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构成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构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商法;市场经济;作用
因为在市场经济进行运作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多种经济利益关系,一旦这些利益关系之间产生冲突或者矛盾,就需要使用民商法进行调整,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能够正常运行。民商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在交易过程之中,对相关人员在经济市场中的权力与义务进行限定,所以民商法能够有效保证在市场经济之中交易的安全,规范经济市场中的各种交易行为,保证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正常的交易流程。整体来说,民商法在促进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国民商法制度的概括
中国民商法相关法规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经济目标和需求方的使用所制定的,民商法建立的初衷就是规范和扩展中国的相关民商活动,由此完成鼓励良性竞争与企业之间进步向上的法律法规。中国民商法在其法律体制当中占据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并且也是中国法律构成中重要一环,所以民商法在国家建设的层面上,对国家相关法律的健全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在市场的交易环节中,最直接的行业规范法则也是民商法,也正是因为民商法的存在,保障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交易双方当事人的交易安全。从律法的角度来说,怎样规划不同执法部门之间的工作细节,主要面对的是调节对象,也就是法律定义下的社会关系。民商法作为我国的重要律法,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规范这一些市场中交易双方的社会关系。当下,我国的民商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下,该框架的确立,同时也让民商法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若是不存在市场经济,民商法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民商法从世界法律的发展史来说,从古希腊到中国现代,如果没有民商法的相关条款加以约束,会让国家与企业的运行陷入瘫痪。加之当前中国企业的信用部门缺乏相关律法的监督,就更会让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履维艰。所以,民商法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成果,并且促使其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并健全相关的企业信用机制。例如,依据企业的业务与产品的特性,相关监管部门需要规定该企业每6个月要修改一次对客户的交易预警和对企业政策进行开展相应的修改工作,企业需要针对高信用的用户延长其预警时间,并将工作的进程变得更加有侧重方向。随着当前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白热化,企业的信用水平也会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加强对企业信用水平的监督作用,相关的执法部门可以按照民商法的相关规定,增强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并且依照民商法,相关工商部门除了需要增强对企业的监督之外,更需要保障企业的合法权利,对于企业的专利、商标等,工商部门应该及时督促相关企业进行上报,并对企业资质信用良好的企业进行表扬,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
二、市场经济中民商法的构成作用
(一)判定民事案件的法律定位、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民商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将民事主体的判定工作放到重要的法律地位,民商法中明确规范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力与所需履行的义务,是我国国民与法人之间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必要的前提,只有规范了民事主体在法律上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才可以让这些民事主体充分享受法律所赋予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他们所必须要履行的相关义务。民商法中的相关规范章节,可以有效调动这些民事主体开展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且,因为这些民事主体之间频繁的交易行为,才使得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史便是最强有力的一个证据,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之间的合法权益没有法律的保障。在施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健全了相关的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权益细则,制定了《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民商法,给予了私营企业和个人之间合法的法律地位,并明确了他们所享有的权益和必须要承担的义务,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些民商法的出台,让这些个体私营企业在我国得以飞速发展,并且其市场规模也正不断的增大,运作也逐渐朝着良性化、合理化的轨道迈进。民商法的出台,也让外资企业加入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军之中,它们在中国的民商法之下被赋予了合法的权益与义务,并与国内的私营企业之间展开了良性竞争,更好地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依靠认定民事主体赋予相关法人财产所有权
民商法通过认定民事主体,赋予了相关法人的财产所有权,有效保障了我国公民可以自由、独立开展市场经济活动,并且有承担相关责任的能力。公民拥有了财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便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在市场经济当中,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对于市场经济的经营者而言,如果无法处置自己的合法财产,就无法进行相关的市场经济活动。而在民商法当中,也针对这一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相关当事人没有法律规定的注册资金,抑或是资产来源不明,则依法不能开具相关的营业资质的许可证明,并无法从事相关的市场经济行为。不仅是中国,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类似的法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唯有按照相关的法律,认定当事人财产的占有和处置的权力,才可以真正保证当事人财产的合法性,不会因为当事人因为非法经济来源或者是争议财产、来源不明的财产而可能导致的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秩序混乱。并且在进行市场经济交易的过程当中,一旦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是非法占有,相关受害人才能够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例如使用法律手段命令相关人员停止对受害人财产侵害、赔偿损失等。再有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经营者往往都需要面对较为残酷的市场竞争,而优胜劣汰也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若是相关经营者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相关经营者就必须要根据自己所认可的经济实力进行债务偿并负担相关的民事责任,并防止相关责任人员非法转移其个人财产。
(三)民商法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起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民商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尤其关键。在世界上众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当中,民商法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也都给予了加强,在美国,为了保护相关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特别修订了专利法、著作法等一系列细化法案,以做到切实保护当事人知识产权的目的。而在我国的民商法之中,同样也对我国公民的知识产权给与了保护。这些保护措施的出台,有效地保障了知识权所有人的合法权利,并且加速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民商法对民商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了规范
保护市场经济秩序,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如果缺少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监管,就会让市场经济陷入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并同时让市场经济陷入瘫痪。所以,施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民商法时都遵循市场经济交易活动当中应该遵守的相应原则。例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交易人双方享受的权力平等,并且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公平合理的交易行为,双方必须要遵守诚信原则,这就是在市场经济之中进行交易所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在法律的约束下,一旦违背了这些原则,就是违背了相关的法律,当事人不但要受到法律的处罚,更要受到公众舆论的批评。所以,以民商法作为依据,可以有效针对市场交易中的相关细节进行规范,保证在经济市场之下交易的公正、公平、公开。
三、结语
在我国的法律中,民商法位置显著,处于基本法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于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立法人员应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现有民商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改良,保证民商法符合中国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赵万一,赵吟.论商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法学,2012,04:60-73.
