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信息资源范文

时间:2023-10-18 17:4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狭义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狭义的信息资源

篇1

1 我国医院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缺陷

1.1 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陈旧僵化

当前我国社会上多数医院、特别是经济实力较差的中小医院硬件设备建设能力不足,导致实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适当的场所,一般只是在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进行,档案的存放设备简陋并且缺乏保密性,严重限制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医院缺乏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所招聘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本身专业素质不足,并且在入职后往往不会对工作人员实施专业的岗位培训,导致工作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能力较差,对工作的认同感相对较低,影响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

1.2 档案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医院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一般不会主动的搜集和归档档案资料,工作流程也不够具体、细致,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在工作人员奖惩制度方面的建设也缺乏合理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任务冗杂,并且由于不能够对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划分,导致重复工作现象出现,对工作效率的强化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限制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 医院人事档案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2.1 有助于在医院内部建立科学的电子文档机制

在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医院领导部门和档案工作的实际管理者应该重视加强电子文档和归档机制的建设,积极加强对医院内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和计算机能力的培训,保证工作人员在掌握相应的人事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身计算机方面的能力独立完成各项人事档案电子文档的编制和规定工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各部门还应该加强对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为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促使电子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在加强对医院人事档案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参照人事档案的原始数据,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不同部门的人事档案信息全面的录入到计算机中,进而构建全面、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的数据库,最大限度的提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和数据化程度,促使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得到显著的增强,为医院人事档案利用率的进一步提升创造条件。

2.3 能够进一步深化人事档案的信息内涵

现阶段,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合理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加强人事档案的电子信息化建设,能够以医院人才队伍为基础对人事档案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促使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1]。并且在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辅助下,人事档案的信息内涵也会逐步得到相应的增强,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实现对医院人事档案的网络检索和电子化应用,为医院人才培养、人才晋升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为推进医院持续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医院进一步加强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3.1 建立健全的电子信息系统

对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来说,只有建立健全的电子信息系统才能够为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而要构建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首先应该具备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为电子档案信息的共享和电子档案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2]。同时,在具备硬件设施后,还应该注意对软件的强化,即应结合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需求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保证管理人员能够胜任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为人事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创造条件,促使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2 医院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我国传统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搜集和整理工作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并且由于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人事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提升自身素养,最终导致在进行电子信息化建设工作后,档案管理人员很难适应电子信息化管理需求,影响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3]。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医院领导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并在领导的重视下引导档案管理人员转变管理意识,逐步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态度为医院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而服务。同时,基于电子档案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注意引导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

3.3 进一步加强人事档案的信息数据化建设

从当前我国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现状看,要想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这就要求将传统的纸质档案逐步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将其转化为电子数据资源,为档案的共享、检索和利用提供一定的便利[4]。同时,进一步加强人事档案的信息数据化建设,还应该在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后对人事档案实施系统化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信息管理规范,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和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能力的强化奠定基础。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医院 固定资产管理 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使医疗成本得以降低,提升医院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改善当前的医疗现状,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一、新会计制度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颁布之后,很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了确认,即将一般设备的价格调整为一千元以上,专用设备的价格调整为一千五百元以上。通过这种调整,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缩小了,这就降低了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推动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不仅如此,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能够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加以确定。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其使用年限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时,就能通过固定资产的最初购买价格及其使用年限,来确定每年转移到产品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由于其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总价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类别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例如,用“图书、档案”,代替之前的“图书”等等。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这首先表现在,这些医院尚未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因此,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往往由于未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义务,致使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而且,医疗器械采购办,以及设备科室之间,权利的界限不是非常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医院的监督制度、考核和评价制度等,自然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有待改进 

只有有效地进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才能使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有实质性的提升。可是,从医院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结果不太令人满意。第一,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上,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般而言,管理人员在采购医疗设备时,应重点考虑其实用性。但部分管理人员对此疏忽大意,未能充分考虑设备的性价比,及医院对该设备的具体使用要求。结果,很多设备高价采购后,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另外,管理人员不是很注重医疗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这导致部分医疗设备的使用年限较短,增加了医院的成本支出。 

第二,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是很规范。固定资产不同于低值易耗品,其价值会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转移至医疗服务之中。因此,管理人员应定期的对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确保固定资产的核算较为准确。这是保证固定资产的价值,乃至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有效手段。但部分管理人员并未及时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三)会计账存在账实不符 

从当前的会计核算现状来看,会计核算人员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来完成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这种集中核算的方法,能改善账务处理的效果,而且,客观上也能提高核算质量。不过,在实际的报账过程中,部分员工由于缺乏工作责任感,不会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登记工作。但是,医院固定资产的明细账簿和备查登记薄等,都是核对固定资产的重要账簿。由于这些账簿的登记缺失,致使会计账存在账实不相符合。 

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的特殊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一般都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因此,固定资产的销账时间以及医疗设备的报废处理时间,都不处于同一时间点,这种时间上的跨度,也很容易引起账实不相符合的情形。不仅如此,设备的采购、医院科室的搬迁和管理人员的更换等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计账存在账实不相符合的情形。 

三、探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各种问题,首先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只有在明确的管理意识的指导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那么,这就需要使管理人员认识到改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重大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总结以往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因为医院之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需要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医院过去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肯定是存在问题的,那么,通过开总结会议,集思广益,就能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认识。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管理人员明白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促使大家积极找出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大家的管理意识能够得到加强。其次,分析这些问题给医院带来的危害。医院的利益与管理人员的利益,是有紧密联系的。通过分析,必能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管理意识。 

(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医院可以通过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方法,来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完善资产核算规范。根据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的特点,考虑其最初的购买价格和额定使用年限,再结合当前市场的变化,对资产的折旧费进行准确的评估。在能切实的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的基础上,医院就能够制定相对准确的财务预算。 

第二,严格按照医院要求进行物资设备的采购。管理人员在采购大型的或价值较大的医疗设备时,应与相关负责人进行详细沟通,防止出现盲目采购的现象。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在分配采购指标时,尽量做到合理、经济,要既能符合医院的利益,又能满足患者诊治的需求。

第三,医院各科室应加强沟通。上文提到的会计账与账实不相符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通过加强沟通,使账务信息传递及时、有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账实不相符合情形出现的概率。 

(三)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且,它是增强资产管理意识的一个具体化的措施。因此,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首先,应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内部各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尽量使每个人的工作范围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不同的分工。也就是说,员工之间在分工协作的条件下来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其次,规范各个管理环节的操作步骤。在没有标准步骤可供参考的前提下,部分员工由于责任心较差,就不会认真履行职责。但是,在规范管理环节之后,医疗设备的入库、保管、维护以及报废处置等,都能准确无误的进行,减少了账账不相符合的概率。再次,制定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制度,医院每年定期清查盘点全院的固定资产,摸清固定资产的数量及使用情况。最后,科室相关负责人员调动前,要办理好固定资产的交接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现场监交,以厘清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四)制定科学的财务指标 

