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的发声技巧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配音的发声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配音的发声技巧

篇1

创新根植于问题之中,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去思考,进而去创新和解决问题,问题是创新之母。

一、情感注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在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指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和悦的感情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兴趣、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极致的发挥,反之,则会抑制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借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地阐述和理解逻辑关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如,以几何中的“证明”来说,对初学几何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往往难吃透,甚至弄错颠倒。因此,我就把“”比喻成父母亲,“∴”比喻成子女(同学们自己),先有父母,然后再有子女。这样就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内心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的欲望。

二、愉快教学,营造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

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在数学问题的迷宫中进行搜索,探索出一条由问题的初入径状态通往目标出口状态的路径。学生的这种走出问题迷宫的寻径过程绝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路方法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路方法不当,曲折迂回。因此,教师要善于研究数学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经过实验操作、推理演绎或自学课本,按图索骥,得出正确结论。如,教“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时,我不是从课本出发,而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等腰三角形这个教具,通过动手操作,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再看书质疑,得出正确结论。

三、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我们之所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之一就是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和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相结合,通过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天空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去寻求解决方案。

四、敢于创新,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的对象,学的主角。因此,学生面对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时,没有固定、现成的方式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用已有的或学会的知识去思考、探索、研究,寻找新方法和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建构主义认为,“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如果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两者在实质上极为相似,因此,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去破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勤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篇2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节奏;美学意蕴

电视纪录片,以其“记录真实”的文献记录价值、社会认知价值、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体验价值,拥有了其他影视作品无可比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电视纪录片中,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要素。除同期声外,听觉语言主要表现为解说。它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信息量、增加作品意蕴、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表现画面未尽之意蕴。

“解说这种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1]纪录片解说是将创作者的一度创作成果——解说词,通过配音员的二度创作以有声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配音员的生活阅历、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情感的生成表达、内外部技巧的运用以及用气发声时的音质、音强、音高、气息控制、语速等具有特殊性,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形成语流时构成了艺术的律动,具有美感。而在众多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中,“节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解说词的写作风格、纪录片的立意、音乐的节奏制约着解说的节奏。对于“节奏”掌握的优劣,直接影响配音乃至整部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效果和美感。本文拟就这一技巧对纪录片配音的美学意蕴进行阐释。

一、“节奏”在古典美学中的本源表现

.“节奏”这一概念在中国最早属于音乐范畴。《荀子·乐论》中提到:“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礼记·乐记》里也提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在这里,“曲直是指转折、平叙;繁瘠是华丽、简约的意思;廉肉则指的是高亢、柔婉。”[2]82有声语言和音乐在节奏上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讲究旋律,有声语言讲究韵律,这个韵律就体现在节奏上。

六朝时期的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定势》中将“节奏”命名为“势”。“什么叫势,弩机发射的箭自然是直的,溪身是陡曲的,溪水自然是曲折而湍急,这是自然的趋势……说明道理的文章自然要求明白确切,即景抒情的文章自然要求在景中含情,即含蓄不露。命意浅露的,谈不上蕴藉;措辞明断的,用不着繁彩;情绪激昂的,自然发言慷慨,风格刚劲;情思曲折的,自然吐词婉转,风格柔婉。……刘勰认为‘辞已尽而势有余’就是话说完了,这种气势还留在听众的印象里,余音绕梁。”[3]作为有声语言的美学范畴,“势”反映着一种形诸于外,表现为具有审美意味的动态语势结构,指示着话语的心理和生理趋向。在古人那里,“节奏”具有的这些特点,体现了纪录片解说中丰富的美学意蕴。

二、“节奏”——富于美感的乐音之美

纪录片解说是声音的艺术,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在为画面及内容服务的前提下,解说语言自身也应具有丰富的美感,这对于提高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便是“乐音节奏”。徐世荣在《汉语语词结构的音乐性》中提出“音乐性”是汉语造词的一条规律。他认为:“音乐性增强表演效果,这不仅仅是修辞的问题,也是造词的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实际是存在的,历史上已按这条规律造成若干语词,而成为语言中表情达意的好材料。”[4]但凡听起来入耳流畅、具有美感的解说词往往在遣词造句上下了一番工夫。往往通过平仄、对偶、排比、反复、谐音等多种形式构成听觉上的抑扬顿挫,形成美感。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政治教化阶段(1958—1977)以及随之产生的“高调门”“强控制”“重修饰”的解说风格后,新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越来越回归到真实、朴质、大气、自然的特色上。在具体的解说实践中,起点、落点、起势、落势在依据文字稿件的基础上应该做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在对比度、起伏度和明暗度上富于变化,形成乐音美感。

如纪录片《的诱惑》片段:(女)的诱惑,是一次次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纵马高山,是因为高原的生命这般顽强。

(男)的诱惑,是一次次在大山的怀抱里露宿长河,是因为遥远的天边,有过往日的辉煌。阿里旷野的荒城啊,古格王国的遗址,你是历史古道的风,你是千载流沙的浪……

开始出现的“的诱惑”五个字起声不必着力,只用平缓的语调引入,让受众进入纪录片营造的氛围即可。紧接着的“一次次”是平仄仄,配音时应注意控制好气口,声音状态做到上行的态势,“古老”是仄仄,且内涵沧桑之意,故应用下行且松弛的声音状态,“神奇”是两个平平,含有探究之意,配音时可表现出积极的上行态势。“纵马高山”给人感觉节奏急速且极具力量感,在配音时声音形式应贴合这一特点。“是因为”为过渡性语词,不必着力,一气带过即可。最后的“顽强”二字有坚定之意,在配音时可采用欲扬先抑的技巧。

三、“节奏”——合节推进的回环之美

“节,是节拍、节律、节制、节度的意思。既有段落分合的关联问题,又有控纵制约的分寸问题;既有时间的长短问题,又有空间的大小问题。……无节不断,无节不通。朗读时,必须把中断处加以留白,把衔接处给以填充。”[2]82在配音时,要善于找准语流中的地点和时机,使之不生硬、不平淡,从而达到“停中有连、若即若离、意在言外”的艺术表达效果。“奏,是推进的意思。单独的、单个的某种声音,突兀的、孤立的某个声音,不能称其为奏,它必须是一连串地、一段时间里的声音,而且要有变化,显示出某种走向、某种态势。”[2]85“节”和“奏”的融合造就了解说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流动美感。即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阐释的弩机发射的直与溪水的结合。也就是纪录片配音中有声语言推进态势的过程。

在解说时,当思想感情喷涌而出、奔腾而下时,“节奏”就需要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它与有声语言的另一技巧“语气”紧密相连。在解说中,“语气”确定“这一句”的声音形式,而“节奏”则要驾驭由许多“这一句”构成的“这一部”。语气的跌宕起伏,造就了节奏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回环往复贯通了语气的轻重缓急,形成了合节推进的回环之美。这种回环往复一定是在某一个段落中,基本的语气和格式虽不能完全是同样的语流速度和样态,但却有大致相同的语气和语势。

如下面这段解说:

还记得那和着沂蒙小调的纺车吗?曾摇出多少情和爱?

