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岩石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09-02

岩石力学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体的力学以及力学相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也就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基础课程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港澳台地区主要使用英语教学或加大英语授课范围。随着高校自身国际化建设及来华留学生的增加,研究生在从事各种学术活动中,英语是必须掌握的国际通用的科技语言。采用英语传递信息已成为全球文化与科学的主要形式[2,3]。全英文教学,即在课堂上使用英文进行学科的讲授,它已经成为实施全英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英文教学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4]。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高校特别是石油类高校研究生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岩石力学建设全英文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由于岩石力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大,影响了学习的自觉和主动性,只通过单纯讲授式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5-8]。同时岩石力学的理论推导的要求比较高,并和实际工程结合比较紧密,因此仅靠传统的教学讲授方式,不能提高研究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批判性能力不高。

(二)教材内容相对落后

随着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工程投入,包括高铁建设、非常规油气开发、核废料深部处置、可再生能源开采利用等领域,使得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室内外试验、现场检测和经验积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9]。但是,目前岩石力学的研究生教材内容存在落后实际发展的现象,存在理论和现实脱节的情况,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使学生们不能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引用欧美全英文教材或译著类教材已迫在眉睫。

(三)教学对象更加多元

随着高校国际化建设和留学人员数量不断上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一般研究生教学班由本土学生和来自亚、非、欧及拉美洲的留学生混合组成。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特别是语言基础会影响到接受能力,以普通话或双语方式的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现有情况的需求[10,11]。

(四)教学语言需求更多

随着国内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本土研究生英文基础的逐步提升,研究生有较好的英文写作和阅读能力,而亟需提升口语和听力的能力。不少研究生在就读期间还要进行国外访问交流等活动,更加需要直接运用英文进行学习和交流。

(五)教师队伍缺乏多元

面对高校生源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的状况,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及思维习惯等与本土教师有较大异同。邀请国外岩石力学相关领域专家前来讲学或讲座,也成为提升本土研究生及来华留学生专业水平的迫切需求。

二、采用全英文进行岩石力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手段,提升研究生课题研讨能力

在岩石力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要以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小班教学规模并且具有本科岩石力学基础的研究生,通过涉及岩石力学的外文资料包括课件、原版书籍或文献等,提出岩石力学的关键概念和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侧重方向及工程课题给予自学并研讨,并在课堂上用全英文给予探讨和讲述。

(二)采用全英文教学语言,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学术能力

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要以国际化学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普及岩石力学专业英语词汇。选取教材可以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添加外文辅助教材,以及译著教材作为参考,以此跟进国内外岩石力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词汇的解释并提供给学生外文资料包括文献进行自学参考。

(三)采用全英文教学材料,提升研究生英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首先,全英文教学的实施可以为研究生打下岩石力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打下科技英语写作的基础。国际化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查阅国际期刊、出席国际会议、主讲国际会议口头报告或海报、留学交流访问以及接待外国专家等。通过课程讲授发现,大学英语及研究生英语课程,主要不涉及专业英文及科技类专业英文写作,因此对于研究生的专业培养而进行的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是充满必要性的。其次,全英文教学中也可实施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帮助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认知。专业词汇的定义和表述习惯按照英文更加准确,可以使学生避免直译成中文后误解问题的出现,而对英文词汇构成方式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英文类似生词加强理解。

(四)采用全英文教学手段,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影响的提升,来华留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数量逐年增加。以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来华留学生具有较好的英文基础,但中文基础薄弱,通过全英文教学手段使得来华留学的研究生,迅速进入岩石力学课程学习状态,并展开专业学习和研究。

(五)采用全英文教学方式,方便外国专家直接受邀讲课

随着国内高校国际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直接邀请国外专家讲学的做法日臻成熟。以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为例,邀请美国和欧洲相关石油工程领域的外国专家定期来访,给研究生国际班学生授课,并开展相关研究。

三、采用全英文进行岩石力学教学的可行性

(一)高校教师的英文水平可以胜任全英文教学要求

目前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占很大的比例,其需要通过英文发表学术成果。因此,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是全英文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岩石力学的教学资源

例如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方向有很多国外经典的原版教材或专著,这些教材不仅包含了理论、概念或原理讲述的基础教材,也有反映国际前沿的专著或文献。

(三)高校的国际交流可以为全英文教学提供支持

目前,高校开展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的质量和数量逐年提升,邀请国际岩石力学方向的知名学者为研究生开展学术报告是全英文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亮点和点睛之笔。

(四)高校的本土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目前,高校本土研究生一般都具有六级英语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雅思、托福或者GRE等国外高级别英文语言水平考试,完全具有直接接受全英文专业教学的能力。

(五)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具有较强的英文表达和阅读能力

目前,高校来华学习专业的留学生逐年递增,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来自中亚、南美和非洲的研究生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英文表达和阅读能力强,为开展全英文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以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国际化学术能力和全英文学习及研讨能力为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全英文教学水平,加强全英文教材建设,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让研究生在自主学习的理念下掌握课程内容并提高英文水平。通过课程学习,为进一步扩大专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跟踪国外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和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82-85.

