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梗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脑梗康复护理

篇1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护理干预;康复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该病起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1]。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人,发展迅速,致残率高,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早期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院对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7±3.1)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症状。其中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7例。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

1.2 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如: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护理等。在此基础上,对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由于出现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萎靡,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真诚、热情的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家属能够更加关心患者,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1.2.2肢体功能训练

患者入院后要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姿势和,防止肢体痉挛、关节脱位变形。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经常性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一般应为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2]。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帮助、指导患者活动瘫肢,给予床上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训练,如各关节部的伸屈、抬高、内外旋转,外展、抬臂、持物等。待患者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后,可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3]。训练时间视患者自身情况而定,避免劳累。

1.2.3 饮食护理

由于脑梗塞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少,导致身体的代谢降低,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偏瘫患者的饮食要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当减少热量,以调节患者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抵抗力。且要叮嘱患者尽量多咀嚼,以加强消化吸收。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脑梗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以帮助锻炼患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主要包括:穿衣、写字、梳洗、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人员从旁协助,视患者康复程度逐渐脱离帮助。

1.2.5 出院指导

脑梗塞偏瘫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强日常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的协助和监督。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出院指导。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训练知识宣教,帮助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等,且要注重后期的随访,帮助适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修正康复护理计划。

1.3 评价标准

基本痊愈:上、下肢功能完全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显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刷牙、穿衣需他人帮助下完成。有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完全丧失。无效:症状虽有好转,但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经上述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后,基本痊愈32例(69.6%),显效8例(17.4%),有效4例(8.7%),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康复护理后疗效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摄入,导致人体内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同时又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动脉管壁病变、狭窄或闭塞等因素,极易引发脑梗塞[4]。临床上脑梗塞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由脑梗塞引起的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探讨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护理在促进脑梗塞偏瘫患者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正常新陈代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系统化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患肢肌力,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宏志,裴小红,李洁. 健康教育在老年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西南军医,2004,6(1):75.

[2]农红群. 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8):123.

篇2

【关键词】 脑梗死;护理;康复

【中国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5-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其致残率很高,对于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临床上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各项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死,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早期康复治疗将使80%的患者功能明显改善[2]。我科2007年1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250例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50例患者中,男138例,女112例;年龄46~82岁,平均61.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存在明确的肢体偏瘫功能障碍;

既往有糖尿病史87例、高血压病史67例、冠心病史47例。

1.2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护理

2.1监护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神志、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当患者出现血糖异常、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情况时,应立即告知医生及时抢救处置。

2.2呼吸道的护理 气道管理保持通畅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3]。

2.3 加强基础护理 对卧床的患者垫气垫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床铺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做好导尿管护理,按时做膀胱冲洗。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易引起便秘,营养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2.4心理护理 当病人患急性脑梗死发生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很容易表现为抑郁或躁狂易恕,此时患者心理异常脆弱与敏感,也最需要护理人员及家属充满爱心的帮助。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能正确理解患者的问题并及时耐心的解释,直至患者理解为止;护理过程中给患者列举治疗效果好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

2.5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5]。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预防发生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每4小时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30分钟/次,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一单手扶杆站立,一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3.结果

250例患者中, 122例患者治愈、95例患者显效、总有效率为86.8%,29例无效,4例死亡。

3.讨论

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常常合并其他疾病,预后差。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才能为抢救赢得时间。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降低褥疮、感染的发生率。康复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中枢神经可塑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易化理论、轴突的发芽、功能的代偿和重塑、区域重组等极大地推动了神经康复学的发展。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可较好的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有效,而且早期康复的疗效优于延迟康复。

本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此得出,综合全面的精心护理,加上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促进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脑卒中发病周期节律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4):252.

[2] 励建安,社区康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10):79-80.

[3] 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篇3

【摘要】目的:观察对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过程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改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2.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脑梗塞;语言康复;肢体康复;效果

如何使脑梗塞患者快速恢复生活能力,属于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脑梗塞患者,对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以期促进其康复,详细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关标准相符[1],并通过MRI、CT检查证实。按就诊时间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5.3±3.2岁,平均病程59.8±12.1d。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3.8±3.8岁,平均病程60.8±10.9d。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

1.2.1 饮食护理 合理控制患者饮食情况,使其尽量食用一些低盐、低脂、清单的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易于消化。禁止使用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禁烟酒,少量多餐,进食时采用侧卧位或正坐位。

