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知识

篇1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使用量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微博、微信等一大批科技时代诞生的网络工具越来越流行,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每天必用的工具。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自媒体”的界定

关于“自媒体”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2003年7月,“自媒体”一词首先被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两位美国学者所发表的名为“We Media”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该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软硬件平台的广泛应用,自媒体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当今时代,也被称作自媒体时代――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人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新闻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人人掌握着话语权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打破了既有的话语权垄断,颠覆了传统新闻信息的传播理念和途径,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客观上提高了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推动着社会生态的变化和发展。

2 自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的媒介和信息传播模式相比,自媒体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一方面,从传播方式上来看,自媒体凸显了社会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不同,在自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影响着信息继续传播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在用户生产内容和创造内容的时代,自媒体可以使每个用户都成为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因而,每一个信息节点都可以被扩大和延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互动和新信息的产生。在自媒体环境中,一个人的自媒体能和其他人的自媒体重叠,一个人群能和其他人群重叠。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可以使任意一条信息从理论上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信息一旦,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来。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信息内容上来说,与传统信息经过一定的审核和提炼加工不同,自媒体时代下,信息呈现出“草根性”和“碎片化”的特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即所谓“草根阶层”。他们大多带有着非功利性的特征,这使得他们的信息更有公信力,容易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此外,通过自媒体的信息容量较小,的渠道直接,有着传统信息传播媒介无可比拟的便利性优势,更迎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大众的阅读习惯。因而,自媒体信息更容易接受和广泛传播。

3 自媒体给传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带来的挑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伴随着自媒体时代所成长起来的九零后、零零后等新一代中职学生,对个性的追求亦愈加强烈。中职的心理健康教学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首先,自媒体影响甚至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课堂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着教学的绝对主导权,是教学信息的控制者和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项的不平等的传播关系,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主导权。但在自媒体的信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传播意义上,已经没有了根本差别,两者唯一的不同,只是教学组织中的角色分配而已。就教学的话语权而言,教师已经不在掌握着绝对的主导,并且既有话语权也在受到挑战。这或许是某些中职教育工作者感到不适的原因之一。

其次,自媒体环境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的工作量加大。由于自媒体开放性的特点,传统教学的课堂情景预设受到了挑战。为了应对来自学生的挑战,重新获得课堂的主导权,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除了把握教材、开发课件、准备练习等传统教学工作外,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浏览热点新闻、从微博、微信和人人等自媒体中扑捉最新的网络热点,并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融合,使其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而在传统的中职教育课堂上是不多见的。

最后,自媒体环境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管控难度加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增加。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遭遇一样,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课堂上的“传统媒体”――教师,也在受到以QQ、微博和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对“信息受众”――学生的争抢。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中“权威”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给课堂管控造成了压力。

4自媒体为中职心理健康教学提供的新机遇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使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但它也给一般认为的“枯燥无味”的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方面,自媒体迫使心理健康课堂更加的接“地气”,这为改变心理健康课的刻板印象提供了条件。如前所述,为了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授课教师需要更加主动地关注网络热点、关注生活、关注与中职生紧密相连的信息,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与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另一方面,自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素材。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习材料匮乏、社会经验缺乏这一短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在过去,由于受制于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滞后和既有的新闻审查制度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尽管社会热点颇多,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关热点的受关注程度很低。自媒体由于其传播的优势,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社会热点事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微博、微信等自由活泼的形式和生动平实的语言迅速扩散,这就摆脱了传统媒体视野下新闻给人的“高冷”面孔,成为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身边事,在客观上起到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长久来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也为他们将来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5 自媒体条件下改进既有中职心理健康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在现实条件下,要想使心理健康课更加吸引学生,作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对既有的教学模式做出改变,以适应新时期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自我素质的提升上,作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加大自身的学习力度,转变旧有的“高高在上”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形成平等的、共同学习的氛围。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自媒体时代,新的社会热点、新的观点层出不穷,所以,对社会舆情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这正是心理健康教师所必须养成的技能。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认知难免片面,加上自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大多具有较重的主观色彩,此时的学生往往会缺乏信息的甄别能力。因而,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积极剖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篇2