篇2
东北地区的果品市场似乎由于长春果品集团而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集团沸腾的15年,是长春果品市场蓬勃发展的“鼎盛期”。
长春果品中心批发市场始创于1991年10月。隶属于长春果品集团公司。所属经营机构18户,现有职工550人。市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共有营业用房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一出5000吨级恒温冷库、8栋交易大厅和一座大型现代化精品果展览大厅,可一次性接卸储存5万吨干鲜果品。市场可容纳万人进场交易。年交易量60万吨、年交易额15亿元。上市品种达300多种,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和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由心批发市场,被国家有关部门确立为国家级“菜篮工程”,连创全国果品行业“市场规模、市场吞吐量、市场辐射而、市场交易额、市场综合经济指标”5个第一。市场创立15年来,以每年新增5000平方米商业用房、600万人民币固定资产的速度滚动向前发展。
15年是一个历史基点。更是个写实亮点。它是果品人不懈拼搏、勇于登攀的佐证,更是果品集团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采用“滚雪球式”的方式,取得成就的风雨征程。时间是最有力量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市场资产由1991年前的210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现在的加到1100万元,年交易量由原来的10万吨增加到60万吨,年交易额已达15亿元,累计经营收入4.5亿元,上缴各种税费8800多万元。集团已发展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果品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果品专业批发市场,辐射面已扩大到全省9个地市和毗邻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100多个市县及俄罗斯远东地区,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项目”,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双百市场工程”。
当一个企业已经渐入佳境,甚至成绩斐然时,如何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实现突破。就成为它急需思考的问题。要知道,简单的外延扩张,粗放的运作服务模式已被市场所淘汰,而求内涵、求高效、求质量已经成为果品集团竞争的重要筹码。在稳步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市场结构,健全市场功能,照亮企业未来发展之路的同时,果品人果断提出“责任”、“创新”、“品牌效应”等高频率概念以促企业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照亮――责任
要照亮地方经济,需要有超越利润和个人私利之上的艰苦探索,这是责任。将这种精神和企业文化延伸至销售渠道,才能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规范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对企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低靡”是长春果品事业产生的背景。而机遇相挑战永远是对眷侣,“挑战”是果品事业的基调。针对上世绀80年代末,果品市场放扦后,长春市果品交易市场经营秩序混乱、果品质次价高,致使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国家税费严重流失,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状况,长春果品市场把握机遇,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市政府自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政府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采取多种办法,累计投资1亿元,新建扩建各种设施5万平方米,以每年新增5000平方米营业用房,6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的速度滚动向前发展,经过扩建后,到目前专用线同时接卸32节车皮果品,一次储存3万吨干鲜果品,使果品卸车后直接进入库房,解决了水果二次倒运问题。果品市场经营设施不断完善,基本上满足了大市场的各种需要,为果品市场实行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资金到位,硬件也随之得到了,有效改善。现有果品恒温冷库、保鲜库、精品果交易大厅、香蕉储存库、干果储存库、鲜果交易大厅、果品配送中心。招待所、餐厅、快餐部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经济学原理和商业实践都告诉我们,结束无序竞争的方法是实现行业相对垄断。果品市场建成运营后,以其规模宏大、场地宽敞、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吸引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3000多家产销客户进场交易,呈现出了“货从东西南北进,客从四面八方来”的大流通格局。果品货源充足,品种齐全,价格低廉,质量上乘。上市品种已达类200多种,特别是名优新特品种增加,仅进口水果就有30多种。大市场引来了人流通,大繁荣。为了吸引广大客户进场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果晶市场实现了“国家增收、企业增利、经营者和消费者受益”的良性循环。雪球越滚越大,企业也获得了不断放大的正向现金流,为下一步运筹帷幄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
照亮――创新
要照亮地方经济,需要有打破陈规的开拓思维,这是创新。
随着果品市场在东北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开展的合作也随之升级。整台资源的过程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行业洗牌的到来无疑是打造品牌企业、扩大盈利空间的新市场机会。企业内在动力决定了市场规律,也决定其发展速度的快慢。在市场瞬息万变中,各品牌之间的行业势力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究竟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行业说是个未知数,而对于企业来说则要看其自身的发展潜力。这种潜力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找到落脚点。创新在果品经营的各个层而,各个细节都起着导航性的作用,尤其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更使企业受益无穷。
果品市场运营以来,企业注重发挥市场中的龙头作用和蓄水池作用,公司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崽路,规模经营,壮大实力。1994年12月,以果品市场为依托组建了长春果品集团公司,联合省内外30多家企业组建成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共同体。互惠互利,联合经营,共同发展。集团公司已在产区发展多家企业为成员单位,在销地吸收本地b(外县(市)果品公司加入集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散作用和辐射作用。
由于果品市场实现了规模经营,果品销售成本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了货丰、质优、价廉。目前,市场上水果批发价比建市场前下降15%~30%,零售价下降16%~20%,仅此一项,长春的消费者每年就少支出上亿元。
照亮――品牌效应
要照亮地方经济,还需要有重大的成果和影响,才能体现出推动力和影响力。
长春既不是水果产地,又不是经济发达的果品消费地。果品集团培育发展市场,一靠品牌,二靠信誉。名品经营兴市场,诚信经营出效益。
建市场之初,他们通过引名品入市的经营方针。借牌造市,借船出海,从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到全国各大著名水果产地进行招商。通过给予优惠政策,招来了国内外众多果品行业的大品牌。在近6年的时间里。不但一批国内著名水果产地的产品入驻市场,如海南的菠萝、福建的芦柑,而且泰国、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水果名品也先后以直销、设立东北或吉林省
总经销、总等方式人市经营。在果品市场,仅名品水果就占七成以上,其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0%以上。同时随着众多名品在市场上的热销,一批因专卖名牌而出名的“富士大王”与“芦柑大王”,专营进口名牌赚大钱,生意十分火爆,每年的营业额都在数千万元。众多名品进入长春果品市场,托起了长春果品市场的金字招牌,长春果品市场因为有众多的名品而名声大震,成为东北乃至全国著名的水果集散地。如今,长春果品市场已经成为许多水果零售批发商的首选。
同时,打造绿色市场交易平台,创建百姓放心市场。在围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在省、市发改委的直接领导帮助下,市场微机管理系统和农药检测系统正开始运营,实行绿色食品市场准人制度。建立全新的一卡式收费新模式,首开长春市场交易电子商务先河。
为了名牌兴市,2006年1月8目由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土办,长春果品集团公司承办,首届“中华名果”博览会在长春举行,此会享有“果品行业的盛会、市民生活的节目”美誉。会上有上百种“中华名果”荟萃春城,台湾水果也在长春亮相。首届召开即创下成交最15万吨、交易额6亿元人民币、300多种名优果品参展的佳绩,实现了“展示中华精品、弘扬果品文化、丰富市民生活、促进产销和谐”的初衷。
三年内的希冀
未来的3年,果品集团的市场步伐依然“疾驰”,在总计投入1.2亿元人民币兴建的第一期、第二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之后,果品集团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第三期工程正蓄势待发。征地14.8万平方米,投资6亿元建设10万平方米现代化设施,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从果品单一经营到农副产品综合经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果品批发市场规模将扩大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达20万甲方米,使市场年交易量达丑200万吨,交易额达到80-100亿元,以全新的经营机制,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的服务方式,把果品市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计划中,集团还在筹备规划长春市东南部113公顷的果园作为基地,建立东北亚最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预计创造的经济效益约是现在的十倍以上。
同时,也是在这三年间,是长春果品集团经营机制和经营模式创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大胆启动“绿色果品放心工程”,实行农药残留检测“绿色果品”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建设大型现代化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大型绿色果品销售网络,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境外企业 劳务派遣 常设机构
一、通常形式下的劳务派遣方式
伴随着跨境贸易拓展的积极性及跨境派遣劳务政策的日趋明确,目前大多数企业需要把与境外公司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进行合规再测试,以期更加符合现行法规要求,避免常设机构判定等税务风险。参照大多数企业的一般劳务方式,在具体合约签署中均表示为如下内容:(注:境内公司简称CHN,境外母公司简称OUT)
根据CHN的业务运营,CHN将考虑员工的人数和职位,要求OUT派遣相应的员工来华从事相应的CHN指定工作。
在派遣过程中,作为雇主而向员工发出指示的权利属于CHN,而员工应仅为CHN提供服务。CHN将负责该员工工作的结果或/和成果。
