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会计实务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会计实务培训

篇1

根据财政部、人事部办公厅关于《关于调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及相关问题的通知》(财办会[*]25号)文件精神,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较大调整。为了落实财政部、人事部和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考试报名的有关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将*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按江苏省财政厅、人事厅关于《关于*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苏财会[*]60号)文件执行。

二、报名时间

*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每天报名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双休日继续报名)。

三、报名地点

报名点设在各区、县,详见《南京市*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地点及联系电话》(附表一)。

四、考试时间

*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定于*年5月21、22日举行。

五、考试课目调整

从*年度起,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将按照调整后的3个科目进行。将以前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科目不变。调整后,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3个科目。

初级资格考试科目仍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

六、考试科目衔接

为保证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科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在*年度,报名参加中级资格会计实务考试科目考试按下列进行:

1、在*年度考试中,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可报名参加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考试;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可报名参加中级会计实务(一)科目的考试;虽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也可报名参加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

2、*年度未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报名时需参加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

3、参加*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两个科目考试的合格成绩,仅在当年有效。自*年度起,停止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考试。

4、*年度首次报名参加中级资格会计实务科目考试的人员,按照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进行。

七、考试成绩管理

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人员,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全部科目考试均合格者,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

八、报名条件

详见财政部、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会[*]11号文件和《报名条件一览表》。

九、报名方法

1、南京地区的报名工作仍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到所在区县财政部门设立的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报名人数较多的主管部门可事前与区、县财政局联系上门服务。*年度报考中级并已有一门以上成绩合格的考生,今年继续在原报名点报名。各主管部门集中报名。报名前可就近到所在区、县的财政局联系报名事宜,统一领取报名表、报名信息卡和报名手册,由符合报名条件的报考人员按照要求填写。

2、参加报名考试的人员要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和居民身份证(含复印件)及本人近期免冠一寸和二寸照片各一张,连同填好的报名表、报名信息卡一并交单位审查,报名表各栏目内容须所在单位审查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报送主管部门审核。没有主管部门的,可由各单位集中直接报名或个人直接报名。报名时须带上各类证书的原件。

十、港澳居民参加考试问题

1、根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关于允许港澳居民参加内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复函》([*]港办交字第170号)精神,对符合财政部、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会[*]11号)规定的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港澳居民在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应根据相应级别报名条件的规定,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高中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年限证明和居民身份证明(含复印件)。

十一、认真做好*年度考试用书的征订工作

根据省财政厅、人事厅有关文件精神,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重新修订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并用于*年度的考试。*年度需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原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可继续按照*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大纲的要求复习备考。考生可自愿征订考试用书。需要征订有关用书的考生可到报名点或于11月10号前直接到南京市会计用品公司预订考试用书。

十二、要求

1、*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政策有较大的调整,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财政部、人事部和省财政厅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做好考试科目调整的宣传解释工作和组织考试报名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让广大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的有关规定和报名条件,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及时组织报名。

2、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部、人事部规定的报名条件,严把报名资格审查关,不得随意放宽报名条件。要选调作风扎实、责任心强、原则性强的人员负责报名工作。在报名资格审查过程中,必须严格审查报考人员报名登记表、学历证书、居民身份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原件,不得以证件复印件代替原件进行审查。

篇2

户口所在: 韶关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70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70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教师:,财务/审计/税务:

工作年限: 5 职 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考证教学

工作描述: 负责会计考证中《会计基础》与《初级会计实务》的教学及资料整理编写.

离职原因: 薪酬不合理,寻求更大发展.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 起止年月:2006-02 ~ 2007-12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在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任会计教师。

在广州智新职业培训学校担任会计考证、初级会计师培训教师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广州安吉尔电器有限公司、广州绿色天使饮用水厂、广州市荔湾区爱尼柯家用电器商行担任会计从事全盘账务的操作。(同一法人代表)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教育背景毕业院校: 广东金融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5-07

专 业 一: 会计电算化 专 业 二: 会计学(本科)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1.熟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独立完成课件制作;

2.已取得《初级会计职称证书》、《会计电算化中级证》;

3.从事会计教学四年,能独立编写整理会计复习资料;

4.对会计教学具有独特的自创教学表达,案例教学,通俗易懂;

5.熟悉会计考证类操作流程;

6.08年所带初级会计师班共230人,通过率达65%.

详细个人自传在工作中,能独立完思考工作的要点与执行,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表达独具风格,通俗易懂。

篇3

目前国内的会计证考试分为三个级别。第―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即《会计证》,根据国家规定,在我国所有要从事会计行业的从业者,必须持有该证书。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报考人员要符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自主报名参加考试的方式。依据国家财政部规定:凡在两年内参加四门考试成绩合格者,考试结束3个月后可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科合格成绩可保留一年。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

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和中级资格考试,通过前者可获得助理会计师证书,通过后者获得中级会计师证书。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职业2年的从业人员,可申请初级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考生必须一次性通过2个科目,才可以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

中级资格考试科目有:《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一)》、《中级会计实务(二)》,考生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全部通过,可取得证书。

另外,目前,我国对已取得中级职称的会计人员,采用评审制来认证其高级会计师职称。

注册会计师考试(CPA)

凡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已取得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都有资格报考。

自1991年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共举办16次考试,经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建立健全了考试基本制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已经累计近14万人取得了全科合格证书。CPA考试已成为国内认可度高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享有很高的“含金量”。 2009年开始,注会考试改革为两个层级的专业考试。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设6科,即在延续原有考试的5科基础上,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并在有关科目中相应增加测试考生应当具备的包括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筹划、管理及其运营环境的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与评价、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会计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主要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考核和综合能力的测试,包括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并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

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层级专业阶段的考试科目,才能参加第二层级高级阶段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1次。

