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脑中风症状指的是一组起病比较突然的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疾病,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现象,甚至有些患者会伴随出现意识障碍,并且发病时间持续在24h或更长时间[1]。为了对采用分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对患有脑中风的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和相应体会进行总结,为临床找到一种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的更好方法,使临床护理服务能够更加周到更有针对性,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过去一段时间在我院就诊的54例患有脑中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护理的具体方法和相应体会进行总结。现将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在我院就诊的54例患有脑中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52岁,年龄最大者89岁,平均年龄66.4岁;患者中有25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抽样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方法
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对抽样中54例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护理的具体方法和相应体会进行总结。
2护理
2.1急性期护理
(1)患者正确摆放:在对处于偏瘫早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使患者处于正确的可以对偏瘫典型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起到很好的预防或减轻效果,因此,患者在床上的肢体宜置于抗痉挛的。①患侧卧时,将患者的患肩拉出,避免其受压和发生后缩,肘关节要保持伸直,前臂要尽量外旋,指关节自然伸展,患侧髋关节要微屈,健腿置于体前的支撑枕上。②健侧卧位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舒适的一种,患者的患侧肩要前伸,肘关节保持伸展、腕自然屈曲,并将其放在胸前的枕上[2]。(2)对患者的肌肉进行适当正确的按摩:按摩是对患者的肢体的一种运动感觉的刺激,可以对患者机体的血液和淋巴回流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对于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还可以防止形成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进行按摩使要保证动作轻柔、缓慢并有一定的规律。(3)关节被动活动:对处于昏迷或完全偏瘫状态下的患者,应使其患肢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关节挛缩和变形现象。活动顺序应该按照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的顺序进行,活动的幅度应由小逐渐变大,每天进行两次,直至患者恢复主动运动能力。(4)床上活动:帮助该类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是该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帮助患者尽快的从被动活动,通过自助的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的康复训练程序上来[3]。
2.2恢复期护理
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患者处于软瘫期应使其肌力得到恢复和提高,诱发患者的肢体的主动运动能力。在进行操作事要注意用力要保证平缓,尽量在最大幅度上进行,每天进行一次,每次进行30分钟左右;②患者处于痉挛期时应对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进行有效控制,使分离运动现象尽快出现;③患者处于改善期时应根据每位患者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相对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对其进行座位训练,从半座位开始,逐步到床边座位,最后再到椅子上[4]。
2.3后遗症期护理
在该病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经过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但是仍会存在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等后遗症现象,此时仍应该继续对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利用患者自身的残存功能,防止这些功能出现退化和肌肉萎缩现象。
2.4心理护理
该类患者一般会出现恐惧和焦虑心理心想,主要表现为悲观情绪,此时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具体措施:①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恢复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需要,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对于来自社会与家庭的支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患者配偶的治疗,让其尽量多体贴、理解和关心患者,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鼓励其对自我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从而更快的战胜疾病[5]。
3结果
我们研究后发现,通过我对患者进行的包括急性期护理、恢复期护理、后遗症期护理、心理护理在内的护理后,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案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在预计的时间内接受治疗,康复出院。
4体会
采用分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对患有脑中风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方案顺利完成,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的常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秀珍,王建萍.脑中风恢复期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4(06):318-319.
[2]丘凤贤.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康复的护理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05):195-196.
[3]宋丽荣,罗宁华.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2(09):384-385.
