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的起源

篇1

西方文明中犹太教、基督教等具有圣经传统的宗教,都明确自诩为启示性宗教,认定自身起源于上帝的启示。例如,据有关经典记载,犹太教是摩西奉上帝之命,依照上帝与其在西奈旷野的立约建立起来的。在伊斯兰文明中,穆斯林则认定伊斯兰教是按照的天启创立的。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早期和神话传说中,“神创艺术论”已屡见不鲜,尤以古希腊神话最为典型和突出。按照古希腊神话的认识,缪斯女神主管科学、文艺,阿波罗则是诗歌音乐之神。需要指出的是,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两希”(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源头之一,而古希腊神话可视为古希腊宗教的“神学”与经典。

人们对宗教、艺术的源起的不同认识立足于不同的世界观和宗教思想。对宗教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的理性主义者一般都对上述“天启论”、“神创论”采取否定立场。唯物史观对宗教、艺术的源起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说明。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之初并无宗教与艺术的踪迹,宗教与艺术归根到底都源于社会生产实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等,都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影响,也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存在、巩固。同时,这些上层建筑也可被视为人类为满足自身各种层次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不同形式的文化。

从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史前时代,宗教与艺术浑然一体。原始人类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艺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发现,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出现于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墓葬。尼安德特人创造的“莫斯特文化”包括带有图案性的划痕、装饰性的器物,甚至出现了洞穴壁画。有的学者认为,这些艺术的早期萌芽源于宗教原始形式———巫术的需要。欧洲原始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是距今二至四万年前的洞穴壁画,尤其以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的壁画最为著名。这些壁画内容大多为动物形象,它们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均是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据专家推测,这些壁画表现的应是巫术活动行为。概言之,原始艺术还不是为着纯粹审美的目的,而是为着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进行活动。这种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常常体现在图腾崇拜或巫术活动中。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等人倡导的“巫术说”强调: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这一学说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兴起的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起源论断。“巫术说”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起源的问题,但它的确揭示了艺术起源与原始巫术的紧密联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联系密切,并不意味着艺术为宗教所产生。这是因为艺术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不等于全部社会生活,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但是,人们至少可以断言,在艺术起源中产生作用的各种非根本因素中,宗教的作用居于突出的地位。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祟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正因为在原始的巫术和宗教活动中采用了许多艺术的手段———绘画、图腾、面具等,这无疑推动了艺术表现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后来艺术独立的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后,艺术摆脱了与宗教的混融状态,各种艺术门类都得到了独立的发展,但宗教与艺术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宗教影响艺术,艺术也影响宗教。宗教的表达需要艺术,宗教为艺术输送了特定的题材与内容,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支持,提供了艺术交流与融合的渠道(在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为显著)。另一方面,艺术作为宗教意识的一种表现手段,增强了宗教的影响力。艺术世俗性质的发展,又推动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曾有过以宗教艺术为主导、宗教与艺术熔于一炉、同生共长的历史阶段。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催生了丰富而灿烂的宗教艺术,构成了人类艺术园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彭益军 单位:山东大学学院)

篇2

一、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类型

“仪式”这一专有名词早在19世纪就已出现,主要是表达人类经验的一个范畴存在。[1]仪式教育活动的本质是通过情境设置聚集情绪,强调情绪渲染和情绪调动在学习中的作用。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诸多仪式教育活动,无一不体现着书院教育家们通过情境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功能。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祭祀仪式教育活动

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书院的标志性特征,被很多书院研究专家视作书院的“三大事业”之一。[2]书院的祭祀仪式主要包括释奠礼、释菜礼和祭祀先贤。

中国传统书院自创建以来大多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早在北宋初年,书院中就已经存在祭祀活动。岳麓书院的祭祀传统从北宋一直延续至清代,规模不断扩大和完善。《新增丁祭公费记》中详细记载了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岳麓书院的祭祀仪式教育活动。“鼓乐彻三日夜,鞭爆应山谷,约数万响不舍,燃灯起朔日,讫于望日,历半月乃止。”[3]从宋初至晚清,书院祭祀活动一直是书院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延至清代,更是出现了戴钧衡所言的“今天下郡县莫不有书院,亦莫不有崇祀之典”[4]的情形。著名的徽州府紫阳书院关于“祀典”有着明确的章程,特别对祭祀仪式有详细、考究的规定。[5]卷三祀典江西白鹿洞书院每年在郡守送生徒入院时举行释菜礼,每年春秋仲月仲丁日举行释奠礼。在祭祀仪式前,所有参加仪式之人都需要“斋戒三日,不饮酒,不茹荤。散斋二日,沐浴更衣,宿于别室。致斋一日宿于洞中”[6]。此外,一些书院学规中还对祭祀仪式中学生不重视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惩罚,如,河南紫云书院规定书院释菜仪式中如果生徒“或托故不至,或跛倚笑语,礼貌不肃者,各纪过一次,实贴讲堂壁上”[7]。

与官方教育机构的祭祀仪式相比,传统书院祭祀仪式教育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即祭祀先贤或乡贤。书院祀贤仪式即是对官方“庙学”的延伸,又是“庙学”的补充,也是书院祭祀仪式的亮点所在。北宋初期的书院主要是祭祀孔子,从南宋之后,书院多设先贤祭祠,周敦颐、二程、朱熹和王守仁等理学大师多为崇祀对象。至明代,祭祀王守仁、陈献章等不同学派人物的书院增多,延至清代伴随乾嘉汉学的兴盛,书院又增加了对汉学大儒的祭祀。书院祭祀仪式中很重要的功能是通过祭祀先贤来传播道统和传衍学派。