还记得那日日夜夜转动的石磨吗?曾磨出多少支前的军粮?

还记得这弯弯曲曲的山路吗?子弟兵从这里开进城市,走向胜利。

这段解说在排比句的运用上达到了极致,解说效果一吟三叹,一气呵成,辞已尽而势有余,听之令人荡气回肠,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运用了三个“还记得……吗?”和两个“曾……出”造成听觉上的一种积累和情感上的延续。在解说时,要掌握好停连、区分开重音。即重音不能在同一起点和落点上,停连也不能用在同一位置,要控制好咬字力度、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表达出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之美。

此外,在给纪录片配音时出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声音有中断的地方,也有衔接的地方。在配音时,要在中断处做到“音断气不断”,在衔接处做到“一气呵成”。

如:纪录片《再说长江——生生不息》中有这样一段解说:

茂密的森林是建设者眼中的栋梁;

林立的烟囱是高速发展的标志;

鱼跃歌飞的场景是丰收的喜悦;

大片的湿地更是成了耕种最好的选择。

这是母亲河20年的给予,长江流域以不到中国1/5的面积养育了中国1/3的人口,生产了中国1/3的粮食,创造了中国1/3的财富。长江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正在形成的第六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更是中国最宽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在这一段的配音中,配音员李易在体现总编导整体配音风格平实、平和的基础上,对“节奏”的把握与前后段落又有所区别,创造出了较强的审美性。李易一反一般配音员在同一段落中运用相同起点和落点的特点,从内容出发,将解说词中深厚的文化积淀用有声语言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他的处理大致如下:

“茂密……的森林—是建设者眼中的—栋梁;林—立的烟囱是—高速发展的标志;鱼跃歌飞的场景—是丰收的喜悦;大片……的湿地—更是成了耕种最好的选择。”紧接着后面的一段解说词中出现了许多数据,这是配音员较为头疼的东西,因为配得不好容易给受众造成平淡无味的感觉。但这些数据往往又是撰稿人千筛万选后留下的,对于这种平淡中的“势”的把握则更显功力。此外,在看到这些宏大的叙事语言后,配音员心中往往会升腾起一种热血,语音语调会不由自主的拔高,但李易却没有这样做,他总是含着,用“欲扬先抑”的对比的技巧体现出“势”的美感。

在纪录片配音中,要想突出节奏的美感,还必须做到从整体出发,造就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之感。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的配音者认为在配音中语气和节奏是相同的内容,节奏表达的优劣也就是语气的优劣,这种想法是值得商榷的。在有声语言表达体系中,“语气”是一句话的声音形式,而“节奏”则是从全篇稿件出发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声音形式。就像树干和树枝的关系一样,抓住了语气,节奏才有了根基,统住了节奏,语气才有了归宿。“语气的跌宕起伏,造就了节奏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回环往复,贯通了语气的轻重缓急。反过来,节奏的回环往复,是由语气的跌宕起伏的同一和统一形成的,节奏的抑扬顿挫,是由语气的轻重缓急的对立和并比形成的。”[2]88

[参考文献]

[1] 徐舫州.电视解说:安排与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122.

[2] 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77.

篇3

关键词:播音主持;主持人;语言艺术;职业素养

在电视信息传播中,主持人要具备多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全局驾驭能力等,而播音员与主持人相比较,要相对轻松一些,不需要具备幕前的专业表演能力,也不需要具备现场控制能力等,而是需要对信息文本了解与渗透,并且适当对文本中添加一些情感元素或者将残缺的内容实施填补,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信息内容,虽然两者的工作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各自的素质以及职业素颜要求都一样高,同时也都需要具备专业的艺术内涵。

1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在电视节目主持过程中,播音员与支持人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相似点,也有不同之处,就拿电视信息传播来说,在形式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如:主持人需要对所主持的内容全面掌控,通过自己的表现与节目播出要求将信息完整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主持人具有极强的节目现场控制能力,并能够对现场各种环境以及突况有良好的反应能力,让节目流程能够完整的、顺利的进行与结束。播音员则不需要具备对节目现场的反应能力、表演能力以及驾驭能力,只需要对节目人本的内容完全掌握与了解,并能够适当的添加一些创新内容,让节目更富有鲜活、生命、新颖等特点,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再利用声音的形式将处理好的信息有效传播即可。

2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

2.1播音语言口语化

我国电视事业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社会语境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形式逐渐多样化,因此对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这与传统的播音主持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播音中,主持人要对刚与柔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互兼容,所表达的信息朴实简单,让人们对其信息容易理解、渗透,而当今语境环境下,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发生了形式的改变,要从传统的朴实、简单、单一的表达形式中转向审美、趣味等特点方面发展。虽然语言形式有了变化,但始终围绕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无论是传统时期,还是现今时代,对信息的传播都以满足大众需求,以服务为原则的主持理念,因此,播音语言口语化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接受。但是播音主持语言和普通语言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口语化的加入也需要慎重考虑,要建立在保持主持语言专业性的基础上。播音主持口语化的控制与表述能力也可以称之为是对播音主持人员的播音水平的评价,包括对播音主持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所以,要求播音主持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对语言表达规律和语言掌控技巧,以及语言发声过程中的气息、腔调等多元素的运用更要灵活掌握,要充分的对语言、口音、口腔、气息等多种技巧合理利用,让语言表达更富有情感、活力,更好的吸引群众的喜爱之心,因此,可以说播音主持在具备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艺术能力。