通过分析不同的财务指标,能够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同样的,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财务指标的方法,来达到科学管理固定资产的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院的财务管理状况。所以,医院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上制定财务指标的经验,对各种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将每年或每段时期的折旧费,换算成一定的财务指标。同时,在医院的日常资产管理中,可以对已经制定的财务指标进行更新,保证指标能切实的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另外,在制定指标时,尽量量化、细化各种指标,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对新会计制度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第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有待改进;第三,会计账和账实不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探讨了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首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其次,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再次,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最后,制定科学的财务指标。希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能从本文的分析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以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春华.浅析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财经界,2014,(12):209-209 

[2]廖葵英.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经济视野,2014,(7):179-179 

[3]吴云生.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5,(9):120-120 

篇3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医院的管理正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向迈进,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走向新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市场化竞争的时代,医院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资源,是行业在市场的发展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因素

1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1整体人力资源结构不完善,人员素质偏低我国医疗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量很多但是业务素质较低,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大多来自医院各个业务部门,这些人员在医学业务方面可能较高,但是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知识,工作的时候依靠经验或以技术代替管理,处理一些一般性的工作可能没问题,但是具体到医院行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深入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不力的状况,这是当前医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建设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形成定期的培养与科学规范,没有根据医院的特定行业培育的专业性人才,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水平具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员工的整体素质一般,尤其是高端医疗人才、精英拔尖人才的缺乏是影响医院综合发展的重要原因。

1.2缺乏科学、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当前,我国的公立医院依然属于事业单位,虽然在新的形式下,医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做了创新的尝试,但是却远远落后于医院的发展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长远发展。许多公立医院依然在使用过去的等级工资体系、结构和水平,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评价,无法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是以学历、职称为依据,而不是以岗位为依据,医护如果学历、职称相同,工资就没有差别,这种导向导致了分配中的医护不分现象。

由于医院里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考虑个体的专业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的不同作用和业绩考量适用同一个标准,缺乏规范的系统性和科学的量化标准,舍弃了绩效考核管理的精髓,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缺乏有效的职业培训与科学的职业规划,员工的福利安排没有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上,员工的保障体系不稳定导致建立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很大的困难。这种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工作的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个人的职业责任缺乏,人才容易流失,影响医院的全面工作。

1.3人事管理体制僵化,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当前,很多的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成为真正的经营主体,行政部门对医院的工作时常进行干预,行政部门的介入在计划经济时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实际上阻碍的医院的发展,医院需要引进的人才可能无法自主的引入,需要变动的人员又不方便进行调动,导致医院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而且,受我国管理文化的影响,管理者的管理缺乏弹性和人性化,制定苛刻的制度和使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忽视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个体独特作用的认识。

1.4缺乏医院文化的建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企业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也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助推剂。医院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文化可以凝聚医院的职工,形成团结向上向善的向心力。医院的文化包括医院的价值观念、运营准则作风、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文化作为医院生存的内在力量,影响着每一个员工对自身工作的认知。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员工明确医院及自身的奋斗方向和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过多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对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管理观念和实践。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我国医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制约着我国医学事业的改革和进步。

2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针对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对医院全面发展的阻碍,我们必须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医院的战略管理层面。摒弃以往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研究,走一条创新、高效、人本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道路。

2.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要区别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人事部门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明确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贯穿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专业的医务人员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后勤保障部门需要人力部门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监管,医院管理部门进行变动聘请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人力部门做好前期计划,中期的组织考核,后期的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广阔,通过对人员的一系列管理和开发来达到医院发展的目标和自身作用的体现。

2.2以人为本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人作为一切生产和生活的核心因素,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医院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围绕“人”开展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以往的命令式和行政式的做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医务人员拓展合理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积极向上向善的医院文化。以人为本以医院员工为主体,重视员工对医院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实践证明,医院的发展和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自身贡献,医院价值的实现是以每一位医务人员自身价值的实现为基础的。

2.3公正的选拔优秀人才高尚的医德,精堪的技术,严谨的作风,这样的人员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推动力量。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对人员的选拔。第一,对医院的具体岗位做好分析,明确岗位要求和具体的规范;第二,人才选拔制度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不拘一格的任用有才之人,面向全社会招聘优质的人才,不进行过多的门槛限制。第三,人才的选用要平等、择优,将人才安排在能真正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

2.4实施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医院的运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从某一方面来看,岗位责任制是医院对人员的具体要求,而薪酬则是医院对员工履行责任的回报,员工的劳动也希望被体现。这就要求医院在薪酬分配上根据员工的自身贡献的大小实行不同的报酬,拥有高超的技术,报酬当然会丰厚。不能一味的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和变革。科学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在对人员的工作分析、评价以及绩效考核上,这样才能保证薪酬分配公平、公正。

2.5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医院的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单独一个人并不能完成一个具体的医疗过程,需要各种人员的配合。既需要主治医师的个体劳动,也需要其它科室和后勤的配合,充分认识到这一特性,设置激励制度的时候,才能做到公正和公平。比如,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团队要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力量要给予更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激发医院医务人员的荣誉感和事业心。

3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在新的形势下,医院必须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确立战略化的管理目标,改变医院的人力资源体制,建立健全人才梯队制度,实行合理的激励与定期的绩效评价考核,促进每一位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营造创新的医院人才管理环境,建构医院共同的价值观,实现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创新、高效、人本――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J].商业文化,2012.06.

篇4

一、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的基础优势

其一,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都是信息资源的储藏地。从它们文献信息源、口头信息源、实物信息源共性和特性来看,都起到了信息媒体的作用。再有,信息技术和传媒能力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处理和服务的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的界限被逐步打破,使得多学科和多专业向融会贯通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是三者之间具有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的共同基础之二。另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信息资源基础结构的建设起步的时间和水平基本相似,就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来讲,一方面以统一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历史形成的、不同地域储藏的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宽带高速网为传输通道,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传递给利用者;另一方面在加快各自馆藏信息资源形成、整理、储存、开发、检索、传递、保护、利用、鉴定、统计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数字化工作逐步走向信息资源一体化发展最理想的基础模式。

其二,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在信息处理、组织方式、检索途径、管理与保护、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这些内在因素是实现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存储和传递信息来满足用户需求。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图书馆信息资源突出其系统性,其文献资源所含的知识信息数量多、学科全、理论性强,它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知识的结晶;档案馆信息资源突出其本源性,它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可靠性强,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博物馆信息资源突出其实物性,博采广收、综汇万物。正因为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有许多共同之处,实现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才有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三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一体化,才能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优势互补,产生大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功能性和整体性的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的目标优势

