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提示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提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灾难备份;灾备服务;财务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加快发展,数据信息的价值对于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意义越发凸显。而由于系统自身的因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信息系统面临着各种形式的灾难。这种灾难造成的信息系统故障、甚至瘫痪都将对企业和社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为保证信息系统在灾难发生后及时恢复和运作,灾难备份应运而生。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称为灾难备份①。
灾备建设具有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维护成本高、所需人员专业水品高等特点,其建设方式包括企业自主建设、与其他单位共建、或委托外部机构来完成。在西方国家,大部分企业采用灾备外包模式。相对于自建灾备中心,灾备外包无疑具有经济性与有效性,可以使企业低成本、快速享受到更为专业的灾备服务。在我国,灾备外包模式也越来越被金融、电信、政府、大型制造业等所接受,因此,涌现了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威视瀚海数据有限公司等可以提供灾备服务的企业。
一、国内灾备市场发展及现状
(一)国家关于企业灾难备份的相关规定
灾难恢复在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近年来,中国灾难恢复市场快速发展,IDC调研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灾难恢复整体市场规模为9.7亿美元,2008年,市场规模达12.4亿美元,比2007年上涨了28%。IDC预计,中国灾难备份市场在2008年至2013年将保持20.7%的年复合增长率②。为规范国内灾难恢复市场,国家以及各行业相继出台各项规定,如,《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2004.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8)、《关于重要信息系统运行风险提示的通知》【2010】(43号)、《保险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指引》(2008.3)等。这些规范从国家、行业角度对于灾难恢复、灾难备份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我国目前灾备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对于灾备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选择自建灾备中心,而多数的中小金融机构则选择采用外包的模式进行灾备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的尹洪涛处长也认为,IT外包、资源外包、灾备外包、数据中心管理外包都是可行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灾难备份服务外包的基础设施,“自建并不现实,数据中心和灾难备份外包适合中国国情,更具有优势”。因此,涌现了众多灾备外包的典型案例,如,伟创力通过上海电信灾备外包服务,通过维护、安全、成本、服务等方面的比较,外包模式均好于自建模式,大大节省了自建所需的高额支出。相对整体市场而言,灾难恢复外包市场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2007年,中国灾难恢复外包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未来五年将保持38.9%的快速复合增长率②。可见,灾备外包正逐步成为灾备建设的最主要模式。
二、灾备外包服务运营模式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构成要素
财务风险是在企业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其既有来源于出资者的财务风险,也有来源于经营者的财务风险,本文立足于经营者财务风险。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财务风险是资金运动过程中的风险。按照资金运动的环节,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资金收益分配风险。各项风险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财务风险及影响因素
财务风险 风险影响因素
筹资风险 筹资规模、筹资结构、筹资期限等
资金使用风险 产业结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投资执行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 产品或服务自身风险(价格、质量等)、客户信誉度
资金收益分配风险 企业利益受损风险、投资人利益受损风险
(二)灾备外包财务风险
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灾备服务的特定业务对其上述财务风险的影响包括:
1.项目投资金额大引发的财务风险
支持灾难恢复各个等级的资源包括数据备份系统(包括数据备份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备份介质等)、备用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备用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等)、备用基础设施(如备用机房、辅助设施等)等,可见,灾备投资是非常巨大,机房的建设标准也非常高,包括电力设施、交通条件、住宿条件等各方面都必须有保证。
企业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项目的高投资额是比会增加企业投资风险。
2.项目投资周期长引发的财务风险
2007年6月14日,于同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对于备用数据处理系统、备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等提出来具体的要求。灾备建设的投资大,标准高,使得建设的周期也比较长。
灾备技术更新速度快,较长的建设周期势必增加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
3.专业化水平要求高引发的财务风险
灾备中心建设、维护需要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它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训练有资格的人来做这件事情。目前,这个领域的人才流动性非常大,很难维持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队伍。另外,国内还没有专业的灾备培训机构,灾备服务人员匮乏。
专业化水平高,灾备服务人员数量、资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发生灾难时,往往不能奏效,灾备外包企业的服务质量受到影响,进而面临资金回收的风险。
三、有效降低灾备投资引发财务风险的初步设想
1.对于灾备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灾备投资金额大、周期长的特点导致了外包企业的资金会被长期占用,进而带来到资金流动性的风险。外包企业在承接灾备服务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力水平,综合考虑初始投资、建设周期、后续成本、投资收益等因素,对于灾备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2.稳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灾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求高,需要拥有一支稳定、合格的技术人才队伍,来提供高质量的灾备服务。因此,外包企业应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在当今灾备服务人才质量、数量均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好灾备服务人才的选拔、培训等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用人才、留住人才。
3.有效拓展灾备服务的业务范围
对于外包企业而言,如果仅仅为客户提供灾备恢复服务,这种单一的服务模式是比增加外包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外包企业应拓展服务范围以分散财务风险。如,除了能够提供灾备外包服务以外,万国数据还能提供基于生产系统的高可用性管理工具及服务,帮助用户建立完善的高可用性保障体系,培训专业人员,提供IT管理服务。
4.逐步改善灾备服务的外部环境
灾备外包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灾备外包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在逐步加深,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初步不断完善之中。面对灾备外包行业的现状,我们仍应做好以下工作,为灾备服务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成立专业的灾备培训机构;出台灾备领域的优惠政策;制定灾备的外包服务商服务资质分级制度,出台灾难恢复服务资质管理办法;做好灾备中心和灾备服务人员的测评和资质管理。
注释:
①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Z].2005,04.
