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区综合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服务 服务管理系统 开发与研究
1.1 高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业而言,集GIS、GPS、RS、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可以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的诸多过程及动态监控,而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最直接的设计要求就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管理系统的输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使管理系统具有显著的检错和纠错能力,对管理系统进行必要的备份,使管理系统的信息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农业专业性管理系统对检验检测工作的帮助,可以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的现状、标准、管理措施等。
1.2 足够的实用性与易用性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系统系统的存在是为了能够为农业生产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管理依据,这就要求系统要有完整的项目属性,而且在项目属性与空间数据对接上,能够进行信息处理功能的具体应用。整个系统要实现层次分明、调理清晰、用户界面简单易懂,操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的程度。明确项目研究方法,设计好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利用GIS、MIS、多媒体技术采集和建立及农业生产相关信息管理系统。
1.3 管理的统一性与开放性
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要符合国家对管理系统的要求设计,也就是说要在国家统一规范和数据格式下进行设计,管理系统格式要与国内标准统一。例如在黑龙江的农业项目中,就要重视属性、专业化统计、图形、图像都要与用户信息保持一致,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对系统内容不断升级,体现管理系统管理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统一性与开放性能够把管理系统设计推向新的发展平台。系统采用 J2EE 体系架构,可以对 J2EE 体系中的 EJB、JSP、servlet、JMS、Session等多个组件进行优化来提升整体系统性能。黑龙江省科技平台绩效考核评价系统管理系统主要有 10 个数据表:子平台基本信息表、考核指标表、指标体系表、考核数据表、综合考核结果表、一级指标考核结果表、二级指标考核结果表、权限表、角色表、用户表。
1.4 技术的网络性与扩展性
管理系统是网络资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农业科学服务的检验检测平台上,要充分利用综合性思想实施技术的拓展。例如进行网络环境的多资源整合,多语言集成编译技术,多系统功能集成技术,多平台系统间集成技术,分布是应用集成技术。
2 提高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1 充分调研,丰富检验检测管理系统的内存内容
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将科学技术与产品生产直接联系起来,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限,在技术理论与产品研发进行积极的整合,创造科技产品诞生的良好环境。提高管理系统的实效性,就要从管理系统的内部内容入手,要利用专业人员的操作,丰富管理系统的内容,大量采集符合生产设计需要的信息,充分调研,全面掌控,从内部内容上进行管理系统的内涵丰富性设计,例如项目中要组织系统分析人员对全省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调研,摸清全省概况,形成调研报告。系统采用 J2EE 体系架构,可以对 J2EE 体系中的 EJB、JSP、servlet、JMS、Session等多个组件进行优化来提升整体系统性能。
2.2 形成有利于技术的开发性完整性系统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对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去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检验检测平台管理系统管理要采用科学的软件管理层级,建立软件需求的文档,软件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必要步骤,形成系统技术开发的软件需求文档、软件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技术文档。
2.3 强化合作,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管理系统是信息的集合,数据采集是管理系统制作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在科技服务业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将项目建立的内容统一明确,建立与合作单位的清晰化关系,对信息采集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具有全面性,信息采集要符合实际需要,并且有详细的注释。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GIS、GPS等技术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学化管理与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2.4 注重管理系统文件的专业化和价值化
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所有文件都要具有专业化和价值化的集合价值。管理系统就要在设计上,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通过数据特征采用文字或者数值形式进行记录,在专题内容需要过程中,能通过数据化的信息处理功能,将所需要的文件形成图形或者文字材料,形成最为直观的材料,为方便政府部门高效化规划、动态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手段,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具有推广和示范价值。
3 结语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就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是社会生产的需要,更是人民生活的需要。企业呼唤高新技术的来临,人民生产生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带来生产领域的进步。提高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效性,需要从多个方面把握,需要以先进的思维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系统给予资源配置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 沈小平,尹华杰,朱黎冰.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服务业产业生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篇2
1.护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坚持长期性的安全教育,增强护士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意识,提高落实护理安全措施的自觉性。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海南州医院工作职责及规章制度汇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文件,利用晨会、查房、交班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做到护理安全人人重视;对实习护生、进修护士、新护士在入科前进行岗前安全培训,阐明科室工作特点、难点,列举相关案例,对老护士给予经常性的护理安全提示,做到护理安全人人有责;把护理安全知识列入季度理论考核内容中,做到护理安全人人过关。培养护士从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患者系统、细微、连贯的病情观察中获得护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实践中培养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细致人微的工作精神,强调护士自我安全意识。
2.护士长和科质控组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将护理安全管理列入周工作计划中,常抓不懈,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依法行护,同时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的落实情况,除严格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重点还要进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和抢救仪器使用维修制度等的检查。
3.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护理纠纷大多来自护理质量、服务态度、职业道德三方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因此护士长首先要做到对患者服务热情亲切、体贴患者痛苦、技术操作过硬、解释工作耐心,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这一宗旨,结合患者的实际,进行护理业务、护理教学、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查房,促进护理质量和服务得以提高。不断更新知识,重视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培训:培养护理人员具有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技术能力,是实现依法管理的基础。
只有精通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掌握抢救仪器的应用,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
4.广泛听取意见:要注意听取多途径、多渠道的反馈意见,如每月举行公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及家属对我科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提出的意见做到尽快给予答复或解决,切忌对患者及家属的意见置之不理,及时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5.护士长在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树立起人人参与护理安全管理的意识。科室副护理长负责保管相应的药品、器械,检查科室安全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3],确保护理工作的全程控制。健全科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达到安全精细管理,比如健全护理质量考评制度、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制、晨晚护士长查房制度、患者抢救制度、输液输血给药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压疮评估与上报制度等。用制度管人、管事,达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控制。
6.规范工作流程,注重重点环节管理。强化护士工作的过程管理,如建立双人输液查对制度、输血双人确认签字制、危重患者腕带识别制、操作告知与工作流程等,并重点抓落实,尤其是制度和岗位职责落实,要求每位护士熟知“四查八对”、“十不交接”、“护理分级制度”等内容,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地执行好每一项制度,落实好每一个岗位职责。
7.充分发挥科室质控组作用,由护士长、责任护师、护士组成的质控小组,各有分工,各尽其责,不仅加强科室质控力度,同时每位护士身在其中,做好质控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学习和执行好各项质量标准,率先垂范,以点带面。科室将质控结果每周一总结,每月一统计,将结果质量控制转变成过程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控制,同时及时进行补救和警示,避免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通过上述细节控制、重点检查等措施,增强了护士护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贺云.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内蒙古中医药,2002(12):43-44.
