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54 — 0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昆明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846 559人,加上在昆明居住的外户老年人约9.7万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老龄化程度比率排第9位①。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增速快、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贫困面大”等特点。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需求利用的特点

老年阶段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呈现出该年龄自有的特点。

(一)以日常护理和医疗照顾为主。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更多地被诸如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困扰。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及身体状况的特殊情况,调查表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更需要的是日常医疗护理和医疗照顾,这是相对其他年龄段患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就诊地选择上更注重就近方便。根据老年人的多发病情来看,老年人两周患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等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这些问题多数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再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老年人在选择医院时,更加看重就诊地点距离所住地的距离和是否容易到达。

(三)医疗服务费用较高。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远高于一般人群。根据经合组织国家用于测算卫生总费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大约是 65岁以下人口医疗费用的2~8倍②,中国的调查也显示,65岁以上年龄组医疗服务要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

调查显示,昆明市城区老年人年人均医药费用远高于昆明市全人群平均水平,昆明市城区老年人的医药费用的上涨幅度远超过了老年人的收入上涨幅度,昂贵的医疗费用影响了老年人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意义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疾病和失能改变了我国卫生国情现状。老人疾病以慢性为主,这些病更严重,病程更长,致残和死亡的可能性更大。随着老年疾病态势的发生和发展,医疗服务需求量和医疗费用也在增加。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是通过基本服务降低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和医疗价格上涨带来的高卫生费用。是缓解城市居民就医难、住院难的有效手段之一。

2000年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制定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近年来,昆明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建设新昆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网底”的战略措施来抓。截至2010 年,昆明市共有36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全市14个县(市)区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逐步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最佳服务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区老年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医疗需求不平衡,二者之间存在供给缺口。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社区医疗服务排在前列的是,上门医疗服务,得到有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保健信息,有固定的保健医生并经常与之交流者。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观念仍停留在“坐堂行医”、“被动医疗”的服务模式。调查中,一些老年病患及其家属表示:“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一些小病要老人到大医院就诊十分辛苦,想请社区医院的医生上门为病患做简单的治疗,但是很多医生都以各种借口拒绝上门。”另外,还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防治分离,将社区医院的功能局限于生物医学上的治疗疾病,出现“重医轻防”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康复、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等功能缺位。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以《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态度。

但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法律法规相对薄弱,尚无专门的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很滞后,只有一些不具备强操作性的服务框架,缺乏适合本地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在服务程序等方面缺乏规范。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医院进行治疗时,未将处方出具给病患,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患者无法出具有效的证明,最终将难以划定责任。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管理办法不配套,机构及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范也不尽完善。

(三)卫生服务人才匮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合理配置是决定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体现为医护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医护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影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职称和待遇不如大医院的好,这也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不尽如人意。在调查中,很多医生都反映:“我们现在在医院看病的医生人手都不够,怎么还可能跟你上门看病呢?”另外,全科医生匮乏也影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目前全科医生主要是从专科医生转型而来,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丰富,在专业素养上与国际上的全科医生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拓展服务空间

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向小型化,在这些家庭中,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又占了很大比例。因而,老年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更大。因此,这就要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工作人员要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变化,在服务方式上变被动为主动,变院内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服务为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综合。

一是探索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即根据辖区内居民的户数和健康状况,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一个团队至少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各一人。主要提供家庭出诊上门服务,包括查体、康复、护理、轻微病症的医治,尤其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病的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居民与服务机构可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规范服务。通过该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对于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应做好定期健康检查,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便于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三是经常性宣传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组织与指导老年人参加合适的健身活动。

通过改善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更加有效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同时,也转变了居民就医观念,提高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利用率。

(二)推进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为目的,逐步将服务标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重点可放在,一是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规范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很多,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例如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定期的健康检查、护理、康复服务等针对个人的健康促进,为个人提供医疗设备使用等,应该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按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计算成本,以便从其它渠道加以补偿。二是在服务程序上,政府应当制定类似相对细致的规范和运行规程。比如,对于上门诊疗,要出台相对细致、规范、统一的基本诊疗规范,在上门服务时以书面的形式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整个诊疗过程,以便监督。也可开展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的岗位责任制”,通过探索一些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工作评估体系,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既定的方向。

(三)加强社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行正规院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制订长远规划,通过医学院校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对于在岗人员,以继续教育为依托,以全科医学教育为形式,对现有的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层次委托高校进行相关培训。二是稳定的社区卫生医疗的基础性队伍。在薪资待遇上可参照大医院医生工资标准,给社区服务人员同样的待遇,定期输送优秀医护人员进行更高一级的专业深造,由此留住优秀的人才;规范人才管理,确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对社区护理人员要有一个相应的考评制度,要定期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 对不合格的进行辞退;三是探索弹性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专业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例如,利用大医院优势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要求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要切实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的职责。

〔参 考 文 献〕

〔1〕王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 2012,(04).

