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突发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逐渐取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主要是由于21世纪初始发生的非典事件。虽然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迅猛发展,但是在应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件时呈现出的人才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业需要面临的新问题。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能够通过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并且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卫生服务人才,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内容概括
1.公共卫生的内涵。公共卫生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服务,此种社会服务的性质体现为成本低和效果好,但同时也属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效益回报时期和周期相对较长的社会服务。实际上,公共卫生与通常意义下的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能够科学、合理的对公共卫生资源进行配置,必须要通过对公共卫生的定义进行了解。
2.人才培养的内涵。人才培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对人才进行更为完善和全面的教育、培训的过程,使人才能够通过教育和培训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内容,以此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人才培养的途径不仅可以包括在学校中进行各种系统教育的进修,同时也包括为采取业余教育和自学成才的方式,通过多层面的学习,使人才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3.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改革。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中,对人才进行培养是有其独特的目标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为,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才科学知识、科学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为对相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培训,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进行培训,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的培训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卫生教育与现实生活需求不符。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20世纪中旬依据苏联公共卫生事业而来的,其公共卫生教育的相关知识能够满足当时时代的公共卫生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从非典的流行以及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多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都未放置到公共卫生教育中,公共卫生教育与现实生活的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2.缺乏对突发性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我国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逐渐加强了对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并取得相应的成就,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仍存在不够的现象。近年来,不同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和有毒化学物质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
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落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从而最终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服务。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落后的倾向,主要体现为当前部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学校仍未依据当前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开展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公共卫生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教科书式理论教学为主,致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使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
4.公共卫生人才的实际处理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人才的实际处理能力存在不足的现象,致使公共卫生人才在应对应急公共卫生事件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实际水平,是目前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问题中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前公共卫生人才教育事业中,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诸如在非典事件中,我国公共卫生相关部门有些措手不及,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共卫生人员都未有效的应对,尤其是公共卫生的相关人员,在处理应急事件时并未成立素质过硬的应急队伍,在应急事件中的反应能力也相对不足。
三、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
1.加强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过程中,加强公共卫生事业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业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培养一流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便需要拥有一流的教学学科,因此在加强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教学中,使公共卫生教育教学能够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并在不断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普遍发展,从而为提高公共卫生人才以及医疗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公共卫生教育及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要加强对公共卫生教育事业及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在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认识到卫生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是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教育学校应首先正确认识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展开公共卫生教学;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只有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练习和能力,才能够提升其操作技能,为日后提高其医疗卫生水平和素质的增强奠定基础。
3.科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科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是加强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重要措施。在科学合理改革教学内容过程中,相关公共卫生教育学校要在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基础上,加强对相关医学技术的应急处理课程,尤其是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建立创新式的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基地,提高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外,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公共卫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教学模式展开合理的改革,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革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从而极强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4.设立应急预案分析和演练。设立应急预案分析和演练,提升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应急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关键措施。应急预案分析和演练能够使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得到全面的改革,通过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能够有效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通过典型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演练,使公共卫生人才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的公共应急事件,继而从中吸取应急事件应对经验和教训,促进公共卫生教育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人民群众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关于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应急型公共卫生服务人才,促进应急型公共卫生的发展,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本文主要展开对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问题的分析,同时从加强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加强对公共卫生教育及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研究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策,并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乐,龙鼎新,唐双阳等.新形势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举措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3,01(8):765-767
[2]高越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12,2(5):1-5
[3]李乐,龙鼎新,何淑雅等.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9):12-13
[4]黄家钿,李诚,杜宏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13,8(3):1-3,6
[5]肖海燕,何启强,陈年芳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8(3):165-167
[6]王晓波,杨翌,余日安等.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4(2):5-6
[7]马明月,段志文,景汇泉等.实践教学改革在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8):67-68
[8]罗丹凤.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5,2(8):121-123
篇2
关键词:以生为本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书,更加注重于育人!对高校而言,将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没有从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独立学院的办学规律来培养人才,使得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以生为本”,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普遍特点与个性分析
1、学业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考录取方式仍以考分决定。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相对较低,学业基础整体而言相对较差,有的甚至偏科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三本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有档次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另有一些学生仍然没有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难以承受高考的失败,往往采用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现实,情绪波动较大。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渴望取得理想的成绩,但缺乏自制力,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常信誓旦旦,但不能持之以恒,往往半途而废。