篇2
关键词 康复护理;脑卒中;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38-02
脑卒中系临床常见危重急险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特点,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肺部感染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危害严重,甚至致死[1],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与预后。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们对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良好肢摆放(简称良肢位),并进行被动肢体关节活动等康复训练,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经头颅CT 或MRI扫描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2];肺部感染的诊断根据《医学感染学》 制定的医院感染标准[3],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 评分大于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0.4岁;病变性质:脑梗死28例,脑出血22例;瘫痪侧:左侧30例,右例20例;格拉斯哥评分:9~11分12例,12~14分16例,15分22例。实验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8岁;病变性质:脑梗死27例,脑出血23例;瘫痪侧:左侧29例,右例21例;格拉斯哥评分:9~11分14例,12~14分17例,15分19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神经内科诊疗常规进行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康复组入院后及康复期间在治疗师的指导下由护士及家属协助完成良肢位的摆放及其他康复护理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即进行康复护理训练。脑出血患者经头颅CT证实病情稳定、在发病1周后开始康复护理训练。康复护理训练方法:床上良肢位摆放,充分与患者亲属沟通,取得他们的密切配合。在患者一入院即进行良肢位和交换训练,正确姿势摆放。仰卧位:头正位或向患侧方向, 将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在上臂与躯干间置一毛巾卷,肘关节伸展、高度比心脏略高,腕关节略背屈、掌心向上,患侧下肢、臀部垫以软枕, 使骨盆与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压或内旋,下肢维持在中立或稍内旋位,膝关节稍屈曲。侧卧位:患者每日侧卧数次,预防伸肌疲劳。交替进行患侧与健侧卧位,以健侧卧位为主。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侧肢体任意放置。患侧卧位: 患侧上肢前伸, 使肩部向前, 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 肘关节伸开, 掌心朝上, 健侧肢体任意放置。康复护理训练分为3个阶段: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卧床期给予关节活动范围训练,逐渐开始抬高床头训练、床上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重心转移、言语训练、认知功能康复,最终进行日常活动。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很多,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年龄较大,器官功能的退行性变和机体免疫力减退,肺顺应性降低,肺泡周围弹力纤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呼吸功能低下,咳嗽力减弱,排痰功能困难。另外,急性脑卒中导致神经免疫功能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直接导致肺水肿, 导致肺部感染的并发症[4]。脑卒中患者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而卧床,卧床时间的长短也是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卧床可使肺下部循环不良致淤血和水肿等,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卧床时间越长肺部感染率越高。没有及时康复训练的患者,由于卧床时间太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彻底的排除,也是肺炎的诱因。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行康复护理与康复训练,能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通过康复护理训练,
使脑卒中患者保持良肢位,并同时反复进行翻身、坐位、立位和步行训练。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的目的[5]。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6]。早期床上良肢位摆放对大脑有可塑性,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轴突,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轴突建立起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网络,实现神经功能重新组合,有助于预防肢体出现痉挛,从而缩短卧床时间,预防各种并发症。有研究发现, 脑卒中患者进行瘫痪侧肢体运动时,能够改善大脑血压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肺炎风险[7]。另外,康复护理训练配备有专门的护理人员,通过系统的康复护理与康复锻炼,能够提高患者功能,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生的概率[8]。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与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吴芳玲, 黄冬雅.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7):61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中、英文)[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
[3] 王威, 陈路燕, 刘建平.卒中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后[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05.
[4] 大西幸子, 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2.
[5] 朱镛连.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再组[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8):567.
[6] 梅元武,文晖.近红外光谱仪在脑卒中偏瘫康复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54.
[7] 郑丽芳,柳卫民,杜艳华,等.正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P300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1):44.
