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的开放承诺中国加入WTO后,必须接受WTO基础电信协议,承诺电信业对外资开放。当然具体的开
放的程度是一个多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从与美国和欧盟谈判的情况看,中国在以下方面可能需作出承诺:--同意实行鼓励竞争的调控原则(包括根据成本定价,互联互通权利及调控当局的独立性)。
从中国通信业的现状分析,加入WTO对于通信运营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这体现在:
--外国电信企业无论从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方面,实力都大大强于中国的电信企业;
--我国在基础电信领域迟至1994年才引入了第一家竞争企业,且实力相差悬殊,我国最大的电信企业尚不习惯于竞争,也没有在真正的竞争环境下磨炼过内功;
--我国的电信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与充分的市场经济下的体制和机制还有距离;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规范行业行为的法律文件,有的是名目繁多的部门法规和地方法规。
而对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则机遇大于冲击。
--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我国是开放竞争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习惯了市场竞争的态势;
--我国通信设备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本来就相当高,加入WTO后市场竞争强度不会有太大的增加;
--我国民族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实现群体突破(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开始步入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篇2
[关键词] 不良库存 通信设备制造业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库存对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策略、资金利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来看,不良库存(呆滞、呆死库存)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该行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并提出对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 Pick to 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 JMI(Jointed Managing 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
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
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手机和其他相关移动通信设备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移动通信行业越来越彰其强大活力和规模示范效应,目前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市场和全球移动通信设备的制造中心。随着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蓄势待发,中国移动通信的产业格局以及相关运营与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均将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从目前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当前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外类似通行设备厂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从技术,市场以及自身管理方面为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思路。
1 国内通信设备厂商的优势与不足
1.1 自主创新,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国外移动设备商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的移动网络建设,不但促进了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国内通信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国内市场对海外设备商已经开放,每一笔订单,都是在面临众多国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取得的,使国内设备商基本适应了主要国际电信设备厂商的竞争策略,基本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寡头垄断,强调高投入、高回报的经营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刺激了中国电信业的迅速发展。在电信运营商成规模的采购下,国内的设备制造商也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从传统的程控交换机、GSM系统设备过渡到CDMA、3G产品。尤其是在3G领域,国内通信厂家经过多年的大量投入和努力追赶,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华为、中兴、大唐近年来在3G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技术进步已经让世人刮目相看。
1.2 国外市场竞争力尚待提高 目前国内的通信设备厂商长期扎根于国内市场,虽然部分中国通信设备厂商在拓展国外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是可喜成绩,如华为,中兴等行业标竿企业,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中抢占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但大部分的国内通信设备厂商在国外市场的拓展和竞争力方面略显不足,有待提高。
即使是已经开拓了国外市场的设备商,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取得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是海外市场多半还是集中于发展中和比较落后的国家地区。这些国家的市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和偶然性的因素,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另外,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如何解决客户结算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1.3 优胜劣汰,行业高度集中 2005年5月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尽管电子信息产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但在2005年1~5月全行业经济运行增速放缓,经济效益出现下滑。但在并非增长的通信市场环境中,通信行业的巨头企业如中兴,华为等,依然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在通信运营业中“优胜劣汰,强者恒强”的生存法则正在设备制造业得到“复制”。
2 3G给通信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3G网络的建设为市场中的每个设备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时国外的设备厂商也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志在必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所难免。在目前的态势下,每个通信设备商都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严峻的挑战。
在国外,中国通信设备商独具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且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对跨国巨头已形成日益增加的压力。
2.1 设备商面临3G时代的挑战 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3G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3G网络设备的生产,要远比2G复杂得多。目前在3G网络设备方面,虽然国产设备与国外设备在整体性能上差距已经微不足道,但是在某些领域,目前国产设备和国外进口设备的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源于3G主要的核心专利都被国外厂商所掌控,以及国产设备目前普遍缺乏大规模的试验网来验证设备性能、提高设备稳定性。同时,激励竞争的市场形式迫使通信设备商做研发,只有通过研发上的大量投入,设备商才能提供更高端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在3G时代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将对设备商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一再推迟颁发的中国3G牌照,已经成为对各大电信设备厂商耐心的考验,并日益接近极限。由于3G网络建设未启动,在不明朗的政策中,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被迫同时担负对WCDMA,TD—CDMA,CDMA2000三个3G标准的巨大研发成本,对设备制造商的资金,技术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2 3G时代国内通信设备商的优势 国内电信运营商逐渐改变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的运营策略,成本控制意识不断加强,开始注重降低网络建设、运营、维护等成本。而国产化的核心网设备的研发、市场、销售、维护等各方面的成本远远低于国外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相对与2G时代而言,3G时代给国内通信设备厂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通信网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通信网络中采用了不少的国外进口通信设备。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更要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通信设备来保证国家安全,而采用国产化的3G核心网设备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商的技术实力,已经完全可以承担3G网络核心设备的建设,因此3G网络的建设,从信息安全角度来说,国内设备厂商较国外厂商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
2.3 国内通信设备厂商调整思路 面临在3G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通信设备商只有迎合市场,不断调整思路,加强企业自身在技术,管理上的改革创新,才能牢牢的把握机遇,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2.4 注重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创新 电信研究院有关专家认为,国内设备商需要与产业协同发展。首先是注重核心技术上的突破。由于我国设备制造业关键性、基础性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移动终端研发相对滞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缺乏核心技术,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我国与欧美相比,软件成本要低很多,急需提高软件业自主化程度。
国内通信设备商应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研能力,将这些研发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实现产品结构优化。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调整思路,进行研发和生产。
