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10-18 17:4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技术评审;职能

1.财政投资评审的定义与特征

财政投资评审作为组成财政职能的关键部分,是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性资金项目投资的竣工决算、工程概算与工程预算进行审查和评估,及其对使用科技费用、国土资源整改费与技改贴息等财政性项目资金实施专项检查的一些行为。财政投资评审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门委托相关的投资评审机构实施。在对项目进行评审时,往往会存在着同一工程项目,分别由社会中介机构与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而且还出具了相关的审计结论。但需注意的是,应该区别对待两者审计结论,而对于审计机关所出具的相关审计结论,如果不具备确凿证据,则不能轻易的把其结论;而对于社会中介结构所出具的审计结论,则不可以轻易的相信,而是把其当做参照,并按照自己的评审方案与评审计划进行评审。

2.科学定位技术评审工作

水是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生命之源。而水利是现代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支撑,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难以分割的重要体系保障,其具备着非常强大的战略性、公益性与基础性。水利事业的职责主要是从事政府所投资建设的公益事业,而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实施技术服务于技术评审,也隶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财政投资,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财政投资往往是公共性的,其直接的为市场提供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由于其性质为公共性投资,首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利益进行服务,而不是对项目自身的市场赢利进行追求,所以,对政府所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可行性与投资合理性进行评审一定要选择社会手段,而不是选择商业方式进行评审。

明确服务对象,可以称之为是技术评审在以往与未来中发展和生存之本。技术评审需要先为政府项目投资提供决策服务。就宏观的角度而言,技术评审需要站在高处,并且需要具备宏观的意识与长远的目光,做好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手与参谋,以此为合理有效的使用与配置公共资金提供更加可靠的工程造价与技术方案,从而使政府投资失误有效的得到减少与避免;就微观的角度而言,技术评审需要通过自己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范以及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各环节规范与规程要求,并通过规范与科学合理的评审,从而为政府在对项目进行投资建设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可靠与扎实的专业技术当做依据,并为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进而保证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与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3.明确技术评审工作的职责

财政评审工作能够明显的使财政投资效率得到提升,其内容牵涉着众多方面,往往根据投资项目自身效率进行评审,并对项目自身的活动结果、活动情况与活动过程进行考核,更加的对微观经济进行重视,而不是对所出现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投资。尽管项目评价牵涉着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但依旧是紧紧围绕着项目自身实施的。评审工作需要熟练的从政府的指令性方式中得以摆脱,充分的掌握市场知识与手段的运用,并积极的从方法与制度上对实施工程量计价清单的基础下的新方法与新思路进行研究,并把政府投资项目的专家评审机制与公共参与等加入其中,从而使决策咨询的力度加大,并能够更好的与政府管理投资的需求相适应。加快构建评审信息系统,有助于及时的对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掌握,并通过所积累的经验与相关资料,合理有效的通过以往数据来对未来投资趋势与市场变化进行预测,从而使评审进度有效的提升,并有效的对政府投资进行控制。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已经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水利建设之风,并顺利的使水利跨越式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面对水电水利建设项目的日趋增多,所暴露出的有关于水利工程存在的技术缺失可靠性、实际投资额与工程量同设计之间具备着很大的差距以及建设方案缺乏创新等关键的技术问题,使得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审查工作变得更加的迫切与重要。相关部门不断的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战略决策部署,并据此提出了加快进行兴水强滇建设战略的重大决定,并使关键的骨干水源工程施工建设进度加快,从而使得技术评审工作责任重大,且任务繁重。技术评审需要积极的抢抓历史机遇,并坚决的根据省委与省政府所提出的相关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使自身具备的专业技术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认真的对技术评审工作所具备的职责进行履行,并通过技术评审具备的职责,促使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质量日趋提升,从而科学、可靠与公正的为政府水利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更为关键的技术保障与技术支持。此外,为了使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的得到优化,则需要不断的使投资效益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具备的重要作用。

4.规范与完善技术评审工作

水利工程技术评审作为具备很强技术性、政策性与专业性的工作,如果想要让评审工作能够规范的进行运作,并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使自身具备的重要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一定要不断的构建与健全评审机制,从而实现同水利行政职能间的紧密连接和充分结合。而想要切实可靠的使技术评审具备的重要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则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4.1把制度当做切入点,使依法评审成为现实

现阶段,水利工程的技术评审工作在牵涉微观范畴内的运转流程、业务范围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可靠的法律依据,所以就导致评审工作缺失确定性与规范性,所以在对指导技术评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能够让水利评审体系有机的形成有序、统一与规范的行为规范。

4.2把调整机构性质当做切入点,让评审机构充分发挥行政职能

将评审机构归属于政府行政体系,抑或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并把水利工程技术服务与技术评审等行政职能成功的赋予给评审机构,这样的话则能够有效的对评审中心则为中介结构的错误争论进行回避,从而让评审机构能够真正公平与公正的履行其自身的技术评审关键职能。

4.3把加强评审质量当做切入点,加强技术评审科学性

评审质量作为水利工程评审过程中的重要生命线。现阶段,全国评审行业并不具备统一的、可靠的质量标准,而评审报告的质量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其格式也不尽相同,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委托人员在进行决策比较时遇到困难。而制定统一的规范,并对行业标准进行明确,既有助于进行对比决策,还有助于构建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从而为政府最终的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4.4把构建电子网络当做切入点,从而实现技术与人才的资源共享

如果水利系统具备专家人才库,那么异地聘用专家则就会变成可能,而技术资源共享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地区间存在技术壁垒,还可能会是由于存在网络,而使远程评审成为现实,这样的话则能够使评审成本有效的得到节约,从而使成本实现最低化,而使效益实现最大化。

5.结语

水利工程技术评审工作是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使其得到完善与进化。所以,一定要使科学发展观更加的牢固,并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与精神,勇于对水利工程的技术评审工作的新路子进行探索,以此使技术评审可以更加的公平与公正,并使技术评审更加的真实与准确,从而使水利工程的技术评审能够真正的发挥出行政审批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晓霞.交通工程检测中心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监督评审[J].交通标准化,2011(13).

