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艺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花艺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 情境式教学 插花制作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0-01
插花制作是园林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本专业的必备技能。是指将植物的枝、叶、花、果等作为素材,通过各种艺术的加工手法,重新配置成精美绝伦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插花艺术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早在唐宋年间就创作出理念花、自由花等体现文人雅士志趣所在的独特风格。而在近代,插花制作艺术一直快速发展,对制作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编制合理的教学内容,让这门古老的课程焕发新生成为我们要深入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唯有改革,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把稳职业岗位的脉搏。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实际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帅艳荣在《插花艺术与花艺设计对比教学初探》一文中指出,当下的教学模式较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张金锋通过《花艺环境设计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一文提出了对插花制作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改革,增加教学实践的比重等观点。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讲授教材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学以致用。本课题将构建情境式教学环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学习目标,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动手实践,形成以“做”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市场为导向,删减已被淘汰的制作技法和造型模式,增加诸如商业场所花艺设计等符合当下趋势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掌握该情境下的工作任务形式和制作标准,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拓展能力。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1)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情境式教学以工作任务、过程系统化为出发点,以真实的花艺设计为载体,构建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体系。按照这个思路,可以设立为3个模块,7个学习情境,从而构建出“基础―应用―创作”三大模块的情境式课程内容体系。
(2)以实践为导向的情境式课程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前期咨询准备、执行操作、交流展示等环节。课程实施可分为前期校内训练和后期校外实训两个部分。校内训练的具体流程分为课堂讲述、教师示范、发放任务书、制定方案、学生制作、教师修改、交流展示和分享提高。校外实训部分可以在高水平的花店或花艺工作室设置实训基地,依托企业的项目来训练学生制作各类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花艺作品。从前期接洽、方案设计到作品插作完成,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效果显著。
三、课程教学拟达到的目标
(1)改变插花制作课程脱离实训、纸上谈兵的教学现状
传统插花制作课程照搬教材内容,理论知识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较单一,容易脱离实际,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对现状进行改革,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探索。
(2)完善情境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增强实训内容的力度
插花制作历史悠久、技法多样。然而有部分冗长繁琐的造型已逐渐被淘汰,只有选择市场接受度最高的造型风格和制作技法,才能保证教授的内容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因此在设计情境化教学时,对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而通过加大实训力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要求的认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教学拟解决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实训的材料和机会,那这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将难以开展,再多的技法和创意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课程教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三点:
(1)课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开阔眼界、熟练的掌握相关技能。采用大量的优秀插花作品图片,选取符合当下流行趋势的设计造型,教师亲身示范。在保证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创新能力,发挥创作热情。
(2)在满足课程需求的前提下,将有限的实践经费用活,实现效益最大化。可以通过鲜切花的重复使用、避开节假日花材涨价、仿真花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校园内现有植物等手段,来控制实践成本。
(3)与企业协议合作,发展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项目操作环境。通过一学期情境化教学的训练,学生可以达到插花技能的初中级水平,对于大中型花艺设计工程项目而言,是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所以将受到协议公司的欢迎,优秀学生还可以推荐就业,能够实现校企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篇2
学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插花艺术和创作作品前非常有必要学习一些诗歌艺术知识。诗歌艺术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插花的主题表现,深化意境的创设,并且有助于构设插花命题,使插花作品更富诗情画意。特别是中国的咏花诗词对插花有着直接帮助,以花明志、借物咏情的构思与主题表现方法值得插花者深入学习与借鉴(图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与绘画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无论是构思、造型还是设色,基本上都是遵循中国画画论的原理和法则。比如,中国画画论和美学思想极其注重表现物象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气质,不满足于形似,而是强调以形传神,以景抒情,借物写心,追求“迁想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插花也以此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要求不仅表现花材组合的形式美,而且更要强调花品花格之美,强调通过花材的自然美及其象征意义表现内在神韵之美(图2)。