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篇1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主要职能,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家庭就担负着子女的教育任务,只要家庭存在,就必须行使这种教育职能。因此,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不成;孩子上进,家长不合格,也不成;只有当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孩子的个人努力有机结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子女成才。

1、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事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的确如此,一个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甘于奉献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日陷于忧郁情绪之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3、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更多的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4、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他从小立志,让他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要重视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针对性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他从小在学习上就要认真,做到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定要清、算要准。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

5、用激励法教育孩子

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6、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对孩子施教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情绪,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以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

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既告诉孩子的长处,也提出孩子的不足,要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寻找帮助孩子上进的措施和方法。

篇2

关键词:挫折教育;途径;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47-01

“挫折”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挫败失意。在心理学上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在心理上产生焦急不安,灰心失望的消极状态。而在挫折面前,现在的孩子因为现代物质生活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呵护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青少年耐受力极差,经不起挫折。美国著名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福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社会而深感痛苦。让孩子经受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是提高小孩子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孩子想到的是找家长或老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挫折锻炼,心理自我保健差,挫折耐力低,不能自我疏导,合理宣泄、调整、升华。因此,提高小孩子接受刺激的能力,接受适当合理的挫折教育,以便到成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才能受得了大剂量的刺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时候形成的挫折耐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生。可见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挫折耐力,是非常必要的、紧迫的。小孩子的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

二、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是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困难挫折的过程。应该根据小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水平,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引导小孩子认识挫折

认识和理解挫折是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识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认知观念形成的。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应重视小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把挫折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提高小孩子挫折耐受力的关键。

(1)故事法

为孩子讲一些关于伟人或有成就的人如何应对生活中诸多挫折的事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并认识到挫折是可以克服的。讲这类故事时,首先要抓住教育时机即孩子面临挫折而困惑、迷惘时;其次,故事要生动具体吸引孩子注意倾听,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在讲故事时,还要注意与孩子沟通,如对孩子提问,以加深孩子对故事情节的领悟,深刻地理解挫折。

(2)榜样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具体榜样能加深孩子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增强孩子通用性而对挫折的信心使孩子明白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因而,要教育孩子以全国著名的同龄英雄和身边的同龄人为榜样。

2.让小孩子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

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因此,当他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替他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体验。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所带来的痛苦时,才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动力。

(1)不剥夺小孩子受挫折的机会

心理学家马斯洛论述时,挫折未必总是坏事,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成人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困难都解决了,容忍孩子懒惰等。这样,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哪怕是较小的挫折,都可能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消沉、自卑,甚至产生对抗和攻击行为。所以应该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承受和对待挫折的过程中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2)创设挫折情境

在平时生活中,挫折情景有时很有限,可以主动创造一些挫折情境,弥补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不足。挫折情景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要尽量让孩子在体验到挫折之后,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兴奋。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艰苦磨炼和提高挫折耐力的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的性格、意志,提高他的认识水平。

3.培养孩子承受和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是难免的,应该谅解和关心,帮助孩子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战胜挫折。从心理学上分析,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实质上是引导孩子学会协调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其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控能力。战胜挫折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归宿。

(1)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挫折对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遭受挫折时,我们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有缺点就及时改正及时摆脱心理负担,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2)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提高自觉性。让孩子回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判断其正误,从而进行自我调节控制。如果孩子会这一点,就可以减少能够避免的失败,也可以在受到挫折后,分析主观和客观因素,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扬优去劣。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过犹不及;文化修养

当今社会,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千家万户围绕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忙忙碌碌,耗费巨大。而家庭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个教育环境,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为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等奠定基础,也为孩子一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良的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则刚好相反。

现实当中,一些家庭看似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实则他们的“家教”走入了明显的误区,孩子受这样的教育影响,有害无益。笔者在此想粗浅地谈谈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过犹不及”的问题。

一、在社会观的促成上,一些家庭夸大了社会的黑暗,导致孩子思想的偏颇、偏激

很多父母觉得自家的孩子很单纯,社会生活经验缺乏。为了使孩子走到社会中去时不上当、不吃亏,时刻保持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会言传身教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懂得“这个社会有多黑”,所以要“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要“遇到事情躲得远,免得引火烧自身”。笔者听过不少类似的言论,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算是较为“中庸平和”了。这些家庭对社会黑暗的认识偏颇而偏激,有失公允。

