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会人才培养

篇1

从概念上来看,“新经济”主要指的是现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都呈现出了快速而稳定的增长趋势,市场的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而且市民的失业率也不高,使得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周期性的阶段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将“新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现象。新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产业为基础,目前全球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代云计算大数据发展阶段,很多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可以看作知识经济,这和过去那种工业经济生产形式是不一样的,在知识经济体系中,特别注重对各类型人才这种智力资源给予重视和人才培养[1]。

二、新经济条件下应用型财会人才需要

在新经济条件的时展背景下,现代化企业对于应用型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这些应用型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了解当代国际会计行业的规范要求和行为准则,可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熟练掌握计算机财务会计软件,不仅如此,还要求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人才能够正确地处理企业中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工作,具备管理现代化企业的能力和意识,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对公司长远性的发展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具有较强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和周围的同事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具备相应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企业集体的生产氛围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个人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环境下,通过制定出合适的企业财会薪酬管理制度,调重全公司人员生产工作的积极性[2]。

三、应用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意义

关于应用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意义,我们从新经济条件下的时代变化需求可以了解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对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要进行转型变化调整,在高校内单独设置财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提升高校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展开“订单式”培养,一定要从过去那种老旧的教学培养模式转变成为新经济时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企业中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根据就业市场中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来提升高校对财会学生专业培养的重视力度,尽可能让高校毕业的学生都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让财会专业人才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才价值,重点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使得应用型财会人才能有更多的上升发展空间,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的生产和决策者,能够熟练应用真实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状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生产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

四、当代高校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

(一)财会专业教材内容老旧

目前一些高校中财会专业的教材都是十分老旧的,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使得财会专业学生在高校学习中所了解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财会人才管理需要,阻碍着新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继续深入,学生不能够接触到正规先进的财会管理软件,不能很好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财会管理技术手段,所以学生的适应性很差,需要在入职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再一次的培训考核,甚至在很多老旧版本的高校财会专业教材中,存在着与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严重不符的错误内容,不能正确使用国际新规定的会计准则与核算方法,导致财会专业学生的应用型知识体系混乱[4]。

(二)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事实上,很多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不是很充足,他们虽然拥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历,但是对于财会专业的研究依旧停留在理论阶段,高校教师有自身的教学压力和升值压力,不能有更多的机会到现代化企业中去进修学习,参与到实践性的生产操作中,与此同时,有些实践性经验非常丰富的现代化企业财会管理者学历不高,基础知识差,所以高校的教师也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财会专业人才,无法调动起学生的财会学习兴趣,如果无法更好地开展实践性应用课程,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5]。

(三)教学形式单一

正因为一些高校财会专业教材内容更新的不及时,再加上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不高的问题,使得高校财会课堂的教学形式也是很单一的,教师会将一些知识点设计到PPT课件上,在课堂讲授时只是在翻PPT,而不会对知识点内容展开深层次的讲解,那么学生在记笔记时也缺少对财会专业课程的创新思考,上课不认真,有的同学都甚至不来上课,只是突击应对考试,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培养财会专业技能,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对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项目研究法的正确实施,课堂效率不高。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整

事实上,很多高校对于应用型财会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思维观念老旧,使得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并不完整,同企业的财会管理人才需求不符,不能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课程评价,而且师生评价也不完整,只是单纯的理论考核,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较差,很多财会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会表现出来一些综合能力较差问题,缺乏问题分析能力,缺乏与人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

五、新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及时更新教材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现代化企业对于应用型财会人员的培养需求,针对过去高校教材老旧的问题,需要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做好对教材的及时更新,希望可以获得企业的支持和认可,比如说高校在进行银行业务结算流程教学时,最好是能有银行方面的配合,让学生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对当代银行内部使用的一些财务会计软件熟练地进行操作,而且在教材内容上,也可以充分结合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展开教学,不让教材内容和实际生产相脱节[6]。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

针对过去高校财会教师实践能力差的教学现状,在新经济条件的背景影响下,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发展,并且在高校内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应用型财会专业教师人才队伍,安排好高校教师到现代化国有银行、金融证券公去进修学习,当然也可以让现代化企业中一些优秀的财会人才到高校中对学生展开教学指导,构建校企财会实训基地,把现代化企业中优秀的财务会计管理技术同财会管理经验一起带进校园,接受高校学习氛围的熏陶,这样可以让高校教师拥有实践性的财会管理经验,面向社会招聘更多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人才,扩大教师队伍容量。

(三)实施“产学研”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在实施“产学研”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现代化企业和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一起努力培养出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完成对现代化财会管理的创新发展,增强校企合作密度,注重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校企实训基地教学中,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接触到实际的企业工作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财会工作思维,在实习中不断创新研究和学习新的财会管理技术。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在新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加强对应用型财会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在校企融合发展背景下,主要是观察学生在实训中的实际工作表现,了解学生对现代化财会软件的掌握情况,是否能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内容,学生在校企财会专业实习中的表现,都需要作为人才评价的依据,找到高校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可以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正确面对在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教育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既然我们意识到了在新经济时展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的重要性,那么作为当代职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教育,需要调整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更新教材,构建“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实施“产学研”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从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出更多企业满意的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人才。

作者:郭忠睿 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润华.新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0):136-137.

