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资源压力,灰色关联分析
作为国家的首都和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特大城市,北京的城市化步伐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止2008年,北京的城市化率已达到93.10%,接近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目标(张文茂,苏慧,2009)。然而,北京同样是资源十分短缺的城市,其水资源承载能力仅为1218万人,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土地面积0.152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平原区仅占市域面积的1/3,可供城市建设的后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能源资源极为有限,本地自供能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60%的成品油均需要从外地调入(陈剑,马晓红等杂志网,2005)。随着近年来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城市建设和城市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如何协调缓解城市资源压力与加快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成为北京市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引入城市资源压力指数,对北京市1998-2008年11年间的城市资源压力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试图藉此衡量后者是对前者影响程度的大小,以期对政府政策制定者有所启示。
1城市化的内涵及其测度
1.1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在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上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2]。其内涵至少应包括:①人口的城市化,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聚集的过程;②空间的城市化,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的逐步完善和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不断优化;③经济的城市化,即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不断集聚,以及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④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城市化,主要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四方面内容。
1.2北京市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在以往对城市化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使用人口城镇化率,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不可否认,这种测量方法直观且数据易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但是,由于受到诸如城乡户籍的严格管制和城乡就业的分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的以人口指标来测度城市化发展水平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甚至有可能低估某一区域的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以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以期从多方面综合地反映城市化进程。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要遵循综合性、主导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接前文对城市化概念及其内涵的分析,本文分别从经济、人口、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空间城市化4方面入手杂志网,共选取15个指标,构成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及其层次结构表
目标层
准则层
变量
指标层
单位
综合城市化水平
经济
城市化
X1
人均GDP
元
X2
人均居民消费水平
元
X3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元
X4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人口
城市化
X5
城镇人口比重
%
X6
城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
X7
非农业人口比重
%
X8
市区人口密度
人/m2
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城市化
X9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元
X10
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
人
X11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
人
X12
人均城市居民生活用电
千瓦时
X13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辆
空间
城市化
X14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X15
篇2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理念升级的必然趋势。智慧社会是信息社会的高级形态,智慧化是社会治理的全新赋能。智慧化与智能化一字之差,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模式、手段的转型升级。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强调新技术对人的服务属性和对城市发展实际产生的治理效能,它代表着理念更精细、管理更高效、服务更周全、生活更安全、体验更人性的社会治理模式。
与智能化相比,智慧化侧重于以人为核心和目的,力求通过各种智能技术手段和信息集成等技术能力,对海量城市社会治理信息进行要素整合、主动感知、全面采集、数据积累、综合分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主动发现和思考社会治理精细化需求,进而提供更符合人全面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起智慧化和全周期管理意识,用好科技支撑的新钥匙和科技驱动的新动能,保障城市生命有机体运转过程的信息顺畅流通、动态全面掌握、预警预测精准、危机快速应对、经验及时总结,使制度和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城市变得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手段革新的必然举措。智慧化意味着社会治理从低效率、粗放式、传统式向高效化、精准化、现代化迭代转型。为此,应当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用最领先理念、最先进技术、最前沿标准和最经济成本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会思考的智慧大脑,搭建触感灵敏、互联智能、开放共享的城市细胞神经和毛细血管。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市(县)域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核心环节的全面统筹和精细设计,推动数据收集、管理、存储、共享、分析、挖掘、预测、决策手段和能力升级,健全融合市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应急、就业、社保、养老等重点领域的综合型社会治理数据库,完善城市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综合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真正用智慧化手段把准城市脉搏、激发城市潜力、推动城市善治,构建起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智慧治理的五维社会治理模式。
智慧化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智慧化作为基于新技术的治理模式,可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具体载体和实现路径。