专业阶段单科成绩5年内有效,高级阶段考试科目3年内有效;取得全科合格证考生,如5年内申请成为中注协会员,并满足继续教育要求,全科合格证长期有效。否则5年内有效。

注册税务师

注册税务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帮助别人做税收筹划,也就是帮助企业节省开支。这项工作在国外非常普遍。在欧洲,税务咨询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一个百分点,注册税务师是一个吃香的行当;在美国,税收咨询业年产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在日本,注册税务师的数量达7万多人。

专家说,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现有税收体制将作出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由于外国驻华公司的增多和国内民营企业数量的激增,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人群将选择税务来帮他们打理税收业务,因此注册税务师的生意将会火起来。据悉,从前年开始,我国每年都举办一次注册税务师考试。

注册税务师考试是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准入考试,我国开办此类考试历史虽短,但发展很快,它是随我国税务制的产生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自1998年,年轻注税考试。

国内流行的“洋证”

目前,可在国内参加考试、国外认证的会计师资格证书主要有五种:ACCA(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认证)、AI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ASCP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张证书所对应的国家、地区、教学制度、考试内容都有―定区别,用以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

ACCA(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认证)

作为国际上最权威的会计师组织之一,ACCA被称为“会计师界的金饭碗”。其会员资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英国立法许可ACCA会员从事审计、投资顾问和破产执行的工作,有资格直接在欧盟国家执业。目前,该考试每年2次,分别在6月和12月。

参加ACCA的考试,首先要注册,注册时间的早晚决定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时间。比如,当年6月1日至12月15日注册报名,最早可以参加第二年6月的考试。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或教育部认可的高等院校在校生(顺利通过第一年所有课程的考试)即有注册资格。

ACCA考试科目有十四门分为三部分,学员必须按科目的先后次序报考,每次最多报考四门。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选择课程每科成绩在合格后可予以保留。第三部分最后三门核心课程须同时报考并同时通过。三门中若只有一门通过,则通过的此门成绩不能保留,三门课均需重考;若三门中有两门通过,且另一门在30分~49分之间,则未通过的那门课程有两次补考机会,在随后的两次考试之内通过,三门课程亦可视为全部通过;否则,三门课程还须重考。所有十四门考试必须在学员报名注册后十年内完成。所有考试的费用在2万元人民币以内。ACCA规定,免试科目也需要交考试费;若参加培训,每科培训费用约为1200元―1400元。

AI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

AIA是以英国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师公会所授予的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AIA是五个受到英国法令承认的专业资格认证实体之一,并且AIA会计专业资格还被认可为公司审计师的专业资格认证。国际会计师公会设立免考制度。学员依据规则可申请免考部分科目。

AIA考试共十六门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必须在十年内全部通过,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阶段认证书。前十二门每年可考四次,报考不分先后顺序,分别在1、6、7和12月。最后四门考试时间为每年6、12月必须在前两个阶段全部通过后,才可报考。AIA对报考者没有特殊的学历要求,由于整个AIA的培训和考试都是纯英文的。因此报考者必须具有一定水平的英语能力,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前提。

目前培训费用为1200元/门,另外每门课还需要180元的教材费,考试费每门25英镑(只有通过了考试后缴纳),完成全部课程的培训和考试共需3万元人民币左右。

CMA(美国管理会计师认证考试)

由美国管理会计学会建立的专业证照制度。在许多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参加CMA考试必须先加入IMA会员。在取得会员号后便可申请报名参加cMA考试。考试内容分四科,考试期限为四年。若有任何一科目未通过,可申请重考(无需时间间隔)。但一年内重考同一科的次数不可多于三次。每年需要一定的会费。考试费用为120美元/门。考生若希望重新参加某一门考试,至少要在上一次考试之后90天。

ASCP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

ASCPA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会计师组织,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会员享有审计报告签字权。该资格考试共有十六门,对于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可以免考四门,每门课只允许一次补考,每年7月和12月考试两次。报名条件是大学本科毕业,IELTS成绩6分以上。学员可以选择全日制或在职培训两种学习方式,在职培训每门课4200元人民币,总价在7万元左右,补考等费用另计。该项培训目前只能在北京考试。

CFA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是美国以及全世界公认金融证券业最高认证书,也是全美重量级财务金融机构的分析从业人员必备证书。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由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简称AIMR)”,主办。

CFA考试分三个水平等级,各个水平分别出题,每一水平试题又分为上午和下午各三小时。应考人员每次只能选其中某一水平的等级考试。候选人要想通过资格考试需要三年,虽然考试内容具有较高难度,但同时也保证了考试的质量以及证书的被认可度。

CFA着重于金融市场知识,包括股票债券分析,财务报表研究,期货期权,投资组合分析和资产评估等等。某种程度上,由于其涉及知识面广而深,讲究分析能力,甚至比MBA更具有专业性。在金融投资这个行业里,CFA证书的权威性和公认性是独一无二的。

篇4

关键词:会计学;行业考试;经济法;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会计学专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甚至文法理工等类专业相比,由于其社会需求量大、专业规范性强、工作实用而且执业资格及职称系列考试影响力大等因素,无论是开放教育实施前后,还是由原来的专科变为专科本科共招之后,其招生一直相对稳定而且数量较大。但近年来招生出现下滑现象。造成现状的原因复杂多样,亟须对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认真加以深入研究并改革,从而使会计学专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开放教育的名牌专业和重点招生专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步伐,必须要与当前的社会考试相衔接对应,必须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会计专业类的考试,无论是从业资格的会计证考试还是职称系列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会计师资格考试以及高级会计师考试,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其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考试严格,公平公正度高。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其证书为社会的认可度也非常高,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人员参加考试。纵观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

