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情况

篇1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

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

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

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

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相关。

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仪表工又不具备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

有的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本文来源:文秘范文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四)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

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第二,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组织强化外语培训,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石油企业是集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具有勘探地域广、投资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实现生产经营与继续教育兼顾,石油开发与人才开发并举。

篇2

【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 能力胜任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20-03

工业工程(IE)起源于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通过采用系统的方法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工程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近210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不少学校还设立了工业工程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科点。随着中国制造改造升级,中国制造2025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济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学院通过学生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与毕业生和在校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教学质量反馈,不断提升工业工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济南大学历届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通过本次调查,了解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与企业需求协调一致。

一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问卷本着贴近企业需求、贴近工业工程教学特色的原则进行设计。问卷共分4个部分:

第一,调查问卷的导语和调查对象的个人和工作信息。本部分设计的原由是便于分析各个主观因素对学生答题倾向的影响。

第二,能力胜任模型。该模型从毕业生的能力与技能、知识、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或能力,例如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分析能力等;能力是指员工天生具备或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不易改变的特质,例如人际协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知识层面既包括员工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例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员工在某一组织中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相关信息,例如公司知识、产品知识和客户信息等;职业素养是指员工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例如主动性、责任心、成就欲、忠诚度、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

对于上述能力胜任模型的三个方面,分别从对企业需求的重要度、学校专业培养的达成度以及与其他院校工业工程对比的水平度三个维度进行问题设置。

第三,基于我院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条件分别从重要度和水平度两个维度设计问题,主要目的是评价现有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达到优化培养方案的目的。

第四,关于毕业生对改进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从工作的角度提出更实用的建议。

整个问卷的主题问题构成三层指标体系,采用5级量表。整个问卷的问题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次调查共在5届毕业生中抽取样本135人,通过网络问卷与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最终回收111份,其中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为92.8%。

二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工业工程毕业生任职的岗位情况,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分别占到30%和43%,销售岗位占到13%,操作岗位占1%,其他岗位占到13%。数据说明工业工程毕业的学生,大约73%的人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很少一部分人在操作岗位。

图1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

图2 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103名工业工程毕业生从事与IE相关工作的为53人,占到51.5%,与工业工程无关的有47人,占到45.6%,自主创业的仅为3人,占2.9%。说明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只有一半的人从事工业工程的工作,这种形势不容乐观。

图3 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

图3对毕业生工作性质进行了统计,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各种性质的企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都是存在的。

图4 工资满意度情况

图4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工资满意度情况,有24%的人对于现在的工资不满意,有6%觉得非常满意,70%的人持满意态度。

2.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企业对IE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主要通过胜任能力素质模型来进行分析,并通过重要度、达成度、水平度3个维度按照5级量表进行统计分析。重要度能够给出此项要求对企业的重要性程度,即权重;达成度反映了学校在此方面的专业培养完成情况,即满足要求的程度;水平度用于横向对比,反映学校在此项与相关学校和专业对比的情况。

从上述三个表格中可以看出,在能力需求方面企业对于创新、计算机操作、组织沟通能力需求的重要度值很高,而我校在这几个方面的培养达成度值是比较低的;在知识需求方面企业对于机械方面、生产运作方面、企业优化方面的需求度比较高,我校应该加强相应知识的培养;在素养需求方面企业对于诚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主动进取等方面的重要度值很高,我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主动能力以及诚信意识、责任感。

三 调查反映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满足企业需求方面和就业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工业工程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让人满意,但限于本专业就业比例的50%左右,这说明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认识和使用依然不足。

在国外,工业工程部门是每个企业重要的组成部门,工业工程师也是重要的系统改进和提升的人才,他们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生产的效率和降低生产的成本。在我国,对工业工程在企业中应用的认识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在逐步提升。对IE工程师的认识,经历了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从外资企业独有到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开始设置的过程。从就业情况来看,工业工程在我国仍然未达到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工业工程师依然存在着就业面窄、未被普遍认可的境况。

第二,我校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发现与思考能力尚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与其他高校之间略有差距,有待提高。

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调查也发现,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问卷也反映出学校在这些选项的达成度与重要度相比不是很高,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我校IE专业的培养方案急需改进,尤其要重视企业需要的专业软件操作、工程实践、学生的主动性与团队协作能力方面。