常见中小学校园雕塑的类型有以下几种:一、不锈钢主题雕塑(图1).这类雕塑一般位于校园入口空间的醒目位置,体量较大,在艺术手法上多处理成为抽象的现代雕塑.其功能效用主要为引人观赏和装饰环境.二、人物雕塑(图2).这类雕塑多与校园广场或绿化相结合,是以英雄为主题或某一人物故事为背景的具象雕塑.其功能效用主要为纪念和观赏.三、浮雕(图3).由于是雕刻在墙体上,所以这类雕塑的尺度都较大,其雕塑画面多处理成叙事结构,从而传达出某一教育意义,供人观赏.上述雕塑虽然主题不同、形式各样、材料各异,但从功能效用来看都属于观赏、装饰或纪念雕塑.观赏性、装饰性、展示性和标志性是这几类校园雕塑的主要特点和共同之处,化中理性、客观和稳定的特点也被同时体现和反映出来.显然,这些由成年人设计并放置在校园环境中的雕塑,在主题、体量、尺度和材质等几方面都与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好奇求知的个性特点不相适应.可望而不可及和缺乏趣味性也增加了中小学生与雕塑之间的距离感.

功能雕塑在中小学校园环境中的作用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发展到今天,己经突破了概念的束缚,正以开放的姿态向广泛的领域发展[1].作为中小学物质环境和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功能雕塑在中小学校园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功能雕塑与游乐设施相结合所传达出的参与性,充分符合中小学生们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功能雕塑的活力、吸引力、文化性和教育意义使校园环境成为了美育的课堂,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欢迎.可见,中小学校园环境功能雕塑的多样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让青少年在积极参与和互动交往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们在游乐玩耍和交往交流中学习知识、引发思考并受到艺术的熏陶,为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美育基础.发达国家在这一雕塑设计领域已有几十年的实践经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

雕塑主题选择

选取与环境相适应的雕塑主题是决定雕塑成败的关键.中小学校园功能雕塑的主题选取可以十分广泛,但必须以符合青少年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为基础,并与他们热爱观察、发现和探索的心态相吻合.根据主题不同,中小学校园功能雕塑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知识型.在中小学校园中,知识型功能雕塑可以与学生们所学的音乐、美术、地理、历史等各项课程紧密相关.美洲杉、绿邴桑与橡树组合成的这组攀岩音乐矮墙(图4),五线谱和音符的巧妙设计营造出了艺术的氛围,而高低错落的音符不仅传递出了音乐的讯息更可满足小学生攀爬的愿望.木质矮墙表面被抛光和上漆既彰显出天然本色,又给自身增加了一丝贵族的气息,提升了雕塑的品味.地球仪雕塑(图5)被设置在操场上,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常见的地球仪放大数倍,醒目且很有创意.恰到好处的高度、可旋转的圆盘装置和鲜艳的色彩,吸引着学生们前来与雕塑互动,产生了参与的愉悦,同时还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可见,知识型功能雕塑将雕塑本身作为活的课本,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寓教于乐.第二类,科技型.科技型功能雕塑是以非课堂的启蒙和感性教育方式引发学生们对科学的探求.蕴含声光电等各类基础科学知识的静态或动态雕塑不仅能够开发青少年的智力,鲜明独特的雕塑形象还能激发和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不锈钢制的“棕榈树”雕塑(图6),由末端开放的管子构成,造型独特且具科学性.组成雕塑的七根管子可以发出七个全音阶.在适宜青少年身高的位置,学生们对着“棕榈树”边说边听,就能听见每根管子发出的共振频率.这个将声学和美学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现代雕塑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们与雕塑的距离,同时还能引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思考.第三类,趣味型.趣味型功能雕塑强调雕塑的趣味性、参与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造型既可以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形态相连,还可以是一些抽象有趣的艺术形象(图7).这只起名为“艾利斯”的猫是一个巨大的铜质雕塑,像充气气球似的圆形膨胀设计,栩栩如生、憨态可掬且不失幽默之感.两根胡须在夏天和冬天之间可以被好动的孩子们抽来抽去,尾巴则成了小学生们的遮阳伞.“艾利斯”温和的曲线、光滑的表面和触手可及的体量无时无刻不在唤起青少年们想去亲近他和抚摸他的共同感受.这只活灵活现的大猫总是被层层包围和驾驭,很显然,学生们非常喜爱这个雕塑.大型实木雕塑组成的这组大型玩具,有的像书,有的像架子,有的像鱼或其它动物,各种不同的形态让孩子们浮想联翩.这些可供小学生们玩耍的雕塑无疑成了他们的最爱:攀爬、,局部柔和的曲面刚好顺畅地滑下,还有就是围绕着雕塑孩子们自己发明的游戏,津津有味、其乐无穷.通过上述分类研究可知,与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中小学校园功能雕塑主题被艺术地呈现和塑造出来.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功能雕塑作品,中小学生们在积极互动参与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雕塑设计原则

