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迁移兴趣、创设情景、口诀记忆、制作教具、自编短剧、开展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中学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的,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向英语学习领域,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智慧之火。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高兴地学;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使他们努力地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有成效地学;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精力充沛地学。
1.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学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好处,恐怕收效甚微。若能把这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可事半功倍。有一次,我把班上的几个常逃学到街上打电子游戏的学生叫到宿舍,打开电脑,让他们进入“红色警戒”的游戏世界。很快地,他们就融入游戏之中,但就在他们指挥着千军万马激烈战斗时,屏幕上却出现了英文提示,学生全傻眼了,这时我就在旁边轻描淡写地给予翻译。学生顿悟:下世纪,玩,也要懂英语。事后,我发现英语课上,这几个学生“重新做人”了。可见,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益处。
2.教唱英语歌曲,设计游戏,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教唱英语歌曲,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如在教学七年级StarterUnit2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学唱What’sthis?It’sa…Whatarethose?Theyare…学生很快记住了句型。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设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3.用口诀帮助记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鉴于此,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如音节发音口诀:两个元音中间断,一个元音后面跟,字母组合拆不散,复合词按原词分。
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诀:I用am,you用are;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对初三学生讲被动语态时,要学生记:主动变被动,各部都要动,主宾打颠倒,谓语动词分两条,加be不能掉,过去分词不能少,时态和人称,一定要看清。教师只要常归纳、多积累、勤总结,口诀就会源源不断,教学也定会趣味横生。
4.让学生制作教具,激发学习英语兴趣。对初学者,直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农村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我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其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来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还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学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5.自编短剧,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要“学以致用”,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为此,每节课,我都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具体做法如下:上课前,当天的值日生先用英语作DutyReport,内容有:星期、日期、出席情况、天气等。然后由这两个值日生或者他们再邀请两三个同学一起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须要运用已学过的句型。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复习旧课,而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避免了让学生紧张、窒息的提问复习法,而收效却远远超过后者。这点,我深有体会。一些学生毕业后,仍念念不忘他们英语课上的五分钟表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力训练
教育部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应做到听、说、读、写、玩、演、视全面综合训练,重点是听、说。而在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听”作为信息的输入,又是说的基础,是读、写、唱、对话的前提。学生具有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得准确的信息,才能通过“听”拥有更广阔的英语学习途径。由此可见“听”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首当其冲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听”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是理解和获取口头信息交际能力的体现,是英语后继学习的基础和保证。
近年来,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英语课越来越受小学生们欢迎了。然而通过广泛的资料查阅和在小学的实际教学、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听力训练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的“听”的技能普遍较弱,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给小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的现状
纵观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经过实际的听课、调查,并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我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就目前来说,听力训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听”的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发现制约小学生听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音教学存在缺失
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语音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发展的起点,在语音阶段不打下扎实的基础,单词的读音就有问题。单词不会读或读不准,直接影响到单词的记忆和积累,同时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因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即使信息中的单词已经学过,也会因为单词不会读或与自己的发音有差异而对单词感到陌生,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在语音方面普遍存在缺失,主要是教师们对语音教学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
1.对发音的到位与否把关不严,如浊辅音发成清辅音(如nose读成[n?us])、单元音发成双元音(如wit读成[weit])等。
2.对连读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缺乏训练和指导,如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5中的重点句是这样的:Whatwouldyoulikefordinner?这里的wouldyou需要连读,而我在小学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在读该句的时候,都是把wouldyou分开来读的,而教师也没有及时发现或给予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3.对字母音和拼读规则的渗透不够。
上述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在读单词时进行音、形结合,影响其听力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听觉刺激手段单一性和缺乏实效性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接收信息的“听”方面,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同学停留在听老师讲课和听课文录音这个层面,这固然重要,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与获得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所需的时间相差甚远。学生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
再者,以听课文录音为主要的听觉刺激手段缺乏实效性。传统的听说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从实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只局限于对课文进行细节性和事实性的听力理解训练。学生一旦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不听录音一般也能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的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来说还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听力训练材料少,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适合小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训练的既有意义,又有趣味性的语料还很少见。由于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词汇量十分有限,直接照搬英语原文作为听力语料往往是不可能的,这也就给小学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在时间安排上也有不合理之处,学生很少有专门的听力训练时间,而且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时间长度不够,刺激就不充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就很难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听力训练枯燥乏味,学生主动性不高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最多的听力训练方式就是教师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这种训练方式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换,这样的方式显然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而且容易造成大脑疲劳,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小学生本来就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不是很深刻,在学习上没有强烈的需要,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高。如果再辅以这样单一、枯燥的训练方式,那么听力训练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听力训练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而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又忽视了这一点,影响了整个小学英语教学,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该重视起来,然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以达到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二、科学有效的听力训练策略
