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教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教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艺教学课程

篇1

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学习态度是开展好茶艺实训课程的前提。学生具备了餐饮知识及酒店服务礼仪等基础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学生撑握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和动手操作,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实施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和实地考察教学,通过这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茶艺的操作技能。(一)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法是茶艺实践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仿真的茶艺馆实践教学情境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扮演茶艺师或顾客进行茶艺技能训练,亲身体验和操作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先实践操作、再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学生在茶艺实践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独立处理一个茶艺实践项目,从茶艺室的布局、茶叶采购、茶叶冲泡、茶礼及顾客服务等茶艺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处理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三)模块教学。茶艺术实践教学可分为茶叶识别模块、茶叶冲泡模块、茶礼仪模块、茶席设计模块等,对每一个模块进行茶艺专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茶艺专业技能的形成。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四)实地考察教学。根据茶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如酒店茶艺室、茶艺馆、茶厂等参观考察,以获取实践知识、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在实地考察前,教师根据茶艺实践教学要求,确定实地考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并做好联系工作。实地考察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三、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突出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性。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技能型人才,教师在上茶艺实践课的时候不是着重强调让学生就某一个动作反复练习,而是让学生有所思考,进行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训。在上实践课时,让学生把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服务等各个实践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二)作业布置多样化。茶艺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且广泛,茶叶和茶具种类繁多,泡茶的方式和手法较多,学生可选择学习的机会更加多样。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尽可能体现出多样化,这不仅兼顾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能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的目的。(三)科学灵活的考评方式。茶艺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考评的方式上,不仅从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作业的进行考评,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上加以考评,注重过程考核,并且增加实践考核在考评中的比重。

四、小结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本真”的追求。因而在酒店行业中对懂茶艺的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茶产地及其周边的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较为普及且历时已久,不少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然而作为不产茶的地区,包括笔者所在的城市,茶艺课程只是近几年在少数学校开设,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酒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要。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艺服务在酒店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茶室、茶吧、茶座等服务设施在酒店中随处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茶艺服务等相关技能,以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2.提升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需要。中华茶艺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了解茶文化、掌握茶事礼仪、茶艺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酒店服务技能、提升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从而帮助提高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高职院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酒店管理专业在延续传统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等核心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更加完善。茶艺因其自身的性质和魅力,受到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二、现阶段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1.茶艺实训室硬件设施不完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是茶艺实训顺利达成的有效保障。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茶艺课程,却没有专门的茶艺实训室,学生只能坐在普通的教室听课,缺少实践操作机会;有的实训室建设水平滞后,只有简单的茶具摆设,设施数量、种类不能满足上课需要,茶艺室装修简陋,缺乏茶文化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茶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制约茶艺教学的长期发展。所以为了推进茶艺学科的发展,提高茶艺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加强茶艺实训室建设。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茶艺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新兴学习方向,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出身的茶艺教师,尤其是北方非产茶地区的院校,担任茶艺教学的一般都是酒店管理专业其他学科教师,他们或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茶艺知识,或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被安排上茶艺课,缺乏接触茶的实践机会,对茶文化、茶道精神的理解也相对浅陋。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茶艺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茶艺师资培训,提升茶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刻不容缓。3.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过程有待完善和提高。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实践取得成效的前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向就出现问题,教学实践也就偏离了轨道,进而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影响茶艺学科的发展。一些院校针对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经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轨,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学习兄弟院校茶艺教学之长处,潜心研究探讨适合本校的教学思路及教学实践,从而形成完善的茶艺教学体系。

