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与文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艺术管理就是以现代的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设计的新型管理专业。艺术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显现,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团结起来,积极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关键字:艺术管理 艺术与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两者结合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生的管理专业,有着极佳的就业机会和前景。要想学会管理艺术,就要对艺术本身有一个很深的认识,大部分的人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还是很浅的,只是很单纯的认为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很强,因此很难能够把握住艺术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就更不能够理解艺术要怎么管理,还会提出疑问,就是艺术也是需要管理的?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学习艺术管理?我们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是有一定的生存法则,艺术无一例外,这也是这个专业在各大院校越来越被学生认可的原因。
我们在艺术管理专业所设立的教学课程除了基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于艺术营销、知识产权、文化法规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教学。既然要学会管理艺术,就要对艺术有着全方面的了解和认知。我们知道单纯的拿管理来说,它就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往大了说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不仅要对于所涉及的行业一定要有很清楚的了解,还要具备作为一名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所以管理学是不可少,那么公关学和广告学等的基本常识也是需要了解的。因此在教学的课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面广,同时还要加大实践的力度,多参加艺术类的策划与执行工作和市场调研的活动,增加自己的实战能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和改革教学上的不足,积极的进行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文化。
说到艺术文化,我们前面说到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它是一种文化显现,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产业的突起,显示了经济发展的运动规律,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国内外的艺术市场全面的升温,但由于在我国文化市场还处在一个发展初期的一个阶段,其产业体系也没有完全的形成,因此,在我国有着很大的潜力市场。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团结起来,积极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这里延伸出一个文化体制的问题,所谓的文化体制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体制的变革相应进行。按照指示我们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已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发展文学艺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的、健康的、繁荣的快速发展。要深入的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期间,我们取得很大的成效,首先在认识和思想上得了统一,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在对文化单位进行的结构调整,是民族文化艺术和优秀的高雅艺术的了政府的支持,从而蓬勃发展起来,再就是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开始认真的贯彻行政执行法,进一步的完善了政府的职能。
在不断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经济,这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但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则代表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没有国家的支持一味盲目进取是不可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丰富了文化学理论,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是很不理想的,首先体现在教育上,各大院校虽然把它列为文化课,但在的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出理论,并未从理论真正的延续到实践应用上来。我们之前说文化是艺术的显现形式,因此这对于在教学上我们所设立的艺术管理专业,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注重艺术文化的分类和发展,我们还要重视我们的艺术文化环境和市场,这样才能整整的用理论的角度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理解了文化环境的重要之后我们更要明确的目标是如何将我们所设立的艺术管理专业与现在的文化体制相结合,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清楚的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从艺术管理的专业来说,对于它的定位和设计一直存在着争议,各大院校的做法也是不同,因此我们说这个专业设在什么样的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发现这个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艺术管理分开说,设在教育管理学院它的侧重点在于管理的学习和应用,设在艺术类院校,则偏重的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教育管理方面要紧随社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理论去武装的头脑,用实践去推动公估宗发展,是文化的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艺术文化方面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和群众,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去创造艺术,发展艺术。艺术来源以生活,只有一开广大的群众,才能是艺术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挥。
篇2
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推进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淡化,双方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性愈加突出和明显。在该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就越发严格,由此艺术教育也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情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对学生美和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艺术社团一直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艺术社团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同时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对大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内关注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的管理,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推进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艺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性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艺术教育的天然弱性,可以更好地走近每个学生群体中,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农科院校作为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学生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因此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重视在农科院校中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农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里的艺术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兴趣,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还满足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哟蔚拇笱?