篇2

2020年城市基层党建总的思路是持续聚焦精致城市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治理、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环翠经验”。

一是聚焦实体化,构建高效能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的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和区级响应平台,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机构和资源,全面畅通部门与街道联动渠道,形成“街呼区应、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凸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二是聚焦专业化,打造高水平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与北大、山大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全市首个区级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和城市基层党建高校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叫得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专业化带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聚焦职业化,培育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以开展社区工作者“优才计划”为抓手,建立选聘、培育、晋升和保障为一体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开展“和谐使者”评选,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四是聚焦品牌化,建立高品质的区域服务网络。聚焦“两新”党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两新”全域覆盖、重点企业三年培育、园区商圈深化提升“三项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新兴领域“社区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商圈党建与社区党建互融共进,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品牌服务,确保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篇3

1概述

1.1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分类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中,需要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使城市的所有人员,都自觉的把各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按照规定分类放置,如可以按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除外)和不同的生活垃圾等不同的类别[2],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治理上发挥作用。使它们不能成为污染源,而成为城市的资源。

1.2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由于中国的环保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污染问题还是近30年的重要工作,虽然也投入了很大力量,有了一些管理模式,但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中国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和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优势。对于这些都是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例如,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些城市污水处理中,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集污水处理工艺为一体,然后再选择利用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对这些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就可以使这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设备可以在城市环境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于污水量较大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地区和小区建筑物,非常实用的利用这种设备,来解决污水的处理问题;还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分散的人群聚居地,在这些城市的居民聚居区,他们也会产生污水,也需要处理污水。虽然在工业废水处理上,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的污水处理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些成果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的废水处理工艺得到发展,这使中国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中,经常使用工艺新型的各种设备,尤其是这些设备在中国已经都能生产。这使中国在建污水处理厂,几乎可以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这对于污水处理具有很大优势[3]。在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方面,在中国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关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方式,一般都采取卫生填埋法、焚烧法等不同的方式,也有将这些废弃物堆置于郊区,然后在上面覆土,再利用土地进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处理废弃物,而且可以增置城市新的景点。但对于这些生活垃圾来讲,中国处理方式仍存在许多不足,在目前,仍然是利用填埋、堆肥与焚烧三种方式来处理固体污染物[4]。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现状

2.1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就全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而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模式,基本上还没有走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城市污染企业需要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这种措施是一种可以处理污染物处理设备,它可以来处置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产生的污染物,也有些单位运行本单位的环境治理设施,这样也可以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也就是企业自己负责城市环境的运营管理;另一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是利用公共性的措施来治理污染的防治措施[5],这是一种需要依靠政府筹资,来建设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用这种方法来统筹解决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关于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实施进入市场化模式,就是要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专业的、具备污染治理运营资质的企业,就需要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能够更好的实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也能够更好的使污染物达标排放,提升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力度,并且有利于培育社会化,时至今日,这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中国的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6]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他的一些城市中,这种模式只是在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较多的地区有较好的实施,显然,对中国来讲,要实施这种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还需要做较大的努力。

2.2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有了较大发展,从1999年计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到2004年,中国施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这些政策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已经建立起一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运营机构。目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在中国有效期内的持证单位约2100家。几年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营在中国,尤其是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主要表现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稳定性有了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达标排放率;加快了工业污染集中处理(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处理工程领域设施运营的市场化步伐;充分发挥集约化优势,规模化运营,降低了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培育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运营人员水平。

2.3现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从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运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7],在这些城市中也得到较好的应用,但在中国还有许多地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还比较薄弱,亟待快步赶上去,才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3.1传统的“两种模式”的问题在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过程中,长期应用“两种模式”,来实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都会在资金的使用上带来困难,对于这些困难,无论是排污单位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还是利用公共性措施来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因此,对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较大的,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来讲,压力都是很大的;同时还有在技术上、管理人员急需的困难,目前,在一些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人员不是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就容易出现他们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难使他们在工作中,达到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再加上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长期以来,沿袭使用的“两种模式”,这些问题都使城市的污染防治运行难以与企业运行模式统一起来,这里主要存在着效益问题,对这种设施运行管理的单位或个人来说,如果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不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有些还可能出现亏损,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就很难见到实效,必须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城市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

2.3.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以南京的环境污染治理为例,2012年南京在继续推进“雨污分流”、“一河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城市部分黑臭河道开展新技术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集成的治理技术,启动实施内秦淮河北段、十字河等13条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把黑臭河道彻底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因此,南京市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中已经得到发展,但在具备运营资质的单位中,还没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的证书和经验,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企业在运营类别上只是临时资质证书,显然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不容忽视。

2.3.3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起步较晚,在众多排污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交给专业公司运营的企业。例如,2012年南京太湖流域的高淳、漂水两县全年关停污染企业41家,完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家。但从全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

3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就可以解决“两种模式”弊端,在一些企业中,在观念上还没有认可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意义,这就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就难以形成城市环境治污的优势,这就不利于城市环境治污与社会管理的发展。

