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实务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会计实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1.谨慎原则的涵义。在会计环境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的不确定因素,谨慎原则就是在这些因素出现的时候,要求企业保持谨慎的态度,运用职业的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评估企业的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到既不高估企业的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企业的负债和费用,避免会计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持盲目乐观的心态。
2.会计实务中包含谨慎原则的必要性。由于在现今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则必须在处理这些业务的时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行评估。此外,又因为企业基本处于独立生产经营的模式当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运用自己的收入来偿还企业的耗费,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随着现今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在这个具备风险的市场,必须要谨慎的处理好一切经济业务,才可以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
3.谨慎原则在会计运用中的两面性。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谨慎原则也不例外,其在产生之初就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保护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虚假的资产和浮夸的利润产生,另一方面在谨慎原则实行的时候,又会不可避免的带着一些主观随意的色彩,为企业会计报表粉饰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从谨慎原则的运用范围来看,充分运用谨慎原则,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挤去资产中所存在的水分,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和准确的会计信息。运用会计实务中的谨慎原则还可以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谨慎原则还体现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中,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实务的现状,把谨慎原则贯彻实施到当前的新会计准则中去。
二、会计实务中谨慎原则的具体应用
1.项资产减值准备。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对应收帐款和企业的一些应收款项计提的坏账准备,对原材料、库存商品和低值易好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低价的准备,对债券、股票等短期的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低价准备,对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还有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和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这些都是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收入的项目,都需要进行计提减值的准备,这些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用来作为企业相关资产的抵减项目。此外,对已一些计提的坏账准备,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按账龄分析法、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还是销售百分比法。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上,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合法,也就是加速折旧法,可以充分体现谨慎原则。折旧的意思主要是指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这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转移,并且从企业的商品销售中来获取一定的利益和补偿。企业可以选择的折旧方法包括很多,主要有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和双倍越递减法,对于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来选择相应的折旧方法。
3.当物价上涨对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目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可以知道当前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发、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等。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及时对企业的存货按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进行计算,使企业当期的成本升高,利润减少。
4.融资租入资产的价值计量。 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准则,恰当的运用了会计的一般原则,并充分借鉴了国际惯例,特别是对会计实务中谨慎原则的运用特别的明显。如租赁准则中第8条所规定,它要求承租人应把所租入的资产作为自己的资产,并把未来的付款当做是承租人的负债,这恰恰体现了会计一般原则中的谨慎原则。承租人在融资租赁时,其租赁期所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金额基本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承租人在享受租赁资产时所应付的报酬,另一部分则是指出租人对资产所付的一些利息费用。
在国际上规定,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主要是采取最低的付款额的现值和账面价值来体现的,这主要是因为最低租赁付款额是由产生和收益性两种不同类型的支出而构成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租赁资产账面价值的虚涨,充分的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在租赁准则中,融资租入资产的折旧计提年限、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未担保余值的发生和售后租回损益的递延等,都可以体现会计实务中的谨慎原则。
三、完善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1.使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相关条款具有可操作性。从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来看,会计实务中的谨慎原则的方法在许多方面的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如加速折旧法、先去先出法等等。然而企业的会计制度却对资产发生减值的规定不够明确,特备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等,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许多的影响,使企业制度中可变先净值的确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企业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较为随意,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就下决定,造成企业资产和利润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够完全的实现。如有些企业在实行资产成本计价时,对存货的成本按照什么价格计价,是运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还是先进先出法,都无法做出准确的决定。如果企业选择错计价方法,那就会使企业的利润出现偏高或者偏低的现象,对于固定资产,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选择加速折旧法,也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出现偏高或者偏低。这也为企业充分运用谨慎原则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想要真正提高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标准,让企业按照这个标准去实行,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起到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践的目的。
2.改善绩效评价体系。在现今的企业发展中,企业的绩效考评应摆脱过去传统的方式,不要过分的强调企业“利润”指标的现状,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以“利润”为目标的原则。应让企业适当的增加资产经营质量、现金营运质量等指标,这样才可以充分的改善会计实务中谨慎原则运用的环境。
3.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正确的运行谨慎原则,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在企业会计实务中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充分理解谨慎原则的实质,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决策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谨慎原则对会计的核算行为起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具备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应积极贯彻谨慎性原则,把它用好用活,企业还要防止一些不法之徒滥用或者歪曲使用谨慎原则,过分提取准备、抬高负债和费用、故意压低企业的资产或收益。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会计核算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对会计交易中的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做出谨慎性的处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泽荣.再论谨滇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M].财会通讯.2008(6)第4期
[2]丁丽丽,王淑文.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M].商业经济.2006(6)(总第279期)
[3]章颖薇,彭炜萍.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第11卷第2期
[4]王海燕.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M].活力2006(2)
篇2
一、筹办期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问题
筹办期是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正常开展,主要进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的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复式记账和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存在固有的勾稽关系。处于筹办期的企业由于没有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须编制利润表,但为了反映筹办期间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需编制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筹办期企业现金流量的特殊性以及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缺乏净利润基础,使得编制现金流量表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我们分析现金流量表主表部分的编制。在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时,如何划分筹办期发生的费用所引起的现金流量是编制筹办期现金流量表的特殊之处。按照现金流量表准则,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经营活动是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企业筹办期发生的开办费,主要包括登记注册费、估验资费等,这些费用的发生同公司的设立行为相关,而与企业经营收入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内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应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并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当月的损益。可见开办费从实质上讲是应会计权责发生制要求而设置的费用性质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必要准备,是设立企业的必要投入。从性质上看,将开办费引起的现金流出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是恰当的,由于这种现金流出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所以在现金流量表上不应列示在“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债权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等栏目,而应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栏列示。由于规模不同,不同企业的开办期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实务中有人主张将在一年内发生并转销的开办费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列示,而将跨年度的开办费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列示,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开办费的性质,同时也导致会计报表的可比性降低,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其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企业除应采用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外,还应在补充资料中以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由于筹办期企业没有编制利润表,没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净利润基础,所以筹办期企业无须也不可能以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无须编制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补充资料。