[2]张广清.岩石力学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21-222.

[3]刘豫,周爱国,郭学锋.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41-43.

[4]冯晋豫,詹健.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的比较与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2):32-38.

[5]王渭明.《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21-215.

[6]勾攀峰,宋常胜.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15):82-83.

[7]苏堪华,龙芝辉.“油气井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58-159.

[8]刘开云.探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171.

[9]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3):79-82.

篇2

【关键词】河津;城乡供水;必要性;可行性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河津市是一个工业基础条件比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近年来,因受地形、地貌、水文、气侯自然条件及部分村庄处于采煤悬空漏水区和持续干旱的影响,区域内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保证程度低等,给当地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及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及后患。目前,项目区饮水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质不达标

经过全市地下水普查检测化验,项目区内的城关、米家湾、连伯区域内地下水属于高氟水区,含氟量在1.1~3g/L之间,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侯特点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中矿物质及无机盐离子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长期饮用不达标的水源,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及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1.2 资源性缺水

近年来,随着河津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量也在急剧增加,目前,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主要依靠自备水井开采地下水来解决,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状态,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降落漏斗,使原有的生活饮用水水井水位一降再降,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的被动局面。根据河津市水资源总体规划,区域内深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进行封存。为此,要彻底解决城市的用水困难问题就必须寻找新的水源。

1.3 水源和水量得不到保证

部分村庄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致原供水工程水源井报废,现村内供水水源采用农灌井,在干旱月份,灌溉和吃水经常发生冲突,还有部分山区群众生活用水原来主要以引泉水和蓄积天上雨水为主,现由于采煤漏水大部分泉水已经干涸,基本上蓄积天上雨水,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干旱月份经常出现没有水吃的现象,水源和水量得不到保证。

1.4 方便程度不达标

樊村、下化、僧楼三个乡镇均属于龙门集中供水的受益范围,在龙门集中供水的项目实施中只铺设了水源地至各项目村的输水主管道,没有考虑村级管网改造工程。现状村级管网由于运行时间已年久,目前,老化、失修、漏水、渗水日益严重,同时,由于进户工程不完善,计量设施不配套等,造成了饮水安全程度不达标的实际状况,为此,目前村民饮水仍然有一定的困难。

从以上情况看,水质不达标、资源性缺水、城乡供水因难成了城乡人民生活的一大难题,探寻新的水源,并对村级管网进行配套完善,改善饮用水状况,对促进河津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改善现状身体健康状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本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 党和政府关怀和支持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该区域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十分重视,已多次进行普查、化验摸底,澄清情况,采取措施,设法争取上级资金,同时,河津市财政也积极筹措资金,并发动受益区群众自筹等方式来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2.2 群众积极参与

饮水不安全及有害物质超标使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改善饮水条件,保证正常供水,提高生活水平是当地群众多年的愿望。同时受益区群众积极参与,为保证工程顺利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水源保证

项目区供水水源采用龙门山至陈家山(吕梁山南端)的岩溶水水源,在禹门口滩地新凿3眼机井做为供水水源,根据山西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1988年禹门口岩溶水详查报告评价结果,水源地岩溶水可开采量达9万m3/d,水量充沛,水质优良,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J2020-93)的要求,可作为生活饮用的水源。

2.4 施工条件分析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教师素质;

随着教师教育的提升转型,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需要增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其培养目标也由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幼儿园师资。①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的调整。但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然难摆脱旧有的窠臼,主要呈现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传统的学术理性取向,主要是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设置上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性。②二是艺术取向,主要受幼师课程设置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艺术课程,导致毕业生自己能唱会跳,但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不会创编和辅导,教育专业素养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③显然,不论偏重哪一取向,都是不合理的,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全面发展,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呈现出各种问题。

一、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本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能像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那样只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像一些一心只追求考研率的本科院校一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艺术技能的培养。这样只注重某一项而轻视另一项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前本科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呈现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对应建议若干具体学习模块。④其中,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属于理论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属于实践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看似是一门理论课程,但之所以说它属于实践课程,是因于它具体学习模块中所包含内容决定的。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语言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美术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⑤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到幼儿园等具体地教育实践基地去见习,实习,以培养学前本科生的保教实践能力。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及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之所以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因为我们发现只注重某一方面所呈现出来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去幼儿园时,面对生动和复杂的教学情境,束手无策。“多数园长都反映,本科生在研讨时能够表现出其理论上的优势,但是带班工作却逊色不少”。⑥之所以会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由于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致。