篇3
关键词:医疗质量 新趋势 医疗管理创新
1.国外医疗质量管理的流行趋势
医院的主要任务就是救死扶伤,是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保障,其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这就要求医疗人员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要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将患者的感受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最有效、最积极的服务。与此同时,医院自身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如果墨守陈规的经营,必然不会得到好的效益,这就要求对医院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调整,明确管理目标,以此来推动医院的发展。
1.1以患者为中心
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对于医疗行业来说,患者的良好反馈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以,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医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创建病人满意的服务理念就成了当务之急,“想患者之想,急患者所急”,争取使服务做到人性化、责任化、细节化。国外医院非常重视患者满意度调查,并以此作为评价医院的重要指标。按照科学规律引入“第三方”去评估一个医院的工作好坏和质量高低,以克服互相评估当中的一些弊端,引导各家医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运作效益与临床效益
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医院的体制也相应进行进一步的扩大和转换,否则很容易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遭到淘汰,医疗体制的创新也不容置疑,为了保证医疗机构能够良性运营,效益性是要密切关注的,无论是运作效益还是临床效益都是企业的运营关键,为了使企业的质量能够被人们所认可,保证质量,提高临床效益,很多国家都采用了一定的措施,比如说开始引进和应用临床路径或者是临床准则的概念等等。
1.3追求自我评估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曾经说过:“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正因为如此,在世界上有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了,通过对质量奖的评选,可以让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不仅能够使企业注重产品在质量方面的经营,还会大大提升国家的核心生产力。
自我评估,主要就是企业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医疗行业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自我评估是少不了的,只有不断的在经历中提取有效的经验,找出企业的不足,从更多方面提升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得到全方面发展,能更好为企业的发展前景铺好道路,
2.我国医院质量管理创新
如果想要使医疗行业不断发展,就要对医院质量管理进行不断创新,医院质量管理创新有很大的必要性,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创新主要从创新质量服务形式、创新质量理念、创新管理质量模式与方法、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开展创新质量活动这几个方面着手,只有将这5个方面做到协调统一,才会使我国的医院治疗管理达到国际水准。
2.1医院治疗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的创新是实现医院任务的主要手段,医院是现代生活中为人民服务行列中的一种,主要任务是为人类的健康做一个保障,想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任务,在管理方面就要做到系统化,只有存在一个正确的管理理念,才会使工作积极展开,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只有存在一个正确的管理理念,才能使工作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使工作效率达到极致,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疗事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医院治疗管理创新的策略
(1)创新质量服务形式
对于医院这种服务行业,应在使用公平的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多种医疗服务形式,使不同层次的患者满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医院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创新服务形式,医院可实行“无假日医疗”、“一站式门诊”,“预约门诊”,同时在医院病房装修、环境设施也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关注细节的基本理念。
(2)要创新质量理念
对医院的质量的视角,不能局限在以往的模式中,要创造新的观念,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质量不仅是医疗质量,还应包括服务质量、就医环境质量等。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行业,“以人为本”是最大的宗旨,与此同时,诚信的服务以及创新的精炼(神)都是不断增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
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这个宗旨,并不是简简单单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应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得到周到的服务,真诚的帮助,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3)创新管理质量模式与方法
对于质量的管理和创新,并不简单的只有一个或两个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而且,质量的创新和管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不断改善、不断创新。
医院管理是管理领域内比较新的分支,它的出现时间晚于现代工业管理。新加坡也不例外,也是将许多现代工业管理的概念移植到医院管理当中,并能实践的相当好、相当成功。目前又将许多国际上派生出的许多新的医院管理理论运用到新加坡医院管理当中,如质量圈(QC)、六西格玛(6δ)、JCIA、PDCA 循环圈、平衡记分卡、品管圈等,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这也是管理持续性的表现。管理的标准化体现在将管理程序化、量化,并使之易于评估和考核。
在对质量的管理和创新方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拥有一套适合医院质量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目前出现了一种三位一体查房制度,即医护患三位一体查房制度,这种制度既可以提高科室整体的医疗水平,还有助于消除医疗纠纷隐患;还可设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对出院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处置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跟踪反馈,防止和减少医生给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开不必要的药品,长时间住院等,控制医院合理使用医疗资源,让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倍加满意,只有实现真正的质量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社会医学模式的规范化医疗服务程序,满足现在患者的多种要求。
(4)创新质量管理机制
对于患者来说,来到医院就诊,关注的不仅是治疗的费用,更是怎样治疗最迅速、最有效,希望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所以,对于治疗的质量就有一个相当高的要求。一方面,医院质量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就是与行业协会中其他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重视对世界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吸纳,这样可以大大推进质量管理的创新。
目前,对于医院的质量评定基本界定在其治愈率、出院率以及死亡率三个方面。在质量管理创新之后,应该尽量跳出传统的测量指标,因为这些指标距离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其他的指标,比如说:患者满意度调查作为评价医院的重要指标之一。
(5)不断开展创新质量活动
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想要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中国医院协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从医院的管理、专业的学习等方面互相交流沟通,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企业要不断开展这种创新质量活动,同时做好社会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不断改进医院的综合实力,能够对医院的创新质量管理起到辅助作用。继续为医院的完善的平台做好服务,为医院质量的持续改进共同努力。
3.结语
现代医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医疗质量的管理和创新是必须要进行改善的。只有不断进步,才会使医疗环境愈加优越,能够更好的做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综改区 山西省 合同能源管理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60-02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独特优势
1.基本内涵。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于2010年4月2日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将合同能源管理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0年6月2日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及其合理利润。本办法支持的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第139条第13款规定,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从事节能服务的单位通过与用户签订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者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分析、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服务,并分享项目节能效益的一种节能机制。