插花与绘画艺术有共同的美学原则、艺术语言和艺术追求;不同的是,绘画是在二维空间描绘形象,而插花是在三维空间创造形象,近似雕塑、盆景,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中国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画意与画风的影响。所以,学习插花,尤其是深入研究中国插花艺术,认真学习绘画知识和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插花构图时可用绘画的方法,先将造型画出来,然后按画插作,就能更准确地把握造型与花枝之间的协调性,更好地体会插花与绘画艺术之间的亲缘关系。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与色彩植物千姿百态、万紫千红,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色彩和特性,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与想象空间。四季更替和植物自身的新陈代谢都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花从蓓蕾初绽到枯萎凋零,叶片从新芽翠叶到枯黄落地,颜色都在不断变化。—般说来,花朵初开时浓郁鲜艳,随后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失去原有美丽的色泽;叶片最初呈嫩绿色并带有鹅黄色,然后逐渐变为墨绿色,到生长末期转黄;果实也是如此。花卉的这种生理特征为插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插花,在色彩的表现和应用上都是以和谐为重要原则。正如清代名画家方薰所言:“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以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中国传统插花遵循中国画画论的原理和法则,追求淡雅清新,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和表意性。色彩以其特有的“雅”而独树一帜,起到以色彩传情达意的作用,给人以醒目、强烈的愉悦感受。
中国风格的探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插花风格,一味照搬沿袭并不可取。在插花创作时,应在承接传统插花风格的同时注入当代的设计元素,以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插花风格。是用旧木桶还是CD架,同一件器具,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守旧与时尚其实也只在一线之间。分寸的把握,就在品位。作为插花创作者,不可只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上,而应当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历史文化,把我们的国粹一一挖掘出来。中国现代插花艺术的风格是什么?特点何在?什么是中国风格?笔者认为,中国风格应该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且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整体形象。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和顺应世界发展的审美设计潮流,从而建立起合适的体制和环境,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而作为现代的中国,除了继承历史和文化,还要吸收外国好的新事物,表现新形态。现在的中国是面向世界的中国,插花作品的观众不仅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加入中国元素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不同视觉效果的中国元素在插花的应用上也带来了不同的认知。在许多插花表演上,不少花艺师都在花艺创作中融入中国元素,诸如中国红、藤编团状造型等,中国元素的生动运用,为插花世界带来了一股新风,例如,“西关映像”局部这件插花作品,古老文化背景里藏着时尚元素,带着岁月的痕迹,不露声色地将古典与现代融合起来(图3)。如果说,西方式的插花曾是精致生活的标志,那么因新东方古典的优雅和宁静致远的处世哲学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称道,故如今中国式插花显得更有品位。“中国风格”不是将中国元素简单拼贴,而是要表现打动中国人心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血。它与符号无关,与时尚无关,只与中国人的精神源流和现实苦乐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受到本地区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位置、历史传统、文化素质、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创作中失去这些特质,也就无法或无从发扬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也就自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也不会受到海外观众的重视。那么现代的中国插花应该怎么做?就是先确立了自己,再充分地融合有利因素。因此,当前的插花创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民族的风格,去掉洋味,消除不洋不中的现象。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弄懂什么是模仿、什么是创新和如何继承与发扬等问题,必须认识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认真钻研中国古典插花艺术。模仿不是创新,创新必有本,而本就是本土(本地区本民族),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在优秀中华文化的哺育下,吸取营养、形成动力并认真学习外来艺术之长,取长补短,加以消化,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师古不泥反得古,创新有本始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逐渐形成我国现代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色,开拓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的中国插花新体系。
篇3
“花道插的从来都不是花,它是一种心灵的修行。”与花艺师郭少静的交谈中,她反复强调到。她研习的日本池坊花道倡导的就是这种境界。日本天文元年(公元1532年),相传的《池坊秘传》中就有“花之心应为我心也”的记载,以后数百年花道的传承与延续,始终都沿着“表现人的心灵”这个轨迹。与花打交道的十多年间,郭少静一直遵从着自己的内心,那就是对自然的热爱,一心一意地善待植物,用自己的巧思妙想展现花草的天然之美。
“花卉一直以来都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试想下,如果你的办公桌的角落里、家里的茶几上、厨房的台面甚至是洗手间的架子上,有一些花儿正在努力绽放着生命,看着它含苞、怒放直到凋谢,你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都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的仪式,它妆点的就是你的心。”说完的那一刻,郭少静一脸的满足。
“感受自然的过程,池坊花道不仅觉得花卉是美丽的,更觉得花卉可以反映时光的推移和人们内心的感情。最美的莫过于含苞待放的花蕾了,它是通向明天的新生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在各个时间阶段,花草枝叶和人类世界一样,不断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插花艺术就是力图表现这一认识。”郭少静深有感触地说着:“插花者必须心直无邪念,所插之花也不能违反花草树木的自然生长态势,真正将心里所想构成花形。”
插花表现了花卉的美以及人们心灵深处对美的渴望。日本人运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插花,因为插花就是表现人们心灵的东西。人们通过插花这一艺术形式,去理解默默无言的花草树木所蕴含的美,从而引发思考、感悟人生。而真正懂得欣赏插花的人,应该通过对花草树木来理解一颗善良的心。
十多年前郭少静只是追求设计花卉,而今已经蜕变成一个与花相伴、希望呈现植物最本质、最美好状态的女子。她说:“自然界的四季,花开了,谢了,春天抽芽了,夏天茂盛了,秋天结果了,冬天回归土地,它已经交会我们很多,如何尊重生活,看待身边的事物,活得纯粹且明白。因为有花的存在,让我可以更多地感受当下,关注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部分。”
