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口腔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口腔护理学是护理学和口腔医学的学科交叉,要求口腔专业护士既要掌握护理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又要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具有专科特色突出、操作能力要求高、协调配合与团队合作意识显著等特点。随着我国“四手操作”的大力推广和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口腔专业护士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对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相比于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等国,我国口腔专科护理起步晚、发展慢,滞后于口腔医学和口腔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我国口腔医学临床工作的需求[2],是当代口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适合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前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我国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护理工作从过去的传递器械、准备材料、椅旁护理发展到了今天的四手操作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医生的协同操作。而目前国内的口腔护士仍承担着国外口腔助手和口腔卫生士类似的职责,既是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左膀右臂,又负责器械耗材、患者信息和科室交叉感染的管理,与此同时还是医生与患者的协调者、患者的健康宣教员等[3]。要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与口腔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符合国内现代口腔医疗要求的口腔护士,建立规范的团队服务模式,是现今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2教学模式
从本世纪初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国内已有数家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提供不同学历层次的口腔护理专业方向的教育,经过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国口腔护理教育者向“一体化”教育方向做出的相应尝试已初见成效。
2.1理论课教学理实一体化
口腔科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并重,口腔护理专业同样也对从业人员的口腔专业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极高。以往理论课和实训课分离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而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师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实践操作的讲解、示范和指导之中,安排好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例以及相互衔接和过渡,使理论内容服务于技能操作,技能操作巩固理论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安排和进行教学指导,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4]。这种创新式的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师生双方的能力培养,在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教学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行。
2.2实训课教学医护一体化
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口腔医学生[5-7]和口腔护理专业学生[8]从医疗或护理角度分别开展四手操作临床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开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随机选取该校2010级和2011级在校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创新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医护联合的一体化教学,结果显示: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考评分数和学生评价满意率均有显著提高[9]。该方法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的应变能力、积极性与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是培养口腔专业护理人才的有效尝试,对口腔科学临床领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3见习、实习校企一体化
有研究[10]显示:口腔门诊护士的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之间存在差异,护士对自身的评价过高,在某些方面没有完全达到医生的要求。因此,与普通护理专业相比,口腔护理教育更加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实行模块式教学,鼓励采取驻点班或课间见习、实习的模式,紧密结合临床,既巩固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岗位实践不断线,实现口腔护理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院校联合办学,为口腔护理人员的学习和继续学习搭建平台,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3口腔护理专业发展的制约
国外的口腔专科护士其资历要求、执业资格、执业范围等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约束与界定。近年来,北、上、广等各大城市已经进行重症监护、老年病、感染控制等专科护士的培训和认证,而口腔专业护士行业标准、学历认证、执业资格认证与相关政策法规依旧存在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口腔护理学的发展[11-14]。实行护士认证准入制度是护理管理和专科护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基本方向,也是规范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的基础[13]。口腔专科护理作为一个专科特色鲜明的学科,护士执行的各项操作均具有口腔专业特点,因此,建立口腔专科护士认证、准入体系符合国家对护士规范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口腔专业护理发展的趋势,需要日后我们共同努力去尝试和推进。
4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4.1一体化教学师资的培养
师资是教育的先决条件。作为一个刚刚开始起步的专业,我国口腔护理行业教育的师资十分紧缺。学校的专业教师多为护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存在缺口;而临床一线的工作者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时间紧张等问题,因此,培养、发展一支优秀的口腔护理教师队伍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有部分院校克服困难,一方面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商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给予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经学校和医院共同培训、试讲,走上讲台授课,形成学校参与医院实习,医院指导评价学校教学,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习基地的局面。医院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与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医院的学科发展、新技术运用及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分析,注意学习医院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促进作用[15]。在此种校企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师资队伍,正在成为口腔护理教学的主力军,是未来我国口腔护理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4.2校企合作的深化
在校企一体化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绘出“校中企、企中校”的图景,形成院校共同繁荣、师生共同受益的局面,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在前行路上的重要问题。对于口腔护理专业,由于存在医护一体化要求高、招生人数较少、管理方便等特点,使得其借鉴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经验十分必要与便利。因此,早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必经之路。随着口腔医学、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口腔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医护素质的共同提高,因此,发展口腔专业护理教育迫在眉睫。面对发展的重任,口腔护理的职业教育可向理实一体化、医护一体化和校企一体化这三个方向进一步探索,为未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看来,我国的口腔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建立一套从教材选用、课程设计到实训安排、见习实习等方面完善的口腔专业护士培养体系,是未来急需研究的问题,有待我们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佛荣.口腔护理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
[2]林琳,徐桂华.国内外口腔专科护士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47-49.
[3]胡冬梅,谭荣,胡坤娥.综合医院口腔门诊护士角色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114-1116.
[4]吕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腔护理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学园,2013(5):115.
[5]生宏,郑铁丽,张大风,等.口腔医学专业四手操作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护理教育,2010,9(4):20-22.
[8]徐庆鸿,陈娥,刘敏川.口腔护理四手操作技术的临床教学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319-3320.
[9]戴艳梅,梁晓波,赵娜娜.医护一体化教学在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0]杨萌,刘东玲,凌云,等.口腔护士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差异的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054-4055.
[11]曾素琴,刘齐英.口腔专业新护士岗前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100-101.
[12]刘东玲,王玉玲,卢爱工,等.口腔科护士的分阶段综合培训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8-1110.