(一)当前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从6所部属师范院校相关授课教师及其网站上搜集了各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的统一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⑦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各大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时均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程、艺术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在开设情况上,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比例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1/5左右;艺术技能课程即钢琴,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课有的院校多则开设两年,少则开设一年,课时明显不足;教育实践课程量少,仅占总课时量的6%,形式较为单一。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到幼儿园中实地观摩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幼儿的了解,提高自身对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现状的更好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把握当前幼儿园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中的作用。以幼儿园为课堂,以幼儿真实的行为反应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一)建立“U―K共同体”――实践取向的保障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⑧据此,我们要加强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U”是指university,即大学。“K”是指kindergarten,即幼儿园。“U―K共同体”即指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也就是说聘任幼儿园的园长或者园中的骨干教师到大学来给学前本科生上实践课,能够让学生更真实,更具体的学习幼儿园中的保教实践能力。大学同时也为幼儿园的老师开放图书馆,让他们共享大学学术资源,跟随大学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使他们具备做科研的能力,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而大学教师则向学前本科生传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知识,同时大学教师可以更好的利用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这样的模式使三方收益,幼儿教师能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学做科研,大学教师能更好的了解一线的具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将充满趣味,这样由大学教师和幼儿一线教师共同教授的学前本科生,将更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素质。

(二)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

对于学前本科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智慧,还要具备实践性的能力和技能。所谓的“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是指专业理论知识占30分的,专业技能课程占25分,艺术技能课程占25分,教育实践课程占10分,剩余的10分则是一些通识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能够平衡课程比重过重或过轻的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科的确可以通过课时去弥补它的不足,最终得到改善,而艺术技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一蹴而就的,想要学到熟练自如,是必须从小学习的,人越长大学习技能的吸收力就会越小,因此,学前本科的学生往往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可效果却不明显,对于艺术技能的吸收能力显然比不上初中毕业开始学习幼师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由于初中毕业,知识面有限,思维水平也不够深入,因此,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不是那么透彻,这就是为什么呈现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更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缘故。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技能吸收能力没那么强,但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在艺术方面也只是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不必精而深。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不应像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演唱、演奏等专业技能,而应以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简单的钢琴弹奏、儿歌视奏、边弹边唱,以及编配伴奏等方面的技能为主。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不仅需要课时量的保证,更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⑨

(三)探索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要齐头并进,紧密结合,重视一方面而轻视另一面的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幼儿教育工作的表层,只需要教师能够应付当前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应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会深入到要求教师更加专业化,能够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灵,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而教师如果没有宽厚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将来就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⑩因此,专业理论课程必须开设,让学生深入学习,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或出现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可能会带给孩子终生的阴影,这将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因此至关重要。

当然,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实践性教学强调真实的情境,因此在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加强自身实践性教学操作平台的建设,如建立蒙台梭利活动室、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通过创设虚拟现场,由学生分组合作扮演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技能,满足幼儿园对人才的要求,不至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从长远效益来看,将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系奕阳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青年学术研究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SEI-QXZ-2013-003

参考文献:

[1]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2]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3]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4]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5]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6]张永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7]汪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5).

[8]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9]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注解:

①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②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③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④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⑤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⑥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⑦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篇4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increase the staying power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it has full necessity for maintenance and supporting of irrigated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and irrigation, improve water use coefficient of irrigation, reduce the burden on peasants, increase local farmers' income,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 water—saving transformation project in irrigation areas.

关键词: 节水改造;基本情况;必要性;可行性

Key words: water—saving transformation;basic situation;necessity;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06—02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情况

1.1.1 区域范围 原州区头营灌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区以北约25km的清水河东岸,地理位置为东径106°15′—106°25′,北纬36°04′—36°25′,东接沈家河和二营两水库的东干渠,南起头营镇沈河村,西邻清水河河畔,北至黑城镇六窑村。灌区为狭长形,南北长23km,东西平均宽2.1km,项目区面积48.3km2,除村庄、道路、林带等占地外,现有农耕地面积6.2万亩,可发展水浇地5.3万亩,现实灌面积2.5万亩。

1.1.2 灌区范围 该灌区涉及范围有头营、彭堡、三营和黑城四镇,马园、徐河、石羊子、农科、胡大堡、二营、张磨、老三营、六窑等12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的农田灌溉。项目区规划面积5.3万亩,年供水量1388万m3;灌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交通方便,是原州区最早开发的灌区之一。

1.1.3 地形地貌 该灌区位于原州区北部灌区,区域地质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下蚀。清水河、逐渐发育I、II、III阶地,以前III级地为主,形成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土石山区呈狭长带状,南高北低,河谷平原东西宽10km左右,南北长80km左右。由南向北以2.3/1000极度降低,平原上冲沟发育。以南开城至张易,土石山区冲沟谷深,呈“U”字型,彭堡至七营以北冲沟宽而浅呈“U”字型。

I级阶地主要发育于原州区以南开城、张易,阶地高约4~6m,宽500~1500m,地势较平坦,高差不大,微向河谷方向倾斜,属上迭式阶地。阶地上部由壤土和砂壤土组成,下部夹砾石及细砂。

