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中小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规模适中,其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问题相对较为简单,具有明显的宜居城市优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作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主要操作平台,是优化城镇布局,推进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现阶段中小城市规划中的不足及缺陷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控规的内涵悄然发生了变化,控规不再只是政府出让划拨土地的技术依据和控制引导城市开发的管理手段,其主要任务在于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节相关矛盾。控规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为主导逐渐发展为以复杂的社会层面为主导。

(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多数中小城市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均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众所周知,传统控规缺失中观层面的公共设施规划,仅依靠用地布局中编制的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很难保障其最终的可实施性。但是,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过程中仅仅是强调了空间层面调整控制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城市规划编制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性及时效性。从而导致中小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流于形式和表面,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实际价值。城市开发建设中,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弹性要求与传统的大而全、事无巨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着矛盾。

(二)控制编制与管理技术老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落后的编制技术造成较弱的可操作性,不能与中小城市控制性规划管理完全契合在一起。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红,如果做好中小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创新面临的首要问题。“从历史上看,但凡中小城市发育良好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都比较好。”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控制内容要求统一并且还要面面俱到,缺乏弹性的控制内容不能良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因此,面对控制内容的编制要保证其充分的弹性和应变范围,使我国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达到“控而不死,变而不乱”的境界。

(三)编制与管理方案不符合群众需求

目前,我国的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中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现象,对规划编制的随意变更打乱的规划编制过程,同时也降低了公众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参与程度。因此,关于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当地政府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组织编制和审批工作,要大力增加公众参与度,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通过公共的参与来对规划编制进行监督与保障,提高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杜绝越权批审以及任何牵扯利益的事情发生。

二、规划控制优化策略及途径

(一)结合地块实际情况因区施工

控制性详细规划究竟应该控制哪些内容,而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指导性要素,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相应调整,这是我们规划师面临的思考。不同性质地块的控制重点不同。按照城市范围内每一地块性质的不同,合理的对地块的控制方向进行制定。例如,中小城市在规划编制城市中心区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将重点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及合理性,如何提高土地经济性,提高城市内景观的科学性以及如何通过规划与管理表现出城市设计意图等。中小城市在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区时应该将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结合城市底蕴及历史文化背景,确立建筑风貌及形式,以及城市人口容量。而中小城市在规划编制政府区时需要将重点集中于如何根据当下市场实际发展趋势,群众需求,当地产业结构及群众从业结构变化等因素综合考量,从而保证城市编制规划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加强产业引导,营造良好空间,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

(二)优化编制方法及管理方案

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编制控规,出让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应对多变市场的最好途径就是扩大控规的覆盖面,这样,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有管理的依据。当然,在实施控规全覆盖可行性较弱的地区,也可采取重点地块全覆盖、一般地块制定通则的管理形式。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对城市内的每一个地块进行编号,从而保证中小型城市范围内每一个地块的独立性和针对性,避免在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过程中出现因地块规划重复,不明出现的相关部分相互扯皮的现象,为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明确中小城市内每一个地块的编号,也为城市后期信息化健康提供了方便,是城市规划与管理方案制定过程中可以参考的真实数据及资料,保证了控制性规划中的基本空间单位。提高了中小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三)动员群众共同参与

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不可缺少的就是公众参与环节,首先在拟定计划草案时要对公众的意见进行征询并且召开听证会;,在根据当前社会群众所面临的压力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与管理;其次审批成果应当拟出公告公布于众,努力做到公开,透明,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方案属于法定性文件,一经公布,需要按照其制定的内容严格执行与实施,任何部门及个人均不得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对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与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如果确实需要调整的,需经相关部门审查确认后,方能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对原定的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及修正; 最后,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公众参与力度,从开始组织控规编制起,即在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引入政府相关部门、苑⑸獭⑸缁峁众等利益群体参与控规的运行,协调各方诉求,并贯穿控规运行始终。通过对现行控规编制办法面临问题、中小城市规划特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只有从其控规的源头―中小城市控规编制办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城市现有的控规编制、管理及实施问题。

结语:

由于中小城市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不同,对于控规的要求也相应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和矛盾,以目标为导向,提出适宜的工作方法和编制思路,并通过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和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只有采取差异化的编制策略,增强控规的地域适用性,才能不断提高控规的可操作性,对城市建设起到切实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怡芳.浅析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

[2] 张丽芬.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考[J].城市建筑,2014(12).

[3] 罗海燕.浅析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4] 郑萍,程娜.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考[J].华中建筑,2010,28(3).

