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艺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茶艺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茶艺的理解

篇1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模型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整理有用的信息,提炼成数学问题,这种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建模的起点,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形成完整的问题结构,把情境表示出来的实际问题加工成语言讲述的数学问题,激起建模的欲望,也为后面的数学建模打下了铺垫。

师:谁来介绍一下我们班上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一生介绍,师随手从一瓶口香糖中取出一颗给这个学生)老师把这瓶糖与另外两瓶放在一起,并向学生提出:现在有三瓶口香糖,其中一瓶老师已取出一颗,不能作为整瓶出售了,这瓶我们称它为次品,谁有办法把它重新找出来?

生1:用天平来称。

生2:用手掂一掂。

生3:把糖倒出来数一数。

师:用天平称是一个好方法。那怎样称次数最少,又能保证把这一瓶次品找出来呢?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后,教师让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想法,同时用投影逐步呈现学生的推理过程。

二、提出猜想,验证数学模型

1、尝试举例:9选1。

师:我们从3瓶中找出1瓶次品只需称一次,如果要从9瓶中保证找出1瓶次品,最少要称几次呢?先猜一猜。

生1:3次。……

师:到底要称几次呢?

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接着在全班汇报。

生1:我把9瓶分成2瓶、2瓶和5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2瓶,如果不平衡,再在较轻的2瓶中再称一次;如果平衡,再从5瓶中找,根据5瓶中保证找出一瓶最少要2次,这样共要3次。

生2:……

生3:我把9瓶分成3瓶、3瓶和3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3瓶,如果平衡,次品在另外的3瓶中,再称一次就找到了;如果不平衡,就在较轻的3瓶中找,同样再称一次就找到了。教师根据学生的推理,接着在表格中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初步验证模型。

师:这几种分法都可以找到次品,那种分法最为迅捷?它的特点是什么?

评析: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推理等思维活动有机结合,分析3种情况,最后得出把9瓶平均分成3份来找次品最为迅捷的数学模型,在这里只是得到初步验证,为后面找模型做准备。

2、尝试举例:8选1。

师:在8瓶中找1瓶轻的用天平称最少要几次呢?自己画一画,再和同桌交流。

学生反馈: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3、3、2,2次;4、4,3次。8瓶不能平均分成3份,“3、3、2”这样分又有什么规律呢?

评析:瓶数不是3的倍数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通过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当瓶数不是3的倍数时,应该尽量接近3等分,才能最少次数地找出次品”的数学模型。由瓶数是3的倍数到瓶数不是3的倍数的探索和研究,经历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三、深化扩展,应用数学模型

建模和用模是一个教学过程,也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问题。用新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这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四、回顾整理,激励大胆创新

篇2

【关键词】李安;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01-02

一、李安电影对“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李安从第一部电影《推手》开始,就喜欢用“家”这一主线来表述故事。看似固定在某一地点上的“家”,其实渗透着中西方关于“家”这一文化载体的不同内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场景,大多体现在中国式的家庭中。中国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传统,这是一种“家国天下”的体现。然而在西方国家中,“家”主要以夫妻为主体,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组建自己的家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喜宴》中,儿子伟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二老飞到美国参加儿子按照西方习俗举办的婚礼,母亲为没有举办中式婚礼而落泪。“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更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在中国家庭文化中,饮食占据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渗透着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渊源,一双筷子、家人围坐着一张桌子吃饭、先老再幼等诸多“规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内涵。

而在《冰风暴》里,美国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想要严厉却力不从心的父亲正好诠释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观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较强的集体思想,他们有独立的选择,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属,这种观念使本该有的家庭温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管教显得束手无策,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是怀疑和不信任,对自我的满足和对自身的认同使家庭关系显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们才从自私中醒悟,决定相互温暖和依赖,最终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归家庭”的团圆结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衬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亲情和爱的表现,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电影对“父”与“子”关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他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与“子”的关系显然大为不同,李安对于这种差异有自己的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主为“父”,即“父权”,这是中国的传统。在李安的电影中,大多有父亲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实也叫“父亲三部曲”,这三部电影中都有父亲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虽境遇不同,但他们均为传统的中国父亲。三部电影中的父亲分别是太极大师、大厨等,在各自的领域受人敬仰。不管是从《喜宴》中伟同为迎接父母到来而改变家中摆设,特别换上了父亲的书法作品,还是从《饮食男女》中父亲每周为家人相聚所准备的饭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父权是家中唯一而带有专治性质的,就好比“君权”,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儿女和家族命运的决定权。《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父亲从未露面,但李慕白却充当着这种近似父亲的角色,坚持想要引导玉娇龙走向正途。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为单位组成,中国文化中的“父权”就不存在了。《冰风暴》中的父亲一直想要严厉管教子女,却总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这样反反复复,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文化,导致父亲无法建立权威的现象,更没有“家中父为大”的局面。《喜宴》中,艾伦在提到自己父亲的时候,随意的口气和长久未曾见面的事实,也证明了其父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安电影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威严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亲似乎是一种挑战、反叛,甚至带有“弑父”的情节。比如说《绿巨人》中,当儿子得知自己是父亲的实验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动,能看出李安所表达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关系的差异。

三、李安电影对爱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影片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爱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自由的。《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对李慕白的情感来自外界的压力,直到最后他们的爱恋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来承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命为大”,直接掌管着儿女的婚姻大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情况被普遍延续。

再看《理智与情感》,同样是阶级化严重的“封建社会”,面对父母安排的婚姻,两位女主角的爱情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大姐较为理智和克制,妹妹较为热情和直率,两人选择的恋爱对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来自于社会的等级划分和现实的阻碍。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阻碍与《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凸显与融合

(一)李安电影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好莱坞。李安在台湾的生长经历和在美国的求学过程,注定他是属于世界的。李安进军好莱坞,他的影片运用了好莱坞典型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线性情节,在受众的观影体验上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儿时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把中国的古典美学融入到西方的叙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观众灌输着中国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

李安电影镜头的运用如同中国国画的渲染手法,讲究中国古典美学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他总是通过细节向观众述说着镜头表面下的深意,与此同时,李安也喜欢长镜头的环境描写,把人物所处的大环境用一种大景别的长镜头慢慢表现出来,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入他所描绘的世界。如《断背山》中用大景别的长镜头表现两个牛仔的放牧环境,蓝蓝的天空、延绵的绿色山脉、满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两个牛仔无聊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自然柔和的氛围中滋生出的爱恋,是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异曲同工的安排还出现在《冰风暴》中,冰风暴在短时间内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似乎是在这种冷漠的社会背景下酝酿已久的。而在《绿巨人》中,绿色基调奠定了影片的悲剧性和压抑感。