(二)讲会仪式教育活动

书院讲会时间较为固定,会期一般为月会、大会两种。明代是书院讲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如“区间联合大会”、“各级联属大会”等。[8]清代书院讲会制度更为成熟,讲会仪式教育活动也更为正式。例如,陕西关中书院资料中有记载:“每月四仲月,一会讲。讲日,午初击鼓三声,各具本等服帽,诣至圣前四拜礼,随至冯恭定公少墟先生位前,礼亦如之。礼毕,向各宪三恭,然后东西分班,相对一揖就坐。以齿为序分,不可同班者退一席。讲毕,击磬三声,仍诣至圣前,肃揖而退。”在每次讲会前,会友还需要“斋戒三日”、 “习礼成而后听讲”[9]。由此可见,关中书院讲会仪式明确具体,甚至连讲会当日的服饰都做了具体规定。

明清时期讲会颇为盛行的徽州府,书院讲会形式更为多样,有院会、邑会、郡会和四郡大会等。徽州府大小书院每次讲会前都举行仪式教育活动,并且格外庄重。例如,徽州府紫阳书院大会于每年九月十三日开讲,讲会当日,“会赞先设先师位于堂上,设香案,会友如期咸至,至者升堂,揖先师、次揖会宗、次揖会长以下,交实录于先师前”,之后,举行一系列仪式活动,最后,分班揖,歌诗而散。九月十五日,朱子诞辰,还特别举行释菜礼,其后继续会讲,至十六日散会。

总体而言,传统书院的讲会仪式明显分为讲会前准备仪式、当日迎接宾客和会友仪式、谒圣谒贤仪式和讲会辩难仪式等几个主要的阶段。每个仪式过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传统书院教育中对讲会活动的重视和尊重。

?教育史研究?中国传统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及其现代价值

(三)尊师仪式教育活动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习俗,书院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砥砺也是书院教育的一大特点。清乾隆年间,《文石书院学约》中就提到“尊师友”:“传道解惑,莫过于师;劝善规过,必资于友。是师友者,乃人生德业之所藉以成就者也。”[10]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特殊的隆重的活动还是日常生活礼仪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山长或主讲教师到任时,许多书院都有严肃的迎师仪式。白鹿洞书院在清代的迎师仪式非常严谨繁复。“主洞、副讲初至,管干、堂长率诸生迎于独对亭,望舆一躬。主洞、副讲举手即下舆,步至书院,诸生从。先谒圣殿、各祠,赞拜如例。诸生从而拜,管干、堂长、经长、学长为一班最先,次典谒、引赞一班,余生徒以齿序出。”之后至彝伦堂,主洞和副讲再接受拜谒并答拜。此后“再设两拜,主洞、副讲答以揖,尊师问道之义也”[11]。湖南浏阳县狮山书院也强调:“诸生初至,进谒山长。”[12]传统书院的尊师仪式规范严谨,体现了学生对老师、对知识的尊重,但是,书院尊师仪式并非绝对化教师的权威,在日常学习和讲会活动中,依旧倡导“质疑辩难”,体现了崇智尚学的良好精神。

二、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特点

综观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各类仪式教育活动,其特点主要体现为神圣性、表演性和教育性三个主要方面。

(一)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神圣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具有神圣性,因而仪式规定了人们在神圣对象面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13]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无疑具有神圣性,而作为一种教育仪式,书院仪式更为强调仪式教育活动中的神圣感和庄严感。

为了保持仪式教育活动的神圣性,在各种仪式教育活动展开前,书院必须保持洁净。例如,白鹿洞书院强调大成殿诸门平时要宜牢加关锁,不是仪式教育活动期间不得擅开,以防秽污亵渎。[14]在仪式教育活动开始时,所有人必须参加盥洗和爵洗。各种仪式开始后整个过程更是具有神圣庄严之感。例如,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学规》规定:“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夫既对圣贤之意,则不敢亵慢,务宜各顶冠束带,端坐辨难。”[15]

(二)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表演性

仪式具有表演性,仪式活动中所呈现的行为常常另有深远的目的。郭于华先生指出,仪式是通常被视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方式。[16]正是由于这种表演性或象征性,才使仪式教育活动产生了知识、思想和信仰,使其具有影响力。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便是通过这种表演性和象征性来实现其道德教育和乡俗教化。

书院祭祀仪式过程就是文化符号的交流过程,通过祭祀活动,圣贤先师们与祭拜者们实现了情感上的对接。祭祀朱子和乡贤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对先贤先师的顶礼膜拜,学生就会在极其生动的场景中来领受先贤先师的修身处世、人格品性以及为学进德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表演性扩展了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范畴,拓展了生徒士子情感、认知和行为的范围。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表演性,可以让参与者感到进入虚拟情境或者想象的世界,表演对圣贤先师的尊崇,从而能使所有参与者在仪式活动结束后,产生对仪式活动中行为的模仿,进而达到规训的目的。