篇2

【关健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问题;创新思路;三位一体控规模式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由最初的注重形体设计发展到注重指标控制,又发展到强制性和引导性相结合的控规体系,历时二十多年,控规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建设方式与投资渠道的不断多元化及市场瞬息万变,以往控规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1 以往控规存在的问题

以往控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技术、编制和法制三个层面。

1.1 技术层面

土地分类单一。控规土地分类按照国家标准过于单一简单化处理,在规划许可上模棱两可、在规划管理上难以控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灵活性差。“一堆指标”控制“一个地块”;控制过死,灵活性差。相当部分规划内容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被反复调整。分析研究不足。大量土地批租的事实表明以往控规分析研究不足,不能有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最佳结合。控规层面城市设计手段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建设。

1.2 编制层面

控规的成果很大一部分反映在指标体系上,目前的控制指标的制定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妥协于市场选择的无序性和随意性,造成规划管理混乱。控规的用地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影响规划的深度。用地过小,控规中只能就事论事,难以考虑空间构成、城市景观等因素,用地过大,许多问题涉及面太多,又不能很好解决。控规的意图、内容只有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被规划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充分理解,控制功能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

1.3 法制层面

《城乡规划法》把控规确定为核心制度。划拨土地、出让土地必须依据控规给规划条件,同时规定复杂严格的控规修改程序,与以往控规高调整率相矛盾。上述原因造成以往控规的两难窘境,形同鸡肋。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通过控规创新。

2 创新思路

控规创新思路:以“非确定性”规划思想为指导,以追求最佳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实效为目标。创新的控规实行控制单元和地块详细控制两层控制。在控制单元层面运用“分区平衡方法”对控制单元进行总量控制,运用“二元控制方法” 控制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在地块详细控制层面划定“六线”、标明禁止开口路段与主要出入口、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并对用地性质兼容与土地开发强度进行弹性控制。引入“区域分析法”从指导思想上和规划理念上保证控规准确的方向,并通过科学细致地分析研究控规内容,使各项规划要素有切合实际的依据和科学定位,以便制定当地的控规通则,作为控制单元图则与地块详细控制图则编制的主要技术依据。这样形成通则、控制单元图则和地块详细控制图则三位一体控制模式。

3 三位一体控规模式

实行三位一体控制模式,试图解决以往控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通则

通则兼顾功能分区的差异性,研究地方城市的特殊性,进而达到分区施控和管理精致化的目的。通则可以满足公共政策公平、公开的要求。通则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实现公共政策动态维护。通过科学细致地分析研究控规内容,使各项规划要素有切合实际的依据和科学定位,以便制定当地的控规通则,作为控制单元图则与地块详细控制图则编制的主要技术依据。

3.1.1 现状条件评价

控规现状条件评价以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分的规划控制单元为控规现状条件分区评价的基本单元,主要对场地条件、建筑质量、建设条件进行评价。根据场地条件评价结果确定评价基本单元内适宜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用地、不适宜建设用地、禁止建设用地;根据建筑质量与建设条件评价结果确定一类建筑、二类建筑、三类建筑,确定规划在建用地面积,保留用地面积,拆除用地面积等。

3.1.2 主要分析研究内容

运用“区域分析法” 从指导思想上和规划理念上保证控规准确的方向,对本层次规划作深入分析,使各项规划要素有切合实际的依据和科学定位。控规主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重点地区的识别、城市形态(密度)分区、最小开发地块(住宅)、划分控制单元及其他研究内容等。通过重点地区的识别确定中心区、战略性“新空间”等重点地区;城市形态分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现状建设强度、地形、规划布局、视线通廊、基准地价、机场净空等多种因素;住宅最小开发地块是通过对以往住宅开况分析,结合未来住宅最小开发地块的变化趋势分析论证确定住宅最小开发地块面积;控制单元划分考虑用地功能与结构的划分以及对经济区进行划分,结合各分区发展定位与空间结构内容,划分控制单元。

3.1.3 通则成果

控规通则具体成果内容略,提供控规通则目录仅供参考。

3.2 控制单元图则

控制单元图则面向规划管理,重点是控制涉及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内容;适用对象是中心城区全覆盖地区;控规的全覆盖是管理单元图则控制的全覆盖。

3.2.1 引入“分区平衡法”确定总体控制内容

城市的组织运作是以街坊为基本单元的,以往控规是以地块为基本单元的。在特定地区内,在用地主导性质、建设总量确定的情况下,是不必要强行固定具体地块的建设性质与建设强度的。引入“分区平衡法”对控制单元的主导性质用地总量、辅质用地总量以及相应建筑总量进行控制(即总体控制内容)。这样既能有效地满足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能满足实际建设中的灵活性要求。

3.2.2 运用“二元控制方法”控制城市规划布局建设

城市的控制要素覆盖面很广,而且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的开发形式所需要控制的要素也不尽相同,必须明确需要控制的要素。不同要素在控制上要有层次性,运用“二元控制方法” 控制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实行规划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二元控制。控制单元图则确定 “刚性”控制的强制性内容,即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设施。强制性内容包括道路红线(主、次干路)、绿线和蓝线,以及公益性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社区配套设施,必须严格落实,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调整的,必须经市规委会审批同意。控制单元图则确定的规划方案示意、建设强度指引、城市设计指引、规划弹性指引等控制内容均为引导性内容,以便提供较大的弹性。对有特殊功能和景观要求的图则单元,通过禁止性质的规定保证其建设的唯一性。这样规划管理过程中就能做到有收有放,有松有紧;开发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的空间尺度,又能避免城市空间形态过于单一。

3.2.3 控制单元图则成果

控制单元图则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总体控制内容、规划强制性内容、规划方案示意、建设强度指引、城市设计指引、规划弹性指引等六项内容,具体详见下图1。

3.3 地块详细控制图则

地块详细图则面向项目开发,重点是适应市场开发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适用对象是有较明确投资意向的近期重点开发地区(地段)。