2.5 加强合作,分享价值链的利益 在通信产业链上,加强纵向横向合作,实现竞争双赢。纵向合作是指制造商加强与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运营商、增值服务商等上下游厂商间的合作,改变以往运营商平台上设备商的设备标准不统一、兼容性不强的局面,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制造商阵营中的横向合作,坚持战略合作,加强行业内的经验共享,进行相应的规划,形成一致的标准,努力实现竞争双赢。
2.6 实施全球化战略,打造品牌效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内的通信设备厂商在国内市场,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世界接轨,完成“做强、做大,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大跨度战略调整,实施全球化战略。
篇4
摘要本文以国产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佼佼者――华为公司为例,分析了其对运营商客户培训的类型和意义,并分析了培训的效果和成功的原因,最后提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关键词通信备商运营商客户培训
一、运营商客户培训的类型和意义
(一)类型
通信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因此通信设备制造商对运营商客户的培训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当前,这类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管理类培训。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管理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企业的生死存亡。例如,国产通信行业的佼佼者――华为,华为公司从成立到现在近30年的历史中,面临着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冲击,却依然能取得飞速的发展,就是因为良好的企业管理为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分析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华为公司在运营商客户培训方面的经验值得许多企业借鉴和学习。
第二种是技术类培训。从行业特点的角度来看,运营商客户的技术类培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产品来开展的,具体而言这些产品主要包括如3G、4G、CDMA、GSM、传输、智能网、数据产品、交换接入等。针对于不同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这些技术类的培训内容是不一样的。从培训层面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三个层面。
(二)意义
首先,运营商客户培训是完成合同规定的过程。通常,通信设备制造商与运营商客户之间都会签订相关的合同。而且通信设备作为技术型设备,运营商客户接触设备之初,往往不能及时掌握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与主要性能,这就需要一个培训的过程,这种培训一般都会在合同中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客户培训过程类似于工程安装实施的过程,也是通信设备制造商后收余款的重要途径。
其次,运营商客户培训能够节约设备售后成本。运营商客户培训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客户掌握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与主要性能,以及后续的技术维护、售后处理等。只有运营商客户对于设备的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才能更好地现场解决设备故障、设备升级、设备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就能减少设备售后的人力投入与售后成本。
最后,运营商客户培训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通信行业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资源都会枯竭,只有文化生生不息。[1]运营商客户培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而且通过对运营商客户进行培训,才能有效地传播企业文化,提升客户的认同感,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客户。因此,对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而言,传播企业文化是开展运营商客户培训重要的潜在价值。
二、华为公司运营商客户培训案例分析
(一)简介
1.华为公司简介。华为公司全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公司总部坐落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等,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当前,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于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在全球运营商50强中,有45家采用了华为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近些年来,华为公司发展迅猛,全球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自2010年起,连续七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具体年份和排名如下表1:
2.华为公司运营商客户培训简介。对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而言,如何吸引和规划ICT人才,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华为公司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依靠在ICT行业近30年的发展经验,打造了优秀的客户培训师团队,切实提升运营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并支持运营商的人才发展战略,帮助运营商客户取得更大的商业收益。
华为公司针对ICT行业的现状和公司的实际情况,聚集了ICT行业的专家队伍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一站式解决方案为运营商客户提供了灵活、先进的学习平台。华为公司制定了完整的ICT人才发展战略,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客户提供服务,目的是将运营商客户打造成专业的ICT人才。华为公司每年培训运营商客户30万人次,在促进公司商业成功的同时培养了大量的ICT人才,为整个社会和运营商客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二)华为公司运营商客户培训的方案
为了提升运营商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将运营商客户打造成专业的ICT人才,华为公司针对运营商客户的培训主要从业务保障、商业创新、组织建设、ICT技术趋势洞察四个方面来开展,具体包括新技术能力快速就绪、网络精品化运维能力构建、管理者能力提升和人才发展体系建设的学习解决方案。
1.新技术能力快速就绪。结合运营商客户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针对4G、SDN/NFV等热点项目,依靠华为公司在ICT行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培训帮助运营商快速掌握各种新技术,主要方案包括SDN/NFV能力储备、LTE/VoLTE网络能力、CT 技术趋势洞察等。
2.网络精品化运维能力构建。在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培养运营商客户的网络运维能力,协助其获得客户体验管理(CEM),使运营商客户能够提升业务水平以适应运维体系的需求,主要方案包括网络维护专家培养、集约化运维能力提升、用户体验管理能力提升等。
3.管理者能力提升。以华为公司的诸多实践和对于行业的深刻理解为依据,聚集了ICT行业的专家队伍,向运营商客户传授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权威理论,通过跨界参观交流、领先运营商实践交流等方式,提升运营商客户的专业管理能力。主要方案包括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提升中高庸芾碚吣芰Α⑻嵘中基层管理者能力等。
4.人才发展体系建设。立足于行业实际,为运营商客户提供人才发展咨询服务,并支持公司的人才发展战略,帮助运营商客户取得更大的商业收益。主要方案包括ICT人才发展、能力管理体系建设、学习管理体系建设等。
三、华为公司提升运营商客户培训效果
(一)综合收益增加
华为公司推出覆盖ICT全领域的培训体系。该认证体系按照不同的技术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客户的培训需求,基于个人发展职业生命周期,为运营商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运营商的技术水平、综合收益大幅提升。例如印度运营商TATA,经过一年的培训和运营,已经发展了300多个成员,创造了3900万美元的收入。
(二)人均效率提高
运营商在提升网络性能、扩大网络容量的同时,如何避免员工队伍的大幅增长,也是运营商确保资产效率最大化的诉求之一。华为的相关培训帮助运营商实现了设备与站点配套的融合管理,运维人员无需经过重重培训,即可快速上岗,降低运营商网规网优、网络部署相关的运营成本。
四、华为公司运营商客户培训成功的原因
(一)培训前期充分了解客户需求
在培训开始之前,华为公司作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对于运营商客户的培训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然后随着培训进程的深入,逐步了解运营商客户在培训阶段中的培训需求,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这样既能节约培训成本,又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培训中期围绕目标进行过程控制
随着培训进程的深入,逐步了解运营商客户在培训阶段中的培训需求,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课程。在华为公司的运营商客户培训过程中,相关人员通常都会在课程表上注明此次培训的具体目标,或者在培训师开始培训课程之前,详细介绍培训目标,或者利用多种方式使运营商客户在培训课程开始之前清楚的了解此次培训的目标。
(三)培训后期搜集和分析客户的意见和建议
华为公司在运营商客户培训的后期,会对每位客户发放《培训调查表》,并引导客户们认真详细的填写,然后回收,搜集和分析客户对于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并观察培训的效果,而且将运营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培训师的重要考核指标,以保证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促进培训师的不断进步。
五、提升通信设备商对运营商客户培训效果的经验借鉴
(一)重点了解客户培训需求
在通信行业中,不少的企业也经常开展运营商客户培训,但是往往在培训开始之前没有充分了解运营商客户的培训需求,培训时对于相关的知识也往往是一知半解就开始培训,因此只有对于重点了解客户培训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
运营商客户培训首先应结合客户的培训需求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然后围绕培训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和过程控制。而且在培训中还可以围绕培训目标进行阶段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了解运营商客户对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考核的结果调整后续的培训内容,并对关键的内容进行重点培训。
(三)重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
其他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华为公司的做法,在培训的后期对于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搜集和分析,对于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改良,以保证培训更具人性化和科学化,切实保证培训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俊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客户培训研究[D].南开大学,2015(5):16-18.
[2]董亮.通信运营商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的项目化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2(10):21-23.
[3]华为官网:.