2、综合素质较高,个性明显且喜欢张扬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体现在学生身上总体而言是综合素质较高。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见多识广。许多学生从小接受过特长教育,在文体、书画、口才、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能力,有愿望、有能力在各种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也非常明显。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不太在意,也不太注意他人的感受,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却非常热情,而且非常执着。此外,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接受能力较强。
3、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阅历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校以前大部分都是在父母的庇佑下成长的,缺乏对生活的磨练,心理上不太成熟,在为人处世方面欠缺考虑。
二、当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目标,且脱离实际
独立学院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独立学院办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多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照搬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设定符合学院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培养目标,最终使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2、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趋同,且盲目追求眼前利益
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导致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特色。大多独立学院往往以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为蓝本,且特别注重母体高校中投入少、易招来生源的热门、短线专业,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这不仅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形成,使得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生冲突,也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实现。
3、课程设置有失合理,不以生为本
一是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目前独立学院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践能力是评价其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践性课程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必修课程比重偏大,选修课程较少。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课程内容过时,需不断更新。
4、师资总量不足,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问题。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依托、利用母体高校师资来保证大多数教学的正常运行。二是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单纯依靠母体高校的师资己经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在此情况下,独立学院也自行招聘了部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但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可度不高,博士和一些优秀的硕士毕业生担忧独立学院没有良好的学术梯队,自身的学科发展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撑,发展前景会受到影响,因此,不愿到独立学院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独立学院只能外聘或返聘教师来学院兼职,但往往是缺什么课程的教师,就临时聘用什么课程的教师,没有真正从长远角度出发去考虑专、兼职教师的结构比例问题。同时,由于独立学院自行招聘的大多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聘请的一般是退休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有待转变。
5、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需不断科学完善
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就缺乏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其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与母体高校大多趋同。无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教育理论界人士,甚至部分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或多或少还习惯于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独立学院,对某些指标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方法等,还习惯于用传统眼光看待,对独立学院表现出来的新模式,还表示怀疑,不能完全接受。对独立学院自身所具优势的评价体现不足,对鼓励独立学院在办学的各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的引导不够。再者,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没有形成体系。不同的独立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构建上参差不齐。有些独立学院虽然在教学工作中实行了听课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但大多措施无力,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质量保障作用。
三、以生为本,做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1、根据学院特点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要想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自身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能“复制”母体学校的做法,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由于特点不同,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中,关键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二是是否能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三是是否能促进学生适用社会,培养创造性。因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当前比较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即是在独立学院内,“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一二年级按学科大类制定培养计划,实施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或专业方向分流,再经过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全面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根据学院特色设置专业。独立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与母体高校有所不同,母体高校重在理论和研究,独立学院应重在教学和应用。因此,独立学院应开拓新的,尤其是适应全球化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与母体高校在学科专业设计上既有传承也有区别,形成自身的特色。
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师资。一定程度上讲,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与师资队伍的水平关系密切。独立学院由于参照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在人员编制、职工福利、社会保障等方向相对不受限制。因此,独立学院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稳定教师队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教师梯队,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生活必需等方面想尽办法,使得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当中。
2、根据学生个性,以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1)选好班主任,实施标杆式激励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并经常担任父母的角色;他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就社会而言,班主任不仅是教育专业人士,还必须在政治、伦理、道德、法律、职责等方面为学生以身垂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本身人格的影响。
(2)注重学生管理,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
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应以自我管理为主。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层级式管理。分纵向层级管理和横向层级管理两种。纵向层级管理,是以辅导员为高层管理,学生党员和班委为中层管理,寝室长为基层管理,寝室成员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对于中层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是组织协调能力、大局观的培养;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是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寝室成员中就树立自由全面、奋发向上的发展目标。横向的层级管理实际上就是两层管理模式,即辅导员对所有学生的直接管理。只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平时表现分为优、中、差三个级别的群,对优等群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创新,期望他们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对中等群实施鼓励与表扬,并树立其力争上游的信心与决心:至于差等群,在独立学院往往是一些自制能力差、无心于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纠正其对学习的错误看法,让其自我认识,自觉学习,自我管理。
二是项目式管理。项目式管理是把要开展的活动或实施的管理当做一个项目,学生自己组建工作组,根据项目内成员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大家的努力进行运营,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三是不管式管理。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的“不管就是管”的理念对于独立学院非常适用。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非常的个性。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不应该抹杀他们的个性,相反,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其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培养其创造性和创造能力。
四是反思式管理。反思式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功能。一方面以档案中的原始资料和个人信息记录为样本,将学生各学年的学习成绩、个人表现、心灵随感、师生评价、自我小结等情况定期向学生本人反馈并适时展出,使其自我纵向比较;另一方面在本班内部成员之间互相比较、各班之间比较,使学生互相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则在这其中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学生档案这种功能的利用有其特点:一是能够聚焦大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全部过程。这种模式能够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激励的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使之永远处在一种自主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之中。这种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避免了终结性评价,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二是能使学生、教师与家长互通信息,加强沟通与联系。通过档案材料的真实反映,能让教师和家长增强对学生的了解,看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适时调整教育方式与方法,逐步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三是能够使学生自觉、自省,并切身体悟。这种感受一方面能够激励学生,鞭策学生,使学生不断寻找并发现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以利继续提高;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找到差距并分析原因,然后采取积极促使努力缩短这种差距。四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横向、纵向等多重比较,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这种模式的自由激励与反省,不断激发学生超越自我的心理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自由学习环境,使其成为“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一种方式。
基金资助:本论文系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课题(11QN34)的研究成果之一,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课题(DB2011171,DB2009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严春花,等.学生档案功能与学生自我超越设想[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2]严春花,等.洞悉复杂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J].湖南环境生物学院学报,2006,(04):454-456.
