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营销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与营销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 市场营销 传播 理念 关系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各企业正朝着商业竞争国际化、企业生存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竞争也显得愈加激烈。要想在时代潮流中稳步前进,先进的营销理念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社会文化正不断渗透到企业各个领域,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充满人性化、具有文化形态的产品,因此利用企业文化传播进行市场营销一定能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1]。

1.企业文化的理念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企业文化理念则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2]。企业文化的传播,是对企业文化的全面内涵和组成要素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推广和扩散,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为企业创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客户或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3]。

2.企业文化传播的主体

企业文化传播的主体包括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领导者又称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诠释者、倡导者和宣传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表率作用。企业领导者肩负着塑造、维护和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星巴克公司里每个员工都是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对象是顾客,是与企业员工直接或间接接触者。为此,企业文化的传播应该重视企业员工的力量,共同宣传企业文化,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4]。恰当的传递企业的品牌和品味可加深顾客的认知,传达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让顾客认同,产生购买的欲望,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5]。

从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形象力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创造消费信心的能力,使广大消费群体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产生依赖和信任。

3.企业文化传播的形式

企业文化传播包括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内部传播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刊物及其网站是企业员工获得企业文化的重要媒介,要充分利用内部刊物及网站,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其次要搭建文化传播载体,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让企业员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6]。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竞争力的功能,同时也兼有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作用。对外传播的途径有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式传播、企业文化的示范传播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合作,目的在于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印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更好发展[3]。

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整体价值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制订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7]。茅台集团的“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海尔集团的“海尔真诚到永远”、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等不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指示灯,同时也是对社会大众的承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企业文化的传播为企业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创造了先决条件。

4.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市场营销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谋求共同发展。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是内有文化、外有市场,两者统一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中。企业文化是内在的,是企业的灵魂,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并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不断培育、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8]。—个好的企业营销离不开良好企业文化在视觉形象、产品质量和服务文化上的支持;同样好的营销策略也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在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的提高[9]。总之,企业文化巩固市场营销,而市场营销提高企业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4.1企业文化传播为市场营销引导方向

企业文化传播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自身管理、产品营销的策划之中,并通过多媒介全方位统一传播可使企业的名声、名气得到充分的扩大,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现代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文化含量高的营销,才能在满足客户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其精神需求,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客户满意,从而长久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持续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只有把市场营销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夯实基础,提高营销水平[10]。

4.2企业文化传播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当今的市场,是一个具有消费者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市场,以顾客为导向进行企业的市场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适应这一转变,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以顾客为中心,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顾客是营销组织的直接服务者,顾客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的传播可在企业上下形成坚定的“始终为顾客服务,促进企业与顾客和谐共生”的经营理念。这不仅能够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利益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能够培养顾客的忠诚,形成顾客归属,同时赢得顾客和市场[11]。

4.3企业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更新营销观念

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属性的产品营销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创新。文化走进营销,营销融入文化。文化营销是指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12]。

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树立高瞻远瞩的战略观念,对企业的文化、宗旨、经营策略、企业精神等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和敢于参与市场竞争,以企业的产品为引导、发掘市场的需求,能够驾驭市场的领导者才是真正的领导者[13]。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适应于当今市场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加强企业文化传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已发展成从产品竞争到核心能力竞争的战略观念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和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来实现,而这两种整合依靠的都是企业文化的传播。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量的较量,新的竞争环境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单靠物质力量较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14]。企业文化的传播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也就掌握企业的生命之根,制胜之魂,以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给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15]。

总之,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己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的日益形成,企业面对日趋激烈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大企业由过去的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逐步向以知识管理为中心转变,而知识管理必须通过企业文化传播和引导加以实现[1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会更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企业文化传播必将在21世纪的经济和企业的竞争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航,杨殿宇.企业文化营销—21世纪的营销模式[J].辽宁经济,2010,(2):68-69

[2]晋丽珍.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创建[J].理论与现代化,2003,(5):41-44

[3]曹建申.企业文化生成与企业生存发展相辅相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9):25-26

[4]吴仁超.员工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主体[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3):42

[5]杨凤影.企业文化在营销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154

[6]姜杉.浅谈企业文化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J].商情,2009(18):18

[7]孙坚.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J].科技广场,2011(6):94-97

[8]李红梅.企业文化与企业营销活动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9):67-68

[9]尹永鑫,魏洋.探究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J].现代经济信息,2011,(5):196-197

[10]赵阳.论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25):152-153

[11]李军波,刘强,刘开.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市场文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59-61

[12]孙韬.浅析企业的文化营销[D].北京工商大学,2011

[13]郑屹立.企业营销观念更新的思考[J].市场营销,2012(4):281-282

[14]刘琦.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株洲工业学院学报,2005,19(5):95-96

[15]王世明,吕渭济.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8):201-202

[16]刘强,樊治平.浅析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22-24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制造业 后向关联综合系数 SCP分析