3.1环境污染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目前,中国开展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工作,这种工作的开展,可以引导和推进环保服务的市场化,也可以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促进作用,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对运营单位实行城市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污染问题,这样就会对排污企业的环保工作产生动力,就会鼓励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发展。因此,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就需要加强法律层面的作用,尤其应加强对城市环境治污的立法调研,才能在城市环境的污染中,尽快建立具体和专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利用法制的优势,来严格制定城市环保污染治理与社会的管理,才能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

3.2环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励政策在现行的政策体系中,扶持和鼓励环保与社会管理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应该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上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的治污能力,就会提高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积极性,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与社会管理服务尽快实现市场化。就可以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得到良好的发挥,可以在经济上发挥规范城市环境污染的治污市场,才会使政府和治污行业制定合理的运营服务费用,通过治污企业形成竞争性的定价机制;才能使治污企业在税收上得到优势,就会有利于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单位获得减免税制度。

3.3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才能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使城市环境治污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展,才能使城市环境治理采用双赢机制,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平衡双方的利益,才能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在优化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空间,既有利于用户,又发展了自己。才会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运营市场,得到认可,才可以实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排污企业的双赢局面。

4结语

篇4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内河 综合治理

1 城市内河的界定

城市内河是指在城市水域中和在城市水道范围内的地表径流以及河流主要通道分布情况,这些河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内河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城市遗产和绿色休闲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景观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内河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城市防洪,供水安全和城市水环境景观建设等都是城市内河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内河综合管理与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存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城市内河通道中,导致河流受到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水体质量的提高,对于城市居民生活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内河管理中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内陆河流城市的流域区域环境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内河的综合管理,虽然针对城市内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这些治理活动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加强对治理方法的转型和升级,才能促进城市内河所有的功能和作用恢复或增强。近年来,随着相关国家和地方保护河流相关措施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并投资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促进内河污染得到控制,城市内河情况已得到有效遏制。

2 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内河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分析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工作,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需要考虑各项治理技术要素以及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等内容,内河治理工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河流被人工改造

在城市内河建设过程中,原本河线布局中天然河流在人工河的建造过程中被人为的改成直线或折线型,改变了河流横截面的几何形状,导致了内河形状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天然河流变成梯形,矩形和曲面的几何截面,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使用混凝土,石块和其它硬质材料而改变了河道边坡材料,同时,城市内河作为城市的防洪和排水的主要通道,加强城市河道防洪安全是城市内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内河管理无序和防洪能力不规范,仍存在一定的防洪安全隐患。

2.2 城市河流不连续

人工水利工程造成城市内河出现非连续流动的现象,一些水利工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流入相对静态的人工湖,导致内河整体的流速,水深,水温和流量等边界条件均发生了改变。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内河中的沉积物增多以及河流中的营养物质被限制在路堤内的河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植被面积减少,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同时由于自然河流的不连续,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缺水干涸。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内河发生严重干旱问题,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需水。在城市内河管理过程中,除了洪水控制的需要,城市河流往往会被切断,以加快内河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雨水无法蓄积,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2.3 城市内河污染严重

目前,许多城市在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缺乏对污水分流的相关措施,导致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的城市污水和雨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导致城市内河变成排水沟。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路面硬化,非法采砂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水污染,使得内河治理过程中必要的生态基流量不足,加剧了河流栖息地的破坏,以及造成整体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破坏。另外,当前一些城市的内河景观单一,内河生态系统不够稳定。城市内河是一种罕见的景观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人工景观设计,但是这些内河生态景观过于单一,在改善城市内河水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于城市居民的要求。

3 加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要合理进行内河整治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内河治理实际环境,不断完善内河治理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和选择内河治理工程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城市内河整治规划必须基于污水处理的具体现状,合理对污水处理进行划分,同时还应考虑城市的地理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技术,经济可行性,并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比较方法,达到工艺合理,经济上可行和计划可操作。对于城市排水管道埋深确定合理的方案,不仅要确保内河整治方案不仅能够符合当前水环境发展的特点,而且还能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内河的综合治理规划,确保整体治理方法的系统性。城市内河管理需要结合整体的、生态的最优性原理,综合考虑水景观,给排水的有机结合,实现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旅游等功能。同时做好对城市内河治理的重点规划。在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规划中,应注意首先维护城市内河的完整性而不是每个地区的内陆河海岸侵蚀导致整个河流结构被建筑占用,而且还要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统一,做到规划合理科学,这样有利于城市内河功能的发挥,对城市内河建造城市景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外,要促进市民参与,发挥公众的保护力量。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需要尊重城市自然环境、当地历史和文化发展,尊重城市居民的长远利益,尊重城市的合理科学规划,发挥公众成为保护和城市水系统管理监督的主体作用,提高公众对城市水系统的维护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内河的协同管理。在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内河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处理和解决,建设多功能城市水系统,加强对内河的协调管理。同时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由于涉及城市供水系统,景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等内容,进而需要对城市内河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落实责任,促进一个科学的内河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的评估,促进内河整体优化效应的形成。同时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通过整合或单独整体改造,实现内河的水资源净化和生态系统修复以及通过其他技术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功能。加强对内河污染控制,一般来说,内河的全流域易受外界固体废物和废水的污染,因此,应在做好河流附近垃圾场地清理工作,防止消除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内陆水域的污染,并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水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严格控制,进而有效促进节约用水,使用再生水的理念,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河道的疏浚。由于河流排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流域水污染,同时造成河流内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被抬高,从而影响了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因此,河道疏浚工作需要定期实施,进而可以增加河流的流量段,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污水进入污水截流管道的清洗,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内河污染指数,还可以解决内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另外,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治理技术的投资力度,以便加强对河道整治工程水环境的监测分析与污染源的调制,应加强科学研究项目,利用水污染治理新技术,通过引进新工艺如生物净化技术,来提高污水治理效率。

4 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内河综合治理主要是采取治理理念和传统治理技术方法的结合,但是在内河整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效果,因此需要结合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创新城市内河工程治理思想,从恢复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城市河流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注重生态水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同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城市河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内河系统正常发挥自身的功能,实现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景洪德.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调研[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朱庆平,黄利群,叶亚琦,朱明敏.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J].我国水利,2013(15).