[3]左惟,等.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2009,(06).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Design Centered Learmng)特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以引进外方优秀教育资源Design Centered Learning(DCL)教学模式中一个案例教学过程为例,阐述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产生的积极影响,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模式参考。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DCL;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大学的永恒目标与追求,这一点在当前中国的大学改革和发展中尤显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适时转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使大学生就业困难。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将理工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相关问题的交叉学科。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具有较强实力的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业,从而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具有实用创新能力的从业人员。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但是,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适用性欠缺;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与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工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总体上看显得比较低,表现在有些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理念和愿望,缺少创新实践能力的毅力与意志;有些学生有创新实践意识但不能很好利用,有创新实践热情但创新实践能力不够;有些学生虽有创新实践灵感但缺乏创新实践技能等。每年毕业生招聘会上反馈的信息表明,有些毕业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企业很难招收到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承担企业继续发展的重任,出现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的两难境地。工科院校应正视现状、分析原因,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实践教育、课外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有利于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虽然已成长和发展了几十年,但是,由于其本身“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认识及基本定义都还在不断地创新、调整、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不高,不大清楚这个学科的性质、作用和地位,相关的产业部门认识也较模糊。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科学的进步,更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数字化医疗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中,相关的医疗器械、医疗技术服务产业也在迅速壮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已成为本土三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其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因此,如何结合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充分利用产业成长及壮大的时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摆在生物医学工程教育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需要。实践是实现、发展、创新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知的标准,也是深刻认识、理解、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最好课堂与老师。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一句格言: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只有亲自做过的才会真正明白,并深深地刻在记忆中。只有亲历亲为,才能深刻理解、掌握、运用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并有新的发现和发展。过去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与企业工程师相比,他们在综合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经验告诉我们:知识≠能力,两者之间有一个传动的链条叫做实践,即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因此要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提高工程师教育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按照其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改革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工程师教育回归工程。
2 引进荷兰特色化教学模式DCL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施国际化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从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尝试,并成功探索出“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本土化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开展“学习+研究”的教学模式,引进了合作方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Design Centered Learning(DC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进行研究、面向实践探索学习,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把学生的科技能力培训列入教学计划,校企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为中心,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设计方法的课程。以培养能力为宗旨,以项目为载体,基于问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为核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活动,注重方案设计、过程训练,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运作机制,为学生就业乃至创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 DCL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老年人摔倒测试"案例教学过程为例
3.1 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二整合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老年人摔倒检测”是本科生第6学期进行的DCL项目。这个案例针对当今老龄化社会的热点问题——独居老人的健康智能监护,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领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当今独居老人逐年增多,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摔倒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个恶性杀手。如何利用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知识,研发可以对老年人行为动作进行实时监控的仪器设备,设计有效的摔倒检测的算法,能够在老人发生摔倒危险的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和社区医院,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伤害,正是这个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个课题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前序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们能够直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总之,从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上,首先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习研究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和科研经验,提炼出能够涵盖本课程主要知识内容的项目或研究设计课题。选择提炼项目的原则是项目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然后成立由中外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小组,编写该案例的教案、提炼项目、讲授工程案例,选择可以引导学生对此项目和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研究的问题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3.2 案例进行过程中——提高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案例描述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信息,通常是这样的描述:介绍一些简单的关键词、主要目标(可以是简单的建议),并给出案例方面的一些暗示。学生需要在小组里(最多不超过8人)完成这个案例。为此,他们需要在助教的协助下每周进行一次会议,每个案例持续10周。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助教的职责是作为一名观察者为学生提供改善方案的建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地传授知识。在每次会议期间,学生需要确认自己欠缺的知识、明确自学作业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每个学生都需要做这些任务并且需要在下次会议中向整个小组汇报自己做的结果。除了专业知识部分的任务,学生还会讨论到各自的进步,如由于在小组里担任讨论组长、会议记录秘书和板书等角色而学会的相应技巧。总的来说,DCL主要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组员之间进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组建实验、如何做报告、如何开展一次有效的会议以及如何成为领导者。
3.3 案例完成效果考核方式——颠覆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改善被动抄袭的学习态度
教学模式、目标改变了,成绩考核方式也改变了——小组、教师评价学习研究成果。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研究成果时要用新的方法来评价。要从学习知识转向学习能力转变,从关注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要重点考核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研究的态度和学习研究的成果。小组和教师要结合个人在项目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贡献大小、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态度、创新等情况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观念转变的体现标准是:只要经过学习和研究学会了知识,收获了能力,不看成果和贡献大小,都在合格以上。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就是要解放学生,让其轻松快乐地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的研究活动。就“老年人摔倒检测”这个案例来说,最终的考核结果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每周的自学报告、会议记录、会议日程完成的情况给定的分数,小组中期答辩的分数,期末答辩时评委根据小组仪器设备展示以及PPT讲述情况给定的分数,其他小组评价的分数,组员之间互评的分数等多个方面,从不同维度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估,使考核方式脱离传统,更加科学合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这门课程很受学生喜爱,“老年人摔倒检测”这个案例也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成效。学生们普遍反映,对前序的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对怎么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来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有很多益处。
4 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中外校企合作、学研产医结合,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势,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基于问题的研究,学研一体,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DCL教学改革,使教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学生回归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变成了主导的角色。把学习和研究集合于项目之中,学习知识与收获能力共生并进,用新的考核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变成了一种积极快乐的研究活动。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大学4年中除基本实验实践类课程外,主持并实际参与的项目案例达10余项,共计2400余学时,学生的英语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几年来本科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在实习与实训考核中,绝大多数学生被东软集团一类的企业纳入人才储备库。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的优势越来越凸显,正在改变着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观。
5 结语
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外合作、产学研合作办学、集成优势资源、通过教学培养人才、科研创造成果、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融合、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和创业培育有机结合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些成果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2]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9):4-7.
