化的。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判断家长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方法策略。

三、沟通的形式

(一)个别沟通

1.电话联系

常用的沟通形式,长处是及时方便,简单的问题(如迟到、缺课)一说就明,效率较高,但沟通有很大局限性,不易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效果一般。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的优点是信息持久、有形、可以核实。这种沟通虽然周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但比较耗时,而且缺乏及时反馈。教师无法直接听到家长的意见,无法确保所发出的信息能被接收到;即使被接收到,也无法保证家长对信息的理解正好是教师的本意。

3.约请谈话

请家长在约定的时间到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告之情况,共商对策,处理发生的问题。这往往是问题发生后不得不做的补救措施。

4.适时家访

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进行家访,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融洽感情,在教育学生问题上达成共识,使双方都对学生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相互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二)集体沟通

1.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等的使用

家长平时最关心的正是学生的表现、作业、成绩等基本信息,由表及里,得知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可以寻求提高措施。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短信是家校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在使用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的过程中,会给家长发送一些当天作业布置,生活、安全提醒类的信息;教师也会将班级取得的突出成绩,有针对性地发送给家长,与家长分享学生进步的喜悦。

2.组织好“开放日”活动

原则上每学期安排1天或2天的时间作为“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参观学生作业、试卷、书画展等,参与主题班队会、家庭知识竞赛、亲子活动,参加听课、评教等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的工作,争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精心组织好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是家校教育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班主任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通过家长会,不仅能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还能了解子女所在班级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表现等,从而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子女发展水平在集体中的位置。

4.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家长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各种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这既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又能让家长了解老师的责任感、业务水平,因而更主动、更有效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也能避免因家长与老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差异产生矛盾。

(三)网络沟通

家长都很想从老师的口中了解小孩在学校的一举一动,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时间与老师沟通交流。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快捷,如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班级主页等,老师可以在QQ群、微信群的空间发讨论帖,把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写在讨论帖里,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们在学校表现。老师可以在论坛上、QQ群等上听到一些家长的真实声音,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情况。

四、沟通的艺术

(一)沟通的准备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状况,有助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对症下药,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在以后的各类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困难、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给以加倍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教师要了解家长的个性与喜欢

要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教师需要“知己知彼”,在平时的观察和交往中做个有心人。例如,了解家长的个性,是外向型的还是内向型的,是开朗豁达的还是担忧焦虑的。对于外向型的家长,教师可以以包容的心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与之充分交流;对于内向型家长,教师适当放慢讲话的节奏,注意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引导并鼓励家长表达看法;对于开朗豁达的家长,教师可以较为直接、坦诚地与之探讨孩子的问题;对于容易焦虑担忧的家长,则要考虑孩子的问题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注意用委婉的方式和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

3.教师要准备好相关材料

在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作业、试卷、作品、活动时教师拍摄的照片或做的文字记录及孩子的成长档案等,以帮助家长更直观、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书籍、文章,引导家长情绪,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总之,教师在沟通前做好“功课”,一方面可为谈话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赢得家长的尊重和认同,从而为和谐的家园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4.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和时机

通常来讲,人都爱面子,家长也不例外,家长既需要在孩子面前有面子,更需要在其他孩子的家长面前有面子。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既要注意时机,更要考虑地点,做到保护好学生及家长的隐私,以尽量让家长感到轻松、安全为原则。

(二)沟通的技巧

1.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尊重家长,要面带微笑,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家长,这样会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一方面,我们能从家长的谈话中得到学生的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教师与家长结成联盟,才能共同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重任。

2.真诚是沟通的基础

与学生家长沟通,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你合作,有效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交换意见,我们都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做家长的朋友,千万不要板起面孔教育家长怎么样,否则很难解决问题。只要老师以真诚为基础,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分寸是沟通的关键

老师千万不可把家长与学生等同看待。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口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4.倾听是沟通的良药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学会聆听。聆听也是一门艺术,与家长沟通,班主任既要主动告知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更要能诚恳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家长提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你的认真聆听中,家长可以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沟通的深入;从聆听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期望水平、价值观念等,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诊断学生问题之所在。

5.时序是沟通的策略

“哪壶先开提哪壶”,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可以先请家长谈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而后教师再谈学生校内的表现。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叙述。

6.鼓励是沟通的目的

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老师和家长沟通应该以鼓励为主,给家长以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所以,老师要客观地、全面地、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想方设法找出学生的几个哪怕是一两个闪光点加以赞赏,给孩子点儿掌声,增强家长的信心,就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指导是沟通的根本

篇10

一、真诚交往,密切联系

1.在家园沟通时,要尊重家长。教师与家长谈话态度要热情,特别是对那些难以接近的家长,让家长感到自己是受老师尊重和被老师接受的。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要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与家长取得联系,主动热情地与家长相交,在心理双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以争取家长的有效合作。例如:通过家园双方互相访问,电话联系;随机谈话等与家长拉近距离,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班上的曦曦、昊昊、帆帆、龙龙等小朋友的生活独立性较薄弱,那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独立性呢?这是这些家长们所关注的。因此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建议家长平时多给孩子一些处理事情的机会:如洗自己的手绢、袜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业本、小画书等。随着孩子常时间的锻练和培养,相信孩子们会逐渐增强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

2.要肯定孩子。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亲亲孩子的小脸蛋说:“你真棒!老师真高兴。”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就会得到延伸,就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

3.对家长要一视同仁。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注或重视。

二、尊重家长,增进理解

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长,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不可摆出一付教育权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对家长进行旁敲侧击,使家长不愿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长,并让家长也理解教师,作为家长,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就会觉得脸上无光。教师在与家长接触时,不宜总是向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短处,向家长“告状”,不要用刻薄的语言指责,应从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客观地交换意见,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养孩子的对策与办法。

1.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应语气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先扬后抑。比如小华抓了小朋友的脸,教师不能一见到其家长就告状说:“今天小华又抓人了。”这种直接的后果只会导致家长的反感,家长心里就会不舒服,觉得很没面子。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比如说;“小华能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今天画画很认真,小华进步非常大,但有攻击。不会与小朋友交往,这不,今天他又抓人了。”然后教师趁机提出:“我们希望与家长能互相配合,共同一致教育孩子,来改掉这个不良习惯,使孩子能够做得更好。”我相信家长会很乐意接受。

2.善倾听、巧引导。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家长的叙述。如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来去幼儿园的路上总是喜欢买零食吃,最多一天可花掉十几元。老师可对家长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求家长每天严格控制自己孩子零花钱的数量,让孩子自觉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二)是给孩子讲一些勤俭节约方面的故事;(三)是告诉孩子买零食吃的危害性,如一些零食不卫生,吃了会生病等等。

三、真诚而有分寸地评价幼儿

1.幼儿是家长和教师相互连接的感情纽带。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是家长的敏感点,真诚而有分寸的评价就显

得特别重要。对任何孩子的评价首先要肯定、赞赏,然后再指出孩子不足,而且应该真诚、善意,充满对孩子进步的欣慰和过失的谅解。谈孩子缺点时,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尽量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与家长很熟悉,可以说得直率一些。有些家长自尊心强,把谈孩子的缺点视为对自己的批评,感到有压力。因此,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应语气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先扬后抑。

2.报忧也报喜。教师不能等孩子犯了错误后才去与家长沟通,找家长告状,而平时要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情况,谈孩子在园吃饭、游戏、睡觉等方面的进步表现,以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这是每个孩子家长都较关心并十分乐意接受的。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要客观,不能掺杂主观色彩,注意态度要平和,语气要委婉,这样便于家长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