II级阶地主要发育于原州区以东茹河流域河川,其它区域呈零星分布。阶地高20~30m,宽100~1000m,地势高低起伏,渐向河谷方向倾斜,属内迭式阶地,组成岩性为湘黄土、砂壤土、土壤局部偶夹薄层砾石、卵石。

III级阶地主要发育于原州区以北,是构成清水河谷平原的主体,阶地地势平坦,微向河谷倾斜,高10~35m,宽1000~9000m,阶地组成主要为淡黑垆土和黄土。

1.1.4 气象、水文 头营库灌区水源主要利用沈家河水库和二营水库来自流灌溉,沈家河水库总库容4640万m3,有效库容2385万m3,年蓄水量1100万m3,75%(偏估年)保证率来水量1176万m3;二营水库扩建后总库容达1181万m3,有效库容599万m3,年蓄水量338万m3(包括杨达子沟和黑洞沟水库来水量),75%(偏估年)保证率来水量119万m3。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30mm,农业气象属于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518小时,无霜期平均135天,年均蒸发量1361mm。

1.1.5 地层岩性 该区域主要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岩性为黄土、壤土、砂壤土、角砾、粗细砂层。

①第四系上更新统(Q3m)。土黄色黄土,厚度大于20m,是构成清水河III级阶地的主体,垂直节理发育,肉眼可见根出孔系大孔隙。

②系四系全新统(Q4lal)。土黄土砂壤土,棕黄或棕红色,有部分灰褐土,黑垆土,局部恶化砂砾石透镜体,是构成清水河II级阶地的主体。

③第四系全新统(Q42apl)。杂色砾石、碎石、成份为砂岩,灰岩,砾岩等,分布于清水河及其它大小河谷中。

篇5

【关键词】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抽象代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32-01

一 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抽象代数”课程是我校2012版培养方案中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抽象代数”的理论基础是由19世纪30年代法国天才青年数学家Galois奠定的,起源于纯粹理性的思考,他在研究困惑人类几百年的用根式求解五次方程问题时,发现了群。“抽象代数”这门课程是围绕群,环,域(最近有些学校又将模的内容加入进去)这样特定代数结构的理论、性质和运算进行研究的,它是学习代数与几何,交换代数,李代数等学科的基础,同时它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抽象代数”原本属于抽象成分高,理论成分大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需求,人们在考虑应用的同时又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然而任何科学研究到最后都归结于数学的研究,作为数学三大基石之一的代数学,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因此建设和完善代数学精髓课程——“抽象代数”就显得尤为重要。

2.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献,它反映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完善的教学大纲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反映这门课程建设的关键。

其次,选择一本好教材。教材对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难易程度上都是该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编写了一部《抽象代数》讲义,经两年多的试用觉得效果不错,现在正将其修改完善出版成教材。

最后,为配合教材的学习,编写了习题册等,总之,要创造一些好的“硬件”,营造一个好的学环境,剩下的就是一些“软件”的实施——教学改革的切入。

二 教学改革

由于“抽象代数”这门课程具有较抽象、定理证明多的特点,对初学者来说不像学“高等代数”那样容易理解掌握,为此我们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在内容上采取多加一些学生易于理解概念的例子,让他们感到定理不是孤立的存在,抽象代数不再停留在抽象上了。此外,为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改革上由以前单一式老师讲授改为研讨式教学,每章讲完后留出几节课,老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发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各抒己见……通过这两方面的改革,我们希望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它的实际背景,都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上升到数学而形成了这个概念的。因此讲述这一步很重要,然后给出数学上是怎样描述这一现象的,即反映这一问题的数学概念。有了这个概念由此派生的性质,以及后面的定理、推论等。为了不使学生感到抽象代数的抽象,在概念之后就列举一些例子。同样在讲性质、定理等,也在其中加入好的例子,这样学生易懂且跟着教师讲授的内容、思路走。

2.教学方式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单一式教学,即主讲教师一人讲授,试行研讨式教学,它对“抽象代数”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不局限于教材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从群的同态基本定理的证明到环的同态基本定理的证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可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前沿内容与成果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延续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领略到数学发展的进程。

三 结束语

“抽象代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对当前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只是进行初步的探索,愿同行们任重道远勇于探索,提供更多的有益建议,以共同推动我们的事业。

参考文献

[1]胡乃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4)

篇6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课程学习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课程建设能力与水平,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巩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成果、提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美誉度与课程建设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滞后,数量少一般意义上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在此,我们仅对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进行定量比较。2007-2010年,教育部共评审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209门,而同期普通高校本科精品课程有1649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有801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数量较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差距很大,这反映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应当说,这基本上反映出了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制约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数量。从进一步的比较可以看出,2009年网络本专科生招生数约为普通本科或普通专科招生数的一半(由于学制不同,采用招生数比较),但国家精品课程数则只有普通本科的1/8、普通专科(高职高专)的1/4,相对而言差距很大。从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绝对数与相对比较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还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