[13]王春丽,杨国勇,李秀娥,等.我国口腔专业护理教育现状和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3-184.
[14]翟晓棠.口腔科辅助人员教育的中日比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39-41.
篇2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近几年,我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与岗位要求表现出一定差距。通过本次调查,目的是找出中职卫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安排与临床实际需求的差距,以改进课程设置结构,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以潍坊市14家承担实习教学任务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分管学生实习工作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带教老师为调查对象,并以医院为单元进行统计分析。本调查采用我校教务科自行设计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情况跟踪调查表》,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调查教学医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中16个方面表现的评价;第二部分调查教学医院对中职卫校教学改革的建议,第三部分调查所在医院的基本情况及其他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收回合格问卷261份。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评价最高,评价最差的是“应变能力”和“专科护理操作水平”;“主动学习精神”、“病人安全保护意识”评价也较差。二级医院对学生评价各项指标均好于三级医院,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各教学医院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基本一致,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护理人文素养、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临床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临床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急救护理、护理安全教育、护理管理、心理护理知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此外,还建议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认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需求基本相适应;“在校期间对护士进行分方向培养”方面得到了医院的普遍欢迎。
调查结果对调整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向有重要参考意义。
表1为各教学医院级别及收回合格问卷数,其中三级医院5家,收回合格问卷92份,占35.25%;二级医院9家,收回合格问卷169份,占64.75%。统计是各教学医院对实习学生16个方面表现的评价,分别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劳动纪律、仪容仪表、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医患沟通、关爱病人、医学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水平、专科护理操作水平、病人安全保护意识、护士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主动学习精神。其中“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评价最高,“很好”、“较好”合计占93.87%;评价最差的是“应变能力”和“专科护理操作水平”,“很好”、“较好”两项合计均不足60%;“主动学习精神”方面,“较差”“很差”的比例达到了7.28%,“应变能力”“专科护理操作水平”“病人安全保护意识”评价“一般”“较差”“很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2.53%、40.61%、36.4%。二级医院对学生评价各项指标均好于三级医院,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统计各教学医院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各教学医院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基本一致,对所列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护理人文素养(含沟通、礼仪)、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临床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临床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急救护理、护理安全教育、护理管理、心理护理知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12个方面,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的均超过60%,其中急救护理的比例达到88.89%。
其他项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达到100%,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达到24.9%,“全国英语等级证书”的达到22.2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需求相适应情况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合计达到87.36%;护理专业实习生集中学习到课率“除请假外全勤”的达到61.3%,“少数学生偶有旷课”的达到35.63%;“在校期间对护士进行分方向培养”方面得到了医院的普遍欢迎,选择“有用,会优先考虑”的达81.99%。
四、对策与建议
1、我市中职护理专业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的需要。
2、加强护理专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加强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要保障足够的学时,不可过度删减,并强调任课教师要重视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效率,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建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4、加强“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提高考出率,毕业时就能持证上岗;加强计算机和英语教学,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适应国际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入。
篇3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合作紧密。“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旨在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培育出一批在国家尖端领域,区域经济发展有杰出贡献的攻关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更是高校改革契机,突破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思路,成都医学院抓住这一改革创新契机,于2013年挂牌老年医学与照护人才培训中心,在全国首开“老年照护”专业,开始培养照护人才。凭借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充分利用协同高校教育资源,协同企业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实现了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来培养人才到由市场调节的过渡,落实校企多元联合培养模式。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健康与养老形势严峻,老年医学人才紧缺,结合这一国情与老年健康特性,以老年医学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老年照护人才培养层面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另外协同中心还启动了天回校区国家级养老示范基地的建设,首创医养结合模式,老年照护人才培养与老年医学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2协同创新中心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成都医学院抓住此次“2011计划”机遇,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开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学校人才培养又一里程碑。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老年照护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结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在政策层面,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大工程,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于需要政策的创新中心,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无疑是在为创新中心建设添瓦加砾,保证护理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在社会层面,中心举社会之力联合攻关,积极接纳社会企业捐资,保证资金有效运转,增加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投入,提高培养质量;在专业层面,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附属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以及附属医院等单位,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也为学生开拓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减少后顾之忧。