篇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之一。近几年,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超级大国,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峻。而宁夏这一个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其老龄化的状况由于其地处偏远情况更加恶劣。为此本文试图将研究范围选定为宁夏这一特定的区域,并利用1997―2014年间的人口和经济指标数据研究其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对宁夏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模型介绍

本文选取梭洛模型作为基本理论模型,将人口老龄化因子纳入到梭洛模型中,以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标准的梭洛模型

标准梭洛模型主要包括了四个变量:产量(Y)、资本(K)、劳动(L)和 有效的劳动(A),说明了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形式为:

(t表示时间,K、A、L均是与t有关的变量)

其经济平稳增长路径的方程为:

n和g为常数表示劳动力和劳动力技术的增长速度,u为储蓄率,δ为折旧率。经济平稳增长路径方程表明,在u确定的情况下,经济向平稳增长路径收敛。

2、纳入老龄化因子后的梭洛模型

标准梭洛模型在研究经济平稳增长路径时忽略了非劳动人口和养老支出部分。而在宁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非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必须将这两个因素加入模型中,建立扩展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非劳动人口包括老龄人口和少年儿童,为了突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老龄人口近似看作非劳动人口。我们将引入模型得到经济平稳增长方程为:

以下将利用宁夏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的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1、参数的确定

2、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前,宁夏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小于其临界值,但随着宁夏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越来越接近养老水平临界值,2014年实际养老水平和养老水平临界值只有一步之遥。而由扩展的梭洛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可知,当实际养老系数等于临界值 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不会产生影响,大于养老水平临界水平值时,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向作用,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对其经济平稳增长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生育二胎。计划生育的实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也使得宁夏年龄结构日趋老化,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生育二胎能够扩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有利于缓解宁夏的人口年龄化问题和长期的经济发展。

(二)积极引导调整退休年龄。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具有知识和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本一旦得到充分的利用将会对宁夏经济和社会产生有利影响。所以推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缓和宁夏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可以减轻宁夏社会养老压力。

篇3

>>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多元养老模式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模式研究 我国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研究 浅谈关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以房养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方式的创新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探究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多元化探索 老龄化社会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家庭养老的探析 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蒋泽中国老龄化社会将成常态“未富先老”才可怕[EB/OL].[2012-12-19].http://newssinacomcn/c/2012-12-19/172025849673shtml.

[3]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2011-04-28].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

[4]央视新闻网我国首个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5-07-16].http://mnewscntvcn/2015/07/16/ARTI1437015127032414shtml.

[5]杨燕绥深度人口老龄化下的五大预警[J].国家治理,2014(24):23-31.

[6]李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仍有近2亿贫困人口[EB/OL].http://newssohucom/20150315/n409809232shtml.

[7]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8]韩秉志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275张养老床位[N].经济日报,2015-04-30.

[9]杨茜,梁津铭浙江5人中就有1个老人 每百位老人抢三张养老床位[EB/OL].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5/04/18/020609466shtml.

[10]潘仙华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创新家庭养老形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8-20.

篇4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enili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hina in 21 century. Suzhou i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of aged cities which joined this trend in 80s,20th century. The rapid growth of senility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old people bring out the great old-aged demands on homes provide by institution. On the contrary, many problems and weak point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welfare facilities and social service for old-aged people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institution in Suzhou, this paper will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do better service for old people in this city.