(一)加强语音教学,促进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要加强语音教学,注意区分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英语中有很多单词的读音是很相似的,如tail[teil]和tell[tel],但是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一个名词,指“尾巴”,而后者是一个动词,是“告诉”的意思,两者之间根本没有联系,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时严格把关。英语中还有一些单词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如meet和meat,两个单词都读作[mi:t],但是意义也截然不同,这就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两个单词的意义,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加以区分,辨别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的究竟是哪一个单词,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
“模仿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的发音,取决于模仿教师或教学语音材料的技能。”①教师在语音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模仿的英语学习习惯。既要模仿单词的读音,也要模仿句子的朗读。不同语境中要有不同的语调,加强对连读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在语音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确保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听清每一个单词,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二)听觉刺激手段多样化,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听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听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既有知识性,又富趣味性的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创造与重视语言客观环境,如通过听一些欢快的儿童英语歌曲或者观看一些益智的英语动画片,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听觉刺激效果。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既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注意倾听英语课上同学们的发言,并给予恰当的回答;在业余时间也要多渠道培养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家时多听录音磁带、英语广播节目,接触地道的英语,利用影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听力训练。要让他们养成在听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活动,进行或跟踪、预测,或判断、归纳和整理的习惯,使他们做到当语流在句子中中断,也可以对说者表达的话进行推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己的听力素养。
(三)科学设计听力训练
1.听力材料的挑选
听力材料的挑选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听力材料要具有知识性、连贯性;②要适合小学生的听力水平。但是,目前符合这两条原则的听力材料还比较少。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编听力材料。教师在自编材料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听力发展水平,循序渐进,难度不宜过大,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听力训练的方式
①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内容的大意,如:Whatisthestoryabout?训练学生特别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培养捕捉问题的能力。精听时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细节,如:Wherearethey?培养学生识别关键词(what、when、where、who、why等)的能力。
②听与模仿和写(复现)相结合:如教师读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在放一节录音之后,可作短暂的停顿,让学生集体口头重述所听到的内容。然后按此做法继续下去,直至听说活动的结束。也可让学生听写句子,并让学生之间对听写的材料互相修改、订正,最后再放一次录音作为最终订正的标准。该法有利于将听力训练与其他技能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增强信心,有利于学生发展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③及时反馈,运用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反馈。听力训练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反馈有时表现得不那么显著,具有一定的弹性,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观察掌握,加强对学生听力训练过程的跟踪记载,以便及时调整听力训练策略。反馈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问答形式、填空形式、是非判断形式、听写或记录形式等。同时,在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运用鼓励性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肯定,并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去学习。
3.听力训练的时间安排
小学生英语听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是不能靠短期强化、突击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的。因此,听力训练需要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听力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坚持在30分钟左右,这主要是提供一次给耳朵和大脑接收有声语言输入的刺激过程。听力训练需要思想高度集中,时间安排在每天精神最佳时候为宜。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经常和学生讨论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英语在当今世界上的广泛应用等,让他们意识到英语在未来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产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为以后用英语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正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在兴趣上的,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和有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兴趣源泉。”②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仅要从外部进行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内部刺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兴趣,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总之,听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只要我们对听力的重要性有了清楚的认识,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展听力教学的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就能使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和不断提高,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注释:
①洪子锐,惠幼莲,李升平.小学英语教学法[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5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第7页
参考文献:
篇3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刘波(2006)在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时,认为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基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追求,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其基本操作过程为:①定义教学内容。②备课目标放在如何使授课促进学生学习。③授课小组观摩教学并录像。④个人课前课后反思和集体评课。⑤修改教案。⑥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
2.课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举措。
我院自2010年起选用外研社出版发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2013年伊始,公共英语教研室在每周一次例会上,开展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研究措施。第一轮研究选定第一册第五单元文化阅读部分教学作为操作点(ReadingacrossCultures———LoveMakestheWorldGoRound),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公共英语教研室在开学初,第五单元授课前数周,布置任课教师完成课前反思写作,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就已阅课例研究理论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即将讲授的这一单元模块,独立完成一节课教案设计(全程授课50分钟,其中40分钟用于讲授,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教案务必涵盖词汇和国内外文化对比讲授内容。②课件制作与课堂讲授。选定3~4位教师作为研究与观摩的主体,研讨课件制作及其在课堂运用所占的比例并集体制定统一的随堂测试题。这几位教师逐一授课并将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其余教师可随堂观摩也可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进行评课,重点评议是否完成了原定的授课计划。③课后反思与视频转写。教师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教学反思写作及其视频课程转写工作。课后教学反思要求其对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视频转写要求教师务必真实、完整再现课堂上的话语,以便教师集体对每一授课环节处理得当与否、成效好坏等做相关分析研究。④随堂测试成绩分析与新一轮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随堂测试题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批阅,记录学生成绩,作为分析研究新一轮文化模块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依据。
3.在课例研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发现了诸多问题。
