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土力学 含水量 应力

一、含水量

土壤的含水量是另一种有用的参数,尤其是对于粘土。它已被用于定义中的水含量中一定重量(或质量)的水与固体的比例,可以注意到这不是一个新的独立参数,对于一个完全饱和的土壤,它遵循孔隙比大约是含水量的2.65倍的规律。对于孔隙度是一个正常的值,一定量级的干砂有一个正常值是常见的。如果该材料是完全饱和的,对于饱和砂土这是一个普遍的值。粘土的体积重量也可能是更小的值,特别是当水的含量是很小的时候。泥炭是经常要轻得多,有时比水重的几乎没有。2立方米干砂的卡车近似等于“3吨”以上的空卡车的重量,什么是沙子的体积重量,如果它是已知的砂粒材料的密度为2600 kg/m3,那么什么是孔隙度和空隙比,这将有可能以填充干砂的以前的问题与水的孔。什么是水沙能量,然后什么是饱和砂土的体积重量,在圩田土壤中粘土层的5米厚度处,具有50 %的孔隙率,在硬砂的深层的顶部水位粘土从1.5米处开始降低。经验表明,粘土的孔隙率会降低到40%。什么是土壤的塌陷,砂的3.5的粒度约为1毫米。砾石粒子是1厘米大小。砾石的形状颗粒是大约相同砂颗粒。这是粒子大小对孔隙率的影响。

二、在土壤中的应力

1、应力

作为其他材料的应力可能在土壤中仅仅作为材料本身的外部负载和体积重量的结果。然而土壤有一个与其他材料区别开来的属性。首先,一个特殊的属性是土只能传输压缩正应力和无拉伸应力。其次,土壤只能传输剪切应力,该剪切应力相比于正常的应力是相对较小的。此外该剪切应力是应力的一部分,土壤具有水在孔隙中转移的特性。

因为在土壤中的正应力通常只有压应力,使用符号约定应力是标准的做法,这只是相对经典的连续符号约定力学,即压缩应力被认为是阳性的,而拉伸应力被认为是阴性的。应力张量被记为应力分量符号的正式定义是,一个应力分量为正当它在行为正坐标方向的平面上,其正常向外负坐标方向或当它作用在负方向的平面上,其向外的正常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所有应力分量的符号为正对面他们将不得不在大多数的符号连续介质力学和应用力学。据推测在指示应力成分的第一个索引表示的平面上的应力的作用下与第二索引表示应力本身的方向。这意味着对于例如该应力成分表示在y方向上的力在一个平面上具有其正常的在x负方向上作用,减号是必要的,因为土力学的特殊符号约定导致。

2、孔隙压力

土壤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土壤包括颗粒它们一起构成了晶粒骨架。在晶粒骨架的孔隙中的流体通常是水,所有正常土壤的孔隙结构是这样的:气孔之间相互通过填充的水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空间形状,但是该形状构成了一个单一的连续体。在这种水体上的压力可以被传输并且水也可流通过毛孔。在孔隙水的压力被表示为孔隙压力。

在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剪切应力。这意味着压力是在所有方向上是相同的。这可以通过考虑一个小三角形单元的平衡条件来证明,通过一个垂直平面为界,一个水平面和一个以45°的角度倾斜的平面。如果在合适的垂直平面中的压力为P,因为没有剪切应力在较低的水平面上,该水平力的必须由倾斜的平面上的分力来平衡。因为在这个平面也剪切应力为零,接下去还必须有垂直力以便在平面上所产生的力是垂直于它。这种垂直力必须在与在元件的下水平面的垂直方向的力的平衡。由于该区域该元素也A,在该平面上的压力为P等于在垂直平面上的压力。使用小的几何形状可以显示出这个压力p通过同一点作用在每一个平面内。这往往是表示为帕斯卡原理。如果水是静止的(即当没有流动的水)中,在水的压力由所考虑的点的位置来确定相对于水表面。如由斯蒂文在装有水的容器底部的水的压力的大小,只有当水的柱和水的体积重量而不是在容器的形状看到的高度依赖仅在具有垂直侧面的容器,这是等于水在容器内的总重量。斯蒂文表明对于其它类型的容器,这可以通过考虑平衡来证明水体,考虑到墙壁上的每点处的压力必须始终垂直于壁。该容器在最右边的酷似土体其孔隙空间。可以得出结论该水在土壤满足的原理流体静力学前提是水在孔隙空间形成连续体。

3、有效应力

对土壤正应力的元素以及剪切应力可以采取分解的办法。最简单的情况是在各向同性的法向应力的情况下,推测在各个方向上这种应力的大小作用,在土壤中例如在一个内部交叉的中心部分,该应力是由孔隙压力在水中传播并通过颗粒应力的方式来表达,即几乎完全围绕着颗粒。可以预料颗粒骨架的变形几乎由集中力的接触点完全确定,因为该结构只有在这些接触点产生滑动和滚动变形。所有晶粒在水中产生相等的压力。由此可见,这个压力作用于整个表面的横截面上,并通过从总应力减去该压力获得接触力的量度。它也可以是认为,当颗粒在孔隙压力P作用之下没有接触水,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是这种压力造成的颗粒和水的压缩。石英和水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是很小的。相对于土壤,通常观察到的较大的变形被忽略。