2.2播音语言时尚化

时尚化主要是针对播音员来说的,表现的是播音员的境界。追求时尚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能够实现对播音语言的轻松驾驭。另外,时尚性也是播音语言个性化的一种体现,要想成为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就必须在掌握节目特点基础上对自己的语言特点进行综合,这样才会使播音语言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播音主持也不能禁锢自封,要紧跟社会步伐,不断更新播音语言,这样才能使播音主持语言更具有时尚性。随着各地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语言不断渗透入不同的地区,我国的播音主持中也出现了方言腔语言,这可能不会被大多数人或专家认可,甚至遭到了批判,但是在有些主持人看来这却是一种时尚,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要理性分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经常会从外界或国外引入时尚,由于当地对此比较陌生就会感到新颖,所以就会比较受欢迎,这经常会被理解为一种时尚。由于播音主持语言服务于社会,所以能够体现社会,因此其在交流性以及包容性等方面有很大的扩展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来越频繁,出现了很多种语言,国外语言、地方方言、港澳台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这些语言对于播音主持语言都有一定的影响,主持人在这些语言的影响下变得多种多样,形式不一。时尚之所以成为时尚就是因为个性,与大众化相反,如果某种时尚被大众普遍接受,我们就不能再称之为时尚了,因为时尚永远是部分人的认可,在认可过程中,如果一种时尚慢慢的被大众所接受,那它的时尚性也将濒临灭亡。例如,新闻传播的形式一般都是播报新闻,所以新闻就显得比较个性,因此就可称之为一种时尚,但是如果说新闻逐渐被电视官博所接受演变成为一种主要的播报方式,那么它的时尚性就消失了,这也暗示着将会有另外一种新型播报形式出现。总体来说,时尚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个性化及新奇感,所以在播音主持方面,我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一定要认清时尚的本质特性,避免走偏走错。2.3配音语言多样化配音的种类很多,本文所说的配音主要是解说词,为电视节目中呈现的画面给予解说,而我们平常所看电视剧的人物配音不属于该范畴。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经典,配音也是一样,在配音界比较经典的应该就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现在回想起来,该声音还回荡在脑海中,所以被当作经典。但如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语境也变化莫测,配音语言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电视节目方面的变化,电视节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大规模产生,其中角色的分化也越来越细,以前从事播音工作的播音员很多开始从事专门的配音工作;另一方面是大众方面的原因,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大众的需求种类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审美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配音工作随之变化。

3结论

在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稳定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各行业都在发生着适应时代的变化,当今语境领域也有了新的改变,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形式逐渐多样化,口语化视为语言艺术的重点,不仅要具备时尚特性,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加大语言活跃性。目前,语言艺术已经成为全球化发展形式,口语化系列中也含有众多国家的语言、各地方的方言等。在未来的发展中语言艺术还会深入更多的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每一种新形式,让语言艺术得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妍.提升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增强对台文化传播感染力[J].新闻世界,2015(6).

篇4

1.1播音主持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大课带小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在专业课教学上,采用了大课带小课,小课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大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实践示范、观摩,布置项目作业。小课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实训室、配音室、演播室里采取小组教学,强化技能的应用,一对一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每个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纠正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广播电视节目等问题,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作业。两种授课形式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只有实行大课带小课的实践教学,才会培养出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2)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强调模拟教学,在教室模拟演播场景,设置的电视播音主持实训室相当于一个小型演播室,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各项学习目标,更好地与实践接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后能快速适应环境。(3)多样式的实践练兵模式。学校承办了多种大中小型的节目,例如2013年的校园星光大道,从策划、组织到实践圆满成功,从导演到主持人,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教学项目,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特色。此次教学实践验证了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播音专业全面实施新教改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自身有了新的认知。

1.2播音主持的艺术实践内容与形式

(1)艺术教学实践。就是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其他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准确无误的示范教学,并要求学生经过课后的认真练习后,在下次回课时进行现场朗诵或表演,实践的重点是语言基础训练,包括进行标准的普通话正音训练和发声训练和语言技巧训练包括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风格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要以巧求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关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施之以不同的教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严格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精讲多练,注意学生感知觉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2)艺术创作实践。在当前提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应是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主持人,也可以说是创作型播音员和主持人,因此,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的重点是拿出作品,用作品说话,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策划不同的栏目,采访不同的对象,模仿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形式这是学生在走向广电行业前夕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演练展示。

2广播电视编导摄像实践教学

电视摄像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摄像技术,又要掌握摄像艺术。在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的实验教学中,通常是按照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的。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每一次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还要在实验开始之前,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再去认真做实验。始终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分阶段完成实验任务。学生的实验操作,其实是对平时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摄像水平的提高,就是要做到“三多”(即多看、多写、多实践)

2.2示范演示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做实训时所用的设备是SONY198P或者Z5C摄录一体机,[2]体积较小,不便于在实训演示时讲清楚。因此,借助了多媒体设备来讲解。具体做法是另外架设一台摄像机,将镜头对准老师操作的部位,以电视摄像理论指导学生拍摄,学生在实际拍摄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实训,主要靠老师手把手地示范教学。实训指导“老师”多了,实训效果明显提高。在实训过程中,老师仍在组织实训教学,只是此时的老师更多的是接受学生的提问,为学生排忧解难。

2.3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

篇5

关键词:新媒体 播音主持 实践教学 “Wave Radio网络电台”

播音、主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有声语言创作的过程,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在当下绝大多数播音主持本科教学体系中,学生在大学第一、二年级所学习的《普通话语音和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普通话语音、发声、表达技巧等专业基础业务能力,正确的发声状态和良好表达技巧是播音创作得到认可的最基本保证也是必要条件。大三、大四所学习的《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和音频、视频制作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播音风格、后期制作能力及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把握与认识。

一、传统播音主持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很多学校受到教学条件和所在城市传媒环境与氛围的限制,上课读稿、下课录制作业成为了很多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话筒前的学生很难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更多的是以一种学生的心态来等待同学们的疑问与老师的纠正。学生模拟播音员主持人,同学和老师模拟受众这种“过家家”式的教学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弊端,如学生大多受困于字词和语句表达的拿捏,缺乏明确的对象感与交流感;长期处于“谨受教”的状态限制住了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缺乏节目意识与受众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喜好逐渐多样化,课堂的反馈并不能如实反映受众真实全面的感受,对于内容的改进与提高形成了阻碍。凡此种种,日益凸显出播音主持专业传统教学在理念与操作上的巨大缺憾。