[3]樊明华.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应重视的几个方面[J].福建建材,2012(04).

[4]吕永,邹春雪.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03).

[5]苏群勇.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2009(08).

篇5

【关键词】 城市防洪 生态治理 绿化景观

1 工程概况

西宁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是一项涉及西宁城区和下辖湟源、湟中、大通三县的防洪、截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其主要建设任务有四部分:一是完善西宁城区和三县的防洪体系;二是完善西宁城区污水收集工作;三是对项目区17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四是加强防洪、流域等管理部门的机构能力,项目计划5年实施完成。

2 西宁市防洪设计

2.1 防洪治理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不可阻挡的大趋向。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供水、排水、水环境保护与防洪排涝问题日益突出,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议论多年的“水问题”在某些地区已经孕发为“水的危机”,并呈全面加重的趋势。

城市建设中占用了自然的排水通道,绿地面积大大减少,城市建设所用的水泥材料及柏油路面等渗水能力低,蒸发很少。这样一来就缩短了暴雨的汇水时间,暴雨的洪峰流量也会相应增大,城市原有排水设施泄水能力不足,河道、沟道的防洪治理也未进行系统全面的治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防洪体系。

近几年来,全国多地频频发生城市洪涝灾害,其中较为典型的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城市内涝,引发了部分山区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洪涝灾害治理是个综合性治理工程,不能单一的考虑河道或沟道的防洪堤工程。

西宁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功能分区的需要,城市由南向北依次进行了深度的规划,包括:《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青海省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规划》等。河道内已建成防洪堤分布零散,防洪标准各不相同,防洪堤结构形式主要为混凝土或浆砌石硬质护岸,河道沿线污水也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垃圾污水随处可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脏、乱、差的河道现状应该得到很好的改变。另外,城市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国内外投资商的投资,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这些因素都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防洪综合治理设计新思路

西宁市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河中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分别由西、南、北三个方向汇合于市区,后东流至小峡出境,形成东、南、西、北向河川谷地及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向山岭十字形谷地。因此,从地形地貌上看,西宁市呈 “四山夹三河”的“十”字形分布,市区位于河谷地带。

西宁属于缺水城市,平常水量有限,设计河道宽度内很难恒常丰水,因此营造部分静态水面是非常必要的,北川河沿岸用地紧邻河道,未预留绿地空间,滨水景观较差,岸线生硬,绿地呈割裂状,滨河沿线滩涂、湿地、泉眼均呈自然无序状态,本次调整中增加了堤防型式的多样性,使用了生态混凝土挡墙,通过与景观工程的配合,打造了生态宜居与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北部滨水空间。西宁市区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以防洪、排涝为主要功能,此前提下,结合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态技术和新型材料,科学规划沿线滨水景观,同时达到净化水体水质、清水进城之目的。

城市防洪、排水、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集水利、城建、环保等行业为一体,遵循治水的新思路,妥善处理好城市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和配置的关系,更要利用现代水利的理念来解决好城市的防洪减灾及水污染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西宁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城市防洪治理主要以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为主线,结合洪水、污水、水环境、城市绿化四个因素综合性考虑,提高主城区防御洪水的能力,改善城市的宜居条件。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点:

(1)河道防洪堤设计:西宁市主要水系由三条河流形成,城市的防洪治理要对重点河段进行整治,并与已建成和在建的防洪工程相连接,形成完整的河道防洪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防洪效益,提高主城区防御洪水的能力,将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3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河道防洪工程需因地制宜,发挥天然绿化效果,以防洪为主,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与水环境治理,河道护岸形式的选择,通过多方位的比选,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防洪堤结构形式,河道护岸采用主、副槽治理方案,为了不阻断生态用水以及地下水与河道的天然通道,河道主槽采用了生态混凝土护坡,通过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混凝土,在保持其原有力学性能的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副河槽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设计多种体型,种植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加大城市绿地的建设面积,尽量减小暴雨时期的洪峰流量,同时将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成为防洪、绿化、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长廊,最终形成“水清、岸绿”的效果。市区北川河河道断面型式采用多样化。河道防洪断面以复式断面为主,分为主堤与副堤,主堤满足20年一遇过洪要求,整体堤防满足100年一遇过洪要求。(2)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河段区南川河河流域水生生态环境较差,北川河相对较好,湟水河干流下游由于接纳了部分城市污水,加之生活垃圾的沿河倾倒,水质污染较严重,河水具有富营养特性。工程设计河道两岸分别布置截污干管,减少污染物排放入河道,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有利于湟水干流及下游河段鱼类的生存与繁衍。(3)绿化景观设计:随着西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型生活已经不能满足西宁市居民的要求,对生态环境的美好追求已深入人心,民众要求在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得到优美绿化的景观环境,休闲时可游览散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要求在河道防洪治理工程设计的同时,将绿化、景观等建设融入其中,使之成为“绿色工程”。设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少留遗憾,跟上时代步伐,转变以单纯防洪的设计理念,建设现代河道,美化城市环境,以防洪为主结合绿化景观设计。

3 设计思路总结

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建设,城市的防洪设计不能紧紧作为一个已防洪堤建设为主要任务的设计,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城市内涝、城市绿地等多方面元素综合考虑,做出一个系统的防洪设计,既能保证城市的安全,又能适应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河道基本情况