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前反思写作时,发现自己虽然知晓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导师),但是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教师的导学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如何在教案设计时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习有困难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呢?教师普遍发现,只有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师生合作的原则,才可以有互动良好的有效课堂。这一单元的文化模块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穿插有关于中外婚俗的文化对比,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先提出两个导入这一主题的问题,例如:(1)Whenitcomesto“LOVE”,Whatcanyouthinkof?(2)Howdopeopleshowthattheyareinlovewithsomeone?随后利用10分钟左右疏通拓展词汇,给学生5~8分钟随堂阅读篇章,找寻6个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利用10分钟逐一提问学生,核对答案;再将各个自然段的含义与学生一起梳理,辅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再次理解篇章,着重讲解学生答案有误的地方;再利用10分钟,利用PPT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中外婚俗进行对比,板书与此有关的拓展词汇,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结束课程讲授;剩余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篇章理解问答题和相关词汇汉英互译),测试结果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单元文化阅读篇章教案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的依据。②课堂讲授环节。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摩教学的教师都能发现,原本以生为本的教案设计,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受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制约,有的班级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顺利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有的班级互动欠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难以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教学,在反复鼓励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授课,最终只能形成以知识为本的低效课堂。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并且使得学生吸收最大量的知识,成了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③课后反思、视频转写及随堂测试结果。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反思和视频转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原本自己毫无意识、不断重复的课堂用语,口误也时有发生,还存在表扬学生用语过于单一,提问学生的面过窄,或者过多相信集体反馈的阅读理解水平,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学生,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且沉闷内向的学生。随堂测试的结果分析显示,有的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重、难点把握不够合理,这也为今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课例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某个环节相结合,既有教师个人的课前课后反思,又有集体研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有课堂观摩教学以及课后随堂测试的批阅和成绩记录分析,研究和教学的一体化可以在教师发展中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从课例研究相关理论的研读,到课前反思、教案设计,一直到课堂讲授与观摩教学、课后反思及随堂测试结果分析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参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观摩评价者,能深切感知自己教学经验不断增强,也能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的不足之处。
2.提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有利平台。
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师间有关教学经验的交流,综合知识以及诸如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分享,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全程被录像保存,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完成快速从教学生手到熟手的转变。
3.促使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研究的新视角。
篇4
1.从宏观管理层面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究
(1)英语教材的建设是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建设在英语教学改革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材过于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选材上注重趣味性,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导致语言材料失真。但是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编写的理念逐渐转向了功能意念主义,也就是重视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和语言基础的夯实,重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养成。即便如此,有的教材还是比较重视语言功能和语法结构的强调,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程度不够;还有的教材语言优美,实用性不强;有的是内容新颖、系统性不强等。对照基础目标的下移,大学英语教材不能仅满足于单一型阅读教材,要逐渐建构起听说读写立体化教材体系,引导学生从英语教材中走出去,提高学生通过多个渠道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大学阶段的英语教材要区别于中学教材,加强教材的实用性,立足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需求,和大学生的生存需求直接挂钩,帮助学生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毕业以后照样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因此,教材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今后研究的课题,也是宏观管理层面努力的方向。
(2)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们大学英语改革的产物,更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监控的重要手段,要从管理的层面推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教学改革服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需要大批的外语人才。这些外语人才并不是仅仅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就能选取的。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身就需要建立一个相适应的考评机制,还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引进大量的语言理论和测试经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运而生,主要是对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测试的随意化和监测效果不高的及时的纠正,更是对国家改革开放,社会上引进的大量语言测试经验的回应。任何事物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大学四六级考试建立的初衷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监测,但是随着测试理念的更新,测试正在由语言知识的测试转向应用能力的测试。过去重视效率和信誉,现在重视反拨效应,更加重视真实语言环境下学生交际能力的测试。所以测试的这一重要的监控手段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改革。我认为当前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四六级考试是什么性质,到底是社会考试,还是教学考试的问题,万万不能把两者统一在四六级考试上。在教育部这一级别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教学考试,所以我们的四六级考试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社会的要求,突出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力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2从中观管理层面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究
(1)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组织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改革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各个高校要成立专门的英语教学改革机构,专门管理和组织英语教学的改革。只要是管理,就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促使改革的每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给改革的具体实行者留有调整的空间,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者能及时应对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状况。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要在改革上坚定改革的理想和信念,敢于突破一些阻力,具备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本科室的大学英语教师做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保证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
(2)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制度建设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各个部门要首先理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分析出改革的问题所在,有效地从人事、制度和管理分配上进行改革,通过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教师改革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能否拥有一直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够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队伍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在改革上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善于合作、敢于探索。因此,造就一批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大英语教师的吸引力和工作的幸福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促使教师成为改革的主体。
3从微观管理层面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究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