二、新媒体背景下播音实践教学

(一)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指在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形式下所产生的第四媒体,表现形式包括手机网站、微博和电子书等。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广播播音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声音稍纵即逝,不易记忆和保存,听众只能按电台顺序被动收听信息,不能按自己喜好或反复收听节目。而新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些,播音员可以把录制好的节目通过网络上传到可以播放音频或视频的网站上,形式多样,程序简单,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内容,不受时间限制,同时,播音员可以通过受众的留言得到对节目质量的反馈。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与成熟,为高年级播音主持学生开辟一个模拟真实广播、电视频道实践的平台提供了可能。

(二)新媒体实践教学创新

1.“Wave Radio网络电台”

2011年9月学生实践小组403频道在传媒学院王刚院长的带领下组建成立,经过微视频配音、微小说有声读物、微电影拍摄(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制作)、短剧制作、网络热播小说有声读物连载以及电台合作节目等半年不断的实践探索及定位,最终于2012年4月16日正式成立了以新浪微博为平台,以土豆网、56网为载体的Wave Radio网络电台。运行一年多来,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网络电台运作经验与实践教学经验。

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以新浪微博为载体的“Wave Radio”网络电台,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产物。在电台里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懂得灵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电台中除了负责人是学校专业教师外,播音、编辑、策划、节目市场推广以及节目收听率、反馈收集与节目调整等工作完全由学生担任。教师通过这种新媒体下实践教学的方式的探索,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进入专业领域从事全方位的节目创作,从而增强其工作竞争力。

2012年4月16日节目开播当天,“Wave Radio”网络电台即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播满超、宇迪、宝木中阳,陕西青春广播外籍主播Mr. Rich、青檬音乐台当家DJ金子、中国音乐金榜主持人王忱、香港有线电视台主持人柚子、中国煤矿文工团主持人阿木古郎、呼和浩特电视台新闻主播刘旭、北京电视台配音员子华等播音工作前辈发来贺电并在电台播出,在引起轰动的同时各电台电视台的主播们至今仍保持对“Wave Radio”的持续关注。

其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持人满超老师建立长期培训关系,满超老师每周末与电台成员专业交流至少两个小时。电台成员在这种新媒体教学实践中获得媒体采编播能力的实际锻炼,并且提升对节目前期策划、受众群体分析、节目反馈调整等节目整体运作能力。

2.“Wave Radio网络电台”成果

学生在网络电台的实践工作中,业务能力、节目意识、责任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以《伪大厨》节目的主持人马金燕和苏寒剑同学为例,《伪大厨》是一档介绍各地美食并结合商家折扣信息的轻松服务型美食脱口秀节目。节目开办初期,两人搭档的形式成了节目效果的瓶颈,传统教学中的规范意识使得两名同学的节目“播”有余而“说”不足,从而使得节目的交流感、对象感、感染力大打折扣,与受众的隔膜感较强,如何让受众感受到真切的为受众服务、与受众沟通而不是自问自答一直困惑着两名同学,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发现,只有主持人真正对这款美食有兴趣,对这款美食侃侃而谈,受众才会感受到这款菜的“色、香、味”,为了找寻状态,打破“读稿”带来的弊端,两人甚至将饭菜端到了直播间,真正地去跟听众分享。经过一年的努力,节目质量不断提高,不仅有商家主动寻求合作,并且着手以“传、帮、带”的形式将心得教授给新人,使得节目不断良性循环,避免新人再次走弯路。

通过学生们的共同努力,“Wave Radio 网络电台”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截至2013年5月3日,在节目开播近一年的时间里,累计播出节目1853期,固定粉丝(听众)5684人,节目转发16231次,节目留言评论4918条(间接转发、留言均未统计)。粉丝中不乏各大电台电视台主持人、媒体人。2012年9月12日,电台收到了赵忠祥老师亲笔写的“祝Wave Radio的孩子们努力实现人生美好梦想”的亲笔寄语。

2013年3月15日“Wave Radio网络电台”作为教学体制改革尝试者接受了海南省青少频道的采访,于次日播出。而专业音频网站“爱听FM”()主动联系建立合作事宜,签协议购买电台脱口秀主打栏目《小心微博体》,定期向电台下订单定制广播节目,并为“Wave Radio”开辟网页专栏并将节目推送至三星、iphone等智能手机客户端,与“爱听FM”的合作是“Wave Radio网络电台”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标志。

三、新媒体背景下实践教学的优势

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Wave Radio网络电台”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理论”加“实践”,也就是“教学型”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整合的探索,理论真正服务于实践,实践验证并完善理论的良性循环。大学第一、二年属于“素质与技能”的教育部分,归纳为“教学型”,而大学三、四年如果有一个这样新媒体下的实践平台来研究专业,很自然就被分为“研究型”。以电台其中一档节目参考,如果学生大三参与电台节目创作,仅一年时间播出节目至少就有300期,加之各种原因未达到播出要求的节目,录音量至少高达500期,这种高强度的录音量在绝大多数普通的传媒专业学生中是很难达到的,并且学生在独立完成节目形态确定与改善、节目内容采集与整理、节目后期编辑与播出、节目反馈收集与做出相应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及职业角色的把握,以一个真正传媒人的身份要求自己,将课堂教学作为业务研讨,将节目制作作为实践应用与探索,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实践”加“理论”的教学模式得以运行,并适合市场的需求,已达成生源不断、就业有着、理论更新的良性循环状态。

“Wave Radio”网络电台实践教学探索的成功,证实在新媒体环境不断发展的当下,只有将传统教学和新媒体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使播音毕业生走向社会时才能更有竞争力,并且更加适应新的环境,实现毕业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逐渐减少直至无缝对接。

基金项目:海口经济学院2012年度教研教改项目(hjyj2012020)

参考文献

[1] 刘立群,张莉莉.国际传媒教育[M].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蒋宏,徐建.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加强自己的在广播电台播音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由于许多听众学习普通话是跟着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学的,因而主持人也在进行推广普及普通话的活动建设,这就要求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准确规范地进行吐字,这也是大众对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主持人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按照普通话进行发音,一点细微的差错也不可以出现,这就要求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技巧与独特风格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还必须要求自己吐字圆润饱满,字音清晰,它不是减少音量或者提高音量就可以办到,而是需要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有一系列的有效的发音技巧的训练,使吐字具有一定的穿透力,集中发音,这样就可以方便话筒的吸收,提高发声的效率。在广播环境较为嘈杂和开阔或使用小音量的情况下,集中发音就更加重要。