[3]刘建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4]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2(3):180-182.
[5]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7(9):80-81.
[6]杨永,王莉利,时贵英,等.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153-154.
篇4
(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摘要】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徐州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该专业在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时间教学环节的方法,以期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毕业生质量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专项研究课题(SYZX1440)。
作者简介:张林军(1969—),男,甘肃临洮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与废水处理。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生产实际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1],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之外,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据用人单位反映,目前给排水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欠缺,工程概念缺乏等不足。所以,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给水排水专业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等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并进行创新和应用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环节的训练,适应职业的要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实习、实验、设计等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实验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主要为课程实验,穿插在理论课内、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的理解而进行的实验,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分。学生4~5人一组,只有少数学生积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同所学知识积极联系起来;而一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仅把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实验看作获得学分的唯一途径,实验缺乏探索精神、惰性大。
1.2实习
实习类课程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停留在“走马观花”水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实习报告抄袭现象严重;这导致了学生对实习基地的了解仅停留在工程概况、工艺流程等层面,无法深入了解每个构筑物的详细结构、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工程存在的缺陷、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实习的过程仅仅是对前人所设计工程的表象的了解,而不能透过实际工程发掘设计思想,也不能发现已建工程存在的问题。
1.3设计
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3.1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新进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到,虽然有着很高的学术水平,但未经过工程实践的训练,实践能力较弱,给出的设计任务往往不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1.3.2设计题目相似
由于师资不足,一位教师需要出好多套设计任务,教师往往采取安排多人采用同一相近题目[2],仅仅更改设计任务的地理位置,这就导致一部分较懒散的学生抄袭同组学生的设计成果,仅仅更改地理位置,致使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未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2.1积极引导、搭建平台
2.1.1搭建校友交流平台
在实习动员工作中,首先由教研室老师就具体实习要求、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时间安排,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通过实践,是学生理解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给水排水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熟悉专业就业岗位的特点和性质。
再次,通过邀请已参加工作的校友参与实习动员,与学生交流工作感悟,提醒学生们实习的重要性,例如在11级实习动员中,邀请已毕业学生来结合自身从事土建、安装施工的切身经历,告诉在校同学熟练的专业知识和实习经验对于掌握基本知识和对就业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认认真真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并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如何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增加就业筹码等问题。
2.1.2搭建企业进校园的平台
邀请企业介绍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同学们对专业技术深化理解、对就业岗位的了解。超滤技术在工业用水处理、市政自来水处理、农村改水、家庭饮用水处理等众多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邀请深圳市立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的李经理和贾经理分别就立升企业和产品给学生做了精彩的讲解和现场演示,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2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的理论课程在学校完成,实习和设计类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理论知识在企业实习中得到深化和升华。我校给排水专业先后与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卓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计划,并且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了太阳能实验室,我校提供实验室场地,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双方提供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所建实验室一方面用于设备厂家的设备展示、产品研发或者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等,另一方面用于开展学生的创新性、系统性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企业安排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帮助学校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在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时,参与合作培养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学生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实习的整个过程,学生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学生的工作行为;同时,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毕业后就业融入企业的时间。
2.3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授课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拥有一大批对给排水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邀请这些单位的专家参与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促使学生了解设计、施工规范等具有积极作用。污水厂、自来水厂对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工艺技术的优缺点最有发言权,邀请这些单位的专家介绍工程的运行管理,各种水处理工艺优缺点比较,已有工程的工艺优化等内容[3]。例如:邀请徐州市政设计徐州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李如祥总工,徐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传举经理,徐州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刘湾水厂厂长等来进行实际授课,这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更贴近工程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实践环节的设计者、设计工作的指导者、实习过程的领导者[4]。为弥教师补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学校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教师获得实际工程训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最前沿的工程技术知识融人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
3结论
实践环节是工科学生完成本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吸收、转化大学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实践环节显得更为重要。本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既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保障,又是学生将来能尽早适应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明蓉,曾鸿鹄,张华.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高教论坛,2009,5(5):91-93.
[2]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39-140.
[3]陈俊,张学洪,曾鸿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17:114-115.