关键词:苏州市 机构养老 供求

Key words:Suzhou facilities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简介:张凌晨,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 于2006年2月24日发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到2020 年, 老年人口将达2.48 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 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 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 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 倍”。苏州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而且在机构养老建设情况上也排在全国前列,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苏州机构养老进行探究。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

所谓机构养老主要指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苏州市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是全国最早的老年型的城市之一。苏州市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众多的老年人口对居住、饮食、医疗、健身、娱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机构养老运作与管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苏州市老龄人口老龄化现状

苏州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每年以一定的规模在递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苏州市民政局于2008年3月22日的《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称“2006年,按户籍人口统计,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8.02%,比2005年增加5.85万人,增长0.61个百分点”。2007年苏州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8.20%。截至2008年底,苏州市有在籍老年人口120万,占总人口的19.50%。

2.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苏州市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2006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数约为111万,而2008年底老年人口在120万左右。苏州市老年人口数以每年4到5万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129.3万,到2030年将上升至247.7万,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进入了高龄老人的行列。苏州市各区域具体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太仓市老龄化程度已达到21.69%,平江区也达到了20.61%,而常熟市则为19.91%。老年人文化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文体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相应的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无法满足迅速老龄化的需求。

(二)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分析

苏州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仅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设施的多样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以苏州市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为例,截至2008年底,苏州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0万左右。苏州市统计局2008对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进行了统计抽样调查,市区城市家庭60岁以上老人中有13.79%选择住养老院作为自己希望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意向,住养老院的占15.13%。因此至少约有16.548万(120万×13.79%)老人有住养老院的期望。但是由于养老院价格及其他各种原因,实际有效住养老院的需求在期望的基础上有一定缩减的。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及供需矛盾分析

苏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机构养老的建设。2008年苏州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制了《关于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苏州机构养老得到很好很快的发展,但是在设施供给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

1.苏州市机构养老设施供给的种类

苏州市提供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医疗卫生、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和信息咨询四大类。其中包括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康复院、临终关怀机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诊所、健身器材、图书馆、计算机室等。

2.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给数量

由于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因此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苏州市机构养老总体上供不应求,老年人对设施的占有率比较低。平均每千名老年拥有的养老院的床位为15张。到2006年底苏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58所,总床位16527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57%;入住老年人数9327人,不足老年人口的0.9%;建筑面积469957.9万平方米。《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统计:“其中民办养老福利设施21所,股份制2所,各种养老福利设施总投资94671.39万元”;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29所,总床位3449张,入住老年人数2089人,占床位数60.6%;敬老院120所,总床位11772张,入住老年人数6417人,占床位数54.5%;护理(临终关怀)9所,总床位1306张,入住老年人数821人,占床位数62.9%。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分析

由于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裂变成现在流行的核心家庭,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的家庭及其子女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社会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机构养老。因此一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所提供的照顾服务成为家庭照顾的有效补充。苏州机构养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大量增加的需求,又显得严重不足。在苏州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为15张,而发达国家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数在五年前就已经超过50张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在增加,因此对护理院和社区医院、卫生站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今苏州几乎一个区或县级市才有一家护理院。对于健身设施来说,通常是很多才拥有几件的健身器材,一般都有人在使用了,常常要排队。

三、完善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一些建议

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机构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信息咨询需求。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关系到未来稳定发展的重要事业。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现给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做好规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调动各方资源参与机构养老建设与管理。以形成资源共享新局面。认真做好机构养老建设的规划,将机构养老纳入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不仅要在量上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健身设施、老年大学,而且应该更加注重这些设施针对不同需要的具体分类与合理的地理安排。

(二)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

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养老机构的建设,将机构养老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拨款。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养老如机构设施建设用地、用房优惠政策、机构养老收费优惠政策、机构养老事业的税收政策、福利彩票政策对机构养老建设予以优惠和倾斜。

(三)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的领域内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以降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其收费。如学校有些长期闲置不用的教室等可以开辟出来做养老院;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的体育场所、健身设施可以向老人开放(可以收取少量费用,或直接由政府补助给学校)。还可以多吸收志愿者参与到老年福利事业中来,与一些志愿者团体建立稳定的关系,志愿者定期服务,可以减少如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养老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因而促进收费的降低。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组织,吸收社会捐赠,来办机构养老事业。