二、重视模仿的价值

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除了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实践能力之外,也必须加强重视模仿的作用。只有先模仿成熟的主持人的风格,之后,才会有可能形成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在进入工作后,由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必然对其他的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主持方式进行模仿,这不仅是熟悉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模仿来说,在任何的职业中广泛存在,没有任何的领域限制和职业限制。但是,模仿不是简简单单地将把别人的东西不加分辨地加在自己身上,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适合别人的广播电台播音主持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要以自己发展为目的,在模仿过程中将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吸取过来,而不适合自己的要予以剔除,然后进行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风格。主持人风格的培养和树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个优秀主持人为楷模,学习模仿其长处,诸如语气的把握,句子的处理,积极的态度,负责的精神等等,当你牢固地掌握了有关所有基本技能之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及其他方面的各类要求,建立一个风格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磨练,进而将其稳定下来,完善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在我所主持的节目中,一直学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悦的主持风格,但不是全盘模仿。学习她那种亲切、流畅、有亲和力的主持特点,再加上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此节目深受听众喜爱。

三、在实践中进行磨练

学习是为了以后工作中更好实践,解决问题,刚走上岗位的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必须学会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可以用到的方法。所以,主持人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不仅要有转化的意识,更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为不同风格的节目配音,多主持不同风格的节目,主动寻找机会锻炼自己,长期坚持,才会有机会进行自我提升。在上文中提到的磨练就是一种提高自己的很好的方法。但是,在模仿中,不能只是听听和看看而已,而是将听到的看到的进行思考,知道自己缺少哪一方面的素质、能力和技巧,经过反省,真正学到别的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好的主持方式与风格。在进行模仿时,听众有可能感觉到模仿,那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就要思考,想自己需要哪些方面可以再有所改进,需要修改,从而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进去,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这个就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四、结语

篇7

学生音乐能力,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观察、注意、记意、理解、表现、想象、思维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多种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训练,主要做法是:

一、听音训练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听音训练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基础。引导学生经常做听音练习,其作用:

通过音阶练习使学生形成高音概念,提高感知音准的敏锐性。采用趣味性的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让学生反复听“do、mi、s。”这三个音,要求学生当听到“d。”就做走的动作,“mi就做鸟儿飞的动作,“so”就做青蛙跳的动作,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会形成固定的音高概念。还有采取音阶手势法边唱边练习。如“d。”双手抱膝盖,“r e”双手拍臀部,“mi”双手叉腰,“fa”双手横放胸前,“so”拍肩,“1 a”拉耳朵,“xi撑眉毛,“do”手指尖放头顶等方法来巩固学生的音高概念。在学生有了初步的音高感之后,就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感知音准的敏锐性。例如事先在地面上画好高音谱号,让学生听音的同时,做动作,找谱号,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高音概念,又使枯燥难记的五线谱变成学生做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记住了五线谱的唱名位置,在趣味中增长了知识。

用音乐欣赏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是提高感知、理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过去通过录音机播放音乐给学生听,大部分小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听不懂。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多媒体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让枯燥的听觉艺术增添了动感,它把音乐、画面、情节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音乐变成形象的图解,把学生带进了动感的境地,学生犹如拨云见日,让难懂的听觉艺术变成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通过画面的演示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及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打击乐训练

音色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儿童提供打击乐,先让儿童敲敲打打,使他们感知这些乐器有不同的音色。如:给儿童一种打击乐器,要求他们在这种打击乐器或其它一个发声器材上,用两种不同声音来表示“滴答”的钟声,让学生动脑子思考之后击出多种“滴答”的钟声。敲鼓面表示“滴”,敲鼓边表示“答”;用手掌拍桌面表示“滴”,用手指弹桌面表示“答”,由于学生的力度不同,这样就形成各具特色的“滴答”声了。也可以请学生为“画面”配音响,如看大屏幕,点击鼠标,出现第一幅画是旭日东升,第二幅画是电闪雷鸣,第三幅画是小雨沙沙,然后再点击幻灯片浏览视图,让学生动脑子想,应该用什么打击乐器,分别为三幅不同的画面配上音响,学生经过思考,有的就会选择铃鼓、小铃为第一幅画配音响;用钹、鼓给第二幅画配音响;用沙球给第三幅画配音响等。随着学生辨别音色能力的提高,就能较自如的运用不同音色来表现相应的音乐形象。

归类训练:将演奏性质相近的、节奏相同的打击乐器集中训练。先让学生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可把三角铁、手铃、碰铃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然后用它们分别敲击出二分节奏。学生听完后说:“三角铁、碰铃的声音亮,余音长,用二分音符很好听,手铃声音比较短,不好听。”又按四分节奏、八分节奏敲击三角铁、碰铃,学生便说:“不好听,太吵,声音不清楚。”这时反问学生:“三角铁、碰铃的余音长,要发挥它的特点,应该怎样给它安排节奏呢?”学生答:“疏一点”。接着拿出木鱼、沙球用二分节奏敲击,学生就说:“老师,木鱼、沙球的余音短,应该用密一点的节奏才好听”。

当学生了解了打击乐器的性能后,就让学生为刚学过的曲子编配打击乐器,学生很快就把三角铁、碰铃编的较疏,木鱼、沙球的节奏编的较密,他们演奏起自己创作的打击乐谱时,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经过不断的实践,这种训练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因为这些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击准自己的节奏,还必须有横向的协调性,这也是使学生要唱好合唱,演好合奏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节奏训练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节奏,应经常变化着手法进行节奏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节奏的变化制作课件,通过电脑显示到大屏幕上;无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幻灯打到大屏幕上,或者直接写到软黑板上,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以“新”引“趣”:例

跑跑跑,跳跳跳,跑跑跳跳,身体好!