篇4
关键词 硬装 软装
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硬装和软装。它们的解释分别是,硬装:除了必须满足的基础设施以外,为了满足房屋的结构、布局、功能、美观需要,添加在建筑物表面或者内部的一切装饰物也包括色彩,就如同电脑的硬件,故这些装饰物原则上是不可移动的。软装:人类为了满足功能、美观需要、附加在建筑物表面或者室内的装饰物及设置与设备,也就如同电脑的软件,故原则上是可以移动与变化的。
在专业院校所学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方向一般是:硬装方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硬装的市场已经慢慢的饱和,而软装正在兴起,硬装离软装有多远呢,这值得探讨。其实在国外,室内陈设设计这个行业发展的已经是相对成熟了,在美国的高点,每年会举办的两次的家具展,在这里还有软装设计的王牌学校,高点大学,这俨然成为了几乎每一个室内陈设设计师向往的大学之一,作为学生的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与国外的发展的差距,才能知道我们的努力的方向。
硬装和软装其实就是连体的婴儿,谁也分不开谁,他们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以下是总结的几条硬装与软装的关系,还有它们之间的转化。
第一:是其实硬装也做软装事儿 。客户被服务的意识正逐渐增强,他们在装修初期就渴望得到更多的软装设计规划与建议。而软装设计师的缺乏,却跟不上行业的高热发展,一时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这让硬装设计师开始“兼职”,即硬装设计师还得做软装设计的工作。80后是家装设计未来的主要客户群,他们对生活有追求,爱美也懂生活,不断更新着对软装设计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师则必须跟随思想,突破传统实用性,增加品味要求。硬装虽然功能至上,但软装之“美”才是生活。
第二:“软”装也有“硬”道理 。在硬装行业从业多年的设计师,都希望能够深入行业发展。但是按传统思想,做软装仅具备营销意识,缺乏软装设计专业知识,已然无法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这样”不专业“的室内设计师最终只能逐渐消声遗迹于软装行业市场。可见,软装设计涉猎知识种类繁多,必须有硬性的学习才能胜任。 无论是硬装师转投行软装,还是硬装师们想要“软硬兼施”。面对大量的软装知识,他们都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之前接触机会少,没有细分概念,没有系统学习过,等等困境。
例如软装设计中的面料材料知识应用广泛,涉及到装饰、布艺使用、装饰画等多方面。而软装设计师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并在头脑中建立浩瀚的面料知识库,这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再如花艺方面,硬装设计师也没有完整的认识。花艺知识及其身后博大精深的地域性文化和民族性风格都需要有深入的学习。其实硬装设计师没有经过软装知识培训前,也经常涉猎软装设计师的工作,但仅靠对家居设计表层审美意识,只能进行感觉上的鉴别。但真正学习了面料、花艺等详细的软装知识后,不仅能知其然与其所以然,还能将鉴别知识的方法用于甄别其他材料方面。
此外,未来与客户沟通的时候,能给客户更加专业的软装设计建议。如今的“精明”客户只会相信专业设计师的意见,而非你的“感觉”!
似乎硬装到软装距离长远,但先别急着沮丧,再看看一个硬装设计师在软装行业有些什么优势吧!
一个硬装设计师,有着对明确划分功能区域的基本功。相较不懂硬装的软装设计师,在设计前即能规划出房屋的功能性及预期设计效果。例如,对承重、硬装材质、涂料、瓷砖等方面,硬装师有更具体的概念。这避免了软装设计与硬装设计相违背而造成的返工、缺件等麻烦事。懂硬装的软装设计师更有宏观意识,可以对各方面材质有一个预埋,通过已有经验,进行系统且立体的分类。好比在瓷砖上的后期加工上:能不能打眼、够不够做一定的承重饰物等细节都有专业的认识。
其实,在国外的室内设计中,软硬装饰并不会刻意分开,更多的是从前期建筑到后期装饰,统一布局,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所以硬装设计与软装设计其实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市场需求中所稀缺的正是设计师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硬装到软装其实并不远,距离只在于设计师能不能静下心来将二者的知识好好地学习、整合且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
作为室内设计师,无论是硬装还是软装都应该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例如装饰的风格,基础的装饰材料……这里以装修风格为例,我们把室内装修风格简单的分为5类:
(1)欧美现代风格;(2)西洋古典风格;(3)日式风格;(4)乡村风格;(5)风格的确定也就是给整个设计确定一种基调,这样既能给硬装的各个部位的造型提供思路,在设计师在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的同时,又能够宏观的考虑。而风格的划分对于软装的指导意义在于,统筹整个布局以及设计走向,以及给了设计师一个选材的根据,这样便于设计师把自己的理念注入在整个设计之中。
但真正好的室内设计师所有的风格,设计技巧,其实只是单纯他们的手段,他们其实在设计领域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无论是硬装还是软装,能够打动客户,打动自己的都是对设计的感情和用心。通常室内设计师是一个杂家,他们懂得很多除专业以外的知识,他们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有这样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才能让客户更信任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绣艺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55-02
“绣花”在现代纺织产品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多样性的品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在视觉和触感上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表现。教师有必要在此方面的人才培养上采取积极措施,使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形势发展,教学方法符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启发学生对绣花工艺的灵活运用,为纺织品的艺术设计提供宽广思路,发挥更多创造表现的空间。
一 《绣花设计》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服饰、家纺市场需要多样性的绣花设计人才
绣花产品因其多变的品种外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目前纺织市场中占有大量消费,更是受到高端服装、家纺市场的青睐,如郭培的“玫瑰坊”以刺绣为顶级工艺,其品牌旗下有大量绣工为其产品添香润色。国内家纺品牌“东方刺绣”“堂皇家纺”等都以刺绣为特色进行产品形象推广'美轮美奂的刺绣质感绽放出现代电脑绣花的魅力。
电脑绣花技术带来的生产便捷性和经济性,使人们获取绣花产品也变得更加容易。平绣、盘绣、贴布绣、珠片绣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立体装饰效果,明显区别于其他平面织物。纺织机械技术发展的智慧,带来了多种工艺混合效果的绣花产品,如“二合一”、“三合一”等特种绣花,通过对绣花机器的改造研究,使得不同外观效果的绣花品种能够以机械化生产的形式在同一面料中同时体现,极大丰富了绣花面料的装饰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以印染织绣多工艺手法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形式也层出不穷,为纺织品的装饰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也对相关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拓宽传统染织人才培养的基本面,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对《绣花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使学生理解传统刺绣对现代电脑绣花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将传统刺绣艺术与现代电脑绣花工艺相结合,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纺织品纹样的创新设计,满足当前市场对绣花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间的距离。