首先,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空间有效推动智慧互联、重心下沉、资源融合、全民参与、一体协作,使每个群众都能成为治理数据提供者、治理议题发起者、治理问题监督者、治理决策建议者、治理过程参与者。党wzf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方式了解基层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元化渠道依法参与城市治理,有助于形成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协商为基调、以融合参与为特色的党群互动、政社共治、政企联动的自贸港市域社会治理新生态。
其次,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手段将社区管理者、社会组织、居民等自治主体组织动员起来,将物业管理、疾病防控、环境监测、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等信息融合进入社区智慧平台,建立集线上政务、线上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智慧平台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夯实群众自治和群防群治等治理优势,构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智慧化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自贸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立场。应当把人民需求作为智慧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智慧化成效的核心标准。
当前,人民群众的、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增长,推动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建设更符合人民需求的聪明智慧城市,使人民群众得以更好地感受城市温度、参与城市治理、享受城市服务、共享城市红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3
(一)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赋予了北京城管工作更深刻的内涵,必须创新城管理念。新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城管必须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做好城管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从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好首都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深刻认识首都工作的重大责任,切实把握首都发展的规律,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切实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北京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对城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北京正加快实施“三个北京”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五个之都”,实现“五个发展”。北京城管要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顺应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拓宽国际视野,创新执法理念,增强首善意识和窗口意识,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不断提升执法水平与执法形象,努力为全面提升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服务。
(三)首都城市管理进入了以“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推动创新城管理念。“精细化”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城管执法要与首都城市集约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发展形势相适应,树立起高标准的意识,抓好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管理的精细、高效、优质,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和执法方式手段,更加注重利用科技手段,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努力探索科学化执法、数字化执法、精细化执法的新途径,坚持走“集约化”综合执法之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和制约城管工作的因素更加复杂,创新城管理念势在必行。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首都呈现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压力,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多元化利益格局更加凸显,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城市管理成本和难度大大提高。
(五)国内外城市管理呈现的新趋势,为城管理念创新提供借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在城市管理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国内外城市管理呈现出综合性、民主性、数字化的特点和趋势。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城市,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是许多城市政府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全球城市发展正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阶段迈进。首都城管工作必须顺应国际城市管理发展新趋势,不断探索创新适应首都城市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新模式。
(六)城管工作成效显著,但影响和制约城管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必须进一步解决思想,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建立适合首都特点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扫除障碍。推进城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完善城管制度,做好新形势下城管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同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也为推进城管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不竭动力。
二、新时期首都城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理念带有根本性,理念决定认识,理念端正态度,理念指导实践。做好新形势下的城管工作必然要求创新城管理念。创新不是人为割裂历史,而是把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既承接历史、又面向未来。城管执法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民主参与”、“公平正义”、“和谐城管”、“注重效率”、“民主法治”、“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不断创新”等。城管发展的15年是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执法方式不断创新的15年,也是城管组织文化不断孕育、发展、逐渐成熟的15年。城管15年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管文化烙印――城管在建队初期的艰苦创业文化,发展中饱受非议指责仍执着前行的隐忍文化,建设和谐首善之区中的柔性文化、亲和文化,重大活动保障中的奉献文化、精细文化、创新文化,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创先争优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成为创新城管理念的优良素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管爱人民”,包含了城市管理理念和全部精华,是以人为本理念最集中最具体实在的体现,是今天乃至今后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城管工作的根本原则,依法行政是城管执法队伍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执法为民是城管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宗旨。