问题的提出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是技术进步的基本载体,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国制造业的发展绩效受众多因素影响,不同学者以此为主题展开了较多的研究。研究内容上,多围绕科技创新或R&D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等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如徐勇(2009)、顾骅珊等(2010);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于因子分析、DEA分析、模糊分析方法等,如杨立勋等(2011)、顾骅珊等(2010)、周国亮(2011)。徐盈之等(2009)利用投入产出表,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制造业绩效进行了分析,开拓了绩效研究的新领域,但文中的融合度以制造业对信息产业的单向后向关联系数衡量,忽略了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需求,而后者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本文综合考虑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双方的后向产业关联,构造后向关联综合系数。同时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运用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旨在分析产业间的后向关联对产业绩效的影响,为我国制造业的绩效提升寻求新途径。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一)研究方法

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指包含若干截面个体成员在一段时期内的样本数据集合,其每个截面成员都具有很多观测值。面板数据比横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其可以控制个体的异质性;具有更多的信息,更大的变异,更大的自由度以及更高的效率;可以识别、测量单纯使用横截面或时间序列数据无法估计的影响等。正因如此,面板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问题中。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1)

其中, N是横截面成员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样本观测时期数。根据对截距和解释变量系数的不同限制,可以将面板数据模型(1)分为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3种类型。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需要对模型形式进行检验,通常使用协方差分析法分析检验,即对模型(1)进行如下检验:

H0:模型(1)中所有的截面成员的解释变量相同,截距不同,即该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2)

H1:模型(1)中所有的截面成员的解释变量系数和截距项都相同,即该模型为混合回归模型:

(3)

模型形式检验有如下两个F检验统计量:

(4)

(5)

其中,S1、S2、S3分别代表(1)、(2)、(3)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

模型的检验过程是:先检验原假设H1;若F2小于某个检验水平下(如5%)F分布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H1,且无须再检验原假设H0,即模型(3)是合适的。否则,拒绝原假设H1,并继续检验原假设H0。如果F1小于某个检验水平下(如5%)F分布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H0,表明模型(2)是合适的。否则,拒绝H0,使用模型(1)。

本文主要考察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后向关联对制造业绩效的整体影响,忽略关联度以及行业市场结构对制造业绩效的行业内部差异。基于此,本文直接选用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重点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后向关联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但除此之外,产业绩效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依据SCP理论,产业绩效主要受产业结构影响,而市场集中度是度量产业结构的理想指标,但该指标获得存在困难。本文参考范建亭(2010)的研究思路,选取行业的市场开放度、产权结构以及平均规模作为产业结构的替代指标。基于前面分析建立如下面板模型,变量说明见表1。

(6)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鉴于我国2003年起采用新行业分类标准,本文研究起点设为2003年。文中数据取自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及延长表,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分别将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后向关联综合系数值作为2003、2004-2005、2006-2008、2009-2010年的r值;为统一制造业核算科目口径,本文考察的制造业包括15个行业,剔除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气材料回收这两个行业;参考国际以及国内北京、上海的做法,将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教育业这五类行业合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

实证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分析

篇3

论文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亚文化的概念界定

“亚文化”一词最早在1886年以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一直到现在,对它的概念表述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国内与国外有关“亚文化”的研究都是基于“主文化”相对层面的研究。戈登曾经指出,“亚文化”就是指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地域差异、宗教归属、种族背景和阶级地位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综合,从而构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对综合性地影响着它们的所有成员。美国的科恩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分析了“亚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解释“亚文化”,它是指一个文化整体中的各种从属文化,在这些从属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与“主文化”相吻合的,也有一部分是与“主文化”不相吻合的,而与“主文化”的价值观相吻合的“亚文化”被称为同一“亚文化”,与“主文化”的价值观不相吻合的“亚文化”被称为不良“亚文化”。从狭义上解释“亚文化”,它是专门针对不良“亚文化”而言的,主要强调与“主文化”之间的不同内容,如存在于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的与“主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从不同的侧面对“亚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对“亚文化”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我国的学者朱力就比较认可美国学者科恩对“亚文化”的概念。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另外,我国学者王荣科从政治“亚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政治“亚文化”不仅具有自身的个性与特性,同时还包括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反文化”。

(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

“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帕森斯最早提出来的。然而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对“青年亚文化”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对“青年”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意见,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比较早,且取得了非常多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它的研究中,认为“青年”一般是指十三岁至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因为十三岁至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在我国是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且包括了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就是包括在十八岁至二十多岁之间年龄的在校大学生。

二、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方面的影响

文化环境一般是指一系列客观要素的综合,这些客观要素是受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所支配。这些客观因素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文化环境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有一定差异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指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大学生的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综合。

(一)青年亚文化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与环境内的构成成员及其活动发生直接的关系的,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里,“青年亚文化”不仅是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也是由一些实体所生产出来的。如作家,创作“青年亚文化”文本的作家往往都是一些表达能力极强的。他们有些是一些非常极端或者另类的方式创作引起关注,有些是以反叛主流文化而获得知名度。经过网络炒作和宣传之后,这些作家很快就成为了高校大学生们所崇拜的偶像。如郭敬明和韩寒,他们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低于娱乐圈的明星们。

