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资源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218-03

The planning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of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BAI Xing-fu1,WANG Yun2,WANG Tie-ying1

(1.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2022 Station,Kashi 844000,China; 2.Jinan Vocational College,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p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e and more get attention, and that at the same tim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information islands "conflic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a kind of important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of the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technology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in accord with the nee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and the new ideas i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discusses the valid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design idea of the appl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can reac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expected effect.

Key words: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information resource ; planning of resource; demand design ;system design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力推进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建设,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面向数据处理的第—代电子政务,面向信息处理的第二代电子政务和面向知识管理的第三代电子政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目前的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完全达到预计的目标。因为,目前的应用系统大多数只是解决了业务流程的应用的问题,只是把人工的流程机器化。面向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这一部分的功能恰恰没有完全达到。所以,未来我国的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就是数据和信息的规范,所以,必须在项目开始就得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与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一样,都是政府或企业的重要资源。因此,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信息成为资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重要性与日俱增,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信息的生成、传递、存储、积累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且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又为信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要环节。对信息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控制和开发,通过信息流的畅通和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竞争力。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必然延伸。信息管理面处于微观层次,面向个别机构和组织,使得信息资源分散,使得宏观层次的信息共享和效益无法体现。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和未来都将如此),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与“应用孤岛”,远不能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信息资源规划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信息资源规划技术

信息资源规划又称IRP(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nning)技术是指对政府或企业运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分析信息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建立整体信息标准与信息系统模型,

首先,信息资源规划来源于系统论,主要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观念。一般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所以,对系统进行分析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钱学森认为,进行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一般不承担具体部件的设计,却是整个系统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抓总单位。

另外,信息资源规划也继承于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理论。通过对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分析,在软件工程生存周期中的开发过程中有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结构设计活动,也有软件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活动。这说明,系统分析设计和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是分开的。而系统的分析设计就是项目总体的分析设计。所以,通过对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的研究,结合软件工程项目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软件工程项目需要做总统的分析和设计,即信息资源规划。

所以,信息资源规划来源于对信息和信息工程的认识,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管理要求,遵循了系统论和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理论一般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技术。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形势发展的必然,他是一种总体数据规划的方法理论体系,包括业务梳理的方法、需求分析的方法、系统建模的方法等;他依托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用户视图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提出对未来的规划。

3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方法的设计

目前,由于在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中,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施比较少,可以借鉴的成熟实施方案不多,所以,结合理论分析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施方案。

图1信息资源规划的分析设计思路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主要分为4个步骤,业务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系统数据建模和系统功能建模,以上各个步骤也是实施的步骤,有先后顺序的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业务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用户的原始需求,以及业务的流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需求分析并不是针对项目的,而是从用户的业务出发,对业务的需求分析。

2)数据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数据需求进行分析,具体包括3个步骤,用户视图分析、数据元素分析和数据流分析。用户视图分析是从用户日常用的表格、单据出发,具体分析用户业务中到底有哪些用户视图(即用户数据表)。数据元素分析就是对这些用户视图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数据流分析,就是结合业务需求分析整理的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进行结合,分析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的关系。

3)系统数据建模。主要是对数据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包括定义业务主题和基本表、用户视图分组和数据元素的规范。定义业务主题和基本表就是针对数据需求分析中的视图和数据元素的分析,并结合业务活动,设计业务的主题和基本表。这个内容是从业务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项目要实现的系统出发。定义的主题和基本表即是整个业务的整体数据的规划。用户视图分组即在整体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对数据需求中的用户视图与主题和基本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对应关系。数据元素的规范就是结合数据关系和业务流程,对基本表的数据来源进行说明,并说明各个视图与主题和基本表之间的操作关系(如是创建、更新还是查询)。

4)系统功能建模。主要是对项目的功能模块进行建模。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模块与数据的关系的定义。系统的定义,就是针对上面研究的用户的业务需求,针对本项目,进行功能的定义,并进行流程的说明(系统流程图)。功能模块与数据的关系的定义主要是结合业务需求分析得到的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的关系,以及用户视图与基本表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功能模块与基本表的关系。

最终设计的成果包括:业务的主题和基本表、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功能模块与基本表之间的用户视图及其关系。

