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化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化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全英语教学;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40-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国际化兴盛于欧美研究型大学,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陆续制定了相应政策,各研究型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做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国际化课程发展至今,受到了高校的重视,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证,课程的开设分散且不平衡等。人才培养国际化任重而道远,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国外的前沿科技知识,还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国际化稳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也在日常教学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与努力,下面浅谈几点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聆听精英授课,感受大师风范

课程国际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型人才,因此,邀请业界精英与学术大师前来授课无疑是达到目的最直接的方式。首先,业界精英能够为我们带来本行业最前沿的生产发展动态,让学生不局限于书本中,了解到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生产实践。生产过程需要用与平时理论学习中不同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平时做实验时,为得到精彩的实验数据常常会不断地重复试验,改进反思,直到得到我们需要的最好效果。但是在生产线上,学术论文中漂亮的曲线与无懈可击的工作原理都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元素,稳定与可重复性则是更加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业界精英的授课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种更加宏观的思考问题方式,让学生摒弃定式思维模式,开拓更广的空间。其次,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在课程国际化的教学中,聘请境外教师专家授课是必经之路,从中我们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知识,交流最前沿研究成果。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固步自封是无法走得远的,在科研的道路上,只靠个人的思考同样很容易进入瓶颈,无法取得进展,只有善于交流,思想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国际知名专家的启发也许正是让我们转换角度,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学术界大师的授课不仅会为我们带来全球范围内本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还有多年科研的经验之谈。如何在科研中保持清晰的思路,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积极改进,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但同时也是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自己摸索的经验,通过聆听大师的授课,学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着手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最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业界精英还是学术大师,我们不仅仅学到知识,还能领略他们本身的人格魅力。在业界精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宏观布局的掌握,学习他们思维的广度。在学术大师身上,我们则更多地领略脚踏实地做学问,立意高远不断创新,以及淡泊名利的大师风范。

二、利用最新技术,扩宽产学眼界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已经得到普及,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以其快捷、便利、图文并茂的特性,更具生命力,三维动画的表现形式更为广大师生青睐。在授课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与高科技,给学生带来了逼真的情境模拟和想象空间,打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理工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中,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多媒体画面可以将教学内容表象化,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并且受时间与空间场地等限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每一个实验,更不用说有些实验现象并不容易被观察到,但多媒体音画展示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做到节约授课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使教学得到优化。例如在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的课程中,我们将氧化与扩散等工艺制作成动画演示形式,用语言文字形容很晦涩难懂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象演绎变得直观容易理解,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电影、动画等最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带来国内外优秀大学与公司的最新成果与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曾收集伯克利、哈佛、上海交大、浙大等国内外大学的演示课件,在本科目系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扩展,其他大学不同的讲授体系与独到的见解带给师生很大的启发。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在完成课堂任务后播放索尼、三星、京东方等业界优秀企业的生产线宣传片,让学生可以对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应用概念,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初步对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可以使课程轻松地走出校园,真正地实现“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梦想。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免费、开放的先进教育资源,其知识共享的理念已在全球得到了高度认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精品公开课程与课件进行学习。网络课程既可以为教师所利用,作为授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平时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与扩展。网络开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国外课堂,也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不仅可以免费获得这些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资源,在网络上还能找到民间字幕组对各类公开课进行的翻译,让我们更快速地学习其中的内容。

三、教材全英语化,讲授更国际化

高校建设全英语课程,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英语功底越来越受人才市场的青睐,与此同时,人才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全英语教学,英文原版教材的引入是先导条件。被引入的英文原版教材往往是本专业最权威最经典的著作,其中原汁原味的英文思维模式是译文版本或非权威教材无法提供的。一本好教材是科研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即使没有亲身聆听大师的授课,也可以从原版教材中领略大师的思想精华,只有掌握了所做科研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思路,在之后的科研学习中才可以避免走弯路,更快速地进入科研状态。全英文教学在我国高校中日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开展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课件的辅助下,老师也在全英文课程中进行了自己的探索,除了授课与讨论交流时使用英语,老师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为学生传授先进知识与理念,从听、说、读、写到英文思维模式在全方位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英文科研能力。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不仅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也会涌现出更具国际化眼光与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讲授研讨结合,实验现场教学

除了教材课件等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形式的革新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为培养综合实力较高的优秀人才,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性。课堂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授课初期,老师会拟定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应该是与课程有关的比较宽泛的一个方向,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做研究课题提出看法,经过制作课件等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发表演讲,听演讲的同学进行思考并提问。参与演讲的同学纷纷表示,这种上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确定题目、搜集资料直到演讲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量的阅读整理,组织与修改内容结构甚至进行过彩排演练后才浓缩为讲台上短短几十分钟的精彩演讲,学生们都学到了很多以往学不到的知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由学生进行演讲可以拓宽思路,加强交流,激励思想的火花。老师还可以选取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锻炼。另一种教学形式的变革则是国际化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实验室现场甚至相关公司生产线的现场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在研究型学科的学习中尤为关键。如果高等教育过于科学化,割裂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多途径多形式地建设校内外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双赢的理念。人才得到有效的培养,企业也可便捷地发现和吸纳优秀人才,节约成本。除了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也是国际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程需要学校与国家政策各方面的支持。以北京大学为例,为推进高校国际化的进程,外事审批权下放等措施的实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无论是出访人员数量,还是外籍学者教师总人数以及在学校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一方面,人才与教师需要走出去向世界各国学者学习与交流,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也带回最新的科研思路、实验方法以及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李联明.研究型大学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特点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06(2):4-8.