(1)低层次课程高设。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的考试内容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的考试一年四次,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以及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由于该证书是从业资格必须,而且一年组织4次考试,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考试基本上都能过关。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统设选修课,甚至会计学本科也开设了财税法规的课程,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开放教育专科及本科的层次。(2)该必修的定为选修。初级职称也就是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经济法律基础列为统设选修课,其课程内容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内容相去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考试需求。而且很多省市区的电大直接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而不选修经济法律基础。这样设置一是重复学习,二是使一部分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学生在电大上学期间或者毕业后还得到社会上组织的教学班点参加学习,影响电大声誉。另外,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会计工作,即使有些学生从事一些统计工作,将《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作为统设必修的课程学习已经足够,没必要把《统计法基础知识》这类简单的且不作为从事统计工作硬性强制要求的课程作为统设必修,作为非统设选修就足以满足个别需求。(3)该开设的课程未开。中级职称也就是会计师职称的考试内容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该级别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和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年限都有要求,一般是开放教育本科在学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该考试。但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根本就没有经济法的统设选修课,更别提统设必修课了。这也严重影响了本科在学及毕业学生的考试晋升。(4)考试形式及内容落后。现在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即会计证的考试还是初级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都是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及本科相关相应课程的考试大部分还是纸质考试。与社会考试形式脱节,也影响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及考试的声誉。另外经济类尤其会计类知识内容更新变化很快,而开放教育无论教材还是网上资源的部分内容都有些陈旧过时。

2.课程设置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无论专科还是本科的学生,无论其学习基础还是能力素质,都不能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专科和本科之前的通过成人高考考入电大的学生相比。现在开放教育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初中升入职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学生,甚至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普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开放本科主要是一些开放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成人专科毕业的学生,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从事会计工作。而现在会计学专科本科的一些课程设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1)专科课程本科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的中级职业资格即会计师职称考试文件要求,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5年、本科4年才允许参加该职级的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的考试。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只有本科和全日制3年制的专科才适合开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相对高难一些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都将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本科课程研究生化。高级会计师的职称采用考评结合形式,考试课程是高级会计实务和高级会计实务案例,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也才有财务成本管理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些考试即使是国内一些名牌高校的会计本科毕业生也难以企及,一般只有研究生阶段才学习诸如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把上述课程都作为统设必修课程学习考试。上述课程设置问题的造成结果是,以前的电大专科毕业生大都可以通过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而现在的开放教育别说专科,就是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初级助理会计师的考试。

3.专科本科课程重复设置

开放大学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规则中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存在着本专科重复设课以及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1]。会计学专业专科开设了统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4学分;会计学本科又是统设必修课,而且也是4学分,内容相差无几。西方经济学在专科为统设选修4学分,到了本科成了统设必修4学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开放专科统设必修1学分,开放本科也是统设必修1学分,内容几乎没有差别。英语选修课程也存在类似问题。专科的专业/职业延展课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本科的专业拓展课也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教材考试都没有区别。会计专科的基础会计与基础会计实验,这原本是一门课程却拆分为两门课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就要有实验的要求,而不是另设一门课程———会计基础实验[2]。违背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常识。

4.专业规则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太多,欠严肃合理

以会计学专科和本科2015秋专业规则为例:(1)会计学专科设置公共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核心课8门,专业/职业延展课29门,通识课44门,综合实践课4门,合计100门。其中统设必修课16门,统设选修课29门,非统设选修55门。按完成专科毕业76学分要求计算,统设必修已经58分多,也就是说最多从剩余的84门课程里选5门课。(2)会计学本科公共基础课10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29门,专业拓展课44门,通识课39门,综合实践2门,共129门。其中统设必修13门,统设选修38门,非统设选修78门。按毕业学分算,最多从剩余的116门里面选8门左右。上述课程设置表面上看课程多,满足学生需求选择余地大,但实际上有些效仿普通高校,盲目赶时髦。普通高校一个人讲授一门课程甚至几个人讲授一门课程,而电大是一个人讲授几门课程甚至担任十几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很多课程需要外聘教师甚至无法聘到教师,而国家开放大学又缺乏甚至没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做会人为制造基层教学教务管理的混乱和矛盾,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另外也欠基本的教学管理严谨。

5.综合实践课程名不副实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是在职学习,大部分都从事会计工作。无论是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职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还是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综合实践的称谓和内容与学生在职工作的实际及专业水平提高的要求相去甚远。无论名称还是内容都应该加以改革。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如外部的有关教育部门的一些硬性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等。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原因,如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价值需求做调研、传统思想意识严重、内部沟通不够等。

1.制度因素

外部客观制度因素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专科和本科的毕业总学分、公共基础必修课等制定的一些硬性的强制性规定。如数学、英语及一些政治思想和国防教育课程等必须学习。内部制度因素是国家开放大学对毕业学分和统设必修课程都有强制硬性规定。省级电大没有选择余地,剩下的有限的选修课程学分只能与毕业学分相等。因为学分不够学生无法毕业,学分高了学费相应增多会遭致学生的反对,所以专业责任教师在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学分正好而未必论证专业必须。

2.调研不够

电大或者开放教育的学生今非昔比,原先的专科学生大都从事本职会计甚至管理工作,本科学生大都还是这些已经毕业的专科学生和原来的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的学生。而现在的专科学生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校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初中生,他们大都在小企业里工作,做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记账算账报账报税等琐碎工作,有一部分甚至没有从事会计工作。本科学生是成人专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些学生与2010年前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工作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水平及现实价值需求来制定。

3.传统思想作祟

我国的成人教育开展相对较晚,电大作为主力军应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标准,但实际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一直以普通高校为模版。现在迫于竞争及对电大社会声誉的考虑也总认为电大学生应该多学、深学,在表面上追求时髦和高大上。尽管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毕竟是公办教育体制,所以计划经济和传统固化惰性思想还很严重。在成人教育的买方市场上仍然还是卖方市场思维,改革落后于学生的真实价值需求。