李安喜欢没有声音的画面,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在没有台词的画面中,凭借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加上环境所表现的情感基调,两者合二为一所表现出的张力和内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爱的。

(二)李安电影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反思、交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显现,李安作为一个导演,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在电影中体现出来。从第一部影片《推手》开始,李安就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学,也对中国封建思想进行批判;既表现西方的开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公正看待问题。“家庭三部曲”的故事均发生在具有典型中传统文化“父权”的家庭中,却也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推手》中,父亲与儿媳之间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双方无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级,父亲离家出走。《喜宴》中,父母来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却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开放的恋爱环境,同性恋已被社会逐渐接受,相比中国传统的恋爱观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显而易见,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电影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比如《喜宴》中,李安对人们在闹洞房中的表现是坚决批判的。《冰风暴》中,李安对于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以及“派对”等也是持批判态度的。《推手》中,儿媳开始学习太极,以及父亲偶尔去儿子家小住,表现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国的文化,同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尴尬。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喜宴》《饮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中国视角的“家庭三部曲”,还是西方电影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等,传统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电影中冲击碰撞之后,大多重组,最终走向平衡。

(三)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不管是赞赏的眼光还是批评的声音,李安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华人导演,能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观众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数。李安的经历造就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引发了“中国热”,或者说是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毕竟并不是所有华裔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的中国元素,都会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观众接受和吸收。

李安在好莱坞的大环境中,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对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观的诠释,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国观众对李安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这一部分人认为,在很多中国题材的电影中,李安运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并且对传统中国的再现有失水准。比如《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最后对俞秀莲“莎士比亚式”的告白。但是,这种方式使得绝大多数西方观众深刻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国武侠世界儿女情长的无奈和神圣。

李安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种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内在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要达到的平衡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阅读李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协奏曲――李安电影综论[J].电影文学,2007(02).

[4]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5]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阅读理解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了世界官方语言,大部分国家都要求学习英语,而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中西方国家由于所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反映在文化理解上,则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尤其反映在背景知识上。另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这不仅是语言、语法、词汇的交流,而且还包含着目的语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背景语言的理解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因为学生对作者意图理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只有当学生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以后,意义才产生,理解才实现,阅读的交际功能才得以完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词汇、表达方式和背景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1词汇方面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1.1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关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有很多。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等。所以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弄清楚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否则会误导自己的判断力,可能引起交际冲突。

1.2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表示庆祝活动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没有的或与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汉语中说笨得像猪。

还有些词在汉语里有对应的词,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例如英语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阅读理解中,词汇的内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词汇的内涵意义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词汇内涵的区别,在阅读理解上面经常会造成很大的误区。

1.3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表示,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再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在英语中应用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搭配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见的词汇搭配意义,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准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表达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种节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达: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时间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语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写,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节日,后来日常语言用来指特别的休息日,以区别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国原指法院或者大学的休假,它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为了休息或者娱乐而离开当前所做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为了娱乐或者旅游的一次具体行程;三是进行文化、宗教、国家或者其他情况下的庆祝活动,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学生应好好学习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区分开来。平时在阅读中注意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去运用。

3背景知识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影响,一些词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这样的词汇往往会让中国学生产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无人照顾又生活困难,成为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政府开办了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会对英语阅读产生影响。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由于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常年吹温暖潮湿的西风,所以,英语中西风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欢乐的。如《西风颂》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莺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学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风概念。

宗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国学生会发现下面的话很难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个泥人,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了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

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努力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慧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跨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刘君涛.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 专利审查;理解发明;意见陈述

1 引言

专利法第4章第37条指出: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后,认为不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对其申请进行修改[1]。可看出,陈述意见是审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审查结论的正确做出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对发明的充分理解上。本文结合审查实践,从笔者在专利实质审查工作中遇到一件典型案例谈起,分析了在与申请人沟通前后对案件理解的差异,浅谈申请人意见陈述对理解发明的促进。

2 初步理解

权利要求1中记载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型厂房焊接烟霾智能净化系统(参见图1),包括设置在厂房内的送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装置设置在厂房(2)下部周边,在厂房顶部设有排烟罩(3)和与排烟罩连通的排风管道(5),所述的排风管道穿过厂房上部的墙体与厂房外设置的引风机(6)和除尘器(7)相连接,在所述的排烟罩上至少设有一个烟霾检测传感器(4);所述的送风装置由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智能电机、风机、过滤器和设置在壳体上部的射流送风口及设置在壳体侧部的水平送风口所组成。

笔者对于该领域并不熟悉,检索背景知识:焊接厂房的通风净化方式包括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全面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射流送风和水平送风(置换通风)都属于常规机械通风,但现有技术中很少配合使用。最后,在专利库中检索到对比文件1(参见图2),焊接烟尘治理系统的送风系统包括新风空调机组(10)和排风诱导系统(11),新风空调机组为水平送风,排风诱导系统为射流送风,两者一起工作,使得车间内的烟尘由顶部的排风管道排出。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送风口的一体化以及过滤器、排烟罩、烟霾检测传感器的设置。

在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笔者认为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射流送风和水平送风两种方式,本申请仅是将两者简单地整合,评述如下:本申请实际解决的是送风系统和排风诱导系统独立造成系统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排风诱导系统为倾斜向上的出风口,送风系统为水平出风口,将两者进行集成为一体的送风装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想到的。过滤器、排烟罩、烟霾检测传感器的设置均属于本领域常规手段。

3申请人陈述意见

申请人将权利要求2中的“壳体上部的射流送风口为倾斜式缩径送风口”合并到权利要求1中,并在意见陈述中表达了不同意见:(1)送风装置不同,本申请送风装置由设置在壳体上部的射流送风口及设置在壳体侧部的水平送风口组成,结构简单,能在厂房两侧形成空气屏障,具有推射作用;(2)供风系统不同,本申请供风系统由多台风机组成,排列在厂房两侧,每台风机只设一对风口,单口风机可单机运行,动力较小;(3)排烟罩能高效收集烟尘,与射流风口喷出的空气射流相匹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烟尘排放走廊,提高了推烟口的抽吸能力,对比文件1无排烟尘罩会造成烟尘外泄。

4反思与再理解

从意见陈述可看出,申请人多次地强调将两个风口整合之后的好的效果,但并没有强调其如何难以想到,其为何不是本领域的常规改进。对于申请人的争辩,笔者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注意到“壳体上部的射流送风口为倾斜式缩径送风口”中的“缩径”,在意见陈述中提到“倾斜式缩径送风口使喷射出的风更强,排风效果更好”。笔者回顾反思,现有技术中射流送风和水平送风多为独立使用,即使一起使用也是安装在不同的位置,并没有检索到将两者整合到一起的风机,将射流送风口与水平送风口设置在一个壳体上真的是容易想到的吗?