3协同创新中心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11计划”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协同中心平台建设与体制创新,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以老年健康为主要方向的科学研究,成都医学院与协同单位联合组建了四川特色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团队和老年病研究协同攻关研究团队。这两个团队以研究解决老年健康问题与老年共患病为出发点。除老年医学与养老领域专家参与研究外,学生凭借大学生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老年医疗•康复示范中心、成都医学院附属“夕阳红”医院等学习实践基地,老年照护方向的学生很自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研究老年问题。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思维,增强综合素质。培育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与老年健康的实际需求,老年医学发展跟不上老龄化进程加快速度。尤其是老年照护人才的短缺以及现有老年照护人才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事业的发展。有调查发现,现目前从事老年照护的临床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迫于生活的需要或是个人爱好,并未通过正规培训学习。只能为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与照护。学校借助“四川协同创新中心”之力开先河,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护理学(老年照护方向)专业,力争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经验,整合协同高效与协同企业联合培养,探索解决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难题,将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正规化、专业化,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老年养老与健康事业做贡献。
4结语
篇4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数的7%,认定为该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69% , 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 10年间65岁以上人口上升了2.18个百分点。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分别用了:法国115年、德国82年、美国70年、日本52年,而中国只用了短短的25年。
中国老龄化社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人口总数是世界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老年人口绝对数是世界之最。第二,我国从1968年在部分省市试行计划生育, 1973年开始在全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1950 年代初到1960年代和1970 年代末出生的人, 到了他们的生育年龄都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只能要一个孩子,形成了我国家庭的“421”结构, 即4个老人, 2个年轻人, 一个小孩,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加大了老年人口的占比。第三,平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国人目前的平均寿命为73岁,比20年前提高了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899万,并以每年100余万的速度递增,2015年将超过2600万,2050年将超过1亿。近30年间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生育率一直呈下降趋势,0至14岁少年人口占比分别是:1990年27.69% ; 2000 年22.89% ; 2010 年16.60%,近30年就下降11.09个百分点。
一、云南老龄化社会现状
云南省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 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 60岁以上人口508.7万人,占总人口的11.07%, 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63%, 这标志着云南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我省老年人分布的特点是“两头多”:广大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多; 省会城市、地州城市休闲养老老年人多。
以昆明市为例,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 昆明市户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已高达20.6%。
昆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算不上大城市,城区土地面积仅98平方公里, 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全省地州县市的各族群众,目前,整个昆明市常住人口总数已达841万, 之所以会这样, 就是因为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凡到过昆明的人都会被这里的气候所吸引,来此创业、定居, 加之中华民族素有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人们都愿意把自己的父母接到这里来安享晚年。
按昆明市2010—2015 城市发展规划,到2015年昆明市城区将扩展到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突破1000 万, 届时,昆明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口
卫生部规定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为1∶2,《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我国执业医师数为190.5万,而注册护士数量仅为185.4 万,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1∶2的理想医护比,注册护士缺口还差190万人,而针对老年护理人员尚无明确规定。截至2010年底,中国1.78亿老年人中,失能老人达1085万人,半失能老人有2523万人,他们需要各种照料服务。但在老年护理领域,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缺乏,目前,全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仅有10余万人,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潜在需求在1200万人左右。今后五到十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 养老护理和老年医疗护理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据2011 年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省注册护士7.2万人,从事医疗护理和养老护理的护工仅5万余人,三分之一的护理人员未经过有效的正规培训,护工基本上是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极不稳定。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500余万人, 按国际上通行的护理标准:,1名护士护理2个失能老人或4个半失能老人或8个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而我们的护士平均要应对各种情况的老年人15个。最保守的测算, 我省医疗护理、养老护理仍有30万的人员缺口。
三、从业人员现状
1.医院老年病人护理
病房护理在40年以前都是由医院的护士完成的,诸如扶病人起身下床、如厕、清洗褥疮、洗脸、打针吃药、病情监护等,那时也没有陪护,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病人只能由家属白天来医院看护,且不允许长时间留在病房。而如今的护士只负责遵医嘱监护病情、按时送药,打针、输液、定时查房,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处理急重症状、填写值班病情记录等病人的护理工作都由护工来完成。
客观地讲,责任心强的护工确实对病人起到了24小时的看护作用,但对病人的护理方面就不容乐观了。笔者在陪护家人时就深有体会,一间16平米的病房住两个病人,两个护工24小时守在病人身边,白天护工们把自己的折叠床收起来放在病房一角,晚上再打开和病人住在一个病房,拥挤不堪、空气混浊,省级大医院干部病房尚且如此,别的医院就更不用说了。
绝大多数护工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经过短期培训,但护理的内容和水平可想而知,大量的护工与病人、家属的纠纷及“黑护工”事件见诸媒体,引起了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等多项举措,要求医院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还病房一个整洁卫生安静的康复环境。随后,卫生部又在全国三甲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这些措施试行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问题是护士人员不够,医院不可能为每个病房甚至每个病人配备一名护士,那样医院成本太高。
笔者认为短时间内要想完全取代护工不太现实,但随着护理行业的规范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工资收入的增加,追求高质量的、规范的、有利于病人康复的护理必然成为人们的首选,时下的护工必将退出护理行业。
2.疗养院、养老院护理
我省公办的大型疗养院、养老院是相对正规的养老机构,有医生、护士和临时外聘的护工,环境和设施条件也好。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单位定期安排来疗养的职工,这不像医院病房护理要面对各种重症病人,在这里治疗的一些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护理,但收费也高,一般的退休职工很难接受。
民办敬老院、养老院里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外聘护工来完成的,月薪在1000至1500元,比医院护工的收入低了近一半。由于场地、房租、设施、员工工资等都要靠入住老人的收费来支付,加上前期投入的资金,经费紧张已经成为民办养老机构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3.居家养老护理
随着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传统的“养儿防老”功能不断弱化,大多数老年人都很难得到子女的照顾和陪护。造成很多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只能选择请护工到家里来照顾,其结果是有亲戚朋友介绍的类似保姆性质的;有下岗失业人员;有劳务公司的钟点工;有护理中介公司推荐的护工,什么情况的都有。可以说,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水平是最需要提高和规范的。
4.社区养老护理