二、收购或出售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问题
财政部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以下简称“解答”)中,对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期末如何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做出了规定,该解答规定母公司报告期内因出售、购买子公司而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予以反映,即要求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期末在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将被出售的子公司自报告期期初至出售日止的现金流量的信息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并将出售子公司所收到的现金,在有关投资活动类的“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下单列“出售子公司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将被购买的子公司自购买日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现金流量的信息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并将购买子公司所支付的现金,在有关投资活动类的“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下单列“购买子公司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但上述规定并没有说明企业在出售、购买子公司时子公司在出售、购买日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如何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上列示以及如何保证直接法编制的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补充资料中依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期初的差计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平衡。
笔者认为,既然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引致的现金流量归类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则应该将企业在出售、购买子公司日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上也应该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列示。企业报告期内出售子公司将导致期末合并范围的减小,被出售的子公司期末将不再包括在合并会计范围内。子公司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再包括在期末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故子公司在出售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在“支付的与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购买子公司时,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中不包括所购买子公司期初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而所购买子公司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包括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在购买日被购买子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在“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这样处理后不仅能够保证直接法下编制的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补充资料中依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期初的差计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平衡,而且使得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购买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分类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实务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处理企业出售、购买子公司时子公司在出售、购买日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时应采用追塑调整期初数的办法,以便能够实现直接法下编制的合并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补充资料中依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期初的差计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平衡。由于调整期初数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实质上是一种为了保证会计平衡而做出的一种模拟,不符合会计信息客观性的要求。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正确确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果公允表述的基础。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应结合项目的开发地点、规模、周期、功能设计、结构类型、装修档次、层高等因素确定,而且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只能计算出一个单位成本,并据以结转销售成本。
对单体开发项目来说,一般以独立编制概算或施工图预算的单项开发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但对开发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项目,尤其是同一项目有不同的功能区,成本核算对象如何确定?实务中存在以项目整体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待项目建成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在各功能区分配的做法。比如,同一项目既有写字楼、又有公寓、裙楼等功能。不同的功能导致其设计不同从而建筑成本相差很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单独核算各功能区的成本而将项目整体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会导致成本在各功能区上的平均化,但各功能区销售价格和租金价格却相差很大,这样便导致成本和收入的不配比,不符合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实务中还有一种做法是先将整个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各功能区成本,然后根据各功能区的情况估计一个比例来分割不同功能区的成本,即从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两个或多个单位成本,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导致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分割比例是事后确定的,容易导致企业对各功能区单位成本的人为的调节,不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合理的做法是按不同的功能区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从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一个单位成本。这样既能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又能保证成本和收入的配比。
篇3
一、调整生产成本核算
我国企业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制度多为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在产品成本核算中,使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即会计人员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将其涉及的直接材料、人工费用以及制作费用等各个部门进行核算。在这种成本核算中,其根源问题在于无法准确的区分存货成本与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这一问题则有了全新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针对产品的原料、运费等存货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相关规定;其次,针对企业产品存货期间产生的盘盈或盘亏进行了调整;再次,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了相关规范;最后,企业在日常生产管理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针对固定资产后续中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门进行完善,例如:机器维修费用。与此同时,针对传统会计处理规则,《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不计入存货成本,而是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
二、调整直接材料成本核算
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都是从原材料存货的采购成本或者其他渠道的取得成本转化过来的。而在直接材料成本核算中,其调整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原材料的储存如果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就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列入当期损益;对于生产领用的原材料、周转材料等存货,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需要同时结转其存货跌价准备,即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用于销售的产品存货,其跌价准则在确认销售收入的当期予以结转,冲减了销货成本。其次,针对生产领域的材料成本计价,会计人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用与之相对的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以及个别计价法等,而这些方法的使用,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材料的数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已经被取消。与此同时,在材料成本计价中,相关会计人员还应结合着市场材料的发展趋势,对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分析。以便从根本上确保材料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三、人工成本核算
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人工成本核算体系,一些企业在人工成本核算中,职工的范围、薪酬在界定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人工费用作为企业整体成本核算的一部分,若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核算,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成本核算。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人工成本核算做出了全面的界定,同时也改善了长期以来人工成本的管理模式,扭转了劳动耗费与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职工的薪酬主要包括职工的服务成果、劳动力付出以及一切薪酬福利等各个方面。除去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其他的都应当将职工纳入企业的人工成本核算中,并以此来规范企业员工的社会随意性。然而在实际发展中,一些老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过中,针对企业人工成本核算,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如将产品成本划分为原材料、燃料与动力、工资等各个项目进行核算。而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这一核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模式,对此,新会计准则将其调整为“直接人工”。
四、核算制造费用
在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生产除了一定的人工费用以及原材料费用外,还涉及到相应的机器制造费用。在我国企业生产中,多数企业将制造费用作为部门费用进行核算,且在汇总的过程中,由多个部门进行归集、总结。在实际核算中,制造费用不属于当期损益,因而在核算的过程中应直接与管理费用进行划分。对此,新会计准则做出了一下几方面规定:首先,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在维修的过程中,应及时的纳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而针对机器维修期间产生的停工损失,不应将其纳入制造费用中,而是纳入当期损益中。以此来确保制造费用的准确性。其次,在产品存货期间,传统的成本会计往往将盘亏、盘盈或毁损纳入产品所在部门进行集中处理,而在新会计准则中,也会这状况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其按照相应的规定纳入管理费用或者营业外支出,盘盈的在产品存货一般冲减管理费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会计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规范了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同时还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成本管理。由此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成本实施核算,在节省企业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能推动企业的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祥玲.新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探讨.中国经贸.2010(2):185-186.
[2]姜忠华.新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及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8):51.