(二)青年亚文化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产生连锁反应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主文化”一直是占据主流,但是“青年亚文化”也与“主文化”同时并存,彼此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主文化”力图采取各种方法去引导“青年亚文化”,而“青年亚文化”不断地对高校的“青年亚文化”进行渗透,并与“主文化”进行对抗,在不断的对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鲜明风格。但是“青年亚文化”又不能跳出高校“主文化”的大框架,它必须依赖于“主文化”才能不断地生存下去,因此,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青年亚文化”最终会被高校“主文化”所融合,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一)青年亚文化严重干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特色国情要求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去教导广大高校大学生。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的干扰与冲击,影响了我国广大青年受教育者的认可与接纳。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要受到“青年亚文化”的价值观的严重干扰。1、目前“青年亚文化”中出现不尊重历史、虚构历史以及扭曲历史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影响巨大,使得很多高校大学生不能客观而正确地对待我国的历史;2、“青年亚文化”中的消极观念与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缺乏对自己人生的规划,缺乏理想和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攀比心理严重,物质欲望强烈等。受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现象往往使得高校大学生变得很迷惘,并逐渐迷失自己。

(二)青年亚文化弱化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阶级性,它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虽然有些国家不直接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名号直接对自己的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相关的国民教育里往往一定会体现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任何阶级社会里,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阶级、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面非常明确,主要就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意识形态方面教育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强调思想。之所以坚持,1、因为它经过实践证明具有实践性与科学性,被我国广大人民所广泛接受;2、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政权决定了我国要坚持,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化的重大口号。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从我国历史的角度出发去引导我国的高校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它在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历史必然性。

“青年亚文化”的产生、推广以及到被广大高校大学生所消费,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被人操纵的印记。它主要以广大青年为主要切入口,借助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比较宽裕的物质购买能力,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网络传媒等,对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青年亚文化”弱化了“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使用一些“即时性”的感官刺激来引起广大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目前,在我国社会的“主文化”中,出现很多“青年亚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广大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与“快乐男声”选秀比赛,它在我国的主流媒介中迅速有了知名度。“青年亚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广大高校大学生采取实际行动,而这种需求其实不是我们人类的真正的需求,而是虚假的的需求,这种虚假的需求会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产生消极影响。

篇4

【关键词】电视体育;高校体育文化;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影响

电视传媒的作用下,体育走进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不仅丰富其生活内容,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居民。电视体育传播对农村居民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电视体育节目对农村居民有着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电视体育对不同的农村居民群体有不同的影响。同时,在新媒体不断普及的今天,以及当前申奥成功的契机下,当地高校体育的文化优势对于城乡居民的影响与带动是不可忽视的,要培养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重要的,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

1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和需求

1.1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情况

随着电视传媒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成为电视传媒的特有受众群体,他们对电视体育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和行为。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就性别差异而言,男性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高于女性;其次,就农村居民的年龄段而言,青壮年的关注度高于其它年龄段居民;最后,就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而言,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更高。

1.2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需求情况

农村居民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体育,但是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情况却不一。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需求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即: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制度方面、人力资源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许多体育活动,与当地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而农村居民开展体育活动,既能满足农村居民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精神需求。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希望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却不知如何开展,因而需要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

2电视体育传播及高校体育文化对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2.1电视体育类型对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影响

2.1.1电视体育新闻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新闻节目的播放,对体育发展和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体育新闻是对国内外体育事件的真实传播,其形式庄重,内容较为客观,具有说服力,能够给予受众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其次,体育新闻能够向受众传递我国运动员的比赛佳绩,激发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最后,体育新闻增加了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有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电视体育新闻影响着我国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2.1.2电视体育赛事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电视体育赛事节目的播放次数相对较多,且体育赛事更易吸引受众眼球。首先,体育赛事进行过程中,其情节跌宕起伏,给受众以惊心动魄的刺激之感,既能帮助农村居民缓解生活压力,又能打发无聊的时间。其次,通过电视体育赛事,农村居民能够学习到体育比赛中的胜利策略和技巧,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体育实力。最后,通过体育赛事,向居民传递公平的竞技理念,有利于居民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养成。

2.1.3电视体育专题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在电视媒介下,体育专题报道、访谈等形式的节目,能够为农村居民讲述体育活动背后的故事,增强居民的体育见识,影响居民的体育价值观。首先,专题节目具有轰动效应,其收视率高,教育目的比较突出,有利于居民体育素质的提升。其次,通过对体育冠军的访谈、报道,可以深入挖掘成功人士的艰辛历程,使农村居民能够从中感悟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最后,农村居民倾听运动员背后的故事,能够增强受众对运动员的认同感,不仅影响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1.4电视体育娱乐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娱乐节目以其轻松的、通俗的形式存在,给予农村居民受众以欢乐、清新、自然,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娱乐是体育本质的真实反映,既为满足受众需求,又为受众创造无尽的快乐。电视体育娱乐主要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方面、娱乐方面和消费,故而影响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2.2电视体育对农村不同居民群体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2.2.1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健康观

通过电视体育,许多农村居民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因而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健康观。首先,农村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较差,电视体育的传播,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健身理念,使农村居民能够正确认识到健身的意义;其次,通过电视体育,能够向农村居民传递一系列有关体育健身的方法,既能够给予居民以启迪,又能为居民合理开展体育运动提供指导;最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居民体质状况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其健康观念不够深入,然而在电视体育节目的影响下,能够为居民提供正确的体育健身指导,增强居民的体质。