诚然,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良现象,有些现象影响确实恶劣。为人父母,出于护犊之情用心良苦地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怎样去辨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从而适应这个社会,这无可非议。但“过犹不及”,你的认识是偏颇的、过了头的,你的告诫必然也是不合理的。不良现象并非现下社会一下子增多了,与以前相比媒体的发达使它们传播的速度更快才是事实。当一个不良现象发生时,往往同时会有很多可敬可爱的人事围绕着它这也是事实。闭上眼睛想一想,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今天的生活大大超越了过去,这更是事实。我们不能很不厚道地以已经过去的虚无的美好来否定当今社会的有缺陷的美好。

正因为不合理的告诫长期作用在孩子身上,他的人格以及社会观就会出现显而易见的偏差,这样的孩子显然不会是家庭想要培养的孩子。

(1)这样的孩子会继承父母的思想,对社会的认识偏颇而偏激。他们既然认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当然对社会上的一切人事都无好感,小小年纪也许已经埋下厌世的情绪。

(2)这样的孩子否定社会,就会转身特别看重家庭、看重小圈子。发展下去,必然丧失普世的道德观念甚至丧失基本的社会公德,一切以小圈子利益为重。

(3)这样的孩子最为看重的必然还是个人的利益,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去实现。

这样的观念,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

二、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一些家庭不恰当地过于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导致孩子认识狭隘,身心俱疲

这一点跟前文提到的父母对社会的认识有直接联系。这些父母们既然觉得这个社会复杂多变、生存不易,逃避总不是良策,于是咬咬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地把孩子推向“竞争的虎山”。父母们仍旧是言传身教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懂得敢于竞争学会竞争有多重要。一方面,家庭会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参加竞争,诸如:各种活动要参加,各类荣誉要争取。为了更有竞争的实力,各类辅导也要参加。另一方面,父母还希望孩子的争竞意识不断加强,只有这种意识强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诚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过犹不及”,当一户家庭把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看成是武侠小说里高手积累功力那样,以为越多越好时,问题甚至惩罚就来临了。

(1)孩子的争竞之心既强,往往从开始的自信逐渐演变为自负自大,容不得人,唯我独尊。

(2)当竞争激烈,正常的途径没法胜过别人时,不择手段就成了最后的手段。如果最终失败,还可能选择极端的方式。

(3)至于家庭,也会与孩子一起裹挟在竞争的风潮中,疲惫不堪、陷入困境。

三、在教养观的展现上,一些家庭执着于某种教养方式,尤其是家族中某种原先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知变通,导致家庭教育效果每况愈下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都不懂得儿童心理,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不能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是沿用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有的则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有的则道听途说接受社会上的某一理论而加以实施。这些都搞不好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也不例外,有其时空变化的特性,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只有根据时代、空间的变化,遵循教育的规律,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实施家庭教育,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四、加强文化修养,纠正错误认识,促进家庭教育效果的提升

从前文谈及的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过犹不及”现象来看,家庭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水平如何,对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修养的加强。

具备高等文化水平的家庭教育实施者,因为其知识结构更全面、更深广,他(她)对于世界社会的认识也会更全面更理智,因而更正确。对于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会用更理智平和的心态加以对待,因而更合理。家长文化水平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也表现在家长对其子女的教养态度等方面。事实证明,高等文化水平的家长,更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中等、初等文化水平的家长,则较多倾向于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

所以,加强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文化修养,提高其认识水平,是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的一条基本之路。

篇4

关键词:安全教育;幼儿教育;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开始,俗话说一切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说学前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幼儿而言,安全教育更是影响他们以后对安全的认知。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薄弱,我们面对一些事故时,不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应对,这就导致一些事故变得越来越严重。安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学前教育阶段插入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起到提醒幼儿、激发幼儿安全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素养,让幼儿从小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一、安全教育是提高孩子安全意识的需要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此阶段的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所以说学前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可以影响幼儿以后对安全的认知。安全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但是很多事故的发生源于人们的不在意和对安全的认知不全面。幼儿对安全问题没有什么认知,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学前教育中加入安全教育就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安全、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保护自己。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过程,最开始的认知就会一直影响事态的发展,可以让孩子从小认识安全问题,起到启迪和警醒的作用。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安全这一问题的存在,用孩子能认知的事物帮助孩子认识新鲜的事物,这样孩子的脑海里就会被灌输安全这一意识。