4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方法的验证

以一个执业资格管理系统建设的项目为例,具体应用此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方法,执业资格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执业资格考试管理:包括考试的组织、考点的设定、考试时间的设定、执业资格报名的管理、试题的管理、考场的安排、准考证的分配、阅卷管理、试卷和成绩的分析、合格线的设定、资格证书发放管理。

2)执业资格的注册管理:首先是人员的注册管理,包括首次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等,另外是注册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包括注册证的发放,注册证的补证,注册证的换证,注册证吊销等内容。

3)执业资格继续教育管理:包括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继续教育老师管理、继续教育成绩管理等内容。

4)统计分析功能:包括试题的分析,成绩的分析,考试人员的分析,注册人员的分析等多角度的统计分析。

通过本项目的分析和设计,基本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的要求对执业资格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设计,需求分析的主要成果包括业务职能域、总体业务流程。执业资格管理数据需求分析表和各职能域的数据流图,为数据建模和功能建模准备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的思路进行系统设计(即数据建模和功能建模),主要成果包括业务主题和基本表分类、用户视图和数据库关系表、数据库设计图、系统功能图、系统流程图及流程说明和功能模块与数据基本表的关系表,最终完成了执业资格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按照本项目的特点建立了主题数据库,既把业务主题可以划分为人员库、成绩库和证书库三个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执业资格管理主题库关系图

1)人员库:包括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人员的注册时需要增加的情况。人员信息在考试准备、发证、人员注册、人员管理各模块都可以用到。人员信息大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员基本信息,即考试报名需要填写的内容,第二部分是人员注册信息,即人员在注册时需要填报的信息。

2)成绩库。主要内容包括成绩管理,各年的成绩记录,考场、合格标准等

3)证书库。主要内容包括资格证书,注册证书,继续教育单位信息,继续教育老师信息,继续教育成绩等内容。

通过主题库的建立,为以后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规划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也符合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只是提出了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并在项目中进行实践。下一步,需要在更多的项目中实践信息资源规划,以完善信息资源规划技术,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霍绍周.系统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4-25.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1-2.

篇2

关键词 信息政策;信息法规;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46-02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资源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受到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资源在整个社会资源结构中的比重的攀升,使之成为许多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和提升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目前关于研究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的论文也与日俱增,对信息政策与法规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有利于研究者们了解信息政策与法规的研究现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文献计量分析

笔者以“信息政策”、 “情报政策”、“信息法规”、 “信息立法”、“信息法学”为主题词或关键词,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和“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4个数据库进行了精确检索,将其搜索结果合并,并去除重复结果,得到2003-2012年间发表的与含有这些关键词的相关论文共576篇,其中65篇为毕业论文。

1.1 论文时间分布

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成长过程与其研究文献的数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相关文献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的水平、发展速度和研究规模等。

2003年是我国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的一个高峰,之后逐年减缓,2007年达到谷值,然后迅速回升,2009年的发文数量几乎和2003年持平,后又有所减少。十年间的年均发文量是57.6篇,2003-2007这五年的年均发文量是56.4篇,2008-2012的年均发文量是58.8篇。总体来说,虽然我国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有一定的起伏,但都在合理范围之内,且年均发文量都在40篇以上,说明我国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正处在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有众多的学者为此付出了关注和研究。

1.2 论文期刊分布

排在前10位的期刊载文量都在10篇以上(含10篇),它们的载文量占总载文量的28.47%,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图书馆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情报资料工作》、《现代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探索》、 《情报杂志》、《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处于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的布拉德福核心区,是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的重要情报源。

1.3 论文作者分布

通过对几位核心作者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马海群教授研究范围广泛,从信息政策的体系建构、方案优选到信息政策的运行机制和评价过程,都有专门的研究。马海群教授和周丽霞共同研究了信息法学学科体系、学科价值及学科归属问题、研究模式及其研究方法等。肖希明教授和张新鹤博士侧重于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研究。马费成教授对中、美及欧盟信息政策法规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详细介绍了日本国家信息战略的发展经验,并在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李东业主要做比较研究,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信息政策进行对比。汪传雷主要研究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规政策和企业信息政策模型。

1.4 论文作者合著率分析

1982年美国学者提出了分析合著率方法,他认为:一个学科的合著率可以用公式:C=Nm/(Nm+Ns)表示,其中C为合著率,即一个学科的合作程度,Nm为一个学科在1年内发表的多著者论文书,Ns为一个学科在1年内发表的单著者论文书。