[2]段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驱动下高校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甘肃科技,2017,(02):50-51+47.

[3]黄平.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财会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06-107.

[4]宋粉鲜.新常态下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6,(04):20-21.

篇2

关键词:管理型财会人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吴晖(1960-),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47-02

一、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普遍推行以及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得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同时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也大大上升,这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核算型”财会人员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此外,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是21世纪以来财会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这使得企业财会人员的需求出现一个新的特征:原有的操作型财会人员将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兼有会计、财务、税法、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企业紧缺的人才。反观我国财会人才的现状,一方面普通财会人才已经饱和,另一方面管理型、复合型财会人才严重短缺,甚至需要从国外引进,高端财会人才的培养将是我国未来会计培养的重点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高校会计教学模式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改革现有会计教学模式,将“管理型财会人员的培养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所谓“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加强会计和财会管理这些微观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重点突出经营管理理念和会计理念的结合教学,培养财会学生的宏观经济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包括资本运作、税收筹划等在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财务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相关数据分析能力、外语交流能力以及必要的计算机信息化能力,从而打造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广泛管理视角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对于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来说,要求专业教师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打造成为社会紧缺的“管理型财会人才”。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了学生未来会计实务中的基本会计知识,其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探讨。

二、传统“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教学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生涯需求为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但是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来说,笔者认为当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以面授辅导为主,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老师逐章进行讲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的管理理念脱节。

会计理论知识相对于会计实务来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会计教学中有价值的实务案例也较少,相应地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核算型”的财务人员,而不是社会紧缺的管理型财会人才。

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相对来说不够,主要包括税法、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等在内的财会核心课程,还有诸如金融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长久以往只会使学生的视野过于狭隘,过分追求会计业务的正确处理却缺乏宏观分析能力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谈不上“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

与国际财务会计相关理论和实务的衔接程度相对来说不够。尽管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在进行国际趋同,但是在某些具体的方面仍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此外,国际财务会计准则也在不断进行颁布和修订,而许多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主要着眼于国内的会计准则,缺乏对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理论的传授。

三、“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深化

必须始终以“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结合财会专业和非财会专业知识,深化“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介绍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否则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呆板的“核算型”财会人员。必须以试图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现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企业经济业务背后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剖析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对企业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的影响,同时结合相关法律知识讨论、分析在税收筹划、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约束性条件下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做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结合实践并使其做到“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会计业务的理解,从而学会从管理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的会计活动。

重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主要借助于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使用。将现实经济活动中真实的会计案例引入到会计教学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书面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长期以来会计教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会计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打造“管理型财会人才”。

加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教学,以拓宽学生的会计视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在不断进行国际趋同,但是在某些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时应积极收集目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积极阅读、讨论,重点分析目前仍存在的相关差异以及趋同的优劣、存在的困难,从而不断拓宽其国际会计视野。

会计信息化是目前财会领域的一大重点和热点,这虽然不是“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范围,但这是“中级财务会计”必须结合教学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财会人才,这是符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此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会计网站、财税网站、财经网站,不断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

四、转变教学模式

1.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使用

现在的高校会计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明朗、信息量比较大,能够将比较复杂的会计内容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提高了授课效率。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有可能会导致教学速度过快,使学生无法真正消化课堂知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相关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

2.选择符合新会计准则并配有相关案例的教材,同时不断关注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内容和相关解释公告

近几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出台了相关的5个解释公告,教师应当选择能够体现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教材进行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企业会计准则最新的修改变化以及相关解释公告,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持续更新。

3.不断加强“中级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达到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这样可以保证会计案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譬如在金融资产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入雅戈尔对宁波银行、中信证券的投资作为相关研究案例;又譬如在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合并报表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教学案例。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我国上市公司中相关债务重组问题、借款利息资本化问题、收入确认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管理学理念以及税务、法律、审计、金融等相关知识对此案例进一步剖析其背后的经营实质和战略,使学生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主动学习,因此该教学模式也非常符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10).

[2]罗金明,许永斌.如何打造管理型财会培养模式[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12).

[3]余玉苗.综合能力提升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整合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J].财会通讯,2009,(36).

