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8 17:4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

篇1

 

大专学历报考在职研究生主要由4种途径:同等学力申硕、专业硕士全国联考、高级研修班、中外合作办学。

 

途径1:大专学历报考同等学力申硕

 

报考条件:具有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

 

优点:考试难度低,报名时间、学习方式灵活;免试入学,80%学员选择读研的方式。

 

缺点:不能申请硕士学位,毕业后颁发招生院校结业证书。

 

适应人群:边学边考、积累职场人脉、充实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员。

 

途径2:大专学历报考中外合作办学

 

报考条件:大专学历可以报考,招生院校一般对学员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优点:无需参加国内考试,获得国家承认学位证!免试入学,师资雄厚,双语授课。

 

缺点:学费高,只可获得学位证书及结业证书。

 

适应人群:边学边考、积累职场人脉、提升学历的学员。

 

途径3:大专学历报考专业硕士全国联考

 

报考条件:大部分专业须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个别招生单位要求专科毕业生有英语四级证书、学术成果等

 

优点:可获取毕业证与学位证双证书,社会认可度高。

 

缺点:考试难度高,先考后学,严进宽出。

 

适应人群:为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的学员,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职称评定。

 

途径4:大专学历报考高级研修班

 

报考条件:高级研修班对学历方面要求不高,但很在意学员职位及工作经验。高级研修班是由各大院校自行决定,选择不同课程,报考条件不一样,详情查看:高级研修班报考条件。

 

优点:助在职人员提升能力、拓展人脉、名校名师、实战课程。

 

缺点:毕业后颁发招生院校结业证书,学费贵。

 

篇2

毕节学院面临着所有新建本科院校所面对的困境,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准确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毕节学院作为省地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始终围绕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服务地方的办学路径。特殊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这些都驱使着特殊教育专业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具备发展空间的大学四年制本科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主要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班、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福利院、社区等单位提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二、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前景明朗,但依然存在着不足。(1)专业开办历史较短,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提升;(2)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缺乏科学性。为了快速解决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缺口,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盲目地大规模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从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科专业至今,已经毕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233人,特殊教育专业辅修学生120人,其他同类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小于毕节学院。(3)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师资流动性过大;学历层次不高,高学历人才匮乏;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小;学科背景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4)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既要顺应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强调前瞻性,又要考虑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实现引导性,更要立足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力求实践性。

三、促进特教专业发展,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建设高效一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必须加大自身的建设。

(一)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

纵观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将是形成自身的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依据试验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境况以及毕节学院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毕节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专业方向群。主要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专业、康复训练专业、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方向群。

(二)构建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校特教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3)课程内容孤立,缺乏整体优化;(4)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5)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毕节学院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在特教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师范性、前瞻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模块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及具有层次性。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按照公共基础课——师范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逐级深入的层次进行[6]。根据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模块,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强课程模块的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出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人才不仅需要系统而完善的课程设置,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特殊教育工作较强的技术性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较高要求,都迫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革教学方法,破除“灌输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师仅注意将知识进行讲授,强行要求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在此种教学方法之下:一方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弱。另一方面,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也无法理解知识的内在涵义,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破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发散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进行分层式教学。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达到树立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究能力的目的。

2.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殊教育专业的临床性较强,需要呈现较多的素材以深化学生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多媒体的音影设备正是呈现这些素材的最佳载体。传统的“纸笔”模式靠教师进行板书和挂图、模型等手段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更强,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切换便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教师基本功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教学基本功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基本能力。一是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一线教师经验分享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二是强化特教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手语、盲文、康复训练技术等;三是通过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加强学科教学及教师基本功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实践的见习与练习;五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四)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

通观国内特殊教育高校发展的规律,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保障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兴办较晚,平台搭建有待完善,构建一只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师资队伍是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为此,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从如下方向着手:(1)积极引进师资,合理调整生师比。(2)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供教师发展平台与空间,营造和谐人本的工作环境等措施,提高师资的稳定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3)完善师资进修方案,通过学历进修、西南大学对口支援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4)优化职称结构,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高级职称教师转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等途径,逐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5)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重点引进具有特殊教育与康复学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6)完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方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7)明确本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特殊儿童认知行为研究),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便利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教师跨专业的合作,以研促教,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社会声誉。

(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定期举办各种师生交流活动或学术讲座。积极推进学分制和职业方向选择制,依照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职业方向课程。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师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与评估,实现共同成长。再次,建立灵活高效的生态化教学考核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最后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是体现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毕节学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具有如下功能:(1)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2)教研相结合的功能。(3)服务社会的功能。(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5)毕节试验区资源中心的功能。结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共建成了听力康复实验室、音乐治疗室、手语翻译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视力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建成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毕节试验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此外,毕节学院计划兴建认知训练室、言语康复训练室、动作康复训练室、心理辅导室等实验室,并将建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合作,设立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四、加强和完善毕节试验区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存在着如下问题:(1)特教师资欠缺,教师数量不足;(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3)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残疾类型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4)特殊教育对象结构性变化之下的教师教育转型困难;(5)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6)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研究层次不高;(7)教师学历层次不高;(8)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9)教师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职后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职后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职后培训的机会少,覆盖不全面;(2)培训层次较低,以校本培训居多;(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用性不足;(4)理论知识培训居多,实践技能培训较少;(5)短期培训居多,长期培训较少;(6)培训考核缺乏,培训效果不佳;(7)培训形式单一;(8)职后学历教育缺乏特殊教育专业。