从整体上来说,2003-2012我国信息政策和法规论文著者合著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合著率达到一个高峰,2012年为48.08%,为十年间的最高值。这说明了,我国信息政策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与其他领域的沟通和交流也在逐渐加强,这符合信息政策与法规这一研究课题的交叉性、多学科性,以便于取各学科、各领域专家的特长,能够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地分析信息政策与法律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复杂问题。

2 十年来我国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理论研究

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包括信息政策与法规的目标、内容、体系结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估和反馈、与现实的协调性、国际兼容性等方面。马海群等人在信息政策与法规的理论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较为突出,在信息政策的方案优选上,他提出基于加权灰靶决策理论,依据靶心距离对多个方案进行排序,根据这些理论依据从而做出最优选择;在信息政策的综合评价上,他提出了信息政策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2.2 国外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

国外关于信息政策与法规的研究比国内更早,尤其是发达国家起步早,成就突出。因此,在2003-2012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多数都是介绍、评价欧美日俄等国家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根据其内容与范围,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对国外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的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其发展道路、研究特点以及对我国的研究启示,还出现了综述类的研究。

2)对具体国家信息政策与法规的介绍,也出现了一些综述类研究,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家信息政策综述》,《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综述》等。

2.3 信息政策与法规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政策内容比较、信息政策环境比较研究、信息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比较、信息政策目标比较研究、以及政府在信息政策上参与程度比较研究。主要是美、日、俄、英等国与我国的比较,如《中美信息政策模式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也有一些文章对国外两国或者多国之间的信息政策与法规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如李东业等人的《美日信息政策比较及其启示》。

2.4 信息保护政策与法规

由于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使用等带来了一系列安全与保密上的问题,同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的信息存储方式和获取手段,使得具有产权性质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可以被轻而易举的复制和扩散,再加上信息社会信息自由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被滥用,知识产权与信息产权被侵犯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信息保护政策与法规的研究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2.5 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信息资源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社会为实现信息资源建设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原则、策略、措施、对策等。论文内容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2012年十年间我国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大多偏重于有关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以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政策的研究。

2.6 网络信息政策

网络信息政策是针对互联网的特殊性而制定的有关规范、管理和发展网络信息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指南。网络信息政策的研究热点大多集中在电子商务政策、电子政府政策等方面。内容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信息服务、网络信息的调控、网络信息隐私权以及计算机犯

罪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管理;策略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是指在日常的档案管理的程序中,逐渐的融入现代档案管理的理念,并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科技技术,对档案的信息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现今,伴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档案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档案管理员工的工作量,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1]。因此,本文从几方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一定的探讨,期望可以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速度。现代化的档案室的诞生,也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具体见图1)。档案信息化管理,其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由实体保管变更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管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经由高级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将声像的文件、纸质的文件等传输到网络之中。档案资料的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极大的提高了档案查询的便捷性[2]。信息化管理,使档案信息管理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使档案信息管理更具条理性,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2.1实现了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通常都是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大众对于档案的使用效率极低,档案的管理只是单一的简单保管,社会价值性较低[3]。但是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档案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档案的社会价值性也随之凸显了出来。

2.2极大的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时效性

档案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在需要调动档案时,就可以经由网络技术,快速的实现信息录入检索,极大的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时效性。同时在对电子档案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在电脑中录入档案后,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二次文献的加工时间,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4]。

2.3显著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资源共享性,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也会显著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将档案的使用范围有效的拓展,便于各个单位使用档案的信息资源。

3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

企业档案信息具有较高价值性的前提条件,就是应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安全,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软件安全;硬件安全;信息传播的安全。首先,针对不同的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应该采取差异性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其次,对于不同公司而言,档案信息的网络管理平台,应该限制在公司内部使用,同时应确保数据库的密级工作。第三,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选择时,应依据标准严格挑选,坚决避免降低选择标准的情况发生。第四,企业中应依据档案管理的软件、硬件、机房的要求,进行安全系统管理制度的制定,最大程度的保护好计算机的安全[5]。

3.2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代意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意识到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顺应时展的要求,应意识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现今,任何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有效的利用信息化平台,不断的挖掘与开发企业档案中,对于企业发展有利的价值信息,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不断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管理者,应不断的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代意识,可以经由开展培训工作等,提高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意识,带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发展。企业领导层,应意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应增加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投入资金,加大先进电子设备的使用力度。同时对于档案的管理人员,也应开展定期的学习活动,逐渐的改变员工的档案工作意识,真正的发挥档案信息化的现实作用[6]。

3.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采集的规范化、标准化

实现企业档案的规范化,就应该依据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要求,在计算机的检索、管理,电子文档等方面,对企业档案信息推行规范化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的标准化,就应该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有效的做好标引、著录工作。建立与完善档案信息数据的采集制度,就可以有效的带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3总结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对于现今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应该不断的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不断的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潜在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明文梅.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城建档案,2014,10:49-51.

