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种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育种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育种方法

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着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德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

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篇2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方法

1.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英语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英语教材的学习,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因为实际的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语境,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对话,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进步。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或者校级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或者是与英语相关的其他活动,使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英语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英语是一门语言,是我们生活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的实例引入到课堂上,使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生动的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1.2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法和句型结构非常重要,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讲”和“写”来阐释教学的内容,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述的知识,然后将语法和句型背下来。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换言之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让其为我们服务,这样来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显得有点呆板、老套,不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运用语言交流的环境。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作为当代的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英语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面表达,还要培养锻炼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

2.实施分层式教学,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的方式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因为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智力水平不一样。那么,在实施分层式教学时,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四点措施。

2.1 分层备课

在备课时,教师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备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的英语教学质量。

2.2 分层授课

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对于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要从基础知识着手授课;而对于英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就要求他们掌握较难的延展的内容,教师就要将课外的知识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课本以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2.3 分层练习

布置练习任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布置不同的练习。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尽可能的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完成练习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2.4 分层评价和管理

评价和管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评价和管理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进行。对于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应鼓励学生打好基础,扎扎实实进行学习,一步一步向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靠近。

3.发挥教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3.1 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基础能力

部分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就必须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记单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在乎学生记得多少,而是关注学生记住多少。但是,有部分教师为了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就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要记多少等等,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基础能力。可见,单纯的依靠记忆单词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不可行的,而是要加强英语的基础训练。例如,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或者之前所学的知识点,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3.2 创设真实、灵活的语境,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3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篇4

材;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5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我国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细谋语文教材,盘活传统文化的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角落。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材,精心策划课程,呈现民族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领悟、吸收。

1.在识字教学中细谋

(1)亲近汉字的造字美。汉字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会汉字的创造之美,感受汉字的演变之美。如,我在教学“山、水、田、雨”这几个字时,将表示“山、水、田、雨”的四幅图与四个字的象形字组成一幅完整的风景,让学生从中找出四个汉字,从而在学生享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亲悟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图画,又美如图画。古人说,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则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书法艺术同著名的乐曲、优秀的雕塑或传世名画一样,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结构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汉字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悟汉字的“形体美”,可以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乐于识字和写字。

2.在“日积月累”中细谋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日积月累”的教学扎实、鲜活起来。

(1)词语积累。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读、说说、辩辩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佳句及经典古诗积累。教师可对部分难点进行点拨、疏通,但不必要求学生每处都透彻理解。汉语文字有一种模糊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感悟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二、美读文学作品,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短的几个字中所代表的不是简单、具象的东西,很多都幻化成了意境。要想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要在课外让学生广泛地读。

1.诵读古诗。古诗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中的古诗为基点,联系生活开发丰富的古诗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

(1)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古诗富有音乐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篇5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防治;绿色;传统

中图分类号:S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15-2

果树病虫害防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断探索、改进、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四类基本方法,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传统的基本方法在病虫防治上都各具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常采用的是将传统方法与绿色方法优化组合、协调运用的综合防治方法。

1 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方法

1.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地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1.2 农业防治

栽植优质无病毒苗木;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控制负载等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剪除病虫枝、果,清除枯枝落叶,刮除树干老翘裂皮,翻刨树盘,减少病虫源,降低病虫基数;合理修剪,保证树体通风透光;柑桔类果树周边不宜种植芸香科植物,以防蚧壳虫大量发生;不与桃等其他果树混栽,以防病虫上升为害;梨园周围5k范围内不栽植桧柏,以防止锈病的发生和流行等。

1.3 物理防治

要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如防治吸果夜蛾、树干缠草绳,如防治柑桔黑蚱蝉,诱虫灯如防治潜叶蛾等方法诱杀害虫。

1.4 化学防治

(1)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

(2)提倡并鼓励使用农业部推荐的农药、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强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有针对性地、适时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未达到防治指标或益虫与害虫比例合理的情况下不使用农药。

