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迎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由省农业委员会承担的考核要点有11项,合计分值15分,依据省农业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分工,现对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自评如下:
一、 工作准备情况
我委接到贵局《关于迎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后,委领导高度重视,责成此项工作由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牵头落实。我们组织相关处室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考核要点,逐项核对我们应该准备的上报材料。在我们相关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高标准的完成此次迎接检查材料准备工作。
二、 主动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沟通
接到考核方案后,我们主动与相关的上级考核业务处室请示,尤其是我们的主管领导机关,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业务处室的领导,上级机关对我们工作很认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总体评价
2016年,我们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延伸绩效考核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标,量化指标,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基本实现了延伸绩效考核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比较明显。按照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细则和责任分工及具体的考核要点指标分值,自评分为15分。
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要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一)扎实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2014年,农业部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采取“国家制定考核办法、县创、省评、部公布征询意见、国家发牌”的方式,创建期2年,首批选择107个市县作为试点单位。我省敦化、榆树、公主岭三个市成为首批试点单位。2016年,与省水利厅、畜牧业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创建工作。
1.加强工作指导。一是组织3个创建县(市、区)分管副县长和局长分别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两期培训班。二是我处于2016年6月在敦化市举办了有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监管工作负责人等200多人参加的培班,请农业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授课,并现场观摩了敦化市安全县创建情况。三是对3个创建县(市、区)开展了中期检查指导,对创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加强政策资金扶持。2016年,从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中,给每个创建县扶持资金20万元,用于开展创建工作。2年创建期期间,国家给予每个试点县专项资金100万元,我处将3个县(市、区)同时作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一同组织开展创建工作,在监测、检测和风险评估等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共扶持专项资金4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2016年,经与农业部协调,将敦化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列为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部级检测中心敦化实验站。
3.进行总结和完善。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单位第一批核查和第二批遴选工作的通知》(农办质〔2016〕25号)要求,我委牵头组织开展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第一批核查和第二批遴选工作。2016年8月,我委组织3个创建县就两年来的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认真总结创建过程中取得的典型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明确今后和努力方向。目前,3个创建县的工作总结、图片等相关材料已按要求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第二批试点工作,农业部给我省6个指标。在广泛征集、自愿申报、初步审核的基础上,2016年9月7日起,由我处牵头组织,组成3个考核组,经过学习培训,分赴3个第一批试点单位进行核查,7个第二批试点单位申报县(市、区)进行考核遴选。同时,委托省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对10个县(市、区)进行了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3个厅局分别出具了10个县(市、区)农、畜、水产品检测结果。经过核查,3个第一批试点单位敦化市、榆树市和公主岭市达到创建要求,已将名单上报农业部。经过遴选,7个申报县(市、区)综合排序依次为:辉南县、前郭县、大安市、伊通县、东丰县、龙井市、洮南市。名单已上报农业部,争取全部开展创建。
4.完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模式课题研究。在抓好安全县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邀请,将我省敦化市作为全国三个试点之一开展安全县创建模式研究。目前,课题已完成,总结报告已报送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二)深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为了确保今年全省农药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办农〔2016〕 8 号)要求,我省制定下发了《2016年吉林省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2016年吉林省农药监督抽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2016年农药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工作思路、任务及保障措施,为做好全省农药专项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都成立了由属地农业业务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药市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对农药市场监督工作进行分解,做到了领导重视、职权职责明确,确保监管到位。
1.开展春季农药市场督导检查活动。为了推动各地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及时发现和掌握各地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省农药检定所组织执法人员成立三个督查组,由所领导带队,分赴各地深入农药市场、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宣传和市场检查。共检查全省9个市(州)21个县(市、区)农药市场的300余家农药经营商店,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当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及时排除了隐患,有力地保障今年春耕生产。
2.组织省本级执法人员深入各地开展农药质量和标签执法检查,共检查省内9个市(州)、21个县(市、区)526家农药经营单位。
3.组织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辖区内农药质量和标签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近两年问题较多的农药市场以及2015年农业部和我省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中涉嫌有问题的农药产品。