其一,在网络环境下,加强馆际合作,实现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共同目标。馆藏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社会资源、网络资源馆藏化,是它们的共同要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向用户提供的不再仅仅是自己“收藏”的信息,还包括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向馆外“获取”的信息。因此,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已有的馆藏结构和馆藏重点,切实加强信息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努力建立共享体系,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已成共识。

其二,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工作的服务对象和目的相同。工作的性质都具有双重性,既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又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它们宏观上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微观上根据不同的读者或者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存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从而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不同层次的多方位的信息需求,而读者的这种信息需求反过来也会促进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一体化的实现。

三、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的配置优势

管理经济学在进行单一可变投入元素的最优利用以及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分析时,均是基于资源配置优化。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产量最大、成本最低,这类问题就是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的配置,三者的信息资源管理强调本馆馆藏资源与相关信息资源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一体化开发与利用、共享技术平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配置的优势。整体来说,网络环境下藏用供应链是资源配置优化原理的具体应用,具体表现为馆藏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用户资源的选择。信息资源藏用供应链提供的效率、扩充的资源配置范围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的重点所在。

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的前景优势

篇5

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奥廷格在“信息资源政策项目”报告中,提出了信息资源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信息资源的定义有两种: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构成的有序化信息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还包括与信息本身有关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资源也有狭义和广义信息资源之分,本文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NIEC)定义的狭义企业信息资源,它包括企业内在结构状态信息、客户群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三大类共60项信息类型。

有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决条件是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目录的编制。一般来说,企业信息资源分为内部信息资源和外部信息资源两大类。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包括管理信息、人事信息、财务信息等内部结构状态信息和生产信息、供应信息、营销信息、研发信息等内部生产经营信息;企业外部信息资源包括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微观信息有市场信息、项目信息、技术信息等,宏观信息有政策信息、科学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等。一个好的信息资源分类目录要求检索迅速、共享方便、信息完整,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技术系统设计的依据。

由于企业信息资源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目录的编制是一项涉及企业各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以企业门户为例,EIP软件设计要求以部门职能作为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每个部门设立信息联络员来提出需求和提供信息。这样,如财务部门,可以有一个本部门的功能模块来管理和财务信息。

信息资源按照内在关系又可以分为元信息资源、本信息资源和表信息资源。元信息资源就是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未经筛选和处理的各种信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元信息资源,使之成为企业拥有的本信息资源,再通过企业内的知识活动转化成表达清晰、便于管理者使用的表信息资源。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五个方面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

1、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通过信息的筛选、采集、加工和分类等,使元信息资源成为表信息资源。以企业内部网站的信息管理为例,分布于公司各部门的信息员负责筛选、采集有用信息,由信息技术人员按适当的格式加工,并分类到网站的不同栏目上。

信息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对企业的价值,要及时、准确、完整、经济地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

2、存储管理。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存储管理要确保这笔财富被安全、完整地保存。

这需要分三个层次来考虑:一是软件系统的选择,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库(MS SQL Server 2000)、信息系统等;二是存储技术的选择,存储局域网络(SAN)、磁盘冗余阵列(RAID)都是不错的选择;三是存储策略的选择,包括存储位置(分布式存储、集中存储、服务器托管等),备份策略(备份间隔期、备份内容、备份介质、保存时间、版本控制),访问策略等。其中,存储策略的选择是关键,一个好的存储策略要做到访问方便、信息安全、完整可恢复就要规划好存储策略。在笔者的公司就发生过因为备份版本与软件版本不一致而丢失信息资源的情况。

3、功能管理。功能管理是对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导向和控制。功能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效率。

企业内网中,功能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企业的部门职能和分工。信息系统根据部门职能设置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并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比如,财务部和人事部,它们都需要文字信息、表格下载,财务部希望能保密查询业务数据,人事部希望得到并公开员工业绩资料,所以要为它们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并赋予差异化的访问控制。通过设计合理的功能模块,各部门还可以共享信息资源。

4、信息化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管理包括网络建设、设备维护、软件应用、安全防毒等内容,是信息资源管理中最耗时、最基础的保障工作。由于信息资源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具体技术,技术管理往往被忽视。但是,要流畅、安全、高效地使用信息资源,必须重视技术管理。就现在的网络使用情况来看,反病毒、反黑客技术正成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5、信息化战略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人们对信息价值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的结果就是进行信息化战略管理。信息化战略管理要求识别企业关键信息资源需求,制订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和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使命和地位;设计信息化体系架构;形成信息化治理的组织结构;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行动规范和技术标准。它是关于企业信息系统职能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

篇6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集成;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59-04

政府信息资源庞杂,对其管理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虽然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本保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现有技术对政府信息的规划与管理并没有使其成为一个真正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与细则。无论是从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的架构、信息安全,还是信息设备的统一采购、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都要求我们采取更有效手段解决电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瓶颈问题、体制瓶颈问题、法律与法规及其规范化建设与发展观念问题等。国外政府对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政府信息集成与整合问题十分重视,并将云计算视为解决IT问题与建立高效、节约型政府的突破技术。

1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发展状况

为明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内容,理清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思路,笔者从其概念入手,探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的概况。

1.1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相关概念

1.1.1 政府信息资源

国内外众多专家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诸多的解释。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将有关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概括为两方面:从政府内部业务角度出发所给出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与从政府服务角度理解的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1]。其中,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可描述为:政府部门在业务处理与过程中所产生、获取、使用、、储存与处理的信息;而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则除了包含狭义内涵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外生自政府但与政府业务活动能够形成有效互动信息的统称。本文中所讨论的政府信息资源为政府内部产生的政务信息即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

1.1.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

对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含义,笔者从政府工作流程的角度来阐述:政府信息资源集成(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GII)是指在一定的政策和安全保障机制的指导下,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需求,通过一定地技术手段,并通过协同作业的方法,把政府信息资源诸要素有机融合并使之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优化要素关系、重构体系结构的过程。

1.2 现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不足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机构与部门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例如,各政府部门几乎均建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与专用的政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但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2.1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利用效率低

政府机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普遍不是从自身的业务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地投入巨额资金与人力获取高配置、功能全面的设备。这种过于求大,求高、求全的状况造成了高性能的设备运行着并不复杂的作业与任务,其80%的功能与性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基建环境得不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效率低下。

1.2.2 软硬件环境重用率、通用与共享性不足

在对信息资源管理与集成过程中,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单一部门发起,其整个环境的搭建也是为适应这一部门的业务与工作特点来实施的。这就使得构建的软硬件环境无法由多部门重用与互联共享,极易出现“重复建设”与“信息孤岛”等现象。有些部门由于业务调整或职能变化,甚至将之前构建好的平台与架构环境全盘推倒重建,造成了资金与时间成本的极大浪费。