(4)在使用农药时,应合理选择农药种类、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每年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要求施用,保护天敌。

(5)注意不同作用机理农药的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如在防治柑桔红蜘蛛时,应交替用防治药物。施药均匀周到,以延缓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2 绿色病虫害防治

2.1 生态控制

生态控制也称生态调控,是害虫防治的一个新策略。即在农田或果园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上,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充分利用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和有益生物(天敌和拮抗菌)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采取生态学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天敌或有益微生物增殖和不利害虫或病原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尽可能地发挥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从而优化农田或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柑桔园中种植百花草,减少红蜘蛛为害。在生态控制中,特别重视作物自身抗性、栽培防治(国内称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调控技术的灵活运用。果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因果树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其中节肢动物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生物群落结构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复杂,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十分明显。

2.1.1 破坏病虫最适生态环境 许多病虫害发生为害重,除了与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外,环境条件的诱导或适合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通过控制病虫的环境条件和破坏其适应的环境,来降低害虫的虫源基数或病菌的侵染来源同样可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从而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如葡萄的病害发生与气温、湿度最为密切,因此采用塑料簿膜覆盖避雨栽培,减少病害发生。许多果树病原微生物或害虫的为害与越冬场所隐蔽,如柑桔花蕾咀在树皮裂缝和土壤中越冬,葡萄根瘤蚜也在土中为害根部并越冬,许多天牛(桑天牛、桃红颈天牛)则躲在枝干内为害,各种食心虫一旦进入果实则难以防治,卷叶蛾则躲在卷叶中为害,叶螨、二斑叶螨、木虱常躲在翘皮下、树皮裂缝中或树盘下土壤中越冬,许多病原物潜伏于枝干皮下或落叶中等等,这些隐蔽的生活环境,为害虫和病原物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由于药剂防治不利,很容易成为新的虫源和侵染来源;果园由于管理不善,园内或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常引起多种叶斑病、霜霉病、轮纹病等病害的发生;枝梢的徒长易招致蚜虫、卷叶蛾、木虱等害虫的发生;果园内积水常引起许多根朽病的发生。因此,必须通过一些栽培防治辅以必要的人工防治才能有更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

2.1.2 创造天敌和拮抗菌的最适生存环境 天敌和拮抗菌是果园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群落,是果树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重要自然控制因素。因此通过许多栽培管理及人工措施来强化这些自然控制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不但节省防治成本,而且减少了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提高了果品的质量。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保护植物、控制害虫为害的对策,早在公元304年,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本中就有利用黄蚁防治柑橘蠹蛾的记载。生物防治是通过生物、基因、基因产物的操纵和战略引进,导致自然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平衡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生物防治就是通过丰富的生态知识,战略引进有益生物或基因、基因产物,从而达到稳定的、有效的防治靶标病虫的方法。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一个稳定的、持续的高产农业生态系统应该是自然的、平衡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包括环境、各种生物的食物资源以及生物对天敌的忍耐、逃避能力等。作物病虫害的暴发,实际上是打破生物间生态平衡而造成的后果。生物防治的主要对策有:

2.2.1 控制害虫密度 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使之达到或低于可接受的阈值。主要途径有:其一,天敌的引进和移殖。即从国外和国内异地引进有效天敌来控制当地害虫,如1955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苹果绵蚜小蜂(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控制了柑橘上的吹绵蚧。其二,保护利用本地天敌。即采取措施创造天敌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增加其种群数量来控制害虫,主要通过生态控制技术和科学使用杀虫剂来达到该目的。如为天敌提供适宜的食料和生存场所与使用选择性杀虫剂等。其三,天敌的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通过室内人工繁殖有效的天敌昆虫或昆虫病原微生物并实现商品化,然后释放至果园来控制目标害虫。如我国已利用柞蚕卵以及人工寄主卵成功地繁殖松毛虫赤眼蜂来防治果树卷叶蛾、梨小食心虫以及多种果树鳞翅目害虫,再如人工生产的苏云金杆菌制剂来防治果园鳞翅目害虫等。