②施建忠.灾难恢复的40年变迁[Z].业务连续管理与灾难恢复资讯,2009(10).
参考文献:
[1]于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现代商业,2010(8).
[2]于强.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J].国际商务财会,2010(2).
[3]黄伟.灾备让世界永葆希望[J].业务连续管理与灾难恢复资讯,2010(4).
篇2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出现了许多滞后的问题。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发展关系着企业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要加强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此本文将试论该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设计原则 评价体系结构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旨在能够预防财务风险,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只要是市场经济的参加主体都会遇到财务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还要严格遵循体系设计的原则,制定明确合理的设计目标。另外还要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性、综合性和合理性。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监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报表和数据化的资料,例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债务报表等。针对这些报表要进行科学、综合的分析,以便发现企业发展潜在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还要引进一些新的财务分析指标来完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准确的把握财务风险才能及时的应对企业发展的问题。严格把握这三个原则才能准确的分析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缘由
财务风险就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一些突发的难以预料的不定因素造成财务受损。针对企业财务来讲,财务风险就是企业负债的风险。它有可能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出现资金不足或滞后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企业濒临破产的风险。了解了财务风险的含义后,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就显得更加必要。
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原因。第一,外部环境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因素是指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企业文化的环境。用哲学的观点看,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外因。尽管它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不是直接性的,但是它却对企业内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财务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财务风险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企业成本的控制,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支出和收入,外资的投入等。财务活动的复杂和多变的特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问题增多,直接导致了风险的产生。第三,财务决策的盲目性。决策的失误是导致风险的最主要的原因。财政决策出现失误会直接影响财务风险。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等。这样不仅会使财务的使用效率降低还会使企业发展缓慢。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提出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提出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自我审视,还能帮助企业针对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频率。同时还能增强企业自身抵制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针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单项评价、多项评价、复合评价。这里的单项、多项、复合是指针对的财务对象的个数。例如单项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单一的财务状况进行预防,这样可以缩小评价的范围,使财务风险的分析更加准确。简单易行,而且大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但是它的对象过于单一,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财务状况则不能分析,不能满足风险的预防的措施。多项评价则比单项评价更加具有综合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存在盲目性,不能充分考虑实际和现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风险的分析。最后是复合评价,也叫做平衡评价,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财务风险评价。以便企业做出正确的抉择和预防风险的方案措施。
四、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缺陷及建立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要了解目前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症下药。如今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指标不完善,指标的选择性较少,同时还缺乏目标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的设计太过单调,只专注某一个方面。例如企业只关注到运营的财务状况,忽视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现实问题,对运营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不止靠经营的好坏还要关注财务的风险问题,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债务,不能如期偿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前途,降低企业的盈利,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破产。所以在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全面分析情况,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财务变化,面对不定因素要及时分析不能草草了事。在科技发达的如今,财务风险评价也要创新,不能忽视信息化的发展。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不只包括财务方面的,还包括非财务方面的指标。例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财务风险的分析评价。所以不能忽视非财务的评价指标,促进评价指标的完善和完整全面。综上可诉,可以看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准确全面的把握财务风险的对象,同时还要兼顾一些非财务的评价指标。只有做好了这两方面,再加上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快速发展。
总结: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作为关系到企业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就要求市场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好财务和发展的关系,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可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小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大者还能完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财务安全还关系着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发展,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可以在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广大债权人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还严厉打击了违法造价活动,实现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特别是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得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承揽工程,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经营风险极大。同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偶然性的不可预见因素出现,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经济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了风险抵押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数量,越来越多的业主要求履约保证金用货币资金支付,这样又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工程结算按比例付款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又会积压一定比例的应收工程款等等,最终都凝聚成财务风险。加之由于施工企业向BOT、BT等投资经营领域发展,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或其他成员企业为其借款提供担保等等,又增加了投资和融资风险,使得施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一步增大。