(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资源适用性不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要求具有一流教学内容、一流资源和教材,要求具备较高的质量。开展课程建设,首先就要设定恰当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学习内容、开发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知识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拓展性。选择了一流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建设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往往要求有丰富的资源,“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2]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文字教材大多是由本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编,这有利于保证教材编写的学术水平,但一些教材过于厚重,没有有效把握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学生负担较重。有的教材比普通本科教育的教材还厚很多,学生要把教材从头到尾看一遍都相当困难,因此必须精简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首先就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教材建设应该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习者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广度、深度与难度,并保证编写质量。第二,资源建设同质性较强,一门课程的多种资源未能实现有机协同与互补,一些课程的文字教材、教学录像、文本辅导内容重复度较高,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是重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远程高等教育是面向“职业人”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理应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维。然而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本位”的教育质量观依然根深蒂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高水平的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案例,缺乏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深入探索与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资源质量尚有待提升。

(三)缺少学生参与,资源应用程度不高应当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极努力,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有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点击率不高,学习活动参加者不多。虽然有教材、大量的网络资源,但一些学生却很少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或者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无疑会加剧考试的风险。即使是一些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学生参与程度也不高。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碰撞,教学目标难以圆满实现。这里面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如学习条件的限制、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有学校、教师的原因。不管基于何种原因,学生参与程度应该视为精品课程评审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美好愿望、辛勤劳动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才能收到实效。而精品课程应该是重实效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必须是学生参与程度高、整体教学效果好的课程。

(四)受益面不广,示范性不强精品课程必须是示范性课程。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教育部规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必须免费上网开放,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与预期的目标仍然相距甚远。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精品课程上网免费开放后,却很少有人去浏览、学习,课程建设团队也很少与外部学习者互动、沟通,精品课程处于一种被冷落的状态。“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工作就停止了”;“绝大多数精品课程的交互平台都是在评审期间启用,评审结束之后就无人问津,有些课程在评审结束之后,偶尔有学生在平台中提问也没有教师作出解答”。[3]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共享程度不高,辐射力不大,模仿与学习者甚少,对同行与本学科的帮助有限。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建设者的主动公开、推动共享是必要的,但仅把课程资源挂在网上是不够的。显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增强示范性,提高共享程度,增强辐射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

二、加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范,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品质要建立一大批高水平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首先就要提高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整体能力与水平。而要提升课程建设整体品质,需要建立一个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一门课程多少个学时,每节课多少分钟,这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缺省。但在成人高教领域,虽然在专业教学计划里面也有课程及学时数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五花八门,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学点实施差别很大,各个远程教育机构的课程建设也是各有一套、花样繁多,这显示了成人高教的灵活性,但却缺乏统一性与可持续性,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立足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基本的、恰当的课程教学规范,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为了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整体品质依然欠佳,精品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显然,要提高远程高等教育的整体课程建设能力与水平,仅仅依靠院校的自律是明显不够的。建立一个政策性的课程建设规范或教学指导纲要日益凸显其必要性,条件也已经基本成熟。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范可以作出如下规定:每门课程都应有主持人或责任人;每门课程都应有两种以上资源,除文字教材外,必须还有一种系统讲授或讲解的网络资源,如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必须有实时的师生交互的教学活动,如面授课或BBS讨论;每门课程都应有平时作业,并有评阅记录;每门课程都应有一定的课程建设与维护经费或赋予一定的工作量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应具有强制力,以保证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赋予各高等学校办学自,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教育智慧,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提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推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缺乏。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10)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具有与课程相关的深厚专业背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师德好。主要人员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有相关教学、科研论文和成果”。[4]然而,毋庸讳言,在目前的远程教育领域,既有“深厚专业背景”,又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是非常少的。普通高教领域的专家往往缺乏网络教学经验,而从事网络教学实际工作的人又往往缺乏深厚的专业背景,学术造诣不高,因此必须努力培育网络教育“自己的名师”。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就要转变观念,要提高网络教育质量,需要建立一支一流的专任教师队伍,不能过多地依赖外力。其次,要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大研究生的比重,加强培训。教师应该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三要尽可能吸纳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必要的报酬,要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而不能以获取国家精品课程的名誉为主要目的。事实上,只有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成长,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与课程建设能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精品课程。除了学科带头人的缺乏以外,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很少有专业教学设计人员的身影。课程建设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缺乏对教学规律与学习者特征的深入把握,课程建设精细化程度不高。而在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团队中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往往是不可缺少的,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正是英国开放大学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科专家未必是教学设计专家。没有高水平专业教学设计人员的参与或指导,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渗穿其中,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就难以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就难以涌现育人的经典之作。