篇4
【关键词】会计实务 反倾销应诉 影响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打着“合规”的幌子,利用反倾销的手段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我国深受其害,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会计应诉乏力是我国企业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且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是在应对反倾销时,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完整、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和会计证据。由此可见,如何规范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实务操作水平,提高会计应诉能力,提高反倾销应对中的胜诉率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
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予以支持。企业对会计事项进行计量、核算是否准确、真实直接影响反倾销应诉的成败。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阻碍反倾销胜诉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有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造成账目混乱,财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企业会计人员数量不多、专业知识有限,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有的企业会计档案保管不规范,会计资料缺失严重;有的企业为了偷税漏税,弄虚作假,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等。根据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填写的调查问卷是不能得到反倾销调查机构的认可的,更无法通过现场核查环节。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企业会计实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企业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某些企业形同虚设,造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体现到会计工作中,就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企业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不健全,造成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会计档案分类归档混乱,会计整理质量不高,导致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不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充足的会计资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是会计实务的直接执行者,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增加,规模增大,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增多。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缺失,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迫于经营者的压力,不惜进行违规操作,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有限,在处理某些复杂的会计事项时往往力不从心,会计差错严重。
(3)审计缺乏独立性。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是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信的可靠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的外部监督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部分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水平低,专业水平不高,使得财务报告审计流于形式,甚至有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使,协助企业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没有经过独立审计的财务报告很难取信于反倾销调查机构。
三、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
反倾销调查程序主要包括受理立案、调查取证、裁决等阶段,反倾销应诉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准备应诉资料、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及现场核查、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势必会给反倾销应诉带来负面影响,使反倾销处于不利地位。
(1)调查问卷填写混乱。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需要大量的会计资料、会计数据和会计证据。以美国反倾销调查问卷为例,该国反倾销调查问卷共有五份,涉及到生产、库存、销售明细、企业经营情况、财务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情况,各问卷之间的会计数据相互比阅、相互印证。反倾销调查问卷中的内外销售资料、成本明细、销售费用等必须可以与销售、生产成本的底稿、总分类账一一对应,并与审计结论相一致。任何不合逻辑的数据,都有可能成为反倾销当局官员不认可涉案企业会计证据真实性的导火索。在我国反倾销应诉中,由于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会计数据缺乏逻辑性,会计资料缺失,导致反倾销调查问卷填写混乱。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只能应付了事,从而导致应诉的失败。
(2)无法通过“现场调查”程序。对会计证据真实性的检验是由“现场调查”程序来完成的。美国商务部开展现场调查时,会重点查看涉案企业的原始凭证、购销合同、购销发票、会计记录、运费、保险等单据。有时对与会计证据相关的电话记录、传真、会谈纪要等也有兴趣。在进行现场调查时,几乎所有国家的调查人员都特别关注原始资料,他们认为原始的就是真实的。调查人员将涉案企业提供的会计应诉资料与原始资料进行比较,如果与原始资料相符就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结论就是相反的。一些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涉案企业,原始资料残缺不全,调查人员看不到想要看到的会计证据,便会认为企业是弄虚作假,这对应诉是极为不利的。
(3)市场经济地位难以取得。由于门槛很高,中国企业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并非易事。以欧盟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为例,它出台的欧5条中对会计要求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国家干预问题。欧盟反倾销当局官员通过对涉案企业提供的会计证据了解是否存在国家“重大干预”的真实情况。为了申请到市场经济地位,涉案企业必须提供出能够体现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真实的会计证据。二是国际财务标准问题。具体要求有三:其一,具有一套清楚的基本财务档案,即财务档案是原始的、连续的、完整的。其二,具有一套按国际财务标准独立审计,适用于所有目的用途的财务档案。其三,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受前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重大扭曲。这一点强调的是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的可比性。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可信度不高、会计资料保管不完整、会计事项的处理不符合“国际财务标准”的要求等,给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取得带来很多困难。
四、解决会计实务问题以有效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按照财政部制定并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等,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企业应当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对关键控制程序与控制环节进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监督作用,提高会计证据的可信度。
(2)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会计证据。反倾销应诉需要会计基础工作强有力的支持。会计基础工作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与反倾销应诉息息相关,最具直接影响的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确保会计资料的原始性。原始即真实,是各国反倾销当局所秉持的一个基本理念。在填制反倾销调查表或反倾销机构进行现场调查时,他们对原始凭证逐一进行检查,在他们眼里越原始的才是越真实可信的。策应反倾销的这一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精神,认真做好会计资料的分类、编码、归档和保管工作,以从容应对反倾销。
二是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涉案企业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关系着反倾销应诉的成败。鉴于此,我国出口企业必须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从获取原始凭证开始,严格遵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会计分录,进行会计核算,出具会计报表等。唯有如此,方能为反倾销应诉取胜创造条件。
三是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没有经过独立审计的审计结论很难是客观的、可信的。世界各国的反倾销法都提出了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在反倾销调查中,他们主要检查审计是否具有独立性。为了策应这一要求,企业应当每年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对本年度的财务报告进行独立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3)完善会计教育体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教育包括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会计造假现象对反倾销应诉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应当大力推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把诚信教育贯串于会计教育的始终。同时我国会计理论教育与会计实践的脱节现象也较为明显。尤其对于刚毕业的会计毕业生,很难尽快适应会计工作。鉴于此,我国的大学应借鉴国外大学会计教育的方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基础教育、技术操作和实践学习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培养更能胜任反倾销应诉工作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凤英.会计应诉问题研究——基于反倾销的视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徐雪霞.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对反倾销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篇5