石城县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全县大小河溪140条,其中集中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7条,总长1099km,平均河网密度为0.69km/km2。大部分村庒建在河流边上,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建在河流旁边,其中县城被赣江源头河——琴江横穿而过,将县城一分为二。

由于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量砍伐树木和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加上两岸乱弃以及桥梁分隔阻碍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现状河道大多宽窒窄无序,河岸杂草丛生,河道淤塞,汛期排洪不畅,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现河道的水土流失已基本得到控制,泥沙已大为减少,但行洪障碍仍未消除。

二、城镇河道治理情况

1、城区河道基本情况

石城县是江西省四大暴雨区之一,城区地势低,历史上水患频繁,仅解放后50多年中就发生大洪水9次,给县城造成巨大损失。造成城区洪灾的原因一是琴江河上游植被较差,蓄洪能力低,径流量大,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砂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二是堤防标准低,缺乏管理,年久老化,人为破坏,洪水侵蚀,损坏已相当严重;三是河道行洪断面小。

为解决县城防洪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国家又不断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聘请既有河道治理先进理念,又有城市景观理念的设计单位,对我县城区河道进行治理及城市景观打造。

2、城镇河道治理

首先是规划治导线。规划治导线是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工程的依据,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是为了保证河道正常的行洪、泄洪,若不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不但会影响河水的走势,在洪水到来时,可能会导致溃堤等事故发生,或者影响行洪畅通和防洪工程、堤坝的安全。二是对河床进行整治。根据设计纵坡、结合水生植物种植需要,主要是清除河床内阻洪的违章建筑、砂场等河障,对常水位以下河床按行洪断面进行疏浚,使河床平顺通畅,确保河道排水通畅,河床结合河道拓宽一并整理。三是在城区出口设立自动翻板坝,自动翻板坝在枯水季节能蓄水,形成城区水面,改善城区水环境,洪水来时又能及时泄水,确保城区防洪安全,四是堤、路及城市景观休闲结合。将机动车道后移,使防洪堤宽为50米至100米不等,通过亲水平台娱乐设施景观绿化等项目的打造,增加市民游客的游憩活动与旅游观光的场所。

3、治理成果

一是提高了城市防洪标准,增强了城市防洪能力。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治及建设防洪堤坝,确保了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恢复和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通过对河床进行疏浚及新建设拦水坝,大大增加了河道水面面积,增添了城市活力,提升了城市品味。三是改善了人居环境。堤、路及城市景观结合,通过亲水平台娱乐设施景观绿化等项目的打造,尤其是将机动车道后移,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又大大增加了滨水区面积,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优美的旅游休闲场所。

三、主要经验

1 河道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人和自然进行相互协调发展这一科学观念是从过去传统水利转变成为现代水利根本渠道,同样是人们在意识上面对自然本身的回归。在大自然的不断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道,河道便成为了大自然所带来的造化,随后人们就选择在河道产生的地方不断休养生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来进行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后,人们也实现了自身的膨胀发展,并且不断的按照自身需求来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时至今日,人们才真正的意识到人和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所以,人们主动地和自然相互适应,抑制以及改善河道的自然环境恶化这一种趋势,使得人类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2 河道治理要坚持可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原则

在河道治理的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水利工程不仅仅要在供水、防洪等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样在修复生态系统以及改善水环境等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改善水利生态环境对于领域范围里面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建设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水利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将建设水利工程从而带动自身的水生态改善其实是一件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事情。

3 河道治理要坚持水利服务社会重要原则

水环境、水安全以及水资源都从属于人口资源环境这一个范畴之中,更加是当前社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内容,从始至终,水利都是为人类社会进行服务,在农业社会中,水利主要是农业发展最为根本的命脉,在当今社会中,水利是当前整个社会基础产业以及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必须要将水利放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的环境之中,将其与整个社会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密切的联系。

四、构建城镇河道安全体系的探讨

想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城镇河道安全体系,要求我们首先要完善和建设防洪工程体系,按照泄蓄兼施、以泄为主、堤库结合等方针政策,并且采取下泄、中防以及上蓄工程措施,堤围的建设标准必须要和受到保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互适应,将保护重点突出,堤围的建设并不是越高就越好,必须要将片面追求加高培厚很好的避免,将以水安全措施作为基本前提,针对保护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河流特点,将设计、规划、科研以及建设工作做好。城镇河道治理还要结合城镇建设,将优化水环境以及防洪作为根本的目标,适度、合理 的进行河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合理调配、开卡还河、疏浚治理以及清障等综合性措施,将河流泄洪标准和泄洪能力全面的提高,并且要统一进行延伸布局的安排,保持河道河态的稳定,最终达到改善水环境和安全泄洪的基本目标,使河道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为可持续发展以及河流流域地区防洪的安全等提供一个根本保障。

篇7

关键词:汽车维修;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20-01

中国经济近些年来迅猛发展,汽车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汽车给人们带去便利,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别是城市中大量增加的汽车数量,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而通过对汽车维修技术与汽车尾气污染处理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对于我国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意义

现今人们不断了解、研究、开发自然,使得大自然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加重,这也成为世界各地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交通较为发达的国家。国内大气层的污染非常严重,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是大气层污染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我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的汽车数量迅速增长,交通发达的一些城市,也由于汽车数量增多而造成大气层污染非常严重。部分城市虽然通过规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车尾气排放量,但是此类方式对于合理有效治理汽车尾气排放需要长时间进行。现今世界各地都必须重视汽车尾气污染的问题,寻找合理、有效的治理方式去解决。