1.2.3 重行政,轻服务

政府机构往往将政务与行政过程直接搬到网上或政务系统中,没有依据电子政府环境下政府行政与服务过程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使得政府业务在多部门间的协同受阻,公众在获取所需服务时并没有感觉简化与便利,反而因为多了一道网上申请程序而显得更加繁琐。

1.2.4 法律、政策和法规环境缺失

由于已有的政府信息资源相关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等,主要集中在政府信息的公开、设备的采购、宏观的规划与管理以及信息的安全与保密等方面[2]。但其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与相关监督机制,使得这些法规的强制性与约束力不足。同时缺乏适当的激励与保障政策使得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严重的地区差与部门差,无法形成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

1.3 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分析

1.3.1 理论层面

诸多政府信息资源的相关理论都要求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集成与整合,例如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等。上述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的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得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信息活动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高效、便捷的政府业务运作模式的有效途径。

1.3.2 技术层面

从技术条件上来看,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和IT机构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所必备技术环境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体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线路的带宽与3G等无线技术将会有突破性的大发展,无比顺畅的网络通道为大规模的服务与应用创造了条件;IPv6的推广已成必然;集群计算技术成主流;搭乘着iOS、Android、WP7等智能移动系统终端设备的大众化;虚拟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日益成熟;云计算的日趋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集成系统所需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1.3.3 实践层面

从目前云计算发展状况来看,国际上知名的IT巨头都在积极地研究、部署和构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3]。同时现阶段对云计算技术的狂热讨论与追捧,为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领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理清了云计算的优劣之处与发展、利用方向。此外,在公共云模式下,服务器的日常维护由云服务提供商来提供,对于不的、可以对外公开政府信息资源与服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可将其送入政府公共云中,这样可以节省服务人员的大量时间成本与其他费用,从而使政府部门集中精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2 云计算模式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构建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得出,无论在理论、技术以及实践层面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可行的。因此,笔者构建了云计算模式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活动。

2.1 构建过程

在本模式中,将以往的政府信息资源相关硬件设备与软件应用并将其集成、整合为四大平台:物理设备平台、数据平台、系统应用平台以及政务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其中,系统应用平台以及政务服务平台为最主要的核心模块。系统应用平台集成了包括:档案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文件交换与共享系统、信息安全监管与验证系统、各部门专用系统以及其他公用系统在内的各类政务系统以及应用;政务服务平台集成则囊获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区域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等政府服务。通过这种深度的整合与集成,将散乱的、不规则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扩充,使其更加完善与合理。

图1 模式构思图

2.2 模式描述

借助云计算在信息存储与处理方面的优势来提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行政与服务过程的优化。整个模式由6部分组成,包括:保障机制、设施资源集成层、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政府云端管理层、用户服务层以及云端安全基准等[4]。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保障机制层,包含了:政策引导、规范立法、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人员组织等,为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集成模式提供开发、运行、管理和监控的环境;核心层次为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主要由数据集成平台、虚拟化数据与资源池、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体系以及政府云(政府部门私有云和区域政务公共云)等。实现设施与数据的虚拟化与云化等功能。如图2所示。下面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2.2.1 设施资源集成层

本层为模型的基础层。通过将物理设备平台集成、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设施等政府信息相关设施资源集成,为接下来实现硬件和应用虚拟化及管理接口提供支持。

2.2.2 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

管理层是本模型的核心层,担任着政府信息资源集成和云平台的搭建;资源入云监管;协调资源层以及服务层之间交互等任务。其主要由数据集成平台、数据与资源虚拟化平台以及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平台组成,具体包括将各种异构形成统一数据资源池存入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存储空间实现资源管理、业务管理以及资源的虚拟化与云化、信息资源入云监管、安全控制等内容。保证云端资源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应用任务的准确、及时调度[5]。

2.2.3 政府云端管理层

政府云端管理层是本模型的实现层。该层主要是通过建立云计算管理委员会管理和应用云计算实现平台,将相应的资源与应用进行动态分配,同时提供隐私与保密政策接口对信息采取访问控制。隐私政策规定了哪些信息资源应进入政府私有云应用服务系统,哪些信息只能被公共云应用服务系统使用,从而有效保障在动态开放的云端政府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也实现了政府内外环境的隔离。

2.2.4 用户服务层

用户依据不同的身份,为实现特定的服务通过可视化门户或者政务系统等进入云端,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监管与分配等完成用户管理与帮助用户制定云框架下的信息资源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与云端平台交互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同时帮助用户完成从云端获取所需资源与服务[6]。例如公务员用户经过系统审核识别身份后,可以完成根据需求自助资源申请、办公应用管理与处理、远程办公等。企业用户可以实现临时申请租用计算资源、一站式行政申请等。

2.2.5 云知识库

云知识库是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存储着大量的云端知识。云知识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知识服务系统。云知识库实质上就是一个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利用系统,利用这一系统来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其可分为知识库构建策略、显性知识库、隐性知识推理引擎以及知识库维护方案。

(1)知识库构建策略

知识库构建策略对整个知识库的构建与实施过程进行说明与组织,建立知识库构建的完整实施步骤。并建立评审机制,对入库前的知识质量与粒度大小进行评价与审核,以保证知识能够有效合理地存储。

(2)显性知识库

显性知识库是在完成云端知识采集与分析处理后用可以直接提供云存储的知识,是云端知识的基础。

(3)隐性知识收集引擎

隐性知识收集引擎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对云端用户提供服务。收集引擎根据定制好的隐性知识收集规则,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智能的收集、挖掘与分析用户在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并与规则进行比对,如发现有一知识符合规则要求就将其转化为用户要求的结构并存入指定位置[7]。同时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以支持决策与共享。

(4)知识库维护方案

建立知识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保证知识库的正确实施。根据用户反馈来的知识库使用情况,明确知识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其新生需求,为改进知识库的服务提供依据[8];对知识库的安全与紧急处理方式进行评估,完善知识库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从而有效保障了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下用户信息与隐私的安全。

针对现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不足,笔者结合所构建的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1)改进政府数据中心

通过“云”化改造使政府数据中心不仅仅为硬件设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各终端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审查与认证就可以在云中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同时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的高效运行与协同工作提供安全开放的物理环境,并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安全

图2 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集成模式

利用、流动与共享。

(2)云端技术集成

政府的信息技术集成包括两方面内容:系统与应用集成和智能处理集成。前者主要完成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以及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交互等,为信息在不同政府机构与部门间流动、互通创造条件,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加系统的透明度,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畅通。

在云计算环境下,系统与应用集成可以对终端用户屏蔽底层技术细节,在云端由云计算提供商完成。而智能处理集成过程也可根据不同政府部门的特点与需求,按需分配计算资源,缩短实现周期。

(3)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

应用监督机制明确政府参与者的权限,推行实名制参与,建立以道德约束为主,以法律监管为辅,诚信参与的“云端监督规则”。这种监督机制是双向的,政府给予公众一个相对自由、安全、和谐的参与环境;公众通过高层次的参与完成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以及政府服务的获取。

3 总 结

总之,云计算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普及,其在社会各个部门间尤其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云计算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会使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服务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更会令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向“云端”迈进。在之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跟踪国内外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其在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晓峰,王忠军.政府信息资源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10-12.