关键词:小企业 记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54-02
理记账是指受委托的中介机构除出纳之外的所有会计事务,是小企业成长的助力器。然而在记账业发展和运行中暴露的诸如“廉价竞争”导致的劣质服务,违规建账、不法记账、虚假报表、偷税漏税等一连串的负面问题频频发生,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有效监管,限制和阻碍了记账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对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2015年6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记账行业分会成立,2016年2月财政部颁布《记账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5月1日起施行。分析记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记账机构会计实务处理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建立健全小企业记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企业记账的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政府新一轮的经济政策刺激下,我国小企业呈现碎片化的井喷增长趋势,而与小企业会计事项联系最紧密的记账业务的需求也迅猛增长。据财政部首次全国记账机构普查显示,2012年新注册的记账公司达2 265户,是2008年新注册数量的2.4倍。然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样的财务行为使记账逐渐陷入低价、劣质、无序的恶性循环圈。目前我国小企业记账会计实务处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一)规范的会计建账体系尚未形成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伪造、变造会计账簿等。然而,近年来记账机构出现的“账外账”等事件比比皆是,外部原因主要是行业的恶性竞争带来的趋利性。节约管理费用是小企业选择记账的主要诉求,记账机构为了吸引盈利微薄的小企业,同业之间廉价竞争,甚至出现“零元记账”抢夺市场的现象;为了赢得客户的“口碑”,打着“合理避税”的幌子做“账外账”,记账的法律意义已被“空心化”,成为小企业应付工商、税务部门检查的挡箭牌。内部原因则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一些记账机构为节约成本仅按照规定聘请3名左右的正式会计人员,对于每月已流程化的会计事项处理,则从高职院校招聘不具有从业资格的学生来操作,这些聘用人员仅遵从老会计的意愿办事,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不高,对不合理的建账行为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二)原始凭证来源审查无序
监督和审核所有内外部原始凭证,确保其真实、合规、完整,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源头控制的首要枢纽,也是保障会计事项后续处理准确的基本前提之一。然而,这一行业基本前提却在实际过程中被诸多记账机构“灵活”规避。首先,原始支出凭证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与实际经济活动事项不符。例如,机构月初将几十个公司发票混乱穿插,“衣食住行”类发票分别计入管理费用、职工福利、招待费、差旅费和交通费,形成成本费用支出大于收入以规避税费,有的机构甚至还编造人员名单领取各种劳务费等自制凭证而套取现金。其次,原始凭证的类别、填制日期、具体内容及金额因稽核不认真而出现各种错误。如商业发票填制项目应为商品批发、销售之类,而类别栏列示的却是复印费、承租费、劳务费等;2015年4月2日至8日出差,而发票日期为4月11日;公司明明配备有打印机、复印机,却开具了高达几千元的打印票据。再次,原始凭证支出凭证手续不齐备。如报账发票无经办人、证明人或领款人签字便入账,证明力不强。
(三)会计科目核算存在缺陷
会计科目正确核算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会计人员熟悉业务的基础之上。现阶段,各企业内部与机构之间仍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通常只将发票收集好交给记账人员,而在后续记账处理过程中极少沟通,导致科目入账错误,查账时交代不清。如有的公司“应付职工薪酬――工资”一直沿用委托记账时的员工信息模板并在每月发放工资时假冒员工签名,忽略了公司人员变动、工资增长带来的会计核算以及税费的调整。其次,由于被企业提供的资料不能得到有效的审计核对,记账公司的账本及相关资料都存在虚假的成分。如有的记账人员为避免承担责任,记账凭证不签字,对企业收到的购买、销售发票,不管实际是否入库出库,均随即按发票时间填制入库单和出库单附在记账凭证后;还有机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去被公司实地考核,因实地盘存间隔较长使得账实差异较大,为了“轧平”账实数,采取人为调账,随意调整账簿数字,极大地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再次,机构属于新兴产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参差不齐,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如大部分记账人员虽然均设置了总账和明细账,但普遍存在明细账设置不清的问题,模糊的科目设置使明细账与总账无法平行登记。
(四)管理机制与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记账管理办法》规定,记账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一方面,市场的供需不匹配导致主动权掌握在委托方手里,记账公司为以更低的价格招揽到业务,忽略了内部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设立。规范制度一般包括:会计人员执业规范、会计事项处理流程、信息质量控制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而实际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系统的规范制度,机构承接业务主要是通过私人关系,因而业务操作不合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成为广泛现象。如熟人介绍的业务碍于面子未签订委托合同,有的合同一式三份全置放于机构处,一旦出现纠纷无依据可循。另一方面,机构行业自律不足,政府机关监管不到位限制了记账行业的有序发展。记账机构的工作项目、业务处理方式等理应受到财政等有关部门有效的查验,但由于事情琐碎,使得对记账机构的审查仅关注在记账许可证上,税务部门本应对记账公司的税务状况进行严格的核对,但记账公司只要按期纳税也就不再审查,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不法行为的产生。
二、建立健全小企业记账对策研究
(一)完善记账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应广泛宣传《会计法》和《记账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突出记账的法律地位。如税务机关的税管员应利用自身与小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引导其合法建账,提升税务服务质量。其次,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的改革,使记账行业的会计业务复杂化。新的《记账管理办法》已颁布,要将相关规定落到实处,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再次,应加强行业准入标准的执法力度和管制,从源头上制止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的机构的产生,以使记账行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推动记账行业的有序发展。对一些有公司营业执照,但未获得财政部门核准的记账许可证的记账机构加强管理,工商、财政部门应做好记账机构的备案工作,严格把好进、退关,有效制止“黑带”带来的隐患。
(二)加强日常记账程序的监督管理
记账机构日常记账程序长期以来处于紊乱状态,而保持良好的日常业务处理效率是其业务展开的基础和前提。第一,记账机构应按照《记账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不少于3名;主管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为专职从业人员;有健全的记账业务内部规范。制定人员聘用制度和员工晋升机制,保证机构的服务质量。第二,记账机构在业务处理上可以按步采取“流水作业法”,即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审核原始凭证、输入数据和稽查会计资料,达到按流程记账且相互牵制和监督。税务机关可与小企业负责人签订承诺书,要求其委派企业内部专人负责发票的管理,不虚开、滥用发票,保证票、货、款、证一一对应。第三,小企业的财务软件应由财政部门量身定做。如会计分录输入后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强行管理记账凭证连续编号,强制自动进行折旧、员工福利费等其他费用的支出,压缩企业自行调节利润的空间。
(三)提高记账人员的素质
认真落实行业准入要求的同时加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小企业财会人员培训基金,把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应强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准入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应联合监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核与颁发,对会计人员实行信用评分档案,对在工作中存在不合规范或造假逃税等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扣分处理,超过一定限额取缔其从业资格证,并在互联网上定期公布分数等级,为个人综合能力评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针对记账机构普遍存在的业务水平低、人员流动大等难以适应会计服务规模化发展的现象,机构有必要和记账人员签订责任书,规定工作年限、负责内容、学习汇报等,确保会计对机构内外任何事物均可落实到责任人的同时,不断更新记账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建立定期协调、沟通、交流工作机制,对信誉良好、会计能力强的机构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与优惠。
(四)利用现代化技术革新记账方式
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记账的效率,使财务工作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精细化发展。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处理、账务处理及内部控制制度,而且要求记账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不断革新记账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
三、结论
当前记账行业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源,在于记账机构盲目增长以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同质化所导致的供需失衡。各机构为争夺生存空间,不得不进行低价恶性竞争,并将关注的点集中在维持经营、留住客户以及廉价服务上,使得开展优质服务的动力不足。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对机构关注度有限,在引导机构合法记账上投入不足,在规范、打击“地下机构”上执法力度不够,造成了低价、劣质、无序的竞争。小企业应加深对记账的认识,与记账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谋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机构应朝着多元化、精细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J
参考文献:
[1]杨敏,欧阳宗书,胡兴国,李静.我国记账行业发展情况报告――基于财政部首次开展的全国记账机构普查分析[J].
财务与会计,2013,(12).
[2]张宏.应加强票据的全流程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9,(01).
