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清洁生产 评价 纺织行业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59-0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社会就业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纺织业也是一个高污染行业,是废水、COD等污染物排放大户。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纺织业被列为重点污染行业。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印染行业污水排放总量居全国制造业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业污水排放也是来自印染行业,且有着污染重、处理难度高,废水的回用率低等问题。因此,纺织行业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进行清洁生产分析与定量评价,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评价指标

按照清洁生产的原理,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出发,针对纺织行业的生产特点,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四大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1]。

1.1 原材料指标

(1)毒性。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2)生态影响。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3)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再生的程度。(4)能源强度。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5)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1.2 产品指标

(1)销售。产品的销售过程,即从工厂运送到零售商和用户手中的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2)使用。产品在使用期内使用的消耗品和其他相关产品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3)寿命优化。在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寿命是越长越好,但有时并不尽然。寿命优化就是要使产品的技术寿命、美学寿命和初设寿命处于优化状态。(4)报废。产品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1.3 资源指标

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水耗量、能耗量和物耗量来表达。资源消耗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1.4 污染物排放指标

污染物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水污染物BOD5、CODCr、SS排放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代表着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和管理水平。

2 评价等级的划分

清洁生产评价可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两种,原材料和产品指标在目前的数据下难于量化,属于定性评价,因而粗分为3个等级,即分为高[0,0.30]、中[0.30,0.70]、低[0.70,1.00];资源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易于量化,可做定量评价,因而细分为5个等级。每个分指标的等级分值范围为[0,1.00],按基本等量、就近取整的原则划分不同等级,分为清洁[0,0.20]、较清洁[0.20,0.40]、一般[0.40,0.60]、较差[0.60,0.80]、很差[0.80,1.00]。

3 评价方法及权重的确定[2-5]

清洁生产评价采用分级对比评价法,按下列公式计算清洁生产水平等级分:

E=∑AiWi (1)

其中,E为评价对象清洁生产水平等级得分;

Ai为评价对象第i种指标的清洁生产水平得分;

Wi为评价对象第i种指标的权重。

各大类指标包含若干分指标,指标体系权重值总和为100,各指标权重值代表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指标在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为保证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在各项指标的权重确定过程中采用了专家调查打分法,主要从原材料、产品、资源、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进行打分。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评价方法,总体评价结果>80,为清洁生产水平,70~80为传统先进,55~70为一般,40~55为落后,

4 纺织行业清洁生产评价应用实例

4.1 企业简介

本案例中的企业是一家台商独资企业,于2000年6月被批准设立,注册资本550万美元,投资总额为770万美元,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15000多m2,生产厂房面积约为1800 m2。企业主要产品为针织布染色加工,年生产能力为8000 t,年产值在5000~8000万元。

该企业拥有全套进口染色机、定型机、电脑对色系统,还拥有先进的针织平幅缩炼机。企业注重环保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在“三废”处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司拥有先进的印染废水处理设施。既满足了生产用水的质量要求,又保证了在上级历次的环保检查中都获通过。该企业符合当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和谐的要求。现就该项目,对其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4.2 指标评价分析

(1)原材料指标评价。

公司生产用主要原材料为坯布,存在10%的杂质,杂质通过精炼工序进入废水,造成废水COD增加及物料流失。辅料主要为染料、碱及助剂。染料着色率为95%,部分进入废水中;碱液经过中和后排入污水管网;助剂经反应后,基本全部进入废水中。因此,从生产原料上分析该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较高。

(2)产品指标评价。

企业支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设备工艺水平,先后购买了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J型缸)、高温高压卷染机(横开门)、常温常压卷染机(平缸)、高温高压喷射染色机(O型缸)、羊毛衫染色机(缸)。

企业购买台湾电脑自动滴定机,其主要作用提高打样对色成功率及提升打样速度。完全以电脑控制系统来控制染化料的滴定,自动投放及配方数据存储。此外,企业所有染机的电脑全部集控在中央控制室,该系统自动控制染机的升降温、出水次数、染机的工艺执行率。染机的电脑配备了触摸屏,实现工艺参数设置、程序编辑、状态显示、自动记忆曲线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企业降低了能源,增创了经济效益。企业染色过程采用高效活性染料,在所有染料用量中占70%以上,其着色率大于95%,降低染料的消耗的同时减少了废水的产生。过程控制计算机化,便于掌握生产进度原物料成品,以达有效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该企业工艺及设备较为先进,自动化水平较高,能够针对产能、产品品质进行精确管理。

(3)资源指标评价。

企业的资源消耗主要为水耗、电耗和蒸汽消耗。

该企业用水接自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压力为250 kPa,2009年生产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购入自来水67.69万m3,其中:主要生产系统用自来水58.214万m3,辅助生产系统用自来水8.122万m3,附属生产系统用自来水为1.054万m3,管网损耗为0.3万m3。公司全年净用河水47.34万m3,其中主要生产系统耗用河水44.432万m3,附属系统耗用河水1.488万m3,损耗河水1.42万m3。

该企业外购电力,从10 kV电网上购入电量776.62万kW·h,则企业全年净消费电量为776.62万kW·h,其中主要生产系统用电量为689.251万kW·h,辅助生产系统用电量为62.129万kW·h,附属系统用电量为15.532万kW·h,损耗电量9.708万kW·h。