2.2.2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道德观

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体育道德观,对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有着有利影响。体育道德既能够规范体育活动行为,又是体育赛事顺利进行的准则,发挥着教化人的作用。在竞争时代下,体育行业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电视体育受经济、利润等条件的制约,使电视体育面临着较大挑战。然而,电视体育兼顾利润和价值的传播,能够端正农村居民的体育道德观。

2.2.3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娱乐观

体育娱乐节目对缓解农村居民生活压力发挥着较大作用,既能调节居民的压力,又有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通过电视体育娱乐节目,农村居民能够端正娱乐观,深切体会着体育娱乐的趣味和魅力。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娱乐有着更多的需求,而电视体育节目更多的为满足农村居民娱乐需求进行,尽可能适应农村居民的娱乐需求。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积极寻找和接受电视体育娱乐节目的频率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娱乐观。

2.2.4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竞技观

电视体育赛事节目总是能够给人以紧张、刺激之感,其激烈对抗更能吸引受众眼球,使人沉醉于其中。所以,电视体育能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竞技观,其体育竞争策略、比赛规则等更能体现出公平理念。电视体育中传递的正确的竞争价值观,既能使农村居民明确体育规则,又能激发居民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此外,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竞技观,有利于推动我国道德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

2.2.5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

消费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体育消费使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有利于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电视体育节目的传播,为体育文化和精神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受众,促进居民的体育消费,影响其消费观。

2.3奥运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对农村居民体育意识的提升作用

在我国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加强农村人员的体育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因为我国人民的比重大多数都是以农民为主,因此,只有提升农村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才能提升全国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然而提升农村体育文化意识,不能只单单的从内部进行改良,以电视等媒体为平台是必要手段,还要充分地吸取外界的体育文化,譬如说通过大学体育文化对农村体育文化进行提升,从提升农村体育文化的众多方面来讲,学校的大学体育文化无论从哪里看都是可以短时间的有效的提升当地农村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3增强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的措施

3.1加大农村地区的体育文化传播力度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其体育文化传播力度也相对较小,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较低。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地区的体育文化传播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具体措施为:

3.2拓展电视体育的传播途径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拓展电视体育的传播途径,以合理开展电视体育。首先,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完善体育设施。其次,加大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既能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又能促进农村居民的健身行动。由此可见,政府拓展电视体育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居民开展体育健身运动,以强身健体。

3.3完善农村地区的电视体育传播制度

首先,制定合理的体育传播制度,在农村范围内开展有效的体育宣传活动,将体育活动深入开展至农村地区,加大体育活动在农村地区的传播范围和力度。其次,积极借助电视等媒介,以扩大体育在农村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构建和谐的、健康的体育文化产业。为此,政府等有关部门有必要完善农村地区的电视体育传播制度,促进电视体育循序渐进的深入开展。

3.4,积极开展送高校体育文化进乡村活动。

当前,农村人员对体育文化开展的认识程度以及主动程度还不够,农村人民的体育意识是导致其锻炼身体的内在条件,因此只有改善农村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才能使农村人员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自主的体育运动。要想改善农村人员的体育文化意识,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使当地学校的大学体育文化走进农村,通过多种形式送体育文化下乡、组建农村人民体育文化组织等方式来帮助当地农村居民更好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让农村人民意识到体育文化发展的好处,从而提升农村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

3.5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为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为重要。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技投入力度,走科技富农之路;其次,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以促进农村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结语:

电视体育不仅提高农民自身体育文化意识,对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也有重要影响;另外,当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农村居民的体育开展起着帮助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借电视等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当地高校体育影响的作用,对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以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和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素质,在当前要办好冬奥会的前提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高虹.体育与媒体互动影响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3)

[2] 辛少英.全民健身视域下的体育电视娱乐节目研究与开发[D]. 北京体育大学 2014

[3] 肖文娟.电视体育节目对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入手,深入分析了二者结合是我国企业新世纪的必然选择,阐述了企业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四大内容:创新观念、拓宽市场、改良产品和更新方法。为营销人员在营销道路上指点了迷津,给营销人员增加了信心。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来临,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企业的文化与营销的结合对产品销售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企业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

(1)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买方市场特征日渐明显,但是在消费质量、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以及产品多样化和服务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买方市场的层次。

(2)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并且降低了关税,这导致了更多的国外企业和国外产品进入了我国市场,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 化。

(3)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营销多元化、营销文化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现代营销观念淡薄。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2)品牌管理落后。不少企业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品牌营销缺乏经验,品牌命名设计的雷同现象严重。

(3)产品创新不足。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环境下暴露出来的弊端十分突出。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挑战,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

(4)营销创新的方法滞后。我国企业的营销方法仍然陈旧,营销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大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与营销策略的结合

3.1创新观念,提高文化品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销观念的不断解放和创新,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

(1)亲情营销,重塑营销理念。20世纪的市场营销观念强调的核心是顾客至高无上,把顾客当“上帝”。而亲情营销理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

(2)全球营销,扩大营销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各国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也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