[2]徐焕良,李绪蓉.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集成平台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20):273-275.

[3]鲍凌云,刘文云.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4):170-173.

[4]孙世强,刘甲学.“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5):76-78.

[5]Sun Cloud[EB/OL].http:∥/cloud,2010-09-20.

[6]微软动态云方案介绍[EB/OL].http:∥/china/virtualization/events/how/how02.aspx,2010-08-11.

篇7

[关键词]集成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战略 信息组织 信息技术

近几年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集成思想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特别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具体应用,能够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政府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开发与应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有效地解决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集成观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体系,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实践提供参考。

1 集成的内涵及其研究基础

1.1集成的概念与特征

集成的概念是研究集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研究有关集成问题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将集成的基本内涵解释为汇聚之意;我国广为流传的“集大成”之说,将集成界定为事物中好的方面的因素集合,它可以促使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而在英文中,集成(integration)源于拉丁语词根in(内部)和tangere(联系),integration表示综合、融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意思,它强调内部(在)联系。在学术领域,虽然集成一词己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的科技文献之中,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集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对于集成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公认的定义。

根据学者吴秋明[1]的研究,有关集成的代表性的观点有4种:

? 以中国科学院戴汝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集成就是把非常复杂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集其大成[2],虽然该描述以综合集成思想为基础,并针对复杂事物(系统)对集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其解释并不十分明确,同时这种界定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集大成”概念的局限。

? 以华东理工大学龚建桥教授和清华大学刘晓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龚建桥认为集成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与之类似,刘晓强[4]指出集成的本质是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上述解释突出强调了集成的对象、集成的过程和集成的结果,但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譬如,对于集成的目的(或结果)用整体来描述显然是不够精确的,而仅仅用“加”、“结合”和“集中”来描述集成活动则没有充分突出集成的特点,若如此理解,则“将一粒粒沙子集中成为堆也可以称为集成了”。

? 以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要素仅仅是一般性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称为集成”[5]。该描述明确指出并强调了集成是主动地寻优过程,而不是一般性的集中、汇聚。

? 以武汉理工大学的李必强教授、武汉大学海峰教授为代表的观点。海峰教授认为:“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某一(些)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6]。 李必强教授也从集成对象、集成结果的方面指出了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

通过以上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集成是要素的集合。而分歧之处在于对集成的条件、内涵、外延及结果的认识不同。根据集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基于众多学者对集成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总结上述从不同角度关于集成的理解和描述,笔者认为,集成的内涵可以参照黄杰的研究[7]概括为: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

1.2集成管理

将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就是集成管理,即运用集成的行为机制和组织机制,将相关要素按照集成的规律整合起来形成协同互补的系统,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潜能,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集成管理在不同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在技术实现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技术方法,如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在科学管理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战略策略、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管理手段。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指从集成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对待管理活动、管理要素及管理对象,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创新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工具,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促使各管理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匹配和协同,从而提高各管理要素的交融度,实现整体功能的倍增或涌现,以实现1+1>2的集成放大效应从而提高组织整体功效。

集成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 主体性。与集成不同,集成中有因人的主体而产生的人工集成现象也有因非人的主体而产生的非人工集成现象,而集成管理是对集成结果和集成过程的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人的主体的活动,因此集成管理突出强调人的主体行为,它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随机地形成集成体,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寻优选择搭配,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达到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

? 知识性。集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比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更先进,其根本原因是在集成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不仅管理要素中渗透的知识成分增加了,而且诸如信息、策略、智力等知识性的软性要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性要素的存在不仅为各要素的整合减少了摩擦和冲突,同时也正是通过它们(知识性要素)才使得各要素能够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竞争性的互补关系,使得集成后的要素之间达到协同有序,从而促进整体效能的倍增或跃变。

? 人本性。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这一要素已愈来愈受到关注。从“经济人”演变到“社会人”,乃至发展到“文化人”,不论对人做何假设,如果一种管理理论或模式没能真正将人作为核心资源(要素)来对待,那么将无法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前面已经提到集成管理中,创造性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集成管理是一种真正的以人本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人的创造性是集成管理效能形成和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人在集成管理中的特殊位置,使整个管理行为模式打上了深深的人性化的烙印。

? 多样性。这里所谓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在传统的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管理要素,而在集成管理里,人、财、物、信息、知识、核心能力、科学技术方法,甚至于整个组织都将成为它的管理对象,其涉及的集成要素数量众多且复杂多变,其内容性质各不相同,从而使集成管理具有多样性。

? 灵活性。正如前面关于集成的动态性、开放性等特性的描述,集成管理是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管理的范畴,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流,集成管理不断地吸收各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先进科技成果和资源,同时不断地调整管理对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其管理运作呈现出很强的“随机应变”的柔性。由于集成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靠非强制性的软性(知识性)手段和方式来推动,因此,其转换敏捷而且成本低廉,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要素解析

2.1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

有关信息资源的定义,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一致,但基本上可以将信息资源的定义分为两类,即对信息资源的狭义理解和对信息资源的广义理解。

乌家培教授认为:“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8]。马大川教授认为:“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类有用信息;②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技术。狭义的信息资源则仅仅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内容”[9]。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理解,信息资源至少都包含两个特征:①信息资源是“有用信息的集合”,是“可以利用的信息”;②信息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序化活动。

与信息资源概念相对应,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产生于政府内部的,例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指示、批复、议案、通告、公函、会议纪要、合同、协议书等;产生于政府外部的,例如新闻报道、消息资料、提议议案、社会调研等。

广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更有学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相对于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 社会团体、医院、学校、图书馆等,主要是工商企业)的信息资源而言的,是政府所有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它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处理、传输、、使用、储存信息内容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等资源[10]。

本文根据内容研究的需要采用广义的理解,即政府信息资源除包含信息本身以外,还包含相关的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2.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集成思想

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政府机构都能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职责[11]。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 集成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目前我国政府办公业务网(政务内网)已基本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也形成了相当规模。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小部门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隔断了部门内业务上的内在联系,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却不能获得为社会提供便利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回报。可见,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使政府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实现。集成的本质是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因此,推进信息集成有助于信息要素的开发与利用,是改善“信息孤岛”局面的必由之路。