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农科院校内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前大学校园艺术、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还会带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兴趣培养的舞台,弥补以往应试教育阶段带来的一些艺术素质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出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由具有相同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队即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以及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艺术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构成,因此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增加学生个人能力,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 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存问题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院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农科院校由于缺乏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农科院校建设面临着“制度―硬件―队伍”三大困境。
2.1制度困境:社团管理制度缺失,有待健全
在调研了解的五所农科院校中均发现艺术社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因此大多数艺术社团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社团成员招募的规则明细、成员的管理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运行等。
此外,从社团成员的管理从属关系来看,仍存在分工合作不明确的问题。在社团中包括社团干部和普通会员两类学生,但由于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明确,因此经常会有部分社团干部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社团内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整体的核心力。
2.2 硬件困境: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足
与其他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是,艺术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而且很多艺术社团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器乐设施。但是从目前了解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便有也仅能满足基本开会需要,无法进行日常训练或者排练节目。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社团没有固定的配套器乐设备,大多数都为学生自行携带,因此也给社团学生在某种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带来了局限性。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乐器或无法支付高昂的乐器租用费。
2.3队伍困境:社团干部及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科院校的社团管理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社团内的学生干部以及专业师资指导力量的不足。
2.3.1 社团学生干部方面 艺术社团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一刚加入的时候,学生兴趣最浓、积极性最高。但是到了大二,选择是否留任的时候,很多人对社团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觉得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因此就会放弃留任,有些即便留任了,也没有太大的兴致将社团进行更好的管理创新。这种“留人荒”的现象,基本成了最困扰农科类院校艺术社团建设的问题。
2.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指导 与其他社团组织不同,艺术类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现在不少学校的艺术类社团虽然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大多数都是“挂名”,并没有在实际活动开展或者社团管理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很多艺术社团都是因为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很多活动缺乏专业性而最终变成了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
3完善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端正高校艺术教育态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早期以专业性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案不可避免地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农科院校是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在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部分高校持有“艺术无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重农轻文”的教育局面,这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科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端正轻视艺术教育的守旧思想,重视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社团,与时俱进,并结合农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提升艺术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3.2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艺术社团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艺术社团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将人、资金等社团资源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条文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还需配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高校领导、专家和社团负责部门组成艺术社团管理小组,对艺术社团成立严格把关,注重建团目的和社团发展计划;完善评价体系,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内自评,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定期考核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和活动成效;以考评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基准,定期对表现优秀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制订对考评不及格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监督,避免活动敷衍、社团人员队伍懒散等现象。
3.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投入力度