社区养老护理我省还在试点阶段,目前,昆明市已在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试点,让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走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家庭,或让老年人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接受日托照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最大好处就是它能够方便快捷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且收费不高(它不像医院、养老院投入大),试点以来,深受广大老年朋友的欢迎。“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云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指出,“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到2015年“争取在各州(市)、县(市)城市中建成一个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万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7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 4万张;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床位数达到3. 6万张”。
5.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专业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欠缺,综合素质偏低,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2)一些世俗偏见看不起护理工作,认为是苦力,没面子。护理工作收入低,待遇差,护工要有活干才有收入,也没有其他保险(如五保一险)。(3)国内民众对老年护理服务工作评价标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笔者在病房陪护中就发现,很多病人特别依赖护工,本来可以下床入厕的,却被护工安排在床上解决,在病房还可以走动的,出去却让护工用轮椅推着“散步”。表面上看护工很尽职,殊不知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很多老年病人和家属都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让护工代劳作为评判一个护工是否尽职尽责护理好坏的标准。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日本介护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帮助病人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和自身行动能力的恢复锻炼,对病人一个小小的自理行为都大加鼓励,从不盲目包揽一切。(4)缺乏统一的老年护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如: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护理能力、服务态度、护理结果反馈的长期考评,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
四、护工与护士和介护
1.护工
护工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 医疗护理、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增长,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需求多样化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没有权威的法定解释, 多数学者把它界定为: 代替病人家属做好病人的生活照料和陪护; 配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做好病情监护、观察; 帮助生活失能的病人、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行为的社会陪护人员。
2.护士
护士最早出现于19 世纪,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2008年颁布《护士条例》(我国目前还没有护士法),条例所称的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条例中还规定,“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 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护士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护士工作。
3.介护
介护一词1963 年在日本出现,按照日本《社会福利及介护士法》的定义是:“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 帮助因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而难以正常起居者入浴、排泄、进食等, 并对其他照顾人员和被照顾者进行相关指导工作的专业人员。”在日本,所有的介护士都要经过二至三年的看护科学习, 毕业以后通过全国统一的介护士资格考试, 取得介护士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从事介护士工作。
4.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的本质区别
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的最大区别在于:护士和介护都必须经过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技能学习和临床实习, 并通过严格的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而目前护工的培训学习仅限于医学常识、护理基础知识、护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培训时间短,培训结束,发给上岗证即可从业。由此可见, 护工与护士和介护由于所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护理有着质的区别。
五、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展望
1.老年护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
1960年代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我国在1990年代以后老年护理学才作为一门课程在华西医科大护理专业开设,2000年《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正式出版。和全国一样,我省医科大专院校,省、市卫生学校至今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医疗护理、老年养老护理等方面暴露出来的诸多矛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尽快培养一代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及老年综合服务的专业人才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十年前就有学者提出积极建设和申办老年护理专业,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迈出这一步。
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指出
“到2015 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贯彻‘基层普及、高层突破’的战略,即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云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现状,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方面,亦可实行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战略思路。先试行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一体,不间断地修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让老年护理专业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先行先试,现在就开始谋划,积极建设和申办中高衔接的老年护理专业。
3.拟设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见表)
我国目前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老年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立法、保险、政策支持、教育培养和社会舆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早日出台《护士法》明确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定位、工作规范、权力义务等;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保险金采取由国家承担一部分、单位承担一部分、接受护理的个人负责一部分的办法;加大政府在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尽快设立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一代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逐步实现让具有中专、大专甚至本科以上老年护理专业学历的专业人才来从事老年护理和老年服务工作,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整体提高我省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
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2012(6) : 34-39.
[2]尹尚菁,杜鹏.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趋势研究[J].人口学刊,2012(2) : 49-56.
[3]俞卫,刘柏惠. 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构建及需求量预测:以上海为例[J].人口学刊,2012 (4) :3-8.
[4]李松. 居民养老的远景谋划[ J ]. 瞭望, 2012 (3) : 14-15.
[5]李婧,董茂江,邱桂红,周开文. 浅谈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护理专业建设[J].吉林医学,2012(4):883-884 .
[6]李婧.关于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96-97.
[7]金其林,王颍丽.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J].上海医药,2012(2): 23-24.
[8]赵禾欣.日本老年综合福利设施中的介护服务[J].中华护理杂志,2007 (1) : 89-90.
