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回顾艺术设计发展史,任何有建树的设计家、建筑家、画家,之所以能在艺术与设计这片浩海中扬起一片风帆,是因其提出了独创性的设计理念或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必定是开创性的,而这种成果的由来则必定是经过艰苦的思考而得来的。
1.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涵
真正涉及思维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主要还是从2l世纪开始的。克劳福德的工作可以说是开创性的。他的训练项目主要用于改善工程师、经理、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的思维能力。克劳福德要求受训者能熟练地使用“属性罗列法”,即列出产品的关键属性,然后提出改进的方法①。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改进普通的粉笔?”首先,要列出粉笔包含的各种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硬度等,然后考虑如何改进这些属性,如增加颜色的种类、制作超长粉笔等。克劳福德以后的许多训练项目也开始纷纷强调对观点的罗列和检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思维训练的研究和实践是大量的,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鼓舞人心的。
2.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意义
艺术设计是将一些可以理解的信息,通过形象化的技术(如手工、计算机或其他机电设备)传达给受众,使其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享受。艺术设计与广义的设计含义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有艺术的性格,它不再是单纯艺术造型角度的外观设计,也不再是技术角度的功能设计;它是对实用与美观的一种再创造,也就是说,它是将艺术物化的手段。
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设计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因此,激发设计思维的智能,着重于启发创造力的发挥,并创造性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艺术设计过程的本质所在,是设计造物的灵魂所在。
艺术设计思维既不同于借助概念的逻辑思维,又不同于借助艺术形象的形象思维。艺术形象思维再现现实世界的人物和现象(神话和科幻创作也是按照现实世界的形象来描绘的),艺术设计思维体现想象的形象,但是这些形象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直接的类似物,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思维需要极优秀的创造性②思维。但学习这个专业的许多学生,包括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人并没有得其要领。他们有的不知该如何思维,有的则对设计思维存在很多片面的观点,这常常会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
3.增进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
3.1创造性思维的程序。以前,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没有给创造性思维训练以一席之地。为了填补这一空缺,现代学校教育中许多训练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程序已发展起来了,尽管各个训练程序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原则:
(1)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种不同方式的思考,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一个方案。(2)给出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示范,并进行创造性技法训练。(3)训练学生如何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及如何去发现问题。(4)根据一个想法的结果来评价这一想法的质量。(5)对具有创造性的和有关联的方法进行奖励,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主意是有价值的。(6)给学生们创造自由发言的气氛。
3.2创造技法。任何一个研究方法总需要特定的条件,创造性的训练也不例外,也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和方法。这些特定的条件、方法并不为少数人所具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里介绍一些在生活中可直接运用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称为创造技法。
3.2.1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即头脑风暴法,是世界上最早付诸实施的搜智集见法,由美国创造学的创立者奥斯本于1939年首创,这是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广告行业中为了集中产生大量设想而经常采用的,是在创造会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2.2默写式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又称“635”法,是德国创造学者根据他们民族长于沉思的性格特点,对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加以改进而提出的一种以书面畅述为主的智力激励法③。此法规定:每次会议由6人参加,要求每位与会者必须在5分钟内提出三个设想,故又称“635”法。
默写式智力激励法的具体做法是:会议主持人先宣布议题,并对与会者提出的疑问加以解释,然后发给每人几张设想卡片。每张卡片上标存1,2,3号码,号码之间留有较大的空白,以便填写新的设想。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时间短、速度快。由于不直接说出方案,而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不受限制。自己记录和交换信息,从而能够抓住新的有利的想法。
3.2.3戈顿下行法。戈顿下行法又称综摄法,是戈顿教授在分析了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发现它的一个最大弱点是方案产生得太快,以至于忽略很多更好的方案后,提出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他提出应该将研究的问题适当抽象,以摆脱现有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设计人员开阔思路,以便获得常规难以得到的方案。
戈顿下行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开始时会议组织者只把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在广泛的问题之中来提出,使与会者(他们并不知道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构思解决的方案。
结论
综上所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在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把控艺术设计创造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正俊.艺术设计思维学:研究与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2014(6):90-92.
[2]姚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草图阶段问题探析[J].陕西教育,2013(2):88-90.
[3]葛静,叶萍.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大舞台,2013(1):33-35.
注解:
①陈正俊.艺术设计思维学:研究与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2014(6):90-92.
