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教育问题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孩教育问题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利弊 教育方式 理念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时代来临,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师,面对隔代教育时代的来临,需要积极地去应对隔代教育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的“来城务工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养,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经济搞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众多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问题与现象之辩
暂时对隔代教育的优劣不予置评,而对隔代教育应以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说隔代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细究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占了多数,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由于经济、入学、生活习惯等原因,将小孩交给留在家乡的父母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达7千万),隔代教育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凸显。
(2)长辈在教育晚辈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就是出现隔代教育的客观原因。一方面,长辈对教育小孩有经验,这种经验是年轻父母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使得他们在教育小孩时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兴趣,与其请别人来带小孩,不如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也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老人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儿女生活,也就顺其自然地帮着他们带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种社会问题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设法通过某种手段杜绝它的出现,给予高度关注。
2利弊之辩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祖辈群体的存在现状,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上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让教育和临代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亲”是父母永远的“心头痛”。根据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获得信任感,而这种亲密与信任的培养是在2岁之前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失位”或者“错位”,以后要建立起这种亲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难。由长辈教育长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边后,表现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应,这种隔阂是对小孩发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纵型与专制型几种,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表现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小孩可能表现出娇惯、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养而不教,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中,经常出现溺爱、放纵或是专制等教养方式。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性格,而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难纠正的。
(3) 观念的撞击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为激烈。长辈的教育观念往往陈旧,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在老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两代人关于教育孩子的争论中,经常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都不会妥协,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辈对小孩有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优势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细心、尽力与无私让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与浓浓的爱。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一些素质较高、社会经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与理念之辩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师要相互沟通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特别是教育方法,要反对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满足方式,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机会,过分强调安全,不敢让幼儿冒险,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观念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环境,更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论,让隔代教育不隔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儿童的未来。
4隔代教育对策
4.1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
政府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4.2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政府加大投入,并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政府应根据地方学生的数目,建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改善办学条件。
4.3加强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牵头,各所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有隔代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学生祖辈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等,以减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8-14(004).
[2]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9).
[3]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J].内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6] 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6).
篇2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型 化解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出现家庭化的趋势,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愈发突出,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一、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类型
1.放纵型。
许多农民工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的原因,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对如何教育子女更是一筹莫展,在一天劳累后才有机会教育子女。但一天辛劳下来,他们的精力已过度消耗,难以静下心来跟子女交流,对子女的教育自然就少了,相比之下,农民工是给子女教育最少的一个群体。同时不少农民工家庭以为把子女放到学校就万事大吉,把教育当成只是学校的事,而忽视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把对子女的义务看成是让子女衣食无虑,尽可能地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至于子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他们看来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也没有这个时间来做。有的家长认为子女“笨”,不是读书的“材料”,是负担,把他们放到学校“养”到初中毕业就可以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学习不好那一定是学校没教好,而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他们认为给孩子交了学费,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自己则可以摆脱责任,这是对子女的成长极端不负责任。由于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管孩子,对小孩关心爱护不够,交流沟通少,导致小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差,这类学生在农民工子女中所占比例很大。
2.粗暴型。
棒下出孝子,这是我们的传统,现在则变成了家庭暴力,农民工在教育孩子时常常诉诸暴力,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重言教、轻身教,打骂教育多,正面教育少,常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细致的教育。由于生活的艰辛,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或做了错事,农民工就很急躁,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信奉“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长记性”。常有家长说:“老师,孩子不听话,你尽管打,他就服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体现在这样的打工者家庭尤其明显。因为农民工本身的生存环境艰难,当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时,心中望子成龙的想法就更强烈。由于自身素质或家庭条件产生的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这很可能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家庭教育悲剧是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了。打骂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对孩子的个性、人生观形成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症结还在父母身上。只有提高家长的素质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现在全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及他们子女的生活、就业、教育都非常关注,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家庭教育问题。
