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模式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普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男41例,女30例,年龄在21~68岁,其中阑尾炎28例、胆囊炎16例、胆结石11例、胃穿孔9例、胃癌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方法,男40例,女31例,年龄在20~67岁,其中阑尾炎29例、胆囊炎16例、胆结石12例、胃穿孔8例、胃癌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入院护理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入院评估,并选择合适的语言方式向患者讲明康复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告知患者相应的出院计划、治疗计划等,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1.2.2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很多患者存在着焦虑、抑郁心理,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抗拒治疗。此时,护理人员就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语言向患者简要讲明病情的发病机制、手术治疗方式、术后愈合情况等,从而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增强对康复治愈的信心[1]。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安排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患者一方面可以进行心情的纾解,同时还能吸收其他患者的治疗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护理效果。
1.2.3用药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向患者讲明检查目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在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员要进行手术宣讲,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手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使患者和家属做好必要心理准备。术前,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消毒处理,防止发生感染。
1.2.4护理 患者手术结束后可能需要长期卧床,为防止发生感染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进行排痰,使患者保持侧卧位,轻轻捶打患者背部,帮助痰液松动,并指导患者咳痰。若患者咳痰困难,则可适当进行雾化,帮助咳痰。另外,患者清醒后,生命指标恢复正常后,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进行功能性肢体锻炼,一方面可以防止肺炎的产生,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还能增强患者免疫力。
1.2.5疼痛护理 疼痛是术后不可避免的症状,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痛楚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女性患者和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其痛感可能更加明显,因此,护理人员就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疼痛护理。首先要摆正,采取患者舒适的,尽量避免压迫手术伤口,尤其是进行插管的患者,护理人员除了要定时更换引流袋,还要防止引流管挤压。对于疼痛感较强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适当根据医嘱对患者使用镇定剂或止痛药,减轻患者痛苦。
1.2.6环境护理和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内环境清新、安静,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并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家属探望,防止细菌感染。患者术后6h内禁食,待肠胃功能恢复正常后进食流质食物,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另外,患者食物要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为主,同时鼓励患者戒烟、戒酒,防止并发症产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情况,分为: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正常,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恢复症状,术后不良反应较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护理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5.7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1.69%,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2
关键词:脑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康复状况 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较常见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是指血液中栓子随着血液、流到脑动脉堵塞血管。若侧支循环无法代偿,可引起此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因缺血后坏死,诱导患者大脑供血不足,具有起病急、疾病症状重及预后差等特点,致病因素较复杂[1-2],可能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患病后常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瘫痪及运动障碍等症状表现,诱导机体脑组织坏死,未及时治疗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吴华玉学者认为[3],传统护理以口头宣讲、病情监测及用药指导为主,忽视个体差异性、疗效单一,未获得患者青睐、认可。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观察组男84例,女66例;年龄43~67岁,平均(54.48±8.37)岁;发病时间5~36 h,平均(20.45±2.38)h;体重19~26 kg/m2,平均(23.36±5.54)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48例,大专及以上61例。对照组男89例,女61例;年龄44~69岁,平均(54.62±8.43)岁;发病时间6~39 h,平均(20.59±2.51)h;体重指数18~25 kg/m2,平均(23.14±5.32)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47例,大专及以上5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年版)》中“脑梗死”诊断标准[4];(2)经颅脑CT确诊;(3)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黏稠度升高、血脂水平高;(4)呈不同程度恶心、头晕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表现。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行口头宣讲、用药指导及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1)心理疏导:患者缺乏疾病认知,常有焦虑、紧张等情绪,因此主动沟通,普及疾病诱因、康复必要性等,列举既往治愈良好病例,予以鼓励、安慰及支持,重建信心、提高主动配合度。(2)离床期康复训练:a.被动活动:借助各种软枕、靠枕,指导患者取患侧卧位,每隔2 h协助更换1次,尽量少用仰卧位、避免发生异常痉挛,且早期被动活动患者各关节,各关节活动2~3次,肢体软瘫者,关节活动度低于正常范围90°,避免损害关节;b.主动活动:待患者病情平稳,指导掌握正确翻身,必要时由家属协助,指导下床蹲起、行走及上下楼梯等,每次30 min,2次/d,且告知患者在康复室内借助康复器械锻炼时,根据自身心肺功能、体力及耐受度锻炼,不可操之过急,每次30min,2次/d;c.吞咽障碍:借助口唇闭锁训练、舌部运动、呼吸困难及寒冷刺激法等形式,改善吞咽功能,进食时,取颈部前屈位、抬高床头60°,借助调整促进食物吞咽,待患者安全吞咽后、适当抬高床头角度;d.语言训练:指导患者训练舌肌、面肌、软腭及声带,促进语言肌肉功能恢复,结合平时感兴趣的话题,主动交流沟通,引导开口说话,叮嘱患者从发音逐渐过渡到词句,积极鼓励多与人沟通,改善语言功能;e.穴位按摩:定期指导患者按摩穴位,重点按压太冲、足三里、合谷、曲池、梁丘等穴位,各穴位按压3 min,2次/d,促进局部静脉血流、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肢体协调力[5]。
