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艺术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通过所系融合构建园艺生物技术教学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整合资源,为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园艺学一级学科下包括的果树、蔬菜、花卉、茶学、园艺产品采后学等二级学科(或方向)都涉及生物技术。由于学科划分及管理方面的原因,从事品种改良以及采后生理学的教师、设备等被分散在5个不同系中,不利于园艺生物技术的发展。2002年,华南农业大学整合园艺学科中与生物技术有关的人员和仪器设备,构建了园艺生物技术教学与实验实习平台———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该所为校级研究所,下设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室、细胞工程育种研究室和脱毒与快繁室等3个研究室(或实验室),主要为科研和培养研究生提供实验条件。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人员全部来自园艺学院各系,其中教授8人。
(二)教学与科研结合,努力提高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2003年,根据园艺学科及华南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园艺学院创设了园艺生物技术方向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为方便教学管理,在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组建园艺生物技术系,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园艺生物技术系联合办公,人员及设备统筹使用。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园艺生物技术系则侧重于本科生教学和培养上,两者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互支持。通过所系融合,使教学和科研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改善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条件,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园艺生物技术平台的使用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同时还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园艺生物技术平台的教师近年来承担了2项“863”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50多项省部级课题。以果树、蔬菜、花卉和茶树等园艺植物为材料,开展了分子标记、基因分离和克隆、转基因、基因功能鉴定、细胞工程、种苗脱毒与快繁及采后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为本院和外院学生开设20多门课程。
(四)加强硬件建设,为新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可靠的实验教学保障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需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如果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创建园艺生物技术专业将成为空谈。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设备相对比较昂贵,仅靠教学经费不可能满足仪器购置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科研带动学科建设,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广东省211工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本科优教评估和人才引进等项目,多方筹措资金。有了良好的实验条件、配套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为新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可靠的实验教学保障。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方案
园艺生物技术专业根据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结合园艺专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园艺+生物技术”的复合模块培养方案。园艺,是本专业的立足点,要“站稳”,但不应该花费太多的学时。我们压缩了原有园艺专业课中的“各论部分”的课时,保留园艺学的核心课程园艺概论、园艺植物分类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和园艺植物栽培学等,形成“园艺模块”。生物技术模块则开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专业主干课,另外还设置了一些选修课,形成全新的课程方案。
三、建立和完善园艺生物技术学科及其理论体系
由于园艺生物技术是园艺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和学科分支,从园艺生物技术所成立之初起,就特别重视学科建设和园艺生物技术理论体系的建立。2002年,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编著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一书作为研究生校内教材使用。由于该教材学术体系较系统、理论较严谨、体例统一、内容新颖和能充分反应园艺植物特点等因素,于2005年被教育部遴选为“研究生教学用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国内首次公开出版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生教材[1]。2007年又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指导》等本科生教材[2-3]。
四、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实行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
从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园艺生物技术系成立之初起,所系实验室就按照开放型教学研究实验室的模式进行运作,建立和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本科生、研究生实行完全的开放管理,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力促进了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综合与渗透,加强了横向联系和合作,提高了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2
速写试题:在画室里面画水粉的男人。
色彩试题:静物默写 一个兰色罐子 一串红樱桃 两个苹果 鲜花一束 一块深色衬布 一块浅色衬布。
考后感: 成绩刚出来,但分数线还未划定,当初决定要报考的时候犹豫了很多,纠结了很多,现在终于过去了。希望通过这次考试继续我的求学之路。
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基本要求
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否成功,而提问正是构成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基本要求
提问应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它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而要使提问真正发挥作用,应该重视提问的设计。
1.提问的表述应该科学和简明
新教师和实习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复杂的、含糊不清或语句很长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学生误解。例如,有位实习老师在讲授“家兔”一节时,一手托着一只家兔的剥制标本,一边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家兔是不是全身各处都被毛?”学生看得很仔细,家兔标本高高竖起的双耳里面没有毛,回答就自然成为:“不是,耳朵里面没有毛。”而教师原本是想通过教具引出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体外被毛。由于提问设计得含糊不清,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言简意赅并不是说问题设计得呆板平淡,而是应该变换角度设计问题。
2.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提问的实质就是设置疑点、制造矛盾、激发思维的启发性过程。朱熹说“大疑则大进”,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使学生“起疑”、“起大疑”通过启发思维得到较大进步。设计启发性强的问题,首先应考虑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只要当问题的要求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时,学生才会感到问题的答案“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答案的“似是而非”更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果问题过浅,可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这种表面的活跃并没有深思熟虑的基础;如果问题过深,学生看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那就懒得思维。其次,问题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要总结教学经验,从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提出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避免近亲婚配以防止遗传病发生”内容时,针对学生对于“血亲”的概念理解困难的情况,特意提出“血亲”和“亲属”二者的差别问题,理解了“亲属”的概念,也就容易理解“血亲”的概念。