绣花工艺对于染织专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目前多所开设有类似课程的院校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传统刺绣工艺技法的学习和训练,针对现代电脑绣花设计方面的教学实践涉及较少,绣花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和系统,更不用说将绣花与其他工艺混合性的设计了。因此,改革中要处理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不同绣花品种对现代纺织图案设计的要求和影响,使之能合理地运用绣花工艺进行纺织品图案的综合设计和表现,并由此启发将绣花与其他艺术进行混合性设计的创意思维,提升染织设计人才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宽培养的适应面。
二 《绣花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描
(一)以“绣艺”为核心辐射的课程内容体系整合
从“绣艺”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电脑绣花继承和借鉴了传统刺绣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发展出统一规范的基本针法,研究出适应不同品种的机器型号,产品外观形式上产生出与手绣相仿的效果,同时利用机器生产运动时的规律特点,又发展出某些独特针法,丰富了电脑绣花图案的装饰性表现。整个以“绣艺”为核心辐射的内容体系逐步形成,见图1,从刺绣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刺绣――现代电脑绣花,三者各自成一体但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内容上包含了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从事绣花设计实际工作中非常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某些知识在现有教材资料中很难找到,需要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对比、总结,将“绣艺”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该课程内容的高度,又要照顾艺术类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内容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了解透彻后再展开有效的设计实践,做到有的放矢。
(二)根据“绣艺”内涵及艺术类学生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解“绣艺”课程内容体系的内涵非常重要,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不同刺绣针法和辅助技法适合表达什么类型的图案?为什么要用此种方式去表现?其对图案风格的形成有怎样的效果和影响?电脑刺绣和手工刺绣方式在图案效果表达上有哪些异同和联系?图案设计者与绣花CAD制卡者之间需要哪些知识的衔接?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如何利用“绣艺”进行综合设计而定,教师则需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实际展示与视频相结合
通过前期教学实践认识到,对于“绣艺”系统中历史文化、风格品种等内容的理论学习,常用的PPT形式难以吸引学生跟随教师互动,还需配合采用实际展示和视频结合的方式,抓住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传统刺绣的艺术魅力,了解现代电脑刺绣原理。实际展示的内容除了面料实物之外,还有具体针法的现场演示,对于针法操作难点和现代电脑绣花工作原理部分,采取视频播放形式,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通过这些方式的结合,大部分学生反映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消化和突破难点。
2 观摩、比较分析、体验并行
对于“绣艺”体系内容中知识的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光靠老师灌输是难以达到的,为加强教学效果,还采取了观摩、比较、分析、体验多种方式并行。通过观摩工艺美术展及博物馆中不同品种的刺绣作品,了解具体针法细节和技法处理方式,理解不同针法、技法与图形装饰效果之间的关系;观摩绣花CAD中的针法效果及仿真模拟的运行方式,更好地理解电脑绣花设计原理及方法,认识到艺术与工艺之间的重要联系,从而设计出符合电脑刺绣工艺特点的图案;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理解手绣与电脑绣中各种针法的区别和联系,使针法的运用符合工艺及风格表现;最后亲自体验,彻底明白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手绣基础针法的实践操作,以及有别于传统刺绣风格的图案创意设计和制作,到电脑绣花图案的设计稿绘制,无不考验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3 自评、互评、师评模式总结启发
艺术类学生的知识转化一般以作品的形式呈现,作品不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也反映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每份作品讲评总结环节中,主要采取自评、互评、师评三者结合的形式,对作品给予客观评价和启发。由于课程时间限制,学生完成作品的部分时间是在老师视线之外,过程中不能随时给予指导,需要学生根据已掌握和领悟的设计美学知识,对作品的艺术感和美观性进行随时调整,使作品体现“艺工结合”。学生在自评中对自己作品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感受,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互评中能辨别有效评价为己所用,再通过师评的方式,给予作品新的创意启发,深入改进。通过三评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反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了什么7还能做得更好吗?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在什么哪里,怎样改进?培养其成为设计师必备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三 《绣花设计》教学效果分析
(一)手绣作品展示材料与工艺的灵活结合与运用
一般传统刺绣作品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如绣线细滑,底布平整,针法规范,费时费力。无论从教学时间还是培养目的来说,都不可能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到手工刺绣的传统性表达上。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如何突破这些局限,借鉴传统,创新表达,从绣线的粗细、形状及运用方式,底布的肌理质感、印染等处理方式,针法的自由变化及夸张化方式,配合技法风格的恰当选取,综合性地表现了图稿的创意性效果,体现出材料与工艺的灵活运用,重点在创意的非传统性表达,且能在课程规定时间内体验完成。
(二)电脑绣花图案设计作品体现“艺工结合”
电脑绣花的图案设计要求在画稿上不仅体现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针法和技法,还要不失图案艺术美感,充分展示“艺工结合”的专业教学特色。平时表现优良的学生在电脑绣花图稿设计时,注重了构图和细节处理上有主有次,遵循染织图案设计的审美表现原则,用硬笔勾线为主,剪贴为辅的方式,明确表现出针法和技法说明,直观程度比较接近CAD中的模拟效果。根据绣花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证实,此种图稿表达方式能够为制卡者传达较为明确的设计意图,以便其制作思路的清晰化,使设计师与制卡师二者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三)染织图案设计的综合能力提高,思路更加宽广