2.独有优势。(1)多方配合的整体性、系统。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改造项目的全部工作,其中包括能源审计、节能设计、节能工程施工、项目融资、节能设备的提供、节能设备的运营维护及节能量认证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系统。(2)针对节能项目量身定做全面系统服务。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会根据用能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通过采取多种节能措施并用的方式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节能服务公司通常还负责用能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节能项目在合同期满后,也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3)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融资责任。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用能单位一般无需事先提供节能改造所需的资金和服务费用,相关资金或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或是由节能服务公司寻找项目融资,也可以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节能改造所需的设备等。节能服务公司前期投入的费用及其利润将通过在约定的合同期内分享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收益或以类似方式获得。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的介入,可以降低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的资金压力,有效地提高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4)节能保证性、高效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根本目的就是节能,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向用能单位承诺节能量,保证用能单位可以在项目实施后即刻实现能源利用成本下降。另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入及利润靠“节能效益”支付,所以只有保证一定的节能率才有必要真正投入一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通过这个保证,用能单位将无需承担节能改造失败的风险。(5)通过非行政的手段解决高能耗问题的有效机制。虽然政府可以通过限制用能单位的能源使用量、设定用能单位的节能减排目标等手段解决高能耗问题,但一般很难强制要求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运用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市场机制,用能单位可以在无需投入资金和几乎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降低能源费用,而节能服务企业通过分享节能费用等方式实现盈利。在此种模式下,节能改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还给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双方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有效促进节能改造的广泛推广。
二、山西合同能源管理的现存问题
1.政策支持有待创新。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应当在政策上充分考虑本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给涉及民生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以政策上的适当倾斜。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完善,市场模式的多样,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等等,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激励创新,需要有关部门联动配合。
2.融资渠道单一。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兴的机制,具有预期效益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预估。所以,金融机构往往对此类项目的信心很低,在缺乏有效担保的情况下,所能提供的融资渠道和额度也非常有限。
3.管理监督亟待加强。至今,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监管制度还未见正式出台,只是每年度会依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发的考核实施方案和年度节能服务公司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采用企业自查和组成考核组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重点抽查。但具体项目日常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施工质量、节能效果、运营状况等停留在企业自我监督的层面,又加之大部分项目涉及民生项目、公共项目,其中隐患显而易见。
篇5
第一条为加快光电示范园区建设步伐,规范园区建设管理行为,促进园区光电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光电示范园区做为我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建设应科学、规范。
第三条示范园区建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区域光能、戈壁荒滩优势,形成产业定位分明,规模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示范园区建设要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光伏发电示范基地。
第二章示范园区管辖范围、主要职责及机构设置
第四条光电示范园区管辖范围:
东至东洞乡政府以西,南至肃南裕固自治县边界,西至洪水河西岸,北至东洞乡东干渠以南的国有未利用荒滩。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第五条区光电园区设立管委会(以下简称“光电园区管委会”),为区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区政府授权的管理权限,隶属区发展和改革局系统。实行“相对独立,封闭运行,一站式服务”的管理体制,对园区进行统一领导、统一开发建设、统一管理。园区管委会按照“精简、统一、快捷、效能”的原则和工作实际需要,负责园区的各项行政管理,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六条园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园区的各项行政管理措施,以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在园区的贯彻实施;
(二)负责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光伏发电电网建设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园区项目的立项、核准手续申报,依照授权权限,对项目的各项规划设计、建筑、开工等依法进行管理;
(四)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土地征用、开发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划拨、转让,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
(五)负责园区国有资产和电力输出的经营管理。
(六)负责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信息和入驻企业的管理工作。
(七)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维护,协调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八)协调、管理有关部门设在园区的内派出机构的工作。
(九)负责园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做好光伏发电行业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上报工作。
(十)负责光电园区内国有资产管理,督促园区内企业依法纳税,协调落实返还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十一)负责园区内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十二)完成区委、区政府及上级相关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内设机构及职责
(一)综合办公室
贯彻落实管委会各项决策,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负责管委会机关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及综合性文件、材料的起草工作;负责园区党的建设、群团组织、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协调管委会各部门工作;负责园区管委会重要会议的会务工作及有关重大活动的组织安排;负责园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和上报;负责机关档案、机要、保密、信息、机构编制、人事劳资、后勤及内部安全等工作;负责园区对外宣传工作,做好宣传资料的编撰、印制、发行工作;负责园区经费的使用及办理财政各项收支,负责做好园区账务资料的整理、保管、存档工作;负责园区各项经费开支的审核报销;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项目办公室
负责拟定园区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园区招商项目的谋划、征集、洽谈、协调、申报、审核工作,并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环评、安评、电网接入等相关手续;抓好园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做好园区重大项目入驻建设的跟踪服务;负责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活动和各类展会、签约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园区企业日常监管、安全生产工作;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规划建设办公室
负责园区水、电、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工作;负责园区建设项目规划红线控制;负责入园企业项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证照的办理工作;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的征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物业管理管工作;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运营管理办公室
负责编制园区电站、电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协调园区企业电网接入工作;负责协调园区电网运营工作;负责园区电网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园区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开发、等工作;负责水资源费、物业费、电力运营维护费的征收及管理工作;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园区管委会按照其管理职权,受区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涉及核发证照的,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委托园区管委会办理;涉及专业技术问题的,园区管委会会同区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审查。
第九条园区管委会参照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制定适合光电示范园区的车改、交通补助、误餐补助、电话费补助等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条区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园区管委会的工作,协调、指导园区管委会行使好有关管理权限。
第三章运营
第十一条园区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园区内的土地收益,市区留成部分全部留给园区管委会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项目用地,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太阳能发电项目用地政策的会议纪要》文件精神,采取出让或划拨方式。
第十二条园区环境、卫生、安全、绿化、道路养护等物业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依据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对入驻的各企业征收物业管理费。
第十三条园区内入驻企业生产、生活用水,由园区统一管理,并由园区统一向区水务部门缴纳水费。
第十四条园区内110KV等级以上升压站、电网运营维护,由园区统一管理,并按运营维护成本收取运营维护管理费用,用于园区电站电网的正常维护运营。
第四章附则
篇6
关键字:物联网,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