篇5
[关键词]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SWOT;中兴;华为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148-03
[作者简介]邹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讲师,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MBA,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广东 深圳 518055)
一、中兴、华为国际化发展历程
中兴通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中兴通讯A股于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凭借有线产品、无线产品、业务产品、终端产品等四大产品领域的卓越实力,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性、客户化的产品和服务。1995年,中兴就启动了国际化战略,是中国高科技领域最早并最为成功实践“走出去”战略的标杆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是全球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于1996年正式开始国际化经营。
(一)播种阶段。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初期,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了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一般选择国际跨国公司尚未涉足的国家和地区,有意避开发达国家市场,凭借低价格战略,重点选择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作为目标市场。1997年华为将国际市场开拓目标锁定俄罗斯和南美地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获得突破。1999年开始大规模进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而中兴于1997年参与了孟加拉电信公司的投标项目,获得150万美元金额合同。1998年与巴基斯坦电信公司正式签约。自2000年,中兴开始进入俄罗斯和印度市场。到2005年,中兴陆续打开了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刚果、埃塞俄比亚、马里、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市场。
(二)扎根阶段。在逐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之后,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购建完善的从低端到高端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华为于2004年与荷兰Telfort公司签订了超过2亿欧元的WCDMA合同,2005年获得全球前20强的电信运营商西班牙电信认证,并选择华为作为其3G和宽带领域进行业务创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欧洲市场的突破使得华为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而中兴亦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开了欧洲市场。2003年,中兴与希腊电信签署了雅典奥运会项目合同。2005年中兴在上海与跨国运营商葡萄牙电信集团签署了备忘录,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2008年底,华为和中兴的营销及服务网络已遍及全球,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
(三)深入阶段。为了更加完善国际化经营策略,中国电信制造企业采用收购、合资、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打造全球同步的多元化国际生产研发体系。截至2008年底,华为在美国的达拉斯和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俄罗斯的莫斯科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和南京等地设立了12个生产和研发中心。通过跨地域、跨文化的团队协助,全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品生产。到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约233亿美元,同时国际市场销售收入比例达到75%。与此同时,中兴的全球生产研发中心分布于中国、美国、瑞典、法国、印度等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创造新专利、应用新技术,生产供应全球用户的产品。2008年中兴营业收入达到442.93亿元,其中境外收入占中兴总收入的比重达60.6%。
二、中国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
1.政府为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建立良好平台。国际知名通信设备企业发展历程都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美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微软、思科、高通、摩托罗拉、朗讯等国际巨头,日本的崛起成就了NEC和索尼的辉煌,欧盟经济的复苏奠定了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等在全球通信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政府不断通过完善企业对外投资法规,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鼓励、支持和帮助中国通信设备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在政府出口推进政策、政策性的买方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下,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全面突破,走向国际市场。
2.企业瞄准前沿技术,拥有优异的高科技自主研发能力。通信业是高科技行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能力。近年来,中兴与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都保持在年收入的10%以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研发的投入规模也迅速扩展,2007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2.6亿美元,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并且,中兴与华为在海外建立十几个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也是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坚持自主研发和拥有众多专利技术,中国通信制造业能够更加灵活地按照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全面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产品质量和成本的控制能力,使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3.国内人力成本优势,价格竞争成为焦点。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全球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的极限。中兴、华为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管理人员成本、工程安装、测试、网络优化、营销费用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环节上,从成本构成的差异上看,成本的主要优势在于人力成本、劳动密集型设备以及日常运营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从西门子公司内部统计分析的数据来看,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小时,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2750小时;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20-30万美元/年,而中兴研发的人均费用为2.5万美元/年,华为3.5万美元/年。因此,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利用国内较低的人力成本另辟蹊径,不断研发新产品,简化功能和配置,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
4.服务优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赢得竞争优势。随着全球通信业步入更充分的竞争时代,运营商投资建网、采购设备,不仅会考虑单次交易的有关因素,而且会考虑网络长期运行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质量、稳定性、售后服务、设备可维护性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供应商的持续服务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只有产品具有高质量、先进的技术、合理的价格、到位的服务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才会得到运营商的青睐。高性价比的产品,加上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是我国通信制
造企业屡屡获得海外运营商订单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机遇
1.行业巨头发展放缓,为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电信设备的调整过程中,由于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价格竞争策略已从新兴市场发展到了发达市场的全面争夺,导致欧美跨国企业盈利能力下滑、增速放缓。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电信运营商面临收入增速减缓、融资成本上升、投资回报下降的多重压力,电信运营商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融资条件且具有价格优势的设备供应商。从融资环境看,本轮金融危机对欧美国际银行影响巨大而对国内银行甚微,中国企业更多选择国内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融资优势;另外,在设备价格方面中国企业较欧美厂商具有明显优势,这无疑加大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机会。
2.中国电信重组强化电信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在中国国内3G项目启动,对于中兴、华为等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面临的机会不仅仅是市场增大带来的潜在机会,更重要的是,3G竞争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中兴在TD领域处于第一阵列,CDMA2000设备供应商优势日益明显;华为在WCDMA领域频频突破欧美市场,也处于该领域的第一阵列,同时在CDMA2000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电信重组后,预计未来3年中兴、华为在国内市场每年将新增无线系统订单超过100亿元,新增3G手机订单30亿元,新增净利润近15亿元,这为中兴、华为在海外市场大幅拓展提供了收益保障和现金流来源,将进一步强化中兴、华为在海外的竞争优势。
(三)劣势与挑战
1.面临行业巨头与其所在国家市场封锁。在国际化进程中,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了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不断加大在发达市场的投入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通信设备企业进行全面竞争,这种竞争影响到海外跨国电信公司的战略布局,影响到这些公司所在国家的国家战略安排,中国企业正面临这些跨国巨头和其所在国家的市场封锁。2007年华为在北美销售收入不足1亿美金,这除了因为当初华为与思科知识产权纠纷阴影影响外,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受政治影响,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对的是美国市场的全面封锁。而在欧洲,中国电信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是以高端挑战高端,尽管中兴、华为在固网设备和手机领域在欧洲发达市场已有所斩获,但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兴、华为面临被运营商和政府封杀的现状。如今全球金融危机来临,各国更注重增加内需、刺激需求、保护本土厂商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2.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管理薄弱,自身经营性风险加大。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思科、爱立信和阿尔卡特朗讯2008年销售收入分别为395亿美元、252亿美元和215.7亿美元,而华为、中兴2008年的销售额仅为233亿美元、63亿美元,企业规模小,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中兴海外市场经营风险来自于:全球供应链管理风险。库存占销售成本比例过高,供应链管理落后。2007年中兴库存占销售成本的比例高达62.21%,而爱立信、阿朗、华为2007年库存占比分别为19.71%、20.58%和31.61%,与全球电信设备的库存水平相比,中兴库存管理水平急需改善。而华为海外市场的最大经营风险来自于:较高的应收账款比例。从各区域应收账款占总收入比例看,非洲、亚太(除中国外)、欧洲、美洲分别为6.33%、7.6%、3.38%和1.69%,目前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缺少资源或能源的新兴市场如中非、西非和南亚等地区的应收账款将面临坏账比例增加风险。
3.国际市场竞争逐步从多头转向寡头垄断,中国电信制造企业规模差距拉大。2008年,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和摩托罗拉持续亏损,爱立信和思科同样出现收入增速趋缓、利润下滑迹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运营商投资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客观上将促进优势设备制造商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业务转型,导致全球电信设备业将进一步突出核心业务,规模化兼并重组,市场结构进一步集中,逐步从多头竞争向寡头垄断演变。预计,未来1-2年内全球设备业将面临兼并重组热潮,2011年后,市场结构将呈现高度集中态势,预计前三位收入占比超过60%,并将垄断行业80%以上的利润份额,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中兴、华为等国内电信制造企业面临规模差距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
4.全球经济下滑,世界电信运营商必将面临缩减资本开支的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居民消费购买力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将抑制发达市场的运营商对网络升级与新业务投资冲动。一方面运营商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不得不缩减对新业务补贴或推广的力度,这将导致用户选择新业务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也将抑制需求的释放。
三、加快我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建议
(一)建立全球研发网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很快,企业如果在技术上不能与全球同步,被市场淘汰就是必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的同时,如果能掌握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那么其发展将出现质的飞跃。多数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优势主要在于成本。但企业要持续增长,就必须在技术上在全球有一定发言权,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否则成本优势很快会被技术的劣势所覆盖,最后只能县花一现。研发是通信制造企业的生命线。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海外人力资源和最新技术成果,也更能了解当地的需求变化并做出调整,为大规模进入东道国市场做好准备。
(二)积极引进国际化公司管理机制,减少拓展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职业化管理和国际化的人才,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要条件。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总结中兴、华为多年在国内技术、服务、招投标规范等方面积累的经验,按照国际公司标准,建立以全球IT体系为标志的程序化规范条例。在质量体系上,与国际质量认证机构合作,执行国际规范的质量认证标准;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国际标准的财务评估与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上,超前储备和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
(三)国际品牌的建立。对于当前正处于国际化进军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地实施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既是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的标志。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市场进入能力和弥补品牌劣势,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虽然要与强大的跨国设备商进行竞争,但也存在合作。因为跨国设备商有不同阵营,技术专长也不一样。良好的合作,可以使相互间实现产品、技术和品牌上的互补,增加在竞争中胜出的机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码在品牌和对国际市场规则认识上有一定劣势,如果能与其他跨国厂商进行战略合作,就可以减弱这两方面的劣势,对切入国际市场和提升品牌都有重要意义。
(四)国内运营商和制造商携手开拓海外市场。国内运营商也在进行国际化探索,如果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能与国内电信运营商联手开拓海外市场,这将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国内设备商可以向国内运营商提供国际化的运作经验,有助于其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合作上也易于沟通,而国内运营商开拓海外市场,又能给国内设备商更多在海外销售设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Low, Brian. Huawei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fromlocal dominance to global challenge? [J] . 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7. Vol. 22 Issue 2.