学生经过此“绣艺”教学内容的系统学习和练习,掌握了基本的绣花技巧,能够根据不同图案风格来选用和搭配材料、针法、技法等实际应用能力,思维更加活跃,设计思路更加宽广'在今后工作中的选择性也更大,既可以从事与手绣结合的其他创意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个性化设计优势,又可以从事与电脑绣花有关的纺织产品设计工作,从传统刺绣中吸取精华,将绣艺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可机械化生产的图案设计中去,最大程度地诠释现代电脑绣花艺术的魅力。
四 结语
篇6
关键词:现代艺术;民间美术;有机融合
一、现代艺术设计承接了民间美术内涵
在我国远古时代,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就已经开始了,而在当时,所有的美术设计都是源于劳动人民最质朴最纯真的艺术设计,体现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这是这些艺术的鼓舞,使得社会发展永续向前。比如说我们民间所使用的绣花鞋,上面的图案不仅需要美观大方,同时我们穿起来还要舒适。古代的贴画窗花,这些东西不仅要寓意着美观,同时也要寓意着喜庆吉祥。而且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品都是有着实用价值的,真正社会功能和实用美学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也就寓意着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涵是同宗同源。在我国古代,人们都比较重视内在的神似,对于外表的相似比较漠视,这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内涵,才使得现代艺术设计有着非常传统和丰富的内涵,而在更多的时候,现在艺术设计随着民俗活动的迁移,出现了更多的象征造型。比如说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驱邪之物,香囊等等之类的一些东西。在这些驱邪的物品方面都会有一些比较吉祥的图案,例如蝙蝠这种图案就被很多的香囊所采用,这是象征着蝙蝠的谐音福,给家庭带来非常大的福运。同样这些图案的传承和传递,给现代艺术设计填上了美的意义和美学价值。在目前,有很多的奇装异服承接了外国的一些元素,但这些奇装异服要想在中国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些元素就会家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就是承接民间美术内涵,所以说,现在有很多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都承接了民间美术内涵中的一部分。
二、民间美术扩展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
在我国农村,大家见过很多的窗花艺术,而这些窗花艺术大多都是一些不识字的老人做设计,还有很多的威猛图案,大多数是这些老人所不知道的,但是这些老人可以凭借自己内心的思维想象去创造力叫栩栩如生的窗花图案,究其原因来看,这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给人情感上的一种寄托,最大程度的去扩展的人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而且,根据大量的数据可以证明,对于民间美术有所研究的人,大多数有着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创造力,同时他们还可以从复杂的事物当中去解剖理解最淳朴最直接的艺术团,通过对这些艺术的推理,和思维方式的展开,穿去创造和发明新的,使设计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民间美术内涵是现代艺术设计的追求理念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静下来享受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求简朴,纯真的在原始生活。而民间美术恰恰在设计,构思上都是来源于最原始的材料。比如我国古代的核舟,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刀工雕刻,使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最原始最艺术的一面,真正体现了不卖弄,返璞归真的一种艺术气息,而这样的艺术气息,也是现在的设计当中最需要的一种风格。如果能够交鸣街,美术类还融合在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就会让现代人感受到原始的一种宁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感受宁静带来的,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享受。而且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人们还能够怀念那一种民间艺术,无疑会激发人的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怀。
四、用现代艺术设计的手感去揣摩民间美术内涵
因为民间美术内涵是长时间历史的积累,所以很多的美术创作和理念都会带有传统当中的一些笔录,比如说封建迷信,比如说一些寓意象征着牛鬼蛇神,这样的艺术理念,虽然在远古时期,能够给人的生活和心里带来一丝丝的安宁,但这些因素里面,它带有封建文化的印记,如果人们对于民间美术之类的这些传承,并不进行辩解,则会将这些愚昧的封建文化传承,这对于现代化社会的人来说,无疑是思想退化。因此我们要用现代艺术设计的手袋去传承民间美术内涵,讲一些科学性的东西进行很好的传承,而将封建迷信,去伪存真。把握好民间美术在内涵中的本质部分,这样才可以避免落入俗套,同时也能给民间美术内涵灌入现代化气息,让这样的艺术传承,发展。
五、揉和民间美术内涵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虽然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民间美术的内涵与现代艺术设计关系密切,但是很多人在融合过程当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形式上采用“请进来”我们在融合过程当中,可以将传统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拿来进行分享,通过对这些艺术信息的分享研究,从而探就出最为适合的融合方式。比如说,可以将民间的一些手工作坊的艺术作品,拿来这些分享,让很多人去体味民间艺术作品的伟大内涵和独有的魅力。同时还可以请一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制作者去做一些大型的轮回讲座,这样可以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民间美术内涵完美的呈现在现代社会当中。如果这些民间的手工制作者没有办法将理论内涵讲清楚,专门一些研究民间美术的专家可以对这些作品的内涵进行理论的总结,然后将成果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给大家。
2、方法上采用“走出去”同时我们还要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去欣赏民间最原汁原味的手工艺作品的做法,欣赏民间艺术,在走出去的东西,可以尽量多地去体味不同的民间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如何成长,如何发展,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明天的美术这行,同学,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一些美术,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谁有家家的生意料,百日到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当中,才会使现在把艺术设计经久不衰,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艺术理念,给现代化设计注入新的血液。六、总结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涵的融合其实就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也是现在对历史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立芳.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蕴的融合[J].装饰,2002,10:24.