在派遣过程中,员工的正常工作地点将由CHN决定。由CHN向员工提供合理适当的办公用品和支持服务;员工应遵守CHN的社员管理规定。
原则上,第一、薪酬包括员工的工资、奖金、其他费用等将由OUT根据其社内薪酬政策支付(境外派遣公司承担部分将予以扣除);第二、派遣人员的社会保险和退休金、退职金将由OUT承担。上述费用,将由OUT在境外予以支付。但CHN将根据其惯例和政策,在境内向员工支付薪酬,用于员工在华的合理费用开支。
如果有必要对员工采取任何纪律处分,CHN应立即告知OUT有关声称的理由、采取纪律处分的必要性等。
二、判定常设机构所适用的主要判定方法
针对上述企业通常的劳务派遣方式,在与税务机关进行是否涉及常设机构的探讨上,本人认为应该结合劳务派遣方式所涉及的主体双方性质、协议条款等,采用“实质重于本质”的原理,从“谁雇佣、为谁工作”的角度来进行判断是否涉及常设机构的问题:
《中国和新加坡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议定书条文解释》(以下简称“中新协定”)指出,劳务型常设机构判定适用中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要正确判定实际履行劳务工作的人员,其实质在“谁雇佣,为谁工作”。中新协定条文解释“雇员或被雇佣的其他人员是指本企业的员工或者该企业聘用的在其控制下按照其指示向缔约对方提供劳务的个人 ”。进一步明确了“谁雇佣”的判断指导方向,为实际劳务中所存在的“跨国劳务派遣”是否认定为劳务型常设机构的问题上,提供明确的判断依据。
就实务中“跨国劳务派遣”的表现方式,参考大多数企业的劳务合约,其特点可以总结以下:
(一)在形式上
被派遣人员仍然与派遣企业保持着有效的劳务合同关系,进而构成劳务派遣企业为其法律形式上的雇主。这也是因为被派遣人员就业方式所决定,鉴于该派遣工作的项目特殊性、时间固定性等因素,派遣人员仅在派遣期留在中国,派遣期结束后将回到派遣企业就职。而法定雇佣关系的保留能够保证被派遣人员持续拥有其在派遣企业的工作履历、以及享有的职工福利等权益。派遣企业作为其法律形式上的雇主,通常直接支付全部或者部分被派遣人员的薪酬及相关的福利。
(二)在实质上
被派遣人员在派遣期内,由接收企业直接监督指挥其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作为该劳务工作的实际受益者,接收企业一般会偿付派遣企业所负担的被派遣人员的薪酬及相关的福利。从而构成了事实上的雇佣关系。
但这一派遣模式,一旦在母子公司间采用,将更为复杂,从税务角度看,子公司本身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但在实际的劳务派遣下,如何保证子公司相对经济独立性,如何确保母子公司之间利益输送的合理性等都是难以准确判断的。从企业角度看,子公司在管理上、技术上、关键管理人员及科技人员等方面均对母公司有较强的依赖性,其从母公司接收派遣人员来进行管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如何避免其独立法人实体功能的缺失、如何确保利益输送的合理性等都存在合理性证明材料提供的困难型。针对母子公司派遣劳务所涉及的常设机构问题上,中新协定条文解释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应子公司要求,由母公司派人员到子公司为子公司工作,这些人员受雇于子公司,子公司对其工作有指挥权,工作责任及风险与母公司无关,由子公司承担,那么,这些人员的活动不导致母公司在子公司所在国构成常设机构。 ”同时指出“母公司派人员到子公司为母公司工作时,应按本条第一款或第三款的规定判断母公司是否在子公司所在国构成常设机构 ”。
综上所述,判断某种劳务派遣方式是否构成劳务型常设机构,需要企业结合具体的实务情况,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辨清实际雇主与形式雇主,综合运用营业活动组成部分标准和实际指挥控制标准进行分析认定,辨清何方企业是因该派遣劳务的最终受益者,避免错误的适用劳务型常设机构条款。
鉴于上述判断理念,在具体的涉税法文中仅有原则性的规定,在实务中缺乏更详细的解释性条款,为了提高文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国家税务总局颁发《关于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19号公告(以下简称“19号公告”),提出比较明确的判定标准:“派遣企业是否对派遣人员工作结果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责任和风险,以及是否考核评估被派遣人员在中国的工作业绩。在税收协定的框架下,如果派遣企业在中国提供服务的机构、场所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持久性,该机构、场所则构成派遣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常设机构”。
三、 派遣劳务被判定为常设机构的风险规避
参照上述文件所阐述的判断理念,针对企业的一般劳务派遣方式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常设机构的判定风险:
(一)注重派遣合同重要条款的明确化
签署劳动合同,应明确表明派遣员工的工作风险、责任承担等要素。参照19号公告的“基本标准”和“判断因素”,需要清晰列明下列事项:明确接收企业的实际管理地位,由其决定派遣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地点以及薪酬标准;明确接收企业承担派遣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产生的后果及风险。派遣人员应就其工作内容遵照公司规定履行报告义务。在具体实务中,也存在派遣人员同时需要向派遣企业汇报其在境内的工作情况的现状,接收企业应当在合同条款中表明派遣人员向派遣公司的工作汇报不影响接收企业对派遣人员的直接管理权。
(二)注重派遣劳务收支的合理性
通常方式下,派遣人员的薪酬及其他福利费用由派遣企业在境外代为支付,接收企业就该代付的款项向派遣企业支付服务费(或管理费等明目);针对此方式,接收企业应注意相关交易单据(派遣协议、雇佣合同、派遣公司开具的发票、派遣公司支付给员工的付汇证明、派遣人员在中国的纳税证明、其他支持性文件)的收集,同时注意复核该款项的帐务处理,以此来确认该派遣企业是否就此劳务而获得额外收益。
此外,在实务中,也存在着派遣企业可能会向接收企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从而导致派遣企业向接收企业收取的款项可能会大于其实际支付给派遣员工的薪金;针对此方式,税务机关很有可能根据19号公告“参考因素”的相关条款,将超出的金额确认为派遣企业因派遣劳务而获得的额外收益,进而认为其存在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应注意此种情况下的凭证票据的准备,并就相关管理费收取的合理性与税务机关进行详细说明,以期避免由此产生的常设机构认定的风险。
(三)确保派遣人员在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合规性
19号公告明确将劳务派遣中常设机构的认定与派遣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缴纳联系起来,将其作为判定是否属于常设机构的因素之一。因此,接收企业作为派遣人员在中国的法定代扣代缴人,必须就该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准确地在中国境内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即使在派遣人员同时与派遣企业和接收企业均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其薪酬分别由派遣企业和接收企业负担,遵照中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派遣人员需要就其全额在中国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关于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2013;4
篇4
框架机构施工技术是一种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原料,制成承重梁柱,预制加气混凝土、浮石、蛭石等原料制成轻质隔墙的施工技术。这种施工技术主要适用于高层和大面积结构的楼层施工,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高层和大面积楼层施工所用的施工混凝土工程要求具有浇注量大、强度高、配筋量大等特点。其二是其技术是要先浇筑房梁、楼板,然后再做填充墙体的施工,这样就让填充墙的堆砌、拆卸变得简单了,并且这样对于用户来讲也是比较实用的,因为他们可以灵活的支配空间。框架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建筑结构来讲具有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震性强。
因为框架结构的整体梁柱的构件截面积都是较小的,所以它的承载力和刚度都比传统的砖混结构低,但是这种构件在楼层很高的建筑里就可以显示出它的特性,它的水平位移速度慢,受力时会向纵横两个方向蔓延,因此这种整体性的抗震情况(受力情况)要比传统的结构强。
1.2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工艺
框架结构施工一般都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和钢筋框架构施工。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序:轴线定位、柱钢筋绑扎及支架搭设、(这两个是最重要的工序)柱混凝土、模板、底模等等。钢筋框架结构施工工序除了以上几个工序外,还有钢结构构件预检和配套、钢柱基础检查、安装流水段的划分、安装机械的选择等等工序。多、高层的框架结构最常见的几种结构施工技术都有:电渣压力焊的接长方式、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浇注方式。不管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还是钢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对轴线定位、测量放线、配比设定、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加固、浇筑等工序有很严格的要求。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恰恰就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多。
2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中常见的问题
虽说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时间也算比较久,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质量的问题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是非常常见的,因为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很难把握的。根据实际情况,混凝土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混凝土原材料问题。对于不同结构的构件它所用的材料构造是不同的。
第二,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在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工序中,浇筑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它直接关系着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但是现在的施工方为了利益问题,混凝土中往往都是添加了许多的添加剂,这就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第三,混凝土养护问题。在框架结构技术施工中,混凝土的配比是有严格要求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砂率每下降2%~3%,混凝土的强度就会下降15%~20%,水和石灰的比重每多增加10%,混凝土的强度就会降低5%~1建筑施工论文0%。但是,在有的施工场地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混凝土的保养出现问题而导致重新配比混凝土的事故。
2.2保护层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混凝土的保护层不仅有支撑加固的作用,还有保护里面的钢筋不发生锈蚀的作用,并且还可以保护钢筋具有黏结锚固性能,但是我们往往只注重保护主筋而疏忽了箍筋的保护,让其露在外面。下面的这张图描述的就是由于保护层不当而出现的问题。职称论文范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框架梁在框架柱的节点的地方,而一般的框架柱的受力钢筋的保护层为30mm,而施工方为了保护主筋使得框架梁端的保护层变为了d+30mm,但是这个设计削弱了框架梁截面抗弯的承受能力,并且在受到负荷重力后,是极其产生开裂现象的。这只是一个在施工时出现的一个问题,像这种类型的问题在实际的施工操作时还是有一些的。