? 集成一直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之一。我国学者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12]。卢泰宏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管理”[13]。而从整个信息费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虽然先后出现了技术集成学派、信息集成学派和集成运动学派三个主要学术派别,但三个学派都认为“集成”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的信息资源集成概念[14]。英国的信息管理学家Beaumont和Sutherland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15]。美国信息管理学家Marchand和Kresslein则更详细地区分了公共机构中的信息孤岛,提出了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型[16]。可见,集成的思想一直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

整个政府管理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政府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见图1):①信息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战略目标集成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资源。②拟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再集成,以便得到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③选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佳方案。④审查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最终方案中集成新的信息资源,以便完善最终的决策方案。

可见,上述每一阶段都离不开相关的信息资源,政府决策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

事实上,目前集成思想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电子政务GRP解决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例。此外,政府信息化规划、信息战略制定、政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方案等都涉及到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问题。但由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还不成熟,加之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对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是一大难题。

3 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

本课题研究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置于集成观之下,用集成的思想审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用集成的理论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说,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理论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在管理视野上突破政府机关的部门与行业限制,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信息资源要素,提高各种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强管理对象的有序性,最终推动一个高技术与高效率电子政府的建立[17]。

霍国庆指出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的空间结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8],如图2所示:

图2 霍国庆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结构

其中管理主体是指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它既可以是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信息机构(如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领导小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如各类电子政务方案的供应商和外包商)或是个体的信息人员;管理的对象是信息,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狭义上的信息资源要素;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可以在多种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人文的、经济的或技术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而阎严则指出,以管理主体为中心,与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复合结构[19]。在这个复合结构中,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涉及到各类管理主体集成、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集成、信息战略集成4个层次,如图3所示:

图 3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型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将霍国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具体化到主体、资源、技术与战略上,并强调应以政府信息战略为指引,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信息技术平台三者构成虚拟联盟,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但是,该模型并未很好地阐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而将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的驱动力放在了由“目标、需求、利益、投资和法律所建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五轮驱动’机制”[19]上。而实际上,由集成要素所组成的管理模型是一个完整的集成体,因此,主要驱动力量应该来源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集成的“品性”。

笔者结合霍国庆与阎严的研究,按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逻辑,建立了一个以信息战略为出发点,以信息组织为中心,以政府信息为对象,以政府信息技术为保障的“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

3.1 政府信息战略

对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层次,集成的结果是制订与规划政府信息战略,目的是要使政府信息组织、政府信息和信息技术标准化、统一化和整合化,使得整个信息资源管理能够从始至终保持一个良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有序状态。

3.2 政府信息组织

对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就是对各类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的集成,其基本目标是为破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已经和有可能出现的各类“信息孤岛”现象提供组织保障。组织的核心是人,而政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决策者、操作者都是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政府信息管理非技术因素中的核心。从各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制约政府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往往就是组织中的壁垒,而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建设与共享的技术。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关信息组织的集成,才能将政府信息战略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保证政府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3.3 政府信息

对政府信息的集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归宿,政府信息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拆分、组合、编辑、检索、输出成信息产品,组成标准、有序、完整、有价值的信息体系。一方面,政府广泛存在的异构信息需要进行转换和处理统一格式,以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使得政府信息的表现模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范围、目标和功能组成有机的整体,提高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为政府服务提供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3.4 政府信息技术

从来源上来看,信息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流程的外部因素,但是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上看,信息技术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对这些技术的集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从广义上讲,对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的结果是一个由各类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和各类技术标准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信息技术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要素都有关联性,它本身并不完全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扩展,由政府信息化所带来的政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的4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其中,政府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方向,为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组织和政府信息技术提供原则、目标和评价标准;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核心,是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是联系各要素之间的纽带;政府信息的集成是归宿,是政府信息战略、政府信息技术、政府信息组织的着力方向;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是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了信息技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无从谈起。更进一步地说,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一个各要素综合集成的过程,从业务流程上来说,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是从政府信息战略到政府信息组织再到政府信息技术最后落脚到政府信息本身,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紧密协同,相互匹配。因此,一方面,集成与否成为了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优劣的标准;另一方面,集成化也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集成观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为政府信息资源现代化集成管理提供了宏观体系结构参考,并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30-31.

[2] 戴汝为.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3] 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J].科研管理,1996(5):16-19.

[4] 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l0): 68-69.

[5] 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2-36.

[6] 海峰, 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 中国软科学, 2001(1): 55-58.

[7] 黄杰,熊江陵,李必强.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7): 20-22.

[8]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2):17-20.

[9] 马大川.论信息资源网络建设[J].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94-97.

[10] 高纯德.信息化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1.

[11] 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图书情报知识,2002(4): 2-5.

[12] 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53-57.

[1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14] 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Prentice Hall,1985.

[15] Beaumont J R,Sutherland 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2.

[16] Marchand D A, Kresslein J 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M]// Rabin J, Jackowski E M. Handboo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1988:395-456.

[17]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3): 256-258.

[18] 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1):2-9.

[19] 阎严.论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杂志,2007(3):99-100,98.

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深层开发 图书馆

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得益于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带来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信息资源的快速膨胀得益于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区域熟练的应用,出现了图书馆的繁荣景象。

网络信息时代的服务,海量的网络资源以及不断开发扩容,它的检索方式和手段的变化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融入全新的概念,信息服务应该是面向一切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所开展的社会化信息开发,组织提供的系统性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所藏,而融入到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中。

1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多种理解。考察历史,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数量的不断增加,信息作用的日趋扩展,信息本质研究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人们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科学本身的知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鉴于此,我们不妨将图书馆资源划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部分,内部资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泛指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数据库网络资源、检索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等一切资源;狭义而言专指文献资源、数据库网络资源和各类检索资源。用户需要与信息资源的矛盾是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解决或缓解这对矛盾的主要形式就是要做好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工作,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挖掘,按照用户的特定需求和信息自身有序化分布的内在规律,想出切实可行的如何提高高品质的优质服务,就是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服务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才是信息资源实施深层次开发的主要形式之一。

1.1更新观念,以创新意识来塑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形象

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化信息服务对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冲击,首先必须做的就是更新观念和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发展方向。在更新观念方面,应摒弃一切阻碍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陈旧僵化的观念和体制,要认识和掌握有关市场的知识和原理,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则来组织信息服务的营销,以满足市场(用户)信息需求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为用户提供适用信息和竞争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实效性来考察其综合服务水平。同时,要确立图书馆信息服务时社会信息咨询业正规军、主力军的观念,锁定一批固定的用户群,占有自己的市场,在树立创新意识方面应改变长期吃皇粮、旱涝保收、亢员过多、管理混乱、好坏一样的不良状况,以提倡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先导,以能者上庸者下和竞争上岗、分流的强化科学管理,制定规划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制约监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快向社会化、规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真正树立起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作用。