英语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一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听说实践,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基础之上才能掌握英语的本质,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减少语言知识的传授,加大语言运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仅仅探究语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仅仅能够保证学生的语言合乎语法,但是不能保证交际规则的得体。学生只有对英语所在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使自己所学的语言既准确又得体,才能不学成中国式英语。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更要注重语言的功能。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课堂点拨和学生自修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以点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主,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留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的自,加大大学生语言实践的力度,建构大学生英语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平台上锻炼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例如学校要定期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说英语的热情。还要充分挖掘学生课外自学的潜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无限的语言技能。
(3)推进学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大学英语教学要建立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科技革命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宗旨。英语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有关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起来的。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给学生重视有效的交际需求,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还要解决学生在英语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逐步建立个性化、开放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4结论
篇5
关键词: 文学接受理论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自主式学习运用
作为一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名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可以这样说,高级英语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为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修辞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级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高级英语教材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语言精深,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在培养语言技能之余,对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也不无裨益。但是长期以来,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主导,教师逐一讲,学生随意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身的主动性和学习风格根本无法拓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和参考书,对教材的挖掘缺乏主动性,对于文本的解读缺乏个性,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某些方面进行改进。教育部在个性发展问题上表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高级英语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尤其是学生个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该课程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西方的文学接受理论中的一些观点、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学生、教材和教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启发。
文学接受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出现与兴起是文学批评领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新解释学的勃兴和现象学美学的新发展,以及哈贝马斯交流理论的提出,人们愈加迫切地感到必须重视文学接受和影响的研究,必须打破本文中心论这样一种僵硬的研究格局。以姚斯和伊塞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迅速崛起,对作品内部研究的沸沸扬扬的美学思潮提出挑战,对本文中心论进行反拨,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文学作品就有两极,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家一极与审美的一极,艺术家一极涉及作者创作的本文,审美的一级则指由读者所完成的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接受”,是含有被动意味的对事物或观念的接纳与认同,而文学接受则是指一种由接受者积极参与、能动介入文学作品的复杂审美活动。文学作品经过创作、出版,以文本的物质形态面世之后,还没有成为哲学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作家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创作价值,只有在读者积极参与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实现。所以,阅读者的能动性发挥是作品价值得以充分展示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各类文章视为文学本文,将学生视为读者,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他们自身的生活阅历、社会地位、经济情况、文化素养、性格气质等方面所构建的个性化的认知心理结构和文学接受心理图式,实现文章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完成他们对于作品个性化的阐释。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心理结构的形成能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趣味方向,形成自己的“期待视野”,作为一种渴望、一种需求、一种能力、一种倾向,潜存于学习者的心里,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后,它作为一种不由自主的内在心理制约和引导着他们的情感反应和思维向度。
由此,教师首先可帮助学生建构这种“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概念姚斯采用的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的观点。在接受美学中提出“期待视野”的观点,以说明读者阅读作品的主动性。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的感受与自己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个体期待视野与他的具体阅读中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或“角色距离”),并不断发生变化:当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距离为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无法获得审美享受;相反,当这种距离增大时,期待视野对接受的制导作用趋近为零时,接受者则对作品漠然。因此,教师们对于学生“期待视野”的构建是帮助他们通过文章跟作者建立起联系,以促进他们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阐释。一般的大学英语精读课采取的导入就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构建方式。对于高级英语课程中内涵丰富的课文,这样的导入方式不够深入,教师们可以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通过精要的导入让学生激起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针对感兴趣的地方去挖掘文章深刻的内涵,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结构等作出判断;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所处的文化背景、文体特征等信息,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阐释的“前结构”,进而帮助他们建构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期待视野”。以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一册第四课《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一文为例,教师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图书馆、网络及各种期刊搜寻本文作者Alice Walker的生平,了解她的代表作、文章题材、写作风格等诸多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报告,在上课开始跟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的理解,预测作者可能的写作意图等。教师在他们报告完毕之后,可以进行点评并添加一些学生所忽略的问题,并且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角度、文章标题的作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提问,让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预测,以此帮助他们建构起“期待视野”,教师的这种干预和介入,就是要利用这些信息差提起他们探索兴趣的主动性,唤起他们潜伏于体内的丰富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忧,获得心灵的震撼。
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填补“不确定性”和“空白”。阅读者审美能动接受也体现在阅读者对作品本文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创造性填补上。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文学作品在形象体系上仅仅构成了一个内容不甚清晰明了、结构上有缺环的图式框架,只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阐释和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其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成为吸引读者介入文本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去的力量,去“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至少部分地丰富不确定的领域,实现仅仅处在潜在状态的种种要素……”。而且,一部作品的意向性越隐蔽,其间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就越大,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就越需要读者能力的介入。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一文中,爱丽丝沃克表面上是陈述了一个黑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作品本身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系列组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理解、想象、体验,将文字符号还原为可以进行审美的艺术形象,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然后对被作家有意省略、简写的部分和仿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深刻体验去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依靠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进行能动的阐释和理解。学生们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总与文章作者的意图存在各种偏差,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他们修正自己认识的机会,提供一个学生能交流讨论的平台诸如网络博客、撰写书评、读书报告或者讨论会,鼓励他们对文章作出合理、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阐释。