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案例教学法;财会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2-02

创业教育,旨在通过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将创业意识通过新产品和新服务方式表现出来;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1997年,清华大学工学学生主办了首届清华工学创业计划大赛,接着,上海、武汉等地高校相继开展了工学创业教育和创业行动。1999年,团中央、中科协、全国学联举办“挑战杯工学学生创业大赛”,教育部也作出决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02年正式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来进行,基于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财会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实用性原则。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财会教学案例应以实际会计与理财活动为源体,依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以达到学以致用、指导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的目的。

2.典型性原则。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中,选择和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与理财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学生通过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能够认识到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3.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案例,财会案例教学中不存在适合于所有情况的“通用案例”。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中,应针对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开拓能力来选择案例,以激发学生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便于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整体教学效果。

4.借鉴性原则。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实施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选编财会案例应以我为主,适应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体现我国会计与理财实务的特点。对于国外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案例,应博采众长、洋为中用,但切忌生搬硬套。

高质量的财会教学案例,应源于实践,反映会计和理财活动的一般规律,能较好地服务教学实践,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开拓能力。

二、财会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1.教师角色定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和组织。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点难点释疑。财会案例源自于会计和理财实践,而现实会计和理财活动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进行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案例分析涉及到不同层次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快速更新,许多经济现象的分析必须基于新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应对案例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方法进行必要的解释,同时,对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作出介绍与讲评,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超前性。②案例分析点评。在学生对财会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案例点评,依具体情况可分步进行,也可交叉进行,还可以让同学进行相互点评。③提出疑问。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只能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课堂讨论,对于案例涉及的其他内容,教师可提出疑问作为思考题与作业,让学生课后参考有关资料作进一步思考。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讨论而不是写正确答案,要为学生提供舞台、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为了避免讨论失败,应注意以下两点:避免成为讨论的中心;除了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之外,要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

2.学生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职责是准备和参与。学生在阅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之后,进入角色,定义问题,结合理论知识作深入的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进入角色,定义问题。在掌握案例的各种细节与数据之后,学生必须实现角色换位,定义问题,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通常应明确以下问题:谁必须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他的优势及不足何在?成功或失败会带来什么结果?定义问题时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想当然的假设条件,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最主要的是判断,必须站在决策者角度,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前提下对一些假设条件作出判断。判断是深入分析的基础。案例分析的类型有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引导性分析、结合性分析等许多类型,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采取立场,用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③课堂讨论。如果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他人的观点,并接受别人的观点,案例讨论就注定要失败。学生基于以下原因应该积极参加讨论:学生有责任与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让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讨论可以使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案例讨论将使从业能力得到全面锻炼。④撰写分析报告。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对分析与讨论作总结,加深理解,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应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案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传统考试的基本目的是筛选和淘汰,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应重在对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力的评估,目的在于测量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评估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案例教学并非万灵药,也有许多限制:相对于有些形式的学习是低效的;当所要学的东西是一种个性化的、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的时候,案例教学也可能失效;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导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只有双方的投入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有时会使一些学生望而生畏。案例教学是过程而非结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目的。客观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探讨财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德智.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高教出版社,2006.

[3]常建坤,李时椿.创业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 柔性挂职;自主创新;模式;仿真培训;创业教育

引言

最近我国教育部、国家 发展 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 科技 部、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加速培养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意见》还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 经济 社会 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要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鼓励高等院校与 企业 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 学习 。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题为“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 经济 社会 和高等 教育 事业的迅速 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 理论 也不断深化创新。作为这次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等教育基本职能之一“社会服务”功能,已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一社会共识,成为宁波大学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 企业 ”工作的 时代 背景。 目前 已有147名教师与128家企业签定协议,合作形式涉及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设计、技术工艺改进、财务流程再造、生产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第三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已经启动。

前两批147名教师联合企业累计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80余项。仅2005年一年,9位教授的技术项目运用在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就使企业新增产值3亿元。“进企业”活动中被下派到企业任职的一位教授被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的一项合作项目荣获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上的重大突破。实践成果让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有了越来越大的 影响 力,还在学校之外得到了明显体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也启动了“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为更多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能量。

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取得很大的成功,并能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其原因一方面,在宁波大学内部,此项工作的深化和改进一直没有停止,例如服务理念和服务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和深化;从“走出去”到“请进来”推进自主创新,培养企业到岗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宁波大学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措施,解除了进驻企业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保证教师在企业开展 研究 和实践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要点如下:

1. 学校多次发文,明确“进企业”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有能力的教师带着使命和荣誉感走进企业,开展工作。

2. 学校设计了“挂职”、“兼职”、“担任顾问”等多种“进企业”的形式,让教师在校内教学科研和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研究之间有充分的统筹安排的自由,从而可以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3.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保证在企业服务的老师在完成规定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可以享受正常的校内津贴,并在岗位聘任工作中对在企业工作成绩出色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

4.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对方企业所在的不同服务区域给相关教师额度不等的通讯和差旅补贴,减轻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成本。

5. 在学校“服务地方贡献奖”等奖项评审中,充分考虑教师参与该项活动的情况和在企业的工作业绩。

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些制度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投身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进企业”是广大教师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是推动教师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不了解市场需求,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帮助教师找到市场和研究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科研方向与技术创新目标,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又帮助地方和企业了解、共享 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解决科技供需脱节的现象,促进了成果转化。教师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真正实现了“双赢”。