4.专业主管教师论证不够

专业规则的制定是由国家开放大学下发,省级电大或分部的专业主管教师在众多选修课程里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由于有些课程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所以主管教师在制定专业规则的时候,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内课程。对一些跨专业学科以至跨管理部门的课程,由于缺乏对其专业相关重要程度进行论证而放弃。如经济法课程,很多省级电大放在文法部,会计专业的主管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就选择本部门担任责任教师的会计证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不选对应的经济法律基础。甚至即使是一个部门,由于同一专业专科本科不是由一个教师负责,在制定时因为沟通交流不畅也会造成很多相似甚至重复课程等问题。另外纵向地与地市电大教师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沟通也不够,致使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和职业现实需求,破除传统思想和制度禁锢,加强同级部门间和系统上下级间的沟通,大胆改革创新,与社会行业的教育培训接轨。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切实能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及教学质量,有开放教育特色并吸引学生学习,能提高电大声誉的课程体系。真正使会计学等专业成为电大的名牌、品牌专业。

1.与行业考试接轨

(1)将会计学专科的经济法律基础由统设选修改为统设必修课,名称与助理会计师考试一致,改为《经济法基础》。而且提高课时及学分,由现在的54学时3学分提高到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在会计学本科新开设与会计师考试同名称的《经济法》课程,也要设为统设必修课,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其他专科本科的相关课程也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名称和内容上接轨。(2)取消专科的统设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者降低学时学分,或者改为非统设选修课程。取消专科统设必修、本科作为补修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应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或者非统设选修,将这些课程作为本科的统设必修课程。(3)上述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考试相关的课程作为特别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取长补短,即内容覆盖职称考试教材的实务,但要增加相应理论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加大形成性考核次数及题量,加大终结性考试题量,改为上机考试,仿真职称考试的时间、题量及内容。使学生在学期间或者毕业后就可以通过相应职称考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值。(4)鼓励在学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的职称考试,取得证书者免修相应课程并免收对应学分学费。吸引已经取得助理会计师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员参加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学习,免修相应课程及对应学分学费。其他学费也给予优惠。或者职称考试课程打破学期期间限制,除加强网上教学外,也可考虑在职称考试前集中面授辅导,而后参加职称考试,扩大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

2.合理设置专科本科课程

(1)取消专科统设必修的《统计法规概论》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必修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选修的财务案例研究、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课程,或者作为非统设选修。(2)对于一些在专科统设必修,在本科还是统设必修,且学分相同、内容相近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企业信息管理等,应该专科必修,本科不修或者选修。专科统设选修的西方经济学也应该取消,或者专科统设选修本科补修或者不修。至少不能重复设置。(3)改革综合实践名称及考核内容。建议将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改为相应行业培训证书,将专科的职业技能实训改为职业技能提升课。

3.采用大数据分析精准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规则中课程的提供不应该在中央电大最高层先制定好强制性学习的统设必修课,而后由省级电大在海量的选修课中选取极少数的几门课程。每个专业及层次都有各自的专业标准要求,不能只追求时髦新奇的边缘学科。无论会计学专科还是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应该先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组建学情分析团队,做好学习者自我评估、学习基础测评、职业发展及职业能力测评,以掌握学习者特征、预测学习困难和问题[3]。在招生时将考生的学历、专业、已学课程、欲学课程等信息调研充分,结合电大系统该专业历年课程开设情况、资源建设程度、师资力量情况、专业相关权重等汇总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最终设置精准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

4.增加选修课比重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喜好不同,所以还是应该因学生情况不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于一些政府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必学课程,如英语、经济数学等,也应该多做调研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对一些课程进行调整,以达到专业要求的目标能力和学分为标准来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宗强.开放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3.

[2]孔敏.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4.

篇5

在会计行业,技能证书的设计是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后可以根据学历和从业时间的不同顺序参加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资格考试。在学校学习阶段,目前可以参加的是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这是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老师会向学生推荐的技能证书考试。特别是从业资格考试,中级和高级会计资格考试由于有从业年限的要求无法参加。由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层次不同,本科院校一般没有这样的要求,他们更多鼓励学生毕业时直接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根据上述会计技能证书的设计、考试资格要求和目前实际考试的情况分析,在会计技能证书的衔接上,若能在中职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阶段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选择。根据调查,目前中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实际情况是,在中职阶段让学生全部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甚至在高职阶段也很少有学院提这个要求。原因有很多方面。中职阶段,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有的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可能一些学生毕业了也不一定从事会计工作,或者在一些县城乃至偏远的地方,招收会计人员时也不要求必需有从业资格证,而有的学校培养学生主要是为了各种途径的升学。高职阶段,特别是在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越来越严、考试难度越来越大的客观条件下,若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设为毕业条件,可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毕业。即使如此,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也应该让学生在高职阶段能尽可能早地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般来说,在第一学年取得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很大的。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在高职的第一学期安排从业资格考试的三门课程。从我们学院的实践来看,中职上来的会计专业学生在第一年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远远超过浙江省的平均水平。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后,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也就是初级会计资格的考试。同时通过高职三年的努力,在课程范围和难度的把握上以会计师考试范围作为上限是比较合理的,这样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若干年能考出中级会计资格证书。如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证书上能达到这个水平,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浙江省范围内已基本能满足学生职业升迁所需的证书要求。

二、专业技能衔接

有了技能证书的衔接,自然还应该有专业技能的衔接,技能证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专业技能的水平。但目前很多专业技能证书的取得,主要是通过考核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评价,造成一部分人有证书却没有相应技能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这里单独把技能衔接作为一个部分。会计是个非常强调技能的职业,每年毕业生参加应聘时,在各种被拒原因中,没有实践经验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会计专业高学历学生,面对放在自己前面的一堆票据会束手无策,无法应对。反而是一些学历比较低但却有过相关培训经历和经验的人,能轻车熟路地快速处理各种问题,在每年对我院毕业实习学生的巡视指导中,用人单位也反馈过类似的情况。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角度分析,中职学生在技能上应该掌握的是出纳和一般会计的各种技能,前者如点钞、珠算、小键盘录入、各项银行出纳业务的办理、日记账的登记和对账等,后者如一般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账以及会计软件的初步应用等。而高职学生除了应学会这些技能以外,还应该具体掌握一般小企业的财务主管技能:能进行总账的处理、成本会计的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进行正确的纳税操作以及基本的财务管理技能等。