施工企业面临来自上述内外环境的各种风险因素,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为了防范和规避风险,应通过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和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经营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和预测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从企业的运营效益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企业营业额和利润明显下降,或营业额在增加,但利润在下降,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投入资本贬值。
二是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未完施工迅速上升,资产质量不高,运营效率低下,潜亏风险增加。
三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过度举债,利息负担沉重,到期债务丧失偿还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四是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低,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五是从企业发展能力看。企业盲目扩张,投资过多过滥,摊子铺得过大,效益低下。
上述财务风险,是导致施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坚持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警指标不宜过多。具体按以下五个顺序实施;一是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的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二是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三是测算监测指标的实际值;四是根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实际值和临界值,做出预警警度判断;五是提出预警报告。
(一)设计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重点和难点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据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具体包括10个指标,总分100分:
1.财务风险预警核心指标占70分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20分)、资产负债率(10分)、已获利息倍数(10分)、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10分)、流动比率(10分)、速动比率(10分)。
2.财务预警辅助指标30分
净资产收益率(10分)、应收款项周转率(10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分)、借款货币资金比率(5分)。
(二)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
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应以企业近三年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按照2:3:5的比例)为基础,参考同行业和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参照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结合市场情况和金融环境等宏观因素测算确定。
(三)计算指标的实际值和预警指标的得分
财务风险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出来后,同区间表下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采用内插法计算单项预警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就可以计算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得分。
(四)预警警度判断
为了更加形象地标识企业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应该把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分为安全区(绿区)、预警区(黄区)、危机区(红区)三个区域。指标在安全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指标在预警区,表示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指标在危机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财务风险评估得分,对照相应的预警区间就可以判断出各企业的预警警度。
(五)提出预警报告
对于财务风险处于预警区和危机区的单位,应提出专题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本单位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变动情况以及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指标处于预警区或危机区的原因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和改善财务状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等。
三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否则,财务风险预警将成为空中楼阁。
(一) 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是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运行有序、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财务人员的责任,更是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
(二) 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准确进行风险预警的前提。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大量引用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建立在虚假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的财务风险预警肯定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根本谈不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三) 建立完善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随着ERP等财务软件的成熟,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离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企业财务预警效率和效果。
(四)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财务预警的准确性。
(五)财务风险的分析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问题 防范及特点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工作以及经济管理体系也不断的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伴随着不断的发展其财务管理体系及风险漏洞也是不断的出现。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影响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效果,其结果导致多面化的经济损失。所以,事业单位应及时对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以及漏洞进行及时的分析以及有效的改革管理方式。努力的将其效益提高,增强财务方面的管理。
一、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及特点
事业单位和任何一个私立企业单位都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任何一个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部门所拥有的风险与所导致的因素都是不一样的。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完善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严重的缺乏财务部门所产生的风险防范措施。而其本身则拥有着不同性质的风险。
(一)不规则性。财务风险所发生的时间、范围、以及损失的程度所导致了不规则性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存在事业单位每天所运行的各个财务活动中,而财务的活动却涉及到事业单位的各个工作方面,并且复杂多变。有些事业单位为了降低财务风险由一些专门负责单位财务的管理,但是由于管理方式不够完善无法适应该活动的发展进度,从而导致很多不可预测的损失。
(二)可预测性。我们提到了财务风险的不规则性及其不可预测的特点,无法具体的区了解财务风险所发生的时间、范围、以及损失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该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不够全面的了解,其实只要能充分的了解并且掌握财务风险发展的规律、发生的时间和范围。并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和预防手段,可以降低很多该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三)可变性。在财务风险发生的时候都是需要相应的条件以及形式,因为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经济活动频繁,并且其样式多种。所以才导致了该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发生,如果适当的处理财务风险并且随着财务风险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做法。这或许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一)管理风险及所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都不是很完善,在事业单位的各种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着财务管理工作还未察觉到的地方与问题、资金管理不够严格问题、审查不够谨慎问题、会计基础工作不够完善问题、内部管理方案不够全面问题、授权制度以及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另外,由于管理的方案及其手段不够完善全面,严重的制约了管理的效率,导致了很多事业单位出现财产流失现象。而这些存在的问题所相对应的后果是令其事业单位根本无法提供会计信息的审核保障。
