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生保健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生保健服务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养生保健

一、医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我国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仍然以机械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以专业为中心,而不是以“行业教育“为目标,所以学生接受的只是“专业知识”而不是“行业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被动组建的,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的创新性。

(二)医学生创业教育观念的落后。由于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复杂和严谨,医学院校的教师根深蒂固的认为医学教学的目标就是医务工作者,学生也顺理成章的认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是医疗单位,而不是创业做老板。这样一来,医学生就应当把专业知识学习做为的重中之重,而创业教育应该是针对其他专业学生开展的,对于医学生来说没有必要。

(三)当下适合医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健全。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医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是没有形成系统权威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也缺乏合理安排,教学评估标准几乎还是空白,创业教育内容也停留在形势分析技巧、心理、政策的宣讲,辅之以一些典型创业成功的实例。

二、养生保健的创业探索与实践

结合当下医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养生保健”为创业方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组建“养生保健医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该公司依托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疗资源,公司工作人员的组成:行政管理部门依靠学校及医院的管理干部以及部分学生干部,正式上岗之前会到医院进行培训和实习,具备管理能力。技术部门与医院的相应科室挂钩,聘请相应学科专家为技术顾问,具体技术实施由招聘的医学毕业生或者在校医学生兼职完成。公司人员大部分为医学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能,公司购置的设备也由医院医技部门指导配备,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公司可针对性的招聘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兼职在校生依靠他们的专业特点及特长来拓展业务的服务范围,扩大影响力。同时,本公司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实训基地,可为康复治疗协会、推拿协会,针灸协会、药学研究等学生团体来公司进行实训,这也是吸引人才加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综合分析,本公司从建设背景,自身特长和员工的兴趣都具备建立公司的条件。

(二)组建“养生保健医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施方案。(1)成立了公司领导阶层,确定公司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明确公司的定位;根据公司的实际制定出符合不同客户要求的服务套餐;与技术顾问制定和分析公司的核心技术,确定服务套餐的的功能;对公司的项目进行推广和宣传,扩大声势和广告效应;对所在地类似的公司进行竞争分析,分别根据服务、价格、市场份额、地区、宣传方式、管理手段、特征以及财务力量划分重要竞争者;营销策略及销售的建设。(2)与学校和医院进行洽谈沟通,教育和培训公司需要的各型专业人才,也可面向社会招聘相关职位工总人员。如:技术应用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网络宣传人才、行政管理电人才等。(3)选定公司位置和租赁公司办事处,筹集经费购买相应医疗设备,可租用学校或医院的实验室及训练室进行训练工作人员。软件条件的充实可以引进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充实公司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依靠客户和当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公司文化等等。

三、讨论

医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解决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医学生自身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地去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和有利的创业条件,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就业。(1)医学生要自觉更新的就业观念,自觉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就业观念决定就业取向,同时,医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调整就业观念,跳出医疗事业单位与专业对口这个圈子,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2 )医学院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为依托,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创业指导课。同时,借助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和设计大赛,激发医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在医学院校内创办医学生创业园,为医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积累创业经验;邀请一些创业实战专家举办创业案例讲座,帮助医学生树立创业的决心。

参考文献:

篇2

一、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成效

截止2012年底,全省60岁以上的老人857.69万人,占总人口17.87%,其中80岁以上老人130.36万,占老年人口15.20 %,失能半失能老人73.48万,占老年人口8.57%。我省老龄化、高龄化比例都比全国高3-4个百分点。据测算,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1186万人,占总人口的24.17%。可以说,我省养老服务工作,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面临严峻挑战。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作出很大努力,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养老服务事业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一)养老服务规划政策和工作体制不断完善。一是加强规划政策引导。2008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制定了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龄事业等三个“十二五”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政策体系,其中10余项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还具有创新意义。二是明确主要目标。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9732”的总体布局,即全省97%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不低于3%的老年人到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低于2%的老年人直接享受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等主要目标。三是构建工作体系。2011年底,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也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把养老服务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任务考核。全省建成符合标准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76个,落实编制247个。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一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日趋扩大。全省共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0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星光老年之家)2万余个,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杭州、宁波、嘉兴、金华等地涌现出一批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文体活动为一体的优质照料中心,深受老年人欢迎。二是公办养老机构稳步发展。全省共建成1064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3.4万张,城镇“三无”、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得到供养服务。各地还通过改扩建,建成一批规模较大、服务规范的福利院、福利中心,积极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民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全省共有民办机构964家,床位12.4万张,在全部养老机构中几近半壁江山。温州、台州等地民办床位占比超过65%,民间资本正成为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养老服务要素保障不断加强。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财政投入发挥主渠道作用。“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各级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28亿,调动民间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达22.8亿,较好地改善了硬件质量,提高了服务水平。2012年,省政府还专门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3亿元用于机构床位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补贴发放及集中供养。二是加强用地用房保障。采取分类供给用地,对福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项目建设用地,采用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对营利性机构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地。在用房方面,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列入城市社区配套用房,按每百户15-20平方米建筑面积落实,新建住宅规划区要将养老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老社区要通过资源整合、购买、租赁、腾退、置换等办法,予以配置。三是减免税费。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按照规定免征或暂免征,实行机构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等优惠办法。

(四)养老服务运行管理不断规范。一是推进评估和标准管理工作。2011年制定了省级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发展。2012年全面推开评估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对老年人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服务需求进行评估,作为动态、有效管理的依据。二是初步建立补贴、养老机构政策性综合保险等制度。为确保养老机构正常运营,2011年实施了政策性保险制度,受到机构欢迎,投保率达85%以上。2012年开始建立统筹城乡、贯通机构居家的服务补贴制度,对低收入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到机构接受服务的补贴给机构,在家接受服务的补贴给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有49个县(市、区),还将补贴对象扩大到了高龄、独居、低保边缘老人。这两项制度,对老年人享受福利待遇、机构健康发展,起到了双促进的效果。三是搭建信息、专业技术平台。针对养老服务需求分散、层次多、专业强等特点,我省部分地方建立了服务热线平台,如宁波的“81890”、嘉兴的“96345”,以及其他城市推出的“一键通”、“华数眼”等,既提高了养老服务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全方位推进之中,前景光明。与此同时,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所致,在认识、布局、质量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亟需未雨绸缪。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不均衡。由于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认识程度不一,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点。主要表现为:总体布局不均衡,到“十二五”末实现“9732”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城乡之间不均衡,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总体比较简陋、服务水平不高;区域之间不均衡,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相对高一些,其他市所辖县(市、区)有强有弱;事业和产业之间不均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较小,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床位结构不均衡,机构类型缺乏细分,综合机构居多,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专业机构较少,护理型床位仅占比28%,无法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

(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目前,要实现“97%”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在覆盖面和规划布点上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照料中心还存在建设容易运行难的问题,缺少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有些照料中心,重生活照料、休闲娱乐等服务,部分社区把为老服务简化成供餐和家务清洁,基本医疗护理、辅助生活器械提供、康复锻炼、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比较少。

(三)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一是用地难。在用地指标紧张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办养老项目落地难。二是融资贷款难。民办养老机构,限于养老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身份,有的用地性质还定为医疗慈善类,银行不给予土地房屋抵押贷款。三是医保定点较难。护理型和半护理型机构,申请医保定点手续多,较难通过,审批时间也长,老人入住就医不便,影响了入住率。四是持续运行难。养老机构一般投资大、战线长、运行成本高。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机构一般在收费、资源、经验、信誉上不占优势,基本上初期亏损多,长期运营难。“民办公助”力度相对实际需要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以杭州市主城区自建非营利性机构为例,一张床位能获得1.8万-3万的财政补助,与动辄20万元/床的投入相比,仍显不足。我省多数地方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一般提供建设补助,持续运营还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并且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投资不能收回,盈余不能分红,这些都让民间资本降低投资热情。有些民办养老机构为了降低成本,降低了服务质量,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自身声誉。