毕节学院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1)建立一支业务素质优良、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2)依据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情况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形式,培训基地应可以提供校本培训、短期培训、脱产培训、函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特殊教育高级研修班及其他培训形式。(3)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评估体系,保障师资培训的效果和质量。(4)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教材的开发。(5)构建系统丰富的培训课程,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6)发展学历提升教育,提供专升本、函授、特殊教育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并创造条件发展特殊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满足提升毕节试验区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7)建立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参加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8)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平台,着力打造以特殊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为特色的培训服务,提升特教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篇3

关键词:中外;旅游管理;实践;方向;方法;教师

1不同国家及国内在旅游管理实践教育中的特点

1.1美国在旅游管理实践教育中的特点

在美国,旅游管理的实践教育更多集中在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上,从这一行业的实际应用考虑,进一步培养学生服务宗旨意识,具备的教学特点如下:第一,认知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根据旅游市场的基本需要进一步确定该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从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第二,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在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进一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学生对旅游专业课程的兴趣,不断构建更为突出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第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该专业的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更为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中都可以有效学习。

1.2瑞士在旅游管理实践教育中的特点

这个欧洲国家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他们认为这一层次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重要力量,需要进一步突出相关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店校合作化教育。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今后酒店管理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学校中的理论教学有机统一在一起,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量,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保证学生在实践环节更多的掌握相关的旅游管理服务经验和技能。第二,迎合该领域的特征。由于这一专业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突出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进一步在校期间,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将服务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培养的重点内容,在课程内容融入、教学重点把握等方面实现有效倾斜。

1.3澳大利亚在旅游管理实践教育中的特点

澳大利亚是一个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上,他们也是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衔接,不断提升他们对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具体的教学特点如下:第一,以旅游行业为依据,实现精确化教学。该国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注重对旅游行业的符合度,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管理人员,进一步精确出酒店管理、展会管理、休闲度假管理等具体的旅游管理方向。这种教学方向进一步确定之后,学生接受的专业技术教育更多贴合实际教育需要,实现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第二,更加严格的实践教学。在学生进入社会实习的过程中,设计一套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实习中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从而保证实践质量,让学生从实践环节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1.4国内在旅游管理实践教育中的特点

国内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也在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得他们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构建符合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升该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符合岗位需求。进一步从旅游管理行业实际应用出发,不断调整该专业课程设置,选择更多符合该专业需求的课程进行教学。第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积累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认识,优化他们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可能更好地学习到相关的经验和理念,给他们提供运用专业理论进行实习的机会。第三,订单式培养。从旅游管理企业的需要出发,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管理中急需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入,同时企业也将进一步融入该批人才的培养之中,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中外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差异性暨国内教学的差距分析

各国、国内在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中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管理人才,从而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培养方向的不同

在国外,更多的职业学院将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设置给更为细化的专业方向,例如美国就有更为细化的赌场管理等特色二级专业,这种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具有旅游岗位的需要。在国内,学生在专业培养中,更多高职院校进行的是全才培养,由于国内高职层次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困难,为了进一步提升他们可以实现不同岗位的需求,拓展就业面,让他们在高职教学阶段,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是现代国内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教育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是全面学习,很多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细致,具体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掌握和应用。因此,出现了学生进入任职岗位之中,他们适应时间较长,需要进行二次培训,从而培养适应更为贴合岗位需要的能力。

2.2教学对象的不同

在国外,高职教育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是入学的条件之一,只有具备一定酒店工作经验的人才能进入高职学校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这样使得该专业的教学人才在最初就具有基本的素养,他们具备了更为突出的实践经验,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专业知识能力。还有一些国家要求入校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有着更多的志向和兴趣,强化在教学对象的基本兴趣点上有着更为突出。具备这些特点的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学习的有效性、针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内的高职教育入校学生都是毕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认识不足,他们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可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

2.3教师队伍的不同

在国外,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他们负责该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他们在选择专业教师的时候更多看重的是在酒店等领域的管理经验,没有将教师的学历作为任职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教师资格实现后置,即当他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后,在进行教师专业资质的培养认证工作,这样可以使得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入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在国内,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选择首先是他们的学历,目前高职选择的最低也需要是硕士生,他们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任职能力不强,另外国内高职院校要求进入教师队伍的人才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进入高职学院。

3国内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育改进的具体措施

3.1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向

在进入专业课程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专业实践的方向性,需要具备具有专业适应性的专才,这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找寻高职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细化方向,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例如,现在更多的高职院校已经进一步细化出酒店管理方向,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更为细化的二级专业方向,将其有效细化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专业方向选择更加符合需要的专业实践环节,进入相关的酒店实习,让他们在酒店中理解相关管理学的知识和应用水平。另外,细化方向还有会展管理,旅游管理等。

3.2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都是应届高中生,他们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不足,可能在今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缺乏动力,因此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他们学习的针对性。只能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上想办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具体来说,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建项目研究小组。组建专业课程学习研究小组。因为在相关案例的分析过程中,需要有人开展资料收集工作,有人需要进行组内人员协调工作,有人需要代表研究小组最终发言工作。其次,布置项目任务。教师根据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性的知识掌握,再布置相关的项目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分析,给定学生的探讨分析时间。最后,项目成果汇报及点评工作。另外还有导学案,将有意思的实际案例在教学之前介入,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础。现代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也是实现学生开放式学习的有效手段,将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上传网络,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学习,教师可以不受课堂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同学交流,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3.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在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上需要具备更多的实践经历,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相关的管理经验教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师队伍引入和培养上需要实施更为突出的管理;首先教师在引入环节,进一步偏向他们的实践经验,选聘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高校,他们可以带来更多的实践管理理念,在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其次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例如寒暑假,将该专业教师选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在旅游企业中不断提升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拓展他们列举案例的实用性,重点培养他们专业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他们认知实践教学的能力。