执法工作要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的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摒弃特权思想、管制型执法和单纯处罚方式,建立与相对人和谐互动的关系,实现城管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建设法治城管、服务城管、和谐城管,服务人民管好城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科学界定城管队伍的角色定位。城管执法从表面上看是行政执法,但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城管执法人员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首都无小事”与“群众利益无小事”相统一,深刻理解和认识首都在全国维稳工作中是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更加注重服务和保障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城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城管执法的工作性质,对队伍有着严明的纪律要求;窗口行业的特点,又有极高的形象要求,要把“人民城管爱人民”“队荣我荣、队耻我耻”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中,成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
新形势下,秉持“服务是本质、形象是生命、规范是基础、执行是关键”的工作理念,把践行城管精神为队伍建设的核心、完成任务的保证、形象建设的指针,增强“形象重于生命、形象是生命线、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意识,提升服务能力,重服务、重形象、重规范、重执行,弘扬北京精神,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形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发挥首都城管品牌效应,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先争优的时代精神,打造人民信赖的首都城管队伍。
三、理念引导下的首都城管创新探索实践
(一)坚持以民意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创新,把“服务是本质”的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服务群众的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提高城管服务品质
围绕群众需求,把服务和保障民生问题作为改进城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创新管理模式,牵头开展环境秩序整治,加强疏导管理。采取帮扶式、引导式等柔性执法手段,坚持疏堵结合、有序引导,协调设立便民市场、便民摆渡车、便民信息栏等服务设施近5000个,大型活动期间划定临时限制经营区域,建立流动摊贩管理中心和临时疏导区230多个,推出精品大街700多条、精品社区近600个,96310城管热线实现与公安、规划、市政、非紧急救助等热线平台对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兼顾多方利益诉求,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改进服务促进工作,使城管工作成为服务群众、温暖人心、凝聚民心的工作,提升城管服务水准。
(二)坚持以问题为源头的公共治理创新,把整体性治理的效率理念贯穿于治理全过程,标本兼治,提高综合治理效能
充分整合城市各种资源,加强部门协同,进一步发挥城管协调沟通、牵头整合、监督反馈的职能作用,以及一线执法易于发现问题并向管理部门反馈的优势,促使问题及时解决,形成管理合力,加快建立环境秩序建设公共治理结构。坚持综合执法的发展方向,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完善高位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深化公安领导干部兼任城管领导的工作体制,建立高效、便民、权威的城管执法体制,建立城市环境秩序运行机制和全市环境秩序行政执法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联席会议、协调沟通、监察督导、资源共享等工作机制,强化与管理部门职能衔接机制、与执法部门联勤联动机制,实现城市规划、专业管理、综合执法、监督检查的有效衔接,形成资源优化,行政高效、责任到位、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格局。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城管与公安的融合机制建设,最大化其融合的效能和作用。实践表明,两者的有机融合,强化了保障力度和执行力度,有效维护了法律尊严,保护了执法者人身安全,确保了严格执法要求的落实,减少了社会治安问题,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城市秩序,提高了整体治理效能。
(三)坚持以精细化为目标的执法模式创新,把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理念贯穿于执法全过程,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推进科学分类管理。制定实施环境秩序分类管控标准,逐步实现“重点地区严禁、一般地区严控、其他地区规范有序”的分类管理目标,变无序经营为有序管理。二是针对违法形态高发时段、高发地区、高发类型创新勤务模式,解决环境秩序突出问题。三是依托城市网格化推进精细化管理。借鉴网格化管理经验,推进城管社区管理责任制,落实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职责。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应用,构建环境秩序监控网络,实现对重点地区全方位动态化监控。五是强调更多地采取教育说服、告知核录、引导劝诫等非强制性方式,以及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引导相对人自觉守法,特别针对大量流动人口,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促其尽快融入城市文明。六是将环境秩序整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相结合,源头化解矛盾,维护秩序与维护稳定相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包容发展、和谐发展。
(四)坚持以市民为主体的公众参与创新,把“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民主参与理念贯穿于城市管理始终,打造公众城管,推进公民社会的建立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管理体制,集合各方力量,充分发动社会参与。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形成多元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政府指导、部门监管、社区自治、公众参与”的多元管理格局。坚持人民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重视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培育社会自治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和公益组织,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模式,特别是调动利益相关者和相对人的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强化公民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城管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健全社会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公共关系的社会化、制度化和多元化建设,成立城管志愿者协会,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深化公益宣传,大力开展“城管开放日”活动,“城市文明加油站”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城市管理人人参与、宜居城市人人共享的公民社会建立
(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智慧城管创新,把自主创新的理念贯穿于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建设始终,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高城管精准监管水平