2.3钢筋框架结构技术施工存在的问题与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一样,钢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在实际施工中也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焊条型号和规格长度不符合要求、纵向钢筋排距不匀、节点处柱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主筋位移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是小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却是“难题”。因为这些问题有的都是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小心造成的。
3解决措施针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3.1严格把关混凝土质量问题关于混凝土的质量问题,首先要讲的就是原材料的问题,所以在施工之前要先把工程的规划做好,对于构件结构大小以及每个构件结构需要的混凝土量都应该有相应的数据体现,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关于混凝土里面添加过多的添加剂的问题,这就要从原料的源头上把关了,在收购材料时最好是收购那些有质量证明书的材,以免造成原料的浪费。所以,必须科学配比混凝土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2科学设计保护层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般的框架结构施工设计在保护层方面都会优先保护主筋,但是这样会影响建筑整体的抗弯承载能力。所以,在进行保护层框架设计时可以在框架梁端保护层超过30mm的区段的范围内,增加一道直径间距都和框架梁箍筋相等的双肢箍,并且还要铺设4根12mm的纵向钢筋用以加固。这样就可以解决保护层方面的问题了。
3.3提高钢筋框架结构施工人员技术
针对上面分析的钢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钢筋配料、加工绑扎人员的技术素质。因为上述的焊条型号和规格长度不符合要求、纵向钢筋排距不匀、节点处柱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主筋位移等等问题都是技术人员直接操作的,所以要保证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能熟悉处理纵筋、框架梁端与节点钢筋、主筋等方面的问题。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犯罪;市场秩序
从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势来看,随着各项经济指标的不断攀升,使我国国力得以实现显著提升。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的产生,诸如近年来经济领域的犯罪数量处于上升状态。为此,本文将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犯罪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市场经济与经济犯罪的必然关联
市场经济表现为依托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模式,同时市场经济推动了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并且在商品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因此市场经济与经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关联。
(一)市场经济表现为依托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模式
市场供求关系实则表现为由社会整体供需关系最终决定,并且在此种关系下,资金与产品实现向热门领域集中。通过此种市场自发调节,实现了对以往计划经济垂直分配体制的颠覆,进而实现不同生产要素的横向转移。但是,因内市场经济体制尚且处于完善阶段,因而无法规避其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弊端,所以难以避免经济犯罪者利用这些弊端实施犯罪行为。
(二)市场经济体制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
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处于同一竞争平台,同时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竞争结果便是末位淘汰。在此种竞争格局之下,利益的矛盾无法避免,具体表现为企业同政府、企业之间生成各类矛盾。因一些行政机关同企业均致力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因而在其通过正当竞争方式难以达成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目的时,便会铤而走险,依托不正当的方式进行逐利,进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机制。
(三)在商品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
商品经济环境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其不再珍视道德,而是完全沦为拜金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逐步向重利轻义转化,为经济犯罪创作了罪恶滋生的温床。
二、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破坏性阐释
经济犯罪活动会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正当秩序,破坏市场外部环境,因此其危害不容忽视。
(一)侵犯经济活动主体权益
《刑法》分则中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其犯罪构成客体表现对公众的合法权益的不当侵害,同时亦对采取正当竞争方式的生产与销售者的权益构成了侵害;“金融诈骗罪”不但对筹集资金的公众构成了侵害,同时亦侵犯了正常经营的金融机构的权益;“侵犯财产罪”则规定了侵犯公司法人财产的情形。前述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对象均造成了对参与经济活动主体合法权益的侵害。
(二)影响了市场的正当秩序
《刑法》中的“扰乱市场秩序罪”表现为对破坏市场正常秩序行为的规制与调整;“走私罪”则表现对走私商品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行为的规制与调整。
(三)破坏市场外部环境
“贪污贿赂罪”中包括了“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等十二种罪名。前述犯罪行为未必对市场正常经济运行秩序形成直接破坏,但其构成了对市场外部环境的破坏。对于前述经济犯罪类型对市场经济侵害性的分析,均是基于特定角度进行的。然而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任何经济犯罪行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破坏与影响通常是多个方面的。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对经济犯罪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注重发挥舆论导向效用,完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思路的现代法制体系,依托多部门联动机制规制经济犯罪。
(一)注重发挥舆论导向效用
我们应当依托有效的渠道,发挥舆论的导向效用,在推动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推行法制建设,进而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公众进行德育教育,使公众的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得以同步提升,进而将各类社会矛盾扼杀于萌芽之中,最大限度地规避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奠定适宜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思路的现代法制体系
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创设契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法制体系,从而确保市场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并且借此实现对破坏市场经济体制犯罪行为的有效规制与震慑,最终推动相关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有序竞争。
(三)依托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对经济犯罪的效度化规制
针对当前国内经济犯罪行为的跨区域性、网络化等特征,应当依托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对经济犯罪的有效规制。第一,公安机关应当健全经侦协作网络,通过经济犯罪情报信息共享强化公安机关之间的信息联动;第二,公安机关应当注重在执法过程中同多部门实现协同配合,互通有无,借此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利用;最后,针对一些跨国经济犯罪行为,国内公安机关应当同境外警务机构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如建立引渡机制、追逃机制等,通过有效的境外跨国合作,将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犯罪行为对国家、集体、公众的财产损失,进而形成对跨国经济犯罪行为的有效遏制。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经济犯罪,治本之策在预防和管控,为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健全相关领域、行业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的监管机制,逐步遏制经济犯罪。
参考文献:
[1]王世卿,杨富云.论大陆打击跨境经济犯罪合作机制的完善——以电信诈骗和银行卡犯罪为视角[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杨晓培.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间的辨证思考——以社会转型下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为背景[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篇6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 analysis harmonious society and economic system's relations, have proven any economic system are one kind of balanced, one harmonious argument, the discussion harmonious society promotes the market economy operating efficiency, had indicate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ust be able to move effectively in the harmonious social basis. Simultaneously also proposed, the market, the government, the culture constitute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pecial connotation together, constitute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sources deployment effective measure.
关键词:和谐社会 经济制度 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效率
