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
1研究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坚持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办学,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1.1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愿望
随着建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改造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上行业发展和同行竞争推动,高端企业不断保有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职业学校只能教授普通技能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企业仍然需要再培训;加之当前我国人才市场正面临着“技工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为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用人才,以便在教学中嵌入企业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现代学徒制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既有利于学校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强、技术不实用,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更新困难等困惑,也有利于企业解决招工难、录用人才再培训等难题。推行现代学徒制正好克服了当前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并能够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1.2推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但随着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又遇到了新的“瓶颈”,需要新的办法予以解决,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另辟新路。
1.3推行现代学徒制是体现建筑行业特点的有效途径
建筑行业在生产实践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很多属于“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说不清楚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晰知识,只能在行动中被展现、被察觉、被意会,历史上建筑工匠都是通过传统“学徒制”传承的。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将晦涩的知识形象化,甚至显性化,使学生尽快掌握。
2构建“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建筑产品形体庞大、产品多样、建设周期长、工种多、人员多等特点,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在真实的现场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此,有必要探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构建职业岗位课程。在校内进行单项技能实训,在校外企业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实行“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1“双主体育人”涵义
“双主体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以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受教者只有学生这一个身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助,企业只是被动地接收学生实习,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分量很小,体现不出企业参与的价值。“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受教育者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学生每年有近四个月(半学期+暑假)的时间是在企业带薪实践,企业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彻底改变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辅助地位,把企业放在跟学校同样重要,甚至比学校更重的地位,突出企业的作用,真正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实实在在做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2.2“三阶段提升”涵义
“三阶段提升”是指学生入校后,从一个对建筑行业企业岗位工种懵懂无知的学生,通过三年校企联合培养,成长为一个与建筑岗位工种零距离衔接的建筑企业员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在第二、四、六学期进行,分成识岗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具体为:第二学期的后半学期和暑假这四个月,学生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以识岗为主的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引导下认识工作内容,同时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助;第四学期的后半学期和暑假,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以跟岗为主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生产实践,企业给予学生不低于同岗正式员工一半的工资;第六学期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顶岗工作,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在师傅指导下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和管理经验提升,期间企业给予学生试用期员工工资待遇,学生毕业后自动转为正式员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篇2
关键词:一线岗位;高端酒店;实习生;分级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63-0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酒店业迅速发展,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出台,中国的旅游酒店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将“加快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列为加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针对当前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持续扩张,酒店行业的发展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高素质酒店人才的日益匮乏以及国内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部分专业学生逃离本行业就业,酒店中、高层管理中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局面正在日益扩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酒店管理综合改革,使得酒店教育的过程紧密联系旅游行业,重视实习期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搭建学生实习就业整合平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旅游教育研究没有单独探讨实习环节方面的文章,而是把将实习环节融入到旅游院校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各个旅游学院都有一套特色的实习教学体系,关于教学实习环节的研究趋向政府、行业支持体系方面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能获得一个更完善的支持体系,使得教学实习环节能够更好地适应培养学生旅游职业能力的需要[1]。