根据调查反馈意见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强化实践教学,不能仅限于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于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实习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的运作、产品的生产流程等有感性的认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生产实习让学生动手参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感受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毕业实习让学生参与到生产中,对现场生产实际进行详细观察,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并在毕业论文中系统设计某一制造系统或者优化系统。(2)强化师资力量配置,注重实践教学的保障就是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去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创新等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师资力量的配置分为理论师资和实践师资两个不同侧重点,对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符合企业的需求,学校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3)教学方案的实施,首先应该是教材的选用,传统的教材选用陈旧、更新缓慢,甚至个别课程没有教材,部分教材急需更新,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时代性需要增强,落实教学方案不能仅限于课时,更在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4)加大学校对学生创新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促进组织沟通协作、团队合作、道德规范、主动进取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5)加强对在校生的学习、就业指导,根据问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比较低,老师应定期为学生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等,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加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

 

市人事局计划在人才服务行业中建立和完善“莱西人才网”,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服务平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一个为企业和人才服务的重要部门,与外部建立实时的、专题的信息交流渠道,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建立人才网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企业或人才也可以在人才中心网站上找到大量的人才供求信息及政府人事政策等。目前,“莱西人才网”主要向社会提供以下服务功能:一是用于各类人才的求职推荐;二是用人单位通过网站招聘选择人才;三是全国和省、市、区(市)及行业人事人才工作相关法规、政策的咨询;四是有关人事人才工作动态信息的;五是网上人才市场(无形市场)的培植;六是其他有关人事人才工作的服务事项。截止到现在,网站访问量突破19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达到800人次,吸纳各类企业和人才会员6900多个。

我们将利用目前“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的有利时机,采取以下方法对“莱西人才网”进行建设和推广:

1、在莱西各主要信息网络上作重点宣传,并利用政府各部门网站的知名度和访问率来推广“莱西人才网”;

2、链接检索服务,开通中文域名和通用网址,以多渠道检索,让那些想与网站合作的客户和人员可通过搜索引擎容易地找到中心网站;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27-0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较多弊端,致使此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高等学校之中。此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明确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便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的创业型人才[1]。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应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利于培养优秀的创业人才。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其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知识、能力等的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而创业能力从实践操作中获得,但随着对创业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创业精神容易受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创业技能所影响,这就意味着不断的强化创业教育,利于提高人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鉴于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创业教育备受重视。就以美国来说,早在1919年,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在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1980年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让美国高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创业教育,这充分说明创业教育开展与实施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创业教育的设置,如开设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等,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使之逐渐成为创业人才,更好地创业,为提供国民经济,促进国家发展而不懈努力。所以,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2]。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这使得我国需要较多的计算机人才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如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硬件测试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等。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但是,通过对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定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未能贴合社会实际情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转型,受此影响大学生就业机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优化调整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以便良好地进行人才培养,使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良好地就业、工作,为企业、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促进自身良好发展。但是,很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并未贴合社会实际情况,也就是没有深入了解社会环境,明确大学生就业机制转变情况,依旧按照原来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堪忧[3]。所以,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未能贴合社会实际情况这一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专业定位和教学不适应社会需要

在我国对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今天,高等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创业型人才培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国家。但是,通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计算机专业定位和教学不合理,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因为大多数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仍沿用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并没有随着时展、社会发展而做出调整和改变,同时教学中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不佳[4]。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明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及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而探究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此来优化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良好地培养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

(一)调整办学理念和学科结构

通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不佳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在此理念影响下,计算机教育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并且不注重涉猎先进计算机研究内容,导致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毫无新意,即便学生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应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办学理念,合理调整学科结构,也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详细了解学科专业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计算机教育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促进学生良好发展[5]。

(二)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即:第一阶段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教育;第二阶段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教育;第三阶段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教育。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那么,如何有效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呢?在第一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质,感受知识经济和创新环境榻逃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演讲比赛等。第二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创设计算机类相关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设置创新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动手动脑完成项目任务,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合理地开设创业课程及创新创业竞赛,良好地教育和锻炼学生。

(三)加强培训实习环节

从目前企业及社会用人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创业型人才要想在社会环境中良好发展,应当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能力、意识等方面。而良好地展开培训实习,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成长与进步。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还应当注意加强培训实习环节,也就是高等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便学生到真正的职场环境中进行锻炼,通过处理各种工作问题,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创设“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从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等,以便将学生逐渐培养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6]。