[2]安筱鹏,乔标.我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的进程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J].经济前沿,2008,(8).
篇6
关键词:沈阳;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122-07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注:装备制造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水平。按照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行业口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进行分类可将中国装备制造业划分为七类:金属制品业(34)、普通机械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42)。)基地,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而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两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通过提升这两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并借此支撑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是一项现实且紧迫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拟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区域比较研究,以期能系统地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一、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比较
田力普认为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生产和从事自己拥有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面向市场需要的产品活动,是一种自主创新活动[1]。
陈至立[2]和李京文[3]认为,自主创新按类型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三种。
傅家骥定义自主创新为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进一步指出了自主创新要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4]。
综合考虑以上关于自主创新的定义,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生产和从事市场所需要的、自身拥有知识产权产品的活动。自主创新主要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广泛地的运用企业内外各种相关的技术资源,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包括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三种形式。本文将通过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对企业进行评价。
指标体系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基础。综合评价作为分析问题的一种手段,属定量分析。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从系统角度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抽象和刻画的概念模型。根据可行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并且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从自主创新投入和自主创新产出两个方面评价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别是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和自主创新方面。其中,反映自主创新投入的指标包括研发企业比重X1、研发人员比重X2、研发团队强度X3、科技经费投入比重X4、研发投入比重X5以及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X6等6个指标;反映自主创新产出的指标包括研发专利效率X7、发明专利比例X8、新产品销售比重X9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X10等4个指标。
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两市,本文将应用因子分析方法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进行比较研究。选取2001―2003年数据,计算本文确定的10个指标值,评价指标值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值,以减少特殊年份的影响。
1.因子分析方法
首先将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的7个行业的10个自主创新能力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然后对其进行KMO和 Bartlett检验,以确定是否可以作因子分析,经检验两者均适合;最后得到沈阳、大连的总方差分解表(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看出,结果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这3个公共因子解释了10个指标所含信息量的85.86%,效果明显;由表2可看出,结果也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这3个公共因子解释了10个指标所含信息量的84.76%。
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得到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表4所示。
沈阳的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显示:第一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团队强度、研发投入比重、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研发专利效率以及新产品销售比重5个指标的情况,说明这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些;第二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科技经费投入比重、研发专利效率、发明专利比例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4个指标的情况,其中3个为自主创新产出指标,可见这个公共因子主要说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产出水平;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企业比重和研发人员比重的情况,说明沈阳某一装备制造业行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大体情况。
大连的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显示:第一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科技经费投入比重、研发专利效率、新产品销售比重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6个指标的情况,说明这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些;第二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团队强度、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以及发明专利比例3个指标的情况,说明这个公共因子相对第一个公共因子重要性差些;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投入比重1个指标的情况。
使用Regression法计算公共因子得分,。沈阳与大连Regression法的因子得分系数见附录。计算方法与上文相同,得出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表(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沈阳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位居第一,说明其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其他6个行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15,表明其自主创新能力在沈阳的装备制造业中处于较高位置;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处于沈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中等水平;金属制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49,为最后一名,其自主创新能力在沈阳的装备制造业中最差。
大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前三位,并且分值相差不多,说明这3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相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处于第四位,分值大大高于第五位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可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大连的中等偏上的位置;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大连的偏下位置;金属制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最后一名,分值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也就是其自主创新能力在大连的装备制造业中最差。
将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进行比较,发现装备制造业中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在沈阳和大连是不相同的。沈阳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其他5个行业,而后5个行业整体看来,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大连装备制造业根据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分为两类,并且两类之间综合评价值差距很大为0.6。一类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另一类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后者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低于前者。金属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沈阳和大连都是最差的,这也与整个辽宁情况一致,说明金属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中最弱的。
2.聚类分析方法
首先将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10个自主创新能力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单位的差别,再进行聚类分析。图1、图2分别为沈阳、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聚类的树形图,不同行业之间距离的测量方法是欧氏距离平方法,计算规则是组间平均链锁距离方法(Between-groups linkage)。由图1可以看出,沈阳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第二类为金属制品业;第三类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第四类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四类中,第一类与第二类关系最近,然后是第三类,最后是第四类,这种关系与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的关系是一致的。
由图2可以看出,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也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第二类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第三类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第四类为金属制品业。这四类中,第一类与第二类关系也为最近,然后是第三类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后是第四类金属制品业,这种关系与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的关系也是基本一致的。
据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的聚类图,以及上文对两者聚类图的分析可以发现:沈阳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聚类是一种自主创新能力由弱到强的聚类,其中个别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两个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显得非常突出;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聚类是一种自主创新能力由强到弱的聚类,自主创新能力弱的3个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也显得较突出。
二、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具体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得到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指标类综合评价值Yi以及综合评价总指数值Y,如表6所示。
从总体上看,沈阳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优于大连。其中,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沈阳的综合评价总指数值几乎相当于大连的两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大连;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沈阳的综合评价总指数值分别是大连的1.32、1.47倍,自主创新能力也高于大连;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沈阳与大连的综合评价总指数值相差不大,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略高于大连。
具体来说,在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个行业中,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大连,并且无论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还是产出方面,沈阳均明显优于大连。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中,沈阳与大连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具体到自主创新投入和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均略优于大连。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沈阳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略高于大连,而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明显高于大连,说明沈阳的自主创新效率要高于大连。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沈阳与大连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大连的自主创新投入高于沈阳,但是其产出水平却低于沈阳。
三、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与全体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由于沈阳与大连的装备制造业情况可以代表整个辽宁的情况,下文分别将沈阳、大连的装备制造业与其全体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大于其全体工业的水平(如表7所示)。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于其全体工业的水平,并且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与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两个方面均高于全体工业的水平。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装备制造业的8个评价指标均大于全体工业。其中,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分别高于全体工业7.557%、3.148%和0.675%,而研发人员比重、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基数较小,所以,在这3个指标方面,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在余下的研发团队强度、研发投入比重、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3个指标上,装备制造业略大于全体工业。