文学接受理论中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年龄、性别、修养、学识、经历的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文本内蕴的感知和体味,并不受作品表现性描绘的人事景物的局限,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心智情感和阅历体验,去发挥、扩充作品的意义,形成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视角和不同的见解。如姚斯所言“作品更像一部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就像是不断重新演奏这部乐谱的演奏者,利用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在理解诠释的过程中,学生是自觉地去调动一切知觉和资源,主动积极地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已经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也已经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向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笔者在这里只是结合文学接受理论对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自主式教学所作的初步探索,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待今后一一探索,如有疏漏之处,期待指出。
参考文献:
[1]科利.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姚斯著.金元浦译.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A].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篇6
关健词:英美文学课程 文学批评理论 学习兴趣 E时代
在我国英美文学一直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仍采用“文学史+选读”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材料的罗列与堆砌,另外节选某个作品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文史基础知识讲授有余,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不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例如某个阶段受教师水平的限制,或是补充学习的文学资源缺乏,也可能是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称E时代,最显着的特征是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正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时代网络与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英美文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网络与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这种“文学史+选读”教学模式下,积极尝试对文学鉴赏的新模式为重点,和文学批评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培养知识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阅读的能力,了解和欣赏英国文学。
一.引入文学批评英美文学教学理论的必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1.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
一般的文学批评,会分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两部分。文学理论是指相关文学的本质、特点、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的方针原则。文学批评指按照指定的标准对作品和文学现象做出的分析、研究、评价和认识。本文中涉及的文学批评理论重点在于文学批评,而不是文学理论,使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原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分析和欣赏英文原版研究。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在赏析英语文学原著和阅读理解时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的修订版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原著时运用且掌握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经验和经典文本的解释,提升语言和思想的能力,改善生活经验,培养审美技能,陶冶精神性情,充裕跨文化知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的是原著的赏析,而非文学史知识。所以文学批评理论中,基础知识的运用,是为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时,更加有喜悦感和成就感。
2.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阅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T・S・艾略特认为,文学批评在阅读中的作用就像人的呼吸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凡有文学阅读的情况,一定就会对作品有相应见解,自然就会对作品做出文学批评,所以对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并非只是专业的文学批评家才会作为。比如,我们在阅读小说故事时,对故事的环境、气氛、结构及故事情节都会有部分印象,同时也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不同的爱恨情感,这样就会对小说产生一个全面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试图去解答就故事中人物、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所产生的疑问。然而对从未学习过文论的人来说,这种互动属于自发性的评论。读者本人的个人履历,教育程度以及周遭环境都会对这种自发性评论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自发性的评论是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的,也行这种标准很零散破碎、并且缺乏逻辑,甚至是偏激的,但它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并且会与某些文学理论具有关联性。正是“没有任何文学话语是没有理论的,甚至对文学文本明显的“自发性的”讨论也离不开老一代事实上的(也许不是很自觉的)理论化。”(见参考文献:拉曼.塞尔登,第34页)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人生,可以说英美文学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可以帮助学生在批评时,学会多角度分析作品,从逻辑性和完整性上掌握批评要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英美文学课程中从文学理论的原则、角度、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上做些系统的介绍是很必要的。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能性需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理论
1.多媒体与网络在信息时代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多媒体与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明显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信息的种类很多,包含图像和音响等大量信息,而且信息的容量也很大,网络上关于英美文学、文论的信息铺天盖地。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其一教师可以将网上资源筛选,选取部分整合进课堂教学,如英美文学方面的影像和音频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网络与多媒体提供的又一便利是文学原著的获得不在依赖数量有限的纸质图书。图书馆图书的册数总是有限的,而当地书店也不一定有你需要的原著。必然,网络为学生获得英语原著图书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国英美文学教学大纲上提到的作家的代表作网上几乎都有电子版,而且,网购也为学生购书打开了另一条便利通道。更为主要的是网络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若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有效相结合,就要运用更多种类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分层教学体系。例如讲授教学内容的基本部分时可运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教学内容的提高部分和具有争议性的学术研究方面的前沿性问题,如某一文论的发展历程,其代表人物的传记等,如生态热点话题,女性主义热点话题等等,则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供学生课外有选择地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以及建设校园网络课程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多媒体教学技术与网络的利用在构筑课内外教学体系上不仅解决了课时冲突问题,也可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深入研究中划出了明显的界线,有利于部分对文学课程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有利于节省另一部分对文学课程兴趣不大的学生的时间精力,这自然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文学史+选读”填鸭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
2.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将文学批评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另一主要障碍是担心晦涩难懂的理论会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更加敬而远之,彻底失去兴趣。的确,较与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自是抽象难懂一些。然而,尤其高年级的大学生,不仅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和理解分析能力,并且,大学生还有培养这两种能力的需要。只要课堂上教师不是自己滔滔不绝于的去传授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思想基础,各种流派,分析方法等,不将文学批评理论传授成死记硬背的知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领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理论,使经典作品的赏析真正的成为教学重点,学生就不会排斥引入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三.应用网络与多媒体优势,引入文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的一种模式。有了兴趣,只是有了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明确课内外的学习任务,明白课内外该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自主性前提条件。英美文学课程涵盖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个部分,容量大。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自主性是必需的。学生课后充分地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成功运用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来欣赏具体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兴趣的必要准备。因而,为了教学的成功,教师需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学习。 网络和多媒体应用为教师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传统教学手段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积极引导。例如,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英美文学交流社区,并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号注册。