这些因素表明,总应力和孔隙压力的区别为孔隙压力是有效应力。有效应力是作用在粒状材料接触点处的集中力。表示当时没有集中力的接触点。这并不意味着在晶粒中应力为零的情况,因为总是会有颗粒的应力等于周围水的压力。其基本思想是,如上所述该颗粒材料的变形几乎完全是集中力下变形的晶粒,从而导致轧制并在接触点滑动引起接触点的变化。这些都说明有效应力是由太沙基引入的一个概念。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通常被引用为“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加孔隙压力”,但应注意的是,这仅适用于正常的应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篇2

论文关键词 园林绿化种植 工程 技术

通过阐述园林绿化的规范与特征,回顾其发展历史,指出园林绿化的不足之处,对园林施工规范提出具有的指导性作用的意见;并尝试着提出一些规范性的技术原则和要求。

1、园林绿化工程概念

园林绿化工程是建设风景园林绿地的工程。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场所,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园林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区中涵盖园林建筑工程在内的环境建设工程,它是应用工程技术来表现园林艺术,使地面上的工程构筑物和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2、施工前准备

2.1 城市绿化工程必须按照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及有关文件施工。施工人员应掌握设计意图,进行工程准备。

2.2 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人员应按设计图进行现场核对。当有不符之处时,应提交设计单位作变更设计。

2.3 工程开工前应编制施工计划书,计划书:2.3.l 施工程序和进度计划;2.3.2 各工序的用工数量及总用工日;2.3.3 工程所需材料采购进度表;2.3.4 机械与运输车辆和工具的使用计划;2.3.5 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2.3.6 施工预算;2.3.7 大型及重点绿化工程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4根据绿化设计要求,选定的种植材料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规定。

3、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

3.1 种植材料应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规格及形态应符合设计要求。生长旺盛,姿态丰满,品种优良,苗源取近原则。

3.2 苗木挖掘、包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一般土球大小为胸径的8-10倍.包装时用草绳将根部土球包扎好,使土球不松散。

3.3 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

3.4 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3cm。

3.5 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以上方可使用。

4、种植前土壤处理

4.1 种植或播种前应对该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4.2 园林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最低种植土层厚度应符合表4.2的规定。

园林植种植必需的最低土层厚度 表4.2

植被类型 草本花卉 草坪地被 小灌木 大灌木 浅根乔木 深根乔木

土层厚度(cm) 30 30 45 60 90 150

4.3 种植地的土壤含有建筑废土及其他有害成分,以及强酸性土、强碱土、盐土、盐碱土、重粘土、沙土等,均应根据设计规定,采用客土或采取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

4.4 绿地应按设计要求构筑地形。对草坪种植地、花卉种植地、播种地应施足基肥,翻耕25~30cm,搂平耙细,去除杂物,平整度和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种植穴、槽的挖掘

5.1 种植穴、槽挖掘前,应向有关单位了解地下管线和隐蔽物埋设情况。

5.2 种植穴、槽的定点放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 种植穴、槽定点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位置必须准确,标记明显。在树穴弄挖前施行种植放样定位,骨架大规格乔灌木可用插杆法标志点,群植小灌木及地被可用白粉划线标志确定种植面及林缘线。5.2.2 种植穴定点时应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应标明边线,标线要直。5.2.3 定点标志应标明树种名称(或代号)、规格。5.2.4 行道树定点遇有障碍物影响株距时,应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适当调整。

5.3 挖种植穴、槽的大小,应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而定。穴、槽必须垂直下挖,上口下底相等,规格应符合表4.3-l~5的规定。

常绿乔木类种植穴规格(cm) 表5.3-1

树高 土球直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150 40-50 50-60 80-90

150-250 70-80 80-90 100-110

250-400 80-100 90-110 120-130

400以上 140以上 120以上 180以上

注:另外,树穴的尺寸还需依各树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区别对待。树穴形状为圆柱,要求壁直底平。挖掘时将表土,心土分开放置。

落叶乔木类种植穴规格(cm) 表5.3-2

胸 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胸 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2-3 30-40 40-60 5-6 60-70 80-90

3-4 40-50 60-70 6-8 70-80 90-100

4-5 50-60 70-80 8-10 80-90 100-110

绿篱类种植槽规格(cm)表5.3-3

苗高 深×宽 种植方式 单  行 双  行

50-80 40×40 40×60

100-120 50×50 50×70

120-150 60×60 60×80

5.4 在土层干燥地区应于种植前浸穴。即在种植前先向穴内浇灌水。

5.5 挖穴、槽后,应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肥料不要直接与根头接触,即在肥料上盖层土。

6、苗木运输和假植

6.1 苗木运输量应根据种植量确定。苗木运到现场后应及时栽植。

6.2 苗木在装卸车时应轻吊轻放,不得损伤苗木和造成散球。吊时在树身上绕草绳或其他保护材料。

6.3 起吊带土球(台)小型苗木时应用绳网兜土球吊起,不得用绳索缚捆根颈起吊。重量超过1t的大型土台应在土台外部套钢丝缆起吊。

6.4 土球苗木装车时,应按车辆行驶方向,将土球向前,树冠向后码放整齐。

6.5 裸根乔木长途运输时,应覆盖并保持根系湿润。装车时应顺序码放整齐;装车后应将树干捆牢,并应加垫层防止磨损树干。如长时间运输每超过12小时在根部洒水一遍,最好用湿布盖根部。6.6 花灌木运输时可直立装车。装时要整齐,带土球的把土包扎好。