篇3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或发作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在康复疗养护理中,三级预防理念的引入不仅能够抑制原发病的进一步恶化,也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和急重症的发生。
传统意义上的三级预防是针对无病期、发展期及障碍期的疾病预防,而康复科的疗养患者本身已经具备了原发病,所以我们可将其引申如下。
1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积极防止各种并发症的诱发因素
1.1 加强入院宣传 对于新人院的康复疗养病人及其陪护人员,不仅要加强口头的入院宣教,还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嘱其详细阅读并签名。尤其是陪护人员,应集中召开陪护人员管理会议,再次加强宣教,使其能够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防止劳累等因素诱发并发症。
1.2 合理安排各种康复治疗,理疗活动 制定康复疗养护理计划,使患者根据计划合理安排康复活动,做到劳逸结合,达到最好的康复疗养效果。
1.3 开展健康教育 增强患者对自身原发疾病的诱发因素、发病原因、常见症状的认识,同时也要让患者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患者积极排除并发症的诱发因素。
1.4 树立急救意识,进行岗位培训 掌握各种疾病的抢救方法,提高急救水平,适应现代医学步伐,关注康复患者常见的原发症和并发症的最新治疗动态。
1.5 加强急救器材和药品的管理,做到“五定” 即定点放置,定数目品种,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更换。通过“五定”,使急救物品的完好率达到百分之百。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2 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搞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
1)严格掌握患者原发病的各种发病症状,发现患者有不适,立即通知医生。
2)确定重点病人护理等级,三级护理的病人每4 h巡视一次,二级护理的病人每2 h巡视一次,且指导陪护按时帮助卧床的患者翻身叩背,并建立翻身卡。
3)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时刻保持警惕,特别是针对患有肺心病的患者,值班人员应增加夜间巡视的次数,做到“三及时”,即及时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处置抢救。
3 三级预防。即临床期的预防,预防病情恶化,积极防止并发症,病残以及死亡
1)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的结果随时作出调整,力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如果患者在康复期间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联系转院治疗,积极做好转院前的急救处置工作,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加强报告制度,遇到突发急症等情况时,及时报告院总值班,为抢救及后续治疗赢取时间。
篇4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 特点 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2-02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重视度的提高,以及传统医学模式的变革,病人的康复护理工作已经由专门的医疗机构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当中,护理工作向居民社区推广也是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国内人口结构正趋于老龄化,推进社区康复护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是当前普通民众的迫切要求。
1 社区康复护理及其特点
所谓的社区康复护理,是社区康复计划的康复策略之一,指的是病者、伤者、残者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的指导下,社区内部的护理人员以全面康复为目标,针对相关人员开展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康复指导,督促他们科学地进行自觉康复训练,逐渐减轻伤痛所带来的痛苦,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以求最大程度实现病人及伤者的康复。
社区康复护理的对象包括因意外损伤或急性、慢性病所导致的生理、心理障碍者,还有因老龄而导致的机体功能,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等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人群。针对不同的人群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其对家庭、社会的参与性。当然,由于此类人群病情各异,而且又有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因此,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分散性、指导性以及复杂性;但同时,相对于专业的医院护理工作,社区康复护理具有费用少,效益高的特点,对于病患家属而言更加省心省力,成本也更低。
2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内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不同,康复需求不同,决定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首先,对于刚刚痊愈后出院回家的对象,需要对其开展康复期宣传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高龄老人、产后妇女等等,要对其开展日常行为、个人卫生、休闲运动、康复期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帮助他们开展康复期自身护理,并且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习惯,还应定期联系其家属,争取服务对象家属的配合。
其次,对于慢性疾病对象,社区康复护理护士需要单人联系一部分康复对象所在家庭,对其康复对象进行专门的定时打针、喂药、翻身、褥疮等护理,另外如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并指导服药、乳腺癌术后做肢体活动指导等等,可根据情况轮流进行护理。
再次,向服务对象家属普及诸如口腔护理、为行为不便的患者开展肢体被动运动、身体清理等等技巧性要求不高的知识,吸引家属参与服务对象的康复工作,与社区护理人中相配合,帮助服务对象更快恢复健康。
最后,对于病情相对复杂而且有复发可能、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长期住院类康复对象,护理人员应当为其建立特殊护理档案,与社区康复机构的医师等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检查,如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且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动,为有效治疗作好准备。
3 社区康复护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在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为伤者、病者服务。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做好服务区域和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查工作。先对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存条件;然后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文化层次、家庭生活水平、卫生理疗要求建立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社区服务对象健康档案,选择设置与所在社区相适合的康复护理项目,必要时可与所服务对象签订护理合同。
其次,在社区内广泛进行康复护理宣传工作。树立社区康复护理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社区卫生人员应当全力动员社区领导、民政工作人员、志愿社团等等力量,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以及免费发放易懂易读的社区康复护理手册等等手段,帮助社区居民树立对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科学认识,进而将康复护理工作真正送到患者面前,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康复护理,帮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社会专业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大型专业医院的床位周转速度。