(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省应对老龄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时间不长,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化队伍建设十分迫切。全省现有机构护理人员1.5万名,今后3年缺口6万人。现有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少,全省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分别只有500人左右。从事家政服务的护理人员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农村妇女、失业人员,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接受过培训的正规护理人员,由于待遇不高、社会偏见等原因,稳定性较差。由于处于发展初期,体系建设偏重搭框架,重硬件建设、资金补助、服务形式,对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内涵研究不够多。总体上,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专业服务设备和手段较少,医疗康复、健康支持、整体关怀等措施相对缺乏。

(五)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经验型的服务形态占多数,还缺乏全面有效的行业标准、行业管理规范和评价机制。虽然成立了市、县(市、区)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但由于人员、技术等原因,监管作用未发挥到位。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质量考核标准和养老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以及养老服务质量投诉处理机制。

三、推动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省上下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省情出发,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参与,主动推动工作的发展进步。根据国务院9月13日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结合本次调研,主要提三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时代课题,其本身也必须从全局角度予以统筹。在政府责任上,政府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养老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和随后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全面研究分析我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趋势,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统筹城市和农村养老资源,统筹利用公共和社会资源,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发展,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服务形式上,顺应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绝大多数老年人,要创造居家养老的服务条件和环境,减少和延缓对机构服务的需求,形成居家、机构养老的有序接转。在服务布局上,要以城市社区、乡镇为主,积极动员基层力量参与。要更加注意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重视解决农村养老服务投入少、设施简陋的“短板”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在服务方式上,坚持走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分类发展方式。在政府主导和托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采取多元方式,发展护理型、助养型、居养型机构,形成各有所长、相互衔接的分类发展格局,为社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满足不同群体老人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

(二)重点突破,营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要加大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投入力度。要坚决承担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责任,加大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重点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扭转资源分配不公正的现象,充分发挥公益性的机构属性。今后公办养老机构要把护理型床位作为建设重点,要着力推动现有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引导新建机构或新增床位以护理型为主。还要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探索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委托管理等形式,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水平。

二要大力扶持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按照“十二五”规划,我省到2015年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要达到50%以上,使之成为机构服务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已占48%,说明这一任务的完成在数量上并不存在困难。关键是在此基础上突破要素制约的瓶颈,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提高数量,提升服务水平,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稳定、持久态势。在用地保障方面,根据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各类机构发展需求,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国务院相关规定进行保障。在融资方面,要改善信贷融资环境,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土地房屋抵押融资问题,要加强研究,争取破题。在资金支持方面,要通过补助投资、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养老服务。在医保定点申请方面,要研究审批标准和程序,将原来一年的审批期限尽量缩短,使入住老人方便就医。在税费减免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不同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出台一揽子政策。

三要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坚持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重点做好“走出门”和“送上门”两篇文章。一方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建设、管理和维护,通过规范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补助运营经费等方式,健全生活照料、医疗照护功能,吸引老年人“走出门”到社区接受服务。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超过10000多家,真正打造成20分钟左右服务圈。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补助、购买服务、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有效对接各类养老服务需求,使服务及时“送上门”。

四要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使养老服务业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的要求,把养老服务产业作为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内容。积极拓展养老服务和产品内容。利用我省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发展体制等优势,促使养老服务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三)强化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水平。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监管,再创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民政、发改、国土资源、建设、财政、人力社保、卫生、物价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分析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各自职责,在体系规划、财政投入、土地供应、设施配套、医养融合、队伍建设、定价机制等方面,研究推出切实举措,形成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篇3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发展;开发思路;皖南区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404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养生保健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在一些相关文件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产业,整合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形成一批健康旅游服务产品。

2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内涵

养生保健旅游市场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新兴市场,近年来得到了旅游休闲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的关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提出把消费者对保健和养生的需求与旅行、休闲和娱乐这些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就是养生保健旅游(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简称HWT)[1]。在中国,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曰:“养生”就是用各种手段来保养、养护生命,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2]。《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中医药养生学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结合国内外各位学者的定义,笔者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定义为: 以我国特有的中医药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依托,融入现代旅游的各个环节,紧密围绕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主题,将中医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3 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皖南区域,即安徽省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区,面积约3.65万km2,行政区域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市的部分地区,以及池州和黄山六市。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人文荟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旅游中心。该区域内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深厚的新安医学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优势。