从教育学、艺术学、雕塑学、景观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学、人体工程学和色彩学等多学科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综合研究,中小学校园功能雕塑设计应遵循文化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空间性原则、创新性原则[3].

1美育教育的文化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中小学美育教育则承担了传承文化的重任.目前,中小学教育模式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从中小学素质教育开始抓起.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即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园里,无时无刻不受到校园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美育教育对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的情境中认识文化,感受文化.中小学校园雕塑作为中小学物质环境、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设计应在体现出中小学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育教育的文化作用,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中小学生每天观赏校园雕塑和与其互动交流,于细微处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为今后走向大学步入社会打好坚实基础.另外,高中生日渐心智成熟,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将来会选择从事艺术工作.通过发挥雕塑艺术教育的文化作用,让他们在具有人文气息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培养良好的心智和学习风气,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4].#p#分页标题#e#

2以人为本原则中小学校园雕塑设计面对广大中小学师生,成为装点校园生活的重要元素.因此,雕塑设计必须尊重中小学生们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好奇求知的天性,追随青少年的特点和脚步,深入细致研究他们的需要.艺术设计的语言可以和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无声的对话,成功地雕塑作品能够让中小学生在课余自然而然地以雕塑为中心聚集在一起,陶冶情趣、提高审美、开发智力、增强体质.此外,生态化理念也是中小学校园雕塑设计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生态化是现代雕塑设计的必然,即采用天然的材料来进行创作.这样既能保护学生们亲近雕塑时的身心健康,又能使作品本身与大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爱护生态环境、注重环保的同时获得艺术享受.

3空间性原则中小学校园雕塑的空间是公共的,但又有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尺度相对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要小得多.所以这一特定校园环境雕塑的体量、尺度都不宜过大,数量也应适宜,并且要与所在的具体环境相协调.雕塑是美化环境、强化环境的一种手法,丑化环境、破坏环境的雕塑则是没有必要存在的[5].中小学主要是学习的场所,安静、雅致的环境是校园的基调,校园雕塑只是这一旋律上跳动的音符罢了.因此,我们在中小学校园雕塑设计中,除了可以选择与校园环境相适宜的绿色植物作为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利用植物的季节性搭配色彩;也可以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创作,营造宜人而富有新意的校园空间环境.4创新性原则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中小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新鲜血液,中小学校园雕塑也应不拘传统、不断创新.只有在鲜活的环境中,学生们才能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均衡地发展.古板、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只会让人思维迟钝、压抑窒息.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功能雕塑寓教于乐的美育作用,用富有创意和时代气息、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千姿百态的雕塑来装点中小学生们知识的乐园.

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1位置选择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们空间形式和位置.”[6]中小学校园功能雕塑的位置选择,首先在环境需求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中小学校园总体规划中的诸多因素,包括校园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水景、地形、建筑、植物、道路、广场等自然因素和人工环境.然后一定要考虑校园中的具体空间环境是否适合功能雕塑的设置和摆放.学生们的参与性决定了功能雕塑宜设置在较为开敞的广场空间或运动场地.为了不影响每天大量师生的频繁上下课穿行和上下学通过,功能雕塑应尽量避免设置在道路交通空间和入口集散空间.此外,功能雕塑也不宜设置在学生们无法靠近的绿化带和水景中.

2体量设计游戏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最正当而且最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中小学校园雕塑在体量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身高和体态特征(图8),以亲人尺度为宜.青少年在各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玩耍方式,他们的偏好和需要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必须了解这些成长阶段,准确把握住他们活动习惯、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的变化,适宜的雕塑体量和尺度才能有效拉近中小学生与雕塑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接近雕塑,也让雕塑更自然融入到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中去.雕塑所传达出的自然流畅、参与开放精神形成了青少年积极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动态空间,从而打破了校园生活与雕塑艺术的隔离.