4.根据2015年农业部第二批、第三批农药市场监督抽查结果通报,开展了全省范围的市场大检查。通过组织开展农药市场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全省农药经营秩序,有力打击了销售假劣农药和标签严重不合格农药的违法行为。
截止到2016年11月份,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8375人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27家次,整顿农药市场2110个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19274个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02起,查获不合格农药13.46吨,涉案金额84.45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64.03万元。
(三)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2016年,我委深入贯彻全国“双打”工作会议和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将农资打假执法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的《2016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和省2016年“双打”工作要点的要求,组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面深入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全年共组织全省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出动执法人员44197人次,检查农资企业、经营业户34024个次,入农户倒查14000余户次,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532起,涉案金额310.14万元,查获违法农资产品29.4万公斤,挽回损失7000余万元。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农资市场环境明显优化,农民购买使用农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四)加大对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指导力度
2016年财政部下达我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资金985万元,共产创建标准园18个,其中设施蔬菜标准园7个,水果标准园11个。
通过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的实施,促进和带动我省设施蔬菜和水果产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五)强化对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2016年度,我委共组织开展2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一是针对国家在我省例行监测中于辽源市生产基地发现的有关农产品品种农残超标问题,2016年7月,我委重点组织开展了监督抽查,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2016年第一次国家农产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的方案》(吉农质发〔2016〕4号),将抽查范围扩大到长春市。共抽取样品25个,经检测全部合格。二是2016年11月份,省r委按照吉林省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食用菌专项监测的结果,制定并下发了《省农委关于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专项抽查工作的方案》(吉农质发〔2016〕8号),省农委决定对长春市、四平市、延边州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抽查,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建立了例行监测和检打联动机制
2015年底,我委制定并印发了《2016年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总体计划》(吉农质发〔2015〕21号),以国家和省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确证检测为主要手段、市、县、乡速测筛查为辅助手段,开展主要农产品日常监测。一是强化省级例行监测。全年共开展省级例行监测4次。每次例行监测,我委均制定并下发监测工作方案,规定工作程序,指定监测参数,提出相关要求。从监测情况看,我省前三个季度蔬菜、水果和食用菌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2%、99.8%、98.5%。平均合格率达到了年初确定的97%目标。二是强化省级专项监测。主要对我省地产主要粮油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花生以及蔬菜、水果、食用菌、人参等开展专项监测。全年计划开展7次专项监测,目前已开展5次。从监测情况看,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三是强化国家例行监测的配合。2016年,农业部将我省长春、四平、辽源列为国家例行监测城市。每次抽查前,我委均协调相关市县,下达工作方案,确定抽样地点,积极配合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呼和浩特),确保抽样工作顺利进行。从监测情况看,前三个季度我省蔬菜、水果监测合格率达到98.3 %和95.2%,平均达到96.8%。居于全国前列。
(七)及时准确地在吉林农网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2016年全年,省农委共组织开展了4次蔬菜、水果、食用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监测了全省9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和珲春市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共3大类45个品种2160个样品,对甲胺磷等60种农药参数进行了检测。监测结果显示,全年蔬菜、水果、食用菌样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0%、99.9%、98.9%。监测结果表明,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较为稳定,能够确保安全消费。
(八)加大对农资打假大要案查处力度
省农委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印发的《2016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和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2016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把查办案件作为农资打假的首要任务,坚决查处各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联合行动,建立了部门之间的线索通报、联合执法、案件协办等工作机制,形成了打假合力。积极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农业执法监管网络,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极大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2016年全年共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532起,其中涉案货值或者案值较大的案件有5起,通过严查严打,有效地震慑了农资违法经营主体,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我省农业生产安全。