Key word: Harmonious society Economic system Resources deployment Market economy efficiency
作者简介:龙云安,男,经济学博士,国际职业培训师,2006年度评为亚洲十大培训师、中国教育培训十大领军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世界经济、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曾在著名跨国公司NPM公司和BACTEL公司共职;现兼全国100余家管理顾问公司的高级培训师、顾问。著有《新营销原理与实务》、《声誉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参与编写了《世界经济大词典》等。
市场经济运行需要具备基本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条件,通常所说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只是制度层面的规定性,然而只有制度保障还远远不够,要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还必须具备非制度层面的社会条件,那就是在信用基础上由诚信、道德伦理所构筑的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客观事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容共生、和谐相处,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没有和谐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经济制度。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指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所谓制度变迁就是一种旧的平衡被打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新的和谐。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实质性的制度变迁,如体制、法规等和非制度变迁,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一般来讲,任何一种制度形态都会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如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卢梭在自然法理论中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和谐。卢梭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把自然状态描述成天堂般的人间仙景。自然人按其本能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的理性尚未发展,也不存在野心、贪婪心、嫉妒心、虚荣心等等,在自然状态下,社会是平等的、和谐的。
然而,“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乐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生长。”([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P121)社会产生了私有和私有制,自然状态下的和谐消失了,新的政治和谐和经济和谐产生了。
实际上,卢梭的自然和谐只能是在特殊社会和制度下的和谐。大卫-休穆宣称人性论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人性论》引言),他认为“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只要人们追求私利不威胁公益就不必加以限制。把私人利益的追求限制在对私人占有不构成威胁的范围内,社会也将达到自然和谐。
社会和谐是相对的,经济制度一方面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新的不和谐,因为,经济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具有许多历史的局限性,甚至错误信号,必然产生制度缺陷。所以说,人类追求和谐社会,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完善制度安排,实现社会和谐。
二、和谐社会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实际上,和谐社会提出的是一种社会秩序,反映着特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存在有序、相容共生。资源配置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生产关系下实现的。尽管任何经济制度,本身也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但和谐的程度和内容是不同的,因此,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来讲,公平合理的社会和谐才会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完全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成了首要的配置手段,人为的主观意志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降为次要,完全靠斯密先生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然而,由于市场主体的先天差异性,市场机制的“非人性化”,决定了市场机制下的不公平,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完全有别于历史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奴隶制的残酷、封建制的偏见、资本主义的市场狭隘,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一次把社会资源的配置纳入公正与合理的轨道。市场机制既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同时,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府对市场机制修缺补漏,也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没有阶级的偏见。中国传统文化 “平衡和谐,人己关系,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人文精神。“中和位育”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位”即秩序,“育”即进步。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中和”的观念在文化上表现为宽容与共享,要求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多元共生。所以说,市场、政府、文化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内涵,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其他社会制度不曾拥有的和谐根基。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的社会和谐,才是人类追求的美好和谐,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经济制度配置资源,才是人类最合理和最优的资源配置模式,实现真正的“帕累托最优”。
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中,形成合理、和谐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三、和谐社会使市场经济更有效率
市场经济本身追求效率,但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缺陷和市场机制失效,使市场经济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和谐,从而降低了市场经济的效率。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消除市场经济中不合理、不和谐因素,使市场经济制度趋于完美,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率。
然而,古典经济学把市场奉为圣经,休穆先生的“人性”只能在市场上得以充分发挥,斯密先生“看不见的手”也是在市场上显示作用,李嘉图视市场为上帝,整个古典经济学都是那么崇拜市场,不关心市场带来的负面后果。其实,在现实中,市场是不完备的。因为,市场无法消除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分配不公;保险机制也无法消除市场不确定性,由此而出现市场失败者,并因此而陷入困境,波及家庭和个人;市场无法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破坏他人和社会,如环境污染。这些市场经济的缺陷,就是社会和谐的威胁因素, 当然,不能否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也不否认市场机制下的效率,但它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确实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效率来源于社会和谐与合理的资源配置,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消除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社会之间协调相融,人与自然之间多元共生,在和谐关系下,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得以合理有效。资源配置合理,利益分配公平,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
参考文献:
论社会信用,大卫-休穆,商务印书馆,陈玮译1997
休穆对社会市民的系统认识,[日]大野精三郎,胡企林译1982
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篇7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或运行模式。同时,它又是保证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顺利运行的根本条件。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我国财政模式也相应地由计划型财政转向市场型财政,即公共财政模式,在此过程中,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公共财政,直接构成了我国财政模式改革的借鉴对象。因此,准确地把握中西公共财政的异同,对于我国正在构建之中的公共财政来说,显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西公共财政的相似点
我国和西方的公共财政,都是建立或基本建立在现代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们都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因此,两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和内涵。
1.弥补市场失效。市场经济下,在市场有效的领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但是,在某些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领域和场合,就产生了所谓市场失效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公共产品、外溢性、自然垄断、风险及不确定性等现象的存在,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等。此时,大体上就要求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的收支而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从而直接弥补市场失效。