(三)强化到课学习,实现教学相长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低,应该说是网络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绝大多数网络教育学生是在职的,工学矛盾突出,但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而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如果一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很丰富,但很少有学生去点击、学习;如果平时作业设计科学、合理,但学生却没有按要求完成;如果实践教学计划设想美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流于形式乃至形同虚设,那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很困难,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就是一句空话。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知识基础与学习条件,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总体设计与资源建设,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应该让绝大多数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就能够达到,而不是只有那些资质聪颍、又很勤奋的学生才能够达到。资源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多”,而应首先满足学习者最基本的学习需求,把这些资源做“精”。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组织实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工学矛盾、家庭事务繁多等原因,学习者往往难以到校学习,但至少应“到课学习”。不管是面授课、电视课、还是网络课,学生都至少应该“到场学习”,并有学习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记录应该作为学习者课程学习成绩的必要的构成部分,不能缺省。而要提高学习者的“到课学习率”与“到课学习质量”,就要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而这显然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与教学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喜的是,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制定者已经关注到一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应该要求注册学习者“人人到课”并有学习记录,到课率至少应该达到80%;教师应该及时回复学生提问,不得低于90%,这种定量的要求是必要的。通过多种措施促使师生、生生之间亲密互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

篇7

 

一、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目标

 

随着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复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顺应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都开展了双语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企业管理范围内各岗位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外语了解更多的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动态。

 

二、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双语课程建设是有必要的,但要真正达到其目的,还必须确立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的不同优势,使之融入学校教育中,产学研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为一种开放式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教师,而是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来自生产部门、研究部门的一线知识,充分参与这些部门的实践工作。另外,要解决双语课程建设在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比如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外聘企业导师、借用“外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

 

1.做好教材建设

 

在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教材的建设往往会关系双语课程建设的好坏。一般来说,教材的选用无非是使用外来教材和自己编写教材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来说都是可以考虑的。

 

(1)选用合适的外来教材

 

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是外语原版教材或外译版教材。但事实上外文教材与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往往不太适应外文教材讲述知识的方式,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首先应该是确立一个观点,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并不一定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选用外语和汉语互译的配套教材就可以了,但这个教材应该是翻译比较准确、内容比较符合学生阅读习惯、难易程度比较适中的。

 

(2)组织编写教材

 

如果没有合适的现成的外来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就要想办法利用产学研教育模式,自己组织校内外力量,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作为试点,把双语教材的编写作为精品教材来抓。自己编写的教材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按照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某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作为指导性内容,遵循教学进度计划,整合教案、试题库等资源形成教材内容。

 

2.进行示范课程建设

 

(1)确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有多种,目前大部分学校主要采取的是一种选择型、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挑选某专业的一两门核心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或示范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获得一些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该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最好也采取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

 

(2)选择示范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应该先选择该专业的基础类课程,比如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示范课程。因为这一类课程相对来说,学习的难度并不大,课时比较充足,又是专业基础类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从一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时就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便利。

 

在确定双语课程建设的示范课程后,应结合产学研教育模式将此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部分,比如确立相应的教学改革类课题研究,在双语示范课程建设期间,以聘请企业、研究机构人员到课堂听课、讲课,设计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意见,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邀请企业和研究机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2.开展课程教学建设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中还应注意做好课程教学建设,主要是要创新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创新教学内容

 

非英语专业学生要通过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只依靠课堂学习难以掌握该课程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要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双语课程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应该推荐外文文献、书籍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做好课前预习。

 

(2)创新教学方法

 

在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创新上,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特点,积极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可以大胆改革,尝试以互动式教学为主,由学生自愿提前做好准备进行知识的讲授,或是在课堂中由学生先提问,老师再讲授的方式进行讲授。或者是借助企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开展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

 

4.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双语课程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中试点双语课程建设的也不多,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很多学校,双语课程授课的教师有较大的选择权来选择双语教材、确定双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双语课程建设开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双语课程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全面型教师,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能较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所以要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必须重视师资的培养。一方面,注意对师资的培训。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教育的优势,实行双师制,把校内的教师送到企业去接受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注意引进符合条件的新教师,为双语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篇8

摘 要: 把党建工作和慕课结合起来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大学生学习党建课程的渠道和领域,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提高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本文就从慕课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先后探讨了大学生党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慕课环境下大学生党建课程建设的现状和不足之处,最后分析了如何完善和改进高校的党建工作在慕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网络发展 大学生党建课程 慕课环境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飞快发展,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多元的环境下,人们处理和接受信息的手段更趋于网络化。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现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活动和娱乐休闲的聚集处,高校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主流社交手段,将党建工作与慕课融合到一起,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是在时展的前沿,高校的党建工作就越是紧迫,如何在新形势下更高效地做好大学生党建课程的建设工作,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慕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党建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在线性、大规模化。各高校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开展高校的党建工作,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和先进之处,将党建课程建设的工作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慕课教学范式的样态与特征

1.慕课的发展历程

慕课一词最早是由加拿大研究员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是MOOC,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分别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式的、Online在线的及Courses课程,意思就是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网络课程。从2012年的“慕课元年”到目前为止,全球慕课课程的在线注册用户已经达到千万人左右,而且注册速率在不断增长,以美国居多。就慕课在中国的发展而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慕课传入中国的时间相比其他国家要晚,但是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中国的两所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率先加入慕课课程的平台,引领高校纷纷加入慕课的潮流。中国各个高校的优秀学子开始接触慕课、了解并参与慕课平台,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在高校大学生中受到广泛的欢迎。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在慕课平台上的注册人数已经位居全球第五的位置,其中学生占多数。由此可见,慕课在大学生中的推广非常成功,更有利于高校对党建课程建设的实施和部署。