(三)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教育性

与其他各种仪式教育活动相比,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呈现出最明显的特点即是具有教育性。书院中的各种仪式,无论是祭祀仪式、会讲仪式还是尊师仪式等,其中的仪式要素都体现出对生徒言传身教的教育性。

书院中的各种仪式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书院掌教戴钧衡认为祭祀仪式的目的不仅仅是“徒以尊德尚道也”,而要“使来学者,景仰先型,钦慕夙徽,以砒砺观摩而成德”,并且“亦使教者,有所矜式,而不敢苟且于其间”[17]。因此,书院祭祀仪式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法其人”、“求其学”、“思其道”的教育意义。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教育性还特别强调培养和激发士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正如《东湖书院记》中称:“君子之学,岂徒屑屑于记诵之末者,固将求斯道焉……儒者相与讲习,有志于斯,以养其心,立其身而宏大其器业。斯馆之作,固有望于斯也。”[18]对士子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所倡导的教育宗旨,也是书院“成圣教育”的集中体现。

三、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价值探析

(一)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家们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且将“德育优先”的理念贯穿至书院教育的各个环节。书院中所包含的各种仪式教育活动也是书院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祭祀仪式以圣贤先师的道德品质为楷模,树立德育规范,以此陶冶士子们的品德修养,增强学生对儒学伦常观念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儒学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书院讲会仪式肃穆庄严,蕴涵尊师崇贤和尚礼重道的意义,向学生们展示儒学礼仪的过程,实际是一种生动的德育形式。不仅如此,透过神圣庄重的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学生们还可以身临其境地感知先贤先儒们的人格魅力,心生成圣成贤之志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就具有了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社会功能。

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别重视发挥山长和教师的德育示范作用,强调以崇高的师德感化学生。很多书院山长的为人为学本身就是一部德育教科书,他们的师德人格汇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予学生们以教化和激励。山长和教师们的师德典范,使之成为生徒心目中诲人不倦、德才兼备的良师益友。

(二)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文化价值

仪式具有很强的文化规定性。约翰?费斯克认为,仪式是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是“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19]。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书院教育中重要的文化事件。将书院文化融入仪式教育活动中,书院群体内的师生由此拥有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拥有了共同的文化信仰。

除了通过仪式教育活动促使书院内的师生具有文化共同性,在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中,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观礼,因此活动又具有了普及文化的价值。南宋时期,就有民众参与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记载。很多书院建成之日,当地百姓更是云集庆贺。如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诗山书院建成后,“凭栏观者以千计,踵堂与课者以数百计”[20]。书院教育仪式活动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凡我百姓,年齿高者与年少而知义理者,无分乡约、公正、粮里、市井、农夫,无分僧道游人,无分本境他方”[21],都可以来听讲。因此,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举行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传播以及社会大众的乡俗教化方面,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

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仪式教育活动实现师生对书院文化的认同,并且实现书院文化的乡俗教化功能。

从书院各种仪式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仪式强调的首要内容。书院仪式选择祭祀对象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体现了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创新”的一面。如前文所述,书院祭祀仪式与官学祭祀仪式最大的不同就是“祀乡贤”。书院可以祭祀与区域社会或者本学派有渊源和紧密联系的贤能贤德之士。这在讲究地缘和血缘关系的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熟悉到陌生的组成。因此,崇尚当地乡土贤才和本学派先贤先师的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更受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护。

四、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对高校仪式建设的启示

虽然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书院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作为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与今天的大学有诸多互通之处。在此,基于以上谈到的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现代价值,我们着重探讨书院仪式中蕴涵的价值为当代高等教育提供的启示和借鉴。

(一)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高校德育回应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职责。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道德价值感,不仅要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还要确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完成个人特殊而神圣的使命。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仪式教育活动就要切实地将仪式与信仰紧密联系,在仪式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有外在的程式化活动,同时要注重内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尤其是在仪式教育活动的宣传、实施和总结等环节中,要促进德育内容的充分展现,通过营造特定的情境和引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最终演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实现对于个体和群体的德育示范影响作用。只有这样高校仪式教育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化,其烙印和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历程中都将自然得到升华和强化。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中的德育理念和实践,对当今高校的德育建设仍不乏启示意义。“以德为先,德育优先”应当摆在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高校在各类仪式教育中,要把德育置于其中首要因素,通过仪式活动的表演和象征功能,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学术自觉和自由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讲会仪式很好地体现了书院作为古代学术机构,重视学术自觉、推崇学派传承和鼓励学术自由的特点。当代高校的仪式教育活动也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传统,在仪式中体现大学的学术自觉,倡导与不同信仰、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

传统书院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关键就在于其独创的“讲会制”和“会讲制”。讲会仪式和讲会内容成为书院坚持学术研究、独立自主办学的标志。当今高校中的“学术论坛”与传统书院“讲会制”有类似之处。当前一些高校开始通过聘请校外名师到学校讲述系列报告,学校自身成立研讨会组织或者开展名师在线交流讨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引起师生对于学术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些学术活动举行前,可以效仿传统书院讲会仪式,规范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让参与者真正融入学术讨论的情境中。