(二)管理人员的素质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能否顺了的进行以及其损失的大小程度与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举个例子:如果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拥有该职位对应的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无法做到去全身投入到工作当中和一些自私的想法运作。那么其损失及风险的后果令人无法想像。由于现在很多的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投入的精力以及力量较少,所以导致了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完全无法适应该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令其财务管理人员本身与该单位的管理制度出现偏差。甚至可能导致活动中出现违规等一系列风险。因此,该事业单位必须着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授课以及该职位的道德修养素质的提高一次来增强该部门管理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提高其管理人员对于风险所造成损失的控制能力,并且要做到在出现活动风险时能够第一时间有效的控制该风险并且将其损失降到最低化。任何财务部门所产生的风险对于事业单位所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计的。为了避免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综合能力及素质无法达到该部门所承但的压力。希望各个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选拔、交流、培训以及可信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三)筹资及支付风险。事业单位的筹资方式与其他的企业是不同的,事业单位的资金是由财政、以及众筹等多方面来支撑起该公司的,但是众筹的时候存在着太多不确定的风险,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较少,为了能够拥有组工的流动运营资金,很多时候事业单位都会选择把一部分资金做到投资项目上,而长期的投资项目也就成了各个事业单位的首选,但是由于回收资金的周期较长所以该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资金压力也不断增大,其风险也随着增加。由于事业单位是属于非盈利性质的单位。所以对于投资的资金有着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少于对内投资。一般情况下对内投资都会因为增加该单位的设施等将资金转为固定资产。令其资金变的难以周转,使其风险增加。事业单位不仅仅存在于筹资的风险同时支付的风险也让人不寒而栗,通常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是概括了该事业单位发展的各项费用开支。而在中国,事业单位普遍都存在着公用经费不良的现象。虽然各个事业单位都会有明确的处罚与奖励制度,但是这种情况也没有出现好转。
结束语:综上所述伴随着事业单位在根据该单位所产生的不同实际问题做出调整及实施企业成本的控制,但在筹资、投资、财务管理和人员自我修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该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完善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严重的缺乏财务部门所产生的风险防范措施。为了能够减少损失,各单位应严格的选拔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的提高管理的体系以及管理人员的自我修养。明确的树立财务管理人员的目标。提高财务风险的预防意识、控制风险的能力和预算的管理。让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真正的做到全原参与,全过程控制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的环节,以最大的能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颉茂华.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财会月刊,
2002,(6)
[2]王晶晶.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12(19)
篇5
摘 要 当下社会中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条件下,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将面对变化莫测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财务风险的问题变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种类有哪些,都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企业的财务风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围绕企业的财务风险种类及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这两大板块将逐一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企业的财务风险种类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前言: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大力发展、国际化走势的日益加快、全球企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莫测,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管理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防范和制止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真实价值已经变成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的财务风险种类
企业的财务风险,从浅的方面来说,是指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由深层次方面来讲,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为种种因由而致使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如何掌控和防止财务风险,这是放在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从事人员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1.根据资金运用而分,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1)每一个企业都会有需要资金周转自己或是筹资活动,根据市场宏观经济下的环境变化,筹集资金的财务带来不确定性,称之为筹资风险。(2)企业在作出投资时都是经过策划和产业鉴定的,但是仍然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的因素将可能导致投资报酬达不到实现规划的目标,这种风险称之为投资风险。(3)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因为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产品也许无法销售出去或销售后,资金回转与预先金额不符,这种风险称为经营风险。(4)企业在分配收益时可能会对以后的经济生产有不利的影响,这种风险是为收益分配风险。
2.按引发财务风险的风险,能分成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1)系统性风险,是指因为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引发整个财政规划发面的不确定,由性质上来说,这就是系统性风险(2)非系统性风险,是说在一定稳固的环境,不会轻易产生变动的基础上而引起产生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对某些资金项目活动中产生影响,这是企业自己的本身特有的风险,它可以多角度的进行分散投资处理,因此又称为可分散风险。
3.依照财务风险的程度可以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1)可控风险,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可以自己预测并且遇上可以化解的、可以控制的、可以找出办法解决的,成为可控风险。(2)不可控风险,是说企业也许遇见但是完全掌握不了的,或是突如其来的企业不能应对的风险,这类风险企业自身不可抵御,称为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依存。
4.依照财务风险设计的侧面和深度可以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1)微观风险,是说发生在局部的与企业的某个主体利益有观的,对全局利益影响有比较大的风险,称为微观风险。(2)宏观风险,与微观风险相对的,是与整个企业都相关有所内在重大影响的风险成为宏观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资本结构安排不合理
资本结构重要的是指权益资本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分配关系。正常的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但能够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并且能够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提高企业的自身财政等价值。可就以目前我国大小企业资本结构而论是及其的不合理的,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 1.1全部资本的比例中债务资本所占比例较大,许多的企业资产中的负债值达到70%以上,如果企业不能按规定的时期还清债务的话那么企业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形成原因:1.11市场目前机制不完备,企业账面只准挣钱不准亏损的传统理念,使得不少企业只问产值、效率和规模,不求效益,造成负债不断增加;1.12经营管理不能与时俱进,造成过度负债的内在原因是经济效益差。长期时间里,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与世界经济前端企业管理相融合,变成生产资金短缺,唯有增加负债维持经营,致使过度负债。1.2 不合理负债,流动负债偏高。由于企业部分净现金流量不足,企业要通过大量的短期债务来维持运营。1.3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把大量的资金作为股权融资,企业则一定会倾向于增发新股,进而致使更高的权益资本结构。