1.2深化服务内容,多层次开展信息服务

在当今信息服务网络化、社会化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应对信息服务重新认识和界定,按服务内容和用户需要,可将图书馆信息服务重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一继续发展参考咨询、代查、课题服务等以及编辑专项等信息服务,同时利用计算机开展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信息服务。其二能够体现图书馆信息服务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尤其是对所提供用户信息内容的精确度和相关度,这也将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及价值标准。

1.3调整只是结构,加强信息队伍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文件的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及其传递更加多维化、网络化和拟人化。同时,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而来的风险几率不断扩大。这一切都迫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者必须行动起来,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重塑自身的知识形象。否则,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服务工作。由于信息服务工作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显著的特性,决定了人才在该工作中的至关重要性,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不通层次的人加工出来的信息产品是不一样的,而信息服务人员就必须具备高深多种知识,能够在网上取材并进行高难度的快速加工,能够对用户无法接受乃至理解的知识信息予以解读。所以人才的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决定信息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人们常说信息服务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市场原理知识和公关意识、知识面广和博学多才的素质,这样一个横向的知识水平,以及某一门学科专业较深的纵向的知识结构,以此而成为具有充分背景科学知识和信息分析与研究能力的专家。曾经有一位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在下一个世纪里,这一名言再现。

2 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的内在机理

事实上,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实施开发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如何实现信息本体资源内部各层次形态的不断变化,即由一般信息向知识信息、情报信息的顺利转化,并制成用户能够实际利用的知识产品和情报产品,那么什么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的信息、知识和情报?三者存在怎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如何转换的呢?

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信息是世界上某一客观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和其运动规律及特点的表象,它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知识则是人类通过信息感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多次反应形成的认识,它是人类大脑重新组合形成的序列化的信息。情报则是人们意识、决策和行动中排除不确定所需要的特定制式和特定信息。信息、制式和情报都可以记录、编码、存储和传递,并且三者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图书馆的现代信息服务工作,就是要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图书馆各自的性质和所承担的任务,对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选配、科学的整合和深层次加工,使之成为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序列化的知识信息,并且还要不断转换为便于用户交流、吸收、利用的具有较强方向性、针对性的情报信息。要做好以下工作,图书馆信息服务必须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过去注重以传递利用文献这一物质载体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服务模式向以交流、利用信息、知识和情报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从以提供知识信息、文献信息为主向以增强用户的信息意识、情报转化利用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以及多功能、深层次的综合开发社会信息资源,尤其是特定用户对象需要的情报资源的现代服务体系转变。

3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

3.1 开发信息资源中的预测性资源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要求科研人员掌握静态信息资源中的情报,而且需要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以及各个学科当前以致将来的研究热点、学科带头人,并预测出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仅开发出静态式的信息产品、情报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特别是科研型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改变现有的情报服务方法,努力提供战略性情报的服务方法,动态性综合报道各类信息资源,帮助用户掌握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动态变化,克服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

寻找学科研究热点。一般来说,在某一阶段信息资源(如期刊上登载的论文)中所涉及到的最集中的主题,论文引文中引用最多的知识单元的相关主题,用户检索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检索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主题范围内的研究活动相对于其他主题要活跃,这个主题也就代表着这一阶段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可通过设计一定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分别对主题词标引频率,主题被引频率和检索主题词词频进行数量? 计,加权计算得到权值大的主题词,有信息专业人员加以分析以后再向用户报道莫以学科的研究热点,增强情报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3.2 提高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虽然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也采取了参考咨询、跟踪服务、主题服务等服务方式,解决了不少教学、科研、生产、管理中难题,但是这种服务提供给用户的大多是现成的目录、索引、文摘、数据或者是信息、动态等之类的知识信息,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事实上,不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多么周到,都不能代替用户自己掌握这种本领。而一个现代型用户若不懂得信息检索知识,不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社会上的、科研中的发展动态及情报,不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主要的信息发源地,不掌握鉴别、判断信息知识情报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方法,他们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知道信息资源的检索效果除了取决于检索者的检索知识和信息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他的专业水平以及语言能力,如果熟悉专业的用户掌握了检索方法,在辅之以信息人员待检,就能提高检索中查全率和查准率。

由于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县级技术在图书馆中逐步应用,用户在进行脱机、联机检索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解数据数据库自娱在哪的构成和特点,尤其在联机检索系统中主题词的选择、提问式的构造等都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接受具体的指导。因此提高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篇9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图书馆学界提出文献资源、信息资源概念的时候,就有人开始使用图书馆资源一词,20世纪90年代后

,图书馆界开始讨论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和构成,形成了多种观点。最近几年,图书馆资源一词使用频率颇高,但是大多数人仍将图书

馆资源与文献资源混为一谈,对其具体含义和构成不甚明了。时至今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研究图书馆资源的相关

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拟在图书馆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及构成作一辨析,并作出一个较为科学、全面、合

理的解释。

1图书馆资源的概念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是指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

起来的信息集合,它实质是一种动态信息资源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是各类资源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认为讨论其概念应

从分析其特性入手。

(1)可用性。图书馆资源是为图书馆存在并被利用的,因而其具有可用性,任何资源失去了可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有序性。图书馆资源应是有序存在的资源,最显著的例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如果是无序的,它将无法利用,稍具图书馆知识的

人都能理解。那么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否具有有序性?本文认为也存在有序性,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整合即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序,人力

资源不进行整合,就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同样,设施资源如果无序,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资源的有序特性决

定了其作为资源存在的必要。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要素与系统

的不可分性。图书馆资源各构成要素组成了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其整体发挥的效益要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1+1>2”效应。

(4)联系性。联系性是指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关系。图书馆资源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

种关系决定了图书馆资源内部联系的特性。

(5)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一个系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组成要素亦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资源的动态性决

定了图书馆资源的不断发展变化,正如图书馆资源从诞生之日发展到今日,其内涵和外延正逐步扩大一样。

从上述的分析中,本文试对图书馆资源概念作如下定义:图书馆资源是指图书馆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资源

的动态有机整体。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综合了前文所提的两种观点,并修正了个别不准确的用词。第一种观点说图书馆资源是一种“

信息集合”,不能准确包括图书馆各类资源,而第二种观点过于宽泛,不够精确。

2图书馆资源的构成

图书馆资源的构成同样存在多种观点,一种观点从图书馆资源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四个要素:信息

资源、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主要指图书馆员、信息设施:包括技术与设备;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有四个内容:文献资源

(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静态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和动态的社会各类信息)、人才资源(包括图书馆员、读者

资源)、设备资源(包括馆舍及其各类设备);第三种观点比较泛,认为有七个要素: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指馆藏文献资源)、人力

资源(主要指图书馆员)、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建设资源、资金资源、读者资源;第四种观点认为有八个方面的资源:入藏的文献