(四)针对需求,建立设施项目

根据老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等对他们进行特点和需求分析,更加全面的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多与老年人交流与沟通,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建议,提供相应的设施。根据不同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上的不同,建造各种规模与档次的机构养老设施,并注意设施的配套,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关注老人精神生活。多在社区建设一些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场所,增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材,增加室内老年活动室和娱乐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的机构养老建设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苏州市民政部相当重视机构养老,但是机构养老的供给和设施的使用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设施供不应求、种类单调、分布不均、收费过高等。苏州市要立足自身,完善立法,做好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建立数量充足且符合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机构养老。并且要针对老年人特殊的需求,建设多层次多样花的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要。后期做好监督管理,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机构养老的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24

[2]苏州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30年将上升到247.7万.苏州日报.2008、11、29

[3]社会化养老体系扫描.苏州120万老人安享快乐和谐.苏州日报.2008、12、4

[4]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2008、3、22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人口老龄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指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我国1999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 26亿, 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 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发展迅速。我国用少于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总之,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

“老有所养”主要包括: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层面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生活照料面看,我国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这也是我国老年人较认同的方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的家庭模式对供养问题发起了严重的挑战;二是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三是人口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421的模式趋向于8421,加剧供养难度,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

处理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府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三)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参考文献:

[1]田亦夫,郑紫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讨述要[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4(6).

[2]洪平.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篇6

【关键词】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思路

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人口现象。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对外公布,河北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城乡居民养老问题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并非一定是危机,面对来势迅猛的白潮,我们要未雨绸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努力研究、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1.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快速、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是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具体变化。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与此同时生育率实现了由高向低的转变。

2.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对外公布。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目前尚处红利期;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综合分析我省人口增长的情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50万之间;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一般而言,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是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河北省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相应而生,具体表现在对未来社会保障、社会扶养负担、消费结构、储蓄率等各个方面。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底,河北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21.03万人,比年初增加32.59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2001年到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及离退休人员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依次为9.2%,3.5%,而河北省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6%。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有益处。

作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2009年,河北省共有18个县、市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农保”试点,从制度上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参保率达80%。据此河北省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1.13万人,比年初增加13.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16.77万人,比年初增加24.33万人。河北省医疗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服务型政府,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

二、河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思路

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因此,我们要坚持“积极应对、全面统筹、科学治理”的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战略,汇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随之出台了老年政策法规。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效加大安老养老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老年人实际的社会养老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注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人口和老年人口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建设,建立省级老龄人口数据库,逐步形成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实现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口预测。加快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民政、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涉及人口的基础数据,提供更多的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信息。开发和运行全省养老机构统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家庭养老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社区养老管理服务等综合应用系统。

3.培育老年友好的组织,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河北省在实际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中,要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现状,合理规划老年服务蓝图,创造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条件。针对城乡不同区域分布特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多种类的具备特色的和谐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社区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帮扶、关怀等服务。同时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可以提供专门服务,真正保证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注重宣传爱老、尊老精神,提高青年志愿者积极性,设立“一对一”专项服务等相应措施,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养老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49-02

1 我国人口老龄现状分析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在多重压力下度过人口老龄化阶段。21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我国各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的差异比较大。我国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还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发达地区(四川除外);而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青海、宁夏等,人口结构仍处在较为年轻的状态。中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将减小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严重的情况。权威部门预测,未来5~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接近1.6亿人。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2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增加了社会费用的支出

由于赡养老年人与抚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赡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近年稳定在5%左右。

2.2 我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

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我国正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这些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一些地区试点,对大病治疗给予有力的支持。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疾病、灾害造成的。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2.3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不足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停滞,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表现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由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4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

老龄化虽然对劳动力产生长期不利影响,但也带来了某些有利影响,一个广为人知的好处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生育力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龄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从表现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以及今后15年左右将处于“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呈现,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加速经济发展。

2.5 人口老龄化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

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无助。因此,社会必须建立一些老人活动、交流场所。组织年轻人让他们陪老人聊天、打球、读报、同老人出去散步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一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和谐相处的家庭式氛围,方便和丰富老年人生活。建立老人教育市场。计算机、琴棋书画、适合的健身运动都会吸引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青少年的减少,大学向老人开放,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将是老龄社会大学经营者的一项新选择。这些都需要社会付出管理成本。

3 提升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从市级以下,领取养老金的人员管理和服务劳动保障已建立了5级管理和服务体系,分别是:市退管中心、区退管中心、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退管小组。这种体系基本能保证日常的管理工作,但离服务工作的要求还是不够的。