根据2009年生产记录,该企业全年购入蒸汽47535 t,则净消费量为47535 t,其中主要生产系统用蒸汽为46346t,附属系统用蒸汽为951 t,损耗238 t。

从上述数据可知,染色布生产中新鲜水满足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中现有印染企业棉、麻、化纤及混纺织物新鲜水取用量≤2.5吨水/百米的要求,但用水量仍然偏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公司产品结构以厚型织物为主,其质量要求非常高,耗水量较大。

(4)污染物排放指标。

企业产生废水主要为染色排放的染整废水、水膜除尘的水洗水以及生活废水等。公司废水排污口1个,排水量约为1500 t/d,废水经预处理达到COD

企业的废气处理采用水膜除尘,燃煤蒸汽锅炉产生的SO2、NOx、烟尘等废气经水膜除尘装置后,通过排气筒排放。企业的固体废弃物若为一般废弃物则燃烧或委外处理,产生的危险固废一律委外处理。总体来说,该企业各种废物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4.3 评价结果

综合各项指标评价情况,该项目清洁生产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原材料指标为21.7分,产品指标为12.8分,资源指标为20分,污染物排放指标为24.2分,合计总分为78.7分,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等级达到传统先进水平,这说明该企业总体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资源及污染物排放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5 结论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从本文所举的案例可看出,当下的纺织企业在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方面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6~8]。

(1)资金问题。

由于社会外部缺乏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必要的资金支持及相关经济政策,大多数中小型纺织厂没有生物处理设施,只有在一些厂中采用了沉淀或一级处理以减少废水中悬浮固体的浓度和一部分的BOD,一些中小型纺织厂还采用了化学处理法(如絮凝);一些稍大型的企业即使实施了清洁生产,也是采用无/低费方案。这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不好,缺乏资金,企业有积极性搞清洁生产,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2)技术问题。

纺织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各种染料等而产生严重污染。目前,纺织印染企业传统工艺落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以硬件投入为主,对工艺节能减排重视度不高,大部分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废物也不能很好的回收利用,技术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实施清洁生产缺乏技术支持。

(3)市场机制不健全。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对清洁生产的市场拉动力不够强,市场驱动机制缺乏。环境污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原因所致,当一个企业可以随意把废气废物排到企业外部而不加净化处理,外界没有达标限制,它不需要相应补偿也可获得额外受益时,企业当然不愿意增加投资进行污染治理、实施清洁生产的,从而导致“市场的失效”。目前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激励和限制措施,这是清洁生产不能大范围推广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5.2 解决对策

(1)政府采取有效机制。

针对“市场的失效”,有效的措施是政府行为结合市场手段,建立有效的竞争环境,推进清洁生产,除了方法科学,技术可行,操作可行,效益良好以外,还要有一套相应的配套政策,比如应有鼓励节能、降耗减污,环保指标达标的政策,此外,推行清洁生产的资金融资渠道、方式、办法以及动力机制。另外,政府要帮助企业努力建立起从原料到纺织、印染直至成衣的完整的清洁生产产业链。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今后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把清洁生产放在重要地位。深入贯彻科技创新精神,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应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服务。

(3)加强废物的再循环使用。

纺织生产的清洁化不仅仅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们的健康安全,还包括废物的再循环使用,对于有用的资源,要有充分的回收措施,比如从洗毛废水中提取羊毛脂和各种化学溶剂,采用丝光淡碱在印染废水中回收碱液,用超滤法在染色废水中回收染料等都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降低废水的色度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彭林.清洁生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3):79-81.

[3] 白保柱,邓明,罗涛,等.清洁生产分析与评价实践[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24(5):36-39.

[4] 刘舸,许冠英.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实证研究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3(1):110-113.

[5] 张秋根,王桃云,熊辉,等.清洁生产评价方法[J].中华纸业,2003,24(5):23-24.

[6] 徐谷仓.加强能源管理,大力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一)[J].纺织科技进展,2008,4(2):32-33.

篇2

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试论述了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从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及改善贸易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实现我国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出口贸易作为纺织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地位尤其突出,在我国整体对外贸易领域及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我国纺织品出口一直走在低质低价以量取胜的道路上,我国是纺织大国但非纺织强国。《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及《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我国要向纺织强国转变,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这两个文件中的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指狭义的可持续发展,即纺织工业要向资源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中的可持续是广义的可持续,而并不仅指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纺织工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纺织工业可持续是纺织工业出口贸易可持续的最基本的前提,另一方面,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一、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体现在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量”的增长并且保持稳定增长的能力。对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出口数量方面的增长或者出口规模方面的扩大。

其次,贸易资源保持持续稳定的供给。贸易资源有两种:一是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的或经过简单加工的资源,二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各种要素,包括各种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纺织行业出口贸易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两种贸易资源就必须保持持续稳定的供给。

第三,纺织行业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处于递增状态。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构成了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出口贸易发展的核心部分,出口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对包括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等各方面的整合、协调和优化,以保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配合。

第四,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较高的贡献率。主要体现促进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创汇、解决就业及对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这些作用有的是无法用数量指标来直接度量的,但却是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五,纺织行业对外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国际分工利益的持续扩大。贸易条件不仅能反映各国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还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的长期发展。纺织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善纺织行业对外贸易条件并能拉动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分工利益的持续扩大。

所以,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于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正如可持续发展不等于发展一样。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实本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整个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因此,研究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问题就是要研究如何使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可持续性,最终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纺织出口贸易。