案例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柔性挂职,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篇5

关键词:知识点模块化教学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 技能型人才 资金时间价值论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因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富有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改进和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以资金时间价值论教学为例,打破课程壁垒,整合课程资源,优化专业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构建知识点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含义及意义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含义 朱建君(2006)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指将主干课程按单位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划分为若干模块。财会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的特色就是将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学科体系转化成岗位体系,以强化主干课程中对岗位职业能力实践操作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李艳(2008)和韩意(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开发的技能培训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王晓辉等(2008)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模块之间进行选择搭配,以实现不同的目标,从而达到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要求。卓成秀(2009)认为模块式教学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蒋胜梅(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三个“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知识模块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中心。沃雅珍(2008)认为能力观、基础观、过程观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特点是对专业采取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点模块化教学是指从素质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出发,从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独立性的“学科体系”,向体现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的“行动体系”转变,实现多维度的课程目标,打破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岗位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划分成若干独立的知识模块,为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群和知识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以财会课程群和财会知识群为主体,可以把财会专业课课程切割为专业基础理论支撑模块、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会计职业发展模块。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财会类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不能被高度仿真模拟,并且现有课程设置自成体系且各自为政现象,阻碍了财会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具有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特征,造成课程设置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材适应性差、教学形式陈旧、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关于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投资学等课程都将其视为重要的知识点,是几门课程都要讲但都不深入。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专业课程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为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以打破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突出素质技能的培养,正确地解决了会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现行“学科化”教育以知识为本,财会专业使用的课程及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缺乏计划性,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与现实单位具体的岗位操作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影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科化”教学体现不出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化,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需要实施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现行财会专业以课程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能力的发展。现行课程结业考核,以及格为通过标准,继而,开展下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通过该门专业课程考核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遗忘殆尽,缺乏将多门专业课相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分析的能力。实施财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将课程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弥补知识能力构建不系统、不全面的缺陷,还财会知识集群的本来面目,克服单门课程单独结业,互不影响的弊端,变知识识记导向为能力应用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实例:以资金时间价值为例

(一)核心知识点:资金时间价值的本质及来源 资金时间价值论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它准确地提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资产评估、项目投资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重要的交叉知识点。笔者将该知识点的教学优化核心知识点、思维全新拓展、能力点交叉、决策实际应用四个层面,核心知识点是基础,思维全新拓展是激发,能力点交叉是深化,决策实际应用是提高。四个层面构成四个维度,将财会专业课程中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知识和内容凝练在一起,构成一个资金时间价值论的知识模块。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关于资金时间价值来源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资本家和消费者心理出发,认为时间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偏好、消费倾向等心理因素。投资者进行投资就必须推迟消费,对投资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给以报酬,这种报酬的量应与推迟的时间成正比。显然,这些没有提示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形态是G——W——G’,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其中的 G’=G 十G,G’比G有G的增值额,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增加了自己的价值量,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机制和过程,因而,资金的时间价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时间价值量的规定性,还指明了时间价值应按复利方法来计算,他认为,在利润不断资本化的条件下,资本的积累要用复利方法计算,因此资本将按几何级数增长。从综合技能培养的层面,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并非所有的资金都具有时间价值,只有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资金,才具有时间价值。同时,善于从阶级分析的观点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来源,货币时间价值不是时间和耐心创造的,真正唯一的来源只能是工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思维全新拓展:资金时间价值系数的相互关系 资金的时间价值随时间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即资本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数增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有单利和复利,单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不生息”,复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又生息”,可谓生生不息。复利方法计算方法更为常见和实用。复利和年金都是资金时间价值的表现,复利是年金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年金是复利概念的延伸和深化。年金按收付的时间和次数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本文涉及的年金是指普通年金,又称“后付年金”,是指每期期末有等额的收付款项的年金。这种年金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常见。积极引导学生拓展专业思维,推导出资金时间价值系数之间存在的九个关系式:复利终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关系;年金现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现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终值系数分解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半期分解公式。以上关系式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让他们不能仅仅满足现有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要把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知识点培养的过程中构建扎实的综合技能。以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的相互转化为例,从实际过程来看,如果利率和计息期相同的条件下,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实为同一笔资金在不同时点的价值,其内在的联系是复利现值和复利终值,年金的计算是复利计算的延展和深化,此例形象地揭示出了复利和年金之间内在的联系,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加生动。