(九)及时向卫生计生等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依据省农业委员会职责分工,我委及时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和计化生育委员会及时准确的通报,国家农业部门对我省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2016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工作的通知》(农质发〔2015〕11号)要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在省农委、有关市、县农业和市场监督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于2016年5月10~12日对我省长春市、四平市和辽源市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进行了本年度第二次例行监测。共采集样品170个批次,其中蔬菜样品120个批次,水果样品30个批次,食用菌样品20个批次。经检验,不合格样品为1个批次的超市蔬菜。
(十)创新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2016年,我委遵循省农委和省食药局《加强吉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合作协议》的职责分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创新发展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衔接的监管模式。
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2016年2月,制定并印发了《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吉农质发〔2016〕1号),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以县域为单位,以行政村(屯)或产业发展区域为基本单元,划分若干网格,每个网格落实技术和质量负责人,将监管触角纵向延伸到底,全省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2.全面实施产地准出制度。2016年7月,为切实加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我委制定并印发了《全省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工作方案(试行)》(吉农质发〔2016〕3号),全面试行以农产品产地证明为基础的产地准出制度,将监管链条横向扩展到边,基本形成了农业部门横向到边、与食药部门无缝衔接的监管工作格局。
3.全面落实监管责任。2016年年初,我委印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与各市(州)农委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并组织各市(州)、县(市、区)、乡(镇)农业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监管责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从源头上落实生产经营者的质量主体责任,有效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4.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制度。2016年,我委根据《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通报和问题约谈办法(修订)》全面实行监管和生产经营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日常监管和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电话约谈,下发通报溯源监管,深挖彻查根源,及时进行整改。目前,共下发《督查通知单》38份,进行电话约谈2次,向省食安办通报3次,向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1次。
(十一)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针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O管体系不健全、检测、追溯体系建设迟缓这一难点问题,我委积极采取措施,多方协调,督促指导,大力推进体系的建设和健全完善。
1.推进监管体系健全完善。对于目前个别市、县农业部门监管机构不健全问题,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进行宣传,引起充分重视,推进监管机构设置。目前,市级农业部门未设置监管机构的,四平市农委在主要领导重视下,已单独成立监管科。辽源市农委正在与市编委协调中。县级农业部门仍有个别未设立监管机构的,正在加强督促引导。
2.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指导。一是推进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落实。积极协调配合省发改委、农业部,在“十二五”项目计划外追加了2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项目,使我省县级检测机构项目达到45个。二是开展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对于目前已通过省级资质认定的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全方位检测能力验证,确保检测机构具备应有的能力开展确证检测工作。三是指导检测实验室建设。根据各市、县检测机构建设实际,我委组织有关专家,多次深入基层开展检测实验室建设现场指导工作,推进实验室建设速度。目前,白山、吉林两市检测中心已取得重大进展,进入资质认定筹备阶段。伊通、蛟河等县级检测中心已开始申请资质认定,另有5个县级检测中心也正在积极开始筹备资质认定。四是加强检测人员培训。一方面,我委协调有关市、县检测人员到已通过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学习,另一方面,举办拟开展资质认定检测机构骨干人员培训班,开展手把手培训,使受训人员短期内检测技能得到迅速提升。五是强化检测技能竞赛指导。根据农业部等部委的部署,在全省基层检测机构中选拔了3名检测技术能手,参加了2016年11月25~27日,农业部、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共同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我委组织的参赛代表队在竞赛总决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3个单项比赛中,我省3名参赛选手均获得了骄人的成绩,长春市水产品质检中心张惠峰荣获水产组一等奖,公主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孙沫荣获种植业组三等奖,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张立春荣获畜禽业组三等奖。
3.加快追溯体系建设进程。在利用世行项目建设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基本完成的基础上,2016年,我委协调省绿办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步伐。一是组织开展并顺利完成了机房环境施工、验收、软件网上测试工作。二是与省世行项目办共同组织,在长春理工大学举办了5期市、县、乡农业部门和企业应用人员培训班,培训800人。三是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加快进行信息平台专网建设,经过招投标确定了两家运营商,完成了专网域名和IP地址的申请工作。目前,省绿办正在抓紧开展信息平台正式运行的准备工作,有望年底前完成省、市、县三级联网,与省食药监局实现网络对接。
篇2
会议全面总结了第一次北方七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情况,进一步研究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区域合作有关事项,会议对辽宁省举办的首次北方七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会议及会后所做的工作、对吉林省承办2013年北方七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会议所做的筹办工作,给予了肯定。