建设“智慧北京”,信息化发展动力十分强劲,城市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融合正逐步由外界推动向内生需求转变。北京城管应用创新站在创新2.0模式探索的前沿,把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引入城市管理领域,通过公众参与和开放式创新消除技术壁垒,催生城市管理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市局“基于创新2.0城管地图服务模式”项目获得政府现代化奖项“未来政府奖”,在亚洲地区尚属首次。城管创新2.0是知识社会来临的新环境新需求下若干创新实践的总结。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集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市民服务、指挥调度、跟踪督办“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强化“业务主导、支撑一线,精细管理、敏捷反应,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城管信息化体系作用,持续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和社会化。
(六)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保障的队伍管理创新,把“服务是本质、规范是基础、形象是生命、执行是关键”的理念贯穿于加强队伍建设、塑造首都城管品牌的始终,努力争创一流,更好地服务工作大局
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执法队伍。坚持首善一流的标准,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素质能力,严肃队伍纪律,实现内涵发展。构建指挥统一、规范高效、纪律严格、形象良好的专业执法队伍,提升队伍的战斗力和亲和力。大力弘扬“执法为民、廉洁自律、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新时期首都城管精神,打造“管理精细、队伍一流”的首都城管品牌。加强队伍规范化正规化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培养专门人才和专业技能,提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城管文化建设,培养内生机制,增强内涵发展的深层动力。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素材,推树城管先进典型,目前,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杨景怡、首都道德模范车大为等一批先进人物,进一步激发城管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感。2011年零点公司调查显示首都城管职业认同感增强,78.6%的人认为“城管工作不可或缺”,比2008年上升了26.6%。2011年社会表扬同比上升155%,城管热线电话回访满意率达80%以上,社会认可度大幅上升,取得了自首都城管成立以来,环境秩序改善最明显、城管作用发挥最突出,社会各界评价最满意、城管形象提升最显著的成绩。
篇4
关键词:时空数据;二维与三维;主题数据;专题数据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177-02
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最终体现。在智慧云平台建设中,以信息资源整合为核心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以及以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两大基础性工程,也是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考核指标中必须建设的内容。在公共数据层面,为了实现更为深入、智能、科学的分析决策,智慧云平台公共数据建设的重点是地理空间信息、建筑物信息、人口、等基础库以及其他专题信息的整合,从而为智慧云平台奠定数据基础。
1 时空数据库设计思路
1.1 空间与属性关联设计
时空信息数据库管理都是地理空间数据,即地理实体,地理实体的空间和属性如何关联,是时空数据库首先要考虑的,尤其是要考虑如何将描述同一空间尺度的各类业务属性进行整合,如基于房屋的人口数据、基于房屋的企业经营数据,基于房屋的产权信息,这三类数据如何整合、展现在统一空间上,并能关联分析房屋各类属性的关系。地理实体空间与属性的关联可以通过对地理实体进行统一编码,实现其空间信息一属性的关联,可以对房屋进行统一编码,实现基于房屋的人口数据专题、基于房屋的企业经营专题、基于房屋的产权专题三个图层中的房屋编码一致,变能将三个专题进行统一展示和关联分析,为时空数据库建设打下基础。
1.2 现状与历史关联设计
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如何加入时间信息,描述地理实体的空间和属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构建时空信息数据库的关键[1]。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对数据添加时间描述信息,通过时序来组织和编排地理空间数据,实现现状与历史数据关联。数据时间信息的添加包括三个层级,即数据库级别、图层级别和对象级别,添加的时间信息包括数据采集更新时间和数据内容时间,数据的时间信息通过其对应的元数据来描述,如描述影像数据需在数据库元数据中加上数据更新时间、数据拍摄时间等时间属性;描述行政区划专题,需在图层元数据中加入数据更新时间、区划形成时间等时间属性;描述房屋数据,需在房屋属性表添加房屋更新时间、房屋建设时间等时间属性,实现基于元数据的时序数据组织。
1.3 二维与三维关联设计
构建的时空信息数据,除了二维数据外,还有三维数据,因此,需考虑二维与三维数据的关联,实现二三维一体化。本项目所构建的三维模型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植被等,需要开展业务应用的主要是建筑物,因此,本章节以建筑物模型为例,介绍如何实现二维与三维的关联。本项目建筑物涉及到的二维数据包括建筑物面数据、建筑物点(兴趣点)数据,建筑物涉及到的三维数据包括传统建模的精细化三维模型以及倾斜摄影建立三维模型数据,精细化三维模型与二维建筑物数据通过建筑物编码进行关联、与地名地址数据进行空间坐标关联,倾斜摄影三维模型与二维建筑物数据和地名地名地址数据都通过空间坐标进行关联。
2 时空数据库方案
时空信息数据库总体上分为平台运行支撑库、时空基础数据库、时空专题数据库、时空主题数据库等四部分,如图1所示。
2.1 时空基础数据
对原有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进行补充更新、数据时间信息添加、数据重组而来,包括大比例尺矢量数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地名地址数据和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时空基础数据库采用集中式管理,统一存储在平台中心端。
2.2 时空专题数据
是针对某一部门业务或某一行业业务,基于单个或多个部门数据,经过数据加工、时间信息添加、数据重组而来,包括物联网节点数据、精细化三维模型数据、建筑物数据、人口空间统计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时空专题数据采取分布式管理,可存储平台中心端或部门应用端[2]。
2.3 时空主题数据库
是在时空基础数据库和时空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应用所需,进行逻辑上的重新组织和编排而得,如面向综合分析应用的决策分析库、面向国情监测的综合市情数据库、面向应急的城市应急数据库等,由各应用系统进行建设,本期项目需要构建决策分析库、时空主题数据库物理上不存储数据,是对时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的逻辑组织,通过元数据来实现[3]。
2.4 平台运行支撑库
包括元数据库、组织机构和权限库、日志数据等。
元数据库用于存储描述数据属性的数据,元数据分为资源位置元数据、服务元数据、数据库元数据、文件元数据四大类。其中资源位置元数据主要描述信息资源所在位置,以信息系统为基本单元,包含服务器和数据源;服务元数据主要描述信息系统中服务器可以提供的服务,如Web Service;数据库元数据主要描述数据库的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文件元数据主要描述文件数据的相关信息,如类型、所有者、创建时间。其中文件元数据中的描述信息可以扩展增加所属区划、文件时间。用于对文件数据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的描述,以元数据关联专题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实现时空信息一体化。
组织机构和权限数据库存储综合市情系统的用户组和角色权限信息,用于识别用户身份,判断登录用户所属的组织和所具有的访问、操作权限。该数据库是运维管理中权限管理的基础库,与统一身份验证相结合,共同维护系统安全。
日志数据库存储系统运行以及用户操作所产生的各类日志记录,重点是对数据采集到数据整个流程的全部操作节点进行记录,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随时回溯整个过程,为系统问题排查和故障恢复提供信息支撑。
3 结语
本文整合各类时空数据构建时空数据库,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服务总线,将时空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外提供全面无缝集成、自动智能化的公共基础服务,形成统一的时空信息数据中心、服务中心、共享交换中心与云管理中心,实现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部门间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与集成。
参考文献
[1]林秀玉,廖磊.基于ArcGIS的r空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测绘,2007,30(5):11-12.