(三)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属性

篇3

二语习得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多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虑,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二语习得环境论"。其实早在1977年,语言学家Dulay和Burt就提出了二语习得的"情感过滤说",这一假说主要目的是解释情感因素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他们将情感过滤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Dulay etal,1982)。但是直到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著名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二语习得中的情感因素才获得了学界和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他认为,情感屏障妨碍语言习得者充分利用可理解输入,当情感屏障强时,习得者也可能听懂或读懂语言输入,但语言输入到达不了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也就是说,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标语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到了80 年代新西兰语言学家Ellis 也提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不可分割,认为个体差异中的学习动机、个性特征等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能否成功有很大的关系。

二 情感因素的分类及对独立学院艺术类教学的启示

对于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的分类,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侧重,本文从动机、焦虑、态度和性格四个方面,探讨它们对独立学院艺术类教学的启示。

1. 动机

动机通常指学生为了满足学习愿望所作出的努力。Garder 和L ambert ( 1972) 把动机分成工具型( instrumental) 和综合型( integrative) 两类。前者指学习者的功能性目标, 如找职业或到国外旅游, 或是为了通过考试等。这种动机的存在无疑对语言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类学习者只学习他们认为是必要的内容,而且一旦达到使用性的目的, 他们的语言学习就停止了。后者指学习者有与目的语文化结合的愿望。而具有这种动机的人对所学的语言和它反映的文化都感兴趣。他们乐于接触外族人, 有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愿望, 并愿意与之交往(郭建荣,2011:125)。这样的动机通常能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可以看出,没有学习的动机便没有学习的动力,所以动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学生通常比较喜欢与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动机不明确。笔者曾经在班上做个一个统计调查,54.3%的学生学习外语是因为这是一门必修课,25.8%的学生认为通过大学英语三级或四级考试可以帮助他们以后找到比较好的工作,10.6%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出国读书或者旅游,只有9.3%的同学是喜欢外语,希望了解这门语言和文化。由此看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是关键。为此,教师可以分层次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学习,更多地加入文化的熏陶。

2. 焦虑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焦虑指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目标语言时出现的紧张、不安、担忧、恐惧等情绪。语言学家Ellis和Arnold都对焦虑做过阐述。他们认为,他们认为, 课堂上出现焦虑会产生不利影响。学生会因焦虑而紧张, 造成课堂表现差, 过分担心能耗费学生本来可以用于记忆和思考的精力。事实上,适当的焦虑能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紧张和害怕,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效率降低,而这又导致更进一步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除极个别同学),大都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再来上大学英语课之前,就对这门课充满了恐惧,怕自己学不好,怕老师提问,怕考试不过,以至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畏首畏尾,不敢表达自己,考试之前也充满焦虑,更不敢用英语与别人交流。这就对整个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要求。首先,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由易到难。第二,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第三,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第四,教师在课后要多与学生交流,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3. 态度

态度包括认知部分( 对某一事物的信念) 、情感部分( 对某一事物的好恶程度) 、意动部分( 对某一事物的行动意向和实际行动)。 外语学习的态度主要是指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认识以及情感因素在学习上的倾向。(张兴培,2011:101)。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态度是否端正,无疑会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根据20世纪中期语言学家Gardner和Lambert的研究,态度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目标语及目标语者的态度;对目标语相关事务的态度;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一般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多介绍英语和说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学生对这些国家和人民感兴趣,进而喜欢上这门语言。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充分的信任和热爱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很重要的。

4. 性格

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而两种不同性格的外语的习得过程和结果都不尽相同。外向型性格的人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喜欢听说,能积极参与交际活动并寻求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但不容易静下心来钻研更深层次的东西。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 可能在语法、翻译、阅读理解方面钻研更深" (朱纯:1994)。但是由于不爱表达和害怕出错,或者锻炼的机会要少一些。艺术类的学生大多是外向型,勇于表现自己,爱说爱做,反对老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英语演讲等活动以及给学生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关键词:民族器乐 教学 实践 科研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先后开设了民族器乐演奏专业,这标志着民族器乐由以前的自然传承模式向学院式专业教育转型,由基础教育层次进入大学、研究生教育层次,一个崭新的民族器乐教育格局逐渐形成。长期以来,在一代又一代民族音乐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下,民族器乐专业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丰富成果,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音乐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情况下,认真总结和研究民族器乐专业教育中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特点

目前,各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专业性音乐学院附中与综合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二是非专业性全日制高中艺术特长班的毕业生。笼统来讲,这些学生在学习和思想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知识。大学阶段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年龄一般在18至22周岁,生理上逐渐成熟,智力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展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思辨水平大幅度提高,适应能力、承受能力、选择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明显增强,这对他们认真完成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2.充满自信,专业水平较高。初进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中等艺术教育基础,皆是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与优胜者,自豪感与荣誉感强,这为他们4年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饱含自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能够保证演出过程中高水平的发挥,展示自己的专业才华,这也是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普遍的特点。3.独立自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民族器乐专业教学大都采取一对一专业教学,体现在大学阶段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往往相对比较独立和自主,这是伴随着教育阶段的连续性和学生成长阶段的连续性所必然出现的。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未来的挑战和理想充满希望,这对其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益处很多。4.视野局限,文化底蕴不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受专业限制,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偏重于专业艺术的学习而忽视科学文化的学习,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关心不够、文化底蕴缺乏的现象,这影响了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提升,也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二、加强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特色培养