3.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内容,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等于抓住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关节点”。课堂教学提问的针对性还体现在整节课提的问题应该有“整体观念”,此一“问”和彼一“问”应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毫无针对性地提几个问题,为问而问,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连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在生物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提问类型的多样性。英国著名的微格教学专家布朗把课堂教学提问分为八类:依从提问、反问、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如果简化归纳,就可以把提问分为基础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和开拓性提问三类。基础性提问包括回忆、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问题,如“人的消化系统由哪些主要器官所组成?”“家鸽的哪些形态结构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等问题。运用性提问主要是指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以及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实推导结论等。如:“为什么人群中男性色患者远远多于女性色盲患者?”开拓性提问也就是常说的开放性问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如“一旦克隆人成为现实,危害将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一座城市里拆除一个绿树成荫的公园去建造一个超级市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等等。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1.提出问题时应该表述清楚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注意声音的音质、音调和音速的变化,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题意,明确回答的要求,积极参与思考。例如,提“鲫鱼的外部形态中有哪些特点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这一问题时,对“外部形态”、“哪些特点”、“水生生活”几个词组应略微重读和慢读。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问题,并将其中重要的字词句着重表现出来(字体加粗或闪烁几下等),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2.提出问题后应稍微停顿
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常常稍微停顿并环视全班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看我,可能要提问我”,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经过精心研究,发现当提问后停顿时间超过三秒钟后,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增加,其中后进生参与回答的人数增加,联系自己观点的回答增加,回答正确率增加,学生质疑的人数也增加。没有经验的新教师常常“先提后问”,即先把一个学生叫起来,再提出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会使被提问的学生心情紧张,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使其他学生觉得“事不关己”,不利于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
3.指定回答后应适当引导
提问并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的态度应该自然,对被提问的学生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并尽量伴有点头、微笑、皱眉等表情。当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时,教师切忌表现出不耐烦或想要打断回答的表情,而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的目的是拨正、拓宽或深化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和回答聚焦到问题的实质,有时甚至要“对症下药”。例如,如果学生对有关的旧知识遗忘太多,可以适当提示;如果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可以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略加深化和拓展等。当学生正确回答以后,教师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也应及时反馈,尽量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切忌讽刺、挖苦或嘲笑。宽松、鼓励、信任的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必要环境。
4.鼓励和处理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活动有无学生向教师大胆质疑,是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开放性、多向性信息交流的重要标志。教师精心创设宽松和信任的氛围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质疑,是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知识的习惯和慎思明辨的态度的必然要求。
篇4
关键词:计划免疫;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
计划免疫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对我国传染病的消灭有非同小可的意义[1]。社区卫生服务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它是实现社区人群保健卫生和医疗的基本途径,同时也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我国接受计划免疫的人群主要是儿童。如何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来增加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力度,减少或杜绝社区传染病的发生,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同时也对儿童计划免疫有长远的意义[3]。根据本社区制定的社区属地管理方针,本文就本社区0-3岁儿童的计划免疫的开展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报道,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8月-2012年9月居住在本社区的0-3岁儿童及其家长均为调查的对象。分别为管理前(2010年8月-2011年8月)有儿童125人,管理后(2011年9月-2012年9月)有儿童136人。
1.2 调查方法
将社区儿童分为0-1岁、1-2岁、2-3岁三个年龄阶段进行调查,调查社区儿童的一般情况、0-3 岁“六苗”的接种情况等。
1.3 评价标准
调查结果记录社区儿童的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及时接种率的判断标准“六苗”的具体情况如下:即婴儿应在出生1个月内完成卡介苗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在婴儿出生24 h内接种,在6个月内完成其他两针的接种;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脊灰疫苗三剂的接种;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针的接种,婴儿出生9 个月内完成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的初种;在出生后 24 个月内完成乙脑、含麻疹成分疫苗、百白破疫苗加强为及时。全程接种是指按计划根据疫苗规定的剂量完成第1次预防接种(初种)之后,按免疫程序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复种或复服[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管理前后的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社区儿童的“六苗”及时接种情况和全程接种情况
比较管理前后社区“六苗”接种情况的及时接种率,结果发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后,社区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的初种、加强,百白破的及时接种率均明显提高,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年龄阶段社区儿童管理前后“六苗”及时接种情况比较
比较管理前后各年龄阶段社区儿童的及时接种率,统计结果表明,与管理前相比,0-1岁,1-2岁年龄组进行社区服务管理后及时接种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3.讨论
本研究者所在社区于2011年9月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该管理模式主要成员的任务主要包括:(1)在社区领导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的宣传、健康知识的科普以及与疫苗相关知识的宣讲。(2)与居委会成员合作,及时了解本社区儿童的迁入迁出,婴儿出生,疫苗接种实行情况。(3)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将疫苗的最新情况报告,增强疫苗利用的可信度。(4)对社区儿童疫苗接种做一个详尽的计划表,安排好儿童预约接种疫苗的时间,使得疫苗接种有条不紊,并且全面到位[5]。(5)积极调动社区人员参与到该工作机制中,发挥社区联络员、社区志愿者等在计划免疫中的作用,借助社会的力量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宣传的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后,社区儿童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与管理前相比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社区医生与居委会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合理有序的儿童接种预约时间的安排,减少了儿童接种的等待时间,使得医疗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调查也发现,管理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预防的了解力度也大大加强,这是因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后,极大限度的利用了社区成员的力量,加强了宣传力度,使得家长能够对计划免疫的知识了解全面[6]。种种调查结果表明,这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不仅能丰富儿童家长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切实有效的提高计划免疫的水平,从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映玫,谢满容,黄笑芳,等.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 (21):3-5.