篇5
关键词:口腔护理;专业知识;教师能力;应用型人才
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中、高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护理专业划定了“口腔护理”和“重症监护”两个专业护理方向,这是我国护理行业由大护理转向专科护理的一个标志性的划分,标志着我国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以及护理方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笔者作为“口腔护理”一线教学人员和第一部《口腔临床护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编写人员,在此,就口腔护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学员的培养方向以及学校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口腔护理专业的现状和展望
1.目前口腔医学界已经分工成许多独立的专科,同样的,在候诊治疗、协助医师操作、约诊安排上,也可以向分工的方向来发展,这对病人、医师、护士都是良性的发展。所以口腔护士在口腔医疗体系中,扮演一个辅助医疗,促进医疗品质提升的角色。而我国现有的一些口腔医院和诊所中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与国外的专业口腔护士有着很大的差距,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不能完全胜任医生助手的工作,这种医疗现状亟需专业的口腔护理人员的补充。
2.目前国内口腔护理专业人员短缺,不能满足口腔治疗国际化趋势的要求。现有的国有医院由于编制问题口腔护理人员配备不全,不能满足“四手操作”的口腔治疗要求,多数医院口腔治疗还是“二手”操作。医生、护士的劳动强度过大,不利于自身健康的维护;患者不舒适,反复起身倾吐,觉得烦琐和不便;一个护士要配合多个医生工作,器械及药品传递不及时,使治疗时间延长,工作效率降低。对于这种现状医、护、患三方均不满意,而目前国际口腔医疗普遍采用的“四手操作”的治疗模式克服了上述问题,使医护人员能够在一个舒适的自然下工作,即使长时间操作也不会感觉疲惫,减少了对自身健康的损害;患者也不用反复起身倾吐,有护士协助吸唾和及时有效的心里维护,就更能减少就诊时的恐惧心理,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所有的操作和传递都在椅旁进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使患者周转率上升,也使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大量外资医院和独资、合资机构的涌入,要求口腔治疗模式也要有所改变,以适应其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一些有发展眼光的医院和口腔诊所纷纷改变原有的体制和模式,向“四手操作”的规范化治疗转变。而这种变化主要针对的是口腔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巧的提高,对口护人员的从业人数也有很大的需求量,这种广泛的市场需求为口腔护理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空间。
二、口护专业学员的培养目标
1.较强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
一个能和医生配合良好的口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通俗地说,就是医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护士也要掌握,护士可以不从事治疗操作,但是必须知道怎样治疗,甚至细致到每一个疾病的所有的理论内容都要求和临床医生一样掌握,只有这样,才能预知医生的下一步治疗计划,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另外,由于口腔治疗操作空间狭小,治疗器械小巧、精细,患者口腔内有唾液分泌,这些都给医生的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护理人员的协同操作如果能做到轻巧、灵活、迅速,就可以给医生的治疗创造一些方便条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护士的专业素养
口腔护理作为临床护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其独到的特点,但也和其它护理学科有着相通的共性。WHO在上世纪就提出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作为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护理概念也由单纯的“疾病”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所以护理人员的专业角色当中又融入了“人文”和“人本”的色彩,以适应现代医疗的人性化特点。在要求护士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白衣天使”的良好修养与人格魅力也不容忽视。在现代医疗领域内“心理治疗”、“心理护理”、“心理防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医疗地位,而一位温婉和气的护士是做好这些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试想,一位聪慧、温柔,极富爱心的护士带给人的一定是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这种心情下患者势必努力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治疗效果也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一个冷若冰霜的形象却只会让人不寒而栗,对医院甚至医护人员望而却步,更不要说配合治疗了,这时患者往往产生消极抵抗或是不信任的情绪,整个治疗效果也会向着消极的结果转变。所以说,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除了具有专业技术之外,还要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对患者的爱心以及自身的良好修养和人格魅力。
3.高超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
在现今的口腔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范围逐渐局限于专注医疗品质的提高,而护士的工作内容则囊括了椅旁护理、清洁消毒、卫生宣教、约诊患者、购置管理材料器械以及沟通技工室工作等诸多方面。这无疑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标准,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但同时也要求口腔护士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高超的语言交流能力,能够很好地协调与医生、患者甚至牙科公司代表、技术工人之间的关系,且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本职工作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医生工作起来才会信心倍增、精神愉快;患者才可以消除紧张情绪,充分地信赖医生、配合治疗;技术工人才能够充分了解医生意图,避免产生矛盾;牙科公司才能够根据临床需要提供适合的材料和器械等等。
4.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涌现,这不仅仅对口腔医生,而且对从事口腔护理的专业人员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各种显微技术、内窥镜技术和各类疾病的应用分析软件以及电子病历的录入,都要求现代的口腔专业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掌握现代的科技理论和熟练使用相关电子产品的技能。比如各种内窥镜的使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根管充填技术的配合、口腔正畸患者的头颅影像分析的电脑应用软件的使用等等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接受先进的器械并熟练使用,以便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临床工作。而中专卫校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吸纳新技术、新思维的黄金时期,应该从多种渠道尽可能提供和鼓励学生吸收先进的科技信息。
三、学校教育教学方向
1.教学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
由于我国的口腔医疗体系距离国际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此基础上的口腔护理模式也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口腔护理的经验,那么相应的学校教育也不能够脱离我国现有的临床现状而完全采用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而是要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开辟适合我们国家目前口腔治疗现状的口腔护理模式,根据临床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也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我们毕业的学生才会被用人单位所欢迎,这个专业才能够日渐成熟以便走向广阔的明天。
2.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
从事“口护”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口腔治疗与护理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摸索与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并经常接触和学习国内、国际先进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的新进展、新方法、新要求,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口腔护士才能胜任现代医疗体制下的临床工作。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远远地走出课堂,更应该深深地走进课堂。所谓走出课堂是指要广泛地接触并学习先进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不断地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培训与提高,及时地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有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才会教育出勇于接受挑战、朝气蓬勃的人才;而走进课堂是指要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倾囊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迅速地适应临床口腔护理工作,并把将来的工作岗位演变成实现自己精彩人生的舞台。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共同负责人才选拔、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这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瞻远瞩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护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背景及意义
根据护理系近3年的就业统计和护理人才市场调查,河南省县区二甲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护理人才缺口较大,用人单位急需一批能够从实习开始就能适应本院要求的护理人才,作为漯河市医学院校,担负着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一线高质量护理的人才的重任。三年来对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共计3000名学生的毕业就业调查数据表明,86.5%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40.8%的学生表明现实工作与理想中的工作差别较大,对医院的归属感较差或心理适应期较长。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及班级文化建
构的实施过程第一“,订单式”班级的组建。2013年9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为301医院护理人才定向培养基地之一,将校内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护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从刚入学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选拔,选拔标准根据高等教育要求,通过和用人单位协商沟通,包含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临床技能等,最后根据考核标准及学生意向,确定“订单班”。校院双方精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学习-实习-就业”三个环节相互协调,以就业为导向,将理论教学、实践学习和毕业就业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和评价办法。前期由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协商确定订单培养目标,学校指定订单培养班导师去合作医院学习8-12个月,熟悉医院的文化及人才培养要求,具体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素质人文教育为重点,从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全程渗透到学生日常培养工作中去。第二阶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选聘专业教师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程护理技能培训与指导,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讲授、技能训练、学习辅导等;班级管理采取“小组管理模式”和“动态淘汰制”,根据考核标准实行动态淘汰和增补,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危机意识。第三阶段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对“订单式”学生岗前考核,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制定考核办法,对于合格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实习期间学校经常与医院沟通交流,定期派专业教师去医院了解调查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和护理理论、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不断改进在校期间教育方式并完善培养方案。第四阶段以就业评价为重点。学生毕业后,不仅仅只是为了统计就业率,通过主动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薪酬待遇等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质量,了解学生对于学校培养过程的态度和状况是否满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优化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护理专业301医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实践证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毕业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较高[4],操作能力强,职业素质突出,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反馈良好”。第一,学校方面。经过两年在校期间的培养,首届301医院定向培养班的学生顺利通过医院考核,全部进入301医院实习并全部留院工作,就业率达100%;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和社会满意度高,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301定向培养班模式也为其他医院的定向培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医院方面。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将用人单位的文化、规章制度等融入人才培养,让学生尽早认知用人单位,增强服务医院的信心和意志,用人单位也大大节约了时间,避免了隐形成本浪费。第三,学生方面。根据对2012、2013级两届301定向培养班学生跟踪调查,班级所有学生专业课平均成绩85分以上,85%获得奖学金,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荣获取得优异成绩,部分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护理技能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五、结束语