[2]左丽文.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1(15):108.

[3]杨丽.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效策略研究[J].理论研究,2016,2:54.

[4]王美琴.我国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档案学研究,2011, 1 .

[5]房丽娜.新形势下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3):32.

[6]张雨薇,李锋.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策略分析[J].科协论坛,2013(11):148-149.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档案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

信息化时代已经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具有承载信息、记录高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建设等工作进程的高校档案也在悄然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信息时代下,档案数据势必具有新的特点,正是如此,对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探讨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的前途,意义非凡。

1、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性

2002年12月25日,国家档案局通过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概括为6部分,即: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洗洗资源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其中,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高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即为档案资源,只有将档案资源准确的、高效的、有机的建设起来,才能高水平的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丰富的、合理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优质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作用就无法实现,失去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货源”保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2、信息时代档案数据特点

信息时代的变革减轻了手工劳动,规范了工作流程,其使得多种人工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高校中的各业务也在这一时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均拥有着各自的业务系统为之服务。作为在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活动中形成的归档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的原始记录,是学校各种业务数据的终点,档案数据势必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一)数据量大,增长迅速

高校档案记录着学校在教学、科研等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原始信息。在信息时代下,学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系统不断增多,进而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归档范畴,直接导致档案数据量增大;同时档案数据种类也不断增多,不仅包括传统的文档,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网页、日志等。再者,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还包括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这部分也是数量众多的部分。另外随着工作的推进,在信息时代下,档案资源还包括在纸质保管年代,因条件所限未能很好保存的数据信息,例如:浏览轨迹、访问日志、操作日志等。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档案数据量将会以高速的速度增长。

(二)分布广泛,多源异构

学校各业务系统业务侧重点不同、开发工具不同、开发人员不同、采用数据库类型不同、上线时间不同,直接导致在此过程中各系统间产生的数据多样性增加,同时数据不可避免的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不同的数据库中。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资源将广泛的存在于诸多不同的业务系统当中,作为众多业务系统数据终点的档案数据势必会带有明显的异构性,呈现出结构化信息、半结构化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融合的态势,形成分布广泛的大量异构数据。

(三)真实可靠、准确度高

信息时代,数据来源变得庞杂,对于学校各业务系统产生的过程数据及结果数据,利用者更需要精确的信息来源,而并非在众多庞杂的数据中寻求自己的需求数据。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一个将众多庞杂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格式进行组合,是对原始数据的保存,同时也对原始数据重新整合,当使用者根据外部环境进行数据选择时,可精确的将所需档案信息进行锁定。因此,在信息时代,档案数据必将得到更大关注,因为它“是一种最真实、最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具备真实可靠,准确度高的特性。

3、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改变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高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一)高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很重要一个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目录录入、档案数字化加工。就高校来说,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主要包括:纸质档案数字化;照片、底片、图纸等纸质档案数字化;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在信息时代下,这些原本的纸质文件本身是由业务系统中的电子文件进行了纸质化处理,因此,一部分数字化工作可以省略,例如:冲印的数码照片无需进行数字化加工,只需留存电子版即可。

(二)电子文件的采集:是档案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将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最终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整理,电子文件的采集首先要求的是积累那些经过审批的“最终版本”的电子文件。

在信息时代下,无纸化办公已经成为常态,诸多归档的文件本身即是由业务系统生成的报表,在进行收集时需按照固定格式将报表生成电子版并转化为档案固定不可修改格式进行保存,同时收集方式可以采用网络在线接收和介质移交接收。

(三)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行业、专题资源库。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也是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采集内容。

在信息时代下,可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不足。

4、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实施策略

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考虑到时代的特征性,充分利用时代特征,以建设精准、丰富、有机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目标,进而圆满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有序、规范、有机的进行数字化加工