篇5
关键词:教学;精细化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0
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农村小学急需将教学管理的目标提升到精细化的高度,切实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学校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通过教学管理的精细化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同样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
(一)过分依靠制度约束,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
农村小学长期依靠生硬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教学工作,缺乏人文化管理,导致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不能很好地把新观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能自觉对自己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解为主,重结论轻过程,在教学中不注重师生互动,不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启发不够,对学生反馈注意不够,以至于学生参与不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不高。
(二)缺乏有效的促进措施,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缓慢
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缺乏有效的促进措施,教研活动大多仍停留在被动听课、写笔记的层面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缓慢。尽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却在用教材上不能得心应手,不能够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到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法和进行学法指导,不能有效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三)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缓慢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教师的反思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淡漠,缺乏问题意识,以至于缺乏自觉性,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深入思考和改进。再加上教师人数少,学校事务性工作较多,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缺乏专业引领,新理念、新方法接受缓慢,专业化发展缓慢,以至于农村小学教学管理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二、农村小学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丰富教学精细化管理内涵
教学质量的提高源于平时的积累,提质就要从最基础的常规教学工作抓起,精细化也应该从这里着手开展。农村小学只有从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各环节上认真细化内容、目标、措施、策略和评价等,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日常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规范到位。同时,在制度的导引下,学校要通过观摩、讨论、交流等形式让教师理解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实质,知道怎样做才是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感受精细化管理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以此激发教师参与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将精细化管理作为教学工作的目标和主线,落实到每位教师教学常规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组织和开展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靠有效的备课来支撑。集体备课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减少教师无效劳动的基本教研活动,更是农村小学解决教师人数少,外出学习机会少,缺乏专业引领的有效办法。农村小学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引导教师把功夫下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寻找问题与不足,针对问题研究教学方法,紧紧抓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精心设计有效、可操作的教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凝聚,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严格落实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农村小学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学、教、练、评”四个环节,坚持教学内容要精、教学环节要简、教学方法要活的要求,严格落实教学环节,通过教学环节的严格落实,使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课堂上要基于师生、生生平等的立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对话、言谈、倾听和感悟来实现多向交流,共同学习;在课堂上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掌握当堂所学内容;在课堂上要加大练习力度,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做到精选精练,提高训练效度,并通过当堂训练,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作业要及时批改,精批细改,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矫正错误,总结方法。
(四)开展教师结对帮扶,提高校本教研效果
农村小学要针对教师队伍学历、学科、年龄结构,切实开展传、帮、教活动,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组织一些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不同类型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的互补,促进所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进步,切实解决一些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五)深入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小学要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督促教师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引导教师从教案备写、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效果中存在的问题和感悟等方面进行积极反思,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及时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我们只有将农村小学教学管理抓在根本,落到实处,努力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智慧城市是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涉及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通、医疗、能源、安全、政务等等。智慧城市有助于推动政府提升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使城市管理更精细化;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智能监测和防控体系,让城市更加宜居;市民则能更便捷地获得公共服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被视作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助力和支撑,目前已成为多个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科技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先后分别成立。住建部已经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近期又和科技部联合启动了2014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去年,住建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协议,后者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各级城市政府是责任主体。发展智慧城市意味着市政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等等。有关财政资金将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