3.3.1 地块详细控制图则成果

地块详细图则在规划控制单元刚性和弹性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经济性评价和实施的具体要求,划定“六线”、标明禁止开口路段与主要出入口、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并对用地性质兼容与土地开发强度进行弹性控制。具体控制内容参见下图2。

3.3.2 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控制

地块详细图则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有其兼容性,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和可行性。建议针对每一块用地,详细规定其兼容条件。确实具有修改调整需求的必须按控规修改程序修改。为了不改变整个地块的功能目标,兼容用地的各部分控制比例范围为不超过原用地的40%。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地块整体目标的实现。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控制可参考下表。

3.3.3 土地开发强度弹性控制

为避免盲目提高开发强度,造成环境压力以及设施供应的不足,以保证居民基本的生活质量。根据市场优化配置原则,可以采取基准容积率和浮动容积率来明确开发的弹性区间。基准容积率作为地块的基本控制标准,是保证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可以作为土地出让的基本条件。在用地的市场开发过程中,规划预定的开发强度经常得不到保证。其中主要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集中体现在住宅、商业、办公和酒店的开发当中。有必要对这几类用地性质的开发强度做浮动容积率规定。浮动容积率指的是地块强度在基准容积率基础上允许适当浮动,浮动最高极限为最高设定值,任何情况下不得突破。根据利益均衡化原则,建议增加容积率应按梯度地价收取土地高额使用费。下面以居住地块为例制定容积率控制表,具体内容参见下表。

4 结语

本文仅对解决以往控规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些创新方法,以求变“终极蓝图”为“动态规划”“过程规划”,满足《城乡规划法》关于控规的新要求。期待大家给予斧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M•利维 著,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丁成日等.城市规划语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顾小平、沈德熙、唐历敏城市规划资料集―控制性详细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邹兵等.深圳市土地使用相容性研究.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成果[J],2005.4.

[5] 张曾芳,张龙平.运行与演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龙奋杰,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夏南凯、田宝江,《》,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8]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28-33.

篇3

【关键词】城市轨道 交通信号 项目管理

1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特点

集成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科学技术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性,系统性越来越强,项目的复杂程度也在与日俱增,集成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轨道交通建设是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住宅区、交通运输中心和工作地点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的连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集成项目,虽然其份额在整个轨道交通系统中并不很高,但是由于信号项目是直接关系到系统安全性的保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毋庸置疑了。而信号集成项目本身也具有着专业多,系统性强,接口多的特点。

城市轨道的信号系统沿袭铁路的制式,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铁路的信号系统有一定的区别。

(1)具有完善的列车速度监控功能。城市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巨大,对行车间隔的要求远高于铁路,最小行车间隔达90秒,甚至更小,因此对列车运行速度监控的要求极高。

(2)速度传输速率较低。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运行速度远低于铁路干线的列车运行速度,最高运行速度通常为80km/h,所以信号系统可以采用速率较低的数据传输系统。但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多,信号系统也逐步采用速率较高且独立的数据传输系统。

(3)联锁关系较简单但技术要求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多数车站没有配线,不设道岔,甚至也不设地面信号机,仅在少数有岔联锁站及车辆段才设置道岔和地面信号机,故联锁设备的监控对象远少于铁路车站的监控对象,联锁关系远没有铁路复杂。除折返站外全部作业仅为旅客乘降,非常简单。通常一个控制中心即可实现全线的联锁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自动控制最大的特点是把联锁关系和ATP编/发码功能结合在一起,且包含一些特殊的功能,如自动折返、自动进路、紧急关闭、扣车等,增加了技术难度。

(4)自动化水平高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短,站间距离短,列车种类较少,行车规律性很高,因此它的信号系统中通常包括自动排列进路和运行自动调整的功能,自动化程度高,人工介入极少。

2 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告诉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准移动闭塞的ATC的兴起和成长,国外知名的数家公司引领了这一波技术创新,由于这个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轨道交通的通过能力大大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泰雷兹集团首创的Seltrac 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技术为先导,开创了基于移动闭塞的全自动的ATC信号控制系统。

先进的信号控制系统在上个世纪几乎为国外大型企业所垄断。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国内的多家企业与国际知名信号巨头通过技术转让,联合体,或者合资公司的方式,在信号系统的各个子分专业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经过多年的合作和磨合,已经成成了中国国内轨道交通信号行业的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相关进入壁垒高,接口复杂,关系人多的特点。

由于轨道交通信号集成项目的技术性专业,关系人复杂,作为业主或者集成商,在进行项目集成管理中,往往会遇到众多复杂的问题。而信号系统又是系统安全的关键所在,因此,信号系统项目管理的成败,也决定着这个轨道交通系统能否按时,保质,保量的开通运营。

3 块化组织理论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1模块化组织

模块化组织的概念最早由赫尔伯特 西蒙(H.Simon,1962)提出,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发展加剧了产品复杂性的增强,模块化组织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达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在网络产业和汽车工业,模块化组织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同时构件的模块化在重型设备,手表,自行车,甚至法律和信息服务中也有着一定的应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服务业组织,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模块化组织发展更为迅速。总而言之,在过去30年中,模块化正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新本质,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3.2模块化结构的类型

青木昌彦认为,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同样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一种复杂的工程,按照一定规则分解成下层组织,叫做模块化。模块化是处理复杂系统的有效途径。

青木认为,模块化系统中系统要处理的信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系统信息”,另一种叫做“个别信息”。前者为整个系统所共知,并包含了所有模块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设计规则,后者为各个模块自有的信息,可以保密。青木将处理系统信息的单位称为“舵手”。“舵手”的任务就是接受外来市场信息及各模块反馈的信息并创造新的系统信息。根据系统处理的途径,青木将模块化分成三种基本的类别.