三、课程设置衔接

在专业学习阶段,课程从大类上来说,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专业课因专业不同而异。从高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看,通过单考单招进来的学生和通过普通高考上来的学生各有特色,单考单招的优势是专业课,特别是作为单考单招内容的《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在经过了高三一年的复习强化后,在高职阶段会较普高生有非常大的优势,而且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中职学生升学中最好的出路,在心态上也比普高学生好很多。所以他们能很快适应高职的学习。相反地,普高生的心态要复杂和失落很多,特别是那些高考没发挥好的学生,视高职为鸡肋,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好心态。但普高生的优势是通识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在专升本考试中的主课,导致高职最后专升本学生的生源特征很明显,以我校为例,在对近几年专升本学生的生源特征分析后发现,普高上来的学生专升本的比例远远高于单考单招上来的学生;普高生的另一优势是后劲比较足,很多时候他们更关注从理论上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善于学习。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阶段单考单招进来的学生在课程衔接上除了保持专业课上的优势以外,应该加强通识课的学习,而普通高考上来的学生重点应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包括理论和实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从满足岗位技能和知识的需要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出纳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实务等。从学生接受能力、职业能力以及工作需要的角度分析,中职教育阶段必须设置的专业课程应该是出纳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可以选择性作为专业提升的课程是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鉴于目前审计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审计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可以作为中职的选修课程列入其中。

四、课程内容衔接

篇6

从学历教育方面看,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分为中专、大专、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基本层次,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大致规定如下:

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

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规定。有些学校也尝试自己提出培养目标,但大意都是如此。例如,作为财政部选定的会计教学改革试点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要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学研究工作。”(“三位一体”式目标要求)。

硕士研究生:目前,大多院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看,现有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会计教育的重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因此,在理解上随意性或者说任意性比较强。

第二,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界限模糊。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各层次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还不清楚。

第三,中、高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中、高级会计人才的概念区分始于80年代初,当时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大学,其中大学教育的规模尚小,研究生教育几乎还是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队伍中有学历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1高。(1)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

第四,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各层次目标表述中,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过于强调会计科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大学会计教育,综合性、人文性等通才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得到必要的保证。

第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比如,把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三位一体”,是80年代初会计教育结构层次偏低的产物。如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展望21世纪,会计研究生教育会有更大发展。并且,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二、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变及其启示

大多数西方国家会计职业发达,对注册会计师申请资格和报名考试所规定的条件都是要求达到大学或专科毕业,这一条已成为衡量各国注册会计师素质和质量的一个标准。据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对62个国家的调查,成为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平均专业教育时间为4年。并且在这些国家,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参与力度也较大。如美国,1989年成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其经费主要是由全美最大的6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有鉴于此,高等会计教育一直把将未来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目标。比如在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历来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会计实务日趋复杂,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将难以应付更多的新变化。因此,从80年代后期开始,AECC着手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确立会计教育的新目标,并重新制定会计课程体系和会计教学方法。在会计教育目标方面,主要变化有两点:

第一,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AECC认为,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会计职业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这种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从事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当性及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2)按照上述主张,美国扬·布雷格汉姆大学提出其会计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第二,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在1991年7月发表的第2号问题公报中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指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建议“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

AECC将会计教育的新目标重新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作准备”。并给“会计

职业”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包括大中小型会计公司从业的会计工作,公司会计(包括财

务管理、主计管理、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成本会计、内部审计、系统设计、税务及一般会计)和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AECC的目标新定义,对我们定位会计教育目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首先,这个定义适应了会计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环境适应”原则。

其次,这个定义具体明确地表述了会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内容,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再次,这个定义将以大专和本科为结构的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职业界”,不同于我们的“三位一体”模式,符合“层次差异”原则。我们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时,也应当遵循这三个原则。

三、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

1.会计教育的功能差异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功用各不相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有人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因此会计人才主要应当是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会计学与会计人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会计学在性质上虽可归属于应用经济科学之列,但会计活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研究和揭示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推动会计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会计教育的“产品”——会计人才,在功能上仍可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分。

在我国现有会计教育结构中,两类人才教育的分工差异应当是:中专、大专和大学三个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硕士研究生介于二者之间,兼具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重功能,但以教学科研型为主。

有人认为,“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用型。”(3)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偏离我国国情,依此会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现实看,近年来确有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正常、合理,实际上是在教师“不吃香”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在现阶段我国会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因而急待改善提高的情况下,应当鼓励硕士毕业生走上会计教学岗位,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教育质量的尽快提高。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分配导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甚高,会计实务工作还没有达到非要硕士生从事的程度,大量的会计硕士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要么造成能力过剩,人才闲置,要么改行他业,学非所用。

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原定“三位一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研究生教育应有较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大量中等、专科会计教育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计本科毕业生还要部分地流向中等、专科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因此,现阶段本科会计教育的功能应当定为:以应用型为主,教学型为辅。

2.会计毕业生的流向差异

会计毕业生的功能决定了其流向。学术型的会计人才(博士生),应当主要流向会计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以教学与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的会计人才(硕士生),应当主要流向大学和专科学校,一些财会工作难度较大的单位和岗位,也可吸纳一些会计硕士生;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人才(本科),主要流向会计职业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财会工作和中等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大专、中专),应全部流向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部分素质较高的会计专科生可流向会计师事务所。

以上只是会计毕业生流向的理论或理想模型,会计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如比较利益、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权力资本、发展条件等,因此实际的选择结果总是与理想模型存在偏离。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能放任那种导致人才流费的不合理流动,应当在不断优化人才流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会计毕业生流到最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的地方去。