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好的成绩,还要求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安全教育可以给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简单地说,安全是孩子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所以要想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就要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幼儿阶段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意识,还包含孩子的自我约束和遵守纪律和法律,只有做到自我约束和管理,才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创建一个好的氛围。环境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平台和基础,安全教育就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开展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安全教育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安全教育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安全问题并不只是社会上的问题,在孩子身边也会出现很多安全问题。比如,东西丢失、孩子之间的矛盾等,面对这些问题,幼儿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时候就能看出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学前教育中向幼儿灌输安全教育可以让幼儿了解一些安全小常识和处理方法,这样幼儿就能做到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不被别人伤害。因为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长捧在手心里,甚至是溺爱,这就导致孩子在与人相处时不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孩子掌握一些安全技能。

四、安全教育是一项教学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上的责任不仅体现在对幼儿的文化教育和思想上的教育,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是一种教学责任。在安全教育方面,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幼儿正确地认识安全,同时也要告知和引导幼儿处理安全问题。孩子看待事物还不全面,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一定要告诉幼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幼儿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和家长沟通;在幼儿接触一些安全问题时教师也要给出警告和劝诫,让孩子能远离危险。安全是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幼儿园和老师的一种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

五、结束语

在教育方面,安全是人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进行安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定要重视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当然,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幼儿的思维方式,用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协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灵.浅谈在幼儿园中如何开展安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5).

[2]李秋梅.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J].家教世界,2013,(4).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赏识; 鼓励

一、目前幼儿赏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普遍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方式。赏识教育是植根于基层教育土壤的,有着深厚的基础和较强的生命力。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幼儿园中,都以赏识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也是极其丰富的。当前的幼儿园的课堂中,老师采取了尊重孩子个性的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学习热情进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现在多数的幼儿园都把握住了赏识教育这个教育主线,在教学活动中,都围绕着赏识教育来开展教学。

二、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及提高的措施

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赏识二字,要使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赏识、鼓励进行。在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赏识的尺度,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多角度多层面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幼儿赏识教育的质量。

1.幼儿赏识教育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在幼儿教学中往往有种误区,就是孩子必须听老师的,在课堂上必须要跟随老师的思路,不能随意打断的老师讲话。这种误区的形成主要是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对学生个性没有充分尊重,片面的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必须乖乖的,必须听从老师的指挥,老师的思路一定是对的。这种误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导了幼儿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赏识教育进行研究我们知道,孩子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课堂上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老师也要认真的听取孩子的意见,并根据孩子的意见对思路进行调整,逐步完善幼儿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

2.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使孩子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

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长处,学会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强项。幼儿园是关键时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开始,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孩子在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的引导尤其关键,所以,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孩子在幼儿时期,对自身的了解不够,对自身的优势也认识不足,老师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

3.加深对孩子的了解,进行适度的表扬

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孩子尚处于幼年,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时候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欠缺一些,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获悉孩子的动态和心理,使得在幼儿教育中能够做到对孩子心理全面掌握,促进幼儿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时候,对每个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之后,就能把握好表扬的尺度,使得对孩子表扬既能肯定孩子的成绩,又不过分,使表扬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是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基础。

4.老师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过程,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全过程,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互动。这种互动式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许多幼儿园中得以普及。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的一切正确行为,使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收获知识。所以,老师要在幼儿的赏识教育中,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孩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老师还要做好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能够通过互动式教育,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的参与精神,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5.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用一生。错过了这一关键时刻,在孩子后期的成长过程中,将很难弥补。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说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必须要提到赏识教育,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日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明显。其次,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孩子能够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减轻老师的负担。再次,赏识教育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都是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就要着重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分享的美德,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所有人。此外,还要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学会互相鼓励互相激励。这不但有助于孩子学到别人的优点,也有助于孩子改善自身的缺点,所以,幼儿赏识教育中,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十分重要。

三、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意义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赏识教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赏识教育不但是幼儿教育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对幼儿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开展幼儿赏识教育,对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欣赏,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激励,使师生关系融洽,更好的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发挥主体作用,要从正面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对孩子微笑,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要对孩子足够信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好赏识教育这一有力手段,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多给孩子一些赞美与鼓励》.《中国教师报·中国幼儿教育周刊》,2004年2月号,家教篇C版.