篇2
关键词:反思训练;设计教学;思维方法;反思日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当今的设计领域决定着设计师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计目标的内涵。近年来,随着对知识产业的重视,关于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一些研究者陆续发表了有价值的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以及对象群体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反思训练是指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进行一种连续性的学习,人的知识是基于对过去所发生的、经历的、了解的事情或案例、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和反思而得到的。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教授洛克伦曾说过,反思训练是通过不断的扩展知识,了解背景,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并且能够及时的对知识点作出回应,只有如此反思训练的练习者才能真正的了解知识点背景,影响,需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应对。反思训练是如此的重要对于一个成功设计案例。
艺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的活动,教师教授和学生接受的相互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独立的思辩能力,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并形成良好的主动反思习惯。[杜威(J.Dewey)最早对反思进行了描述,他在1933年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 (《How We Think》)中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普遍认为: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因此,反思训练对学生专业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训练在国内: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摔倒,然后回顾、纠正,最后学会。人类很多重大的发明和突破都是来自于对以前试验成败的总结和反思。很多企业家的英明决策常来自于对对以前错误决策的总结和反思。“失败乃成功之母”。然而,从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学习决非易事,对很多人而言成功的事件不易重复,而同样的错误却一犯再犯。
反思训练在国外:
反思训练在国外教育领域已运用的十分普遍,它是让学生们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还对拓宽艺术设计教育方法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的意义:
设计往往是需要一些独创的思维方法、方式,现有的设计思维的方法是:样本资料法、Mapping法、头脑风暴法、635法、属性列举法等等。而反思训练做为一种独特和严谨的思维方式若能运用到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把反思训练贯穿到学生们的任务当中,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还对拓宽艺术设计教育方法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的目标:
反思训练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设计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让设计者更加完善和多元的设计作品。
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重要性:
通过在教学中让设计者在思考的同时设计,在设计的同时反思,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达成一种循环的设计思路,让“思考——设计——再思考——再设计”贯穿于整个设计方案当中。
1. 要形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一个人不能只顾一个劲地往前走,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给自己总结和反思的时间。学生在设计作品中要做一步,停一步,再继续做下一步的时候要反复的推敲与琢磨,要经过一定的深思熟虑后才能继续完成下一步的设计,只有运用这种反思思维法才能确保设计作品的成熟与完善。学生的设计水准也会不断的提高与进步,而且在完成作品后也不会留有遗憾。反思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反思前要重视设计素材的收集与调查研究。学生必须要先有某些设计体验或在设计之前进行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反思的第一手资料。在设计作品时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
3. 反思时要采用认真的态度,以公正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反思法。学生在做设计作品中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要正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过失。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学生总是按部就班、一气呵成的设计作品,从来没有在设计作品中途回顾和反思的概念,这是导致某些设计作品不成熟、不完善的肯本原因。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勇于反复的推敲和积极的否定并及时的修改,已达到设计作品的成熟与完善,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和反思。
4. 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中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的能力欠佳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养成一种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和方式。当学生们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做一步反思一步,完成一步再反思一步,让反思行为变成学生们设计过程只能怪理所当然的一个步骤,给学生们留有弥补不足的空间和机会,并可以更公正与客观的审视自己的设计水平。
5. 从反思日记中加强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按时的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是对自己过去的设计行为、思路进行总结的一个思维过程。当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所设计的内容,并把一天的心得体会写到笔记本上,对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写下自己的可取之处和欠缺之处,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下新的思路与创意。
6. 在班级里沟通与分享。当学生们从反思训练中得到新的认知与感悟时,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们组成小组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可以大胆的坚持自己的认知与观念,支持或反驳别的同学的观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认知的能力与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与地位。
由上所述,学生的反思能力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设计方法与习惯而言,思维与设计习惯是无法避免的,而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授课时的干预来培养与加强。因此反思训练的开展对艺术设计类学生与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围绕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变单一的技能训练为创新能力培养。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就意味着需要方式、方法引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导入设计方法学尤为重要。因为“设计方法”强调设计语法的通用法则,它侧重的是如何做的方法问题。
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
设计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是形态、空间、线条、肌理、色彩等设计元素,记忆空间分割、平和、统一等设计原则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一般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构成基础、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编排设计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是解决造型问题的,构成、图形设计或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是解决空间、创意、编排、设计原则问题。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基础与专业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兼顾,以适应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基础教学中缺少设计方法的教学环节,缺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环节。“设计方法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科的方法起点和过渡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1.设计方法学的起源
二战后,西方国家消费模式由战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品设计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二战前基于设计师个人经验的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的社会需求,基于团队合作和科学理论设计方法成为二战后设计理论研究的重点。
与战前基于个人经验的零散的设计方法不同,第一代设计方法学研究试图建立起基于团队合作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学;像定义科学活动一样定义设计活动,建立“设计科学”;相应的,其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行为而非具体设计。
西蒙将设计定义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方法视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设计的创造的过程就成了对问题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正如Archer提出的设计程序。
在早期教学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早期,里特尔发起了他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良问题”和“基于观点的信息系统”的研究。
2.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设计方法学是自研究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技巧、手段、进程及规律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是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设计的战略进程和设计方法、手段的战术问题。现代设计方法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等多领域,强调创造性,是一门研究开发和设计的方法论的学科。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的“设计方法学”往往就是“工业设计方法学”,只有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关于“设计方法”的设置。在广告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专业少有学校开设关于设计方法的课程。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1.理论模块