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装备制造业在两个重要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新产品利润比重上,明显大于全体工业,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新产品利润比重分别大于全体工业的13.022%、9.418%。在研发专利效率、发明专利效率上,装备制造业略小于全体工业的水平。
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优于其全体工业的水平,在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与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两个方面均高于全体工业,其比较结果与沈阳类似。在
自主创新投入方面,装备制造业的6个评价指标均大于全体工业。其中,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明显大于全体工业的水平,分别高出6.190%、2.022%、1.055%。其他3个指标研发团队强度、研发投入比重、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装备制造业也大于全体工业。
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两个重要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新产品利润比重,装备制造业分别大于全体工业13.927%、6.136%。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专利效率也略大于全体工业,只有发明专利比例稍小于全体工业。
四、理性看待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沈阳和大连的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并且其自主创新能力也高于全体工业的水平。但是通过对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入比较研究,发现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太理想,还存在差异。从整体上看,沈阳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在所研究的7个行业中,两个行业沈阳与大连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当,5个行业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沈阳与大连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大连。从各行业上看,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差异。(1)沈阳装备制造业个别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当于或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大连装备制造业个别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低于其他行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低于其他5个行业。并且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沈阳和大连两个地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其制约因素。 (1)历史包袱重,体制机制障碍突出。装备制造业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企业大,人员多,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活力,历史欠债、欠税比较严重,企业信用等级不高,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影响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2)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全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左右,缺少专业技术的顶尖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普遍缺乏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企业,拥有的科技机构比重低,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仅占4.98%,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多数大型企业没有建立起较强的技术中心,主要产品技术多数来源于国外,尤其大型成套设备的系统成套能力十分薄弱。(3)自主创新产出水平不高,与国际水平差距大。以辽宁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技术领域――数控机床为例,截至2005 年,全国已公开的数控机床中辽宁省专利申请量占全部申请量的近1/10,居全国首位。但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是高速、高效、环保和复合化,国外一般机床的转数可达12 000―18 000转/分,高级加工中心可达30 000转/分,我们平均只有8 000转/分;国外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0 000小时,我们平均为6 000小时。
总的来说,造成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主要原因除了体制性矛盾外,更多地体现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产出效率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只有近10%达到或接近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大约落后于当代国际先进水平15―20年。因此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进一步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理性看待了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之后,我们发现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太理想,尤其是个别行业,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企业应该在自主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应重视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
1.创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
首先,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尤其是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政府应该给予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减免或者直接资助,或者对技术创新项目给予补贴,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以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可以大大促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因为建设中需要更大的技术创新、技术合作、技术集成。辽宁也可以选准一些工程,集中全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成果是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应该受到有效保护,这是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监督和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加大打击侵权案力度,维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2.装备制造业企业要在自主创新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在辽宁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没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赢取市场竞争的手段,政府研究结构完成自主创新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所以,要进一步确立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逐步使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在人员配置、研究计划上向企业倾斜,将这些企业的技术课题作为政府的科技计划课题,给予政策、经费支持。其次,企业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辽宁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投入较少,因此要将自主创新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制定自主创新规划,创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利润分配的激励机制。再次,企业要注意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因此需要完善人事制度,尽快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配置机制,鼓励创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企业要加大对研发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强对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人员结构、资金运用及开发成果的管理,政府也要重点支持重要项目的科技开发建设。企业之间要注意技术合作,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3.要重视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
首先,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密切合作机制。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应该加强与沈阳金属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进一步合作。同时,政府也应增加对科研院所和高校资金投入,提高它们的创新能力,使它们的发展水平与企业相适应。其次,重视技术引进中的管理。引进技术应注意对技术引进的管理,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实用、先进的技术;确保技术引进的质量,选择节约能源、环境污染少的技术;重视软件、专利、图纸以及工艺方法等软件技术的引进。最后,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只有完成引进―创新―输出这个过程,才能使引进技术达到真正的效果,否则,只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做的还不够。对政府来说,要运用财税等手段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企业来说,更要增加用于技术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高度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
4.辽宁应满怀信心地迎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辽宁装备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也存在着机遇。首先,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借此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可以在国际和国内进行低成本并购,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为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机会。其次,企业可以利用这次危机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淘汰效率低、能耗大的落后产能,积极研发新的产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把企业做大做强。再次,以结构创新促增长,以增长引领结构创新。要以优化结构为立项标准,选择平衡结构倾斜、填补结构空白、提升结构水平的新项目为立项重点,以争取立一项带一片的关联效应。最后,坚持改革创新。靠继续培育金融市场为企业扩张集聚资金,由企业决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向和项目选择;靠政府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政府可支配资源主要投向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力普.完善知识产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OL].news.省略/fortune/2005-12/28,2005-12-28.
[2] 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
[3] 李京文.推进自主创新 振兴玉林经济[OL].省略/,2006-01-19.
[4]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 高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6).
[6] 操龙灿,杨善林.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架的研究[J].预测,2004,(4).
[7] Becker,W.& Jürgen Dietz.R&D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Firms: Evidence for the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4:209-223.
[8] Lee,Jeongdong & Chansoo Park.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nkages in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Korea[J].Tech Innovation,2006,(26):1045-1054.
[9] Lee,Keun & Chaisung Lim.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 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1:459-483.
[10] 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71-102.
[11] 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与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3,(10).
[12] 鲍永安,张桂霞.论自主创新的体系和环境[J].江海学刊,2006,(2).
[13] 白津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J].新华文摘,2005,(21).
[14] 王淼,胡本强,蒋宗峰.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策略[J].经济纵横,2005,(10).
[6]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7] 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8] 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林木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11] 周凤琼,廖振尔.综合指数法用于我院医疗质量评价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
[12] 郭斌,陈劲,毛义华.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1997(11).
[16] 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专项规划.222.26.91.30:88/web/docview.aspx? chnid=27&leafid=docid=1205151,2005年7月6日.