[2] 张艳霞,廖征,熊昌辉,等. 南昌市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10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比较[J]. 职业与健康,2011,27(9):1021-1023.
[3] 王永幸,朱燕文,何佳. 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J]. 中华全科医学,2009,7(10):1096-1106.
[4]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 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9-20.
篇5
摘要:采用合理的混炼、硫化、清洗等工艺路线,控制必要的温度、压力、生产时间等工艺参数,生产的卤化丁基橡胶塞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ybb00052005)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卤化丁基橡胶塞 生产工艺 工艺参数 标准要求
0 引言
卤化丁基橡胶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目的是提高卤化丁基橡胶的硫化性能,并改进它与其他橡胶并用的相容性能。医用胶塞要求胶料无毒、无臭、无味、无抽出物,耐医药化学品,且能承受多次加热消毒,自封性好,耐针刺,具有低透气,透水性能等。
我国对卤化丁基橡胶的研制工作起步较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在2004年12月31日所有抗生素粉针一律停止使用天然胶塞的规定,并于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注射液用卤化丁基橡胶塞》(ybb00042005)、《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ybb00052005)行业标准。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6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大量出现是近几年我国医疗行业一个喜人的重大变化,已逐渐成为医疗市场不可轻视的有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民营医院的临床检验、临床输血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备受医护人员和患者关注。为此,对通辽地区26家已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检验人员及与输血相关的护士掌握输血基本知识、临床检验基本知识情况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自行拟题[1~4]。
调查对象:护士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每单位随意选出护士和检验人员各1人,现场发问卷调查题(多选题10题、单选题10题和10道是非判断题)。采用百分制,得分≥86分为良好,61~85分为一般,得分≤60为较差。发放52份,收回52份。
调查内容:检测样品留取、采集的基本知识及对检验的影响、常用项目检验结果如何解读;有关临床输血程序、你所了解的有关临床输血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你单位哪些有关临床输血的规章制度;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查看输血前的安全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的执行情况。
调查和评估标准的依据:主要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结 果
不同调查单位护士、检验人员对输血、检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讨 论
随着疾病诊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检验医学、临床输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熟练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表1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护士、检验人员对相关临床检验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临床检验基本知识和输血知识差主要体现在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等不熟悉,对临床输血、临床检验相关法规的知晓率低,输血概念较模糊或混乱,输血风险意识缺乏;对生理、标本采集、化学、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了解不够。临床护士、检验人员除应该了解检验科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以使检测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越来多,但输血量差异较大,年用血量较大近2万U,有的则不足10U,导致较多单位忽视对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前的安全检测,更不会主动投入临床输血所需的人力、物力,阻碍了临床输血的规范化建设。不管用血量多少,也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加强软件建设,尤其要规范输血前的安全检测、规范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完善各种输血制度和各技术操作规程等最基本的工作。不能漏检输血前规定的检测项目,四项免疫检测项目,检测要求采用酶免疫法测定,酶标仪判读结果,对不能开展酶免疫检测的单位允许外送检测,但受委托检测机构硬是具备相应检测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索要和保留检测原始记录。
卫生行政部门尽快按照临检、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出适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临床输血、输血前安全检测规范或标准,对规模小又需要输血的乡、社、民营医院,要求达到血液检验、贮血、配血等最基本硬件设施,并对检验、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术培训,完善输血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乡、社、民营医院临床检验、临床输血才能得以保障,并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2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7
1.1可持续发展观概念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2可持续发展观解读
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的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具有可持续性,它包括两个概念:可持续性和发展。所谓的可持续性,在生物方面的解释为维持或提高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为了当代和后代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应当为将来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包括提供:一是足够的措施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二是保护和合理使用生物圈的大气、水和土地资源,并保持其完整性。另一种对可持续性定义的基础是保持生态系统的潜力,即为了使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同过去一样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发展意义之传统狭义的发展,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成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当然,为了实现经济成长,还必须进行一定的社会改革,然而,这种改革也只是实现经济成长的手段。随着认知的提高,人们注意到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发展是超脱于经济、技术和行政管理的现象。另外,在现在的观念中,保护也是发展的一部分。正如《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所定义的,是人类对生物圈的利用、管理,以便它能对当代人产生最大的持续效益,同时维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和追求。因此,保护是积极的,包括保护、保存、持续利用、恢复和自然环境的改善。所以,目前发展的涵义包括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及保护的观点,不但有量的成长,而且有质的提高。
2.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2.1环境艺术设计概念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2环境艺术设计解读
环境艺术设计对外部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对建筑提供的内部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专业内容涵括了城规建筑设计、园林广场设计、景观艺术、壁画、雕塑艺术品的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是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