这一模块提供设计方法学的学科构建、范畴,介绍对设计方法有重大关联的交叉学科、理论,以及设计方法的各种思潮。
“如果我们打算理解或解释一件艺术品,我们预先所要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去制造某些指导性的原则”。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研究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方法学学习比人机工程学更适合,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2.思维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从理念转化为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根据各专业特征开发相应的思维训练课程,进行逻辑的或是直觉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的收敛与发散、抽象概括与具象描画、理性思考与非理性跃迁等方式技法思维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我国设计教育中设计思维的训练大都与专业结合,因此受到专业性质的诸多局限,例如视觉传达的设计思维多为图形创意方面的训练,产品设计的设计思维多为造型的想象与表达的训练。但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作为基础的设计思维的训练应当超越专业局限。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课程中着重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学生心智。使设计思维的训练不只停留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图形创意,产品设计的关于造型的想象力与表达上,而是打破壁垒,进行最基础最宽广的思维训练,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3.方法训练模块
现代设计教育越来越注重思维与方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艺术设计新生力量,避免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技法层面,建构其独立思考的设计生涯。
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而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长的创造能力可促成更多方法的形成与逐渐成熟。通过专业对口训练,以传达各专业设计通常遵循的作业法则,通过规范化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作铺垫。在这一过程中,将理论模块与思维训练模块成果相结合,进行实践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设计方法论的培养与训练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讲授与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与路径,与依靠灵感的感性设计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的导入与实践——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
1.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现状
作为从事广告设计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具有市场意识;既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又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在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拓展设计者创造性思维,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广告设计包括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图形、字体、版式、电脑执行等是最具整合性质的专业技能。策略、创意、设计与制作是广告公司处理项目流程的重要阶段。大广告公司与中小型广告公司分工与流程有所不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处理广告个案全流程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尤为重要。
2.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导入设计方法学
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启动以来,以“行动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正在建立。设计方法学的教学中正是强调“问题的解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方法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设计方法学的教学在课程训练上着重强调研究型设计与跨界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与其他工学、理学相融合,以期达到全面的设计训练。广告业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在现代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播中起着重大作用。广告服务的客户类型千千万万,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单单沉浸于一门学科中。
设计思维与方法中“逆反法”、“发散法”、“突破固定模式法”、“设计诊断法”、“头脑风暴法”、“联想与联系法”、“素材库法”、“草图法”、“系统法”、“布局法”、“化繁就简法”、“结构重组法”等都可以很好地在广告设计专业中的课程训练中加以实施,同时可以与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相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场实践中的应变反应、分析判断、综合思考、研究转化等能力。其中设计思维模块的教学与训练特别注重跳跃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教学训练,更是与广告市场注重创意、紧密连接市场的属性相吻合。
五、结语
通过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设计思维的方法与习性,掌握设计交流与表现的策略,获得深层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对于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课程奠定了创意、创新能力基础,是通向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桥梁。不仅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篇4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图形创意 课程分析
图形是区别于口语、文字语言的另一种特殊语言,用图形语言与人快速沟通正是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开设原因。
1、图形创意设计的教学是设计专业的必然要求。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是艺术与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现代设计教学培养创意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职业艺术设计师工作岗位应有的艺术素质必修课程。该课程将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设计原创作品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2、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衔接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桥梁。
基础课程:设计素描、构成、字体设计……――学生学习知识与基础技能。
思维与方法课程:图形创意设计――思维与方法。
核心技能设计课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视觉语言
图形创意设计是一门思维方法课程,在艺术与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把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通过思维与方法转化成视觉语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
1、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平面广告设计师、包装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广告创意设计师、CI设计师等。
2、职业岗位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能力目标。a、项目分析策划能力;b、联想与想象的能力;c、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d、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e、图形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f、图形准确表达能力;g、图形创意概念的表达能力h、图形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能力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能力目标的关系: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决定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实现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
3、课程能力目标决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图形的概念与种类;图形创意的思维养成;图形创意的方法与表现;图形创意设计的概念表达;图形创意设计的创作程序。
课程能力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能力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能力目标
4、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
综合项目1:公益广告图形创意设计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重组联想;逆向联想:黑与白、前与后等;中国传统图形收集整理。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收集与整理,比如官员服饰、十二生肖等;元素的替换;混维图形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综合项目2:企业引入案例相关图形创意设计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方块与游戏;常见事物的联想一扑克牌、条形码等;恩施民俗文化与图形收集与整理;同构图形;汉字笔画结构与重构;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综合项目3:设计大赛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特定事物联想一比萨斜塔的创意联想;词语与图形的转化一生与死;学生家乡民俗文化与图形收集与整理;传统图形的借用――共形图形训练;拼置图形一张冠李戴;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思维导图法――一个概念的放射性思维训练,是将托尼・巴赞[英]的思维导图引入图形创意思维训练的一个发展和尝试,它比一个形象多种意义的训练更为进步的理由在于其突破性意义,因为有突破才有创新,创意如果永远在一个套路上徘徊,将缺乏个性,丧失生命活力。采用放射性思维可以开动大脑、活跃思想、让创意丰富多彩。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横向、纵向思考定式,培养既放得开、又收得住的能力,努力在不同元素之间找到关联,继而发展成若干能回应主题概念的思考路线和创意构思。
头脑风暴法――演绎是学生对创意设计的全程体验。在头脑风暴演绎中,小组成员各尽其责,相互提携,同艰苦,共进步,在作业中消化理解授课内容,尝试合作的愉快与成功