学生需提前阅读并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而查阅资料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可在英美文学社区上传相关资料和课件来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也可发表建议。利用社区督促学生发表意见,完成课后思考题。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子,及时有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和效果。出了课堂教学书目外,教师还可开出一个选读书目,书目可以很长,尽可能涵盖,不同流派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种族的和女性作家的作品。教师在书名下面附上简评和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去资源网站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后根据自己分析。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课程论坛上发起话题,相互讨论。也可根据学生参与社区讨论的积极程度来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标准。另外对于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或有在英美文学方面有进一步学习打算如考研的学生,教师利用网络社区提供提高性的教学内容以及有争议的学术研究前沿,供他们课外有选择地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逐渐学会如何课前如何预习,课后如何复习,还必能锻炼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即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论: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
文学批评理论在教学中缺席,文史基础知识讲授有余,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不足。不管是新世纪高等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改变学生对本课程的误解,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需要,不管是为了发挥文学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平台作用,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还是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理论之间不可分割之关系,都表明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信息时代互联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信息时代师资力量培养的便利等,也表明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必缺席。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
2.童庆炳,王一川,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06期。
3.童庆炳、曹卫东,《西方文论专题十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5.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6.殷企平,“文学何尝不实用?”[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7.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体验式理念;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一、文化体验策略的选择
英语教学作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主体,采用何种策略来矫正学生漠视英语及其文化的偏执心理,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这种心理的产生既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和学习观念等主观因素相联,又与他们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关。
在外语学习中要使用一定的策略,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关系。间接策略指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关系,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其中,情感策略涉及降低焦虑程度、鼓励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社会策略关乎询问问题、与人合作、同情别人。部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及英美文化的偏见心理和抵触情绪成了教学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此类问题的解决必然离不开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的支持。策略的使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学习者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前者是与学习者本人有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外语水平、文化背景和学习者观念等;后者则是与语言学习环境有关的因素。研究证明,学习者因素中的学习者观念,即学习者对如何才能学好外语的看法,与运用外语教学策略的关系尤为密切。英美文化乃西方文化的代表,而我国文化则是东方文化的翘楚,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东方文化有向内的思维趋向,通过体验、直觉和自我调控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具有重感性轻理性、重亲情轻制度等特点。据此,我们选择了体验文化的策略,来矫正具有典型东方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偏执心理。语言学习是一种领悟过程,英语学习也概莫能外。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一种是显性的,学习者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另一种是潜意识的、隐性的,学生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什么,譬如应该如何运用语言方面的知识,如何接受认同异国文化等,这种学习靠学生自己去体会、概括和归纳。英语学习的这种特性,成为我们选择体验策略来纠正学生文化偏执的又一依据。
二、文化体验活动的实施
为消除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的成见和抵制,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英美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探索并实施了文化体验活动,尝试以此去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差,矫正他们的偏执心理。
首先我们从规范课堂教学入手,在利用和挖掘教材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知识、特别是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以文化束的形式向外辐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比较能力。在坚持正规教学之外,还采取了下列措施:精心组织丰富多
彩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定期举办有外籍教师或骨干教师参加的英语之角活动;集中学习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分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突出认识和情感的文化体验,将Tomalin和Stemleski的设计贯穿活动始终:
1 、识别和比较具有文化特征的标志、形象和实物。各国都有代表自己文化的标志、形象或实物,如名人、建筑、风光等标志与形象,又如货币、报刊、邮票等实物。此项体验旨在使学生熟悉最能代表英美文化的标志、形象和实物,引导学生把它们同我国文化中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
2、认识和比较文化行为及日常生活模式。由于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多不相同,有些甚至大相径庭。这种体验能够使学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言行,并认识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的含义,提高对这些行为的意识和敏感性,同时增强对它们的理解和宽容。
3、了解和比较交际功能模式。交际方式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特别是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言语交际信号,因为这些辅助语言方式是最易受有关文化影响的。通过这种体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言语交际方式及其不同,还熟悉了不同文化传情达意的非言语交际信号。
4、探讨和比较价值观及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道德准则(values)、信仰(beliefs)、看法(attitudes)和隐含的文化臆断(cultural assumptions),即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通过体验,引导学生挖掘那些已成为自身一部分、却又被自己忽视的文化臆断,其中包括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藐视、敌视等先入之见(preconceptions),认识英美人士的文化臆断,探讨中西价值观的差异等。
篇8
关键词:英语;学习态度;个案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7-03
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各级中小学逐渐加强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是影响其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督促学生积极学习英语,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小学生个案来分析学习态度散漫的原因,并探讨应对之策。
一、个案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彦英,男,14岁,N市W小学五年级(5)班的学生,来自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曾在老家就读,随父母到N市,转入当地学校。其父母忙于打工,疏于关心孩子的学习。
2.班级及任课教师情况:目前,N市W小学学生的生源除了城区和郊区本地学生外,有一半是外来务工子女。彦英所在班级有很多学生是“插班生”。此外,该班三门主课的任课教师中,只有数学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带这个班,其他老师多是半途接手,英语老师更是一年一换。
二、学习态度不良的表现
1.课堂表现。①常见表现:彦英上课基本不听,做自己的事。在老师面前常面无表情,偶尔会露出无所谓的笑容。他一直独自坐在最后,常在课堂上拉同学讲话。数学或语文课,他有时能正襟危坐,但英语课上却总是东张西望,动个不停。问他怎么不听课,他说不会英语。②与英语老师的冲突:一次英语课,彦英一直盯着窗外,老师让他出去,他不肯。老师竟直接往外拽彦英,扯他书包,彦英不肯动,她就把彦英的书包、英语书等扔出窗外,并一直说彦英是“二流子、痞子”。彦英气得不理她。窗外有人要捡书,她大吼不准。当书从窗外扔进来后,彦英拿起被扔进来的英语书使劲敲桌子。老师质问道:“你敲什么敲!”两人这样对峙着,直到下课,彦英被拉到办公室门外站着。