在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中,专业教学是基础,是不容忽视和放松的。长期以来,各艺术院校在民族器乐的专业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突出个体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特色是其重点。

民族器乐专业教学过程多采用一对一教学方式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讲授、示范与单独辅导相结合,独立性较强,且不同的器乐、流派、不同的教师传承方式不同,教学的内容与重点也不一样,各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似中国传统手工艺传袭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是艺术教育普遍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在民族器乐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专业教师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教学,涵盖对教与学,即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形成积极的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也在其中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成长。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实践环节的确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的改革创新方面。

不同艺术院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各有特色,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都有民族器乐专业,各有优点,特色不一。鉴于师资力量的不同,各校的民族器乐专业都有自身的保留曲目、所属艺术流派的曲目、教师所擅长演奏的保留曲目等。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具有特色的曲目纳入教案编写、教法研究中,并在演奏技法训练和艺术风格把握等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从而凸显自己的教学特征,形成和保持民族器乐专业在不同艺术院校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比如,笔者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在教学上加入了许多戏曲元素,具有浓郁的戏曲风格,这也是一种特色的体现。

在民族器乐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相互依存。民族器乐教学的过程与培养的目的贯穿于艺术实践与创作的全过程,由于教学个性化模式所限,除基础课之外,学生所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区别于一般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同样也是艺术教育的规律。民族器乐教学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注重技艺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技能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使其与理、农、医、管等学科相比,除了都有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性以外,还带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针对性和特色优势尤为重要。

三、强化艺术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艺术院校的学生时刻不能与艺术实践相分离,部分艺术院校专门设立艺术实践周和实践月,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艺术实践,这对学生的培养是一种重视和实践探索,是其他普通大学学生培养所不具备的。可以说,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与方式之一,也是民族器乐专业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对民族器乐专业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进一步开展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科研与创作的依据,并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在民族器乐专业的整体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实践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舞台艺术实践中的专业演奏,二是观摩考试的专业演奏,三是教师检课时学生在课堂所做的专业演奏以及合奏、重奏、伴奏等演奏形式。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要重视学生表演心理的锻炼,应凭借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演奏心理设计、演奏心理训练、演奏心理控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音乐表演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善于运用到自己的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为创造生动、深刻、完美的音乐表演艺术形象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回课时的演奏状态和音乐表现,随时对学生的音乐表现给予针对性指导,从而使其建立正确的演奏理念,设计适宜的音乐演奏表现,并养成演奏习惯,使学生演奏的声音形象与视觉形象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此外,要格外重视民族器乐学生艺术实践的舞台表演。目前,我国民族器乐专业表演形式主要采取音乐会形式,其中包括独奏及合奏等。从一定意义上讲,音乐会形式具有现场感,容易引起演奏者的高度重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演奏热情和事业心等,这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实践使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让他们亲身参与音乐的展示与创作,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艺术表演的舞台和进行创作思维训练,有利于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和团结协作、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四、以科研进一步促进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过程

在艺术院校,教育教学、艺术实践、科研创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器乐专业也不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到民族器乐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实践与科研创作的关系,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实践和科研的关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做到教学与实践、科学研究共促进,同进步。

作为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关注科研、用心科研、主动科研,做出更大成绩。在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科研因素,逐步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调动学生的科研潜能,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举例来说,民族器乐专业方向的科研主要包括专业的发展方向、教学法、演奏法、发展史、艺术流派、历史作用、代表人物、作品分析、艺术特点、演奏风格、教材编写、课程研究、比较研究、论文写作专题研究等,有大量的专业学术研讨命题亟待开发和深化。在教学的同时,专业教师可以尝试将丰富的教学经验、优异的教学成果及音乐作品转化成新的科研成果,然后将科研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灵感和感悟回归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添加新的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在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学是基础,实践是途径,科研是推动力,只有将这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互为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器乐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更多民族器乐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春哲.琵琶演奏专业的高端教学[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4).

[2]周达疆.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

篇5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体育模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变革,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地处江南水乡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多雨天气”,“工学交替”等新问题,如何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构建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正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全新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1.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的分析

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体育论文,一年四季分明且雨水不断,空气湿润,雨

热同季,降水充沛;属东亚季风气候带,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十一月下旬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于10℃,五月下旬于九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高于22℃论文提纲格式。初春三月仍受强冷空气影响,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显增多,常有阴雨天气,持久低温阴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较少,天气相对晴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以台风暴雨降水为主;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活动频繁,气温下降,降水显著减少,多晴朗天气,白天温度高;冷得早的年份体育论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气温可降到4℃以下;12月初冬天气干冷,雨雪较少;整个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6℃。

1.2气候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气候因素有气温、阴雨、台风、日照等多种,其中气温和雨天是最主要的因素。

湖州地区常年雨天统计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年雨天最少的月份在11、12月份,而次年3、4月份2个月的雨天相对较多基本达到50%的比例,9月新生入学学期雨天要明显少于次年第二学期。以一个自然学年(两个学期)9个月的教学周期计算:平均雨天累计达108天,占到总上课总数270天的40 %。开展室外体育教学的天数仅仅只有162天,而雨天安排在室内开展体育教学的天数为108天,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以室外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对我院开展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及影响因素