3.2.1 IBM 型

在这一模式中,“舵手”在设计,生产各模块之前,事先处理系统信息并确定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各个模块在标准信息界面约束条件下独立展开各自的活动,没有信息反馈给“舵手”。系统环境改变后,只有“舵手”有权根据需要改变系统信息,各模块在此过程中不具备影响力。

3.2.2 丰田型

和IBM型一样,“舵手”在设计,生产模块之前,事先处理系统信息并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各模块在这些标准信息界面约束下独立开展各自的活动。但是同IBM型不同的是,即“舵手”和模块之间频繁交换不断变化的系统信息,各个模块对舵手决定规则也有一定

的影响力。因此联系规则也在不断地根据需要调整。

3.2.3 硅谷型

硅谷型的特点是多个模块主体同时反复地活动,存在多个“舵手”。由于各个模块从一开始已经根据已确定的有限的系统信息,独立处理各自信息,因而各模块发出的系统信息不一定相同。这些信息由“舵手”从他所处的系统环境角度加以解释后,再反馈到这个系统。各个子系统对这些反馈过来的异化信息进行比较,筛选。通过这些活动,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不断被筛选,从而进化发展。“舵手”通过事后对整体规则的整合,找到最合适的模块组合,形成生产系统。这个类型显著地特点就是异化和筛选整合的过程。

3.3如何利用模块化组织优化项目管理

3.3.1 模块化组织有助于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和定制

在20世纪初期,由亨利福特提倡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可以获得生产上的规模经济,而且可互换的零件又能让其获得相关产品上的范围经济,这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两者结合的大规模生产模式使得美国经济大力发展,进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霸主。

大规模生产模式必须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开发和制造的产品是标准的;统一的大市场;稳定的需求。

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得市场消费进入了个性化消费的阶段,导致了统一市场的细分。同时多样化需求的存在,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开发周期缩短,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由于各个城市的虽然都是使用类似的信号控制系统,到那时其运营需求与运营环境都不一样,每个业主都有各自的考量和需要,其多样化的需求是很明显的。大规模的生产范式没有办法满足到客户的要求,这使得各个厂商必须使用模块化的管理来定制项目的需要,结合不同的需求划分不同的模块,灵活快速的相应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

3.3.2 模块化组织有助于业主进行接口控制和管理

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业主角度,由于专业多,接口复杂,使用模块化的管理有助于业主快速定位接口责任和安全权限,从而达到对接口安全的控制。

在接口管理上,管理方可以使用丰田模型来管理不同专业之间的接口分界以及安全责任,通过反馈和沟通,明确接口文件,并落实各方的义务。

在明确了接口界限和责任之后,可以使用IBM型模块管理来管理系统级的安全等级,制定系统级总体安全等级要求,而再下管理各模块组织本身以及接口的安全能力。

以下以信号系统与屏蔽门之间的两个专业的接口管理举例,首先由双方定义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分界。信号系统供应商的工作范围:

(1)提供信号系统至屏蔽门系统间的连接电缆及其安装连接附件;

(2)负责实施信号系统至屏蔽门系统间的连接电缆的敷设与连接;

(3)负责实施信号系统至屏蔽门系统间的连接电缆连接正确性测试;

(4)负责实施本接口的功能测试及联合调试;

(5)负责信号系统侧所用继电器线圈电源;

(6)负责站台端部屏蔽门状态指示灯与信号发车计时器等的物理整合,为屏蔽门状态指示灯提供安装空间。

3.3.3 屏蔽门系统供应商的工作范围,负责屏蔽门系统内部与本接口有关的接口电路的实施、连接及模拟测试

(1)配合信号系统接口的安装与施工;

(2)配合信号系统供货商的连接测试;

(3)配合信号系统供货商的接口功能测试及联合调试;

(4)负责屏蔽门系统侧所用继电器线圈电源;

(5)负责提供站台端部屏蔽门状态指示灯及其安装与调试。

(6)信号系统与屏蔽门系统的接口分界点位于屏蔽门系统控制柜的输出端子。

在确定了分界范围之后,由管理方同信号供货商以及屏蔽门供货商确认接口文件和接口管理组织,落实具体接口工作计划。

同时管理方针对接口提出总体的SIL4安全一致性原则由各方无条件满足。

3 结语

模块化作为一种有助于提升项目管理能力的新的组织模式,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产业。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集成项目也可以既借鉴这种组织模式,将专业化强,繁杂的各个子系统,通过模块化组织管理,达到理顺各方关系,提升工作效率,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工程投资;控制管理

工程建设是把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有机结合的过程,工程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贯穿于建设全过程,是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工程项目从决策、实施到竣工期间要经历很长时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对工程造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工程造价确定的合理与否,控制的是否得当,决定了项目决策的可行性,决定了项目组织实施的成败。