会上,北方七省(市、区)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处)负责人充分交流了各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北京市围绕推进北京“安全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全程、全面、全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坚持顺向推动和逆向监管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预防、干预、应急能力。天津市结合全市20项民心工程的全面实施,重点开展了以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和监管信息化为主攻方向的“放心菜基地”和“放心肉鸡”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省外生产基地监管模式。河北省以“农产品绿色提升计划”为总揽,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快速处置应急事件。坚持一手抓监管体系建设,一手抓执法监管,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源头治理,全面提升各级监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加强体系建设、强化投入品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监管能力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探索。推进检测机构建设步伐,已有一批检测机构通过了 “双认证”,在加强检验检测、排除风险隐患等方面,正逐步发挥作用。连续两年推行目标量化考核,并实行以奖代补,指导各地明确工作重点、排除安全隐患、弥补监管缺位现象,有效调动了各地的工作积极性。
辽宁省重点在提高监督执法能力和检测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全省14个市和44个农业县全部实现了工作有机构、监管有人员,全省11个市级检测中心全部通过了计量认证,探索建立了包括农资备案、投诉举报、质量追溯、检测数据管理、舆情监测5个子系统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并在沈阳等地开展了试点。黑龙江省以“强体系提能力,建机制升水平”为主要抓手,完善了组织领导、部门协调、宣传培训、规范统一、应急响应、经费保障、绩效考核七大工作机制,统一印制了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产地准出专用章和农产品生产记录。积极探索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吉林省将“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列入《吉林省县域考评办法》中,积极协调省编办从监管、质检、执法三个方面整体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参茸、农产品和包装材料三个国家级风险评估实验室,开展相关农产品风险评估工作。与会代表还赴吉林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试点县柳河县现场考察评价了有机稻米、葡萄和人参种植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会议认为,开展省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是新时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既为我们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工作搭建了平台,也为省际间开展协作、共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奠定了基础,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工作新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会议强调,北方七省(市、区)要把区域合作作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坚持“多边合作、互利共赢、务实推进、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强化省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合作的针对性、时限性和操作性,力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制度建设、技术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篇3
1、生产安全食品,创建诚信企业
2、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3、维护食品安全,从你我做起
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5、尚德守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6、关注食品安全,关爱健康人生
7、严厉打击违法添加和滥用违法行为
8、食品安全,和谐万家
9、食品安全从严把关,关爱生命责任如山
10、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构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11、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建立科学饮食文化
12、开展食品安全整顿,确保群众饮食安全
13、倡导企业诚信生产经营,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14、建立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15、开展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
16、食品安全系万家,监督管理靠大家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 政府管制 技术监督
食品安全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食品安全问题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显的更为重要。近几年来,我国对持续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的投入,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品多样性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食品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管制问题的深刻反思。
所谓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种植、养埴、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一系列过程都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上述定义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表明了衡量食品安全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是否符合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人体是否会造成现实的损害及潜在的威胁:二是,食品安全既要包括生产安全,也要包括经营安全;既要包括结果安全,也要包括过程安全;既要包括现实安全,也要包括未来安全。
为了能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1)建立食品安全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是对食品安全管制的依据,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基础,为此,在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企业、消费者和中介组织等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达到有效防止食品市场的失灵而带来的问题。
(2)制定食品标准体系为确保食品安全管制的科学有效性,对于粮食和蔬菜的种植以及鱼类、海产品、畜类、禽类等的屠宰和加工过程,均应通过设定质量标准进行管制。同时要加快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推行国际公认的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关键控制点、IS09000、IS014000认证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危害措施。食品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得到控制的基础。
(3)对食品市场的准入管制对食品市场的准入管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应对企业是否拥有生产和加工食品的资质进行审查,从源头上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可靠的食品二是对企业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否符合标准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没有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则应立刻令其停止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同时要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并加强对境外相关认证机构和有关机构的管理。