观察指标:⑴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前后参考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6],涉及意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领域及躯体功能,各维度,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⑵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1)显效:语言、运动障碍等症状消退,NIHSS值降低幅度≥90%,病残程度Ⅰ~Ⅲ级;(2)有效:症状改善,NIHSS值降低幅度46%~89%;(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病情加重,NIHSS值降低幅度≤4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本研究显示,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结果接近[8]。因此,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促进此病患者疾病转归,其属于新型护理模式,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改善就医体验,具以下优势:(1)心理疏导能稳定患者情绪、消除顾虑,通过健康教育、情绪缓解等形式,转移疾病注意力,严格控制情绪波动、缓解不适,重建康复信心、提高主动配合度;(2)患病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有恢复能力,可能与坏死区域边缘神经细胞休克、颅内压降低等因素有关,因此待病情稳定,尽早开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神经,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肌肉萎缩、血栓形成风险,缓解肢体不适、提高康复效果;(3)吞咽、语言功能训练利于患者语言功能早期恢复,避免发生呛咳引起不适,且穴位按摩利于扩张血管、改善机体供血情况,及时修复脑损害、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降低病残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度,达到远期疗效,安全可靠具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语言、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效果,拉近护患距离,改善预后,具临床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1]仲慧.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研究[J].西藏医药,2020,41(3):128-130.
[2]展辉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0):131.
[3]吴华玉.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措施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4):91-93.
[4]高冰.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死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9,40(11):2656-2657.
[5]蒋无瑕.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1):75-76.
[6]徐晓亮.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7):129-131.
篇3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Orem护理模式;常规康复护理 通讯作者:冯乃清 Email:dqyhlb@163com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surgery, THA)是治疗髋关节疾患,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越来越多,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术后康复护理日益显得重要。THA 成功与否,离不开系统的康复护理,耐心的康复训练指导[2,3]。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将改良Orem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THA中,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增强了病患的自理能力,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体现了THA的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行THA 患者46例46髋,其中,23例23髋THA患者接受改良Orem的康复护理模式(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75±72)岁;体重指数(BMI)179~312,平均(238±43)。其中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14例14髋,股骨头Ⅲ或Ⅳ期坏死9例9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449±76。同期23例23髋THA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54~77岁,平均(665±89)岁;BMI为186~329,平均(254±51)。其中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6例16髋,股骨头Ⅲ或Ⅳ期坏死7例7髋。术前髋关节Harris 评分(418±85)。上述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2 改良Orem的康复护理模式方法
121 术前护理评估 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肥胖程度等全身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全身或局部感染灶等合并症、是否卧床及褥疮等并发症、有无栓塞史、是否吸烟及饮酒等方面。根据上述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围手术期治疗及有效干预[4]。
12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康复教育 患者入院后介绍病房环境、制度、责任医师及护士,让患者熟悉环境,短期内取得患者信赖, 以幻灯、录像、文字说明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解手术前后需要配合的事项并进行康复教育,使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初步的认识,使其得到康复的希望,树立起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除患者外还必须有家属或主要照顾者参与,以保证康复护理计划的全面实施。