笔者进行补充检索,了解到射流送风利用射流效应带动空气流动,对风速的要求很高,风机转速通常在每分钟几千转,而置换通风是将新鲜空气直接低速送入房间下部的工作区,送风速度约为0.25m/s左右。两者对风速要求差异很大,此时使用不同的风机是本领域的常规思路,即客观存在一个技术偏见,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想到将两者整合。在检索中也没有发现在该领域有双风口风机,其并不常规。至此,笔者意识到之前将其认定为常规手段是不合适的,属于事后诸葛亮。

背景技术是说明书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于说明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审查工作中,背景技术则构成了理解申请技术方案的入口[2]。笔者重新认真阅读背景技术部分:由于工艺布置及操作条件限制,不能设置局部通风,只能采用全面通风方式,全面通风方式通风量大,消耗电能多,运行费用高,效果不好;本申请提出的是一种介于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的通风方案。还原申请人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现有技术中置换通风和射流送风都很常见,将两者同时安装在厂房内部的技术方案也已经存在,但都属于对整个厂房进行通风,若能实现将两个风口安装在一个风机上,其使用和移动就更灵活,相当于介于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之间,两个风口的配合并与排烟罩协同工作在小区域内形成封闭空间进行排烟,不影响厂房内其他空间,且申请人克服了风速要求不同的技术障碍,对风速要求高的射流送风口采用缩径的形式,将缩径加速的知识巧妙利用,在一个风机上实现了两种风速。笔者及时纠正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意见,最终案件的走向为授权。

5小结

笔者对本案梳理和反思,总结如下:1)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陌生领域,应当补充现有技术,精准定位本申请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与贡献。2)把握发明整体构思及创造性整体原则,正确判断申请人的研发^程中发明构思获取的难易。3)申请人都是本领域从业人员,其意见陈述有助于加深对本申请的理解,应客观公正看待。■

参考文献

篇5

目的 观察玻璃离子水门汀用于粘结正畸托槽时抑制牙釉质脱矿的能力。方法 随机选择140例正畸病例,实验组70例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托槽,对照组70例采用正畸非调拌型釉质粘结剂粘结托槽,观察两组釉质脱矿情况。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牙釉质脱矿显著减少(P<0.01)。结论 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正畸托槽能有效降低牙釉质脱矿及继发龋的发生。

【关键词】 玻璃离子水门汀;正畸托槽;牙釉质;脱矿;粘结

正畸托槽的粘结常规采用釉质粘结剂,釉质粘结剂粘结托槽前均需对牙面进行酸蚀处理,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发现酸蚀后釉质表面易发生脱矿现象;即牙齿唇颊面出现形态不规则的白垩色斑块状病损,常导致不可逆性牙釉质损害,使正畸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我们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正畸托槽,使牙釉质脱矿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抑制,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3年3月~2008年8月需正畸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70例,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13~35岁,平均15.6岁;对照组70例,男28例,女42例,年龄13~33岁,平均15.4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平均疗程20个月。

2.材料

实验组的托槽粘结剂为玻璃离子水门汀(上海齿科材料厂);对照组的托槽粘结剂为正畸用非调拌型釉质粘结剂(杭州西湖巴尔齿科材料厂)。

3.方法

140例固定矫治病人在接受固定矫治前均仔细检查各牙唇颊面无釉质脱矿,每个患者戴上矫治器后均对其进行口腔卫生保健指导,矫治结束拆除固定矫治后对全口牙进行检查记录。矫治后的牙齿必须彻底去除牙面上残余的托槽粘结剂,观察时,牙面以托槽为中心分为龈方、切方、近中和远中4个区。牙齿必须清洁干燥,用75%酒精棉球清洁牙面并吹干,在综合治疗台工作灯下肉眼观察牙面,如出现不透明的白垩色、棕色的斑块或斑点,探针检查时牙面表面粗糙、松软,甚至牙面上出现小凹坑即为牙釉质脱矿[1],记录脱矿的部位。脱矿程度分为4级;0度:牙釉质表面没有脱矿病损;1度: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面积小于所在牙齿分区面积的50%;2度:牙釉质表面白垩色斑块面积大于所在牙齿分区面积的50%,但尚未达到100%;3度:牙釉质表面白垩色斑块面积占牙齿分区面积的100%或牙釉质表面出现龋洞(不论面积大小)[2]。

结 果

观察的140例2426颗牙齿,对照组1210颗牙中患龋牙数为487颗,占40.2%,实验组1216颗牙中患龋牙数为434颗,占35.7%,实验组患龋率比对照组患龋率下降10.9%。对照组牙釉质脱矿38例649颗牙,占53.6%,实验组牙釉质脱矿22例387颗牙,占31.8%,经χ2检验,χ2=9.71,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牙釉质脱矿情况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讨 论

随着口腔固定正畸矫治器的广泛应用和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口腔错颌畸形得到了治疗,但产生的一些不良问题也逐渐为口腔正畸医师所重视,其中牙釉质脱矿是最为严重的不良损害之一。胡炜调查165例正畸患者,59.4%的患者在正畸治疗后出现牙釉质脱矿,脱矿的牙釉质表面光泽度下降呈白垩色,影响牙齿美观,严重者可导致继发龋而明显损害牙体的健康[3]。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①固定矫治器的矫治部件(托槽、带环等)妨碍了患者对牙面的清洁,导致菌斑的滞留,同时矫治器的存在也使得口腔中的细菌更加容易产酸而导致牙釉质脱矿。②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常规的托槽粘结剂主要为釉质粘结剂,该类粘结剂在粘结托槽前均需对牙面进行酸蚀处理,使牙面变粗糙,易导致牙菌斑滞留,滞留的细菌产酸而引起牙釉质脱矿。

鉴于在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的高发病率,口腔正畸医师必须在临床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众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工作,应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托槽也成为近年来受到临床关注的正畸新技术。临床应用观察结果证实,玻璃离子水门汀与釉质非调拌型粘结剂在粘结性能方面无显著差异[4]。其中所含羧酸可以与牙齿中的钙离子生产羧酸盐,与有机质中的氨基、羟基以氢键结合,通过这种离子交换的化学反应连接,阻断了外来刺激,使牙齿的敏感性降低,这种特性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刘淑娟等[5]实验发现玻璃离子水门汀能在去离子水中释放一定的氟,提示它有氟释放能力,因此它有一定的防龋能力。而玻璃离子水门汀用于粘结托槽时不需要酸蚀釉质即能与其发生化学粘结,因而减少了釉质损害,而且该材料从牙面上容易去除,从而减少了操作时间,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而其所具备的缓慢释氟性使其粘结正畸托槽时,成为氟离子的储库,不断释放游离的氟离子,从而预防并减少了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淑霞,刘进忠,石丹.错颌畸形68例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7(4):694-695.