(四)丰富创业课程体系

为了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在优化高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之际,还要注意丰富创业课程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创业课程,以便良好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对于丰富创业课程体系,应以前面三个阶段创业教育为基础,有机结合计算机课程,创设适合、有效的计算机专业创业课程,如市场调研与预测、IT行业发展动态分析、IT行业创业案例分析等。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创业实践方面的课程,以便后续能够展开一系列的计算机类创业实践教育,让学生进行创业设计、创业模拟演练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一名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

四、结语

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正确认识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的重要性,进而调整办学理念和学科结构、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培训实习环节、丰富创业课程体系等,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 沈艳彬.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究[J].现代营销,2013,(8):60.

[2] 沈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3):48-49.

[3] 孙求知,仝爱群,宋长青,等.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30-231.

[4] 文丰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河南社会科学,2011,(2):212-214.

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8

一、用人单位对应用型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对于本科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从事学校教师工作,他们需要到各地的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学校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的要求是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教师行业具有其独特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能够有效应对日常教学需要及教学拓展延伸的需要。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具有高尚的情操。作为现代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才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教师,才是学校需要的发展型教师。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必须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基于用人单位要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真正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教育学人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视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只有针对用人单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依据市场需要准确定位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人才培养目标要能够针对市场需要,积极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要好,知识面要宽,综合能力要强,并且能够根据环境需要积极发展自己,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方面,要做好社会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中还需要征求本校教师及学生的意见,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产、学、研间的相互合作,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到外面学习,并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到学校指导,阐述当今社会的人才需要情况。学校定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师生不断成长创造条件。

2.立足地方需要,积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改变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从地方需要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为人才有效培养提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将传统的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三大类型模块进一步细化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及理论实践课程之间比例进行适度调整,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个性化和系统化;要增加实践课程, 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实践实训环节中去,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要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有效成长提供支持。

3.立足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特殊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学生的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学专业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其综合素养和能力也必须得到培养,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进入社会后才能实现自我有效的发展。学校要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学校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育,同时在课程安排上, 安排一些其他资格证类的培训,比如开展心理咨询师证、营养师证、计算机证书等的培训,这样,通过完善教育内容,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人才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型;模式研究

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担任着培养优秀的、应用型等市场服务性人员的重大责任,可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有关人员的需求,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因此需要根据目前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充分考虑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对其培养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一、对目前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

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不断提高对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接下来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

1.有关人员的人才培养观念较为落后

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技术,还要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不但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成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某市的工商管理部门中存在负责人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素质低等情况,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工商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将工作重点都放在对人员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环节,从而忽略了对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使得接受培训的人员综合素质低,因为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以至于在就业中无法很好胜任工商管理岗位,不仅自身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对相关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2.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将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还存在对人才培训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某些人员在人才培训过程中仍然采用口头表述、讲解理论知识等方式,从而因为人才培养课程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导致接受培训的人员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加上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合理性,使得人员失去了积极性,从而导致课程培训的效果不明显,未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3.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存在形式化

实践是获得真理的最好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方法,因此实践教学在很多部门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某些管理人员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存在走过场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并未让人员进行更多的互动,只是在理论知识讲解后要求人员进行自主思考,这样一来,学习能力高的人员可以掌握老师讲解的知识,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点的人员,缺乏创新,老师讲的那道题会做,没有讲的却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就不会做了,从而在自主思考环节,只知道冥思苦想,不仅学习效率低,还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关于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的有效措施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积极改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创新管理思想

观念是实际行动的重要导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应用型的人才已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人才培养观念的导向作用,工商部门的有关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人才培养观念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市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作为观念创新的出发点,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提高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人员实践能力的原则,将培养人员的学习能力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并坚持培养应用型的社会人才不动摇,充分考虑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制度等相关问题,在提高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顺应时展的潮流。

2.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对工商管理部门来说,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对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造成影响,同时它还是衡量人才培养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志。工商部门的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目前人员的学习情况,并将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作为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积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科学性,从而体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等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得以最好的体现。比如说在课程设置工作中,主要以基础性的内容为主,既要体现理论内容,还要将实践流程展示出来,通过不断改进,从而实现课程体系多样性。另外有关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相关课程培训方式的不断改进,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观念,并通过和有关机构进行合作,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经过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教育制度,从而在提高人员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好的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落实。