进程评比法――有效帮助同学们紧跟教学节奏。课程中有要求同学们面对全班的四次亮相:第一次是思维导图评比,挑选总监并分小组;其余三次是各小组在草图、备图、完稿三个阶段的作业进程汇报,有效帮助同学们紧跟教学节奏。由于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小组经历,少了哪个环节或慢了节拍都会在全班亮相中遭遇困难,因此,为了对得起全组付出,同学们不会去抄袭,也不敢怠慢,因为哪个环节出问题,台下都有一群看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雪亮眼睛。
(二)教学手段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常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博客平台、网络环境教学等。
教学效果的扩展――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学期组织图形设计作品竞赛,收集行业竞赛信息组织参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设计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校外项目的引进――校外合作伙伴的建立。
四、优化教学团队。
图形创意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是一门思维方法训练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团队选择上也要“承前启后”,专任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衔接与沟通。把专业基础课程的老师和专业设计课程老师团队建设中来。
五、考核方式。
(1)创作思维过程的整理:要求学生把平时作业的创作思路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每次课题创作的草稿与正稿),并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5
【关键词】职业中专;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新模式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与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工业水平若想持续提升,这些都需要创新式人才来实现,可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职业中专的教育体系中,就是要将广大中职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对广大中职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在职专的艺术设计专业应采取何种新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具体来说可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操作策略。
一、课程设置应适合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当前职业中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种怪异的现象,即专业课程所占比例与非专业课程持平,有些甚至低于非专业课,这固然体现综合发展的要求,要照顾方方面面课程以便让学生打下各种基础。这种考虑固然不错,但结果是分散力量,影响专业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最好的方法是充分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将专业设计课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只有在具备扎实专业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一个学生具有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实践知识和能力,当被要求设计某一作品或产品时,就会胸有成竹,思绪翩翩,极有可能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因此,职业中专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打破常规,为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培养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放射性思维的训练
放射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因此,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创意就要突破常规,有想像力突破的作品才更有吸引力。一件好的作品,创意必有原创性,有全新的设计元素,演绎的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展现的是一种表现能力。采用放射性思维可以开动大脑、活跃思想,让创意丰富多彩。在进行设计创新教学中,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横向、纵向思考定式,培养能收又能放的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设计创新环境。因此职业中专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型的教育环境,不断地拓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构建一个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艺术设计学术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校园内开展艺术设计校园文化节,开展校园设计创新大赛,评选校园设计之星等活动。对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奖励的同时也可以把优秀的创新设计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上进行交流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其他学生更加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逐渐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艺术设计创新氛围。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力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评判要求,是看他们设计的作品(或产品)是否具有“原创性”。“创新”是职业中专艺术设计教育追求的境界,更是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灵魂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科学、独特的安排和精心的创造性的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创造力开发的良性循环。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设计学生,他们设计的作品要达到不是拷贝的或是袭用的,而是融注了设计者的思想甚至灵魂,是经过深思熟虑,带有个人特征的结果。这或许有点要求过高,而这正是艺术设计的最终追求目标。这需要平时的积累,需要既有书本知识的积累,譬如对中外艺术史有了解,又要有临摹及练习能力,在吸取他人设计优点的基础上,要跳出他人,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既要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学好色彩、平面及立体构成等知识,又要将计算机及软件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了解广泛的社会,古往今来的名人非常注重游学,道理也正在此;既要注意顺向思维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让人脑具有多向思维能力,这样在面对设计对象时,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更能创作出带有“原创性”的作品。当然,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年累月培养形成的,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皇土”。任何成就都是在点滴积累中造成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亦不例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中专在教研教改的进程中必须将打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很强的艺术设计人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实施,这样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同时,对该课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以应对市场需要,从而不断培养出专业性、适用性的艺术设计人才。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中专设计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的支撑论文,课题编号:P4312;课题批准号:XJK015BZXX067。
作者简介:雷明艳(1973-),女(汉族),湖南衡阳,湖南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学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齐苗,全琼英,宓大云,张海涛.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15)
[2]王犹建,王洁,熊金汇,谢亨容.培养设计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02)
篇6
关键词:设计的思维;艺术想象力思维;抽象法则;思维发散
设计专业宏观上一般分为艺术设计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微观上可以分为包装设计、招贴设计、雕塑设计、装置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设计专业。然而无论哪种设计专业除了要注重基础教育,还要注重艺术素养、专业素养及其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这种素养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以思维训练为基础,学生才能具备设计的基本条件――创新思维。思维训练最终要求学生以国际艺术、设计潮流来检验自己的设计作品,否则学生的设计作品要么是对已有设计作品的再现和模仿,要么是不现实的、缺乏内涵的、盲目的设计作品。所以不管是艺术、设计理论课,还是设计实践都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重视学生的创造力,这是设计教学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传统的设计教育领域,大都是以灌输理论知识及技能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偏向性或极端性,有的注重理论,有的注重设计技法,往往都忽视了设计创新,忽视了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而教学的设置往往也按照设计的种类来划分,使设计思维的训练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之上,造成涉取知识面狭窄,创作灵感的缺乏,设计思维的枯竭。
艺术的本质应当是创造与个性的发挥,设计则是在规定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形成完美的结合就构成了设计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并且把艺术的想象力思维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结合起来,并且超越专业的局限,来开启学生的心智。