3.迷茫型。
农民工家庭早期都把孩子留在老家,等稳定后再把孩子接到身边。由于孩子早期跟着祖辈生活,祖辈一般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因此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任性。加之长期没在父母身边,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低,父母的权威下降,这给孩子进城后的家庭教育增加了难度。子女进入城市后产生的各种复杂变化增加了农民工家庭教育的难度。有家长说,以前在老家没有游戏厅和网吧,孩子放学后准时回家,除了做作业,还可以帮忙做些家务,但到了城里,玩的东西多了,孩子放学后经常去网吧,甚至偷拿家里的钱去上网,不管大人怎么说都不听,变得不听话了。想送回老家又不放心,家长感到很迷茫。家长们辛辛苦苦来到城市打工的确很不容易,在富裕与贫困的对比中,他们发现了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对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一片迷茫,这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化解对策
1.举办农民工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农民工家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偏颇。如何帮助其提高素质,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与发展问题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将农民工家庭教育纳入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网络之中,建立家庭教育的社区支持体系,可以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农民工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教育观念和技能的缺乏等原因,需要学校及社区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农民工家长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正式组织形式,有助于改善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盲点和缺陷;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农民工清醒认识到为人父母的家庭责任,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尽养育子女的职责;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与家庭教育素质。农民工家长学校的教育应该重点抓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改变农民工在家庭教育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2.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保障制度。
首先,学校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与学校及时交流。在沟通过程中,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并对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也应该有适当的制度,每学期都设置农民工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给家长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吸引家长参与。其次,社区在农民工家庭教育中也应当担负起重要的支持与帮扶角色。在农民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社区帮扶农民工家庭机制,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内容,建立亲子俱乐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各类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打造适应农民工家庭的社区家庭教育组织网络。还可以利用大众媒体资源如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公共报刊栏对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关注度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3.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如何把三种教育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促进农民工子女和家庭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也应该给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农民工由于面临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同时在自身文化程度上有相当程度的局限,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家庭教育问题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地位上,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重视农民工家庭环境的建设,为农民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把农民工家庭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学、社会和家庭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
我也算是农民工子女,从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只是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如今我校就有很多农民工子女就读,我看到了农民工家庭不仅承受着生存、就业的压力,而且承受着子女教育的压力,农民工子女的家庭需要我们关怀,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生教育阶段中最初等的教育,也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虽然所学知识不多,但却是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知识的开端。所以抓好学前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小孩的学前教育,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为学生寻找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平台,只为让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教师团队素质普遍较低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地区,由于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办学门槛较低,许多学校学前教育配置的教师资源都是捉襟见
肘,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会是几门学科的负责人。例如,教语言的老师会被安排教音乐;教数学的教师也会出现在英语课堂上。还有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留不住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而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更多的是从一些幼师,甚至是中专毕业的“孩子教师”。他们大多数在18岁左右,对于还是“白纸”的学前教育的小学生更多的是手足无措。面对这种教师团队素质较低的局面,使得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潜在的差距。
2.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较少
孩子受到的第一份教育就是家庭教育。面对着4~6岁的小孩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完全停留在家长的教育上面。而学前教育的介入,让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但学前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地联系和配合,使得学生只能接受片面的教育。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形成非A即B的解答。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会自己在家里教小孩英语,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小学生在发音上面和学校学前教育出现差异,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英语发音,影响学前教育质量,也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双重性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学前教育思想理念落后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教学生认字、算术上面,与时代脱离。面对更加开放和信息的不断更迭,学校学前教育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停步不前,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将名字改为“托儿所”,认为就是简单地帮家长照看孩子,不需要学习启蒙知识。这是非常狭隘而且错误的思想理念,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受教育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实际相联系
学前教育的孩子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生”,因为他们还没有转变身份,还不知道学生意味着什么。所以学校应该将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调整,结合孩子的实际成长,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化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算术中数字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教,更应该将数字赋予“生命”,让它活起来,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兴趣去记忆,也才能更快记住。数字“2”,可以将它和生活中的小动物“鸭子”联系起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和记忆。还有英语中对称谓的学习,例如“mother”的记忆,要让孩子和自己的妈妈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将毫无关联的字母组合在一起,便于孩子记忆。