1.2.2 康复训练 首先进行患肢功能位的摆放:当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对其进行床上翻身的训练,并对患肢软组织进行按摩,每日2次;其次进行主、被动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显示较为平稳,并且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进展的情况下,便可对患者进行创伤的主、被动运动训练。比如进行手指合并、分开、屈伸以及肘关节的屈伸等,另外还包括梳头、接物、漱口以及接物等;再次对患者进行站立、行走方面的训练,半月后,在护理人员帮助下患者双下肢垂在床边进行坐位训练,步行训练。在帮扶下使患者站立,逐渐使患者在他人搀扶下或独自站立,并开始跨步、跨门槛练习等。在训练时若出现头晕、头痛等情况则立即停止。最后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在最开始的第一周锻炼舌头伸缩,鼓励其练习发音,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重复训练一些简单的词语与发音;第二周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以提问的方式让其回答简单问题,后期难度逐渐升高,训练过程中适时给予患者鼓励,以便增强其治疗的信心[2]。

1.2.3 心理护理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应对其耐心开解,使其意识到不良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还可在生活方面主动对其关心体贴,使其有温暖的感觉,消除心理紧张及陌生感[3]。

1.2.4 并发症的预防 保证患者床铺清洁、干燥,没有渣屑;预防褥疮;每两小时为患者翻一次身,动作轻缓,避免拖拽等。另外翻好后应将患者患肢垫好,保持其处于功能位置;对于受压较为严重的皮肤,可使用当归花红液对其进行按摩,每日2~3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每日采用生理盐水对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冲洗,每日两次,并为其进行引流袋的更换,使用碘伏棉球对其会阴、尿道口进行擦拭。对于未留置尿管的患者,采用尿壶,便盆,确保会位皮肤的干燥与清洁;肺部感染的预防:肺部感染:由于脑梗死患者存在运动障碍及多肢体感觉,对于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较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所以应嘱咐患者多饮水,用力咳嗽及深呼吸等。

1.3 效果评价 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4]。痊愈:患者功能全损评分减少的程度处于90%~100%之间,病残的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所减少的程度处于45%~90%之间,病残的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所减少的程度处于18%~45%之间,病残的程度为1~3级;无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或增加超过18%。

1.4 统计学分析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临床改善对比,如表1所示。

3 讨论 脑梗塞指因为出现脑供血障碍,使得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引起坏死、软化,最终出现梗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脑梗塞、脑血栓属于较为常见的类型。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发生率较高,同时具有恢复速度较慢、起病急以及致残率较高的特点。多数患者会出现后遗症,程度不同、生活难以自理,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梗塞患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遭到破坏,并非单纯的肌力丧失。大量研究均显示,在疾病早期对其实施全面、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康复训练,可明显刺激患者大脑的脑梗,促进其脑功能恢复,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降低致残的几率[5]。本文针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姗.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9):33-33.

[2] 尹娟,孙华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82-83.

[3] 吴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2,(27):48-49.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20-01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女38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6岁,平均58岁,其中36岁~ 5例,60岁~ 30例,71岁以上23例。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一侧肢体偏瘫45例,失语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

脑梗塞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病程较长,恢复期带有肢体瘫痪、言语障碍、智力减退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此病致残后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得负担,因此,对本病除了急性期给于及时诊治、精神护理外,恢复期做好康复护理,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2康复护理体会

2.1 心里护理 脑梗塞病人易发生性格改变,发病前较开朗、乐观,发病后容易激动、任性、抑郁、焦急等,有些病人急于希望立即改变偏瘫、失语的状态,结果事与愿违。护士应关心、体贴、尊重病人,避免挫伤病人自尊心的言行,鼓励病人克服害羞心理,大声说话,充分理解病人,避免病人不配合治疗及护理而急燥,要耐心的解释、劝导,同时让家属和朋友多与病人交流,使其心情愉快,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

2.2 肢体功能的锻炼脑梗塞病人急性期过后,除了药物治疗外,应及早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锻炼时先从抬腿开始,,下床站立,有家属搀扶向前迈进,直到自己,能独立迈进,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与病人、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使用健侧肢体从事自我照顾的活动,协助患肢进行主动或被动,如上肢锻炼,练习抬臂做梳头动作,手指练习拿筷子夹东西,并选择理疗、按摩、针灸、高压臭氧等辅助治疗。肢体功能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毅力和恒心,对病人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2.3 语言功能训练由病人家属与语言训练的护士共同制定语言康复计划,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多听音乐,练习加减法,练习简单的发音。语言的康复训练时一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得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