艺术想象力思维的培养提倡无论各种课程都通过大量的阅读艺术理论、传统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欣赏、中西方艺术的对比,来提高对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直觉判断力,对现实世界观察与理解的能力。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阅读欣赏,而是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层探索设计的本质,树立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而不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与再现。尤其对抽象艺术与观念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很大提高艺术思维的想象力。例如工业设计史这门课理论内容很多,如果灌输式讲授学生们都不喜欢学,也就不能很好的把握设计的发展历程,所做的设计也会像空中楼阁一样。所以这门课必须配有大量的相关案例,从案例中讲授工业设计的发展特点。这样学这门课就不用死记硬背,而是跟设计实践联系起来,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设计的思维形式与设计的方法相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设计思维是以观察、体会作为输入,经过内外在思辩形成架构,再以架构形成专业思维模式。这就要求学生有广博的文化背景,和跨越学科的综合知识能力,同时又不能固守成见。在训练学生设计思维及树立鲜明艺术风格上,应用当代设计创作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融合各个流派的风格,尤其是抽象艺术,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而且创作手段不仅仅限定于图形创意,还涉及到视听、感觉、行为、产品、雕塑、摄影、色彩、涂鸦。提倡心手合一,这样学生会打破思维定势,屏弃模仿创作,而且把握住更多的设计语言和表现技巧。 而不是学视觉传达专业的思维只停留在图形创意方面,学产品设计专业的思维只偏重于造型的想象与表达。所以需要教师布置具有引导性的课题进行整体思维训练。首先进行命题设计,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是在教师讲授设计方法和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对问题的本质理解透彻,使学生的设计才会具有实现实用和审美的两种功能。其次进行发现设计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不是总依靠老师布置设计命题,从而形成理性的、具有创新力的设计思维。
设计的思维训练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强迫学生思考到学生主动思考。所以课程强调互动原则,通过互动更好地激活创造力、想象力,这其实比灌输知识更为有效。令教者与学者都自然地以一种快乐与兴奋的状态投入。这当然需要首先在教育的理念上加以更新。对于学生而言,改变过去等待答案的学习习惯,让主动贯穿于直觉、认知、知觉、思维、理解、创新的整个过程。多交流,不封闭,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视角活跃的课堂就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场,教师与学生都会获益匪浅,深层的人文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设计的思维也会向主动、理性、创新的多元化发展。
在所有课程中,培养学生设计的思维必须围绕继承与革新两个主题交叉统一进行训练,不是单单通过理论讲授和单纯的艺术欣赏所能实现的,它必须将人类审美创造历史知识,美学理论知识与当代艺术设计观念及审美创造水准相结合,相适应。防止学生走入盲目、极端的、单向的设计思维误区,而是发展他们无限的和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训练设计思维还要有一个重要认识,就是本土设计创新与国际化相结合,这样避免井底之蛙的现象。在课程中通过给学生展示国内优秀的及国际上多元化的艺术作品,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突破设计创新的障碍
设计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一个整体、综合性的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标准与多样化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即设计思维的全面性与统一性,使设计思维达到平衡。其次需要教师通过针对性课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求异性、新颖性,要求学生能够用多种、独特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在本质上才能真正推动设计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设计风格与方法。同时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设计思维的敏锐性、跨越性,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强化训练迅速、从容地从一类对象转移到另一类毫无联系的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要对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训练就必须熟练掌握思维训练的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法则。例如,抽象法则即抓事物的本质,回到根本,抓住关键,将最主要的功能抽出来,集中研究其现实的手段与方法,以提升设计思维的多向性。还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逆反法则即打破习惯的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在搞设计过程中常要克服的思维定势。这都需要利用正确的思维训练法则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课题进行思维锻炼。除了一些重要的法则,教师还需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技法。例如,头脑风暴法、联想法、废物利用法,思维发散法。其中思维发散法最为重要,它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设计思维的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的使设计思维达到最大程度的平衡。
教学的成效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作业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与现场的重视。我一向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否则在短短的课堂上很难完成通过设计实践对理论的理解。然而教学中的很多现场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几堂课下来设计思维都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失去学习兴趣,还有的同学眼高手低,甚至眼低手也低,所以在教学当中应才施教显得就格外重要。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要求老师布置的设计实践课题要恰到好处,并能通过指导来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教学的一些内容和手段是根据现场的问题加以充实与调整,并进行事后更加深入的思考而得来,这也是不同于往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但是,更应警惕知识可能带来的负面的作用――对自由无羁的思想的约束。毕竟,时代和受教育的人总是在发展,而现场总是带来变动中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教学不应是一潭死水,而是像山岩间的汩汩泉水,总是充满生机和变化,曲折而畅快地流动着。
所以不管是设计的哪门课程,都需要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超越专业的局限,最大限度的开发自己的设计思维,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素养,突破设计思维的障碍。对于教师而言,自由发挥的设计思维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研究目标,不仅在教育的内容上,而且在教育的模式上都有一个创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篇7
关 键 词:设计基础课程 素描 色彩 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包豪斯艺术学院作为设计教育的起始与旗帜,以其超前的设计教育理念及严谨的设计教学体系,广泛且深入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各艺术院校设计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样源自于包豪斯艺术学院。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的艺术思维及其观念也随之变化,尤其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目的等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新的高度。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求。其中,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该怎样教,教什么?就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短短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专业后中国的第二大高等院校专业。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下一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将何去何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各个院校是如何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在中国创意产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思索。”(以上文字摘自视觉同盟网2005年至2007年间的“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采访专题——中国设计教育界知名教授访谈”的前言)视觉同盟网所主持的这次针对设计教育问题的大型系列访谈,应该说是在中国的设计教育存在着较大问题这种共识之下促成的。也正因为这种共识,几乎所有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在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访谈的内容从一线反映了这些年来中国设计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的走向与观念。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院长王敏教授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严扬教授的话比较有代表性。“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央美院的特点,利用中央美院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教授)。“我的观点是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很可能刚出去的时候用不上,他的眼界、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观点要高于社会,要比社会一般的层次要高,要看得高,看得远,但是他的内心,他的情商一定要适合在企业各种各样非常复杂的本地环境下、社会环境下能够不断的处事,生存发展能够壮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严扬教授)
这些访谈的内容折射出艺术设计教育家们对社会与设计的关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型设计人才的殷殷希望。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之素描、色彩课程现状
树立学生对社会与设计的关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的现代设计人才,应该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一以贯之。但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两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往往被抹煞了这层功能。
对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这两点外,素描、色彩还应教什么,怎么教,目的何在?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始终,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课程除却造型与技法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两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第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如《结构素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忽视对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悟训练,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第二种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不能让《素描》与《色彩》课程承载起所要承当的教学功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的现状。以上两种教学思路都停留、自困于对《素描》与《色彩》“造型”及“技法”功能的关注,这是现行设计专业《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弊病形成的根本原因,它阻碍了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的开发、艺术思维能力的拓展、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甚至养成学生狭隘、低俗的艺术审美观。