2.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等价交换是市场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决定了政府为市场提供的服务必须是“一视同仁”而不能是“区别对待”的。市场的统一性,决定了政府作用于某个或某些市场活动主体的过程,就是影响所有的市场活动主体的过程。现实地看,财政收支对各市场活动主体有时候还是“有所差别”的,但这只是政府安排公共服务的一个手段而已,是为了保证市场与资本的正常运行,因此,从根本上看,仍是“一视同仁”的,这与“区别对待”有着本质的差别。“区别对待”的原则否定着等价交换准则,进而否定了市场经济,它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
3.不以赢利为目的。赢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直接动力,之所以会产生市场失效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无法保证正常的市场赢利。作为公共财政主体的政府,是以政权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身份而展开各种弥补市场失效的活动,其活动具有非赢利性。如果作为公共财政主体的政府,其活动以赢利为目的,结果必然是经济活动政治化,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崩溃。
4.运行法治化。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法制经济,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显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必须依法行事,从而具有法治性。财政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公众可能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其中主要是通过政府预算的法律权威而根本地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着政府的财政行为。
二、中西公共财政的不同点
导致中西公共财政差异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文化的因素,也有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里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阐释双方公共财政的同中之异。
1.生产关系性质的不同,导致了双方公共财政的性质及有无双元财政的差异。生产关系性质的不同,其中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导致了我国公有制公共财政与西方的私有制公共财政的差异。西方的公共财政具有两重性:市场经济制度决定了它是公共财政,从而具有公共性;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又决定了它是资本主义财政,从而具有剥削性。两者的结合,就表现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公共性和剥削性的统一。同理,我国的公共财政也具有两重性: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财政,必须为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从而具有增值性。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就是公共性和增值性的同一。
进一步地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差异,还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财政运行模式将是双元(结构)财政模式,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而西方的财政运行模式只是较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将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的主导经济成分,赢利性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基本性质,这构成了同样处于市场经济下的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一个根本区别。处于非市场领域的政治性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公共财政,这是中西财政的一致之处;处于市场领域的经济性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国有资本财政,这是我国财政与西方财政的差异之处。两者的结合,决定我国财政模式的双元结构以及西方财政模式的单元结构。
2.生产力水平不同,导致双方发展型公共财政与发达型公共财政的差异。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这决定了我国将要建立起来的公共财政有着诸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和内容,形成了我国发展型公共财政与西方发达型公共财政的差异。在税收收入结构上,我国将长期以流转税为主,而西方大体上以所得税为主;根据理查·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型”公共支出增长模型分析,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共投资在整个国家经济总投资中占较高比重,为社会提供通讯、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使经济起飞。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多进入成熟期,公共支出主要目标由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卫生、福利等服务,此时,用于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3.市场经济形成的路径不同,导致双方市场失效范围进而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同。经济史上,市场经济是否定西欧封建城邦经济的产物,它是“自发”形成的。从自然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有种“自然转变”的韵味,这使得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能够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否定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人为”建成的。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的构建路径,它决定了我国市场失效的特殊性:
(1)市场失效的人为性。一般而言,市场失效是相对于市场有效而言的,只能天然形成。可是我国的市场失效,不仅包括“天然”的市场失效,还包含由政府非正常干预而产生的“人为”市场失效的内容。
(2)市场失效的初级性。我国的市场失效,不仅表现在公共产品、外溢性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市场失效的共有内容上,还表现在市场发育不健全,以及由于市场经济的人为性而导致的市场失效的特殊性上。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作用分析
1.我国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要特征
1.1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职能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工商管理体制的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在于我国的工商管理是一个以政府指导和政策导向为主体的行政管理部门,它并没有对市场进行资金干预和管理,所以,从职能上来看,它只是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和保障部门存在,并不是一个有完全意义上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的部门。因此,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良好运转而设立的,是为市场经济而服务的,是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加以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一种管理体制和机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有序的维护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正常的运转,有效的避免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不平等。所以,在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工商管理是政府维护经济运行良好秩序的一个有力的抓手,给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着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也更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
工商管理不仅有服务机制和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更是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督职能。这里的监督职能是多元化的,而并非手段单一化。要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就必须坚持好管理处罚与管理指导并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进一步的实现在市场经济管理运行中的公平化和均衡化。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实现这样一种合理和公平的监督和监管的局面,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作为有力的支持,制定和实行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全面平等的监督机制,营造社会良性舆论氛围。必要时,还要从法律层面对于有利于工商管理的条款进行及时的立法,通过法律有效的权威保证,使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也要实行公平、公正的内部监控和监督的体系,以上级审查、群众监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工商管理内部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到实施管理公平、公正。随后我们还要对工商监管的政策制定进行定期而有效的审核,对经济环境中有违背市场规律和行为的人和事要依法逐一进行正确的处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和进一步的维护好市场的公平、公正。
1.3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
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非常的广泛,既包括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也把这个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每一个企业纳入其中。而对于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工商管理监督职能主要是把握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脉搏,对动力、质量和方向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也是引领整个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经济市场来说,由政府用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手段来监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条件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新兴的经济活动中,工商管理依据于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新兴的经济实体做出准确的判断,用统一的价值标准和体系来分析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否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和影响,是否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要求等。再有工商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合作贸易也会起到较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2.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