二、实现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纺织产品也是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拳头产品。扩大纺织品出口贸易,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而言,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愈加严峻的贸易形势对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改善贸易环境,提高纺织企业和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我国纺织行业极其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制胜的杀手锏。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只能以低价量大取胜,而随着劳动力成本及原料成本的提高,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低价优势也在逐渐减弱。因此,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纺织行业及纺织行业出口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根本途径。政府、行业协会及纺织相关企业都应认识到技术进步与创新对我国纺织行业极其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政府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纺织行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实行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和财政贴息,鼓励企业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纺织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要树立创新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及行业协会的技术创新行动,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并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吸收与创新,充分、合理的利用政府及行业协会提供的一切便利条件,提升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竞争力,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二)实施纺织品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中国的纺织业生产能力很大,但没有国际著名品牌,只能在国际分工中从事附加值比较低的一般加工,这对我国纺织行业和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纺织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势品牌,关注市场流行趋势,造就品牌效应。要实施纺织品品牌战略,应同时注重两个方面。

(1)重视品牌的内在本质,即产品的质量。品质是竞争力的基础。纺织品的内在质量主要包括优质的面料、时尚的设计、先进的工艺等。优质的面料是创造纺织品品牌的基础,也是时尚的前提和基石,而时尚的设计可以说是品牌的生命,纺织品出口贸易要想不断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满足市场追求“时尚”的需要。先进的工艺是纺织品质量的保证,也是提高品牌竞争力的保证。因此,先进的设备、工艺以及专业的纺织人才及设计人才是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从“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的必要条件。

(2)重视品牌的策划、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等外在要素。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只依靠提高产品品质是很难实现的,科学合理的宣传和营销手法是强烈的助推剂。目前我国纺织品除少数制造商品牌外,几乎没有较好的中间商品牌,这并不是说我国的纺织品质量不好,而是我们没有重视品牌的策划和营销宣传。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服装企业都应充分重视品牌的推广工作,充分利用行业展会及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便利性,将自身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三)改善经营环境,规避贸易风险

尽管贸易自由化是总的发展趋势,但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内不会消失,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仍然不可避免,尤其是“绿色壁垒”、反倾销以及新兴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蓝色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又称“劳动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要不断改善经营环境,规避贸易风险。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普遍存在劳工条件和劳工环境低下问题,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成为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理由。因此,为改善这种情况,每个企业都应该具备必要的社会责任感,要尽可能地为员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严格遵守《劳动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研究WTO相关规则,积极申请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获得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重塑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为避免中国出口额快速增长带来的贸易摩擦和限制,可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即到纺织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让更多中国品牌的产品在国外生产、销售,让更多中国品牌的产品标上外国制造的标签。第三,为避免企业无序竞争,行业协会及其他纺织行业相关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尽可能地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制止内部恶性竞争,同时,要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对违规企业给予适当的处罚;第四,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外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协调方式减少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发生;第五,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建立贸易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动,对贸易风险做到提前预防与预警。

(四)实施绿色纺织、低碳纺织、循环经济纺织

资源与环境历来是纺织工业面临的两大问题,也是纺织工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纺织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资源、环境友好型道路,实施绿色纺织、低碳纺织和循环经济纺织,这既对纺织工业极其贸易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又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大国责任。在新时期,培育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第一,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污染排放、碳排放,发展循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第二,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业发展、生活提高过程对环境危害和资源消耗的代价最低。第三,要通过提高队伍素质,提升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行业管理,形成价值共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第四,纺织行业针对新时期的主要约束,脚踏实地解决以下几个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是加快解决开拓新型纤维资源的问题,大力开发高技术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大力开发超仿真化学纤维,节约农业纤维用耕地,发掘天然纤维潜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纤维循环技术,缓解棉纤维、合成纤维原料不足的压力;二是把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产业链全过程,实现减排和节约用水的大目标 ;三是加强从教育、科研、生产、营销全方位倡导可持续生产方式。

三、结束语

我国要实现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尤其是从纺织出口大国向纺织出口强国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必经之路。纺织行业与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纺织强国的号召,紧扣纺织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到自身发展战略中去,高度强调和重视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积极创建自主品牌,改善贸易环境,以最终实现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春光,周柯,马小龙.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J].国际商贸2012(05):212-213.

[2] 陈秋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内涵和评价指标[J].江苏商论,2008 (6):62~63.

[3] 罗琳.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 (32):9~10.

[4] 吴志婷.我国纺织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4):108~110.

[5] 陈卫红.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05).

篇3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服装纺织行业; 财务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介绍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是Hotelling于1933年率先提出来的,也称为主分量分析。该分析法是基于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指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变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变量以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基本思想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成新的少数几个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这些新的综合变量称之为主成分。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值带来的偏差。主要步骤如下:

1.选取指标及预处理原始数据。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2.确定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R,R=(rij)pxp,其中,i、j=1,

2,…p,rij为指标i和指标j相关系数。

3.确定主成分。由R的特征方程求出R的p个特征值与相应的特征向量A1X1+A2X2+……+ApXp,其中Xi为原始变量。

4.最后选取主成分的个数k。实践中主成分的个数一般由累计方差贡献率决定。一般当k大于80%时,就可以用k个主成分来表示原有指标而不会损失多少信息。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

近年来中国服装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不断促使湖北省服装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抓住“中部崛起”这一契机,湖北省服装业不仅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尴尬局势,还使得骨干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提升,中小服装企业纷纷崛起,同时,湖北省“汉派服饰”已发展成为全国服装几大流派之一。