篇6

[关键词]教育 德育 生命教育 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篇7

幼儿 品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32-01

1重视幼儿品德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这种现象很普遍,但必须克服“树大自然直”的糊涂观念,纠正重知识灌输,忽视品德教育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品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前途。忽视品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良行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2家园同步,达成共识

道德品质的形成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环节实现。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具有局限性,道德认识水平低,自我控制能力差,模仿性强,易受暗示和情感支配,家庭教育若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幼儿园教育的作用,使幼儿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甚至会使幼儿形成见人行事的不良品德,更难于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品德形成的环境

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最初的生活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幼儿爱模仿,他们的举止行为是模仿大人形成的。“染于苍者苍,染于黄者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正如谚语云“好土出好苗,好苗结好果”。这就说明了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生活的细节、爱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为此家长要坚持以身作则,处处要以模范行为去影响儿童,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逐渐进一步知道为什么是好,为什么是不好。

4尊重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因为幼儿对外界事物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好坏兼收并蓄,因此对幼儿不道德行为、不良习惯,做父母的一点不能迁就容忍,一定要想方设法根除孩子身上的毛病,才能不留后患。正如苏联霖姆林斯所说的:“对待恶习,要象对待庄稼地的野草一样连根除掉,但不要轻易恼怒过分处理,更不要操之过急,这样到头来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而应该象遇公移山那样“天天挖山不止”,把说理教育与行为练习结合起来,可通过讲故事、行为评价等方法引导幼儿明事理,逐步加深幼儿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这要求家长与教师用同一尺度去规范幼儿的行为,在平时就应该对孩子进行不打人骂人、懂礼貌、谦让的教育,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绝不能袒护自己的子女,要做到合理公平处理,这样,才能抑制孩子身上不道德的因素,当美、善行为在孩子身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父亲应该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为之兴奋及时肯定,热情赞扬,那等于在孩子的“一”的后面添上了一个“加”号,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许以后,便会亲自感受到成功的体验,逐步确定起道德的信念,从偶然为之到持之以恒,从不自觉到自觉,使之习惯成为自然。

5对孩子要爱得适度,严得合理

篇8

一、性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人们通常把性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对青春期儿童进行性知识教育。事实上,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俗地讲,性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孩子认识人体解剖和生育,并且是教他们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男人或女人奠定基础。

二、低幼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未能适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从而给儿童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其严重后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深圳南山区一位5岁女童因偷看小男孩撒尿被亲母体罚失手致死。法官认定其母是教育手段不当造成悲剧,从轻判刑。事实上,如果孩子的母亲适时让孩子了解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生理解剖特征、并教以适当的行为礼仪――比如“偷看别人上厕所、洗澡都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就不会有偷窥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从性教育的角度看,因为孩子的母亲没有掌握性教育的知识与方法,把5岁孩子常有的好奇行为当作“品德败坏”――这才是本次悲剧发生的关键。

三、低幼儿童性教育的原则

原则1:要掌握好时机

性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随机教育。它首先要求父母善于把握“可教的时刻――即自然而且很容易给孩子提供有关性信息的时刻”:如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时、当你在给孩子洗澡的时……,而在幼儿园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把性教育渗透于当一日生活环节之中。总之,低幼儿童的性教育不能像中小学那样设立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它要求家长、教师心中有准备,敏锐地把握“可教的时机”,巧妙地渗透性教育的内容,使低幼儿童的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原则2:要掌握好分寸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性知识和信息需要了解。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性教育内容的重点与讲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低幼儿童进行性教育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要拿捏好分寸:讲什么?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既是原则,更是技巧。例如,父母不应该也不必要向5岁的孩子详细讲解避孕措施;但是他们绝对应该从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向孩子灌输“防范犯”的观念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随意触摸的,如果有人对你做些感觉怪怪的事情,你一定要说“不”,并且赶快告诉爸爸妈妈……

原则3:自然地对待“性”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性”当作自然的事物来看待:既不应将“性”神秘化,对孩子绝口不谈“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应把“性”透明化,即在公众场合(专题讨论会除外)随意谈论“性”的问题。

四、低幼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身体部位与自己的性别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孩子了解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名称和用途。在家庭里,父母在给婴儿洗澡和换尿布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像认识手、眼睛等器官一样,很自然的认识生殖器官的名称。同时也很自然地认识了自己的性别。通常这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抓住“可教的时刻”,或配合主题活动,借助图片、模型等让小朋友认识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的名称。

2、性别角色扮演

这一部份的内容就是要让孩子不仅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而且还能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出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应的适当的行为:男孩子不能像女孩子那样穿裙子;如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