再次,创立专门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并配有2~3名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以及一定数量的护士。中心护理可由医院调派2~3名,其它人员可由社区内退休护理人员或者通过护理考核的人中选用,当然中心人员无需常驻,只要中心有需要时再具体联系即可,这样在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减轻护理中心的费用负担。医护人员虽然无需长驻,但康复中心必须设立24h全天服务电话,安排有人全天侯当值,以便即时接收护理人员以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如果有条件,可另外开设社区居民咨询热线,由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师专门负责,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解答社区居民开展日常护理技巧、普通康复常、以及意外伤病的紧急处理等方面问题。
4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健康环境的建立。因此从事社区护理事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高水准的康复护理技巧,而且还要求其知识面广泛,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水平、教育学常识、营养学知识等等,从维护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做到热情为康复对象服务,对社区内的康复对象实施科学护理,不断增强康复对象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以便尽快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5 结束语
目前,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好评,但由于社区康复护理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及社区康复护理机构自身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以便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可持续发轨道展,为广大康复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苏元英,杨丽莎,覃桂玲,王叶玲.亚健康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社区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3):60-63
篇5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护理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组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脑血管疾病;偏瘫;肢体功能
50%~70%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成功后会出现失语、偏瘫等严重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1]。为观察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本文对68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按照双盲法分为康复组与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0.11±8.34)岁。康复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0.16±8.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偏瘫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持病房环境、降压护理、止血护理、预防颅内压护理等。康复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①护理:如患者神志清楚,第2天可引导患者使用坐位进行康复训练,从左右摇头开始,如患者无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7d内可引导患者坐直,患者坐位时膝关节可保持90°,把双脚平放到地面上,保持患者肢体有良好姿势,从而预防关节畸形、萎缩、挛缩等症状。②被动运动:抢救治疗后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被动护理干预,按照局部活动及活动顺序等依次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运动幅度要从小到大,2~3次/d,患者活动程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疼痛为宜,引导患者膝关节、髋关节轻微伸展、屈伸等。③主动运动: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从简单到困难、从单纯关节到全部肢体开始运动,对无法下床的患者要辅助其进行肩关节外展,并相应地伸展肘关节、外展肘关节、握拳、腕关节、伸掌等,患者下肢进行内旋及屈伸动作,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有效带动患肢,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锻炼。④语言康复护理:使用刺激疗法或者经典疗法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观察指标: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前后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0分说明患者大部分生活均无法自理[2]。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上肢、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使用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进行评定。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理前后两组上下肢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诱导患者肢体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还能及时抑制患者肌张力的异常增高,保证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能力得到有效恢复。有学者指出,患者抢救后7d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会最大限度促使机体能力得到恢复,对减少致残率有良好效果[4,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语言刺激,并有效提高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为患者后期及时康复提供良好基础。本研究说明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钟翠莲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对改善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运用在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干预中可帮助患者肢体功能及时恢复,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上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2.
[2]周海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0,31(9):1108-1109.
[3]范燕娜.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4]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37-139.
篇7
关键词:呼吸内科;康复护理;体会
因为呼吸内科与其他科室的患者有差别,因为呼吸内科的患者年龄相对而言比较大大,所以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又因为呼吸内科疾病的病情危重而且病情变化快。再加上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的功能减退,患者的主要脏器功能也大不如前,所以,患者的抵抗力下降。这就是病程较长的原因之一,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常用药物对患者而言可能没效果,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而致。所以,呼吸内科的患者我们不仅仅要提供基础的护理,还要做好康复护理的工作。由于呼吸内科常有突发状况,所以,对患者不仅仅是重视其病情危重时的抢救,也要对其康复时的护理引起重视,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推动作用。所以,康复护理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近两年来收治的80例呼吸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有男患者50例,女患者30例,年龄40~80岁,病程一般为4个月~16年。80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有3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有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10例,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有1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有3例,肺癌患者有2例[1]。