本文拟选取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沪深上市公司2011年财务报告中的有关指标,打破区域差异,选取了同一行业不同地域的17家企业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湖北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在整体行业中的综合排名情况。本文剔除3家对外公布的报表数据不能够满足进行研究分析需求的企业,故以余下的1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14家样本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湖北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只有美尔雅和ST迈亚两家,相对于国内资本市场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具体指标的选取和计算公式

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本文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能够反映机械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有高度的概括性,覆盖面应具有广泛性,单一的指标只能反映企业财务的一个方面,而整体指标体系需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综合水平。3.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取重舍轻,由主及次地选取各项指标,尽可能从各个角度来体现企业的财务特点。4.可操作性原则。由于某些指标的数据不易取得,或取得这类数据需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且取得成本较高,所以在指标选择上对此类指标不予考虑。5.客观性原则。指标应具有客观性,只有真实客观的指标体系才能正确体现企业财务的整体水平。

根据上述指标的选取原则,并结合本文案例分析的具体需要,将企业财务综合水平从每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五个方面选取了14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具体各项指标及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其中,X1,X2,…,X14分别代表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三)研究数据的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财经网(http://.cn/)中各个样本企业对外公布的年报、半年报和季报,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通过网上查询和借助Excel表格,分别计算出对应于上述14家样本企业的14个财务指标值,这些数据值即为用于本文研究分析的原始数据。

(四)在SPSS17.0中的主成分分析会自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上述选取的14个指标之间相关性不够,且KMO值过小,不能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需要对贡献率不大的指标进行删减,因为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变量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要求能通过统计检验,故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将变量指标删减为10个,这10个指标分别是每股收益(X1)、净资产收益率(X3)、总资产周转率(X5)、存货周转率(X6)、应收账款周转率(X7)、资产负债率(X8)、速动比率(X10)、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X11)、净利润增长率(X13)、净资产增长率(X14),并将这10个指标值重新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标准化后的变量相关性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KMO检验值为0.517,尽管数据间的相关性偏弱,但大于临界值0.5,适于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中P值远远小于0.001,拒绝单位相关阵的原假设,适于因子分析,相关矩阵R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以及碎石图分别如表4和图1所示。

由表4可知,系统共萃取出了4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2.591%,表明了这3个主因子包含了原始数据82.591%的信息量,用它们来考核企业财务绩效具有82.591%的信赖度。同时从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第1个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很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而第5个以后的成分因子特征值都较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进一步说明了提取4个主成分因子是比较合适的。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的不唯一性和各主成分因子与原始财务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旋转,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知:X8、X10、X11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了偿债能力;X3、X14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了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X1、X6、X7在第三主成分上载荷较高,主要反映了每股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X5、X13在第四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主要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能力。被提取的四个主成分可以基本上反映全部指标信息。因此可以用四个新变量代替原来的14个变量。

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得出原始财务指标变量与各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关系:

F1=0.011X1-0.021X3-0.206X5+0.087X6

-0.049X7-0.260X8+0.348X10+0.344X11

+0.139X13-0.080X14

F2=0.120X1+0.459X3+0.129X5-0.104X6

-0.161X7-0.149X8-0.050X10-0.057X11

-0.111X13+0.470X14

F3=0.308X1-0.035X3-0.085X5+0.514X6+0.363X7-0.196X8

-0.034X10-0.037X11-0.002X13-0.195X14

F4=0.063X1-0.153X3+0.466X5-0.170X6+0.068X7+0.296X8

+0.119X10+0.130X11+0.661X13+0.134X14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综合主成分,于是得到财务综合评价函数为:

F(X)=35.45%F1+35%F2+16.7%F3+12.85%F4

=0.1054X1+0.1277X3+0.0178X5+0.0584X6-0.0043X7

-0.1390X8+0.1155X10+0.1125X11+0.0950X13+0.1208X14

将14个纺织服装行业的财务数据代入上面公式进行计算得到财务指标的一个综合排名次序。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财务评价综合排名依次为:雅戈尔、探路者、报喜鸟、凯诺科技、ST中服、众合股份、美邦服饰、杉杉股份、金飞达、大杨创世、美尔雅、红豆股份、众合股份、ST迈亚。但是,从影响企业发展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就可以发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财务发展状况不是很平衡。因为有的企业综合排名靠前,但是某个方面发展不是很理想;有的企业虽然在某些方面排名靠前,但是综合排名靠后。例如:(1)ST迈亚的资产负债率排名靠前,但是综合排名却是最后一个;美尔雅的资产负债率排名中等尚可接受,跟红豆股份差不多,杉杉股份最好。湖北迈亚和美尔雅的总资产周转率都比红豆股份差,资产利用效率不高;存货周转率都比红豆股份略好但比杉杉股份差。(2)此外,流动比率(CR)和速动比率(QR)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前者基准值是2,后者为1。CR

四、对湖北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建议

从上市公司数量上看,截至2011年湖北境内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只有两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这两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连续三年资产负债率在60%以上的公司是ST迈亚,说明其财务风险巨大。ST迈亚近年来已是连连亏损,纺织业务的经营还面临很大的压力,如: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内贸竞争日趋激烈等、公司纺织业务在后期的经营趋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一家美尔雅稍微好点但盈利能力也是在低位徘徊。对此,笔者提出进一步提升湖北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对策:

1.加大培育上市公司资源工作力度。对入选的企业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辅导和外包管理给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出谋划策。

2.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经营环境,支持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

3.珍惜现有资源,加快资产整合,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协调。一是利用湖北纺织服装优势行业的存量资产支持上市公司重组。通过重组,帮助处于不景气行业的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转型;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优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珍惜和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鼓励和支持省内有上市意愿的企业通过重组现有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

【参考文献】

[1] 杨海虹.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国内超市上市公司财务评价[J].商业经济2010(2):15-16.