一、筹划好工程前期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项目成功的基础

项目的投资估算是可行性研究阶段分析项目投资额的基础,是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控制概算的主要依据,必须做到项目真实准确、投资估算全面方法得当,原始数据确切。必须要充分论证,做到有根有据,不能使实际投资与估算差距过大,使项目无法实施。因此可行性论证的深度,工程造价的高、低,为项目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1、扎实细致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项目的审批提供有力的依据。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必须依据国家基本建设的有关要求,综合考虑市场前景,结合地域差别,技术、环境和经济现状等因素,从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先进,社会经济效益是否良好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既不能只一味强调节约,不考虑长远发展,眼光短浅,将建设标准定得太低,缺乏可持续发展和适度超前的眼光,建成后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降低经济效益;也不能不切实际,盲目将项目标准定的太高,脱离工程实际,超出实际承受能力,项目建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国有资金的浪费。因此必须扎实做好调研工作,投入适度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深入细致,充分认真的做出正确评价。

2、统筹兼顾,在决策阶段做好总框架。项目决策阶段一定要形成一个总体框架,该框架要经过不断完善、深化,酝酿推敲。一经确定,今后项目建设要围绕这个框架有序推进。总框架首先在方案上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满足使用者对空间、功能使用的需求;在投资方面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财力物力的要求,投资估算合理科学,数据可靠,既能实现投资目标,又能避免“三超”。因此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掌控,确定好主线,搭好框架,把项目切实可行的推进落实。

二、抓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

该阶段是落实可研内容,提出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阶段,是将工程技术与工程经济的具体化。据研究分析,设计费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正确的设计决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5%。因为设计图纸一旦完成,建筑形式,装修标准,设备选型确定的同时,投资也基本确定。因此,控制好设计阶段的投资,才能实现初设概算不超可研估算,施工图预算不超概算的目的。

1、好的设计方案,既可以满足功能要求,又可以节省资金。通过方案竞争、设计招标的方式,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促使设计单位组织优秀团队,达到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设计周期,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2、推行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就是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和设计任务书内容的情况下,按照批准的总概算控制总体工程设计,将造价控制在限额以内,经过不断的修改设计,修正造价,直至逐项满足限额,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投资。

3、审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严控施工图的设计变更,把施工图预算的价格控制在设计概算以内,保证总投资不超概。

4、处理好设计周期、设计费和控制投资的关系。 前期准备充分,方案优化到位,数据收集齐全是做好设计的基础,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今后变更会少,造价不会失控;另外设计精力的投入与产出应相称,合理的费用才能让设计者产生动力,用心负责,才会出高质量的作品。因此适当增加设计成本,留足设计时间,对项目投资的控制和节约也大有好处。

三、做好工程清单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招标,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有序竞争;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实现节约资金,控制造价的目的。

1、工程量清单应合理准确,防范各种风险。为确保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必须委托具备资格的单位,人员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有较强的业务知识和责任心,有一定的工程设计、施工经验,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量准确,特征描述详细,编制内容不重复不漏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2、评标采用合理低价方式,可以使招标价格趋于更合理。采取合理低价的方式进行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按照市场行为,综合考虑自身实力,合理进行报价,以单价的准确性来保证投标总价的合理性,是企业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一种较量,可以形成有序竞争,防止恶意报价,规避风险,节约投资。

四、强化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该阶段建设周期长,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的多,资金使用流动量大,材料设备价格波动大,不可预见的因素多,因此做好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是该阶段管理的重点。

1、加强现场管理,把好变更、洽商签证关。工程建设中,难免发生设计变更和签证,势必对造价产生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变更的管控。一要把好图纸审核关,将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初期阶段;二解决好清单编制、图纸会审等阶段设计存在的问题,防止今后变更;三要加强施工管理,防止虚假变更;四对工程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一定要先算账,后变更。

2、深入工程现场,收集掌握施工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过程的跟踪,动态掌握施工情况,防止施工单位“偷梁换柱,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督促检查现场合同履行、图纸执行等的执行情况,及时收集掌握。

3、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招标。据测算,材料费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60-70%,材料选用,对造价影响很大,因此材料、设备选择应多调研,多考察,并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设备。

4、严格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严格按合同执行,控制变更,防止施工单位采取“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手段钻空子。如若施工单位违约,要及时提出反索赔,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五、做好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项目成败的

该阶段竣工决算是控制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最后环节,应控制好以下环节:一是决算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誉,熟悉相关专业知识,严格履行合同、规范,做到客观公正;二是结算资料应真实、准确和完整;三要深入现场,核实施工单位完成合同、图纸、变更的情况;四要给于审计单位科学、充足时间;五是为减少纰漏,若条件具备应对工程结算进行复核。

结束语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整个项目建设,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各阶段要强化责任,加大管理和协调力度,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工程造价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徐桂英.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 (12)

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51

1 引言

我国目前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聚集效应使得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城乡二元矛盾也表现得愈加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新时期的城镇发展战略将更注重实现城乡统筹和地区平衡发展,将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作为承载转移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重要地区,旨在建设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同时,强调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环境、文化特色等的有效保护。