2.2.2 利用有益生物作为活的屏障,用于排斥有害生物的为害或阻止其侵染 通过观察发现植物叶围、根围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天然的、共生的微生物对于果树有着不同作用:首先提供对外来侵袭者的防御作用;有些有益生物群落如微根际真菌,它们能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和水,同时保护植物根部免受病虫的危害。另外,在植株体内的微生物(内生型的)产生一些物质能抑制或驱除病原菌;在叶和根围的微生物(外生型的)能竞争或抑制试图进入植物体的病原菌。

2.2.3 诱导植物体内的抗性进行自然保护或抑制害虫为害 大多数植物具有保护自己免受病菌、线虫、昆虫以及其他侵染因子为害的基因潜力。研究发现,只有当侵染因子通过它们的控制机制、包围或抑制植物抗病基因的表达时,为害才能发生。所有的植物病原菌和许多害虫都能在植株体内诱发抗性。例如蚕豆、黄瓜、香瓜通过先接种产生局部病斑的侵染因子可以诱导出能系统保护免受真菌、细菌、病毒为害的抗性机制,这种保护作用能持续作物整个生长期。

参考文献

[1] 李会珍,朱跃冬.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的绿色技术与传统方法分析[J].北京农业,2011,(03).

[2] 梁金霞,王延翠.果树冬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02).

篇6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更加注重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更加体现了东方的文明和精粹,培养了人们善良、诚信的优良品质,在表现我国的仁义礼贤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一部活的教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不仅将现代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达,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体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这与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涵盖广泛、要求简单且易于实现、种类众多,在性格不同、体质不同的学生中更加方便推广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制以及兴趣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从而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达到终身受益、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必须要在人民中实现,当前,我国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作为实现推广的关键和突破口。但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往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给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就使得必须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体系,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格不变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民族特征和地域差异等因素,将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且易于实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经过学校体育的推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方法,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为以后在社会中成为体育骨干、引导周围群众爱好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进全民健身的开展。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都采用了技术要求高且规则很多的体育项目,这使得体育教学禁锢了体育的特性,在学校体育中教学方式单一且呆板,从而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厌恶体育的现象。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同,它具有娱乐性、便于操作性、种类众多性以及新颖、不受场地限制等众多优点,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将其逐渐地应用于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还能够丰富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体现和传播民族文化,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必要性

(1)学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最佳渠道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是延续数千年的农耕和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各地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传统体育活动的习俗正在逐步消失。有学者认为,必须要找到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渠道,否则继承就会出现断层。现在比较成熟的渠道就是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学,民族体育才能获得强大和持续的生命力。经过挖掘、整理和改造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不断地赋予新时代的健身、教育、娱乐等意义,使其既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特征,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引入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实践,成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高脚马从民间引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通过学校这个环节不断得到完善与规范的发展,继而成为影响较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面对全球一体化和西方竞技运动的强烈冲击,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教育中,不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实现变革,在新时代找到生存的沃土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让青年一代从小就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来说,不仅学生兴趣大,而且也能节省教学设施的投入。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民族中小学就把高脚马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了发展这个项目,湾潭民族中小学还专门摸索了教学方式;在甘南州,很多中小学已经用锅庄舞代替了课间操,现在藏区不论是牧区还是城市,很多孩子都会跳锅庄舞。锅庄舞已经成为甘南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当地促销旅游的一大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根本出路。