强化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指导,依据艺术社团类型配备一位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思想指导、知识指导、活动指导以及相关事务管理。其中,指导老师需严格审核社团活?樱?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社团活动;协助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议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各类艺术社团指导老师组成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社团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艺术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艺术社团的运作资金作出合理计划,根据社团的年度发展计划发放相应的补助资金额度。丰富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校内补助,还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出席一些企业公演以及提供有偿的演出来筹集活动资金,从而为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对艺术社团活动配备必要的器具、设备和培训场地等。因此,为实现艺术社团的成效和影响力的最大化,高校应积极给社团提供有力的人才、物质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篇3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篇4
【关键词】 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2-02
为了提高供应室与手术室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设备资源,充分发挥中心供应室的作用,发挥手术室护士的专业护理作用,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同时规范手术器械的清洁流程,使可变性手术器械清洁达到质量标准,提高无菌物的质量。为之,我院是小型医院,虽起步晚,于2009年8月运行。供应室与手术室一体化管理,全院可变性手术器械由中心供应室供应,顺应了国内供应室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但在运行期间仍发现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不断的沟通、改进。现已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存在问题
11 手术器械方面 供应室接受手术器械时,发现器械数量有误,有缺少或多余,有时
还有2个点的器械混淆的现象。器械带有血渍,甚至已有干结,造成清洗困难。
12 人员及知识方面 以往从事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基本素质较差,工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较慢,缺乏创新的潜力和动力,缺乏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手术器械的认知就更缺乏,造成接收区的护士清点费时费力,包装区的护士觉得无从下手,工作效率低。
13 运送、储存方面 我院供应室与手术室不在同一幢楼,而手术室为单行通道,纵使对器械的运送造成诸多不便。收送器械时间与次数不好掌握,途中可能造成混淆和污染。运送时间的问题造成器械的周转时长,手术器械包的数量增加,以收租借器械的管理相应造成储存的要求提交及管理的困难。
2 对 策
21 清洗 物品进行清洗是保证灭菌彻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些医疗器械使用时间长了就会有灰尘、锈迹、污迹等情况出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工作,以确保其在后续的灭菌过程中达到灭菌的效果。对于一些锈迹严重、出现掉瓷的陶瓷器械,本单位已进行全部的更新。为了提高清洗工作的效率,本单位引进了美国最新款的多功能清洗机及酶类清洗液、高效除锈剂等产品。对于清洗人员统一配发清洗衣服和鞋帽,清洗人员进行消毒室时统一换上配发的衣服和鞋帽,清洗人员工作时需带上头套,防止毛发掉到物品中。清洗人员对每件物品清洗过程中,应确保物品清洗干净,对于已清洗好的物品,应用干净的毛巾檫干物品上的水珠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物品清洁程度的判断标准为:物品表面是否光洁;物品表面是否存在污迹;物品表面是否有异物;物品是否有异味。每天对清洁好的物品进行抽查,对物品的清洁率进行统计,抽查按批次计算。
22 检查包装 器械的配备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质量。严格执行检查步骤,使器材能充分发挥使用功能,检查器械的关节是否灵活,咬合而是否紧密,沟槽是否平行,锐器是否锋利,持针器持针是否牢固等。手术过程中发现器械有问题,可在器械上作相应的标记,手术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器械。在供应室,功能失灵的器械可以及时进行更换,将检查好的器械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分类包装,包装外层应粘灭菌指示带或标签、说明名称编号、灭菌日期、失效期、包装者、灭菌批次锅次等。
22 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 本单位成立了供应室质量监测小组,由护士长、监测员、消毒人员共同组成。监测小组于每周五下午对供应室的环境、消毒程序、消毒人员的着装、操作方法等进行评分,每月评出一名优秀工作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质量检测小组对每次检测发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开会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直至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在科室里加强对标准的学习,操作过程中努力落实标准,从而形成有章可循的工作氛围。
24 灭菌 灭菌工作是供应室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里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如果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在灭菌过程中,工作做得不彻底,很可能导致医源性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医务人员及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供应室应加强对灭菌工作的监测力度。消毒人员需持证上岗,对于没有上岗证的人员统一进行上岗培训。消毒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的程序操作,对每天灭菌的要求做好记录。每天应对消毒的锅具进行检测,确保锅具灭菌的温度达到要求。对物品的灭菌日期、灭菌锅具的编号、灭菌温度、灭菌时间以及操作者进行登记,以便可以对灭菌的物品进行追溯。锅具每天需进行化学监测,每周对锅具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查。物品进行灭菌时应按规定摆放,保证锅内的物品能灭菌完全。每次的消毒物品均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等指标的监测,确保物品进行100%的灭菌。消毒锅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对其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消毒性能达到相关的指标。
25 运送储存,根据手术室与供应室的工作特点,建筑方面的缺陷,制定运送流程。每天收、送二次,分别8AM、230PM、830AM、3PM夜间不送,急需器械时,与供应室联系。有应急机制,随时供应。这样既保证了器械能够得到及时的清洗,以维持正常工作,有减少了工人来回运送次数。灭菌完毕的物品运至手术室储存:运送时采用专用的不锈钢密闭运输车,洁污分开专用车,既避免器械丢失混淆,又减少二次污染,手术室另外配备快速的高温灭菌器,以备急用和急需。手术室每天将第二天的手术安排清单送至供应室,以便准备敷料包和其他配合。
3 效果评价
31 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体化管理,使得手术室护士从繁忙的清洗打包中脱出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手术配合上,提高专业水平。
32 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器械的集中处理减少了污染,器械对手术室的二次污染,正确规范清洗为消毒消除障碍,是医疗用品再处理的必要过程。
33 提高手术安全性,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使得手术器械从接受到清洗、打包,都会层层把关,责任到个人,杜绝了器械丢失和残缺不合格现象,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进而增加了医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165
篇5