国内对酒店实习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过程管理研究、实习模式及体系改革研究、实习效果调查研究以及中外旅游专业教学实习对比研究等方面。韩卢敏、陆林(2009)从高校旅游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从实习模式、实习流程、实习评价体系等对专业实习管理进行创新,并构建适合行业需要的严谨、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模式[2]。王兴琼(2008)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和分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显著影响酒店实习生满意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有3类:工作报酬、领导水平和培训机会。进一步分析表明,实习生的工作满意度与其行业前景预期和留职意向显著相关[3]。方向红(2005)从研究中国和美国学生在金陵饭店因所受教育不同造成学生对实习项目的感知存在差距分析入手,比较了中美高校实习制度认为,实习项目的重视度和系统性的实习项目计划非常重要[4]。刘亭立(2004)在将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旅游专业实习结构进行对比,为我国的旅游实习提供了参考[5]。
国内外研究从宏观、微观方面探讨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以及构筑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根据学生特质,对一线实习生进行分级培养,从而增强实习生的满意度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实习准备阶段、实习过程控制阶段和总结阶段均对实习生实行差异化的培养方式,使酒店与专业学生达到双赢的目标。
三、一线岗位人才分级培养理念
酒店一线岗位主要是指直接面对客人的岗位,主要包括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客房部下面的楼层服务员和公共区域清洁都是一线员工;前厅部门分别是前台、礼宾部、行政酒廊、商务中心和健身房等;餐饮部就是各餐厅的服务员和餐饮销售经理。另外,销售部也可以纳入一线部门,销售部门员工是创造酒店主要利润的来源。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实习生进入酒店实习,主要是在一线部门顶岗实习。相对于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二线岗位而言,一线岗位工作劳动强度大、人员流动率高,因而,大多数酒店都是把实习生放入一线岗位直接顶岗工作。
针对高端酒店一线岗位的需要以及专业学生性格特质,学校和实习接收单位需要打破单一的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管理型和经营型实习生。不同类型的实习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技能型实习生需要成为部门内的操作能手,能够参与各项行业大赛、技能大赛,在各项赛事及专业的服务中获得职业认同和酒店、学校的认可;管理型实习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处理好部门内及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够在自己的管理职位上做好协调工作,获得酒店和学校的认可;经营型实习生需要以业主的心态去看待成本、利润的关系,通过营销策划、成本控制等方法的运用帮助酒店达到最大化收益,经营型实习生要求最高,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财务及营销知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
四、实习期间人才分级培养流程
(一)实习准备阶段
为了使得专业学生能够在酒店实习期间,双方收益最大化,学校、酒店以及实习生自身需要在实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校方面需要统筹选择规划,酒店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指导计划,学生做好职业了解以及技能准备工作。
1.学校统筹选择合作酒店
根据每年的教学计划,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学校可以根据以往实习学生反馈回来的酒店相关信息,选择是否继续以往的合作,还是开拓新的合作酒店。如若开拓新的合作酒店可以按照1:15的学生实习人数比例确定实习酒店数量,并与用人酒店进行合作洽谈。选择酒店之前需要根据学生意愿,选择国内外品牌连锁五星级酒店,确定商务型酒店、度假型酒店等酒店比例;通过网络、以往毕业学生推荐、行业推荐等方式广泛联系合作酒店;与酒店共同制订实习生培养计划,确定实习期间内实习生岗位安排及考核要求。学校需要与合作酒店签订详细的协议,保证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与酒店协商轮岗制度,在实习后期,对各方面表现特别好的实习生可以根据酒店需要进行轮岗,增强整个实习队的实习质量。
2.酒店针对一线不同岗位制订工作指导计划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合作酒店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在与酒店谈合作的过程中,不再着眼于实习生的工资待遇、休假安排、住宿情况等物质类的条件,更需要酒店方制定针对性的指导计划,配合学校技能型、管理型、经营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三类不同目标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及工作安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为酒店带来创新意识。
3.学生根据适合自身的分级培养目标做好职业准备
专业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性格特质,看看自己是习惯于对客技能服务、上下协调管理还是对外经营业务方面的工作,需要针对自己的兴趣和部门,对自己做一个清晰的职场规划。而实习生涯只是职场规划中的一小段历程,带着这样的心态去酒店实习,可以帮助自身摒弃很多负面情绪。在校内进行实训课程学习时,要掌握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寒暑假期间可以进入宾馆或者餐饮企业进行技能强化及吃苦训练,进一步为专业实习奠定心理和技能基础。
(二)实习过程控制阶段
专业学生在进入酒店进行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专业实习时,需要学校、酒店跟进指导,通过与实习生的多次沟通,了解实习生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1.学校专业教师根据分级培养目标采取差异化的集中指导方案