4结束语

篇4

婚庆行业/培训

一、香港婚礼市场稳步增长

香港作为亚洲最繁荣的消费市场之一,在婚礼消费方面近年来增长迅速。据香港文汇报2010年调查发现,香港新人平均花费24.4万元(港元,下同)筹办婚礼,数字较2009年上升8%,推算香港整体结婚消费总额高达125亿元。选择在酒楼透过监礼人证婚的新人比例达23%,超越婚姻注册处的21%。有宴会业人士表示,明年结婚旺季的酒席预订已全数爆满,预料新人结婚消费会继续创新高。去年一份公众调查发现香港每对新人于2011年的蜜月开支平均为34000港元,同比增长18%。由于新人都很乐意在婚礼上花费,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商机。

香港生活易网站2012年8至10月,访问了1539名计划3年内结婚的新人。结果显示,受访者筹办婚礼平均开支约24.4万元,以去年香港有51200对新人注册结婚计算,估计今年结婚消费总额达125亿元。受惠于2012年经济转好,新人的各类结婚开支也录得明显增幅。其中,结婚首饰项目的平均开支,由2011年的5087元,急增至13764元,升幅达1.7倍;其次是结婚戒指,由2011年9583元增至13358元,升幅为39.4%;婚纱摄影及蜜月旅行,则分别按年上升7.1%及6.4%。至于婚宴酒席的升幅较为温和,有1%的年增幅。

香港近日一项调查显示,2014年香港有5.5万对新人注册结婚,香港婚礼支出近5年大幅上升,已经由2010年的24万多元上升至2014年的31万多元,结婚消费市场高达172亿元,创历年新高,为经济带来庞大收入。数据显示,婚礼支出中的最大宗是酒席,每场婚礼酒席的平均消费为15.9万元,酒席红包的最低额由500元升至600元。香港婚宴的红包额要考虑酒席规格,虽然最低为600元,但如果是高级酒店和酒楼仍要1000元。选择在酒楼透过监礼人证婚的新人比例达23%,超越婚姻注册处的21%。其次为戒指及首饰支出,平均消费约5.1万元;排名第三、第四的为蜜月旅行和婚纱摄影。因为环保观念的普及,虽然酒席支出不减,但“无翅婚宴”数逐年上升,2014年首次突破一半达到52%。

二、海外婚纱摄影和蜜月旅行支出增长迅速

据香港婚礼管理协会调查发现,99%的受访新人会拍摄结婚照,当中10%会选择拍摄3辑或以上,个别新人更拍摄7辑,反映新人乐于以婚照留下美好回忆。近年新人到外地拍摄婚照情况,也有上升趋势,热门拍摄婚照地点包括日本、关岛及欧洲等地。调查也显示,选择留港拍摄婚照的受访新人比例创新低,只有67%,较去年下跌5个百分点。负责调查的婚嫁专家林寄韵称,香港经济情况向好,新人普遍乐意花更多钱筹备婚礼。她指出,新人在蜜月旅行方面的消费不断提高,有个别收入不高的新人,竟愿意在蜜月旅行中入住每晚收费8000元的温泉酒店,足见新人对婚礼的重视。另外,印度尼西亚Q里岛及马尔代夫,也属近年冒起的蜜月旅行热点。

三、香港婚庆培训模式

(一)香港婚庆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香港增长迅速的婚礼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员,香港培训婚庆专业人才的最早和最大的机构是香港婚礼管理学院(The Wedding Management Academy),简称WMA,于2007年成立,是香港首间培训婚礼行业专业人员的学院。WMA为香港婚礼管理协会 Hong Kong Weddi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KWMA) 直辖学院,HKWMA是香港法定的专业婚庆管理团体。学院在促进国际婚庆业培训发展及工作支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为香港迅速发展的婚庆行业注入专业人员。HKWMA更籍着与全球具权威的行业协会合作或联盟、签署协议、设立相互认可机制,进一步与国际间紧密合作,使婚庆业更专业。

香港婚礼管理学院2006年首创“国际认可婚礼统筹师文凭CWP”及”国际认可活动策划师CEP”等课程,为香港市场创造出“婚礼行业”这个新兴行业,让市场对婚礼专业人士有认同并且有需求。

(二)香港婚庆教育培训模式

婚庆行业的专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透过高学历、高资历的导师,以及高质素的课程内容、专业化的教材、高标准的准则才能培育出婚礼行业的专业人士,香港WMA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大学教育,更加突出实务能力。

1、学员对象及资格: 香港对婚礼策划师培训的学院资格没有严格限制,任何有兴趣或有志成为认可婚礼统筹师或活动统筹师的人员都可以参加,无须工作经验,采取走读式培训方式,一般在3 个月内完成培训,但由于婚礼策划涉及到营销、法律、活动筹划等多方面基础知识,因此参加培训的学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2、专业学习。学员学习包括各种婚礼常识、婚礼预算表、婚礼计划书、顾客服务技巧、婚礼服务文件、销售技巧、合同及协议书、婚礼筹备表、见证过程、酒店、酒楼宴会流程、中西礼仪、大今姐、婚纱摄影、Wedding Day 婚礼摄影、新娘造型、发型及化妆、新娘形象及礼仪、婚礼司仪、婚宴饮食配合、危机处理及应变、婚展销售技巧、广告及宣传渠道、求职及面试技巧。学习模式采取课堂教授、个案研讨、小组讨论、婚礼策划实习、 参观交流、模拟婚礼活动策划。