(三)能力点交叉:资金时间价值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按照一定的方法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原因而引起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如机械磨损和自然条件的侵蚀。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从专业的角度讲,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因为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消逝(功能的降低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将其成本逐渐转化为不同期间的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既然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及补偿的过程,计入生产成本或计入经营费用的过程,那么,合理地计提折旧,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贯彻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利润,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回收与更新改造的顺利进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产量法、工作时间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我国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笔者以平均年限法为例,探讨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其包含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两大知识模块。开辟此主题教学,目的是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找出相关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和交叉应用能力。平均年限法下若不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应该为:(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使用年限,即D=(C-S)÷N,若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实际上是求年金问题。可以将给定的最低收益率或银行储蓄利率为贴现率,首先把净残值贴现,然后用原值因素以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速度大大加快,这正符合加速计提折旧的思想和基本要求。在当前科技飞速发达的形势下,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在损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迫切需要加速计提折旧。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视。考虑时间价值可使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增加,因而可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改造,为企业带来纳税的好处。因此,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除现有规定外,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和船舶运输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运输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经财政部批准的其他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还应鼓励其他企业在使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此外,应积极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以知识模块化的思维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论在证劵股价、长期投资等领域的应用。如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时,应特别关注:(1)前提假设的规定性。在股票分段计算价值时,往往会忽视时间的阶段性,而简单套用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由于期数的有限性,计算结果出现偏差。(2)现值和终值计算的相对性。由于时间点选择的相对性,使时间价值的计算具有相对性,只有时间点的参照物选定后,才有现值和终值的具体数额,复利和年金概莫能外。(3)东西方计息方式的差异性。在经济实践的具体应用中,我国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单利计息的方式,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复利计息的方式。为真实反映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理论研究中大多默认采用复利计息的方式。(4)不要忽视时间价值对项目投资回收期的影响。不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静态回收期,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动态回收期。

(四)决策实际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计算中的应用 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决策中的实际应用相当广泛,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每次央行加息时到银行办理转存业务的人数都会骤升,储蓄存款利率上调后该不该转存?转存是否真的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储蓄搬家与转存都需要谨慎,因为根据储蓄条例规定,支取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银行只能按活期利率付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六条《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在原定存期内如遇调整利率,不论调高或调低,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计付利息,不分段计息。第二十七条 《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和部分提前支取的部分,均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利率计息;未提前支取的部分,仍按原存单所定利率计付利息。”如果定期存款存入的天数已大于转存临界点就不要进行转存;如果小于转存临界点,就可以转存。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为: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需要说明的是,按《储蓄管理条例》规定,储蓄存款计息每年按360天,每月按30天计算。存期超过这一时限的存单转存反而吃亏。此实例涉及三个知识点:货币的时间价值、盈亏平衡点分析、决策方案选择,为了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学习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兴趣,拓展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一年定期转存的计算公式按货币时间价值的思维,可以表述为:转存临界点÷360×活期利率+(360-转存临界点)÷360×新利率=原利率,这要比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要易于理解和应用。如央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25%。如市民在2011年4月5日和4月6日分别存入一万元一年定期存款,则到期后利息分别是300元和325元,调正后要比调正前多出25元利息。如张先生持有一年定期的80,000元储蓄存单,计算到此次加息的当天,该笔定期储蓄存款已经存了20天。是提前支取后进行转存合算,还是继续持有这张存单合算?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调整后定期年利率-调整前定期年利率)÷(调整后定期年利率-活期年利率)。即: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1年×(3.25%-3.00%)÷(3.25%-0.50%)=33天。笔者建议,做定期存款期限不要太长,以不超过半年的短期为宜,以定期转存临界点为决策的标准。这样,一旦利率再次提升,投资者存款到期后可迅速转存,享受新利率带来的溢出收益。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X110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胜梅:《浅谈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新课程》2010年第6期。

[2]李艳:《高职成本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0期。

[3]汪冠群:《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运用对策》,《当代经济》2010年第6期。

[4]王晓辉:《谈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中的运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朱建君:《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年第17期。

[6]卓成秀:《会计专业模块教学浅析》,《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2期。

[7]苏亚民、翟华云:《财务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王华、石本仁:《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金泽:《银行新业务法规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篇6

关键词:教学目标;财会教学;改革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会计行业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帮手”,会计行业的发展究其根本在于会计专业的推陈出新,在于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然而当前的会计专业教学却跟不上会计行业的发展,也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脚步。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将会计专业教学当成是“走过场”教学,学生在校的学习根本没有真正的实际社会价值,因而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分析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要求及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主要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双能”型会计人才,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在有效的在校时间内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这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就能够胜任社会岗位,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然而在实际的会计专业教学中,显然没有将教学要求真正的做到位。很多高职院校名义上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往往会将会计的理论知识课程缩短时间,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看起来是在进行“会计行业新人才”的培养,殊不知,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根本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扎实。但是由于大大缩短了理论课程的时间,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好,就着急的将学生拉到实践教学中,结果就是“理论知识半个懂,实践能力空把式”,这种“重形式,不重质量”财会专业教学现状最终导致毕业的学生空有一张毕业证书,其实还是无法融入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这种财会专业教学现状不禁让人担心。