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从1998年深圳提出建设物流园区开始到2009年,这10年期间园区经历了两次规划建设的大浪潮。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物流园区特别是综合型物流园区将迈入全面信息化建设的阶段,
一、综合型物流园区的特点及信息化需求
1.综合型物流园区的特点
在我国整个物流产业链中,综合型物流园区引入大量物流企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集中点,它的功能涵盖了物流的装卸、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等,充分体现了其在物流业务中统一化、专业化、规模化、综合化、集约化的特点。
在综合型物流园区中,物品传递的过程也伴随着信息的传递,因此信息化的建设与之不能分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区良好运作,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信息化需求
按照综合型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的层次划分,其信息化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1).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在进行物流园区内部资源组织和整合及业务流程数据的操作管理等方面工作时,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取的快速化、准确化、标准化和低成本化。
2).园区内外部信息交换。在进行与园区外部信息交换,以及与客户的信息系统的对接等过程中,能够搭建并形成以整个供应链为基础兼顾内部操作控制的信息平台。
3).信息处理。能够通过对大量信息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分析,形成有效地理论依据为以后进行决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有利的支撑和帮助。
这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需求的关键,充分体现出物流园区在物流产业链中的承接作用,也说明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在物流产业信息化中的重要影响。
二、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1.物联网及相关关键技术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它指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测、跟踪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嵌入式系统,是侧重理论和技术内涵的CPS(物理设备联网系统)。它是各类技术的一个综合应用,体现一定程度上的集约性和综合性。物联网在信息处理方面包括的主要关键技术:
1).信息采集:条码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技术,GIS,GPS等。
2).信息传输:有线网络技术(光纤技术)、无线网络技术(Wi-Fi、UWB、ZigBee等)。
3).信息处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云计算技术(CloudComputing),数据挖掘技术(DM)、数据仓库技术等。【1】
2.物联网技术在综合型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物联网与综合型物流园区都具有综合性和集约性。从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需求层次来看,要协调和利用好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园区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可以物联网技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大层次作为基础支撑,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实现对园区物理系统的优化和控制。【2】
1).整合利用内部资源,采用物联网感知层各项技术对园区物流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与处理,对业务数据流程操作进行综合管理。
2).利用网络层和应用层技术,搭建物流园区内外的信息通讯网络,在企业,相关服务机构部门和园区管理中心之间,建立专用网络,全方位的保证园区内部信息传递的同时,也确保与外界的信息传递,及时为客户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3).建立云计算中心,提升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供应链上重要的节点,大量的信息不仅需要实时采集存储传递,还需要处理分析,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包括物流作业集成系统、物流配套服务系统和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衔接系统。再配合上智能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并总结出有效地知识理论,协助企业制定决策,为以后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撑,推动行业发展。
三、综合型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应服从物流园区整体战略目标,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由第三方实施,加强物流园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同时引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2.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存在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和盲目建设问题。物流园区实施信息化建设,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综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应在加强物流市场整合的同时,加快物流园区内外部信息标准化建设。
3.物流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短缺。企业应重视物流高精尖人才培养,吸取和积累成功经验,重视产权保护。同时引进综合性人才,为物流园区长远发展提供发展建议和指导。
4.物流园区存在空置率高,利用率低的问题。物流园区应在合理化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下,实施多元化经营、多业态运营和发展的模式,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业务合作,逐步走向跨区域、跨行业合作。
5.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缺少政策支持。物流园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须由政府推动,并且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物联网引导下的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物流天下;
篇7
现代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新兴物流集疏方式。物流园区是由多家专业从事物流服务、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3PL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节点。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概念一样,是具有产业一致性或相关性、且集中连片的3PL物流企业集聚的空间。
一、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基本形成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局面。
1.物流园区发展速度快,规划建设数量多
目前,积极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已成为很多省份和地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主题,几乎每个省份都将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视为发展的重点,基本都规划建设了不同数量的物流园区,如表1所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速度之快。
截止2008年,中国物流园区的总量为475个,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122个,占25.7%;在建的物流园区219个,占46.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134个,占28.2%。与2006年的数据相比,目前中国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的数目由2006年的50个增加到122个,增加了144%;在建的物流园区数量由2006年的65个增加到219个,增加了237%;规划中的物流园区的数量由2006年的92个增加到134个,增加了45.7%。这表明,我国运营、在建状态的物流园区比例有了较大提高,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比例有较大减少,已经完成规划的物流园区建设进程正在迅速加快,物流园区总体逐步趋向理性。
2.物流园区的空置率高,投资规模小
据统计,我国目前物流园区的空置率高达60%,并且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建成并运营的园区只有二成多,近七成仍未运营,尚处于规划或在建阶段。我国物流园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投资规模小,园区投资规模从1亿元以下到30亿元以上不等,其中1―10亿元之间占总量的50%,1亿元以下占12%,超过30亿元的相对仅占7%。园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以内占总量的47%;占地面积在1至2平方公里的占17%;占地面积在5至10平方公里的占15%;另外还有8%的园区占地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内;占地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占5%。
3.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
我国物流园区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投入运营的物流园中,1/2以上的园区建有立体仓库并运用集装箱进行货物的储运,1/3的园区运用了条形码、RFID和GPS等技术。有26家提供互联网络接入,有23家提供物流信息平台,有18家提供信息服务。
4.物流园区入园企业以商贸企业、货代公司和物流公司为主
目前,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和实体主要是以下7大类:物流公司、货代公司、商贸企业、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快递公司、银行等服务机构。入驻的企业和实体中,商贸企业最多,占总量的39%;其次是货代公司,占26%;物流公司占15.1%;生产企业占7.2%;运输企业占2.7%;银行等服务机构占0.4%;快递公司占0.3%;其它类型的企业占9.3%。
5.三大沿海经济区物流园区发展运营较好
从物流园区建设的区域分布来看,物流园区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东部沿海区域,即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交通枢纽地区多,交通滞后地区少。截止2008年,我国东部、南部以及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的物流园区总量为260个,占全国物流园区总量的54.7%。其中,运营的物流园区79个,占全国运营物流园区的64.8%;在建的物流园区101个,占全国在建物流园区46.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80个,占全国规划中的物流园区59.7%。而且,运营效果相对较好的物流园区也主要集中在三大沿海经济区域。
6.金融服务弱,资金短缺成为关键性制约因素
物流园区是一个高投入、长期回报的行业,呈现出前期投资规模大、资金占用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从我国目前建设经验来看,就综合投入而言,一个200亩的物流中心通常需要6000万元的购地资金和8500万~1亿元基本建设费用。从全国范围来看,部分园区的投资不足1亿元。资金问题已经成为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困难之一,即使物流园区发展相对较好的上海,资金短缺现象也比一般制造业严重。