3、师资情况。WMA香港婚礼管理学院作为培训婚礼行业专业人员的婚礼统筹专业学院,要求导师不但在学术上拥有高学历及专业资格,更更有广泛的业界经验。而专家顾问团亦集合了行业专家及知名的婚礼协会、公司等社会各界的代表。

4、实务及考察。婚礼策划是事务性很强的职业,香港婚礼策划培训在抓好学员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员实务能力的培养,加强婚礼统筹管理及实务操作,婚礼宴会统筹实践,婚礼场地考察,中式婚礼见证实习,婚礼进场仪式实习,新人证婚仪式实习,接送迎娶仪式实习,晚宴音乐衽攀迪埃香港婚纱摄影实习,海外婚礼实习。

5、职业发展及专业提升。WMA为了做好学员毕业工作,安排在职培训、工作转介及实习经验,推荐学员参与工作转介及婚礼统筹实习计划被成功转介,参与活动统筹、行业考察及直接聘请。学员毕业后投身婚礼统筹及活动策划行业相关工作职位,例如婚礼统筹师、活动策划、专业司仪、场地阎谩⒒槔窕ㄒ丈杓啤⒒檠绮呋、海外婚礼服务、婚礼美术设计、新娘造型设计及市场推广行业管理及行政工作。 安排同学间工作转介及引导,为顾主推荐,介绍有潜质婚礼统筹学生。毕业生可投身婚礼管理、活动统筹、宴会管理及有关之行业,从事客户关系管理、客户 服务、零售或营销及市场推广等相关工作。主要被婚嫁商户聘请,包括:美容 、发型、宴会、酒店及酒楼、婚礼统筹、花店、婚纱、婚礼百货、保险服务、旅游、展览、广告业、婚礼服务公司、珠宝首饰、蜜月旅游。

学员修完课程,可报考CWP? 注册国际婚礼统筹师资格。也可报读高级文凭课程,升读本地或海外大学,取得更高学历资格。

篇5

国内高校舞蹈教学普遍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地方高校舞蹈教学起步更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舞蹈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舞蹈教育课程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有舞蹈教学课程,但是除了专业类课程教学外,非专业类的舞蹈教学往往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现在各地高校的通行做法就是将其列入选修课之列,故基于此,教师和学生的态度也不向专业课那样严格,教学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往往也是冲着学分才去的,进一步提高和强化舞蹈教学课程的地位非常关键。

1.2舞蹈教学的教材选用“一刀切”现象突出

在舞蹈教学使用的教材中品种繁多,作者也是“张王李赵”一应俱全。在这些教材中,绝大部分的舞蹈教学教材都是针对于专业类学生的,而非舞蹈类的学生教材不尽科学,作为舞蹈教学的普及教材更是颇为牵强。在地方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教材“一刀切”的现象尤为普遍:一方面是教材本身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老师也不希望使用太多的版本教材而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备课难度和教学难度。这样对教学的实际效果无疑是无益的。

1.3舞蹈教师严重“缺货”

由于舞蹈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舞蹈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很高要求。地方高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相当多从事舞蹈教学的老师非科班出生,很多都是“横空出世”,没有经过专业、科学和系统的学习。加之现在进入高校的门槛逐年提高,一般的地方高校招聘都面向211或是985高校,而舞蹈类的高学历人才相对较少,这使得本来人手就断货的地方高校舞蹈教学师资更加“捉襟见肘”。

1.4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灌输式教学法、言传身教教学法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教学内容往往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让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的比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机会也有多有少,所以他们各自锻炼的机会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提高大打折扣,改革教学方式时不我待。2.5学生舞蹈水平良莠不齐受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的爱好、天赋和自身勤奋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条件好的、自身比较爱好跳舞的、天资聪颖的和勤学苦练的同学舞蹈基础通常比较好,舞蹈基本功往往很扎实。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自身又不怎么爱好跳舞的、天资较差的和训练不刻苦的同学舞蹈基础往往比较差。这就使得上述两类群体在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对策建议

2.1提高舞蹈教学的“身份地位”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等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例如完全可以考虑将舞蹈教学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与学生毕业实行捆绑,凡是在册的学生都必须修读该门课程并获得学分方可毕业,这样一方面突出了舞蹈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也会更加重视,从而也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2处理好“使用”和“培养”的关系

舞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实践活动,不能以学历高低论教师水平高低。因此,地方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才引进的时候可综合考虑适当降低标准,先从非211和985系列高校中挑选优秀的毕业生担任教师;其次,对招聘进来的舞蹈教师也要注重后续培养,每年可划拨一定的经费择优挑选一定数量的舞蹈教师进修,加强学历教育,既让马儿跑也让马儿吃草。

2.3改变教学方式

在地方高校中,我们开设舞蹈专业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成为舞蹈家而在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大家的艺术气质。在学时安排上,选修课往往也都在24学时左右,时间有限,因此对舞蹈教学不可能达到系统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有重点、有技巧的将一些必要的、基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舞蹈的发展历史等理论知识和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有意识的处理掉,在保证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我们的初衷。