123 补偿护理 依据不同病患的不同病情或同一病患疾病的不同时期给予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和教育支持护理,方法如下:①完全补偿护理。对高龄、全麻术后未醒者、手术后6 h内等病患,护士给予完全性补偿护理。具体为术后输液、输血并注意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护、吸氧,肢体抬高,保持患肢外展30°足中立位,保持导尿管、引流管通畅,记录每小时尿量、引流量,采取止痛、保暖等措施。教患者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鼓励患者将痰咳出,保持会清洁,应用下肢足底静脉泵,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肺、泌尿系统等并发症。按摩骨突处皮肤,预防压疮发生,必要时换用气垫床。使患者平稳度过术后早期。②部分补偿性护理。依据每个病患不同的自理能力,由护士和主要照顾者给予病患适当帮助,协助病患完成术后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自理。其中,最主要为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术后早期、及时、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在康复护理中,患者常因伤口疼痛而不愿主动合作,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和鼓励,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要加以肯定,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使其明白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③教育支持。在THA的任何时期,护士都必须及时向病患及主要照顾者提供功能康复护理的相关信息,使病患达到最佳术后康复锻炼状态。
124 出院指导 手术2~3周后出院,向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及功能康复训练宣教,向患者发放医患联系卡,告知复查时间,及时予以指导并督促患者进一步康复锻炼。
13 评估标准 评定围手术期病患及主要照顾者掌握THA相关知识和康复护理方法的知晓率,对康复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以及对两组病例术后早期随访的住院时间、使用助步器的时间、术后Harris 髋评分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资料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χ2检验。
篇4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人文关怀;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1-01
护理学是一门人性的科学,良好的关怀照护会直接影响病人对护士的感知,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是一种专业性的关怀⑴。在护理过程中落实人文关怀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要求,也是维护服务对象切身利益的需要,并通过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环境改善、服务责任落实等途径将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⑵。我院于2010年4月20日成立中医康复科,在院领导高度重视下,又于2012年3月起在中医康复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科室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新举措,使住院病人数及患者满意率均逐年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我科开展“人文关怀”活动的具体措施:
2.1 医院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改善服务环境 对病区进行了全面改建装修,改善了服务环境,优化了服务流程,更新了各项医疗设备;为病区病人设立了晾晒衣服的衣架、坐式便器等;为病人创造了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
2.2 加大宣传力度,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我科“为患者想的更多、为患者做的更好”的服务宗旨
2.2.1 科室医护人员通过书写“通讯”的形式,将护理新技术、新项目等刊登到地方报及医院的《健康卫士》报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院中医康复护理新动态。
2.2.2 高度重视出院病人的电话回访,科内设立一名专门负责电话回访的工作人员,要求回访率达100%,对回访中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每月在科室会议上进行讨论。
2.2.3 “工休座谈会”开展有声有色 每月第三周的星期一下午,由我科护士长亲自主持,邀请住院病人及其陪护一起参加。“座谈”内容主要包括:住院期间的安全知识、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干预、病人或家属意见及建议的收集和回复、良肢位摆放技术等操作时陪护的配合要领等等。
2.3 做好住院病人的护理工作,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和谐护患关系。
2.3.1 设立电话预约登记本,针对“冬病夏治”和住院床位暂时不足等情况,我科护理人员根据科室安排,按照电话预约的先后顺序及时通知病人入院进行诊治,大大节省了病人重复往返医院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2.3.2 巧用棉棒,协助病人按压输液后的穿刺点 我科以脑卒中后遗症、椎间盘突出症等病人为多见,此类病人大多存在偏瘫或一侧肢体麻木疼痛,再加之使用通经活络的药物;在为病人进行输液治疗时,一般选择患者的健侧上肢,那么,输液后穿刺点的按压便成为了一大问题。我科护士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采用从棉签部位折断后的医用棉棒,沿血管走行方向置于穿刺点的上方,再用医用胶布环形缠绕进行穿刺点按压5-10分钟的方法,大大减少了穿刺点出血、皮下淤血的现象。又节省了护理人员为患者按压穿刺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
2.3.3 每个病房内均悬挂有责任护士的姓名,便于病人在有需要时,能及时得到责任护士的帮助。
2.4 温馨便捷服务,满足病员基本需求。
2.4.1 便民箱:免费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针、线、手机充电器、电池、刮胡刀、电吹风、梳子、橡皮筋等。
2.4.2 免费提供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我院康复科将走廊的板报上和“白求恩书苑”上放置有关中医康复方面的资料及书籍;在每个病房内均悬挂“中医健康宣教册”等;病人在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责任护士都要针对其病情的不同阶段开展健康宣教。
2.4.3 在病区走廊的显著位置公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及防盗、防骗、防火、防跌倒等温馨小贴士。
2.5 通过多种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2.5.1 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通过管理人员对护理服务的专业评价和患者对服务质量的反馈(为每位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根据工作表现和患者反馈优秀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护士的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用心工作的热情,以促进护理工作的不断提高。
2.5.2 对患者所写的感谢信或锦旗中点名表扬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
2.5.3 对主动担任科内疑难、危重等病人护理工作的,主动参加医院、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病历讨论、护理查房等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
2.5.4 对科内主动参加院外的各项竞赛,且获得名次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3.效果评价:
3.1 改善了护患关系:优质护理贯穿在患者就医的前、中、后整个过程中,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模式是一种有创造性的、个体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⑶,从而和谐了护患关系。