[2]李永金.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优化物理课堂教学[J].实践与应用,2013(2):61-62.

[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109-111.

[4]黄葵.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国际化——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01-02):78-79.

[5]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建设;跨境电商;规划

1课程建设规划背景

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通本科专业于2004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0年成功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学制为4年,采用“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淮南师范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互相认可所学课程学分。前三年在淮南师范学院学习,由伍斯特大学派遣专业教师向本专业学生提供600学时/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以及1/3以上的专业课程课时教学,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继续在本校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淮南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或留学伍斯特大学继续学习,成绩合格后将获得我校与伍斯特大学各自颁发的毕业及学位证书。该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60人。

2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依据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进出口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外资企业、涉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外贸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现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特点,熟悉、掌握外贸通用规则、国际贸易惯例以及本国针对对外贸易制定的方针大政,掌握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2.3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转变

2.3.1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逐渐向服务贸易倾斜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形式呈出了新特点,传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断降低,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规模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应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以传统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服务业的巨额逆差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当前形势下,尽管我国市场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不是十分乐观,但对于高素质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却供不应求,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类等人才需求旺盛。2.3.2跨境电子商务技能成为人才市场的新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4亿万元,同比增长58.6%,其中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4.49万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达9072亿元。国内传统企业纷纷布局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如:跨境通(原百圆裤业)2015年斥巨资收购环球易购、前海帕拓逊、广州百伦、通拓科技出口跨境电商公司股权,持续加强板块布局;卓尔集团于2016年3月宣布收购兰亭集势30%股权,布局跨境电商业务。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外贸”的具体体现,跨境电商新供给创造外贸新需求,提高我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中国外贸对接“一带一路”市场,助力“中国制造”向外拓展。随着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商,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强劲。2.3.3外贸人才需求层次多元化近年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性质多样规模不同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同时并存,因此对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具体要求差别很大。如:机械类、技术类产品外贸企业,强调外贸业务人才的技术素质,而日常消费品的外贸企业则更注重外贸人员的营销能力。再如:规模较大,业务多元化、专业化分工较细的大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及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外贸人员对具体业务既专且精。但中小型的民营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分工单一,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低,但是对外贸业务的综合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2.3.4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目前,人才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岗能力强和适岗速度快。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两适岗”的要求,就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显示自己已经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外贸进出口企业而言,也非常青睐已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及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成为外贸企业人才筛选和录用机制的新标准。甚至很多外贸企业对学历要求比较宽松,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却较为严格。

3课程建设规划具体措施

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修订教学计划,使之与时俱进。

3.1紧随服务贸易上升趋势,增加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讲解往往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忽视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讲解,为了适应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应增设服务贸易课程或在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对服务贸易内容的讲解。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可专设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政策内容;《国际贸易实务》可专设对外服务贸易的实务操作流程讲解及仿真模拟;《外贸函电》可增加对外服务贸易的函电写作课程;以提升学生对服务贸易的认知水平,使其具备对外服务贸易的基本能力。

3.2紧随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增加电子商务课程内容

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新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外贸业务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网络营销能力;应熟悉国内贸易平台的操作技能;跨境电商网站的运营能力;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小语种沟通能力等。所以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实务》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实务操作,《国际贸易概论》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政策内容,《外贸函电》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函电内容,《国际经济合作》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另外可增设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策划、运营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能力。

3.3增设国际贸易系列课程实验实训课程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概论》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针对系统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采取软件模拟方式;针对职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进出口单证操作》可尝试采取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针对语言沟通性较强的课程,如《外贸函电》课程可尝试邀请外贸企业参与协助组建校内模拟交易会或外贸公司模式。同时,学校还可开展课内外实验实训,如组织学生参加经管类学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组织的专业资格类考试,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外贸公司见习或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所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的动力。

3.4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

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已大幅提升,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5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对外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增设选修课,如开设小语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环.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16(13):121-122.

[2]陈秀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难与易———以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132-134.

[3]吴敬茹,申丽坤,冯建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141-142.

[4]周佳佳,杨末.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2015(10):155-157.

[5]唐宇.浅析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218.

[6]刘瑞荣,李志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教育,2014(14):69-70.

[7]刘安华.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1):124.

[8]常超,李玲玲.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对外经贸,2015(4):143-144.

[9]卞莉,方群,周净.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6,33(5):134-139.