进入一线部门实习的技能型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酒店里面的摆台方法、铺床技巧与在学校里学习时有所不同,觉得酒店里面有些操作方法不够专业等等问题,这些技术类问题需要专业老师对同学们予以解答。当专业老师确实觉得酒店里的某些对客服务技能技巧不适合现实生活需要时,可以与酒店经理沟通,了解酒店方就专业问题有哪些其他的见解,第一时间回复给学生,让学生从心底了解到他们并非学无所用。同时,老师与酒店也在帮助他们解决专业问题,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型实习生的要求更高,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前台、客房、餐厅等部门表现优秀,升入领班或者主管等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他们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协调与上下级、与客人的关系,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对酒店的某些管理制度不满意,会觉得没办法与学历差距过大的下级或者上级沟通,专业老师需要全程跟进,帮助他们分析在对客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好正确定位以及角色转换,告诉他们实习不是简单的上班工作,更重要的是在酒店复杂的情况下处理好各种人和事物的关系,实习更是增强心智的训练,提高适应社会的素质。经营型实习生主要集中于销售部门,大部分酒店不会安排实习生进入销售部门;但是,有部分实习生非常希望进行经营性工作,学校可以跟酒店协商,安排1―2名非常优秀,有想法的学生进入销售部门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反馈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做实事,边做理论探讨,真正做到学与做的结合。
对于技能型实习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教师需要在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把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汇总,汇编成实习操作手册,每周召集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回顾讨论,并用于下一届学生教育的课堂实训素材。专业教师对于管理型实习生的能力培养,主要集中于管理沟通及管理策略能力的培养,培养实习生准确的判断能力及成熟、自信和沟通的公关能力。经营型实习生需要具有精通市场经济知识和把握内在规律的运作能力,专业教师可以要求这类实习生将酒店类的经营现状进行一个客观描述,召开头脑风暴会议,积极创新,并形成文字报告,总结评议,提升实习生参与经营的能力。
2.酒店实习导师根据实习生岗位类型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案
研究表明,实习生离职率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导师制度有重要的关系,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对实习生的管理越专业越规范,实习生的不满情绪越少,收获越多。酒店人力资源部要引导实习生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期望、树立符合实习生和酒店共同发展的职业期望,注重构筑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业期望,针对技能型实习生、管理型实习生、经营型实习生设计不同阶段的指导措施,形成有利于实习生发展的职业生涯培训制度,使实习生获得酒店的认同。积极鼓励技能型实习生参与酒店各项大赛,配备专业的技能型老员工予以指导;针对管理型实习生所提出的关于酒店管理制度等意见予以正面答复;如果制度确实存在问题但是又没有办法尽快予以修改,也需要肯定学生的意见,而不是讥讽学生意见不切实际。经营型实习生是整个实习生群体中最有创造性的一群,酒店管理层可以多倾听他们的想法,若想法缺少可行性可以帮助分析改进,实习生会非常感谢酒店对他们的认可。酒店管理层也需要及时从实习生中发掘并鼓励实习生的创新性想法,让他们在感受自身价值的同时更积极地面对工作、提升自我。
(三)实习结束总结阶段
在实习结束前,学校专业教师、酒店人力资源部管理者、酒店各部门基层管理者、实习生四方需要做一个深入的交流会,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听取酒店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实习生的实习感受和收获。
1.学校汇总实习材料
学校专业老师需要汇总学生的实习日志、各次检查实习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及解决方案、实习生的情绪变动资料等,通过汇总学生的各项实习材料,分析比较不同酒店的管理方式,对合作酒店进行综合评分,对实习生的职业技能、管理技能、经营技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学校需要在汇总材料的基础上,评估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目标的达成率、实习生的各项能力指标提升情况,评估技能型、管理型、经营型实习生的实习满意度及继续留在本行业就业的意愿度。总体而言,实习工作对于学生未来本行业就业的正面影响程度,有助于提升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率,从而对整个实习阶段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2.酒店综合评价实习成绩
酒店对于实习生的考评工作贯穿实习期间各个月份,在实习期内对实习生进行定期考评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避免了实习工作中所产生的倦怠心理。酒店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汇总各个实习生所在部门的周评、月评和最后的期末评,对考评优秀的学生予以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但是对于实习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应该使用事件描述法进行详尽的阐述,综合考评,定期考评。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对实习生的态度、业绩、能力三项分别做出基础评定,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制定“定期考核表”及实习日志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酒店对技能型、管理型、经营型实习生评定需要根据工作分析结果,确定不同的衡量指标。最终酒店对实习期间遵守实习纪律、态度端正、敬业爱岗、业绩突出、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要进行奖励,酒店和学校联合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通过严格的绩效制度,酒店各部门对实习生的评价将更加客观与准确,这样必然使得实习生更快的成熟起来,也将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走上适合他们的重要岗位。
3.实习生撰写实结报告及现场操作汇报
实习生在返校时,需要上交自己的实结报告,实结报告包含了实习日志及最终对实习期间的收获与遗憾的总结报告,学校需要对技能型实习生进行现场操作考核,而对管理型及经营型实习生采用专业汇报的方式,积极组织这两类实习生对下一届专业学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分享会,分享实习收获,以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下一届实习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结语
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酒店管理教学机构根据一线岗位的需要及专业学生性格特质分级培养不同类型的酒店管理人才,可以提高实习生满意度,提高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率,从而为行业提供更多可塑性强的专业人才,缓解酒店业人力资源发展压力,达到行业需求与学生就业的最佳契合点。
参考文献:
[1] 朱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4-30.
[2] 韩卢敏,陆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创新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277-280.