1.2方法 护理方法中涵盖了康复护理原则、护理的方法、科学的营养、护理风险的防范以及健康教育,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2.1康复护理原则 呼吸内科患者多病情复杂,发病率高且迁延不愈,所以,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危重症状的发生以及急性发作的次数,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焦虑不安的心理。所以,针对不同的患者我们要实行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要有针对性的治疗,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2]。
1.2.2护理措施
1.2.2.1加强呼吸功能训练 ①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应该隆起腹部,呼气时要收缩腹肌。呼吸时胸廓应该维持不变,每天的次数没有规定,由患者自行安排,但是每次练习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 min/次左右。患者学会了仰卧位之后,就应该学习俯卧位、侧位、坐姿以及站姿腹式等各种情形下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的对膈肌运动幅度的加大有很大作用,肺活量以及最大通气量都能加大,患者痰蓄积的情形减少,降低因呼吸不当而造成的危险[3]。②缩唇呼吸:患者在用鼻子吸气的时候将舌头向上顶上颚,保持身体的微微前屈,吸气末停顿片刻,嘴巴呈口哨装,呼气速度不应过快,8次/min左右为宜,呼吸时要掌握一定的规律,由于延缓呼气气流,导致气道内压提升,这样小气道过早闭陷的情形就不复存在,对排出功能残气有很大帮助,肺的呼气以及换气功能都得到提升[4]。
1.2.2.2氧疗 呼吸内科患者的呼吸功能相对而言较弱,大多数患者都伴有低氧血症亦或是有潜在的低氧血症,在夜间特别显著。低氧血症会造成多脏器功能欠佳。患者长时间的进行夜间持续低流量(1~3 L/min)吸氧,吸氧时间应该在12h以上,这样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速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患者的心肺功能会得到改善,除此之外,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会提升,患者对运动的耐受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当然,在晚上使用机械帮助患者进行呼吸也是可行的,使用机械可以使患者的呼吸肌得到休息,这样患者白天呼吸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有条件的患者出院后可以在家中实行家庭式给氧,保证一天8h。
1.2.2.3合理的营养 因为呼吸疾病病程长,导致患者的胃肠功能减弱,所以,患者进食越来越少,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这就会导致患者缺乏营养,身体内的微量元素不够,进而影响患者的抵抗力,治疗效果也不显著。所以,应该应该多给予患者高热量的食物增加热量的摄入,患者每天的饮食食物中至少要含足够的优质蛋白质。老年患者会有脂肪代谢紊乱的症状,所以,对与老年患者应该限制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应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必要情况下可以提供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进行治疗[5]。
1.2.2.4护理风险的防范 由于呼吸内科患者与其他患者有差异,特别容易导致护理风险,所以负责护理工作的人员要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首先,对各种技术操作规程要十分熟悉,尤其是急救技术,护理人员要懂得运用心肺复苏、呼吸机、吸痰等技能,在工作过程总要做到尽然有序,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应该从容面对,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其次,要注意药品的合理应用,掌握好药物的剂量,减少耐药性。药品的存放要有规律,经常性的检查药品的放置,不同的药品要分开放置,这样才能减少用错药物的现象。尤其是注射药、内服药以及外用药的区分。毒麻、限制药品以及高危药品要进行上锁保管,再交接时要认真严谨。
2结果
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中经过康复护理后,有50例患者康复出院,25例患者好转,5例患者无效,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患者的住院时间大幅度缩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3讨论
康复护理要坚持以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做好每一项工作,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治愈率。由此可见,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影响。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降低治疗风险,科学合理的护理也能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与护理的满意度,并且可以增加医院的痊愈率。所以,做好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可以使其快速康复另外又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中康复护理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2]郜萍,毛细云.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817-818.
[3]关丽婵,陈美珠,赵娟娟,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33-334.
篇8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目前,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1]。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纳入研究病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7±5.9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69.49±6.02)岁。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并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评价[2]: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状态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为0~100分,总分为800分。分值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康复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脑卒中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为(486.56±93.58)分,观察组患者的总分为(597.82±92.34)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来,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4]。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取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5]:①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发生原因、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控制要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并为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环节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练掌握为止。②鼓励: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引用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工作:患者可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如洗手、洗脸、刷牙、摇动轮椅等,家属应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正确姿势和的摆放、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如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应对康复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张英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1-12.
[3]王兰英,满都拉.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6-4317.