二、汽车维修与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策略

国内的相关人员在进行排放汽车尾气超标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造成汽车尾气超标的原因是:汽车的车主并没有根据国家对于汽车维修、维护的标准进行,缺少环保意识;汽车维修公司所用的检测仪器配备缺乏相对的条件,使得汽车检测缺乏规范性;汽车车主使用质量不高的燃油,使得汽车燃烧效果差;维修技术落后等等问题。根据汽车尾气排放过多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汽车维修和汽车尾气污染有紧密的关系。

1、基本原则

汽车尾气污染治理需要通过系统全面、长时间的进行,也需要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协调、配合以及积极参与。针对尾气污染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治理,以达到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的目的。如今我国的汽车尾气污染治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在国家相关政策和部门的监管下,加强监督,并且对于汽车尾气排放进行合理、有效的专项治理,使得汽车始终处于稳定、正常、安全的驾驶状态,使得汽车尾气污染量得到减少,大气污染得到降低。二是针对汽车维修技术进行改进,对于汽车的维修质量进行监管以及严格的把控,保证汽车维修的质量、效率,使得汽车在驾驶中,汽车尾气排放量得到降低。

2、存在问题

在汽车维修中,特别是对于汽车尾部的维修,必须要使用发动机转速表、废弃分析仪、烟度计等等仪表、仪器进行维修。汽车维修时,维修人员必须使用仪器、仪表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精确的检测,促进汽车排放问题的有效解决。然而我国的大部分汽车维修公司,对于仪表、仪器使用过程中欠缺合理、有效、正确的配备方式。少部分维修公司仅仅只是具备仪器、仪表,在使用中并没有正确的使用和维护。从而使得仪表、仪器设备不能有效、合理、正确的利用,也不能使得仪器仪表的检测作用得到完美的发挥。

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维修的质量也受到汽车维修技术的影响,而汽车尾气排放量也受到汽车维修技术的影响。所以,汽修维修公司必须对相关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使得汽车维修质量得到保证。在私有企业中,各个股份制、国有、集体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性很大,特别是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仪器仪表的使用,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缺乏系统了解,更不论如何正确使用仪表仪器进行过尾气污染治理了。一些相关人员对于汽车维修工作缺乏二级维护的认识,造成工作效率、质量低下,直接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不达标的问题出现。汽车相关维修技术人员为在维修过程中更加省力、省时、省事,不进行二级维护,使得汽车尾气排放量达标保质期时间缩短。

3、汽车尾气污染治理与汽车维修的关系

我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使得其他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特别带动汽车维修行业快速发展。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对汽车维修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监管和控制,推动我国汽车尾气污染治理。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汽车的尾气排放量有明确的规定。而如今汽车尾气污染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部门应当根据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对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有效治理汽车尾气污染,为其提供法律保护。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强制规定;及时更新汽车维修技术,推动汽车尾气污染工作的进行,使得汽车企业以及维修企业环保意识得到增强,自主的、积极的、参与污染治理。

汽车维修公司应当对相关人员水平基础水平以及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提高,对其维修流程进行明确规范。因为汽车维修质量受到汽车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直接影响。相关汽车维修公司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得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能力得到提高,树立环保意识,调动起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聪明才智,对汽车维修技术进行创新,推动汽车尾气污染工作的治理。

此外,还必须对其汽车维修的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特别是汽车维修完工后的二级维护,需要更加专业、用心、细致,因为汽车尾气排放量的达标跟二级维护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完善工作,才能实现尾气排放减少。汽车维修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在培训中,保证二级维护人员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对于汽车尾气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各方面的完善,保证汽车尾气排放量调试正常,认真、用心、仔细地维修各辆汽车,使得汽车尾气排放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推动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高效、合理的进行。

结束语:

汽车在现今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但是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危害。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环境,所有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文章通过目前汽车尾气排放污染质量存在问题、基本方法、汽车维修三方面进行探讨,找寻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人们应当对于汽车维修人员的检查、维修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对汽车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以及保养,还应当对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并遵守,保护环境,使得私家车使用量减少。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浅谈防治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之责任[J].环境教育,2012.07.

篇8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探讨

1 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是指的为了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者和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在这里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类行为的治理;城市环境治理强调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及公民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缺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不乐观,社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够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较普遍。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仍是制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2.2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不够完善。城市环境治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要务,为了使政府的工作有序和高效的进行,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引导。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行为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企业则是环境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和渠道少。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保证行动的正确性,首先要落实法律。环保法律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授予很大的权力,对社会各界却分配很少权力,尤其缺乏利益激励。这样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更直接减少了本该得到的效果。环境政策中强制性政策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应用则很有限。此外,受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环境政策的某些环保机构缺乏决策与管理能力,执法监督不力不严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好也在意料之内。

2.3 城市快速的经济发展给城市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国情:拥有庞大的人口,其中低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土地、水可供量很少,环境容量狭小;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全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2.4 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产业水平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国家。这样的事实扭转的难点在于资金的匮乏,导致欠帐很多,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硫的过度污染;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导致几百个城市无法正常使用污水处理工序;垃圾无害化处理缓慢,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的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 解决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2 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的立法措施。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我国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度体系中,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3 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参与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爱护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保护环境意识。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道,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

3.4 城市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

3.5 城市环境治理的制度措施。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4 结束语

“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任务”。可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城市环境治理的地位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 姜爱林,钟京涛,张志辉.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12).