[3] 王兴琼.酒店实习生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7):48-55.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双园轮转; 校企轮换 双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1-01
一、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的建筑业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当前仍然处于规模扩张期的缓增区间。随着我国建筑业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建筑业队伍迅速扩大,建筑产业也不断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技术技能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对接产业,瞄准一流,创新适应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结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我院就所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科学大胆的创新和调整。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校企双主体、企业为中心”育人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理事会等体制机制的作用,在对大型一流知名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建专业、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双主体、企业为中心”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组织进行企业需求调研,收集和分析企业岗位监测站的岗位技术发展信息,结合企业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综合评估毕业生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组织校、企专家共同研究、调整和论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按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培养流程,优化课程序列,根据培养要求确定实施条件,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能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持续发展要求。
以一流建筑合作企业为中心,专业建设与改革以符合企业需要为主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企业高职岗位职业活动需要为主体、课程设置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主体、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设计以项目部建筑施工要求为主体、专业技能以企业施工生产技能要求为主体、顶岗实习以企业高职岗位为主体、学生的职业道德(道德观、价值观、质量观)以企业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质量观)为主体、工学结合方式以企业生产方式与管理制度为主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可持续发展以企业规划发展为主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为主体、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以指导和管理学生下企业实习为主体,全过程凸显一流建筑企业的主体地位。
三、深化“4.5+0.5+1”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创新“双园轮转、校企轮换”工学结合模式
基于建筑业施工现场管理关键工作岗位的要求,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递进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推行知岗、定岗、跟岗、模岗、顶岗“五岗实习”,按基本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顶岗能力培养三阶段强化能力培养,深化“4.5+0.5+1多学期、三阶段”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交替地在校园理实一体课堂、校内建工园之间“双园轮转”学习、交替地在学校和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之间“校企轮换”学习。建立《双园轮转管理办法》、《校企轮换管理办法》等工学交替管理制度,保障“双园轮转、校企轮换”工学结合运行顺畅。
四、对接建筑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推行“双证融通”课程建设模式
推行“学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湖南省建筑企业专业技术管理员十岗位”岗位资格证、职业技能证)”的“双证书”育人制度,实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和课程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接一流建筑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
《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课程与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对应,教学内容与要求包含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应知、应会内容,技能训练要求达到国家职业资格和一流企业相应岗位的能力考核要求,课程考核标准与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中既突出岗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也充分尊重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个性化选择,既实现“双证融通”,又做到“彰扬个性”。
将获取职业岗位资格证作为毕业条件之一,本专业学生应获得施工员证、质量员证、安全员证、材料员证、资料员证等岗位资格证书中的1~2个岗位证书,同时,学生必须获得测量证和CAD证等职业技能证书,使学生在毕业同时获得“双证书”的比例达到100%。
五、结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动态的实施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只有坚持用发展眼光观察行业需求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才可以开发出与建筑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对适应新时代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篇4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学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产教融合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014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就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产教融合是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2]。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2013年以前主要是在职业高中、中职、高职高专这类中等职业院校中实践并发展,主要采取校企结合和校企合作两种方式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13年开始一批地方普通高校开始进行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并于同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4年教育部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河南驻马店召开了产教融合国际论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力推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务院出台的《决定》中也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但就目前而言,产教融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都在进行初期的尝试,因此现阶段对产教融合途径进行分享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的主体―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是第一批入选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独立学院,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学院积极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产教融合的改革,其中的建筑学专业是其改革重点专业,因此将其改革途径归纳整理与之共享。
2.产教融合的途径探索
2.1 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每一个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我校建筑学专业在进行产教融合改革以来,根据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使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相应的职业标准相结合,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对照表见表2-1。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以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主。其中建筑方案设计师的主要职责为能够进行独立的建筑方案设计、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善于沟通和表达、熟悉各建筑设计软件等,在课程设置上则对应的安排了小型公共建筑、别墅、幼儿园、客运站、酒店、图书馆、医院、博物馆、商业建筑、居住区规划等10个专项设计课程以及计算机软件设计课程,其中后五个设计课程为学生两人一组用计算机设计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还结合重庆市特点特安排了山地建筑与城市保护更新系列课程及山地酒店建筑设计与管理系列课程,以满足以培养服务地方人才为目的的产教融合改革;此外,还设置了建筑及城市认识实习、建筑师业务实习等以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建筑施工图设计师的主要职责为能够独立完成施工图设计、熟悉专业相关规范和标准、熟练掌握建筑设计软件等,对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与施工图设计有关的理论课程以及施工图设计课程,还有建筑材料认识实习和建筑构造实习等实习类课程。
表2-1 建筑学专业企业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对照表
企业岗位 岗位职责 课程设置
建筑方案设计师 独立的方案设计能力 建筑设计1-5、建筑师业务实习、建筑及城市认识实习、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
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 建筑设计6-11
设计软件 建筑设计6-11、计算机表现等
施工图设计师 施工图设计、专业相关规范及标准。 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法规、建筑构造实习、建筑材料实习等
2.2 师资建设与产教需求相结合
2.2.1 师资来源及配比
普通高校的专职教师主要来自于学术型高校培养出来的高学历人才,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走进了教学岗位,对企业基本状况不了解,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即使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师队伍也不能胜任应用型课程教学。于是有些高校选择去企业聘请课时老师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但这又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产教融合改革中必须进行师资队伍的改革,使师资建设与产教需求相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3]。我校在进行产教融合实践中,,不断对师资队伍进行调整,以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对师资进行合理配比,目前建筑学专业的专职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占74%,兼职教师只占教师总人数的10%,且全部为有工作经验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才。其中在领导队伍的建设中也大胆聘请有丰富企业建设经验的领导来共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把控。此外还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均为熟悉高校教学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
2.2.2 双师型培养