3.可持续发展观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3.1环境艺术设计三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发、建设与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从世界范围看,专业和行业的发展进度很快,大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开发成果引人注目,各国设计师都在积极探讨摸索,运用已经掌握的高新科技探求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已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三条:(1)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2)有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3)有利于使用者的精神和谐,身心愉悦。这三条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设计原则都是有利于“人”这一主体的从使用功能到精神需求的最根本的人性要求和生存要求。因此环境设计中的人性化主题——“人文关怀”必然是今天广大设计师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
3.2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型建筑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真正意义的生态住宅,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环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福斯特设计的德国国会大厦就是典型的高技术生态建筑。其自然采光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新的大厦能耗和运转费用降到了最低,而且能作为地区的发电装置向邻近建筑供电。被视为柏林新象征的玻璃穹顶不仅有助于采光,还是电能和热能的主要来源,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技术的使用使整个大厦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4%。近年来,覆土种植、庭院化中庭、呼吸型幕墙、太阳能集热发电板日益成为生态建筑常用的手段。生态型的建筑形式将是越来越多的人的必然选择,也将是越来越多的人为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指导的21世纪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应保护和发扬已有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地区性、民族性。在建筑的功能与情感,在自然的保护与人类的发展之间找到一种美妙的平衡是当代环境设计者的使命。
建造生态城市,营造绿色生活,是人们追求的现代生活方式。环境保护是21世纪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节约能源的重视,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各类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环保节能建筑将更加受到大众青睐。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在人类利用自然的同时,请记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环境设计这一最重要的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方式将在21世纪找到它新的出路,为了自然,也为了人类自身。
4.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4.1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缺乏
我国环境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20多年的教育已经培养了十几万学生,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依旧缺乏,尤其是业内优秀人才更是奇缺。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室内设计师存在20—30万的缺口。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城市,相应的供需矛盾更显突出。
4.2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不高
深圳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虽然已经有2万余人,但设计水平不高,多数设计水准尚不能满足需求,“垃圾工程”随处可见,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4.3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不高
城市环境建设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积累密切相关。在我国,由于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还很缺乏,使得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只能是一些摆设,缺乏艺术性和美感,而成为失败的设计。有一些城市进行改造建设时,仅仅是把国外的作品直接拿来,而没有考虑到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特色,没有考虑到当地的风土民情。结果只能是生搬硬套,失去了作品本身的韵味。这也使得很多城市“越长越像”。
4.4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水准差距较大
国际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高的水平,对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也向其学习,但是很多设计师并不是掌握真正的学习要领,只是一味地简单模仿,使得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能体现国外建筑的精彩,反而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国内环境艺术界在文化和哲学的领域里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反思。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有归属的需要的,它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如果割断传统,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则环境艺术设计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无法带给人心灵上的美感。
4.5环境艺术作品将现代与传统割裂
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断裂的,当然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传统文化必然受对现代文明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必然是由传统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文明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扬弃,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相互整合和融合,使得现代文明得到更加趋于完美的发展。同理,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一样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符合本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应该峰持的真理。
5.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5.1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维持全面的生活质量,维持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持续的环境损害。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时,要创造舒适健康又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就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创作的始终。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考虑未来、考虑生态平衡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5.2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按人的理想和需求,按人的特点、按人的模式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照也应从过去多注意对人的生理的需要发展到对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方面。从过去的设计的重心在建筑或环境转向人,从对环境的单相思考转向对人与环境的整体和全方位的思考。
5.3人与自然和谐
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一切建筑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设计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5.4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工作者更需要不断地发现,并且找到它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平衡点。设计时,充分考虑文化的渐进性、指导性、差异性、创造性、历史性及大众性特点,做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
6.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单单靠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也越来越以“绿色”为重点。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对设计作品和所处的环境做深层次的思索,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健康、便利,使我们的建筑不仅利于当世,还要造福子孙后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前进,中国的环境艺术也将随着文化的发展而趋于成熟、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娜,徐丽爵.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现状探讨与分析[J].大家,2009,(9):54.
篇8