3.1 管理体系的难点和建议

领取养老金和抚恤金的人员中有一部分居住在异地,也就是说领取养老金的地方与生活居住地不在一个地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事实上就脱离了我们现有的5级管理。现有弥补的措施是:委托居住地的劳动保障事务所每年认证一次。这样异地人员的生存信息往往是滞后的,造成养老金、抚恤金的流失。每年一次的认证给居住在异地的人员也添加了无形的负担。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可以将异地居住的人员的生存信息管理归居住的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管理,以传真、电话等形式进行当月通报,养老金及各种费用还保留在原渠道领取。这是一种利用现有工作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2 服务体系的难点和建议

现在的5级管理体系很适合管理,但对于服务就不是很适应。因为这5级组织都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是有额度和途径限制的。要想搞服务必须申请专项基金。只有经过深入调查的可行性项目,才可以申请专项基金。因此,我们必须要主动立项,并对立项的项目做出可行性报告及操作细则。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规模大小、是一次性还是不定期等情况可以请系统内或请专家一起做可行性报告及操作细则。执行可以内部执行也可以外部服务执行。现在需要立项的项目实际上很多,由于在管理体系中没有这项内容,因此,我们现有的一些服务项目都是一些传统的项目,如在原有的活动点增加活动器材后加挂名称、重病慰问、节日慰问等。而有些项目的由于没有前期的可行性报告及操作细则大都无法开展,如困难退休人员救助金、银龄计划等。因此,要想把服务做好有必要把立项和项目管理纳入这一体系中,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的贯彻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由于服务的内容非常多,肯定会受到人员、经费的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比如志愿者、社会募捐等。

篇8

【关键词】新疆;人口老龄化;消费效应;平稳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08-02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水平较低,但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全国相比,新疆60岁和65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例仍低于全国,可见,当前新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滞后于全国;但在发展速度方面,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还是较快的,在1990年到2010年这两个十年间,新疆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异比较明显

从统计资料看,新疆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东疆、北疆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快于南疆;城镇和汉族人口聚集区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的行列,同时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新疆贫困的高发区,南疆三地州农村少数民族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三)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相关医护措施不完善

由于城乡卫生条件的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南疆地区,以及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相关配套的医疗保护措施不完善,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

(一)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简单计量经济模型,根据2002-2013年新疆老年人口抚养比(ODC)、人均可支配收入(AI)、居民消费水平(XFS)这些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二)模型构建

消费水平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简单计量经济模型,将老年人口抚养比(ODC)、人均可支配收入(AI)两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水平(XFS)作为被解释变量,模型设定为: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0-2013年新疆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数据作为研究变量。

由表1可知,从长期看,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消费水平都具有增长趋势,为防止出现“伪回归”的情形,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的ADF检验可知,当变量取对数二阶差分后三个变量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说明三个变量取对数后经过二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因此三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即I(2)。因此变换模型为:

其中,X1代表对老年人口抚养比取对数并二阶差分的变量,X2代表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对数并二阶差分后的变量,Y代表对居民消费水平取对数并二阶差分的变量。利用调整后的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中所有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最终方程为:

(-1.485135)(22.88370)

R2=0.988040DW=1.115259

最终模型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ODC)的系数为负,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居民人均消费反向变动,其平均每增长1%,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平均减少约2.89,说明人口老龄化给居民消费带来了消极影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AI)与居民人均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同向变动,其每增长1%,居民的人均消费将平均增长0.69%,表明收入的增长能明显带动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且影响程度较大,说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存在影响,且这些影响是负面的,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而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给消费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继续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现今整个大环境有关:老年人对未来存在忧患意识,并相信只有自己的钱才能给自己保障,由于对疾病的担忧,老年人常常选择自己勤俭节约,增加储蓄,尽量减少消费;另外,老年人还存在遗赠动机,更愿意把自己的钱留给子孙。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人们因为预期收入的提高,对自身的消费能力更有信心,消费行为也更加大胆。因此不断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全疆老龄人口及其家庭的消费能力及消费信心,从内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最终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向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

(二)对策建议

1.完善养老制度,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应建立制定并颁布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法》,通过法律手段为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创造稳定的法律环境;更好地发挥包括公共养老金制度、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个人储蓄保险制度和个人年金保险制度等多个支柱的优势,从而能在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分散养老金风险,提高待遇给付的效率;同时,也要发挥社会互助保障、慈善组织、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目前新疆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情况下老年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2.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建设养老保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不相协调。应尽快完善基本的养老保障体系,首先应建立健全城乡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口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在城乡之间、不同养老金计划之间建立“一站式”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扩大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解好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可以采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方式,更好地体现国家、企业、个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