6.7 装运竹类时,不得损伤竹竿与竹鞭之间的着生点和鞭芽。

6.8 棵根苗木必须当天种植。裸树苗木自起苗开始暴露时间不宜超过8h。当天不能种植的苗木应进行假植。

6.9 带土球小型花灌木运至施工现场后,应紧密排码整齐,当日不能种植时,应喷水保持土球湿润。

6.l0 珍贵树种和非种植季节所需苗木,应在合适的季节起苗并用容器假植。

6.11种植后一定要浇透水。

7、苗木种植前的修剪

7.1 种植前应进行苗木根系修剪,宜将劈裂根、病虫根、过长根剪除,并对树冠进行修剪,保待地上地下平衡。

7.2 乔木类修剪应符合下列规定:7.2.1 具有明显主干的高大落叶乔木应保持原有树形,适当疏枝,对保留的主侧枝应在健壮芽上短截,可剪去枝条1/5~1/3。7.2.2 无明显主干、枝条茂密的落叶乔木,对干径10cm以上树木,可疏枝保待原树形;对干径为5~10cm的苗木,可选留主干上的几个侧枝,保持原有树形进行短截。7.2.3 枝条茂密具圆头型树冠的常绿乔木可适量疏枝。枝叶集生树干顶部的苗木可不修剪。具轮生侧枝的常绿乔木用作行道树时,可剪除基部2~3层轮生侧枝。7.2.4 常绿针叶树,不宜修剪,只剪除病虫枝、枯死枝、生长衰弱枝、过密的轮生枝和下垂枝。7.2.5 用作行道树的乔木,定干高度宜大于3m,第一分枝点以下枝条应全部剪除,分枝点以上枝条酌情疏剪或短截,并应保持树冠原型。7.2.6 珍贵树种的树冠宜作少量疏剪。

7.3 灌木修剪应符合下列规定:7.3.l 带土球或湿润地区带宿土裸根苗木及上年花芽分化的开花灌木不宜作修剪,当有枯枝、病虫枝时应予剪除。剪下来的枝条应及时处理掉。7.3.2 枝条茂密的大灌木,可适量疏枝。7.3.3 对嫁接灌木,应将接口以下砧木萌生枝条剪除。7.3.4 分枝明显、新枝着生花芽的小灌木,应顺其树势适当强剪,促生新枝,更新老枝。7.3.5 用作绿篱的乔灌木,可在种植后按设计要求整形修剪。苗圃培育成型的绿篱,种植后应加以整修。

7.4 苗木修剪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7.4.l 剪口应平滑,不得劈裂。7.4.2 枝条短截时应留外芽,剪口应距留芽位置以上1cm7.4.3 修剪直径2cm以上大枝及粗根时,截口必须削平并涂防腐剂或漆油漆将截口包裹住。

8、树木种植

8.1 应根据树木的习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种植时期进行种植。

8.2 种植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8.2.l 种植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8.2.2 规则式种植应保持对称平衡,行道树或行列种植树木应在一条线上,相邻植株规格应合理搭配,高度、干径、树形近似,种植的树木应保持直立,不得倾斜,应注意观赏面的合理朝向,种植密度适宜。8.2.3 种植绿篱的株行距应均匀。树形丰满的一面应向外,按苗木高度、树干大小搭配均匀。在苗圃修剪成型的绿篱,种植时应按造型拼栽,深浅一致。8.2.4 种植带土球树木时,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必须拆除。8.2.5 珍贵树种应采取树冠喷雾、树干保湿和树根喷布生根激素等措施。

8.3 对排水不良的种植穴,可在穴底铺l0~15cm砂砾或铺设渗水管、盲沟,以利排水。

8.4 树木种植后浇水、支撑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4.1 种植后应在略大于种植穴直径的周围,筑成高10~15cm的灌水土堰,堰应筑实不得漏水。坡地可采用鱼鳞穴式种植。8.4.2 新植树木应在当日浇透第一遍水,以后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北方地区种植后浇水不少于三遍。8.4.3 粘性土壤,宜适量浇水,根系不发达树种,浇水量宜较多;肉质根系树种,浇水量宜少。8.4.5 干旱地区或遇干旱天气时,应增加浇水次数。干热风季节,应对新发芽放叶的树冠喷雾,宜在上午l0时前和下午15时后进行。8.4.6 浇水时应防止因水流过急冲刷根系或冲毁围堰,造成跑漏水。浇水后出现土壤沉陷,致使树木倾斜时,应及时扶正、培土。8.4.7 浇水渗下后,应及时用围堰土封树穴。再筑堰时,不得损伤根系。

9、大树移植

9.1 移植胸径在20cm以上的落叶乔木和胸径在15cm以上的常绿乔木,应属大树移植。

9.2 大树移植前应对移植的大树生长情况、立地条件、周围环境、交通状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移植的技术方案。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机械移植作业。

9.3 当要移植大树时,移植时间宜一年前确定,移植前应分期断根,修剪,做好移植准备。

9.4 大树移植应符合下列规定:9.4.1 移植时对树木应标明主要观赏面和树木阴、阳面。9.4.2 一般地区大树移植时,必须按树木胸径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台装箱。9.4.3 吊装和运输大树的机具必须具备承载能力。移植大树在装运过程中,应将树冠捆拢,并应固定树干,防止损伤树皮,不得损坏土球(土台)。操作中应注意安全。9.4.4 大树移植卸车时,应将主要观赏面安排适当,土球(或箱)应直接吊放种植穴内,拆除包装,分层填土夯实。9.4.5 大树移植后,必须设立支撑,防止树身摇动。