3、“我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我从哪里来?”――这是3到5岁孩子通常会给父母或老师出的“考题”。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应做好随时“应考”的准备。如果成人事先有心理准备,那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就显得比较从容:先简单回答(――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是妈妈的肚子里……),再根据情况判断可以跟孩子讲到哪一程度。其实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性教育的问题,还是生命教育的问题。

4、相应的礼仪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他必然要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问题。虽然礼仪的问题受文化背景影响较大,不同时代、地区有不同的礼仪,但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对个人都会有以下要求:即不能在众人面前赤身;性器官是人的隐,不能随便外露或让别人碰,也不能故意偷看或碰别人的隐;洗澡时必须关上浴室的门等等。因此家长和教师应从小教给孩子相应的礼仪,这样才能使孩子社会化过程更加顺利,同时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5、防止犯:

在西方国家,儿童犯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我国,以往大家对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够敏感。比如在一些地方就有成人公开随意逗弄小男孩的生殖器习俗,大家对此都不以为然。严格来讲这实际上已是涉及到“犯”的界限了。

篇9

家庭教养方式 幼儿 自我意识 积极影响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开始,家庭教养方式关系到幼儿人格的建立和成人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然而,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成人工作负荷的加大,虽然很多人都认识到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双方却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上,由隔代抚养,请人代养,以及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幼儿园教育的方式在中国非常普遍。如何利用现有的家庭状况,探索积极有效的家庭家养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在人的一生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不仅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并且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因此,人的认识活动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合理和有效。

在我国,3~6岁学龄前期儿童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发展,脑神经发育已经达到成人的60~80%;语言能力不断增进。沃兹沃思认为,对于每个个体的发展来说,语言的发展是以思维发展为基础的。孩子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时期里会有许多显著的进步,这些变化能让孩子在新的层次上思考和交流。另一方面,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依赖成人的评价,再过渡为由他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的阶段。自我体验是幼儿通过他人和自我的评价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幼儿对自己行为能够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控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积极有效的早期教育,不仅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意志行为的影响是重大的,而且也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幼儿自我人格的建构以及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双职工”高比例的现象下,以祖辈为主的隔代教养是我国目前幼儿早期教养的一大特点。由于年龄和观念上的差异,隔代教育及父母教养在教养态度及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倾向于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祖辈们往往更喜欢以溺爱迁就的方式教养孩子。这种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不仅使孩子的缺点得不到矫正,因而遂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而且也造成孩子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低下。加之,老一辈由于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知识面相对狭窄,对新鲜的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等原因,对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此外,由于家长不能运用科学育儿的原理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既然目前的社会分工导致家庭教养现状不能改变,那么如何调整家庭成员的教养角色,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使亲子教养与隔代抚育互相补充,变不利为有利,是所有家长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获得

1.以父母教养为主导,其他家庭成员协作,建立良好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情感体验)

以父母教养为主导,其他家庭成员协作的教养方式是建立在良好家庭氛围基础上的。生活在几代人的家庭中,孩子就会扮演多种角色,在这种角色的体验中,不仅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会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首先,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各自在家庭教养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有限的时间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父母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会内化为孩子自身的品质。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思维方式,气质类型,社会认知上的差异,造成了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式,情绪情感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形式及适应能力的影响。例如,儿童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经验,独立性,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自信心,创造性等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等,因此,父母间的相互协作,一致态度对孩子自我角色的定位有着正面的影响。

其次,要积极耐心地与祖辈沟通,充分发挥祖辈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祖辈和父母同在的家庭中,应该让孩子明白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属于孩子的事情,要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受到家人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教育孩子懂得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给予爱和接受爱。幼小孩子可能不懂对家人所做的事或谈的话,却对当时的气氛十分敏感。家庭成员有责任把孩子尽量置身于幸福的气氛中,创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是实施幼儿教育出发点。如果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和睦相处,及时沟通,就会把接收亲切对待的喜悦和亲切待人的喜悦,自然而然地传授给孩子,孩子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也被培养成有爱的能力的人。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三,帮助孩子将社交的范围从家庭成员中逐渐扩展。有很多孩子在家中和社交中的表现是有差异的,他们往往会在人多或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显得羞涩胆怯。这是由于家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够或由于孩子和人们之间关系未能处理得当所致,致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尽量避免与他人直接接触。适当的社会交往会让幼儿获得来自社会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构成协调的自我意识。例如,可以组合合作家庭,即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伴或邻近孩子几户家庭组成一个合作家庭,轮流组织开展或伙伴式的交往游戏和互动,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大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范围和交往内容,影响孩子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儿童积累社会经验,同时,儿童也明白了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和交往技能。对幼小孩子来说,自我意识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构造良好人际关系才能让孩子在人与人之间良性的互动中感受真情,完善自我。