2.慕课教学的基本形式

慕课的教学形式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根据各个学科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对教学形式进行转变,主要是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教学环节体现的。首先就是课堂讲授环节,本环节是慕课平台上的核心阶段,但是和线下的课堂讲授不同,它的教授时间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或许更短;其次就是阅读环节,学生可以在零监控和零考察的环境下在线进行阅读;还有就是问题探讨和学习小组环节,学生可以在网上的社区和论坛、讨论组等聊天工具上与老师还有其他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和问答;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测试评估的阶段。在这一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家庭作业及期终考试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最终的学分是通过学生在期终考试中的成绩决定的。

二、慕课环境下大学生党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慕课的开放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慕课平台的一大特性是开放性,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机制对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在推行党建课程建设的工作中,要认识到党建课程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手段和研究专长,比如有的教师喜欢搞理论分析,而有的就擅长誓言体验,大学生也是一样。高校要基于这种现状和特点,加大对党建课程的开放程度,充分利用慕课的平台,将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需求合理、适当、有效地组合起来,结合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党建课程建设,以理论武装头脑,并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2.慕课的协作性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学习关系

新时期下的大学生通过每天都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审美情趣和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党建课程本身由于其特殊的理论性和文字性,学生大都不感兴趣,学习效率普遍低下。高校党建课程建设要不要继续延续传统的课堂讲授,答案毋庸置疑,当然不可以。高校教师要主动结合当前慕课平台的协作性,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局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使高校党建课程建设通过组建课程团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一些党建教学的项目和课题分布给不同的学生团体,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沟通,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和技术手段,自觉了解相关党建知识和文献,在合作中加强大学生对党建课程的学习,同时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性。

3.慕课的共享性有助于均衡教育资源的发展

目前在国内,首次将党建课程建设通过慕课平台推广和学习开来的活动主要是在上海高校共享中心的带领下,包含清华、北大及人大、复旦等国内名牌大学共同参与建设的开放式的在线党建课程。可以看到参与党建课程建设的都是国内思想政治理论专业领域的名牌讲师,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大家有目共睹。广大师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的共享性,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公平同等条件下学习高水平高质量的党建课程知识。与此同时,在慕课环境下,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n时,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实现线上实时沟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论和借鉴,取长补短。这样高校党建课程建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通过信息的双向传输,教师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了解学生对党建课程体系的学习效果。

三、慕课环境下大学生党建课程建设的不足

慕课平台的构建是基于网络媒体的技术手段,当然也会带有网络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慕课的自由和无监管性,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不能完全保证学生依照专业知识架构来完成建课程的学习,不能保障培育出专业的优秀人才。其次就是不能帮助学生情商的培养。慕课的在线学习方式通常是学习者单独坐在电脑旁观看视频,只是通过网上的虚拟空间交流学习,没有表情和仪态的代入,缺失言传身教的因素,不利于学生情商的养成。最后就是缺少面对面的灵活性,学生如果对党建课程有疑问,只能通过重复观看学习视频或者师生之间的机械性问答,难以保证因材施教。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慕课平台虽然对高校开展党建课程建设有很大的推动性,但是存在不足,高校师生要正确认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规划,更好地将高校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四、完善慕课环境下大学生党建课程建设工作

1.以问题逻辑为导向建构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

党建课程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对于党建知识的传授,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把重心放在“教什么”上,老师的硬性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此,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显得迫在眉睫。各高校应该以问题逻辑作为导向,建构高校创新型党建课程建设体系,让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的文字展示和罗列,而是以一种有辑串联的问题的形式将党建知识通过慕课平台的方式链接在一起,层层递进,实现师生线上和线下的亲密互动,方便学生自由规划自己的学习安排,同时有利于老师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以讨论解答为导向创设“翻转课堂”教学环境

高校慕课平台的推广为“翻转课堂”的党建课程教学建构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在我们所说的“翻转课堂”里,学生事先通过观看教师录制完成的党建微视频和相关学习资料,在真正的课堂时间向教师请教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一一给予解答,同时改正学生的家庭作业。在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的问题。其中,教师能否利用慕课的问题逻辑为导向设计党建课程的微视频是核心要素,增强学生对党建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是目的。慕课环境下的大学生党建课程的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建构很重要。

3.以协同合作为导向构建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学关系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听,而慕课时代则很好地转变了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党建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性设置教学活动,正确定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角色。慕课的教学环境很好地顺应了这一设计理念,其O2O模式的教学活动更是得到高校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高校的党建课程建设应充分结合慕课协同合作的平台特点,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对党建课程体系的建构和研究活动,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分析案例,互相交流。这样老师们不仅可以对党建知识体系的研究更深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视域也更广阔。

参考文献:

[1]张挺,高飞.课程化视角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经贸实践,2015(9).