2.1对经济主体起到了标准化准入的作用
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其实就是规范经济市场、维护市场这个主体的权益、监督市场秩序有序进行和促进经营管理正规等,进一步的将标准化的准入机制引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使经济市场更加规范、更加理智和更加有序。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准入机制也逐步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改革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和推动。工商管理部门按照这种中国市场的标准化准入机制和制度对市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将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做出相应合理的限制和要求,使市场主体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能够正规有序的运行和操作。
2.2建立相应完备的市场经济的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多元化所有制的构成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和规律。在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体系构成中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进一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公有经济是国家的经济主体。二是要坚持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原则,要给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种创新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氛围和气氛,而工商管理部门就是确保公有制与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监督机构。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宏观调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协调发展,而我国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在进一步的改革和转变之中,对工商管理体系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工商管理职能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变化。
2.3强化市场的监督职能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E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一、市场经济对于经费管理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虽然给军队的财务管理方面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军队的财务经费管理一方面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做好军事经费管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军事经费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军事财务管理前景一片广阔。
(一)在根本上缓解了军费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并且经济表现越来越强势,这样一来,我国的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依靠财政税收为军队拨款,保证必要的军费开支,这就有效的满足了军队现代化中对军事经费的需求,缓解了军费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军费的使用的整体效益将会不断地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费用管理已经被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轨道,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军事经费的结构以及投向将会得到合理的优化,军队的财务改革也将被深化,基于此,军队的财务管理也会被加强,军事经济效益也将会被大大提高。处于社会主义军队财务从宏观调控到微观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必将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以前时期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因此,军费使用的整体效益将会大大提高。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有助于开辟新的军事经费来源渠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价值规律以及竞争机制等也将不断作用于军事经济领域,因此,军队的生产经营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对于搞活部队的生产建设经营,对于军队自我补给能力的提升有着十足轻重的作用。
(四)军队军费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将有利于军费管理者理财能力的提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竞争机制使得优胜劣汰的作用更加明显,军事经费管理者进一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地突破旧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把军事理财思想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局去思考,研究新的理财理念,寻求新的理财方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费管理者的理财能力必将大幅提升。
二、军费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途径
(一)积极参与市场,提高军费保证能力
现阶段,我国的军事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拨款,军费管理者既要合理的利用好国家的财政拨款,又要使军费增值。
1.常规的军事经费拨款到位,经费保障要注意时效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相当活跃,经费保障程度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常规的经费拨款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各级财务部门要根据上级拨款的具体情况,及时足额的下拨到基层,以确保经费的供应保障具有时效性,使得军费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2.积极参与市场流通,提升经费的增值能力。就目前为止,各级部队的生产经营收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预算以外的军事经费在所有军费中的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军队应该在对内实行有偿借贷、对外借助银行投放这两个主要方面把预算外的经费管理好,使用好,在保障部队官兵的生活的基本前提下,把预算外资金积极的投放到市场,使其参与市场流通,最终达到增值。
3.集中闲散资金,提升整体效益。提高经费保障效益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集中财权问题成为军费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经费应该有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防止军队中部分人的“下海经商之念”。同时,对于各个事业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结余资金也要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提升整体的效益。
(二)改进军费管理方式 提升军费调控能力
1.要对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在经费的管理之中适当的添加有效的经济手段。以改变军队经费的使用效益低,浪费严重的现状。鉴于此,军费管理者要大胆探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经费管理与经济效益紧密的联系起来。
2.完善以“事业成果”为核心的财务监督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商品交易纷繁复杂,财务监督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改进过去的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监督方式,并把监督的重点逐步的转移到以经费的收支计划的安排以及事业成果的转化率上来。
(三)以“三个转变”为核心,提高经费的管理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军费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军费管理部门要特别强调“三个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1.经费供给要想强化管理方面转化。过去的简单的记账、报账等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只供不管或者重供轻管方式依旧存在与军队的经费管理中。但是,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管理部门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军费的整体效益上,并不断地增强管理意识,提高参与经济活动下的经费管理能力。
2.知识构成向专业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越充分,就越需要改变传统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文化水平差的现状,不断开发专业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因此,军队必须高度重视经费管理人员的知识构成。
3.管理作风向服务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中级别较高的特别是师团级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着力加强转变工作作风,以帮助改变基层经费管理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不高,管理经验不足的现状。从而促进部队整体经费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军队财务集约化管理探析[J].军事经济研究,2007(01).
篇10
这是一种痛苦的尴尬:“市场经济地位”被否决,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上变得无名无分。
15年太久,只争朝夕!