2.作业情况。语文或数学老师常中午到教室看班,一般会讲习题,做错的学生要到老师面前订正。彦英的语文和数学作业一般能完成。英语老师几乎不看班,作业均由学生自己抽时间做。有一次,全班在抄黑板上的英语短语,彦英却拿起坏拖把说去修拖把。十几分钟后,他拿着破拖把回来,一见有老师在,就又拿着拖把向外走,说拖把没修好,再去修修!结果没回来。彦英的英语作业几乎从未完成过。偶尔做好,也是他次日到学校抄的同学作业。
3.同伴关系。彦英平时玩伴并不多,和同班同学关系淡漠。同学不太与他玩,反而常讥讽他。一次笔者正教他英语,附近的女生嘲笑道:“别管他,他什么也不会。”笔者看那女生一眼,对彦英说:“不会可以学,有问题,可以问我,我帮你。”彦英还未有所表示,那女生又抢说:“他能提什么问题,我看他什么也提不出,因为他什么也不会!”彦英脸上有一丝不悦,但很快换上无所谓的笑容。
三、英语学习态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4岁的彦英道德发展水平处于习俗水平,即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处于该水平的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的问题,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社会秩序。尤其第三阶段心理特征是寻求认可取向,凡是成人赞同的,他就认为是对的。为何彦英在英语学习方面却表现的那么散漫呢?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缺乏学习动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统称缺失性需要,基本满足缺失性需要后,才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展和实现。从此意义上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而彦英的缺失性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更遑论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彦英的父母是流动人员,彦英跟着父母变动,生活不稳定,又常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训斥,这使他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其次,在家,彦英父母忙于打工,鲜少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孩子缺少沟通;在学校,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要求,他的学习一时跟不上,老师很少关心和鼓励他;同学常嘲笑他,他几乎没有朋友,好学生更不愿与他为伍。这些原因造成彦英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再次,英语老师的训斥、谩骂和同学的嘲笑使彦英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种种缺失性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还如何来谈自我实现的需要?缺少自我实现的需要导致彦英的学习动机不强,没有学习动力,进而很难有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是导致彦英对英语学习态度散漫的一个重要原因。
2.自我概念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而正确自我概念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他的自我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行为由态度决定,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学生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个案中的英语老师经常辱骂学生,说班级的学生是“菜市场来的大妈”,并在他人面前骂彦英为“二流子、痞子”,忽视学生的意见,甚至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书包扔出窗外,还不准他人捡。这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严重受损。缺少了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这两个必备基本条件,彦英的自我概念不能得到正常发展,导致他不尊重老师、讨厌学习英语等态度的形成。我们常说:“要想他人尊重你,你先要学会尊重他人。”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表率,学生的很多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影响。彦英的英语老师显然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良好作用,反而对学生恶言相向,使师生交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越来越讨厌英语。
3.认知失调。在转入W小学前,彦英在原学校成绩不是最差的,以前的小学也不太重视英语教育。而在新学校,他的成绩突然变成最差的。本以为像以前一样学就可以的内容,却达不到新学校的学习要求。当他发现对自己原有成绩和英语学习要求的认知与现在的认知不协调时,出现认知失调,内心感到不愉快和紧张。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此情况下,个体总是力求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协调。认知失调不一定导致态度的改变,它仅为态度的改变提供了条件。而彦英的老师并没有及时抓住时机,采取措施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而是一味地批评训斥。此时,彦英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点,形成自己学不好,尤其是学不好英语的观点。这种观点形成后,彦英有些自暴自弃,学不好就不学,导致他英语学习态度散漫,不愿学。由此可见,彦英对英语学习的散漫态度不是某个单方面因素造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针对彦英的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转化彦英的英语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可能性。
1.行为协议法。让彦英的家长、老师及他本人共同协商,确定每一方要做哪些事情。首先,商讨家长该如何关心学生的学习,如每天与孩子交谈5分钟,问彦英最近英语学习怎么样。让彦英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其次,商讨教师行为。教师不要出现辱骂学生的行为,要尊重学生,当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好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再次,商讨彦英的言行态度。上课尽量专心听课,作业及时完成,尊重老师和家长。争取每次考试有进步。
2.暗示、期待。首先,英语教师在平时多给予彦英鼓励,对他说“你能学好英语”,让他逐渐形成自己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告诉他“老师期待你的进步”。其次,教师在批改平时作业时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评语,如:“Good!作业很认真,只是有一点小错误,如果能更细心一些,那就更好了!”“有进步!”暗示彦英能学好英语,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再次,教师可以暗中安排一些学生与彦英做朋友,帮助他学习英语。
3.代币法。起初,每天对彦英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的好的行为进行奖励,等他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奖励(如,得到五颗星星)时,开始实行好的行为进行奖励,不良行为进行惩罚的制度。当奖励达到一定数目时,可以到老师或家长那里兑换另一种更有吸引力的奖励,如:一个愿望。当他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后,可以让代币制逐渐消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一下子就取消代币制,而是在代币制的不断调整中逐渐取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彦英对英语学习的散漫态度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彦英讨厌学习英语的态度也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协作,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逐步改善彦英的学习态度。争取使彦英早日改善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5-02
一、“分层次教学”的主旨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主旨思想是:教师的“教”要考虑到学生“学”的特点,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应体现出差异。根据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群体,教学活动相应地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利用学生的差异,以此促进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心理学研究基础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至深、从现象透过本质、从具体深入到抽象、由单一发展到繁杂的过程。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不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存在着高低差别,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前必须要清楚人的认识规律。
(二)教育教学理论根据
客观来说,学生在基本知识基础、性格爱好、智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吸收和接受教学内容的能力也存在差别,这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三)教育教学现实依据
在传统教学模式面前,许多普通高中都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当前的高中知识理论程度高,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二是普通高中开展教学活动都以升学率为单一目标导向,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激励下,许多教师采用非合理教学方式,造成多数学生陪读少数所谓的“尖子生”的现象,极大地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和学习动力,也违背了教育理念。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分层次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遵循“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是继承和发扬“分层教学思想”理论的具体体现。根据“分层次教学”方法,学校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各班开展分层次教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实施分层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操作模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操作模式以供讨论:
(一)班级的分层
学校根据学生升学语文成绩,在入校时进行分班。因为语文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班,必须以学生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上期考试的语文成绩和平时的作业情况作为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兴趣和方法、学习能力和意志力、写作水平等方面也是分层分班的重要考虑因素。要努力避免学生对分层分班的抵触情绪产生,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分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在内心接受并支持分层教学。同时要动态调整分层,积极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进取。
(二)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感