9.5 大树移植后,两年内应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做好修剪、剥芽、喷雾、叶面施肥、浇水、排水、设置风障、荫棚、包裹树干、防寒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养护管理工作,在确认大树成活后,方可进入正常养护管理。

结语

随着人民对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种花栽草的美化,而是需要置身于一个融汇着自然、文化、艺术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当中。因此我们应该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营造优美宜居的居住、生活环境放在首位,通过对景观植物的科学设计与栽植,满足人们对绿化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篇3

一 关于城市规划的本体观

(一)城市规划的性质是什么

城市这一概念的出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有五六千的历史,当时工匠们遵循代代相传的质朴经验、以及君主们一统天下的规章与礼制结合的思想来规划城市。19世纪上半叶现代规划理论诞生,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改良性的理论和实践方案。直到20世纪初,英国才有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即《住宅与城市规划法》,从那时起,规划的本质属性一直是人们众说纷纭的对象,是科学还艺术,是政策抑或是技术手段?

何为科学?科学即是人类对宇宙规律的客观性探索;艺术者,是人类感知世界从而得到主观反映与创造性的超越;策略是团体性的政治手段,而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经验方法。城市规划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兼容并蓄,兼而有之。它既有科学的客观探索,也是艺术的主观创造,既有政治层面的宏观大略,也有技术层面的经验手法。但究其根本,它是一种政策。其区别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本质在于,只有政策必须的社会行为,是受命于政府,为城市的将来负责的行为。

(二)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任何一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特征,并经历历史的数次累积逐渐成为特有的城市环境。那么城市规划的意义究竟是对城市的环境层面予以组织使之有序发展,还是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资源等一切眼前和未来的利益进行预期的调剂和分配?如果只考虑表面因素,我们大可以说是前者。但经过深层的思索,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城市层面的环境不仅包括城市层面的环境的人工因素、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等等。其中人工要素是指城市中经人工建造的整体的城市结构关系。自然要素不仅为城市提供必须的用地条件,同时还影响城市和建筑的布局,城市层面环境的人文要素是指人类的历史文化形态,社和形态,城市发展政策等。意思在协调城市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城市层面的环境的人工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的协调。

(三)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什么

若要说到城市规划,从事规划的人士不禁要联想起管线的纵横交织以及不同颜色的地块图形。而其他人则可能联想起或直或曲的街巷以及高高低低的建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建筑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然后这一切的主体和受众,归根结底是人,是人群。尊重人的意愿,反映人的意愿,体现人的需要和价值。才能实现对物质的规划转变到人的规划。

二 .现今城市规划中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一直被所谓的传统城市规划与创新困扰着,总结这个困扰了城市规划近30年的课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规划队伍中的集体文化意识的缺失。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本身没有基于城市文化的概念之上,有的只是特色城市的影子,或是混搭后各种特色城市的影子,模仿混搭或是简单的照搬,规划出来的城市都没有自己独有的核心,没有城市文化的概念,没有城市主题的宗旨。

西方规划理论基于城市文化的概念,基于自己的城市的地域特色,时光荏苒,西方规划理论经过时间的打磨,需要结合新的城市面貌进行改革。而中国城市规划依然照本宣科,显然不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

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灵魂来源于城市的历史、经济、人文风情、习俗、地貌等,城市文化的概念反映出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对城市的理想、情感、愿望与祈祷,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塑造原则。

然而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路上,把大方向放在有待改革的西方规划上,洋规划是万能的,中国城市是国际化的,是世界国际大都市投在水里的倒影,与自己特有的城市灵魂背向而驰,在高仿与怪异的道路上,城市文化彻底倒塌。在工业主义和机械主义为代表的规划思潮的侵袭下,中国特有的文化被严重干扰。开发性破坏和破坏性开发,一直以来被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大方向,直至城市仅有的一点特色也被抹灭。中国城市规划创新的主题已被悬隔已久,使城市规划严重地失去了灵魂的皈依。究其根由当是传统城市规划缺乏灵魂,缺乏与时俱进,缺乏使命。我们的传统城市规划需要深刻的反省,需要进步,需要自己特有的灵魂,中国城市规划需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通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惨痛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巨大的诱惑是我们必须要阻挡,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特色危机将成为中国城市走向未来的一道门槛。然而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是基于历史的,基于文化风情的,基于经济习俗的。城市规划的特色,是城市的标志,是独一无二的形象,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身份,是一个独立的品牌,是一经提起就被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家园。因此,城市特色规划和城市主题文化规划是一个城市规划中永远的目标和方向。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它的每一个城市的细胞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特征。它们渗透到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它们根植于人们的思想里,生长子啊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于是城市有了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城市的一肤一发,街道广场,都有了最近的意蕴和魅力,这就是城市生命的源泉。像这样的时间性的过程,我们又称之为历史的文脉观。如何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文脉主义和符号学家已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考虑到传统环境形态和建筑形态与人们所具有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意识有密不可分或多或少的关联,如果将这些因素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促进人们对时间的记忆。

篇4

(1)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的设计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全局性设计,使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城市规划需要设计者站在全局的最高点去看问题,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对于设计者的素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城市规划不仅仅是点和线、线和面的递进关系,同时也是空间与时间横向与纵向关系。城市规划中需要设计者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城市规划更多的是考虑“面”的问题。