3.会计教育的等级差异

确立各类会计教育分别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至少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会计教育体系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如,在“大学——大专——中专”和“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两类不同的会计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和等级是不同的。二是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及其对学历的要求。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档”与初级(会计员、助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高师)“三级”。根据国家规定的职务评审条件,不难发现,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是把培养初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大学本科是以培养中级和高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高级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综合这两个因素便得出结论:中专和大专中级会计教育是初级会计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中级(或准高级)会计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高级教育。

4.会计教育能力结构差异

(1)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系

会计教育不是生产文凭和学历,而是“生产”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一致认为,衡量会计教育质量的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板的规则,而在于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会计教育的天职就在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即在于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其能力的结构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专业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199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将专业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二是辩认、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概言之就是我国会计界常说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专业能力应当包括:①获取应用性专业知识的能力,(它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②应用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③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成功的应用型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全面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为使目标定位更加明确,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专业”一词的基本含义。从理论上说,“专业”的范围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关,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概念是不同的。但从教育角度来理解专业,必须适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在多数企业单位,“财、会、审”三位一体而不是“分灶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专业”范围就应当完整地包括: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制度设计;财务规划与预算;管理预测和决策;日常营运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

第二,品质能力。具体包括:①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②人际交往和商业公共关系能力;③组织领导能力;④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⑤职业道德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等。(2)能力的层次差异

各层次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其专业能力和品质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总体情况是:

第一,中专、大专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一些人认为,中专和大专会计教育是职业培训,主要培养初级会计人员,因此是专才教育。我们同意这个观点。在这两个层次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意培养获取和应用基本会计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最低的中专会计教育层次上,要侧重“二懂、三会、四好”(4)的培训。

第二,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是通才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会计人员,与初级会计人员相比,中高级会计人员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范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范围上,除获取与应用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训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高难度财务会计审计问题的教学,如制度设计、合并报表、租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期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财务与管理决策等。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初级会计教学侧重操作方法,但大学会计教育还应深入到系统分析与设计层次。

②拓展专业应用知识的研究能力。会计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两个基本层次,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对应用性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解决各种会计实际问题。

③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研究生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主要方向和特点是: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各种对实际工作有直接指导的专业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②具备较高的应用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③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一些尚未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业新知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质量会计、金融工具会计、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会计等,硕士研究生应能较全面、熟练的掌握,并在条件具备时,有能力应用于实际。

会计学博士和博士后,应在具备硕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坚实、宽广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有较强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美国L.威尔逊教授把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归纳为三条:一是彻底掌握本学科某一专门化方向的知识;二是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熟悉相关领域;三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博士。

四、会计毕业生的质量特征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有所不同。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一般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

1.实用性。即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使会计毕业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教育应做到:(1)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2)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有效地安排和利用实习时间,让学生有“真刀真枪”实干的经历;(4)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要互相渗透,使矗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厚墙不再成为一个障碍。

2.创造性。指能够创造性获取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会计实践活动千变万化,会计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根据具体情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篇7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复合型;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会计行业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越发达,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明显。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而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将会影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已达成共识,但是对硕士教育目标还存在差异。怎样培养好一个适应目前会计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人才,是会计学硕士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从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探讨其教育目标。

一、环境因素变化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自从我国加入WTO与国际全面接轨后,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接连而来。会计信息全球化要求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由此必然产生对会计教育的冲击。

1.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教育的冲击。政府市场经济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同时,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一些重大经济政策将会发生转移。针对上市公司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近年同、财政部陆续出台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内容控制规范等,迫使会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制定适应于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新会计教育目标,就成为一项紧迫的挑战。

2.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教育的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会计事务将日益国际化、复杂化。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会计人才是综合素质高的,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外语、计算机技能。同时,还应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会计学硕士教育必须要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创造性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融合是我国会计积极应对挑战的最有效的对策。

3.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的新要求。自从“安然”等事件发生发来,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市场等引燃了世界性公正与诚信危机,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岗位职责日益倍增,因为他们是公正、诚信的实践者和鉴证者。同时,随着广大民众对公正、诚信意识认识觉悟的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诚信监督也被广泛重视,对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员的会计学硕士教育来说,有效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二、国外会计教育目标体系给予的启示

1.美国的会计教育目标。美国AECC(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教育目标释义是,培养学生成为后继职业会计师,而不是当前职业会计师。换句话说,就是在就业前的教育应当是为“终生学习能力”做铺垫,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意识、创新、就业等。AECC指出会计教育应分四个层次,即“一般教育”、“商务教育”、“初级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一般教育包括大众都应具备的读写听能力、历史文化知识、一定的国际文化知识,以及会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定的科学技术、经营决策、高尚意识等潜能;商务教育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筹资投资、组织行为、企业合并与分拆等内容;初级会计教育,就是会计入门教育,应当包括会计实践中所应具备会计管理的全部能力,即会计学本科教育内容;专业会计教育,就是会计的中高级教育,其教育内容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应学习与探索的范畴。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上讲,教育在兼顾实务、科研、教学的同时,侧重会计实务与科研的需要,即教育目标可定为学术应用型人才。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人员,其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因此,在会计实践中,作为组织高层会计管理者,一般要求具有研究生教育经历,这就要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2.日本会计教育目标。日本会计教育体系完整,由初级(职业商务中学、商务专修学校、会计培训学校、国民教育专科学校)、中级(国民教育本科学校)和高级(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国民教育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前者培养会计专用人才,以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践为教育重点,保障学生具备从事会计职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者的本科教育目标不统一,主导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应以培养职业会计人员为根本目标,相当于美国过去的会计教育目标;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培养通用人才,而不是专业教育。第三者(研究生院)以培养未来的研究者和大学讲师为目标,强调会计理论教育,至于业务能力、实践能力,则由上岗后的企业培训来弥补。受日本特定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的影响,提出的会计本科教育为“通用”教育是相适合的。