三、茶艺教学实践研究

1.确定“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和茶艺的特点,明确茶艺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引导学生树立“我们是高星级饭店和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出发点,并逐步实现“高素质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追求。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取消319项职业资格许可,2016年12月又取消114项,而茶艺师资格证书得到保留,由此可见该资格证书的珍贵性和可信性。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之一,在完成茶艺的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学生要参加茶艺师资格证的考核,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学生毕业时既获得作为敲门砖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作为上岗通行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课堂,加强职业情感,提高职业素养。传统茶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美的元素,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能够理解和展现这些美,对学茶之人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除此,在茶艺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在泡茶、品茶中感受真我,感悟人生,消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以茶育人的目的。4.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无缝接轨,教学就要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茶艺课程上总结提炼出与茶艺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并在教学中将每一个学习领域内容根据茶艺职业标准的要求模块化,即把教学内容分为茶艺理论模块、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模块、岗位操作实践模块,详见图1。茶艺理论模块主要是以学习茶叶知识为主,重点突出对学生“知”的培养,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事茶艺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认识,拓展专业思维和视野;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教学是以职业训练为主,重点突出学生“行”的培养,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和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从事茶艺服务的流程和实际操作方法,从基础的服务学起,逐渐增强岗位工作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从事基础管理岗位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践教学是以参与酒店服务及茶相关岗位工作为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辅助指导下为客人提供服务,从而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学以致用,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5.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节茶艺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适合运用在泡茶服务、茶叶介绍与销售等环节,即将工作场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服务过程;自主探究法是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发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课堂上将自己或小组习得的知识相互交流,这种方法可运用在茶叶、茶具、茶俗等知识的介绍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演示、案例分析、视频影像资料、PPT等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能力。6.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考核的反馈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赛代考”是非常适合茶艺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它打破了常规的考试形式,将考场变身赛场,以竞赛成绩作为该科目的考试成绩,同时评出单项奖给学生以奖励。“以赛代考”不但考核了平时的学习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将茶艺职业资格的获取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既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从事茶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资质认证。另外,在考核评价上还要重视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评价。把学生工学结合的表现,企业的鉴定,指导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作为工学结合成绩的量定参考,最终按照一定的比重,将“工学结合”的考评成绩纳入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7.重视第二课堂教学。茶艺教学要想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校园里形成爱茶、学茶的氛围,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走出课堂,多多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开设茶艺社团,参观茶企业,在校内校外组织茶会,定期开放茶艺室,让学茶学生自主经营,为全校师生服务等。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组织茶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四、结语

茶艺教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突显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茶艺教学的日益精进需要院校、师生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希望通过茶艺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茶、爱上茶文化,让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传播。

作者:王雪莲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航.高职茶艺职教的特点及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2016,8.

[2]卢常艳.《茶艺》课程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5.

[3]石增业.浅析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J].2008.

篇3

近年来,国家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自2012年起,丽水市多县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启“小学全科教育专业”项目,定向培养教师,服务家乡教育。作为本专业学生,我们应了解家乡教育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同时加强自身能力。

丽水科学课程如何展开?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带着问题,我们以遂昌和青田为例展开调查,对比城乡科学教育现状。

一、 现状

通过采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对目前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学城乡差异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1.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差异。现任的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在科学教师专业性上,农村小学很少有专业科学老师,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2.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材料分配与使用上存在差异。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多媒体的使用上。农村小学图书馆科学类书籍更新慢,城乡学生阅读的时间都偏短,8%的农村学生表示他们难得或从未接触过科学类图书。城乡小学的实验室基本已全面覆盖,但许多农村小学多媒体设备仍没有配备完善,实际教学中使用率均不高,73%的农村学生表示不常去实验室。课外拓展资源方面,城镇小学拥有的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了解和参加拓展活动。

3.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差异。无论城乡,科学课仍以讲授为主。某乡村小学校长反映:“教学的不断进步,是需要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但是农村小学规模小,部分课只需上一次,实践中改进的机会不多,城镇小学则正在尝试引入先进的授课方式和授课理念。丰富校内交流以及各种荣誉的评选鼓励了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尝试。

二、 对策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论是青田还是遂昌的城乡,科学教学在课堂授课方式、教学资源利用、科学知识拓展等方面都有待改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利用好教学辅助资源。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丰富并及时更新科学实验设备,向小学提供更多的科学前沿类图书。农村小学应当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的利用率。