篇5
关键词: 农村 定向 培养模式 评价
一、国外农村医学生培养现状
农村基层缺少卫生人才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1],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世界各国探索和实施了多种干预措施,为农村地区培养、吸收和保留卫生人才。如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台美国乡村医学教育计划,主要包括医师短缺地区计划、乡村医师协助计划和乡村医学教育计划,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通过这些乡村医学教育计划,在乡村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稳定率为80%左右,它们是美国乡村医师培养的成功模式。英国积极实施农村全科医生激励计划,保障全科医生在服务量不足的情况下获得最低薪水,解决了留住农村小型社区医生的难题。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乡村医生培养政策,即印度政府将5.5年制医学本科课程缩减为3.5年。印度将兴建15个培养乡村医生的医学院,以改善农村严重缺少医生的现状。于未来几年内兴建60所全新高等医学学府和250所护理院校,以此培养更多医学人才。1995年泰国公共卫生部实施了农村医生扩增计划,按照“农村招生,社区培训,家乡安置”的原则,每年专门为农村地区培养300名医生,使农村医生的比例从1994年的23%增长到2001年的31.5%。这些干预措施在不同环境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农村医学生培养现状
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是中国新医改的关键内容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0年颁布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医学院招收农村生源,学生入学前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在医学院接受5年的免费医学教育后,履行合同回当地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2]。这一政策若顺利实施,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地区缺少合格医生的问题,2010年第一批入学的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已于2015年7月毕业。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与普通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相比,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在培养模式、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在中国社会变革和医改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设计?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农村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1.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206人中,男性105人(50.97%),女性101人(49.03%);1-15岁主要生活地在农村152人(占73.79%),非农村54人(占26.21%);家庭年收入3.12万元,每年需支付学杂费及生活费平均为0.84万元,有107人(51.94%)表示学杂费和生活费有很大的经济压力。
2.招录情况
34.46%的医学生表示他们选择农村订单定向的主要原因是毕业后有工作,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原因分别是高考分数限制52人(25.24%)和免学费44人(21.36%)。
3.培养情况
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和赣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期为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积累基础资料[3]。在融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将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服务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课程模块,重视人文课程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实习安排上增加基层实习环节,实习时间比普通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长一些。普通五年制临床医学通常临床实习一年,一般都在三甲医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除了在三级医院实习外,还会在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实习4个月左右。
在所调查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对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安排、整体质量三个方面的满意度都集中在满意和一般两个选项,选择满意和一般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安排和整体质量三方面分别占了186人(90.29%)、162人(78.64%)和182(88.35%),说明大多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对其所接受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教育不满意的。另外,对临床实习安排不满意的学生名校多于课程设置和整体质量两个方面,说明有一定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的安排还需进一步完善。
4.就业意向
调查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大部分把县级及以上医院作为毕业后最希望的工作,其中,选择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89人(占43.20%),选择县级医院的93人(占45.15%)。只有极少数2人(占0.97%)愿意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结语
在人才培养的背景需求方面,农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培养的模式,能解决农村医学人才需求量大与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率低的矛盾,是缓解目前农村医学人才供应紧张的有效途径[4]。
当前,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质量系统评价的研究不多,尤其针对农村订单定向和普通五年制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为一项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将教育学、评价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管理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教育评价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和普通五年制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别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和政府部门提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的策略和建议,最终从数量和质量上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平,杨波,王魁英,等.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概况[J].西南军医,2007,9(2):112-113.
[2]张海英,韦波,赵永祥,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2.
[3]黄林邦.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4]孙莉.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0):794-797.
篇6
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削弱大别山地区基本型乡镇卫生院———胜利镇卫生院在2009年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5人,其中113人都致力于医疗服务的开展,医院的医疗设备如200~500mA医用X线诊断机、心电图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购置齐全,医护人员对待病人有责任心、有耐心,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体现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卫生院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用于医疗服务的提供,而忽略了其公共卫生职能,造成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一直不容乐观。由于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和医疗技术的限制,以及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农村居民“小病就近,大病进城”的现象[3~4],导致乡镇卫生院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为了换取生存空间,乡镇卫生院逐渐朝向单一服务模式发展,即只重视医疗,而忽略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提供。其次,由于农村地区卫生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导致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也不能有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不齐全胜利镇卫生院在2009年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中小学生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等7个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基本公共卫生主要涵盖了11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5]。由此可见,胜利镇卫生院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离国家规定标准尚有一定差距。2008年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结构在过去的10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6]。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规范逐年在完善,但是实际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广泛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仅局限于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7],慢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是空白水平,个别村卫生室为了达到考核指标,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立了健康档案,却并没有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导致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流于形式。
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未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胜利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由于乡镇卫生院体制及运行机制的限制,目前仍处于“松散式”的县乡村一体化模式。“松散式”的县乡村一体化模式仅从规划布局和业务统一等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的“三制”、“四有”、“五统一”管理,但涉及乡村两级管理实质性的人员、财务和药品等仅流于形式。乡镇卫生院是直接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由于缺乏县、乡、村公共卫生职能协作发挥的机制,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与县医院和村卫生室关系松散,这对于农村地区卫生事业的开展有很大的限制。卫生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胜利镇卫生院在2009年的总人数为141人,预防保健人员有2人,占1.4%,这意味着全镇每千人口平均只能分配0.03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应有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人才因素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队伍不仅存在像胜利镇那样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还存在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化水平较低、技术素质差、业务知识欠缺等问题[8],难以保障正在逐步扩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全面开展。由于“重医轻防”思想的存在,乡镇卫生院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医疗部门的分流人员,或者是转业、复原军人等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且预防保健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较低[9]。