篇3

关键词:公司理财;OBE;双语课程;CFA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115-03

国内高校双语教学已实施了多年,但是教学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鍛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范式。

一、理论背景

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下文简称OBE),是发端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教育改革。开始于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学家Spady是最初的提出者,在1994年的《结果导向教育模式:争论与解答》(Spady,1994)一书中,他指出,OBE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式,它清楚地界定了教学所能够获得的目标,并进而组织课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最终的评估来确保学习目标能否实现。

这种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上,注重学生的结果导向,而不同于自上而下的来自学校及教师层面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模式。这与传统的内容驱动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可以说,OBE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全新革命。

二、当前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以来,各个高校展开双语教学的热情高涨,在教学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很多。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教师方面,外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兼有的教师极为匮乏;学生认为双语教学难度大、失去学习兴趣;教材上,使用的教材过于艰深,不适合本科层次;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课占比过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学质量监控不足、缺乏激励机制和教师上岗资格评定标准等等。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双语教学教师投入精力多,学校资助收效甚微,最关键的是双语课程形同虚设,也离最初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沟通和抗辩的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有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有近7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双语教学”。很多学生对高校双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纯粹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如自己阅读英文原著进行学习更为容易等等心理。

与高校学生大部分对双语教学采取消极和抵触的心理大为不同的是,为了赢得踏入职场的更多砝码,很多学生却热衷于各种考试认证,比如CPA、公务员考试及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而近年来,各种含金量更高获得更广泛认可的国际认证考试也逐步席卷各个高校。

那么这些国际认证考试进入中国时间短、费用高、学习时间长,更为重要的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还存在语言障碍,却为何如此受人追捧?下文将以CFA认证考试为例,对其考试流程、内容体系,以及与双语课程的对比等多方面进行介绍。

三、财务专业主要国际认证内容与双语教学课程对比

(一)CFA认证考试简介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人和雇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个人的知识、诚信和专业化程度,从而信赖他们来管理金融资产,这个黄金标准就是CFA(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CFA是目前金融领域最权威的考试,经常被金融业内不同机构包括基金公司、证券行、投资银行、投资管理顾问公司、银行等等的雇主当作量度某人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的指标。

(二)国际认证考试引入到双语课程的可行性

目前,高校的专业课程的双语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到第十二教学周,即从上半学期的2月到5月,CFA安排考试(包括Level1、2、3的3个阶段)的时间也恰好在每年六月的第一个周六。高校教学周期的下半学期是从9月到11月底,而CFA考试每年的第二次考试也恰好安排在每年12月的第一个周六。教学循环周期与考试周期契合的比较紧密,为学生开展学习并有规划、计划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和机遇。

(三)国际认证标准化考试与双语课程体系比较

CFA一级教材,共6卷,中译分别为:第1卷《道德和专业标准,定量分析方法》;第2卷《经济学》;第3卷《财务报表分析》;第4卷《公司财务和投资组合管理》;第5卷《股票和固定收益》;第6卷《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二级教材6卷,在《道德和专业标准》、《经济学》、《财务报表》之外,增加《企业融资》、《资产评估和股权》、《固定收益》、《衍生工具和投资组合管理》等内容。三级教材6卷,包括《行为金融》、《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的预期,市场估值和资产配置》、《固定收益和股票投资组合管理》、《另类投资、风险管理、衍生品的应用》以及《组合:执行、评估和归属,以及全球投资表现标准》等。

CFA考试的十门课程都是与《公司理财》课程紧密联系的,且大部分内容都有重叠,CFA教材体系更为宽泛而有层次。而其中很关键的《职业道德》是很多高校专业设置里所缺失的,这门课涉及很多与金融行业相关的行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责任等内容,是学生踏入职场的必要知识储备,且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对高校财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

(四)课程结构设置的对比

1.CFA的课程目标及特点

CFA课程特点是依据协会的要求设立的,其课程结构清晰,每门课程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和渗透的,下面列举《公司理财》(CorporateFinance)(Level1)课程的教材体系进行简单介绍。

其主要结构为:课程的组织架构(OrganizationOfTheCurriculum)、学习目标LOS(LearningOutcomeStatements)、学习阶段(StudySession)、小结(Summary)、阅读后练习(PracticeProblems)和解题答案(Solutions)、注释(Notes)。在整门课程的结束有专业术语的词典(Glossary)等。

该教材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每章节的学习目标、主要概念、过程中的案例介绍及课后练习全部围绕该目标来完成。如果学生认为,这一教材内容过于庞大,除了CFA协会提供的原版教材外,很多美国的研究机构还推出了Notes版的教材,即相当于原版教材的辅导书,它更能够提纲挈领的点中原版教材的精髓知识点,让没有任何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能迅速切入到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点,教材后还配有大量的随堂练习,在临近每年6月及12月的考试前期,协会还会发放大量的百题预测的练习,让学生能切入到考试状态,充分综合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知识点,并以最终全球性的考试来考核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这种贯穿始终、持续时间半年及以上的连续学习过程,同时伴有最后的学习效果检验的权威认证,都使得学生有更深的学习满足感,更为持续的学习动力,即使考试最终并不能带来理想的成绩,但是全球仅有16%的高难度通过率,也不会给学生以挫败感,反而会使得学生走入职场后为进一步的提升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学习基础,这包括学习过程中的阅读习惯、认知方式,及目标为导向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价值观的形成等。与此同时,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挑战,因為此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同等级的高校学生水平的比较,而是参与到全球性的金融、投资、会计人才培养的更激烈的竞争中去,这样教与学都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所收获的成果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2.双语课程设置的构成

有必要对国际化认证考试的体系内容与高校普遍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对比。本文将以被美国财务经理视为圣经的Richard.brealedy的《公司财务原理》(第10版)为参考对象来对比分析。