(4)大力推广HACCP体系。“HACCP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指的是从原料生产、采收、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此外还包括对影响产品安全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各种因素进行危害分析,从而鉴别其存在的危害性,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我国应顺应国际通行的HACCP国际认证体系的做法,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来达到对食品安全的监控。
(5)进一步完善行政问责制。要在食品安全管制领域中引入行政问责制。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的规制的主体,理应加强监管,并维持市场交易有序运行,然而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监管者的权力寻租问题导致,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已将行政问责列入其中,在行政问责中,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强对各级监管者施加问责的压力,从而减少寻租行为,激励他们对其所管辖的食品安全高度重视起来并做好对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以实现政府的管制目标。
篇5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乡上专门成立了以政府副乡长贾雪莲同志任组长,乡卫生院院长席忠生任副组长,以党政办、综治办、派出所、卫生院、民政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于9月底召开了乡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对全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并作出部署,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各司其职,深入到辖区内的食品运输经营单位和个体进行食品安全大检查,从生产、销售、消费等渠道堵塞食品安全漏洞,确保我乡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良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十一”、“中秋”期间能够放心的购买和饮用食品。
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张贴墙报标语,出动宣传车,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势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科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据统计共出动宣传车3次,张贴标语30多条,分发宣传资料800多份,形成了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整治工作。
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全乡辖区内的食品销售摊点、商店、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项检查整治。
(一)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关。按照农药管理条例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乡涉农的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的农药兽药经营点进行整治,发现一些经营点无“鼠药定点经营许可证”经营鼠药,或不设立高毒农药专柜,不悬挂农药安全知识挂图的向其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此外,我们还加强对自种蔬菜的农户进行农药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保证了蔬菜安全。
(二)开展包装食品、重要农产品、加工品等安全检查。乡畜牧站加强对肉品屠宰及销售环节的检查,杜绝病死肉上柜销售;其它有关部门重点对饮料、酒类、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包装食品进行“六查六看”,查处非法使用有害化学品的水果、水产品、农产品等。在检查肉类销售门市部的肉类和禽类产品时,要求出售的猪肉全部经过防疫检疫,家禽类无病鸡上市。并加大对肉类、中秋月饼等食品的安全检查力度,对食品加工点、经营点进行彻底清查,有效净化了节日食品市场。
(三)加强对农村小食店、杂货店的整治。要求包片领导负总责,包村干部具体抓,村上干部协调抓的工作思路,对各村的小食店、杂货店的粮油、面、酒、乳制品、饮料、肉类和禽类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群众的身体健康。
篇6
苏州质监部门着力探索建立食品生产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形成 “一严二把三员四定五治”的食品生产安全监管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生产监管过程中,苏州质监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加强了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配料人员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对配料人员进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明确配料人员的岗位职责,切实提高配料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避免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危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根据上级规定,苏州质监部门进一步健全了质监系统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监督员、乡镇(街道)政府质监员、村(社区)协管员共同监管的模式,实行“定人员、定区域、定任务、定责任”。全市9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划分为95个责任片区,由88名专业监督员、140名乡镇(街道)质监员对口负责。专业监督员、质监员全部经市局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同时,为了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苏州质监部门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完善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台帐制,利用电子监管网络,进一步深化细化食品企业的巡查工作,并明确要求巡查工作要按照产品的分类和企业的分级情况,每月制定巡查计划,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质量记录,基本实现了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动态监管。
针对食品生产小作坊布局分散、规范化意识差、随意性强等特点,苏州质监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了对小作坊的监管:一方面查处取缔无工商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以及生产卫生条件极差的小食品生产企业,与暂时未获得QS认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增强了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有效遏制了生产加工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帮扶引导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联小变大,整合做强,鼓励联合生产经营、联合建立食品实验室,严格按照标准和技术要求组织生产,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苏州质监部门对产品要求严格把关,进行资料和企业现场的审查,对受理、核查、检验环节严格实行“三分离”。去年以来,对765家符合食品市场准入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发放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对234家基本具备法定生产条件,但又不符合食品市场准入要求的企业,列入了小企业、小作坊的管理,全部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对302家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和不符合食品生产基本条件的企业,全部实行关停,全面完成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两个100%”的目标。