在师资培养过程中,根据产教需求,对教师队伍进行“双师型”认定也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改革的有效途径[4]。我校建筑学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每学年派1-2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工程实践,让教师在企业环境中参与项目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竞争力;每年暑假动员大多数专职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交流学习,让教师了解最新的企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发展动态,使专业理论课及设计课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更符合市场需求;邀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设计师及高校学者到校跟教师进行讲座交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视野;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鼓励教师进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等。
2.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生产和教学的一体化,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5]。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方面,我们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套方案。“走出去”,主要是派遣学生到工作单位参与生产实践,目前我校共与20家企业单位签订了实践协议,每年暑假会派大三大四的优秀学生及大五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在企业中的设计师和专职教师带领下进行专业实践。“请进来”则是指请进企业项目,学校为企业提供办公环境,企业将设计项目带到学校由企业设计师、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可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获取学分。目前建筑学专业从地方特色出发共建立了山地建筑、历史文化建筑、酒店建筑和景观设计等四个工作室,每一个工作室都有一个固定的对接企业,工作室的运行和发展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这样的模式既减少了企业的设计成本,又满足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2.4 毕业成果的多项考核机制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效果的综合考核,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得最全面最细致的一个设计,因此在进行产教融合改革中必须重视毕业设计的改革。我校建筑学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就有针对性的引入了当地实际的案例,甚至有的选题就正处于招投标阶段,学生在老师和企业设计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设计,老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的过程管理,设计师主要负责对方案进行现实性的把控,最终的毕业成果由导师、企业设计师及甲方共同考核,这样的考核体系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可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对企业工作环境有更好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3.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很多高校都选择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途径上不断进行尝试和改革。我校建筑学对产教融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比如与企业合作中缺乏长效机制和约束机制;产教合作的过程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产教的深度融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能是高校一方的努力,还需要得到国家、政府、行业、企业在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的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7-10.
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平台;模块
高等学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那么人才培养目标靠什么来实现呢?显然是靠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多门课程组成或者说是由多个课程体系组成,从大类来说,有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课程体系的内容有所不同,当然也和培养目标直接联系在一起,不同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有所区别。本文就三本院校(独立学院)以及其转设的二本院校所培养的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构成进行探讨,通过实践找到适合这类院校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图1课程体系框架图
1.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1.1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结合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合格评估的要求,考虑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胜任房屋建筑等各类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是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从几年来毕业生就业部门和单位统计来看,我们学校土木工程专业90%左右是为大中型建筑企业输送工程一线的施工方面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强施工、会设计、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们应该定位在技术型或工程技术型人才上,着眼于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上,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
1.2课程体系的构建。
(1)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实现此目标,从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出发,按照“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的原则,即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以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需要为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以达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度,“基本技能过硬”是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比普通高校,一本、二本学生要强。
(2)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课程体系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按照基础、专业、实践三个层次来构建,由三大平台、两大模块构成,详见图1。
(3)由图1可知,基础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包括专业共同课模块和专业方向课模块,实践:包括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创新训练模块。
图2专业基础课平台课程模块
2.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按照强施工、会设计、懂管理的培养目标,优化
课程体系。并与国家执业注册考试内容相协调,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基础课平台模块(图2),专业及方向课程模块(图3)。
2.1专业基础课平台模块。
该模块由4个模块构成,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如图2所示。
(1)模块1:由工程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房屋构造基本知识和工程制图能力。
(2)模块2: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力学基础。
(3)模块3:由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岩土工程理论和设计能力。
(4)模块4:由土木工程材料、砼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砼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结构知识和设计能力,达到会设计的目标。
2.2专业及专业方向课模块。
根据用人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设置岩土与地下工程、建筑幕墙工程、建筑工程3个专业方向模块,如图3所示。在专业方面突出强施工、懂管理和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分别设置方向核心课程,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3专业及方向课程模块
3. 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基地群。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把创新意识培养贯穿整个实践环节,通过创新训练模块加深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该平台由4个模块构成,见图4,模块1是基本动手能力训练;模块2是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模块3是工程应用能力全面训练;模块4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长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3+1人才培养,在校外建实践基地12个,为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在长春市建实践基地8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图4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框架图
4. 结论
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其二是怎样培养人,即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而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重要。按照土木工程专业指导性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就能制定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迎晓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年第四期.
篇6
>> 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外向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简析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贵州地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公安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法初探 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浅析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析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CDIO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浅谈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加强玉树少数民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玉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贵州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 胡瑞敏,张晋东,王中元.视频监控市场的主要创新技术及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多媒体通信,2009(1):28-35.
④ 曹小妹.法治视角下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28):271-272.
⑤ 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9):8-15.