3.积极的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针对目前一些工商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走形式的问题,有关人员必须提高对这种情况的重视,并且还要及时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更好发展,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得到很好的落实,例如制定《培养人员实践能力标准》、《培养专业性人才规范》、《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流程》等相关制度,从而提高人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同时老师还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给予人员指导,及时帮助他们,可以采用侧面引导的方式,从而调动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关人员通过对人员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实地调查,从而发现,在课程实践环节,人员的学习兴趣更高,表现为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用心,对于不懂的地方能够在小组交流中找到答案,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培养专业性、应用型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强对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任务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工作,从而有效提高人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宇翔.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6(19):174-174

[2]周伟.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速读旬刊,2015,31(4):92-94

[3]沈晓婷.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祖国:建设版,2014(8):501-502

[4]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4(15):276-277

篇7

【关键词】实境育人;德技双优;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人才培养在开拓思路的同时,更要形成一个由行业、企业同类院校各方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构建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一条主线,整合校内与合作企业两个资源,通过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校内实践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岗位轮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提高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技能的“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

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依托校企合作,由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组,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地区酒店业发展特点出发,对旅游行业、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企业服务技术水平,同类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和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通过毕业生调查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形成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形成过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指导,认真分析总结所积累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一条主线,整合校内与合作企业两个资源,通过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校内实践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岗位轮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提高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技能的“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

三、“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的建设内容

(一)保障机构的设立。学校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与推进,首先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及各部门领导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实现统筹规划和顺利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工作。同时要成立由学校领导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执行委员会和由社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标,对规划和实施全程监控、定期评估,及时反馈和指导,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结果优质、执行过程有序运行,实现目标有保障。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按分工在职责范围内对实施过程进行管理、检查、监督,在经费、人才和物质条件上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

1.建设领导小组的组成和职责。组长1名,副组长1名,成员由主要部门领导组成或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主要职责是负责依据国家中职教育相关文件精神,法律法规审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组织专业建设实施,研究制定保证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完成的各项政策及措施,对建设目标、任务、内容、资金筹措、经费分配及人员调配等重大事项进行审定和决策,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主任1名,副主任1名,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检查、监督教学模式建设进展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定期自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二)建章立制,提供保障。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监督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励制度》等一系列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施、考核、监督、激励等相关的制度。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规范有序高质量的进行。

四、“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建设实施过程

(一)深入学习调研,创新设计管理机制。建设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解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走访地区相关行业企业,集中研讨学校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围绕省、市 “十二五”发展规划,设计确保建设工作任务明确,建设内容具体,建设成果可测量的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培养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多方学习,深入研究论证。走访本地区行业企业,听取相关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建设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专家保障机制内容进行审核、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组织建设成员学习有关文件、制度,进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讨,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对保障机制进行专题研究,确保相关规章制度切实有效的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保障。

五、结语

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使专业建设计划的目标、思路、内容和进度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明确职责和分工,制定奖惩办法,使各项工作均有人负责、有人执行、有人检查,确保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境育人、德技双优1243”人才培养模式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逯铮.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纵览,2013(5).

[2] 问建军.实施“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酒店人才培养质量[J].陕西教育,2011.

[3] 刘江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

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监督机制;评价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调查显示,高职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究其原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当前高职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的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鉴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人才质量具有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并制定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企业和社会经济共赢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以“素质”和“能力”两个角度来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素质和能力的确定比较抽象、单一和片面,操作性不强,因而确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够客观、公正,缺乏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纲要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大力推进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要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纲要精神,需要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讨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既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个体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完美诠释了社会和个人的有机统一;纲要也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相统一的“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缩短岗位适应期,需要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衔接;为培养特定职业规格的人才,需要通过职业标准进行衡量;为了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还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需要建立“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总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建立基于“五个对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发挥高职教育推动学生发展、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助力器”的作用。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除了决定人才培养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还应该包括相应的质量标准的评价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监控调整。

(一)“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标准。高职会计专业标准的设置要在对行业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密切结合行业需求,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未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将蓬勃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主力军。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就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出纳、审计等职业岗位,因此专业标准的制定应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管理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关注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衔接。如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而增设的实践课程及实践课时比例的提高。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会计职业需求,把胜任会计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应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的资深会计专家,为了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需要打破常规,重设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强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第二,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内容。课程标准要结合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和完善。