二、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新趋势
1.物流园区的发展以综合化和专业化为方向
综合化和专业化是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两大方向,具体体现在物流园区物流功能、服务功能、运行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具有现代化、多功能、社会化、大规模的特点,而不同物流园区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则表现出现代化和专业化的基本属性。例如,截止2008年,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出现了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物流园区,形成了不同物流需求与多种服务方式有机对接的平台。在475家园区中,以综合型为主,占总量的50%,货运枢纽型占38%,仓储配送型占12%。
2.区港联动将成为物流园区发展的关键依托
区港联动是指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道,将物流仓储的服务环节,移到口岸环节,拓展港区功能,实现口岸增值,推动转口贸易及物流业务发展。区港联动是实现保税区经济和港口经济共同发展内生的客观要求,是一种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安排。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区港联动是保税区与港口两个子系统整体协同的组织过程。就其内涵而言,可用“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概括,体现了保税区与港区在区域、资产、信息、业务等方面的联动发展。
3.保税物流园区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模式
相比目前广泛意义的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更加理性和科学。保税物流园区叠加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各项政策,有关企业可以享受“保税、免税、免证”等保税区相关优惠政策。保税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区内的通关、监管方便快捷,绝大部分货物当天就可以办好所有手续。近年来,保税物流园区的建立成为功能整合的一种新形式。作为“区港联动”的先行先试区域,国家已批准的8家保税物流园区都先后封关运作,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保税物流园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8家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贸易总值达27.8亿美元,其中出口10.8亿美元,进口17亿美元。2009年1-2月,我国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7.1亿美元,骤增17倍,其中,出口3.4亿美元,增长30倍,进口3.7亿美元,增长12倍。
目前,保税物流园区只是一个过渡,最终朝着自由贸易区进展。因此,保税物流园区既不是物流园区的出发点也不是物流园区的终点,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4.服务整合将成为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亮点
现代物流呈现技术装备的自动化、运作管理的信息化、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集成化等发展方向。而现代物流信息化、整合服务集成化是物流园区迅速发展和强大的重要方向。物流园区服务从最初只解决运输问题,逐步发展到把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将一系列增值服务也逐渐涵盖进来。现代物流园从产业链、原材料、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极大的支持了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将会呈现出物流园与经济同步快速发展的良性趋势。
由此可见,第四方物流实际上是把第三方物流企业聚合在一起,提供物流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服务的平台,而从现代物流园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物流园区完全可以发展成为这一平台。
三、采取措施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向第四方物流转型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经营效益欠佳,要根本上扭转我国物流园区的问题,必须要使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向第四方物流转型,将第四方物流相关运作原理和物流园区的运营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园区发展模式。这将对于我国现代物流园区的良性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现代物流园与第四方物流模式运作进行有效的融合,可先引进开发投资商,建设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打造物流平台,再引入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管理咨询公司、客户和其它增值服务商,有效联合这些物流服务商,打造强大的优秀4PL公司,利用专业的4PL公司对物流园区进行集成化管理,促使物流园区的建设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促进现代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向第四方物流转型,促进现代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向第四方物流转型。
第一,利用4PL促使我国物流园区向综合化和专业化两大方向发展
4PL能够有效的整合物流园区的众多分散的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实现物流园区物流服务的综合化与专业化:一是能够实现多模式运输手段的集合,物流园区也因此呈现一体化枢纽功能。二是能实现多状态作业方式的集约,使物流园区的功能特性体现为多种作业方式的综合、集约等特点,包括仓储、配送、货物集散、集拼箱、包装、加工以及商品的交易和展示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体现为技术、设备、规模管理等方面的集约。三是实现多方面运行系统的协调,让4PL的这一功能体现为其指挥、管理和信息中心功能,通过信息的传递、集中和调配,使多种运行系统协调共同为园区各物流中心服务。四是实现多角度城市需求的选择,促使物流园区的配置着眼于其服务区域的辐射方向、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从而保证物流园区的生命周期和城市发展协调统一。五是实现多体系服务手段的配套,使物流园区具备综合的服务,如结算功能、需求预测功能、物流系统设计咨询功能、专业教育与培训功能、共同配送功能等。
第二,通过4PL加强物流园区对顾客需求的准确把握
物流园区的运作是以顾客物流需求为起点的,物流园区的产出能否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两个关键:一方面取决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能力;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物流园区的供应质量。而4PL参与了物流园区的集成管理以后就能够有效要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首先,4PL能够综合协调物流园区的3PL服务商、管理咨询公司以及物流园区的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尤其是靠近原始顾客的下游节点成员,再加上4PL所拥有的强大信息平台能够将物流园区的信息进行实时共享和监控,这样4PL就具备准确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的能力;其次,物流园区的整体运作都委托给了唯一的一个4PL服务商,这就为4PL协调物流园区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4PL公司还能根据物流园区不同顾客的需求提出一系列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借助物流园区中3PL服务提供商集合,并综合利用3PL运输、3PL仓储等第三方物流功能来实施这些物流方案。此外,4PL还可以向物流园区的3PL提供包括物流技术、供应链策略等一系列的服务,4PL可以与3PL结成战略联盟,为物流园区共同开发一套市场策略、服务内容和客户服务方案,并决定共同进行市场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利用4PL提供跨行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不同供应链的交叉问题。
第三,利用4PL形成物流园区电子交易与物流一体化发展
交易与物流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物流园区向交易平台的拓展也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交易是产生物流服务需求的源头。通过4PL已有的物流运作平台,物流园区能够拓展电子商务、构筑交易平台,有利于将分散交易双方复杂的交易程序和操作过程,转化为集中化、规模化和程序化的运作,可以使货物流通更加快捷和顺畅,有利于形成覆盖全国的网上分销网络系统,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和统一服务标准的社会化物流大系统。通过4PL信息网络的网上交易,可以带动运输、配送、加工等综合物流服务业务的发展,促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未来物流园区将更注重精益物流、越库操作、闭环物流等高端物流服务,引入4PL拥有的RFID、声控技术等,将促进园区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四,通过4PL促进物流园区物流与金融的整合与业务创新
4PL充分利用供应链环境,为物流园区融资带来新的途径,对整个物流园区运作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物流金融业务与银行以往的不动产抵押贷款不同,它越来越倚重于4PL企业,形成了银行―4PL物流企业―贷款企业的三方密切合作关系。4PL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关键的枢纽环节。
根据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特性和物流园区的实际特点,有两种类型的业务模式值得拓展:第一,以银行(资金出借方)、生产流通企业(资金需求方)、4PL、3PL企业+物流园区(中介方)为主体的融资业务,通过直接解决生产流通企业的资金从而带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二,以银行(资金出借方)、4PL、3PL物流企业(资金需求方)、物流园区(中介方)为主体的定单融资业务,通过直接解决物流企业的资金从而促进生产流通企业和物流园区的共同发展。这里,4PL由于其独有的优势,因此成为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合作伙伴。反过来,这也为物流园区的客户开发和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五,利用4PL的人才优势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四方物流公司拥有大量高素质国际化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和团队,可以为物流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全面的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与运作,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在解决物流实际业务的同时实施与物流园区战略相适应的物流发展战略。第四方物流公司通过其供应链管理和运作能力可以实现供应链“零库存”的目标,为物流园区的所有企业降低仓储成本。同时,第四方物流大大提高了客户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从而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此外,发展第四方物流还可以改善物流园区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物流园区形象。
参考文献:
[1]John Paul Quinn.Driving east, shifting into 4PL [J].Logistics Management,2003,42 (65).