开展订单式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动态的专业方向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开展专科方向,扎实推进“校院合作护理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完善培养方案,拓展订单项目,护理系将在此基础上予以推广,不断探索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育人机制。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就业工作,对护理专业就业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将在此基础上予以推广,立足大学基本需求,不断探索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育人机制,贴近市场,强化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7-9.
[2]艮芳,何海艳,何梅.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1):115-116.
[3]李燕.高职护理“订单式”班级管理方法初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4-5.
篇7
[关键词]地方高职;商科专业;集合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55 ― 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湖南省各类型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共计93所,其中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指地方政府主办,含民办)比例数近50%,这些院校均开设了商科类专业,但是大多数缺乏行业背景。就湖南省目前产业发展结构而言, 劳动力市场制造业需求量最大, 其次是服务业, 这种形势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然而就经济成分而言, 随着竞争性行业民营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大, 而民营企业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小型为主。在传统的订单教育模式下,地方高职院校的工科类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能够紧贴地方产业,能够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但是对于商科类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取向与面向企业的类型,则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因此,地方高职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顺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化、多元化特点,如何符合湖南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要求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评析
(一)常见的“订单培养”模式
常见“订单教育”有以下三种运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和行业办学。第一种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这种模式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商定协议, 双方直接签订“订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为企业“制造”和输送所需人力资源,这也是现在职业院校普遍采用并逐步主导化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性强,能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又能切实解决学生就业,也利于学校教学和新专业的开设,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第二种是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办学。这种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自身并不发生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中介来完成。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向中介下达需求计划,由中介依据企业要求再与相关学校商定“培养订单”计划。学校依据订单生产的“人才”,由中介接收后再派遣到所签约的企业。这种模式的灵活性较大,但校企之间缺乏互动,而且彼此参与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非常有限。第三种是行业( 企业) 办学,在这种模式中, 行业(企业)和学校其实是“一家人”。行业依据本行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自主招生下达行业学校,而后行业学校将所培养的人才输送到该行业下的各个企业,而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通常只适用于某些垄断性行业,虽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其作用正在日益减弱。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评析
现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现行“订单教育”模式岗位针对性较强,较适合于具有行业背景或地方高职院校的工科类专业。从上综述的3种订单教育模式中,不难看出,它们的岗位针对性非常强,并且培养的学生只适合于某种特定类型的企业,比较传统的制造、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地质、矿产与石油、医药类,各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一定的共性,比较适合现行的具有行业背景与地方高职院校中的工科专业,而对于商科类专业很难实施。
2.偏重于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截至 2005 年, 我国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超过4000 万家, 占企业总数的 99.6%。他们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我国 GDP的 59%, 解决全国城镇就业总量的 75%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社会人才的去向应该是中小企业,而不仅仅是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从人才的需求方来说,中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很难像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与学校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大部分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抽出许多时间和预算来与学校开展“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而从人才的供应方来说,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且具有不稳定性,其话语权相当有限,从学校本身来讲也很难建立起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同时,由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具有很大差别,学校针对大企业而实行的“订单教育”培养模式也很难复制到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中来,使得学校在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培养人才上合作较难。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倾向于与大企业集团合作,这样下去会形成大企业的订单“僧多粥少”的局面,而中小企业则无从下单,很难吸收到真正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
三、湖南省地方高职商科类专业“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
(一)湖南省地方高职商科类专业“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篇8
[关键词]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9-03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根据原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民政部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的目标。
随着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及长沙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数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专科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十年内本区域对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了为本院2014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学习、操作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结合。“双证融通”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办学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系领导、企业专家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等共同组成。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将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等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聘请合作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与合作医院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解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形成以附属医院为主要临床教学主体,以合作医院为实习基地,与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
依据国家、省市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调查结果,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为目标[2]。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3],以及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制订中、高职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延续和衔接。并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评价体系,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2.3 开展护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4]、《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训室安全、使用管理规定》[5]、《学生技能抽查制度》、《学院技能节实施办法》等10余个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6],购置增添护理专业实训的仪器设备,改(扩)建护理实验实训中心和多功能实训示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7]。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别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表彰优秀学生。此外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建立政府、学校、医院三结合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训有效性[9],达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①转变单纯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10],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②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创新、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育婴员、医疗救护员、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并筹划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5 打造专、兼职互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优化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聘请资深的护理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经验交流。通过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学院与医院互培互聘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1],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2],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评标准[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 主要特色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特色更加凸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为同类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其他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在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上推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新世纪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创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2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顺应国内外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本专业通过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以护理岗位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为纲,制订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实现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创建新的的课程体系[14],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培养。
3.3 实训基地功能完善
本院护理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网络模拟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本院护理实训基地将成为条件较好、功能完善、辐射较广的护理实训基地。
3.4 就业前景光明
护理人才是紧缺人才,按《护士管理条例》规定,护理行业属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取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就业。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15],因此,经学校培养并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
[2]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
[3]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
[4] 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27(10):108-109.