信息时代下对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分为“增量档案电子化,存量档案数字化”,对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首先应该有原则、有顺序进行加工,例如根据利用率高低进行数字化,根据档案保存难以程度进行数字化,根据档案重要程度进行数字化等等。

信息时代下档案数字化加工更应该遵守统一的标准。数字化加工是一个技术性、规范性工作,应该严格遵守数字化加工的标准规范。目前用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由如下有《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2―1999)、《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规范》(GB/Tl8894―2002)、《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中国档案机读目录格式》(GB/T20163―2006)、《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T47―2009)等。

信息时代下,有机的完成数字化加工工作。数字化加工绝不是简单的将非电子数据经过计算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转化为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简单存储,更为重要的是要与目录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相结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有联系、有对应、有组合,只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结构化与非结构数据的有机整体,才是真正的数字化。

(二)整合资源,统一数据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校各业务部门均有自己的业务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在本系统内有统一性、规范性,不同系统间却有多样性。例如学校办公室OA系统、教务处成绩管理系统、科研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财务处财务报表系统等采用的可能是不同的数据库,可能有Oracle、Informix、SQL sever、mysql等数据库,在尚无一个标准的数据接口下,可开发不同的转入工具使得不同数据库通过各自转入工具转化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分别与档案系统做借口,将各业务系统内需要归档字段与档案系统的字段做统一对应,则可完成数据高效利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屏障。另外,需提前做好调研,档案工作前端化,通过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对其产生、使用、失效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做到工作上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以目标为导向,理清数据逻辑

档案的重要目的是利用,构建档案系统,完成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思考问题应该是此系统的使用目的。由此根据理清数据间的关系进而去完成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盘活”已有数据,最大限度优化系统。

例如在外语外贸类院校中出国学生比例较大,成绩翻译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采用手动录入、手动翻译当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增加了劳动,重复建设数据,为此,可直接利用在务处成绩管理系统中已有学生的中文成绩,但是需与其中文成绩库做英文成绩库对应,理清其中学生学号、课程号、分数、课程的逻辑关系后,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成绩英文翻译工作。

在完成中英文数据库一一对应之后,一份中文成绩单便成功翻译成了一份英文成绩单。

5、今后工作展望

(一)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是重中之重,访问系统首先要建立IAM(身份和访问管理)和隐私保护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和访问权限控制,达到用户安全集成管理目标;其次,通过数据加密技术保护档案数据安全;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备份机制,提高系统容灾能力;最后要加强安全意识培训。

(二)加强标准规范建设

信息时代背景下,多样化业务系统、多样化数据已经成为常态,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就要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兼顾实用性、稳定性和国际性的档案数字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完成不同协议、标准、规范的整合。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迫使档案从业者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档案数字资源整合中承担起专家的角色,成为档案数字资源的提供者、组织者和领航者。要求档案从业者不仅具有过硬的档案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信息技术,不断学习跟随时代,才能做好档案资源建设,最终完成好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5).

[2]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5).

[3]孟歆.大数据时代档案数字资源整合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山西档案,2015(1).

篇5

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传播,进一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我区支中心建设任务,完善相关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1、职能要求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2、场地建设

按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3、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通知(办社文函〔〕371号)要求和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下发年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办发〔〕178号)文件中关于县级支中心建设的设备技术标准完成设备配备工作。

4、经费保障

(1)设施设备经费

主要设施设备购置配备经费由中央财政担负,场地建设、机房装修和相关设施经费由区财政担负。

(2)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5万元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中心日常运转、维护、流动服务补贴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3)设备安装

设备的安装、调试由供货单位负责,省分中心监督完成,区文化和财政部门验收认可。

四、具体标准

1、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2、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区级支中心建设费用由区财政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2、人员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3、技术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4、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5、广泛动员,充分利用各方社会力量。与电信、网通等相关部门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紧密配合,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将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千家万户。