篇7
教材简析:
《青花》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中华文化”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讲读课文,《青花》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艺瓷人的执着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鬓、访”等7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精湛、弥补、遗憾、两鬓斑白、探访、锲而不舍、纷至沓来、迷惘、嬉戏、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等词语,注意积累语言。
通过研读文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创新精神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的儿子在“修复――复制――自制”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
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的含义和对青花瓷艺人执著创新的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205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为线索,充分尊重、依靠、服务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体会,认真分析,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努力融人文的熏陶与语言的训练于一体,引领学生在享受情感体验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潜能,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青花瓷的多媒体电脑课件和文字材料、图片、歌曲等。
②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青花瓷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情境――导课探疑
(1)课件出示青花瓷图片,配合播放歌曲《青花瓷》,让学生谈谈欣赏青花之美后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后的“学习链接”,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青花瓷的资料,认识青花。
(3)揭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境促思,以思促说。”在这有声有色的情境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情感之窗,盘活生活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催生说话的欲望,再由学生质疑入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他们读书的愿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为下面学习课好铺垫。)
2.搭平台――引导对话
自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一读: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或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义。
二读:读、思、画结合。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就动手画一画,再读一读。
三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分别做上记号,准备在小组内交流互动。
四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朗读,认真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教师巡视,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应该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同伴互助。
(1)小组长检查生字词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及时纠正易错读音。如:“鬓”“锲”“嬉”“惘”“窥”等。
(2)各自汇报自学所得。
(3)提出疑问。小组长记下暂时无法释疑的问题待全班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赞赏。
(设计意图:一方面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愉悦。)
品读悟情,与作者对话。
(1)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作者对话。(可以写批注,可以感悟朗读,可以创意复述等)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重点句段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选方式与作者深入对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全班交流,多向互动。
(1)七嘴八舌释疑惑。
①让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自己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质疑释疑。
(2)勤读悟评文中情。①学生朗读,谈体会,评读相结合,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②教师参与引读、评读、范读,齐读,一次次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感于一体。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交流,对话。)
3.巧延伸――情满课堂
交流收获: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象青花瓷艺人一样的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事物,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设计意图: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对话,使学生直抒胸臆,真诚对话。将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延伸而又不脱离文本,将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之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语言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是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4.重差异――自选作业
(1)抄写生字词,摘抄本课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篇8
中职生基础薄弱,不少学生理解能力较差,但是动手能力较强。因此,教学过程应着眼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园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联系较小。教师可以通过对各章节知识内容的分析,划分出基础理论部分的章节和技能实践操作的章节,把重点放在从事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不盲目追求内容的深度和体系,以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对学生学习实践技能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可以降低要求,略讲甚至不讲。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区、各县市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实际情况,适当作一些内容上的补充,以免教学和实践相脱节,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性知识。在实践课程的开设上,要充分考虑到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进行综合调配,避免开出实践技能训练相一致的内容。安排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时,可以由原来的单课程实习改为几门课的综合实习,统一安排各项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比如在植物园里,可以进行花卉苗木的识别、养护管理,也可以进行育苗、移栽,扦插、嫁接等实践技能,不但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实习时间和实习经费,而且从总体上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时间安排上,应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园林植物是活的生物体,它们会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变化,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春天可以安排苗木硬枝扦插、枝接;夏季安排苗木绿枝扦插;秋天可安排苗木芽接等,让学生更感性地了解季节变化对苗木繁殖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2加强学生的校园内外社会实习实践活动
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园林区,校园绿化工作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教学手段和实习场所。园林专业学生应担负起本校校园内绿地养护与绿化美化工作,同时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成立花草树木识别、花卉栽培种植、绿地养护等课外兴趣小组,负责校园内树木花卉的挂牌标识工作,平时的修剪、施肥、日常养护和管理工作,以丰富实践教学。教师期末可以根据校园内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作为学生养护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评定依据,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校外调查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公园、生活小区、道路隔离栏种植的花草树木等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调查,学生发现了一些问题:不重视规划设计,认为只要种了花草树木就算绿化了,造成景观效果单调、缺乏生机和地方特色;缺乏管理,只注重种植不注重日常养护管理工作,树木成活率低,很多花草枯死的现象;移栽了一些不适宜在本县种植的外来树种及“草皮热”、“大树进城”等现象,盲目追求景观的壮观、大气,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学生通过亲自调查,更进一步理解了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设计与规划、园林施工和园林养护等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3改变考核办法,实施技能考核评价