[3]樊晓晶,仇海红.对原始凭证审核的几点思考[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4]成涛林.加强记账机构管理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3,(02).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会计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掌握着全部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时信息依据的提供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会计行业也开始了信息化变革,并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企业也在不断进行着相关技术的提升,进而全力迎接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带来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工作,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工作,获取了财务部门核算工作的支持,传统的财务部门关注更多是人员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让人们除了重视人力的管理还之外,还要做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把控工作,这在很大基础上增加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风险。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企业各项凭证的检查以及账务的对比等都通过计算机设备完成,这就对数据的完整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把控录入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二)会计信息化给财务工作人员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储备较多的专业财务知识,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完善财务各项工作,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以及风险控制方面都需要计算机系统操作完成,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更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有关软件及其应用技术,包括财务管理能力方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对财务工作人员更加严格,需要财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会计部门的一个重要部分,肩负着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各项工作,监督工作完善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传统的审计工作更是采用部门对部门的方式,并且通过独立的审计部门完成和进行。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后,企业已经将全部的审计工作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所以企业也增加了审计部门的工作任务,审计部门除了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外,还要能够确保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完整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行,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准确。
二、加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员工思想观念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信息化,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及时进行思想观念教育,要求员工及时学习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技术操作,运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同时,提高员工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积极的进行风险预测,促进会计信息化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加强财务人员技能培训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注重引进具备专业财务管理知识和熟练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强大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更加高效的进行财务信息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应重视加强对于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如为员工讲解最新的财务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同时,邀请会计信息化系y的专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操作指导,使其可以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而大大的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改进。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企业要想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就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首先企业应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可以从员工的制度责任意识进行优先培养,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要加强财务风险机制的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许多风险因素。因此财务人员要依据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财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出所存在的风险隐患,为企业的项目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现职权分离,交叉稽核,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财务信息风险防范
网络信息环境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财务信息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加强对内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检查和监控,对于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定期的进行检测和监督,对于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实时管理和保护,阻止恶意软件的入侵,避免篡改或窃取相关财务信息,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从而有效的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另外,还要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以免受利益驱动将企业财务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全面提升会计信息化的利用效率
当前阶段,会计信息化利用效率较低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所以,企业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努力提升会计信息化效率,并将会计信息化作用发挥到企业日常业务中去,所以实现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经营业务流程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任务。只有增加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会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剖析体系中的应用,才能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的整体效率,实现企业人力、物力的有效配置,有效的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经营工作的全面开展。
综上所述,在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每个有效环节,让会计信息化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确保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兼顾,进而带动整个企业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7
1电子商务环境影响下会计的相关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加剧了电子商务环境形势的复杂性。在此形势影响下,为了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充分地发挥会计的实际作用,扩大会计核算及会计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结合现阶段电子商务环境影响下会计的实际发展情况,可知其具有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处理过程的实时性。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传递效率不断地提高,实现了企业内部与外部会计信息一体化,在确保各种会计信息实时输入的基础上,间接地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二是各种方法的丰富性。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各种方法的有效试验,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会计信息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有利于构建出可靠的决策模型,确保会计信息使用的有效性;三是各种信息的全面性。电子商务的涉及范围广,能够提供各种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促使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的作用,获得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反映了电子商务环境影响下会计的相关特征,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的获取及有效使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信息。
2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21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首先,从会计主体假设方面分析,通常以具有实体、统一体、独立体作为基本特征;但是,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所经营的业务主要带有虚拟性质,即数字化、网络化等;逐渐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是会计主体的流动性、自由幅度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区,因此,相对于传统型的会计主体假设中的实体性特征,它具备虚拟性,而且,实体与虚拟性的主体共存现象也属于它的一大特色,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带有虚拟性更能符合速度、信息技术潮流此类的时代特征。