2.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崇德尚能”的校训,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绳,充分体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厚、技湛、商慧”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产学合作”、“三层对接”、“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职业综合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以“应用”为导向,强化与实践教学的整合体育论文,以职业岗位和专业方向范围设置灵活多样的岗位课程。

2.2停课实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体育课开设情况:前三学期为必修课(含分班选项教学),第四学期为公选课。这样因新生入学以停课军训为主的国防教育和以停课进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对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提纲格式。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停课实践概况

 

专业名称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含军训2周)

文管类 3 1 2 6

土建类 3 2 3 3

经济类 2 2 2 2

设计类 3 3 3 3

工管类 6 2 2 5

篇6

1. 游戏与艺术

艺术是非常复杂实在的,正是游戏这种启蒙式的行为,让艺术具象化,历史又让其抽象化。游戏是欲望,智慧和技术的统一。游戏的发展和演变让艺术产生了许多分支,并且在分支的基础上大放异彩。追究其根本,游戏是人类自我天性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这也是艺术的最终目标。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人类艺术的起源之一就有游戏说。

游戏同艺术无论是在起源、形式、内容上都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具有渗透行和互通性,二者随时都可能相互转化,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斯托洛维奇也说到,各种幼儿艺术创作都表现出艺术的游戏根源。幼儿的许多活动都常常不自觉地转化为一种游戏活动进而生发出艺术活动来,学前儿童从事的各种艺术活动很多都是以游戏的方式存在的。艺术与游戏往往以一种复合的型态构成儿童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往往就是艺术,艺术往往就是游戏”。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

2、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篇7

关键词:艺术; 形式; 心灵

一、艺术的产生

“啊,人类,只有你有艺术!”――席勒

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是由神依据神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于是区别着动物,具有着区别动物性的理性。上帝赋予人以自由的意志,或者选择服从上帝,或者选择堕入地狱,于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各种“完善”与“缺失”,显现着一个感性的世界。一种情感,往往是感性与理性相融的产物,当诉诸于“形式”的时候,就产生了属人的艺术!

而在中国的历史中,同样赋予了人很高的地位。老子曾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如果把中国的天的地位与西方上帝的地位一致,那么人是自己的主人,在儒家思想中,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人。所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管文化与西方有多么大的区别,情感所给予的形式,一幅画,一首诗或者一首歌,其中蕴含的都是人的深层的“意境”。形式中的内涵依据着天的意志,更是人的精神的自由驰骋。艺术是属人的,属人的精神的!

二、艺术的价值

当今的中国社会,沉浸在竞争,追求效率的“物质性”时代,于是教育成了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工具”。而艺术教育则成了累赘,这是当今大学教育之前的普遍现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有必要明白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它的价值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想艺术终究是伴随于文化的。追寻艺术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文明的源头。对于艺术的起源,总说纷纭,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个体的结合,所以艺术由个体的创造共时于共同体在特定环境下总的反应呈现出普遍中的复杂,艺术的起源问题的模糊性正反应了艺术价值的多样性。

作为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洞穴壁画,正反应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终于摆脱了纯粹的动物意识,使动物成为一种关照对象,而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分离了出来,艺术的任务仅仅在于使这幻想空间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人类进化中,人逐渐地使自己摆脱动物性,升华人之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精神化的力量促使那份幻想空间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意义,绝不是空洞的抽象或矫作的形式。

关于艺术的起源,在朱狄老师的《艺术的起源》中概括为七种主要的观点,但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为了生存而思考所慢慢形成的,另一类是由生存中的情感思想的交流的具体抽象而来,总之具有进化论的线索。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的出现少不了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也正因为这样,才使人更具有人的本质,或者可以说是如何成人!

当人类具有很多欲望的时候,就不会再安分地守着不作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创造力改变自然界满足生存,可是心灵的空虚却与日俱增,认识的增加也带来了迷茫的扩大。可是总存在着协调,像是上帝架设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秤砣,或许这秤砣可以总结为艺术。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可有可无,毫无意义,因为它并不是真实地显现,甚至在创造虚假,可是它既然能持续到现在,并不断向未来敞开,说明它具有持续的人性意义。黑格尔说“艺术的使命在于使意识能和现实相协调”,心灵有的时候总是不堪现实的重负,我们需要发泄,但不仅仅是诉诸于暴力那么简单,人趋向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反映心灵。当找到了某种道路后,习惯着,熟练的技艺使形式更有精神性。抽象与具体的融合让人能够在物质的世界里不会迷失方向,上帝的指引在意志,意志在形式中折射,折射入人心,无论是形式的直接参与者,还是借鉴者,艺术的价值回归于人而显现!