篇7
【关键字】数字化管理,智慧水务,应用
在水务行业中实施数字化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水务集团在思考的问题,由于智慧水务概念的产生,逐渐将数字化管理实施力度提到了管理转变的日程上。在水务管理中实行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加强水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智能化,促进水务行业今后的发展。但是如何有效的运用数字化管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天津市污水处理的事件,以这一事件为案例,分析在水务管理中是如何运用数字化管理概念和实际操作的。
一、政策背景
2013年,住房城�l建设部下发的通知中提出,确定在北京等多个城市实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随着智慧概念的产生和试点,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智慧”的理念,部分行业已经开始讲智慧理念运行到自身的管理中,而作为城市建设重点的水务行业也正在进行“智慧”的创新改革。污水处理行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对城镇的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对污水处理重视程度加深,至此在今后几年间我国污水处理厂数量也在逐年递增。随着污水处理厂数量的增加,电子地域分布广泛,集团与各厂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运营管理水平逐渐出现脱节的现象,在管理中出现的人才短缺以及运营消耗大等这些问题使得集团急切的需要进行集约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提升对于下属单位的管理力度。
二、智慧水务的概念
智慧水务的概念提出主要是指借助水智能系统形成的水务管理模式,在常规的水管理模式上融入信息化管理机制系统,对于水务管理中涉及到的自来水、污水和中水等各种水的处理进行数据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用水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智慧水务”理念的指导下,水务集团内部管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务集团内部采取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在线检测水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并且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设施,形成了“水务物联网”。水务集团通过数字化管理将大量的水务信息好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并且通过网络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排水公司,通过各种智能化系统对水系统进行检测,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反馈,对于问题的处理解决都能达到实效性。
三、工程案例
本文主要针对天津污水处理的事件作为一个案例来解析数字化管理在水务集团中应用的作用体现。
(一)系统框架结构。在这个案例中所采用的一个系统框架大致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的设备中包含有各污水处理厂、泵站的在线仪器仪表、生产设备、自控系统等,是物联网框架的基础,利用系统网络数据之间的传递和转换在不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多种通信接口的转换,从而实现最完善的感知层体系。而网络层就是依靠有线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实现总集团对下属企业、分公司的管理,并将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即时传达到总部。应用层是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应用体系,但是应用层面是建立在感知层面和网络层面基础上的,首先通过感知层面的对于各种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展示,然后针对超额数据发出预警信号,其次就是通过对生产运行的数据的汇总计算,实现污水处理厂以及集团内部各种图表的运行,方便管理人员对于日常运行情况详细了解。再次就是通过各个运营环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便了解整个运营过程和信息,最后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制定出最佳的决策方案。
(二)实施效果。天津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企业的进、产、排三个环节进行实时的跟踪,通过云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的系统将各环节中的工作状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并从中寻求出最佳的处理方案,实现了对污水处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控制以及精细化管理,达到规范管理、节能减耗、减员增效的目的。建立在物联网科技以及云计算平台之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成为天津市在处理污水环节中的关键平台,对企业进行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和传递等都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为企业实现减员增效、节能减耗等方面的目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信息化综合管理的解决方案。
(三)效益价值
1、提升水务集团的运营管控能力。在水务集团中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运营过程中所有数据的收集、监测、分析和整合处理,为企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信息依据,在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逐渐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的管控能力。
2、提升水务集团的决策分析能力。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有效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分享,使得水务集团总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有效、最真实的信息,方便管理层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最实际的决策。通过数字化系统提供的具有专业性的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协助管理层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
篇8
BIM保障智慧城市运作
建筑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梦想,对于“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来讲,建筑的智能化也是其“智慧”的核心之一。所谓建筑的智能化是指智能建筑,真正的智能建筑,不是从建筑物的使用开始的,而是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形成智慧化、互联化,并达到相互协同。在常规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很多问题都是不可预见的,这也是常规建筑技术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不可预见的问题,BIM技术便应运而生。
BIM技术可以自始至终贯穿建设的全过程,支撑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全程信息化、智能化。设计阶段,BIM技术将传统的二维模型,转换成三维模型,并且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建筑性能分析,将建筑更直观的展示出来;招投标阶段,可以用三维模型来进行算量,把量算的更清楚、更准确;施工阶段,可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检查施工方案是否合理,物料、塔吊摆放是否安全、方便等,这一切都归功于BIM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的应用。BIM技术还可以深入到更细微的地方,包括房间布局、电梯数量、安全出口位置、多专业管线碰撞检测等多个方面。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BIM技术就是保证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关键要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同类型的建筑是城市的“器官”,那么BIM技术则是保障各“器官”健康运行的新鲜血液。