除了“造型”与“技法”,《素描》与《色彩》究竟还能给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什么?《素描》与《色彩》教学过程中“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素描》与《色彩》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倘若实验与改革只表现于一味开辟新的课程以寻求解决途径,现有的课程却没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与运用,以这样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将会导致课程重复建设、课程体系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及有序渐进性。在设计基础课程之素描与色彩教学过程中,应直观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艺术的思维及其体悟艺术的表现,这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认知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三、“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素描与色彩课程中的艺术思维可比对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观来思考。
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60年代末,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视觉思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视觉思维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则是在接受了阿恩海姆的理论观点之后,正式使用此概念,并在理论基础上于斯坦福大学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从中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摸索,9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各艺术院校积极和激烈地展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南京艺术学院由邬烈炎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各成体系。两所学校新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素描、色彩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体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标准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创新的、睿智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色彩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内容与方法来展开教学。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
人的审美从眼、脑、手的启蒙开始,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所以,素描、色彩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应由训练提升艺术视觉思维认知,体悟并掌握艺术表现语言(造型、技法、材料、色彩等)构成,培养艺术审美素养贯穿始终。此论点突破了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了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此为前阶段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理解与掌握,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三重演进。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设计基础素描、色彩教学注重结果,注重理性知识的培养,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学生对艺术视觉、艺术思维以及艺术语言表现的认知,会因个人感悟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认知差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而这些认知差异是在过程中萌现,在过程中发展,在过程中完善。所以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3.从单一式教学内容走向组合式教学内容,能深入挖掘素描、色彩课程所能承载的功能
素描、色彩课程中的“艺术的思维与表现”是个复杂的课程概念,涵盖了艺术与设计,视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意识与表现等多项内容。而传统设计基础素描、色彩教学模式指向单一,要么偏离艺术,要么偏离设计,无法达到设计基础教学的所需目标。设计基础课中的三大构成,以理性与知识为主,研究大量自然科学的属性。如果素描、色彩依旧以理性与知识为主,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势必存在盲点,并阻碍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道路上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素描、色彩含义绝非“写生”一指,也并非“造型”为主、“技法”为上。把纯艺术表现所关注的内容(结构、色彩、材料、技法等)与设计艺术思维所关注的内容(形式、意象等)组合,能让学生的视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意识与表现的对接关系通过与画面对话时理解与感悟到更多的东西。
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目前,全国各艺术院校现行的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色彩教学体系从内容到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亟待所有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投入,参与改进。笔者有12年的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经验,从问题的提出,到内容、方法、手段的改进,都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 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艺术设计需要求新、求变、求异,其核心就是创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是否善于思考,是否具有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取决于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在人类的各种思维活动中,对于解决问题最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就是使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创造性是一种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对艺术设计影响极大。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比较注重,而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重视不够,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人对现实的感性的认识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生活的能力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解决某一个问题,不要急于用习惯的思维套路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可以先观察,辩证思考,去伪存真,才更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设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设计行为往往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因此,许多创意常常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行为等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如观察元宵节灯会常用的五彩纸扎花灯的制作全过程,能使学生获得关于花灯制作的知识,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事实材料。
自然界的现象也是给人提供创意的源泉,对自然界的现象不作任何变革而进行的观察,能为创新思维提供原始的视觉材料。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拿一块三棱镜准备进行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谱带。对于这种奇怪的光学现象,牛顿开始认真思考,光是否由这些光谱带组成。如果白光是由光谱带组成的,一块三棱镜能把白光分解,那么再用一块三棱镜也可能使这些光谱带复原为白光。试验成功了,光谱带最后变成了白光。牛顿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再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终发现了光色的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自然界各种有趣的现象,积累原始的视觉材料,通过对自然现象视觉材料的分析、思考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其次掌握相关的观察方法。观察某一事物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提出观察任务,然后制订观察计划,按步骤、系统进行,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整理观察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思考。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一个没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是缺乏魅力的。而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又需要设计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的获得,需要设计者对各科知识感兴趣。归根到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许多知名的设计师都有广泛的爱好,他们从众多学科中汲取养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设计师。他最热衷于纺织纹样的设计,设计的图案通常以植物的藤蔓和花卉为主体,其中穿插有小鸟,具有浓郁的自然风格。此外,威廉・莫里斯还参与建筑设计,设计了自家的住宅,没有装饰的外墙,露出了红色的砖瓦,被人称为“红屋”,在当时的设计界引起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他还设计了家庭内部的所有用品:墙纸、地毯、家具、室内装饰等。威廉・莫里斯在平面设计上的贡献也很突出,尤其在书籍设计方面,从版面设计到插图设计,都具有浓郁的手抄本装饰特点。如与沃尔特・克莱恩合作设计的书籍《呼啸平原的故事》,可以说是工艺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需要懂得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这给艺术设计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综合众多学科知识创造的结果。