3.2 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享受护士温馨、专业的护理服务,感受护士“微笑传递关爱”的亲切感,护士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基础护理到位,健康教育到位,使患者身心舒适,自护能力提高。
3.3 提高了满意度:2010年至今,患者满意度逐年上升,且经常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口头、书面表扬。2010年收到感谢信2封;2011年收到患者表扬信3封,锦旗3面;2012年收到患者表扬信6封,锦旗5面,2013年1月-3月,收到患者表扬信12封,锦旗2面。
3.4 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患者的逐年增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大趋势。
3.5 提高了社会效益:康复科科在2012年度成绩突出,被医院评为“先进集体”。各类“人文关怀”小经验被全院其他科室借鉴使用。
4.讨论:
随着现代护理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不断深入到每一项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安静、优质、整洁的就医环境,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 胡可芹 ,新加坡樟宜医院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培,医学与社会[J],2002,15(1):33~34
[2] 谢秋平 人文关怀在计划生育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探讨,心理医生杂志[J] 2012年5月(下)总第216期 〔A〕R169 1007-8231(2012)05-0481-01
[3] 苗则利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妇产科病房的应用〔A〕心理医生杂志[J] 1007-8231-(2012)05-0415-02
篇5
生理舒适主要是指身体的感觉舒适,包括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及音响等带给人们的舒适感。
1.1舒适的环境环境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活动,特别是对以保健疗养和康复疗养为主的疗养院来说,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更为重要,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度、湿度及整洁度,能提高疗养环境的舒适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刺激。舒适的感觉刺激能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否则会使人产生厌倦和压抑。进行舒适的环境管理需重视以下环节。
1.1.1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首先,疗养院的选址应考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及自然疗养因子状况,气候适宜、自然疗养因子丰富的地域,可以提高外环境的舒适度,在舒适的外环境下应加强疗养院营区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科学的绿化能改善疗养院的微小气候、优化营区环境质量,绿化能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噪声、调节气候(降温、增加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美化风景。在科学绿化的基础上辅以与环境协调的回廊、小桥、假山、雕塑、喷泉、凉亭等建筑,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将疗养院的营区营造成绿树长青、四季有花、枝叶茂盛、鸟语花香的境地。护理人员应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来管理营区环境,以保持其洁净、清新,让疗养员在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优美环境中感到养心怡神、美不胜收,尽情地享受着舒适的感官刺激。
1.1.2注重疗养室内设施的改善,提高疗养员的睡眠舒适度疗养房间是疗养员之家,房间的布置和装饰非常重要,除通风好、采光好、设施配套齐全、装饰格调清新高雅外,更应注重设施、装饰的舒适性。首先,要注意疗养床及床上用品的舒适度,疗养员在疗养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床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其睡眠和疗养效果。因此,被褥要柔软整洁;床垫的软硬、弹性要适当,最好选择质量信誉较高的席梦思床垫;枕头要求柔软、厚度适宜,可根据疗养员的个人习惯设置。其次,床头应配有柔和的床头灯,夜间避免强光刺激而影响睡眠。另外,对房间的其他设施也应以舒适实用为宜,包括写字台、椅背的高度,空调的噪声及墙面与窗帘的色调等。总之,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疗养员的感觉和需要,尽可能满足其睡眠与休息的舒适要求。
1.2重视服饰美及护理人员仪表风范,增强疗养员的感觉舒适度服饰美是疗养院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因此,疗养员和工作人员都应讲究服饰美,做到美观大方、赏心悦目。疗养院的服饰应有别于医院,如疗养员的疗养服应突出舒适合体、适合活动、美观大方的特点;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则应体现出新颖别致、纯朴素雅、自然合体、整洁美观的特征。仪表是指人的穿着、姿态与风度。美的仪表常给人以亲切、端庄、纯洁、文明的印象。稳健适度的步伐,文雅的风姿,轻声细语的言谈,敏捷而轻巧的动作,自然的表情,以礼以诚待人的态度,再略施以自然大方的淡妆,均能充分展现护士们女性美的“魅力”,提高疗养员的感觉舒适度。
2心理舒适的护理干预
2.1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疗养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心理护理是疗养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疗养心理环境是指能引起疗养员心理变化并产生一定效应的自然社会因素,包括政治思想、服务质量、医疗护理技术、营房建设、环境美化、文体娱乐、后勤保障、文明礼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心理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院领导应重视心理环境的建设,护理人员应为疗养员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使疗养员在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中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里,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乐观进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以期有效地发挥各种疗养因子的作用,达到疗养康复的目的。
2.2全面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增进疗养员心理上的安全感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本来具有或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护士素质包括医德、专业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储备就越雄厚,素质就越高[2]。对于从事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具备全科护士的能力与素质。首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第二要保持健康心态,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标准;第三要具有合作意识和一定的管理水平;第四要掌握聆听技巧;第五要善于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健康信息,并善于把现代科技与保健相结合;第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护士,才能增强疗养员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作为一个疗养院的护士应该努力而为之。