3.澳大利亚会计教育目标。澳大利亚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纷繁各异,但强调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准备是一致的。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环境、职业发展和组织系统的变化,树立未来职业生涯承担责任、享有权利的意识。对会计学专业的学员来说,这项目标在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遵循。

三、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现状分析

1.会计学教育目标现状及评价。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由四个层次构成,即中专(含职高)、大专(含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自1980年以来,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微调,但没有发生本质变革。①中专(含职高)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②大专(含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独立会计管理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③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各类企业(公司)、事业单位、机关部门、学校、科研机构等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④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者)教育目标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统一的表述,但多数高校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强调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就定为:培养基础理论坚实、专业知识系统,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上述四种类型、四种层次会计学专业人才教育目标,是随教育发展而逐期积淀的,有时代的合理性,在长期以来对会计学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与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比、与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相比,这些会计教育目标明显存在不足。第一,不同层次目标界定不清。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要求,四个层次几乎一样,差别仅表现在人为臆定的“中等”与“高等(高级)”之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同为“高级会计人才”,强调都是“三位一体”〔科研、教学、实务〕的规格。第二,会计人才层次界定不合理。人才层次划分,是随时展而动态变动的。解放初期,人才十分缺乏,当时的高中毕业生足以堪称“知识分子”;因“”浩劫,“新三届”本科毕业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绝对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目前本科、硕士毕业生通称“高级知识分子”吗?在当前大学“普及”、硕士“扩张”、博士“发展”下,可能只有将博士毕业定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当今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影响下,便产生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层次格局,显然将后三者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不合理。所以,面对新的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涵义应当重新界定。第三,层次目标界定缺位。国外高等教育重视本科和博士教育,忽视硕士教育,一般不探讨硕士教育目标。国内高等教育是以地方院校为主体,以培养专科、本科为中心,重点大学(“211”和“985”大学)的教育重点是本科和博士,一般大学(地方院校)教育的重点是专科或本科,纵观教育学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及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研究的成果,所以更谈不上有统一、公认的表述。会计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教育在许多高校中客观存在,有必要探讨其教育目标,对完善硕士教育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需改革与建立,以便新时期会计职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并经几年实践,创立地方院校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分层建立与完善,不可含混是非。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建议分别定义为: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培养初级实务操作人才,本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硕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博士培养具有创新成果的创造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层次上差异的框架性描述如下表: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差异的框架描述,是评价现有会计实验教学与进行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设计的基本依据。

2.培养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素质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会计行业具有的实务性,理论来源于实务,虽然它指导实务,但往往滞后于实务,所以在课堂上学习的会计知识,与实务客观上存在一定距离(除教材过时、老师知识陈旧等因素外),不存在一朝努力终身受益,必须继续学习、持续学习,才能在工作期内成为合理的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来说,积累知识、丰富阅历不是学习目的,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思考,做到迎刃而解,这才是我们要索求的目标。②创新与创造能力。所谓创新或创造能力,就是要求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刻关注经营环境的变化,敢于发现问题,发散分析问题,收敛解决问题。经过一定的磨炼也积蓄创造能力,产生创新成果。创造能力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但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适当的开发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观注的焦点,会计职业道德更是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核心。近年引发的世界性注册会计师信任危机,充分说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建设,做到不做假账、秉公审计、如实报告,才能充当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者,才能受到社会公众的尊敬和爱戴,找回、重塑会计职业的良好形象。

3.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会计教育的目的应该根据会计准则等制度、规范的会计的职业要求制定,权衡会计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知识的比重。①广泛的专业知识;会计学具有“双重性”,其产生和发展受科学技术影响极大,同时也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电子商务、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客观上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掌握相关知识、技术,才能正确处理会计实务,有效进行会计研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改革,便于工作和研究需要。②扎实的外语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融资等业务频繁。同时,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入驻中国,国外会计公司及会计人员介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会计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是会计学硕士人才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③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有效应用,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网络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实现了母子公司、内外公司、跨国公司的适时监控与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运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一致性和可靠性。所有这些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改进会计学硕士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21世纪的会计管理富有新的内涵,与传统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有本质区别。现代会计管理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解决问题,除了必备的会计学知识外,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学、营销学、金融学、税收学、财政学、财务学,以及语言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综合知识的应用。所以,会计学硕士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前的会计教育与经济改革相比,大在滞后。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不衔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然而,现实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存在诸如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大纲不规范、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课程知识点陈旧落后等。其结果是,硕士生水平与能力,比本科生强不了多少,比博士生差得多。因此,我国现有会计学硕士教育模式必须改革。①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建设学科基础平台,适当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会计教学、科研、实务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②课程设计要科学,不是本科的简单加码,也不是博士的简单减负,合理地将会计、财务、计算机、管理、金融、税收、法律及外语等知识有机组合,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③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学内容。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无教材,这是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全国力量,编写适合硕士生层次的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有条件的可尝试使用国际同步教材,尽快解决目前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同时开发与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④加大选修课比例。实施跨学科、跨专业选课,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又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为学生提供享受多学科交叉带来益处的机会。

综上所述,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企业高层管理、掌握国内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会计动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应用会计高级人才。从创新教育层次角度上讲,我们认为:会计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专门人才,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会计学博士教育的目标培养会计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6,(4).

[2]冯兰君.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3).

[3]罗素清.日、美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王帅超.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教育目的的再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5]章道云.知识经济与会计教育目标[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6).

[6]王清刚.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2010,(8下旬).

[7]徐虹,林钟高.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教育目标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8]章道云.论会计模拟实验的建立与发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6).