3.注重新疆的老龄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老年市场

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的增加,新疆的老年市场也逐渐扩大,老年人口在物质、精神生活以及服务都有相应的一些需求,这为新疆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更好地将老年人的健康资源和能力资源进行生产性的转化,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出新的力量,利用好“银发资源”这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注重新疆老龄产业的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发展适宜的老年产业。同时,也要不断开发适宜老年群体需求的新产品,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门类齐全、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最终拉动老年消费市场的增长。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新疆的人口老龄化也不容小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新疆人口老龄化特殊进程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极具现实意义。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退休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少子化”已使劳动力短缺,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但老年消费市场不仅庞大且极具潜力,如何增强老年人口消费的能力与信心,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向着更加合理、有序方向发展值得无疑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童玉芬.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特点和对策[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老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7%时,则称为老年型人口。根据这一标准,到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26亿,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人口结构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等国情不同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这决定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中国老龄化人口绝对数量大,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由于计划生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将下降为1/7。然而,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快速增长,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老龄人口数仍将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据预测,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7%;2050年达到4.12亿,占总人口的27.43%。由此可见,中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二)老年人口比例高速增长,老龄化进程快

从历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来看,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龄化过程不断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5.5%上升为2000年的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按照联合国于1999年公布的最新预测,中国2030年与205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7%与22.6%。按联合国1999年公布的中生育率与中死亡率最新预测结果,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至20%的年份为:中国20年(2017-2037);日本23年(1984-2007);德国61年(1951-2012);瑞士64年(1947-2011);美国57年(1971-2028)。因此,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一般来讲,人口老龄化进程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过程,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以及人口再生产的现代化自发实现的。而我国的老龄化是长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政策作用的结果,因而形成了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至少在1万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左右。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即使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老龄化的分布状况,由于不同省区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上海自1982年率先进入老年型人口行列,到2000年全国进入老年型社会,据预测将于2018年最晚实现人口老龄化,前后相差36年。由此可见,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老龄化存在巨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老年型地区,内陆平原地区即将跨入老年型行列,西北、西南及边陲地区则属于老龄化的后进地区。从城乡差异看,由于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而使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也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一)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

从人口学上来看,我国15-59岁的人口称之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数量一般则是由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使总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也使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总体上看,未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在2020年以前一直是增加的,以后绝对量虽有所下降,但始终都在8亿以上(高于1991年7.4亿的水平),占总人口的比重虽有所变化,但也都在60%左右,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言,劳动力总体过剩的状况不会改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

(二)劳动力资源老化

虽然从长期来看,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变化不大,但是从劳动适龄人口的内部结构看,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据预测,1990-2050年,15-29岁的劳动力规模会逐渐缩小,从3.53亿减少到2.57亿,所占比重从48.76%下降到30.20%,下降18.56百分点;45-59岁的劳动力规模将逐渐扩大,从1.37亿增加到3.16亿,所占比重从18.88%上升到37.16%,上升18.28个百分点,劳动力老化趋势十分明显。虽然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因其工作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但由于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体力和精力开始下降,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随之降低,生产效率往往低于青年劳动力。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行业、职业和工种将不断涌现,社会分工将更加复杂和频繁,而这些都要求劳动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新的知识技术结构,显然,中老年劳动力过多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

家庭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最小单位,其劳动供给决策决定了社会的劳动供给状况。人口老龄化主要从时间决策和分工决策两个方面影响了家庭劳动供给。首先从时间决策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在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产生两方面相反的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增大,在家庭内部则表现为一对夫妇所需赡养的老人数目增加,赡养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家庭中的老人特别是一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其他家庭成员的特殊护理和照顾,在没有雇用外来家政人员的情况下,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不得不减少原本用于闲暇和工作的时间来照顾老人,甚至还有可能因承担的家务过重而被迫放弃外出工作。其次从分工决策来看,由于家务负担的加重,家庭成员还不得不做出分工决策,即根据家庭总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由谁外出工作,由谁负责家务的分工。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影响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经济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要大力发展经济。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左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人口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国家负担较轻,这就给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为迎接我国劳动力资源老化挑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规模变化不大,但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问题较为严重。要解决劳动力老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增加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大,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鼓励和引导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健康状况逐步改善,同时老年人口中仍有一部分人从事经济活动,劳动经验和知识积累相对丰富,可以弥补体力的不足,老年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将做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将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供给的不利影响。要建立统一、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构建城乡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