[2]Jon Bumstead,Kempton Cannons.From 4PL to managed supply-chain operations[J].Logis and Transport Focus,2002(4):18.
[3]王涛,陈玉莲.第四方物流的运作及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7(04).
[4]周庆.中外物流园建设的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05(17).
篇8
是日,笔者跨入“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新市北管理服务区域――金针湖、玫瑰园湖草掩映的智能化总部经济园,三栋呈品字形的独立建筑和二栋LOFT式大空间联袂的前沿产业园,绿化率40%的都市信息园,以及创新集聚园、市北半岛国际中心、数据港大楼等各色建筑群,错落于园艺、绿化之间,仿佛沉浸在一个江南园林的人文景区,春意盎然,令人目不暇接。
集成商
市北高新园区,走过了1992年的“市北工业新区”,2006年的“市北工业园区”,2007年“东扩战略”的3.13平方公里;继而,2008年的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的“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建立。更有,2010年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启动,2010年的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落户园区,2010年的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1年,成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园区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一个蝶飞。
市北高新园区地理位置,由上海中心城区“一路向北”,东临共和新路南北高架,南接中环线,西傍彭越浦河,北到走马塘河,构成“一轴、两翼、三区”格局。“一轴”,即园区坐拥共和新路南北高架中轴线:“两翼”,即以共和新路南北高架为中轴线,分为东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个板块;“三区”,即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总部经济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区、生活配套功能区三大不同的功能片区。
新市北在园区发展中扮演“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商”角色,助推园区打造成国家高技术产业的新地标。
已是国家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市物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市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单位的新市北,以服务为天职,不是口号,而是具体行动――即身体力行地践行“专业、可靠、守信”的企业文化追求,体现“谦和、合作、共赢”的服务理念:同时,建立完善的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平台上,努力为业主提供非核心业务外包解决方案――“新市北助推园区快速发展、与园区共同成长,成为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商”。
如果说,一幢幢建筑的物I管理,只是新市北的一项硬件服务:那么,切入创业创新中心的孵化器功能,那就是代表新市北软件服务的一张名牌而名声远播。
今天,以高新产业园区物业管理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上海新市北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深谙顺应高新产业园区发展态势,随着现代物业管理时代到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为标志的科技物业管理模式,正成为现代物业管理新的坐标原点。
新市北“人-产业-城市化”的高效率运行模式,首先,运用建筑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自2013年起开始对园区内10kv用户站进行通讯和取样硬件加装及能源管理软件平台的建立:其次,通过设备机房手机巡检系统运用,部分管理服务区域实行了手机巡检系统的运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再次,通过园区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运用,实现管理全覆盖的“智慧园区”理念,即通过“一张网络”,“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多层次管理”实现整个园区的智能化综合管理。
“一张网络”――就是利用园区数据港现有基础,以云计算先进技术为依托,将园区内现有的8个分控中心联入数据港,再整合集成到中央控制室,进而贯通办公云网络,以形成市北高新园区3.13平方公里内的:道路交通、环境治安、消防报警、设备维护的网络,网格化管理;“一个平台”――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基础平台,在GIS平台上集成了园区的各智能子系统信息,在大屏上展示各集成应用管理,实现了集中监控、资源共享、智能联动、应急处置的各项功能:“多个应用”――涵盖了智能园区管理、园区网格化管理、园区公共信息、园区应急指挥、园区交通管理、园区效能监测、数字化工地这7个智能子系统。旨在提高处置效率,实现全面提升园区综合管理服务能级的目标。
尤其,提升服务技术含量,增加服务附加值:一方面集聚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树立服务创新的理念;另一方面建立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软件和硬件,搭建服务资源集成平台,提供菜单式服务,满足服务区域内企业的基本需要和个性化需求。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平台提供的服务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包括积极拓展物业管理区域以外的“大园区”综合服务和管理,延伸服务项目有:铁路道口管理、市政道路综合治安管理、配套班车管理、市政道路养护维修管理、政府职能的辅助管理等,扩大了物业服务外延,提高了服务附加值。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能级,降低成本,化解经营风险,新市北实施“管”、“作”分离的运营模式。一方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化解了项目退出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了运营成本。根据所服务园区部分入住企业受“行业不景气”冲击,经营发生困难,也影响到物业服务费支付的情况,主动“干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产品推广等问题,并量身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既提升了服务,解决了物业服务费收缴问题,又增加了物业服务附加值。
因为,随着物业服务成本提高,盈利空间遭到挤压,物业服务企业必须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做大做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由传统的物业服务向策略性的物业资产价值管理方向发展,重视房地产资产管理和房地产组合投资管理来提高抗风险能力。
孵化器
缘于园区中企业的需求出发,园区搭建了产业孵化平台,为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链条,2008年园区成立了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重点为元计算及大数据行业的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培育的服务。
可以说,2009年开创了园区一个“数据时代”,成就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服务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等世界级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服务商。尤其,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方面均具有显著的行业领先优势,先后获得全球知名数据中心行业专业机构Datacenter Dynamics“年度大型数据中心创新奖”和“年度特定任务团队奖”、“年度中国数据中心最具影响力企业奖”、“中国数据中心标准化示范数据中心年度创新奖”及CCW Research(《计世资讯》)“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运营服务用户首选品牌”及“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运营服务用户满意度第一”等业内知名奖项和荣誉,2017年,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在上交所主板IPO上市的数据中心企业。
誉为“国家级创业创新基地”,“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新市北,她的软件服务包括“苗圃”功能的服务,最富服务特色而可圈可点,为人点赞。因为,一批批新兴创新企业从这里诞生、成长并走向市场。比如,热相机电,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成功上市新三板的科创性企业……
“原始股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构成新市北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聚能湾企业孵化器,正形成“苗圃+孵化器+力口速器”完整的全孵化链。再加上浪潮、晶赞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入驻,市北高新园区正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和“四新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域。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群介绍,2016年不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着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集聚,引入上海首家大数据产业基地,并引进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浪潮云计算中心等行业标杆企业:还引进了美国金属加工巨头――肯纳金属、恒洁卫浴、晶科能源、卫宁健康等一批中外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以总部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
同时,园区放眼全球科创资源,引入inteI、超算中心等关键机构,并借助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资源,抢占知识、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制高点:园区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还成功被纳入上海首批众创空间发展名录,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投资体系,成为“高能级创新引擎”。依托全市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链,成为上海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大数据产业高地。2013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特色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篇9
关键词:农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19-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向现代集约型方向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此历史背景下,江苏省泰州市有关方面结合泰州农业发展的实际,自2003年起着手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以原红旗良种场,原姜堰市稻麦良种繁育场、水产良种繁育场、棉花原种场等数个国有场圃为基础,逐步发展为目前的位于泰州东郊的“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目前已颇具规模。
一、泰州现代农业园区的现状