2.3灵活运用沟通技巧,满足疗养员的尊重需要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所揭示的道理,社会中的人都有着尊重的需要。人们渴望名誉和声望,渴望来自他人的尊敬、注意、重视和欣赏。满足尊重的需要可导致自我信任、价值、能力、应用性等方面的舒适感觉,阻挠这一需要则会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3]。作为社会人群殊角色的疗养员,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疗养员,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更为强烈。而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实施有效沟通是满足其尊重需要的根本途径。为此,护理人员在与疗养员进行沟通时要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恰当得体的称谓。称谓往往是护理人员与疗养员交往中说的第一句话,恰当得体的称谓恰如一份称心如意的见面礼,它可使对方感到亲切、自然,觉得被欢迎和接纳。其次,语言表述要清楚、具体,避免模糊不清;言词切合实际、合乎情理,避免夸大其辞;交谈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应注意监听自己的语调,要采用适中的音调与温和语气。第三,要善用势态语言,包括以亲切的态度、热情的面容以及谦和的姿态等。第四,要学会掌握聆听技巧,有效的聆听必须生动积极,即对对方的感觉和意见感兴趣。护理人员在聆听疗养员谈话时,身体要略向前倾,眼睛平视对方,并适时表达对其谈话的赞成与理解,切忌在聆听时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或表现出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的心态。只有灵活掌握沟通技巧、待人以诚,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从而满足疗养员的尊重需要。
3社会舒适的护理干预
社会舒适是指人际、家庭、学校、职业等社会关系中带来的舒适。护理工作的社会性是疗养康复护理的特点之一。首先,护理的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精神面貌、病因病情各不相同,且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次,护理工作不仅只是面对疗养员,往往还要面对其随员、家属及单位领导和亲朋好友;再有疗养员在疗养期间,会经常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以及参与各类文体联欢活动。因此,疗养康复护理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和了解疗养员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工休关系、休养员之间的关系、疗养员在外出游览时与导游及其他游客之间的关系等等,使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得舒适感,以期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4灵魂舒适的护理干预
篇6
关键词:聚焦解决 宫颈癌 康复效果 自我护理
宫颈癌在当前阶段作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中年妇女当中发病率极高。通过早期的筛选、诊断和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治疗,但是多数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而且整体的治疗效果较差;部分患者由于出现相关疾病后自暴自弃,在术后的自我管理护理效能上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等。聚焦解决模式则主要是在干预的过程中通过挖掘患者自身的自我护理效能,通过正确的心理干预方式来建立正确的解决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疾病康复效果,提升了自我护理能力[1,2]。本研究基于聚焦解决模式来分析宫颈癌患者的整体康复情况、自护效能等指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8名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完成分组。纳入标准:临床影像学诊断及病理活检诊断符合宫颈癌标准。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及沟通问题患者。对照组14名,A2期5名、B2期5名、A期3名、B期1名,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0.3±4.2)岁;初中及以下8名,大专及以上6名。观察组人数14名,A2期6名、B2期4名、A期2名、B期2名,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41.3±5.5)岁;初中及以下9名、大专及以上5名。实验过程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临床上均需要实施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手术,同时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包括肿瘤基础护理、心理干预、饮食护理以及意外干预等工作。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 问题描述
首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询问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身心上的问题,包括患者所存在的焦虑情绪等,采用正确的解决对策和方式来引导患者激发出自身的潜能。如患者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出现紧张情绪,则应当通过健康宣导方式提升患者对宫颈癌的认识,提高其认知。
1.2.2 构建可行目标
在手术完成后需要询问患者对于当前手术治疗的感受和效果,根据患者所提出的自我感受情况、个体上的差异等来构建目标,如就患者负面情绪指标应当降低超过5分,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应当超过3.5分,自我护理技能的改善效果需要超过4分。在构建相关目标后,则应当与患者一起来进行康复性治疗,实现患者目标效益,强化患者的自信心[3,4]。
1.2.3 意外查询
在进行干预后,应当询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存在过意外以及突况现象,一旦存在则应当就过去护理期间是否出现过相关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就此类意外情况对患者进行专业化的讲解,协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问题,强化患者自信心。
1.2.4 反馈
在护理完成后,应当与患者进行交流,肯定患者为所构建目标做出的努力,同时在目标评估过程中,若患者评估效果不高,则应当第一时间修改相应的目标计划,正确地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提升宫颈癌的自我护理效能。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宫颈癌症状的改善情况,改善情况分为显效、稳定、无效。显效:患者通过治疗结合护理后,整体效果改善,宫颈癌病灶减小,没有复发和转移的现象。稳定:患者通过治疗后,宫颈癌病灶没有出现较大变化,未出现转移现象。无效:患者通过治疗后,病灶出现转移、部分的患者死亡。有效性=(显效+稳定)/人数×100%。(2)通过ESCA对患者自护能力情况进行评价,自我护理能力主要分为护理技能、责任感、概念、健康知识四个方面的评估,每个指标的评估分数为1~10分,分数越高表示此项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数据经Excel录入后,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组间比较方式进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整体康复情况对比 例
2.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 (分,x¯±s)