2.4 口腔、皮肤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定时翻身、扣背、更换污染被褥,床铺整洁无渣屑。早晚用温水全身擦拭,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和感觉舒适,避免着凉,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以防烫伤。

篇5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91-01

我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对62例脑梗死患者实施了综合性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4例,其中,男83例,女41例,患者年龄56~79岁,平均65.8岁。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2例,早期康复护理组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56~79岁,平均66.0岁。常规护理组中,男41例,女21例,患者年龄58~74岁,平均65.6岁。入选的124例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均不超过72 h,均经CT检查确诊,患者无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损害,无严重的意识障碍。两组患者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对策

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早期康复护理。

1.2.1早期康复护理对策

1.2.1.1心理护理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社交功能受损,可感到无望、不幸、自卑,导致抑郁状态[1]。护理人员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2]。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2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利用听觉和语言刺激进行训练[3],可使用单词卡片、短文卡片、录音机、录音带、报纸书籍等器材[1]。可让患者听单词作反应,读单词、单句或短文;并可进行单词听写训练。

1.2.1.3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①仰卧位:头部、患侧肢体均垫一枕头,上肢伸展,患肢膝关节轻度屈曲;②健侧卧位:头部、患侧肢体均垫一枕头,上肢伸展,髋、膝关节半屈,患足与小腿保持垂直。功能锻炼,①协助患者分开患手五指,对应交叉,尽量伸直肘关节上举。②患者平卧,双足抵于床边,双膝尽量并拢,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压住双膝关节,使患者尽量抬高臀部[4]。③患者坐位,抬头,挺胸,收腹、伸腰、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五指交叉尽量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逐渐向双下肢转移。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起立[5]。④如患者下肢肌力达到4级,可下床进行锻炼。护理人员对步法、频率、起立、下蹲等进行指导。还可让患者进行双手交替拍球训练,增强其协同功能。

1.2.2并发症的预防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床单整洁、定期翻身叩背、并进行皮肤护理,活动患肢,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1.3 疗效评价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①神经功能缺损降低8 分以内判定为无效;②功能缺损分数降低8~20 分判定为有效;③功能缺损分数降低21 分以上判定为疗效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软件处理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疗效比较。见表1。

表1早期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护理疗效比较(例)

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由于缺血可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药物仅能挽救部分神经组织细胞。有资料证明,在发病初期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6]。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亚华,胡桂玲,齐亚杰.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90.

[2]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3]张春霞.脑卒中致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20.

[4]谭小婷.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114.

[5]刘丽,王丛杰,葛薇.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4(36):205-206.

[6]胡洁莹.脑梗死的康复护理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7):56.

篇6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由于医学技术的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救治率得到明显提高,然而致残率却很高,其中偏瘫危害最大,然而至今药物都不能直接改善偏瘫的功能。患者的自然功能恢复较慢又有限,还会出现废用综合征[1]。我科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全部病历符合临床标准并经CT和(或)MRI证实,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伴有肢体运动功能和(或)语言交流障碍。入院时存在的主要症状、功能状态及护理后康复情况见表1。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肢运动功能选择合适的康复护理方法,制订出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功能的变化,观察训练效果,不断完善训练计划。

2.2 心理康复 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恐怖体会,患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沮丧和忧郁,因此及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用语言、手势、表情与患者反复交谈。告之患者及家属早

作者单位:223002江苏省淮安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内科

期床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3 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

2.3.1 良肢位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开始康复训练以保持良肢位为主,良肢位的保持贯穿于康复全过程,要求各变换均由护士帮助进行[2]。日间每2 h翻身一次,夜间患者睡后适当延长翻身的间隔,约3h一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展开,用枕头使患者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仰卧位:非理想卧位,尽量少用,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保持肩关节前伸,膝下放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足部避免被被褥压迫,以免足下垂。

2.3.2 瘫痪肢体的按摩和被动活动 肢体的按摩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很重要。发病后2 d责任护士即可进行。按摩要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 min~30 min。被动活动是以关节为中心,用外力来帮助患者活动的方法,患者仰卧位,护士根据关节的功能确定活动方向,各关节每次活动5~10下。