篇6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论述了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和主要内容,提出高校图书馆应紧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合理结构、全面系统、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提供高效和优质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信息资源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和重点工作,是衡量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以及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的战略性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和情报资源中心,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学术机构,其职能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也为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图书馆优质文献信息资源能够满足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对科技文献的参考、咨询、利用等需要;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最新科技成果,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科学选择研究课题,合理的凝练研究方向,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产出创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撑和保障,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必须加强对学校主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和特色进行研究,了解学校的学科布局和规划,探讨学校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和学科方向,构建适应本校学科建设的全面、系统、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努力开发和合理利用现代多元化信息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促进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2、高校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2.1加强学科建设研究,指导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该从本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紧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弄清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学科发展规划和方向,根据学校重点和优势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有计划、全面系统收集学科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有序化,为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高质量专业化信息资源。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和科技创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了解本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为教师及时提供科研信息和发展动态,不断提高文献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的种类繁多,国际化程度也提高很快,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大量应用,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在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提高文献资源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国际化和数字化程度。近年来,新知识不断发现,新技术不断应用,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产生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兴学科,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产生的新兴学科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了解学校现有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情况,前瞻性地估计学科发展趋势,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2.2 与学科专家合作建设学科信息资源

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拥有所属的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技知识和较高学术水平,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敏锐的判断力,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特点决定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馆藏内容和特色。同时,专家教授们也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者,他们需要不断地查阅最新文献,了解科研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避免重复性研究,产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高等学校图书馆应该与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他们主动参加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建立教授和学术带头人选书选刊制度,邀请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推荐和选定科技新书刊和各学科需要的文献资料,从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针对性。成立由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以及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委员会,及时研究和跟踪学科建设进展和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准确把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共同商议和确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内容、特色和方向,收集广大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高文献信息资源馆藏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3、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内容

篇7

一、影响“馆藏”发展的主要因素

数字图书馆馆藏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对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馆藏发展,我们应根据数字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发现、识别、评价、选择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数字图书馆的整体馆藏与服务当中,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数字化信息馆藏体系,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中应考虑到以下影响因素。

1、用户的需求性和资源的权威性。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推进馆藏建设时缺乏适当的馆藏发展政策,似乎也未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规划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收藏和利用,有的图书馆虽然购置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但不是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受到读的喜爱。因此图书馆在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馆藏发展政策时,应当首先考虑到用户的需求。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权威性主要应考虑信息机构的稳定性与可信赖程度、著者、出版者和权威性文章的审查方式等必须要全面考虑。

2、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所选资源应该是虚拟馆藏在相应的主题范围内完整无缺,应考虑到当前用户的需求内容范围是否全面,主题是否有一定深度,是否具备有能力提供有关主题的任何信息和其它补充信息。信息资源的组织与设计是否合理,界面是否易用,是否具备有较完整的检索功能,检索途径是否多样,检索方式是否灵活,是否具备有较高级别的查询,以及信息资料的传递方式是否全面、多样。

3、信息资源的使用和运行环境。要考虑到软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环境就是机器设备、网络环境软件要求等枝术条件,即检索终端、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与网络是否连接。软件环境是指数字化信息服务和人员情况,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参考咨询馆员、用户教育与培训人员等。

4、成本效益与后续服务。成本效益是数字化资源选择的重要因素,主要要考虑数据费、通信费以及其它设备费等。很多互联网资源虽然说是免费,但其潜在的维护、存取、检索价格必须要考虑进去。对于后续服务必须要考虑到数据的生产商、商是否可靠,是否是商业化运作,其提供数据更新或新版本的持续能力和售后服务如何。

二、“馆藏”的维护

1、“馆藏”维护的主要内容。传流图书馆的馆藏维护所考虑的是图书馆信息的收集、组织、流通、排架、剔旧、装订等问题,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印刷型馆而设的,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既有现实馆藏,也有虚拟馆藏,其维护应主要把握以下内容:一是信息载体维护,主要是对信息载体的保存和备份。二是技术维护,目前信息化资源的格式往往随供应商而异,不同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互转,即使是同一家供应商,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几代更新后,原有的格式也已无法使用,因此技术维护是长久保存数字化馆藏最难解决的问题。三是内容维护,数字化信息资源特色之一是内容易修改、更新,这也造成使用及内容维护上对资料正确性及权威性识别的困难,资料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被部分遗失,也可能遭人恶意或善意的修改,从而造成内容的失真。因此要想使信息资源得以长久使用与保存,数字图书馆“馆藏”维护必须具备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储存功能和存取功能。