3 讨论宫颈癌作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对于女性患者生理、精神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5]。目前针对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方法,通过手术方式患者康复效果受到患者自身差异化影响,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就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及自我护理能力改善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对宫颈癌患者的康复效果、自我护理技能等具有积极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结果(P<0.05)。聚焦解决模式在临床上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方式,能够充分地调动患者及医院的相关资源,让患者主动地参与到自我护理过程中,大大改善了患者疾病的康复效果,而且对于患者在手术完成后所出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6,7],聚焦解决模式一方面可以基于思维进行目标构建;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体对于问题的描述构建目标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大大提升了护理效果。张小娟[8]在有关研究当中提出,观察组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对宫颈癌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改善效果,从SDS、SAS评分状况上相比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故聚焦解决模式有较强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从宫颈癌患者康复效果及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来看,实施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其指标情况,未来具有一定的推广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盼盼,张娴,李琼琼,等.聚焦解决模式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病耻感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2):44-47.
[2]刘蓉.聚焦解决模式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12):40-42.
[3]刘芳.聚焦解决模式运用于宫颈癌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6):169-170.
[4]杨素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6:20-22.
[5]高娜,张丽丽.聚焦解决模式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3):348-351.
[6]王华,刘华,李玉立.聚焦解决教育模式在宫颈癌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心理危机的应用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1):104-106.
篇7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宫腔镜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了妇科疾病的主要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其具有微创、疼痛感低、对患者子宫伤害小等优点,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而且应用效果显著[1]。为探讨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特选取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护理治疗的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44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共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8-46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26±1.2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8-47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36±1.1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安慰、营养补给、基本健康知识宣教、病情监护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措施为[2]:①引导患者完成相关入院手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告知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配合护理人员对负面情绪进行疏解处理。②为患者讲解疾病和护理措施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的认知程度,在给予患者实施的过程中,提升患者的主动配合度。③为患者讲解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于患者治疗重要性,提升患者的自控力,完善患者的优质的环境护理,合理、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护理效果判定标准:①优: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明显好转或全部消失,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明显恢复或正常;②良: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好转,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有所恢复;③差:护理后的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优良率为优与良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
将相关的研究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7.0件对此次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实施统计分析,用(±s)来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量资料进行表明,用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科疾病对女性患者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影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宫腔镜在妇科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妇科疾病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治疗后,如何提升应用效果成为了新的课题,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4]。
本文中,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对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于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从结果上发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更好,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中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知识的认知度,充分的了解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性和干预措施的必要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升治愈率的目的[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艳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宫腔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s1):57-58.