2.3.3 主动训练 一般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症平稳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的48 h开始为宜。上肢训练采用主动-辅助运动训练,让患者双手十指互扣,患者的拇指必须位于上方,用健侧带动患侧在胸前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肘关节保持伸直状,然后双手返回胸前,3次/d,每次上举20下。下肢康复采用桥式运动,取仰卧位,双手指互扣,双上肢上举,双腿屈膝,双足支撑于床,将臀部主动抬起,保持骨盆水平位,此时患者形似桥形,然后缓慢伸直下肢,嘱患者尽量放松,动作要缓慢,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3次/d,每次上抬15下。病情轻至中度,肌力3级以上者可指导其做患侧肢体随意小范围活动,训练主动翻身,并逐渐增加增加活动的范围和次数。

2.3.4 坐位训练 当病情许可,肌力达2级,患者无明显头晕、头痛时应采取坐位。协助患者坐于床缘,开始坐5 min~10 min,逐渐增加时间,能独立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2.3.5 站立训练 当患者肌力达3级且能坐稳后可扶助患者站立,开始1 min~2 min,逐渐增加站立时间,患者能扶栏站稳后指导患者双膝同时屈曲、伸展,逐渐过渡到双脚在原地踏步训练。

2.3.6 步行训练 患者能徒手站立30 min时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训练患者时立于患者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侧下肢向前行走,患者在独立行走时向其交代注意重心移向健侧,护士站在患者侧防护,增强患者安全感,防止跌倒。

3 体会

3.1 脑卒中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预后就越好[3]。我们对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急性偏瘫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床边康复护理,经早期康复训练后患肢功能明显好转,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提高了生存质量。

3.2 心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反复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训练计划,告知恢复需要时间、过程,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对患者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增强治疗信心和康复欲望,使患者积极参与和配合康复训练,逐渐实现康复的最终目标。

3.3 早期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发生意外。每次训练前评估病情,心率超过110次/min、血压>24.0/15.3kPa(180/150 mm Hg)不宜进行主动训练。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确切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训练过程中患者出现头疼、头晕、心悸等情况时应停止训练,卧床休息,必要时报告医生。患者训练时护士要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确保安全。

3.4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肢功能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训练过程正确评价肢体功能,及时调整计划,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避免损伤。活动幅度由小渐大,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以免急于求成而发生意外损伤。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进行热敷,治疗手法要轻柔,随着关节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活动度,避免肢体康复中的“二次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篇7

[关键词]脑梗死; 偏瘫; 康复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67-01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约6O-8O%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张在综合医院内的脑血管病病房实施急性期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协助临床治疗,防止继发合并症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促进功能康复,减少后遗症,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我科自2007年以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CT确诊为脑梗死伴偏瘫、失语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160例,其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42-81岁;瘫痪肌力O-I级的78例,Ⅱ-Ⅲ级的72例,Ⅲ-Ⅳ级的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肌力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病人在接受常规中西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在入院后14d即疾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入院2-5d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分别在2个月、4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如下:

1.2.1 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肢体功能位摆放,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对患侧肢体软组织进行每日按摩2次。

1.2.2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h后,给予患者床上被动运动训练和主动运动训练。如屈曲肘关节,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一般每天做2次,每次10-20分钟,做各关节及各方位的运动2-3次,还包括更衣、漱口、梳头、接物及大小便功能的训练等。

1.2.3 半月后,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训练过程中如出现头昏、头痛应立即停止。

1.2.4 语言训练:开始第l周锻炼患者舌头的伸缩,鼓励发音,进行单音节字的训练;第2周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训练,而后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简单的问题,之后应选择有点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对患者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1.2.5 吞咽障碍的康复:尽管急性脑梗死病的吞咽障碍85%以上经过治疗可以恢复或者减轻,但治疗如果不及时,丧失了恢复是最佳时机,可导致终身鼻饲进食。因此,对急性脑梗死病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撤离鼻饲,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口腔期障碍有口腔周围的自主及被动运动,舌肌运动、冰块按摩皮肤、冰块按摩咽喉等湿热刺激发声训练;咽喉期麻痹有侧卧吞咽、边低头边吞咽、空气或唾液吞咽训练、小口呼吸、咳嗽、哼唱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一89%,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归于无效。