鲁班软件(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宝明认为,中国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之所以缓慢,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管理手段上的瓶颈尚未突破。而BIM技术的出现和成熟,给建企带来了一个极大的福音。作为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最难做的行业,真正要突破转型升级的条件,除了客观的环境以外,突破三个维度的八算对比的能力是一个必要条件。在建造项目管理中,海量数据的创建、计算、管理和共享,整个项目的协同能力,这些问题是长期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得不到突破,在今天这样的时间点上,信息化技术、软件技术特别是BIM技术突破已经让我们到了这样一个突破的关口上了。
这个变化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所谓的七个维度,工程师三维的实体,建造的过程当中的时间维度,三个工序维度,这样的数据库建成,我们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就有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过去直营做不到的,管理太粗的很多问题就会突破,这个技术就是BIM技术,这在国际工程界已经得到公认,BIM技术将给建筑业生产力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它给我们带来计算能力、数据能力大幅度的提升,模型建好了,工程量瞬间几十分钟算出来,十万平方米所有专业,一个有经验的团队可以在10天之内我们可以把它建好模型、精细的算出来。
这样的能力,对于建筑行业的管理带来了什么变化?杨宝明表示,我们让它模拟施工的过程,它是一个进度的计算。各个专业冲突的技术问题,过去大工程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在那里讨论解决技术冲突的问题。其实BIM软件可以通过空间位置的计算,让大家一分钟时间不花,把所有问题彻底的找出来。之所以BIM技术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是因为不仅仅是让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实体模型,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构件上,它帮我们承载所有的数据信息,并可进行各种各样的计算,这才是最关键的。看实体不是第一个关键的目的,虽然可视化也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目前,BIM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无可厚非,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项目管理达到精细化,企业管理实现集约化,这需要政府对行业BIM技术的引导和企业对BIM的研发与应用提升。
助力建企转型集约化管理
在低碳、绿色、行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建企首先需要转型集约化管理,走智慧建造之路是必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BIM到底能够提供什么支撑?除了在建造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的精细化管理都提供非常强大的支撑外,在深化设计上,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审核,让它计算空间的位置,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比如如何施工更方便,哪个材料更好,哪里有冲突,这都是非常好的技术方案。专业的工装检测,这在所有大型工程当中都可以节约大量的进度,减少资源浪费,其实现在完全可以使用BIM技术把这些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对于如何掌控1000个大型项目的管控,只有制度、流程是根本控制不了的。杨宝明认为,企业必须要有和项目的信息对称能力,为什么要项目承包制,承包制在管理学上并没有这个专有名词,有外包、有分包,这是现阶段有效率的方式。最后要集约化的时候,总部和项目部的信息对称能力要非常强的提升上来,项目的预算员、项目经理知道什么数据,总部也有实时掌控数据的能力,信息的及时性、对应性、准确性、可追溯性有能力把控。这样的架构,这样的系统有的时候,我们的管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很大的一个提升和改进。转型升级,就是要有一个数字神经系统,可以快速传输到总部,这样在很多管理方面就会有突破。精细的计划,更可以做到,这都是BIM在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延伸应用,都是容易做到的。你在模型上只要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到这个设备、构件,数据就可以打开了。
篇9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精细化施工;园林设计
从历史进程来看,园林文化从很早开始就根植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比较熟知的例如颐和园、豫园、个园、承德避暑山庄,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园林文化的表现,它们大多秉承着人与自然水融的理念,将自然的美引入到人身边,利用相关园林施工技术,进行精细的设计,保证实用性和美观性[1]。
1、园林景观精细化施工的相关特性
1.1多样性
由于城市园林景观容易受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自然气候等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很大差异性。园林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前期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塑造出环境优美且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此外,还可以积极汲取其他城市园林景观优秀的设计方案和经验,并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和施工,让园林景观设计更富有城市特色。
1.2涉及范围和对象的广泛性
城市园林景观多以植物、水、岩石等其他自然植物为设计主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景观艺术美感,而且还要对整体搭配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更加和谐和自然,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所以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前期应对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进行综合考察,并根据施工现状以及城市特点展开设计工作,从而设计出良好的园林景观建设图。
1.3复杂性
城市园林景观涵盖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园林建设施工中会涉及到地理环境考察、气候环境分析以及园林建设设计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要求设计者具有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由于园林景观工程涉及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多,因此其工程建设施工较为复杂,导致其结算也极其复杂,结算难度相对较高,部分复杂项目中包含有预算评估、签证以及审计等多个结算工作,只有各方面结算工作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园林景观建设各项工程[2]。
2、确保建设施工技术精细化
2.1优化设计方案
第一:我们要把施工前进行设计图纸和方案的策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避免出现设计误差,以确保施工过程顺利的进行。第二:为了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防止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对于园林景观施工的设计方案一定要严谨专业,施工工人要规范操作,管理人员要及时监督检查。第三:对于施工材料的选购,质量一定要达标,符合施工标准,符合施工环境。对于过渡段来说,设计方案尤其重要,需要实事求是根据实情来设计施工强度,防止园林景观出现垮塌等现象发生。第四:在植被的选择上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既保证物质质量又保证精神质量,切实做到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美化。
2.2在植被的选择和施工上要符合标准
绿色植被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能够做到整体的美化,还能够做到净化空气等作用。因此你在进行治污工程的建设时,需要不断提高园林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在植物的选择上要熟悉所选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周期、生长状态当然还包括所选植被的色彩、形态,这样才能做好整体的搭配,提高整体审美水平。另外,在进行植被的选择时,一定要符合所在地的自然夂蚧肪常确保植被能够正常生长。
2.3陆地部分的建筑技术提高