[5] 韩卫红,贾莅彦,蒋婧.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
[6]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
[7] 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9-90.
[8]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
[9] 赵春江,关玉琴,燕小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10] 林永富,荣,颜晓星.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育,2005,23(23):5-7.
[1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护理杂志,2005,22(6):76-78.
[12] 姜培元.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9-71.
[13]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
[14] 邓翠珍,曾铁功,雷芬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专科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22(7):9-12.
篇9
\[关键词\]高职;护理;课程建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76-0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B类课题“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在高职‘护士职业基本技术’课程中的应用”(2011B002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蒙桂琴(1963―),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护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蒙湛东(1988―),男,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民族医院医生,研究方向:临床医学;黄霞(1988―),女,广西崇左人,本科,广西区妇幼保健院医生,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一、目前我学院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强求专业目标的实现,对护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目前,护理专业比较注重培养护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强调专业技能实训,突出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重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过于强调专业化和针对性,拓展面比较狭窄,这对护生今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相关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并不是劳动技能的日益复杂化,而是劳动技能的简化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1\]。对护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不能适应新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管理职能不清,理论与实训脱节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课程类型。\[1\]“护理学基础”理论课主要教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主要培养护生的护理人文素养、护理专业理论和护理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包括学校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旨在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与操作技能。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护理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但这门课程目前教学管理职能不清,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分别由护理学基础教研室、实训中心两个部门管理、实施,在教学改革方面比较难达成共识。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依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先行、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策略,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实施,使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学完理论,上实践课时教师提问相关理论知识时却无法与实践联系起来,造成理论与实训课之间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局面,不能发挥二者共同促进护理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
(三)单学科分段见习,护生难以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全过程
单学科分段见习,是在每门课上完部分内容后,由各门任课教师或各教研室自行安排一定的时间临床见习。学生往往有2~3小时的见习时间,只能看到比较简单的疾病护理片段。在相隔一段时间后,当另外一门课再次安排见习时,学生无法将各门相关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这对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距甚远,而临床工作要求护生能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学生在单学科分散式见习中无法实现。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临床快速发展对护理人才素质的需求
我学院目前主要是采用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即传统教学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对于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来说是存在很多缺陷的。护理专业要求护士不但具有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灵活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而临床护理理论及新型仪器的快速发展,也要求护理人员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也就是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并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新知识于实践中。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多数学生缺乏评判性思维的学习能力,只限于课本内容和教师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查阅资料,不会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养成了依赖教师解答和示教的习惯。
二、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确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将“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符合护士技能要求、适应护士执业考试标准、突出高职护理教育特点”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建设过程,要经过临床调研,通过与临床护理专家访谈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得临床需求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必须准确定位,根据临床需求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设置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护理教育的课程开发,决定护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规格与标准。只有紧扣临床需求,深入了解其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数量、规格等客观要求,才能明确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出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重视护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1\]由于高职护理教育具有趋向性较强的特点,课程设置必须由医疗行业或临床科室等提出对护生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各项具体的技术指标。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临床需求,用人单位往往是“技术专家”,同时改革也要符合学生的学情,所以,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决策,应该由用人单位代表、教师代表、行政部门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决策团队,对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进行科学的决策。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中要突出对护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制定明确的护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强化护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新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三)实行多学科综合的整体见习,让护生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与临床接轨、紧贴临床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应该对单学科分散式见习进行改革,实行多学科综合整体见习。即在学校基本完成专业教学后,让护生临床进行为期1~2周的整体见习,与医院共同制订整体见习计划,护生按5~6人为一组在内科、外科轮转,将“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安排见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临床的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景,以及对患者疾病获得感性认识,了解常见疾病的发展变化及护理,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全过程。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临床护理快速发展的需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LBL、PBL、T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 based learning)\[2\]、TBL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导学法等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TBL教学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具有综合性和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实训仪器及设备要与临床相吻合,满足护生技能操作训练需求。实训基地要模拟与医院尽可能一致的工作环境,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护理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医院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学校要与医院联合办学,深化院校合作,主动适应医院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如与医院签订并联合培养“急诊科护士”“ICU护士”“手术室护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联合教学方法,即学校教师到临床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带教及管理,临床教师到学校参与指导教学,形成校内校外稳固的理论-实训教学基地,联合开展教学科研、攻关克难,增强教学活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五)采取院校联合评价,形成学校、医院、学生立体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法,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测试学生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1\]不仅仅以书面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水平,而是对学生的能力也进行考评,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包括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的综合案例考核。此外,组织医院护理专家对学生的理论、技能、人文关怀、沟通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可相互充当技能操作考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考核,在考核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对各项操作的评分标准更加熟悉,有利于对操作流程的巩固,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结
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应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护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走院校合作之路,这样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临床护理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飞.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职教通讯,2012,(3):4-6.