(3)知识营销,提高营销技巧。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的深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二者相碰撞的结果。首先,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从占领到培育和缔造市场的必然产物。它将市场看作为动态的和上升的。

3.2拓宽市场,增加目标聚集

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有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笔者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尤其要倍加关注的是后两种竞争策略。着眼于21世纪,企业应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场:

(1)高科技市场,趋势强劲。高科技市场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量,且涉及许多个行业,大有拓展价值。

(2)农村市场,空间巨大。我国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总数达9亿之多,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相差10年,因而农村市场大有发展潜 力。

(3)旅游市场,前景良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外出旅游,进而增加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文化市场,促动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和拓展文化市场,把它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助燃剂”,即“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3.3改良产品,塑造企业形象

(1)提高产品标准。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严把质量关,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2)增加产品品种、花色、样式。数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同时,先进的技术又加速了产品的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只有不断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上站稳。

(3)创新产品包装。创新包装要与产品的特性和价值相符,进行适度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也要从有利于环保出发,尽量节约有限资源,应注意纠正对“包装”的变异理解,防止“货卖一张皮”的现象蔓延。

(4)更新产品品牌。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 牌。

(5)满意产品服务。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新时期营销环境变迁与营销创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9):43-44.

[2]田天沐.对企业营销创新的思路构思来源的研究[J].市场周刊,2007(4):78-79.

[3]朱冬林.营销创新重在营销观念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7(2):22-23.

篇6

【论文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但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所属地区都会存在一个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的地域文化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如何把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地域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要使得地域文化如何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企业文化本土化发展是必经之路。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概念,其次简要的介绍了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

篇7

【关键词】民族文化差异;跨民族文化;市场营销;延边州

【中图分类号】F21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很多企业开始将“营销触角”延伸到过去不太重视的民族地区。但是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他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进而加剧企业在民族地区的营销困难。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差异,并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采取不同的对策来指导本企业的营销活动。

一、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 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内涵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现很早,在《周易》、《老子》等古典著作中均能找到其词。我国现代社会所使用的“文化”一词是由西方引进的,用英文和法文表示均是culture。

文化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文化是指世界在“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而狭义的文化是指某种活动的特定的运作方式。文化的组成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教育、宗教、道德、语言文字、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

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没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也不存在。所谓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样式。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内部具有较大的凝聚作用,对于别的民族而言又构成很独特的魅力,可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的环境独特而不同,并且也经历了不同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具有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也表现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也构成了我国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在我国,具体的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教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家庭等方面。

(二) 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1. 文化是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环境要素

文化是市场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文化环境才能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才能确保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这是现代市场营销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所谓的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不可控的现实或潜在的外部力量和各种相关因素的总和。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宏观营销环境包括人口、政治、法律、经济、自然、科技和文化等要素。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各类公众等要素。

文化作为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之一,不仅与宏观营销环境中的诸要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微观营销环境要素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中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市场营销活动的物质资源,而且还是特定社会文化形成的一个直接因素,同时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既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又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微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实际上都是存在于特定文化系统下的社会主体,他们的行为都是表现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也可以说是文化行为。总之,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市场营销宏微观环境因素的重要的要因。

2.市场营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市场营销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现实社会中多种矛盾冲突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和思想与社会文化渊源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市场营销来源于文化,同时又创造、丰富和发展着文化。

此外,市场营销终归是人们的活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营销者和消费者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富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民族地区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构成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语言文字也达到50多种。我国每一种民族语言代表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字是人们采用的最重要的沟通手段,也是人们在市场营销中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在民族地区从事营销的企业,如果不了解该地区民族语言就等于没有真正了解该民族的文化。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所占比例约为40%,大多数朝鲜族居民均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即朝鲜语和朝鲜文。随着该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深化,该地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对朝鲜族的语言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将产品销往该地区的企业在设计品名、商标和标签时,最好标识朝鲜文。如设计产品包装时,在产品外包装上同时采用汉语和朝鲜语文字来设计,以此进一步拉近营销企业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在设计品名时,如具有民族特色,其营销效果将会更佳。有一家生产和销售糯米酒的企业,将其产品命名为“玛歌丽”(将糯米酒翻译成朝鲜语就是“???”,发音是“mageli”),这就抓住了当地消费者的心理,一定会取得较好的销售效果。

(二)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往往给人们树立了道德准则和禁忌,这些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与其他民族相比而言,延边的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受世界三大宗教影响不大,而且朝鲜族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但是朝鲜族的各种信仰却不能忽视。朝鲜族的原始信仰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守护神崇拜等,而现代信仰有民族圣山——长白山、民族歌曲——“阿里郎”等。有一家随车销售矿泉水的厂家,无意中将“阿里郎”的伴奏音乐设置成售水信号,结果遭到很多朝鲜族居民的强烈抗议。最后该厂家迫于来自朝鲜族居民的压力,不得不更换其信号音乐,该厂家的对外公众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 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我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教育体系、方法和内容差别很大,这也给企业的营销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朝鲜族人民历来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兴办了很多学校,这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是非常罕见的。朝鲜族有“宁肯卖掉黄牛,也要让子女上学”的优良传统,目前延边地区已经具备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各种技能和知识培训等深受该地区人们的欢迎。其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民族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延边州,高档文具,尤其是一些学习产品,及艺术品、乐器等产品都比较旺销。