(2)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建筑设计是基于居民对建筑的主观要求,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原理,对建筑的内部及外部进行设计和改造。第二,建筑设计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纲要,为城市的功能提供载体,利用城市资源对建筑进行可持续建造。建筑规划更多的是考虑“点”的问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所表达的思想都是相对一致的,都把落脚点放在科学规划上。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①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的规划设计,要以城市规划纲要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前提。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的建造着若不依据城市规划纲要进行设计,那么整个城市的管理就是无序的,城市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②城市规划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建筑设计的多样化。建筑设计本身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③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不可分离的。在城市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体现。一座城市拥有着多样的建筑形态有利于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反过来也同样如此。从另一方面讲,两者结合即是一种互补。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相互作用

(1)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结合能够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提供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建筑设计则是对规划做出具体实践,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为城市建设做出有效部署。

(2)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控制。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规划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就要运用建筑设计来进行填充。城市规划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设计的进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的综合利用水平,对建设本身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3)增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度。城市规划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行、共同参与,而建筑本身也是同样如此。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减少了很多摩擦。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较弱的城市,可以在短时间内建造优秀建筑,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的发展助力。

3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理性对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将硬件与软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城市规划的设计的涵盖范围特别广泛,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所以,城市规划从初期设计到最后维护都要及时的进行跟进。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功能进行界定、对城市道路进行划分,也要注重单个建筑形态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使城市各个方面结合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拥有极高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城市规划设计者的专业素质。从另一方面讲,建筑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城市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同建筑设计一样,遵循科学、认真的原则,对建设的进度及时的跟进,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2)建筑设计要在根本上以城市规划为基准。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初始设计时,要考虑各种问题,综合来讲,就是将大环境与小环境进行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同样,建筑设计也出现各种问题,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上”,忽视建筑本身的实际功能,使城市资源遭到很大的浪费。建筑师在表达自己情感方面进行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追求建筑本身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对其他之外的因素不加以考虑,那么就会使得建筑本身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违背了城市规划本身的要点。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的大环境其创作的基础,任何设计都要服从城市规划,符合城市的功能需求。

(3)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施的管理。任何城市建设不可能出现准确无误的执行,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执行的控制。对建筑设计的执行阶段要加强行政上的监督,建立行政问责机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故意的偏差,不仅仅是对建筑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违背。

(4)建立完整的建筑设计评估系统。重要的建筑在初始设计阶段综合考评中,就应引入城市的考评系统。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规划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样,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是否符合本城市的规划纲要,是评估的核心内容。评估系统在选出合适的作品后,仍要仔细斟酌,所选作品是否符合周围建筑群得整体环境,是否符合区域内的城市功能。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4结语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从来、同时也不应该与文化脱离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已经由原来的追求纯粹物质空间,转变到对广义文化的重视。尊重文化、传承文脉乃是城市规划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取之不尽的脉源。文化遗产承接不是盲目保全,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在城市建设中,科学地进行历史文化遗产开掘,进行文化定位,赋予新的社会功能。我们应有胸襟和胆略融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精神于一体。我国文化本来具有开放和综合的优良传统。现在和将来,经过与国外现代城市规划新文化新一轮综合之后,必将在中国广大沃土上,绽放更为鲜艳芬芳的百花,结出无数甘美醇和的果实。

1 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上是对城市规划专业的一种综合性、抽象性的定义,顾名思义,城市是城市规划作用的客体对象,而人类文明或者文化绝大多数产生于城市当中,同时文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城市,所以城市规划专业离不开文化维度,任何一项脱离文化背景的城市规划工作在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都是难以被接受的。

具体到城市规划工作,一般意义上包括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而和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这一专项规划,故本文将以此为视角,谈论城市规划与文化的相关性。

2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城市规划毕竟是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直接作用对象,所以其所涉及的文化更多的表现为为人们提供生活、交往、工作等行为空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形态,尽管这种具象形态的文化肯定受到诸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非具象形态文化的影响。

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

3.1 保护什么

3.1.1 范畴的扩大

关于“保护什么”,人类经历了从单纯的建筑遗产保护到更广泛遗产保护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一部通用的针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的国际叫《威尼斯》。虽然《威尼斯》仍以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古遗址保护为主要对象,但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史纪念物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体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有意义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一表述扩展了建筑遗产的定义,为将历史性空间环境、近现代甚至当代建筑、产业建筑等纳入建筑遗产的范畴,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3.1.2 《威尼斯》前的建筑遗产概念及其生成背景

始于19世纪的建筑遗产保护在当时有着两个大的背景:一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启蒙运动,二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启蒙运动为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意识,从中诞生出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并引发了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关注艺术起源和史实论证的研究方法使得历史建筑被当作是某种艺术起源与传承的载体,其艺术价值凸显出来成为其被作为遗产加以保护的重要特征。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而日益滋长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很快地赋予一些建筑“国家纪念碑”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表征,纪念性自然成为其作为遗产的价值内涵之一。在这两个背景下,建筑遗产的划分是以其包含的纪念性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根据的,具有国家性、公共性的重要珍贵建筑率先进入遗产的范畴。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虽非风平浪静但至少相安无事地发展了一百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遗产保护的对象还只是著名的建筑单体,主要有3类:古建筑废墟、中世纪宗教建筑、古堡。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文物的特征。