(2)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完善的中间环节

1984年,国家体委综合古代蹴鞠、花毽运动、现代足球、羽毛球以及排球项目的运动特点,推出了毽球项目,并重新规定了毽球运动的规则以及技术要求。目前,在全国已经有近百所大学把毽球作为大学体育的常设科目,毽球运动的发展逐步步入正轨,比赛规则不断得以完善,技术发展不断成熟。正是有了如此坚实的群众基础,毽球项目才会成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并且还走出国门,成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又如中南民族大学对鄂西地区的摆手舞的校园化创编。摆手舞又名“社巴”,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摆手舞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中南民族大学通过对这些生活化舞蹈动作的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配合以现代乐律,创编出了具有现代感的民族式体育舞蹈,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受到了学生欢迎。国外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程也证实了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如北美原住民青年奥运会(The Native Youth Olympics)之所以能得到极大的发展,除了受到政府的支持外,还在于它一开始就把主要参与对象定位于青少年,通过学校进行了推广和普及。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敛。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找到生存根基的最佳媒介。

(3)学校教育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模式的形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不排斥现代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相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希望通过现代管理和组织模式为其注入新的理念,以便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良好的运作。如日本所建立的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和竞赛系统,使它摆脱了片段生存状况,具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北美的原住民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是印第安人建立了很多现代组织机构,这些机构服务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1974年由美国体育领导者成立的“国家印第安体育协会”(National Indian Activities Association),发起了一年一度的男女篮球运动和“快投垒球”(fast-pitchsoftball)赛事。国家和地区级的印第安高尔夫锦标赛也从1975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这些举措促使原住民传统体育现代管理制度的形成。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引领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拥有优秀的社会资源,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势必会不断实现与现念的融合,进而找到民族传统与现代科学的契合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变迁。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方法

1.研发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因而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想顺利有效地融入学校体育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区域特点和体育项目特色,有效地发掘资源并进行整编,研发科学的体育教材,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研发,构建涵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体育教学,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构架。

2.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是一项崭新的创新工作,为了便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有效的融合,必须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假如体育老师没有清楚的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类型、训练方法以及规则等一系列问题,就无法给学生清晰的讲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进行锻炼,更谈不上有效的传播民族文化。因此,必须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培养能够带动学校传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通更多的渠道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由于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得文化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历经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运动,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以及行为等。要想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中,开通更多的渠道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学校内课堂体育课的开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渠道,例如开展课外体育运动、组织体育运动比赛、举办运动会比赛等等都是广泛的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的渠道。要尽量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融入学校体育中,提高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有效的渠道积极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锻炼,还能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贯穿其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不仅将现代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达,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研发,构建涵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体育教学,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构架。还要加大投入,培养能够带动学校传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在这些骨干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民族教育研究,2001(1).

[2] 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 韦晓康.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民族教育研究,2006(5).

篇7

【关键词】传统美德;学生心理;行为障碍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中华民族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它在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它的传递和发扬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还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

1.热爱祖国、天下为公。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人们与生俱来的感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奉献出来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大公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国精神也越来越淡薄。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行为障碍,因此我们针对这些不良的倾向,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卓越的贡献。

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劳奋斗、艰苦不屈的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也开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发展方向,而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学生做起,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事观。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风雨,但是从没有过放弃,都是依靠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细,这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屈服。而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也要在学习或者生活的过程中,也要具有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诚实守信、严己宽人。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着。这种美德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在与人交往中,要真诚待人,互相信赖;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5.重视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我国早期教育中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可我们的部分学生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人们就要针对这些行为,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加强自律,把自己的各种不良习惯限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

二、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的作用

1、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所谓的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现和自身年龄、文化以及道德素养不符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这不仅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还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而目前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类别主要有:①注意力障碍;②依赖;③失败综合症;④情绪低迷;⑤自我心理。

2、在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的作用。目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容易受到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这就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改善的新举措

1、在教学方式和在校时间的安排。心理和行为障碍学生往往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这是他们不适应学校生活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把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为辩论法,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并且教师还要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利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降低其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行为改变技术策略。该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心理动力学方法和再教育计划。心理动力学方法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加注意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恐惧。其中行为改变技术的主要手段表现在以下几点:

正强化:如果一种刺激是人们所喜好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那它就可以增加行为的出现率,这种刺激就叫做正强化物,而有目的地使用正强化物,以使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就是正强化。

惩罚: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差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厌恶刺激或撤出正在享受的正强化物,以使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它主要包括从事厌恶活动、罚时出局、反应代价、谴责等具体方式。

塑造:指使个体行为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种目标行为的区别强化的过程。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感染学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学的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励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给学生留下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计划,让其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来对其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进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来改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5、开展网上授课进行辅助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仅靠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借助网络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和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学、开拓思维领域,将各科学习交叉相融,有利于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推动德育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而学生作为我国发展的未来,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障碍。为此,我们在对学生的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到其中,从而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中华传统;普通高中;经典阅读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了许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经典文化,这些多如繁星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一直流芳千古、璀璨耀眼。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阅读有史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在如今新高考的背景之下,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正面临着一些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必须勇敢地接受这一挑战,真正承担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学生人格的构建、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教育重任。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改善,来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真正回归到那些积淀了民族文化精华和人类思想精髓传统经典文本之中。

一、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然而,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教育现状却十分令人忧心。首先高考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造成影响。高考的功利性使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注重训练学生对阅读题目的解答技能。考试命题的导向及教师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忽视,促使学生对传统的经典冷漠置之,经典阅读变得凋零。其次现代大众文化的流行给经典文本阅读造成冲击。在以吃喝玩乐为中心,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享受的大众文化背景下,阅读材料内容具有通俗性和功利性的特征,缺乏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元素,这一特征造成现代高中学生心灵浮躁,不愿静心潜读文化经典的现状。再有现代阅读方式的更新给经典文本阅读造成冲击。由于现代电视、网络、视频等各种电子媒体的相继出现和发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是以看电视或登陆网站查询的方式为主,很难见到有人自觉地捧起书本细细品味。

二、加强普通高中传统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阅读的教学有史以来在我国传统高中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是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能够培养人的修养,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在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教学方面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目标,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导向、精神启蒙、文化修养方面,更好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牢牢扎根,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三、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方法与举措

新高考背景下,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改善,进而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真正回归到那些积淀了民族文化精华和人类思想精髓传统经典文本之中。

1.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在高考的背景下,要想逐步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引导并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势在必行的。考试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客观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的,只要有考试存在,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和目的。但仅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应该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摆正。

2.阅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应加强对中华国学经典的阅读。阅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且能够唤醒学生心智与灵魂、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来说,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来有着重要意义。对教师来说,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学生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读物,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

3.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教学而言,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首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要常推荐一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视听材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与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进行接触,使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过程中,能够逐渐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对传统文化的比较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课程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传统经典的阅读热情。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堂之外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传统经典国学阅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激发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可开展的活动很多,首先可以邀请学者做讲座,为高中学生讲授国学方面的知识,在讲座过程中与学生现场交流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带领高中学生走出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误区,在讲座结束后,向学生们赠送或推荐阅读的国学书籍。通过讲座活动的开展,使高中学生逐步建立起国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可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活动,是普通高中学生在丰富趣味的竞赛中积累国学知识,体会古典文化之美,从而激发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热情。

四、结语

在新高考的背景之下,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意义重大。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进行有机渗透,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从而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真正回归到那些积淀了民族文化精华和人类思想精髓传统经典文本之中,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1] 申海敏. 在经典阅读中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 高俊英.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篇9

关键词:分子标记;糯高梁;遗传连锁图谱;选择育种

中图分类号 S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58-03

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植物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在植物研究中,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植物选择育种可以有效地提高有效育种率,从而提高了植物或农作物的生产率。为了提高糯高梁的成功育种率,使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辅助选择糯高梁的育种过程是研究的重点。