2.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政府出资向农村小学提供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组织教师新式课堂培训,例如MOOC、室外课堂等,加强城乡小学科学教师交流,扬长补短。小学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列入教师考核项目,家长尽力配合学校科学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心实践。

3. 关于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建议。农村小学和政府应当重视科学课外拓展活动,丰富课外科学生活。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教学和分数,应看到并激发学生的潜力。

4. 加强农村师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农村小学应当重视科学教育,扩大科学教师招收数量,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师范类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科学教师,加强农村教师的“卓越教师培养”,适应农村教师身兼多职的特点。

三、 启示

1. 树立“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只有具有为农村教育献力的意识,才会真正研究农村科学教育的需要,为农村教育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增加科学信息阅读量。作为农村科学教师,我们就是孩子的“百科全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增加科学信息的获取量,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

3. 真正地把实验做起来。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我们应该理解小学科学教材实验背后的原理,掌握规范流程、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4. 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

篇4

关键词:关注;学生差异;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和自我赏识的乐园。实践也表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关注差异、正视差异、理解差异、突破差异。无独有偶,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出版的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差异,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这要求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差异提出有效措施,采取合理策略,推动学生整体得到相应的进步,实现人人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差异分类

1.前概念差异

不同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不一,基础参差不齐,在进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后,表现也不一样。在学习新知时,有些学生可以轻松地无师自通,有些学生则一窍不通,这是前概念差异导致的局面。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连贯性强,倘若一个环节把握不好,后面学习就会出现障碍,从一节课到一单元到一册,最终导致对学习出现抵触心理。要相信孩子的天性如此,很难喜欢且越学越吃力,还屡屡让自己碰钉子的学科。但前概念差异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备课环节有效地控制和缩小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

2.接受新知能力差异

公平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尽量让每个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合理地弱化先前知识经验的羁绊,避免学生新知接受的障碍和缺憾。有些学生接受新知快,有些学生则比较费劲。对新知的渴求度不同,π轮的接受度不一,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就存在。

3.动手能力差异

小学信息技术重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技能。教学中学习效果是完全暴露的,每个过程和环节都是紧密相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般,一个操作步骤错误,后续操作则无法进行下去。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弱化学生间的差异,才能不断优化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注重学生上机实践。有些学生能轻松跟上老师的节奏,有些学生尽管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还是会慢几拍。

4.学习主动性差异

学生对喜欢的课程学习主动性强,动机强烈且持久;而有些学生则反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度不同,表现的结果也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不一会明显分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情的分析

教师授课前要充分考虑学情,从前概念知识的差异,对教材的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和学习自主性的差异都要面面俱到,不可忽略。只有教师在课前做足准备,才能有效弱化学生的差异,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

2.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分层教学的实施能削弱学生间的差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的分层教学指的是更小范围的分组、分个人的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设置学习小组,分组合作,小组探究。

3.教学梯度的搭建

在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合理的教学梯度,要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环节上可以由易入难,合理安排,在作业布置中也可以由易入难,选择性完成。

4.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营造

篇5

1.1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需要

交叉学科可以综合利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的渗透和融合,甚至还可以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对象结合成一个综合体。软件工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机制是其交叉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良好的实践机制是推动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1.2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的需要

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士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实践机制可以增强工程硕士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拓展视野、开拓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可以为研究生的认识从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打下认识论基础,并使其思维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拓展,从而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3]”。实践机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就业机会。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强调应聘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项目实践经历。

2软件工程交叉学科实践机制面临的问题

2.1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缺乏有效的融合

北航软件学院通过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探索不同学科与软件工程学科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课程设置主要是将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直接引入,在学科的深入、有机的融合方面还远远不足。这就使交叉学科的“交叉”,变成了各学科课程的生拼硬凑,而没有对各学科进行科学的融合,更无法很好地实现各学科实践的融合,最终导致学生即便完成了交叉学科的实践,所学到的内容也都是孤立的,无法很好地使不同学科知识彼此参照,更无法将另一学科的思维和实践方式与该学科的相应内容进行融合。