篇7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培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要培养符合当前建筑行业一线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中支出,各高职院校都要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确保院校培养质量,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最根本的保障,更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最关键。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总产值从1952年至今亿增长一千多倍。建筑业从业人员目前已达到3000多万,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者仅占11%,建筑专业教育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的现状为高职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培养优秀的建筑类人才的重任便落在了教师身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的的骨干专业。是为建设工程一线培养最基层的技术管理人才的核心专业,其特点是具有超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由于该专业是支撑建筑业发展的急需专业,因此始终是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的热门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门重点扶持的专业之一,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点已达514个,在校生将近20万人,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建筑行业,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近年来,在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的带动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积累了相对丰富和成熟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就该专业的全国总体办学情况而言,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无法真正体现岗位需求。(2)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化、雷同化,多数院校仍然带有浓重的本科教育的色彩,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而忽略实践能力的系统化。(3)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模块化,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4)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无法满足学生真正参与的需求。(5)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同度不高。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归根在于师资团队的教学理念没能达到统一,没能完全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进行教学设计。而教师素质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高质量的保证,只有构建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施工管理人才。因此,在完善建筑建筑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度保障,构建合理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不同教师的知识背景、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对教师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者直接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技能人才是建设双师结构队伍的最根本的途径。学院应制定保障措施,以“送出去,引进来”为根本培养模式,同时一定要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每年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很多教师又是从“校门走出后又进入校门”,缺乏现场实际工作经验,这样便不能很好的带给学生精髓的专业技能,所以一定给教师合理的安排授课任务,尤其是新进教师,授课量不宜过大,同时要鼓励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锻炼,结合所授课程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相应岗位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建设制度保障,这样便能从根本上保障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2按定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2.1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教师进行专业建设、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建设途径主要为自行通过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二是从企业引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根据其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判定。
2.2骨干教师
通过学院建立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进行骨干教师的选拔,骨干教师应为业务能力强,有工作热情,除能够承担常规教学任务以外,还能带队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从事和专业技能相关的其他工作,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3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目前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其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均不足,需通过“传帮带”等一系列方式对其进行培养,使其成长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应具有虚心好学的精神,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同时通过各项技能对其进行考核,保证青年教师培养质量。
2.4兼职教师
为保证各类课程有序教学,使教学团队多样化,则需要有针对性的聘请兼职教师。一般应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满足正常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3利用企业资源打造教师队伍
篇8
关键词: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7]张广平,徐茹.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建筑,2017,16(1):28-29.
篇9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装饰艺术设计 复合型 技术技能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建筑装饰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2012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报告》等调研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装饰行业仍面临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到2015年,我国的建筑装饰工程总产值将达到3.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约1.7万亿元,总增长率为81%;建筑装饰企业总数约为12万家左右,将减少3万家,下降幅度为20%。另外,企业的结构与品质发生重要变化,具备国家核发的工程资质企业数量将达到7万家以上,增长幅度约为20.7%;从业者总数预计达到1800万人,劳动力增幅相对下降,劳动力素质需要大幅度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将达到250万人,预计比2010年增加100万人;建筑装饰行业持证上岗人员的比例要进一步提高;设计师团队人员总数力争达到120万人,预计比2010年增加40万人,争取形成一支有较强影响力的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师团队。[1]