3色彩绿色的春、五彩的夏、金黄的秋、白色的冬,色彩感染着人们,人们因色彩而感动,色彩使世界充满了情感的变化.青少年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与他们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是一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也有着很大关系,运用简洁有效的颜色疗法还可以对中小学生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因此,中小学校园雕塑的色彩设计,一定要考虑到青少年对色彩的敏感、偏好和性格趋向.在研究青少年色彩学和准确把握他们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充分结合雕塑主题、体量和形象设计,并与空间氛围相互协调,选取适宜的色彩与图案表达,画龙点睛,营造出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标志性景观.

4材质雕塑离不开材料,材料不同就会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可见,材质美是雕塑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材料高贵而典雅,石材敦厚而冷峻,木材清新而自然.在深入了解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雕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亲密接触,并发掘和展露不同材料的材质美,以环保和易亲近的材料为主是中小学校园雕塑选材的关键.

篇3

[关键词]集体舞 小学生 美育 真善美

一、集体舞走进校园

1.校园集体舞的内容

《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包括小学组《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初中组《青春旋律》、《校园秧歌》,高中组《青春风采》、《校园华尔兹》等7个校园集体舞蹈。

2.校园集体舞小学组舞蹈的特点

(1)活泼欢快,富有跳跃感。都说童真是最美好最纯净的情感。为一二年级小学生量身定做的《好朋友》舞蹈风格热情风趣,属于轻快跳跃型舞蹈。舞蹈队型以圆圈为主,男女同学围成内外两个圈,通过圆圈的转动来选择不同的舞伴,每个人都和不同的舞伴在动作中交流。这种方式使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小朋友的心中油然而生。《好朋友》的动作编创结合歌词的特点,生动和谐,演绎着童年时期灿烂纯洁的友谊,在跳跃的动感节奏中舞出天真烂漫的童心世界。

(2)热情奔放,洒脱帅气。三四年级同学们跳的《阳光校园》舞蹈动作吸取了国际流行的牛仔舞的动作元素,具有激情,洒脱的小骑士风格。舞蹈队型以对称平衡的方队为主,中间穿插由四个人围成的小圆圈队型。舞蹈动作富有动感,男女生共同协作完成的动作比例有所增加,这就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出现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一种互相帮助和谦虚向同学学习的精神。舞蹈动作完成的好坏,已经不能够仅以个人动作完成的好坏为评价了,配合才是关键。同伴间的配合之后,还有四个人的小组间的配合,这就要求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宽容谦虚的品质。当这些美好的品德在舞蹈中得到体现,那么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阳光校园必能得到一定的体现。

(3)男同学的绅士风度与女同学的大方得体。五六年级的舞蹈《小白船》风格典雅华丽,动作元素以国际舞中的华尔兹为主,当中融合了西方芭蕾舞舞姿的圆润感以及气质上的高贵大方。三拍子的音乐节奏轻快抒情,旋律优美流畅。男同学的体态健康、挺拔;女同学的气质大方优雅。这些音乐、舞蹈的元素让同学们在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综合体验中,初次认识了怎样用肢体语言来展示一个人在仪表方面的美感。

3.校园集体舞——重在美的体验

《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中的七个舞蹈,每一支舞蹈都风格鲜明,极具特色。“生理学各项指标的科学研究分析则表明,七套集体舞均属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负荷科学合理,运动强度适中,舞蹈动作方法恰当,学生长期坚持可以改善和提高心血管机能的水平,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

心理机能的改善使中小学生有健康的体格,艺术美感的熏陶让同学们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校园集体舞正是让孩子们在这种艺术美感的熏陶中正确认识和发展自已在形态、仪表、舞感、乐感、动作协调等方面的潜质。

笔者认为,校园集体舞确实契合了传统的“真、善、美”。当然在这里,我赞同李志超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真,是认知和表述与实际存在符合的评价;善,是言论和行动对社会利益贡献的评价;美,是现象和感觉受个人兴趣欣赏的评价”。以下笔者就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真实表达自我情感的校园集体舞