其次,从持续经营假设方面分析,在会计核算方面,注重持续性,主要是指企业已经规划好的经营方针、目标、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等;以传统会计为例,要完成持续经营,则需要从会计计量、确认及相关原则出发,解决一些财产计价问题、收入确定问题等;但是,与不被解散的假定会计主体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虚拟企业则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各个公司间的时间、地理上的间隔,它的重组性、分解性更强,所以显现出不稳定性、随机性、动态性,同时也保持了多样性选择;相比之下,持续经营假设在这种新的模式之下,很难成立。
再次,从会计分期假设方面分析,若是对持续经营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个划分,使其在为多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期间,则将其称会计分期假设。因而在传统会计方面,就会出现会计信息在各个方面的时间差;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期间交易已经被突破,出现了特定会计期间。这一时期需要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必要的明确;尤其是虚拟企业间的交易时间短、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加上收支同时性的发生。因此,需要对会计分期假设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从而形成以交易期间为准的会计期间,这样就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诸多问题。
最后,从货币计量假设方面分析,所有会计核算中,计量尺度相对统一,均以货币为计,因此,它的货币计量假设就是币值不变这个大前提;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却采用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变,利用一种符号、数字来实现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之间的转变,货币性质的计量已经很难满足一些资产、决策信息等,所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交易媒介较多,不仅有电子数据、电子货币,更为迅速地实现了交易与记录,相比之下,它对于传统记账本位币是一种交易弱化,而且明显地违背了记账的币值不变假设,所以,资金的流动性更快,使用者的手段也得到了拓展,提出了单纯货币计量信息以外的计量方式。
22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般将会计对象的内容称为会计要素,其主要组成内容,比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就属于此类;它的作用在于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明确反映。然而,在传统会计中这非常明确,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会计语言表述经济活动受限,因此,会计要素完整反映就相对困难;简单地讲,就是会计信息、经济信息之间出现了一些偏差情况,偏差不仅会带来一些错误信息,也会对决策者的决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传统与电子商务两种不同的环境下,也需要进行会计要素的相对变化,目前来看,细致化、全面分类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大势所趋;而且,会计要素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分类也非常现实,这也是未来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经營成果进行精准反映的一个重要路径。
3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31从权责发生制方面看
当权力、责任发生或转移成为收入、费用发生的标记时,通常就称之为权责发生制,与一般情况下所误认为的款项收付与否关系不同,所以,应该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差异区分;然而,电子商务环境下情况却有所不同,交易短暂性是其主要特征,且具备同时期收入与费用发生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又越过了会计期间,交易期间与主、会计期间的等同完成没有现实意义或价值,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应该倾向于向收付实现制度的转变。
32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看
所谓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持续经营的大前提;另一个是资产实际发生成本的入账价值,后一个资产处置前入账价值的不变特性。但是,电子商务环境变了,它对这种持续性的经营假设进行了明确的否定,因此,静态化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在过于活跃的市场中,成为了落后的不能精准的测量其价格波动的工具,因此,其效用越来越小,以至于无法取得市场的认可;因而从目前这种情况看,若能够以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类的公允价值作为成本计价,可以克服历史成本的缺陷,弥补它的不足之处。
33从会计核算看
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了人类的原有生存模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无纸化交易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经营理念,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也被会计软件、电子化档案等所取代;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追溯其中的原因,发现电子商务环境之下,资源的有形到无形的转变使得会计信息管理、分析、决策等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核算中也不仅仅停留于固定资产,而是更为全面;尤其是对于财务软件的使用、电子公共平台的公开公布,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让会计信息在社会范围内得以公开,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34从会计组织看
技术变革对于人类的影响并未产生不可预期的作用与想象的重要性,但是,從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组织管理中的思路更新,却又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新特点,与技术变革同步,电子商务既是技术性的革命,也是一种组织管理方面的革命,两种要素集于一身,更凸显了电子商务的更高价值,从现阶段的应用也证实了它的效用、价值、影响意义深远。
从影响方面看,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自由性工作环境、节约了人力、强化了技术技能。归纳起来可以将其简要地称之为高效化的运营、不受时间限制的自由、人力主体作用的削弱、技术性的胜利等,共同作用,改善了会计组织的原有形式,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根据现在的电子商务、银行工作环境等观察,电子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
35从传统会计报表看
传统会计报表按照前面所说的各项原则,通过在会计期间完结后实现编制,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时效性较差,也就是很难随时对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些会计信息等;但是,与此相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尤其是相关财务软件的应用更为有效地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更为及时、有效,因此,为决策者能够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信息依据,为其决策提供重要帮助。
36注意事项
虽然电子商务有诸多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但是,新型的电子化、信息化的会计管理方式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如黑客侵入、病毒损害、硬件受损、软盘格式化等;因此,在具体地进行新型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处理、报表编制等方面,即一方面,要求做好备份;另一方面,应该进行技术维护,保障其安全有效。比如,密钥防护的升级、验证码的设计、各种识别系统的综合应用、防护墙的设置、杀毒软件的安装等,都是能够起到较好效果的保护路径;另外,就是设置专门的技术部门进行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形式趋同Spearman相关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233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经济决策。IFRS与IAS被视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一直以来都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准则规定具有很高的时效性,从适用范围广度也可以看出其代表性。CAS一直坚持走“国际准则趋同”的道路,但是并没有在所有方面实现完全趋同。我国以IFRS/IAS为基础制定CAS,需要时刻关注CAS形式趋同程度的变化,以制定进一步改革路线来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引言
为保持CAS与IFRS/IAS的持续趋同,财政部在2012年了一系列准则征求意见稿后,于2014年正式修订了五项、新增了三项会计准则。会计趋同包括形式趋同和实质趋同。形式是指准则规定或法律解释,实质是指财务数据或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形式趋同带来的思考是:如何测度CAS与IFRS/ IAS的形式趋同程度?现阶段CAS与IFRS/IAS达到何种趋同程度?分歧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准则修订的方向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对研究如何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实现实质趋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截至2015年7月在用的CAS与IFRS/IAS形式趋同程度测度,以探究分歧的原因、趋同的现状和未来的政策制定方向。
二、文献回顾
形式趋同(formal or de jure harmonization)与实质趋同(material or de facto harmonization)的区分十分重要。形式趋同是从准则对各项会计实务具体规范上判断两套不同准则的相关关系,实质趋同是从财务数据的角度对准则形式趋同的效果及其变化进行检验。Van der Tas(1988)使用H指数和C指数首次量化财务报告趋同的研究,作者首先界定趋同的含义,然后介绍H指数与C指数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Rahman等(1996)认为形式趋同是实质趋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提出测度形式趋同的绝对值,但是却没有测度相似科目的相似度;Garrido等(2002)使用欧式距离的方法测度IASB实现的形式趋同,结果显示随着可选方法的数量的减少,财务信息可比性不断提高。但是Garrido等(2002)使用的方法无法用于测度某一国家会计准则与IFRS/IAS的形式趋同程度。