1.人力资源。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常驻人口8 2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约5 400余人,非农业人口约2 800余人。农业人口中,劳动力人口约3 500余人。有近40%的劳动力外出经营或打工,还有近60%的人在园区内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运输业。近几年来,随着园区高效农业以及示范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纯农业(种、养业)收入加上其他收入不断提高,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人员逐年增多,2011年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就有350多人。不仅如此,农业园区还大量吸纳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2011年共吸纳周边地区900多名农民来区就业。到目前为止,在本农业园区内创业就业的农业人口总数已达4 400余人。
2.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以区内的东西主干道――站北路为主轴,按“六园三区”的总体功能分布。六园:生态渔业示范园、花卉博览园、蔬菜产业园、良种产业园、畜牧科技园、美好家园;三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生态渔业示范园:由香港为海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示范园总占地面积约800亩。全园设计以现代渔业为主题,集养殖、教学、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花卉博览园:由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投资建设。重点围绕高档花卉苗木新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园林化展示、农业旅游观光四大板块进行规划建设,规划设计总面积2 000亩。蔬菜产业园:位于园区红旗河以东、站北路以北区域,分东西两个片区,总面积2 660亩,其中东片区1 300亩,西片区1 360亩,重点发展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良种产业园:位于站北路北侧、苏红路西侧,总规划面积1 000亩,为红旗种业公司与江苏省种子站合作共建的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产业园分为新品种选育区、新品种试验区、新品种展示区、新技术集成示范区。畜牧科技园高起点规划,在重点发展水禽、猪、宠物、羊和水产等五大产业的同时,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八个功能核心区:(1)国家级水禽基因库;(2)江苏丰达种鸭场(江苏水禽繁育推广中心);(3)国家水禽性能检测中心;(4)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5)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心;(6)波尔山羊扩繁中心;(7)水产养殖中心;(8)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区等。
二、泰州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方面,泰州现代农业园区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专门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总体规划,但规划侧重于园区建设,在用地布局、综合交通、绿地系统、景观风貌、环境保护、综合防灾工程等方面可圈可点。园区提出了“生态立园、科技兴区、特色为先、效益为本”的发展方针和“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发展思路,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衔接,实行农业产业和服务行业的综合开发,产业联动,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运行管理模式与国际先进现代农业接轨,核心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农民培训、经营企业化等方面仍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人才引进,园区宣传等方面也要有所规划。
2.功能定位。从园区的发展规划以及实际运作来考量,目前园区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产业生产功能、科技孵化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三个方面,示范辐射功能不强,处于从属地位,聚集功能(指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带动项目和资金的集聚,最终促进整个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结合功能(指科技教育界、工商企业界和政府三方的结合),对外交流功能(指现代农业园区在建设中通过制订优惠政策,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国外人才、技术和资金,从而促进了合作与交流)等尚未出现。这也是园区目前总共只有18家企业进驻,总体实力不强,品牌不响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主体特色。目前,园区内畜牧科技示范园特色明显,生态渔业示范园内垂钓休闲区也是因地制宜、颇具特色的好项目。但园区整体特色不明显,缺乏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和娱乐活动,例如,撑船很能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沙家浜、珍珠泉公园等类似撑船的划竹筏项目做得有声有色,颇为吸引人气,但在园内的几处休闲区,并无该项目。
4.体制管理。目前,整个园区由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管委会集中管理,该单位是泰州市委、市政府派出的一个正处级单位,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和政府并无太大的差别。园中的18家企业中,以政府和事业单位投资兴建的有5家,在管理上带有较深的国企的烙印。园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上还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管理效益不高,园区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受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经营缺乏活力,在体制管理上需要创新。
5.经营主体。泰州现代农业园区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的,经营主体自然是政府。在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下,园区产业选择和功能定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对提高农业水平、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因政府管理体制复杂、市场敏感度低、运行机制不灵活,难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缺乏合理的长效运营机制。
6.服务体系。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功能,也是农业园区坚持公益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园区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目前,园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园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园区自身的发展。
7.资金保障。泰州农业园区仍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性设施,道路、桥梁的建设、河道疏浚等,都未完成规划的任务,农副产品物流区、加工区还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缺口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投资,不太现实,研究解决建设资金保障的问题,刻不容缓。
8.产业水平。目前,泰州农业园仍在发展过程之中,入驻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总体产业化水平不高,需要在量上寻求突破,在质上提高水平,在服务上步步紧跟,提高组织化程度,稳定龙头企业与园区农户、周边农户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思考与对策
1.做好科学规划。农业园区的规划,将影响到其健康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收益”的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方针,强化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能,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遵循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律,做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达到做大、做强园区的目的,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吸引人才、激励机制、吸引资金等方面要精心规划,灵活运作,确保园区的各项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2.明确功能定位。农业园区的发展要以孵化功能为基础,不断发挥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园区的实力,扩大园区的知名度,为发挥旅游观光功能夯实做好铺垫。对于孵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展示与示范,以及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技术培训等手段,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把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周围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甚至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3.培育园区特色。在农业技术开发上,要通过培育和引进人才以及加强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开发,不断推出新技术,培育新产品,增强孵化功能,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科研院所前来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为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提供便利。在旅游观光产业上,要融入地域特色文化,通过特色餐饮、特色娱乐活动、特色观光项目等,形成特色旅游、打响品牌效应。
4.创新体制机制。在园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应以企业化管理为主要选择。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园区的具体运行事务,而要着力于宏观导向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和公益服务,实施监督和运行监管等方面。此外,在人力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分配管理、科研管理、生产管理、旅游管理等涉及园区日常运营的具体制度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合农业园区这一特殊的实体。
5.联合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和政策开放性的投融资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资多元化,通过股份制、合伙制企业制度,既可以资金入股,也可以土地、专利入股、还可以无形资产入股,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之间的联合,联合招商引资,缩短筹集资金的时间,加快园区建设、开发的速度。
6.强化政策支持。鉴于泰州农业园区仍处于建设、开发阶段,同时技术孵化、示范推广、辐射带动等方面具有公益性职能,政府应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来促进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惠。因此,建议有关政府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来扶持园区的发展,如在土地使用、税收、贷款利率、投融资机制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予以优惠,强化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张连珍.积极探索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
[2]金雯.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08,(2).