篇10
关键词:教育;护理;孝为先;实验教学;综述文献
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于儒家伦理思想之首,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关系的道德准则。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其实质是以孝行为为基石[1],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仁、礼、德,正如中国历史学教授钱穆所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其他的一切德行都根源于此。护理学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在十九世纪就指出,护理专业是充满仁爱的特殊职业。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因护理工作繁忙忽视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甚至引起护理缺陷和纠纷,影响护理人员的公众形象。护理人员倡导孝文化,是对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内在素质要求,也是人文关怀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护理专业护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多年护理教育只重视护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护士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2],在忙碌的护理工作中更易出现护患纠纷。文献调查显示78%的护士对护理人文文化知之甚少;91%的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规范的护理人文课程学习[3]。护生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与患者沟通不良。
二、孝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孝文化与护理相关研究主要是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即教育思想与护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方面,加强护生对孝文化的理解[5]。中国人口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6]。加强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更加急切的需要一只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护理专业队伍,也对护理教育人文文化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的护理教育只注重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发挥[7],护生在护理操作技能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的情感,与患者沟通效果不佳[8],虽然在护理实验教学中重点强调了告知操作注意事项和解释目的的重要性,但护生在实训中往往生搬硬套,呈现的是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缺乏情感的人际沟通,体现护理人文关爱不够[9]。据统计在护理缺陷中,大约有55%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较低和敬业精神缺失所造成[10]。国内外研究[11]表明:在护理操作技能中实施有效护理人文关怀,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2,13],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措施。崇尚儒家百善孝为先思想,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为临床培养具备护理人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现代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孝文化在护士人文修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施方法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凸显护士人文素质的课程《护士人文修养》中,对涉及护理伦理和人际关系等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的讲解、灌输“百善孝为先”的思想,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通过网络发给学生阅读,强化理念。研究的对象是15级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对300名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已经融合教材,完成灌输和理论部分的深刻讲解,将编印的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借助信息化设备传给学生阅读,如网络QQ等,不断增强孝为先的理念。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护生将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在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进行“百善孝为先”思想的干预,同期通过《当代学生孝观念现状调查问卷》、《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作进一步的研究。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没有进行孝文化的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实验组“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融合教材《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孝文化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通过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进行考核,并举行护士礼仪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效果评价。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对照组护生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实验组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百善孝为先”思想,通过期中和期末操作技能考核以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文关爱和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通过《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研究。
(二)应用效果
1.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
护士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是护生将获得的知识经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表达。护生对孝文化的认知是其表现出良好关怀行为的必要前提。经研究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大大提升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在进行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考核及护士礼仪大赛中,实验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孝文化有助于培养护生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14],从而提高护理关爱能力。
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教材,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不断增强护生孝为先的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不断强化孝文化理念,增强护生服务意识。期中和期末护生护理操作考核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效果评价,发现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人际沟通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通过角色互换和纠错法,不仅使护生深刻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了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提高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兴趣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理论教学和日常生活,编印孝文化等宣传资料,使护生注重养成教育,在角色扮演和互换角色及纠错法的实验教学中,培养了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在组织护理技能大赛中参加报名和获奖的护生中,对照组的参赛和获奖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语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爱的作用和地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15]。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思想应用于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与传统护理实验教学进行对比,以研究“儒家百善孝为先”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先驱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理是充满爱心的行善之事”,在当今护患沟通矛盾日趋尖锐的新形势下,在护理实验教学中提出“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培养护生“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同时养成“百善孝为先”的思想。
经研究表明孝文化促进了护理专业学生规范操作行为,自觉履行护士义务,在护理实验操作练习中避免生搬硬套、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或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体现了护士关心照顾病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不仅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和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满意度,有效降低护患冲突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提升护理人员人际沟通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保障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汪永丽.道德讲堂讲稿选登,2015(8):32-33.
[2]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3-114.
[3]席波,李军,孙付胜.试论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文素质的要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7):446-447.
[4]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61-62.
[5]朱明霞.护理教育与仁爱关怀[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5):1737-1741.
[6]中国新闻网.老龄委: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2012-09-05).
[7]贾启艾.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护理事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100-101.
[8]王文生,邪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9]李卫君.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J].现代护理,2010,7(27):89-90.
[10]胡爱明,刘耀辉.护士人文修养[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
[13]王菊吾,陈爱初,胡安瑜,等.住院患者对护士关怀照护需求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5,22(1):34-36.
[14]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3A):20-21
- 上一篇:关于孩子培养教育的问题
- 下一篇:哲学的起源与西学概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