在由外而内的认识上,真就是“真诚,诚实”。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表言行与他的内心思想是一致的。而诚实是在小学生的身心及思想品德教育中最基础的品质。校园集体舞的动作是根据相应的年龄层次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思想特点而设计的。舞蹈,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之一,是内心情感最真实和强烈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天性的情感渲泄。小学生总是充满朝气而酷爱玩耍的,校园集体舞小学组的三个舞蹈尤其是《好朋友》与《阳光校园》都有十足的趣味性。像是边游戏边舞蹈,让同学们的玩耍及活动肢体的热情得到充分的体现。

1.兴趣爱好的真实体现

在校园集体舞的创编过程中教育部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测试。在前期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不仅喜爱开展集体舞活动,并且对这个全新的课间锻炼形式充满了新鲜感。孩子们表达了自已的想法:认为集体舞需要多交流多配合,并以班级、集体交流的形式在课间时展开,同时希望集体舞在动作设计上简单易学。

转贴于

2.舞蹈是人类情感最本质、最单纯的、最激烈的、最直接的表达

舞蹈为当今的中小学生们提供了另一个审美的平台,舞蹈是充分自由的,舞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肢体,因此,闻一多先生才有了这样一种说法:舞蹈是人情感最本质、最单纯的、最激烈的、最直接的表达。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提高智商仅仅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而提高一个人的情商,则是更重要的一个目标。集体舞就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身体与真实情感的一个良好平台。

三、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是善

1.社会基本价值观的体现

在笔者看来,中小学集体舞的出现正是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补充。对一个人的培养与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对一个人的社会基本道德、价值观进行一定塑造的过程。“善”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观。集体舞的舞蹈技能的掌握体现了社会价值观中对一个人完善自身知识、技能的要求;它在孩子们展现自我的同时赋予一个人充分表达自我的权利;更是表现一种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向往的期待。这些都是隐形表现在集体舞中的价值观。

2.把集体意识融入进对青少年的教育中

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的合作集体。在集体舞中使孩子们充分表达自我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照顾好其他舞者,这样表现的舞蹈才具有和谐之美,而能够这样做的学生也就能够对自身在集体舞中的分量和集体展示的力量有更深的体会。这在行为上丰富了现代社会团队协作的要求,深化了集体意识的教育。

四、从集体舞本身展示现代的美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对于小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希望事物按照自已的意愿去发展,当人们的创造活动的成果符合自已的目的形态时,他就感到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

一种最重要的美育方式就是艺术鉴赏。很早以前,教育行政部门就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口号,呼吁素质教育,并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集体舞的编创无论在音乐的选择,动作的设计还是舞蹈的气质特点上都是经过科学的实践研究与详细的样例调查的。它的意义除了体格的锻炼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功能:美感的培养、道德情操的培育。也就是说在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同时,必须兼顾心理方面的健康,追求美的心灵。

让孩子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跳起来,在一种真、善、美的境界中感受舞蹈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1.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逐渐得到完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种种误区,需要教师正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协调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美术审美教育中突出与其他美学领域审美范畴的不同。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与改正策略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92-97.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01:4-13.

[3]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56-59.

[4]李世菊.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89-91.

篇5

关键词解读

2015年9月28日,教育部网站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其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案例分析

《意见》后,在教育微信平台上,有不少微友针对美育的话题也展开了讨论。微友“唯美的旅程”说:“我儿子一上学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团。学会一种乐器对孩子考学有帮助。”微友“真心实意”说:“我觉得美育就是要去除功利性,现在的高考改革、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美育的春天正在来临。”的确,美育对人的全面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但已经有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了。

古风社、墨吟文学社……每周二下午,福州屏东中学的同学们就会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当中。学校依托音乐美术舞蹈专业的艺术特长班,开齐各种学生兴趣的艺体社团活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除了积极让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屏东中学还在体音美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美育系列课程,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学校从“德育审美、知识审美、艺术审美、形体审美”四个方面构建了审美课程体系,开发了7本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了美育课程。

把社团活动和美育课程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福州屏东中学对美育的探索。在山西太原,从2011年开始就对音体美进行了学科测查,针对农村艺术、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以课堂为载体,充分进行课堂美育教学改革。北京市也早在2011年就开始重视美育了,北京市财政拨款支持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单位,城区每生每年150元,郊区每生每年200元,惠及百万名北京市中小学生。把课堂“搬”进博物馆,也使美育走出学校,走进了社会。