2、“馆藏”维护的基本要求。一是将馆藏确定为一个离散的整体加以保存和维护。传统书刊资料各方面信息都是以密不可分的整体形式存在的,这使保存对象都具有了明显可辩的边界。数字图书馆馆藏的边界不是清晰的,特别是当它们由不同媒体聚集成复合对象,或连接着网上资源而形成复杂对象时,就更是摸不着边界了。因此,为完整真实地保存数字文献,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离散的整体加以对待。二是保存电子馆藏的媒体、外观和内容。保存电子馆藏的媒体,首先要保存住这些最初记录的数据,为今后的利用提供保证。组成电子馆藏的各个信息元是离散的,保存电子馆藏至少应当维护好其内容并使其可以长期存取。电子馆藏的内容也是以一定的格式与版面反映出来的,包括字体种类与大小、空行的使用、先列、标题、页脚、页数等。要完整地保留电子馆藏内容,就必须将以上成分全都保存好。

篇8

1.现实馆藏的数字化建设

现实馆藏是指置于本地的,本馆的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文献资源,馆藏书目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

1.1强化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已采用了CNMARC格式建立本馆书目数据库,但由于国内缺乏一个全国性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使书目数据库在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书目数据库覆盖面小,总体发展速度慢,数据库建设配备不合理,书目记录重复等,这都影响信息资源的网上交流与共享。因此,在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其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议有实力的大馆应起先行作用,率先推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建设规范,以推动国内图书馆界数字资源建设。

1.2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

特色数据库可包括学术论文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专利发明数据库和重点学科数据库等。具体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可结合本校、本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专题和项目来开发,另一方面也要本着从全局出发的原则,即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网络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如以中国教育网为依托的CALIS(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目前已初具规模,进入中期阶段,建成了部分特色数据库。

1.3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力度

与传统文献相比,电子文献有着信息存储大、出版周期短、体积小、检索速度快、声像并貌、大批量生产成本低、便于保存和共享等优势。它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网络电子出版物,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版发行的电子图书、期刊、图像和音乐作品等电子文献;二是普通电子出版物,主要是指以光盘形式发行的电子文献。对于网络电子出版物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下载到本馆的工作站上;对于普通电子出版物,则应侧重于各类光盘数据库的入藏,以收集一次文献信息数据库为重点,充实馆藏。

1.4虚拟馆藏的数字化建设

虚拟馆藏资源是指读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网络等可以广泛利用的本馆以外的网上电子信息资源总和,是置于异地的信息资源。这部分资源可能是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机构所拥有的,但各个图书馆之间可通过网络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2.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开发的重要性

2.1为网络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数据十分庞大,内容较为繁杂,用户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完全符合自身要求的相关文献信息,为了满足网络用户针对信息资源多层次的需求,图书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势在必行。图书馆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出高效的检索工具,有效减少用户检索信息的时间,提高检索的效率。保证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独特性、综合性、复杂性等所有特性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为网络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2有利于提高网络中文信息数据发展水平

据调查显示,网络信息用户对国内中文数据的需求远远超出国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文数据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三十年的时间不容小觑,我们晚发展了三十年。因此,图书馆需要加强特色化建设,积极开放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专业特色等一些列特色的数据库,不断丰富中文信息内容,满足用户特色化需求。

3.强化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主要由图书管理员执行,他们人资社科 Human Resources & Social Sciences(HR.&SS.)按照规定的模式通过互联网搜索,寻找挖掘到一些与图书相关并有较高储存价值的信息资源,在特定的网站上进行分类、标引、建立动态链接等,为广大网络信息用户提供查询服务。

3.1完善图书馆主页网络导航服务

网络信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千差万别,大不相同,相应的就要求信息工作者们有针对性的展开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开发方案,同时需要加强网站信息分析研究,将信息数据丰富有实用价值的网站收集整合起来,经过分析讨论后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连接,并针对网站的主要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致力于帮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有价值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用户顺利进入信息网页主页后通过导航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查询操作,进而获得自身所需信息。这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落实难度较小,在因特网上较为普遍,目前,多所高校图书馆已成功升级自身主页网络导航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便捷。

3.2建立专业信息指南系统,完善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

篇9

关键词:地方检察机关;信息资源开发;合理利用

1 地方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研情况

2011年8到9月之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某市10个县级检察院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次问卷题目为26道,以档案工作者的现有知识情况出发,对当前开发与利用检察档案信息资源的方法、获得的成效等方面为主进行研究。以该市县级检察院档案工作者对此次调查问卷进行填写,问卷发出总数为10份,全部回收,即10份回收,100%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具体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得出,在信息化建设环节,A市检察档案电子化具有较高水平,已经基本完成文书档案扫描工作,正在紧密开展诉讼档案电子化扫描工作。同时该检察院档案管理数据库已经建立,局域网也在逐步完善,基本达到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其他县级检察院,则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并没有全部开展诉讼档案电子化扫描工作,但都已建立档案管理数据库。