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特点

1.1 使性状基因型鉴定更加简单 如果等位基因的外在表现不是那么明显,或者是等位基因为隐性等位基因,又或者是等位基因与其他基因或者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给基因型的鉴定带来或多或少的困难。对于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来说,这些因素会给基因型的鉴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为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基因型不同并不等同于表现型不同,环境的变异有可能会使不同的基因型表现为部分甚至全部相同的表现型。另外,有一些表现型在初期或者在一般的条件下是不能表现出来的,例如抗病虫性必须要在病虫的环境下才能表现出来,抗旱性必须要在控制水分匮乏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耐盐性要在界定盐性的控制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抗倒伏也必须在有一定控制的容易造成倒伏的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来,这些因素导致了基因型鉴定的不便。在育种材料不足,不能够进行多次实验进行重复鉴定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鉴定的困难。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降低以上因素带来的困难,使性状基因型鉴定更加简单。

1.2 使性状表现型鉴定更加简单 表现型的鉴定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表现型是直接可以看到的,如颜色、形状等,但有一些表现型在初期或者在一般的条件下是不能表现出来的,这种表现型的鉴定是相当麻烦的。例如抗病虫性必须要在病虫的环境下才能表现出来,耐盐性要在界定盐性的控制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抗旱性必须要在控制水分匮乏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抗倒伏也必须在有一定控制的容易造成倒伏的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来,鉴定这些表现型不仅费时间费精力,而且由于要在一定条件的控制下进行鉴定,而人为的控制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种种这些又导致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大的质疑。采用分子标记技术由于可以降低鉴定性状表现型的难度,使性状表现型的鉴定更加简单而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能够在早期进行选择 在传统的育种过程中,往往希望能够在早期选择优秀的植株进行回交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想法是很好的,但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不可抗因素导致在早期进行选择成为难事。因为有很多作物的性状在早期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这也就导致对这种作物使用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困难的,因为无法在早期看到表型优异的植株,也就无法进行选择,进而导致无法进行想象中的育种改良的过程。而分子标记技术正可以改变这一缺点,与传统的育种不能在播种后数月甚至数年进行选择的特点不同,该技术可以做到在播种后的短时间内进行检测和选择。分子标记技术被希望运用在辅助选择育种过程中,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可以提高有效育种率,改良育种成效。

1.4 扩大和加强了选择范围 传统的育种在进行检测和选择时,范围狭小,对象单一,这样不利于新的发现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早期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更多的对象进行检测和选择,以有利于新的发现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5 能够进行非破坏性性状评价和选择 传统的育种过程中,为了看到一些性状的表现,需要人为地设置一定的条件,使植株在设置的固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和表现,但这有可能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正常性状的表现和成熟过程,使种子收获困难、种子产量少甚至不能得到种子,带来破坏性的后果。这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使用分子标记技术,用该技术辅助选择育种,不仅可以在早期选择,而且只需取植株的小部分进行检测和选择,不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不会给植株带来危害。

1.6 能够提高回交育种效率 在传统育种中,为了得到表现优良的植株,经常采用回交的方法,通过多代回交可以成功地把想要的目的等位基因进行转移,但是回交方法的效率过低,在多代回交之后依然有一部分比例的不想要的基因存在在个体中,相对来说,这种传统的回交方法耗时耗力,育种效率较低。使用分子标记技术,用其辅助选择育种,可以成功选择出含有重组染色体的个体,这样就可以减少个体中不需要的基因片段,进而可以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另外,对隐性性状可以进行不间断的回交,从而提高基因的回交转移速度。

正如上面提到的,使用分子标记技术,用其辅助选择育种,扩大和加强了选择范围,也就意味着要对育种群体做大规模的检测,这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任务,为了保证效率要求该检测方法要足够简单和快速。另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还受到建立标记和数量性状位点的精确性、高昂的成本与影响指数选择法的四个因素的影响。