教学长期目标是给所有学生树立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长期目标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它与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思维习惯、进取心和意志力息息相关。短期教学目标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成绩考核后形成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或阶段性考试时可达到的目标。长、短期目标要有机结合,层次鲜明、目的明确,尤其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激励其渐渐进步。
三、课堂教学的分层
1.学习目标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级别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此外,还需对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层次水平再次细分,按个体能力水平提出个人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了解自己所必须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并保证达到目标。
2.课堂提问的分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分层次提问,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对中等生可以设置相对灵活的问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高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讨论,强化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敢于思考核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作业任务的分层。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量须相同,但内容侧重点要有所区分,课上和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重点练习基础题型,中等层学生练习一部分基础题,同时增加适量略有难度的题目,对于高层次的学生,需有针对性地布置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题型。作业分层设定和布置,既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感到轻松、自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学习辅导分层。要鼓励高层次的学生多主动思考,勇于去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可适当点拨中等层次的学生,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对基础层学生开展耐心详细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面对难题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积极发言,积极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5.考试测验的分层。在设置检测试卷时,要配置必作题和选作题,基础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必作题,鼓励中等层学生在完成必作题后,试着挑战部分选作题,高层次学生则要求完成所有题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型和题量就可获得相同的成绩分数,这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10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最长,学分最大,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和检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综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因此,毕业论文也被称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1]
应用化学作为一门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的应用型的学科,在国内多所高校均有开设,并且本科阶段各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授予工学学士,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校一直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包括四个方面,论文选题、论文研究、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四个环节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但在毕业论文实际开展过程中,还较大程度存在学生认识不到位和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为了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关键是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各环节的管理,笔者结合本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及自身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就如何强化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各环节管理提出个人观点。
一、毕业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1.科学上的继承和借鉴、交流和综合,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来实现。有效地查阅科技文献,可以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走弯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2] 但实际情况表明,本科生在文献查阅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仅局限在百度、Google等基本的搜索引擎,而对于专业知识、文献的检索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专业英语》和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两门课程。其中,《专业英语》课程,重点讲授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命名,外文科技文献的组成及书写规则,外文科技文献的阅读技巧等。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则讲授文献检索的传统方法、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的检索,重点讲授网络数据库的查询及使用,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ciFinder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本科论文的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本科论文,兴趣和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和做感兴趣的课题,我们会在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之前召开本科论文动员大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详细介绍我院能带本科论文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按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同时我们打破了教学系的壁垒,允许学生在全院不同教学系中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从近几年的实际结果来看,这种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反应较好,论文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3.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均来自教学科研一线,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实验员一般不担任指导教师。为了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明确规定了老师所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同时,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实施,科研项目多、研究生多的教师可多带些,而科研经费较少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则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我院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毕业论文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对优秀的毕业论文给予资金支持,并发放一定的毕业论文指导绩效津贴。
二、毕业论文中的过程管理工作
过程管理强调的是全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过程关键点的监督,其宗旨是“抓大放小、灵活弹性”。[3]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使毕业论文制度化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在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方面,我院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首的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科办、学办、各系协调配合、组织实施。其次,对毕业论文的重点环节,如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学院加强监督和督导,确保开题论证到位、教师指导到位、研究过程到位、质量控制到位。以检查促效果,以指导出成绩,以考核出成效。在约束学生对毕业论文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同时,督查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确保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4] 同时在各个环节,学校也会组织督导抽查、督促和指导。再次,学院统一印制论文实验记录本,规范开题报告、最终论文等文件的格式,做到论文的统一和规范化。学院还在院内统一协调学生实验仪器、实验场所,以及院内大型表征仪器的使用等,为本科论文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毕业论文后的评价工作
毕业论文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总结性的、综合性的、独立完成的作业,历时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最终的成绩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看重的。因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非常重要。我院的学生论文成绩一般是按照导师给出的成绩、评阅人成绩和答辩成绩按40%、20%和40%的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在各部分的成绩评定时,均给出相应的评定依据和评定标准,尽量保证成绩的公平和公正。另外,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肃性,杜绝教师个人及相互之间的感情因素,学院还确立了专家复审制度,对于评定为不及格和校级优秀论文进行100%复审,而对于其他的则采取抽查的方式统一进行复审,以规范论文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对于与评定级别不符的论文通过专家组的复审,进行成绩的更改,通报相关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作出相应的处罚等。
四、 结语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核心指标。在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学院应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加强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和监控,这样才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