其主要结构包括:章节概览(ChapterOverview)、商业实践(FinanceinPracticeBoxes)、实例(NumberedExamples)、运用Excel的方法介绍(UsefulSpreadsheetFunctonsBoxes)、课后习题(ProblemsSets)、真实数据的模拟分析(Real-TimeDataAnalysisSection)。运用一些网站的真实数据对每章所学的财务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运用分析、小案例(MiniCase)。为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在有些章节最后会加入一些小案例,将本章所学的概念运用到企业实际情境中。

与CFA协会指定的《公司理财》课程教材不同的是,Brealey的书更注重运用,包括每章课后大量的Excel操作实践,及各种案例,还有配套的网上的视频及真实企业财务数据案例的共享等,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读性、可操作性的阅读资源。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就是目标不够确定,课程内容显得发散而没有重点,给学生选择阅读的知识体系过于庞杂,如果不够聚焦某一些重要知识点,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贯通,还要进行模拟数据分析、计算机操作(如果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进行上机操作的硬件条件及课时安排的情况除外)、实际案例的探讨,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无法达成确定目标的挫败感反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进一步延伸阅读的积极性,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四、对《公司理财》双语课程设置的改善建议

结合当前国内高校专业课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困难,结合国际认证考试的特色及优势,笔者将以《公司理财》课程为例,提出完善当前双语教学的改善建议,主要在教材、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教学环境常规化机制建设等方面展开。

(一)课程教材

国际认证考试的教材体系是很完整的,有低、中、高等不同层次,不仅包括上千页的原版书(高等),也包括高校教师编写的Notes(低等),还有配套的各种配套练习,和最后针对考试的百题题库(低等)等,同时考试协会也会推荐更多其他专业书籍进行参考,而不仅仅局限于指定教材本身。此外,考试协会指定的原版书本身所覆盖的知识点,其实和主流的经典的学习教材也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以更为规范和简洁的方式出现,如果要以最终参与国际认证考试为课程的考核目标之一的话,选用CFA指定的教材更有针对性,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除了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试卷、中英文授课之外,现在高校普遍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这种灌输性的方法让学生无法找到自我认知提升的动力,缺乏基本的学习热情。而现在很多高校提出的慕课(Mock)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应该适合双语教学课程,这也是一种基于OBE的教学思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考核方式上,目前高校普遍的做法是以出勤率、作业及课程考试等构成,而期末考试一般占比60%以上,这种方式带来的主要结果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比重过低,会出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所以应该加大平时课堂随考、课后练习、小组讨论得分等平时表现,注重根据课程的特点,平时以小测或者写论文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测试,令学生及时复习。

(三)基于OBE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环境常态化机制

以上各种改善措施仍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微调方式,而真正要基于OBE方式来改革双语教学的现状,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构建以围绕“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的教学理念的推广。

篇4

关键词: 国际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01-04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在全球化视角下,培养“具备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框架的知识结构,具有国际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晓国际规则,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能从容应对国际化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赖于高校的国际教育水准,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1.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国际化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合作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与筛选将他国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国文化中。

迄今为止,课程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开设一些国际课程,讲授国外科学文化成果,如设立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等课程;或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②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③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加深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以外,大部分国家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1.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课程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与本国传统课程相融合,建构自己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之中;②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广,让外国人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①开放性,即该课程体系向世界开放,能迅速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不断调整、优化。②共享性,即实现课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包括设立开放性课程、跨国选修课程、优秀教材的共享、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等。③通用性,即通过国际上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使本国的课程、学分得到世界的认可。

2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的障碍

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建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用“2+2”模式来概括,其中第一个“2”代表两个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第二个“2”代表两个模块,即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上理论模块分别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核心课、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包括经济类(含金融、贸易、法律)、管理类和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模块由各类实训、实习、专业技能大赛、专业资格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构成。各高校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在2个平台上开设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大致相同,选修课和实践模块因各校办学条件、优势特长不同而差异较大。

2.1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2.1.1 树立了课程国际化的理念 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财务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大连民族学院提出要培养“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高校树立了“课程国际化”的理念,逐步构建和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2.1.2 多种方式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①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国际化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研究、国际史、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这些课程反映了国际社会、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②增加课程的国际化内容。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传统课程中增加了国际化内容,加入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加大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比重;及时把将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在传统的会计类课程中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等国际化内容;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类课程中增加比较财务管理、西方财务理论、金融工程、期货与期权等国际化内容。③实现跨国选修课程。通过开设国际财务管理专业、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办学位课程以及学生互派的交流项目等形式,实现跨国选修课程,推动课程的国际化。随着国际化认识的提升,一些高校设置了国际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管理国际班,如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财务管理双语实验班(国际化方向)。此外,一些高校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如东北财经大学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王大学学院合作举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④其他方式促进课程的国际化。通过邀请国外学者讲学、派出教师到国外游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等方式,建设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从而保障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2.1.3 开设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引进教材 近年来,随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我国高校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此外,许多高校大力引进国外优秀的财经类教材,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财经类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

2.1.4 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 许多高校财务管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财务金融实验室。部分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最新国外财经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2.2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发展的障碍