在这些基础上,可采用柯达伊的节奏训练法,即四分音符为“塔”,八分音符为“梯”,十六分音符为“里”。根据学生讨厌机械的“说教”,喜欢形式多样、新奇多变、爱唱好动的特点,可先读节奏,后唱曲子,再配动作的形式。这种方法能以“新”引“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作:“塔”拍掌;“梯”右手指点左手掌心;“梯里梯”(“里”双手拍腿)先点掌后拍腿,再点掌。

看动作打节奏:教师有节奏地做拍球动作:XX | XX X |,跳绳动作:XX | XX XX|,让学生通过视觉用拍手法,把教师刚才的动作和节奏拍出来。

分声部训练:如进行拍手、拍腿、跺脚训练节奏,可分二声部训练,两组拍一声部,两组拍二声部,也可以用手脚并用等训练进行。

四、口琴教学

目前,乐器教学已成为培养儿童素质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因为不论是口琴、口风琴,还是竖笛,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他们在“趣”中增长知识。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塞尔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这一精辟论断,更坚定了我进行器乐教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巧用乐器教学中的吹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识谱、记谱能力,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表现力。例如口琴教学,对初学者别急于练习吹奏,要把正确的吹奏方法告诉学生,怎样握住口琴,然后吹一吹,辨别高音低音,高音对着右边脸,低音对着左边脸,并在黑板上画出简易图,左右,在“1”处吹出的音就是“do”,然后再画出吹奏的简易图, 再看着教师的手势起伏做呼吸。这种方法学生一目了然易接受(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口风琴进行教学,它有固定的键盘和固定的音高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得多)。学会音阶的吹奏后,便可以找一些短小的曲目练习,由浅人深,长期坚持,学生的吹奏能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另外为了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挑选一些吹奏技巧比较好的学生当小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互帮互学;课堂上轮流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吹奏,这样既锻炼了胆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视谱能力,也巩固了乐理知识,还减轻了学生的声带负担,保护了嗓音,还有的学生因为天生唱歌会“跑调”或者是哑嗓,自从学会了吹口琴(口风琴),他们不仅音准好了很多,唱起歌来也不怎么跑调了,而且哑嗓儿还可以用口琴(口风琴)来吹奏自己想唱而不敢唱的歌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了音乐能力。

篇8

1播音主持小课教学现状

专业小课就是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以期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教学方式。小课教学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该专业领域中的大部分技能、技巧都是从小课的实践中获得。因此,小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效果以及师资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之后的专业竞争能力。

1.1师资力量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全国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大概有200多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达两万人左右[1]。生源数量的激增,使得许多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呈现出师资短缺、力量不足、构成多元等问题。调查发现,在一线担任播持专业的教师来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与播持相关专业转型的教师,如中文、新闻等,这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较为不足;第二部分是科班出身的教师,他们大多教学经验有余,实践经验欠缺;还有一类是由电台电视台特聘或调入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体系有待建立。教师构成的多元性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小课教学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影响了专业的长足发展。

1.2硬件设施不够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小课教学需要满足现代化设备的配置,包括录音、导播、摄像、视听、演播室等。没有这些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无法达到学生在模拟或仿真环境下学习锻炼的目的。但目前很多播持专业教学条件简陋,场地、设备匮乏,这样的教学环境对实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不可逾越的桎梏。因此,完善和加强硬件设施是小课教学首要的、基本的条件。

1.3教学与应用脱节

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都要通过实践小课来达到能力的提升和最终的应用。但实际上,很多院校将小课的形式固定化、程式化,课上单纯地纠正吐字发音或提高学生将文字稿件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能力。这些方式一方面不能激发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感悟;另一方面与电台、电视台等相关媒体行业的实际用人要求脱离,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媒体行业工作时显得无所适从,这也显示出小课教学中的内容无法与行业实际工作衔接的弊端。因此,对小课教学模式进行一些创新很有必要。

2小课教学创新模式策略

根据对目前播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小课教学模式调研,以下三种模式值得关注和探讨:

2.1与一线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

播音主持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简单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往往会出现脱离实际、学“无法”致用的情况,因此,建立与一线接轨的小课实践教学模式非常必要。第一,扩充“校内实训模式”。整合学校校内资源,利用学校的场地、演播室、录音室等设备和人员,建立拟社会化的实践培养机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校内电视台,策划制作公司、模拟报社等类社会化的媒体机构,通过仿真式的演练,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第二,深化“校外实习模式”。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的实习工作较形式化,时间也较短,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应当利用自身的设备资源、实训基地、专业人员等优势,与当地电视台建立长期实践实习合作关系或设立教学基地: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配合或直接参与电视台的节目策划、主持、录制、制作;另一方面,聘请电台电视台经验丰富的播音员主持人以客座方式授课,定期在学生上课或实习中进行指导,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完善理论知识,迅速掌握要点,建立自信心。第三,建立“阶段式实习模式”。一般院校都会在大四进行集中实习,但事实上,这种实习方式没有针对性,时间也较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建立“阶段式实习模式”。即从大一开始,每学期留出2-4周的时间,进入专业传媒机构实习,让学生向一线岗位的记者、播音员学习,使他们获得真实的创作成就感和体验。

2.2建立课下回课新模式

传统的回课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和复习前一节课的重点内容,这种方式较为单一,虽然有互动,但学生总认为是在上课,不能激发足够的兴趣和主动性。如果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回课新模式,就会有效解决这些教学方面的老问题。一方面利用少量时间进行课内回课,另一方面加大以校园专业性比赛、表演、演讲和主持活动为主的课外回课的力度。课外回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2.2.1专业汇报演出模式每一阶段课程结束后,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内容汇报演出,作为小课回课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以班级、年级或院系为单位,组织学生将该阶段所学专业课程以舞台或演播室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这种专业汇报通常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导演、主持,内容涵盖了该阶段专业学习的方方面面,集参与性、趣味性、表演性于一体,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寓教于乐的回课和学习方式。

2.2.2语言平台竞争模式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有关语言的活动或竞赛方式,都可以借鉴运用到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让学生随时能够感受语言魅力、体验播音或主持魅力的平台,如模拟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模拟主持、现场采访等,既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发声、语言表达等基础能力,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播音主持能力。这种回课方式考察内容较多,形式活泼多样,但一定要建立起竞争的机制,在一次次竞争氛围的回课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

2.2.3专业比赛增值模式提升艺术专业类学生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是参与专业性的比赛。小到班级的比赛,大到全国性的比赛,都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类比赛通常都有业内专家进行点评,专业点评与竞赛经历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这种方式是一种播音教学的“增值”,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增进,长此以往,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增值”效应。

2.3转变角色主动参与模式

篇9

〔关键词〕音色 声乐演唱 运用 表现

音色如同叶子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其生理构造不同,展现出来的音色也就不同。但是一个人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且每个音色蕴含的思想情感不同,可以依据人物形象或者特殊环境表现出想要的音色效果,并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因此在音乐作品中,要想将音色有效运用至声乐演唱过程中,就需要声乐演唱者加强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音色转换技巧的掌握,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演唱水平。