(四)风俗习惯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种各样,而且丰富多彩,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个民族的习俗往往影响市场的消费倾向。一种新产品的出现,若不能在相关的民族习俗中生根,万难形成批量市场。了解和把握好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禁忌、习俗、避讳等,是企业进入民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延边的朝鲜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继承和发展了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在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礼仪、婚姻等诸多方面保持得极其完整。如饮食方面,延边州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朝鲜族是在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大米是其主食。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爱喝大酱汤和狗酱汤。

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汉民族的特色美食,流行于全国各地。火锅产品刚进入延边市场时,当地的朝鲜族居民不大愿意接受。但是朝鲜族历来喜欢吃狗肉,故一些餐饮公司就推出“狗肉火锅”这一独特的美食。该产品结合了属于朝鲜族传统饮食的狗酱汤和汉民族传统饮食之一的火锅,完美地展现了朝鲜族和汉族俩民族的优秀的饮食传统,在延边地区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也深受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的欢迎。

三、企业面对民族文化差异应采取的营销对策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理念乃至消费行为都表现得有所不同。企业在民族地区开展营销活动时,必须正确地认识该地区存在的民族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对策,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一)实现营销人才的当地化

企业要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应熟练掌握民族地区语言,而且对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习俗要有较强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同时能够容纳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要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中立的态度,不能随意判断优劣。

由于对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提出的要求较高,外地人员很难符合上述标准。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当地物色营销人才,即采取营销人才的当地化。它可以克服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引发的种种误解,并利用当地人才的良好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大大降低营销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二)融入目标市场民族文化

在跨民族文化营销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尽早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消除民族文化壁垒,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消费需求。其中,最重要的融入方式就是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再据此打造具有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产品。虽然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毕竟都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圈,因此其间必定存在融合之处。并且随着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加深,各地间的文化交流也将增加,这就为跨民族文化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

(三)适度规避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的差异

企业在跨民族文化营销活动中,因对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触犯文化禁忌的现象时有发生。若触犯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禁忌,不仅会导致营销活动的失败,而且还可能会遭到目标市场的排斥,甚至会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宗教氛围特别浓厚的民族地区更要注意尊重当地民族的信仰,因为它是民族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因此,当两地存在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之时,对两种文化的重大分歧之处应当适当地规避,以免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以文化力引导消费

企业通过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其文化影响力,以此有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终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如广告是有效的宣传手段。广告在跨文化营销中的作用和地位比在单一市场的营销活动中更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广告能通过突出文化共性,强调产品共性,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文化特点,透过民族文化差异来传达产品所蕴含的理念,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文勋.民族文化学论集[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3】社会文化差异对企业营销的影响[EB/OL] .

【4】 易小明.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饮食文化 文化营销 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文化。

四是民族性。饮食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食物摄取、食物原料的烹制技法及食品的风味特色。饮食文化的民族性是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包括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饮食禁忌等方面。

五是审美性。随着调味品的不断发现、人类烹饪经验和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对食物质地的好坏、味道的甘美、食物的色泽和形态等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人类便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注入到饮食中去。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在悠久历史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许多民族传统。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以味为本,至味为上”的美食追求、“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以筷进餐,实用独特”的技能餐具、“进食有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先上酒菜,后用饭食”的就餐习俗、“客来敬茶,清饮热品”的茶事传统、“用膳循礼,讲究客套”的食仪传统(冯玉珠,2009)。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赋予了中国餐饮特别诱人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饮食文化的有益营养,中国饮食文化一定会继续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起、传播与饮食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饮食文化必须以饮食行业为载体,而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必然促进饮食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即饮食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产生,饮食文化提升了饮食行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安晓,2006)。

(一)饮食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弘扬和提升

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弘扬和提升并完善的。随着饮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文化含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人。要加强对饮食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起具有饮食技术、饮食文化和饮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队伍。同时,加强饮食与科技、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旅游、饮食与经济、饮食与贸易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二)促进并完善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的结合

饮食产业是饮食文化的载体,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提升,也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合理构建或调整饮食产业的政策、饮食产业的结构,推广饮食新项目、新方式,引导消费,促进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充分实现构建饮食产业、弘扬饮食文化、繁荣饮食经济的目的(李里特,2005)。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点与措施

发展饮食产业,应找到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经济的融合点,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经济必不可少的媒介,如对饮食文化的比较优势加以利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必将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篇9

面对这样幼稚的酒文化,竟然还是那么多的中小企业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而且为他们那种酒文化塑造沾沾自喜,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难道酒文化非得这样体现才算是酒文化吗?