2.4搭好表演舞台,丰富活动载体

篇6

【关键词】综合实验中心 文科 高师院校 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1-02

1826年,德国吉森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化学实验室。而今,随着高校实验室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作用日趋凸显,其已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柱以及衡量其办学水平标志之一。本文试基于对国内高师院校文科学科特征及其实验室现状的认识,构建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模式,分析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的意义并提出实现此模式的策略。

一、国内高师院校文科学科特征

基于国家教育体制的沿袭,目前国内多数高师院校文科学科门类较齐全,涵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心理、外语、体育、管理和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科培养对象为多领域和多层次,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兼顾社会需求,培养非师范类人才,同时开展硕士和博士的高学历人才培养;学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厚理论、重实践,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这些特征使得高师院校文科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要,而相应的文科实验室建设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在眉睫。

二、国内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使高师院校实验室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规建设模还是在内在品质上都落后于理工科实验室,成为制约高师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国内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观念滞后、被动推进。长期以来,国内许多高师院校文科教学处于“一本讲义、一支粉笔”的阶段,“文科教学不需要实验室”等传统观念严重束缚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一些高师院校即便建立了文科实验室,也是为应付各级评估检查的“应景之作”,缺乏上下齐心,共同促进的内趋动力,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所言:“文科实验室建设和改革尚未引起重视,在高校处于一个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现状也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第二,疏于管理、发展失衡。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管理模式落后,尚未形成体现高师院校文科实验教学和科研特色管理体制和机制,难以做到经费、场地、设备、信息、人员等文科实验室建设要素的高效协同;文科实验室建设在不同高师院校和不同学科的发展差距较大、文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具体实验内容缺乏新意。

三、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模式

时至今日,建立文科实验室正越来越成为国内高师院校的共识。国内许多高师院校所采用文科实验室模式是:整合文科二级学院(系)所属学科建立分散型的学院(系)级实验中心,这种模式学科特征明显,可以整合二级学院(系)所属学科内实验室资源,但难以实现二级学院(系)之间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显然不符合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

根据高师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征及其实验教学的特点,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借鉴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有益经验,构建起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模式见图1。

图1 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模式

图1所示的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模式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它由各级主管领导和相关专家教授组成,负责该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监督指导。第二部分是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及其所属功能行使单位:(1)公共课程实践教学部,负责学校计算机、大学外语、微格教学法等公共课程的实验教学;(2)现代教育技术部,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制作精品网络课程,集成管理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涉及的重要网络数据资源,以及统计、阅读和视频等应用软件;(3)维护供应部,负责该中心各种设备维护和修理,提供并管控实验耗材;(4)行政教务部,负责该中心日常人事管理和对外接洽等行政事务,以及统筹中心实验教学课程安排;(5)独立实训部,具体指导艺术、体育和法学等学科性质特殊,依托相关学院管理的文科实验室。第三部分是支撑部门,包括校科研、教学、财务、后勤和网络的管理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文科院、系、所,负责全方位支撑该中心的正常运作。

四、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的意义

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的意义在于:第一,不仅提出“只有发展才是高校文科实验室工作的硬道理”,同时回答“这项工作应该如何发展?”这一具体命题,就是以人为本求发展,着眼当前、放眼未来谋发展,协调各种要素促发展,真正将这项工作引向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第二,通过优化以学科交融为导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构建有利于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工作的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和长效机制,提升了这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实现多赢的态势。第三,立足于高师院校文科实验室工作实际,摒弃简单化和理想化倾向,通过观念解构与建构同一,重心前移与多方协同并举,基础与高端并重,人财物联动、投入与效益统一,拓宽了这项工作的发展路径。

五、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模式的实现策略

高师院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模式体现了层级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要实现该中心的高效运作,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凝聚共识、明确方向

坚决破除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文科实验教学具有与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实现高师院校学生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度契合和完整统一。同时,彻底摒弃以学科划分的“小而全”文科实验室模式,致力于建设学校统一管理、多学科合理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的综合型高师院校文科实验中心。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通过在体制机制上确保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合理、该中心各部门尽职尽责、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保障有力,实现整体谐动。同时,通过动态人事管理、多方定期会商、经费预算及收支审计、设备论证和招投标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确保该中心既高效运作,又不失规范。

(三)以人为本,激发活力

将以人为本视为该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宗旨目标、体制机制和发展战略。首先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完成学业的各种期盼和需求,将培养高素质社会有用人才视为终极追求。同时,将中心工作人员视为该中心各项工作的主体和灵魂,努力营造一种求真务实、奉献团结、严谨细致、理智互尊、兼收包容、民主广博、担当进取的氛围,并通过在具体工作中支持和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始终以旺盛的热情、饱满的精力、充沛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正确的操守和科学的态度投入该中心的各项工作中。