[论文关键词]中文图书采购;招标;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图书的采购,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环节,对馆藏质量、馆藏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保障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图书的发行与供应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新华书店一统天下变为新华书店、出版社、书商、民营书店、网络书店互相竞争的多元化局面,使得中文图书采购招标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07年度的中文图书招标采购工作为例,就这一方式的可行性、意义及操作步骤进行探讨。
1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实行招标采购的背景
1.1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孕育了较为成熟的图书发行市场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模式下新华书店主渠道的地位大大下降,民营书店、个体书商、网络书店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图书发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的变化与完善,以及在2004年放开省会城市图书零售市场承诺的兑现,境内外各种经济形态的图书发行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日益成熟的图书发行市场为高校图书馆进行招标采购选择提供了条件。
1.2国家招标法的制定和实施给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制定与实施,为高校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工作提供了操作程序以及法律保障,对发行商及高校图书馆本身提供法律保护。在法律规范下,在当事各方的有效监督下,高校图书采购工作得以公开、公平和公正地开展。
1.3通讯业和运输业迅速发展,有力支持高校图书馆进行中文图书采购招标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高校图书馆和图书发行业广泛应用。网络费用的大幅下降,使得高校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之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程数据传输和业务洽谈。同时,我国货物运输市场迅速发展与繁荣的现状使得图书运输速度显著提高。两个产业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中文图书采购招标工作时可以不受地区范围的限制,扩大选择范围。
2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实行招标采购的意义
2.1招标采购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与资信优良的图书供应商之间进行有效互动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了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先进的管理系统需要相应的工作模式、技术要求。通过招标采购,高校图书馆不但可以有效地保证中文图书的采购质量,而且可以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比如说,中文图书采购的电子征订目录必须能够转入图书馆采购系统,书商必须提供能被转入的DBF、MARC、TXT、ISO等格式的数据,从而促使图书供应商提供更多针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
2.2招标采购有利于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并避免可能产生的腐败现象
一方面,高校扩招带来的在校生数量激增和图书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的购置经费相对紧张。通过招标,可以获得较合理的优惠,实际上降低了文献的购价,使有限的资金购得更多的图书,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图书发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不法商人采用非法手段推销图书,致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少数意志薄弱者放弃了专业操守、吃回扣等。实行招标采购,可以增强采购工作的透明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防止“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防止采购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2.3降低图书采购成本,提高效率
图书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市场上的各类图书发行商,为了争取图书馆这类大客户,会在文献价格方面让步,并在服务方面尽量满足图书馆的要求。图书馆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购得更多的图书,也有利于图书馆的业务外包。例如,在标书中可明确要求中标单位提供CNMARC数据、盖馆藏章、粘书标、贴防盗磁条等服务,这对于即将进行评估或升级的高校图书馆来说,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招标,图书馆业务外包,对图书馆来说,既不用为这种一次性工作专门引进人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一举两得。
3高校图书馆中文采购招标工作的步骤
根据招投标法的规定,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工作应依法按操作步骤进行。招投标的步骤一般为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与定标等。
3.1招标
中文图书实行采购招标,与一般设备物资的采购招标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图书采购具有采购品种多而单个品种数量少的特点;其次,图书采购任务不能一次完成,而是持续的、分批次进行。显然,它与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的单一性、大批量性以及有具体交货期不同,其特殊性要求图书馆必须高度参与招标工作。华中师范大学从有进行图书招标的意向开始,校领导就给予了图书馆最充分的信任和最大的自主权,支持图书馆有序地开展招标工作:首先,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下设工作小组与评标小组具体负责招标与评标的相应工作;其次,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招标方案,进行了充分调研。我校招标工作小组分别走访或咨询了武汉、浙江、广州等地图书招标比较成功的高校,在学习他们好的经验的同时,针对他们招标采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拟定了一个较为规范合理的符合我校特色的招标方案;再次,我校根据国家及地方有关招标法规并结合图书招标项目特点及要求编写了招标文件。
3.2投标
投标是投标人根据招标书参与竞标的行为。投标人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制投标书。投标书是投标人竞标的核心文件,其中投标报价是关键内容,投标人应认真如实地填写。
3.3开标
开标在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交送竞标文件后公开进行。所有投标人及被邀参加的监督部门都是开标活动的参加者。开标时将对投标文件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法定要求的,应当众拆封、验证投标资格,并宣布投标入名称、投标价格及其它主要内容。开标后应立即组织评标,以保证公正和提高效率。
3.4评标与定标
评标应由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根据规定需要回避的人员不应担任评委。为保持图书评标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可参照性,可为评标设计评分表,对主要指标进行分值量化,经专家讨论确认后执行。
3.4.1资金方面要求
资金不足是图书馆界共同存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现阶段,各高校图书馆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藏书标准要求,需要大量采购图书,资金的困难尤其突出。因此,在进行图书采购招标时,各馆都会根据自身资金的情况,对书商提出适当的要求,在付款方式和折扣上争取更多的优惠。
(1)图书折扣
图书折扣在招标项目中是最重要的内容。高校图书采购招标工作,图书馆和校方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对价格要素的要求也有区别。校方重视优惠率,图书馆重视质量和服务。图书折扣这一评分项目应在充分调研市场行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和图书馆的双方需求,取一个合适的折扣起点和权重,给予较多的分值,争取最大的优惠。
(2)付款方式
付款方式是图书采购招标时根据图书馆资金的现状和能力,向书商表明自己计划付款或分期付款的时间、金额等。各馆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提出付款条件并在合同中有所约定。书商在投标时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图书馆提出的付款方式来确定投标的价格和服务内容。