篇9

关键词:河道治理; 生态河道; 深圳治水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shenzhen city river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henzhen river harness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explore the shenzhen water control concept and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upervision measures, involving urban flood control, bait-casting dredging, cut unclean water, th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and other cities in Chin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Ecological river; Shenzhen water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深圳河道概况

深圳市区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深圳水库排洪河等,河道大多呈现山区河流特征,具有流域面积小、流程短、比降陡等特点;河道大多自北向南, 上游体现为山区河道特征, 中游体现为平原城市河网特征, 下游河道体现为潮汐河道特征;河道属雨源性河流, 雨水分布极不均匀, 汛期洪水暴涨暴落, 旱季河道里几乎没有来水。

深圳河道治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 世纪90 年代的水安全治理阶段和2005年以后的生态整治阶段。第一阶段核心是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通过河道裁弯取直、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河底和岸坡硬化等工程手段, 提高河道过洪能力 [1, 2]。第二阶段核心解决河道生态问题,河道治理综合考虑河道防洪、河道水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因素,由单一的防洪治理转变为生态河道综合治理。

目前深圳水库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的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布吉河治理还在进行中。

2 河道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河道防洪标准偏低,无法满足城市防洪要求

根据1995年水利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特别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应大于200年一遇。深圳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一旦发生内涝,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因此防洪标准要求较高,属于特别重要城市。但深圳的河道防洪标准不容乐观,市区河道除大沙河是按200年一遇标准设计外,其余河道大多为50年一遇。受河道淤积、堤围破损等因素影响,河道防洪标准实际不到50年一遇,与深圳特区城市200年一遇的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2.2 治水理念滞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早期河道治理侧重考虑防洪排涝要求,河道硬底化、“三面光”现象极为普遍,甚至部分河道变成了暗渠或箱涵。河道硬底化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特性, 使河道植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河道裁弯取直使河道水流加速, 不利于各种生物栖息; 河底和岸坡硬化切断了水土营养交换。以上因素导致河道生境的恶化,生态链断裂,生态网格结构破碎,生物多样性消失[3] 。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功能单一,缺少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平台和文化景观,与周边的城市环境极不协调。

2.3截污不完善,河道水质恶化

深圳市区内排水系统是按雨、污分流制规划和建设的,但由于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不完善,城中村合流制的存在以及分流制管网大量错接乱排,导致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尤其雨季,污水及垃圾大量进入河道,加之执法监管力度不足,建筑泥浆水、工业废水偷排时有发生, 对深圳河道水环境造成的危害极大, 河流污染严重,水体发黑发臭。据深圳市2004年环境公报显示, 截至2004年全市没有一条干净河流, 除部分河流上游个别断面外, 其余河流断面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达标率为零,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NH3-N、挥发酚等6个指标。

3 河道治理基本方略

近年深圳以“安全、资源、环境、景观”四位一体建设理念为指导,把河道整治与城市安全、城市景观、水资源利用以及市民“幸福指数”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河道防洪排涝、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使防洪、生态、景观、文化、经济五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1 改变治水思路,优化河道治理方案

深圳治水之路并不顺畅,但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和优化,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治水理念:

一是保证城市防洪的安全性。生态治理的基础前提是防洪安全,利用治污的契机,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提升防洪标准到100年一遇,重点河段达到200年一遇。

二是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尽量保持河流走向的自然状态,因地制宜,建造公园、湖泊和湿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三是恢复河道的生态性。建设生态堤岸、河床,为生物群落、鸟类、两栖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构筑河道生态走廊。

四是实现人水和谐。利用复式断面建设景观休闲平台,营造亲水的滨河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在水边休闲、娱乐和健身等方面的活动要求。

五打造城市文化长廊。在打造城市滨水空间的同时,构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观,挖掘河流所在区域的文化底蕴。

3.2 清淤疏浚,提升河道排洪能力和河道水环境质量

受市政污水排放、水土流失、垃圾入河等方面影响,新洲河、福田河、水库排洪河、大沙河等河道淤积严重,多年积累的黑臭底泥,一方面影响河道防洪安全,另一方面底泥缺氧发酵,影响河道水质,导致河道水质发黑发臭。因此,要提升河道的过洪能力和河道水环境质量,底泥清理是关键环节。清除水体中的污染底泥, 可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创造条件,同时增强河道行洪能力。

3.3截污清源,污水处理并再利用

随着深圳近年截污工作的进展,大量污水得以回归到污水系统,然而部分河道沿线采取的是点截污方法,由于截污受各种条件所限, 难以达到100%的截污率,截污后仍然有相当部分污水在水量大时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污染负荷仍然很大。尽管防止污水入河的根本措施还是雨污分流,但雨污分流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短期难以实现。因此,河道的生态改造短期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在河道两岸铺设截流管, 将两岸难以分流的少量污水及初期雨水全部截流进入管网[4],减少其对河道水质的污染。

截流的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重新补充到河道,解决河道生态补水问题。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道还建有生物飘带、自然水循环等水质改善装置,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补水进入河道前,先通过河道水质改善设施进行进一步处理,提升补水质量。

3.4 加强监管,提升河道管理水平

(1)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深圳2007年、2011年分别出台了新的《深圳市排水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加强排水管理和河道管理,进一步规范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排水户的排水行为,加强对污水、雨水排放的控制,减轻水污染现象,保障防洪防潮安全,保护水体环境,发挥河道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

(2)主管部门加强河道执法监管

河道主管部门成立河道水政执法队伍,联合其他部门共同执法。一方面加强河道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偷排污水、泥浆、垃圾等污染河道水环境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环境安全;二是加强在建工程管理,对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在建工程,检查其是否经过审批,是否严格按照审批的方案施工,以保证行洪通畅;三是严查水土保持违法行为,检查河道范围内建设工程是否按规定申报水土保持方案,是否按照批准的方案施工,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施工中受到毁坏的表土层和植被进行恢复等,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3)运行维护单位提升河道管养水平