[2]OReilly MM,Featherstone JD.DemineraLization and remineraLization around or thodontic appliances:an in vivo stud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87,92(1):33-40.

[3]胡炜,王勤,傅民魁,等.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J].口腔正畸学,2001,8(2):51-54.

篇6

1临床资料

选取45例食管癌患者,男29例,女16例;年龄从42岁~74岁,其中A组15例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剂瑞能(30kcal×IBWKg±5%)×7天;B组15予标准配方肠内营养剂瑞素(30kcal×IBWkg/d±5%)×7天,肠内营养同时皮下注射rhGH一周;C组15例术后一周在手术后第一天同时给予相等热量和氮量静脉营养共七天。

2材料与方法

2.1 置管方法

复尔凯?三腔鼻胃肠营养管置管与普通胃管相似。通常鼻肠营养管与胃管术前一同留置,术中医生分开,胃管留置在胃内,鼻肠管留置在空肠,检查鼻孔处鼻肠管刻度为50~55cm固定。

2.2营养液选择及治疗方法

2.2.1选择华瑞公司的肠内营养产品瑞能、瑞素。所有PN制剂均为华瑞制药公司产品。

2.2.2营养支持的实施

肠内营养的给予方法:术后6h开始以0.9%氯化钠250mL及瑞能或瑞素200mL,持续鼻胃肠营养管泵入,滴速30~60 mL/h,若无明显不良反应,于术后24h输注瑞能或瑞素总量的1/3,不足部分由静脉输液补足,逐渐增量,术后第二天为2/3,第三天增至全量,滴速为125~150mL/h,共应用7天。一般在第6天后,鼻饲液总量可达1500~2000mL/d。在用鼻饲期间每隔2~3h用微温开水20mL冲洗喂养腔管。

PN组(中心静脉营养):以静脉营养液2 O0O~3000 mL,中心静脉输注20%脂肪乳、复方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使用方法:应用肠内营养瑞素的患者,于手术前7天到术后4天使用rhGH。

3护理

3.1心理护理

患者对鼻肠营养管有恐惧心理,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向患者解释置管的目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肠内营养的过程,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适应及心理准备时间,能有效的促使患者主动参与。

3.2固定方法

妥善固定非常重要,应防止滑脱,扭曲,移动防止牵拉等意外因素而脱落。一般采用系带法,先用胶布粘帖并做标记,再系一扁带,扁带两端饶过患者头部相系。最后用别针别于衣服上(别针位置以头部能自由活动为宜)。

3.3营养管的护理

保持体外部分的清洁和鼻翼耳垂处的妥善固定,每日测量体外长度,营养期间每2h以温开水冲洗,防止堵塞,以加温器加热以免过凉刺激肠道。

3.4加强口鼻腔的护理

口腔是病毒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之一,胸科术后病人留置管及禁食时间长,唾液分泌减少易致口腔菌群失调及口腔黏膜受损,我们临床采用2.5%的碳酸氢钠做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清洗一次,能有效避免口腔炎的发生。

3.5 滴拄营养液的原则是营养液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慢到快,由少到多,让肠道有恢复和适应的过程。

3.6并发症的护理

嗳气、反酸、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原因主要于营养液滴入过快,用量或浓度过大,温度偏低,胃肠动力差,个体差异等有关。可针对相关问题解决。

营养污染:配置过程中强调清洁,干净,现配现用。

水电解质紊乱少见,加强巡视,观察有无口渴,皮肤黏膜弹性及尿量的变化,定期检查电解质肾功能。

误吸的护理:鼻饲时病人取仰卧位不能吞咽唾液,不利于食道对返流物的清洁,取坐位时可增加腹内压,在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低下时,可增加误吸的危险。误吸后易引起肺炎,因此误吸与卧位有关。因此鼻饲时取床头大于30°的半卧位是减少返流的最佳,鼻饲后保持该30---60min,再恢复以利于食物消化,防止因过低食物返流发生误吸。

4结果

4.1营养指标

手术前一天,三组之间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学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一天三组病人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均明显降低。术后第七天,各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均回升,其中瑞能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变。

4.2住院时间及并发症

平均住院时间:瑞能组、瑞素组较对照组缩短;并发症:三组病人术后均无伤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5讨论

由于食管癌患者就诊大多已达中晚期,吞咽困难,饮食受限,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禁食时间长,势必影响术后恢复及吻合口愈合,因此术后早期提供营养是必要的。肠内营养的经济、安全、有效已为大家所公认,肠内营养符合物摄入的正常生理途径,有助于胃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以及实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通过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增加了消化道的血供,保护肠黏膜,并且可以刺激肠黏膜分泌各种激素,具有促进消化吸收及胃肠蠕动的作用,有利于胃肠功能和结构的恢复,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45-02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RhD血型、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本站调查2011――2012年输血患者5210例,其中有86例患者在输血前检查中出现疑难问题,遂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保证了患者临床输血及时、安全和有效。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2011――2012年输血前检查疑难血样86例。

1.2试剂和仪器抗-A、抗-B、抗-A1、抗-AB、抗-H、A2c、抗体筛选细胞和谱细胞(美国Immucor);人源抗-A、抗-B(中国医科院输血研究所);反定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1.3ABO正反定型试管法。

1.4吸收放散试验、唾液型物质检测、DTT处理自凝红细胞、毛细管离心分离自身和输入红细胞、自身冷抗体的吸收按参考文献[1]操作。

1.5盐水替代法排除缗钱状凝集按参考文献[2]操作。

1.6ABO亚型的确认用血清学方法,按文献[3]标准判断亚型分类。

1.7抗体筛查和抗体鉴定

1.8病历调查卡试配血,按使用说明书操作。

1.9试管法LISS-IAT法交叉配血按参考文献[3]操作。

1.10试管法经典IAT法交叉配血按参考文献[3]操作。

1.11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按使用说明书操作。2结果

2.1通过对2011――2012年86例输血前检查疑难标本进行进一步的血清血型学实验,发现主要分为ABO血型鉴定困难和抗筛阳性两类。

2.229例ABO血型定型困难的原因分别为:

2.2.1自身冷抗体3例,患者分别为:淋巴瘤;肺炎。

2.2.2抗体减弱8例,患者按由多至少分别为:老年人;白血病;肿瘤患者化疗后;外伤或消化道大量失血后。

2.2.3ABO亚型6例,分别为:A亚型3例:A32例,Am1例;B亚型2例:Bm1例,Bel1例;A亚B1例:A3B1例。

2.2.4血浆干扰7例,产生缗钱状凝集,患者分别为:多发性骨髓瘤;肺癌。

2.2.5抗原减弱3例,均为白血病患者。

2.2.6输血近期输入O型洗涤红细胞,造成正定混合外观2例。

2.357例抗体筛查阳性的原因分别为:

2.3.1同种抗体25例抗-E8例、抗-D3例、抗-cE5例、抗-e3例、抗-Ce2例、抗-JkA1例、抗-S1例、抗-M1例、抗-Lea1例。其中抗-M和抗-Lea为IgM性质的抗体,其余为IgG性质的抗体。除抗-M和抗-Lea两例外,其余患者均有输血史或妊娠史。

2.3.2自身抗体30例温自身抗体21例、混合型自身抗体6例、冷自身抗体3例。均为自免溶贫患者。

2.3.3血浆干扰2例均为MDS患者。3讨论

我站29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原因分别为:自身冷抗体3例、抗体减弱8例、亚型6例、血浆异常7例、抗原减弱3例、近期输入O型洗涤红细胞2例。对影响ABO血型定型的原因,我们的解决办法是:

3.1自身冷抗体对于反定型时出现的Ac、Bc、Oc和自身对照均凝集的标本,可将血清和红细胞分别在37℃预温后再将其混合后离心判读结果;也可用自身红细胞吸收自身冷抗体后,再用吸收后血清做反定型试验。对于冷凝集素效价较高,红细胞已经凝集的标本,可用37℃盐水反复洗涤至细胞不凝集,还可采用DTT处理红细胞后再正定型。

3.2抗体减弱对于反定型时出现的抗体缺失,可采用延长反应时间法,将反定结果在室温或4℃放置5-15分钟后离心判读结果。

3.3ABO亚型正定型加做:抗-A1、抗-AB和抗-H;反定型:A1c、A2c;吸收放散、唾液型物质检测。

3.4血浆异常有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会引起缗钱样凝集,可采用盐水添加试验来驱散缗钱样假凝集。

3.5抗原减弱白血病可能会引起抗原减弱,可将正定结果在室温或4℃放置一段时间后离心看结果;加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型物质检测并询问患者以前的血型。

3.6近期输血对于正定出现的混合外观或其它异常现象,一定要询问患者的近期输血史。另外做毛细管离心,将患者自身红细胞和输入红细胞分离后,再用分离获得的患者自身红细胞定型。在交叉配血前做抗体筛查非常重要,笔者对我站57例抗体筛查阳性的标本进行了抗体鉴定(抗体性质和抗体特异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试验,发现其中同种抗体25例、自身抗体30例、血浆干扰2例。对于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我们采用的交叉配血方法是:①同种抗体:IgM性质的同种抗体先用试管盐水介质直接离心法,选择阴性的供者再做LISS-Coombs卡配血。IgG性质的同种抗体采用LISS-Coombs卡配血。对交叉配血相合的献血员进行抗体对应抗原的检测,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②自身抗体:选择试管法经典IAT法配血。③血浆干扰:选择试管法LISS-IAT法配血。对于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我们都做抗体鉴定,并将抗体鉴定的结果长期保存,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抗体会减弱甚至无法检出,配血相和,输血后会引起免疫记忆细胞在短时间产生大量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参考文献

[1]李勇,马学严,主编.实用血液免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28,633,658,662,660.

篇8

【关键词】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中药热敷;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护理效果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属于带状疱疹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方面的主要表现为神经对皮肤簇状疱疹、剧烈疼痛,同时还会出现情绪的异常,如焦虑、不安、抑郁等,严重的情况患者还会出现自杀的迹象。基本的病症机理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久而化火等。同时还会因为患者内蕴湿热、外感毒邪及湿热火毒,通过患者的肌肤产生疼痛[1]。疼痛的时间为几个月~几年均有可能,这给治疗上同时加大了难度。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收治的28例PHN患者,探究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结合中药热敷对(PHN)治疗的护理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44.5±0.6)岁;病程为2~5个月,平均病程为(3.5±0.4)个月。其中有7例轻度疼痛患者,12例中度疼痛患者,9例重度疼痛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通过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的方式进行治疗,首先,穴位定位,主要为:大椎、定喘、心俞、阿是穴、疱疹处相应穴位等;采取莲花针叩击上述穴位,直至穴位皮肤刺破并微量出血,然后,实行相应部位拔罐祛瘀,促使患者能够将瘀滞的血气吸出。10min左右取罐即可,用碘伏局部消毒并将淤血擦干,使用壮医活络逐瘀酒擦拭患者的患处。一周3次,两周为一个疗程,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实行2个疗程,适当的进行调节。中草药湿热敷,主要将中药药材:两面针和鸡血藤、银花藤和香附、艾叶,以及香附和稀签草、透骨草等碾成粉装入棉布药袋中。将制成的中药袋放置于容器中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为15min,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10min左右。热敷的时间为:30min左右,10~15min左右更换一次中药袋,更换3次即可。结合实际情况,每天1次,15次为一个疗程,实行2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情志方面的护理,主要对患者的心理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患者的质疑及时进行解答,通过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治疗的过程,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以分散其注意力,降低疼痛感。

莲花针拔罐逐瘀方面的护理,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了解,如既往病史、是否存在出血的倾向等。取患者适宜的,实施严格的消毒和隔离工作。采取75%酒精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消毒,然后检查罐口光滑无破损,随即进行局部穴位拔罐,莲花针叩击皮肤的力度需要合理,以保证叩击和拔罐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取罐的时间要控制好,同时对患者的负压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患者的面色、脉搏和呼吸情况异常,以及恶心呕吐和疼痛加重等症状。如发生上述的不良反应,应立即中止操作,并报告医生,同时协助处理。