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选择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一种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在植物研究,辅助选择育种的植物选择育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目标区域,利用c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筛选已选择的个体,直接结果是判别目标基因的存在性并对目标基因进行间接选择,最终结果是减少个体中不需要的基因片段,改良育种的进程,进而可以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是通过分析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基因型来判别的。由于育种程序会因为育种目的和育种材料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辅助选择育种的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必须构建完整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即遗传连锁图谱。关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的选择要点如下:

2.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饱和的连锁图是遗传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广泛使用在诸如定位数量性状、克隆基因以及等多种遗传研究中,是许多遗传学家和科研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过程是通过估算位点之间的重组率来估测不同分子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或者线性排列的过程。该过程包括选用合适的分子标记、选择用于建立作图群体的亲本组合、建立作图分离群体、测定作图并连锁分析标记基因型数据、构建标记连锁图这五个步骤,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亲本的选配、选择合适的分离群体类型、确定合适大小的群体、数据收集、单位点分离分析、检测位点间的连锁、重组频率和图距的估测和组建连锁群这8个方面。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的选择

2.2.1 系谱法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使用系谱法且当目标性状为质量性状时,对优良性状的选择应该从F2代开始,选择效果的优劣受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的重组频率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连i关系的影响。选择的可靠性和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的距离成正相关。选择效率的提高也受两个分子标记对性状的选择过程的影响。一旦选择了目标基因,不论其显隐性如何,在接下来的世代中目标性状就不会再分离。对基因中除了目标基因之外的其他部分的选择,就称为背景选择,它的覆盖范围较广,涉及到了整个基因组。

2.2.2 回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回交育种方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育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早期对含有目标基因的植株进行筛分,由于在早期便进行了选择,所以可以通过观测目标性状来确定后代是否含有目标基因而不需要通过反复测交来确定目标基因的存在性。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省时省力,改良了育种进程,改进了育种效果,提高了育种成功率。

2.2.3 全基因组选择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除了有上述的系谱法和回交法,还有全基因组选择方法,顾名思义,全基因组选择方法要求分子标记要覆盖整个基因组,可想而知,这种方法代价高,费时费力,但也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在整个全面的范围内选出没有争议的、具有最佳的基因组合的单个植株。

3 分子标记技术在糯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3.1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糯高梁的发病条件受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在抗病基因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工接种抗性基因鉴定存在的种种局限,使科研专家意识到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辅助抗病基因是可以一试的。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辅助抗病基因的方法,不仅可以克服人工接种抗性基因鉴定的局限,而且可以在育种的早期进行选择,使得抗病育种的效率有所提高。用于基因定位的分子标记有很多种,如RELP、RAPD和AFLP等,不同的分子标记会根据其特点应用不同的领域。

3.2 抗虫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扩增片段经Taq DNA聚合酶I切后,纯合体产生750bp和160bp两条带,Nair曾筛选糯高梁瘿蚊病抗虫基因Gm2的两个RAPD标记F81700和F10600,并利用多重PCR在病感材料中扩出1.71kb片段,这个结果得到了验证。

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与抗性基因累积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渐渗进优良的推广品种”扬麦158”中,获得了含有Pm2+Pm4a、Pm2+Pm21、Pm4a+Pm21的”扬麦158”近等基因系以及含有Pm8+Pm21的种质,这表明抗性基因的聚合提高了作物的抗性。

参考文献

[1]方宣钧,吴为人,唐纪良.作物DNA标记辅助育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动物育种方法;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遗传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经历了表型和表型值选种技术育种、DNA重组技术育种、分子技术育种3个阶段。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动物育种已进入分子水平,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的方向发展,即开始分子育种技术阶段。国内也紧跟国际步伐,主要研究畜禽遗传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我国21世纪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先进技术。现在,动物分子育种仍占据着动物育种大部分的领地,并将主导21世纪动物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

