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论文选题、收集资料、设计提纲、选择案例、逻辑论证及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科学、综合、系统的工作。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通过确定选题,能够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也决定着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到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误区
(一)缺乏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是学生是否通过答辩的关键,但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是将一些已有定论的论题进行翻新,根本没有进行理论创新,毕业沦为依然是传达一些已经存在的结论性意见。这样的选题缺乏创新性,根本没有学术价值,丧失了毕业论文创作的意义[1]。
(二)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是不能围绕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而是将论文难易作为考虑的重点,这样会造成学生以侥幸心理“打球”,或者是直接偏离本专业。
(三)选题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单一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增加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度。研究过于宏观的选题对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宏观选题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容易凑数字,这样大大降低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很多通过答辩的。部门学生不懂理论创新,一味的照搬参考文献的选题及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论文选题及指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由于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论文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除了招聘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指导工作[2]。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对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兼职教师尽快投入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学校也可以聘请博物馆、图画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论文选题讲座,为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二)选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毕业论文最关键的就是选题,选题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随便选择一个题目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学生一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检索,然后确定最终的题目。要建立在对某一项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与兴趣进行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向指导教师请教自己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论文的初步构思。需要注意的是论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这样显著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缩短论文完成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选题的直接认识,使得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阅读,从而发现信息的独特性,再根据自身思维的特点进行写作方向的寻找,进而确定论题,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指导教师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会显著降低论文的指导效果,学校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向学生进行选题的提供,将自己在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数量增多的学生,选题要准确,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家席.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51-154.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特点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中文专业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作家以及诗人,但是这些职业俨然已经与当前的时代需求发生脱节,没有较多的应用性特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也出现了一些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在应用性方面上仍有待提高。尤其是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甚至不知道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能够从事什么职业,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相较于其他工科专业持续走向了低迷。如果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来看,就能够发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实践性相关知识相连甚少,普遍是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语言、对文学、对汉语的分析与应用上,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上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与时代需求相脱轨。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特点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十分有必要。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从而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是现如今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俨然已经成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素。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进而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社会的素质发展,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已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那些诗歌、古文等让广大人民群众望而生畏的东西,更涉及普通大众也能够领悟,也有需求的人文文化、语言表达艺术、品位趣谈之中。例如,在新闻、广告、演说、说明等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在社会中的应用极为广泛,而提高其应用性的范围也极为广泛,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具体来讲,根据汉语言文学其本身的实质性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其自身拥有可用性。这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种类多样,所以也能够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不同需求,对雅趣者而言可以提供他们喜欢的诗歌与散文,对于庸常者而言则可以提供影视、广告以及一些笑谈,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思维的表现。同时,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成熟性,也决定了其自身拥有易用性。这是因为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雄厚的语言理论基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汉语言文学往往是与整个民族同在,它记录着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情感以及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也具备人类的易用性。
4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具体方法
人类获取知识的根本目的与根本动力都源自于应用,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意义,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第一,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制的优化改革。要想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浓郁的文学性质变成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使汉语言文学彻底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就必须要从整个学科体系的优化改革入手,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要以就业的观点对学科课程设置进行指导与改革,要求所学知识必须具有实用性,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其次,要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进行改革,要侧重于对学生汉语语言文学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将学生的考核成绩重点放在实际能力考核上,并辅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同时要改变以往对学生汉语语言文学能力只单单以写作为评判标准的考核模式,而是应该将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统统算入考核范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进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后,对现有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精简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强化汉语言文学核心教学内容,为汉语言文学增设全新的应用性课程,加设协作、交际礼仪等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学技能,促进其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发展。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就必须做好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实用内容,而恰恰这四个方面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用性的主要体现方面。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流畅的阅读能力,娴熟的写作能力,优秀的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有计划的引导并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掌握阅读能力,从而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在文字的细嚼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瑰丽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根本目的所在。同时,这也对帮助汉语言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就业中展现出专业优势,克服目前许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眼高手低而被淘汰的困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多开展各项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模拟实际的招聘会场,对学生的交际口才进行锻炼,指导学生如何在面试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学生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口才能力。这是因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口才,不仅仅是说明这个人能说会道,更是因为在短暂的交流过程中,更能够体现出这个人的综合素质,使用人单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应聘者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是获取应聘者能力信息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文学教师可以通过招聘活动的开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再一次的完善与优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拓展知识面、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发展。
5结语
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入手展开探讨,阐述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具体办法,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者、研究者、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教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全新的思路,从而能够让汉语言文学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更好地与时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罗义华.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措施[J].科技展望,2016,(33):184-185.