Fontes等(2005)使用葡萄牙会计准则、IFRS/ IAS,对三种测度会计准则趋同程度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三种方法的比较,他们认为欧式距离法只能通过会计方法的个数来测度形式趋同程度,没有考虑到会计方法规定有不同的规定强度,而且单纯地比较会计方法个数并不能得出准则内容是否趋同的结论;而作者对Jaccard系数法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也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对具体项目的要求情况进行了分别统计,但是前者没有考虑会计准则对具体项目要求强度差异,后者考虑了要求强度的差异。
国内的研究中,王治安等(2005)采用平均距离法进行度量。已有研究使用的距离法均属于计算定距数据的方法(张国华、曲晓辉,2009)。因此,作者认为平均距离法并不适合用来计算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程度,而欧式距离法会受到观测单位的影响,马氏距离中的样本协防差矩阵难以确定。张国华、曲晓辉(2009)虽然提出了模糊聚类分析法,但是其计算程序十分复杂。如果想要对所有单项会计准则进行全面度量和分层,在应用上会有一定局限性。
国内外学者针对会计准则形式趋同测度的研究处于少数地位。直到Tay和Parker(1990)提出将会计准则趋同分为实质趋同与形式趋同时,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对形式趋同的研究。国外学者提出的方法由欧氏距离法、马氏距离法等演变到平均距离法、Jaccard系数法、Spearman相关系数法等;国内以曲晓辉、张国华的研究为代表,在原有方法上创新提出将模糊聚类分析法应用于会计准则形式趋同的测度上,但是计算程序较为复杂。
测度会计准则形式趋同程度的方法主要有距离法和相关系数法。作者认为要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形式趋同程度测度方法。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为定序数据,适合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本文以截止2015年7月仍在用的会计准则为准,CAS原文来自财政部会计司专题栏目,不考虑准则体系中所包括的应用指南、解释、专家意见等,选取1-41号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此外,本文以IAS官网()提供下载的IAS、IFRS英文原版为准,暂不考虑解释(IFRIC)等,已经被撤销的、已经被取代的和即将实施的准则不在比对范围内,其中即将被取代的IAS39在目前仍然生效,因此在比对中仍然包含在范围中。
具体地,只考虑一般行业的准则,因为我国准则还是会考虑到本国实情与国际上的差别,因此特殊行业的准则也有特殊之处。不考虑CAS完全缺省的准则、CAS与IFRS框架与前言的比对和IFRS1与CAS1。对于IFRS新修订的准则CAS尚未跟进,这种情况不存在可比性。而CAS与IFRS框架与前言分别在两套准则体系中有很大差别,IFRS1与CAS1虽然从名称上看都是对首次采用会计准则的规定,但是前者主要是对从采用US GAAP到IFRS的过渡性规定,后者主要是对以前从未采用CAS或者新旧准则交替阶段所做的规定。因此,二者实质上不存在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作者采用的方法有三个难点及需要关注的地方:第一,设置客观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比较点;第二,对比较点在准则中要求强度进行赋值;第三,对“打分”后的数据选择符合数据特征的统计方法计算其相关系数,用相关系数的结果衡量准则国际趋同程度。
关于比较点的设置,杨珏、曲晓辉(2008)给出了参考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CAS与IFRS/IAS的研究报告的建议。因此,本文以德勤2014年公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合规性调查问卷》为基础设置比较点。为了更加全面完整统计由于某项准则缺失导致两套准则不可比的情况,本文也对IFRS/IAS相对于CAS重要缺失之处进行了统计。
在设置完成比较点后,作者需要对比较点在准则中要求强度进行“打分”。作者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基于会计准则的实际意义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偏差。根据Fontes等(2005)的五级赋值法:1=要求,2=建议,3=允许,4=禁止,5=未规定。
准则要求强度的数据是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在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中被赋值为1的比较点在准则中的要求强度比被赋值为3的要求强度要高得多。但是,比较点在准则中的要求强度之差没有具体意义,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定序数据。测度形式趋同程度的距离法中,欧氏距离法、马氏距离法或平均距离法用于计算定距数据,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欧式距离法、马氏距离法还是较为简便的平均距离法均不适合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的特征。相关系数方法中,Jaccard系数没有考虑准则对方法要求强度的差异,会高估趋同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法用于计算等序数据的相关性,符合本文使用数据的特征,因此本文采取Spearman相关系数法。
CAS与IFRS/IAS主要有两类差异:一是两套准则都对比较点的内容做出了规定,但是两套准则对比较点的要求程度不同,即“分歧”状态;二是,其中一套准则没有对比较点做出规定,即“缺省”状态,使得两套准则存在差异。在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计算比较点在两套准则下的要求强度的相关性时,应当区分“分歧”与“缺省”两种不同状态。对于“打分”在1-4内的比较点,可以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的计算,但是对于其中一项为5,即“未规定”的状态时,一项有具体规定和一项没有任何规定的准则不具有可比性。综上所述,CAS与IFRS/IAS对比较点要求强度时,按形成差异的不同原因分类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
四、测量过程与结果
(一)财务报表列报的计算举例
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了新修订的CAS30,2011年6月IASB正式修订后的IAS1。比较点列示如下:
剔除前,本文设置比较点共93个;剔除“缺省”状态的比较点后,得到53个比较点。获得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39,在0.05置信度下显著。从统计学上对相关系数大小的判断来看,计算得到的结果表明CAS30与IAS1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程度不高。CAS30与IAS1的“分歧”主要是对财务报表公允表达的要求、资产负债表单项项目按照流动性列示的要求、利润表对费用按照性质或功能列示的要求等方面,“缺省”主要是相对于IAS1,CAS30对非财务信息、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和资本管理目标等非强制性信息披露未作规定。
首先,准则适用范围方面存在“分歧”状态。IAS1中明确指出“编制中期财务报表的时候,要根据IAS34的规定进行”,CAS30指出“本准则适用于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以及年度财务报表和中期财务报表,CAS33对中期财务报表的编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一般特性方面的规定存在“缺省”内容。IAS1中提出财务报表应“公允表达、以持续经营假设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CAS30对基本要求部分表现在:第一,持续经营的判断标准、考虑因素和强制要求;第二,重要性的界定,不足以在财务报表中列示的项目,但其对附注很重要的,应在附注中列示;第三,企业原则上不得将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抵销,但是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以净额列示不属于抵销。
第三,资产负债表列示方面,两套准则对资产负债表要求至少披露的项目基本没有差异,不过CAS30与IAS1仍存在一些“分歧”。IAS1不要求项目列示的顺序、方式,CAS30要求报表项目应该按照流动性列示。但IAS中还规定如果以流动性列示项目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则可以按流动性列示。
第四,利润表列报方面基本相同,存在个别“缺省”与“分歧”内容。IAS1要求当收益或费用项目重大时,企业应单独披露其性质和金额,CAS30对该内容则未规定,缺乏对披露“重大”信息的要求。此外,IAS1可选择费用性质法或功能法列报;CAS30要求采用功能法列报费用,分成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等部分。
第五,权益变动表与附注方面存在“缺省”状态。CAS30与IAS1对财务报表附注内容的总体要求一致,但是CAS30缺乏对非财务信息、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资本管理目标等信息的披露,且在具体内容表达上不够详细。
(二)会计准则整体指标计算
作者对共35项IFRS/IAS与CAS进行了单项准则间的比对。鉴于一些单项准则内容相关程度较高,将其中几项准则进行合并比对。
从表3,可以看出准则整体最终计算得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48,在0.01的置信度下显著,表明CAS与IFRS/IAS在0.01的置信度下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小为0.448,达到中度趋同程度。
所有单项准则比对得到的Spearman相关系数都至少在0.10的置信度下显著,表明CAS与IFRS/ IAS所适用于一般行业的单项准则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合营安排等几项准则在所有重大方面Spearman相关系数都在0.01的置信度下显著,且完全相关。此外,固定资产等几项准则的相关系数较低,主要原因分别是IFRS/IAS允许以重估模式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和资产减值损失在资产以重估模式下计量的会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CAS与IFRS/IAS整体达到中度趋同程度。准则整体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48,表明CAS与IFRS/IAS达到中度趋同
第二,35项单项准则的形式趋同程度差异较大。Spearman相关系数等于1的有合营安排等,表明这几项内容在两套准则下完全一致;趋同程度较高的有公允价值计量等,Spearman相关系数都在0.6与0.7之间;趋同程度较低的是资产减值损失等,Spearman相关系数都在0.2与0.3之间。
第三,新颁布或重新修订的准则趋同程度较高,比如公允价值计量和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前者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88,后者Spearman相关系数为1.000。新颁布准则的高度趋同体现出CAS国际趋同路线的导向。
第四,与IFRS/IAS相比,CAS缺省更多披露方面的要求。“缺省”状态的比较点为430个(1392-962= 430),表明与IFRS/IAS相比,CAS有30%左右尚未覆盖的内容。这些未覆盖的内容主要为披露的规定,与IFRS/IAS相比,CAS缺乏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规定。
(二)研究启示
第一,我国必须完善资本市场环境和产权制度环境,努力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并且不断培养与选拔专业高素质人才,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第二,无论是企业财务人员还是注册会计师等人员的参与度还是准则制定环节的透明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明确准则制定导向,从内部外部最终实现与IFRS的原则趋同。
主要参考文献:
[1]曲晓辉、高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量化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6,(2),14-18.