2.2缺少综合的交叉实验平台

对于交叉学科,不仅要求在理论上实现内容的融合,更要求提供综合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综合性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之前,学院的实验室大多提供单学科的实验内容,缺少根据交叉学科的特点组建的实验平台。由于学科交叉涉及多个专业,各专业的学科需要不同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如何获得独立的学科建设经费去采购这些实验设备、组建实验环境,也是我们在交叉学科建设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综合性的交叉实验平台,学生就不能对交叉学科的内容进行实验,从而导致专业实践技能欠缺。

2.3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匮乏

交叉学科的实践往往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出色带头人,但是,这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院缺乏稳定的人才队伍来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一方面,有些交叉学科的授课教师固守原有学科的研究思维,仅仅讲授本学科的知识,既不强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又不利用交叉学科的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很难在学科中获得独立的位置,导致现在有些交叉学科的授课教师虽然名义上属于交叉学科专业的兼职教师,却很难在交叉学科实践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会阻碍交叉学科的发展。这些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很难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思维,从而导致交叉学科建设的人才储备不足。从长远看,这种情况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北航软件学院推进交叉学科实践机制的措施

在交叉学科实践机制的建设方面,北航软件学院提出了软件工程与交叉学科融合的专业实践及企业实习的设置与建设方案。

3.1推进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的融合

在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的融合上,学院成立软件工程交叉学科实践研究组,其成员由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丰富的学院教师和部分软件行业一线人员组成。其任务主要为制定交叉学科实践课程大纲,对交叉学科实践所涉及的项目和实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论证,明确协调配合完成交叉学科实践的具体人员,同时还负责对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该研究组的工作,可以确保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的有效融合。在实验内容建设上,根据培养过程的渐进性,通过从基本应用实验、特定专业应用实验和综合应用实验到自主应用实验4个层次来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重点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综合应用、团结协作、创新发展”的实验教学目的。

3.2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平台

实验体系建设侧重于课程学习阶段的实验环境和内容建设。建设原则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环境,不搞重复建设,立足建设几个“面向研究生并兼顾本科生”、高水平、开放式的综合实验室,在课程学习阶段为学生营造接近实际研发的综合实践环境。基于这一思想,学院建设了软件综合实验室、Unix环境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实验平台,并与计算机学院共享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如HTC实验室、爱立信实验室、联想实验室、Adobe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可以满叉学科的实验要求。同时,以综合实验室为平台,将企业引进来,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出去,具体包括:引入企业项目,建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实习,可以提升实习效果;加强教师实践、工程方法等研究,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学生作为助研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案例分析经验;加强软件工程理论、实践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跟踪企业技术与管理,最终推动需求、指导企业技术与管理。

3.3组建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

组建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对交叉学科实践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交叉学科对应专业的教师彼此听课;定期召开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交流会;与企业联合,关注行业动态的发展。通过以上举措来提高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的业务水平。专业的人才队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交叉学科实践中去,这为提高交叉学科实践水平奠定了基础,也为交叉学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人才贮备。

3.4加强交叉学科工程实践

在交叉学科实践体系建设方面,软件学院针对学生数量大、学生生源复杂、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培养时间有限和师资短缺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在交叉学科的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强调作业和课程设计等实践内容,另一方面还专门成立了实训与基础部,配备项目经验丰富的专职老师负责所有专业“一级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级工程实践(个体工程实践)是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编程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实践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综合编程技能,通过实验、作业、讨论、笔试等多种形式来保障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开发技能。另外,在每个专业方向内部,还设置了“二级工程实践”课程。二级工程实践(团队工程实践)中,学生自由组成4~6人的开发小组(团队),遵循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规范,以团队形式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性项目,通过立项、分析、设计、开发、现场答辩、演示等形式来保障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规范化软件开发和协作管理的能力。

3.5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欧盟研究咨询委员会跨学科研究报告显示,欧洲高校的跨学科教育在研究生层面表现为开设更多的交叉学科培训计划,并与企业人才需求挂钩[4]。北航软件学院与美