(四)突出特色,整体推进

开展文科本科实验教学是该中心最重要的工作,要秉承“基础实验注重共享、专业实验注重方向、综合实践注重个性”的文科实验课程理念,制订切合实际的科学教学计划,并在培养方案中融入社会经验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数据资源是文科实验的重要素材,加强该中心与校网络管理中心的互动合作,引进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机读数据库,利用该中心的计算机房,有意识地导引学生使用,开阔其开展实验的视野,并将集成管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涉及的统计、阅读和视频等应用软件引荐给学生,且负责具体的使用培训。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是提高文科实验水平的重要工具,该中心添置心、脑指标检测设备时,既要满足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科实验的急需,又要兼顾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实验和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实验等多学科实验的共享,做到统一安排、按需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开放该中心的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进行学习和研究,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周密规划开放方式和时间,同时鼓励法学的模拟法庭等实验向非本专业学生开放,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观摩中亲身体验法律的尊严,提升他们自觉守法的意识。实验教学人员是完成该中心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鉴于实验室队伍高学历化的趋势,设立专职文科实验教师岗位,从人事管理、学历深造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照顾实验教师的关切,使他们热爱和专注实验教学工作。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利用该中心的良好条件,开展所学专业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借助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烘托该中心的学术研究氛围,彰显其学术品位。

总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一个长期性工作目标,应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二虎,戴玉蓉,熊宏齐.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2]兰继红,虞春生.浅谈文科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

[3]赵红,李著成.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4]康传红.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师资队伍 探究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生产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技能性决定着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获取新兴的实用性知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讲课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能不断通过科研、产品研发来反哺教学,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创新能力,既成为理论的专家,又成为实践的能手。

1.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应用型本科确实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内容,许多地方院校纷纷提出了应用型定位,注重培养适应工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好多应用型本科是几所学校合并或者是职业性专科院校升级而成,专业缺少科学的合理布局,甚至许多地方明显还有高职的影子,师资队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1 专业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

由于多校合并,专业分布、生师比非常不均衡,甚至趋高低两极之势。有的专业生师比偏低,一些教师长期课少或无课,造成师资浪费;有的专业生师比偏高的,造成一些班级外聘教师多,许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配备的不均衡,使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不能进行很好帮带,教师的教学、科研成长缺少肥厚的土壤,教学发展也受到制约和影响。

1.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学校发展后劲。

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增加,而且是一个质的飞跃,需要强劲的超越,必须有优良的师资,才有坚强的发展后劲。但许多应用本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2.1 年龄结构不合理,有青黄不接现象。教师年龄正常的比例结构应该是宝塔形,许多新的应用本科缺少30-40岁中间的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青黄不接,一些老教师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掌握不够,个别新教师高学历、低能力,而起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中年教师队伍人数较少,整个队伍年龄出现失调。

1.2.2 高层次领军人才欠缺。这些学校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在国内有影响的专家、高学历师资比例偏低,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水平、上层次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非常薄弱、缺少向心力,关键在于高层次领军人才欠缺。

1.2.3 教师存在严重的“近亲”现象。在师资的学缘结构上:教师大都来自本地,存在“近亲繁殖”、来源单一,缺乏学术思想的交叉和碰撞。获得博士学位、尤其是在国内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者不多,缺乏与国际学科前沿对话的能力,教师的出国进修、合作研究大都限于一般层次,高层次联合攻关和协作较少。教师除极少数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背景,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单一,知识结构偏窄,难以胜任知识经济时代对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

1.2.4 科研成果不丰,知识储备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学校缺少结构合理、能进行科技攻关的研究团队和开拓新兴研究领域的跨学科项目小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氛围;重大成果产生难,科研成果转化难;学院产教结合易,向社会提供服务换取资源难。

2.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师资队伍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本科发展的瓶颈,必须下大决心解决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建立与应用本科相适应的师资管理体制,使师资队伍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1 应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建立合理的师资结构,使教师的数量、学历、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与学院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相适应,解决生师比问题,全面调整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

2.2 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在职读研或选送到高等院校进修,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本行业省内知名专家、教授、教学名师、高级技师。从企业行业聘请技术专家作兼职教师。

2.3 广开渠道招纳英才,面向社会招聘博士研究生和优秀硕士毕业生,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包括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揽社会英才,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调整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行公开招聘,一人一议灵活待遇。对于重点发展的单位,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横向合作的政策力度,采取特殊政策,整体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兼职教授、名誉教授,采取超常规举措汇聚高端领军人才。

2.4 开阔视野,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外引内培”,有针对性地引进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对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在职教师加大督促与培养力度,引导教师前往国内外一流学府、师从知名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开阔学术视野,跟踪学科前沿,提升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实施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计划,提高师资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进修教师的比例。贯彻国家“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以致用”的出国留学方针,按照“选拔优秀骨干、派往一流高校、师从知名导师”的原则,提升教师跨国文化交流和跨国科研合作攻关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2.5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在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业设立培训点,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实践能力培训,在培训中获取新讯息、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扩大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解决因专业转换所导致的高等院校专业教师的不足,使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6 实施国际学术交流 提升学院层次。开展校外科研合作,发展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大型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开拓教师的视野,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定期聘请大师级专家来校讲学,推进高水平的合作研究。支持教师出国研修、合作科研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到外资或合资企业实习锻炼,紧密跟踪学术前沿。优先或重点发展重点学科的骨干教师,推进校企、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加大副高级及以上职务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力度。

2.7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资源效益。大胆改革教师用人管理模式,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施行事业编制、劳动合同制、人事派遣制等多种用人模式,采用多种合约形式,建立专兼结合的开放式教师选用模式。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实现兼职教师资源整合共享,积极开展高校间优质师资的互聘和联聘,积极拓宽外聘教师渠道,汇聚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优秀人才,融合多校教学方式和风格,共享社会各类优秀人才资源,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满足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贬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16-01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贬值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规格定位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几乎所有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和类型上培养相同的人才,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大批企业缺乏有特点的劳动者,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就是因为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精确的定位和细分,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的市场定位模糊。