[2] 刘永东.财务管理中主成分分析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9(8):93.

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方案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06-02

我校在开展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中,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研究内容,利用三轮行动研究对课程方案进行了检验与改进。

在行动研究之前,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构建了数字图像处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图如下表1-1和1-2所示:

表1-1数字图像处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图

表1-2 模块一 photoshop CS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

其余略。

2.以一体化、程序化为原则开发教学材料,如下所示:

3.开发网络教学支持环境。

4.设计利于技能形成的模仿操作、技能形成和技能内化三段式教学流程。

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我们主要检验图像处理能力结构的合理性、教学材料结构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开发的教学网站是否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技术支持:

1.仍有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教师的操作,在完成拓展练习时对教师和其他人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材料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教材对我们期待的学生三维能力目标培养教学几乎起不到作用。

3.开发的教学网站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们更倾向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网络教学环境只起到了书本知识和操作步骤传递的功能,因此在这一轮行动研究后期,教学网站基本停用。

针对这一轮行动研究所暴露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1.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对专业技能的能力目标理解不够,缺乏与工作实际和个人能力发展阶段的联系;

2.开发的教学材料缺乏实际工作情境的创设,知识与技能没能有效联系;

3.对于全日制中职技能教学,本研究开发的教学网站几乎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4.教学活动通过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之前,我们对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如下一些改进:

1.将中职学生数字图像处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层次。

层次1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层次2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三部分内容;层次3是对层次1、层次2内容的概括和整合,相当于通常所讲的技术专家的经验,属于心智技能的基础部分;层次4是调节学生对数字图像进行诊断活动的内部组织起来的心智技能,相当于通常所讲的认知策略。

2.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教材结构排序。见下表1-3所示:

表1-3教材的能力结构排序表

3.教学过程中不再开发使用教学网站,学习资料以本研究开发的教学材料和教室中设立的“资料柜”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和QQ上传。

4.设计以数字图像处理职业活动为导向,适合学生小组讨论,体现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活动。

在第二阶段研究中,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多方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与被邀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可以顺利地模仿并完成专项拓展练习,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仍然表现出能力的欠缺。

2.由于能力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和教学材料的工作情境化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目标性明显提高。

在这轮行动研究中,解决了学生在专项训练中遇到的定向知识不明确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重点解决如何促进学生形成专家技能的问题。

因此,在开展第三轮行动研究之前,我们又做了如下的工作:

1.我们对诊断数字图像处理问题进行定向内容归类(如图1)。

图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力结构系统模拟图

图2 数字图像处理活动的心理诊断程序

2.将数字图像处理心理诊断程序的形成作为中职学生数字图像处理能力形成的最高层次。

3.补充和整理以培养学生数字图像处理心智技能为目标的学习材料。

4.每到单元结束时提供反馈-矫正评价。

这一轮行动研究后,我们通过观察、讨论与反思,得出如下结论:

1.心理诊断程序的建立和反馈-矫正评价手段的实施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完整的心理诊断程序,从而实现了专家能力的养成。

2.在教学反馈―矫正环节中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得学生的反馈―矫正环节进展顺利。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基本确定了有效培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数字图像综合处理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时勘.心理模拟教学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3]时勘.现代技术培训心理学――心理模拟教学・原理・方法[M].云南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

[4]潘菽.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篇5

【关键词】价值链;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49-01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在这些国家中的大企业已经在用非常复杂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竞争情报工作,而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企业,因为它们试图通过竞争情报来获得另一种企业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建立在规模和实力上之,更多的是通过对环境的快速响应、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来体现的。

一、纺织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价值链概念是波特(Po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的,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即价值链,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产业价值体系中。目前,国内纺织业价值链理论研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集中于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纺织业的升级问题。

杨宏翔、张乐才(2010)指出,从我国纺织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产业升级,为此应建立满足全球质量、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各种标准认证体系,并分析了升级战略和升级路径。李陵申、祝秀森(2009)认为国家价值链理论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种新兴范式,而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使劳动者能够更体面劳动,产业转移则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者正是国家价值链下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陈漫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见,竞争情报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包昌火研究员等人提出的竞争情报部门的组织模式为代表,分别对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这四种典型的模式进行优缺点及适用性作对比研究。根据Fold&comPany的观点,没有哪两家企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报系统和工作模式,不可能任何企业都适用。