2.转变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学前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基础和启迪学生大脑进一步开放和利用的阶段。学前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更不是许多人认为的“托儿所”。所以,要转变这种旧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大脑,以及锻炼他们对于学习的适应能力。低龄孩子需要教师运用更灵活的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因为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小动作过于频繁。所以教师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适当运用新奇的教育方法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课堂,保证课堂质量。
例如,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儿童游戏,或者儿歌等带有情景的软知识,让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中,增加学习的兴趣。又或者要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可以适当给予实物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思考问题、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教育理念转变并伴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不仅让低龄儿童从小孩子过渡到学生阶段,也能让孩子在学前教育学有所成,为未来加分。
3.学前教育积极与家庭教育配合
孩子的学前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每天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增加学生家长的参与度。比如,让孩子将每天所学的重点知识讲解给家长听,又或者由家长抽背英语单词或句子,并在学生书本上做出记号。这样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辅导,也避免出现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出现两种不同的教育,导致孩子无法判断的局面。另外,家长需要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重视学生学前教育。只有让学生接受一个好的学前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并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篇4
1确定主题调研方法
(1)抽样访谈。
(2)摊位采访。
(3)询问老师。
(4)家庭访问。
2确定调研内容
(1)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情况,是否有人看管。
(2)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4)留守儿童父母的归家情况。
(5)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交谈情况。
(6)留守儿童对学习的看法和获取知识的来源。
(7)留守儿童看护人类型。
3分析调研结果
通过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工作,加之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的辅导关怀,能够帮助当地留守儿童打开心扉,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同时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关心弱势群体,致力共创和谐社会。本次调研采取访谈形式,考虑到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将调查问卷形式的问题通过口头询问讲诉与调研对象交流,以此保证调研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安全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案件不在少数。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为其父母,其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人选择将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他们年岁已大,对于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照顾不到,导致孩子的生活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父母长期离家打工,偶尔回家一次也是对孩子嘘寒问暖,使孩子缺乏安全教育,欠缺安全意识。拐卖儿童案、留守儿童凶杀案等案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不外乎孩子孩子在学校没有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在家没把爷爷奶奶的“唠叨”放在心上,对于危险没有及时的意识到也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少数民族的经济及文化等状况相对滞后,其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2教育存在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去年报载:某镇留守儿童王某因为缺乏监管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一伙同样是留守儿童的不良少年发生冲突,被砍死在一网吧内。
(2)学习教育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某些方面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的,而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当前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不断更新。有人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一代孩子的教育为代价,这个说法看似有点偏激,但是细细想来确实也有些道理。
3道德教育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决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建立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
2建立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制度
主要让“留守儿童”认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们学法、守法,教育他们珍爱生命、远离。
3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制度
各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4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
“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各学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爱心驿站”,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中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工作超过半年,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祖辈、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近几年,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融入,开始在城市中打工赚钱。但是,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生活条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长辈或者同辈人照应孩子,这就使得一种新型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出现。据有关调查,我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而且这个数量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不会减少,甚至会进一步扩大。数量不断扩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1.性格缺陷
现如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太多自卑与内向。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它亲戚代为抚养,所以,孩子比较缺少父爱母爱,因此对孩子疼爱过度造成溺爱孩子,通常会为孩子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事实上,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就被剥夺了,而且,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长此以往下去,就使得孩子的性格特点趋向胆小、内向。另外,小孩子一般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缺少安全感,和非留有儿童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孩子的情绪和认知障碍
孩子和家长之间良好的沟通会有助于学生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多是缺少亲子沟通的机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很少,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以及父母关爱,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据有关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有焦虑倾向,有的留守儿童有被遗弃的感觉,有的留守儿童称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有些留守儿童往往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困难和困惑。
3.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对学习的组织的集体活动都不是非常感兴趣,因此,也不愿意和同学一同参加各项活动,明显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不喜欢和他人接触,比较喜欢独来独往,而且他们的性格有些孤僻,严重的可能会有自闭的倾向。长此以往产生了交往障碍;也有些留守儿童都是别人叫才会跟着参加集体活动,很内向,表现不积极;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比较喜欢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政府要担负起关心留守儿童的责任