二、分析面向教学目标的财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杂乱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当前来说,基本上不同高职院校对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呈现出杂乱的人才培养现象。可以说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因而在教学活动上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就具备不同的财会专业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就各个高职院校来说,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具备自身的特色,这种杂乱的人才培养缺乏比较规范的统一。

(二)随性开设的会计课程

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财会课程时,往往只重视“建设较多财会专业”,存在着追求“利益”的想法,认为开设的财会专业多了,就能招到更多的学生进而“利益”也会更加丰厚。因而一部分高职院校不管有没有具备培养学生财会技能的能力,只管申办较多的财会课程,至于学生学成什么样,学校也不会“过多问津”,同时由于财会师资力量的薄弱,这些高职院校往往会根据教师的多少随性的开设会计课程。

(三)无序的会计课程结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结构上还存在松散无序的现象,在会计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往往由学校领导的主观思想定夺,如果学校师资力量充足,校领导根据不同财会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结构的安排,会开设较多的会计课程,会计课程结构也就相对紧密丰富一些,如果师资力量较单薄,就会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师,进行课程结构设计,这种无序的会计课程结构往往会严重影响学生会计课程的学习。

(四) 形式化的会计教学评价

所谓的会计教学评价就是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探求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进而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财会教学评价中却“重形式”,将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任务”去做,显然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实际作用,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依照不变的教学内容行使着重复无新意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可想而知。

三、探析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

(一)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计划

所谓的科学合理的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计划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设置财会项目课程,也就是以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项目课程指的是完成具有实际使用价值产品生产任务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将会计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规定具体的任务时间,学生在此期间内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完成任务。其次,要进行会计课程的科学设计。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着手,根据每年的就业行情和会计专业具体涉及到的社会岗位分析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实际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着手,来进行对会计课程的设计。

(二)突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

我国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虽然很明确的要求了“理论结合实践”,但是就目前财会专业教学现状来说,所谓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发挥本身的作用,学校重“实践形式,轻实践质量”的现状使得突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成为了“空头支票”,真正的实践教学具体应该在进行理论课程讲解中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把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再结合实践操作来反复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其理解,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会计理论还具备了对应理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应该注意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相脱离的问题。

(三)搭建新型财会师生关系桥梁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中,由于对授课教师厌烦而缺勤,旷课的学生占有20%的比例,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影响了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搭建起新型的财会师生关系桥梁至关重要。所谓财会新型师生关系就是高职院校教师要改变“上完课即走”,“念课本”、“零沟通”的课堂教学现状,能够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将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真正的将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

(四)培养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会工作的人才,而是具备相关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注重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财务人员是企业中直接接触经济核心的人员,一旦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影响就不单单是财务人员个人,而是整个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因而对未来从事财务工作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把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案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专业从业者”。

(五)建立多元化财会专业教学手段

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要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优势,在财会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财会教学手段。财务教材往往是由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构成,即使已经成长健全的高职在校生也会难免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繁杂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进行教学,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容易。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领会知识。

综上分析可知,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实际会计岗位的专业技能,因而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上必须进行改革,加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伟平.职业学校财会教学改革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2]焦淑环.浅议职校会计仿真模拟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2(01).

篇7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遍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培养高级财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既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熟练工”的要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二)课程设置陈旧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盲目的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势仍然是教师、课本和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综合运用知识,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三)会计教材没特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用的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是来源于企业最初的传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这些内容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对现代企业所采用的新方法、新理念很少提及或只做初步介绍。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部分会计科目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所用教材也要及时更新。很多会计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就得新旧科目混用,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误解与困惑。(四)会计教学手段不更新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部分院校开始重视并锻炼学生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但不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按照严格教学规范流程教学。在实训环节,各种岗位过于笼统,没有区分,从而造成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对会计工作内容不清楚,也极大的影响了学习效果。(五)“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很多教师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但没有到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也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师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脱钩,极大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

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能熟练地处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处理非盈利组织账务;熟练进行成本计算、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熟练地编制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熟练地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熟练地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学生,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和中端实用性会计人才。(二)优化会计课程设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学为前提。与此同时注重“双证”的取得,双证指的是一个毕业证,一个会计从业资格证。设置课程时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目标,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需要的课程设置到高职教育之中,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大学3年期间不仅要学习公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课余和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认真工作态度,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起来。(三)自编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教材教材是否完整、系统、新颖将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弥补目前会计教材的不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会计教师着手编写质量高、内容完整、新颖、操作性强、贴近实际工作的高职会计专业专用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编写教材时,不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的发生,而是直接给出经济业务发生所需要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扔掉根据文字描述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思维习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填制的实际记账的能力。2.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实践教材,并根据最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税制的要求,及时把财税改革的内容编写进去,从而解决“教材永远落后于实际变化”的尴尬处境。(四)采用多样化的会计教学手段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再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讲解各自的解决方案,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讨论的又是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提高了教学效率。3.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4.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各个分院、各个专业都积极联系实践基地。就会计专业来讲,有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基地不仅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讲座,还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成绩优秀者可以吸收为正式员工,给学生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五)打造“教”与“做”一流的师资队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支持和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大批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均为“双师”,鼓励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服务社会。在学校政策的导向下,会计专业大部分教师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实现真正的“双师”素质。除了这些专职教师外,会计教研室还拥有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是工作在一线,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是真正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师”,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举办各种“教做一体”的知识讲座,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弥补,相互进步,完善对学生的培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时刻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指导课程设置,进行人才培养,既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较好的解决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互相融合的关系。随着义乌市经济的发展,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成为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义乌和岗位的需求。