事实上,很多学校早就在思想上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行动上却依然是“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几乎完全挤走美育的应有地位。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本应占主导地位的音乐、美术、戏曲等启蒙阶段的艺术教育,却成了附庸。尤其在中小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长期被主课挤占,不仅课时少,且师资严重缺乏,致使美育长期处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美育教育占到总课程量的9%到11%,而美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6%,全国1068万基础教育教师当中,美育教师只有不到64万。可见美育之落寞。

有专家认为:要想改变美育的地位,最关键的问题是完善升学评价体系。如果升学评价体系不变,地方政府就无法改变高考政绩观,进而不会重视音乐、美术师资建设和设施配备,学校进行音美教育,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在推进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还要针对学校美育的开展,给地方政府、学校设置一些硬性指标:依法保障学校的投入,按编制配齐音乐、美术教师,不能有编不补缺编,或者不给学校音美教师编制;保证音乐、美术器械配备达标;保证音乐、美术课程的正常开设,不得挤占音乐、美术课程的时间,用于上其他课程。对于不能达到以上硬性指标的地方政府和学校,要依法追究责任。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结合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舞蹈进入课堂丰富了体育教学手段,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身心,培养兴趣,调节情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和个性的发展,提高练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促进美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选择舞蹈

在体育课中适时地穿插一些思想内容健康的舞蹈和配以优美的音乐,能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从而提高兴奋性,减轻疲劳感,激发机体的潜能和学习的兴趣。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将打破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热身运动。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把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

二、体育课中引入舞蹈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舞蹈进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健康美、形态美的教育,得到各种美的感染和享受,进而使美育富于体育之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如准备部分练习,我配上健康、轻松、愉快的乐曲,来替代以往准备的徒手操练习,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真地完成练习,使头、肩、髋等关节及全身得到充分的伸展活动,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轻松。也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和充实了体育教学的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体育课中引入舞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当中充分运用了舞蹈这一教学手段,而且在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中,重视传授美育知识和加强各种舞姿动作的练习,使学生得到各种美的感染和享受,并提高了学习,自我锻炼和健身的能力。在开始运用舞蹈进入课堂教学,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时,同学们在完成健美操,节奏操等各种舞姿动作练习中,在美感和韵律感,舞蹈应有的舒展大方,富有表情的优美动作,使一些不受参加锻炼,胆小、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在美的音乐,舞蹈的感染下也能积极主动的参加锻炼,不少学生特别是学习不佳的学生,也能够参加学习,使得健美操、节奏操等优美的艺术体操,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和个性的发展。

四、体育课中引入舞蹈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要解决观念问题

要确立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附庸于其他艺术的思想。在教育系统内,一些学校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另一些学校在“舞蹈是一种形体律动”的观念支配下,视舞蹈为广播体操等一类的肢体动作组合形式,抽去了舞蹈自身内在的美的艺术本质。上述两种观念影响或支配下的舞蹈教育,学生最终学到的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只不过是形似舞蹈实无内涵的毫无“真功夫”的“花拳绣腿”而已。当然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界及舞蹈艺术界应首先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实现。

(二)要解决教材问题

教材即课本,所谓课本乃一课之本。中小学舞蹈课本必须在体现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思想,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目的上下功夫。必须做到舞蹈的美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相结合,舞蹈的动律教育与身体体能教育相结合。要抽{教育舞蹈界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组,并让这些专家去认真仔细体验中小学生的生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广泛征求教育界文艺界人士的意见,编写出易让中小学生所接受、风格高雅、适应中小学各年段学生的舞蹈教育教材。

(三)要解决师资问题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让舞蹈教育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普及舞蹈教育,师资问题是根本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合格舞蹈师资奇缺,艺术师范教学学科设置模式又不尽合理,设置舞蹈教育专业的艺术师范院校少得可怜。对现任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定舞蹈基础,但舞蹈专业知识还相对欠缺的教师应进行在职进修。这样双管齐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舞蹈师资奇缺的现状就会得到根本改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让舞蹈教育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学生产生激动,联想和想像,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志观念乃至学生心灵深处的陶冶,如同春雨滋润大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

参考文献:

篇7

为什么要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很多家长不明白,其他老师也觉得不重要。其实,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让学生参加美术绘画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创造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

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虽有各自特定的任务,但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一个统一的、缺一不可的整体,它们从各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治高尚的情操和情趣,它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整个世界在孩子的眼里都是美丽的、奇异的。中小学生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问、好寻找奥秘。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让他们来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学美育教育教师,应该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来教学生,去探究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式。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间美术都是我们教学的好题材啊!下面我就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1.给学生更广阔的绘画空间。

中小学生生活的空间太小,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小鸟关在鸟笼里生活,虽然有吃、有玩、能跳跃、能鸣唱,但鸟笼并不是鸟的世界,大自然才是鸟的世界。他们如果只是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天天临摹,是不行的。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多面对真实生动的花草树木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校园、村庄,田野写生,这是我们农村中小学的优势啊!让他们与社会有所接触,有所认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通过各种方式,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为进一步创造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作各种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绘画兴趣。

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如有效地运用智力玩具、七巧板拼图、石子摆图、玩橡皮泥、撕纸拼图……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如给儿童尝试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就不会产生兴趣。如有尝试用蜡笔,水粉,国画颜料,水彩,等。尝试不同的画法和效果,学生的绘画越来越活,创造性也随着不断地发挥。

3.把美术创作与手工劳作有机结合

把美术课堂变成学生的实验场,可多开展些工艺课(加强动手,增强创造力)如拼贴画,用非笔之“笔”画画。也就是用我们身边的任何材料――手指,头发,废布头,稻草,绳子,树叶等等。可以创作出奇妙的作品。这能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4.合作学习,合作创作。

合作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防也试试,做好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方式。这里不是单纯的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各科的合作,如在美术欣赏课可将美术与音乐与历史与思想政治,等科目合起来。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篇8

关键词:音乐基础教育创新误区思考

音乐基础教育尽管在近年来有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仍存在着一些误区或者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搬开了绊脚石,我们才能顺顺利得地向前进”,要改革和创新音乐基础教育,就必须走出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各种误区。

一、音乐基础教育要走出“专业教育”的误区

有报道曾披露过这样的调查信息:“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音乐,但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少教师把中小学音乐课上成了音乐专业课,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背记的东西太多,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与负担,久之,导致学生害怕进音乐课堂。这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担忧。要走出中小学音乐课堂“专业化”的怪圈,还给学生学习音乐的快乐与兴趣。

1.正确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指南,只有正确把握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尺度,我们才能恰当地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开设音乐这门艺术课程,并不是要我们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这起码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面对的是普通中小学校的普通中小学生,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使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来体验生活的美妙、感受人生的快乐,使其在情感、性格、兴趣、审美等方面产生良好影响,树立创造生活的信心,为今后的学习与提高奠定基础。

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成败。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各音乐大中专院校,他们在学校接受的都是正规的音乐专业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接触甚少、研究不多,一旦走上音乐讲台,就只能用在学校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自己经历过的技能训练方法来应付课堂,更有甚者,在专业上有的会唱歌不会弹琴、有的会弹琴不会跳舞、有的会跳舞不会写曲等,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而要下大力气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艺术的培训(各音乐大中专院校也应加大改革力度),使他们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要求。

3.优化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缺乏开放性、参与性、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对音乐的体验、思考与判断,压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创新品质从何培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更新教法、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在“动”起来,“舞”起来的过程中,才可能有创新的体验,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才可能有所创新。

二、音乐基础教育要走出“支撑门面”的误区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已成为许多学校和家长“支撑门面”的招牌之一。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方面的比赛,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进行强化训练;为了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排练几个文艺节目演出汇报,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少,又见效果;领导见了,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有成效;获了奖,给学校和家长争了光,学校和家长有了炫耀的资本,都高兴。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只重视韵队组少数学生的训练,以此来支撑门面,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音乐教育的门坎之外,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极不实在。因此,要创新中小学音乐教育,就必须打破“门面”观,还给学生学习音乐的权利,注重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1.摆正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有了正确的办学思想,才会纠正不良的教育行为和动机。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给学校或家长争光,开设中小学音乐课程,也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尖子生,其根本目标是为了育人。不要因为音乐课程不是中专、高考科目,而不被学校和家长所重视,淡化这门课程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轻视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仅仅把它作为支撑学校和家长门面的招牌的观念和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摒弃“门面”思想,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正规开放课程,正常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实效,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开设好中小学音乐活动课程。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包括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两方面。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中,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培养习惯,而且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学好音乐,提高各方面素质打下基础。把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开设成音乐活动课程,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合理;在内容上,将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全面性;在形式上将更有层次性、多样性、适应性;操作上将更具有选择性、灵活性、互补性、它与课堂音乐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以共同完成中小学音乐美育的任务。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与自己喜爱的音乐活动课程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真正还给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权利。