2 结果

2.1 康复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见表1

3 小结

脑梗死所致的偏瘫为中枢性瘫痪,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3]。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潜力很大,主要表现为运动、认知、语言、心理及记忆障碍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脑梗死的康复应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大脑梗死灶产生良性刺激以唤醒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促进疾病康复。另一方面,对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有效降低致残率。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制定切实可行,患者及家属能够接受的训练计划,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康复知识教育,注重心理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经过各种康复治疗及护理2个月、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四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2.5%,生命质量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早期采用康复训练及护理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病人全面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秀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7,2O(6):4-6.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70.54±8.70)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1.3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13.52±1.26)分,Barthel指数(40.24±3.29)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2.66±2.46)分,Barthel指数(39.68±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24.55±1.40)分,Barthel指数(52.15±4.77)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8.55±2.10)分,Barthel指数(47.65±4.08)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9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康复护理;常规内科护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给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伴随这一现象的还有脑血管疾患者群数量的急速增长。脑梗死是局部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软化坏死,因其发病突然,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 [1]。而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等,本文对中医康复护理和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进行实践探究,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脑梗死患者共计4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为(54.1±7.1)岁。两组患者按照相关脑梗死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详细头颅CT或MRI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小于48h;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出现语言不清、偏瘫、口歪眼斜等,排除其他器官组织的病变、精神病或其他疾病可能。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内科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帮助患者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给予患者一个舒适、卫生的就医和康复环境;帮助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给予患者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餐食,帮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日常的营养供给;定时帮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清理,做好口腔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适当的护理调整等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用药、针灸等中医康复疗法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穴位按摩和相关肢体功能的锻炼。选取患者瘫痪侧上肢少海、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护理人员用食指按压内关穴、拇指按压合谷穴,另一手拇指对患者曲池穴、食指少海穴,同时对患者进行轻压按摩;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肩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进行适当的伸展、内收、内外旋动作,对腿部进行适当的屈伸锻炼,每项动作做50次左右[2];可根据患者的程度进行锻炼的强度,切忌急功近利,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患者肌肉拉伤等发生。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评分情况进行比较。

1.4评价标准 根据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进行评分。评分在91%~100%为基本痊愈;评分在46%~90%为效果显著;评分在18%~45%为进步;评分在18%以下为无效[3],计算总有效率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P

1.5统计学意义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注:P

注:P

3 讨论

脑梗死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然而对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只增不减[4]。在中医范畴内,脑梗死归属于中风病,多事由于精血亏耗、忧思恼怒等原因而导致患者阳亢于上、气血紊乱造成患者瘫痪或半身不遂等临床表现[5]。在中医康复护理学中认为,患者如意识较为清醒,同时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即可开始进行相关康复护理训练。康复护理训练主要包括:采用适当的姿势摆位对患者进行按摩,对其相关关节进行辅助锻炼,增加患者神经功能的感知能力,减少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风险,预防其他治疗后期并发症出现或其他器官功能的衰竭。本文简单谈久了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神经功能恢复护理,为患者按中医疗法进行按摩,可以减缓患者肌肉萎缩,重新建立患者的神经功能系统正常运作。

本文中所提到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和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0.4%,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7.7±2.3)、(5.9±1.6)明显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帮助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神经功能康复时,在采用常规内科护理的方法上加入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系统能共的恢复,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聂绍平,马长生.心血管介入医师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处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88-91.

[2]甘素琴.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2(02):145-156.

[3]俞勤儿.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新中医,2014,46(2):216-217.

篇10

[关键词]早期康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58-01

吞咽障碍是指当支配吞咽运动的神经、肌肉及口腔、咽、喉等处病变时可造成吞咽运动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对减少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近2年来对112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化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12例,本组患者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人神志清,无语言理解障碍,伴有吞咽障碍。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岁;对照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2岁。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将吞咽能力进行分级[1]。2组在性别、年龄及吞咽障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与标准

1.2.1 评定方法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患者端坐,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以上,但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正常:1级,5s之内;可疑:1级,5s以上或2级;异常:3、4、5级。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3级。

1.2.2 康复护理

1.2.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多数因生活不能自理出现焦虑、自弃等情绪,因此护士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知识,教会功能锻炼的方法,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基础护理 (1)舌肌、咀嚼肌运动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再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外伸并旋转,反复训练。(2)吞咽功能训练用棉棒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做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每次在进食之前进行。(3)构音训练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的程度并不一定等同,但往往并存,通过构音训练可以改善与吞咽有关器官的功能。

1.2.2.3进食训练(1)进食环境要安静,备好急救物品,以免呛咳。(2)进食时一般认为躯干与地面成45°或以上角度最安全。半卧位时,头稍前屈,或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30°,偏瘫侧肩部垫起,使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减少鼻腔返流及误吸[2],或取健侧卧位,通过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进食应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3)食物的形态:食物的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4)一口量[3]:即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的入口量。患者一般先以少量(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5)进餐前食物应让病人能看到、嗅到。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程度比较,见表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注: x2=11.646 ,P<0.01

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吞咽功能康复情况的显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