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合作建立了多个国外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通过学院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软件学院已派出大量学生到国外实习和深造。对于国内实习基地,软件学院在充分发挥北航在学科、办学政策、地域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与国内多家企业合作,针对各专业需要,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国内实习基地。另外,软件学院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为其定向培养复合式软件工程硕士人才,为地方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高、精、尖后备人才贡献力量。这些国内外实习基地为交叉学科实践提供了综合性的平台。软件学院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进入软件相关企业完成为期一年左右的实习,通过亲自参与的实际软件工程项目,把不同学科的理论内容利用实践很好地融合起来。

3.6设立交叉学科实践模式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北航软件学院设立了5级实践模式:课程实验、个体编程实践、团队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团队项目案例实训。以专业方向为基础,设计实践项目,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贯通,以具体项目贯穿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理解交叉学科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该实践体系实现了由学校到企业,再回到学校的一个闭环实践过程。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实训基地,要总结实习经验,互相交流实习案例,与教师互动进行案例分析,在已有的编程和项目经验基础上,全程参与一个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项目的管理等所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编程能力,同时可以用所学知识对实习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纠正错误。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验软件系统分析、架构、研发管理等在实习过程中难以参与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由学院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从而大大提高论文质量。这样,学生在一个循环上升、逐级加强、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回馈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以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

4结语

篇6

一、城乡的差异

(一)教育条件的差异体现在:1.农村学校师资弱。2.教学硬件设施陈旧落后。3.家长素质不高。4.外来务工人员的不稳定性。

(二)学生方面的差异体现在:1.城里学生家境优越。2.获得知识途径广。3.得到锻炼的机会多。4.思想观念超前,想法独特。5.个性强。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二)能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使其体格健壮。

(三)能够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四)能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课的内容传授进行的,不是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是经过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那如何在差异中上好城乡间的体育课

本人结合自身实际,简单阐述如下:

(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以人为本,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最后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具备多项运动技能。为此,体育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并且能在实践中熟练结合和运用。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组织能、观察、和应变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得心应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常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做任何工作都应有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资源的选用整合和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手段,是联系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桥梁。要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解决好组织和实施的方法,要解决好组织和实施的方法,就必须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多方斟酌。体育教学设计又可分为: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年计划(水平计划)。制定好以上计划并加以实施,我们便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精辟地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要实施差异教育。城乡学生普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每一个存在差异的学生,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心理、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法及制定评价标准的教学对策。通过有效地创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提供条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改变传统教学中“齐步走”、“大一统”、“一刀切”的做法。

1.首先以学生自学尝试探究和合作讨论发现为主的形式,根据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水平重新组合变成条件基本相同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同组之间心境相同,还可以在学习中取长补短。

2.其次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氛围,发展学生特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出他们的闪光点,使其获得成功和愉快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树立信心,不断进步。

3.接着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激发其兴趣,发挥其潜力。

4. 再次对教学方法进行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注重教学方法和情感效应的培养,以弥补他们薄弱环节,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5.最后通过设置目标,对落实目标过程的评价体现差异性,迎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应有的期望,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课余延伸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体育课后的延伸,同时又是体育教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体育差异性教学,把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生体育特长。课外体育活动实践性强,自由度大,易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易于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城区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成功的教育需要尊重差异,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温陶行知先生对教师的告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尊重差异的教育才是民主、科学和个性化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季 浏.体育与建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7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篇8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医学全英教学的教学效果。方法 采用全英教学对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采用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全英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由于各种原因,半数学生对教学的效果欠满意。结论 在口腔专业本科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全英教学对学生外语水平提高有帮助,对于出现的问题急需改进。

关键词:全英教学法;口腔医学;教学效果

全英教学是指对在校的学生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1]。基于教育国际化的考虑,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于2013年开始进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的全英教学。在我国,在医学教育中采用全英进行教学已经有过一些尝试,但是对于口腔医学全英教学的效果,目前相关的报道和调查报告还比较少[2-6]。本文对2011级本科生进行全英口腔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并分析了教学的效果。