3.1.3 《威尼斯》后的建筑遗产概念的发展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变化周期的变短,人类进入了“物的时代”,见证着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这其中就包括存在时间短于100年的早期现代建筑。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开始注意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起过的决定性影响,若干象征着工业革命或代表着技术发展的建(构)筑物饱含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印迹,这些建筑类型是否也需要保护。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城市面貌的趋同、地域差异的消失,导致了人们对日益消亡的地方文化和旧城中传统街区的关注。以以往的价值取向看,这些街区中没有一幢建筑够得上建筑遗产的标准,但其具有整体性和普适性的遗产价值,拆解之后则毫无意义。随着人类认知物质环境存在意义的观念变化,历史遗产概念得到拓展,呈现出空间扩大化、时间近期化、类型多元化的特点。

3.2 如何保护

3.2.1 干预与反干预

干预式保护主张将历史建筑重新复原到一种完整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有可能从未在过去任何已有的时刻存在过。这种在修复过程中对建筑原有形象的大胆设想后来受到了人们的批判,被讥讽为“创造”历史建筑。

反干预式保护强调保存建筑原有面貌和历史真实。认为历史建筑“并不是我们的”,因此“我们无论怎样都没有触碰它们的权利”。反干预观点主张以维护取代修复,“尽最大努力看护它们,但是,一旦这种看护无力留存它们时,那就让它们一寸一寸地消逝,也不要去触碰它们”。

3.2.2 综合修复与原真性

20世纪初,意大利的博伊塔将对干预和反干预进行了微妙的综合,提出了一种综合的修复概念。其核心思想在于,当一切保护都无济于事时,可以进行干预性修复,但要确定对历史建筑进行干预性修复的部位和修复的可能程度,同时在修复后应当令人能够明确区分新旧两部分。 综合修复是保护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保护方式,这也是后来《威尼斯》中强调“原真性”保护的思想渊源。原真性综合修复的观点,强调修复中的区分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3.2.3 从整旧如新到整旧如旧再到整旧如初

整旧如新的方式和干预式很像,难免受到非议,整旧如旧的方式多少保留了些原真性,但在冯骥才先生看来,如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的整旧如初工程,通过高科技手段完全复活了历史的东西,才是一一种崇高的追求。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城市的最低成本的捷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备环节,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必须拿出一个武器来解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这就是城市规划,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控制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管理方法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管理指的是某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设计蓝图,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内的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措施。要想建设好一个城市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法就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城市规划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实施手段,按照城市的规划计划,依法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并把城市规划都落实在城市土地上。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所颁布的城市规则法规及其具体的规定,采用行政的、社会的、经济的、法制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以及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和控制,最终达到引导和调节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有计划、有秩序和有步骤地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可以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管理的三个方面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几个方面。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同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对规划成果的质量进行把关、申报以及管理。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要对城市规划的文件实行分级的审批制度和手续。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包括建设所用地的规划管理、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以及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等几个方面。

3. 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应该是格局合理而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如果想把一个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要做好城市的规划,并以此为依据来建设和管理城市。良好的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时所遵循的依据。此外,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 城市规划管理秩序混乱

近年来我国逐渐掀起城市规划管理的热潮,但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依然存在盲目、无序的现象。城市规划的时间逐渐缩短,城乡规划的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的建设管理也较为混乱;由于管理混乱,很多城市严重破坏了历史建筑和城市风貌,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有些城市的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够健全,导致违法建筑出现的现象剧增,城市环境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2. 缺乏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

城市的规划管理管理工作是社会多元主体追求城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形成的共识。按照我国国务院的规定,分区规划等详细规划应由政府进行审批,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部分政府部门由于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城市的规划管理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出现有些城市的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够到位,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等现象。

3. 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很多城市由于缺乏规划管理人员,或者存在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到位等现象,导致部分的城市存在规划管理的执法力量不足,而处罚标准偏轻的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容易出现规划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的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专业管理人才亟待引进和提高。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1. 建立合理的法制体系,确保城市规划的进程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要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法制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提供一定的便利,也可以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护的力度。

坚持城市规划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审批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具有一定的原则,坚持要做到合理布局和特色的鲜明,更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市场效益等多个方面来制定和实施,通盘考虑,综合的协调。规划中既要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情况。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科学的审批制度、公示制度等,来保证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同时,也要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减少规划实施时的可能出现的问题。

3. 采用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保证规划管理的循序渐进

无论哪个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管理中,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逐步的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各项建设指标,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在综合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确定,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城市建设中,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的布局结构,从而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这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基本原则。要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的建设,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及环境、卫生的建设,防止污染公害,同时保卫好城市的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保护城市的地方特色。不可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的效益,却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

此外,城市的规划管理也要注意信息的公开度和群众参与的程序,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能充分听取有关公众利益主体的呼声。

参考文献:

[1] 马建华.浅谈如何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J].才智.2012,26.