首先,政府必须要承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大责任。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身心健康发展好坏都直接政府制定的措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此种情况,各地区的政府要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逐渐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把此问题纳入到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来,认真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留有儿童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接收农村外来打工人员的地区政府,要尽量减少人口歧视,并且要尽量提高这些外来打工人员的收入,这样一来,这些外来打工能够承担的起孩子在城里上学的费用,而且,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可以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从而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2.学校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育人的基地,应当特别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在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城里的孩子和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情上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的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规范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留守儿童要尽量使自律和其它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加以科学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骤。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校更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一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克服其父母不在家而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明确了解学生的情况,开设亲情电话,能够让学生的家长方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
3.家长应当与孩子多多沟通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促进父母与孩子间更多的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往往与孩子缺少正常的沟通渠道,不能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及亲子互动。这样一来,严重的剥夺了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而且,这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进而来弥补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的缺点。外出打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的学校以及班主任多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学习情况等,有时还要抽时间到学校去看望孩子,在身心发展和学习上也可以进行必须的教育与引导;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多多沟通,尽量减少孩子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不同,让他们觉得自己父母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关心着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宏翰,权方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篇6
一、发挥时间优势,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孩子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在祖孙相处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给孩子呈现真实的生活。不要老是给孩子“开小灶”,过分溺爱,包办,甚至是偏袒、姑息和纵容,而是要给孩子呈现真实的生活,让他知道自己是家中普通的一员,在生活中学习知识锻炼自理能力。二是在生活中关爱鼓励孩子。美国心理学家玛莉·派佛发现:祖辈若能够持续关爱孙子女,就能给其以安全感和归属感,双方更能温馨接纳、无话不谈。祖辈由于时间充裕,能耐心地关心孩子,学会倾听,在语言交流中发展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具体活动中发展能力。三是在生活中进行适时引导。祖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抓住孩子主动学习的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如,孩子在询问街边的文字时,祖辈可以耐心地解答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孩子在吃饭穿衣时,告诉他生活中的基本常识。
二、发挥经验优势,优化教育
相比父母而言,祖辈更有保育经验和社会阅历。而这也是隔代抚养的一大优势,有助于孩子人格养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是做好保育。祖辈由于有保育经验,较父母更是懂得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懂得照顾孩子的方法。他们往往看到孩子表情就知道它是饿了,还是困了,还是无聊需要家长陪伴。而这些是年轻父母无法企及的。二是做好榜样。祖辈社会阅历丰富,思考全面,处事合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人格形成。在学前和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模仿学习。例如祖辈和蔼待人、锻炼身体、习惯良好、勤于学习等品质,会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影响孩子,有助于孩子生活习惯,个性性格、学习方式等的形成与塑造。三是做好朋友。俗话说,老人就是老小孩。祖辈与孙辈有天然的亲密关系。祖辈们如果蹲下身子来与小孩成为“忘年之交”,做好朋友,以情育人,就会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在孩子嚷着要讲过去故事的时候,祖辈可以讲讲自己过去的经历。在孩子嚷着要做游戏的时候,祖辈可以引导孩子做中国的传统游戏。
三、弥补观念劣势。共享天伦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典型的幼儿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
二、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庭结构、养育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发现: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缺乏孕育常识、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家庭因素
目前,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导致家庭结构不稳定;现在的年轻父母较多已是独生子女,自身也存在着责任感较差等问题;父母生活压力较大,导致家庭不和谐;6+1的家庭模式,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和妈妈6位成人抚养1位幼儿,让幼儿受到过多的保护和溺爱;年轻父母基本没时间教育孩子,大多由老人负责照看,不少老人又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以上这些家庭因素都是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社会环境复杂,幼儿接触社会普遍较早,但幼儿园对幼儿心理教育的不重视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幼儿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
1.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2.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要心智并重
如今,幼儿园大多比较注重幼儿的常规习惯培养和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其实,作为幼儿的直接影响者――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心智并重,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性格和意志品质。
(1)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幼儿教师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如:新生入园时,为帮助幼儿渡过分离焦虑期,可让幼儿布置有全家福的“娃娃家”,多亲亲幼儿,抱抱幼儿,告诉他们老师爱他们等。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情绪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的,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幼儿,而忧郁、烦躁等情绪应避免表露出来。
(3)通过游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并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如: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游戏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3.社会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
社会也是幼儿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幼儿的很多信息都是从社会中获取。因此,应多开展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公益活动,减少有负面影响的事件的传播;倡导全民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积极创设心理健康培训机构。
总之,我们要以《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为参考,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祖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家园共育共促幼儿心理健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篇8
翡翠城业主 李均
巧用娃娃沟通模式
家住在翡翠城的李均深知搞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在方法上,她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第一次打招呼一般是在新房装修的时候,我来借鉴一下你家的装修风格啊,你来看下我家用的装修材料,这样就很容易打破不认识的尴尬局面。”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人跟人之间就可以无话不谈了,在这种前提下,“孩子就是一个长期的共同话题”。李均家的小孩今年5岁,跟邻居家小孩年龄相仿,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升学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问题就成了两家大人拉家常的主要内容。
小孩之间的朋友关系,也是巩固邻里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家宝宝跟他们家君君关系好得很,还在同一家幼儿园,每天真是黏在一起,不像我们搬到这里之前,周围都是未婚家庭,宝宝都没有玩伴,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她这一点。”
自从打开了孩子这个突破口,李均慢慢发现其实小区里有很多小孩都在同一家幼儿园,经常接小孩放学的时候偶遇,从开始的相视一笑到后来的闲聊,也结识了不少朋友。除了家长之间的熟悉,李均觉得也有必要让小孩之间互相熟悉一下,毕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帮助小孩建立一个朋友圈也是一个不错的交际方式,她还非常幽默地给这种沟通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娃娃沟通模式”。
“认识了很多当家长的业主之后,有时候工作忙,小孩都是别人代接的,省了很多事情。孩子之间有个玩伴,总比孤孤单单地过童年健康向上得多!”