1 人本性原则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人在环境空间中既满足使用要求、舒适美观、宜人的环境氛围等又能满足生理、心理需求,最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本性原则并不排斥与自然的结合,人本性与自然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冲突的,但最终应是融合的。即实现“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实现共生共享共美。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指出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贡献。季羡林大师亦指出“依我看,办法就是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习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幸福地自下而上下去”。
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强调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延续。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需求,强调为当代人的使用和发展保留机会的同时.保留并强化后人享有同样的机会。这是人本性原则的另一重要体现。
2 整体性原则
“环境”一词本身就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环境艺术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整体性原则要求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生物圈和技术圈都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一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的利益。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将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大于它各部分和的系统。对环境设计各要素(包括自然的、生物的和文化的)进行安排和协调,研究各环境要素之问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与管理,使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能源、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这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再是将单一环境元素(如空间、风格、行为心理、绿化、照明、水电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构成环境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最终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3 地方性原则
做环境设计首先应考虑设计所处的地域,任何一个我们为之赞叹的乡村或民居,都是居者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征,烙刻着历史的印迹。现代环境艺术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方特征,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还要了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及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考虑它们对设计的启示。但是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域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可能仍刻意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仍应以地域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地域的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规律,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的一个新的设计过程。
地方性原则还包括对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这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而建材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减少环境污染、最高循环再利用率。显然,这样的环境协调性是地方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
4 生态原则
人类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自己对生存环境的更高追求,但是过度无序开发和毫无节制地滥用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地球上有很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就是设计中所要把握的生态原则。结合“4R”设计根据Reduce(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环)和Renewable(可再生)原则在自然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减少物质、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工环境由纯消费型向可循环型转变。
5 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
重视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环境设计工作的另一重要原则。环境艺术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从环境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我们生存空间的拥有以及生存活动的展开必然与场所的质量相关。其间,有技术问题、也有文化问题。场所的研究与创造活动以人、物、天、地之间的“共生意识”的建立为准。因此,环境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满足。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演变,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成就,包括新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所使用的设施设备。
篇9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整体来看,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总会有其独特之处,这一独特之处也必定依赖于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从“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名词就可以看出其知识基础涵盖了建筑、美术、设计等大的系统的知识,如色彩结构知识、建筑设计知识、建筑结构绘图、立体结构知识、绘画技巧知识以及化学、物理、工程知识等。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学科有工程学、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环境艺术设计还需要宏观的理论知识构成,如伦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美学等。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包括室外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街道环境设计、公共设施服务环境设计、园林景区设计、广场空间环境设计、公共雕塑设计等;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则包括家居生活环境设计、商店空间环境设计、饮食空间环境设计、工作空间环境设计、娱乐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等。艺术体现人的精神思维,环境艺术设计也体现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的审美意识。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
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环境改造、标新立异的变化,也不是超出人们的主观想象或脱离客观实际的制造。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结合客观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科学与艺术不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设计风格。
1.充分结合自然环境进行设计
艺术讲究的是个性,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同样讲究个性化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的设计并不是设计师简单的自我创造力的发挥,而应该是结合自然环境充分展示艺术魅力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的反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性总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自然空间的合理使用和开发,还要充分、合理地采用相应的艺术手段进行设计,不仅在于对现有环境的改善,还在于切合实际的大胆尝试,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2.充分发挥空间的使用程度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代,科学、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各个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在科学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环境空间的利用是其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在考虑人文知识因素、环境条件的情况下,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客观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意和规划,充分发挥环境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体现文化需求和人的精神需求。如,对于某一室内环境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业主的情况,把空间的利用率与业主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及职业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满足业主的精神需求,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空间的使用功能。