3.1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资源分析

皖南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各类资源组合合理,其中中医药旅游资源特色明显(表1)。

3.2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强劲的养生保健需求,庞大的客源市场,巨大的旅游潜力,为皖南区域发展养生保健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3.2.1 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强

皖南区域位于安徽省南端,北接皖江城市带,东临江苏浙江发达区域。自古就是“三省通衢”之地, 区内铁路和公路交通比较发达[1]。黄山机场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芜宣机场正在建设。交通可进入性日益得到改善。而该区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拥有少量的境外客源,旅游者消费能力强,且出游率高。这样的区位和客源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养生保健旅游。

3.2.2 各类人群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市场的需求强劲

皖南区域旅游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的迅速老龄化;亚健康人群的增多;近年来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市场的走俏。这些因素都酝酿出各类人群对养生保健的强烈诉求,为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奠定了基础。见笔者对这些市场需求进行了细分和特征分析(表2)。

3.3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挑战分析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虽然具有优势,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如下。

3.3.1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在公众中的推广力度都有欠缺。于东东在《皖南区域中医药健康旅游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的抽样调查发现,仅有24.9%的人表示中医药保健旅游有所了解,有75.9%的人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旅游消费者缺乏了解。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3.3.2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缺乏特色与创新

首先,皖南区域的中医药资源虽然富集,但布局分散且缺乏系统联系与规划。一些现存的中医药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中医药优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还远未发挥出来[3]。其次,皖南区域旅游业虽然发达,但旅游产品较少涉及中医药养身保健旅游领域。现有的养生保健旅游产品,例如传统度假村,温泉疗养等,开发模式单一,创新思路较少。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与创融入与创新还远远不够,也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3.3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属于新兴旅游产业,目前皖南区域的相关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既懂得中医药知识又精通养生保健的综合性、复合型旅游人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多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为主。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尚属于空白。

3.3.4 有关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缺失

目前皖南区域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也未制定行业规范,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3]。

4 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开发思路

篇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肯定了中医养生的必要性,介绍了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包括养生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其积极作用和影响。他表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指导人们健康活动的一门实用科学,宣传、规范和管理都要基于这个角度进行。

李大宁指出,个别机构和个人利用人们对养生的需求唯利是图,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有组织的策划宣传,罔顾人民健康,对群众造成误导和伤害,败坏了中医药的声誉和形象。这与科学普及中医的主流和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必须要将其与养生保健范畴严格区分,坚持扶正祛邪。

李大宁强调,扶正要把握导向、做大主流、占领阵地,科普宣传是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要加强对中医科普的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中医养生保健的完整内涵;祛邪要研究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准入条件,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对图书出版、节目制作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严格把关审核,使中医养生保健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强调,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把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向老百姓传播,从而增强百姓对不实宣传的抵抗能力。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图书处副处长洪永刚介绍,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籍市场,一旦发现“伪养生书”,将采取曝光、停售、召回等措施。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建议,建立健全养生科普专家的资格准入机制、讲座内容的审查机制、媒体宣传效果优劣的奖惩机制,同时媒体和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医院强强联合,共同推出权威专家以保证科普质量。

篇5

瑶族药浴,瑶语称“绕身哩”,是流传在从江县境内的瑶族中古老神奇的沐浴保健方式。由于瑶族以前是—个迁徙频繁的民族,多散居在大山深处,为了抵御风寒,防病治病,瑶族的祖先经过无数次实践,创造了用山中草药煮水沐浴、洗脚、净身的奇特健身、防病、治病的方法。

项目特点

1.古方养生,健身防病。

瑶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倒入水中,人坐在浴池中熏浴浸泡,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能够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淤、排汗排毒的功效。经常药浴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病有一定效果。无病者通过药浴也能消除疲劳,舒筋活络,健身防病。

2.内病外治,方便有效。

瑶浴养生馆秉承传统,结合自然养生保健技术,只需每天洗洗澡就可以轻松保健,简单有效,无需耗费很多时间,让消费者在享受的同时便已达到了保健的作用。

市场分析

如今市场上养生保健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随着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养生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状态下,瑶族药浴养生馆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大陆高端发展市场的空白区域。相较于其他养生项目,瑶族药浴以其独具特色的养生服务和历史的长期实践具有更令消费者信服的优势。