篇7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与提升研究”(12YJA790122)
作者简介:唐铁球(1971-),男,湖南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tqtang196@sina。com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生产环节; 净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3-06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深化,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因嵌入全球价值链而获得了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制成品出口量快速增长,至2009年,生产规模和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相关研究发现,由于传统贸易统计法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等方面只侧重于出口,并且主要是基于产业或产品层面,未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内部,导致制造业出口与实际国际分工地位相背离的“统计假象”,掩盖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生产等低端环节的事实。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竞争力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段,对于合理确定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正确的赶超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某个国家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口贸易数据统计法。如胡昭玲和宋佳通过分析产品出口价格变化来研究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邱斌等通过出口复杂度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中国2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二是垂直专业化法。如Hummels等首次提出并采用垂直专业化法计算了10个OECD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刘志彪和吴福象以及黄先海和韦畅也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三是附加值贸易法。如Koopman等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核算全球价值链中各国附加值贸易水平的相互依赖程度。
上述研究结果大都上还是停留在对产业或产品层面的分析,尚未深入细致地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各个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竞争力。21世纪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量快速增长,2007年国际市场份额就已跃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实际上承担的主要是这些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此,基于出口总量和产品层面的传统贸易竞争力计算将会高估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分工地位。
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净贸易指数(NET)计算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主要环节上的竞争力,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给予更为深入细致的准确评价。
二、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衡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无论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指数,还是出口价格指数和出口复杂度指数均只侧重于出口方面。但Amighini指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下,产品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相互依赖度大为提升,如中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因此,仅仅考虑出口而忽视进口可能会导致对产品或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与分工地位产生误导性的评判。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NET比贸易竞争指数、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等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各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分工地位。因此,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NET作为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据此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在细分行业与细分生产阶段两个层面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X和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i和j分别代表贸易品和国家。NET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值越小,表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NET值为1时,说明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国际竞争力最强;NET值为-1时,说明该国产品全部依靠进口,国际竞争力最弱。
OECD按照R&D 强度(R&D在产值或增加值中的占比),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将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归类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个技术层级。本文制造业也按此标准分类,为得到22个细分行业总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及其在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最终消费品和最终资本品等生产环节上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本文将UN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按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第3版)统计的中国3位数商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整理为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的相关行业,然后再按照OECD产业技术层次的划分方法将各行业整理为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四个层次。并借鉴 Lemoine 和 Kesenci的方法,利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分别与ISIC第3版和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BEC的对照表,重新整理得到中国制造业在在初级产品、中间品(半成品和零部件)和最终产品(资本品和消费品)等不同生产阶段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据此计算制造业细分行业在产品生产主要环节上的 NET数据。进出口的美元值均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中的年均汇率,调整为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值。
三、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一)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及 NET值
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贸易构成发生变化。2013年,出口排名前三位的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以及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机电产品(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的出口量在制造业总出口量的占比分别为13.68%、13.33%和19.54%,而且这三个行业也是出口占比提高幅度最大的部门,与2000年相比分别上升了8.94、6.43和10.75个百分点。而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家俱制品及其他中低技术制造业是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其中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降幅高达11. 51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29.71%下降到2013年的18.20%,出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表明,中国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制造业结构所做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贸易构成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进口排名前三位的制造业分别是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机电产品,其进口在制造业总进口中占比分别为7.90%、 24.89%和10.72%。与2000 年相比,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进口占比分别上升3.97和12.74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占比却降低了6.53个百分点。进口占比的上述变化表明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扩张是建立在进口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除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也是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生产能力欠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所需的中间品投入,尤其是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而作为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机电产品,其出口大幅提升的同时进口明显下降,表明中国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扶持了电气机械和设备等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得该产业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逐渐得到培育和提升。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NET值变化如表1所示,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2、-0.30,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26、0.02.这反映出这些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由于较高的进口依存度和较弱的产业自生能力使其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难以提升。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其他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和设备,低技术制造业中的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6、0.32、0.72,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81、0.32、0.36.这说明,中国的机电产品制造业,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且优势还在进一步强化。
2.技术大类行业层面
各技术大类行业出口和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9.83%、11.32%和29.50%,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的特征。而与其他技术大类行业相比,高技术制造业与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占制造业总进口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42.35%和32.35%。以上技术大类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上,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具有比较劣势,但较以前已大为扭转。而在低技术制造业中,比较优势较明显,中高技术与中低技术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正逐渐优化升级。出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15.50和12.28个百分点,而低技术制造业则大幅下降了29.00个百分点,出口占比的变化反映了出口工业制成品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进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进口占比提高了21.51个百分点。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进口比重则分别降低了4.71、0.43和15.50个百分点。上述进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反映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中等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但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还在不断加深。
各技术大类行业NET值发生变化。2013年,中国的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分别比2000年上升0.34、0.10和0.11 。其中,中高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升幅最大,先前的比较劣势已有所扭转,并呈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出中国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逐渐积累技术与资本,已使其竞争优势向中高技术制造业延伸。而高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却较2000年只提高了0.02.这一计算结果可能是由于NET值本身的构造特征造成的。在21世纪初期,由于中国的国民知识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所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不高,进出口贸易额都较小,从而得到的NET值会高估当时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而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推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不断加深,进出口贸易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且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进口的增长速度,由此带来NET值变化不明显。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也将会如同机电制造业一样经历一个先弱后强的发展过程,通过把进口的高端零部件内化为本土知识和技术存量等方式,逐步形成并提升根植于本国产业的自生发展能力,使得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逐渐下降,进而将使其NET值经历先降低后提高的转变历程。
(二)制造业细分生产环节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的背景下,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被拆解到世界各地开展。因此,要更加准确地评判一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尚需进一步考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生产阶段的NET值,以更为客观地反映其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最终消费品环节的NET均值最高,达到0.84,表明该环节的比较优势是最强的。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除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业,制药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是小于0外,其余行业均大于0,特别是木材及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等制造业的NET值接近1,表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资本品环节的NET均值居第二位,达到0.58,比较优势仅次于最终消费品环节。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在各行业间分布差异较大,家俱制品及其他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的 NET值都大于 0.6,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的NET值只达到0.27,航空航天器制造,其他机械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等制造业的NET值都小于零,这反映出这些行业需要从国外进口较多的资本品,呈现出较高的外部依赖度。
与最终产品生产环节相比,零部件生产环节的NET均值只有-0.11,比较劣势非常明显。在该生产环节,除了家俱制品及其他、橡胶和塑料制品、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多数行业则表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对进口零部件有较高的依赖度,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的NET值分别只有-0.34和-0.37,说明这些行业在生产中使用了较多的进口中间产品。
2.技术大类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56、0.73、0.77和0.87.这表明,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各技术大类制造业都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其中又以低技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最为显著。在最终资本品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是0.49、0.19、0.88和0.91 ,仍然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零部件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09、-0.25、-0.01和0.07,均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较劣势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中国更多地专注于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进而只能处于这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以高技术行业中的计算机为例,近几年来,在制造业总出口中计算机出口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中国主要是进行整机组装和生产低技术的键盘等配件,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均从国外进口,如从美国进口其生产的中央处理器,从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进口其生产的硬盘,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其生产的内存设备。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过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进出口贸易大幅增加,产业层次和出口结构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中国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依然集中于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等低技术制造业。进一步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各个生产阶段的国际地位,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的零部件生产环节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而只有在低端的最终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组装环节上呈现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比较优势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中获利微薄,无法在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环节上投入更多的资本,从而也进一步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表面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如近些年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持续位列全球首位,然而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依然被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所掌控,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多地是承担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任务。而只有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以及附加值较高的关键零部件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具备竞争实力,才是一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真正决定力量。因此,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实质性提升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业“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带来的表面庞大的贸易规模掩盖了真实的弱国际竞争力。尽管短期内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会继续维持,但这种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将这种静态比较优势转变为由以知识、创新和品牌等决定的新型比较优势,从而使中国制造业不再受限于资源禀赋,而能够攀升到全球价值链上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国际地位的新环节。
顺应国际市场对出口商品需求的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与产业的嫁接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加快要素密集性产业转化,推进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突破低端锁定。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新的产业和市场领域,着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加快形成国内高度专业化的合作配套分工体系,提高国内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渐降低对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依赖度。通过培育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零售商来打造全球贸易与营销网络,以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跨国零售集团的依赖。
进一步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R&D投入,加快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持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推动企业国际化步伐,通过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开展技术学习型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科技研发资源的整合,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加快自主品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积极并购海外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渠道商,与外资企业合作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mighini,A。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ICT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 2(2):203-219.