[2]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7),20-28.
[3]王治安、万继峰、李静,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5,(5),89-94.
[4]张国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度量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41-51.
[5]张国华、曲晓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度量方法拓展――模糊聚类分析法初探,南开管理评论,2009,(1),102-109.
[6]Alexandra,F.,Lucia,L.R. and Russell,C.,“Measuring Convergence of 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Accounting Forum,Vol.29,PP415-436.,2005.
篇9
关键词:新时期 会计信息 财务管理
信息革命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予了很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运作、观念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企业财务管理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满足这些变化的需要,财务管理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一、会计信息化下传统财务管理暴露的问题
信息时代让企业经济活动变得更为复杂,过去只有事物交易,现在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和新媒体的出现,让经济活动变得异常的复杂。过去企业单一的经营模式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电子支付、电子订单、电子交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商业活动在网上显得更为频繁,电子商务让企业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改变,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存货管理更清晰。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的网域维护问题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从出现发展至今也不多短短几十年,并且是在近10年才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所以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互联网的协议是TCP/IP,这样容易被黑客截获信息,对于网络安全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隐患。特别是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和商业机密,如果被入侵、泄露,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教育手段,而电子商务要求财务和业务进行统一管理,那么收到非法攻击的机会就增多,加上目前法律对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内容尚不完善,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现代的商业交易不同与传统时代,过去的交易时面对面的交易,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就需要更多的技术来支持,从而保证其安全性。传统财务管理软件无外乎口令确认身份,过于使用的人少还可以适用,随着使用人口的增加,口令维护就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需要消耗很多的财力,这个时候这样的验证方式就不那么适用了。并且现代电子合同的签名都无法使用纸质介质,那么这部分文件的署名和签字就成为了新的问题。
2.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3.和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不配套。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町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会计信息化下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1.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信息时代不仅带来了工作模式的转变,客户需求、业务流程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转移将会是主要方面内容。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更新、增加,逐渐的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境当中,企业财务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考虑几个方面就行的了,更多的因素左右着它,现代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企业利益的协调者,是肩负着企业的未来,目的是要将企业的价值进行最大化。
财务管理模式的更新。通过互联网世界联系在了一起,那么财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就需要覆盖到全球的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过去的局部管理、分散管理都需要进行改变,转变成为满足现代需要的集中式远程管理,加强对财务状况的监控,避免受到风险。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企业能够对其他分支机构的数据进行操控和管理,对财务报表、账目也能远程监控,在这样的新模式下,企业的管理更加的灵活和及时,也能集中的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财务管理方式的变化。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办公,不再局限于办公室。财务管理者能够随时随地的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随时的查看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分支机构的财务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监控和管理,还能处理企业和银行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各种经济往来,处理速度快、处理方式简洁,这也是信息时代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所带来的改变。
2.财务管理软件的更新。传统财务软件属于单点管理,而且数据都不能实现共享,管理范围有限,对企业的各要素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而新时代的Web数据技术,让新时代的财务管理软件得以实现远程一体化管理的目的。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篇10
(一)目的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结合需要两者的统一性作为基础,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这两者所反映的目的和过程是相同的,其基础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全面的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助于两者的有效融合。(二)理论基础。会计信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理论的进步,这些理论成为了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相结合的理论支撑,而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和说明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的财务报告,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并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这两方面理论的发展,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共享和通用的信息资源,对于两者的融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人才基础。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阶段,各高校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的信息化教育,并且在会计教育的内容当中融入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使得会计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渐增多,这也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人才基础,这些人才不但对会计理论信息有所掌握,同时还掌握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使得会计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企业中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结合,人才的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优势
从理论方面来讲,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信息来源以及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以增强企业工作效率为前提,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但从细节上来讲,两者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第一、具体的情况不同,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制度规定以及相关的操作内容来核算各项财务数据,该项工作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自身的运行状况,财务会计的工作更侧重于财务的支出和收入,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因素就是利润效益细则;第二,主体存在不同,企业中的管理会计相对于财务会计具有更为广泛的服务范围;第三,两者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计量所的单位整体是日常流通的货币,而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整体的检查及核算,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是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的,该项工作会对企业资金管理操作的合法性进行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严格的预算、分析、检查财务问题,也正因为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相互融合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成本的降低。第一,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财务加强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模式加强了解,才能在业务办理时带给服务对象高质量、高品质的服务,企业只有明确的掌握和管理财务资金,才能为自身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公司的其他业务拓展活动得到保证,不但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对其它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加以融合,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二、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能够减少企业中的资金浪费问题,减少了工作的时间以及繁琐的工作流程,有助于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升,传统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是将两者进行分开管理的,增加了企业内部的运行成本,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只有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才能使员工的操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操作更为准确,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对管理机制加以完善,明确会计观念。企业应该对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具体作用进行大力的宣传,使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会计观,转变传统的思想,确保优化措施能够贯彻落实,此外,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对规章制度加以制定,确保会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能够具有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作为支撑,加强员工的责任性,建立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管理机制,使两者能够更好的结合,要求员工要严于律己,加强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企业管理的力度进行不断的加强,从而推动两者的融合。(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加以制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目标的指引,企业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对科学的方法加以应用,规范财务工作的具体流程,将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所具备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对员工的使命感及工作积极性加以调动,结合企业发展策略进行人才培养,使其能够适合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中各环节的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对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具有适合性的发展战略目标。(三)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加强。首先要对财务部门的人员进行优化,对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创新,保证财务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使员工能够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企业发展状况,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模式,使会计信息更加透明。而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资金的管理人员,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其专业水平的高低会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对会计的制度、准则和相关法律加以明确,注重财务人员的思想建设,增强财务人员的道德修养,为其树立客观公正的观念,将私用公款、做假账的行为彻底杜绝,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有效结合。
企业的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结合与优化需要长期的研究,企业应该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有针对性的建立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企业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蓓.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探究[J].中国商贸,2014,9(32):207-209.
[2]赵云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探究[J].财经界,2014,7(2):188-189.
[3]韩讴明.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6(7):16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