[2] 孙云飞.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篇7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现代化城市

1城市发展史的回顾

这里,我们引用齐康先生的“期”的概念,来对城市形态的历史发展时段归属进行概括和阐述。所谓“期”,是撇开形形的“时间”分类方法,而用一种适于城市设计本身历史时段的划分方法,来决定“期”这个变量。根据对城市设计思想和城市形态特征的综合分析,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5个时段:

(1)萌芽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古希腊以前,及中国夏、商、周3代的城市形态及设计,其特征是宗教礼仪的决定作用,形态设计在阐释学上的神秘主义。

(2)成长期

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及形态。其特征是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设计思想和实用的规划准则,有专门的城市规划设计家,形态的可理解性加强。在中国,相当于晚周,城市规划体系建立,“里坊制”的出现。

(3)进化期

上述设计思想和理性实用准则在整个西方世界普及,发展趋向成熟。这一时段从中世纪中一直到19世纪,形态的决定论特征逐渐加强。在中国,相当于从秦代到唐宋这一时期。当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的军事防御,统治阶段为了便于管制市民,将里坊内部设为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的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设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唐长安城就是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4)革新期

近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兴起,功能主义的城市形态观、形体观。形体的决定论成为主导设计思想,城市形态走向抽象,逐渐导致环境问题。在中国,从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分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至宋朝,这陈旧的规划观念终于被突破了,北宋东京完全采取了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当时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的中心,构成了“大内——里城——罗城”3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的,并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这种新型的“街巷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西方,革新就更为突出,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桎梏,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到了18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纪末,霍华德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城市”的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思潮。这种思潮一时甚为流行,且影响深远。它把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乡结合的结构模式。尽管其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城市发展实践的引导作用,却有着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至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1910年,法国建筑师戛纳尔的“工业城”规划,首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用地布局上严格地区分开来。直到1933年,《雅典》明确提出城市的4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并提出有“计划”与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师所信守。

(5)多元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设计和多元思想崛起,城市形成建设趋向小型化、环境人性化和决策公开化。二战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60~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三产业兴起,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旧的经济结构经受着变革的巨大冲击,所谓“传统工业”开始衰退,环境质量恶化,社会结构和城市的历史文脉被破坏,新的社会经济不稳定因素在增长,这就促使人们反思,更深入地思考城市的本质,包括重新认识那些原以为是“金科玉律”的某些城市规划的观念、原则和方法,因此,60年代以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变,直到今天,这种转变仍在继续发展。

2当今城市规划新观念

首先,最令人欣慰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规划师、设计师以及国仁的努力耕耘下,现就全民意识来说,对“规划”这个概念已不再陌生或持“漠然”的态度了。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经历了这十多年的坎坷,城市规划内容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对一些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的“教条模式”,均作了改头换面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中已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定规划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20世纪20年代期间,规划是以解决城市人口疏散为出发点,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诸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成熟,譬如定量分析研究等,但它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3)城市发展连续化

人们逐步对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相应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规划当作是城市“终极状态”理想蓝图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发展视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现有关条例规定“5年小调,10年大调”的方针,其实也就是促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得以及时调整和完善。

3中国21世纪的城市规划

根据《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的发展战略,要求在2020年,中国城市从总体上、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因此,以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修订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迫在眉睫。在这里,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的体会,从进一步完善问题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勾勒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初级阶段,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1)从宏观方面看,针对城镇体系结构中,城市之间的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问题,规划在制定时能否充分考虑,并研究能促进这种“区域协作”切实可行的政策或途径。

(2)加强规划与其它学科的密切合作和运用。规划的前提是分析研究,而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当然,这与一些决策人士只注重表象或成果的东西有关,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因为信息资料欠缺或定性定量分析手段、方法和技术落后、不明确而造成,更为重要的是,规划者不可能熟知某些基础学科知识,所以,规划行业中,应划分相应的辅助行业或学科,如统计经济或理化分析等。

篇8

关键词:治理;城市治理;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作为20世纪90年代流行起来的理论,“治理”(governance,也译为‘管治’)一词折射了当代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20世纪后叶,以国家为基本依托的统治体系开始动摇,继市场失灵后,政府也出现失灵,福特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危机使人们意识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国家主义都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抉择,政府、市场、社会的重新组合势在必行。治理理论就是对于社会转折造成的各种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的回应。

2治理的理念

治理一词较早出现于1989年世界银行的关于非洲问题一份报告中,关于治理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其中较为广泛认同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即“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4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虽尚无统一定义,但通观各类定义,其概念中所具有的共通特征可简单概括为多元化、网络化、分权化、协同治理等。

城市治理就是治理理念在城市层面的运用和体现。在治理概念本身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的情况下,关于城市治理的概念目前自然也尚无一个权威的统一说法。尽管如此,通观各个学科的讨论,由于都是基于治理的理念来研究城市层面的问题,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孙荣等将其概括为:公私合作、多元合作、效能公平、止于至善。

3城市治理理念之于城市的意义

3.1城市治理理念之于城市的意义

城市治理理论的首先提醒我们今后城市政府的改革应由原来单纯的行政改革转向治理改革。城市政府为实现善政的目标,之前的改革主要是行政改革,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行政内部,旨在提高行政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这在今后虽仍然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实现善治的基础,但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的需求,即便再善政的政府也同样会出现政府失灵。因此今后的城市改革不仅只是城市政府独善其身的行政改革,更应面向实现城市善治的目标,展开城市治理改革,即将包括市场系统、社会系统在内的多种力量纳入公共管理的视野,使其各司其位、各尽其职,公私合作、多元合作协同完成城市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运营。

4 基于城市治理理念的21世纪的城市规划

在世界由20世纪的现代社会向21世纪的后现代网络社会转换中,城市规划也需重新调整自身的结构体系,以应对时展。面向解决后现代网络型社会城市公共事务治理问题的城市治理的理念对于21世纪型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城市治理理念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佐藤滋指出21世纪型城市规划应具有以下4点特征。

首先,应对地域性和场所性,在多样主体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城市空间的自然演化、生成。

其次,并非在事前确定城市的未来蓝图,而是通过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把逐渐演化生成的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应有的面貌。

再者,挖掘城市的多样性、复杂性等,实现城市空间的文化魅力。

最后,为引导以上目标的实现,基于地域社会的自律性,来准备多样的制度和方法。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仍是以行政主导为特点,新出台的规划法虽也在强调公众参与,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推动公众参与事业的发展,但目前的参与程度和范围、形式等都十分有限,甚至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行政一元独大的状况依旧十分突出。所以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限制公权力和创造利于公众参与规划全过程的规划治理体系。

感谢东京大学国际都市规划·地域规划研究室博士孙立对本文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的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吉田民雄(日).都市政府のガバナンス[M].东京:中央経済社,2003.