历史牌请慎用

安徽白酒酿造,在中国也是相当有名,不是因为它有古井和口子酒,还因为这个地方还有许多古老的酿酒传说,成为沿海地区大家所认可的酿造好酒之地。就在那个地方,一个房地产的老板,搞起了一个酒业公司,建公司才不到两年时间,其酒文化提前了几乎两千多年,远远超过李白时代,说的春秋战国一个典故,并在所在地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酿造白酒的酒坊,还有在酒坊里发现了一本什么酿酒之秘诀,是用树皮做的等云云。

然而,不少企业把这样的文化通过组合变成广告的诉求点,开始大量地宣传,结果,我们在一个户外上看到这样几句:XX白酒来自火星的烧灼,水星的酿造,地球的发现,炎帝涎液,牛儿醉倒,酒鬼晕倒。还有就是明明企业总共才五六年时间,非得把白酒历史搞到六百年前。

像这样的酒文化,要是去骗不知道当地情况的其它市场,可能还有点希望,但问题是产品就在本土消费,人家怎么也不会喝出六百年的感觉,更不会喝出春秋战国的感觉,因为消费者喝酒跟现实有关,跟近文化有关,非常遥远的东西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想得起来的。

最后结果,不论你怎么做,不管你的文化再怎么样,消费者不认你的还是不认你的,因为你没有让消费者去消费你产品的理由,有几个消费者会相信你那些虚化的历史与传奇?

文化拒绝跟风

有些白酒企业用历史文化做引道没有成功,就开始跟着其它成功企业在粮食到酿造工艺,到窖藏历史上大做文章。

我们在新疆就看到一家酒业公司,为了上一款高端白酒,开始花了八百多万元进行宣传,宣传内容是五个100%,100%的纯粮酿造,100%的中段原酒,100%的……我不知道消费者最后能够知道几个百分之一百?

还有就是什么人家白酒企业搞了个洞藏琼液,也来个洞藏玉液这类的白酒……

还让人更可笑的是,在甘肃有一家知名酒企业,被评为中国纯粮固态白酒标志企业,开始大量宣传其纯粮酿造之高品质,但这家企业总共才有一百个窖池,而企业的白酒销售量一年有三万吨以上,怎么算这一百个窖池也不能生产那么多的白酒。一问,其白酒全部从四川某地拉过来的,打的是液态酒标志,我们不知道中国相关权威机构对于固态纯粮白酒怎么评出来的。我们真害怕,是不是在一定时期,中国的白酒因为纯粮固态,再出一个例如像奶业三聚氰胺之类的事件出来。

作为白酒企业,特别是白酒中小企业,在区域市场不用这样的虚化的酒文化,完全可以做得比大企业更有优势,因为中小白酒企业就用的那个小小的酿造白酒量,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我们一直提倡真正的白酒企业是越小越有市场卖点,当然排除拿液态酒加工的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是精制酒文化与现实文化最容易结合在一起,使其酒的品质更容易在区域里得到体现。所以中小白酒企业不要拿出那些虚化的酒文化,因为你的文化其实比大企业的文化内容多的多,只不过这些企业不动脑筋而已。

饮酒文化需结合

我们在调研中,当消费者看到这样两种虚化的诉求时,怎么也跟自己喝酒的习惯联系不起来,其实白酒的营销有许多种方法,而现代人喝酒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与现实的结合,所以提倡现实主义酒文化,才是我们打开白酒营销的胜利之门之一。

其实喝酒喝的是一个现场气氛,送酒送的是一个个性或是品位,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中国的营销专家们为什么不能从这样的出发点来解决白酒营销的问题呢?难道白酒大众化的渠道就没有酒文化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把消费者的心理特点与酒的现实文化与营销创意是否迎合在一个点上。

为此,我们在去年,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用就餐氛围与酒的现实文化相结合,来解决白酒品牌迅速树立问题。

通过在喝酒时的一些小细节来完成酒文化对品牌更深入的记忆,这样的酒文化记忆,会让人一喝酒就会想起那种气氛,一想那种气氛,就想喝上一两口。于是,我们针对对消费者喝酒时,设计了一套喝酒时的气氛烘托文化,让品牌白酒有一个更加引深的导入,使喝酒的人与服务员及餐饮老板发生互动与沟通的关系,形成“三赢”。

执行结果是,企业的这种酒文化得到了消费者普遍认可,餐饮老板们不但比一般瓶装酒要得到高出两倍的利润,还可以聚集人气,菜品比平时也销售的多出不少。

我们咨询的这家白酒企业并没有什么六百年的窖酒文化,没有春秋战国的历史,也没有五个百分百的纯粮文化承诺的诉求,只是非常平淡的老百姓的文化与酒结合起来,只是把本来属于消费者的想要的东西进行集中表现出来,让大家去享受与感受。

酒文化是一种气氛,酒文化是一种感觉,酒文化更是一种利益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在这里,我只想告诉那些白酒生产企业,其实白酒不存在高中低层次之差,只是你心中的一个自我满足在作怪,其实文化来自于平淡的生活,酒文化更是来自平民化的积累,有时白酒营销把虚的东西改变成真的东西时,才是把高阁在空中的酒文化,真正地落实到现实的每一个角落里。在这里劝一下中国中小白酒企业的决策者们,不要因为追求所谓的那种虚化的酒文化,把企业营销引入到死胡同里。