、图书馆专业人员、图书馆品牌、图书馆市场-读者和潜在的读者、图书馆馆舍、图书馆设备和用品、图书馆的政策和法规、图书馆

的理论和方法。

从以上诸多观点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我国图书馆学界早期关于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争鸣的影子。关于“要素说”曾有杜定友先生的“

三要素”、刘国钧先生的“四要素”、“五要素”、黄宗忠先生的“七要素”。实质上,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亦即图书馆资源的构成要

素,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罢了。

本文认为图书馆资源的构成不外乎三个方面: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这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只是各人对此三要

素的理解尚有偏差。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可以比较准确地囊括上述多种构成,即在三个大资源下再细分种属小资源,形成一个

分类体系。上述多种要素从系统要素的相关效应来分析,已逻辑地包含在三大资源中,具体分析如下:

2.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含义包括图书馆可供利用的所有信息,可分为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

源是指图书馆内所收藏的为用户提供信息需求服务的各类信息资源,它又包括印刷型与电子型;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存在于现代计算机

网络系统之中,并以联机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包括静态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和动态的社会信息。近年有人将图书馆信息资

源分为现实馆藏、虚拟馆藏,这也是对新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理论的发展。现实馆藏指本馆的文献资源,等同于上述的馆藏文献信

息资源;虚拟馆藏广义上等同于网络信息资源,狭义上则指各馆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类型、特点等具体情况并经过认真筛选与组

织的网络信息资源。

2.2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含义包括图书馆各种人员及由人衍生出的管理方法,可分为图书馆员、读者资源,其中图

书馆员资源又逻辑包括了图书馆理论和方法、图书馆政策和法规、技术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是图书馆员的智力结晶。狭义上的人力资

源仅指图书馆员,近年来有关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大都从狭义的人力资源的定义上来论述的,很少把图书馆员以外的读

者资源纳入到人力资源的研究范围中。实质上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将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如有些馆建立的专家顾问团、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学生图书馆管理协会等都是对读者资源的开发。

2.3设施资源

这个用词比较妥当,虽与设备资源只一字之差,但其范围要大于设备资源,包括馆舍、设备、用品。其中的设备是主要资源,其

又可分为传统设备(如书架、阅览桌椅等)和现代化设备(如计算机等),有人将现代化设备称之为信息设施,包括自动化系统、网

络,在这里技术与设备已融合在一起,所以有不少人称之为技术设备资源,但从理论上讲,技术与设备应分属于不同的资源范畴。设

施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现代化设备的配置已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建设。

对上述的资源构成,有人会提出图书馆为什么没有资金资源?资金是图书馆存在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它已转化成其它资源形式而

存在,因而没有列入图书馆资源构成要素当中。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三大资源正逐步融合,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发展迅猛,图书馆资源走向集成化,

例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其硬件、软件、数据库缺一不可,虽从理论上分析分属于三大资源,但它已实现了各类资源的重新整合。从

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图书馆资源的联系性,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配置不能有所偏废。

当然,本文对图书馆资源构成的分析中,具体资源的名称还有待推敲,但总体的内涵框架应该是明确的。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图书

馆资源体系,以便更好地研究各类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相互间的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图书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史继红,孟雪梅.图书馆资源管理科学化.情报科学,2001,(7)

2孟雪梅,刘岩芳.图书馆资源运行方式及支撑理论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1,(3)

3孟雪梅,王友翠,孙扬民.图书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宏观调控.现代情报,2001,(5)

4四川省图书馆文献建设委员会.论图书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5)

篇10

本文从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出发,首先对信息资源整合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技术进行综述,并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务信息资源等特点分别进行建模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WebServiCes思想和目录结构重载了政务环境下目录服务的概念,构筑了异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体系中,主要分为三大主要子模型,一是政务目录服务资源信息模型、二是资源互动双方通信模型的建立、第三,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即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中心模型的构筑。

在建模过程中,首先对模型总体架构及层次结构进行研究阐述,构筑信息子模型和通信子模型并利用WSDL以及SOAP等协议给出其实现机制。文章着重探讨了注册过程子模型,核心研究了目录服务中心的构建策略,主要包括基于缓存和排队机制的服务中心注册策略研究,利用并行注册方式缓解目录服务中心大规模信息资源注册压力问题;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存储策略研究,利用元数据映射将注册资源映射为适于政务领域资源表述方式及目录服务中心的存储形式;采用适用于中国国情和政府组织结构的资源分类标准,设计目录服务中心注册资源目录体系结构,并采用个性化目录描述器设计资源目录展现策略;最终对模型查询处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种手段对其优化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目录服务中心模型构筑策略的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模型的构筑研究及其在政务领域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异地异构政务信息、资源透明共享、交换与集成,并且通过合理目录体系结构的设计及导航,分布环境一F孤立复杂资源得以关联,无序的资源得以有序化,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信息资源查找和定位服务,使用户得以以最短路径寻找到需要的信息,实现分布式异构多元信息源有效的整合。本文的研究为政府海量信自、资源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对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增值,促进资源发现、共享与利用效率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绪论

十六大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政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先行者与实践着,己把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并力图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来带动相关产业群体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工作的透明度等。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石与核心,产生于政府行政过程中并直接影响政府施政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资料表明,政务信息占社会总信息量80%以上,这些信息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受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从地位上看,它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作用看,它是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公众个人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普遍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行,也必须以这些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为基础。

1.1问题的提出

政府办公自动化、行政审批、决策支持等电子政务业务,都以数据和信息的存储、交换、共享为基础。因此,有效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监管和服务能力、推动全社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为在施政过程中获得最有力信息资源支持,并能够最大限度的管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我国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建设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局部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但是仍旧不能够满足政府跨部门及与全社会业务协同的需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极不平衡,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l)政府部门信息独占性严重。电子政务建设至今,虽然信息资源服务范围发生变化,但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还以政府为主体,据统计,政府控制着国内约80%的信息资源,而电子政务推行的“十二”金工程更是进一步确立了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高占有率和权威性。并且,由于政府对国家管理的特殊性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封闭思维观念,导致真正开放且流动的信息资源不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政务信息资源查找困难。一方面由于海量信息资源无序而杂乱的分布在政务资源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务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分布式环境中,资源拥有部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与协同技术,导致信息需求者难以发现既存资源。

(3)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资源难以相容。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政务信息资源缺乏统一采集标准,数据类型、格式与存储方式差异严重,导致部门间信息资源不一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模型研究不完整;另一方面政务信息资源多方采集、重复采集现象普遍,数据不能同步更新,造成部门间信息资源不一致。

(4)政务系统难以互联互通。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政务系统分散建设,缺乏交互接口,导致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系统构建技术多样化,难于实现系统间互联互通。这些全部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使信息资源的价值不能够充分发挥,导致政府业务不能进行顺畅、高效的衔接,行政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政府以及社会中的信息资源,必须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提高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