乡镇卫生院可以通过定期下乡开展健康宣传、免费医疗服务等途径,在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意识的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增加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缓解自身所处的尴尬局面;同时,为保证乡镇卫生院能充分发挥其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有必要将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工作和医疗业务分离开来,在卫生院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部门负责防保工作,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并建立健全各项考评管理制度。农村地区的卫生事业需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相互协作,才能使所开展的卫生项目充分落实。建立乡、村合作机制,乡镇卫生院提供乡级卫生服务,并对村卫生室进行培训和指导;村卫生室提供村级卫生服务,并配合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服务,这对加快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效的卫生管理对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上,乡镇卫生院可尝试成立公共卫生管理站[10],对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进行组织、策划、监督、改进等一系列的辅助工作,各项基本卫生信息的统计工作应安排专人负责,保证信息的采集工作能持续、有效地开展。
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应全面开展到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率逐渐增加,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生活和环境条件都受限制的广大农村地区。因此,乡镇卫生院不应仅停留在预防保健、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传统的项目上,应逐步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健康管理、重点疾病管理等更高层次的项目服务,并落到实处,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逐步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新医改要求将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5项重点改革之一着力推进,因此,乡镇卫生院应按国家规定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强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均等化步伐。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建设是根本性问题,它起着决定性作用。乡镇卫生院应重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培训、脱产进修学习、继续教育等手段,逐步提高卫生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与医学院校等合作,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招聘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卫生服务工作,增加年轻公共卫生人员的比例[11]。研究表明,对于公共卫生人员的配置,年长人员的公共卫生绩差发生为年轻者的2.53倍,说明公共卫生人员的队伍越年轻绩效成绩越好[12]。由于公共卫生工作受到的重视与关注比基本医疗工作要晚得多,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改变,年轻人可能对公共卫生事业更容易接受。所以,在公共卫生人员的配备上,可根据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尽量增加年轻人员的比例,他们对这种事务性管理工作的主动积极性更高,且更具有创新管理思维,更易在公共卫生工作固有的模式中有所突破。
篇7
以完善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强化区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协调管理职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服务站—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建设,探索“点—线—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加强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内涵建设,争创市级日间康复机构示范点。提高老年人、职场人群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质量。加强职业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职业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职业卫生服务资源,健全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重点职业病研究,建立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健康。进一步加强献血服务管理。加强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力度。加大现场献血的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单次献血400毫升的意愿和比例,促进公民献血模式的转变。加强血液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采供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促进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建设,大力推进中医康复、慢性病防治、中医健康教育。加强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重点传染病防控。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进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发挥“治未病”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
以科学高效为目标,切实提升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完善本区病原微生物监测和检测体系,建立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传染病症状—疾病—病原体主动监测网络,提高病原微生物监测和检测能力。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监测网络和诊治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调查诊断和鉴定工作。加强卫生监督预警和干预。重点围绕医源性感染控制、卫生服务质量、饮用水卫生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卫生监督预警。加强医疗机构重点部门、重要环节的医源性感染规范化管理。强化卫生服务质量监控,构建医疗执业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控体系,全面掌握本区生活饮用水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加强重点环节监管,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健全卫生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区—社区—团队”三级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应急专家库和技术储备能力建设,强化实战演练和技术培训,实现突发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救治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疫情控制和救治能力。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市民防灾、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治疗和管理,提高精神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不同层次的学科和人才队伍。加强薄弱和重要领域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制定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评选2-3名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5-7名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每年设立3-5项区卫生系统公共卫生重点招标研究与建设项目,鼓励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项目建设,鼓励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参与项目研究,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公共卫生工作队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全科医学等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卫生人才整体素质。
篇8
Study on satisfaction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in Tibet University
WU Jibin Deji Lhabasangzhu Zhaxideji Ciso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 Tibet An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atisfaction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tud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chedul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thods 231 preventive medicine bachelor students from 2008 to 2012 grad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y were giv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eachers and staffs in college and practice base were collected. Generally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for courses, number of class hours, practice of clinic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as well as quality of teaching were inquiried, and suggestion and comment of curriculum were included.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of curriculum was good in most of students, but there were 57.0% students (non-native Tibetan language) need strengthening of skill of oral Tibetan, students needed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ability and capacity of profession accounted for 43.3 % and 51.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urriculu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needs further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adap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hallenges Tibet.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Curriculum; Satisfaction; Countermeasure
公共卫生是医学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事件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多,但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少[1]。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应急能力偏低,公共卫生教育被忽视等问题,指出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2]。随着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2003年起,全国每年预防医学本科招生已超过6000人[3]。西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4年招收了首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为了培养适宜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预防医学应用性人才,制定较完善的培养方案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因此,本研究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了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23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所选对象为我校5个年级的本科班学生。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了解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临床实习、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满意度,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意见。