白酒文化其实就在你的身边,白酒营销其实很简单。

篇10

文化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国内学者在其内涵的表述上,形成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观点。第一,文化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将各种文化因素渗透至营销过程,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更好地实现交易的一种营销方式。第二,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的营销,是明确地通过培养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第三,文化营销是在营销活动中,企业通过传达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引起消费者的价值观共鸣,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与消费者价值观的趋同,从而顺利实现市场交换的营销方式。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文化营销既包含企业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消费文化因素,是两种文化因素交汇共同作用的一种现象。它是企业基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探求企业文化或产品文化中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意蕴,将消费者所认可和需要的文化融入产品、服务及整个营销过程,并以企业特有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顺利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模式。

2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现状

2.1缺乏文化营销理念,割裂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的关系

企业营销文化是融汇于营销过程中且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营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企业的营销价值观、营销哲学观、营销审美观以及营销道德观,它决定着企业的营销制度和行为规范。营销理念决定了营销文化的方向,它是人们在营销活动中的指导思想,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根本依据,是人们营销活动的逻辑起点。纵观营销理念的变迁,从生产理念到产品理念、从市场营销理念再到社会营销理念,每一次营销理念的提升都会使得营销活动重心与方式发生转向。这充分表明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有怎样的理念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有怎样的行为就会产生怎样的营销方式。因此,文化营销的实施及效果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优秀的营销文化。当前,国内多数企业缺乏文化营销理念,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即使有些进行了初步文化营销尝试的企业,由于没有认清营销文化对文化营销的基础性促进作用,割裂了营销文化和文化营销的关系,在并没有很好的建设营销文化的前提下,仅在营销活动的局部渗透了一些文化元素,使得文化营销成为一种噱头或口号。这样就使得营销人员向市场传递的信息失真,顾客不能清晰感受到企业的营销形象,更不会体会到营销文化中本应具有的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因此,文化营销的效果也并没有得以显现。

2.2产品—文化需求联系不密切,无法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企业与消费者需要缩短两个距离:一个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另一个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缩短彼此的情感距离,对于完成最终的营销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挖掘企业文化、消费文化与产品文化交集的部分,这样才会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实现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促进产品交换行为的顺利发生。从企业的文化营销市场表现来看,相当多的企业没有真正去挖掘消费者对产品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是玩一些文化概念,编造一些文化故事,虚构文化,甚至炒作负面文化。这种一味的自说自话,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的文化包装上,用华丽的形式、空洞的辞藻向消费者传递虚无、空幻的内容,以自我利益观为中心进行的文化臆造,使得文化产品既无核心价值体现,又无对接的物质载体支撑,自然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其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2.3文化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体设计

文化营销既然是一种营销模式,就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去加以实施,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讲,就是要对文化营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综合运用,进行整体设计。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营销水平总体上趋于同质化,这就导致了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的趋同性。为了追求所谓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促销已然成为国内企业不变的营销竞争手段。每逢传统节日都会有促销,甚至发展到天天促销,而且促销方式通常都是广告宣传、抽奖、降价等几种固定模式,缺乏创新和变化。促销过后,情况依旧。这种促销既使得企业的利润流失,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美誉度、信任度和忠诚度,极大地造成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及产品价值感的缺失,引起他们对企业营销行为的反感,损害了企业的营销形象,同时也使企业未来营销之路愈发艰难。

3我国企业文化营销应采取的对策

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属类,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的过程中,应该将其置于市场营销基本理论框架内,对其进行分析决策。

3.1建设企业营销文化,培养企业文化营销理念

企业营销文化是研究怎样利用文化对营销起更好的促进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它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内容,其建设核心是营销精神文化确立。营销的精神文化一是指企业的营销理念,它必须适应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否则,产品就不能被消费者接受;二是指企业塑造营销精神、建设营销团队以及对营销行为进行文化包装,以提高营销行为中的文化含量,使企业营销行为成为一种文化行为。企业的文化营销活动是由人来进行的,因此人的文化营销理念和文化营销行为成为文化营销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企业对全体员工、特别是一线的营销人员进行文化营销教育,突出文化营销的全员性,使文化营销理念深入每一名员工的内心,并且成为他们共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企业的营销才真正是文化营销,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企业的员工才能真正地以文化的力量去满足消费者文化的需求,在发挥其文化素养及营销专业知识合力的基础上,使企业从根本上实现持久的利益。

3.2进行文化营销战略规划

文化营销要进行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要调查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根据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的不同来进行市场细分,再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来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文化营销中的文化是目标市场消费者文化与产品文化的交集,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通常以自我的产品文化为中心,而缺乏对消费者文化的研究。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活动时,要做好前期的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调研工作,主要包括市场的整体文化、市场人口的民族、学历、人口比例、市场的风俗习惯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文化需求的不同,把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需求的消费者群体细分为同一个市场。最后,企业重点要在企业文化内涵、竞争者文化内涵及细分市场的文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市场,并要根据企业的基本条件、竞争者的定位状况,确定合适的产品文化定位,以此来唤起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文化定位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差异化,即与其他产品文化的差异,只有独树一帜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才能树立为消费者所认同的清晰鲜明的文化营销形象,这样产品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产品文化定位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资源,只要深入研究,一定会使产品文化的差异化变得不再遥远。

3.3构建文化营销策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