1临床资料

2调查表

3结果

调查结果汇总结果见表2。53.85%(14/26)的学生赞同或很赞同全英教学比汉语教学更有趣。65.38%(17/26)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水平不满意,认为老师的全英授课水平满意占34.62%(9/26)。61.5%(16/26)的学生对全英教学的效果不满意,并认为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无益于师生间的互动。

4讨论

由于现代口腔医学来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在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早期,也是采用全英教学来进行口腔医生的培养。我国最早的口腔医学院校--华西医大大学口腔医院,是美国传教士于19世纪建立的,最初也是采用英语来进行授课。

采用全英教学的优势有:①学生学习时采用英文,便于养成国际交流需要的外语阅读、对话和写作的能力。②便于课程的国际化,吸收国际上最领先的经典口腔医学教材的精华,进行课程改革。③通过全英教学,推动授课老师的外语水平提高和专业知识国际化。④加强与国际牙科教育的接轨,为将来的学历互认,互派教师和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全英教学这种新的模式不满意,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有趣的。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全英教学对提高口语意义不大,这和我国英语的教学模式长期偏重于考试,忽视口语等实际交流能力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这提示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全英教学中加强师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感。

提高全英教学效果的方法:①全英和双语教学的结合,我们在进行幻灯演示时,可以同时进行中、英文幻灯,让学生能及时在课堂上吸收专业知识,通过中英文幻灯的对比,也能学习专业单词,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能给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外的新鲜感。鼓励学生通过谷歌等网站阅读专业书籍,提前掌握专业词汇。③需要编写全英的口腔医学教材。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口的口腔医学教材,无法适应我国口腔医学教学国际化的要求,医科学生和家长对国际化教育的渴望和要求。④设置口腔医学专业外语的课程,对口腔医学生进行培训。

总之,采用全英教学是一种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推动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提高我国口腔医学的水平和培养更多的国际化的口腔医学人才[7]。采用全英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效果欠满意,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其教学效果,避免其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余爱廷,乐邹,陈梁.全英医学留学生眼科学临床见习教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78-80.

[2]王旭光,张忠,张玲,等.浅谈十年留学生病理学全英教学的经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5-77.

[3]洁熊,肖睿,刘胜武,等.损伤反应学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4:131-133.

[4]张纪周,阚慕洁,刘畅,等.医学研究生临床生化专题全英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763-3765.

[5]叶廷秀,兰建明,康杰.医学留学生基础化学全英教学初探[J].广东化工,2013:209-210.

篇9

关键词:插花与花艺装饰;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2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2005年正式编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根据市场调研与相关岗位需求开设本课程。自2007年以来在参加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的好成绩。经过课程组成员的努力该课程2010年经学院审批,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

1 前提与背景

1.1 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插花艺术的普及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鲜花作为美的使者、爱的纽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花艺装饰和鲜花礼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尚,成为民众文化素质与生活品位的标尺。可以说插花艺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两国间的外交会晤,小到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到处都能见到插花艺术的倩影。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中培养理论兼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插花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1.2 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的确立开创了插花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对于从事插花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进行了等级划定,并对各级技能进行了明确规范,由指定部门和单位负责插花员的技能培训、考核与等级认定,授予相应的等级证书。在这种政府扶持、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各类插花花艺的教学机构和团体便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起来,一时间举国上下插花技能培训如火如荼。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竞争。

1.3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是园林科技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动手性强的特点。但目前各专业开设的《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地结合专业特点,使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并且由于鲜切花的成本高、耗损大,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不能满足实践需求,因此以往一直采用竹签代替实际花材进行造型练习,然而实践表明学生的竹签造型能力与鲜切花造型能力并不成正比。因此有必要对《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改革探索。

2 目的与意义

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其专业特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新教学手段,避免与现实脱节,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实际的锻炼与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确立科学的教学进程,由浅入深,由概念到应用,由具体到综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循序渐进地取得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进步;完善考核办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合理的评定,充分发挥考核这一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3 内容与方法