3.4.2服务承诺
随着信息资源生产与利用模式的演化,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和组织管理与利用出现了社会化再分工。图书供应商的服务承诺日益全面具体。而图书馆利用社会的再分工,把一些基本业务(如编目、加工)实行外包后,可以将图书馆人力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具体的服务承诺和售后服务是书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必备条件,也是图书馆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
(1)图书订购
目前有实力的书商均提供网上订购系统,功能包括多途径书目检索、辅助选书、在线订购、在线输出MARC记录,并且每年提供15万条采访数据;图书现采时,提供人员、采集器等设备服务。因此,图书招标时应该将这些内容作为招标项目明确提出,要求具备这种能力的书商作为中标条件之一,从而保证图书馆订购工作顺利开展。
(2)到书率和到书时间
到书率是图书馆采访工作重要的指标,它一方面体现了书商的诚信和实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水平。由于图书销售商实力不同,受其实力的限制和资金运作等因素的影响,书商与出版社的信誉不尽相同。有实力的书商信誉较好,到书快、比率高;相反,实力一般或较弱的书商到书慢、比率低,信誉差,使图书馆的采访和利用率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招标项目中规定到书率的指标,对图书到书率提出明确要求,既保证了图书的质量,又不会影响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为了保证图书采购工作按时完成,图书的到书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内容,图书馆可结合本馆的采购计划和任务,对到书时间提出具体要求。
(3)免费加工
在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图书供应商的服务工作越做越好,免费提供粘磁条、盖馆藏章、贴条码、贴书标等图书加工已是普遍现象,并且所使用材料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图书馆完全可以把图书加工交由书商去做,并对加工使用的材料提出具体要求,保证加工质量。如书标的款式、粘贴的位置、磁条的要求和条形码的设计均可以具体要求书商怎样去做(比如目前我馆要求合作的书商都统一将磁条更换为科晶安全复合性磁条)。由此节约成本、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4)CNMARC编目数据
目前,大多数书商能提供规范的CNMARC编目数据,尽管其数据质量离图书馆的要求存在一些距离,但是书商可以努力根据每个图书馆的具体要求,提供全部、标准、规范、系统的CNMARC编目数据。
本馆经过几年的采编业务外包经验得出,图书馆与书商经过短期的磨合后,如事先将使用的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等信息传递给书商,书商所提供的编目数据均能符合各馆的要求,由此可以缓解编目工作的压力,解放人力资源。由于书目数据库的质量是图书馆提供资源共享的基础,图书馆对CNMARC编目数据质量的要求须明确具体,并在招标时作为重要的项目内容给予较多的权重或分值,以保证有实力的书商中标。
(5)无条件退货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质量是服务的保证。图书馆作为招标人非常重视图书的质量,怎样把握图书质量是设计招标评分项目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图书包括附盘所应具备的要素,如正版、最新、完好、内容健康、印装质量等应有明确要求。另外,图书馆流通部门中的图书经过一段时间外借后容易发生破损、遗失现象,需向书商说明补货事宜。
3.4.3对书商的要求
(1)资信要求
书商的资质和诚信状况是能否履行合同的前提。一般有实力的书商能够较好地履行合同,可以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一些假、大、空的书商虚夸实力,既没有诚信也不能履行合同,由于它们拖欠出版社的书款,出版社对这样的书商的货源组织有顾虑,不发货,造成图书的到书率和速到率较低,也提供不了编目数据,只能是图书馆自己下载数据,书商付下载费用,使图书馆工作受到影响,若与这种书商合作,就会给图书馆带来很多烦恼。因此,对书商资质和诚信的要求是招标要项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协作承诺
书商的合作态度、服务效率尤为重要,双方合作的项目内容越是具体,需要磨合的工作也就越多,面对存在的问题,需要书商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讲究诚信。因此,协作方式也需给予一定的分值去约束书商履行合约。要求书商履行合同,售后服务细致到位,能够积极配合图书馆协调处理合作中产生的矛盾,也是对书商管理水平的考验。
(3)其它优惠
书商为了中标,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图书馆的现状提出招标要项以外的优惠,如定期发送纸本新书目录、赠书、会员待遇、赞助等,这些优惠也应给予加分,以体现招标采购的公正和公平。
3.5后续工作
篇6
关键词:《手稿》;异化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35-02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础内容。理论角度上,研究异化理论对于研究哲学深远意义;现实角度上,它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导向作用。我国学术界针对马克思的异化内涵、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针对我国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异化的内涵、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这两方面做如下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异化概念的理解
黄楠森在《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中提出,历史上异化概念有三个用法,即“(1)黑格尔的用法指矛盾的转化, 或矛盾。(2)费尔巴哈的用法, 指由于认识上的错误而产生出与主体对扰的结果。(3)马克思的用法, 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 即剥削剩余价值。”他认为,异化概念不能滥用,就如黄楠森提到的:“马克思讲的异化就是劳动异化,就是剥削剩余价值,他讲的异化劳动就是雇佣劳动。这一点是很明显的。”[1]
孙英在《异化概念新议》中从两个角度论述异化概念,即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和作为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异化。他认为作为后者是前者在人的行为上的具体推演。他通过对国内国内学界异化的流行定义进行辨析,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异化也就相应地分为两类: 一类是被自己活动及其结果所奴役的异化, 如工人的异化劳动, 另一类则是被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之外的力量所奴役的异化。”[2]
侯才在《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中提到,“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和对异化现象的研究大体经历了由自然的异化到政治的异化再到经济的异化的这一过程。”[3]文中从博士论文的“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再到《论犹太人问题》的“金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进行了论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变化过程。
叶汝贤在《剖析“社会主义异化论”》一文中,反对“社会主义异化论”对马克思异化观的曲解,认为它“故意舍去了‘异化’的条件性、暂时性, 把它变成了超社会、超历史的永恒的范畴。”[4]他认为,对待异化概念要从的基本观点出发去评价分析。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异化现象的认识
沙光学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及当代意义探析》中提到:“新的异化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有继续深化的趋势,这与统治阶级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他们更善于借助科学技术的‘中介’,将异化当作一种统治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劳动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须认清异化现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要寻找解放自己的途径。”[5]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异化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新的时代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正如沙光学所说的,工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从根源上认清异化现象本身及其危害,寻找到科学的途径“解放自己”。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但是与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叶汝贤在《剖析“社会主义异化论”》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的本质,而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要废除了私有制。他提到:“这种本质区别的基本表现恰恰在于社会主义废除了私有制, 废除了剥削和消灭劳动的异化性质。”[4]