因此,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城乡规划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畴与深度、研究方法等均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原属土建类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现状与专业教学显然落后于这种变化,以建筑学为基础建立的相对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中出现面临的一系列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学科有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一宏观背景的转变及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城市规划学调整为城乡规划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六个学科研究方向,学科与专业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城乡规划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2013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新一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层次、计划及教学方法、手段等都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建筑学专业大平台之上的,现行的培养方案是在2011年学分制改革背景下进行修订的版本,其知识体系设置涵盖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大部分。其中,专业教育包括学科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以建筑学类理论和设计课为主;三、四年级以城乡规划类专业课程为主,如城市规划原理(一、二、三)、城市规划设计(一、二、三)、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等;五年级以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主。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于物质形态设计,重视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等内容,设计训练类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的学时,学生接受的设计训练较多,因而具有较强的构思能力、设计技巧以及图面表达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对涉及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其它要素如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与分析方法则重视不够,难以支撑起对庞大而复杂的城镇体系的规划和研究。

现行的课程体系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对照后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中缺少与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地区文化传统与特色等有关的课程,难以满足专业教学广泛知识基础和完成实践项目的需求;其次,对部分工程技术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课时将相对较小,属于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走人工作实践时成为知识体系中的短板;第三,相关知识类课程仅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工程测量等,对《规范》中重点要求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等知识点涉及甚少,远不能满足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要求。

因此,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背景与专业教育教学要求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改革,调整并补充原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完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和目标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突出应用型大学培养本科人才的专业特色的要求。

3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针对新版《规范》和学分制改革的实行,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本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为探索城乡规划复合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3.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3.1.1 符合学科发展及专业评估的新要求

我专业建设一直是以建筑学大平台为基础来构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重视规划设计层面,即由建筑设计阶段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的各种规划设计培养,侧重于动手能力、设计表达的训练。

为适应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与时俱进。应该紧密结合《规范》,在满足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样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调整现行课程,增设有关村镇规划、城乡生态环境、城乡技术与信息以及城市开发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核心知识课程;同时,开设有关社会经济类、景观环境工程类、规划专题类等专业特色课程,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3.1.2 体现传统特色及专业地域性,适应地区需求

我校城乡规划课程教学并且一直致力于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注重发挥专业自身地域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地区特色和传统保护等,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北方地区城市规划设计特点等内容。旨在培养既能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又能承担急需规划人才的内蒙古地区中小城镇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鼓励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使其更符合专业培养与课程建设需要。

3.1.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之一。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构筑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后能尽快融人到规划实践中去。专业课程体系应设置多种方式和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

同时,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系统的复杂化,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训练创新的技能和手法,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新问题和新现象的创造性解决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3.1.4 城乡规划类课程向低年级渗透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以建筑类理论及设计课程为主,三、四年级开设城乡规划类课程。由于学科思维不同,狭隘而相对简单的建筑设计转变为广泛而复杂的规划设计时,学生在这一过渡时期往往表现迷茫。因此,适当压缩建筑设计类课程学时,逐步在低年级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理论及设计类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城乡规划专业思维,缩短适应学科思维转变的过渡期。

3.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3.2.1 增设学科基础课,加强薄弱环节,完善相关知识

首先,在学科基础环节中增设涉及村镇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旧城更新改造、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等知识点的课程;其次,针对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薄弱环节.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如基础设施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课程;第三,完善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课程,在专业特色环节增设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课程,以弥补建筑学平台课程体系在这些方面的不足,逐步建立起符合城乡规划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广泛的知识体系。

3.2.2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配合学生对外交流机会

课程设置中,针对某些常态化的重要专业竞赛,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期和教学内容进行配合。如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社会调研类和设计类作业竞赛、城乡规划学会组织的“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与其他高校共同举办的“联合毕业设计”等,将专业课程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开设时间进行调整,配合各类设计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有更多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其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3 以课程专题形式,将专业相关知识融人设计主线

在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主线的设计类课程中,穿插与设计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专题,以授课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中,加入《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城市人口与城市化预测方法》、《城市产业分析方法》等专题,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融人设计实践环节中。

4 结语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对现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逐步的重新梳理和优化整合,以期构建组成完整、联系紧密、功能明显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技能、敏锐的思辨能力、较强的协作能力的新一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满足专业培养为城乡建设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15):11-12.

【2】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概念;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0040-02

1 互联网技术简介

1.1 互联网技术的概念

什么是互联网技术?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盖棺定论。比较受到大家认同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①硬件层次。这个方面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在信息处理,储存,传递等方面的体现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所依赖的工具。例如,王先生在网上通过E-MAIL传递了一份资料给李先生。这一过程中,王先生上传资料,发送资料,传递资料,以及李先生接受资料等步骤都使用到了互联网技术,分别是:数据的上传、发送、传播、接收和储存。

②软件层次。这个方面主要是指处理信息或者数据所涉及到的各种软件。例如,大家所熟知的EPR(公司或者企业组织用来搜索资源、接收资源、处理资源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CRM(这个软件一般用于客户部或者公关部等,主要是用来建立客户关系并方便管理的软件),SCM(这个软件一般用在供应商进货商等之间用来管理供应链的软件)等软件。这个层次,人们的着眼点重心在这些巨量而且至关重要的商业软件上。