三、纺织业竞争情报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CI的理论方法、情报系统建设和服务模式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I的理论方法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等竞争活动,而且还被应用到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行业规章管理等实践中,在增强国家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竞争情报研究内容从主要以竞争环境、发展状况、政策等宏观内容为主,逐渐到现在有目标明确的客户竞争对手为研究内容的转变,包括制药医疗行业、通信行业、钢铁行业等都已经开展竞争情报实践活动。关于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为匮乏,邱珍妮(2008)将技术竞争情报与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针对纺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内竞争加剧的现状,借助技术竞争情报,提出构建技术竞争情报体系的设想,以帮助纺织企业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纺织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对纺织业价值链到纺织业竞争情报的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国内学者对纺织业价值链和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侧重于文字的论述、理论的剖析和定性的演绎,逻辑性很强,但是实用性相对较差,缺乏实证支持。然而,竞争情报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而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充分发挥竞争情报在纺织业中的应用价值,引入价值链分析理论作为工具,通过建立纺织业的竞争情报模式,为纺织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预警、决策支持和学习的目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会给纺织业竞争情报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四、研究意义

篇6

关键词:纺织业; 夕阳产业; 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0202

1引言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解决社会就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一方面,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原料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纺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未得到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很多纺织企业生存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和贸易摩擦更加突出,由于经济下行条件下终端市场对消费品提价的承受空间更小,预计行业出口和效益增速下降幅度将更为明显,纺织行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趋紧的外部环境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纺织企业加快调整。

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其所提供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上述三点特征是识别和判断某一产业是否衰退的主要尺度。

2文献回顾

郭先登认为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标准战略”,纺织服装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就要把握住标准化进程,坚定地实施标准战略。姜延书与张倩倩利用灰色理论研究了纺织业与信息业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不高。邹小芳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给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机制和措施。徐文娜、郭衍明研究了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梁日杰认为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商机,并非所谓“夕阳产业”。

3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些年这种比较优势的强度正逐年下降。

然而,纺织业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出口。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正发展为集纺织生产与消费一体的大国,国内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为纺织业创造了机遇。从绝对量来说,纺织业的产量和资产总额在不断增长;从相对意义上说,除2008和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占GDP比重和纺织业的增长率下降外,自2000年来两者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所以纺织业并不符合夕阳产业的定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

在纺织工业被赋予高科技、新材料的概念后,纺织工业不仅一举摘下了夕阳工业的帽子,还一跃成为朝阳工业,且较之以往更加具有成长及想象空间。新的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绿色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服务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规模化协同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个性化制造更能体现出品牌、色彩、文化的艺术性,是科技与品质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差异化发展是提高企业附加值的具体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的方向。

虽然纺织产业一直在发展,但在金融危机中我国纺织业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1)在行业经济规模效益明显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规模整体偏小;(2)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核心生产技术缺失,目前我国高端纺织机械多依赖进口,国内仿制产品与引进设备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3)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改变以成本导向和价格竞争为主的模式,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边延伸,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靠服务、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根据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提高该行业竞争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品牌战略为先导,构建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指系统性的领先竞争优势,如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方面的组合形成的比较优势。(2)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程度。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3)以技术研发为依托,构建技术竞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竞争更加体现在生产技术创新、面料品种创新等一些科技因素方面的竞争。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应用于产品生产,进而获取高额差异利润,是纺织业进步的重要保证。(4)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纺织业科技和管理后备人才。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我国纺织业现在陷入困境,并不意味着纺织业是夕阳产业,而是促进纺织业进行行业重组的重要机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纺织业要保证棉花等原料的供应,缩小价格波动,加大供应链各环节的研发力度,建立品牌优势,这些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企业,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加快纺织产业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构筑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纺织产业链,吸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纺织业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先登.关于纺织业实施标准战略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01).

[2] 姜延书,张倩倩.基于灰色理论的纺织业与信息业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6).

[3] 邹小芳.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4] 徐文娜,郭衍明.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集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2011,(22).

篇7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天凯、党委副书记陈伟康,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等纺织行业领导、专业机构专家和致力于纺织非遗传承的有关人员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主持。

会上,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张家洲首先介绍了我国纺织类非遗保护现状和自身特点。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分四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纺织类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纺织类非遗具有自身显著特点,一是底蕴深厚、品种丰富;二是促进就业、精准扶贫;三是精工细作、彰显个性;四是亲和百姓、融合生活;五是绿色环保、拓展性强。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就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规划和任务做了全面介绍,他强调,尊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大众需求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关键。希望纺织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创新工作,加强文化领域与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重点谈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展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他指出,在82项纺织类非遗项目中有52项为少数民族项目,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内容丰富、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纺织类非遗的重视,希望纺织行业、企业能够共同参与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广东名瑞集团董事长蔡民强、北京皇锦品牌创始人张雪梅、北京雪莲集团董事长孟泽、著名中式服装设计师顾林,以及孙颖、王国英、郑芬兰等非遗传承人,都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技艺有着深深情怀、执著坚守、不断创新的人。这些与会嘉宾认为,纺织行业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具有明显优势。首先,产业链条完整;其次,企业品牌资源丰富;此外,成功模式可供借鉴。

之后,与会嘉宾就如何有效开展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形成几点共识:市场专项调研、培育共建基地、丰富产品设计、规范生产标准、增强产权意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专项基金、推进跨界合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天凯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纺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工作的根本是保护,工作的难度是传承。

篇8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构成和特点

产业链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根据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环节的产品为后一产业环节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纺织产业链属于顺向关联,所谓纺织产业链,是指从石化工业、天然纤维原料生产到化学纤维生产、纺织加工、服装制造直至最终消费的完整链条。纺织产业链中的各产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归纳为:石化工业为化纤工业提供原料(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聚丙稀等);天然纤维生产业为化纤工业提供绵短绒和木浆等原料;化纤工业为纺织服装业提供各种纤维;纺织服装工业为消费市场提供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多个产业环节,这些产业环节可分别归入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呈现以下特征:构成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是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相互间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从战略供货到核心业务领域内的合作);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于技术背景的变化及产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各产业环节在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发产业链内部的结构变动。