并不像土建和装饰那样有很多复杂的计算规则,更重要的对工艺和主要材料价格的了解。勤劳一点,获得这些信息并不是难事。对于常规的景观的土建工程部分,做法都是相近的。如果自己懂得预算知识,可以自己计算一下,不懂的话可以搜集别人总结的单方综合造价。绿化的造价构成简单,即便是没遇到过或者不经常使用的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咨询而获得,最重要的还是总结。设计师按照这样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材料,会提高很多效率。工程的建设是利用各种材料来完成的。而材料的价格却不象预算定额一样好多年都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像定额站的季度材料调整价格那般夸张,它是随着材料的供需关系而变化的。改变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突出技能训练考核,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能力和考核评价体系。每学期除了理论知识考查外,更应注重以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考核。根据各专业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具体要求、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同时每年不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如插花艺术比赛、水培植物比赛、园林设计比赛等,以比赛促教学、以比赛促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并将比赛成绩计入学生个人档案。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训练和考证相结合,实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园艺工中级考试程造价或总造价的要求,更有精明的业主还会将“不满足工程造价要求则设计单位负责无偿修改至符合要求”的条款加到任务书当中。作为设计师,要找机会学习一下造价方面的知识。对于园林专业来说,同是材料的产地也是一个价格决定因素。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定期了解材料市场的价格动向,如此才能在设计中将材料运用的得心应手,又能达到工程造价控的要求。
4实际应用的总结和改进
篇9
一、对海洋文化的明晰认识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什么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人类与海洋互动过程中生成和创造的一种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涉海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海洋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二)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
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没有比海更辽阔,更伟大的了。如果它是一个人,那一定是世间最伟大、最博爱的人。大海的力量,大海的精神,是我们终生也探究不完的。地球万物的生命离不开大海的恩赐。大海宽广、清澈,她将自己的资源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世界。如果说,地球的生命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大海,那是因为世间的无数生命体在大海中孕育和诞生。我们人类从大海里获得丰富资源的同时,更从大海那里获得了智慧的力量。
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二)彭贤智教授解读校园文化
彭贤智教授的辅导材料中,他这样写到:“一所学校如果缺乏文化,没有精神,就会成为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如果学校具有鲜明的文化,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就会处处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存在。”
三、海洋文化与校园文化知与行的统一
以海洋文化打造学校特色,提升师生的素质。从培育师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入手,通过教师以身示教,以生命影响生命,师生共同找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支点,培育具有远大理想,思想深邃,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一代新人。
四、审视文化校园活动之路
回顾过去,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走过的道路,也曾经有很多相关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策略。
我们把体育节、艺术节贯穿全年,每月至少举行一项比赛,每年一次全校性综合运动会。2010学年,学校推出“我的奥运”系列文体艺活动,跨越整个学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更为涵养大海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以大海文化教育为主题打造活力文化校园的认识与设想
(一)指导我们工作的思想和灵魂
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培养兼具科学与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海味”人才,激发广大同学爱国、爱家乡、爱学校和热爱艺术、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二)活动宗旨
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重在人人参与,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次机会、展示一技之长、培育一代新人。
(三)活动主题
大海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形成宽广胸怀,渊博知识,刚健体魄,创新大海文化,形成鲜明个性品质。
我们的活动主题定为:以海洋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展示青春风采。
(四)活动策略
策略一:分阶段,文体艺术活动并行,打造活力校园
附:“大海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体艺组开展活动计划表
策略二:体育、艺术节贯穿学期始终,教学开放日“万绿丛中一点红”
因为我们学校“寄宿制”的特点,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迁入之初,因为种种条件所限,不便开展各项活动,学生有时会发出“憋疯了”的呐喊。这学期我们对如何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课余时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已经成立了“海潮”文学社,来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讲故事、环境考察等活动;成立了小浪花艺术团,组织各种以海洋为主题的艺术培训和活动。这些只能针对“少数”有兴趣、有特长的同学。而校园体育节则改变过去学校运动会少数人竞技的场面,提倡人人参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自己最喜爱的活动。
策略三:提升媒介品位,建设全新校园文化
网络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能够十分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技术力量,网络媒介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建设功能有着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媒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各种文化BBS、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百花齐放的师生个人主页等等这些网络载体,在扩大视野、丰富信息、加强对话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鲜活的、丰富的物质载体。
我们认为,我们具有把海洋特色文化立校研究工作引向纵深发展,并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条件:
1.身居渤海湾,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
2.我们也有过相关实践的尝试,不管是不足还是优点,对我们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都应是宝贵的财富。
3.我们深知不足,但我们谦虚进取。在学习中,我们一定会逐渐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与开发技术。
4.我们的教师具备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这是开展工作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篇10
关键词:政治课堂;问题设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6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知识性比较强,原理相对抽象,内容比较复杂,想要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主动探究问题,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更好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丰满学生的课堂认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领悟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目标,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良师方能启睿智”。作为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成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以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框题为例,浅析政治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技巧:
一、导入性问题的设置求“新”
新课标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尤其在课堂导入上,主张“先声夺人”。从上课一开始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旦进入课堂就有“听”下去的兴趣;一旦“听”下去就有深入“探究”的欲望。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求异”心理,了解学生的观注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在课堂导入的方法及问题的设置上应尽可能追求新颖、典型、独特,要保留有自己的个性,在吊足学生“胃口”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诱使他们有“探究”下去的迫切,促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旁观者”。
如在准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课时,针对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观注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以课堂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地特色文化——潮剧的喜欢程度。上课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进行一个调查,有喜欢潮剧的同学请举手”。结果不出所料:全班几十人只有1位学生承认喜欢潮剧。接着我给出学生第一个问题:
问题1:“作为潮汕人,你们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喜欢潮剧呢?”