2.2.1 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第一,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缺乏国际化建设的经验,对课程国际化的深刻内涵理解较肤浅。具体表现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局限于目标和专业的设计上、或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上,未将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到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中,未反映到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中。

第二,国际化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国际化,一些高校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将双语授课、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或海外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认定为国际化,生搬硬套国外课程和教学内容,忽略本国特色和文化。在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设计上,那些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介绍新兴学科的课程较少,反映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严重不足;此外,各通识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递进关系。

第三,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效果不佳。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手段单一、效果欠佳。例如,在人才培养时更多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跨文化沟通、理解、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国际化教学材料的使用较少,跨文化案例和素材的应用更少,跨文化比较及批判性思维严重缺乏;在创建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上,许多高校以输出学生为主,输入的留学生较少,难以形成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第四,双语教学比例较低,国际化教材的使用效果亟待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比例不够,教学层次较低,大多为半外语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或混合式(中英文交替授课)教学方式。全外语型(沉浸式)双语教学方式使用比例极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985高校全英语课程比例不到10%,211高校不到2%,而大部分其他层次高校都是零。大部分高校使用引进的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原版教材在课时设计、内容编排、知识广度深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国国情,再加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均未达到要求,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需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国际化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课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在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尚处于尝试阶段,推广和普及尚需时日。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 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的主要障碍 尽管不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不一,实施效果不同,造成实施效果差异的原因不同,但概况来说,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受制于经济驱动下的大学商业化动机。在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驱动下的高校国际化,必然会偏离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初衷,造成大学国际化的原有价值如理解、尊重、交流和合作等元素让位于长驱直入的贸易本质。在这种动机下构建的国际化课程体系,难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只能流于形式。

第二,受制于大学国际化改革的模式。尽管我国高校普遍重视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大部分高校国际化改革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并未充分调动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许多高校教师并未对课程国际化持正确的态度,认为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可有可无,更别说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中。此外,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虽然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实际上课效果不理想、教学评价不佳,再加上没有差别的待遇,严重打击教师参与国际化课程的积极性。学生的情况类似,一些学生出于就业和考研等目的,不愿在国际化课程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上担心双语课程“太难”或“听不懂”,放弃选择双语课程。

第三,受制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教师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参与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师需要具备如下的知识和能力:①强烈的国际化动机,丰富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和跨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并能将这些融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中,以批判和比较的视角来看待跨文化的学术问题。②与国际学术圈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③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的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灵活运用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④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授课的能力。事实上,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我国高校是非常缺乏的。

第四,受制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与国际化课程的学生需要同时兼顾外来语言和专业内容,尤其是要花相当一部分精力来应对语言问题,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化课程效果。如果学生的外语基础不扎实,势必会影响其对专业内容的掌握和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从一些高校双语授课的实践反馈来看,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中能听懂三分之一以上内容的学生数占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基本听不懂。这样使得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前面又多了个障碍,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3 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对策

3.1 整体规划,形成合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高校应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国际化教材的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组成校级团队在全校各院系实施和推广课程国际化,定期召开课程国际化研讨会、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等等,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3.2 不断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强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如英语听说(第1学期)、商务英语听说(第2学期)、商务英语读写(第3-4学期)。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财务的视野,提高对外进行交流的外语能力。从第1门专业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第1学期,部分双语),初级会计学和宏观经济学(第2学期,部分双语),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第3学期、双语),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第4学期、双语),管理会计(第5学期,双语),投资学和国际财务管理(第6学期,双语),国际财务管理(第7学期,双语)。

3.3 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 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市场、公司理财等课程。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化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 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形成“学生自学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3.5 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培养一支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适应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国际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国际师资的加盟,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财务管理专职教师、课程教授或客座教授;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定期选派财务管理教师到英语国家进行强化训练,回国后尽快开出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国际化课程的授课质量;选拔一批有长期出国经历的教师组成了双语教学的核心团队,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扩大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课程国际化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2]蒋玉梅,孙志凤,张红霞.教师视野中的高校课程国际化——基于对中英大学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3(08):74-83.

[3]林琳.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03):86-88.

[4]马春爱.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264-265.

[5]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06):31-33.

篇5

关键词:统计与调研 工作过程 课程建设研究

在以理论学科体系进行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学了知识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遇到实际的问题不知道用学过的什么方法来解决之类的问题。对于这些情况不是学生没有能力去解决或者解决的方法他们没有掌握,而是他们不能把方法和实际问题有机的联系起来。

《统计与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本着工学结合的理念,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将《统计与调研》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四个教学情境和五个教学任务,按照操作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递进的典型市场调研项目统领具体知识的原则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够解决的问题对应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课程建设的定位

《统计与调研》课程是营销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专业核心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依托当地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大量需求,打造适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根据岗位需求完成不同市场调研目的人才为目标,本着工学结合的理念,按照典型的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和应用市场调研的技术。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营销职业岗位典型的市场调研目的,依据工作过程,任务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在建设课程时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该理念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才,又要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讲训结合,实训为主

学生在学习完每一个情境之后,根据本情境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应情境的调研项目,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

(二)具体调查项目统领理论的原则

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独立的调研项目,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一般都包含五个工作任务即:调研设计、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本课程按照完成这五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来组织教学。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鼓励同学在调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原则