[2]解广夫.高校隐形课程建设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8).

[3]陈楚瑞.高校学生党建活动课程化的路径建构[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

[4]杨明辉.普通中学应用慕课意向及推进策略研究――以C20慕课联盟(高中)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6.

篇9

关键字: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65-02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以及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从学生个人主观的角度来说,大学都是他们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建立知识基础、塑造自我、充实自我、修正自我的重要时期。然而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与他们之前的经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突然迷失自我,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无法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试试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定位,分析当前环境形势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为自己选择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的个人发展战略蓝图,并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反映了在高校课程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如何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明确两个问题:目标是什么?对象是谁?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这个课程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实现高校怎样的长远目标,这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就业工作的使命是:为20年后,清华毕业生在国家重要的地域和行业成长为杰出人才进行战略性布点。而职业生涯课程作为清华大学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使命,除此之外,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就业系列讲座、就业研究等也都是为了这个整体目标而进行的。多年来,有了这个长期使命的指引,清华大学的就业工作成绩有目共睹,而其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设成果也备受瞩目。明确了长远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也就有了方向,依据长远目标,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如清华大学的职业指导课程的目标是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大学生活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创业与商业运作的基本知识等等。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对象是谁?有何特点?他们有哪些需求?不同的对象,其特点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就拿福建省来说,而本科院校分为本一与本二批次(按高招录取分类),本二批次中不乏民办院校,其中较为特别的是独立学院——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它具备四个基本特性:投资主体的社会性、办学主体的多元性、民营机制以及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介于公办本科和专科之间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其特殊性:性格——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集体观念差;能力——文化基础薄弱,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心理——自信心不足,期望值高,心理压力较大。对于他们来说,需求也有他们的特殊性,其中包括对内容的需求、对教学方式的需求、对课程难易度的需求等等。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来设计,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资源,使其更具有专业化、个性化;有的学生希望能开展体验式教学方法,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具实践性并且能充分展示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有的学生希望能调整课程的难易度来符合学生的吸收程度等等。笔者认为了解学生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学生访谈以及对不同类别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再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篇10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教学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原本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测验、、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借助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精品课程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评述

1.重开发、轻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评”而建,而非以“评”促建,成了“一评了之”的迎评工程。

2.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教学资源建设,除了课程基本教学课件外,缺乏其它丰富的多媒体教辅资源。

3.建设技术落后、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技术落后,仍采用诸如静态网页技术搭建网站平台,内容维护必须由开发者重新更新页面才能完成。对于缺乏网站开发经验和技术的课程建设者而言,网站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门槛高,妨碍课程自身的建设。

4.缺乏交互性、实际利用率低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在线交流、信息公告、习题答疑、博客等之类的在线交互模块,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基本资料的服务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达到网络课堂教学相长的目的,长此以往造成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极低,不但无法实现相应的教辅功能,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后期内容管理不到位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对用户互动信息的内容管理功能,给不法用户利用开放的交互平台垃圾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造成系统感染病毒、木马,严重危害信息安全。

二、加强和改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措施

1.科学设计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在“系统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稳定”原则下进行设计与搭建。系统化原则是指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仅与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耦合,同时保留各种通用接口,成为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搭建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素材库管理和互动教学交流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该平台应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和强化平台功能,使其涵盖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简化操作,提供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等,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安全稳定原则是指,建立与平台系统配套的安全服务机制,通过分级管理、专人维护、用户安全注册、数据定期备份、设置防火墙和配备安全性能高的服务器等安全保密措施,保证平台的有序运行。

2.将网络建设贯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网络建设常态化。首先要强化网络的媒介角色,即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通过网络进行,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对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将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要将网络建设本身明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作为申报评估、阶段评估和鉴定评估等各类检查评估的观测点和重要指标,从而在机制上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提供动力,避免“重申报轻建设”、“重一时突击轻持续发展”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宣传和专业化培训,深度利用网络平台

为使网络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并将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相统一,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培训环节。在教师范围内,首先要通过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熟知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培训开展得更加专业和深入,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研究,合理、充分地利用平台功能,从而使网络成为辅助与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

总之,加强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使然,而建设过程又能够使建设者与广大学科教师共同受益。精品课程建设者在对优质教学成果进行梳理、表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得与失集中反思、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迁,这对于建设者而言,无疑是智慧的又一次升华。而对于广大课程教师而言,则能够增加其行动的理性成分。因为精品课程网站不再是由纯粹的“产品”(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构成,还包括了这些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比如,精品课程讲授内容的取舍原则、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作业和问题的设置意图、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智慧型资源的明确说明。显然,对后者意义的清晰表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网站其他教学资源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科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能力,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将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成昆山,李广智.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7703-04.

[2]肖来胜,王郑霞.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