2.投资缺少科学性
因为企业财务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没有充足的认识,盲目跟从市场大趋势而投资,致使企业的筹资成本高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让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不到好转。
3.资金回收不当
资金的垫支是财务活动的最初端,最末端是价值增加的货币本金的回笼,财务是为了获得货币增量而垫支货币的活动,是企业的财务风险蕴藏在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中。
4.外部环境的多变,企业管理人员风险认识不完全
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环境。这是非企业内部的因素,是不能准确的掌握和掌控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结束语:
众所周知,企业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面对来自自身内部和非自身的外部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但拥有客观性、不确定性,而且还有风险与收益的对等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解和找出成因进而分析研究进而对财务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管理,最终使企业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达成自身设定的理想值。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为数不少的企业因企业财务投资不当进而走向灭亡的地步,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加深对其的财务风险的解决办法,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即公司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在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时,因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出现的经济损失或偏离预期的经济收益的可能性大小。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四大类型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企业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公司未能按时偿还本金与利息的可能性。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是两种常见的筹资方式。
2.投资风险。上市公司各项投资活动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面临预期收益减少,本金亏损的潜在风险。公司的投资方式主要有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两种。
3.Y金回收风险。由于经济疲软、产能过剩等问题,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阶段易出现资金回收风险。截止2016年11月1日,《证券日报》报道A股2958年上市公司中,2883家应收账款合计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4%。尤其是在建筑、房地产等行业所承受的压力尤为突出,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增加,产生财务风险。
4.利润分配风险。如果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约束,未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二、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主要受外部与内部两大因素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内部因素包括资金结构、投资结构、存货结构与股利分配政策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外部因素
1.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公司所在的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形势和交通等资源管理现状改变,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股市行情不稳定,进一步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2.政治环境。国家政治制度、体制及政策等都是政治环境的范畴。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我国企业大都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跨国投资时,政治风险是首要问题。另外,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外汇汇率等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3.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与政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公司每时每刻的生产经营未能摆脱法律框架。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其受法律环境的监管更加严格规范。
(二)内部因素
1.筹资决策不够科学,资金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只有选择了正确的筹资方式和筹资规模,控制筹资风险不超出合理范围。上市公司筹资数额过小,增加再筹资难度;筹资数额过大,造成资金闲置成本增加。
2.投资决策不合理,多元化投资获益小。上市公司规模一般较大,资金相对宽松,很多上市公司会选择多元化战略,盲目投资往往出现失败,甚至会陷入投资心理陷阱,越是失败越追加投资,这便是恶性增资。
3.存货结构不合理,资金流动迟缓。上市公司想要有效提高偿债能力需将存货变现,实现资金净流量。一旦上市公司的存货结构不合理,大量存货未能及时变现,公司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降低其偿债能力,且资产负债率过高,由此导致公司财务风险出现。
三、加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适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机制,确立财务危机预警标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制定有效的财务敏感指标,重点监测现金流量、杠杆效应及营运能力,通过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财务敏感指标与财务风险率的变化情况,得出预警分析报告,有助于上市公司事前获得财务风险的易发信息,加强防范,尽可能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公司的健康与持续发展。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多元线性函数回归模型-阿尔曼模型(Z-Score模型)。
2.构建合理而科学的财务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严格管理投资资金,谨慎投资。投资立项之后,应进行详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首选净现金流量为正的项目;上市公司应减少高风险投资行业,着重于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研发等方面,扩大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强自身实力和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构建合理的筹资决策机制,适度进行借款负债经营,确定筹资额时需衡量综合偿还实力,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过度筹资带来的财务风险;针对企业不断变化的规模和实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筹资策略,并且及时、有效的执行,减少融资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3.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应建立明确的公司产权制,做到权责明晰,维持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股东大会,确保大小股东享有平等权利。加大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领导力度,设立督导机制,适时追踪与控制经营者,使经营者的行为紧紧围绕既定的财务目标,及时发现并指出经营者会引发财务风险的行为发生时及时进行纠正;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采取工资加奖金、年薪、直接发放股权激励等具体方法或是重调委托结构,协调好委托关系,并尽可能降低人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4.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控制自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需监督和评价其具体的实施情况,《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要求,上市公司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现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制约。加强对上市公司内各子公司,业务部门的常规性审计,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及时评价,及时找出内控的薄弱环节,做到及时改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四、结语