杨建华在《发展的异化与异化的反思》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要消灭异化,社会主义本身也具有克服异化的力量,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消灭异化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出现的异化现象和资本主义出现的异化现象是有本质差别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而社会制度的本质就是消灭异化。
“有的是由于缺乏经验,或由于不认识客观规律而造成的工作上的失误;有的则是主观主义大发作,根本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所致。这些问题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虽然难以避免,但随着人们的经验的积累和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入,又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叶汝贤在《剖析“社会主义异化论”》中这样提道,“这些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的产物,它的性质也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异化的对抗性质。用经济异化的观点来对这些问题加以概括,就会混淆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界限。”[7]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1.社会发展方面
杨建华在《发展的异化与异化的反思》中指出:“我们周遭的现实, 我们惊异地发现, 这些在国际社会已被批评、抛弃的‘发展异化’问题仍在剧烈地困扰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所谓发展异化就是将发展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将发展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过来,割裂发展的本意并扭曲发展的本质,致使发展的重心错位,发展的价值失衡,最后将发展变成‘无发展的增长’或‘恶性发展’。”[6]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地区贫富差距、权力滥用、道德滑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异化现象的某些特点。由于我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外加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异化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存在的。
“我们必须消除‘发展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思想根源,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发展观”,杨建华接着提到。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完善正是解决异化问题的途径。刘柱海也坚持这一观点,他在《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现实导向意义》中提出:“我们既不能听任异化现象在我国各个地方蔓延,也不能过于保守,我们应该大胆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作用来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避免走资本主义老路。”[8]由此看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
2.人的发展方面
马克思在《手稿》中解决异化问题的途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这样看来,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摆脱异化。
杨建华在《发展的异化与异化的反思》中指出:“人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他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或机会。而人的发展反过来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只有依靠人才能获得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 没有人的参与, 发展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发展与否, 完全取决于人的素质和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6]
从上述的总结梳理中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阶段性成果,涉及的面较广,有许多独特的思想观点。笔者认为,《手稿》历久弥新,虽然经过百年的洗礼,但并没有失去其价值,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越加强大。尤其是其中深刻的人本学思想。衣俊卿教授曾经说过,哲学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批判性实践哲学。对于《手稿》的研究,我们也更应该注重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分析,通过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全面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手稿》的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我们都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现异化、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国民经济学时,通过分析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生产无法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由此结果导致了人的发展的歪曲和丧失,人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
提出问题后,需要解决问题。马克思解决异化问题的方式就是扬弃异化,恢复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得到真正的解放,实现人得到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扬弃异化的过程也就是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发展也是存在异化现象的。
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尽管由于我们的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但仍然是存在异化现象的。商品经济中的人们容易产生商品意识,用物的价值去衡量人的价值,但是却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以及其存在的意义。人的本质应该是从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但是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为了经济利益、金钱的诱惑,在物质方面不知足地追求。这样,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成了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是通追求。这样,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成了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是通过发扬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个人应该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理想视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积极地以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入到社会主义实践中,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同时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楠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1984, (1).