一、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理解

音色通常指代一个人声音的明暗度。在音乐书籍中,音色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泛指一个人声音的色彩、品质等。凡是声音,都携带其音响色彩,无论这种音响色彩是噪音还是美妙的声音,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其独特性,但是站在广泛意义角度来讲,音色变化的因素容易直接被忽略掉。与此同时,对同一发音体受外界因素变化改变音色这一事实缺乏理论阐述,尤其易将音色和音质混为一体。其实,音色和音质存在本质差别,声音的品质是指发音体的本质属性,因此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属于定型范畴。然而对于音色的理解显得不是那么的刻板,相对灵活,同是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的声音属于中低音还是高音,也不管这个人的性别是男还是女。当然,这需要个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日常良好训练才可以达到。另外,个人天赋也是影响音质的关键因素,有些人由于先天条件的制约,即使通过后天艰苦训练,也无法达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直接将声音的变化归结为两大因素,一是音高,二是音量。从而直接忽略掉声音色彩变化。其实使人们对于音乐产生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音乐色彩的变化。

除此之外,音色主要包括基音和泛音两种类型。其一,基音。主要是指物体振动过程中产生的最低频率音。其二,泛音。是指物体振动过程中,除了最低频率音之外的音色。基音决定音的高低。以基音为标准,剩下的各部分比如1/2、1/3、1/4等都是统一振动,我们将其称之为泛音。泛音组合决定音色的不同,泛音组合也是影响基音响度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各种乐器中,都存在泛音,因此,不能完全依照课本知识理解音色,需要将音色与音质、语言、音量等要素连接起来,并将音色放入声乐演唱中,促使声乐演唱不断发展。

二、音色的运用

(1)民歌音色。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不同地域的民族风俗不同,因此我国地方民歌相当丰富,这些民歌大多数为劳动人们在生活和劳作中所创作,且与地域特点息息相关。比如陕北民歌,音色特点显著。主要以高亢、嘹亮的音色突出音乐作品的特征,并凸显当地人们性格豪迈特点。再比如江苏民歌,其地域特征明显,音乐的最大特点为奔放。相对而言,南方民歌较为柔和、细腻、甜美。这种音色会使人感受江南水乡的温柔,以及细雨蒙蒙的美妙。以上音乐作品的演唱和表达,都需要演唱者分析作品的地域特征、仔细揣摩创作者的意图,从而找寻最为合适的音色,这样可以唱出动听的歌曲。总而言之,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歌的发展,需要演唱者细细品味歌曲的本身内涵以及音色的特色,并用自身的真声演唱和表达,在长期演唱积累中形成别具特色的音色审美观念,推动我国民族歌曲的传播。

(2)歌剧音色。歌剧是一门艺术,比较独特。音色在歌剧中的运用与其他音乐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演唱歌剧的重点在于故事情节的表达,不在于音色特点的传递。因此,对于歌剧演唱者而言,需要运用音色表现故事情节和剧情冲突,从而推动歌剧的发展,展现歌剧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歌剧的音色具有特别之处,主要凸显在情感传递和角色性格特征方面,其目的是丰满歌剧内容,增加音乐厚重性和实质性。

(3)合唱音色。合唱和独唱是两种主要演唱形式。合唱与独唱的最大区别在于合唱在发声中要求声乐基本一致,对独唱没有这一硬性规定,但是两者却又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借助音乐表现音乐作品整体特点,因此对于合唱而言,其显著要求为统一音色。假设在合唱过程中,运用独唱所用到的音色展开演唱,就会给人一种不协调、不搭调的感觉,严重情况还会出现音色杂乱、演唱现场混乱等现象,最终影响音乐作品的整体美感、丧失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故在合唱过程中,需要将整体集团的音色汇集起来,这样才可以在展现歌剧作品特色的同时体现出声音的圆润通畅。

三、音色表现

(1)情感分析。音色的形成过程较慢。在形成过程中,情感因素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尤其是对于演唱者的心理情绪而言,当演唱者处于快乐状态时,向听众传递的音色也是快乐的,能够起到增强听众感染力的作用。比如:“a”是较多母音形成的音色,在声乐演唱中能够起到丰富演唱内容、活跃演唱氛围的效果。与之相反,假设演唱者心情处于消极或者情绪处于低落状态时,表现出来的音色较为暗淡、干涉、沙哑。比如:“o”是展现气氛的音色、“u”是表现伤心的音色。这些音色较为灰暗,但是也存在母音成分,因此要想完整地展现出音色特征,需要演唱者重点加强对声母发音的训练,这样才可以在演唱歌曲中向听众传递情感。例如,在演唱《歌唱祖国》这一首歌曲时,演唱者关注的重点在于音色的合理运用,将低沉、高亢的音色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出来,这样才可以凸显歌曲丰富的情感。在一些艺术歌曲中,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展现,又有友谊、爱慕等思想情感,这些情感的把握对于演唱者要求较高,尤其是在音色处理方面,需要运用“炉火纯青”和“恰到好处”的音色展现不同的思想情感。比如《唱支山歌o党听》这一歌曲,假设演唱者单纯用通俗的唱法或者一种表情音色演唱出来,就会失去该首歌曲本来的韵味和魅力,也无法将歌词中所表述的思想情感完整展现出来。

(2)角色分析。音色在不同歌剧或者话剧表演中其所展现的作用不同。一般而言,在歌剧和话剧声乐演唱中,音色的最大作用为凸显歌剧和话剧角色特点,推动话剧和歌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并将话剧和歌剧中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面部表情展现出来,这也是歌剧和话剧的最大魅力所在。在音乐体系,音色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较大,也是我国大部分音乐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且通过多年研究与分析,在实践活动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体系中,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显著特征为塑造角色性格,这是因为在音乐艺术中,塑造人物性格对于丰富歌曲内容、表现音乐艺术魅力尤为重要。在歌剧演唱中,女高音和男中音所处的位置较为重要,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女高音演唱者所处的位置,并选择性格豪爽、性情粗狂男青年表演男中音。京剧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艺术体系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于京剧的划分较为明显,其角色安排分明,比如丑、净、末、旦的划分,这些角色的展现同样需要不同演唱者或者不同音量表现。与此同时,在音乐艺术作品中,演唱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并能够灵活自如地转变不同的音色,这样才可以表现出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以及艺术魅力。比如,在给魔王一角色配音时,需要挑选刚柔并济的声音,这样才可以凸显这一角色的性格,凸显演唱者对于声音的巧妙处理和音色的处理。

总之,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需要合理区分不同歌曲的地域特征以及特有的风格。在演唱之前,应重点把握歌曲的内容,加强对歌舞思想情感的掌握,再结合特有的音色,将歌曲丰富的内容和歌舞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假设在演唱之前,没有把握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角色,单纯依靠音色来展现,也会失去歌曲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内涵,无法起到感染他人的作用。因此加强音色在演唱中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并将自身的情感与歌曲内容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演唱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石蕊.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运用及表现分析[J].黄河之声,2016,(01):69.