3.集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个性化设计
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主要是通过对空间方面的规划以及其自身对艺术方面的构想来对环境设施以及相关的材料色彩等制定相应的计划,而且其对于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显示出了独特的多样性。
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1环境艺术的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加艺术或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科技手段,使人生活的周围环境不但能满足人的休憩、工作、交通、聚散等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审美、参与、安全、隐私等社会心理需要。环境艺术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一建筑、山水、树木,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创造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着眼点始终是兼顾环境的不同特点,既要展望未来,又要尊重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特性;既要巧妙利用环境,又要善于保护环境系统,使人与环境建立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环境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对建筑室内、室外及城市环境进行的一种整体的、美学的艺术再创造。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等,这些都是围绕环境艺术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环境艺术更广义的概念和范围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设计领域。
1.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它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和现代文明的集锦。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它通过空间的组合秩序,实现生活环境等的协调,以优化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减轻人的生活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多学科的相关内容,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领域,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创造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品味的环境为目标,研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使环境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激起人们的美感,并且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调节心理情绪等,所以在“环境艺术”中,人的主观因素至为重要。
1.3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综合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里,人与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讲究生态环境。环境,从广义上讲,是围绕大自然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当然,人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因素,而大自然中的陆地、海洋、空气、植物、水则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原生态的环境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造型、光色、尺度、比例、材料、质地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去营造一个适宜功能的环境,同时还要研究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因此,“环境艺术”既要有视觉的因素,也要有听觉的和嗅觉的因素,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主客观融合的创造。(3)建筑是环境的重要载体与体现者。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境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4)环境艺术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把选景升华到营造意境,最终达到环境与人的统一、真实情感与真实环境的统一。(5)环境艺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深入地考虑人的生活方式,并对时间、空间、气候、季节、地势及社会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不断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以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状况
2.1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人民的物质需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一个个开始注重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具体表现在对于环境艺术的追求上。“绿色建筑”是当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提出的口号,认为“绿色建筑”能够极大的满足其内外的审美舒适度,而且还从通风、环境污染以及噪音隔绝的角度出发,力求做到室内环境优良,室外交通便捷、绿化美化的目标。而人们最希望的还是能够是建筑物和自然间的环境相结合,这样就达到了其心中做重要的美感。所以以如今我国对于艺术设计的追求热情来看,这项事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全国的各大高校也开始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大师。
2.2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展望
环境艺术设计随着时代而产生,属于经济和艺术的结合体,两者缺一不可,发展到如今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当代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随之不断的爆发出来,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当今时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开始飞速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其中的数字信息技术也开始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出现了一种网络虚拟的三D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在电脑上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建立其虚拟的方针模型,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尽相同的复杂性设计,而且设计师能够在上面随心所欲的进行修改和描述,这就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而且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实现了较高规格的现代化、个性化以及服务化的转变,开始想着节能、绿色、环保等方向发展。
3、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是整个艺术界所讨论的焦点,而且现在的市场环境对于新的设计理念也形成来看一种迫切的需求。物质生活饱满的人们已经厌倦了统一风格的设计风格都对全新的设计理念产生浓烈的期待。有很多设计师其设计的作品确实都是通过一些教材进行生搬硬套的设计,其设计出来的风格大同小异,根本看不出其独特的个性在里面。不过,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的独特的设计风格,开始摆脱一些程序化和概念性的束缚,很多设计师根据这一理念都找到了独特的设计创新点,使其重新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方式。个性化的设计使得设计师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的深刻,同时达到了能够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出其内心对于大自然的感悟,这就相当考验一个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共同发挥。所以,环境艺术的设计者应该严格的遵循其自身的审美价值观,要相信这就的创新理念,不要对一些大众喜爱的设计作品进行盲目的模仿,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设计作品。
结语: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艺术形式,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人们主动的去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作出独具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而这,也是每一位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姚芳芳.对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达”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09: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