同时,大力宣传食品市场准入的有关法律法规,尽可能让食品企业对食品市场准入有更多的了解,有效地推动了发证进度,保证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时取得证书。2007年共受理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申请369家,发放证书410张,截至目前,全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的企业累计达765家,发放证书累计达870张。
篇7
“问题馒头”事件曝光后,原计划于11月开展的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提前至5月进行,还在常委会会议审议之外,增设了专题询问环节。“9·27”轨道交通事故后,市人大常委会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开展了监督调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对轨道交通安全制度、应急处置、日常运营管理等情况开展暗访……
这些变化,折射出在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市人大常委会不仅介入的速度更快、主动性更强、监督手段更多样,还更多从完善制度、严肃法制的角度,督促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当我们细细盘点2011年人大监督工作,可以发现的亮点还有很多……
一年六次执法检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为人大监督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些问题的发生,原因不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而是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为此,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对6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行政处罚法的执行情况,是考量政府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方面。市人大常委会采用政府自查、人大督查、案卷评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执法检查,特别是查阅了360多件行政处罚案卷,对政执法部门存在的怠于执法、突击检查、推诿扯皮等问题提出对策。
违法搭建行为查而不处、别墅区违法搭建成风,是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在《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执法检查中,市、区县两级人大实地调查,并通过新闻媒体连续曝光一批违法建筑典型、跟踪报道拆违进程。这套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组合拳”,不仅促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责任,拆除了一批违法建筑,还在全社会营造了政府坚决拆违的氛围,引导市民自觉守法。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市县实现了基本拆除的目标。
公共场所控烟关系到千百万人行为习惯的转变,工作过程长、难度大。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几个季度,先易后难对控烟示范单位、娱乐场所、餐饮场所开展《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执法检查,每一季度还对已经检查过的环节进行“回头看”,建立控烟长效机制。据市健康促进委员会调查,各类法定禁烟场所内的吸烟发生率已由条例实施前的37.6%下降到18.6%,吸烟劝阻率由19%上升到54%。
一次会上两“问”安全
2010年9月,世博会尚未闭幕,市人大常委会就先行一步,就“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开展专题询问。2011年,当“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问题馒头”事件再三敲响“安全警钟”之时,6月8日和9日,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两场以“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询问,成为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重头戏”。
问前有检查。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兵分六路,对肉类、蔬菜、米面制品、乳制品、水产品、餐饮及粮油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开展了共计39次检查活动,覆盖73家食品单位。市人大常委会还开通市民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专题网页和网络邮箱,接听、接收来电(来信)448个(件)。这些来信来电不仅及时转送有关政府部门限期办理、如期汇报处理情况,其中的9个问题还成为执法检查组开展暗访的线索。有关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执法检查涵盖了建设工程质量,消防安全,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管线设施运行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市、区县人大同步联动,200多人次代表深入工地、企业、社区开展明察暗访,形成了30余份调研报告。
问中有交锋。当前群众对滥用植物激素、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问题十分担忧,相关部门如何加强风险评估,回应民意关切?如何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防止监管流于形式?本市食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如何进一步加强外来食品的源头安全管理?对于某些建设单位轻视工程质量安全的现象该如何加强监管?住宅小区里乱堆物、乱停车等危害公共消防安全的顽症陋习该如何根除?土方车频繁伤人背后的承包等制度不合理问题该如何解决?……面对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27个问题,17位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应询、坦诚回答,2位分管副市长作郑重表态。
问后有跟踪。常委会会议后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踪,先后开展了“地沟油”专项整治、菜市场视频追溯体系建设等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还将专项监督和立法工作有机结合。同步制定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及时将规范回收食品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以法规条文形式加以明确。目前,市和区县两级食安委已建立运行,加强“地沟油”全程监管、建立食品摊贩定点定时管理制度、设立统一举报电话等整改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而在修改《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制定《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条例》时,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吸纳监督工作成果,增设了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工程风险评估等制度,为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监督调研回应社会关注