三、 发挥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也在经历着变异。一个时代有着它独特的底蕴,直接间接地促成了艺术形式的发展。可是一件艺术品可以不是美的,却必须是能够感动人的心灵的,否则一件现实意义上没有意义的艺术品如何存在?如何感动人,或许正如里德在他的《艺术的真谛》所说“形式不等于整个艺术品,它还需要内容”。概念可以是真理,但远远达不到感人的程度,只有真正地读到了其中的内容,我们才能从直接领悟,从直接的感觉中体会到深层的精神含义。人间,上帝,两者间如果说存在着一架桥梁,那么它的本身即是内容,连接的意义,存在的方式即是形式。当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感觉到它的“不完善”,鉴于技术与技艺的共同努力,艺术真正反映得应是其中的“整一性”与“和谐”。就像里德所总结的“艺术满足我们的审美美感,而这要求我们具备一种对存在于诸形式关系中的整一性或和谐的感知能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艺术具备的对人的心灵感动净化的作用,而艺术教育对于个人,对于社会都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一个因经历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发展的当今社会具有相当的功效。

一件物品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增加的是历史性,或许还会被历史遗弃,而一件艺术品却能在历史中不断感动,即使个体的灭亡,形式的印迹仍然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哲学不是写给当代人的,艺术却是对今日的描述,可是那份感动不会轻易地消失,伴随着文明,留恋,继续……

在石朝颖的《艺术教育的终极关怀在哪里》,他总结到“艺术教育的终极关怀就是使我们保持一种人与大自然之直接而真实的关系,而不是我们今日工商科技城市文明的冷漠或所谓的疏离”。人类与大自然之间最完善的即是两者间的整一性和和谐,并不是回归自然,而是保持心里最深层的原初澄明,由内至外地显现,感性的感动,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安慰,才能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开放纯洁的花朵。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拾艺术的价值,真正地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按《辞海》的解释,舞蹈属于艺术的一种,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表情。舞蹈是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就用姿态、动作来传达信息,进行情感、思想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关于舞蹈的起源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神授、宗教巫术、、宗教巫术、游戏、劳动等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神授说是最早的关于舞蹈起源的学说,它把舞蹈的起源归于神的恩赐或传授。模仿说认为舞蹈是通过观察、模仿动物动作、行为以及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而产生的。游戏说认为舞蹈是由于人精力过剩,游戏而产生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的“劳动说”认为舞蹈是伴随生产劳动产生的。劳动使人有了健美的形体,而且劳动中的动作蕴蓄着力和美,是舞蹈技巧的源泉。上古时代,伴随着生产劳动舞蹈产生了,而且用来交流思想、感情。原始部落里,打猎和战争都是部落一起行动,这决定了原始舞蹈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出现了图腾。庆贺或祷告时对着图腾跳舞,就出现了图腾舞蹈。

到了奴隶社会,图腾崇拜和巫术迷信结合出现了巫舞。尽管图腾崇拜和巫术都是原始的,但他们的活动形式和性质都不同。当时人们将图腾当成偶像,而将巫师看成人神间的角色。图腾舞蹈是集体舞蹈,而巫舞是巫师个人的表演。巫术中的歌和舞只是用来制造神秘气氛的手段,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

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在汉魏和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主要用于祭祖和宴饮助兴场合。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是在 17 世纪后,根据宫廷舞蹈的特点并吸收了一些民间的舞蹈,加以改编成为了以社交娱乐性质为主的舞蹈形式。20 世纪初的西方,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现代舞兴起了。后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衍生出了很多舞蹈派别。现代舞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表演体系及理论体系。民间舞蹈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一条永不枯竭的舞蹈源泉。

第二节体育表演项目概述

体育是以身体素质练习为基本要求,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表演项目是以舞蹈、音乐、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

体育萌发于原始社会早期,经多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但长期以来,关于体育起源问题存在着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是“劳动说”。该学说认为体育起源于劳动,学者们倾向于这种观点。由于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动是体育起源的主要源头和最初动力。

体育往往是战争年代训练士兵的内容,这也促使了体育的最终形成,但也非主源头。体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宗教巫术和战争等都成为了促使体育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动力。

人类为了捕食野兽,防止其侵袭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最原始的身体活动技能如奔跑,跳跃,攀爬和投射等。距今 3000 到 5000 万年前,人们意识到要想猎取到更多的野兽,必须有更好的身体素质,所以人们逐渐将劳动教育和身体素质锻炼分开。考古学者研究发现,这时的人们开始进行长跑、投掷、立定跳远等训练活动,学者们称作“身体锻炼发展阶段”。

随着娱乐活动和身体锻炼的发展,各种生活能力及身体素质提高了。后来又用分胜负的比赛方式进行娱乐,最初的“竞技体育”就诞生了,这是原始体育第二次质的飞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原始赛会的出现是原始体育最后一次质的飞跃。随着社会进步,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一些着名的赛会中心。原始体育就这样经历了萌芽期、身体锻炼、竞技、祭祀运动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体育最终形成了。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在体育与艺术的不断融合下,衍生出了富观赏及艺术性的体育活动,形式上以力量、技巧、功夫等为主,内容上是不具有对抗性,旨在以传播体育文化为目的。体育表演项目主要有:艺术体操、自由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武术等。

第二章舞蹈与体育表演项目的比较

第一节舞蹈与体育表演项目的相同点

舞蹈和体育都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一种身体艺术,也均是表达身体语言的基本形式。舞蹈是通过舞者的训练、编排及有组织的肢体动作、造型在音乐的伴奏下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的生理机能、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教育、力学原理及其有效运用。

舞蹈及体育都贯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并同为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因为舞蹈和体育都是身体艺术,因此两者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通过肢体运动来表现的形式。再者,不管是体育还是舞蹈,人们的目的或宗旨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传达某种事物以及感情。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某种需要,于是乎就衍生出了舞蹈与体育这样两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身体运动,两者各有各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通过互相借鉴、吸取的方式使彼此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节舞蹈与体育表演项目的不同点