③应用层次。这个方面主要是指那些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而产生的技术或者产品以及软件层次的互联网技术的后续。例如,EPR、CRM、SCM等软件的具体的使用属于应用层次的范畴,而互联网的衍生物例如微信、微博等也属于互联网技术。

对于这三种认知,有人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构成了互联网技术,即依附于硬件主体而得以实现的软件技术就是互联网技术;也有人认为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构成了互联网技术,即使用软件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及过程就是互联网技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互联网技术应当是三者的结合,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2 互联网技术的组成

在初步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它的组成部分就成了接下来需要了解的部分。一般来说互联网技术有三大部分组成:

①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指我们能够通过它们感知外界信息的具体体现。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来与外界交流信息。例如,视觉器官眼,听觉器官耳以及嗅觉器官鼻等都属于感觉器官。缺少任何一项,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传感技术就是我们与信息数据组成的虚拟化世界之间交流所使用的“器官”。通过它们我们能够“看到”数据,“听到”数据,“触摸”到数据等。传感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存在的前提,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中介,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②通信技术。通信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或者数据在虚拟世界中传播的途径和凭借。如同我们出行要使用交通工具一样,数据信息在虚拟世界中的传播也离不开载体。例如,一份文件从甲的电脑传递给乙,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文件数据化,然后上传,通过互联网光纤的传播传递到乙这里。通信技术至关重要,是互联网技术得以存在的首要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且壮大的基石。

③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类似于我们的大脑,承担着分析处理信息的重大责任。没有了大脑,我们就无法思考,与木头无异。而缺少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问题无法得到分析与处理。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

1.3 互联网技术的分类

1.3.1 软件类互联网技术

这类技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商业软件为重心,通过软件的学习处理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例如,现在大家所知的软件工程师、程序员、动漫设计师等职业者都是此类途径的表现。

1.3.2 硬件类互联网技术

硬件类互联网技术是指掌握计算机硬件方面知识为重心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例如,大家常见的电脑维修人员、技师等都属于此类范畴。

1.3.3 网络类互联网技术

网络类互联网技术是指以互联网线上相关知识为重心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这类技术大致包括互联网建设、网络广告、网络销售等方面。淘宝天猫这类网店经营也涉及到了网络类互联网技术,而网站客服、网站后台维修师等也属于这个范畴。

1.3.4 信息系统类

信息系统类互联网技术是指以某个信息系统为载体的相关技术为重心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这类技术大致包括信息系统的接受、处理、维护、安全等。例如,校务网就是一个这样的载体,在这个网站上,充斥着大量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而要管理这样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校务网就需要很多信息系统类互联网技术人员。

2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初期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我们往往要先对目标城市作出深入了解,要全面细致的了解该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关发展历史,风俗民情等。这些信息的了解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让这些内容高效准确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调查城市原住民对于城市规划的合理的建设性意见,来为城市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舆论基础。因此,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初期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取代。

2.2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期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中期,我们往往要制定计划书。而计划书的制定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例如,我们需要作出布局图,这些需要我们懂得一定的绘图知识以及空间几何的知识。需要作出预算,需要我们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办公类操作软件,例如excel、ppt等。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对于城市规划的正常进行更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完善的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城市规划3D立体模型往往能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所以说要想作出一份精美的城市规划,基本的互联网技术必不可少。

2.3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后期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后期,首要的任务是保证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与计划上基本一致。在这个阶段,每天的审核与统计等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知识评测审查每天的工程进度,并在电脑上精确的记录,对比并适时的作出调整与修改。最后,城市规划完成后,我们还需要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而这些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有了互联网,我们能够了解世界各地各大城市的规划史,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并分析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可行性方案出来。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是一个督查者。此阶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确保城市规划能按照预期的水平合理建设。

3 结 语

互联网技术关乎到城市规划的成败,所以我们要给予互联网技术足够的重视。对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应用能更好的强化城市规划水平的模拟印象,在现今科技日益发达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建模及后期的研究调查都离不开对互联网的运用。所以说强化自身的互联网技术,注重对自身互联网技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充分认识自身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按计划高效的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技术是城市规划相关从业人员必须研习的一门课程。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注定非一夕之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要准确的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城市规划的巨大意义。更要勤于思考,让现有的互联网技术与相关专业通过一定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真正的深入到城市规划中来。

篇7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介绍在规划阶段怎样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来组织各专业工程;该课程广泛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重点强化城市规划专业必须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知识介绍。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1.1 专业性

城市工程系统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这八项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的,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城市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1.2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的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1.3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1.4 内容广

本课程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课程内容即有各专项工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也有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统一布局、整体协调的内容;即要考虑各专业工程的设施、管线的统一安排,还需考虑这些工程设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评估。

1.5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本课程是安排在第六学期和《城市规划原理》同时开设,而《城市规划原理》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平行开设这两门课程,学生对城市规划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和深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工程系统的深度把握感觉吃力。

另外,本课程目前是设置的理论教学课程,学时是48课时,在有限的学时里,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少量的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大,在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时,学生仍不能较好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规划工作,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 课程设置调整

本课程在开设时间上最好能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城市规划原理一后,并在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之前,使学生在一定的规划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在城市规划各层次设计之间将城市规划涉及的工程系统学习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课程设计。