[2] 王兴琼.延续护理模式在宫腔镜术治疗不孕症合并宫腔黏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96-198.
[3] 黄廷梅,张世淑.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102-105.
篇8
关键词: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0-01
引言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对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的功能恢复护理。康复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有助于患者康复的功能训练,进而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尽快地回归社会生活。
1.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已近进入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阶段模式。康复护理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与临床工作者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患者在有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如果能够尽早地介入康复护理,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的有关训练,可以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健康,尽快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2.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很多综合性的大医院都开设有康复医学科,也有不少的医学院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将康复护理作为选修课,但是,各大医学院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度却依然不高,甚至认为与其他的专业课(如: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内外科护理)相比,康复护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医学院校只是一味地狠抓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像康复护理这样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少安排就尽量少安排,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这门学科,因此,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康复护理这门课程。(2)教材更新慢。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康复护理教材是2012年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等。但教材中案例和康复护理的具体研究都是2012年以前的,之后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地更新,这就造成了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不利于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康复护理学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让医学生了解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重点掌握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以及一些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大多数的医学院对这门课的教学多以启发式的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板书相结合。(4)课程安排不合理。护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训课。大多数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一般有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有的学校没有将康复护理学纳入专业课的范围,只是作为选修课设置。
3.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建议
(1)强化对康复护理过程的认识。康复医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四大分支之一,对维系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康复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此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护理程序作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医疗机构正被广泛推行,这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加强,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医学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设置康复护理课程。(2)适时更新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的基本资料,符合当下医学发展的教材能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使医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的方向。(3)创新教学方法。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康复护理的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康复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习的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4)增加康复护理课程课时安排。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增加康复护理课程的课时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掌握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为他们以后进入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因此,适当地增加康复护理教学的课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偏重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4.结语
对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进行思考,通过对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能够探索出康复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康复护理护士的培养做出正确的指导,培养出顺应康复医学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康复专业人员,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和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并为逐步形成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篇9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内科
doi:10.14033/ki.cfmr.2017.7.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0-02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变,病情发展快速,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等风险,在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对患者的预后较为不利,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1]。临床有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时机对康复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2],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
8月共8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对其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检查被证实为脑卒中,经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但在恢复期遗留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并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患者。此次研究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状态下取得其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5岁,平均(68.04±12.51)岁;包括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1~86岁,平均(68.96±13.42)岁;包括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开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从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知识,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指А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办理住院手续,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并嘱咐患者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功能锻炼。自患者入院后第3天开始,先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2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从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到独立行走,再进行上下楼练习,循序渐进。(3)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自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始进行,先指导患者进行嘴唇开合和伸缩、舌伸缩和上举训练,可对镜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元音,再辅音,最后辅音、元音结合,反复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练习,以提高患者对气流的引导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间内张贴语言训练卡片,嘱咐患者家属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练习,并对患者出现偏差的发音进行矫正。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护理措施实施第1天)、干预后(出院前
1 d),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其中,语言功能评估工具为汉语失语检查量表,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语言功能越良好[3];肢体功能评估工具为FMA肢体功能量表,主要是对上肢活动功能、下肢活动功能进行测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4];Barthel指数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得分达到60分表示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满意,80~100分表示十分满意,不足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均明显增高,且与干预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脑血管阻塞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受损,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占脑卒中的70%,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相对较高[6]。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变,具有突发性,发病后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致残风险、致死风险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决定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当前,临床上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模式尚未形成统一化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的护理措施,该护理模式中的护理措施实施时间较晚,不利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语言能力的康复,且护理措施不够全面,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肢体康复训练指导,以期望能够达到改善语言、肢体等功能的目的,康复效果并不确切,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7]。
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关键在于把握康复护理干预实施的正确时机,越早越好[8]。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进行的康复护理干预,其干预时间相对较早,可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及早的干预,尽早规避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从患者入院后在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干预措施循序渐进,且贯彻患者的整个住院治疗阶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因素进行规避,使患者尽早接受康复护理,早日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分提高幅度均更加显著,充分说明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康托Ч。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还可加强护患交流互动,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东松.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4-85.
[2]邓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6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88-90.
[3]李建芳,吴生蕊,郑建清,等.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98-100.
[4]王蕊,苗春艳.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31-132.
[5]王之庆,王荣.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79-80.
[6]周杰,王秀峰.5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96-97.
[7]李红霞.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调查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108-110.
- 上一篇: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下一篇:无线通信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