中药热敷方面的护理,询问患者是否对中药过敏,热敷过程中随时查看皮肤有无起丘疹之类现象,如热敷完以后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瘙痒,交待患者不要抓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配合处理。温度控制在40°C左右,热敷30min。湿热敷的时候,需要对患者的面色、局部皮肤,进行仔细的观察。

1.3 临床疗效的判定

痊愈:患者的疱疹完全消除,疼痛得以缓解。

显效:患者的疱疹85%左右消除,疼痛基本得以缓解。

有效:患者的疱疹60%左右消除,疼痛得到显著的减轻。

无效:患者的疱疹低于35%消除,或疱疹情况更加严重,存在新疱疹出现,疼痛情况没有任何缓解或减轻。

1.4 统计学的处理

通过SPSS11.0软件加以统计学的处理,计量方面的资料通过均数±进行表示,标准差以( )进行表示,通过组间进行对比,以配对t进行检验,组间的对比通过X2进行分析和检验,P

2结果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有统计学的意义。

3讨论

PHN,属于临床方面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此外,与患者气血不足和热毒蕴积肌肤腠理有直接的联系,进而出现气血凝滞情况,带状疱疹病毒侵犯感觉神经末梢,然后顺着脊髓后根部位于中间进行位移,其长时间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受到刺激后出现活动、生长的繁殖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受侵犯的神经节产生发炎症状,进而引发神经痛[2]。营卫失和与经络阻塞,属于本虚标实证的基本表现。治疗的方式,主要以通经和活络为主。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属于壮医莲花针叩刺、拔火罐相互结合,一般多应用于活血化瘀和排瘀解毒等,属于治疗病症的主要方法。采取针刺和拔罐能够将患者体内的瘀滞气血充分的吸出到患者的体外,然后实现三气的顺利运行(主要包括:天气、地气和人气),进而实现患者气流顺畅和通经活络的功效,使得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将其体内的瘀毒排出,进而实现缓解疼痛的效果,并改善患者皮肤局部微循环状态,促进代谢,修复患者受损神经[3]。治疗的时候,通过中草药湿热敷的方法,将热力通过皮肤传达患者的体内,以对其患处加以刺激,疏通经络,达到通痹止痛、解毒、止痒的作用。这种中医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加强临床疗效,操作简单易行[4]。

综上所述,PHN通过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结合中药热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文彬,邓鑫,姜枫,等.针刺壮医脐环穴配合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艾滋病合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2]彭锦绣,杨培培,冯纬纭,等.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护理[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06):547―550.

篇9

关键词:言语行为;茶艺解说;语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H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135-03

茶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茶业原理,是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而狭义的茶艺是指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即“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1](P576)。 本文涉及的概念为后者。

茶艺的展示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其间融汇了文字叙事、语言叙事,甚至肢体的叙事。而其中语言的叙事就是茶艺解说。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品茗者文化层次及素养迥异,对茶艺表演过程中的沏泡、品茗程式及其茶艺精神未必能尽明其意,所以表演者需在表演中做附加的知识性解释说明。以往对茶艺解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美学的欣赏,鲜有对其话语本身的应用,即语用功能进行思虑的。

一、从语用学视角分析茶艺解说话语的可行性

茶艺解说,首先应是话语的运用,再次才是由其产生的美学效应。因此,对茶艺解说的研究,抑或应先立足于分析其语言的运用,释解其“何时,何地,因何”说出了“什么样”的话语,进而分析这些话语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而这正是语用学研究的本质所在。

首先,从语用学的定义来看,一个较为普遍的界定是:语用学是研究某一语言的使用者如何利用句子而达到成功交际。[2]而交际的过程主要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意义的传递和理解。其次,语用学的研究区分句子和话语的意义。一个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脱离语境的;而一个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依赖语境的。对前者的研究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而语用学则强调后者,研究语言的运用,研究其意会大于言传的部分。那么,茶艺解说也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利用话语解释说明泡茶的技艺,使听者或称之为品茗者领悟茶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茶艺解说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际,它也传达了某种意义,达成了某种理解。而且,这里我们把茶艺的解说界定为话语而非句子,也说明在茶艺的展示过程中,这些解说用语是有其特定的含义,或曰取得了“意会大于言传”的效果。

从这些方面来看,把茶艺解说话语纳入语用学的分析中是可行的。当然,语用学的研究是广泛的,其主题主要包括直指,言语行为、间接语言、会话、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和预设等。[2]这里,我们主要以其中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茶艺解说话语的语用特点。因为,从茶艺解说发生的过程来看,交际的双方主要是以说话者,即茶艺解说者的话语为主体,听者鲜有话语,所以对它的分析不在于对话,而在于说话者的话语本身。

二、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提出的。简单来说,言语行为理论就是指一个人说出一句话语时,他也同时完成了一种行为。或曰:“实施一个说话行为,一般也是,而且本身就是,实施一个(我所谓的)行事行为”[3]。奥斯丁曾经例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我把这艘船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 在这个例子中,奥斯丁指出,“……我不是在描述这个命名仪式,我实际上是在完成这次命名”[4] 意即当这个授权人说出这句话时,他实际上也完成了对这艘船实施授权的行为。奥斯丁在发展其言语行为理论时,大致历经了他对施为句(如前所举的这个句子)的探讨直至后来发展为行事行为(也即言语行为)理论的过程,后由美国的另一位哲学家约翰・赛尔进一步发展、完善。奥斯丁的行事行为理论指出,说话人在说话时可能同时执行三个动作: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也即言语行为的“三分说”。[4]下面我们将从这三方面来尝试分析茶艺解说话语的语用特点。

三、茶艺解说话语的言语行为分析

1.言内行为

言内行为也称之为说话行为或话语行为。即发出语音,并按规则将它们排列成合格的词、词组和句子的行为,并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学传递字面意义(牟杨,2009)。[2]在茶艺解说中,这应是指茶艺师说出解说话语的行为。那么,从言内行为的角度来看,或曰从其句法、构词和音位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解说话语具有哪些特点呢?