2.以合理的期待,民主的态度,激发和引导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孩子所表现出的听话顺从可能并不是优点,喜欢与众不同的孩子却包含着自我意识发展良好的一面,因为自我意识发展良好的孩子可能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盲目地要求孩子跟别人一样都会阻碍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能力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是只加一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而是应该成为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

首先,家长应该引导和激发幼儿自己的兴趣。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家长要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在幼儿的回答与家长预想的结果不同时,家长要特别引起注意,更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其次,帮助孩子积极动手实践。孩子具有一旦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不断重复做这件事的常同行为特点,这种特点使幼儿在反复训练过程中培养了优越的能力。不足之处是由于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会在动手实践中遇到困难。作为家长应该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促进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不断强化或调整幼儿对客观事物原有的认识的过程。

再次,给予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让孩子充分感受成就带来的快乐。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这使他们难于理解和发现隐蔽的,间接的事物关系。家长要创造条件,使不明显的关系直观化,或提供类似的经验,使幼儿注意到事物间的关系。不要在幼儿没有猜想和试试之前,就把答案告诉幼儿,或急于替孩子概括和总结。家长要挖掘每一个幼儿动手实践的独特价值,对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表扬,因为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依赖成人的评价,再过渡为由他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的阶段。让孩子通过他人和自我的评价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增加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从三岁开始,孩子就有了自己独立做事的愿望,这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会有较大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很重视幼儿教育,却忽视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带给幼儿的负面影响。

首先,家长要不断地改变和纠正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能按照要求孩子做到的早睡早期,用完生活用品放回原处等,父母的榜样让孩子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逐渐形成了自我监督的意识。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以自身良好的言行,感染幼儿,与孩子共同成长,从而促使幼儿个性和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不断的重复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予鼓励以达到强化。例如,让孩子和父母互相监督,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先从会做的内容开始.经过训练使内容达到运用自如,再把内容中不正确的部分加以纠正。注意不断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强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帮助孩子认识了自我。

总之,家庭教育是完成幼儿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如何根据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建立适用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成人后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适应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玲.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中国家庭教育,2010,(2).

[3]铃木镇一.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刘占兰,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国平.父母的最高境界[J].中国家庭教育,2010,(2).

[6]陈福娣.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J].中国家庭教育,2010,(2).

[7]孙云晓.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M].同心出版社.

[8]王玉华.论幼儿的自我控制及其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9]Müzeyyen Sevina , E. Sibel Garipa. study of parents’ child raising styles and marital harmony.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16481653.

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0011-01

当前人们对儿童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争夺更多的生源,开设了各种兴趣班、过早地进行文化课教育等,使幼儿教育朝着越来越明显的小学化方面发展。这种幼儿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下面,笔者对这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期找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更加重视有实际教育内容(如开设有兴趣班、文化课)的学校,这在无形中引导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2.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甚至有的家长十分推崇应试教育,对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有着严重的攀比现象,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对教育衔接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逐渐加重。

(二)幼儿教师队伍层次不齐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阶段,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要求非常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且还要针对幼儿特点研究合适的教育手段;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绘画教学能力、手工制作教学能力等。现实情况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无法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不仅违背了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而且还违背了教育纵向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首先,明显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被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下,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的学习兴趣被逐步抹杀,甚至会产生厌学现象。其次,小学化倾向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持续力。孩子过早接触小学教育,很容易就丧失探究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的热情。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还会对幼师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过于硬化的教育模式会制约幼师的专业性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行政管理和监督

为了有效地遏制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现象,国家必须强化相关行政管理和监督,控制和严查不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开展幼儿教育的学校。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幼儿园办校审批手续,对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明确各条办校细则,严厉打击开设过多的兴趣班、文化课的现象。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幼儿教育指导细则,对幼儿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育目的等进行规范,为幼儿教育办学和发展提供科学、明确的指导。

(二)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首先,要积极转变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从幼儿教育入手提倡素质教育,要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指导家长、教师和学校甚至是全社会,转变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从而转变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其次,要利用多种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如可以通过宣传、指导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尊重幼儿教育规律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切实认识到揠苗助长的严重危害,从而更新错误的教育观念;也可以为家长创造更多参与幼儿教育的机会,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

(三)构建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