由此可见:我国建筑装饰企业的组织化、集中化程度提高,企业数量在行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就业人数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大幅下降;行业、企业需要具备相应资质、掌握技术应用能力、熟悉技术转移和再创新的中高级创新人才。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广东建筑装饰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广州地区聚集着一大批知名建筑装饰企业、装饰材料生产企业,集石材加工、灯饰设计、灯具制造等多个建筑装饰材料相关产业链,例如广佛同城化:佛山陶瓷生产基地供应全国近八成的装饰用地砖、墙砖和卫浴洁具等;顺德区是中国最大的家具设计、制造、贸易基地……区域内产业分工日益细化,尤其是室内装饰工程、城市改造项目建设乃至材料生产,已经形成了终端产品工程施工深化设计工程建设所需的产品制造、运营产业链。广州地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核心竞争力凸显,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换,以科技、文化、艺术内容装备与改造行业、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国建筑装饰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中重点明确提出:要“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从业者的队伍素质;以文化创意、设计创作,带动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转型中的人才主要需求如下:1.高端复合型人才:主要需求是具备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有带领团队进行自主研发的科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深化设计人才:主要需求是设计的细化、深化设计人才。[2]由此可见:随着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发展转型,高职教育要采取切实、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建筑装饰设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建筑装饰设计工作过程的主要阶段
1.设计前期:了解甲方诉求,接受任务;勘察现场,收集资料;与甲方沟通,设计提案;概念设计(草图表现与表达)。2.设计阶段:设计策划(文案,设计说明),深化设计(方案细化),技术表达(材料、工艺等),设计确认。3.设计实施:合同阶段,项目实施,施工管理;4.项目验收,后续服务。
(二)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分析
1.设计师:具备设计员职业资格,主要从事室内、园林、陈设、会展设计等方案设计工作;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主要有:设计策划、设计营销、方案创意与深化设计、项目施工管理等,侧重专业技术、方案设计策划和管理能力。
2.绘图员:具备绘图员职业资格,主要从事建筑装饰、景观园林施工图、3d效果图表现等项目的深化设计工作;职业能力主要是方案深化设计,侧重专业技能。
3.业务员:具备造价员职业资格,从事建筑装饰工程业务及材料预算等工作;要
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是设计营销,侧重沟通与表达、材料与预算。
以上表明:随着建筑装饰产业转型发展,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职业技术资格,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将由培养深化设计人才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复合型人才:既懂设计技术又能施工管理)。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法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紧跟建筑装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促使教学过程由“传输式”向“影响式”转变,学生经3年全程项目制课程的训练,由入门新手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能手,人才培养规格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
(一)坚持能力为重,推行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的“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标准、工作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需求,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完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企业教师工作站的运行管理,项目设计实践课程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并通过企业项目实践和“证、赛”等多方面评价、验证教学改革效果,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双赢。
(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步骤
1.一年级实行虚拟项目训练+校企合办主题式竞赛。通过第一、第二学期的博雅教育,专业基础技能教学结合校企合办主题式竞赛,使学生初步具备专业基础造型能力,挖掘出职业乐趣。
2.二年级实行真题仿做+职业资格认证。通过第三、第四学期的专业技能教学,企业真实项目仿做,使学生掌握相关专项技能、空间设计能力,项目教学融入单项技能,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和空间设计能力,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职业认同感。 3.三年级真题真做+省级、国家级竞赛。第五、第六学期开始进入设计项目组,下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真实项目真做,凡是中标者给予薪酬奖励;以项目设计实践促学,形成职业归属感;并结合省级、国家级设计竞赛,以赛促学。
(三)构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四融合课程体系:(四融合即基本技术技能融合、专业技术技能融合、综合技术技能融合、创新技术技能融合)
1.第一、二学期:基本技术技能融合项目——设计营销
面向设计前期阶段的业务员,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和营销能力;技能和技术应用训练项目:设计营销、设计基础、职业素质;主要支撑课程:创意思维、手绘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课程评价标准:由传统考试考核改革为作品展览、演讲汇报、手绘竞赛的形式进行验收。
2.第三、四学期:专业、综合技术技能融合项目——深化设计与施工管理
紧跟建筑装饰产业转型发展,注重项目设计实践,结合职业资格认证。面向设计阶段的绘图员与设计师,提高学生的深化制图设计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训练项目:深化设计、施工管理、职业资格认证;主要支撑课程:施工管理与材料、住宅/会展/公共空间设计(项目实践)、建筑cad(捆绑cad绘图员认证)、快题设计(捆绑室内装饰设计师认证)等;课程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考证成绩即课程成绩、作品发表与展览、方案演讲与答辩等形式。
3.第五、六学期:创新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创意设计与策划
面对产业转型发展,加强企业真实项目和创新创意训练项目:设计策划、建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项目标书、创意设计竞赛;主要支撑课程:创意空间设计、景观园林设计、毕业设计与实习等;课程评价标准:作品发表与展览、方案演讲与答辩、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装饰产业转型发展需要,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将由培养深化设计人才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本文以建筑装饰设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分析为基础,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通过企业设计项目引领实践教学,单项技能融入项目实践教学,构建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的“四融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研发课程评价标准。推行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的“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将项目设计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技能竞赛相结合,构建新型的综合评价方式(课程评价标准、职业评价标准、社会评价),以项目设计实践促学、以证促学、以赛促学,验证教学改革效果,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双赢。
(注:本文为2012-2013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7224)
参考文献:
br>
[1]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于2010年8月5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六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
[2]胡国宁.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背景分析及人才需求现状[j].大舞台,2012(4).
[3]杨艳石,赵仕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制和项目制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6).