[2]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Wei,S。T。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lnomic Research No。16426, 2010.
[3]Koopman,R。, Wang, Z。, Wei,S。J。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2,99(1):178-189.
[4]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3):80-92.
[5]刘志彪,吴福象。 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06,(7):15-22.
篇8
关键词:京津冀;工业;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地区专业化与主导产业部门的判定标准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一般采用区位商这一指标,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比。
地区专业化部门能否成为地区主导产业,其判别条件为:第一,有较高的区位商,一般q>2,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第二,产业贡献率高,一般而言,地区范围越大,对产值和区位商的要求相对较低,地区范围越小要求越高。区位商≥2,产值比重≥15%的部门是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1.5,产值比重≥10%的部门是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第三,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第四,产业富有生命力,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二、京津冀三地区专业化与主导产业部门的判定
利用《河北经济年鉴2012》、《北京统计年鉴2012》、《天津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计算得出下列结果。
北京市工业行业中,区位商大于2,产值比重大于15%的部门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商2.30,产值比重17.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区位商2.81,产值比重15.7%)。区位商大于2的分别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区位商3.17,产值比重1.2%)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区位商2.01,产值比重0.3%)。区位商大于1.5,产值比重大于10%的部门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商1.85,产值比重14.0%)。区位商大于1.5的分别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商1.57,产值比重1.3%),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区位商1.81,产值比重0.8%)。
天津市工业行业中,区位商大于2,产值比重大于15%的部门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2.24,产值比重17.0%),区位商大于2的部门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区位商5.70,产值比重8.7%)。区位商大于1.5,产值比重大于10%的部门缺乏。区位商大于1的分别为食品制造业(区位商1.95,产值比重3.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区位商1.38,产值比重6.0%),金属制品业(区位商1.44,产值比重4.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商1.36,产值比重10.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商1.30,产值比重9.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区位商1.09,产值比重0.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区位商1.30,产值比重4.4%)。
河北省工业行业中,区位商大于2,产值比重大于15%的部门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3.81,产值比重28.9%),区位商大于2的部门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商5.91,产值比重5.5%),区位商大于1.5的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区位商1.91,产值比重2.0%)。区位商大于1的地区专业化部门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区位商1.09,产值比重3.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区位商1.19,产值比重5.2%),橡胶制品业(区位商1.03,产值比重0.9%),金属制品业(区位商1.47,产值比重4.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区位商1.13,产值比重6.3%)。
三、对京津冀地区专业化与主导产业部门的分析
分析上列计算结果可知,北京市工业行业中,区位商大于2,产值比重大于15%的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是北京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现在的主导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基础能源的生产和供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稳定的工业份额。区位商大于2的其他专业化部门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根据地区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判断标准,尽管这个部门区位商大于2,但其产值比重相对较低,产业贡献率较小,成为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在贡献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区位商大于1.5,产值比重大于10%的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该部门多年来是中关村科技和北京电子设备制造的体现,随着产业集群的产生,该部门正在向一级主导产业部门迈进。区位商大于1.5的其他专业化部门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尽管这两个部门区位商大于1.5,但其产值比重低于10%,作为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还需进一步提高产值比重。
天津市工业行业中,区位商大于2,产值比重大于15%的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与天津市多年来的产业结构有关,天津钢铁的规模使得天津市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降低钢铁行业占比的速度缓慢。区位商大于2的其他专业化部门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随着滨海新区建设的推进,近些年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成为了区域热点。区位商大于1.5,产值比重大于10%的部门尚缺乏综合考虑区位商及其产值比重,其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可确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余的六个部门为地区专业化部门。
河北省工业行业中,区位商大于2,产值比重大于15%的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种“一铁独大”的局面与河北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近些年来河北省提出调整产业结构,钢铁行业规模也略有下降,但仍然占近30%的工业比重。区位商大于2的其他专业化部门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商大于1.5的其他专业化部门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区位商大于1的地区专业化部门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五个部门为地区专业化部门。
参考文献:
[1]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1).
篇9
生态位研究
文■葛志远 杜惠娟
摘要: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相应指标并建立模型,对北京市制造业2005—2010年的市场生态位进行了测算,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价。
关键词:制造业 市场生态位 产业优化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随着生态思想与仿生技术的发展,生态位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涉及企业生态位、城市生态位、产业生态位等多个领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单元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产业生态位。本文将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进行研究,借此反映产业种群抓住市场机会以及占领市场的能力,即产业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
一、模型构建
(一)测度模型的建立
根据生态位理论中的态势理论,在测定产业的生态位时,不仅要测定产业的“态”, 还要测定产业的“势”。产业生态位的计算公式如下:
Ni=■
在计算产业的市场生态位时, Ni表示第i个产业种群在北京市制造业群落中的市场生态位, Si为第i个产业种群的市场现状, Pi为第i个产业种群的市场发展态势,Ai为量纲转换系数,由于经过标准化处理后,所有数据都是无量纲的数据, 因此量纲转换系数为1。在具体的测算过程中, Si为市场生态位的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平均值, Pi为2005—2010年间市场生态位各指标标准化后增加值的平均值。各产业种群的市场生态位取值范围在0—1之间, 且总和为1。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标准化
在充分考虑指标的可靠性、可获得性以及独立性原则的基础上, 本文最终选取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率、市场份额作为市场生态位的评价指标。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能够反映工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市场份额是指总体市场份额,即一个产业的销售额在所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在数据处理之前我们通常要将数据进行标准化,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本文在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时选取相对化处理方法。相对化处理公式如下:Xi'= ■
上式中,Xi为实际值,Xm为标准值。相对化处理时选取的标准值为被评价行业在所选时期的平均值。
(三)数据准备
本文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对所选制造业按照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经济分类目录进行分类,并选取2005年及以后的数据。由于烟草制造业2009年以后的数据不可得,因此排除该产业。最终所选数据为2005—2010年间北京市制造业29个子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
二、北京市制造业市场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一)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市场各产业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根据所选数据以及市场生态位的测算公式,测得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数据, 如表1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N存在较大差异,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的市场生态位最高,为0.168,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最小,为0.11,前者是后者的15倍之多,这说明各产业在占有和利用市场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产业基础不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最好的产业基础,市场生态位S值为4.558,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最差,市场生态位S值为0.32,前者是后者的14倍之多;二是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势不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势最好,市场生态位P值为0.38,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P值为-0.005,相对于其它指标较好,在所研究的29个产业中排名19。产业的势最低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市场生态位P值为-0.32。
以上分析表明, 产业的态即产业基础短期内对产业生态位至关重要。因为产业的态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而产业的势只反映了积累过程的快慢。然而长期中, 产业生态位却由态与势共同作用决定。根据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市场生态位S值、P值和N值的具体排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
1、从整体上看, 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中市场生态位S值位于前五名的产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其整体的市场生态位也保持在前五名,这些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从产业发展态势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发展态势却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和第三的位置,只是凭借较好的产业基础才使整体的市场生态位保持在前五名之内。综合分析, 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中,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态势,同时综合市场生态位也较好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
2、从整体上看,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中市场生态位S值位于最后五名的产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其整体市场生态位也在最后五名,这些产业的基础较差。但从产业发展态势来看,与市场生态位前五名的产业不同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态势都较好,都不在最后五名之内。这说明,这些产业较低的市场生态位主要是由于较低的产业基础引起的。综合分析,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在整体上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不存在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都较差的产业。虽然产业基础在整体的市场生态位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基础较差的产业凭借其较好的发展态势以及产业基础的长期积累,其市场生态位也会逐渐增长。
3、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态势的产业, 其市场生态位的增长速度将会远远高于那些产业基础较差的产业,比如金属制品业和食品制造业, 这一过程体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 也就是产业生态位的扩充过程。