市场调研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精诚合作,在这个团队中既要体现出领导者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要体现出队员积极、准确完成分配任务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五)工学结合原则

课程结合企业实际市场调研的需要和对营销人员应具有的相关市场调研能力的要求,来布置每一个市场调研项目。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序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难易、工作任务和调研思路,我们设计了四个调研的目不同的教学情境,即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研、预测性调研;五个教学任务,即调研设计、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报告撰写。其中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的程序循序渐进,教学任务设计是按照市场调研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四个教学情境和五个教学任务的教授是学生能够按照难度不断加大反复重复实践调研的过程,最后达到熟练完成市场调研任务的目的。

通过四个教学情境和相应的五个教学任务的学习,实现调研计划制定;调研问卷设计;实地调研;访问;资料分析和调研报告写作等专业能力目标,不但能完成营销专业所要求的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同时会举一反三即其它专业的调研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能够胜任各种调研活动,通过教、学与训的结合学会方法能力,通过团队的分工合作提升沟通和交际,认识社会,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培养事实就是的工作作风。

四、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一)理论够用,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选取课程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市场调研的特点、规律,掌握市场调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的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分析评价,从而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结合各自的实际,边学习,边操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和更好的学习,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益。达到使学生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能够进行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能够进行问卷设计;能够灵活运用市场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够使用抽样技术进行调研;能够整理数据资料;能够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撰写调研报告。

(二)对市场营销专业其他课程有支撑作用

《统计与调研》与《管理学基础》、《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课程关系较为密切,市场调研是进行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经济分析与研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他基础经济理论课程,如《经济学》等也为《统计与调研》这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三)能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或职业迁移和职业成长的需求

市场调研作为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主要工具和改善营销状况的基础手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了解掌握市场调查的基本知识,搞好市场调查工作,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与调研》课程介绍市场调研理论与实务,方法与技能,数据整理、分析常用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应用型经济课程。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深入实际、注重调查、分析、研究的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讲授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市场调研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市场调研以及经营决策的初步能力。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市场调研是营销专业的重要和必须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本课程通过来自企业、教师以及学生的真实市场调研项目教学、具体调研项目实施和假期实践几个环节,较好的保持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初步形成了以项目情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按照典型的不同市场调研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即根据实际的不同目的的市场调研项目来统领教学内容;按照完成市场调研项目的典型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即以实际工作中从调研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根据实际工作中完成任务的成果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的成果评价标志――以学生完成市场调研的各个工作任务的成果为核心。

(一)以市场调研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统计与调研》学科体系的课程共分为九章:概论、市场调研程序、市场调研技术、市场调研数据的收集方法、统计资料整理、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这种学科体系的教授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点分散,难掌握;2.学生对实际的市场调研操作体会不深刻;3.讲授为主,难以提高学生兴趣;4.学生动手少,技能训练不足。

《统计与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成四个教学情境: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研;预测性调研――按照操作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递进的典型市场调研项目统领具体知识的原则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各个项目的调研,学会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资料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和综合预测,最后写出调研报告,通过这系统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运用各种营销活动调研的方案设计能力、调研组织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分析预测能力、调研报告的写作能力和信息的运用等重要的专业能力。

(二)采用任务驱动主导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与实训一体化

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统计与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项目教学,根据完成该项目的实际工作任务,教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提出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和讨论来完成市场调研项目,最后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来评价成果。

六、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营销专业已经构建了与理论课程相对应和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实践教学,实现校内实训、定岗实习与综合性毕业环节的有机结合,并构建了支持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

校内方面,学院外派老师参加北京用友ERP软件学习培训及苏州沙盘竞赛指导培训。投资8万新建ERP沙盘物理实训室,从北京中教畅想科技有限公司获赠 ITMC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软件。成立学生ERP协会,举办ERP培训,举行院、校级ERP学生竞赛。投资3.6万元购置营销策划软件-“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并在营销模拟实训中投入使用。同时,学生创业园,格子铺、跳蚤市场等各种活动,都能为市场调研教学提供真实的任务,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实践型、综合型团队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校外方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外建有一批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亚洲海南制药有限公司、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金华供销实业总公司、金华金鑫企业集团、尖峰集团、金华市三和电器有限公司、义乌市市场贸易发展局、义乌市大鹏制衣有限公司、浙江爱司美电动车有限公司、金华海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华信息港集团、兰溪德晨视频线材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学院特别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为了加强和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院专门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实训基地的统筹规划, 按照教学需要制定了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学院与企业协商,由企业派一批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训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指导工作,学院也有相应的带队老师。学生实训完毕,有实训报告和单位的实训鉴定或实训评语,从而保证了实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戴伯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3)

[4]陈泽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途径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06)

本文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校级重点教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QN16。

作者简介:

赵广岩,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市场调研。

篇6

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serv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and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network, establish four service databas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reation of service chain.