(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使养老保障全民化。对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加大政策强制性的力度,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建立。同时,还应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医院、老年社区服务站等,使养老服务逐渐社会化。老年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庭赡养负担重的问题,使家庭层面上劳动力资源供给增加。

(五)实行地域间的优势互补

由于我国不同省区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较大,劳动力资源结构中年龄老化的程度也大为不同。从全国来看,在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年龄结构形成年轻型、成年型与老年型并存的局面。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缓解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供给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19-231.

[2]陈瑛.论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1):77-80.

[3]奉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5(4):47-49.

[4]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学报,2000(1):84-89.

[5]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121-125.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制约影响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我国是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个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背负着2000多万离退休人员的重压下起步的,只有巨额的人员存量,没有相应的资金存量,而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关键所在,随着退休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意味着较少的在职缴费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领取养老金老年人口,不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口要求,给人口老龄化带来危机,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面对由于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设计等原因已经出现问题或即将出现的养老金支付危机等问题,必须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迎接人口老龄化到来的巨大挑战。本文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和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体制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1/5。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老龄人口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

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受到挑战,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符合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数量增多的发展趋势。

(一)提前退休和退休年龄偏低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很大冲击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普遍发生的提前退休现象增多,不仅增加了退休人数,而且使本来就多的老龄化人口更加增多,是造成养老保险金“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前退休,一方面意味着在职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缩短,从而缴纳养老费的人数减少,造成养老金收入缩减;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退休队伍的规模扩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领取时间延长、退休金的支付规模扩大、支出负担加重,这一增一减,其影响是巨大的。另外,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许多职工退休后往往从事其他劳动,因为他们技术熟练,又不要求单位为他们缴纳养老金,所以单位往往愿意雇用他们,从而占用了社会就业岗位,这种情况减少了正常职工的人数,从而减少了缴纳养老金范围,减少了养老金收入;他们本身又因为提前退休而提前领取养老金,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这双重影响加剧了养老金入不敷出,危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转。另一重要原因是退休年龄相对偏低,使很多仍然年富力强的人员过早进入退休队伍,加剧了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造成进人退休制度的老龄人口大量增加,使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大提前,更使我国在经济不发达时面临沉重的养老金负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弱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除了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外,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偏窄和不合理,未达到全面统筹,养老基金收益率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仅局限于城镇的各种企业单位职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事人员和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国家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目前未全面启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而这些职工除了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外,他们的退休金和福利等费用仍然由国家保障。以陕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为例,原从1995年10月开始全员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按照单位22%、个人8%比例缴纳费用,但从2003年8月份开始又停止缴纳养老保险,并且把以前缴纳的养老保险全部退还职工个人,这一缴一停一返,不但减少了养老基金的筹集,给当今人口老龄化加大的背景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人们心中产生对自己以后养老问题的疑惑和担忧,而占我国总人口80%比例的农民大部分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内,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30%。

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一)修改退休政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提前退休和低龄退休制度导致养老保险金存在潜在财务危机,对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将日益显露,我们不但要抑制提前退休的现象,而且提高退休年龄,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不足现象。国家应尽快明确废止国发[1978]104号文件,颁布新的退休法规。一是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要规范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二是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首先,打破女职工女干部的身份,把退休年龄统一到55周岁。其次,逐步与国际接轨,把女职工退休年龄与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拉平,明确60岁为职工的统一退休年龄。

(二)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强养老统筹基金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为了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剧下的背景,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增强其保障能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方面采取尽快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尽快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很有必要,全面建立健全覆盖到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划,使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广大农民群体尽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来,这样不仅增大了缴纳养老保险人数,而且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有利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基金的不足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一大难题,通过我国的实践经验和上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扩大我国的养老保险的水平和覆盖范围,抑制提前退休并且延长退休年龄,不但能缓解养老基金的不足,而且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危机打下基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3、郭春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