篇8

[关键词]中职衔接 高职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55-02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越来越多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和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混合编班的不合理的班级结构将逐渐改变。作为一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重新构建以中职生源为起点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将成为我们很快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中职衔接,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一、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往中职生和普高生是混合组班,而且班级中普高生占了较高比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一般都是以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为教学对象来设置专业课程并展开教学,因此,基于中职衔接,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再适用。

(一)专业课程简单重复

正由于没有基于中职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造成高比例的重复率。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样会开设,并且教学内容完全重复,重点难点没有区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都是在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断层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中职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则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采用统编教材,忽视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出现困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甚至在专业课当中一提到计算就有为难情绪,整体的综合素养欠缺,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专业拓展学习和深造。

二、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是需要将中职生单独组班,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的相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邀请中职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员参加,通过进行学情分析和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共同制定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生源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对会计专业的基本认知、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简单的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算盘、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概念。高职会计专业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文化基础综合课程需要加强和拓展,会计专业课程核算应扩展到复杂的业务处理,应更注重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

以知识拓展、能力递进为原则,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即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如下图:

1.文化素质课程

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见上图。文化素质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应根据中职生源的基础开发与之难度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中职过度到高职层次的学习。而通过设置计算机、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课程,使学生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可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任学生选择,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修该类课程,其余学生则可以只学习必修的文化素质课。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定岗实习实训课。由于中职生生源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专业课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抵充学分和免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如在中职已学该课程或在中职已经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可以将这部分时间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薄弱课程或拓展课程的学习。较中职专业课程而言,高职应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3.职业拓展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开始有职业梦想的萌芽,对很多领域都会有好奇,对知识有渴望,因此职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职业拓展课程应采用选修课程方式为宜,这样学生学习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完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相关课程,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眼界,接触到更多领域的内容和多元的信息,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分化和整合课程内容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市场的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聘请企业专家、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以考证内容为依托,制定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分化和整合。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可分化为《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以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会计专业的定岗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在中职基本的单项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面对经济业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课程设置并确定了课程内容,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优质的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场景引入课程教学,能接触到更宽更广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及在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加了解中职生源的学情情况,通过邀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研讨,并就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更准确把握中高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点,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都是以普高生源为基础编写的,因此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将成为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教材的编写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中高职院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以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厘清高职会计专业每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加快专业教材的开发,以解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现有教材与新课程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三)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

面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职生源,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应该更专、更精、更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多创造访学、下企业、培训的机会,了解最新的行业专业信息,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专业与职业素养,为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中职生进入高职学院就读人数的不断增加,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而要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高职的学制结构、招生政策密不可分,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整体统筹安排,建立相应的跨系选课、学分制管理制度,对专业教师也将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将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国发[2014]19号.

[2]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

篇9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篇10

摘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某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认为本科会计学专业应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产学结合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因此,教育部、财政部等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我校会计学专业被列为校内试点专业,因此,我校将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塑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我价值,我校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引入本科会计教学中,根据会计职业资格认证指定的必考科目、考试大纲和教材,将职业资格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引入相应的学历教育课程中。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理论课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验设计课为重点,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做到模块组合、突出素质和能力、实现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使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融合,促进了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共赢。见下图。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会计系列课建设

在课程设置上,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对各门课程的实验课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一个由公共基础课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毕业(设计)实习及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手工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与计算机会计模拟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校内实习到校外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受到了系统、全面的实践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在:在第一课堂模拟实训阶段,开展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基础会计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用“网中网”会计实训平台进行练习的同时,进行手工模拟实训,以巩固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在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网中网”会计实训平台两种模拟实训,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采用用友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在财务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中,用Excel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预算编制”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五实”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本目的,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殊途同归。我校成立由行业专家、政府职能部门、外校本专业专家、本校专业教师和本校往届毕业生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的统领作用。二是将实践教学系统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根据课程性质和应用情况设置实验或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如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等。三是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定位为“实技、实验、实训、实战和实践”五个层次。在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职业资格教育内容,使专业知识与会计实务有机融合,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基本形成了实技(实用技能)、实验(手工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实训(会计实务实训)、实战(公司运营沙盘实战)、实践(记账式全真实践教学)的阶梯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形成符合我院实践教学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基础会计的手工加软件模拟的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会计也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再通过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进行单项实验的训练,随后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进行全面综合的会计实务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创业计划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最后通过记账式全真实践教学模式,完成整个实践环节。

四、拓展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就要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需统筹协调,既要有机结合,又要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在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以模拟实训为载体,巩固基础的同时,将不断融入新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成果,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以适应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中坚持传统手工操作与现代信息化手段并行,侧重于会计信息化技术应用。保留诸如手工點钞和手工录账这类必要的基本传统技能,满足人才市场对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虚拟仿真实验与全真实践记账相结合,实现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氛围,鼓励创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学术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我院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财税知识竞赛、东北财经大学第十一届“大连港客运杯”案例分析大赛、大连市第二十二届大学生数学竞赛等专业技能竞赛。通过这些专业大赛学生得到了实战的演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教师科研助理岗位,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办各类学术科技讲座,在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创办学术论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务实精神。充分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向职业。组织学生参加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第十一届大连市创业就业博览会,创博会期间,我校学生还参加了大连市创业洽谈会组委会主办、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承办的“青春起航——青年创业论坛”。通过就业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与激情。同时针对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完善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会计法规,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提高职业竞争力

我校在2008年取得外贸企业从业职业资格证培训中心资质,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培训并取得外贸企业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和丽华会计教育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课程的培训。目前学生参加最多的是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毕业前都能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会计工作,而会计工作又离不开职业资格认证,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我校将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职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职称)、中级职业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职称)的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考试,为将来更进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

八、产学结合,促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岗位零距离

为真正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我校聘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等部门的高管人员、财务总监、专家学者等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会,构建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信息平台,对专业设置、师资培养、办学方向、人才规格、教学内容等提供咨询意见,专业建设过程由校企双方合作完成,同时完成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与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大商集团大商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大连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中国华录集团大连华录模塑有限公司、东北电力局二公司等校外多家企业签订教学实训基地协议书,建立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使这些校外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环境。Z

参考文献: 

[1]韩明辉.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經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