经营条件

药浴养生馆的加盟费用最低为3万元,此外根据店面面积不同,还有10万-50万元等加盟费用级别。公司总部要求经营者具有长期合作的意愿,并且需要对意向加盟者进行一定的加盟资格审查后确立初步合作意向。

效益估算

以经营—家120平方米、浴桶8位的药浴养生馆社区店为例,总共固定资产投资约为15万元,每月经营主要支出包括:房屋租金2500元/月、日常损耗500元/月、员工福利3000元/月;宣传费用300元/月,共计开支2500+500+3000+300=6300元/月。假设药浴养生馆无产品销售,单次服务收费88元/次,单次服务成本20元/次,单次服务毛利即为68元/次,可得平均每天开支为6300—30=210元/天,盈利平衡点即210÷68=3人次/天。

篇6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篇7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篇8

京城名医馆外观时尚大方,内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古色古香。名医馆设内科、男科、妇科、儿科、老年病科、骨科、推拿科、针灸科、健康咨询、康复指导等科室。设置古朴典雅的养生馆、药膳馆、针灸馆、汤药馆,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集治疗、康复、养生、保健为一体,使其成为各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的“京城名医馆”。

名医馆设独立的诊疗区。每个诊区设有单独的候诊小区,并配有候诊沙发及导医人员现场为患者服务。诊室配置均为“一医一患式”,以便名医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诊疗工作,并充分保护患者的隐私。凡在名医馆就诊的患者,将可得到导医咨询、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治疗及用药指导等全程一条龙服务;对患者实行导医护士陪同服务;以“绿色通道”对患者所需的各种检查实行快捷服务;对疑难病症实行专家集体会诊或逐步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国内外专家会诊,并逐步实行名医预约就诊、上门就诊、健康咨询、养生指导服务等。

作为一家具有特色中医治疗方向的医院,近年来,京城名医馆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将中医体质辨识与现代科技中各种检查手段相融合,充分体现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同时积极打造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服务平台,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患者提供四季养生茶、二十四节气养生保健知识。

京城名医馆的格调还体现在,“大隐隐于胡同”,紧邻杨昌济故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派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养生馆、药膳馆、针灸馆、汤药馆,弥漫着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3号。

电话:

86-10-64069506

篇9

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所占比例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认识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护理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指导思想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两大特点, 一是整体观, 二是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本身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 因而他必须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又互助互用, 互相制约, 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构建了系统的中医护理整体观念。

2 中医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有机结合

中医护理的框架结构, 是现代生物, 生理, 心理, 社会护理模式的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 在治疗护理中, 既要祛邪, 又要扶正,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 达到防病治病, 增进健康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护理, 辨证施护模式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内涵。

3 中医护理技术, 特色, 优势

3.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 相对平衡的过程, 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功能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 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 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 同时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调节和康复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趋势。

3. 2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 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 操作方便, 适用范用广, 疗效快等特点, 在服药护理中根据人体气血盛衰变化, 八纲辨证确定服药的温度,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的服药原则, 以提高药力等等。非药物法即针灸, 推拿, 拔火罐, 刮痧, 热熨, 熏洗和气功等等, 针灸, 推拿既是治疗技术, 又是护理技术, 掌握针灸, 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是现代中医的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

3. 3 中医护理养生保健优势

养护统一, 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 养生是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 是研究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以达到延年益寿, 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 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 形神统一, 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 开发食疗, 可达到祛病健身, 延缓衰老, 调节机制等多种功能, 针对老年人, 妇女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 采用气功, 太极拳, 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提出重视养生, 调节精气, 防御邪气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 也是现代人值得借鉴和维护的养生方法。

3. 4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 实用性是其他护理无法比拟的, 因此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诸如针灸术, 推拿术, 按摩术, 拔罐术, 刮痧术, 敷药术, 贴药术, 冷冻术,熏洗术, 耳穴压豆, 太极拳, 五禽戏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