[4]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10):1594-1595.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中西医结合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unction improvement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Methods 119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control group)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also accep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After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on the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ADL score.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P
Key words: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脑卒中患者可出现运动、感觉、言语、认知、颅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综合运用护理理论技术,帮助康复对象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专业护理[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9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44~76岁,平均(63.2±0.8)岁,其中51例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4],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组(实验组),两组分别为60例和5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程度、肌力、是否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护理,包括药物、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中低频脉冲电治疗、康复教育及合理饮食及休息护理指导,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儿服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及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熏蒸、按摩推拿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5]。
1.3评定 两组患者全部在康复治疗护理前和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进行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价法评价;日常生活的能力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用(x±s)表示,数据资料用F检验和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
2.2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P
2.3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
3讨论
医学研究发现,脑卒中的主要危害是因为脑出血后形成血肿,出现"占位效应",压迫周围脑组织,使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导致神经损伤,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7]。脑卒中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其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重组和代偿能力。这是患者机体功能能够恢复的理论基础,也是康复护理学应用的基础理论之一。脑卒中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恢复[3]。脑卒中在中医领域属"中风"范畴,中风发病与痰、瘀、虚、风、火等因素有关,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关键,因此治疗上以补气活血为治则[8]。根据中西医的理论,结合西药改善脑缺血,中药减少"占位效应",改善大脑微循环,减轻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9]。脑卒中患者在运动疗法、局部的感知觉刺激、作业疗法、认知及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心理治疗等现代康复治疗的同时,早期介入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熏蒸等治疗[10],能更加强调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有利于中西医互补,结合创新,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临床疗效[11]。同时,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详细介绍疾病功能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的方法、注意事项,常见原因的处理方法,注意患者心理康复,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能够为患者各种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康复治疗时间,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同时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程度。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同时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方善.628例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6-2337.
[2]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3]薛梅,冯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32-133.
[4]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80.
[5]卢秀红.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6(10):153-155.
[6]白晶.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0):239-240.
[7]王晓兰.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1(7):64-66.
[8]赵杰,张东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225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4:2081.
[9]梁清华,黎杏群,金益强,等.平肝熄风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肝阳化风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6,22(3):235-236.
篇10
关键词:康复护理;膝关节人工置换术;膝关节活动度
膝关节人工置换术是一种疗效比较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不过患者接受这种手术治疗后,还需采取康复护理措施,促使其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增加,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1]。康复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行膝关节人工置换术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本文主要分析康复护理在膝关节人工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病患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2013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行膝关节人工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病患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在37~75岁,平均(49.19±6.43)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36~75岁,平均(48.57±7.5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的病情,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症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干净等。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术后6 h,待患者的麻醉作用消失之后,可开始接受绳肌与四头肌等长缩活动,方法:可用力伸直腿部,将足后跟用力朝着后方蹬,每次时间在15~20 min,锻炼4~5次/d。术后3 d起,患者可接受被动运动,最初的CPD角度为30°,随后需增加5°~10°/d,坚持至术后2 w,患者在进行伸屈活动时,每个动作坚持时间为45 s,运动时间在30~45 min/次,2次/d。在被动运动间歇,患者也可进行伸屈膝运动与足部背伸运动,30 min/次,4次/d。当处于平卧状态时,要伸直患肢膝关节,足后跟朝着后方蹬,与此同时,患者需主动将腿部抬高30°,动作保持5~10 s的时间,然后才可将患肢放下。被动锻炼时间为3~5 d,随后可转为主动锻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2]:利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有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功能、疼痛、屈曲畸形、肌力等,总分为100分,优:≥85分;良:70~84分间;可:60~69分间;差:≤59分。
1.4 y计学方法 经统计软件SPSS 15.0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表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检验,P
2 结果
2.1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观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通过研究了解到,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感染,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松动症2例、感染2例,并发症率为17.78%。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置换术是骨科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不过患者接受这类手术治疗之后,还需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往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需求,康复护理对于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引导,鼓励患者接受康复训练[3]。康复护理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若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则护理人员还需给予心理安抚,向患者讲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与作用,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4]。康复护理有利于使患者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使并发症率降低。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大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康复护理在膝关节人工置换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巩固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舜銮,李惠卿,洪瑜玲,等.早期康复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01):4-5+11.
[2]刘立波,陈朝军,凌洁.护理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