2011市人代会召开前夕,《青年报》和市民信箱就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联合开展调查。接受调查的1900多名市民中,86.25%市民选择了“控制物价上涨”,75.07%和71.98%的市民选择了“医疗改革”和“提高收入”,居热点话题前三位。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和各委员会开展的监督调研,不仅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市民关切,还对破解入园难、执行难、垃圾处置难等问题提出对策。
篇8
针对这3个问题,专业从事食品杀菌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的上海康久消毒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毛杉小姐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中前两者是“可防可控”的人为因素,最后一点则是“可防不可控”。由于传统的臭氧、紫外线及化学喷洒消毒方式属于静态杀菌技术,不能在动态情况下持续杀菌:用紫外线、臭氧或化学药剂对车间进行杀菌时,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所以上班时应禁止使用。因而,不能实现持续动态消毒。在没有任何消毒设施的情况下,细菌的迅速繁衍及人员身上的发菌(新陈代谢),使得空气中积累了大量的污染物,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安全技术的创新才是“医治”菌落总数超标的一剂良方。那么,食品安全的技术创新又表现在哪些细节呢?专家认为:“从食品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库,每一个生产工序做到安全卫生的可防可控,对于生产过程中可防不可控的安全薄弱点,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及设备的支撑点即为创新。”
为解决含菌空气二次污染食品的问题,诸多食品企业积极采购食品动态消毒机来弥补生产安全的薄弱环节。所谓动态消毒是指人机同场作业这种消毒方式,针对空气消毒时人员无须离开消毒场所,不存在任何副作用,此种消毒方式称之为动态消毒。由于这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战胜自然生物的一次成功实践,所以也称之为NlCOLER杀菌技术,在国内属于新兴技术。其使用方法为:在工人上班时开机,持续杀菌不允许关机,工人下班后同步关机。经实践证明,在无菌无尘环境下生产出的食品可减少菌落总数超标及食品霉变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据悉,上海康久消毒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食品专用动态杀菌机――堪称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食品企业专用动态消毒设备。其采用NlCOLER三级双向等离子体发生腔杀菌原理。杀菌过程为:通过特殊的脉冲信号使得NlCOLER发生腔产生逆电效应,生成大量的等离子体。在负压风机的作用下,污染空气被抽进发生腔内,带负电细菌被分解击破,整个杀菌过程只需0.1秒,再经药物浸渍型活性炭等组件二次杀菌过滤后,受控环境保持在无菌无尘状态。由于在对车问消毒时,工人可同时在车间内工作,所以,该杀菌技术也可称作为食品动态消毒机。近来,这一设备逐步用于食品的冷却、包装及灌装等重要环节。
该设备属于商业机型,为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客户量身开发,适用于包装、冷却或灌装车间空气动态消毒,控制空气中微生物二次污染食品,实现“边工作边消毒”。开机60分钟后,车间内空气沉降菌≤15CFU/皿・30min、空气中浮游菌≤800个/m3,空气洁净度等级≥300000级,初始投入仅是层流净化的1/10,运行成本为1/30,是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无菌无尘室”。
篇9
根据**区安委会《关于开展“五一”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的通知》(明安[2011]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全生产工作,认真查找各辖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安全生产薄弱环节,排查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全事故的发生,为“五一”节营造安全、祥和、欢乐的社会环境。4月28日,镇长李健荣同志亲自牵头,组织工商、经促、安监、卫计、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的大检查。现将我镇开展安全大检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布置落实“五一”前安全大检查
为认真吸取华斯特建材有限公司“4.23”火灾事故的深刻教训,准确分析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镇长李健荣在开展安全大检查前,再次强调,全镇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克服麻痹松动思想和侥幸心理,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极其重要而又长期艰巨的任务,摆上重要的工作位置,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布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特别是食品安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了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消费各环节的责任单位。
二、突出重点,行动迅速,开展安全大检查
根据其它区域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特点及我镇的实际,本次大检点围绕危险化学品、冶金机械塑料纺织等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食品安全等行业和领域。此次安全大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84人,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68家,发现安全隐患136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6份,填写基层检查表18份。
1、道路交通方面。检查组重点检查杨西大道和**大道(杨和段),杨西大道和**大道超载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杨西大道因超载石仔洒流,形**全隐患。李镇根据检查情况,立即作出指示,要求交警中队和环运分局加强对杨西大道及**大道跨线桥等交通黑点的检查,并加强日常巡查,重点打击“三超”现象。
2、工矿商贸企业方面。我镇结合冶金有色等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冶金、机械等行业的检查,对冶金有色机械等企业的基础管理台帐和车间工作现场都进行检查,确保不留空白。从检查的情况来看,我镇冶金有色企业的安全生产总体情况良好,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都比较强,对安全生产工作能做到明确职责,专人负责,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也比较完善。但是,在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了部分企业存在问题,为此,我们将加强整改与督查,以防患于未然。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
(1)安全生产管理台帐建立不健全、不完善。在这次检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台帐混乱,有安全培训教育制度而没有安全培训教育台帐;有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而没有安全生产检查记录;有隐患整改制度而没有隐患整改记录;有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而没有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台帐;有应急预案而没有应急预案演练记录;该开展的检查、教育活动不开展,即使进行了也不记录等等。
(2)安全生产设施不健全。部分企业的安全警示标志过于残旧,已经看不到内容。个别企业坑沟没有防护栏,个别已做好防护栏但没有及时装上。
3、建筑施工方面。建设部门对我镇辖区内各建筑施工工地进行细致周密检查。重点检查了工地的安全资料和施工现场,具体检查的内容有以下:
(1)检查了劳务用工管理。对劳务分包合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持证上岗以及工资发放等情况作重点检查。