[2]孙英.异化概念新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
[4]叶汝贤.剖析“社会主义异化论”[J].学术研究,1984,(1).
[5]沙光学.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及当代意义探析[J].传承,2009,(3).
[6]杨建华.发展的异化与异化的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7]叶汝贤.剖析“社会主义异化论” [J].学术研究,1984,(1).
篇7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四、结语
通过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发现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应该采取艺术行政(政府管理)、艺术产业(政府或行业管理)、艺术中介(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或三级交错式的综合管理方式。法律规章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行业规范与市场竞争相结合、适应时代与传统承袭相结合,这是政府、行业、企业各自发展而又协调合作,共建和谐性文化艺术社会宏伟大厦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的努力,文化艺术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8
1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特性
(1)内容丰富广泛。与其他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群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是经过不断的积累形成的,这种群众文化经历岁月的沉淀,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1]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涉及面较为广阔,既可以是人们生产活动中凝聚的文化,也可以是民间庆祝、祭祀等习俗,是多种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档案载体也各种各样。在管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时,就要求广泛搜集档案资料,不能仅限制在某一方面,而是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化管理。
(2)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在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管理单位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文化活动,来保障群众文化的延续。而外部业务和内部业务共同构成了管理单位的两大业务体系,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档案管理。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实施难度较大,在进行个体性管理的同时,还要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出发,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整合,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实施整体性的管理对策,这样才可以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3)形象性与多样性。形象性及多样性也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一大特点,在体现形式方面也各不相同。针对一些综合性较强,且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其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求在收集和整理活动基本资料的同时,还应存储一些影像资料,即搜集到录像、剧本、音乐、曲谱、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这些大型综合活动包括音乐会、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尽量做到资料在声音、图像和文字三方面的统一,这种管理特点取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
2档案管理的特殊措施
(1)搜集民间资源。正因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的特点,虽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整理和存储了大量的档案信息,但仍然还有一些文化档案资料散落在民间,影响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实施档案管理工作时,就需要利用社区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地投入搜集档案资料工作中,为群众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化事业管理机构要将档案资料的搜集理念灌输到居民心中,给予居民相应的奖励对策和优惠措施,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这些艺术资料的搜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将民间遗留的文化艺术档案整合起来,从艺术品收藏者手中采购和换取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料,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
(2)重视档案建设。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广大人民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意识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档案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具备较高的管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能够认真、负责地对群众文化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归档,为后期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保障。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应用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使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
(3)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想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就需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首先,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加大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资金支持,适当的增大资金投入,并构建专项的资金管理部门来规划和调配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财政支出,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此外,还需要调动社会力量,让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也加入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推广力度,广泛搜集分布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艺术档案,鼓励广大民众将群众文化档案捐献出来,或复印相关的档案资料,进一步充实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3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1)服务决策。经过多年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存储和保留的档案资料能够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保障。可以基于整体的角度,统筹分析档案资料信息,保证服务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免使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指导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是档案开发和利用的根本体现,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保证这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共享,确保决策人员可以实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为研究提供资料。从管理目的角度来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将大量可靠、准确的资料提供给研究人员,便于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探索。时间长、任务繁重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点,需要管理人员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可以为研究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实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丰富文艺生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是群众文化的根本来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回归本质的原则,将文化活动渗透到群众中,实现艺术档案管理与人们的有机融合,发挥这些档案的真实效用。可以借助这些艺术档案指导群众活动的开展,对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激发广大人民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使群众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真实地体现出来。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单位应借助存储的艺术档案资料,开展摄影比赛、创作竞赛等活动,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对这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料进行复印,重新制作成不同形式的动画和宣传册,以话剧、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回归到群众中。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单位; 艺术档案; 管理