作为深圳市区河道日常维护管理单位,深圳市防洪设施管理处制定了生态河道管养细则,规范河道日常保洁、绿化、巡查、执法和防洪调度等方面的标准。此外,还制定了河道运行维护考核细则,通过日巡查、月检查和季度考评相结合,对承担河道日常维护工作的第三方公司进行监管,并将考评的业绩与支付挂钩,大大提升了管养单位的管养质量和管理效率。

4 结语

城市河道治理是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水务部门、环保部门、城管部门、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融合水利、环境、生物、生态、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等学科。深圳通过创新治水思路,融合多学科,实施清淤疏浚、截污补水、景观绿化、生态改造及水质改善等一系列措施,构造市民休闲空间,恢复河流生态,打造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廊道。

目前,综合整治后的水库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等河道的水质达到地表Ⅴ类,河道水环境大为改善,河道鱼虾等生物逐渐增多,基本实现了岸绿、水清、景美,满足市民近水、亲水、赏水的需求,为促进深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 沅, 刘灼华, 邓 平. 浅论深圳市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J ] . 人江, 1997, ( 4) : 37- 39.

[2] 刘志龙, 闫甜甜. 浅谈深圳市城市河流生态修复[ J]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 6) : 91- 93.

篇10

当今,恶劣的水环境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短板。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期间,建设施工企业将PPP模式引入水环境治理项目中,以环保投资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实现人与水环境和谐、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城镇化;水环境;PPP模式

1引言

“水十条”充分明确了水环境治理2017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激发了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市场。《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倡导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对提高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应用

财政部PPP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入库PPP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环保类项目2334个,占全部入库项目总数的20.7%。在环保类PPP项目中,涉水项目包括污水处理、水利、供排水、水环境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占比高,超过80%。(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投资。PPP模式建立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主要是在现有的水环境治理基础上,实现新建、改造等工作。在 2014年,我国的财务部门实现了第一批PPP模式示范项目,成立了1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以及9个污水处理厂,实现了2个水环境综合项目的构建。这些项目在实际构建与发展下,为主要的执行环节,根据相关经验,促进了PPP制度体系在其中发挥的服务作用。在2015年,实现了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在形式上,增加了水环境项目的投资,甚至该项目开始扩展到市级、县级,使各个地区的水环境保护治理投资工作都得以普及。目前,水污染治理PPP模式是以污水治理、排水管网建设为主,比较复杂、综合性的水环境整治项目还比较少,所以说,该领域还存在较大空间[1]。(2)城市水生态修复与流域水环境保护投资。城市水生态修复投资是政府、水务企业结合投资的,在政府投资下,为城市河道、湖泊等实现了生态清淤、绿道生态建设,也能对城市水体、周边土地进行开发,不仅促进了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工作,还促进了城市水生态景观的良好形成。对于流域性区域比较大、水环境治理工作外部加强的区域,其面对较大难度 [2]。

3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发展

PPP模式将从两个方面改变环保产业。首先是项目的体量。在传统市政单体项目时代,项目体量达到10亿元算是很大的项目。在PPP时代,单体项目超过10亿元很常见,百亿元级的项目也开始落地。其次是改变环保产业格局,产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由于PPP模式整体规模较大,且需要环保投融资的介入,传统环保公司业务很难全面覆盖。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加快整合兼并资源成为环保市场的趋势。上市公司通过延伸业务链条,拓展业务范围,构建环保大平台,以承接更为复杂的PPP项目。(1)设置PPP管理中心。施工企业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管理,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其设置PPP项目管理公司,保证管理积极性的稳定提升。例如:英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不仅设立了国家PPP中心,还形成了地方PPP中心。针对已经建立的中心结构,相关的专业人员和社会机构要为其提供技术,促进了PPP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实施,也能及时更新各个施工企业掌握的相关知识[3]。(2)社会资本参与模式。施工企业在对社会资本进行选择期间,结合对项目的长期发展与运营,择优选择运营管理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先进的资本商,且资本商的规模与实力都需要与水污染治理PPP项目规模一致。此外,还需要促进动态性调整收费定价机制的形成。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需要对社会资金利润进行控制,促进收费定价机制的合理调整,保证为社会资本获得稳定效益。(3)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加强水环境治理PPP模式投资回报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执行,为一些企业创建稳定的政策环境,还能降低PPP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需要根据项目的盈利情况,确定出相关的补贴额度,同时国家需要针对一些河湖、水污染治理项目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资本投资获得更稳定的回报。(4)PPP资产证券化。有关部门将从多个方面规范引导PPP发展,包括推动中小城市PPP创新试点、推动PPP资产证券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等。PPP资产证券化热度较高,市政项目尤其是水务方面的项目,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运作经验都适合资产证券化。同时,推动建立环保PPP项目产业基金。鼓励利用社保、险资、国有大型银行等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组建专项产业基金,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渠道保障融资需求。

4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1)PPP模式仍需完善,从目前情况看,PPP制度还需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仍不到位,项目参与方信用履约机制有待健全,专业咨询服务能力还需加强。(2)规范化操作水平有待提升,应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在国家层面直接操作一些大型PPP项目。

5结语

党的十八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已经将传统的发展思路转变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服务方式下,都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投入了诸多资金治理水环境,但成效并不显著。作为水污染防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因其开放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在PPP运作方式上也较其他类别项目更为复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提升,以实现绿色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蓝虹,刘朝晖.PPP创新模式:PPP环保产业基金[J].环境保护,2015,43(02):38-43.

[2]刘楠.绿色发展新理念下的PPP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07):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