另外,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依靠的理论课程的讲授,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难于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及其专业工程规划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实用设计方法与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不能较好的规划工程系统所涉及的内容。课程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来强化学生对专业工程规划的实用设计方法,并适当的增加课时。如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是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教材对第一版的教材进行了删减,将涉及管线计算的部分删去了,这是因为同济大学对本课程已经进行了教学改革,将本课程分常态基础课和动态深化课,各36课时,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讲授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划方法,实践课将理论知识深化并进行实际的设计练习,该教材适用于常态基础课。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能简明、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应增加相关设施的图片,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增加教学效果。

3.3 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实际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各专项工程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课程课件制作时,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结合学院的防灾研究所、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制作,使课程在专业领域能向更深层次延伸,利于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戴慎志主编,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原理就是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自然以及经济发展协调共同发展的城市生态。我们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在研究设计以及模拟城市内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找出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找出最佳的城市规划设计协调方案。本文主要从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论述以及分析,希望借此文能够对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做出有益的指导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错误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进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符合3个特点。首先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设计全过程;其次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起点必须要高;最后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现有的条件,切合实际来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经济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以及生态因素,一切设计要素必须要符合生态学的相关要求以及相关原则。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的角度建立的符合人类居住条件的有机生态体。在规划过程中实现自然与人的完美匹配,形成互惠互利,双赢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态规划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现状,总体来讲是在恶化,但是局部有好转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治理方面远远达不到破坏。我国城市的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最主要的表现是城市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城市的沙漠化程度呈现扩大的趋势;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在不断的减退;城市中的生态物种在不断减少;城市的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城市湖泊面也在不断缩小,城市中的水污染在不断加剧;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峻;城市中每天在排放大量的废渣,大量的垃圾正在包围着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态财富损失。

3.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学的主要应用

3.1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发展同环境总体质量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设计的大局观要端正,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以及完善总体的规划设计方案,督促规划设计要落实到位;其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城市的环境容量进行详细地控制。城市环境容量主要指的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了城市人口流量;城市土地容量;城市绿化容量以及城市交通容量。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经济同城市环境之间的平衡,不断地优化城市的生态主要结构,要充分地考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生态差距以及经济差距。

3.2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给予重视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对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进行有效地强调。在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规划放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局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两种循环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主要体现在新物质不断地合成;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4.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3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DD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53-57+88.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建议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city planning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re of ecological system, this concept will help to build more new pattern of sustainable city proper.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us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from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design, city industrial design in three aspects put forward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s proposed, which provide good references.

Keywords: suggestion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TU984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较为新的规划理念。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主要目的为了构建一个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系统,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相应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应用规划科学手段,在这个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相应关系进行辨识,模拟以及设计,进而得出较为合理的生态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即为在充分满足城市规划、生态规划以及环境规划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之上,能够依照国家进行城市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计划,在城市响应的自然条件以及建设条件的基础之上,以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作为指导, 充分协调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较为合理的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发展方向,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城市建设体系,能够使规划地域的社会, 经济以及环境建设相互协调发展,同时布局较为合理,有效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

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城市中涌现了大量的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城市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很多工厂都建设在城市市区,在工厂的日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这无疑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措施,但是影响作用不显著。

2、生态环境的布局不合理一般来说,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会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同时还会受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布局的规范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不仅要观察一个城市的建设规模和建筑水平,同时还要看城市是否具有健康合理的居住环境。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过多注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忽略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尽管,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同时在进行大中型建设工程时候,都要做相应的环境评估工作,制定有关的环境保护方案,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领导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没有能很好的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3、城市规划过程中具有随意性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起着关键的作用。城市规划犹如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法律,不能轻易进行改变,而在现实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改变的现象,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难以改变的变化情况。二是由于城市相关政府以及部门领导出现变动,三是受到利益的驱使作用。首先为有关的地方领导为了能够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热衷于进行土地出让,这无疑会对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一部分人员为了能够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不恩能够严格进行城市规划的建设。

二、如何进行城市规划生态体系的建设

1、合理进行城市相应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在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时候,要充分满足城市的三个基础功能,即为,满足空间结构的需要,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满足生物生产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要与周围的空间格局进行相互联系,这样即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结构,进而有效改善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在相关的生态理论作为指导,要充分依据各个功能区相应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居民的相关要求,合理进程城市的功能布局,例如,可以再居民区设置相应的学习,商城,体育场等,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能够有效发挥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实现城市物流的高效流通,能够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2、文化城市的生态建设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功能,能够有效表现城市的品味以及城市的内在价值,同时能够有效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吸引力。如何有效将城市的相关特色资源与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构建一种具有相关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城市文化,是进行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时代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协调,不断对文化进行创新,进而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美感与文化气息。

3、社会城市的生态规划充分完善相应的城市服务保障体系能够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的精神,社会生态的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一种对人发展以及生活的保障,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关怀,同时能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相应的安全保障性。

4、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

三、推进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分析

1、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

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

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

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

共享性。

2、关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污染”城市。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为了人们卫生、健康、舒适地生活,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3、关于城市产业设计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三、结语

随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重视,生态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生活、工作环境,把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纳入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探索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城市环境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张桥飞、秦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维普资讯,2006:5-8.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城市规划专业

1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