[2]刘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30):129-130.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是我国大学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迅速,不仅普遍开设于本专科师范类院校,而且在一些综合类大学甚至理工类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此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人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本科扩招导致专业人数过多,另一方面在于专业分工更细,原本依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秘书学、新闻学等也相继成为了独立的专业,就业市场的蛋糕越切越小。面对当前市场的需求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作为三本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课程体系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课程体系重构的新思路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近年来,随着独立院校在改革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成为我国独立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定位。然而,对于一个以强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强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将其纳入传统的应用型的行列未免显得有些牵强。然而,当我们重新去思考“应用性”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应用性”不仅是指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还应该指为社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文工作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应用型不仅是指为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指为社会带来的人文价值。
2.对“就业市场”的观察
在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另一方面走进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的指导意见。据就业生的反馈结果(有效问卷108份)显示,我校毕业生毕业后集中于企事业单位办公文秘14%、民营和中小型企业文职26%、中小学教育的占15%、宣传18%、培训机构15%、其它12%。针对“毕业生建议母校开设的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这一问题,许多毕业生都建议加强在校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训练、开设礼仪课程、言语交际课程等。用人单位则建议强化学生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课程体系重构的新框架
在新的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固有的人文性仍然是不可缺失的。它是专业的血脉,也是专业的灵魂。但同时,课程体系也要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1.知识方面
本专业以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设为语言类核心课程;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设为文学类核心课程。
2.能力方面
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学批评能力、中学语言教学能力、办公文秘能力、新闻传播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素质方面
学生除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良好道德素养、健康的心态走向工作岗位。
三.课程体系重构的新目标
1.培养目标上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学术研究人才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而这一培养目标显然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结合民办院校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培养目标上进行了改革,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使学生能娴熟地运用本族语和外语,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既能熟练地写作各类文体,又能懂得编辑、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与网络传播有机地结合,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上
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提出“平台”+“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平台。在专业拓展基础上建构三大方向模块:教育教学模块、文秘文员模块、新闻传播模块。
3.实践教学上
在校内实践中,我们对写作类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扩展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如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采访笔、投影仪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办公室常用软件使用技能,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等。
在校外实习中,我们在中小学校、报社、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重构的新特色
1.注重应用性
本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性,更加注重为企业培养多能的应用型中文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树立“基础为专业服务,专业为行业服务”理念,淡化课程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突出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人文性将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始终。在课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人文素养、先进的道德。
3.强调实践性
本课程体系的重构加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洪芳.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考―以燕山大学为例.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李建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科教文汇,2013(4)
3.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社会人才有更多的要求,同时对个体的要求也更全面,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对高素质的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提高专业应用性,为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发展至今,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中文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高学识人才、知识分子、作家、诗人。然而这些职业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逐渐不被重视,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上世纪开始已经出现了很多应用性,其中衍生出如新闻传播学、对外汉语、文秘礼仪等专业。从近年的就业率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也说明了在这个专业的应用性上有必要提高和改变。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这个专业中涉及到实践性的知识很少,在教学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对汉语、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分析和应用,比较看重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在涉及实践内容时,就连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学研究上的老师,也无从下手教起。综上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差是有理可据的。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分析
(一)对写作能力的锻炼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本就看重文学的培养,因此本就有对文学写作的训练,且有相关的理论课。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学习者提供的《写作学》也有理论上的支持和格式规范的标准。还有一门从深层次上总结规律的《文学概论》,这两门学科相结合,作为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使写作运用得到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文学性质相对而言更强,这是一种专业性质的体现。
(二)了解语言文字的规律
不仅在文学写作方面颇有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上也非常有帮助,对语言文字能力培养锻炼,从而可以对语言的规律总结,相对看来这是比较实用的部分。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是落实到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例如在南方地区,就有卷舌平舌分不清楚的情况。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语言的规律,从而纠正读音,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都是学科的基本要求,例如对语言音律、文学理解、美学理论等,都有着学科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它的应用性基本都是自身学术的延伸,它的实际运用和使用者自身对理论的理解程度成正比。
(三)帮助文学理解
在文学理解上,汉语言文学在美学知道基础上,进行指导和解读,这也是它的一个应用性体现。在结构上,汉语言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拥有了很高的理解力,可以对作品进行更深层的理解分析,没有读过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读,这是非专业人士达不到的高度。读书只是文学阅读,却不是文学理解,文学阅读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文学理解才是文字表皮之下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这需要有专业知识作支撑。
三、提高汉语言专业应用性的必要和方法
(一)必要性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结合现实需求来看,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迎合社会主流,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语言分析理解能力的人,因此为迎合社会人才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提高应用性,培养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社会需要以及学校重视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学习中,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达到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中,汉语言文字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工具的运用,这也决定了汉语言专业的易用性。并且就目前的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是本质的体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
(二)实践方法
着眼今后的教育实践工作,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制完善,及时引进更新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教师的教授内容,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而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课堂的教育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应用性应发展其他的教育方式,尽量摒弃老套的照本宣科,灵活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语言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优秀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差的原因,针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相互进行教学实践引导,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不仅是教师和教育的职责,应当为之共同努力的还有学生。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受益者包括学生在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基础上,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能力,才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学校的资源,适时地运用方法来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08):234-235.