关键词: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数据库;组织网络;建设

Key words: Jiangsu;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service system;database;network;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08-02

0 引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力推进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支撑。今年一月份国务院又实施了《“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其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且在规划中,对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障碍做了进一步的明确。通过对社会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经济与科技之间的结合,进而形成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构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现状

在江苏,企业要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愿望十分迫切。经权威机构调查,其中80%的企业要求政府对技术市场进行培育,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及进行科技创业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载体的搭建。从当前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来看,在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方面,江苏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着比较低的现象,并且其服务功能比较单一、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比较落后。提供技术交易、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是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的侧重点,集中在较为简单的服务层面,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积聚难以实现,难以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江苏省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974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31.94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17.45%、14.86%。全省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金额达到324.96亿元,占成交总额的61.09%;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金额为155.95亿元,占总额的29.32%;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金额为40.52亿元,占总额的7.62%;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金额为10.5亿元,占总额的1.97%。通过北京、上海相比,江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转变职能,进而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之间合作,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2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思路

建设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2.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组织网络

2.1.1 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组织网络。通过从以下四个组织层面进行着手,积极搭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①依托江苏创新驿站,充分发挥各市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搭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网络。②依托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吸纳江苏境内外优秀的投资顾问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实施战略联盟,进而提升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③依托江苏创新驿站,组织各市县相关机构和部门建立投资与项目的信息工作网络体系。④重点建设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进出口商会、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合作成立欧洲企业服务网中国华东中心(EEN-EC)的工作网络关系,进而提高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率。

2.1.2 建立国内外组织网络关系。在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与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互动、互利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项目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交易和科技成果产业化。①加强与北大、清华、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互动、互利的形式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②通过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组建网络关系。

2.2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深层次服务的四个数据库 ①科研成果数据库。通过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对我省的科研成果进行管理,借助完善的工作流程对科研成果进行甄别,进而使投资机构对科研成果项目有个更为全面的了解。②需求数据库。传统的技术需求数据库过于简单,并且主要借助行政手段收集其信息。由于这种信息没有进行筛选,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效果比较低。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在基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借助该数据库,企业技术需求的准确信息能够更好地为中介服务机构或技术方所认识和了解。③评估体系数据库。无论是专业化程度还是规模江苏的中介服务机构都存在偏低的现象,以及力量薄弱、效益低、服务功能单一,以及交易手段落后的不足和弊端。进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评估体系数据库,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使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特色和优势公开、透明化,从而使得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中介服务机构。④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数据库。为了便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效果,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数据库,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水平,研究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特征、成绩等问题,进而为政府管理技术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2.3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链

分别在前期、中期、后期,通过提高服务能力的方式,巩固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①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期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前期工作包含:一方面协助研究开发机构将技术成果转变为可交易的技术商品;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将模糊的技术需求变得更加的清晰、明确。②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的中期服务。在中期服务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的工作包括:成果推广、组织展览交易活动、科技项目招商、中介转化、技术经纪等。③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的后期服务。在后期进行服务时,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工作包括:合同登记、权益保证、落实优惠政策、税收返还等。

3 结论

为了更好的改变省技术市场的原有的工作局面,江苏省必须加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技术交易前期、中期、后期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链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张珍.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8(8):14-16.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课程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应该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呢?这正是当前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高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为例,尝试对高职课程特色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2课程概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多媒体应用开发公司、出版社电子出版部、广告公司、电视台视频编辑部等相关企业的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3课程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几年来,本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实训教学、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阶段。近两年,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本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颠覆式”改革和重新开发,形成了“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过程化”的课程组织、“实境化”的教学实施、“全程化”的学习评价和“产品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成果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在2009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中,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制作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多媒体作品获得一等奖,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课程特色进一步显现。

3.1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针对性和适用性原则,即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据调查,多媒体作品作为一种直观、互动、形象的信息和传播载体,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使用。多媒体作品种类繁多,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再加上新技术、新软件不断涌现,似乎很难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及过程性知识是相对不变的。通过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课程组对“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本课程根据完成多媒体作品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基于行动体系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由10个章节体系组成的课程内容,以精选的3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与重构。这3类项目是多媒体展示作品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交互作品设计与制作和多媒体课件作品设计与制作。其对应的真实工作项目分别是“荆州建设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荆州电脑城IT新产品电子杂志光盘”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这3个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和适用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情境的构建过程见表1。

3.2内容组织“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以上述3个工作项目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多媒体技术初学者到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排序,形成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多媒体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整性要求,对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分解为6个工作步骤,每个步骤又由2~4个典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涵盖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详见表2。

3.3教学实施“实境化”

高职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职业实境”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本课程实施“实境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硬件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途径,按照企业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具备职业情境、具有多媒体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服务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本着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互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近几年,本课程先后建成5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4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和专家担任学生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二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和实训现场,每个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境操作与训练中建构知识、内化能力。

3.4学习评价“全程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过程性、能力导向的综合评价。

本课程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基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课程3个学习情境的考核比例进行调整,其中,学习情境1占25%,学习情境2占35%,学习情境3占40%。每个学习情境由指导老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4个部分组成。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兼职老师侧重学生完成每个作品的功能、技术指标等内容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主要针对各小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评价;个人评价则是指学生对自己和组内其他同学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5工学结合“产品化”