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含金量与其教育教学的质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不断扩展招生规模,扩大招生数量,这一方面使得教育机会扩大,接受教育者增多,但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学校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的扩充跟不上扩招的步伐,结果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从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来说高职教育质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

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所涉及的学科数量而言,基本上能够满足培养从业人员所需要的一般知识,但目前运行的基本模式仍然是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课程的模式而非以能力培养课程为核心的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向灌输。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背离了职业教育目标。

(2)师资建设缓慢,教学条件限制

许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甚至出现了“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问题。并未按实际需要去设计课程,而只是迁就师资等实际的资源和条件去设置和调整课程,最终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学校教学条件的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教学条件普遍不尽如人意,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对有些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作出限制或降低标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3)学生毕业条件宽松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自身价值,显示自身能力的一种非常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学校往往表面上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看得非常重,但同时又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出台以促使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条件中职业资格方面的“宽松”也阻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因素

1.学历主义价值观倾向

学历主义是指社会评价个体劳动者时不以其实力为评判准则,而是过分重视形式上的学历。近年来社会上的学历主义价值观倾向逐渐加重。人才招聘市场的大门往往只为高学历者敞开,愿意招聘高职学历求职者的企业不断减少,高职学历劳动者的初始待遇不断降低,就业市场对高职学历的大门逐渐闭紧。这种学历社会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直接影响到了高职学历的“含金量”。

2.“精英教育”思维障碍

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当是通过提高更多国民个体素质以达到“精英教育”的标准去实现的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中国却通过降低高等教育进入门槛,放低高等教育身段的方式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做到了。这样一来,大众化高等教育确实向我们走来,然而却忽视了在大众教育的时代,大学生的供求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接受高等教育者已不是社会稀缺资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在社会中位置的变化而继续固守高等教育精英情结的话,则必然造成更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丧失,造成高等教育“尊严”的丧失。

二、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贬值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明确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品质、以适应社会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条龙,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专业设置突出高职特色

确定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研究就业岗位需要及要求的基础上来开设专业和进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创建符合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而有所区分和细化,避免“大而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自身办学的优势、劣势,根据优势项目建设品牌专业。

(三)加强教学环节

改革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形式来组织教学。设计出系统化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确实把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并予以落实。加大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使学生获得充足的实践和实习时间,形成“认知――模拟――实践――提升”的学习过程,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提高毕业生的毕业标准

例如规定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否则将不允许其毕业。硬性提高毕业门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敦促学生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价值和“含金量”。可能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措施带有强加于人的性质,但高职院校切实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毕业制度,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这也许才是对学生甚至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任态度的体现。

篇9

关键词:湖南省高职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 现状

一、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一)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有差别

由于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还有来自公办与民办的区别,因此在办学目标、办学方式、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有的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为了促进学科教育建设,有的学校是为了能够为学校带来收益;在教学模式上面有的是“2+2”,有的是“3+2”;在合作模式上有的学校采取单校园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则实施联合培养模式等。可以看出,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上的差异使得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强化监督体系,来进一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二)生源水平整体文化基础差

从21世纪开始高校就开始大幅度扩招,湖南省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数量也急剧上升。这使得录取线一直偏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录取线也维持在专科线上,分数相对较低。这些高职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学生整体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成绩相对较好,差异性很大。而正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差以及他们的差异性,给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一样。如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模式有采取“2+2”教学模式,很多同学可以通过国内两年的学习获得文凭并到国外学习2年并获得本科文凭,因此很多同学能够努力学习而达到去国外就读或深造的目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就是为了混文凭,只满足在国内2年学习获得的专科文凭,根本不想出国,因此混文凭成为他们的终极目标。三是自律性差。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到学校后更加不受拘束。四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由于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录取线是专科批次,因此学生大部分成绩不太好,成绩不太好与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

(三)办学模式的特殊性

由于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与国外大学合作举办,因此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是参考借鉴国外大学的资源和经验,中外文化交流在高职院校也更加频繁和丰富。这体现在: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是由合作办学的外方派遣的外籍教师担任,严格按照国外大学的课时和所授内容去上,这就使得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听课存在很大的难度,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的产生。另外,由于很多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因此在课教学考核上采取的也是国外的考核方式。但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采取了国内的教育和考核评价方式,这就有可能使得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政策的误解并让学生抱怨,从而出现消极抵制的心理。

二、对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议

(一)创新教学模式,严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

相比而言,国外高等院校的授课形式比国内授课形式要灵活多变。国外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图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国内高职院校在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必须学习国外高校灵活的授课形式,创新教学模式,使得能与国际接轨。

为了能够对学生考核科学化、全面化,国内传统由期末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程成绩的现状要进行改革。最终学生的成绩可以采取成绩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日常考勤、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程度(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多方面)、测试成绩等。测试形式多样化,科学的级别测试和柔性晋升制度是检测教学质量和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源泉,除笔试之外,还采用答辩以及现场测试和实地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国外测试标准,必须科学合理,标准细腻,详细准确,等级分明,能真实、有效、准确地反映同学们的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素质教育,实施多元化教育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其他高职教育一样,教学应进一步研究学生的认知、抒情、审美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的发挥,通过什么手段和形式来培养学生享受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 (1)开发学生追求和谐、公正、博爱、仁爱与自由的倾向;(2)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理性能力和善良的心地;(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力求通过东西方文化精髓的交互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4)实施多元化教育方式,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实现最佳教育成效。