3、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能力标准。高职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能力是在不断锻炼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课程、实习课程进行实战演练、仿真模拟以及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技能操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反复重复练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要对本专业学生所涉及的专业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对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明确界定。由于不同能力培养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4、与职业资格对接的学历标准。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相互衔接,推行“双证融通”教育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贯做法,也将会持续推行。它有利于高职院校以职业资格导向培养人才,既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增加就业机会。将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可以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证课程融入所学课程。

5、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文化标准。知识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工作机遇的同时,与此对应的是劳动岗位的频繁流动和职业变换频繁的挑战。因此,要跟上时展,不被时代淘汰,学习终身化成为必然趋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现代教育的重要责任。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掌握、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有所调整,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职业技能,如创业能力、社会公关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

(二)监督机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该成立教学实施机构和管理监督机构,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检查和管理。教学实施机构由各院系组成,负责本部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参与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指导具体实施,对实施情况的检查、监控、反馈等。管理监督机构由学校领导和企业专家组成,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标准,并对人才培养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人才培养实施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对各种教学准备工作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教师配置方面的监督检查;人才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开设、教学安排情况、课程考核、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情况。通过监督和检查,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标准和实施方案,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整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评价机制。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机构和家长组成的开放的教学评价机构,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使教学质量监控在时空上进一步延伸。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以及家长满意度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

(1)要逐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2)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考核内容多样化,包括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实习成绩、考级考证、社会实践以及能力考核等;

(3)毕业生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要制定全方面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标准,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就业率是否达标,毕业生收入情况如何,用人单位评价如何,毕业生社会地位如何;

(4)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反馈的评价信息,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更具有针对性、更完善,以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监督机制和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左家哺,张翔.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提升途径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2012.21.3.

[2]赵威,陆建军.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探讨[J].职业技术,2013.1.6.

篇9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培养出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因此,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方面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采用的教育理念都是灌输式的形式,他们认为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熟记、背诵等,就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从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注重知识面的拓展,教学内容刻板而单调,如管理实践、公共管理文化等相关知识点缺乏有机衔接,致使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根本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等;另外,部分教师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导致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发展严重脱离,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

部分学校在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注重实践教学,并且,少数教师无法灵活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仪器,从而降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效率;同时,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师综合能力不够强,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致使部分教学器材、设备等无法及时更新和完善,大大降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最终导致教育水平和学生创造力无法快速提高,给学生未来良好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

对较多学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进行全面调查发现,教学内容、教材都非常重视理论性的知识,但缺乏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致使学生无法清楚辨别社会的各种现象;同时,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太多,教师所勾勒的概念、理论体系都是比较理想化的,学生根本无法真实感受各行业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最终阻碍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注重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提高全体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改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现状,从而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创新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对课堂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注重课堂上实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的合理运用,增强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不断深化案例教学。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的评估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实践经验也会更加丰富,从而达到开阔学生学习思路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案例选取、编写、应用等时,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案例,才能确保案例介绍、撰写评论、小组讨论等顺利进行,以便在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计划等基础上,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实践教学效率;其次,案例的选取和使用,需要注重精准度、典型性和合理性等。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时,可以及时构建案例库,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案例,从而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相互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力、创新能力等有着极大作用。

(二)实验教学中实践教学创新

在不断加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创新必须对公共管理实验室给予高度重视,合理运用相关教学设备、模拟场景、软件等,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的作用,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最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目前,实验教学方面的实践教学创新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管理方面。在公共管理效率、模式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学生要全面掌握收集、传输、加工和应用信息等相关操作方法,如办公自动化设备与文图处理,以便在有效开发和利用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定、设计出各种新的产品。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实验室的有效创建,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设备的优化配置,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有着极大影响;二是公共管理实训方面。目前,实践训练的形式主要有操作性训练、情景模拟训练、创新性训练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提高自身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操作性训练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规定,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职位,如人事部主管、设计师等,让学生模拟招聘的整个流程、设计所需要的技能等方面,在充分利用相关道具和实验室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不断提高。