篇9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合理的分配工作

由于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决的办法只能是一方面让现有的音乐教师不再兼职,专心备好每一节音乐课,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同时利用假期加大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优化现有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扩大高校对音乐生的招生力度,加强音乐专业生对专业的学习。提高音乐教师整体的师资水平。

二、重视音乐教育,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

政府、学校、家长从上到下重视音乐教育,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提出明确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作为音乐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能力改进探索教学方法。各个学校多搞一些声乐、器乐、舞蹈综合型的艺术活动.为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音乐教师在师生中的地位。在评职晋级方面音乐教师应与其他科目放在同等的位置,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旋律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三、加大投资,充分利用资源

最近几年,国家每年拨发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通过政府采购为部分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室设施,但是很多学校并未完全利用起来,好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各级检查临时做做样子罢了,根本没有投入到实际地教学当中。有了专职的音乐教师学校就应该多做支持设立专门的音乐教室,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设施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四、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原因之一是现行的教材中贴近现实生活、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旋律又新又美的歌曲、乐曲较少, 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篇10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教师;音乐教师;音乐欣赏课

若想要改变农村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状况,需我们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目前农村中小学实际条件出发,努力上好音乐欣赏课。

1 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增强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能够很好地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情感素质的提高、智能素质的修养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校音乐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及拓展学生艺术视野的作用,促使审美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农村中小学领导及音乐教师要将素质教育作为己任,不断解放思想,紧追社会发展的步伐,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上将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推动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得到共同发展。

2 因地制宜,结合现有资源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农村中小学纵使不具备雄厚的资金配备及现代化的音乐欣赏教学设施,但是其位于农村,大量的自然资源对于广大师生而言可以说是很容易获得的,譬如:音响相关的:风、雨、雪等;生活音响、交通音响、影音画面等的累积,这些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些可为农村学校“演奏”教学的开展同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农村音乐欣赏教学得到全方位地开展。

3 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素养

3.1提升农村音乐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

强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实施音乐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定期服务的制度,对到贫困农村任职的毕业生进行定期轮换制度,同时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譬如:定向培养到农村任教的音乐师范生可减免其部分学费,等等;

3.2加强师资培训

在职在岗音乐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提升对音乐教材的理解能力。新课改后,音乐教育理念及内容需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深入学习,为此,对音乐教师进行再培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3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

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提升其音乐理论知识及实际教学能力;

3.4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

师德教育过程当中,树立优秀音乐教师的良好榜样,增强职业荣誉感。音乐教师的责任心不但会给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并且关系着中小学生的人生态度。为此,努力上好每一堂音乐欣赏课,可帮助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心理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要尽的基本职责。

4 从实际出发挑选、组织音乐欣赏课教材

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材选择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无论是教材的中心思想、艺术水准等都要与农村中小学生的实际现状相吻合。本人认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是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由近及远”是指,安排教材的过程中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开始,随后不断地深入。譬如,在对中外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首先挑选中国音乐作品来欣赏,在中国音乐中优先挑选民乐、民歌,后挑选专业化的钢琴、管弦乐作品。“由浅入深”指的是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度和结构形式,表现方式等按照程度进行掌握。通常而言,首先让学生欣赏浅显的音乐作品,随后逐渐深入化。从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及表现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争取由简单的音乐作品不断向复杂的音乐作品转变。可是,针对农村学生而言,新课程中的许多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内容或是在成都上是比较深层次化的,为此,给农村中小学生而言学习上存在非常大的难度,为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音乐欣赏教材进行挑选和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音乐欣赏是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为此,不可盲目的追求城市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模式,对于农村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农村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的上好音乐欣赏课。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更新观念,还要进一步去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让孩子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