作者:胡源珍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篇8

作者简介:朱淑颜(1965-),男,山东五莲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涉外会计。

摘 要:高职会计教育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取得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亟待改进的地方。只有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适应未来岗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2102

1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热”与社会需求的“冷”

1.1 会计专业办学的“火热”

为了解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办学情况,本课题组依据2013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专科、高职)的数据做了统计。

在全省77所高职院校和45所属于二级学院和普通本科的专科对外公布的招生信息中,前者有60所高职类院校开设会计专业,占总数的77.8%;后者开设的专科会计专业有27所,也达60%。而会计招生数量更是名列各专业前茅。

另据2013年《上大学网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所列举的50种专业,在榜单的前十位中,属于财经大类的高职专业有4个,分别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会计电算化。可见,财会类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

通过走访部分驻潍(坊)高职院校发现,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实际招生人数大都超过原来的计划数。以我院2013年会计专业招生为例,计划招生约700多人,但实际录取1600多人。尽管缺乏具体数据,但2013年山东省高职财会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大大超过原招生计划数是无需置疑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考生及家长普遍看涨会计专业和其未来的就业情况,由此,导致各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不得不一再扩招会计专业人数来满足考生及家长的需求。

1.2 财会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冷

从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各地部分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不难看出,大部分地市人才市场的财会人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并且名列“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情况如表1。

表1

注:各地财会人才在“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排名。

上述材料表明,财会职业普遍供大于求,其岗位存在着“就业难”现象。

另外,麦可思研究院(一家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公司)2013年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警示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已被列入黄牌之列。

2 会计人才培养的“成绩”与“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早已走过了初创阶段,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如今进入提升阶段。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出台,和国家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进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开发和实训场所建设,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一系列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脱节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从事会计岗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会计人才以及应用型高技能会计人才等。各职业院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相似度很高,但是缺乏特色和培养目标单一化则是非常明显。

随着高校扩招和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分数越来越低,结果会计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学习动机强弱不一。

另外,高职会计专业在校生参加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越来越低,以及毕业生就业难的事实从侧面说明很多学生并不适合或者无法从事会计这一行业。因此,在每个院校会计招生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采用相同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要,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

2.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2.2.1 课程内容重复

通过对我省多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做的调查发现,尽管部分院校的会计相关课程建设有了很大提升,比较贴近职业教育的特点,但大多数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仍旧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之间相对独立,内容重复,不利于课程的优化整合。分析表明,许多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大都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三门课程无论是在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内容上都有交叉重复现象,例如均有成本分析的内容等。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如果课程重复内容较多,那么势必导致授课学时的浪费。况且,大量重复内容的存在造成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到教学效果。

2.2.2 忽视涉外领域财会的研究

当前,跨国贸易的发展、企业的并购和上市等使得掌握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熟练运用外语的会计人才更加紧缺,但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极少涉及此类课程,而会计专业英语的作用基本上被忽视。

2.3 “双师型”、复合型会计教师缺乏

以我院会计系为例,会计专业师资队伍中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数太少,会计专业教师大都具备财会专业背景,但欠缺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等知识。另外,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参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任务,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容易导致会计教学与实践工作脱节,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拥有企业从事财会经历转行搞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很多学院尽管有短期顶岗锻炼(我院规定2-3个月)政策,却不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这种做法有悖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令人不安的是,很多会计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实践经验的欠缺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反而相信企业会为毕业生提供上手锻炼的机会。

2.4 会计教育的应试现象

现在各种社会性会计考试对高职会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致使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这样一来,会计专业教学成为了考试的辅导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每学期进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季”,会计系开设的其他非专业课程,尤其是担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课上经常出现缺课现象,或者因为忙于备考,认真听课者寥寥无几,造成这些公共课无法正常进行。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5 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认识不足

近几年,各地高职会计专业招生形势火爆,随着会计专业在校生数量的上升,规模扩张之下隐藏的问题逐年显现。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并没有随招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提高,相反却呈现出大学生教育质量日益下降、身价明显贬值的趋势。这与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只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对培养过程质量重视不够有关。这种盲目扩张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大学教育的贬值,最终失去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社会基础。