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技术分为陆地和水体这两个大的方面,陆地一般情况是假山、楼台、游廊等建筑类施工,在进行陆地假山类施工时,需要根据施工地具体的地形地貌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充分糅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做到美观、自然,避免出现一些劣质粗糙的、突兀的设计。在施工时,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整体的把握,灵活应对,一建造出美观自然的假山景观。
2.4提高水体部分的施工技术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工作来说,水景类工程是其重要施工工程之一。在园林景观中增添水景会使其更具有活力,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水景类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可以采用驳岸、人工湖、喷泉等多方面的施工技术,不断丰富园林景观景色,从而使得城市园林景观更富含生命力,让城市居民感受到园林景观的活力。
3、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精细化措施
3.1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
工人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整个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工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操作水平的高低,这也就决定了最终的工程质量[3]。因此,在进行员工的筛选时,需要重点关注员工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熟练度,对于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行把关[3]。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的技术专业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操作水平,定期进行合规性检查,确保员工在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能都达到项目所要求的操作水平,保证项目的操作质量,减少项目的质量风险,做到安全规范操作,对于整体的建设书评和建设质量都能够得到提高。保证最终的园林景观水平和质量。
3.2做好园林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对于园林景观来说,其园林植物能够让园林景观更具有活力和生气,保证园林植物的生命力是非常重要的。园林景观后期维护是确保园林植物生命力的重要工作,其中后期维护工作主要包含有下面几个部分:一是园林绿化负责人需要了解各类植物的习性,加强对植物园林植被养护,定期给植物浇水、除草、修建等,确保园林景观美观效果;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绿化培训工作,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养护水平和职业素养;三是定期检测各类植物长势,及时将枯死植被更换[4]。
结论
园林景观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和环境效果,因此在实际园林景观施工中应确保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精细化,从而确保园林景观美观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了将我国的园林文化传承和发扬,更适应当前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对园林进行精细化的施工。
篇10
上海中心与华为合作,在大厦里面专门设置了一个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立由网络、社交和移动技术驱动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来打通建筑自身的应用管理系统,进行信息融合和信息挖掘,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感知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资源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的商务社区生活。
这是在日前召开的2013华为云计算大会(HCC 2013)上,华为高调宣布的、工程建筑领域的一个案例。
今年的华为云计算大会继续以“精简IT,敏捷商道”为主题,携手英特尔、SAP、希捷等众多全球合作伙伴积极探索IT基础设施创新。会上,华为首次推出“Fusion”(融合)战略,目的是通过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数据中心等技术创新和融合,采用开放架构与第三方系统融合,实现精简部署、精简运维和精简管理,快速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提升企业效率,进而实现“敏捷商道”。围绕“Fusion”战略,华为在会上展示了一系列的IT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全球首个“融合数据平面”的存储理念、全球首个全分布式性能最强的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3.0、性能最佳的FusionCube融合一体机2.0等等,让“Fusion”战略变成了实在可行的解决之道。
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在做主题演讲时对华为的“Fusion”战略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在追求愿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个理念来指引我们达到自己、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期望,而这个远景便是‘融合’,我们用融合的方法来实现精简IT,敏捷商道。‘Fusion’战略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华为的理念和远景与客户理念、愿景的融合;华为的技术产品与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的融合;技术的融合,包括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数据与分析的融合以及基础设施与商业设计的融合。”
我们知道,云计算是华为开拓企业业务的非常重要一环,而“Fusion”战略可以说是华为云计算战略在企业业务领域的具体化和执行。华为云计算战略包括三个方面:建云计算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效率提升和节能环保;推动业务与应用云化,促进各个行业应用向云计算迁移;开放合作,构筑共赢生态链。
经过几年的努力,华为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已经“开花结果”,开始惠及各行各业。根据HCC 2013上的数据,华为在全球成功部署了33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70多个为云数据中心,服务全球260多个云计算客户,上述的上海中心案例便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个代表。
此外,华为在HCC 2013上正式了敏捷制造解决方案,通过精细化网络、无线工厂、制造云数据中心等新技术、方案,为实现管理精细化、作业移动化、生产协作化打造坚实基础,最终助力制造企业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快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本次的敏捷制造解决方案中,华为率先将敏捷网络架构引入制造业网络设计,为制造企业精细化业务管理打造坚实IT基础。该解决方案通过精细化业务识别,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以解决业务流识别和故障实时定位这两个目前精细化网络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华为敏捷系列交换机实现设备融合,集中配置,减少网元数量和超过80%的网元配置点,以达到至少降低30%投资成本和40%运维费用的效果,大大减少制造企业的IT投资和运维消耗。另外,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由于历史发展及技术限制原因,造成CRM、ERP、MES、PDM等系统以项目形式割裂建设,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运营效率低,新业务上线慢等问题。为实现协作化生产运营,提升制造业应对复杂市场状况的能力,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提出了“制造云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通过异构资源虚拟化整合,资源按需分配,弹性供给,动态调度等实现资源按需分配,业务快速上线。同时,“两地三中心”的灾备设计,也让制造企业更为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确保业务永续可靠。
工程建筑和机械制造之外,华为在HCC2013上还展示了包括政府、医疗、交通、能源以及媒体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从中可以看到华为进入企业业务领域这短短几年所取得的瞩目成绩。
- 上一篇:抽象艺术的设计
- 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