[3]王郁.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佐藤滋.「21世紀の都市計画の枠組みと都市像の生成『都市計画の挑戦[M].东京:学芸出版社,2000.

[7]孙施文.关于城市治理的解读[J].北京:国外城市规划, 2002(1):1-2.

[8]久隆浩(日).都市計画のバラダイムシフト[J].东京: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都市計画No.283:5-10.

[9]大西隆(日).参加型地域振興による格差是正[J].东京:日本地域開発センター・地域開発2007(11):31-35.

[10]Catlaw,T,J.From Representations to Compositions:Governance Beyond the Three-Sector Society[J].New York: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Praxis,2007,29(2):225-259.

[11]吴缚龙.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管治.北京:城市规划,2002,(9):33-35.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区域规划;城市设计

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于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2.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20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二、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交叉关系

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及各类工程设施,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及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三、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各自的功能作用

谈到功能作用,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范围广,两者在处理空间的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具体的差异如下:

1.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则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2.与城市规划不同,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分”。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工作环节。当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来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综其所述,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设计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则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四、 结论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两个尺度平台上各自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才是未来学科整合的方向。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篇10

关键词: 景观都市主义;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述

近几十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问题频发。十以来,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包括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等。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而我们的发展又不能停滞,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借助政策和其他手段来综合整治环境问题是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命题。

近二十年, 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Urbanism)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城市设计领域中,它通过跨专业综合的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统筹,从而使之得到解决。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是美国建筑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首先提出的,“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中,景观是城市发展中规划与设计的手段,同时,通过景观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一个完整的GIS系统必须具备输入、存贮、操作和分析、表达和输出四大功。近些年来,GIS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

2.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城市规划管理

基于GIS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将城市中的各项基础设施信息,如各项现状地形数据、宗地、权属、用地许可、各项规划指标、规划成果图等输入数据库,然后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三维GIS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数据系统,将城市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根据管理内容进行分类,便于信息的管理与查询,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规划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等提供更为便捷、理性的技术服务手段。

2.2空间分析

GIS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利用空间分析建立地理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快速的得出各种有用的网络拓扑分析和空间信息,准确的完成复杂的地理空间分析,如地形分析,用地适用性评价等,更直观的得到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同时,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隐患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如建立缓冲区、邻域分析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修改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应用,以便通过结果对城市规划设计做出决策,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这使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快捷、简便。

3.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詹姆士・科纳(JamesCorner)的“景观都市主义”一文,首次澄清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更多的是一种对已然失败的传统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回应和新的态度与思维方式。詹姆士・科纳把当代城市的研究分为5个主题,即平面性(Horizontalit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过程和形态(form ofprocess)、技术(technique)和生态学(ecology),概括了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3.1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纳入城市的基础设施中,使其在城市中发挥功能,但是又不仅仅将其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部分去看待,在此同时它还承担了城市的改造、美化、更新和重塑自然、提升生态品质等职责。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规划多将植物作为媒介,应用大量的适宜生长的植物来调节规划范围内的环境气候,在丰富设计了景观之余再引入其他的景观植物,使一个区域和一个开放空间内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内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它体现了生态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生态学思想

景观都市主义着重强调的是以景观为中心的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学与以往所说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生态学是与环境、甚至是与环境万物始终联系在一起,也指城市如同生态环境一样应该与自然界中的万物联系到一起,与景观联系到一起,相互依存互相流动。城市不应当只停留在一个建筑或者某一时间点上,应该是具有吸收、相互转化和交换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一样是生态的有机体。

4.运用GIS技术的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4.1 在GIS技术中加入景观都市主义的原因

将景观都市主义中的要素选择应用到GIS技术中,可以避免过去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因素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将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基础要素提供整合到GIS技术中,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将这些信息充分的利用,用以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可以在生态适应性评价中加入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素,分析得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适用性评价。

4.2 GIS技术和景观都市主义融合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从灰色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是指相互“联接”的绿道、公园绿地系统、自然或者农田保护区、再生土地等维持自然生命流通过程必须具备的绿色场所。应用GIS技术对现有地理数据进行详细的整合分析和处理,确定出需要保护的生态要素,进行分类,通过地图叠合分析确定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景观区域,同时综合其他社会因素以及生态因素等进行加权计算和地图叠合确定出结果的可行性。

4.3 二者的融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当今城市规划工作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景观都市主义寻求的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促进城市的保护、更新和再生,通过与GIS技术的融合更快速、更科学的主动实现城市规划的“景观生态”(图1)。利用景观植物涵养水分,减少洪涝灾害,保护城市地下水,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丰富城市空间,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在GIS数据库中存储,变为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供查询、分析,用于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更多的综合手段才能变的更科学、更合理,还需要实施者和用户的协调合作,在长期的努力下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发展。

图1.中国上海古北黄金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