(三)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创新

由于校内的实训都比较理论化、系统化,学生接受的都是比较固定的训练模式,从而无法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对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训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首先,学校和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机会,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等,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奉献精神,才能在各种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参加上述的各种活动,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民情、国情和社会现状,从而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视,以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给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学校在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必须注重各种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充分利用,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最终达到培养优秀公共管理人才的目的;其次,实践论坛的有序开展和全面实施,是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之一,不仅可以改变低年级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难度较高的现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最终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的目的。因此,学校要根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定期邀请校内外比较资深的管理人员、学者、专家等开展实践讲座、专题论坛等,形成有品牌效应的实践论坛活动,才能为学生搭建更完善的学术交流、实践技能提升平台。例如:大型的职业规划讲座、大学生创业实践论坛、公共管理人才专题讲座等,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综合能力,还能让学生跨学科的掌握更多知识,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不断提高,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必须高度重视的方向之一,对于促进我国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注重校内、校外的紧密结合,真正为学生构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

作者:孙建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5(10):43-47. 

篇10

关键词: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倾向市场需求

倾向市场需求这一问题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存在已久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倾向于市场需求,也就意味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种对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是非常片面的,只是一味地将创新型人才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而没有考虑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质与目的。

(二)轻视人才储备

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目标的现代社会中,人才的储备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非常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企业将人才储备看作是一项无关紧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也无法为企业的实际经营带来可以感知的经济效益;其二,人才储备是一项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工程,如在企业遇到市场发展机遇或扩大生产规模等,这种只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出作用的人才储备工程对于企业而言,消耗的时间长,投资的成本较大,使得企业并没有将人才储备提上主要的发展目标中;其三,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中,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市场发展格局与态势,而在这种变化着的过程中,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跟进时展的节奏,使得企业在人才储备工作中花费更多的成本。

二、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创新型人才队伍数量较少;其二,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数量与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成反比例关系;其三,创新型人才难以实现本职岗位的创新;其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五,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与企业实际工作不相符。

(二)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人才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企业未提供相应的创新环境;其二,企业所提供的创新环境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三,企业未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其四,企业所提供的创新环境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三)创新标准不够明确

创新标准不够明确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企业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的标准不够突出;其二,企业所要求实现的创新结果不够突出;其三,企业创新主体创新的方向不够突出。

三、我国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

(一)形成人才培养市场化理念

形成人才培养市场化理念需要做到:其一,对市场化的理解与认识。没有市场,企业的发展将会步入艰难的境地,没有市场,也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企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企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对市场化进行全面而又充分地理解与认识,只有建立在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企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有意义;其二,对人才培养市场化进行定位。在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人才培养市场化进行明确的定位,如企业人才培养如何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等。通过对企业人才培养市场化的定位,才能够在实际的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目的明确、方向明确,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人才的培养,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市场价值;其三,结合市场的变化定期对企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市场的变化情况瞬息万变,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市场变化,对于企业策略的调整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企业人才的培养也会随之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结合市场的变化定期对企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够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二)树立人才培养一致性理念

树立人才培养一致性理念,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诠释,体现出了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长期过程。在这一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措施予以实现:其一,结合企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企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企业人才培养,是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开展的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除了在顺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之外,更应该体现出企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包括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管理制度、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以及衡量的标准等,使得人才的培养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持续有效开展;其二,对企业人才培养进行规范化管理。企业人才培养的一致性需要建立在一种良好的培养环境之中才能够达到一致性的培养目的,这一培养环境就是企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管理。企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管理明确、责任分工明确,确保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三)企业发展需求化人才目标设定

企业发展需求化人才目标设定,需要分清企业发展需求与人才目标设定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实际上是因果关系,即有了企业发展的需求,人才才能够有发挥的空间,人才目标设定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如何实现企业发展需求化人才目标设定,主要方法有:其一,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明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人才专长等,通过这些调查结果来进行人才目标设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地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其二,结合企业的生产需求,来进行人才目标设定,如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求、生产质量的要求等,结合企业整体的生产需求,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内容,让培养的人才对于企业的生产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得到运用与创新。

(四)人才培养成本化目标设定

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化目标设定的主要方法有:其一,结合企业每一年度运营成本计划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成本控制范围。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均会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在实际的规划中包含对企业成本的管控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只有在充分结合企业成本控制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成本控制范围,这样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成本的合理管控,通过一定额度成本的投入,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化;其二,结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关注重点,来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化目标的设定。在企业每一个月或每一个季度的发展过程中,均会结合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生产情况,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关注领域进行调整,结合企业的调整,可以分析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种类,由此结合企业不同种类人才需求的创造价值来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