1.2.2 问卷的录入和分析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录入到SPSS 18.0,就业信息通过Excel导入SPSS 18.0分析。主要分析率、构成比。
1.2.3 质量控制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的10名学生进行了预实验,对问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质量。在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各班班主任和学生科的积极配合下,每个班级所填的内容都是根据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填写,发问卷前都做了详细解释并现场调查,现场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8~2012级在校学生231名,其中男136名(58.9%),女95名(41.1%),藏族学生113名(48.9%),汉族学生104名(45.0%),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4名(6.1%)。调查期间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在进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2010级学生正在进行临床实习。2011级学生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2012级学生正在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本次调查共发放231份问卷,收回231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2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主要从以下12个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在不满意选项中,对藏语会话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满意率较高(分别为57.0%、43.3%),其次为科研能力的培养(33.8%)。见表1。
表1 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满意情况[n(%),n = 231]
注:藏语会话能力是指母语为非藏语学生的日常藏语会话能力
2.3 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的满意度
主要从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等课程设置的11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安排满意度,2008级学生中有45.9%的学生认为满意,而2012级学生中有87.1%的学生认为满意。对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也是2012级学生较高。2008级学生中有67.6%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时间安排较短。2010级学生中有57.6%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时间安排较短。见表2。
2.4 需要增减的学习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2008~2012级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2008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计算机、外语、人文素质和藏语口语能力。见表3。
3 讨论
课程体系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课程的设置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了全面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依据《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ERPHE)[4],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培养涵盖了6个领域的37个条目。为了达到全国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必须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随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西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相对不便,卫生服务的半径大、难度大,同时,目前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我校作为培养西藏地区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高校,需要针对西藏地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修改培养计划。因此,在2008~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2010~2012级新的培养方案,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临床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实践等满意度,以及对任课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收集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的意见建议,本研究将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满意度高于2008~2009级学生,但也存在着西藏地区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特殊性问题,如需要加强藏语口语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要求在五个班级中具有共同性。在教学改革项目中,2008级学生被安排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曲水县4个乡卫生院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临床专业实习,在进行入户调查和门诊就诊时,非藏语为母语的学生们发现与当地农牧民之间语言交流有障碍,极不利于开展专业工作[5]。在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人口为农牧民[6]。目前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中年以上的农牧民不懂汉语文,藏语文是基层主要的交流工具。我校培养出来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沟通的基本能力。母语为非藏语的学生除了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藏语文等级考核要求外,还应加强藏语口语的学习,特别是医学术语方面的藏语交流能力、防治疾病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设置中,在原有的公共藏语文76学时的基础上,我校计划在第5学期增加藏语文医用口语课程36学时,同时开发与编写相关的教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藏语为母语学生的藏语交流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我校在应届学生中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有外语能力的要求,部分来自基层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达标了,但因英语能力差而失去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运用英语能够及时查阅国际上发表的各种文献,与同行业进行学术交流,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条件之一[7]。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应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英语课时数。当然,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做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符合预防医学群体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还要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必须拓宽其知识领域,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提高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以及人文素养等,使之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8-9]。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也是值得公共卫生教育思考的问题[10]。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应当具有实验室分析的能力,还应具有进行现场调研、开展疾病控制和人群预防保健的工作技能。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要有及时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9]。长期以来,鼠疫、麻疹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是西藏地区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r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CDC)重点防治的传染病[12-14]。西藏大部分高山草甸地区分布着喜马拉雅旱獭,此类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宿主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12]。因此,西藏的鼠疫防治工作任务尤其繁重。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提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我校通过“211高校”、中央财政支援高校发展和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等途径,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给予了政策倾斜,先后投入近540万元购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此平台的建设为拟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实验、实践,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加大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数,还应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西藏高原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课程,如增加“西藏地方病学”课程的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聘请西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学术讲座和现场疫情处置等各种方式加强学生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传染病、各种重大中毒事件、自然与意外灾害的控制方法、卫生应急策略、应急机制等。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课程数,教学内容紧密地与西藏地区公共卫生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条件,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带教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方法和内容。通过以上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综合技能。
篇9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之目的。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9世纪,人类在与急性传染病的斗争中,预防医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更多的疾病呈现多病因、需要长期、综合性医疗照顾的特点,使针对单因单果的生物医学模式显得“回天乏术”、“缺乏针对性”,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被普遍接受,医学的重心亦由过去的治愈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的发生上.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关心的不仅仅为是否患病,而是如何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t、延长健康的生存时间。因此,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预防医学、以及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家庭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由于慢性病病因复杂、且有个体化特点,故针对慢性病的预防服务若延用传统的单纯以人群为对象的公共卫生措施将难以奏效,在临床工作中落实预防措施的观念已成为医务界的共识—此即“临床预防”的概念。