我国纺织产业链中化纤工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是连接上、下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业务是负责吸收国内外石化工业和天然纤维生产业提供的原料,为下游纺织服装提供纤维。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目前化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1%,居世界第一位,因此中国化纤工业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纺织产业链的角度看石油涨价的影响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其价格上涨必然引起各行各业的变动。原油涨价由于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会波及到化纤纺织产业。这种影响不妨称之为“多米诺效应”。

石化产业是纺织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其产品提供给化纤企业作为原料,其中主要是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目前,国内聚酯原料PTA/EG的供应严重短缺,大部分依靠进口,这两种产品是石油的后道产品,价格走势直接受石油走势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势必导致进口石化原料的价格上调,而国内的供应量会因成本增加而缩小。

原油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石化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扬,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化纤行业深受影响。我国的化纤产品以合成纤维为主,占总产量的92.24 % ,粘胶纤维仅占7.76 %。合成纤维主要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平均高达60 % ,其中聚酯原料EG高达77.7 % ,锦纶原料CPL也在65 %以上。根据化纤行业协会对2005年上半年化纤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上半年我国化纤行业共进口各种主要合成纤维原料555.7万吨,同比增长6.88%,主要合成纤维原料进口金额52.81亿美元,同比增长39.51%,进口均价也增长了30.53%。由于价格上涨因素,上半年进口合成纤维主要原料多支出14.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亿元。换句话说,上半年化纤行业生产成本增加了124亿元。由此可见,8月份石油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将使化纤原料国际价格升高,国内石化产业供应减少,我国化纤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纺织品服装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绵纺织、丝绸、服装等亚行业中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现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在产业升级阶段,正在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要想稳定发展纺织品服装工业,就必须解决纺织原料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国内天然纤维生产处于停滞阶段,化学纤维成为天然纤维的主要替代品,1990年,中国化纤仅占纺织纤维的22.9%,这一数值1995年提高到34.7%,2000年接近60%。化纤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纺织纤维原料。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化纤原料价格上升,我国化纤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生产成本升高,影响下游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地弱化了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削减了化纤企业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型化纤材料的能力,阻碍了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

进一步细化纺织产业链,石油――PX――PTA/MEG――聚酯切片――涤纶长丝/短纤――纺织面料――服装。从这一流程就可以看出,原油是整个链条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油价格的波动将极大地影响产业链下游产品。

纺织企业应对石油波动的策略

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纺织产业影响巨大,鉴于纺织产业链的特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战略联盟关系。因此,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行业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支持。

产业方面的策略

纺织产业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承担着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从长远看,原油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政府要想打破石油能源的瓶颈制约,可行的方法有:1、调整合成纤维出口关税政策。由于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系,自2003年起,我国绝大部分合成纤维原料与其对应纤维的进口关税出现了明显倒挂。关税倒挂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可以采取公开暂定税率形式,降低合成纤维主要原料进口关税,税率应与对应纤维进口关税持平;2、建立适当的金融体制,支持启动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 的期货贸易市场。近几年,由于国内PTA、EG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聚酯涤纶发展,造成当前国内供应严重短缺,需要大量进口解决。短缺也引起PTA、EG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利于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尽快启动PTA、EG期货市场,以求稳定市场价格,减少和规避企业和行业的经营风险;3、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以便从根本上改变纺织产业链发展中的能源结构;4、开展国际合作,增加获取世界石油供给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渠道。

行业方面的努力

纺织产业链中的各行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策略,降低石油价格上涨对本行业的影响。由于化纤行业是石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受影响者,同时该行业具有发展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料进口依存度高,产品档次低,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差,很难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特点,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原油价格上涨,化纤企业应该审慎的对待问题,不是采取简单的价格转移等方法,建议采取的策略如下:

加强成本管理,厉行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通过加强企业改组、改革、改造和管理,大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以削减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

调整产业结构,向上游产业延伸。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控制引导化纤行业中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企业跟风的运营行为,正确进行战略决策,鼓励有资本和能力的企业向上游产业延伸,一方面可以提高聚酯原料自给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结构合理,解决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战略联盟关系。

化纤行业处于纺织产业链中间位置,起到桥梁作用。石油价格飙升风波中,受到威胁的并不仅仅是某个具体行业,而是整个纺织产业链。因此,化纤行业应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与石化产业及纺织品服装产业联系,共同应对原料价格上涨,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加大技术投入比例,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技术开发是指企业把新思想、新构思转变为新产品原型或样品的过程。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投入比例一般为2%―3%,仅保持在维持阶段,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议价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比例,以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赢得国际客户的认同。

化纤行业必须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强化化纤新产品的科技投入和工程化研究,重视差别化纤维、功能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一体化和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开展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纤维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替代产品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但功能优势具有广阔的空间,必须开发生产出优于天然纤维的功能,适应高油价带来高成本的纤维新产品,开创化纤工业的新局面。

篇9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奖励创新人才,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篇10

纺织大国,当之无愧

记者:目前,中国纺织业在全球市

场处于什么样的态势?