[2]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7(12):283.
[3]马腾.试论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5):94.
篇5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2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呼唤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合新课改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师队伍来有效支撑其稳步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语文师资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新课程能否持续、稳步推进,因而应探讨新课改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问题,促进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面向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满足新课改对新型语文师资的需要。
1新课程改革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提出新要求
为适应新课改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语文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新的梳理和规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须着力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第一,教学目标上要进一步凸显“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语文新课标的使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素养等都有了较以往更高的要求。当前,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基于升本教育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符合课程教学的当代走向,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色之一,因此这也直接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亦应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凸显“三维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为新课程改革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新型语文专任教师。第二,课程结构应走向复合多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成为语文学科的“传授者”,更应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反思者,多重性的角色要求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综合多样的业务基础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须对其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第三,教学内容应面向生活。生活化教学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应然抉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着力从教学内容、课程构建、教材制定等各个方面走向生活化,这不仅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顺应新时期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应从知识化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进一步生活化,使得语文教学真正以生活为依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应持续向生活化靠拢,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走向岗位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奠定坚实基础。第四,教学实施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实施应从以往的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消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给予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对话教学,这就需要高校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生具有现代学生观、师生观等教育理念,以便其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第五,教学评价应凸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应切实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评判等“工具”的倾向,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扭转评价理念,建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树立现代评价理念,这对于其今后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无疑是有好处的。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距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比较远,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贯彻“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态度、价值观有意无意地作为迎合外界评价的工具,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变相了的知识教学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不少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公务写作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的考察,但是学生在学习完《公务写作》这门课程后依然不会写作各种公文,这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第二,课程结构合理性缺失,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整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精选教材,建立面向现代新型语文教师培养的新的课程结构,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依然以传统知识性课程为主,各种实践性课程、选修课程依然相对不足,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进展缓慢;在课程内容上,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编制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新课程发展的现实要求,这种脱离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受挫,同时也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实施漠视学生主体性,教学评价仍以甄别和选拔为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开始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但是总体而言,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未能有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还未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教学评价方面,仍然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对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根本性的功能还未能给予真正的重视。
3新课程背景下改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今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应积极面向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积极转变,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及角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师观念的陈旧落后。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必须要督促教师加强立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教师自身也应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转变,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为教师观念转变及角色转化提供政策及制度支持,如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及语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多样手段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真正落实,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需要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在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如写作技能、表达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结构方面,应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实际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为主线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力度,培养新时期复合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第三,教学实施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本体功能。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综合使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挖掘和补充一定的乡土教材和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评价观念,实现评价功能的根本性转移,重点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总之,新课程的发展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从教师素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自身乃至传统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去进行积极调试,着力改善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的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作者:智宇红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2]孟伟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浅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107.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01-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可谓是历史久远,是真正属于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专业之一,在人们口中它是文科的“万能专业”,因为在人类社会领域的毕业后工作很多,以前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社会慢慢的一直在多元化发展,如何改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应用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经之路是弥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训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新的系统和组件的应用缺乏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的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词汇,句法研究语文,古诗文鉴赏,小说和大量的文学作品,熟悉的编辑出版学的基础知识的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是不实际的科学专业,不像医药,建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没有针对性的金融专业的那么强,就其自身而言是更具有的是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使其在应用性上并不占优势。汉语言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中国的精神财富可以生存,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所以传承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汉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作用以及其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这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一项使命。