工学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课程的模式很多,但不少都是停留在实训、实习等单边、浅层合作领域。本课程工学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项目完全来自校企合作开发的真实产品,企业从中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则可以促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效益明显;二是本课程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合作开发的多媒体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检验和认可。2006年以来,本课程教师与企业合作,指导或带领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本课程学习情境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大赛一等奖,“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全国一等奖,“Flas实例多媒体教程”多媒体作品获得2008年湖北省电教作品大赛特等奖。本课程以真实项目产品为载体形成的工学紧密结合模式,受到行业企业和有关职教专家的好评。

3.6教学团队“双师化”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本课程5名主讲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7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为83%;3名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包括1名高级平面设计师、1名多媒体制作师和1名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2人,技术职称分别为高级技师和多媒体制作师,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良好“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本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北省首批省级教学团队。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为高职课程特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高职课程的特色可以从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排序、课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才能赢得和其他教育一样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 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②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篇9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

2011年由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牵头,针对10、11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为期两年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研究。该课题研究主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针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训基地有效整合所进行探索与改革。

在课题实践中,项目组成员对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情况如下:

(一)整合后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技能模拟实训、管理心理学、管理者情商训练、模拟企业综合实训;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模拟实训、暑假社会实践;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实训;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等。

(二)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全面运营沙盘模拟实验室、工商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室、模拟公司综合实训室、ERP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室、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

(三)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企业集团、肯德基国际控股公司(南宁)、广西冠赢投资策划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广西赛科供应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为了有效评估该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组成员针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满意度、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成、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效果、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深度访谈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开展项目化实验的1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181名学生,随机发出126份调查问卷(抽样率为69.6%),其中,10级学生70人,占比55.5%。在调查过程中,剔除回答具有明显反应倾向的(所有答案都全部一致)问卷,得出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整理,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

(一)绝大部分同学对于项目化课程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授课方式的授课效果表示认可

在收回的12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关于更接受哪一种授课方式时,89%的学生选择了任务导向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11%的学生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在回答对课程与实训基地高度融合、交替开展课程教学方式的看法时,94%的学生选择课程与实训基地交替融合开展课堂的授课方式,只有6%的学生认同保留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对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

(二)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

从“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你感觉自己的学校积极性方面有哪些变化”的调查中,65%的二年级学生、71%的三年级学生认为学校积极性有所提高,27%的二年级学生、22%的三年级学生认为积极性和以前差不多,8%的二年级学生、7%的三年级学生认为积极性有所下降。总体上来说,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改革是具有积极性作用的。

(三)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改革改变了学生学习过程

调查中,设计了“实施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同学们学习过程有什么变化?”这一选项中,52人(占比43.3%)认为改革后“课程任务较多,时间不够用”;31人(占比25.9%)认为“有事情做,学习变得充实”;25人(占比20.8%)认为“一边学一边做,有成就感”;12人(占比10%)认为“跟以前一样,区别不大”。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得出,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比较大的影响。

(四)实训基地融入教学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针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施行第二课堂的授课方式,项目组成员专门设计了关于“实训基地融入教学后,你感觉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哪些变化?”的选项。在该选项中,71人(占比59.2%)的认为“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影响很大,效果很好”,29人(占比24.2%)认为“和以前一样,区别不大”,20人(占比16.7%)认为“效果还不如以前”。由此可以看出,实训基地融入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有所提高。

三、调查结果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一)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最终统计,项目组成员得出最关键的结论是: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授课,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和简单的解释,缺乏紧贴工作实际的项目化设计和仿真化工作环境作为学习背景,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行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训基地建设在有效分析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后,从工作出发,有效整合课程和实训基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模拟企业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效果上,虽然模拟的实训环境远不及真实的实际工作环境来得有效。但是,却能通过工作相关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用户的机会,紧贴工作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较大的作用。在项目调查结果中,显示:项目化课程教学与实训基地的高度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和技能,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仿真项目训练的方式,巧妙地将工作所需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很好地改变了综合能力培养、核心技能掌握程度与培养目标尚存差距的局面。

(四)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过程,增加了学习时间,需要授课教师对任务难度、学生准备时间有良好的把握

虽然调查中发现近46%的学生认为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习变得充实而有成就感,但是,仍有43.3%的学生感觉到任务过多,时间不够用。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任务的变多,难度加大,任务完成时间不足,所有的这些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整体要有良好的把握,在任务难度、分配和下达上留有空间,才能灵活、机动、有效地开展教学。

(五)教师之间研讨和善于合作精神,是项目化课程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教学方式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篇10

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暨第11次全国理科高等数学研究会年会于2008年7月13日至7月1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110多所高校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台湾《通识在线》杂志社等单位的2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南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理科高等数学研究会主办,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承办。

会议主要围绕数学文化课程建设及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等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会上,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李大潜教授作了题为“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作了题为“‘文化数学’课程的构想——兼谈数学与中国文化”的报告,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作了题为“如何讲授数学文化课”的报告。会议还安排了18个大会发言。

会议期间,代表们广泛地交流和讨论了各自学校开设数学文化类型课程的做法,以及数学文化和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与会代表一致反映,大会发言内容充实,水平较高,使代表们收获很大。

数学文化类型的课程,目前有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代表们相信,经过会议的讨论和交流,这两种数学文化课程都会朝着开课学校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代表们认为,应该继续鼓励数学文化类型课程的百花齐放,提倡数学文化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助力,争取“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数学文化课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