3.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结合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插花员岗前培训、商业插花、场景花艺装饰、艺术插花、以及压花装饰5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权重与具体项目,视专业特点而定,如园艺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比较熟悉,但造型能力较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较为陌生,但造型能力较强,因此花材识别与造型部分的实践,前者侧重于花材造型,后者则侧重于花材识别;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而定,如园林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观赏植物的应用能力,以及艺术设计与创造能力,因此整体上讲,前者侧重于几何形体与礼仪插花制作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后者则侧重于艺术插花创作与花艺装饰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环节的主体教学方法是先由老师完成整套操作示范,并提供作品样板,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性实践,并根据样板完成作业。该方法虽然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质量较高的实践作业,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疏于思考,致使操作机械、观念教条,甚至刻意追求教师的操作细节和作品同样板的相似度,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方法取代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样板式实践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充分的讲解,向学生阐明实践的内容、任务及作业完成标准,对于技术难点仅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并不进行完整的操作示范,学生须通过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操作实践。而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则起着辅助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

3.3 教学手段的完善

既然全程采用鲜切花进行实践教学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造成严重浪费,而竹签又无法取代鲜切花使学生插花的造型能力得到根本提高,因此新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竹签配合鲜切花――2种教学手段并施,2种教学手段辅承的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3.4 考核机制的改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实践进行得又快又好的现象,而在以作业完成质量的单一指标的测评下,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很难如实地反映出来。并且由于实践态度一度被视为实践测评的一个参照指标,用来鼓励那些实践能力较差但肯下功夫锻炼的学生,竟使得一些学生为追求高分陷入了磨洋工的误区。因此为科学地测评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配合时代节奏与社会发展新风尚,鼓励学生尊重时间,讲求效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而采用实践用时与作业质量的双项指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具体实施方法即前30%提交作业,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上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进半档,后10%提交作业,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下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降半档,中间60%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等同其作业成绩。对于提前提交作业,但作业质量未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则建议其继续完善,以遏制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倾向。

4 效果与分析

4.1 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实施以后,以鲜花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课堂上一改往常的沉寂局面,主动提问,请求老师辅导或评价的现象不断涌现,同学间相互切磋的现象也蔚然成风。在没有绝对标准的情况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理解到位,并完成质量较高的作品,成为班级中的表率。实践课的出勤情况也有了较大改善,以往表现较差的几何形体制作环节的出勤率由平均值76%上升到87%,提高了11%。而且因故请假的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请求老师予以补习,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是没有先例的。

4.2 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有所加强

在以往空间造型练习(三角形插花)中,我们会预先提供给学生一个规范完善的样板,学生依样临摹,虽然作品完成情况较好,但在后续实践中却暴露出学生普遍空间感差和造型能力弱的问题,作品平面性严重。实施教学改革后,通过取消样板模式而强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形体意识,把学生的被动模仿式实践为主动探索式实践,使学生真正得到脑手配合的锻炼,迫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并运用概念和原理去创造,而不是关注细节和强调细节的复制。后续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已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造型的理论和原则,作品中都能有意识地加强体的效果。

4.3 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得以增进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花材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后面的艺术插花创作中,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以野外干枯的植物材料和金属、瓦片等非植物材料为主进行架构式或铺陈式的花艺创作。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鲜花保鲜的麻烦,而且能够避开一些花材插制的基本技法,说明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改革实施以后,学生接触花材的机会多了,学生运用花材的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锻炼,因此学生对选择新鲜花材或人造花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信心也增强了。在后续的艺术插花创作的实践环节中,采用花材进行实践练习并提交作品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其作品完成的整体质量也表现良好,不但成绩呈正态分布,且平均值达到了75%。

4.4 学生进行插花艺术创作的综合能力相对提高

以往学生在参加插花比赛时,往往局限于限制少、自由度大的现代花艺装饰类,而对于瓶花和盘花这一类限制较多、技法要求较高的中国传统插花形式则很少有人问津。改革实施以后,在2009年第二届“上海种业杯”插花技能大赛上,本院参赛选手获得特等奖一项,这些现象说明在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设计和制作能力大大提高。