2我国医学和公共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公共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公共卫生处于第一次卫生革命尚未结束与第二次卫生革命又提前到来的交汇时期。一方面,传统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等在我国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曾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性病等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莱姆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精神障碍、伤害和职业危害等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不可否认,以控制传染病为重点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传染病的问题已初步解决了”、“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点应该转移至位居死因前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观点。不少人认为传染病对人类危害越来越小,而且随时间的延长,对人类不再构成威胁,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主要存在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危害大、影响广的重大传染病都发生在大城市,如1988年上海爆发流行的甲型肝炎和20()3年我国香港、广州、北京等大城市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于这些错误的认识和指导,导致部分地区的政府对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公共卫生工作,出现经费投入减少、规划措施不落实、人员流失、人才机构不合理、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等情况。不少从事公共卫生的单位和人员片面追求或选择经济利益较好的工作,对本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满足于一般性日常工作。另外,部门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过分强调各自学科、专业的重要性,导致一段时期学科越分越细、专业越来越多、专家越来越专,知识面越来越窄,不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一般临床医学知识,流行病知识贫乏,业务指导权威性不足。
2.2临床医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治疗与诊断方法的开展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不少人认为医学的目的就是疾病的治疗,追求治愈与根治。这个目的对于以急性病、传染病为主要对象时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慢性病和一种衰退性疾病时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慢性病很难根治、治愈,把耗资较大的急救医学的抢救手段用于慢性病衰退患者的临床抢救是难以出现起死回生的奇迹的。我国的医院等医疗单位在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上没有到位。这其中有医院自身的、客观的和政策性的种种原因。大型综合医院不设或撤消了传染科,原有的“地段预防保健”一类的社区预防没有了,医院的功能只限于院内的治疗。近10多年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和造成的国家经济负担受到了比较广泛地关注,1997年国家卫生部提出了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试行方案,一些城市采取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已取得当地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本底资料,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但是举步维艰,处于经费困窘,难以拓宽局面。由于近年来疾病谱及死因顺位的变化,使得我国医护人员普遍对公共卫生缺乏认识,对传染病了解不足,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生疏,不少执业医师对我国的卫生法律、法规特别是公共卫生法律了解甚少,以致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疫情报告不准确、不及时,信息交流严重滞后,消毒隔离措施不规范,不少医务人员被感染,少量医院因严重医院感染被迫关闭。
3实现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是一项只有强化不可削弱的根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对整个卫生事业而言,不能割裂开预防为主是公共卫生的事,防治结合是指医疗单位。医院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医疗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大力开展预防保健工作。1957年,总理就提出了“扩大预防,以医院为中心指导地方和厂矿的卫生预防工作”。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和公共卫生整合的基础和立足点。早期医学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因此其所带来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不仅克服了原有模式的局限性,而且全面概括和表明了医学的本质特征,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医学理论整体化和医学职能社会化等任务和使命的基础和立足点。医学目的认定与实施需要把医学与公共卫生统一起来。即把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医学决不仅仅就是临床医学。早期的公共卫生学与医学不是分离的,20世纪初,在美国有关公共卫生学科群才建立起来,在医学院外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这样做在当时对于公共卫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分裂,使得医学院校都是以临床治疗医学为主,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们关心的只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向往的是成为一个专科医生。近年来,美国医学伦理学中心HastingCarter的专家们提出医学的4个目的,即: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保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对疾病的照料(care)和治疗,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避免早死,追求安祥死亡。要认定和实施这样的医学目的,需要医学与公共卫生的重新整合,从而有助于缓解医疗危机,提高生命质!。天花、脊髓灰质炎等预防效果已成为可接受的事实。另外像对待性病、艾滋病,从社会预防提倡健康性生活,也是最好选择。至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随着预防工作的开展也会做到推迟发病年龄,减少病死率,既延长了平均期望寿命又提高了生命质量。
4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的方式
4.1政府重视
政府要履行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充分认识公共卫生重要性,合理规划、调配卫生资源,改建、重建我国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提高国民健康福扯水平、预防公众健康危机、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完善急救医疗体系、提高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等,政府还要为卫生工作者提供促进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的必要经费、设备、工作条件与环境。
4.2加快医学教育及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
医学教育要真正体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人文知识。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一体,能提供综合能力的现代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以适应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观念转变的需求。医疗单位要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岗位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既要精于医术,又要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承担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服务的职责。要深化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关键是:第一,改革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培养医学生+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即国外运行的MD+MPH教育。这种既懂医又懂防的毕业生到现场工作最受欢迎。第二,加强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改变实验室加教室的培养模式,公共卫生毕业生必须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实践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科研教学型人才培养为辅。第三,提高学校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院与公共卫生机构联合教学的机制,相互促进、互相提高。
4.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新时期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及义务,进一步增强防控传染病意识,保障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的权利。上岗前享有接受专业及自我防护培训的权利。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素质教育和法制,遇有传染病流行等其他威胁人民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应服从卫生行政调遣,对危重患者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政府应加大对卫生人员的考核力度,如医疗单位评级人员聘用、晋升时,加重掌握公共卫生知识的分最.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应加强了解、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等。完善医疗保健制度,使群众公正地享有医疗保健。
4.4科研与合作
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注重应用科学研究,在有限的卫生资源的整合利用上下工夫,密切部门间支持和配合,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篇10
上海的医改工作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绝大多数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综合排序全国第一。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笔者认为成绩比较显著:首先,领导非常重视医改工作。比如连续十多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上海公共卫生经费一直居全国前列,2011年以常住人口计,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人均50元以上。其次,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医改模式。各区县在市医改实施意见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积极探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累积了经验。比如,闵行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监管水平;徐汇区居民健康管理小有成效,为病人、亚健康人群提供了有效的服务;金山区加强区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通过成立医疗联合体等措施,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了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如果每一个区都有自己的模式,汇总后就形成了“上海模式”。其三,人才培养逐渐形成规模。上海首创了“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年本科加上3年规范化培训,授予硕士学位),已经得到国家认可;最近又推出“3+2”(3年专科加上2年规范化培训,授予本科学位)。其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干多干少不再一个样。
但是,笔者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时也感到,基层医改工作仍有四大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不起来。医院自负盈亏,以营利为目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立,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两者是两个体制,难以实现联动。二是社区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量增幅较大,而员工收入并没有随着工作量的增加而提升,这种工资设定机制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三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联网仅做到区一级,没有在全市内整合起来,投巨资进行的信息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四是社区卫生人才不足,特别是远郊地区,如奉贤、金山、青浦,吸引不了优秀人才。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五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四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