从这个层面上,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容,更是人类文化的理解,这个专业,承担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一个将继承的责任和意识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一是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定位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的原因是由于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必须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人才规格,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准确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对专业进行更细的划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口语能力,但也知道如何编辑和制作,以语言通信,图像通信与网络通信的掌握。二是大学自身的特性。全面性、师范院校,他们培养的方向应该是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字性工作更有针对性,拥有专业的编辑与新闻编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依据社会需求的特性对汉语言专业课程合理的划分区域,改变守旧单一的固定模式,从本源开始改变,面向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课程的设置是不是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所以在教学内容这方面问题上,必须做到最好。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这个视角,在课程设置之初就应考虑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让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把握语言文字,原因是它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结合一些调查和统计分析,下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其宗旨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的科学合理,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
1.基础课程
我们可以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例如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发展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用以及演讲与口才等诸多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
增加语言教育教学课程,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语言方面课件,汉语教学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汉语研究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为了让学生有从事教学和语言教育研究语言的能力。
2.提升课程
主要的促进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可以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功能词的研究,文献学,音韵学,语言学,逻辑,汉语语法史,中国语言学史,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明清小说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影视艺术欣赏散文的艺术,中国,外国文学等课程。
3.专业教学方法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就暴露了多媒体设备缺乏,教学常用的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教师讲课激情无法调动大家等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参与没有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一项重要工具。打破陈旧,需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只有,体现较强的实践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岗位就业,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写作和说三个方面,我们也应该尊重说教传授知识,解决疑虑的思路,把在传统文化中推到德育的教学水平上来。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要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做到学习本专业专、精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真正的与时代相适应。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
篇9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高职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缺乏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研究。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给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弊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些理论的教学课堂,学生往往会因枯燥的课堂内容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2.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不合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创建经济实用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课程内部的要素结合很不合理。这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无法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和知识水平,无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课程教学的理念模糊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注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理念,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意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培养方向,无法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
三、结语
篇10
语文教育是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语文教育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汉语言文学要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就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很大,而且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反映我国历史和文化语言传统的同时,也可以将一个民族的气质风貌展现出来,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文学是人类的财富,汉语言文学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起来。汉语言本身就是一门我国特有的专业,这门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的从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衡量教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实用性,而是通过人文观念等展现的,不能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
2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关系
2.1教学目标相同:
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保证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就是汉语言文学,两者在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致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
2.2表达形式不同: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语言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对事物的看法分析,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波动。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则主要体现在可以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虽说两者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但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2.3专业性的差异: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比语文教学更加专业,一般情况下,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加深自身的文学知识,发自内心的原因学习,和汉语之间培养深厚的感情;语文教学相比就简单的多,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说两者专业性之间存在着差异。
3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3.1实践能力衔接薄弱: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语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有些忽视,这造成的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学生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践上的经验却几乎是空白的;有些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汉语言文学实践的重要性却几乎不谈,这就造成课堂上只进行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长此以往,对课堂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这也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2教学缺乏针对性:
汉语言文学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却没有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完全领会,这就造成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与现实情况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发展以及课改的需求。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阶段的变化,结合教学情况,在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促进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衔接的措施
4.1做好人文素养培养: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做好人文素养的教育,促使专业学生身上具备人文色彩。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老师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关心和关怀,了解学生的思想处境以及情感波动,从这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人格;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及任务;与此同时,完善汉语言体系可以做好文化传承。
4.2注重实践能力对接:
要想更好的将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融合,就必须和现如今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分析已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做好两者融合的工作。要想将两者完美的融合起来,就需要找到两者的相同点,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都是围绕汉语言文学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融入实践知识,就必须了解两者共有的知识和理论,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实践潜力。
4.3加强技术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有很多高校采取了远程教学的方式,这样把现代科学技术和课程完美的结合起来。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拥有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品尝创作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分析能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