5 问题与思考

5.1 学生的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改革实践虽然在学生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收效,但在学生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未见起色。虽然操作采用了实际花材,但花材是由教师统一采购的,学生在配色方面可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较少,设色能力得不到较好地锻炼,所以学生在艺术插花创作和花艺装饰时普遍表现出对色彩的控制和搭配能力较弱,作品用色杂乱,不够协调统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练习机会,能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任其选色搭配的花材。这样无疑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而这种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之间的矛盾已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有所显现。

5.2 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的矛盾形成

以往课程所需的实践费用(不计艺术插花创作部分)为平均每人15元,每届学生人数为100人左右,共计耗费1500元,每年课程经费为800元,这样每个学生再平均负担不到10元的支出就可以完成实践。而改革所需的实践费用为平均每人35元,若学生人数不变,共计耗费将比以往多出3000元,若经费投入保持不变,则每个学生须比以往多负担20元的实践开销,合计30元。这种支出在调查中是不被学生们认可的,学生们表示宁愿放弃采用实际花材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不愿为此负担过多,因为花材不同于画笔和颜料等实践耗材,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和可重复利用性,其创作成品也不能长期存放或收藏,况且这部分还不包括他们进行艺术插花创作的开支。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增加经费投入或者减少经费开支。减少经费开支可以采取多人分组的实践方式,但这势必影响学生接受锻炼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对于完整操作过程的把握,也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增加经费投入也不能依赖学校调配,最好的途径就是能够找到相应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其方式方法与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地讨论与论证。

5.3 个别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初露端倪

实践中发现启发式教学法虽然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但也存在少数不良现象,呈现出任意发挥、追求另类和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2种极端倾向。前者表现为学生自信满满,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断章取义,其作品通常有令人瞠目结舌或啼笑皆非的效果,而对于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他们往往不屑一顾。后者则表现为学生信心不足,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虽能认真听取,也表示理解,但落实到手便犹豫不决,难于起步,经常照着周围同学的样子做,属于“离了拐棍不会走”的一类学生。虽然这2种学生只是个别现象,但以育人为本的我们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寻找对策,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6 结论与展望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课程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19-01

1 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剖析分类,实施差异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域差别,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大致可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①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以前在学校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及计算机网络都有浅显了解。②沉迷于上网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把计算机当做娱乐工具来使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不了解。③没有基础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之前偶尔使用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没有了解。所以,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要综合用多种教学方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1.1 分组学习法

通过与学习委员多次沟通,尽量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类型的学生按比例搭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大约10人一组,根据学生人数可以适当添加减少。各小组均设立组长。课前组长负责把教师指定的任务,按照分工通知每位组员。每位组员负责一部分,组长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组员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启发大家发散思维,做出不同于上课项目效果的任务来。

这样,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小组间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举办各种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且在期末成绩中适当体现。这样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走上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1.2 项目教学法

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明确提出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上课,比一味地讲课达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学完该模块的内容后,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之前教师提出的项目,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高得多。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二Word软件的学习为例。项目的任务是求职简历的制作,先展示事先做好的求职简历,让学生先看到教师制作的漂亮文档,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这个实用的项目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触发将要学习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文件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如何插入图片?图片和文字如何排版?页眉页脚如何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随后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讨论,体现了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讲解完所有的知识点后,教师梳理所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巩固教学效果。

实验课上,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进度,整体把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收,并对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

1.3 个别演示法

有的学生基础差,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跟不上,这时教师要采用个别演示法。个别演示法并不是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做。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课堂上和实验课上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教师可以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这些学生充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辅导初学者。这些学生有了荣誉感后,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仔细认真地学习,心甘情愿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整体水平。

2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操作试题库的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基本同步。

深入调研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本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整理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项目和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依据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使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在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服从培养能力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理论、操作、实训并重,基础、技巧和经验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要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3 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