4 中医护理质量提高的前提与关键是护理人员素质

篇10

21世纪,在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人们的目光不再只是关注经济发展,而是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意识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贵州省委、贵阳市委明确,将大健康产业列为重大战略主攻方向,这是生态保持良好、资源富集的贵州的明显优势。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居全国第二位,为创新发展大健康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贵州的秀丽山水、清新空气,有利于修养身心,颐养性情。

乌当区大健康产业优势突出,是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作为“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和“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双重产业圈层核心增长极,乌当正跨入以大健康产业为引领、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如何发展大健康产业,乌当区有着清晰的思路。

乌当区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乌当将围绕“医、养、健、管”四大领域,全区域规划、全业态布局、全产业链发力,着力打造医药医疗和健康养生两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医药医疗、保健品、健康服务、医药物流、休闲康体养生、滋补健康养生、温泉理疗养生等七大产业链,推进大健康产业融合化、高新化、集群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实现千亿元级产业发展目标,在“创新驱动、标志项目、产业规模、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城乡统筹、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在乌当区看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发展以“医”为代表的医药医疗产业,还要发展包括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和以“管”为依托的健康管理服务业。

健康医药产业

大力发展中医药、民族药、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加快化学药、生物药的研发、培育和推广,实施大品种药培育战略;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保健穿戴设备、养生康复器械、智慧移动医疗设备等高端产品,做大做强先进医疗设备、高质药用耗材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医药物流业。加快引进新医药制造标志性领军企业,大力支持存量药企技改扩能、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推进洛湾云锦工业园区、智汇云锦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创建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标志性园区和创新驱动示范平台,推进医药产业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到2020年,引进医药优强企业10家以上,现代制药业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占全省医药制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健康医疗产业

加快推进“医疗健康城”项目落地建设,打造集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专业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健康产业服务平台。加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进程,推进贵州西南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高端诊疗集聚优势;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规划建设高端医学疗养综合体,面向高端消费人群提供DNA检测、分子级PET/CT诊断、私密健康咨询、个性化医疗、抗衰老、医学美容、保健等定制服务,引领高档医疗个性化服务新潮流。积极引进、培育优质特色医疗服务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经营、融合发展,建设完善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特色鲜明、能力适应的医疗体系,着力在中医调理、健康咨询、专科康复等领域打造具有技术特色优势的医疗服务品牌。

养生保健产业

推动大健康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温泉养生、休闲养生、康体养生、滋补养生四大业态,融合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中药养生等元素,大力发展食材药材种植业,提供优质药品、食品原材料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健康养生产品、建设一批健康养生基地。深度挖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温泉健康养生文化,重点推进温泉热浴按摩、中医针灸、热泉蒸箱浴、中草药浴等特色医疗温泉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加快推进一批健康养老项目,把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培育发展养老、康复、老年产品等一体化的特色产品,推进乌当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建设全省示范性智能化生态养老综合体。依托“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核心区域平台,以人体健康维护和促进为重点,打造集健康养生保健、休闲旅游度假、生态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健康养生胜地”。

运动休闲产业

大力推进健康运动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借助泉城五韵、盘龙山森林公园、相思河、香纸沟、情人谷、新堡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百宜果蔬茶高效示范园区等景区,大力发展徒步、漂流、林地探险、露营、溯溪、骑马、攀岩、山地越野、山地摩托、山地自行车等山地户外康体健身运动,加快推进竹林运动休闲综合体、安多云雾山户外运动公园、百宜汽车露营基地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建设新天健康步道,完善城镇运动场地与设施,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大众健康运动,带动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积极发展健身运动器械、户外用品、运动服饰和体质检测设备等产品,支持各类机构提供健康运动场馆服务、培训服务及管理咨询服务等,提升市民“周末花园”品牌。依托乐湾国际、保利・公园2010、中天假日方舟等旅游综合体,加强与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推广亚高原高端户外休闲运动。

健康管理产业

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健康管理产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基础平台。依托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药医疗、健康管理、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不断培育健康管理新业态。大力发展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康复、心理健康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健康管理团队和品牌,大力推广个人健康管理行动,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健康体检市场发展水平。加快发展以商业保险机制为支撑、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新型组织,开展健康筛选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健康管理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