舞蹈和体育既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即使关系再怎么错综复杂,彼此之间也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两种艺术项目之间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舞蹈是艺术表演,体育的主旨是强身健体。以肢体运动为主的体育可通过做各种各样的训练项目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舞蹈却有所不同,虽然也是以肢体动作为主,但是舞蹈的重点是其动作传递出的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不同的动作,传递出特定的情绪、情感,因此,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精神活动。

篇9

关键词:艺术观念;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1 小学音乐教育形式与内涵的分析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大致为:①教育性。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素质教育。②审美性与创造性。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③实践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通过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④愉悦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健康、高雅的艺术会使生理愉悦升华为审美愉悦,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2 阻碍小学音乐教育的因素分析

2.1 教育理念因素

我们有很多教师在音乐课上,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2.2 缺乏音乐教育的前瞻性与发展性

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2.3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2.4 小学音乐教育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滞后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小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3 回溯音乐教育的本源,回归艺术观念本质

3.1 发展就是创新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奥尔夫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向原则是即兴原则。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中小学生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中小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奥尔夫教学明确提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

3.2 要恢复音乐教育的本来面貌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国外的操作模式,以便得到预想中的效果。有学者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而音乐则是出现最早的艺术。音乐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存、生产与情感交流的需要,人类借助情感的力量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意志。

3.3 艺术教育是终身教育

从适应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来看,只有当人们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爱好,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4 总结

在音乐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小学的音乐教育更被给予更多的希望,它不仅是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整个综合素养的一个翘板。虽然在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前提下,小学音乐教育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回首历史和西方一些国家比较, 中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任重道远,因此,要不断改变固有的陈旧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活跃的思想,在保持中国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点外,还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学习,把原来死板的学音乐变为会音乐。当然,中国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单凭老师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音乐科研水平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多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建立一套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形成我们独有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以不断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鄢艳.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趋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二胡教学 传统 现代

二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优胜劣汰的残酷环境能够流传至今,足以见得二胡强大的生命力和受众群体。传统音乐有多方面原因影响,传承沿袭较为困难,而且在传承中易发生变化。二胡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为了继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应将二胡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传统的二胡教育

传统二胡教育也是最基本的二胡教育。基本上由老师单独指导,一对一教学,或者作为兴趣培养艺术普及一个老师教多个学生。从识谱开始,有老师带领,学生都是从对老师的模仿开始接受二胡的教育。时至今日,许多二胡学生从小都是这样学胡的。但是,这样的民间教学或许只是让学生模仿二胡演奏,很少有老师会系统地介绍二胡的起源、发展、二胡的表现力艺术性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进音乐学院艺术表演专业或者其他音乐专业才能听到的专业知识,我们基本上遵循着先技术后理论的教学模式。

先技术后理论的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某种方面上确实大大提高了二胡演奏者的水平。但有些情况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就是现在学了十几年二胡的学生,说不清二胡的起源,讲不出老一代二胡艺术家的曲风,不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环境,甚至会把作品和作者搞混。试问这样学习了十几年的二胡都学到了什么?只会演奏学来的曲子,不懂曲子背后的深意,又怎么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这样的演奏有怎么成为真正的演奏。这种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民间二胡教学,就算是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恐怕谁都难逃干系。

二、现代二胡教育

现代二胡教育基本上属于中高等学校进行的艺术教育,民间老师授课暂不赘述。在进入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二胡教育,基本上理论、历史方面的知识是从头学起的。学校会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从头讲述二胡的发展历史,同时介绍名家名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理论教学是必要的,至少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器乐,不至于最后连自己演奏的都是什么都讲不清。

但是,进入高校以后的二胡教学又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指导,美育教育,对实践教学要求有所降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转移到冗沉的理论学习,理论考试,忽略了二胡本身的实践练习。可以说理论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但是只有理论,不做示范的教学,没有实践的检验,学生依旧无法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所以,在二胡的高等教育阶段,还要更多的加强实践教学。

三、传统现代相结合的二胡教育

基于上述关于传统与现代二胡教育的叙述,从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二胡教育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二胡基础学习阶段,指导老师不应该认为理论学习是以后正规教育的事情,只重演奏技术的培养提高,不涉猎二胡艺术知识的学习。高校的老师也不能把实践学习当做入学考试之前的事情,任由学生在二胡演奏技巧上自由发展,一味地灌输艺术修养艺术知识。虽然这是二胡学习必经的两个阶段,但是不能让两个阶段严重脱节。如果两个阶段的教学严重脱节,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教育不能相辅相成,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疲于应付,最终培养出来的是演奏的高手,而非二胡艺术家。

世界上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这种形态又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中国传统艺术——二胡,是我们华夏大地炎黄子孙从祖祖辈辈的传承中留下的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形态和个性。在中西文化交接与碰撞的社会环境中,二胡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不应区分为进步或者落后的两个对立观念,而是相辅相成,关联发展的一个整体。这些文化史观,学术思想,实际上在二胡艺术发展的今天,在传承、发展、创作上提出了极其深刻的思考。

二胡,这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酷似人声的优美音色和气韵,在中国有着普遍的群众基础,是赋予气质和韵味的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为了让二胡可以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我们必须重视二胡的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注入现代教学,在现代教学中不忘传统教学,踏实地走好二胡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