我国国内股市与金融行业发展未成熟,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受到自身内外两大因素出现波动,使其财务风险系数变大。国内上市公司应当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采取文中提到的四大财务风险管控的措施,加强管理强度,最终使其健康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燕.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6.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因为疏于财务风险管理,一些企业出现危机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近几年相继出现的所巴林银行倒闭、德隆事件、巨人大厦倒塌等等,都是因为出现财务危机所致。随着我国施工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不断发展壮大,一部分企业显现出与市场化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企业已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丧失了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因此,客观分析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寻找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的方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预警体系和机制,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施工企业在投标揽活过程中,由于建筑市场不规范,竞争激烈,为求生存低价中标,可能导致收不抵支;在施工过程中,外界环境多变,材料价格上涨,或因管理不善,造成质量事故,返修浪费严重,都会引起成本超支;在结算、拨款过程中,有些建设单位有意拖延计价结算时间,有的纯粹是“钓鱼工程”,资金不按时到位,迫使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或息工,给企业带来损失;工程竣工后有些建设单位长期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被拖欠款日益增大,可能形成坏帐;在财务运作中,可能由于资产负债率不适当地增高,应收帐款余额大、帐龄长,存货积压占用资金多,以及形成潜亏挂帐等不良资产,都会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财务风险;有些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法纪观念不强,好大喜功,财会人员迫于压力,虚报产值利润,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造成损失;在对外投资时,可能由于决策失误,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不普,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对外担保过程中,可能由于被担保单位经营失败而承担连带的经济损失责任;在海外投标揽活及承担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承担政局变化、金融危机等社会风险。另外,还可能由于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可见,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对策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所面临的上述财务风险,未雨绸缪,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规避、防范,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
1、准确把握项目成本核算的财务风险。
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重点是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它包括项目部本身为实现成本目标而进行的自我控制和企业为监督项目成本目标的实施情况而进行跟踪控制。一是指导思想明确,建章立制,使项目成本控制有制可依,形成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使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横向要分解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等不同施工部位的费用控制,纵向要分解到施工准备、主体施工、收尾交付等不同阶段的费用控制(其方法如下图)。
三.是加大事中检查,事后审计的力度,保证项目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企业必须定期对项目成本进行跟踪分析,无论盈亏,均应做到有理有据,对亏损因素必须找出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项目成本的大起大落。项目完工交付后,必须进行债权债务清理和项目审计,确保项目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
2. 加强合同管理
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合同管理,应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工程结算,特别是以分包工程为主的项目部,承包合同的工程价款应以重新编制的施工预算依据进行确定,另外,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合同有关条款。
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部门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平衡调度资金以及建立各项辅助记录和配合项目经理对各部门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等手段,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并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项目成本的偏差。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 石油企业 财务管理 分析
一、当下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风险问题及特点
石油企业作为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设备和资金,其自身特点决定了该企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①生产经营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②相关设施建设投资大、复杂程度高;③需大量技术装备;④国际石油价格涨幅不定。尤其是遇到经济危机后该特点造成的风险将更加凸显。
在21世纪,大量新能源的诞生推广及应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石油受到了冷落,被天然气和乙醇等环保燃料抢走了往日的荣光。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世界石油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再加上石油企业在银行融资渠道准备金率数值长年偏高,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不得不对自身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高标准,这让石油企业管理层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压力骤增。根据目前的石油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本文总结出石油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财务管理在石油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构建和支撑力度方面发挥的基础作用将大大降低。
(2)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风险预警和处理方面显得滞后,大大增加了企业潜在的投资风险和防范辨识难度。
(3)盲目地大规模扩建项目会加剧企业资产负债,影响石油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对净现金流和中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影响。
二、当下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产业是保障国家重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我国石油企业被划为国有企业,并得到了国家财力资金的大力扶持和发展。在我国石油企业公司和子分公司都有着很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公司内部有许多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这就为石油公司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力基础,使得石油企业在财务管理问题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了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充分反映出企业在宏观调控作用下不争的事实。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造成了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由于没有深度认识到未来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的重要性,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在风险管控中没有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2)由于没有深度了解财务管理风险中构成因素和没能把握重要时机,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在风险管控中对于风险防范和处理的反应速度滞后,时效性低缓。
(3)由于没有深度认识到中、长期在建项目组合的重要性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风险管控中没能做出正确应对,使企业的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指数等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
三、应对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在结合现状分析当前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特征及其所面临风险问题后,根据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石油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对我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控”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及对策,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控的水平。