(三)整体规划中外合作办学

现阶段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能力建设,引进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缩短与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开展评估认证,建立过程监管机制,促进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质量提升。以中外合作办学为载体,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推进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结束语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湖南省高职院校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必要途径和方法,是培养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湖南省高职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志平.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工业和信息化;技能人才;调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及升级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发展是我国当前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调整的是人才结构。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一、调查现状

1.调研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们通过以下步骤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1)半结构访谈,建立初始量表题库。我们设计了关于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的半结构访谈,然后对5个城市的技能人才进行了访谈,进行初始量表项目分析,整理访谈所获得的一切资料,建立初始量表题库。(2)座谈调查,探索量表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南宁本地的技能人才进行座谈,探讨量表的具体内容。(3)文献搜索,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半结构式的调查资料、初始量表题库内容进行经验分析、筛选,对访谈和座谈的资料逐一进行归类。自编《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问卷》,共包括所属单位基本情况、技能人才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薪资、任职时间、任用渠道、培训经历等。同时编制进一步访谈提纲。

所有调查访谈所获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 SPSSFOR WINDOWS15.0 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地点

本研究选取广西5个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北海、梧州),涉及10种行业,包括食品、汽车、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有色金属、矿产、制药、海洋、电子信息等。

3.样本结构

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25份,其中216份有效,回收率86.5%,有效率83%。

(1)企业注册类型性质。所调查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较大比例,占38.60%;其次是私营企业占26.32%;第三位是股份制企业,占17.54%,具有一定代表性。

(2)企业所属的行业。本次调查涉及到食品、汽车、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有色金属、矿产、制药、海洋、电子信息等10几个行业,其中石油化工占12.28%,食品、汽车、有色金属各占10.53%。

(3)企业技能人才样本结构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克伦巴赫(Cronbach)a系数为0.89。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75以上,且总量表的系数高于其他维度,因而符合量表法对信度的要求。效度方面,本调查采用KMO值进行检验,通过通过 SPSS15.0 软件对调查数据的因子进行分析,得出问卷的KMO 0.55,均超过了参考值,且任意两个指标因子提取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均达到40%以上。因此,这套问卷因子分析的效度是可行的。

2.学历方面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的学历分布显示,中专及以下的学历层次占的较多69.3%,其次是大专。高学历的技能人才几乎没有。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年龄较小的技能人才学历大部分较低,这说明专技人才招聘时门槛较低、招聘范围较广、学历要求不高,大多是刚刚毕业的中专生或大专生。第二,从培训意愿看,不同年龄对培训意愿有显著影响。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平均等级不断的下降,这意味着年纪越小,参与培训提升自己的意愿越强烈。第三,从薪资标准来看,年龄越小对薪资要求较高。

3.职称方面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的职称分布显示,专业技能人才低级职称的占72.3%,中级职称占24.2%,高级职称占3.7%。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大部分职称较低,高职称的技能人才较少;第二,从培训意愿上看,不同的职称对培训的意愿也有显著影响。低职称的技能人才大多希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希望通过考试或者资格认证的方式来提高职称;第三,从薪资标准来看,职称和薪资成正比,职称低意味着薪资低。随着职称的提升,薪资标准有所上升。

三、优化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结构的对策

1.加强技能人才的培训

培训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人才队伍的培训相比于企业里面的其他资源,具有无可估量的增值潜力和无可比拟的投资回报,而培训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投资相对较小,而潜在的收益较大的一种方式。

培训应充分考虑的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需要,切入契合点,将培训需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培训实践。企业内部培训要发挥自身培训的作用,同时邀请区内重点建设的培训基地协助搞好企业内部培训,培训的重点是企业技能人才。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做好培训效果的及时分析、反馈,培训流程的有效评估和培训方式的改进等,避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2.多渠道激励技能人才,鼓励合理的人才流动

首先,管理者必须将努力―业绩―报酬―满足这个连锁过程贯彻到各层次人才的激励过程中去,形成促进他们积极行为的良性循环,以此形成一个激励综合模型。

其次,引导技能人才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统一。技能人才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定位和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各层次人才在生活方面提供一些保障,让员工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企业的认同感增加,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再次,人才的流动、晋升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通过培训、考试、提升学历、提高职称等方式技能人才可提高自己的能力。企业通过合理评估和考评,可以使技能人才转岗到专业技术岗位或者提拔到管理岗位。这样可以使各层次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体现自身的能力,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3.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让员工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富有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员工所认同的。

其次,坚持配置最优效益原则。企业生产力的有效提高,依赖于企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配置。只有对技能人才的配置提高效益,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的创造力,进而提升生产力。目前广西仍有诸多企业不注重提高效益的原则,大部分企业中存在人才浪费、人才流失的现象,不能使各层次人才在企业内部合理的流动,没有冲破计划体制的固有的观念,没有发挥组织调配的诸多功能,往往造成各层次人才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忽视其才的主观愿望,漠视企业的客观需求,造成了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的富余和其才的短缺。

最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选用各类技能人才坚持市场化的用工制度,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技能人才上岗前,必须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加快建立以诚信敬业为基础、职业能力为导向、岗位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对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关键生产工艺难题、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力的考评。加快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使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全面与市场接轨。

总之,人才结构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体现了核心竞争能力。优化技能人才结构就是认识人才、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 .教育发展研究.2005.4

[2]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 .职教论坛.2006.5

[3]张雪妮,程晓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