2.6 办学思维的固化

近几年的高校评估和国家、省级示范院校(山东省为名校建设)的项目让各个办学主体的重心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标准开展工作。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的时候缺乏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论证,照搬照抄“示范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现了专业课程设置等完全随大流、跟风的现象,缺乏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和对发展需求的考虑。

3 人才培养问题解决思路

3.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核心主题,毕竟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关键因素,会计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学院管理层面应制定规划,出台并落实专任教师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锻炼的长期政策,以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为教师的企业兼职撤出障碍,规范其责任与义务;鼓励教师积极学习、丰富相关专业知识,通过考取中级以上职业或执业资格证书(我院的做法是为考得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教师认定并给与资助),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其成为复合型会计师资人才。

3.2 调整课程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财会人员,因而不可能像本科院校会计专业那样,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必须讲够、讲透,而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为增加必要的课程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应考虑在校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可以对学科体系做出相应调整,如减少课程门类,整合相关课程等。结合高职院校进行的项目化教学“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按三段式规划教学的惯例。例如:在开设“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安排“会计实务模拟实训”、“电算化综合训练”等实践课。

3.3 涉外会计纳入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成为趋势

入世以来,我国的会计服务随着资本流动走向国际化。以跨国公司会计业务为核心的国际会计业务已经提上企业会计的议事日程。如国际会计信息披露、国际合并报表的编制、外币折算、转让价格制定、国际税务筹划等,企业中新的国际会计业务将层出不穷。国际会计业务的与日俱增,意味着国际会计(或涉外会计)将成为我国会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必将推动着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来说是机遇与挑战。

3.4 平衡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各高职院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设计评价体系时,应处理好学生参加从业资格考试与日常教学的关系。既要强调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又要防止围绕考证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的“应试教育”现象。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应侧重于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在考查学生能力时,将理论、实践与平时成绩结合在一起,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同时,分类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复习备考。

3.5 人才目标培养多元化

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在确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基于几点考虑:

(1)同是高职教育,但不同的院校生源不同,培养的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2)严峻的就业现实是影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关键因素。否则,只顾招生,不管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那么这样的院校将很难生存。

(3)不断探索应用型、国际化、复合型以及高中低端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群英.浅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研究[J].西部科教论坛,2010,(3).

[2]吕靖.浅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34).

篇9

>> 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与ERP仿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市场需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工学结合有效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3-1,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中国高职高专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EB/OL].2012-4-4,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404203313055&cata_id= N231&menuNavKey=4854463

4.新道教育网.管理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EB/OL].2013-9-9,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110

5.罗文洁.高等院校“四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定位[J].会计之友,2008(11)

6.黄丽霞.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

篇10

目前,我国国内各大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中,高校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我国高等院校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为会计学专业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会计实验体系,从而更好的适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目标。

关键词:

会计实验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学;实践教学

在我国高校中,会计学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学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在完成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有用的专业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

一、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会计实验资料综合性较弱在会计实验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料要进行科学筛选,否则会影响到整个实验教学的质量。就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现状而言,部分高校为了确保教学的真实性,对会计材料的处理是简单的摘抄和照搬,未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和整合。此外,由于会计实验内容较为庞杂、实验任务量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无形中增大,实验教学的效果较差。还有部分高校将虚假信息作为试验资料,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实验教学成了形式,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被消磨殆尽,使得会计实验教学丧失了可操作性的程度。

(二)会计实验教学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培养目标要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会计实验教学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的业务资料,让学生对这些业务资料进行相关操作和处理。但整个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在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育和培养;二是要在会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实践的学习,还要对会计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会计实验课程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会计实验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关于这个学科的体系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有机统一,并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就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来说,我国各大高校的理论教学体系较为规范和成熟,而实验教学却较为落后。其中,部分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活动涉及的主要是部分简单的会计实验操作,未能实现高难度的财务管理实验,这种教学误区就造成了教与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无法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与我国应该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创新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在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

(一)会计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校内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要符合教学要求和标准。会计实验室还要有审计、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相关的会计实验室。对于硬件建设来说,要统一规划,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结合社会上会计事务所的原型进行布置,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未来工作的场景,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二)建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在整个会计专业内部,专业教师要将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作为整个会计实验教学的重点,以此来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会计专业有一套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以及科学合理的会计实验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并结合相关的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好相关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体系流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会计实验课程体系要在会计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加强联系。会计实验体系建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此来实现教学体系的可持续性。

(三)校外社会实践体系构建校内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无法替代社会实践的作用。由于社会工作中存在复杂多变、不确定的因素,会计工作本身具有复杂的特点,因此,高校专业负责人可以定期邀请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学院内部开展学术讲座,为学生们解答会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此外,还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联合,将学生分批次输送到相关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会计实验教学在我国会计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关键地位,各大高校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构建会计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并利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从而为社会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华.王卫星.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及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8.

[2]王秀敏,杨帆.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基于河北省会计人才的需求调查[J].财会通讯,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