(2)检查工地施工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各类仓库、变配电室、机具料棚、食堂、办公用房、宿舍(包括电气线路)等进行全面检查,防止出现漏雨、失稳、触电、雷击等问题,特别对脚手架、安全护栏等进行重点检查。
(3)检查了消防设施是否齐全、有效。
(4)安全警告标牌、防火、防盗警示标牌及各种安全标志,以及现场物料标志,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标志。
4、消防安全方面。为认真吸取近期其它地区发生的火灾事故教训,我镇专职消防队重点检查了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型厂企。从检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负责人对消防安全工作都比较重视,消防安全隐患都能自查自改,但缺乏安全专业人员,个别安全隐患整改不够彻底。例如,此次检查中发现,川东热敏磁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出入口旁存放约40公斤酒精,该处能按要求张贴安全警示、技术说明、应急措施等,但安全管理人员未能掌握生产车间不能存放危险化学品一天使用量,且没有合理存放。
5、食品安全方面。我镇重点检查香江连锁商场(人和分店)、华醇酒厂、人和市场和对川市场。超市对食品安全把关比较严格,台帐清晰,总体情况良好。小型店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存在台帐不清,分包装销售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强化跟踪,落实整改。我镇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五一”节前和前期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梳理、归类,并对整改情况及时进行了“回头看”,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位。特别是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以来,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督促整改到位,对无按期完成整改和限期不改的,依法处罚;对整改后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依法予以关闭。对重大的危险源、事故多发的重点地区和单位,制定周密可行的应急预案和具体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事故,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2、加强宣传,提高意识。我镇将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创新宣传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不断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3、加强源头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我镇将进一步加强对畜牧屠宰场和疏菜基地的监管,从源头上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不时对其生产的食品进行检测,防止有问题的食品在市场上流通。
篇10
为加强夏季高温天气食品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有效防控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根据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苏州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点》以及苏州市__区食安委办下发的《关于开展2015年高温季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的要求,决定开展夏季高温季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现制订检查方案如下:
通过对各企业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大型聚餐场所、农村自办家宴、农家乐、临时从事餐饮服务单位以及3年内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收到投诉举报并查证属实的餐饮服务单位开展夏季高温季节监督检查,提高食堂、餐饮单位等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夏季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易造成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特点,将餐饮单位自制的凉菜、熟肉制品、饮料、食用冰、火锅底料、调味料和消毒后的餐饮具等作为重点检查项目,杜绝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落实防控食物中毒关键措施,消除集体食物中毒隐患,确保全镇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全镇夏季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一)检查范围
辖区内企业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大型聚餐场所、农村自办家宴、农家乐、临时从事餐饮服务单位以及3年内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收到投诉举报并查证属实的餐饮服务单位。
(二)监督检点内容
1.许可证、健康证管理。餐饮服务许可证持有情况、卫生管理情况、从业人员健康状况,食堂环境卫生情况。
2.食品原料管理。食品原料采购的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肉品、豆制品、食用油脂、调味品的采购。
3.食品添加剂管理。食品添加剂的“五专”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检查集体食堂有无使用“亚硝酸盐”情况。
4.食品加工过程管理。膳食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规范,是否落实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等食物中毒防控措施,餐具是否消毒,食品留样制度是否落实等。
5.农村自办家宴管理。举办宴席场所的选址卫生管理要求、应具备的各类功能设施及卫生管理要求、食品采购及储存的卫生管理要求、操作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要求、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要求、食物中毒常识及防治措施等。
6.小区会所家宴管理。小区会所硬件功能设施是否完善,会所家宴的登记和指导工作及食品安全承诺书的签署情况。
7.企业食堂管理。围绕食堂卫生基础设施、餐饮服务许可情况、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明情况、环境卫生情况、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加工制作等相关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全面开展企业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全面落实企业食品安全责任制度。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时间为:7月20日至8月20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查自纠阶段(7月20日—8月15日)
由各村(社区)、各相关单位对辖区范围内属于本次整治范围内的整治对象,结合整治要求,迅速行动,开展自查自纠。
第二阶段:集中检查阶段(8月16日—8月20日)
由镇食安办牵头,组织在检查范围内进行集中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各类食品安全隐患开展集中整治。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行动工作落实到位。各村(社区)、单位要各负其责,对本村(社区)、单位的食品安全负全责。镇食安办将组织检查组深入各村(社区)、单位督察检查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活动。
(二)注重标本兼治,抓好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各相关部门在突出抓好整治重点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强化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