(1)从“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其自身发展战略的长远角度来看,将公司战略规划进行有效分解和细分并将其融入到财务管理风险机制中,然后通过相关机制或制度予以有效地实施,可以提高战略规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依赖程度,进而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战略地位。
(2)根据“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科学的认识规划和学习管理,提高其对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定量测评能力。
(3)借鉴利用国外优秀企业中的新风险防控技术(例如:防控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系统)提高其综合处理认识能力,形成一整套的风险预警和管控机制,并做好相应的紧急情况处理方案。
(4)根据“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应该针对中、长期在建项目的资金影响制订出具体的分段方案,并合理安排工程的进度实施,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程度。提前对项目的投资回收周期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进行项目优化组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建项目的风险程度,做到风险可控化。
(5)根据石油企业自身的资本密集型和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及相关设施建设投资大、复杂程度高的特点,对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关键指数,如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等进行合理的优化,使企业财务资金始终与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等指数保持成正比,并保持相关重要指数的平稳。
四、结束语
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面临着新的难题,这对于企业本身和财务管理方面都是又一次的重大考验。而作为资金需求量大和投资回收周期长的石油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这种滔滔大势下所暴露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化,这也对其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资金要始终维持合理的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等指数的正比并保持相关重要指数的平稳。最后,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将大大加强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对于风险的控制,即制定企业在未来战略和风险管理的方案,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深造学习,利用科学方法使其提高对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处理能力;优化中长期在建项目,使其能始终保持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指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景明秀.基于风险管理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5):221.
[2]李绍萍.石油企业纳税筹划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3]杨桂华.基于风险管理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5,(4):132-133.
[4]宋少洁.如何加强中国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2):25-26.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由于某种行为或规则的实施将可能导致某种危机或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日益多元化,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但由于事业单位现行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管理空白和缺位问题渐成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大隐患,亟待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做了论述,阐述了自己独到见解。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债务风险。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因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再生产和事业发展,结果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了正常地还本付息。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的有限性,加上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贷款管理的缺位,事业单位“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并不鲜见,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二)担保风险。《担保法》明确规定,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担保。但有些行政和事业单位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或出于行政命令或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违法为其他单位获取银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担保。尽管这种担保行为属于无效担保,但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且,对其所属单位的担保行为,作为主管部门或单位,也必然同时承担相关的担保风险。一旦风险转换为事实,买单的仍然是行政和事业单位。
(三)投资风险。当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情况较为普遍,但据某媒体调查,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中,真正盈利者少,实际亏损者多;能收到投资收益者少,有出无进者多。实践证明,事业单位的盲目对外投资,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大量的国有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潜在的其他经济风险,比如债务风险等。
(四)支付风险。众所周知,目前事业单位医药费挂帐、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资金支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量的医药费和人员费用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在确保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公用和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风险意识缺位。大家都知道,事业单位一般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我国,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二)管理制度缺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不同,因此,其抵御风险的意识、能力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缺位,关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控制和预防风险的相关制度缺位程度非常严重,从国家和事业单位层面,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
(三)内部控制缺位。近年来,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个别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有,但没有严格按制度执行,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诸多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四)预算管理缺位。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财政和主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措施
(一)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形成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二)全面引入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当前面临多种会计方法时应选择能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的方法。比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通货膨胀时期,对材料采取后进先出法核算,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等等。为进一步控制事业单位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建议在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时能够全面引入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长期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修订目前的对外投资核算方法等。
(三)健全贷款审批制度。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贷款管理,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第一,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第二,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超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贷款的意见。第三,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公示制度。贷款事项审批前,要在媒体进行公示。第四,要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其中,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特大额贷款应报国务院审批。