[2]杨宇娟.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音乐时空,2015,(12):117.

[3]贾亚锋.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戏剧之家,2014,(15):81-82.

[4]曹志敏.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J].黄河之声,2014,(20):79-80.

[5]陈岚.探讨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黄河之声,2014,(02):110-111.

篇10

计划要有科学性、严肃性。在计划面前不断的妥协,会让人丧失信心和斗志,会形成松散的工作作风,会养成没有责任感的不良品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师教育计划2022,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音乐教师教育计划1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了一个年级的音乐课,这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在这学期的音乐课当中,我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和进步。

一、教学分析:

本学期初一年级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

其它年级的学生能够遵守纪律,接受理论知识也比初一年级要快,而且声音音域明亮,感情处理能够参考老师的建议,对歌曲的处理更加细腻和丰富,本学期的乐理知识容量较大,难度加深,学习巩固c调、f调的基础上演唱乐谱。主要以练习和巩固知识为主,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老师带领学生找到问题、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味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本学期在上课同时我要注意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教材中的律动和舞蹈较多,应注意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节奏甚至歌词,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编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音乐课的设置上,分为歌曲、乐理、综合练习、欣赏、器乐学习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局每课的具体情况进行穿插教学,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某一内容而觉得枯燥和乏味。

二、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音乐课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以及手、脚、脑、口的配合,为了更好的发挥音乐课的这些优势,在学习中,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教学氛围。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通过聆听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启发做出相应的动作。对学生的语言交流、智力发展大有益处。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丰富学审的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实施:愉悦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

艺术性: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多向其他的专业教师学习,加强操作方法的探索和训练,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

2、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把握、控制课堂环境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教育计划2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十七个班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水平看,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执教的十七个班级学生音乐水平这学期明显好转,我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但还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2)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4)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教学工作计划《音乐教学计划》。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2.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3)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

(1)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3)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2)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2)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3)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4)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2)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2)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地背唱所学过的歌曲,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能够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4.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五、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4.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课外音乐活动,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音乐。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

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音乐教师教育计划3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搞好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特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教材基本状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已经成型,学生整体乐感较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潜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不仅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靠,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而学生正处于勤奋或自卑的心理阶段,发展顺利,就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潜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学生就会缺乏生活的基本潜力,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本册教材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它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二、学期教学目标:

1、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进一步学习歌曲创作。

2、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潜力。

4、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5、了解苗族、彝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6、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潜力。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在上课之前,采用“听一听”“猜一猜”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我将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资料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2、重视实践,培养潜力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艺术实践的最后结果,也要重视艺术实践的过程,重视这个过程中的探究与创造,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

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音乐潜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发声练习,坚持不懈,见发声练习中获得的唱法用于各需的演唱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域。

五、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1、知识与技能:透过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驯鹿》、《冬猎》,让学生感受北国的完美风光,了解月琴、柳琴的基本音色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用充满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行进特点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欣赏和学唱,强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

1、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和幽默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阿喽喽》。

2、过程与方法:透过欣赏马头琴独奏乐曲《嘎达梅林》,认识马头琴,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并能熟记乐曲的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儿”高亢、明亮的特点。

第三单元《学戏曲》

1、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和欣赏歌曲。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用心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了解流行于本地区的主要戏曲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唱歌、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文化以及我国主要的戏曲文化艺术,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弘扬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影视音乐》

1、知识与技能:能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透过欣赏,能够对中外影视音乐的好处和作用有初步的了解,能学会演唱歌曲《啊!朋友》。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欣赏乐曲的潜力,注意到乐曲在配合画面时相辅相成的作用,并能创造性地进行包括模拟“音效”在内的配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唱歌、欣赏和活动,了解影视音乐的一般常识,关注音乐在影视中的表现方式,体会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对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作用。

第五单元《环球采风》

1、知识与技能:透过学唱、欣赏西方乐曲,掌握音乐的情绪,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在感知不同风格音乐的基础上,透过多媒体课件,对乐曲所描绘的自然景观进行了解,从而进一步带领学生掌握这些乐曲的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学唱和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多元的音乐文化,树立热爱多元音乐的意识和思想。

第六单元《鲜花献给你》

1、知识与技能:启发学生更加有意识地关注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节拍、旋律、调性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到歌曲的演唱和对欣赏乐曲的感受中。

2、过程与方法:透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并透过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潜力、合作潜力,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歌曲及欣赏曲目的音乐特点掌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用心、健康的生活态度,教会学生感恩于生活,用爱心回报社会。

音乐教师教育计划4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经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为了更好的完成音乐课教学任务,实现音乐课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特拟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执教五年级的音乐课,我从综合课入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在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加强教育科研,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在五种课型中,学生比较爱好歌舞唱歌课,这种课型使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高,创新能力自然发挥出来。执教的一个班级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唱歌、听赏和音乐活动。教材在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册教材共有唱歌课9课,欣赏课10课,音乐活动课4课。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使学生们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本学期通过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素质。

3、加强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的学习力度,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改革进取,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在他们的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大大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

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5、通过集体舞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钢琴、碰钟等打击乐器。

六、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

2、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

4、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

5、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6、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7、在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中渗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

8、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参与耳、眼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生活,开拓音乐视野。

9、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落实于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课益智、促体、辅德的功能。

音乐教师教育计划5一、教材分析

本册是六年级上册,本册教材的内容都明显的很有深度,首先从欣赏上说,全册共有11课,1、新东北风2、唱支最美的歌3、我可爱的家乡4、祖国印象5、真善美的小世界6、走绛洲7、我跟阿爹拉骆驼8、贺绿汀落水生还记9、乌鸦与狐狸10、踏雪寻梅11、音乐七巧板。

二、教学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唱歌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小组唱等。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2、基本知识部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重音符号,真的怎么去唱,注重感情

3、欣赏部分:

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

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赏。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多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在语言方面有所改变,可以一种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对话提问,而且语言中要不时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五、教学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丰富教。

(5)密切联系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经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大面积的丰收。