只有广泛的兴趣,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记录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人们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设计者文化底蕴的厚薄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优劣。因此,从文化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宝贵的设计宝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结合传统艺术文化讲授新见解,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文化或民间艺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传统艺术要注意,避免照搬传统的图形或纹样,多鼓励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主要以东方哲学思想为创作灵魂,从中国传统的绘画、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结合现代的表现手法,设计出具有浓郁文化底蕴而又现代气息十足的艺术设计作品。由此可见,要想设计出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术作品,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学的文化知识。因此,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除了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外,外国的文化也要学习,吸收其精华。通过阅读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思维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复合运动。主要包括:辐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辐散思维又称为发散思维或者求异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多种不同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辐合思维又称为集中思维或者求同思维,它是单向展开的思维,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辐合思维建立在辐散思维的基础之上,两者相辅相成,往往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相互转化形式进行。在实际艺术设计活动中,收集设计素材、寻找设计切入点的阶段通常使用发散性思维,众多素材和切入点可以丰富创作语言,而归纳整理素材和确定设计的切入点阶段就需要集中思维了。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诱发集体智慧,相互启发灵感,最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序法。在艺术设计课堂中,先确定一个设计主题,然后由5―7个学生为一小组,组成一个创意设计团队。通过下面几个步骤来实施头脑风暴法:1.准备阶段。创意设计团队的组长事先对所设计的主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弄清其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设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将小组会议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的参考资料和要达到的目标等事宜提前通知组员,让大家在开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2.热身阶段。组长宣布开会后,先说明会议的讨论规则,然后随便聊一些跟设计主题有联系的有趣话题,目的是让大家的思维处于活跃、放松的状态,尽量使大家在谈论过程中能轻松地导入会议议题。3.明确问题。经过热身阶段后,组长简明扼要地介绍设计主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大家对问题进行发言,并让记录员做好记录。4.重新表述问题。经过小组的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对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组长对大家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找出比较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表述,给接下来的畅谈作参考。5.畅谈阶段。畅谈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畅谈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自由发言、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然后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畅谈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私下谈论。发言时只谈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评论组员的发言,以免妨碍别人发言。每次发言只谈一种想法。6.筛选阶段。小组会议结束后,组长和记录员可以用一两天的时间,来整理大家在会议中提出的新想法、新思路,并且做成若干设计方案。然后对多个方案进行反复比较,集中筛选。最后确定3个最佳方案,供设计团队进行下一次讨论。
通过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会议讨论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很好地发挥,同时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结语
时代在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技能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学习者的新思维、新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设计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开拓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篇9
一、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学工具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应该打破只对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制作技能上,而应与本专业设计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设计教育的崭新理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作为专业课的前奏课,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充满了好奇感,而我们的构成课还是停留在常规的基础概念和练习上。所以在授课之初,就应该站在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确定课程大纲。发现并感受到构成与专业的碰撞。如构成课的练习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训练,渗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审美的因素来考虑画面效果,构成教学强调以造型训练为核心,先抛开一切实际因素的限制,简单地从纯形式的角度探讨各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将抽象形式练习与空间设计进行密切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去生活中发现一些美的构成法则,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将点、线、面的形态要素与组合关系置入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如选择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名作进行解析,主要训练对几何体构成与有机造型的空间的推理猜想与复制。也可以利用“九宫格”的练习方法,以此网格为参照线,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纸来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空间组织关系,成功的将点,线,面与空间的梁,柱,墙等具体建筑要素结合一起,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强化对二维形态、色彩、立体造型、空间、媒材等“构成”元素展开综合研究方面的内容。如: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对视觉语言的整体组织和把握能力;将媒材与立体构成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将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色彩教学中,引入电脑。程序被简化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这种以思维训练和创造为研究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可以使构成与技术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学中采用“纵横双向结合”的方式,将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中的“软装”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综合性的训练时,创作应围绕专业去选题,如以展示空间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分组到株洲市区的商场里去调研,将构成与橱窗、陈设设计等相联系,要求考虑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应用法则;或以景观设计为中心展开,同样的要求学生分组到炎帝广场等室外空间去调研,将构成与场地设计、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等相联系。在景观的地面铺装与构成组合关系联系起来,如广场地面铺装一般都以发射或同心圆的构成居多。那么我设计点元素的构成时,就可以从实际的空间中去提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找到环境艺术设计与构成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直观地体会构成与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同时辅以照片和徒手绘制的形式记录,分析其构成的特点。而在构成的作业中,材料的选择上纸材、金属材料和废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多样化选择与处理。通过此类教学让学生快速愉快的认识到构成与本专业密不切联系。构成课的教学,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思维模式达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广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作业做有特色的创造表现,避免出现过于单一的概念化的作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鼓励学生作业打破传统模式,,教学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构成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设计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从环境专业本身的设计特点出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也希望构成作为基础课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后续专业课程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刘芬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苏)马卡连柯.教育诗[M].温哲仙,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3]虢海燕.贴近生活学习构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92-193.
[4]雷鸣,史庆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4):110-111.
[5]张赛娟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总第354期2016年6月(下).