[3]查金祥.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开发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导报,2001,(3).
[4]吴普特.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
篇10
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主要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其无害化消纳处理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紧迫问题,垃圾围城、二次污染、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规划选址难等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建成集节地、节能、环保、循环等先进工艺技术的综合平台,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在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内集中处理,同时做好园区排放达到环保要求。这便于形成规模效应,集中控制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资金、技术、项目的整合联动,形成产业链条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固体废物处理设施间能流与物流的合理调配,形成循环利用机制[1]。但如何在园区内充分做好污染控制、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2008年以来,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讨,从而总结出一套利用循环经济思想建设管理城市大型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园区的理论体系,对其他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一、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大型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建设以各种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为主要内容,各项目建设和运营所需要的水、电、气、热无疑是园区内最大的能源消耗,是园区管理成本的最大支出。因此,以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节能环保、降低消耗为目标,通过对各项目之间水、电、气、热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各项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成为大型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
(一)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因此在园区规划建设上要考虑垃圾的前端减量,通过机械分选再次对垃圾进行分类,从而达到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目的。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节能及有效性,避免过度分选,造成其他能源的浪费。
(二)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针对垃圾处理链条中各个环节,在通过物质能量换算后,对分选出的物质及处理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最大化的再利用,应采取设施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废弃物的转化效率,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注重成本,关注经济效益。
(三)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
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应增强再生物的再利用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二、规划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
(一)利用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理论制定园区发展规划
首先,要明确园区的基本定位、基本功能和职责,因为固体废弃物的范围很广,园区不可能全部接纳处理,而且环卫行业的固废处理园区不同于工业园,主要是以处理消纳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园区的规划应该围绕以建设处理这些垃圾的设施及避免二次污染的环保设施为主,同时充分考虑设施间物质、能量的相互利用,综合处理减少排放,建设好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实施方案应当优先符合“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考虑区域环境容量,优先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建设;坚持“整体优先”原则,分析园区内部物质流、能流平衡;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设置园区缓冲带。
根据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理论,制定了北京市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图1为发展规划中园区核心规划图。制定发展规划前,首先明确该园区的功能定位。作为市政部门归口的园区,其定位是:以处理城市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为主的综合资源化处理园区。
规划分核心区(图1)和周边地区规划(图2),核心区主要以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为主,周边地区规划在核心区周围,分别规划能源产业区、绿色产业区、环保产业区、科教产业区,按照“分区布局、一区一业”的总体思路,构建“四区四业”产业体系。园区的发展规划项目设施注重节能低碳、资源循环利用及社会经济效益,明确“固体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处理中心”为园区发展主体和功能定位,为此,要着重建设发展核心区,核心区内规划了19个建设项目,其中8项为基础设施类,主要为: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物资回收中心、建筑垃圾处理厂、 园林垃圾处理厂、 东北热电厂。这8项设施发挥着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主要功能,是园区的核心设施,是产业链的节点和主线,应优先安排进行建设。
(二)利用经济学供需平衡的原理规划园区内的处理设施能力
园区将机械分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综合利用等集中优化设计,形成完整封闭的循环处置链,这就要根据区域内接收的垃圾量,结合不同的处理方式建设各种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要结合经济学供需平衡原理,做到区域内物质总量平衡。避免造成个别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或过剩。因此,园区要根据处理的流程,规划设计总体物流供需流程图,保证供需平衡。可根据进入园区的原生垃圾、餐厨垃圾、绿色垃圾、医疗垃圾的数量,分别计算出分选中心、物资回收中心、焚烧厂、填埋场、餐厨处理厂、有机垃圾处理厂、医疗垃圾焚烧厂、渗沥液处理车间等处理设施的日处理量,以及每日产生水、电、沼气、肥料的数量。从而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避免以前传统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单一、能力不足或过剩闲置,缺少相互协作,占地面积大,环保设施重复建设,污染控制分散,居民反对强烈的不利因素。
(三)根据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建设园区内循环利用基础设施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该种说法虽然还有所争议,但也说明垃圾经过分选和有效处理是可以变为资源的,垃圾通过分选可以得到金属、塑料、橡胶、木材等物质,属于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所以园区内的各处理设施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二次利用,甚至三次利用。按照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在建设好核心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基本设施同时,要重点建设开发循环利用类设施。这样才能将基本设施的各个节点和环节串联起来,使之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及处理的后产品,作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加以利用,真正做到园区内的物质、能量的综合循环利用。
为此,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了循环利用类项目7项:填埋气发电并网、填埋气循环利用、雨水利用、电力综合利用、餐厨垃圾菌剂生产车间、污水处理综合利用、余热利用。这些项目主要是利用垃圾填埋的有机物产生的沼气发电;垃圾焚烧产生电能及热能加以利用,电能主要是输入电网和生产生活自用,热能用于园区供暖、生物菌剂的生产及垃圾的脱水处理等;污水经过处理与收集的雨水一同用于洗车、降尘、绿化;对于餐厨垃圾、绿色垃圾,根据其有机质含量高的特殊情况,通过高温耗氧及厌氧发酵使其产生沼气和肥料加以利用;焚烧产生的废渣用于制砖和修路等等。通过项目的整合、技术运用,使资源在园区内实现高效利用。
综合处理园区的建设避免了传统垃圾处理仅仅以处理掉垃圾为目的,忽略资源的再利用、工艺再开发及环境的综合保护,为设备研发、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管理创新创造了新的环境和平台。
(四)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通过园区整体规划和加强循环经济类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园区经济性,2012年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经济效益为27790.66万元,在没有完全形成综合处理园区时的2009年经济效益为-136.09万元。其中,填埋气及垃圾焚烧发电上网出售、菌剂、物资回收等项目的经济效益对扭转经济效率起了关键作用。
2. 环境效益
通过园区科学的规划,建设综合处理厂、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可明显减少填埋中有机物含量,减轻填埋场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预处理可明显减少单位热能转换所释放的污染物,根本解决原生生活垃圾直接入炉燃烧,因热值不稳定造成的燃烧工况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减轻焚烧污染物的产生与释放,降低烟气控制的难度。预处理阶段垃圾物料减量,使处理单位原生垃圾产生的飞灰量明显减少,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3. 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园建设集成了生活垃圾预处理系统、焚烧系统、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灰渣再利用系统等,使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总体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彻底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供了切实可行、快速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而且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3]。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形成循环经济,必须综合考虑和缜密策划,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处理设施间能流与物流的合理调配,实现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园区的应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
- 上一篇:市政工程管理总结
- 下一篇: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