金色家园物业公司 王涛
运动会、QQ群,全都能派上用场
正如李均所说,现在很多物业公司也会在建立融洽邻里关系上下一番功夫,毕竟只有邻里和睦,小区才会和谐,这样才便于物业管理,为了能够开辟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物业公司可谓使劲了全身解数。金色家园物业公司的王涛就介绍了一些公司曾经举办过的活动,“办业主运动会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但是不能保证所有的业主都能参加,只能是说一些喜爱体育运动的,时间比较宽裕的业主,可以偶尔聚一聚,所以也有一些其他的手段”,这里所说的其他手段就包括建立业主论坛、业主QQ群,物业公司通过建立这样一些平台来增进自己和业主、业主和业主之间的交流。
篇9
一、基本情况
(一)观念发生新变化
许多家长从自己得失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中受到启示,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子女的教育普遍比较重视。经问卷统计,认为家庭教育重要的占83%。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以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问卷统计,有72%的家长首先重视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载体得到新拓展
全区38个社区都建立了家长学校,聘请社区干部、优秀家长、五老以及大学生和教师志愿者等任专兼职教师,不定期进行家教咨询、请优秀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各社区都开辟了道德大讲堂、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全区13所中小学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内容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广大家长的道德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调查统计,有43%的家长认为是通过家长学校获得家教知识。
(三)不断涌现新典型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社区和学校因地制宜,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活动内容,丰富内涵,提升了家长道德水准,为家庭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街道人民路社区的**,女儿本科考上南京大学,后又被保送清华读研,成为了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女孩。她经常在社区家长学校与辖区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与大家共同探讨,协调解决了很多家庭因为教育理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等社区与区法院联合开展驻社区法官制度,法院一名法官与社区保持经常联系,帮助社区对家长进行法制宣传,及时解答家长对青少年维权方面的疑惑和难题;上海路社区成立社区心理咨询室,定期聘请心理专家为家长、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师院附小与所在社区**街道车站社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自资源,双方联手联办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学校开会,请社区干部和五老参加,社区家长学校开课,请学校派出老师授课,这种校社联合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受到许多家长和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问题成因
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普遍比较重视,但因家庭情况、个人文化素质的不同,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二是各社区家长学校及中小学校的家长学校在提升家长道德水准中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相关部门尽管也意识到家长的道德水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履行职能、牵头联动,整合资源等方面,还有很多拓展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家长观念存在误区。一些家长自身道德文化素养不够,自我感觉良好,不肯主动学习提升。受应试教育影响,少数家长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甚高,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问卷调查中,尚有近30%的家长把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作为首选。有些家长由于忙于劳作,一头劲追求做生意赚钱,缺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问卷统计,家长与小孩主动交流的只占50%,有10%的家长从来不与孩子交流。
篇10
一、学生在性启蒙教育以及心理困惑的原因
1.我国没有对性教育进行普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约束使得学生对性方面是一片空白。学生在成长阶段由于本能的原因对性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使得学生在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犯罪情况的发生。
2.成人的和强制性压迫。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本能上就对性充满了好奇,在与成人的接触过程中,很多成人并没有考虑正处于生理期的小孩,做出了一些具有性暗示等的性行为和动作,这就大大增强了孩子的性好奇。另一方面,很多的成人和家长对孩子的性问题和性好奇是一种强制性的压制,完全不准孩子去提。这种强制的压制反而会增强孩子的好奇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疑惑和好奇会不断加重,最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3.成人的引导方式错误或者方法的不恰当。当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特殊时期的时候,有些家长和老师虽然给了一些引导,但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给予的这些引导是错误的,反而会把孩子带向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困境当中。这种错误的引导在本质上是一种负面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避免。
二、如何完善小学高段性教育以及心理问题
1.作为政府,需要开设性教育专门性课程。让学生在性问题刚萌芽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还要积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性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在开设性教育课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来担任。
2.要引导学生不专注性。通俗简单地说就是在学生开始意识到性问题的时候,用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要专注于性。虽然学生在性问题上有一定的好奇,但是为了帮助他们具有健康的认识性,就应该避免他们过度专注于这个问题。
- 上一篇:急性胆囊炎的病情评估
- 下一篇:口腔医学和口腔修复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