篇10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色彩 多元表现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也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现状来看,专业基础弱、艺术设计想象力和创新力不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扩招带来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扩招的确使更多的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同时我们应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些学生专业基础较差,也存在着师生比严重失调的问题。其二,基础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不相应。高师美术专业分为美术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而从事基础教学的多为绘画专业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绘画性写实色彩训练,学生主观色彩表现和色彩应用训练不够,导致色彩教学与设计专业结合不够,学生独立的设计色彩能力弱。其三,由于电脑软件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设计专业大部分学生偏向电脑绘制而忽视了写生能力训练,甚至产生有没有写生能力无所谓的错误认识,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色彩应用能力的提高。
从这些存在的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基础的下滑、教学方法的定式,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基础教学是关键,现行的传统单一的色彩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笔者认为,应在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上呈多元化表现与训练。
一、重视色彩写生训练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今后艺术设计是用电脑来完成的,有没有写生表现能力无所谓。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殊不知电脑再先进,也只是一个工具,是完成设计者想法的一种表现手段而已,艺术设计创意与内涵是人脑创造的,而设计者的灵感来源于实践(写生)。写生不仅能挖掘学生的视觉美感和独特的思维,也能从自然的表象中去整理、提炼它的本质,使学生对艺术的规律有所认识与掌握,让学生逐步寻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综观艺术史,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皆以不同的表达语言通过写生创作了不少经典之作。通过写生,设计家找到了认知与感悟客观世界的途径,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理解的追求,造就了他们不同的风格面貌。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基础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应着重于眼(观察)、手(表现)、脑(分析)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能力。而写生是提高色彩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最佳的途径。色彩写生是对自然状态中物象的色彩的直接描写,着重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研究与表现,研究各种不同物象的固有色在不同情况下的光源色、环境色中的变化。我们知道,自然界任何物象色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其色彩也必然与周围物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色彩关系。色彩写生就是训练学生在瞬息变化中,迅速捕捉色彩,抓住物象的色彩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色彩的能力,这对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色彩表现能力同样也是在大量写生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在写生训练中,要避免盲目性,应注重把握色调、色彩对比、色彩调和关系,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反复的练习和感悟,培养学生用独特敏锐的眼光去感受物象,并通过色彩语言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可以说,没有一定的色彩写生训练,就不可能对色彩有较深的感悟和认识。更不可能准确生动地把自然界的色彩丰富变化与微妙关系表现出来,色彩写生是提高色彩表现力的基础,它能使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获得对色彩分析能力和概括表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从写生到主观意象表现的升华。
二、装饰色彩表现训练
在色彩写生基础上进行装饰色彩表现是十分必要的。装饰色彩是训练学生根据自然色彩所获得的感受,把主观的感悟与创造融入其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自然色彩重新进行归纳组构,使其色彩达到更为统一、简洁、理想的平面化效果,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在装饰色彩表现训练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理念,对物象的形进行高度概括,尽量将物体结构按平面化、几何化的方式处理,并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色彩造型的基本规律和色彩的组构方式,摆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将自然物象的色彩和写生的色彩归纳、概括、条理,按装饰美的法则进行装饰色彩表现,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在具体作画时,学生根据对象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明确画面主体色调,同时要考虑每个色块之间的色相、明度、纯度、面积对比,注意色彩间的组合与搭配,形成整体的色彩层次关系。要求学生每一张作业都要精心归纳色彩,反复考虑画面的组构,强调色块组合的和谐。通过归纳色彩表现,培养学生对色彩的高度概括能力和主观表现能力。装饰色彩是理性的色彩表达方式,是在自然与创造之间,将自然色彩元素提炼和强化转化为主观艺术表现,同时,把复杂色彩关系变为单纯化、平面化,变为有章可循的秩序色彩关系;反之将简单物象色彩通过用不同的构成方式变为丰富统一的画面,达到一种超于自然色彩的装饰艺术美。装饰色彩不同于写生色彩,色彩表现上,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客观(光源色、环境色和色彩冷暖关系)影响约束,着重于研究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的关系和色彩对比、调和规律以及主观情感表现。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色彩写生能力,又要熟悉色彩特性,无论是色相、明度、纯度、色性以及色彩关系等。只有在熟悉掌握这些色彩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自由地发挥主观想象力,追求平面二维空间色彩表现,以平面概括的形式展现物象,突出画面色彩的理想性和象征性,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过渡到平面表现上来,达到色彩理论知识与装饰色彩组构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色彩借鉴重构训练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色彩原理及色彩的造型能力外,借鉴传统色彩和对其他姊妹艺术精髓的吸收、借鉴,是色彩学习提高更有效的途径。色彩借鉴不是对前人的经验及成果的简单模仿,而应该以个人的感受和理解为依据,将其转化为艺术的一种再创造,依创意所需有目的地去进行选择、提炼、归纳、组构新的色彩形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中外优秀作品,分析其作品的色调和色彩的关系,以及色彩的构成元素等,最重要的是根据传统审美规律和从现代大师作品中悟出真谛,并从中感受审美表现的色彩语言技巧,从而在借鉴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激发创作的灵感,将会事半功倍。同时,选择向大自然和多彩的生活学习,自然界四季变化以及动植物变化万千的色彩为我们提供了色彩美的源泉,激发遐想的空间,拓展新的色彩思路,将大自然色彩元素进行提炼、归纳与重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注入新的设计思维,使自然色彩转化为艺术美。另外,借鉴和学习民间艺术作品中具有纯真质朴和鲜艳浓烈的色彩特点,再按自己的想象及构思需要重新组构和表现,获得新的表达情感色彩。借鉴与重构是一个十分注重分析和再创造的过程,在借鉴色彩的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学生对其色彩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的研究式学习,以找到色彩的规律性和色彩特征,重在认识和理解,培养创造性构想的能力。使学生在色彩借鉴重构练习过程中变成一种有创造性的学习表现,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的色彩重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及色彩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主题性色彩表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