前面提到,在茶艺展示中,对泡茶、饮茶各个环节的解说必不可少,但这些解说毕竟是为茶艺表演服务的,处理不当会喧宾夺主,破坏茶艺表演的整体美学风格。因此,茶艺解说的话语总体来讲需简练、优美。从构词的角度来看,茶艺解说的话语往往结构齐整对称, 喜用成双成对的格式。如主谓结构的四字格:春风拂面、孟臣净心、乌龙入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鲤鱼翻身、三龙护鼎等。又如“名词+动词+名词”的五字格形式:冰心去凡尘、清宫迎佳人、甘露润莲心、观音捧玉瓶、春波展旗枪等等。从音位学的角度来看,茶艺解说的话语往往音韵押韵。如:提铫冲水先热罐(guang),遍注甘露再热盅(zhong);烫杯三指飞轮转(zhuang),铿锵入耳灵犀通(tong)等。

2.言外行为

言外行为也称为施事行为或行事行为。根据奥斯丁的解释,这是表明说话人的意图的行为,即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把言内行为,也即前面提到的说话行为所表达的意义界定为指称和含义,实际上也就是指字面意义;而言外行为(也即行事行为)中所表达的意义则是一种言外之意,是通过表达字面意思间接表达的,奥斯丁把之称为“行事语力”,而表达这种意义的行为,就是行事行为。[3] 那么,当茶艺解说员说出解说词,即发生了言内行为,传递了解说词的字面意思之后,茶艺解说的话语的行事语力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这里我们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两句话语为例佐以分析。当茶艺表演人员说出这些话语的时候(也就是言内行为或话语行为),所传递的字面意义,也即指称和含义,应该是 “关公这个人去巡视城池”“韩信这个人去调兵遣将”。从其句法、词汇结构来看,这两句话属于四字成语。那么,茶艺表演人员说出这些话语的意图何在,他所要传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如前所述,对言语行为最基本理解就是指一个人说出一句话语时,他也同时完成了一种行为,或是表达 “语力”意义的行为,就是行事行为。在茶艺演示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语境)中,茶艺表演人员说出这些话语,其意图绝对不会只是让听者去理解为一个成语,及它的所指,即指称和含义。而茶艺表演人员也不可能真的在实施“巡视城池、调兵遣将”这样的行为,或是让听者去实施这样的行为。那么,这里茶艺表演人员完成的行为,或曰这种行事行为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茶艺的解说一般是指对茶叶泡煮动作要点的概括[5]。这种概况并不是直白式的,采用的语词要尽量形象化、含蓄化,但又不失茶艺程式说明的本义,以此来引起欣赏者抽象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因此,茶艺解说话语多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技巧。比喻的生命力就在于相似点,存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这样看来,茶艺表演人员完成的“行事行为”应是茶艺展示的动作,这种行为不是这些话语本身的意义所指,而应是它们的喻体所指。因此,茶艺表演人员在说出“关公巡城”一语时,往往是在做分茶汤的动作,两者的相似点在于:分茶汤时的往复动作,让人联想关公的巡视;经温润过后的紫砂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之威风凛凛;而“韩信点兵”则是指分完茶汤后,还要分别在各饮茶杯中点一点茶汤,喻指这种点茶的技巧,犹如点兵。其他例子如:以“凤凰三点头”一句旨在让听者理解沏茶时高冲低斟的往复动作,并引申为向来客“三鞠躬”的礼节;“白鹤飞天”则喻指将杯盖揭开后热气腾腾之形,等等。这才是茶艺解说话语的行事语力,才是言说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

3.言后行为

言后行为又称之为“取效行为”。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的效果,或曰,一句话的事后效应。这种行为可能会和言说者的意图相吻合,也有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取效行为实际上和说话人的意图无关,它只指一句话导致的结果,不管这是什么。[3]还是以上述两个句子为例,听者在听到茶艺表演人员说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时,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其一,有可能会和当时在进行的茶艺演示动作联系起来;其二,也有可能知道解说人员说出这些话语,一定是另有所指,但却未能联想到演示的动作,或干脆对此无动于衷,视而不见,等等。应该说,前者是茶艺表演人员最期望达到的效果,抑或可说是茶艺表演之最终目的。因为,茶艺表演的目的就是要让听者在茶艺演示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领悟言说者的解说,并能够与其相应的演示动作相结合,形成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与已有经验的心理交融,最大限度地实现话语本体和喻体的统一。

然而,目前一些茶艺表演往往都是走过场,只求尽早结束,全然不顾听者的反应;或太拘泥于程序化,不会根据具体的变化,如演示的场所,斟泡的茶品,面对的听者群体等,而调整或变换自己的解说话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茶艺表演是失败的。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听者的因素。语用学理论中曾有论述:语境是由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知识构成,其中就包括对其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有关世界的知识,语用交际发生的特定场景的知识等等。[2]茶艺演示也不例外。听者或曰品茗者对解说话语的了解,茶艺表演的场景的了解程度、对茶艺演示的环节的了解、对茶的知识等等都会对取效行为产生影响。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言后行为不是关注的重点。但从茶艺解说话语的语用分析来看,对取效行为的研究反而显得很重要。在进行一个特定的茶艺演示动作时,选择什么样的解说话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这里就包括要对听者群体进行研究),应是一个茶艺解说者不可不为、不能忽视的因素。

结 语

茶艺解说是茶艺演示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表演中,茶艺解说充当了审美中介,其解说话语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借以使茶艺的展示动作形象化,以丰润茶艺表演的审美意象。从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分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来分析,茶艺解说的言内行为,即说出的话语具有简练、优美的特点,讲究语词结构的齐整对称、音韵押韵。而茶艺解说话语的言外行为往往是指向这些话语的喻体,即演示人员在演示的茶艺动作;而最佳的言后行为则是希望听者或品茗者能把这些话语的所喻和动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听者已有经验和内在主观感受的交融和统一,领悟茶道精髓。

因此,从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研究茶艺解说话语给予我们的启示应是:如果茶艺解说者了解了言语行为取效的重要性(言后行为),会有助于他们在演示当中,选择更为恰当、更形象的言语(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进行表述,以达到听者最大限度的联想,从而促进茶艺解说话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牟杨,新编简明英语语用学教程 学习指南[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余悦.中国茶艺的叙事方式及其学术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

篇10

1.1信息传达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无国界,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接受。这是因为音乐的载体是声音,好听的声音,遍布世界每个角落。音乐声没有一丝强制印迹。同时,从事二度创作的音乐人,可按照自己的思维自由发挥,可按照自我经历对某部作用予以理解与体会,以此诠释并演绎。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极为类似,它以茶香作为载体,同样无需其他修饰语言作注释。通过茶香即能令人倾心品味和体会,从茶香中感悟到高深的精神境界,不受时空、地域或信息所束缚。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在信息传达方面存在共性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理解方式方面可以共融,关联性极强。因此,我们可以将二者充分结合,相互借鉴好的一面,让音乐学习直接跨越由理论到实践的“二级跳”。另外,在理解现实与形象方面,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将使其更为简单,可以通过茶文化教育实现培养学生更具新颖、更富创造力的想象思维。