(二)2005—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市场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根据所选数据以及市场生态位的测算公式对2005—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10年间,北京市制造业中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处于稳定的状态,但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也有较大变化。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市场生态位从2008年开始迅速增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市场生态位在2007年达到顶峰以后开始急剧下滑,2008年和2009年下降幅度最大。
根据二八定律,将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分为两组进行分析。以0.05为特征值,市场生态位大于0.05的产业总数为7个,这里取前6个行业作为第一组,它们占产业总数的20%,并将医药制造业和其余22个产业归为第二组。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生态位处于前20%的产业,其市场生态位总和为2.998,其余80%的产业所占的市场生态位的总和为3.002, 两者的比例约为1:1。这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并不严格服从二八定律。一方面, 市场资源在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中的分配相对平衡;另一方面,市场资源相对平衡的分配虽然能够使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但却不一定能够使整体投入产出效果达到最大的分配方式。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 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存在较大差异, 这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在占有和利用市场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二, 产业的态在短期内对产业的生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长期看, 决定产业生态位的却是态与势的共同作用。第三, 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整体上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既存在产业基础与发展态势都较好的支柱产业, 也存在产业基础一般, 但产业的势较好的朝阳产业, 不存在产业基础差, 发展态势又不好的产业。第四, 2005—2010年间, 北京市制造业中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处于稳定状态, 但也有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发生了较大变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五, 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并不严格服从二八定律, 这说明市场资源的分配可能存在问题, 从而影响了某些产业的投入与产出, 向市场生态位处于前20%的产业分配更多的市场资源可能会使总产出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①朱金兆,朱清科等.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1):100—107
②朱春全.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 生态学报,1997(5):324—332
③余斌,揭毅,罗静,朱丽霞,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与空间优化. 地理研究,2010(2):313—326
篇10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现状;问题;北京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42-03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是现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增强经济总体竞争力,提升综合实力的优先发展产业。北京高技术产业从1995年开始迅速发展,其在地区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但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增长速度下降,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有所下滑。如何分析和看待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制定今后一个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一、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对当代世界前沿科学探索和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发明的概括,现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发现基础上发明的技术,是对国防和社会经济意义重大的技术,是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它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七个技术领域。高技术的使用往往带来经济超常规发展甚至是跨跃式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意义。
在高技术的概念基础上,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它是指已形成的产业中技术密集程度明显高的产业,是按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的技术密集程度划分的,不是按具体产品的技术含量划分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高技术产业的五个特征是:研究与开发(R&D)投入强度大;对政府具有战略意义;产品和工艺老化快;资本投入大、风险高;R&D成果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国际合作与竞争性。根据上述定义,OECD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列出高技术产业包括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共四大类行业。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和现阶段产业发展状况,将高技术产业划分为以下八个大类: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业。
二、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中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产业部门之一,也是北京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增长较快
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995年的66.7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58.09亿元,年均增长19.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幅(16.4%,按现价计算)。北京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也快速增长,从1995年的212.8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 186.67亿元,年均增长25.3%,更加快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北京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北京高技术产业企业个数1998年为511个,此后,企业个数波段式增长,到2004年超过1 000个,到2007年达到1 163个。平均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值规模也不断增长,从1995年的0.21亿元到2007年的2.74亿元,企业平均规模翻了十多番。
(三)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R&D经费支出由1995年的1.05亿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28.99亿元,科技活动人员由1995年的9 741人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17 677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也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2.97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39.4亿元。
(四)技术进步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
2004年是北京高技术产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最突出的一年,达到26.36亿元,比1995年到2003年各年技术引进经费的总和还要多。此后的几年中,北京高技术产业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其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也逐步加大。到200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达到3.65亿元,首次超过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同时,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增长较快,达到3 943万元,是2004年165万元的23.9倍。
三、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近两年有所回落
1995―200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均快速增长。但在2008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为显著,增加值和总产值均比2007年有所回落。尤其是在2009年,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来之不易的“V”型反转的关键时候,北京高技术产业并未跟随整体经济一同实现恢复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实现3.7%的增长,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相比2008年进一步下滑,仅为2 748.52亿元。
(二)相对比重从2001年开始波段性下滑
北京市近两年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的下滑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高技术产业在工业和地区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波段性下滑的必然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4.3%开始快速上升,到2000年达到最高值34.2%,平均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然而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开始逐渐下滑,到2004年时达到一个阶段性低点24.9%。此后,随着北京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个比重又有所回升,到2007年时达到33%,但仍然没能超过2000年时的最高值。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北京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很快下滑到28.4%;2009年虽然北京经济整体回升较快,但这个比重继续下滑到25.4%。
与上述比重变化趋势相类似,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由于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整体比重不断下滑,因此,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滑速度更快,比重更低。到2009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49%,这个比重仅仅高出1995年0.06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14年中的最低值。
(三)高技术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
从2005―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见下表),北京高技术产业中的行业按其所占比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公共软件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北京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公共软件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加起来就占到北京高技术产业的60%多。第二层级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三个行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相差不大,都在10%左右。第三层级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和核燃料加工业。这三个行业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比重不超过4%;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比重不超过0.3%;尤其是核燃料加工业,只是在2005年有0.2亿元的增加值(比重仅为0.04%),此后的年份中北京不再涉足此行业,它在北京高技术产业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四)产值利润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高技术产业不仅相对比重不断下降,而且其产值利润率也也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0―2005年,北京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润率(=利润/产值*100)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产值利润率从2000年时的8.49%下降到2005年的4.54%,平均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产值利润率有所回升,到2007年达到5.80%,但仍然远远低于2000年时的水平。
四、结论和建议
高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优先发展产业。近几年来,北京高技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部分第三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挤压,其在工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有所回落,并且其产值利润率呈现总体下滑趋势。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个人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视和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政府应该继续加大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使更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更多的科研经费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倾斜;其次,应该更加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改造和消化吸收,尤其是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北京应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下转225页)(上接143页)的转化力度,使得自主创新的研发成果能够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润率。
参考文献:
[1]刘志迎,叶蓁,孟令杰.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5).
[2]谢朝阳,吴永林,程正中.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4).
[3]叶蓁,刘志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