篇10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不同办学类型的高等院校由于条件不同、任务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文章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行业特色,提出并设计了以行业需求为背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撑,体现“高工程素质”和“强实践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1-0024-04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通识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其发源地美国,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大学教育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国内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也面临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市属建筑类工科院校,承载着为北京和周边区域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的重任,学校培养的数以万计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工程一线绝非单纯技术层次人才,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从就业形势来看,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更需要素质全面或具备多素质潜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依托行业需求,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目标
(一)明确学校通识教育模式设计内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其宗旨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是没有质的差异的,但是不同办学类型的大学由于条件不同、任务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的今天,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内涵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适应北京和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完整、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在比较宽泛的学科平台上构建跨学科、跨文化,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1]。为此,学校在多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当今行业发展对人才素
质的需求,在200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提出:培养方案要将人文素养与工程教育思想紧密结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内外教育教学体系实现 “高工程素质”和“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设计思想,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文与工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校通识教育模式设计指导思想
1以行业需求为前提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指导性政策以及国家建设节约型城市、生态型城市、数字化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类高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教育理念亟待改革。
尽管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但是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及时接轨,教务处与学生工作处长期坚持对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研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工作。从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情况看,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压力下,专业对口及专业技能扎实已成为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而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对英语、计算机以及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明显,甚至上升到人文素质、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要求。对学生自身而言,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他们在刚刚步入社会后存在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专业知识不够、常识性知识缺乏、组织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更希望学校通过通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以学校的学情及学生特点为依据
作为市属高校,学校虽然连续几年保持着良好的招生和就业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源在自主学习、规划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是明显下降的,与知名高校或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相比,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均有一定差距。城市基础教育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基础好,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城市化人文背景,这些又是学习和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3以相关教育理论为基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步深入,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与此相悖的是,“生产线”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又阻碍着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阻碍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这种模式是否还有存在必要?英国的教育学家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教育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但是有一个纪律占主导地位的中间阶段,这时自由从属于纪律,同时,纪律应该满足对智慧的一种自然渴望。”[2]因此,教育是游走在自由与纪律之间的一个螺旋上升过程,教师需要对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教育模式进行适度的选择与组合,促使其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模式设计应该以行业需求为背景,从实际学情出发,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体系为支撑,在约束性学习和自由选择式学习之间探索理想的结合点。
二、体系构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培养方案内的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和培养方案外的全校性素质教育公选课两部分构成。通过计划内必修或限制性选修,使学生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计划外引导性选修,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的体系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方案中两条主线交叉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约束性学习模式和选择性学习模式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直接体现在培养方案内的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中,通常包含两部分内容:(1)全校性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主要有
政治理论课程、法律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等,这部分通识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30%;(2)基于行业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制图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类基础课程,由于专业之间的差异,这类课程的学时设计约占总学时的25%~30%,因此,这条主线的课时总量应达到50%左右。
另一条主线体现在培养方案外的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即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内容包括人文社科类、工程实践类、科学技术类、心理教育类、体育卫生类及跨校选修等几个模块。这部分内容要求最低选修12个学分,约占总学分要求的7%,并且明确提出对实践认知、职业规划、心理教育等素质类别的学分要求,学生通过选修这部分课程,获得培养方案设计以外的人文及工程素质能力培养。
(二)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的课外能力素质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能力,全面发展。学生在校期间,要求完成5个课外能力素质学分,这些课外能力素质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学科竞赛、科技立项、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等内容,同时超出部分可以冲抵对素质教育12个学分的要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激发他们参加课外学习,尤其是课外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又不会增加课内学习负担。
(三)突出分类培养特色
基于行业技术多样化、就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趋势,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紧紧围绕“工程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文理交融,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在培养方案内建立了“分层教学”“分段培养”“分流发展”的培养机制,设计了“强基础、重理论”的考研提高模块及“强应用、重实践”的考证就业模块,学生可以通过修读这些模块提高考研或就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学生毕业时的“分流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特色,学校不但在第一条主线——全校性必修课或限选课中设计了分层、分流的教学内容,如高等数学提高、工程数学提高、大学英语强化等基础类提高课程,给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创造提高的空间,而且在第二条主线——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中设计了更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修读的模块,如工程实践模块,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示范中心、实践基地、创新基地等平台,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实操或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体现文理交融的建筑文化理念
为了体现“文理交融”思想,对理工和文法两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学分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差异性要求:对理工类学生特别提出修读“人文社科”类模块的最低要求,而对文法类学生特别提出修读“工程实践”和“科学技术”类模块的最低要求。为了营造“建筑文化”氛围,在“人文社科”模块中,通过对“建筑文化类”课程的设计,包括建筑易学、传统建筑赏析、北京文化史略、北京地方建筑史等课程,增强各专业之间跨学科、跨专业的了解。2010年7月,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的“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作为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获得批准,为进一步推进和实践素质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实施效果
为了保证通识教育模式设计得以实施,学校以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为支撑,严格控制总学时,降低理论教学总学时和必修课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和选修课比例,达到压缩课内理论总学时10%左右的目的,减轻了学生课内学业压力,为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施创造更大的开课空间。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课成绩明显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在数学、物理、英语、制图、力学等基础课学习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方面体现在课程成绩的明显提高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创造了条件。基础课成绩的提高也为学生进一步的考研深造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二)第二课堂成效显著提升
近几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并获得多个奖项,包括科技类、实践类、社科类等。“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学生获得上述类别的奖项43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0项,北京市级奖项130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66人次。
(三)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始终在97%以上,2010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9.29%。毕业生遍布首都城市建设系统各个岗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符合建筑企业要求,技术基础较好,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强,适应性好,发展潜力大。这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也验证了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围绕行业需求及就业形势,立足学生特点和学情特点,建立以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为支撑的通识教育模式,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两条主线交叉设计、课内外相结合以及分层分流教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了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模块设计,突出文理交融思想,体现了学校注重实践技能培养、重视建筑文化熏陶、加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训练的培养方针,调动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工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厚的人才特色。
参考文献:
[1] 宇.论大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84-85.
[2] 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eneral education mode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dustry requirement
LIU Wei, WU Haiyan
(Dean’s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 上一篇:艺术审美文化
- 下一篇: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