在检察机关档案利用方面,主要人员为公职人员,其需求主要来源于工作需要,档案利用对象主要集中于文书、诉讼、会计等方面。随后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检察机关逐步建立健全了档案利用制度,明确规定了其利用权限。如A市人民检察院,通过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可选取计算机进行电子版本的快速阅读,同时也有利于档案利用及查询,大大提升了利用效率。但在全面提升地方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同时,因全面性、系统性在档案信息内的缺失,导致收集各类档案的重点存在极大差异,一般都会将业务、日常管理有关信息作为档案信息收集的主体,特别是诉讼及文书档案,在向档案室归纳此类档案时,整理时则又没有统一标准,只能按照案件、时间进行整理,但该整理方式较为落后,系统性极差,只是在各个案卷内可能存在主题相同的档案内容。除此之外,档案使用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保密等,将严重制约查阅利用的效率,降低利用率,无法最大限度满足利用者的要求。现阶段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及档案服务内容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充分发挥检察档案利用效果起到了严重阻碍,这都将引起广大检察人员的关注。

2 地方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对策分析

1、提高认识检查档案的程度

在档案认识方面,当前检察系统的认识程度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领导对档案工作愈加重视,检察单位与档案局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综合评定、定期复查各级检察机关档案室等相关工作,要求实现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积极改善地方检察院档案工作环境,正确定位检察档案,重视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保证向各项检察工作提供更好的档案服务。

2、地方检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完善

检察档案信息资源是否丰富对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极为关键。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前提,应对检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加以完善,实现规范管理检察档案,这也是做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重点。

(1)做好检察档案收集工作,狠抓立卷归档环节。作为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收集工作能够统一集中管理检察工作中产生的所有文件材料,以便于档案利用。收集重点往往聚焦于文书、诉讼档案,其特点为较强基础性、业务性。同时还应重视音像档案、会计档案等收集。立卷归档工作中,在检察档案立卷归档制度建立与健全的基础上,应向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移交文书材料、诉讼案卷等,要求具有齐全完整的归档文件材料,以此满足归档标准及需求。

(2)检察机关档案室室藏结构的完善。在检察档案开发利用结构科学构建中档案室藏结构应具有合理性。在室藏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为文书档案、诉讼档案,其他档案类型则处于劣势地位。为缓解该现象,地方检察档案工作者应在合理归档文书、诉讼档案的前提下,对收集、保管其他类型档案加以重视,如会计档案、基建档案等,以此达到档案室室藏丰富及结构优化的目的。

3、实现检察档案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化方式,对检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及一体化的目标。对检察档案之间存在的各类矛盾逐步解决,避免信息孤岛问题的长期存在,最大限度地对检察档案管理效率进行提升,实现利用效果优化的目的,且为检察机关业务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第一,历史档案数字化整合得以实现。历史档案数字化扫描及档案著录工作的有效完成,充分发挥历史档案利用价值。

第二,数字资源网络化整合得以实现。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能够对档案室立档方法加以改变,同时能够做到部门立卷,这种方式能够大幅度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收集效果。

第三,所有档案资源的系统整合。利用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可全面对文书档案、诉讼档案、基建档案等所有档案进行整合。

第四,各类应用系统一体化整合的实现。归档接口一体化的设置与开发,以此为所有应用系统的无缝衔接模式得以实现提供有利条件,为应用系统信息归档速度的全面提升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检察机关,在整个检察工作中档案工作贯穿始终。检察档案工作不仅是检查机关工作效率、质量全面提升的保障,更是记录检察机关所有职能工作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检察机关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文献,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与利用的可靠前提。通过开发检察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将有效、有用的素材提供给立法工作,能够将有力的证据提供给行政执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产生的职务犯罪加以防范,能够为法律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 卜淑芬. 地方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证研究[D]. 湘潭大学 2012

[2] 曹一鸣,林文钧. 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检察档案信息资源[J]. 中国档案. 2011(11)

[3] 刘合什布. 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机关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之管见[J]. 四川档案. 2012(05)

篇10

一、创新服务手段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代替。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

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