时下,中欧鞋战狼烟四起,雷霆万钧。
先是欧盟贸易委员会否决了中国鞋企的“市场经济地位”,后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继续对欧委会施压,加速对中国鞋类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继而欧盟谈判代表维尼格亲临中国实地考察,以最终决定是否对中国鞋企征收4%至20%不等的反倾销税。
这场事关中国400万人就业的贸易纠纷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尤其是最初的中国鞋企的“市场经济地位”之争,着实让人们紧张了一把。
五大标准确立“市场经济地位”
所谓“市场经济地位”,实际上是一个主要针对企业而非国家的反倾销和补贴的条款。当初为了早日加入世贸,中国同意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之约定――中国自入世之日起15年内(截至2016年12月10日)其他缔约方可以不视之为市场经济体,没想到这成为绑在我们身上的“不定时炸弹”。
根据条款,当面对反倾销调查时,被调查企业可以通过证明其公司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营,来避免歧视性待遇。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企业不能证明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在2016年之前,WTO成员方可以不采用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而是选用第三国价格,即替代国价格,计算中国反倾销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这就是所谓的“非市场经济条款”。
“非市场经济地位”一旦被认定,在确定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贸易摩擦中,选择哪个国家的哪个产业或企业作为“类似的参照”标准,中国企业就没有任何发言权了;此外,中国企业还要担心替代国相似产品生产商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合作。
因此,知名学者李晓西认为,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已成为中国在应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企业如果要避免被裁定倾销并课以较高税率的可能,应努力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而在“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上,欧盟与美国有所不同。
欧盟是以单独的企业来认定其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则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认定的。相对来说,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或企业,要比整个国家从欧盟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更加容易。
欧委会判断中国企业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有五条,它们分别为:1.企业业务决策反映市场信号,决策的制定不受国家干预,成本反映市场价格;2.企业有一套用于所有场合的、按国际会计标准审计的财会账簿;3.生产成本及财务状况不受过去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4.企业受破产法及财产法的约束;5.汇率转换按市场价格。
根据欧委会的规定,五条标准中只要有一条不符,欧委会就将否决其市场经济地位;企业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也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即须在反倾销立案之日21日内提交申请表和相关答卷。欧委会官员通过审查公司提交的市场地位问卷和到公司进行实地核查来判断公司是否符合五条标准,从而决定是否给予该公司市场经济地位。
这些条件看起来很苛刻,而事实上,国内很多企业是符合要求的,只是在欧委会调查的时候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被投了“否决票”。此次,中国鞋企就是因“所提出的证据不够充分,不能完全证明它们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尤其是在财务会计准则方面不符合相关要求”而被否决“市场经济地位”的,这也是中国鞋企感觉“冤枉”的原因所在。
积极举证做到有的放矢
众所周知,所谓“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进口国市场,并使进口国市场已建立的产业受到实质性伤害或构成这一威胁,或实际上使进口国产业延迟建立。
因此,判断是否构成倾销的要点:一是该产品是否低于正常价格?二是是否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而欧盟判断中国企业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地位五条标准也有两点核心:一是企业的“业务决定及其成本”是否受国家或者政府干预?二是企业财务是否和国际接轨?
按照核心精神,欧盟关心的问题有:政府对自然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本资源的占有、分配与控制问题;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控制和管理权限问题;政府对生产(谁来生产、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的控制(涉及企业的产权制度、利润分配与破产机制)问题;政府对国际和国内贸易的控制问题;政府对中介组织的控制(如商会和行会)问题等等。
归根到底,这些问题可归结为,资源由政府配置还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使用和定价是由市场决定还是由政府决定?政府是否尊重和保护经济主体在经营方面的自利,是否对企业有不公平的对待?这些问题中,很多是涉及政府作用问题,更准确地讲,是涉及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政府行为规范化”。
尤其重要的是,欧盟对企业投入方面的生产要素,如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等是否是市场价格,非常关心。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投入品价格关系到产出品成本,直接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这与反倾销是直接相关的。但这个标准比较“软”,很难用一些具体的东西来说明。
然而根据欧盟反倾销法,证明企业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各项标准的举证责任在企业。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在欧盟关心的问题上,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不受国家干预,从而证明企业业务决策反映市场信号,决策的制定不受国家干预,成本反映市场价格。否则,欧委会官员在核查中即使没有发现政府干预公司经营的直接证据,也会得出“该公司不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一条标准”的结论。
这就要求公司在核查过程中,抓紧时间主动向核查官员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材料,引导核查官员收取能够证明公司符合市场经济地位各项标准的文件。例如,要及时向核查官员提供公司的厂房购买合同或租赁合同、销售合同、原材料采购合同、劳动合同等能够证明公司的业务决策反映市场信号,成本反映市场价格的材料。
规范财务方能从容应对
进行反倾销调查时,欧委会通常会派人到出口国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时要求出口企业提供账本、生产记录、供销合同、发票、保单等单据。可见,规范的会计工作是应对反倾销调查的根本所在。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会计财务方面做得很不规范,有的企业规模很大,可账目不全,或者干脆不做账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些企业被裁定不符合五条标准之第二条的原因多是因为其不做帐,或者仍采用手工记账,而手工记账的企业又经常在其账簿和记账凭证上,出现随意涂抹等容易让人怀疑的地方,这就给核查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进出口企业最好采用电脑记账,或者把手工账簿转移到电脑上,这会使欧委会官员在调查时感觉数据来源清晰,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释工作。
其实,并不是只有涉及到反倾销认定市场经济地位时,企业才要规范财务和审计,而是要求中国所有进出口企业都应尽快使公司财务和国际化接轨,这样做的益处绝不仅仅在于容易被认定市场经济地位,对反倾销的资料搜集及反倾销幅度的认定都会有据可凭。
从另一方面而言,虽然欧盟等国对我们的反倾销调查带有歧视性,但其规则的设计却体现了严格的市场经济的精神,对提高应诉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水平都大有裨益。
这就要求中国企业,首先要加快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速度。根据WTO《反倾销协定》和《欧盟384、96号规则》,反倾销中的成本确定可以有条件地接受企业的会计数据。但其认定的产品成本除生产成本外还包括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此不同。而对出口企业来说,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准则是在反倾销诉讼中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要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按照国际惯例,企业的财务报表每年都要进行独立审计,而不是在遭遇反倾销时才突击进行独立审计;同时,还要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最好在成本核算的数据管理上做到数据既完备,又统一。一些企业就是由于财会数据失真,使得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认定市场经济地位时举证不力,甚至干脆不敢去应诉。
再次,要建立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系统和掌握竞争对手会计。掌握了国内竞争对手会计和国外竞争对手会计,既可以协调好同行业之间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更好地维护国际进出口市场秩序,防范反倾销。
上下协作抓好核查细节
上述五条标准中,除了两个核心标准外,欧盟也非常关注反倾销被调查国的利率和汇率是否由市场形成?本币是否可兑换或可兑换程度?利率在不同企业、内贸、外贸部门、不同产业中是否有差异?企业金融状况是否不受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歪曲?企业是否有向国外转移利润或资本的自由?企业换汇及存汇方式是否有自?等等。
概括地讲,他们关心利率和汇率这两大金融参数的形成和适用范围中的公平性,进而涉及这些参数形成基础即金融体制的合理性问题,但这些可不是企业单方说了算,它们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配合。但一般情况下,只要两个核心问题准备充分,欧盟就会给予该企业以市场经济地位。
当然,企业在知道了宏观的应对措施后,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准备。被调查企业在准备市场经济地位问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核查中需要进一步解释的问题,请行政人员准备好相关的合同、决议等;请财务人员在填写每一张表格时都留好相关工作底表,特别是把重要发票的号码、发票日期、产品类型、发票数量、发票金额、发票金额以及客户名称都整理理顺好,以便在欧委会官员赴公司实地核查时,简洁明了地向他们解释清楚数据的来源以及和审计过的财务账簿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