1.2韵律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与中国茶艺表演的基本特征具有共同点。可想而知,音乐具有流动性,看不到,摸不清,依时间流动逐步完成。然而,音乐的流动性并非以一种简单音频无休止的反复循环。音符是音乐的构成要素,也是通过音乐作品表达情感的基础单位。音乐的流动过程可以满足听者的心理需求,潜移默化中暗合听者对客观事物的精神感受,因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不会存在太多的无序痕迹。相反,音乐随时间流动,与听者自然而然地形成心灵共振,便是艺术表演潜在的具有起承转合作用的真正原理。音乐具有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内容应该有主、副题之分,音乐流动则是主、副题陈述、连接、展开或再现等过程的结合。这些原则和特征在中国茶艺表演中也能充分体现,且必然贯穿作品始终。茶艺表演也随时间流动,并以超现实的姿态示人,思维翱翔浮离于天地之间,切身感悟茶艺表演内含的精神韵味和体验不同凡响的意境。通过茶艺表演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传达精神含义,塑造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笔者认为,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韵律方面也存在共性点,尤其对两种文化形式音乐方面的内在韵律,我们也可将茶艺表演定义为时间流动艺术,有助于我们更为直接地理解与体会表演艺术性。同时,还能为我们传达很多极具内涵意义的信息,进而更易于利用有形的茶艺表演叩开无形的精神大门。

1.3意蕴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集成成果,也是创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然而,绝大多人根本不能单纯从这个载体上去理解与感受创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思想主题。这一点,在中国茶艺表演中也能得到应证,我们不能单从表演过程来理解与感受茶艺师的情感和思想,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从茶艺表演中得到的感受与理解不同,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便是如此道理。这也是文化艺术特有的魅力,它可以赋予人更多的思维发散空间。通常,茶艺表演的创作分为三步,即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与欣赏音乐的程序如出一辙。但是,茶艺表演会因为道具、茶艺程序和品茶程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引起的心情变化、茶室环境、个人领悟和外部刺激也会使人在品茶和欣赏两个方面受到颇多影响,存在理解的多义性和主观性就在所难免了。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意蕴方面存在共性点,至少从欣赏角度看精神意境追求较为一致。因此,茶艺表演过程虽然形式多样多变,极富神奇。但音乐流动带动茶艺师行为动作,可与欣赏着形成思想的共鸣,每一位切身感受的人都相当于接受一次彻头彻尾的灵魂洗礼。如何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与体会茶艺表演的精神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生想象思维,为茶艺表演注入更多鲜明的创作活力,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共性涉及很多方面,由茶文化教学引导音乐学习可以为学生解开茶艺文化的神秘面纱,自身欣赏品味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还能从中真正领会茶艺文化的精神内涵。音乐可以赋予中国茶艺表演民族灵魂,茶艺表演又可以为音乐树立良好的艺术形象。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将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手段。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的分析

2.1欣赏音乐

音乐教育过程长而艰辛,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对音乐的欣赏和品味,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欣赏音乐的人是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的主体对象,他们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感知音乐、认知音乐和领悟音乐,直至达到对音乐欣赏“质”的升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不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至今日,不同流派的代表风格迥然不同,包括外国音乐的古典派、浪漫派和印象派与中国的民歌、民乐和戏曲杂艺等。本文研究中国音乐作为作为欣赏对象予以介绍,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体会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重特色,如此可以为学生情感投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形成精神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进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依次展开,也就是说茶艺表演从追求纯物质境界转换到可以领悟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境界。欣赏音乐之前,可以介入一些较为理性的东西,方便保证音乐学习的效果,并能充分发挥欣赏者的想象能力,切身进入音乐殿堂,体会与感悟音乐带来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可以培样欣赏者学会基本方法与基本内容,提升音乐审美水平,且在心中形成一把对音乐作品评价好坏的衡量标尺。另外,不管是学生还是欣赏者都能从音乐中获取更多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情感经历等内容,从不同层次体悟自然、体悟中国传统茶文化,领会音乐与生命共振的意蕴,最终进入最高精神境地。

2.2学唱民歌

学唱中国民歌是我国音乐教学最为常见且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理解音乐好比理解其他事物,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解方向不同,可谓无休无止、多种多样,我们将其归纳为螺旋攀升状态下的追求过程。同时,欣赏音乐其实是一种有量引起质变的时间积累过程,学唱民歌应该作为一种量引质变的捷径之途。中国民歌与传统茶文化相似,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中国民歌贴近于生活,是生活形态的具体描述,非常容易受到大众的接纳和认知。民歌创作者的喜怒言笑、情感变化无需注释、无需翻译,通过欣赏民歌即可领会。学唱民歌为欣赏者展示的是一种色彩斑斓的精神意境,很多涉及茶元素,也为我们与传统茶文化之间拉进了距离,通过民歌也可领悟茶文化的精神真谛。利用民歌可以表达创作者和歌唱者的情感变化,欣赏音乐则有助于与欣赏者之间形成思想碰撞,激发欣赏者澎湃的内心世界。

2.3实践教学

音乐教学以“用”为核心,即实践教学。在听与唱两个阶段中,音乐为欣赏者带来了精神层面不同寻常的刺激感,欣赏者与音乐形成情感共鸣,引起欣赏者的心情变化,或愉悦、或悲伤。然而,学习音乐的初衷不在于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欣赏者可以从实践教学中学到东西、体会到东西,力争能够实现螺旋攀升状态下再次追求的目的,使欣赏者摆脱原来束缚,在个人思维空间里达到人与音乐共体的境界,充分理解并重新诠释音乐,让自己的音乐表演为更多欣赏者带来感动或教诲。音乐的实践教学实为全方位的二次学习,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和重新定义,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欣赏者个人全心投入才能实现精神升华的阶段。音乐实践教学也是欣赏者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可以更为形象、更为直接地了解与认知音乐,正确诠释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的精神韵味,也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需要了解与认知中国茶的历史文化,音乐在茶艺表演中具有不可获取的关键作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让欣赏者能够从感知角度体会到多种不同的意蕴,如眼可观色、耳可听声、鼻可嗅味、口可品茶、心可得其韵味。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的共性点有三个方面,即信息传达、韵律和意蕴,并重点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的。笔者希望应用有效策略,让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完美体现,让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吴萌 单位:江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佳明.饮茶听乐,相得益彰———论音乐与茶文化之关系[J].福建茶叶,2016(2):228-229.

[2]林东波.刍议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创作[J].福建茶叶,2016(1):94-95.

[3]王伟宏.茶道与音乐[J].数字家庭,2011(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