高会长:我国已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纺织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从以制造为主的产业,转变为参与全球产业链全过程的产业:从以出口为主的产业,转变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产业:出口则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为主,以OEM为主转变为以ODM为主。2010年生产总值已达47650亿元:化学纤维2010年3090万吨:纱产量201O年为2717万吨。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130万吨,已经超过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一半。

我国人均年纤维消耗量已经超过15公斤,远远超过世界人均纤维消耗量。我国生产消费不断扩大,带来了进口增加,尤其纺织原材料进口不断加大,2010年进口棉花已超过300万吨,进口棉花已占我国用棉量的三分之一:我国羊毛用量的四分之三、亚麻用量的四分之三、化纤原料的40%都要依靠进口,带动了国际相关行业的发展。

201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206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三分之一,占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的41%,欧洲进口市场的40%。

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记者:一提起纺织工业,国人就

会认为它属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不高。事实是这样的吗?

高会长:这种看法很片面。只有传统的技术,没有传统的产业。事实上,我国纺织业是最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之一。几乎所有当今世界的高新技术在现代纺织业都有应用,同时纺织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

目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材料技术,新型纺纱、织造与非织造技术,高新染整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型纺织机械以及信息化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步,多项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碳纤维、芳纶、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高强力、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和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等生物质纤维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正在进一步开发系列品种,扩大应用,多数技术及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装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成本为特点的国产化新型聚酯及配套长短丝技术装备在行业中广泛使用,百万吨级新型PTA成套国产化装置已经研发成功,棉纺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批新的加工技术推动了产业发展,紧密纺、喷气、涡流纺、嵌入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的采用使纱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产业用经编和立体编制技术进步大大拓展了复合骨架的加工领域,突破了风力发电叶片、卫星支架、火箭喉衬等加工难度极大的产业纺织品成型技术;国产土工合成材料在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成功解决了高原地质裂缝、冻土隔断、保温、防渗等系列难题。一批批新型抗菌防臭、吸湿排汗透气、防辐射、抗静电服装和婴儿、老年人一次性尿布(裤)、妇女卫生巾、擦拭布、湿巾等卫生产品的推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先进生产技术与时尚创意的结合,明显增强了纺织服装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十一五”期间,大中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均增加了近2倍。

全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先进技术装备投资不断增加,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则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加速退出,行业技术素质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全行业共引进国外先进装备近368亿美元,采用国产先进装备约4000亿元人民币;化纤行业共淘汰陈旧的小型聚酯装备约300万吨,淘汰落后抽丝能力约150万吨,印染行业74型染整设备基本淘汰。目前,全行业1/3左右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品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中国纺织服装品牌认知度明显提高,特别是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购买欲望增强。纺织企业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加强,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计创意为主业的园区。我国纺织工业已经从纺织品加工制造层次转向承接纺织、服装产品设计和创意阶段,服装出口由OEM(加工生产)向0DM(设计生产)和OBM(品牌生产)转型,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也得到市场认可。

向纺织强国迈进

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纺织产品的生产过程早已摆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几乎所有现代先进技术和高新材料在纺织生产过程及其产品中都有体现。那未来十年,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高会长:总体目标是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纺织业强国。要坚持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重要支撑,以繁荣市场和扩大内需为根本出发点,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记者:具体如何操作呢?

高会长: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纺织行业创新机制。开展纺织工程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

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创新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兼并研发机构。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纺织行业基础科学研究,开展纤维材料功能优化设计、成型基本理论研究,开展高性能纤维尤其是低成本高性能纤维产品的研究,开展环境友好型油剂、溶剂、特种化纤功能母粒研

发等精细化工研究;研究纤维在梳理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成纱机理,功能性纱线、纺纱织造在线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纺织改性酶、生物酶漂白、等离子体前处理等前沿技术:开展机械结构运动力学分析、机械振动分析、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以及气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子、激光等基础理论在纺机行业的应用研究:通过跨学科理论研究,开展智能纺织品服装的研发与试制。

编制和修订纺织工业相关标准,提升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强化标准实施工作,建立与我国纺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纺织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功能性原材料及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工艺、技术、设备及其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完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相关新标准,如CAD技术标准、服装用人体测量国际标准、色彩标准等。密切跟踪纺织品服装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广泛利用材料、电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进技术,针对纺织装备、工艺、管理等进行改造提升,运用新型纤维、新型或特种纺纱织造、经纬编双层和多层复合织造、自动化在线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等技术,丰富产品品种,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力发展技术性、个性化、功能性、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

针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组成部分的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机制造、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叶片用材料、电池隔膜材料、智能纺织品、航空航天用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品、人造器官用仿生材料等,扩大纺织产品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

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全面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水平和质量稳定性,在国内外消费市场确立可信赖的产品质量信誉。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质量发展目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吸收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时尚文化,提升自主品牌文化价值;的纺织品服装设计创意中心。

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销模式。根据纺织产品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大力发展生产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i加快自主品牌国际化步伐,鼓励具备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逐步建立服装、家纺自主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品牌管理和品牌创新。明确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品牌管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侵权,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国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为企业自主品牌寻求法律保护。

提高行业国际化水平 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保持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市场份额,并通过质量、设计和品牌的提升,提高产品单价,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引导企业开发适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需求的产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提高向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比重,鼓励探索与发展中国家的多样化双边和多边贸易模式。

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整合资源和开拓市场渠道。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投资、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等,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纺织企业,推进跨国公司发展,实现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在投资和贸易环境更优惠的国家投资设厂,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风险,寻求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