通常所说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由国家机构(各级政府)或社会团体设立的,从事与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专门事业机构,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等。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是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基本形态,而艺术档案则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是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文化艺术工作提供利用。
一、艺术档案的基本概念
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艺术档案工作是艺术机构履行法定档案和方法,完整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艺术档案,实现艺术档案资源有效利用的一项专门业务。
二、艺术档案的特点
群众艺术档案,也称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主要是指各群众文化艺术馆、文化馆(站)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它具有形象化、各类多样化、增补性、文物性这几个特点。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决定了它在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档案材料的多样性。与社会管理相关档案相比,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群众性的器乐、声乐、舞蹈、戏剧等的场记图谱,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包括反转片、幻灯片)、画稿等等,举不胜举。离开了文字以外的其他表现形式,艺术档案就不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本来面貌,也就不能真正发挥艺术档案的作用。
艺术档案材料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要收集大型活动及综合性文化活动的文字、曲谱、剧本、音乐等资料外,更重要的还要收集当时的录音、录像。平时还应收集文化人才的个人信息及获奖情况,创作作品的照片,形成一个资源库,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为档案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达到一个资源共享的目的,收集艺术单位的资料,了解一个艺术单位的发展史,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艺术档案材料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档案立卷方式的复合性。艺术档案材料应按内容、种类分别组卷。戏剧材料就近剧目分类组卷,音乐歌舞演出材料应按内容、艺术科研材料应按科研专题分类组卷;艺术教育材料应按各类专业课程分别组卷,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材料应按业务活动进行组卷。
三、作好艺术档案工作的必要保证
1.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和监督指导下,文化部负责对全国文化系统艺术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2.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把艺术档案工作列入本部门整体发展规划,在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指导。
篇10
【关键词】艺术管理教育 生态系统 整体观 “内稳态机制” 开放性
21世纪以来,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威胁。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一种新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①的观念逐渐取代了长期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基础。
生态学者罗尔斯顿曾指出,“生态学”其实是一种“自然的信念”和“人们的义务信念”,它不只提供“生态知识”,而主要提供“生态智慧”。②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在国内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但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高质量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如何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建构合理的教学环境等,这些问题也一直是艺术管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点。尽管不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都进行着各自不同的努力,近年来也确实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教育产出,无论是数量与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因此,从生态学的视野观照艺术管理教育就是借助“生态智慧”优化、建构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为当前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一、建立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整体观
生态学理论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系统之间、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整体互动与平衡发展,基于这一理论,将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置于社会文化生态背景中,用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观点探讨艺术管理教育,建立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整体观,是艺术管理教育生态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是在全球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在英、美、德、法、澳等发达国家艺术管理学科的历史已长达半个多世纪。不同国家因其不同的社会架构、文化管理体系而形成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各不相同,较为典型的如英国的“一臂之距”模式,是中央政府部门在其与接受拨款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机构之间,设立一级作为中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负责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文化拨款的具体分配、协助政府制定并具体实施政策等,几乎每一个文化艺术领域都有各自的全国性公共文化机构,负责贯彻涉及本领域的文化政策和分配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拨款;美国的“无为而治”,即主要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法国的“中央集权式”即政府文化主管机构——文化部统一对全国的文化事业实行直接管理。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不同,教育的形式、内容必然与该国的管理模式相符,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才能作为新鲜血液再补充到相关领域中。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到具体的产业化运作,经由学校教育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文化生态不仅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同样构成了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环境。然而在国内现有的产业链条中,教育与政府、行业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学校的培养过程显得有些“自说自话”的倾向。极少的学校中有较为全面的教学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全互动”教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教师团队包括40%的学者、10%的官员和50%的企业家,③这一教学模式为政府、行业、教育三者的平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于形成生态的稳定、平衡与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社会系统是由不同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作为其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着自身的特性与功能。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即促进人的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应有“四大支柱”,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④因此,在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中重视每一个个体,发挥“人”的主体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从过去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到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艺术管理行业本身也在经历巨大变化,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就需要我们对自身定位和改变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整体观,就是从社会文化的视野看待学校教育,建立社会—学校—人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生态关系,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文化系统生态需求保持一致,和谐发展;一方面重视人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为出发点,提升他们适应、改变环境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保持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完善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系统的“内稳态机制”
- 上一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
- 下一篇:脑梗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