一、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

数量遗传学是遗传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数量性状的一门科学,在动物育种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应用于育种实践,是在选择时通过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的频率,降低不利或有害基因的频率,进而使群体的生产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它通过提高在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准确性上来提高畜禽整体生产性能。重复率、遗传力和遗传相关构成了数量遗传学的三个基本参数,是数量遗传学的核心。三个遗传参数对于实际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借助遗传参数可以从表型值估计推断育种值,从而定量化地作出育种决。因此,估计遗传参数便成了动物育种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给动物育种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可大大加快育种进展。

(一)基因芯片技术与动物育种

基因芯片技术是2O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已被美国科学促进会列1998年自然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之一。目前基因芯片技术在动植物的遗传育种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基因的表达水平的检测。由于基因芯片可以固定成千上万个探针,使众多基因同时检测成为可能,不仅可以比较一个基因组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录水平差异,也可以比较不同基因组中对应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如果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畜禽基因组研究,将大大加快其研究进程,为畜禽经济性状基因定位提供一个基础技术平台,为新品种的育成提供基因水平的依据。如它可识别动物的脂肪基因,通过人为引人突变使之发生变异,来减少肌肉中脂肪的含量。

2、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基因芯片用于基因再测序将加快DNA多态性鉴定,促进新品种的产生。虽然PCR技术进展使得有用的目标序列加速简单的扩增成为可能,但用全手工操作的凝胶方法来分析PCR结果就限制了多态性分析;而基因芯片能平行分析数百个或数千个多态性问题,可用于快速、定量、非放射性获得所期望的基因信息。这对于通过各种技术选出优质、高产、抗病、抗不利环境的畜禽得到了有效而不可缺少的信息支持。这将转而促进动物育种和高产种群的选育、剖析和保持。

(二)遗传标记辅助选择与动物育种

遗传评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选种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表型选择和指数选择都只是利用表型和系谱信息来推断个体育种价值,对控制该性状基因的作用效应和传递行为,以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都不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控制数量性状基因的结构、作用效应、传递行为以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研究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同时利用表型信息、系谱信息和分子标记信息来进行更为准确的遗传评定,实施标记辅助选择,加快动物育种进程。

(三)转基因技术与动物育种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动物受精卵内组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使其在动物体内融合和表达,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动物。

1、抗病育种。用DNA重组技术,在体外构建编码期望的有疾病抗性的嵌合基因,导入受精卵,使之在染色体上正确整合,在组织细胞中适当表达,培养出具有期望性状表型的转基因动物新品系。2、生产性能的改良我们可以通过转基因给畜禽引入新的生产途径或通过转基因的产物调整动物的生长发育,以改良动物的生产性能。对于奶牛产奶来说,目前转基因的主要途径是改变乳的主要成分、提高产乳量和生长速度。

(四)生物信息学与遗传育种

1、建立与动物良种繁育相关的基因组数据库。可根据不同物质间的进化距离和功能基因的同源性,比较容易地找到与畜禽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的DNA标记,开展分子育种,从而加快育种的进程和速度,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造。由于畜禽的经济性状大多都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在此基础上又存在着主效基因,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序列的对比和同源分析,在已有的生物数据库中寻找与畜禽经济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的同源序列区和同源基因,并对其进行定位,从而建立起与动物良种繁育相关的基因组数据库,并以此来改良畜禽品种。

2、比较基因组学的应用。因为DNA序列上的差异反映了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所以完整基因组间的比较研究可在动物性状的选择、筛选杂交组合以及预测杂种优势等方面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基因中DNA或氨基酸序列的异同可以研究生物的分子进化,同时也可对处于不同进化阶段动物物种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弄清动物基因的起源和进化、结构和功能的演变,发现其间的亲缘关系,为动物育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三、结语

在未来的动物育种中,不同学科技术间的交叉和联系将更加紧密,动物育种将是遗传学理论、生物理论、计算机技术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集合。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依据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来改良畜禽品种,这样就产生了动物分子育种。它是传统的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动物分子育种将是未来动物育种的一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东劲,侯冠.动物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