(四)建立风险报告制度。要建立事业单位定期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
(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实行科学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风险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的破坏性。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比如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其次,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需要说明的是,预警指标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上接28页)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第三,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面对海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六)完善风险问责制度。
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七)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篇10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1企业并购的概述
1.1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是企业投资的重要方式、也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并购实质上是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通常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实施,表现为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其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而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因此,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1-2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和目的
并购可以使企业规模和股东财富成倍增长,开辟了财富增长的新途径。所有的兼并和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无非是谋求竞争优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入新的行业。
2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经考察后指出: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快的发展,但同时,它在为企业带来管理上的挑战和管理成本的提高。
2.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筹资渠道的不同选择、筹资数额得多少必然会引起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由此产生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并购本身就是一项财务活动,由于企业并购的完整过程包括收购可行性分析、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支付方式的确定、并购自己的筹措、并购后的整合和债务的偿还等财务活动环节,每一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并购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指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2.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
2.2.1从企业并购流程看财务风险来源
企业并购活动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流程:计划决策、交易执行、运营整合。通过一个完善的并购流程设计和并购合同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然而,从财务的角度看,无论多么完备的合同协议都不可能完全回避财务风险。因为,一切财务风险都与决策有关,一切财务风险首先起始于并购的计划决策阶段,然后生成于并购的交易执行阶段,最后延续并表现在并购的整合期。在计划决策阶段,如果并购战略制定脱离公司的实际财力,或者可行性研究对目标企业估计过于乐观,就会导致并购规模过大以至在并购实施阶段无力支撑。在交易执行阶段如果对目标企业定价过高,融资和支付设计不合理,必然导致收购方债务负担过重。过重的债务负担必然使得经营整合阶段资金流动发生困难,并最终引发财务风险。
2.2.2从四种交易方式看财务风险来源
企业并购类型最终表现为4种基本的交易方式:(1)现金购买资产;(2)现金购买股票;(3)股票交换资产;(4)股票交换股票。在这4种并购交易方式中,交易结构决定着融资、支付、税收等基本财务结构特征:交易结构决定着支付结构和资产结构;支付结构又决定着融资结构并进而决定着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又决定着税收结构;而资本结构和税收结构共同决定着并购后企业的盈利状况。企业的盈利状况自然影响着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状况。
2.3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来源的分类
根据财务决策类型可以将财务风险来源分为三大类: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这三种风险来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
2.3.1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估算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而目标企业的估价又取决于并购企业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有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由此产生了并购企业的定价风险。定价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二是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影响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有:
(1)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使财务报告或资产评估本身存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一旦不及时披露与重大事项相关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情况,势必造成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2)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或有事项或期后事项。财务报表实际上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个时点或某个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报表数据基本上是以过去的交易及事项为基础,使得一些重要的或有事项(特别是或有损失)、期后事项往往被忽略或刻意隐瞒,将直接干扰对企业的价值与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影响并购价格的确定。
2.3.2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能否及时足额的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的影响。融资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债务风险,它来源于两个方面: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并购资金通常是通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条渠道获得。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内部留存的自有资金来形成并购资金,筹资阻力小,且无需偿还,无筹资成本费用,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但是仅依赖内部融资,又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如果大量采用内部融资,因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降低了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就会危及企业的正常营运,增加财务风险。企业通过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筹集并购资金,也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权益融资虽然通过发行股票可以迅速筹到大量资金,但是权益融资也有其局限性。股票融资不可避免的会改变企业股权结构,稀释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甚至出现并购企业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
2.33支付风险
在确定了并购定价和并购方式后,选择何种支付方式也很重要。并购主要有四种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和杠杆收购。
现金收购是最简便的并购方式,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公司所承受的现金压力比较大;其次,从被并购者的角度来看,会因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等原因,而不欢迎现金方式,带来相关的风险。
换股并购虽然成本较低,但程序复杂,并改变了企业的股权结构,稀释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可能摊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3.1并购前要进行谨慎的可行性分析
- 上一篇: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
- 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