我不选择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及作用,而是采取“课堂调查”这一方法导入,导入问题的选取比较新颖,且又是学生比较有感触的文化现象,因而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在探究潮剧的出路中,理解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掌握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课后反馈回来,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象非常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也更加牢固。
二、情景性问题的设置求“实”
这里的“实”指的是实际,包括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都共同强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只有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感同身受”,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感性,探究的兴趣也更大。因此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及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观认知,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课中,当顺利把学生“导入”到课堂后,我借助多媒体简单介绍潮剧的发展历史,配以经典的潮剧唱段做为背景音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
问题2:“什么样的潮剧你们才喜欢?请你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作为潮汕人,学生对于本土特色文化——潮剧的生存现状是能够感知的,而潮剧的发展出路关键在于年轻一代潮汕人,所以如何促进潮剧的继承和发展,年轻的潮汕学子应是最有发言权的。由于我所创设的问题情景触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使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人人都想争夺“话语权”,对问题探究的热烈程度前所未有。
但是,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紧接着,我再抛出本节课的第三个问题:
问题3:“从潮剧的生存现状看:传统文化的发展出路在何方?”
通过第三个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对问题的观注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理解“传统文化发展的出路在于文化创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与迁移,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三、思辨性问题的设置求“巧”
思辨性问题是最具政治学科特色的一种问题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智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独特的作用。思辨性问题的设置,活跃的是学生的思维,考的是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的是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因此,在设置思辨性问题时要“独具匠心,巧妙设置”,要适当给学生留下一些“陷阱”,假如学生不经过全面思考,审慎分析,容易落入“圈套”,造成失误。一句话,此类问题在设置时,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课中,重点内容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另方面,文化创新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针对这一辩证关系,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问题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因此,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在设置思辨性问题中,我避免使用“只要……就……”等绝对性非常强的词语,这等于告诉学生该问题是错误的,根本不用动脑筋。问题4在设置中,前提和结论看起来都是正确的,但事实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结论表述是不完整的。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看到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要运用矛盾分析法,要一分为二来看待问题。学生假如思考不全面,对课材内容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往往会得出正确的判断。
四、讨论性问题的设置求“精”
新教材倡导开放性的课堂,要求还原学生的主体性,但应如何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则应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大班制及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配套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或多或少会受掣肘。因此教师在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展开讨论时,应注意求“精”,要精炼明白,要提倡少而精,过多则滥。另外,考虑到课堂有限的45分钟,出示的讨论问题还应避免太难、太偏、太抽象。问题的设置,要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重难点作相应的选择。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考虑到通过问题1~3学生已经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性,第4个问题的辨析使学生明确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紧密关系。因此我把学生协作探究的问题选择在“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这个难点上,设置了第五个问题:
问题5:“结合你们所掌握的材料、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探讨创新如何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讨论更具成效,探究更有针对性,我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查阅相关材料,讨论相关问题,同时提供一些材料供学生参考:
材料一:揭阳小梅花艺术团成立以来,不断创新模式,推动潮剧发展。
材料二: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促使中国民乐风靡日本;
材料三、查阅我国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
通过问题的探究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协作精神。因此,本人认为,讨论性问题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非预设性的观点应持包容性,有时不妨听听他们的见解。
五、拓展性问题的设置求“活”
拓展性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延伸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却可以不必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可以来源于课本,但要求高于课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结合整节课的重点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给学生布置了拓展性的问题:
问题6:“调查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并请为保护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提供方案。”
这一拓展性问题的提出仍然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性和灵活度比较高,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潮汕地区特色文化比较丰富,有潮剧、潮乐、潮秀、英歌舞、建筑艺术等形式,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灵活性大。此外,了解这些地方性文化的生存现状,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些非常有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可谓一举多得。需要注意的是,拓展性问题的布置,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还要在评价机制方面与时俱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对所预设的问题进行“精心策划”,则上好、上活一堂政治课并非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